近五年关于针灸在周围性面瘫治疗中的进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疆中医药.
Xinjia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0年第38卷第6期
2020 Vol.38 No.6
84
近五年关于针灸在周围性面瘫治疗中的进展
李鑫,米勇*
*作者简介:李鑫(1993—),硕士,研究方向为针灸治疗面瘫。

Tel : 177****6597,E-mail : *****************
*通讯作者:米勇,研究方向为针灸治疗面瘫。

Tel : 139****9119
(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1)
摘要:结合近年以来的针灸临床经验,在相关数据库检索近五年内关于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文献,从针灸疗法、针药
结合、其他疗法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发现针刺可以改善面部供血、增强免疫力、补充神经营养因子,促进面部神经的恢 复。

针灸在医学领域的作用愈发的重要,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与应用,但目前仍需进一步探讨其治疗机制,优化治疗方案, 使其不断发展。

关键词:针灸;周围性面瘫;综述
周围性面瘫在临床上又称为Bell 's 面瘫,是以 额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变浅、面部被拉向正常 一侧、口角不正等面部表情肌不完全性或完全性瘫
痪为主要特征,多见于单侧的患者。

此病好发于青
壮年,其中以男性为主,其他年龄也可发此病,免疫 力较弱的老幼人群也较易患病,发病与季节无关,
通常急性起病,可于48h 内达到高峰。

此病若诊断 正确,大多数可以治愈,预后多数良好。

根据多年的
流行病学调查得到以下结论,周围性面瘫在国外它 的发病率为4.18%沪,而我国的发病率是4.26%沪。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国内的患者不仅在数量上增 多而且更趋于年轻化。

在最新医学研究中,周围性
面瘫的发病机制并未形成一致的观点,病毒性感染
通常被诸多医者认为是引发面神经炎的主要因素, 但是也不能排除其他的多种发病因素叽在临床上,
虽然运用激素可以提高周围性面瘫患者的治愈率, 但周围性面瘫后遗症的出现率却无法因此而减少 [5]。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副作用相对较
小、操作方便且易于被患者所接受,具有非常明显
的优点,目前已被广大医患群体所采用并不断推
广。

因此,通过分析了解近五年针灸治疗周围性面
瘫的文献研究现状,可以进一步整理针灸治疗周围
性面瘫的高效治疗方案。

1针刺疗法
1.1单纯针刺面部的经脉循行以阳明、少阳经为 主,在取穴上多用循经取穴配合局部取穴,主要作
用是调整阴阳,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王晓棠问采用
针刺疗法对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治疗,将纳入的患
者依据就诊的时间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36例,给予观察组患者行常规的针灸治疗,在此 同时给予对照组患者单纯的西医治疗方案,结果发 现观察组患者在使用针灸治疗后的治疗总有效率
(97.22%)明显高于对照组(77.78%),患者的痊愈时
间比对照组短,故运用针刺疗法能够有效促进患者
的康复,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周秀芸[7]选择周围性面
瘫急性期患者110例作为临床观察对象,将所有患 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患者采用中医针灸治疗,
参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医治疗,结果参照组患者临
床总有效率与实验组比较明显更低,参照组患者痊 愈时间与实验组比较明显更长,故在周围性面瘫急
性期患者治疗中采用中医针灸治疗方法疗效更高。

黄海秋冏选取病例样本为60例周围性面瘫急性期 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研究组患 者接受针灸治疗,选取合谷穴、足三里穴、四白穴等
穴位,予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基础西医治疗,经过10d 的治疗后发现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故周围 性面瘫急性期患者采用中医针灸治疗临床效果显
著。

1.2电针在周围性面瘫患者经穴上施以适度的 电刺激,可促进神经功能的康复。

罗静问予对照组患 者使用通窍活血汤加减方进行治疗,对研究组患者
进行电针治疗,经过3周的治疗后,研究组患者治 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故应用电针治 疗周围性面瘫可促进面部神经功能的康复,效果较
2020年第38卷第6期2020Vol.38No.6
新疆中医药.
Xinjia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85
为显著。

王乐㈣予观察组患者常规针刺并连接电针治疗,电针选穴为地仓、头维、阳白、颧髎,对照组予常规针刺治疗,结果针刺配合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能够增强其临床疗效。

1.3特殊针刺手法甄晓然问用割治针灸治疗50名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患者,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效果较为显著,对周围性面瘫后遗症具有独特优势。

金玖对30名周围性面瘫患者运用“十字针”法治疗3个疗程后,发现进行远端取穴时采用“十字针”透刺法,不仅所选取的穴位较少,同时有利于提高疗效。

1.4穴位埋线穴位埋线能够使经络疏通,气血调和,改善血管神经的营养状态,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能够有效地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

朱立建问通过穴位埋线配合梅花针叩刺治疗面瘫后遗症60例患者,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85.7%。

杨玲网选取面瘫患者64例,将其随机分为埋线组30例和针刺组34例,经治疗后埋线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针刺组,其差异显示有统计学意义(P<0.05)。

埋线这一治疗措施对于周围性面瘫的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可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1.5火针我国古代医家们结合艾灸、火法、熨法等温通疗法的特点,创造性的发明了火针疗法,经历代医家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不断改进和完善,现已成为针灸疗法中一支独特的实用技术。

邱蕊问在电针的基础上结合火针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7.0%,两组患者症状恢复时间差异显著(P<0.05),研究表明此方法不仅能明显改善临床疗效,还可以缩短患者症状恢复时间。

任宏霞两观察孙其斌教授火针围刺“面瘫三穴”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治疗2个疗程后发现此法的有效率为96.65%,提示火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确切。

由于火针温度较高,可促进局部气血运行加快,改善微循环,促进代谢与细胞修复。

2针药联合
2.1针刺配合中药口服李金珠呵通过在中药的基础上使用针灸和中药结合的方式治疗周围性面瘫,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中药治疗,主要是在通窍活血汤的基础上辨证加减治疗,口服1次/d,10d为1个疗程;治疗组在前者的基础上选穴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针灸处方,每次治疗30~50min,10d1个疗程。

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面部症状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穆琳盟运用针刺配合中药口服的方法对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治疗,对照组予常规针灸治疗,观察组患者在行针灸治疗的同时口服补中益气汤加减,结果针刺配合中药口服的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针灸联合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方法值得推广使用。

曹娟购采用针刺配合中药柴胡疏肝散合牵正散加减综合治疗面瘫,结果总有效率达95.8%,因此针
灸配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有其特殊优势。

2.2针刺配合中药熏蒸刘海勇㈣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00名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
照组各50例,观察组予针灸联合中药熏蒸治疗,对照组予单纯口服西药治疗,最终研究发现针灸联合中药熏蒸的观察组患者疗效较佳,故针灸配合中药熏蒸治疗能够起到改善面部功能的作用。

贾莹梅㈤根据随机分组的方式将86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予单纯口服西药治疗,观察组行针灸治疗的同时予防风汤进行熏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7.67%>74.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故针灸配合中药熏洗治疗周围性面瘫具有显著的疗效。

3其他疗法
3.1针刺配合艾灸艾灸具有火热之性,是一种温热性刺激,可温经散寒,行气活血。

李娜㈣运用温针灸的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按照纳入标准选取周围性面瘫患者50例,观察组予单纯针灸治疗,对照组接受温针灸的治疗,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愈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温针治疗周围性面瘫具有其独特的临床治疗价值,可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3.2梅花针治疗梅花针疗法在临床的应用非常广泛,其可以通过对皮表的刺激来调节人体经络之气,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危军㈣通过研究梅花针扣刺配合艾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予梅花针扣刺配合艾灸,另一组予常规针刺,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81.5%高于对照组68.0%(P<0.05),故应用梅花针扣刺的同时辅以艾灸能够有效地治疗周围性面瘫。

3.3穴位注射治疗穴位注射能够活血通络,营养神经,改善患者面部功能,调节机体功能。

张金娜㈣在应用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时,对35例试验组患者予针刺治疗的同时配合穴位注射,对照
新疆中医药.
Xinjia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0年第38卷第6期2020Vol.38No.6
86
组行常规针刺治疗,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穴位注射疗法有良好的疗效。

欧阳七五㈤择取86例周围性面瘫患者行穴位注射疗法治疗,予对照组患者的患侧取相关穴位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观察组在前者的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在治疗4周后发现观察组有效率为88.37%,高于对照组的67.44%,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穴位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能够促进面神经功能的恢复。

许毅克㈣在治疗10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时,给予对照组的51例患者抗病毒及营养神经治疗,观察组的51例患者在前者治疗基础上采用穴位注射甲钻胺及用透刺经筋法,两组均治疗4周,研究发现观察组的多项评分优于对照组,说明联合甲钻胺穴位注射治疗对周围性面瘫有较佳的疗效。

张加英㈤使用甲钻胺行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时,予对照组患者行针刺治疗并口服常规药物,观察组患者在前者基础使用甲钻胺注射翳风穴,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故穴位注射能够改善患者面部功能,达到其双重刺激的作用。

3.4拔罐疗法刘海永倒依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将其筛选的周围性面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予针刺结合刺络拔罐治疗,对照组行西医常规治疗,结果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因此针刺配合刺络拔罐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安全有效,应用十分广泛。

3.5肌内效贴疗法余梦琴㈣运用肌内效贴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对实验组患者进行电脑中频治疗的同时配合肌内效贴治疗,而对照组患者则行常规的电脑中频治疗,经过治疗后实验组各项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患者疗效优于对照组,说明肌内效贴对改善面部肌肉功能状态有一定的效果。

4总结
在检索和总结近五年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文献后,我们发现针灸在临床当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且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确切,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目前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有诸多不同的方法,其产生的疗效及病程长短也不尽相同,这与临床医师的针刺操作手法,治疗方式及其他多种因素有关。

因此,要在针灸学理论的基础上取其精华,精益求精,不仅要继承其中的经典理论,更要进一步创新和发展,以找到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来提高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小娟,赵中亭,朱田田,等•针刺促进面神经损伤修复的机制研
究进展[J].针刺研究,2018,43(1):60-62.
[2]Baugh RF,Basura GJ,Ishii LE,et al.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Bell's palsy卩[.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2013,149(3Suppl):S1-S27.
[3]金志恩•芒针透刺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观察[D]•哈尔滨:黑
龙江中医药大学,2017.
[4]Zandian A,Osiro S,Hudson R,et al.The neurologist dilemma:
a comprehensive clinical review of Bell palsy,with emphasis
on current management trends[J].Med Sci Monit, 2014(20):83­
90.
[5]Salinas RA,Alvarez G,Ferreira ing Cochrane reviews for
oral diseases[J].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09(2):CD001942.
[6]王晓棠.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南,
2020,18(11):174-175.
[7]周秀芸•中医针灸治疗面瘫的疗效分析[J]•人人健康,2020(10):
131.
[8]黄海秋.探讨分析中医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效果探究
与分析[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7):36-37.
[9]罗静•对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电针治疗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药
论丛,2020(4),205-206.
[10]王乐.针刺配合电针疏密波对周围性面瘫恢复期的疗效观察
[J]•临床医学文献电子杂志,2019(72):49.
[11]甄晓然.割治针灸治疗面瘫后遗症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
2019,34(6):920-921.
[12]金玖,范晶,陆妍,等•“十字针”法治疗周围性面瘫30例[J].中国
针灸,2017,37(1):54.
[13]朱立建,蔡耿辉,徐彬彬•穴位埋线配合梅花针叩刺治疗面瘫后
遗症的疗效评价[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9,31(9):1693-1696.
[14]杨玲,郭耀光•穴位埋线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观察[J].成都中
医药大学学报,2016,39(4):41-43.
[15]邱蕊,刘坛树•火针结合电针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66例临床
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6,12(20):106-107.
[16]任宏霞,王欣,魏志强•孙其斌教授采用“火三针”治疗周围性面
瘫46例[J].中医研究,2018,3(2):59-61.
[17]李金珠.中医针灸结合中医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
[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16):136-138.
[18]穆琳•针灸联合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疗
效[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19):149.
[19]曹娟,王俊伟,彭力•针药结合治疗面瘫后遗症疗效观察[J]•山
西中医,2016,32(8):40-41.
[20]刘海勇,张瑾,白如玉,等•针灸联合中药熏蒸治疗风热型周围
性面瘫的临床研究[J]•河北中医药学报,2019,34(5):45-47. [21]贾莹梅,高杨•针灸配合中药熏洗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临床
疗效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11(8):1147-1149. [22]李娜,黄心镜•温针灸治疗门诊风寒型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J].
光明中医,2020,35(12):1871-1873.
[23]危军,李守刚,黎华茂•梅花针扣刺配合艾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后
遗症临床研究[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9,10(6):17-18.
2020年第38卷第6期
2020 Vol.38 No.6
新疆中医药.
Xinjia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4] 张金娜,王鹏琴•穴位注射结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疗
效观察[J ].亚太传统医药,2018,14(6):169-170.
[25] 欧阳七五,肖志权•针灸加穴位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顽固
性面瘫的效果[J ].中医临床研究,2019,11(22):30-32.
[26] 许毅克•透刺经筋法联合甲钻胺穴位注射对周围性面瘫患者面
神经功能的影响[J ].中医药临床杂志,2020,32(2):329-332.
[27] 张加英,戴丽娟•翳风穴穴位注射甲钻胺治疗急性期面瘫的临
87
床观察[J ]•中国中医急症,2019,28(7):1241-1243.
[28] 刘海永,王然•针刺配合刺络拔罐治疗风热型周围性面瘫的效
果[J ]•中国医药导报,2019,16(28):151—153.
[29] 余梦琴,吕锐斌,胡淑萍•肌内效贴结合电脑中频治疗周围性面
瘫的疗效观察[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88):55-
56.
(收稿日期:2020-08-20)
针灸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研究进展
杨剑锐,朱杰,马忠*
*通讯作者:马 忠(1967—),男,主任医师,硕导,研究方向为针灸临床应用。

Tel : 138****2908
(新疆医科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摘要:冠心病是由冠状动脉硬化导致的血管管腔狭窄,甚至直接阻塞,从而造成心肌持续性缺血、缺氧,引发心脏一系列 功能障碍。

心绞痛是因心肌缺血缺氧所致的疼痛,是冠心病常见的临床症状。

随着中医针灸对本病的深入研究,近年来大
量的关于针灸干预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文献见诸于报道,本文通过检索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收集有关资料,将单纯
针刺、针药结合、艾灸疗法、穴位贴敷、穴位埋线、揿针等针灸疗法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整理。

关键词:稳定型心绞痛;针灸;研究进展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 , SAP )即每周或每日疼痛的发作次数、疼痛程度以及 诱发疼痛的原因大致相同,每次发作时疼痛的性质 与部位无明显变化,疼痛时限相仿[1],当心绞痛发作
在3~6个月内稳定时,被定义为SAP 叫SAP 如今已 经严重影响到患者工作生活中的许多方面,不但会
给自己带来抑郁的负面情绪[3],也给家庭与社会带 来不小的经济负担。

近年针灸治疗该病往往可以取 得较好的疗效,并得到多项荟萃分析证实,研究者
们对针灸疗法的兴趣也随之加大。

1研究现状
1.1现代医学对发病机制的认识 现代医学认为 大多数SAP 的发生是由于心肌需氧和供氧之间的 暂时性失衡而发生心肌缺血,从而导致心绞痛,其
发生的条件是冠状动脉供血供氧无法满足心肌正 常所需。

Balla C [4]将胸痛分为非心脏性、心脏非缺血
性和心脏缺血性3大类,认为非心脏性胸痛的原因 主要是由胃食管反流病、肌肉骨骼改变、肺和主动
脉疾病以及精神疾病等引起;非缺血性心脏疼痛的
原因是心包炎和心包疾病;缺血性心脏病的原因主
作者简介:杨剑锐(1993—),男,硕士,研究方向为针灸临床应用。

要是由心外膜冠脉粥样硬化引起。

此外,心外膜冠
脉痉挛也是短暂性心肌缺血和心绞痛的因素之一。

1.2中医学对发病机制的认识中医将胸痹的病
机主要归纳为心脉痹阻,病位涉及心,与其余四脏 相关。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象。

郑昭瀛冋纳入国医大师诊治心绞痛病案166则,发 现心绞痛的核心病机为“本虚标实”,其中虚以气、
阳虚为主,实以血瘀、痰、湿为重,为临床辨证论治 提供了依据。

张宁问将117篇古、现代文献纳入研 究,对心绞痛的病因病机聚类分析发现其病因多为 寒凝、火邪等外来之邪以及瘀阻、亏虚;气血阴阳、
五脏亏虚是其病理基础;心绞痛发展过程中重要的 因素是寒,痰,火,瘀;引起心绞痛的不良习惯为饮 食、情志。

张久亮[7]深入剖析《黄帝内经》,认为心绞 痛病位最初在心包络,并不是在心,若疾病进一步
加重,心包病变严重时,发展至真心痛,其病位可涉 及心;其病机为藏于心包之脉的痰瘀故邪,最先损
伤心包之脉,进而伤及心包络,引起心包络病,并使
之虚损,并不是只有心脉痹阻,为心绞痛的病因病 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Tel : 185****9312, E-mail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