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周围脓肿患者36例手术治疗临床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阑尾周围脓肿患者36例手术治疗临床分析
范银亮
【摘要】目的探讨阑尾周围脓肿Ⅰ期手术及Ⅱ期手术的临床治疗效果、应用价值和优缺点.方法对2006年9月至2010年9月手术治疗的36例阑尾周围脓肿Ⅰ期及Ⅱ期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6例阑尾周围脓肿患者,行Ⅰ期手术20例,其中9例行Ⅰ期阑尾切除术,11例行单纯脓肿引流术,术中及术后未发生肠梗阻及肠管损伤,4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经伤口换药和抗生素治疗后愈合;16例行Ⅱ期手术,术中发现炎性粘连性团块致不全性肠梗阻4例,寻找阑尾过程中分离粘连,发生盲肠(或升结肠)肠管损伤2例,改行右半结肠切除术,8例行阑尾切除术,2例行单纯脓腔引流术,3例术后切口感染,经伤口换药和抗生素治疗治愈.Ⅰ期手术和Ⅱ期手术相比较,肠梗阻和肠管损伤发生率Ⅰ期手术组优于Ⅱ期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期手术和Ⅱ期手术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0.00%和18.75%,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阑尾周围脓肿采用工期手术治疗在降低肠梗阻及肠管损伤的发生率等方面明显优于Ⅱ期手术.
【期刊名称】《青岛医药卫生》
【年(卷),期】2011(043)003
【总页数】2页(P172-173)
【关键词】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引流术;切除术
【作者】范银亮
【作者单位】河南崔商丘市第三人民医院普外科,476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6.8
阑尾周围脓肿是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引起的常见并发症之一,通常主张保守治疗,若保守治疗中包块增大,疼痛不减轻者也仅先行脓肿切开引流术,待切口愈合3个月后再行阑尾切除术,但病程长,复发率高,给患者造成精神上的痛苦和经济上的负担[1]。

大约10%左右的阑尾炎可发展成阑尾周围脓肿[2],阑尾周围脓肿一旦形成,传统的治疗方法多采用分期治疗方法,即:脓肿形成早期首先采用抗生素及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治疗,大多能够改善患者发热、疼痛的症状,消除局部肿块而治愈;对于疗效不佳或出现并发症的患者,或者症状反复发作的患者,3个月后再实施Ⅱ期手术切除阑尾。

由于Ⅱ期手术给患者会造成较大的机体痛苦和较重的经济负担,近年来,部分临床工作者主张行Ⅰ期手术治疗[3]。

2006年9月至2010年9月我科对36例诊断为阑尾周围脓肿的患者行手术治疗,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6年9月至2010年9月我科收治的36例阑尾周围脓肿患者,随机分为Ⅰ期手术治疗组和Ⅱ期手术治疗组。

其中Ⅰ期手术治疗20例,男12例,女 8例,年龄23~76岁,平均38岁。

发病至手术时间2~9天,平均5.1天。

Ⅱ期手术治疗16例,男 9例,女7例,年龄26~68岁,平均33岁。

均有较为明确的1次以上急性阑尾炎发作病史;3个月前均采用抗生素及穿刺置管引流治疗;10例局部间断有疼痛感;6例无明显疼痛症状,B超仅提示右下腹有局限性包块。

1.2 诊断标准 (1)有急性阑尾炎病史,持续发热,体温在37.8~40.3℃之间波动。

(2)右下腹出现明显包块及压痛、反跳痛和肌紧张。

(3)B超检查均提示有右下腹局
限性包块,其中有液性暗区。

(4)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10.7~18.6)×109/L。

1.3 手术方法 36例阑尾周围脓肿患者全部在硬膜外麻醉下施行手术。

行Ⅰ期手术
的20例患者中,有11例行单纯脓肿引流术,其余9例分离后找到部分条索状的
阑尾,行阑尾切除术后回盲部肠壁行“8”字缝合。

20例患者术中均未发现肠梗阻,术中及术后也未发生肠管损伤等。

16例患者行Ⅱ期手术,其中2例行单纯脓
腔引流术,8例行阑尾切除术,4例手术中发现炎性粘连性团块致不全性肠梗阻,
2例在寻找阑尾过程中因为分离粘连致盲肠(或升结肠)肠管损伤,此6例改为静脉麻醉后行右半结肠切除手术。

1.4 统计学处理运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6例阑尾周围脓肿患者,行Ⅰ期手术20例,其中9例行Ⅰ期阑尾切除术,11例行单纯脓肿引流术,术中及术后未发生肠梗阻及肠管损伤,4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经伤口换药和抗生素治疗后愈合;16例行Ⅱ期手术,先行应用抗生素及穿刺置管引流术,但由于症状反复发作,治疗效果不佳,于3个月后行Ⅱ期手术,术中发现
炎性粘连性团块致不全性肠梗阻4例,寻找阑尾过程中分离粘连,发生盲肠(或升
结肠)肠管损伤2例,改行右半结肠切除手术,8例行阑尾切除术,2例行单纯脓
腔引流术,3例术后切口感染,经伤口换药和抗生素治疗治愈。

Ⅰ期手术和Ⅱ期手术相比较,肠梗阻和肠管损伤发生率Ⅰ期手术组优于Ⅱ期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期手术和Ⅱ期手术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0.00%和18.75%,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急性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之一,居各种急腹症的首位,如果急性阑尾炎化脓坏疽或穿孔的过程进展较慢,大网膜可移至右下腹部,将阑尾包裹并形成粘连,形成炎性
肿块或阑尾周围脓肿[4]。

关于阑尾周围脓肿治疗方法的选择,目前尚无统一认识[5]。

我们对36例阑尾周围脓肿患者分别行Ⅰ期手术和Ⅱ期手术治疗,对16例行Ⅱ期手术的患者术中探查显示,经过应用抗生素等综合治疗,Ⅱ期手术患者广泛存在局部粘连问题。

一部分脓肿虽然可以吸收,但是局部的慢性炎症、组织机化等形成的广泛肠粘连或肠梗阻,在手术分离过程中易发生肠管损伤,从而导致手术难度及风险明显增加,给手术操作带来了很大困难。

本组病例中有2例在寻找阑尾过
程中分离粘连,发生盲肠(或升结肠)肠管损伤,2例分离未找到阑尾而行探查引流术,8例虽找到部分阑尾,但切除阑尾后根部无法包埋,于盲肠壁行“8”字缝合,6例改行右半结肠切除术。

针对这部分患者,如果能在阑尾周围脓肿早期治疗中采取有效的手术处理,或许能够避免Ⅱ期手术患者的术中难度、风险以及更大创伤等问题。

20例行Ⅰ期手术处理的患者,术中均未发现肠梗阻,也未发生肠管损伤。

因此,对于阑尾周围脓肿患者的治疗,早期选择适当的时机行Ⅰ期手术,应当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

本组资料表明,阑尾周围脓肿患者病程的早期采用Ⅰ期手术治疗,在降低肠梗阻以及肠管损伤的发生率等方面明显优于Ⅱ期手术。

在手术开始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术中注意保护好切口,特别是在切开腹膜时尽可能吸净脓液,避免切口污染;在关
闭腹膜后应用双氧水、甲硝唑将切口冲洗干净,严格无菌操作,Ⅰ期手术术后切口的感染等并发症与Ⅱ期手术比较并无明显升高。

比较阑尾周围脓肿Ⅰ期手术和Ⅱ期手术这两种治疗方法,阑尾周围脓肿行Ⅰ期手术治疗是一种积极可取的治疗手段,只要充分掌握好适应证,术中操作仔细、处置得当,既能够缩短治疗时间,节省治疗费用,又可减少由于复发和阑尾周围炎性肿块等引起的并发症,避免再次手术的麻烦。

参考文献
[1] 张洪毅.Ⅰ期手术根治阑尾周围脓肿49例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06,
13(22):4097-4098
[2] Prystow sky JB,Pugh CM,Nagle AP.Cu rrent p rob lem s in su
rgery.Ap pendicitis[J].Cu rr Prob Su rg,2005,42(10):688-742
[3] Garba ES,Ahm ed A.M anagem en t of appendicealm ass[J].Ann A fr Med ,2008 ,7(4):200-204
[4] 王海波,邱永芳.110例阑尾周围脓肿手术切除的治疗体会[J].当代医学,2008,14(22):81
[5] Corfield L.Interval appendicectomy after appendicealmass or abscess in adults:W hat is“Best Practice” [J].Su rg Today,2007,37(1):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