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选领导干部考试基础知识方针政策
全国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考试大纲(试行)
全国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考试大纲(试行)全国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考试大纲(试行)第一部分公共科目考试第一条公共科目考试范围和目的公共科目考试范围包括政治、经济、法律、管理、科学技术及历史、国情国力、公文写作与处理。
公共科目考试的目的是测试应试者对领导干部应具备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特别是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和方法解决领导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条公共科目考试方式与试卷结构一、考试方式:笔试、闭卷二、试卷分数:满分为100分或150分。
三、考试时间:150分钟或180分钟。
四、试题难易比例:司(厅、局)级领导职位考试,容易题约20%、中等难度题约50%、难题约30%;处(局)级领导职位考试,容易题约30%、中等难度题约50%、难题约20%;科(局)级领导职位考试,容易题约40%、中等难度题约50%、难题约10%。
五、考试内容比例:政治约25%;经济约20%;法律约20%;管理约20%;科学技术约10%;历史、国情国力、公文写作与处理约5%。
六、试题题型(一)客观性试题:判断题,选择题等。
(二)主观性试题:改错题,辨析题,案例分析题,论述题,写作题(议论文)等。
第三条公共科目考试内容一、政治:该部分考试内容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中共党史、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时事政治。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1、哲学(1)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2)物质和意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3)唯物辩证法: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唯物辩证法的主要范畴(4)认识和实践: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作用,认识的主体和客体,认识的辩证过程,真理及其检验标准,真理与价值(5)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社会意识的构成和一般特点(6)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发展动力: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社会形态的划分和社会形态的更替,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自觉活动(7)阶级国家、革命:阶级的起源和本质,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革命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8)个人和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两种历史观的根本对立,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9)社会进步与人的解放:社会进步及其基本特点,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本质,人的价值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人的全面发展2、政治经济学(1)生产方式与经济制度: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制度及其类型(2)商品与货币:商品,货币,价值规律(3)资本与剩余价值: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的本质,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主义工资(4)资本积累:资本主义再生产与资本积累,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5)资本的流通过程:资本的循环资本的周转,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6)剩余价值的分割与国民收入分配:利润和平均利润,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借贷资本和利息,资本主义地租资本主义国民收入分配(7)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资本主义必然灭亡3、科学社会主义(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及其局限性,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2)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与社会主义“一国胜利论”,列宁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特征及其影响,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世界意义(3)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兴起与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原则和基本步骤(4)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之间的相互关系,20世纪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思潮,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二)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形成,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建国后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毛泽东思想独创性的理论贡献,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关于政策和策略,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关于党的建设,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的胜利旗帜,毛泽东思想的国际意义(三)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重大意义,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党的思想路线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重大意义,社会主义本质与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理论贡献和现实意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改革开放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社会主义对外开放,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与政策,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意义,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领导与人民民主的关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与依法治国10、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11、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12、“一国两制”构想与祖国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按照“一国两制”构想解决港、澳、台问题13、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正确认识和处理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四)中共党史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民主革命纲领和策略方针的制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党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探索,“八七”会议与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结束,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创立,反“围剿”斗争的胜利与挫折,遵义会议的伟大意义,瓦窑堡会议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制定,延安整风,中共七大和抗战的胜利,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和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建国初期的形势和党的任务,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八大”前后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失误,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左”倾错误的严重发展,“文化大革命”及其经验教训,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与工作重点的转移,《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党的十二大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党的十三大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与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建立,党的十四大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党的十五大与跨世纪的战略部署(五)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创立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党的学说的基本思想,列宁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基本原理,毛泽东党的学说思想主要内容邓小平新时期党的建设理论主要内容,党的纲领党的最终奋斗目标,党的建设必须实现的四项基本要求,党的政治路线和党的建设的关系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党是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宗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树立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党的领导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党的思想建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党员队伍建设和党的基层组织坚持共产党员标准,党的基层组织在党的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党的基层组织的基本任务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努力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干部在党的事业中的作用,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六项基本条件,党的民主集中制与党的制度建设,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发扬党内民主、维护中央权威,加强党内监督、严肃党的纪律10.党的作风建设与反腐斗争党风建设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关系,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深入持久地开展反腐败斗争11.正确认识和处理党内矛盾正确认识和处理党内矛盾的重要性,批评与自我批语是解决党内矛盾的有力武器,解决党内矛盾的方针和原则12.维护党的团结党的团结是党的生命,党的团结的基础,坚持党的团结,同危害党的团结的言行作斗争13.正确处理中国共产党同世界各国政党的关系处理中国共产党同各国共产党和其它政党之间关系的原则和意义(六)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战略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加强农业基础地位、高速和优化经济结构,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健全民主制度,加强法制建设,推进机构改革,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任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推进祖国和平统一香港、澳门回归的重大意义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实现祖国完全统一6.对外政策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尊重世界的多样性,坚持睦邻友好,改善和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关系(七)时事政治当前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重大问题,近两年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二、经济该部分考试内容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国际经济关系若干问题。
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政策理论水平测试考试指南(含答题思路)
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政策理论水平测试考试指南(含答题思路)政策理论水平的考核的笔试题目千变万化,根据其自身的规律,分为以下四类:第一类为政策理论水平类的题。
出题方向:(一)思辩性命题:引用的话表面矛盾实际上是不矛盾的,只不过角度不一样,回答此类问题的时候要找到着落点。
(二)对政策、方针的理解。
(三)对社会现象的认识类:①所反应的社会现象类。
②对社会现象的直接认识。
(一)、思辩性问题的回答技巧①先理解题意。
②尽力找到着落点,找准切入点。
③把问题的两个方面分角度解释清楚。
④把问题的两方面统一起来。
⑤联系自身(忌胡乱联系)。
可以通过以下例题练习:如:有人说公务员应该对上负责,又有人说公务员应该对下负责,你是怎么看的?▲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看的。
①我认为这两个观点都有道理,只不过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②公务员应该对上负责是由公务员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决定的,就是说公务员应该服从上级的指挥,遵守党的政策、方针。
对党和国家负责。
③公务员应该对下负责是由公务员的宗旨决定的,作为一名公务员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④从本质而言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是统一的,因为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执行党的政策方针就是等于为人民服务,而另一方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体现了党的遗志。
⑤公务员应该将模范执行党的政策、方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即做到对上负责,又对人民负责。
这样的题目还有很多,多练这样的题目使自己的反应能更加灵敏。
(二)、对社会现象的认识答题思路:①解释给出的话所反映的现象。
②辨证的看待这种现象:这种现象确实存在,而且在某些地区,某些领域还比较严重,但是是局部现象,这句话以偏概全。
③指出这种现象的危害,虽然是局部现象,但是危害不可小视。
④指出这种现象的根源,是由于法制不完善,制度不完整,监督不到位,素质没提高造成的。
⑤找出解决办法。
⑥充满信心,提出希望。
要领:社会现象(不可取,反对,谴责,客观存在,丑恶,严厉打击,愤慨,自豪,)套路是(1)首先可能这个社会现象存在,判断是局部还是大局问题。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考试大纲
第二章公共科目笔试第五条公共科目笔试范围包括政治、经济、法律、管理、科学技术及历史、国情国力、公文写作与处理,主要测试应试者胜任党政领导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特别是运用有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解决领导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六条公共科目笔试方式与试卷结构如下:(一)测试方式为闭卷。
(二)试卷满分为100分或150分。
(三)测试时限为150分钟或180分钟。
(四)试题难度根据领导职位对知识和能力素质的要求确定。
试卷中不同难度的试题比例为:较难试题约占20%,中等难度试题约占50%,较容易试题约占30%。
(五)试题内容比例根据领导职位对知识和能力素质的要求确定。
(六)试题类型分为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
客观性试题包括判断题、选择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等;主观性试题包括辨析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写作题、申论题等。
选拔职位的职级越高,主观性试题的比例应越大。
第七条公共科目笔试测评要素主要有:(一)理论素养。
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领导工作中需要的其他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二)公共知识素养。
对履行领导工作职责应具备的公共科目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具体应用的能力。
(三)政策法规水平。
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有关法律法规的理解掌握程度和结合实际贯彻执行的能力。
(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对领导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全面系统分析,抓住问题实质,有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的能力。
(五)文字表达能力。
以规范、简练、清楚、严密、准确的文字表达思想观点的能力。
测评要素比例根据领导职位对知识和能力素质的要求确定。
第八条公共科目笔试内容包括:一、政治该部分内容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共党史、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时事政治。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1.哲学(1)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2)物质和意识世界的物质性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及其实践基础(3)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4)认识和实践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反映论认识和实践的相互作用认识运动的总规律真理和检验真理的标准真理发展的辩证性质真理与价值主体认识能力(5)社会规律和人的活动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人的活动的自觉能动性(6)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形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形态的划分和更替(7)阶级和国家阶级的起源和实质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消亡(8)社会意识及其形式社会意识的本质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作用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9)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两种历史观的根本对立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10)社会进步和人的解放社会进步及其标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人的本质人的价值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2.政治经济学(1)生产方式与经济制度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制度及其类型(2)商品与货币商品货币价值规律(3)资本与剩余价值货币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4)资本积累资本主义再生产与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和相对人口过剩(5)资本的流通过程资本的循环资本的周转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6)剩余价值的分割与国民收入分配利润和平均利润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借贷资本和利息资本主义地租资本主义国民收入分配(7)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3.科学社会主义(1)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成为科学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及其局限性两大发现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伟大学说(2)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未来社会的发展阶段和基本特征(3)列宁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阶段社会主义在一国数国首先胜利民族殖民地问题的理论新经济政策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构想(4)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和历史地位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关系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
公选干部考试基础知识之政治知识
公选干部考试基础知识之政治知识—方针政策本文讲述的是公选干部考试基础知识之政治知识的方针政策。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一个集宏观与微观、城市与农村、政治经济文化与生态环境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在内的综合性、系统性目标。
这个目标大体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2)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3)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
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特别强调,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面试复习指南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面试复习指南第一篇理论政策篇第一章公选面试理论概述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部署,党政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越来越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凡晋必考”成了选拔领导干部的主流方法,因此,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以下简称公选)应运而生。
而面试是其中的一个必经环节,所以了解公选面试的相关理论和政策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一节公选面试的概念、方法和题型一、公选面试的概念公选面试是公开选拔领导干部中的一个必经环节,是一种通过精心设计,以交流和观察为主要手段,来了解考生的综合素质及相关信息的测试方式。
在党政领导干部选拔面试过程中,考官可以根据考生当场对所提问题的回答表现,考查其综合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选拔职位需要的特殊能力和个性特征等。
二、公选面试的方法(一)公选面试的基本方法根据最新公选考试大纲的规定及领导测评理论,公选面试一般采用结构化面试方法。
根据需要也可选用或综合使用无领导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公文筐测验等其他测评方法。
1.结构化面试该方法要求对试题构成、测评要素、评分标准、时间控制、考官组成、实施程序和分数统计等各环节,按结构化要求进行规范性设计。
考官在与应试者以问答方式当面交谈的过程中,根据应试者的回答和行为表现,对其相关能力和胜任特征作出相应的评价。
2.无领导小组讨论该方法要求一组应试者(一般5~7人)在不指定组长的情况下,围绕给定的问题展开讨论。
考官根据应试者在讨论中的言语和行为表现,对其相关能力和胜任特征作出相应的评价。
3.角色扮演该方法要求应试者扮演某一领导角色,在模拟的工作情境中对一系列人际关系和工作问题进行处理。
考官根据应试者的言语和行为表现,对其相关能力和胜任特征作出相应的评价。
4.公文筐测验该方法要求应试者在规定时间内对与工作有关的文件、报表、信件、电话记录等公文进行处理。
公选规程——领导干部选拔考试-靠什么-怎么考汇编
公选规程——领导干部选拔考试,靠什么,怎么考领导干部选拔考试,考什么,怎么考考试是实施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制度的关键环节。
考什么,怎么考,是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的重要内容,关系领导干部考试与测评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中组部新近颁布的《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试大纲》),是规范全国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与测评工作的标准和依据。
4年前,中组部曾颁布试行了《考试大纲》,对规范全国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引导广大干部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增长本领发挥了重要作用。
根据党中央对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特别是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的新要求,还有党在理论创新上取得的重大成果,以及《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对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工作作出的明确规定,中组部决定对《考试大纲(试行)》进行修订。
2002年6月以来,中组部领导干部考试与测评中心组织了近百名国内著名专家分17个专家组,对《考试大纲(试行)》中政治、经济、法律、管理、科学技术、历史、国情国力、公文写作与处理、考试与测评方法等内容进行修改,广泛征求意见,先后六易其稿,于2004年4月正式颁布《考试大纲》做了哪些主要修改修订《考试大纲》的基本思路是:在保持试行大纲基本框架的基础上,主要围绕解决好领导干部选拔考试“考什么、怎么考”这两个基本问题,重点调整考试内容,补充测评要素,完善考试测评方法。
具体修改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一、适用范围、名称和体例做了较大修改根据《干部任用条例》、《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和《党政机关竞争上岗工作暂行规定》的有关规定,对考试大纲的适用范围作了修改,将竞争上岗考试由参照执行纳入了主要适用范围,在适用范围的表述上与《干部任用条例》及两个暂行规定相衔接。
同时从当前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的实际出发,规定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公开招聘和竞争上岗考试“可参照执行”。
由于适用范围作了调整,相应地考试大纲的名称也由《全国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考试大纲》修改为《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
全国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笔试技巧与应试指南
全国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笔试技巧与应试指南一、参试者的知识素质结构对于不同层次的领导者在知识方面的要求是不同的,高层次领导者的知识面要宽,低层次的要专。
总起来说包括两个方面。
(一)基础知识它是领导者知识结构的第一层级。
人们通常所说的领导者的知识面应当宽一些,基本功应当扎实一些,主要是指基础知识这个层级。
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下列内容:1.马克思主义理论。
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党的学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等基础理论,应当有比较系统的学习和训练,融会贯通,能够用以指导工作,这既是革命化的要求,又是知识化的要求。
2.毛泽东思想。
领导者要掌握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明晓毛泽东思想独创性的理论贡献,深刻理解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以及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3.邓小平理论。
领导者要掌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及其理论精髓,并用以指导各项工作。
4.党的各项方针政策。
5.对于一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各方面的知识,都要有所了解,知识面要比较广。
因为领导者需要认识和处理的问题包罗万象,涉及各个领域,工作的综合性和多样性,要求知识的多样化,除了应当具备一定的文、史、地理、数学、理化、生物、外语等基础文化知识外,对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其他方面,诸如天文、地质、工业、农业、商业、财政、金融、法律、科技、教育、文化、体育、艺术、军事等专门知识,也要有所了解。
6.对于社会生活方面的实际知识也要比较熟悉,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工作经验。
(二)专业知识它是领导者知识结构的核心。
专业知识主要是指本部门、本单位的技术知识和专业知识,以及领导工作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就领导者本身来说,要精通包括经济管理、行政管理、科技管理、人才学、领导科学、思想政治工作等专门知识。
二、笔试内容分类全国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笔试部分,主要分为公共知识笔试和专业知识笔试两部分。
(一)公共知识笔试公共知识笔试的主要内容包括: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该部分考试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
年领导干部选拔考试复习经典知识集萃
年领导干部选拔考试复习经典知识集萃近年来,随着中央反腐倡廉风气的不断推进,领导干部选拔越来越注重对干部的素质和能力的深入考察,而年领导干部选拔考试成为了在干部选拔中开展的一项重要活动。
参加年领导干部选拔考试,必须掌握一定的复习方法和技巧,特别是对经典知识进行集萃,以便在考试中展现出优异的表现。
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作为一名领导干部,政治素养的高低是关键性的。
因此,参加年领导干部选拔考试时,必须要掌握一定的政治理论知识。
必须要熟悉党和国家的基本理论和方针政策,熟悉国内外形势,了解近代中国历史和中共党史,掌握各个领域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等。
掌握这些知识能够使领导干部更加深入的理解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及其落实和推进过程,从而更好地开展工作。
二、熟悉经济政策经济政策是当今社会重要的政策之一,经济政策的变革是当前国家发展背景下的必然。
因此,在年领导干部选拔考试中,必须掌握一定的经济知识,熟悉的宏观经济政策,深入理解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变革,包括企业发展战略、产业发展规划等。
此外,还应熟悉世界经济发展动态,了解各国的经济特点和政策等。
熟悉经济政策能够使领导干部在把握国家经济运行的总体态势和规律的基础上精准预测经济走势,为工作决策提供依据。
三、掌握社会民生知识社会民生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重点关注的一个领域,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是国家发展的基础。
因此,在年领导干部选拔考试中,掌握社会民生知识显得尤为重要,包括扶贫、医疗、教育、文化、安全、生态、就业等方面的知识。
要具有深刻的把握社会民生问题的热点、难点和重点,深刻了解群众对于社会民生方面改善的期待和要求,有利于领导干部在工作中针对问题开展精准施策。
四、提升自身素养一名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自身能力,至关重要。
除以上三点知识的掌握之外,还应着眼于自己的素质提高。
不仅要注重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更要注重自身的职业道德、纪律意识、服务意识等方面的提高。
在参加年领导干部选拔考试中,领导干部应加强自身的学习和练习,重视审批文件的细节,养成严谨的工作态度、熟悉各种文书格式、提高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等,这些都是提升自身素质的重要方面。
军转干部安置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之经
军转干部安置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之经一、坚持科学发展观1. 传统发展观及其主要特征传统的发展观注重物质财富的增长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把经济增长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发展而忽视社会的全面进步,相应地把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标尺而忽视人文的、环境的指标,把自然界单纯地看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索取对象而忽视自然界首先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是协调的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发展观。
二、坚持五个“统筹”,推进全面发展1. 统筹城乡发展我国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城乡二元结构。
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谈不上中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市场的开拓,扩大内需就没有持久的动力和坚实的支撑。
2. 统筹区域发展一方面,继续发挥经济发达地区的优势,保持快速发展势头,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增强对中西部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另一方面,积极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坚定不移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继续有效发挥中部地区地发展优势,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改造,促进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3.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只有统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切实关注即解决诸如失业、贫困、教育、医疗、公共卫生以及社会公正和反腐败等社会问题,才能保证经济持续发展,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4.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破坏自然、掠夺自然,就是破坏自己、掠夺自己。
• 要关注人,也要关注自然。
• 要满足人的需要,也要维护自然的平衡。
• 要关注人类当前的利益,更要关注人类未来的利益。
5.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在互相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文化交流,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符合全人类的利益;也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需要。
2012年公开选拔领导考试: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1
陈新发:我们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紧紧围绕全市发展战略,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为重点,以创建品牌、经营品牌、提升品牌和延伸品牌为核心,建立健全“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主动”的品牌建设机制,积极引导企业争创品牌,大力扶持优势企业做强品牌,通过实施品牌战略,推进结构优化、产业升级,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陈新发:我们将围绕“十二五”规划目标和产业政策,通过培育、保护、提高、发展,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疆品牌,进一步提高新疆名牌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
发展重点是:加快培育石油石化产品品牌。
依托油气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培育和发展以润滑油、乙二醇、溶剂油等为主的石油天然气化工品牌,做大做强石油石化经济。
我们计划用3至5年的时间,建立和完善我市实施名牌战略的运行机制和名牌发展保障体系,从根本上提高对全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战略产业、新兴产业和优势传统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水平。
到2015年,发展20家质量、效益和知名度在疆内乃至国内具有领先地位的企业组成名牌培育梯队,争创中国名牌1-2个,新疆名牌产品10个。
据了解,“六大基地”具体是指要把克拉玛依建设成为油气生产基地、油气技术服务基地、炼油化工基地、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基地、技术工人培训基地。
三大新兴产业指的是金融产业、信息产业、旅游产业,两个平台打造高品质城市、最安全城市“两个平台”。
通过“建设六大基地”、“发展三大产业”、“搭建两大平台”,实现“两个迈进”,即实现由“单一资源型城市”逐步向“综合型城市”迈进,由“工业型经济”逐步向“服务型经济”迈进,把克拉玛依建设成为世界石油城,使大家一听到石油,就想起克拉玛依;一提到克拉玛依,就想到石油石化。
通过打造世界石油城这一路径,推动克拉玛依的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中共十八大于2012年下半年在北京召开,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
党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管理-管理基础理论、行政管理、公共政策、领导(二)
党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管理-管理基础理论、行政管理、公共政策、领导(二)(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B}}单项选择题{{/B}}(总题数:32,分数:32.00)1.政策制定的主要承担者是______。
∙ A.行政机关∙ B.立法机关∙ C.司法机关∙ D.监察机关(分数:1.00)A. √B.C.D.解析:[解析] 本题测查公共知识(政府制定主体)素养。
行政机关拥有行政立法权和立法创议权,是政策制定的主要承担者。
2.政策评价的含义是______。
∙ A.采取科学的分析方法,对政策的献计献策∙ B.采取科学的分析方法,对政策实施效果的分析和决断∙ C.采取科学的分析方法,对政策过程中出现问题的监督∙ D.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对已经付诸实施的政策所产生的效果、执行情况及其带来的各种影响等进行的客观的、系统化的考察与评价(分数:1.00)A.B.C.D. √解析:[解析] 本题测查公共知识(政策评价含义)素养。
政策评价的含义是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对已经付诸实施的政策所产生的效果、执行情况及其带来的各种影响等进行的客观的、系统化的考察与评价。
3.在制定政策前应就现实条件进行调查,以尽量避免执行时遇到问题,这种做法是遵循了政策制定的______原则。
∙ A.系统原则∙ B.可行原则∙ C.合法原则∙ D.民主参与原则(分数:1.00)A.B. √C.D.解析:[解析] 本题测查公共知识(公共政策制定原则)素养。
公共政策制定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1)系统原则;(2)协调原则;(3)可行原则;(4)合法原则;(5)民主参与原则。
可行原则是指:政策制定必须符合现实条件的要求,充分估计各种环境因素对政策的影响与制约。
也就是说,政策的制定必须以现实可行为前提。
4.社会保障政策属于______。
∙ A.政治政策∙ B.社会政策∙ C.经济政策∙ D.教育、科技、文化政策(分数:1.00)A.B. √C.D.解析:[解析] 本题测查公共知识(社会政策)素养。
公选规程——领导干部选拔考试,靠什么,怎么考
公选规程——领导干部选拔考试,靠什么,怎么考领导干部选拔考试,考什么,怎么考考试是实施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制度的关键环节。
考什么,怎么考,是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的重要内容,关系领导干部考试与测评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中组部新近颁布的《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试大纲》),是规范全国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与测评工作的标准和依据。
4年前,中组部曾颁布试行了《考试大纲》,对规范全国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引导广大干部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增长本领发挥了重要作用。
根据党中央对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特别是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的新要求,还有党在理论创新上取得的重大成果,以及《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对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工作作出的明确规定,中组部决定对《考试大纲(试行)》进行修订。
2002年6月以来,中组部领导干部考试与测评中心组织了近百名国内著名专家分17个专家组,对《考试大纲(试行)》中政治、经济、法律、管理、科学技术、历史、国情国力、公文写作与处理、考试与测评方法等内容进行修改,广泛征求意见,先后六易其稿,于2004年4月正式颁布《考试大纲》做了哪些主要修改修订《考试大纲》的基本思路是:在保持试行大纲基本框架的基础上,主要围绕解决好领导干部选拔考试“考什么、怎么考”这两个基本问题,重点调整考试内容,补充测评要素,完善考试测评方法。
具体修改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一、适用范围、名称和体例做了较大修改根据《干部任用条例》、《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和《党政机关竞争上岗工作暂行规定》的有关规定,对考试大纲的适用范围作了修改,将竞争上岗考试由参照执行纳入了主要适用范围,在适用范围的表述上与《干部任用条例》及两个暂行规定相衔接。
同时从当前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的实际出发,规定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公开招聘和竞争上岗考试“可参照执行”。
由于适用范围作了调整,相应地考试大纲的名称也由《全国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考试大纲》修改为《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
公选领 导干部考试重点和考试技巧
公选领导干部考试重点和考试技巧公选领导干部考试是选拔优秀人才进入领导岗位的重要途径,对于考生来说,了解考试重点和掌握考试技巧至关重要。
下面将为大家详细介绍公选领导干部考试的重点以及一些实用的考试技巧。
一、公选领导干部考试重点1、政策理论水平作为领导干部,必须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规以及时事政治有深入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
考生需要关注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和发展趋势,能够运用政策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根据所报考的岗位,考生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
这包括对本领域的基本理论、工作流程、管理方法等有清晰的认识,并能够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
3、领导能力和管理经验领导能力是公选考试的重点之一,包括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
考生需要通过案例分析、论述题等形式展示自己在领导和管理方面的经验和能力。
4、综合素质除了专业知识和领导能力,考生的综合素质也很重要。
这包括思维逻辑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心理素质、团队合作精神等。
二、公选领导干部考试技巧1、做好充分的准备(1)熟悉考试大纲和历年真题。
了解考试的内容、题型、分值分布等,通过研究历年真题,掌握考试的命题规律和重点。
(2)系统学习相关知识。
根据考试大纲,有针对性地学习政策理论、专业知识等,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3)进行模拟练习。
通过模拟考试,提高答题速度和准确性,适应考试的节奏和压力。
2、认真审题在答题前,一定要认真审题,理解题目要求和考查的重点。
对于论述题、案例分析题等,要明确问题的核心,找准答题的方向。
3、条理清晰地答题(1)答题要有条理,分点作答。
可以使用“首先、其次、再次、最后”等关联词,使答案层次分明,逻辑清晰。
(2)注重答题的结构。
开头要有引言,中间要详细阐述观点和论据,结尾要有总结和升华。
4、结合实际案例在答题过程中,要善于结合实际工作中的案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这样可以使答案更具说服力和可操作性。
党政机关公开选调公务员应考必备复习资料
党政机关公开选调公务员应考必备复习资料一、以《纲》为纲、备考笔试与面试。
2009年中组部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与竞争上岗考试大纲》是公选考试的基本依据,它“适用于地方党委、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纪委工作部门或者工作机构的领导干部或者其人选的公开选拔考试”,并且规定了基本的考试内容,给广大考生提供了备考依据。
因此,广大考生一定要以“考纲”为纲,领会“考纲”精神,按照考纲梳理出基本的复习脉络,把握复习重点。
二、以公务员必备的基本素质、综合能力、专业素养为基础,备考笔试与面试。
对选调公务员的考查通常体现在基本素质、综合能力、专业素养三个方面,广大考生一定要以此为基础。
这三个测评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世界观、人生观、社会主义价值观政治素质2、权力观、名利观、利益观、政策观基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本道德素质2、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素文化素质——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1、坚定的信念适应能力质2、顽强的意志耐受力心理素质3、理性的态度控制力4、豁达的心胸意识水平5、平民的心态社会交往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综公共危机理论运用能力决策应变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综合协调能力合领导科学领导决策总揽全局的能力领导用人能领导授权领导沟通领导应变;计划、组织、指挥、监督、控制力力依法行政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公共服务能力等。
岗位功能专业拟任职务的职责素养所任岗位应具有的政策、法律法规知识所任职务应具备的专业技术、管理技能三、考试复习资料(案例分析)【材料1】古人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
在我国历史上,得民心兴邦、失民心亡国的例子实在太多。
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有800万军队,有美式先进装备,但由于丧失人心,结果败在小米加步枪的l20万人民解放军手下。
抗战时期,美国作家斯诺在延安看到毛泽东住窑洞,周恩来睡土炕等小事,洞察出中国共产党的巨大力量,并动情地称之为“东方魔力”、“兴国之光”。
全国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笔试应试指南
全国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笔试应试指南一、参试者知识素质结构对于不同层次领导者在知识方面要求是不同,高层次领导者知识面要宽,低层次要专。
总起来说包括两个方面。
(一)基础知识它是领导者知识结构第一层级。
人们通常所说领导者知识面应当宽一些,基本功应当扎实一些,主要是指基础知识这个层级。
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下列内容:1.马克思主义理论。
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党学说、中国共产党历史等基础理论,应当有比较系统学习与训练,融会贯通,能够用以指导工作,这既是革命化要求,又是知识化要求。
2.毛泽东思想。
领导者要掌握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过程,明晓毛泽东思想独创性理论贡献,深刻理解毛泽东思想活灵魂以及毛泽东思想历史地位。
3.邓小平理论。
领导者要掌握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及其理论精髓,并用以指导各项工作。
4.党各项方针政策。
5.对于一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各方面知识,都要有所了解,知识面要比较广。
因为领导者需要认识与处理问题包罗万象,涉及各个领域,工作综合性与多样性,要求知识多样化,除了应当具备一定文、史、地理、数学、理化、生物、外语等基础文化知识外,对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其他方面,诸如天文、地质、工业、农业、商业、财政、金融、法律、科技、教育、文化、体育、艺术、军事等专门知识,也要有所了解。
6.对于社会生活方面实际知识也要比较熟悉,要有丰富生活经验与工作经验。
(二)专业知识它是领导者知识结构核心。
专业知识主要是指本部门、本单位技术知识与专业知识,以及领导工作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
就领导者本身来说,要精通包括经济管理、行政管理、科技管理、人才学、领导科学、思想政治工作等专门知识。
二、笔试内容分类全国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笔试部分,主要分为公共知识笔试与专业知识笔试两部分。
(一)公共知识笔试公共知识笔试主要内容包括: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该部分考试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政治经济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测试应试者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知识水平与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原理,观察、分析与研究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现实问题能力。
党政领导干部公选第一部分09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第三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本章知识结构图复习提示及命题预测作为一名合格的党政领导干部,必须及时全面地掌握党和国家的最新方针政策。
这是新大纲着重对本章作出大幅度修改的原因所在。
从修改内容来看,新大纲充分吸纳了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的最新精神,考生务必将此作为重中之重来复习。
知识点详述第一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抓住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论断。
这是站在新世纪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阶段的时代高度,总揽全局、审时度势提出的一个极富世界眼光和战略眼光的科学判断。
十六大报告指出:本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失去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这个主要任务中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世界经济科技发展新趋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提出的。
它高度概括了新世纪头20年我国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目标和要求。
(1)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继续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虽然已经初步建立,但还不完善,不仅现在经济体制的一些方面和环节仍然不利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而且今后随着生产力发展,经济体制也还会产生新的矛盾和问题。
必须坚持以改革为动力,继续推进市场取向改革。
包括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继续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市场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推进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
(2)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
我国经济中的结构性矛盾,包括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协调,城镇化水平低等,已成为制约国内需求和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突出问题,必须进行战略性调整。
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政策法规解答
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政策法规解答以下是相关政策法规的解答:1. 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的基本原则是什么?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必须坚持党管干部、德才兼备、事业为上、公道正派、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等原则,并遵循民主集中制和依法依规办事等制度。
这些原则确保了选拔任用的公正性、科学性和规范性。
2. 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应把什么放在首位?在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时,必须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
这意味着在选拔过程中,应着重考察候选人的政治立场、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确保其符合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要求。
3. 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应符合哪些要求?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应符合将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具有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能力,结构合理、团结坚强的领导集体的要求。
这要求选拔出的领导干部不仅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还要有出色的领导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 参加公开选拔的报名人员应符合哪些条件?参加公开选拔的报名人员应符合《干部任用条例》规定的基本条件和任职资格。
具体来说,他们应当具备与所报职位要求相当的资格条件,如学历、工作经历、专业技能等。
同时,对有特殊要求的职位,可以附加其他条件。
在选拔过程中,还可以根据职位对人才的需求和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需要,对报名人员的职务层次、任职年限等任职资格适当放宽。
5. 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有哪些程序?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的程序包括民主推荐、考察、讨论决定、任职等环节。
在民主推荐环节,应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确保推荐结果的公正性和准确性;在考察环节,应对候选人的德、能、勤、绩、廉进行全面考察,确保其符合选拔任用标准;在讨论决定环节,应遵循民主集中制原则,集体讨论决定任用结果;在任职环节,应按照规定程序进行任职手续,确保任用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总之,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必须遵循一定的政策法规进行,确保选拔任用的公正性、科学性和规范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选领导干部考试基础知识方针政策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公选领导干部考试基础知识《方针政策》政治知识更新时间:2010-09-26 好评度:572-【推荐】想成功2011公选领导干部考试吗点击查看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一个集宏观与微观、城市与农村、政治经济文化与生态环境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在内的综合性、系统性目标。
这个目标大体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2)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3)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
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着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特别强调,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这为我国在本世纪头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指明了方向。
(1)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要特征①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信息化是带动工业化的强大动力,信息化与工业化相结合,可以迅速提高工业化水平,加快工业化进程。
②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
③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
把资源消耗低和环境污染少,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要求。
④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妥善处理好工业化提高劳动生产率与扩大就业的矛盾,不仅是扩大内需、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而且是发挥我国独特优势、保持和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以上四个方面的主要特征,是互相联系和统一的。
在认识上和实际工作中,不应当把它们割裂开来,而应当努力使几个方面相互结合、互相促进。
(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意义①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全面总结国内外工业化经验教训做出的重要决策;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顺应世界科技、经济发展大趋势的必然选择;③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充分考虑我国基本国情得出的正确结论。
4.科教兴国战略科教兴国战略是指全面贯彻落实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从而加速实现现代化的战略。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客观依据:(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生产力系统中起决定性的因素;科学技术因素在现代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已远远超过了其他因素;由科研进行的知识创新和创造知识的劳动在现代社会生产中起着日益明显的作用,是提高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的驱动器。
(2)新技术革命的日新月异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我国既是难得的机遇,又是严峻的挑战。
当今国际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和掌握高技术人才的竞争。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唯有不断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占得优势。
(3)科教兴国是保证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措施,是顺利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必然选择。
5.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做到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具体来说,既要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加快我国的经济发展,实现"三步走"的经济发展目标,又要通过经济手段、技术措施和政府干预,控制人口增长,减少自然资源的耗竭速率,使之低于资源再生速率,努力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达到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威胁,从而使我国的发展可以持续下去。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
稳定低生育水平。
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资源。
抓紧解决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
实施海洋开发,搞好国土资源综合整治。
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和建设。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把握以下主要原则:(1)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来规划和安排经济社会发展,把可持续发展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统一部署之中。
(2)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搞好宏观调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3)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4)把法制建设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完善可持续发展相关法律法规,将控制人口、节约资源、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工作落到实处,形成规范,收到长远实效。
6.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水平,转移农村人口,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
(1)从实际出发,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发展我国东部地区经济较发达,城市密度大,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集中,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分布广泛,城镇体系比较完善,但这里人地矛盾比较突出。
因此,东部地区城市建设的重点应放在城市内涵化上,即促进城市向更高水平发展。
其中大城市今后发展的重点是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使城市容纳更多的人口。
中小城市要从注重数量增长转向重视质量提高,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实现升级创造条件。
中部地区城市体系不甚完整,有些地方只有一个特大城市,缺乏过渡性的大中城市,应重点促进条件好的中小城市向大城市发展;有些地方虽有中等城市,但缺乏具有明显带动作用和中心城市功能的大城市或特大城市,应重点培育1~2个大城市。
由于中部地区的大部分城市是老工业基地,过去只重视发展生产,忽视城市建设,基础设施欠账过多,所以今后城市建设应由土地外延扩张转为人口外延扩张,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辐射能力,从而吸纳更多的农村人口。
西部地区地域非常辽阔,但自然环境差,发展水平低,人口密度和城市密度都非常小。
今后应在巩固现有大城市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中小城市。
(2)发展小城镇发展小城镇是推进我国城镇化的重要途径。
根据中央文件精神和各地的经验,发展小城镇应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小城镇建设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第二,关键在于繁荣小城镇经济,要把引导乡镇企业合理集聚、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等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为转移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第三,要广辟投融资渠道,鼓励企业和城乡居民投资,在政府引导下主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建设小城镇。
第四,改革小城镇户籍制度。
第五,在保护耕地和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妥善解决小城镇建设用地。
第六,尽快形成符合小城镇经济社会特点的行政管理体制。
7.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意义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党中央在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重要历史时刻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具有非常重要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意义。
党的十六大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关系全国发展的大局,关系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
"第一,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是实现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的需要。
第二,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是增进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全的需要。
第三,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是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8.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原则(1)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改革开放促调整改造。
着力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消除不利于经济发展和调整改造的体制性障碍,增强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内在动力,通过扩大开放拓展发展空间。
这是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关键和前提。
(2)坚持主要依靠市场机制,正确发挥政府作用。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产业结构调整、生产要素整合、技术改造、企业改组,应主要由市场来决定和选择。
政府主要是制定规划和政策,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3)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立足整合现有资源,集中力量发展重点地区、产业,避免盲目重复建设和产业趋同化。
(4)坚持统筹兼顾,注重协调发展。
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促进三大产业、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5)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给予必要扶持。
挖掘自身潜力,激发内在活力,充分发挥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
同时,国家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企业历史遗留问题、支持重点企业技术改造、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给予一定支持。
(6)坚持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
既要增强紧迫感,积极进取,又要从长计议,量力而行,不能急于求成,切忌追求过高目标和提出不切实际的口号。
始终关心群众的切身利益,使人民群众在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中得到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