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社会交往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生社会交往的研究
【摘要】:交往是当代人必不可少的生存与发展方式。
对正处于人生成长关键期的职校生来说,拥有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既是他们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建设的需要。
【关键词】:职校生;社会交往;主要特点;存在问题;成因高职生正处于青春期,在社会意识、社会行为等方面显得幼稚,缺乏经验,相当一部分学生在社会交往上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他们即将走向社会,成为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适应社会的能力来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下面就高职生社会交往的主要特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
一、高职生社会交往的主要特点
1.交往层次的浅表性
据了解,很多学生认为自己没有无话不谈的朋友,甚至还有学生认为“防人之心不可无,我不会什么都对朋友说”,他们的交往受情绪影响颇大,有些学生常为一点小事与朋友争吵进而绝交。
这说明职校生与人交往的层次非常肤浅且不稳定。
2、交往目的的双重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职校生的交往注重情感交流的同时,越来越注重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实用性,呈现出情感性交往与功利性交往并重的趋势。
3.交往途径的多样性
随着各种通讯工具在生活中的应用,职校生交往的途径越来越
多,网上交友、热线交友十分普遍。
此外,朋友间的相互介绍,娱乐场所的邂逅相逢及参加各种活动时的相识等,可谓五花八门。
4.交往对象的广泛性
高职生突破了以往主要与家庭成员及本校师生的交往范围,他们通过多种途径,如网络、电台、娱乐场所等,拓宽了社会接触面,增长了才智,但也因年龄小、阅历浅,明辨是非能力不高,导致部分学生结交了社会不良青年走上违反犯罪道路。
5.交往方式的成人化
受社会和家庭的双重影响,成人间吃吃喝喝、礼尚往来的风气在他们中屡见不鲜。
朋友过生日、逢年过节聚会,彼此间请客吃饭、互赠礼物司空见惯,交往方式成人化。
二、职校生社会交往存在的问题
1.文明礼仪素养较差
我们不难发现一个事实,不少学生言行散漫,脱口成“脏”。
孔子早就说过“不学礼,无以立”。
欠佳的文明礼仪素养既制约着职校生交往能力的提高,也影响着人们对职业学校的看法。
2.自卑自闭心里严重
进入职校后,很多学生觉得自卑,不够优秀,不再与就读普高的同学来往,认为与他们有差距。
另外,还有些职校生认为自己外形不佳,或家庭经济条件差等,不愿参加活动,不敢与人交流,把自我封闭起来。
3、交往呈现庸俗倾向
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职校学生中流行过生日请客送礼,为评优评先广施小恩小惠,犯了错误违了纪找关系疏通等。
甚至还有个别学生人情世故过于“练达”,看见领导,老师甜言蜜语,点头哈腰,对父母有钱、有地位的同学阿谀奉承、曲意讨好,对“穷”同学嗤之以鼻等。
4.江湖义气味较浓厚
在日常交往中,部分职校生大搞江湖义气,彼此称兄道弟,拉帮结派。
他们把小集团的私交看得高于一切,无视规章制度和集体利益,经常串通一气欺瞒老师、家长,最为严重的是他们往往是非不分,为所谓“哥们义气”,肆意打架斗殴,盲目制造恶性事件,给班级、学校带来诸多不稳定因素。
5.自我中心意识过强
不少职校生时时、处处、事事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得失,很少关心他人和集体,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却很少考虑尊重他人。
不少学生明确表示“很愿意使自己在朋友中有突出地位,别人都听命于自己”,过分强调自我,总希望别人听从自己。
三、职校生社会交往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1.客观方面
(1)学校因素。
对职校生来说,学校是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地方,也是培养各种能力、塑造健康人格的场所。
学校教育是否恰当有力,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职校生今后人生的走向。
然而,交往能力没有在职业学校得到很好的培养与指导,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第一,重技能、轻人文素质培养。
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由于强调科技优先,视经济增长为最高目标,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成了经济发展的工具,职业教育尤为明显。
职业教育给人的误解是崇尚科技、贬低人文的倾向非常明显。
第二,部分教师交往素质缺失。
相当一部分职校教师对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的意识认识不够,很多人认为教师只要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只要完成学业混个文凭就行,至于学会交往,则是他们以后走上社会的事。
再者,许多职校教师由于自身未受过专门社交方面的训练,在日常与他人尤其是学生的交往上存在欠缺、不尊重、不关爱学生现象。
(2)家庭因素。
第一,家庭教育观念偏颇。
独生子女多,有一种唯我独尊的性格,许多父母重视孩子知识的学习而轻视能力的培养,不能引导他们正确交往。
如有的父母“教育”孩子怎样获得老师喜欢,怎么样使自己不吃亏,与人相处时功利心太强、私心太重,缺乏合作意识;有的父母一味向孩子灌输“世道险恶”、“防人之心”,使孩子对周围的人、事产生太多怀疑,形成人际敏感等。
第二,家庭教养方式失当。
对子女要么专制管制,要么放任自流。
专制管制的家长教育方式粗暴简单,动辄拳脚相加,不尊重子女个人隐私从而刺激和强化了孩子与家长的对立情绪。
这使得一些孩子转而到社会或网络上寻找所谓温暖,偷偷结交不良青年,甚至离家出走与网友约会;放任自流的家长认为孩子上了职业学校没多大出息了,没必
要再在他们身上花费时间、精力,对孩子的言行举止不闻不问。
这使他们自己在家庭中不重要而失去归属感,产生自卑,缺乏责任意识。
第三,家庭氛围不良。
分母讲脏话、打麻将之风盛行,在这种氛围中成长的孩子势必也会染上这些不良习惯。
随着单亲家庭越来越多,或父母关系紧张、冷漠,都给他们带来了强大的心理压力,法国教育家卢俊曾说“只要父母间没有亲热的感情,只要一家人的聚会不再使人感到生活的甜蜜,不良道德就势必来填补这些空缺了”。
还有些父母忙于挣钱,把孩子交给祖辈看管,这些孩子与父母交流少,祖辈对孩子的教育要么溺爱要么心有余而力不足,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
(3)社会因素。
第一,社会不良因素的消极影响。
在以学业好坏为标志的社会里,不少职校生的人格尊严得不到认同,他们是世人眼中“不上进”的顽劣,老师眼中“不可教”的孺子,家长眼中“没希望”的一代,亲友眼中“不学好”的典型。
由此,职校生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矮人三分”,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不愿暴露自己职校生身份,甚至有些学生还产生逆反心理,自暴自弃。
此外,社会上淫秽书刊、录像的泛滥,影视剧中敲诈、暴力、凶杀等场面的频繁出现,都对他们产生很大影响。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演员鲍国安在参加与拍摄《拯救少年犯》时,曾多次到少管所调查,每次回来都一身冷汗,很多青年人告诉他是“模仿电视上做的”。
第二,网络虚拟交往的负面影响。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它在为职校生提供一种全新交往环境的同时,也带来
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容易导致他们责任意识缺失,交往角色错位,容易受不健康,不怀好意人的诱惑伤害,影响正常学习、生活。
2.主观方面
①身心发展的不成熟性、不平衡性。
职校生正直人生开始走向成熟的关键期,是人生烦恼最多、矛盾和冲突最多最激烈的时期。
部分职校生不能理智处理和妥善解决这些矛盾、冲突,在社会交往方面不会调解彼此纠纷,情绪易冲动,易出现孤僻、胆怯、依赖、自卑、嫉妒等不良心理。
②社会交往知识及技巧缺乏。
很多学生不懂得如何交往,缺乏必要的社交知识与技巧。
有些学生谈话时不分场合,无所顾及,脏话连篇,使朋友避而远之;还有些学生不知道如何与不喜欢的人接触,不知道如何处理矛盾、摩擦、误解等。
进入21世纪,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已成为当代人必不可少的生存发展方式。
职业教育担负着为社会培养优秀应用型人才的职责,拥有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既是高职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建设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