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移观测站观测总结,资料

合集下载

西101地表岩移观测工作总结

西101地表岩移观测工作总结

西101综放工作面灰渣库下综放开采资料甘肃靖远煤电股份有限公司大水头煤矿2013年10月26日一、概况1、地理位置:西一采区101工作面地面位于刀楞山以北,罗家川、总机厂以南,西部有靖远电厂灰水坝,水体三面由地表出露的丘陵所围,西翼为人工坝体。

西101东部地表大部分为旱田沙地,地表之上大部分地区为丘陵地带,地面标高为:1595m~1625m。

2、井下位置及四邻采掘情况:西101工作面处1120水平,工作面煤层底板标高为1080m~1115m。

东与西一采区运输上山、回风上山及中201工作面开切眼为界,西以Ⅰ勘探线为界,南以DF9断层为界,北以西1120运输大巷为界。

3、工作面走向长507m,倾斜宽为110/90m,在回风顺槽靠切眼段因DF9号断层限制设计呈“刀把子”形状,面积合计为:54460㎡,煤层厚度为5.5m~8.5m,平均为6.5m。

煤层结构为单一结构,倾角约2˚~12˚。

4、地质构造:走向方向,西101工作面煤层底板总体变化是北东倾斜的背斜构造形态,东西部稍低,中部稍高,工作面中部小褶曲构造发育;倾向方向,工作面煤层底板运输顺槽整体低于回风顺槽,呈单斜构造,煤层倾角在 2˚~12˚。

西一采区101工作面区域范围内南北向有DF9、F40号两大断层,两断层落差均较大,其中DF9断层落差约40m左右,F40号断层落差约45m左右,两断层走向大致与西101工作面走向一致,是制约工作面倾斜宽度的主要地质构造;由于F40断层为正断层,受断层牵引应力作用,F40断层附近煤层较薄,DF9断层为正断层,受断层拉应力作用,靠近DF9断层回风顺槽一侧煤层较薄。

除以上两断层之外,在掘进过程中还揭露出F西101-1、F西101-2、F西101-3断层三条中小型断层,FF西101-3断层均为与工作面斜交正断层,F西101-1在工作面内延展西101-1、长度90m左右,F西101-1落差5米左右,煤层完全断开;F西101-3断层在工作面内延展长度100m左右,F西101-3落差2m以下;F西101-2断层为走向断层,落差3米左右,断层面在西101运输顺槽内展布,下降盘(南盘)整体在工作面内,延展长度100m左右。

岩石移动观测

岩石移动观测

关于岩石移动一.岩石移动的测量第一节基本要求各生产矿山,应根据本矿山地质采矿条件,开展岩石移动和边坡滑动的观测研究工作,其目的是:1、通过岩石移动和边坡滑动的各种测试手段(仪器观测和现场调查),及时掌握井下、地表岩层移动及露天采场、尾矿坝边坡滑动征兆,为矿山安全生产提供技术资料。

2、对矿山不同开采技术条件的地表岩层移动、变形和破坏的基本特征与规律进行观测和研究。

并验证、修改和确定岩石移动角值等参数;3、研究露天采场、尾矿坝边坡的稳定性和边坡角的经济合理性;4、观测采空区各种不同处理方法和边坡治理工程的效果;5、总结岩石移动观测研究工作的经验,不断改进观测方法;岩石移滑动观测的主要手段:(如:井下、岩层内部、地表及各种专门观测站等),定期观测平面和搞成位置的变化,掌握岩石移滑动饿基本特征与规律。

岩石移动观测站饿设计,应从矿区的整体规划出发,根据矿床地质开采条件,采取由简到繁,由浅到深,由局部到整体的原则,分别轻重缓急,分期设置观测站。

除对观测站定期观测外,还必须经常深入现场,借助简易方法(如:滑尺、垂球投点等),测量采区顶板岩石移量,倾听岩体音响,观察裂隙、错动及坍塌等现象,并作文字描述,必须时测绘成图或拍摄照片。

第二节地下开采的岩移观测开采缓倾斜层状矿体时,地表岩移观测线,一般沿矿体走向和倾向各设一条,应分别设在移动盆地的主断面和采空区正上方。

如果回踩工作面的走向长度大于1.4H0+50米(H0为平均开采深度),可设置两条倾斜方向的观测线,一条在采空区正上方,另一条在其相距50米以上的任一侧,但至起始开采或停采线的距离必须大于0.7 H0。

开采急倾斜矿体时,沿矿体走向的观测线以不知两条为宜,一条在主断面位置上,另一条在采空区正上方,两观测线艰巨应不小于30米。

沿倾斜方向的观测线布置两条,即在采空区工作面走向长度大于1.6 H0+100米,应布置三条或三条以上垂直走向的观测线,一条在采空区中央,其余的在两侧相距约50米,且距左右开采边界0.8 H0以上。

采煤岩移观测总结

采煤岩移观测总结

采煤岩移观测总结引言采煤工程中,采煤岩移观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采煤岩移观测的主要目的是及时了解采煤过程中岩体的位移情况,从而减少采煤事故的发生,保障工人的生命安全。

本文总结了采煤岩移观测的方法、技术和实践经验,为今后的采煤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方法采煤岩移观测的常用方法包括测量、监控和分析三个环节。

1. 测量采煤岩移观测的第一步是进行准确的测量。

测量主要包括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两种方法。

直接测量:直接测量是通过在岩体表面设置测量点,利用测距仪、测角仪等工具进行测量。

直接测量的优点是准确度较高,可以直接获得岩体位移的具体数值。

间接测量:间接测量是通过测量岩体周围的地表变形情况来推测岩体位移。

常用的间接测量方法包括水平测斜仪法、地下水位法和地下压力法。

间接测量的优点是可以覆盖更大的范围,获取更多的数据。

2. 监控监控是采煤岩移观测的核心环节。

监控主要通过安装传感器和监测设备,实时监测岩体的变形情况。

常用的监控手段包括倾斜传感器、位移传感器和应变传感器等。

倾斜传感器可以测量岩体的倾斜角度,位移传感器可以测量岩体的位移量,应变传感器可以测量岩体的应变值。

这些传感器可以与计算机和监控系统连接,实现自动化的数据采集和处理。

3. 分析分析是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解读的过程。

分析的目标是了解岩体的变形趋势、规律和危险程度,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障采煤过程的安全。

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数据统计、趋势分析和模拟仿真。

数据统计可以帮助我们获得岩体变形的平均值、方差等统计指标;趋势分析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岩体变形的发展趋势;模拟仿真可以根据采煤过程的参数来模拟岩体的变形情况。

技术采煤岩移观测的技术不断发展,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下面列举几种常用的技术。

1. 光纤传感技术光纤传感技术是利用光纤传感器对岩体进行监测的一种新技术。

光纤传感器可以将位移、变形等物理量转化为光信号,并通过光纤传输到检测系统中进行分析和处理。

岩石观察总结报告模板

岩石观察总结报告模板

岩石观察总结报告模板观察日期:20XX年X月X日观察地点:XXXXX观察对象:岩石样本观察目的:通过观察岩石样本的特征和性质,了解其成因、结构和可能的用途。

观察1:外观特征我们观察了岩石样本的外观,发现其呈现出不同的颜色、质地和形状。

其中,样本A为灰色,质地较粗糙,呈块状;样本B为黑色,质地细腻,呈片状。

观察2:硬度和结构针对样本的硬度和结构特征,我们进行了观察和测试。

样本A 较为坚硬,可以用刀尖进行划痕测试,未见明显划痕。

在放大镜下观察,发现样本A由于颗粒较大且紧密排列,具有块状结构。

样本B较为柔软,无法用刀尖进行划痕测试,可以用手指轻轻压碎。

在放大镜下观察,发现样本B由于颗粒较小且层状排列,具有片状结构。

观察3:化学性质我们还测试了岩石样本的化学性质。

使用盐酸滴试液在样本A 和样本B上滴加,观察到样本A出现了气泡,并发生了剧烈的反应;而样本B没有明显的反应。

由此推测,样本A可能含有碳酸盐矿物,而样本B则可能不含碳酸盐矿物。

观察4:成因和用途根据上述观察结果,我们推测样本A可能是一种石灰岩,富含碳酸盐矿物,常见于沉积岩中。

样本B可能是一种片麻岩,形成于花岗岩的变质过程中。

根据这些岩石的性质和成因,它们可能具有不同的用途。

石灰岩常用于建筑、石刻和石灰生产等领域,而片麻岩则广泛用于建筑和装饰材料。

总结:通过对岩石样本的观察,我们了解到不同岩石具有不同的外观特征、硬度和结构,以及可能的成因和用途。

这次观察为我们在地质学和相关领域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并增加了我们对岩石形成和利用的认识。

岩移观测工作过程简介

岩移观测工作过程简介

第一节 煤矿地表岩移观测点及观测线设计一、参数取值由于煤矿过去未开展过岩移工作,没有地表移动各项参数,因此采用类比的方法取用各参数。

该煤系地层上覆岩性可定为中硬,参照《煤矿测量手册》取定各参数如下:走向移动角:δ=550上山移动角:γ=550下山移动角:β=550最大下沉角:θ=90-0.6α松散层移动角:Φ=450煤层移动角的修正值:Δγ=Δδ=Δβ=200α――为煤层倾角二、平面位置设计1、走向观测线的设计根据最大下沉值,在倾向主断面上确定出地表最大下沉点,通过该点沿矿体走向做剖面线,即得到走向观测线平面位置,并且依据移动角值确定开采影响范围的边界点。

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站沿走向布设一条观测线。

2、倾向观测线的设计倾向观测线位于主断面内,和走向观测线垂直,在走向主断面图上自开切眼用(δ-Δδ)角和Φ角向工作面推进方向划线交地表于E 点,倾向线必须在工作面推进方向上超过E 点的位置。

观测站布设两条倾向观测线。

3、观测线的长度设计观测线的长度应保证两端(半条观测线时为一端)超出采动影响范围,以便建立观测线控制点和测定采动影响边界。

设站时移动盆地边界是根据地质采矿条件类似的其它矿区的沉陷参数类比确定的。

设置走向观测线的具体做法:自开切眼向工作面推进方向,以角值(δ-Δδ)划线与基岩和松散层交接面相交,再从交点以Φ角划线与地表相交于H 点。

H 点便是不受邻区开采影响的点。

在工作面停采线处,向工作面外侧用(δ-Δδ)角划线与基岩和松散层的交接面相交于一点,再从此交点用Φ角划线与地表相交于F 点。

在HF 方向上设走向观测线。

要求走向观测线和倾斜观测线垂直、相交,并稍微超过交点一段距离得G 点(G 点不得超过E 点),HF 便是走向观测线的工作长度,如图(2)。

走向观测线长度HF 按下式计算:l ctg h H ctg HF +∆-⨯-+=)()(220δδϕ式中: h —表土层厚度H 0—采深l —工作面走向长度工作面观测站沿走向布设一条观测线长约1000m。

煤矿地表岩移资料

煤矿地表岩移资料

北徐楼煤矿岩移参数因山东丰源煤电股份有限公司北徐楼煤矿1999年2月试生产,2001年在地面建立岩移观测站(实测岩移资料待2005年年底),现以赵坡煤矿岩移资料作为参考:一、由于开采引起地表变形:垂直下沉系数=0.670水平变形系数=0.230初步开采时边界角:δ0=62°26′24″γ0=60°15′18″β0=60°07′06″重复开采时边界角:δ0=56°46′23″γ0=58°05′30″β0=57°53′28″三、地表变形移动角:δ=75°19′10″γ=77°52′50″β=74°42′36″地表变形最大下沉角:初采时θ=86°55′21″复采时θ=88°48′38″求证最大下沉角:初采时θ=90°-0.5a(经验公式)复采时θ=90°-0.2a充分采动角:Φ=57°33′19″四、超前影响角:初采时ω=58°48′13″复采时ω=49°26′27″滞后角:初采时Φ=70°48′49″复采时Φ=74°44′05″五、最大下沉速度:初采时W max=6.018 W n=4.08复采时W max=9.108 W n=22.3 六、垂直下沉系数:初采时q=0.628复采时q=0.777水平下沉系数:初采时b=0.210复采时b=0.248联采时b=0.230七、拐点偏距:S=0.13H0主要半径:初采时r=124m复采时r=138m主要影响角正切:初采时tgβ=2.30复采时tgβ=2.10八、超前影响距:初采时l=187m复采时l=254m滞后距:初采时l=102m复采时l=80m九、地表变形下沉速度系数:初采时k=1.145复采时k=1.517。

工作面岩移观测站技术成果分析

工作面岩移观测站技术成果分析
学出版 社,0 7 2 0.
中 国新 枝 术 新 产 吊
一6 1—
1概 述
东 曲矿是 一座 新投 产 的特 大型 现代 化 矿 井 ,矿井投产 以来 ,虽建立过一 系列岩移 观测 站 。但在 2 号煤采出后重复开采 4 号煤工作 面 时未建立过地表岩移 观测 站 , 能全面求取东 未 曲矿 4 号煤复采情况下的各项岩 移参数 ,严重 制约 、 限制着 矿井 的生产 。 为求取东曲矿 4 号煤 复采情况下 的实 际岩 移参 数 ,为分析本矿 井范 围内地表移动规律提 供基础数据 ,为今后 的矿 井 设计 、生产打下坚实基础 , 曲矿地测科 于 东 20 0 3年在 14 2 4 0 工作 面 上方建 立 了一个 地表
下煤层采 出后 ,地表下沉值达到该地 质采矿条 件下应有的最大值 。 2 . 2移动盆地的主断面 地表移动盆地 内各点 的移 动和变形 虽不完 全相同 , 但在一般 情况下 , 移动和变形 的分 布是 有规律的。 通常状况下 , 通过采空区中心与煤层 走向平 行或垂 直 的断面上 的地表移 动值最 大 , 该断面我们称 为移动盆地 的主断 面。在 主断面 上不仅移动量 最大 ,而且地表移动盆地 的范围 也是最大的 。 因此 , 在研究煤层开采引起的地表 移动和变形分 布的规律时 ,在很多情况下 我们 岩移观测站。 只研究 主断面上的地表移动和变形。 2 3地表移动 盆地 的边界角 、 移动角 和裂缝 该 观测站 位于东 曲矿 14 2 40 工作 面上方 。 l4 2 4 0 工作 面是东 曲矿 四采 区第一个 4 号煤工 角 作面, 上覆 14 2 2 0 工作 面采空 区。4 号煤直接底 在地表移动盆地 内不 同区域移动 和变形 的 为粉砂岩 , 2 5 。伪顶 为炭 质泥岩 , 0 程度 不同 ,根据地表 移动和变形的程度和实 际 厚 .米 7 厚 . 2 米, 直接 顶细砂岩 ,厚 1. l.米 。地面标 高 需 要 , 动盆地划分为三个边 界。 0 1 6 将移 1 1-36 ,工作面底板 标高 9 8 12 米 , 20 13 米 - 6 —06 a 移动 盆地的最 外边界 盖 山厚度 14, 0 ,地面小部分 地段覆盖第 8-4 米 . 3 以地 表移 动 和变形 都 为零 的点 圈 出的边 称为移动 盆地的最外边界 。 二 系黄 土 , 03 米 , 分地段 为裸露 基岩 界, 厚  ̄0 大部 和风化堆积场 。 从掘进 揭露 的几 个断层看 , 均为 b 险移动边界 危 小断层 ,预计不会对地表移动形态产 生明显影 危 险移 动边界是 以地表移动与变形对建 筑 响。 该工作面为综采工作面, 采煤方法为倾 斜长 物 有无 危害而划分的边界。 a 移动盆地 的裂缝边界 壁, 顶板 自 然跨落 。 2地表与岩层移动概述 裂缝边界是根据 移动盆地 内最外侧 的裂缝 圈定的边界。 2 . 1相关的基本概念 21 岩移 的六种主要形式 .1 . 2 . 4保护煤柱 的留设 a 弯曲, 当地下煤层被采出后, 从其直接顶 保 护煤 柱是指为保护煤层上方 的岩层 和地 到地表将沿起层理的法线方向弯曲。弯曲是岩 表 的保 护对象不受 开采的影响 ,而在井下 留设 移 的主要形式 。b冒 , _落 煤层被采 出后其上覆岩 的不予 开采的部分煤层 。通 过留设 保护煤柱虽 但 层最 初的弯曲达到一定 限度后 ,其 直接 顶板岩 可保护其 上部 的岩层 和建 筑物等 , 留设 的煤 造成 了大量煤炭 层将 与整体分开 ,破碎成小的岩块 而落 下来充 柱将暂 时甚至永远不 能采 出 , 填采空 区。 这种移动形式 称为冒落。冒落是岩移 资源 的浪费 ,而且 留设保护煤柱将增 大采 掘工 中最剧烈 的一种形式 。. , c 片帮 煤层采 出后 , 采空 程量 、使 采掘 工作复杂化 。保护煤柱 的留设方 区顶板 岩层内出现悬空 , 压力便转移 到煤壁 法 :保护煤柱 留设原理是在受护对象下 方 留出 其 上 , 成增 压区 , 形 煤壁 在附近加 载荷 的作用 下 , 部分 煤炭不予开采 , 使其 周围煤 炭的开采对 部 分被压碎并垮 向采空 区,这种现象 称为片 受护对 象不产生危 险性 的移动和变形 。确定保 帮 。片帮将使采空区边界 以外的上覆岩层 与地 护煤柱边 界的方法有垂直 剖面法 、垂线法和数 表产生移 动。d 石沿层 面的滑动 , 层倾斜 字标 高投 影法等 。常用 的垂 直剖面法分为三个 岩 当煤 时, 岩石 的 自重力 方向与岩层的层理 面不垂直 , 过 程 , 受护边 界 ; 围护带 的宽度 ; 确定 确定 确定 岩石 除产生沿其法 向的弯 曲外 ,还将产 生沿层 保护煤柱 的边界 。 理方 向的滑动。e 垮落 岩石的下滑 , 当煤层倾角 3观测站的观测 情况 较 大时 , 山部分 回采过后 , 上 这时开采下 山部分 观 测站共布置 四个控制点 , 采用 G S P 卫星 的煤层 ,上山部分的垮落岩石可能下 滑充填下 定位 系统与矿 区控制 网连接 , 求取其 三维坐标 , 山部 分的采空 区,从而使上 山部分 的岩 层和地 按 四等控 制网的精度要求施 测 ,高程 系统按等 表 移动 加剧 , 山部分岩层移动减弱。£ 下 底鼓 , 如 外水准 的精度要 求施 测。 果煤层底板岩石很软 目 倾角较大 , 在煤层采出 观 澳点埋 没 l 天后 , 4 O 我科组织人员进行 了 后 , 板在 垂直方 向减压 , 方 向减压 , 底 水平 造成 次全 面观测 , 获取 了各观测点 的三维坐标 , 到 底板 向采空 区方 向隆起 的现象 , 称为底鼓 。 工作 面安装完毕进行 回采后 , 入起 动距前 , 进 进 21 .2地表移动盆地 行 了首次观测 。 在地表移动初期及活跃期 , 测 观 当开采影 响波及 到地表之后 ,受采 动影响 时 间间隔为 3 天 ,以后逐渐拉 长时间间隔 , O 直 由于受地形 条件 的限制 , 观测 的地表从原有标高向下沉降,从而在采空区上 至地表稳定为止 。 方 形成一个 比采空 区面积大得 多 的沉陷 区域 , 点 的观测 采用主 、 副点观测 , 根据地形 的实际情 选择 1、42 、 作为主点 , 01、32 4 其余观测点为 这种地表沉陷区域称为地表移动盆地,其大小 况, 从两个控制 点起 始 , 通过各 和形状主要与煤层倾角 、采空区 的大小和采深 副点 。每次觋测 时 , 是 否达到充分采动有关 。所谓充分采 动是指地 主 点附和至另外两个控制 点 , 形成 一条附和导

利用岩移观测成果科学指导塌陷区城市建设与建筑

利用岩移观测成果科学指导塌陷区城市建设与建筑

科研与开发化工之友2006.N O.071.七台河市城市概况七台河市位于黑龙江省东部佳木斯南部倭肯河中上游位居东经103至13144北纬4516至4637之间版图总面积6221平方公里东与密山市宝清县相连南与林口县鸡东县交错北与桦南县为邻东西直径130公里南北直径84公里从东部起到南西三面环山东部区为山中部丘陵西北部平原市境内有二十七座高的山岭均属完达山系余脉最高山峰勃利县通天二林场牧营沟的界山海拔1008米平原和丘陵地区平均高度都在海拔235米左右倭肯河贯穿我市辖区勃利县境内七台河市是缘煤而生因煤而兴的工矿城市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煤炭黄金石墨等十余种尤以煤炭最为丰富已探明储量17亿吨远景储量41亿吨其中焦煤占总储量的44%以上该煤有低磷低硫低灰高热值的特点是煤炭行业中最优等的煤种有工业精粉之美誉煤田分布东西长180公里南北宽45公里是全国的四大焦煤生产基地之一2.间题的提出七台河市的城市建设与地下煤炭开采之间的矛盾一直非常尖锐由于历史原因很多城镇居民点均座落在煤田之上据统计2004年年底城区人口46.2万人其中位于塌陷区的人口就高达34万人根据七煤集团公司2003年4月三下开采情况分析报告截止2002年底由于采煤导致的地表沉降已破坏建筑物的总面积高达53000平方米破坏供水管道23700米破坏沥青路面49870平方米采煤塌陷给七台河市的城市建设带来了巨大影响城市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被迫由塌陷区搬迁至现桃山区随着煤炭生产的日益扩大塌陷区建筑物破损程度日益严重如何处理好塌陷区人民的生产生活问题如何处理好煤炭生产与城市建设问题是摆在我们规划工作者面前的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3.建立观测站,科学求取岩移参数岩层与地表移动是测量学的一门边缘学科为了有的放矢地做城市规划工作七煤集团地测处与规划院进行合作从1992年开始到2003年在塌陷区内建立了十处地表与岩层移动观测站即新建矿三井站等十个地表与岩层移动观测站经过多年观测每一个观测站都取得了一组观测数据根据这些观测结果经过计算分析得出七台河地区的岩石与地表移动参数经过阜新矿业学院和沈阳煤炭科学研究所专家的指导对观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得出七台河地区的地表移动参分析工作依国家现行规程进行相关分析中利用t分布对参数得出了定量或定性关系深化了对地表移动规律的认识具有科学与理论意义结果如下:下沉系数q=0.67主要影响范围角正切值t g=1.7拐点偏移距S=0.20.1与深度H有关水平移动系数b=0.250.30与深度H有关走向移动角=67.4下山移动角=68.7上山移动角=654.用岩移成果科学指导塌陷区规划与建设以上地表移动观测成果是七台河塌陷区内进行地表与岩层移动计算的依据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填补了城市规划没有塌陷科学依据的填空对七台河市的规划和建设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作用2000年版城市总体规划已指明了城市发展方向即向桃山北山金河茄子河区实行维持现状逐步搬迁的城建方针但实施十几年来塌陷区的人口与建筑不但有减少而且逐年增加原因是生产在继续生活也在继续必要的文化餐饮等商服载体以及给排水供电等市政设施也将延续如何保证塌陷区城市建设的安全与经济是城市建设者需首要研究的问题根据岩移观测结果以及矿井开采规划搞清采煤对地面的影响及破坏情况掌握采煤对建筑物的破坏规律同时对未来的影响及破坏情况进行预测为各类建筑物的新建翻建扩建以及搬迁提供科学依据在岩移成果没有研究出来之前塌陷区的建设只能凭一些经验进行设计市中医院门诊楼建成后房屋开裂情况远远超过了设计预想现正在根据本成果进行加固处理岩移成果研究出后我们广泛用于塌陷区的各项建设规划部门严格控制各建设单位根据地质情况尤其是岩移情况进行抗变形设计目前已取得了广泛成功例如在新兴区金鹰停车场四层建筑中根据这些数据和煤矿的采动情况提前预计出了采动变形情况根据各种最大变形值预计出建筑物在采动中所受的最大力对建筑物采取抗变形措施经过六年多的观察金鹰停车场的设计是合理的没有受到任何破坏这样的建筑还有新兴区商贸大厦市第一小学教学楼狱政八监区市交通局物流中心正建设中的还有广鑫商厦和一付食商城5.推广前景展望岩移观测成果在塌陷区的规划建设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七台河塌陷区还要采煤还要建设还要发展一切新的建筑必须以采煤对建筑物影响预计为依确定出利用岩移观测成果科学指导塌陷区城市建设与建筑刘文波(七煤集团)中图分类号:TD824.5文献标识码:AF R I EN D O F CH EM I C AL I ND USTR Y3637F R I END O F C HEM I C AL I N DU STR Y 科研与开发2006.N O .07化工之友合理的设计方案保证建成的每一个建筑物都不受到破坏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根据此研究结果预计在以下领域将更加深入开展研究工作军绘制塌陷区下沉等高线将塌陷区分成几个不同区域对不同区域提出具体的新建建筑物需采取的工程措施根据岩移情况确定地面沉降初始期活动期衰落期稳定期从而确定新建建筑物的性质永久或临时形式体量以及采取的必要工程措施选择地面沉降趋于稳定区域如新立矿研究生态公园的分期实施方案逐步建设一处生态环境良好展示煤矿工人生产生活特点的综合性公园根据岩移活动情况研究土地复垦及河道治理方案重点对新老七台河河道整冶进行研究为塌陷区的可持续LTX -14B 型跳汰机的技术改造马志祥(龙煤集团煤炭营销公司七台河公司)摘要:七煤集团富强选煤厂一车间采用不分级跳汰一直接浮选的联合流程核定入洗能力60*104T A 主要选煤设备为一台LTX 一14B 型跳汰机该设备已使用多年分选性能差不易调整入洗中等可选煤时数量效率仅为79中图分类号:TQ 02文献标识码A1.改造前状况1.1富强选煤厂一车间入洗多矿原煤生产l 011级精煤时原煤为中等可选生产89级精煤时原煤为难选煤原煤中一13M M 粒级含量占总量的60左右1.2由于市场需求富强选煤厂现在生产7-1l 级冶炼精煤但由于一车部跳汰机分选性能不好,只能生产1011级精煤1.3跳汰机入料采用冲水溜槽给料使跳汰机入料极不均匀对跳汰分选很不利1.4跳汰机风阀采用卧式旋转风阀调整困难很难适应多级别生产的要求1.5跳汰机排料采用滑筹调整电机配排料轮排料由于护板不严人工调速经常出现床层排空或排料不及时现象致使排出的矸石带煤严重严重时直接影响精煤质量1.6床层测控采用浮标配自整角机由于白整角机动作灵敏度低可靠性差致使自动排料系统长期闲置靠人工探测床层控制排料量跳汰司机劳动强度大2.改造方案2.1跳汰机入料用G Z5K 3电磁振动给煤机取代原冲水溜槽使跳汰机的入料达到可控均匀稳定的目的2.2用HKT 跳汰机的数控风阀替代卧式旋转风阀a 重新设计H KT 跳汰机的风箱部分以便与LTX 一14B 型跳汰机的机体联接b 采用集中气动三联体取消原各个风阀上的气动三联体以便于维护和减少故障点c 将H KT 跳汰机数控风阀的控制部分装于LTX 一1型跳汰机床层自动测控系统的控制柜内以便于跳汰司机的监控与操作2.3采用唐山煤科分院设计制造的TZX 1型跳汰机床层自动测控系统取代原排料控制系统a 根据原煤特性改排料轮排料为直线闸板排料b 矸石段采用块煤浮标中煤段采用末煤浮标c 为解决直线闸板排料易出现的倒墙"现象对跳汰机的排料道进行了相应的改造2.4在设备制造厂家的配合下所有改造工程3天完成带煤试运转一次成功3.改造效果3.1改造后,可方便生产891011级冶炼精煤且精煤质量稳定3.2改造后研带煤为6.39比改造前降低了4813.3跳汰机的分选效果有较大改善3.4改造后仅矸石带煤减少这一项年可创效278万元,当年就可收回投资.综上所述跳汰机数控风阀和自动排料系统投入运行后系统运行平稳仪表灵活可靠跳汰机选煤效果得到较大改善满足了生多级别精煤的要求利用先进技术和可靠设备结合本厂具体情况对老厂跳汰机进行技术改造不失为一条投入少效益高的技术捷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6.结论七台河塌陷区下采煤对地面建筑物的影响是有规律的经过观测取得了科学的数据把地下采动影响情况与地表建设科学的结合起来这项工作成果填补了七台河塌陷区规划建设与建筑没有科学依据的空白经过几年来的实践用这项成果预计而采取抗变形措施的建筑物没有一个被采动破坏的说明这项成果是可靠的科学的这项成果将对塌陷区的规划建设与建筑有相当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塌陷区区域性治理工作中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间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巨大。

XXX煤矿地表岩移观测成果

XXX煤矿地表岩移观测成果

芦家窑煤矿二盘区8407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成果报告山西朔州平鲁区芦家窑煤矿有限公司地质测量科2018年5月芦家窑煤矿二盘区8407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成果报告编制单位:科长:测量组长:测量成员:技术副总:总工程师:目录一、项目概况及目的 (13)二、测区自然地理概况 (3)三、工作面基本情况 (3)四、水文地质情况 (6)五、岩移站的设计 (8)六、岩移站观测 (9)七、观测数据分析 (13)八、结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九、存在问题及意见建议 (16)一、项目概况及目的地表及岩层移动参数在矿井设计、矿产资源合理开采及环境综合治理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芦家窑煤矿在矿井开采及设计过程中,一直参照《采矿工程设计》中较近的阳泉矿区的岩移参数,作为井田内煤柱留设、三下开采及环境保护的设计计算依据,为了弥补不足,为本矿井测设并提交较为精确的、更适合本矿区的地表及岩层移动参数,由地质测量科承担了在本井田二盘区8407工作面的地表岩移观测任务。

通过在8407工作面上方地表布设岩移观测站,采集工作面开采前、开采过程中及开采结束后等不同时期的观测数据,综合比对分析,旨在达到以下目的:1.为矿区开采提供较准确的地表移动预测方法和相关岩移参数,指导矿区开采设计;2.为矿区合理留设各类保护煤柱提供依据,减少不必要的压煤损失、合理开发矿产资源和相邻村庄之间的民事纠纷;3.为采区工作面的合理布置,保证正常生产接续提供基础数据;4.为丰富矿区开采沉陷的岩体移动理论,弥补坚硬覆岩条件下开采矿产造成的地表移动规律研究提供有利参考。

二、测区自然地理概况1、地形地貌本井田位于管涔山脉东麓,地表大部被黄土覆盖,经长期冲刷切割,呈现为低山丘陵地貌。

纵观井田,沟谷纵横,梁峁绵延,地形比较复杂。

井田总的地势为东北高西南低。

煤矿开采地表沉降与岩石移动规律的观测研究

煤矿开采地表沉降与岩石移动规律的观测研究

煤矿开采地表沉降与岩石移动规律的观测研究发布时间:2022-07-24T05:54:30.781Z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2年第3月5期作者:陈亮[导读] 本文从煤矿开采对地表移动的观测、对岩层移动钻孔的观测陈亮(淮北矿业股份有限公司临涣煤矿,安徽淮北 235136)摘要:本文从煤矿开采对地表移动的观测、对岩层移动钻孔的观测、地表和岩层变形预计参数的确定,以及综合观测运用实例等几方面的分析,进而可确定开采工作面地面沉陷量和岩移的规律等参数。

又可进一步为本矿开采地面塌陷沉降和岩石移动规律提供参考数据,并为全面合理、安全开采和地面沉陷建筑物保护奠定基础。

关键词:煤矿开采;地表沉陷;岩层移动;观测研究引言:煤矿开采期间,由于挖掘与采出破坏了周围岩体内部的原始应力平衡,致使岩层产生移动、变形和破坏。

随着大面积的不断开采,进而造成地表出现沉陷。

为实时测量沉陷情况,可在回采工作面上建立地表岩层移动观测站,通过收集实测所得的各类数据,根据原有的矿井地质资料再经科学系统的研究分析,进而可以确定岩层与地表变形的预计参数,以便为地面建筑物的保护和井下生产提供可靠的技术数据。

1.对地表移动的观测对于地表移动的观测,可以先设置观测站,再开展观测工作与资料的整理。

①设置地表观测站:这分三种:回采单一工作面、回采多个工作面和网状观测站。

②观测工作:在观测站设置10d后,就可开展具体观测工作。

一是连接观测。

根据地面控制网和观测站具体位置情况,并按照《规程》对近井点的测量要求,可用敷设经纬仪导线的方法进行。

测定观测线一个控制点的平面坐标与高程,其余的控制点则按5s导线侧角方法侧角和观测线边长丈量的结果求得。

二是全面测量。

内容有各测点的水准测量、测点间距离的丈量和测点偏离观测线的支距测量。

在测量过程中,要进行多次的全面测量,间隔时间可参照下式计算得出。

另外,要在地表移动前和稳定后分别进行两次全面测量。

三是巡视测量。

为确定地表移动与稳定的时间,要进行局部水准测量。

地表岩移沉降观测成果的整理步骤

地表岩移沉降观测成果的整理步骤

地表岩移沉降观测成果的整理步骤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观测成果预处理,必须在外业成果无误的基础上进行。

观测数据的处理工作包括计算和绘图两部分。

1、观测成果的计算为了确保观测成果的正确性,在进行内业数据处理之前,应对野外观测成果再次检查,然后进行各种严密的计算。

(1)观测数据的预处理观测数据预处理主要是计算各测点的高程、相邻两测点在观测线方向的水平距离,然后计算各测点的位移变化值及下沉速度等。

(2)位移变化值的计算观测数据经过预处理之后,便可计算观测线上各测点和各测点之间的位移变化值。

其计算内容主要包括:各测点的下沉和水平移动,相邻两测点间的倾斜和水平变形,相邻两线段(或相邻三点)的曲率变形,观测点的下沉速度等。

各移动和变形计算公式如下:① m次观测时n点的下沉W n=H n0-H n m,mm式中:W n --- n号点下沉值;H n0、H n m--- 分别为首次和m次观测时n号点的高程。

②相邻两点间的倾斜i n~n+1=(W n+1-W n)/(L n~n+1),mm式中:i n~n+1 --- 表示n号点至n+1号点的倾斜距离;L n~n+1 --- n号点至n+1号点的水平距离;W n+1、W n --- 表示n+1号点和n号点间的高差及n 号点的下沉量;③n号点的水平移动U n=L nm-L n0,mm式中:U n --- n号点的水平移动;L nm、L n0--- 分别表示m次观测时和首次观测时n号点至观测线控制点间的水平距离;④n号点至n+1号点的水平变形εn+1~n=[(L n+1~n)m -(L n+1~n)0]/(L n+1~n)0,mm式中:(L n+1~n)m 、(L n+1~n)0 ---分别表示n+1号点至n号点在首次观测时和m次观测时的水平距离。

⑤n号点的下沉速度V n=(W nm-W nm-1)/t,mm/d式中:W nm-1、W nm ---分别表示m-1次至m次观测时n点的下沉值。

矿井岩移观测方案

矿井岩移观测方案

****煤业矿井岩移观测方案一、观测目的及主要岩移观测内容1.观测目的随着矿井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我矿采动岩移范围与地面地貌的空间位置关系越来越密切。

为了掌握我矿地下开采与地表变形位移之间的一般规律,主要参数,科学合理地解放和开采煤炭资源,为此,开展本次岩移观测。

2.主要观测内容(1)地表移动稳定后,地表移动和变形的分布范围及其主要参数;(2)地表在移动过程中的特点;(3)地质、采矿条件与地表移动和变形的关系。

二、观测站地表类型和观测线的确定1.地表观测站位置、类型我矿目前开采矿井东翼二采区5#煤层****综采工作面,接替工作面为本采区5#煤层****和****两个综采工作面。

采煤方法****工作面为走向长壁综合机械化放顶煤采煤法;****、****工作面为倾向长壁综合机械化放顶煤采煤法,均为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

矿井西翼开采二采区****综采工作面,接替工作面为该采区5#煤层****工作面。

由于矿区内多为丘陵地带,故观测站位置分别布设在工作面附近的地表上。

****综采工作面回采后为走向矩形采空区,预计采空区地表沉降大体以工作面走向为长轴,倾向为短轴的移动盆地。

因此,将观测站的观测线设置为半盆地观测线,即采面下山侧倾向观测线和采面东头走向观测线。

2.观测线设置2.1 ****工作面地表观测站地面标高在985 m-1017m之间,综采面可采走向长333m,标高为682m-651m,平均采深H=302m,****综采面煤层平均厚度5.5m,倾角(α)8°。

(1) 走向观测线A.走向(长轴)观测线位置最大下沉角(θ)按70°确定。

走向观测线偏离回采工作面中心线距离OMOM=H×ctgθ=285×ctg70º=25.4(m)走向观测线位置:距离工作面走向中心线下侧25.4m,方位38º的直线上。

见《****煤业矿井岩移观测设计平面图》B.走向(长轴)观测线长度走向观测线以采面停采线沿走向观测线东去333m处为界,控制测点在工作面以外附近山梁稳定、地势平缓地段,为便于检验和控制,可在山梁平缓地段布设两个控制点,两控制点间距不小于45米,即图上位置5、6号控制点。

岩移观测的数据处理方法

岩移观测的数据处理方法
地面变形观测线设计 %"&$ 西工作面 地 面 标 高'(!)*% %%+*,)- 米 !平 均'*.)- 米 !工 作 面 标 高 为/&0%)1% %% 2"*3)% 米 ! 该 工 作 面 沿 走 向 设 计 长 度 为 *0,& 米!沿倾向长度为 %33). 米" 煤层倾角 ,%$!平均 *,!煤层 厚度在 .)3450)04 之间变化!平均 1)*4" 根据&三下采煤规程'!最终确定本矿上山移动角 #下山移动 角 和走向移动角 分别为 &3" 为较好的确定开采影响的边界!观测线应有足够的长度" 因此! 各 种 移 动 角 调 整 值 ( 走 向 6%3! 上 山 6%3! 下 山 6%3" 根据钱家营矿以往的观测资料及开滦矿区观测站实测资料!松 散层移动角 为 .-" 本区冲积层厚度 76"-4" 结合)煤矿测量规程*及)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 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有关规定!具体取值如下8基岩移动角 66 6#39冲 积 层 移 动 角 6.-9煤 层 倾 角 6*:9最 大 下 沉 角 6;3 3:6"3<19移 动 角 修 正 值 =走 向 !倾 向 上 山 !倾 向 下 山 > 666%3&一般可设走向观测线和倾斜观测线各一条!设在移动盆地的 主断面位置" 也可以在地裂缝#地面塌陷的重点观测区域!增加观 测线!设置成网状观测线" 通常地面变形观测中利用剖面线状观 测线的设计方法" 走向观测线应设在移动盆地的走向主断面上! 具体的确定方法为8在倾斜主断面上!从采空区中心用最大下沉角 划线与地表相交于 ? 点! 通过 ? 点作平行煤层走向的垂直断 面!此断面所在的位置就是走向观测线的位置" 具体的操作为!从 采区中心 ? 的正上方!向下山方向移 动 @6A3BCD 的 距 离 !标 出 向 下山方向移动距离的一点后! 再通过该点沿矿体走向做剖面线! 即得到走向观测线平面位置" 由 于 %"&$E 工 作 面 观 测 点 在 布 设 过 程 中 受 地 物 地 貌 等 各 种 因素的限制!我们采用不规则设站!在村庄的街道上临时布点!其 中沿工作面走向布设一条观测线!沿倾向布设一条观测线!共计 ,& 个观测点" 岩移观测的数据处理方法 观测要求 观测区域位于平原区!起伏较小!故地面变形观测线的平面 观测使用 F?GH 系统 IJH 进行平面测量的方法! 高程采用 F?GH 系统 IJH 进行高程测量" 埋石工作结束!经过 *3 *- @ 标石沉降 稳定之后!方能进行观测" 为了减小误差!提高观测精度!采用固

【总结】岩移观测站观测总结资料

【总结】岩移观测站观测总结资料

【关键字】总结岩移观测站观测总结,资料篇一:七公里煤矿11606面岩移观测站设计织金县城关镇七公里煤矿11606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方案编制:总工:矿长:二0一四年四月八日七公里煤矿11606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方案一、概述:七公里煤矿11606工作面位于工业广场的北部,工作面上方地表大部分为农田及其树林,观测站的布设时可根据地面实际情况作调整。

本次观测站位于11606工作面(一采区西南部)的正上方,地势平坦,另外该工作面为一采区接续工作面,受外界影响因素相对较少。

本工作面所采煤层为二叠系龙潭组16号煤,地质构造较简单,厚度较稳定,大部分煤厚在0.82m以上,最大厚度2.2m,平均厚1.64m,倾角4°~10°,平均为7°。

16号煤底板为浅灰色团块状泥岩,16号煤顶板为粉砂质泥岩,间接顶板为粉砂岩夹薄层菱铁岩。

工作面回采过程中预计出现顶板淋水或采空区涌水,以淋水水为主。

预计11606工作面最大涌水量1m3/h,正常涌水量0.1m3/h。

2、建立观测站的目的和意义建立地表移动观测站实测研究是开采沉陷规律研究的最可靠手段,根据有关规程也必须设立地表移动观测站,因此,在工作面上方建立地表移动变形观测站的主要目的有:(1)由于本矿16号煤采用炮采开采技术,设置观测站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取得本地区因地下煤层开采后,采动地表的移动、变形及破坏规律,包括各种移动角、边界角、移动与变形预计参数,并为进行矿区总体规划、环境评价和矿井设计时,对于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的压煤开采论证提供评价依据;(2)为安全合理的留设保安煤柱提供技术参数,也为安全合理开采保安煤柱提供理论依据;(3)为开展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的开采提供变形预计方法,以便在进行“三下”采煤时,为合理布设工作面和选定开采顺序、制订建(构)筑物及河堤加固保护措施提供依据;(4)由于炮采地表沉陷变形的特殊规律,为了寻求在观测站布设方法、观测手段、研究内容及分析方法等方面的合理性。

地表沉陷岩移观测研究报告

地表沉陷岩移观测研究报告

内蒙古友恒煤炭有限责任公司益民煤矿5201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研究报告编制:审批:矿长:日期:第—章5201工作面观测站概况第一节概况益民煤矿于2011年12月正式投产,矿井设计生产能力1.2Mt/a,矿井采用斜井单水平开拓,建有主斜井、副斜井和回风斜井3条井筒,主、副斜井、回风斜井布置在工业场地内。

矿井开采标高为1195~1062m,4-2煤层已于2016年全部回采完毕,现开采5-2煤层内蒙古友恒煤炭有限责任公司益民煤矿位于东胜煤田准格尔召-新庙矿区的东南部,其行政隶属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纳林陶亥镇。

矿井地理坐标:东经:110°17′45″~110°23′38″北纬:39°20′10″~39°23′36″井田东西长约8.46km,南北宽约6.34m,为一不规则的多边形,面积为19.818km21、交通本矿井向西3km为包府公路213省道,该公路是区域的主要运输公路。

经包府公路向北到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约68km,到包头市约170km,向南到神华矿区大柳塔约28km,本区交通条件较为便利。

2、地形地貌本区位于鄂尔多斯高原的东北部,从准格尔召到新庙,沿束会川一带,侵蚀构造比较强烈,多形成高原丘陵地形,沟谷纵横交错,均沿地表水系的各自区域流向。

本区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最高处位于矿区的西南部茆梁之上,海拔标高为1260.2m,最低处位于区内东部的勃牛川沟内,海拔标高为1117.0m。

4、构造一、区域构造本区区域构造简单,基本构造形态为一平缓的单斜构造,岩层倾向南南西,倾角1~3°,一般在1°左右。

区内无明显的褶皱和大的断层,仅有微波状起伏和断距较小的断层,对煤层无破坏作用。

二、井田构造益民煤矿井田构造简单,基本构造形态为一宽缓的向斜,轴部走向为NE向,两翼地层倾角3°左右。

区内无断层,无岩浆岩侵入。

5、水文地质情况本地区属于干旱半沙漠温带大陆性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夏季昼热夜温凉,日温差较大,秋季凉爽,冬季严寒。

地表岩移观测站资料分析小结

地表岩移观测站资料分析小结

地表岩移观测站资料分析小结摘要:老屋基矿好几个工作面处于水体下,研究开采后岩层的移动规律对指导生产和降低吨煤成本有着重要的意义。

为此,在131019工作面地表建立了岩移观测站,将其观测成果与已有的观测站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了比较可靠的岩移参数。

关键词:地表移动;资料分析;变形;下沉曲线一、概述丘田沟河流位于老屋基矿北二采区和北三采区之间,其下方主要可采煤层为10#与12#层合并区,属中厚煤层,煤层稳定,煤质好。

131019采面位于丘田沟下方,回风巷标高为1260-1329米、地表标高为1560-1670 m,距地表垂深300-341m;运输巷标高为1259-1322m、地表标高1559-1670 m、距地表垂深300-348m,平均垂深为344m。

二、观测站资料整理和分析1、地表观测站资料整理(1)由于采煤,引起地表岩层移动,为此,设立了131019地表岩移观测站。

从2006年4月18日起到2006年10月15日止,对此地表观测站共进行了13次全面观测,并进行了资料整理分析。

由于走向观测线属于半盆地观测线,其数据无法真实反映该区域在竖直和水平方向上变化情况;在倾斜观测线上,虽然上山方向的观测点在采空区上方,由于开采时间过长,并根据公司勘测分公司提供的观测资料分析,该区域地表已经稳定,对观测资料没有影响(通过对131019回采工作面丘田沟地表下沉、倾斜、曲率、水平移动、水平变形曲线图的分析),因此,以倾向观测线的观测数据为依据进行析。

(2)通过作图,求得该区域岩层移动的相关参数2、地表观测资料分析(1)通过作图求得走向方向边界角δ0和移动角δ的精度较低,原因是:走向观测线属半盆地观测线,且布置在北二采区的采空区上方,加上121418采面正在回采(从5月11日开始回采到8月3日结束),因此,走向方向的地表变形既受采空区影响,又很大程度上受121418采面的采动影响,其参数值只能作为参考。

倾向观测线上山方向虽然布设在采空区上方,但根据勘测分公司提供的资料分析,该区域已经稳定,因此,倾斜方向的观测资料是可靠的。

中岭公司21041工作面采后对应地表岩移观测成果分析

中岭公司21041工作面采后对应地表岩移观测成果分析

中岭公司21041工作面采后对应地表岩移观测成果分析【摘要】通过对中岭公司21采区21041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的设计、成果分析,总结出中岭矿区采后地表移动及沉降的一般规律,山区和平原的采后沉降规律有很大区别,山区采煤沉降治理不能简单套用平原地区采煤沉降参数,必须经过多次观测、分析,才能基本总结出山区,特别是贵州山区煤矿采煤沉降的基本规律,才能更好的治理山区的采煤沉降区。

【关键词】地表岩移观测设计成果成果分析 1工程概况中岭公司21041工作面于2009年5月1日开始回采,2009年12月20日回采结束,共耗时8个月。

地表岩移观测站于2009年3月15日设站,4月15日进行了第一次全面测量,至2010年6月10日最后一次测量,共进行了九次测量。

然后进行了成果整理。

(1)本次求得的主要影响半径及拐点偏移距见表1和表2。

2成果分析①移动角β、γ、δ:本次成果中可以看出,走向移动角比倾向移动角大,上山移动角比下山移动角大,说明采空区在走向上的影响范围比倾向上的大,上山影响范围比下山影响范围大;②超前影响角ψ:本次成果求的的超前影响角较大,分析下来主要原因有:4#煤层上覆岩层为砂岩,较坚硬,采深与采高之比大,工作面推进速度较快,加之地表为山区,不同于平原地区;③下沉系数a和水平移动系数b:本次成果求得的下沉系数较小而水平移动系数较大,说明了山区特有的深陷特点,即下沉不明显,水平变形比较剧烈,因为贵州山区岩性较坚硬,不太容易出现大的下沉值;④主要影响半径r及拐点偏移距si:本次成果求得的影响半径、拐点偏移距经验值小很多,和平原地区有很大区别,上山和下山拐点偏移距相差不大,主要是和煤层倾角有关,倾角越小,上山和下山拐点偏移距差别不大;⑤最大下沉速度v:本次成果最大下沉速度为78mm/d,属于正常范围;⑥其它参数:由于在山区,且地形复杂,地表裂缝难以发觉,地表也没有出现理论上的规则下沉盆地,所以,本次成果没有对裂缝角、充分采动角等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岩移观测站观测总结,资料篇一:七公里煤矿11606面岩移观测站设计织金县城关镇七公里煤矿11606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方案编制:总工:矿长:二0一四年四月八日七公里煤矿11606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方案一、概述:七公里煤矿11606工作面位于工业广场的北部,工作面上方地表大部分为农田及其树林,观测站的布设时可根据地面实际情况作调整。

本次观测站位于11606工作面(一采区西南部)的正上方,地势平坦,另外该工作面为一采区接续工作面,受外界影响因素相对较少。

本工作面所采煤层为二叠系龙潭组16号煤,地质构造较简单,厚度较稳定,大部分煤厚在0.82m以上,最大厚度2.2m,平均厚1.64m,倾角4°~10°,平均为7°。

16号煤底板为浅灰色团块状泥岩,16号煤顶板为粉砂质泥岩,间接顶板为粉砂岩夹薄层菱铁岩。

工作面回采过程中预计出现顶板淋水或采空区涌水,以淋水水为主。

预计11606工作面最大涌水量1m3/h,正常涌水量0.1m3/h。

二、建立观测站的目的和意义建立地表移动观测站实测研究是开采沉陷规律研究的最可靠手段,根据有关规程也必须设立地表移动观测站,因此,在工作面上方建立地表移动变形观测站的主要目的有:(1)由于本矿16号煤采用炮采开采技术,设置观测站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取得本地区因地下煤层开采后,采动地表的移动、变形及破坏规律,包括各种移动角、边界角、移动与变形预计参数,并为进行矿区总体规划、环境评价和矿井设计时,对于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的压煤开采论证提供评价依据;(2)为安全合理的留设保安煤柱提供技术参数,也为安全合理开采保安煤柱提供理论依据;(3)为开展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的开采提供变形预计方法,以便在进行“三下”采煤时,为合理布设工作面和选定开采顺序、制订建(构)筑物及河堤加固保护措施提供依据;(4)由于炮采地表沉陷变形的特殊规律,为了寻求在观测站布设方法、观测手段、研究内容及分析方法等方面的合理性。

三、观测站工作内容地表移动变形观测站的基本工作内容可归纳如下:(1)地表变形观测站设计;(2)地表观测站实地布设;(3)地表移动观测(包括联测、首次全面观测、重复水准测量、最终全面测量等);(4)数据处理与分析;(5)各阶段参数求取;(6)地表移动观测总结报告编制。

四、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工业局XX年五月颁布的《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

五、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方案1、观测站的布设形式11606工作面地质构造简单,形状规整,是一采区接续工作面,受外界影响因素相对较少,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相对较易。

结合该工作面上方地表实际情况,初步设计布设两条观测线:一条倾向观测线和一条走向观测线。

根据地表沉陷预计数据来确定地表移动盆地的边界范围(取下沉10mm为地表移动盆地边界),计算出倾向观测线全长80m,走向观测线、全长300m。

2、观测点的数目及密度的确定在采动过程中,需要定期观测测点的空间位置,以反映地表点的移动情况。

因此,测点的埋设深度应在本地区冻土深度以下0.5m,并保证它和土层密实固结,以使测点和地表一起移动。

因本地区开采深度较深,所以在预计下沉盆地的中央区域工作测点的设计采用等间距并使点间距为25m,而在其边缘区域工作测点的设计采用等间距并使点间距为25m。

根据观测线的长度可以在工作区域内倾向观测线上设置测点3个,依次编号为Q1、Q2、Q3。

在走向观测线上设置测点12个,依次编号为Z1、Z2、…Zn。

在观测线长度以外设置观测站控制点。

在观测站存在期间,以控制点的空间位置(x,y,z)做为观测站的起算数据,因此必须保证其坚固、稳定。

为了保证观测资料的准确,应对控制点的稳定性定期进行检测。

控制点埋设在观测线的两端,每端至少三个,工作测点的外端至控制点的距离及控制点间的距离为80m左右,其中倾向观测线的控制点号分别为KQ1、KQ2、KQ3,走向观测线上为KZ1、KZ2、KZ3。

考虑到现场条件,实际布设点位置可做适当调整,但是尽量按设计布设。

3、测点埋点要求(1)在观测期间能可靠保存,并与地表牢固结合,不受冻害影响。

(2)便于观测高程与丈量距离。

若标志露出地表不会被破坏时,用露头式测点比较方便,一般高出地面10~20㎝.如预计到地表下沉后测点可能被水淹没或者被其他充填物埋没,应该考虑选用便于日后加高的测点结构。

(3)控制点与工作面按设计要求用经纬仪标定,并尽量埋在同一方向线上,以便简化观测与计算。

六、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观测工作1)、观测内容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观测工作可分为:观测站的连接测量,全面观测,单独进行的水准测量,地表破坏的测定与编录。

1、连接测量在观测点埋设好10~15天、点位固结之后,首先进行观测站控制点与矿区控制网之间的联测,以确定主要控制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

然后再根据它来测定其余的控制点和工作测点的平面位置。

连接测量可按定向基点的测量精度(点位误差小于7cm)要求进行。

观测线工作测点的平面位置,从已知坐标的控制点,按5″导线测量的精度要求确定。

高程联测就是在矿区水准点至观测站附近的水准点之间进行水准测量,再由水准点测定观测站控制点的高程。

高程联测以不低于三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进行。

2、全面观测为了准确地确定工作测点在地表移动开始前的位置,在连测后、地表开始移动之前,应独立进行两次全面观测,两次全面观测时间间隔不超过5天。

全面观测的内容包括测定各测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

各测点间的距离,各测点偏离观测方向线的距离。

记录地表原有的破坏情况,并作出素描。

在设站地区未受采动影响之前,独立进行的两次全面观测,两次全面观测的同一点高程相差不大于10mm,支距距离不大于30mm,同一边长的长度差不篇二:岩石移动观测关于岩石移动一.岩石移动的测量第一节基本要求各生产矿山,应根据本矿山地质采矿条件,开展岩石移动和边坡滑动的观测研究工作,其目的是:1、通过岩石移动和边坡滑动的各种测试手段(仪器观测和现场调查),及时掌握井下、地表岩层移动及露天采场、尾矿坝边坡滑动征兆,为矿山安全生产提供技术资料。

2、对矿山不同开采技术条件的地表岩层移动、变形和破坏的基本特征与规律进行观测和研究。

并验证、修改和确定岩石移动角值等参数;3、研究露天采场、尾矿坝边坡的稳定性和边坡角的经济合理性;4、观测采空区各种不同处理方法和边坡治理工程的效果;5、总结岩石移动观测研究工作的经验,不断改进观测方法;岩石移滑动观测的主要手段:(如:井下、岩层内部、地表及各种专门观测站等),定期观测平面和搞成位置的变化,掌握岩石移滑动饿基本特征与规律。

岩石移动观测站饿设计,应从矿区的整体规划出发,根据矿床地质开采条件,采取由简到繁,由浅到深,由局部到整体的原则,分别轻重缓急,分期设置观测站。

除对观测站定期观测外,还必须经常深入现场,借助简易方法(如:滑尺、垂球投点等),测量采区顶板岩石移量,倾听岩体音响,观察裂隙、错动及坍塌等现象,并作文字描述,必须时测绘成图或拍摄照片。

第二节地下开采的岩移观测开采缓倾斜层状矿体时,地表岩移观测线,一般沿矿体走向和倾向各设一条,应分别设在移动盆地的主断面和采空区正上方。

如果回踩工作面的走向长度大于1.4H0+50米(H0为平均开采深度),可设置两条倾斜方向的观测线,一条在采空区正上方,另一条在其相距50米以上的任一侧,但至起始开采或停采线的距离必须大于0.7 H0。

开采急倾斜矿体时,沿矿体走向的观测线以不知两条为宜,一条在主断面位置上,另一条在采空区正上方,两观测线艰巨应不小于30米。

沿倾斜方向的观测线布置两条,即在采空区工作面走向长度大于1.6 H0+100米,应布置三条或三条以上垂直走向的观测线,一条在采空区中央,其余的在两侧相距约50米,且距左右开采边界0.8 H0以上。

当矿床地质构造复杂,走向不明显,矿体厚度变化大时,可沿回采工作面主要方向不舍观测线。

当采区形状不规则,开采深度小,地表又分布重要工业设施和目的物(河流、湖泊、塘坝等)或民用建筑密布,应增加观测点密度,采用剖面线与方格网相结合的建站方案。

确定观测线长度所用的移动角值,应尽可能采用本矿山通过岩移观测所得的各种岩石移动角值,如尚未求得时,可选用与本矿地质、采矿条件相似的矿山所求的角值,按类比法确定。

各种岩石移动角的修正值一般可取150.观测点间距可参照表38确定。

观测点间距表表38观测线两端一般各设两个控制点,如受条件限制,每条观测线也不能小于3点。

控制点应设在地层坚实,便于长期观测,并在整个观测阶段不受开采影响的稳定区。

控制点距极限移动边界和同一端控制点间距离,根据平均采深:小于100米时取30米。

小于100米时取50米。

‘观测线控制点的标设,按5‘小三角精度采用交会法或同精度导线的要求进行。

其他观测点利用观测线的控制点来标设,尽可能使观测点中心位于控制点连线的方向上,偏离连线方向的距离不得超过5厘米。

控制点和观测点的埋设,应符合下列要求:1、采用现场浇灌。

坑深不小于0.6米,冰冻地带应挖至冻土线一下0.5米;做好点之记,详细记述测点与其附近特殊标志的相关位置、点坑周围土质、松散程度、坑深及断面尺寸等情况;2、便于观测和保存。

测点分露出式和隐蔽式两种。

隐蔽式主要用于容易遭受自然力和人为因素破坏的沟底、河床、道路旁地段。

处于强酸工业废水中的观测点,应改用不锈钢或尼龙质测点中心标志,克服因地表下沉测点被水淹没,点的而结构应便于加高;3、测点应统一编号。

一般垂直走向观测线以上的测点,自下山往上山方向顺序增加;沿走向观测线上的测点,按工作面推进的方向顺序增加。

观测站与矿区控制网的联测工作,应在所有测点埋完5—7天以后‘进行。

在矿物基本控制网的基础上,用5‘小三角精度要求,确定观测线控制点平面位置,若受通视、图形条件限制,则按上述测量方法与精度要求测出观测线上一个控制点的平面坐标,其余控制点则以这‘点为基础按5‘导线的要求进行测量。

观测站的起始高程,以三、四等水准的要求连测。

又与条件限制不便于水准连测时,可用三角高程连测。

观测线控制点应组成闭合或符合水准线路。

观测站的第一次全面观测应独立进行两次,两次观测的间隔时间越短越好。

地形复杂山区最长亦不得超过10到30天。

两次观测较差,高程应不大于15毫米;偏距应不大于20毫米;边长应不大于4毫米。

当符合上述要求时,取两次平均值作为各观测点的起始数据。

回采工作开始后,每隔一定时间进行一次警戒性的水准观测,如果发现部分测点有明显下沉时(大于50毫米),可以认为地表已开始移动,需进行全面观测。

全面观测包括下列内容:1、测出观测线各测点的高程;2、测出观测线各测点间的距离;3、测量观测点偏离观测线的距离;4、在地形条件复杂的山区,也可在矿区基本控制网的基础上,采‘用交会法以5‘小三角精度(对建筑物专门管粗站可采用三角插点与导线相结合的方法)观测各测点的平面坐标,以取代二、三项测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