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风俗习惯
陕西民风民俗的作文(通用6篇)
![陕西民风民俗的作文(通用6篇)](https://img.taocdn.com/s3/m/52c54dd4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f9.png)
陕西民风民俗的作⽂(通⽤6篇)陕西民风民俗的作⽂(通⽤6篇) 在平时的学习、⼯作或⽣活中,⼤家⼀定都接触过作⽂吧,作⽂是从内部⾔语向外部⾔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能明⽩的语⾔,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所理解的外部语⾔形式的转化。
你写作⽂时总是⽆从下笔?下⾯是⼩编为⼤家收集的陕西民风民俗的作⽂(通⽤6篇),供⼤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陕西民风民俗的作⽂1 陕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周、秦、汉、唐等⼗多个朝代或重要政权先后在这⾥建都,⼜是⾰命圣地延安的所在地,典籍丰富、⽂化遗存也多,许多风俗习惯多有可供追寻的历史渊源。
地域上:东⾯黄河、西望关陇;北临塞外草原,南接巴蜀⽔乡,横跨陕北⾼原、渭⽔盆地和秦巴⼭区。
民风民俗既源远流长、根深叶茂,⼜争奇⽃艳,异彩纷呈。
⼀、陕西民俗⽂化的地域划分和秦、汉时期的发展⼀、陕西民俗⽂化的地域划分和秦、汉时期的发展 陕西民俗的地域划分为:关中地区、陕北地区和陕南地区。
关于关中地区的地理特点、历史地位、早期经营及⾄西汉初期的尚农遗风,《史记·货殖传》说:“关中⾃千雍以东⾄河华,膏壤沃野千⾥,⾃虞夏之《贡》以为上⽥。
⽽公刘适邠,太王王季在岐⽂王作丰,武王都镐,故其⼈犹有先王遗风,好稼墙,殖五⾕。
” 关于陕北地区新的⼈⽂风貌的出现、地域特点与习尚,《册府元龟》说:“秦始皇遗蒙恬攘却匈奴。
得其河南造阳之北千⾥地甚好,于是筑城郭,徙民居之,名⽈‘新秦’。
”《汉书·地理志》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翟,修习战备,⾼尚⽓⼒,以射⽓⼒,以射猎为先。
”这⼀背景,与陕北腰⿎的声象相联系是可以相互印证的。
关于陕西地区的早期风习,《汉中府志》说:“汉中府,其俗强劲质朴,⼒农习射。
武都⽒叟多羌戎之民,其⼈半秦,多勇戆;⼟地险隘,其⼈半楚,风俗略与荆州、沔州郡同。
”《寰宇记》说:“汉⾼祖发巴蜀,伐三秦,迁蜀七姓于商洛,其俗多猎⼭伐⽊,深有楚风。
陕西西安老人去世三年祭奠风俗习惯
![陕西西安老人去世三年祭奠风俗习惯](https://img.taocdn.com/s3/m/00fa276b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37.png)
陕西西安老人去世三年祭奠风俗习惯
陕西西安的老人去世三年祭奠的风俗习惯,是由古老的传统所形成。
传统上,在老人去世三年后,家庭成员会规定在老人去世后的第三个星期一,以纪念老人去世。
这个祭奠被称为“三年祭奠”,家里每天会做三次祭奠,每次祭奠前,家里会烧香拜祭,呼
唤外面的尸体。
烧香完了,大家会叩头表示敬意,这样家里和尸体之间就构建起了一种神圣的联系,以及一种令人尊敬的恭敬礼仪。
祭奠前,还要先请客,给老人一个恭敬的礼节,给客人送上传统的祭祀。
通常,祭献的东
西包括:酒、肉、鱼、果蔬、饼干等物品,还有几样祭品,比如烧香、摆放佛珠、烧麦子、糖果等。
而当这种礼仪结束之后,家里人有责任去上面扫墓,和完成一次尊重的拜祭,表达对已故
老人的哀思。
三年祭奠是西安一种古老、神圣的儒家思想文化表征,不仅是对老人的尊重,也是家人对
已故老人的哀思,更重要的是对家庭禁忌和整体文化的尊重。
它能够促进和谐,加强家庭
凝聚力,让人们回归到古老的传统中来。
陕西饮食文化PPT课件
![陕西饮食文化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ed17319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01.png)
陕西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菜品的保护与传承
对于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陕西传统菜品,通过制定标准、培 训厨师等方式,确保其制作技艺得到传承和保护。
创新菜品的研发
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陕西的厨师们不断尝试创新,研发 出了一些新菜品,如融合了现代元素的陕菜新式菜品。
陕西饮食文化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吸收了周边地区的饮食特色,形成了独具特 色的风味。
陕西饮食文化的特点
口味浓郁
陕西菜口味重,偏咸偏辣,善于 运用各种香辛料增加食物的口感
和香味。
主食丰富
陕西的主食以面食为主,如馒头、 面条、饺子等,这些主食搭配各种 菜肴,构成了独特的饮食风格。
食材天然
陕西地区的食材丰富多样,包括各 种蔬菜、水果、肉类和豆制品等, 这些食材新鲜、天然,为陕西菜提 供了丰富的选择。
02
陕西的素菜注重食材的新鲜和原味,通常会选用当地的时令蔬菜和豆 制品等食材,以保持口感和营养价值。
03
陕西的素菜历史悠久,传说中可以追溯到古代时期,经过世代传承和 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制作技艺和风味。
04
陕西的素菜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反映了当地人民的饮食习惯和文化 传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陕西的特色蔬菜
陕西的莲藕
陕西的莲藕质地脆嫩、口 感清甜,常用于制作凉拌 菜、炖汤等。
陕西的白菜
陕西的白菜以其叶大、梗 白、口感鲜美而著名,常 用于制作热菜、凉拌菜等。
陕西的辣椒
陕西的辣椒品种繁多,颜 色鲜艳,辣味浓郁,常用 于烹饪各种菜肴。
陕西的特色肉类
陕西的羊肉
陕西的羊肉肉质鲜嫩、味道醇厚, 常用于制作羊肉泡馍、羊肉汤等。
陕西民俗文化
![陕西民俗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c305f14ccf84b9d528ea7a21.png)
民俗事象1、生活民俗①宗亲,村落,民间组织关中地区城镇及规模较大的村落,其道路多呈棋盘状,并设有连通住户的小巷。
关中传统民居的平面布局及空间处理都比较严谨,多数为传统的四合院和三合院,但院落层次较多,一般为两进院或三进院。
房屋多呈对称布置,中轴明确。
②饮食在陕西关中,可见一种独特的生活景观和风俗习惯,就是无论乡人或市井,人们饮食行为中喜欢并习惯使用瓷制的大碗。
岐山臊子面岐山臊子面即大肉浇汤面,在陕西以其经济可口而深受顾客的青睐,在关中农村为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的待客主食。
羊肉泡馍饺子对于饺子产生的年代,据我国二十世纪的两次考古发掘,可以证明饺子在我国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少应该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③服饰服饰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独有的特殊技巧。
服饰具有两重民俗性格,一是保护身体,二是装饰。
服饰有其自身的古老传承,既有历史的继承性,又有不同时代的革新与创造。
汉服汉服即中国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
唐装④民居陕北窑洞肉夹馍肉夹馍是在西北地区民间广受欢迎的一种小吃,以陕西地区的“腊汁肉夹馍”(猪肉)和宁夏地区的“羊肉肉夹馍”为主。
腊汁肉夹馍是陕西省西安市著名小吃。
宁夏的肉夹馍为羊肉菜馅。
核桃馍核桃馍是北依秦岭,南枕巴山的宁强地区美食中历史最悠久、身份最特殊的小吃。
清光绪26年慈禧避难时作为贡品,后流传于民间,代代兴旺。
以面粉、核桃焙制而成,小如瓷盖,色金黄,入口香酥,放置累日逾旬色味如初。
宁强王婆麻辣鸡相传最早出自王婆夫家前辈所雇一成都厨师之手。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宁强城内悄然兴起,八十年代末开始在宁强城乡普及。
五十年代初,宁强逐渐知名的小吃——王婆麻辣鸡。
特色方言年轻,奏是骚青,有时,也是木乱,噶达马西的爱,冲向瓷马二楞的我,木囊着时间;扑稀赖亥的小草,向泥土里格丢,每个尔子,好像都是马达;有时,生活并不日踏,不仅仅,充满着皮干和扎式,只是,我们没有像香蕉一样,在成长中学会转弯;窝耶的人生,需要克里马擦,再宝瓷到雾达,谝闲传,额站在制达,看着雾达,额的心到底在阿达?。
陕西民风民俗作文(通用10篇)
![陕西民风民俗作文(通用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3402483e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6d.png)
陕西民风民俗作文陕西民风民俗作文(通用10篇)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
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陕西民风民俗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陕西民风民俗作文篇1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西安的历史悠久,文化的积淀非常厚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的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人,将其的生活方式和民俗风情概括为关中十大怪,它们分别是——面条像腰带、锅盔像锅盖、辣子是道菜、泡馍大碗卖、碗盆难分开、帕帕头上戴、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不坐蹲起来、唱戏吼起来。
在西安碑林,有一块清代碑石纪录了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八处著名的风景名胜,它们被称为关中八景,又称长安八景。
这八景分别是:华岳仙掌、骊山晚照、灞柳风雪、曲江流饮、雁塔晨钟、咸阳古渡、草堂烟雾、太白积雪。
流行于陕西以及西北等地的秦腔又称乱弹,又叫“梆子腔”,是中国戏曲四大声腔中最古老、最丰富、最庞大的声腔体系。
西安方言为代表的的西北方言之一陕西话。
西安的饮食文化同样博大精深,作为中国西北饮食的代表,以西安小吃最为著名,回族的清真饮食在其中占有很大比例。
中国国画中的长安画派、起源于汉代以前的关中皮影戏、源于西周的陕西木偶戏以及色彩浓郁的户县农民画等都是西安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陕西民风民俗作文篇2提起陕南安康农村喝的酒,好多人都知道,这一带的农村喜欢喝一种自家烧的酒,这种纯粮食或者纯果酒,喝起来酒劲儿柔和,不上头,不伤身,同时还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原来农村条件差,一般招待人只有用自己烧的酒来招待,后来招待贵客一定要用瓶装酒,显得气派有档次,现在随着人民饮食结构发生变化,无论走到那里,高度酒接受的人越来越少,人们都喜欢喝一口农村烧的酒,尤其是县城的人,有机会就去农家乐游玩,顺便来上一罐苞谷酒或者柿子酒等,而农村人则以自家烧的酒拿出来招待贵客,一是珍贵和尊敬。
陕西的风俗作文六百字
![陕西的风俗作文六百字](https://img.taocdn.com/s3/m/d2badc4d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b4.png)
陕西的风俗作文六百字
标题:陕西的民俗风情——一份生动的文化画卷
陕西,位于中国西北内陆,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这里的风俗习惯犹如一部丰富多彩的历史长卷,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与生活哲学。
每逢春节,陕西各地的风俗活动尤为热闹非凡。
在陕北地区,家家户户都会挂上红灯笼,贴上寓意吉祥的对联,除夕夜一家人围坐一堂共享年夜饭,饭后还有守岁、放鞭炮的习俗,象征辞旧迎新,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家庭和睦。
而在关中平原,除了常规的春节习俗,更有独特的“耍社火”活动,舞龙舞狮,踩高跷,跑旱船,形式多样,热闹非凡,充分展现了陕西人民的热情奔放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此外,陕西的饮食风俗也极具地方特色。
如西安的羊肉泡馍、凉皮、肉夹馍等美食,不仅美味可口,更是陕西人民热情好客的象征。
在婚嫁习俗上,陕西地区的婚礼过程严谨而庄重,从提亲、订婚到结婚,每个环节都充满了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尤其是陕北的“闹洞房”,既热闹又富有深意,展现了人们对新人生活的美好祝福和期许。
陕西的风俗习惯,如同一条流淌千年的文化长河,既有对古老传统的坚守,又有对现代生活的创新融合,它们以其独特的方式,诠释了陕西人民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是陕西这片土地上不可或缺的文化瑰宝。
无论是喜庆的节日庆祝,还是日常的生活点滴,都深深烙印着陕西特有的民俗风情,让人感叹不已,回味无穷。
陕西民俗风情
![陕西民俗风情](https://img.taocdn.com/s3/m/673aab16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d4.png)
山。“水”——掏腰包出钱叫出水,谋取非 法所得叫捞油水,太啰嗦叫浆水,找不见叫 落水。
一怪----辣子是道菜:陕西关 中地区喜爱吃辣椒,所有的面食 中都带辣子,无辣不下饭。
二怪----锅盔象锅盖:锅盔大
得像锅盖一样,又硬又脆。
三怪----面条象腰带:关中地
区的面食花样繁多,大多数面条
比较粗较宽,其实比腰带要略细
些。
生活起居
四怪----姑娘不对外:说这里
的姑娘(旧时)一般不远嫁远方
人生礼仪—生子
撞干爹:婴儿满月后要剃头、换衣,抱着婴 儿出门去“撞喜”。如遇到第一人是成年男 子,就拜他为“干大”(关中称爹为“大”); 碰到成年妇女,就拜为“干妈”;碰到老汉 拜“干爷”;碰到老妇拜为“干婆”。碰到 的第一个人,不问生熟或穷富都拜认,并请 到家里坐客。3日后再备礼品,抱上婴儿登 门拜访。被拜者设酒款待亲家,并赠给婴儿 衣帽等礼品。从此两家结为亲家,逢年过节 礼尚往来。拜干亲体现了父母对子女的祝愿 和厚爱,民间相信“双爹双娘,福大命大, 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形容类: 用人的某一器官形容: “手”——系陕南一带多用,熟练叫老手, 帮忙叫搭手,紧俏叫抢手,出售叫脱手, 小偷小摸叫三只手,谨慎肯干叫挖抓手。 “脚”——上坡叫爬脚,下坡叫送脚, 走路叫拐脚,岔路叫撇脚,不穿鞋袜叫精 脚,能干重活叫力脚。 “气”——关中一带常把发怒叫着气, 遇到坏事叫晦气,自大叫傲气,痴呆叫二 气,排场叫阔气,刻薄叫贪气,挨整叫受 气,胡搅叫邪气,扭捏叫妖气,努力向上 叫争气,老人康健叫福气,心灵手巧叫灵 气,痴头笨脑叫木气,办事漂亮叫美气, 遇到好事叫运气,死人叫断气,慷慨大方 叫爽气,穿戴时髦叫洋气,正直无私叫硬 气。
奸得跟老鼠一样,犟得跟牛犊一样, 凶得跟老虎一样,跑得跟兔子一样,大得跟 飞龙一样,毒得跟蛇蝎一样,欢得跟马驹一 样,绵得跟羊娃一样,灵得跟猴子一样,红 得跟鸡冠一样,笨得跟猪脑一样,轻得跟狗 尾一样。
陕西乡土文化
![陕西乡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195f9cdf3186bceb19e8bba6.png)
一、陕西民俗文化秦腔也称为“乱弹”是陕西地方戏的主要剧种,也是我国现存戏曲艺术中最古老的剧种,是京剧、豫剧、川剧、河北邦子等剧种的鼻祖,其唱腔、道白、脸谱、身段、角色、门类和演技均自成体系。
它发祥与陕西关中,流传于西北地区。
其特点是:慷慨激昂,宽音大桑.在西安,以西安易俗社,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秦腔最为著名皮影戏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道具戏之一,通过灯光把雕刻精巧的皮影戏映照在屏幕上,由艺人们在幕后操动影人,伴以音乐和歌唱,是一种深受人民欢迎的古老而又奇特的戏曲艺术。
皮影萌芽于汉,发展于唐,兴盛在宋朝。
陕西是中国皮影戏的发源地,其皮影之盛行至今仍为全国之冠.重点主要在农村,体制多样,组织分工严格有序,保留着民间说书的历史痕迹,是近代陕西诸种戏曲的前身。
陕西皮影不仅唱腔种类繁多,表演技术高超,而且影人的雕刻技艺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传统剧目有《会阵招亲》《游西湖》等。
眉户眉户在陕西关中地区最为流行,也为外省如甘肃、宁夏、青海、河南、山西等地群众所喜欢,它是由民歌脱胎发展而来的。
盛行于华阴、华县地区的称东路眉户,西路眉户最早盛行于眉县及户县,唱腔委婉细腻优美动听。
眉户的唱腔音乐有50多个曲牌,可以表现人物在舞台上丰富的情感和曲折的剧情。
户县农民画陕西农民画原于民间,所画内容多取材于人物、动物、花鸟等,构图简洁美观,注重色彩数量,追求强烈的直观效果,乡土风情浓厚,内容健康,朴实,给人积极向上的激情.色彩艳丽,笔法自由,同时也兼收中外其他美术派别的长处,给作品增添了新的格调. 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国内外游客和专家的好评。
陕西农民画主要分布在关中的户县,陕北的安塞和洛川。
户县被誉为“农民画之乡”已拥有2000多名土生土长的农民画家,许多优秀作品被国内外艺术馆收藏。
陕北剪纸剪纸俗称窗花,为聪慧的劳动妇女所创作,她浓缩着古老的黄河文化.每逢春节,家家窗上,门上贴满各式各样剪纸,把人们喜庆,快乐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近年来,这株黄土高原出生的民族艺术之花飘洋过海,深受国外宾朋的欢迎.凤翔木板年画已有四百七十多年的历史,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扎根于农村.从年画画稿,调版,印刷到彩绘,都是乡村劳动人民在农闲时,手工操作.按农民生产,生活美好期望取材,按农民传统爱好的造型配色习惯而研制的.经过不断的吸收前人兴味,艺人逐步修改,提高出新,形成了都特的艺术风格.在陕,甘,宁,青,川一带享有盛名,在国外也有一定影响.面花面花的制作盛行于陕西关中和陕北,当地人称为花馍。
秦风俗
![秦风俗](https://img.taocdn.com/s3/m/6b8bb2442e3f5727a5e962c3.png)
板凳不座蹲起来
关中的男人 们爱蹲在一起 “开老碗会”, 并且一蹲就是一 个多小时,再加 上人们冬天喜欢 蹲在背风向阳的 地方“晒暖暖”、 “丢方”下棋, 就养成了蹲的习 惯。
姑娘不对外
关中平原,土地肥沃, 基本上只要有种子入土, 就可以丰收,关中地区很 早就有一句谚语 “老不出关(潼关), 少不下川(四川)”。 所以关中人很少出外 谋生的,男人们不出门远 行,姑娘们也不远嫁。
饭后,新郎新娘进入洞房,由一位能说会道的中年 妇女铺床,边铺边说:"铺床铺床,儿孙满堂,先生贵子, 后生女郎;福贵双全,永远吉祥."结婚三天后,新娘要 回娘家,称为回门.由新郎陪同,提一篮子20个礼馍. 中午吃饭时,嫂子身份的妇女故意刁难新郎,第一碗 臊子面做得十分咸,放在新郎面前,老实的端起就吃, 再咸也得硬着头皮吃下去,而机灵的便会找话题把 这一碗递给岳父.岳父一吃感到很咸便叫女儿端走, 嫂子的计谋也就落空了
翌日凌晨,开始出殡.一般由阴阳先生主持.随着一声"起",悲壮的喷呐声起, 哭声连天.24人抬着棺木起身.前边是白纸做的"白鹤","引魂幡"引路,两边24杆 纸幡及花圈花篮.后边吹鼓手引导,孝子扯起一丈多长的白帐,牵引棺木徐徐前进. 棺木周围是女孝子,手把棺木放声唱哭,按照一定的"哭丧调"诉说对死者的思念. 全村人都来送殡,在大路上燃起大火
锅盔像锅盖 关于锅盔的来历,有 2种说法,一是,诸葛亮 初出茅庐,火烧博望坡后, 为帮关羽稳定军心而发明 的;另一中是,在唐代修 乾陵时,因服役的工匠人 数很多,往往为吃饭而耽 误施工进程,于是一名士 兵就把面团放进头盔里, 把头盔放到火中去烤,而 烙成了饼,把这种饼称之 而锅盔。陕西人做锅盔, 将面和硬(硬到用手都揉 不动),借助木杠子,用 力压,压成圆饼以后,放 在铁锅里,用火慢慢烙烤, 做好的锅盔外脆内酥,又 大又厚,很象一个锅盖。
西安的风土人情及旅游景点推荐
![西安的风土人情及旅游景点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e30f30a1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6225e42.png)
西安的风土人情
西安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下面是西安的一些风土人情:
陕西菜:陕西菜是西安的传统美食之一,以其独特的烹饪方法和口味而著名,如肉夹馍、凉皮、羊肉泡馍等。
古城墙:西安的古城墙是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建筑风格,是中国古代城墙中保存最完整的之一。
华清池:华清池是西安的著名景点之一,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代表之一,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美丽的景观而著名。
西安旅游景点推荐
西安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的地方,下面是西安的几个著名景点:
兵马俑:它是西安的著名景点之一,是中国古代陵墓中的瑰宝之一,以其数量众多、规模宏大和形态各异而著名。
大雁塔:它是西安的著名景点之一,是中国古代佛教建筑的代表之一,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价值而著名。
钟楼鼓楼:它是西安的著名景点之一,是当地的标志性建筑,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文化价值而著名。
小雁塔:它是西安的著名景点之一,是中国古代佛教建筑的代表之一,以其精美的砖雕和历史文化价值而著名。
西安旅游注意事项
西安的气候较为干燥,建议游客携带适当的保湿品和防晒用品;
在旅游过程中,要尊重当地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不随意破坏文物古迹;
在旅游过程中,要注意保护环境,不随意乱扔垃圾;
西安的美食口味独特,游客可以适当尝试,但要注意卫生和饮食安全;
西安是一个旅游城市,游客要注意防范旅游诈骗和其他安全问题。
陕西春节习俗
![陕西春节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c46e0a77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1d.png)
陕西春节习俗
1、做面食
陕西春节的习俗是做面食。
陕西位于北方,北方人对面食情有独钟,在春节期间,家里的妇女就会用粉、面制作馍馍、面条、油糕、糕面等食物,让家人享用。
2、做顶针
陕西春节的习俗是做顶针。
陕西人会将做针线活用的顶针作为吉祥物,有着增岁的含义,春节期间,人们就会用红色的丝线穿上顶针,挂在孩子的脖子上,表示对孩子的祝福。
3、扭秧歌
陕西春节有扭秧歌的习俗。
过年期间,每个村都会组建一个秧歌队,逐家逐户的拜年,希望家家户户吉祥如意,而且在拜年之间,会用秧歌舞敬神,祈祷新的一年五谷丰登。
陕西省传统春节风俗
![陕西省传统春节风俗](https://img.taocdn.com/s3/m/d2db119d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129604f.png)
陕西省传统春节风俗春节,在中国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作为中国的一个省份,陕西省拥有着独特的春节风俗。
下面将为您介绍陕西省传统春节的风俗习惯。
一、贴春联春联是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之一。
陕西省的人们喜欢在春节前后贴春联,以祈求来年的吉祥和平安。
春联上一般会写上寓意吉祥的对联或者年画。
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口或者屋内张贴起富有特色的春联,这象征着全家人的团聚和幸福。
二、舞狮舞狮是陕西省春节期间的一项传统表演。
狮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之一,被人们视为神圣的动物。
舞狮的节目以舞狮子为特色,每只舞狮由两个人操纵,动作矫捷灵活,形象逼真。
人们相信舞狮可以驱邪辟邪、祈求好运。
陕西省的舞狮表演通常伴随着锣鼓喧天,吸引了大量观众前来观赏。
三、放鞭炮放鞭炮是春节期间无法或缺的活动之一。
陕西省的人们在除夕夜到初一期间,会放鞭炮来驱逐邪魔和病魔,同时也表示对来年的祝福。
放鞭炮的声音非常震撼,人们相信这些声音能够把不幸和霉运带走,让家庭迎来好运和吉祥。
四、包饺子包饺子是中国传统的春节习俗之一,也是陕西省春节期间的一项重要活动。
家人们会花费一些时间一起包饺子,这象征着团聚和美好的祝愿。
在陕西省,饺子的馅料多种多样,有肉馅、蔬菜馅和豆腐馅等等。
包饺子的过程中,家人们互动密切,笑声和谐,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
五、送年货春节期间,陕西省的人们喜欢互相赠送年货,这是一种为了表达关爱和祝福的方式。
年货是指一些与过年相关的食品和用品,如糖果、茶叶、水果、糕点以及新衣物等。
亲朋好友之间互赠年货,不仅彰显了节日的喜庆气氛,也表达了对彼此健康和吉祥的期望。
六、舞龙灯舞龙灯是陕西省春节庆祝活动中的亮点之一。
龙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祥瑞的象征,舞龙灯活动代表着对来年丰收和好运的祈愿。
陕西省的舞龙灯通常由由几十个人展示,舞动着龙灯,伴随着欢快的音乐和欢呼声。
观众们会聚在一起观看这一精彩的节目,为新年带来好运和吉祥。
总结:陕西省的传统春节风俗习惯丰富多样。
西安家乡的风俗
![西安家乡的风俗](https://img.taocdn.com/s3/m/55726489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b5.png)
西安家乡的风俗西安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拥有着丰富多彩的风俗文化。
这些风俗文化不仅反映了西安人民的生活习惯和精神追求,也是西安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西安的传统节日是西安人民最为重视的文化活动之一。
每年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等传统节日,都有着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
比如,春节期间,西安人民会在家中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拜年等,同时还会举行舞狮、舞龙、打太平鼓等传统活动。
这些传统节日不仅丰富了西安人民的生活,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
其次,西安的婚礼习俗也是西安人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西安,婚礼通常会分为三个环节:迎亲、过门和敬酒。
迎亲是指新郎一家去新娘家迎接新娘,过门是指新娘进入新郎家门,敬酒则是新人向亲友敬酒表示感谢。
在婚礼上,还有一些特别的仪式,比如新郎要在新娘家门口踩踏七次,寓意着新娘的家庭将会给新郎带来好运。
此外,西安还有着独特的饮食文化。
西安的美食以面食为主,比如陕西油泼面、肉夹馍、凉皮等,这些美食不仅口感独特,而且历史悠久,代表了西安人民的饮食文化。
此外,西安还有着独特的茶文化,西安人民喜欢喝茉莉花茶、菊花茶等,这些茶不仅有着独特的香味,而且还有着一定的药用价值。
最后,西安还有着独特的民间艺术文化。
西安的民间艺术形式多种多样,比如秦腔、评弹、陕北民歌等,这些艺术形式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还代表了西安人民的精神追求和文化传承。
总之,西安的风俗文化丰富多彩,代表了西安人民的生活习惯和精神追求,也是西安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风俗文化不仅丰富了西安人民的生活,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
陕西风俗习惯
![陕西风俗习惯](https://img.taocdn.com/s3/m/3ace74f016fc700aba68fce2.png)
陕西风俗习惯】十大陕西风俗习惯面条像腰带、锅盔像锅盖、辣子是道菜、泡馍大碗卖、碗盆难分开、帕帕头上戴、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不坐蹲起来、唱戏吼起来。
陕西十大怪其实是一种独特的生活。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
”在陕西这块黄土地上,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陕西人(关中人)在衣、食、住、行、东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
外地人对此十分好奇,经过汇集称之为“陕西十大怪”(即“关中十大怪”):面条像腰带、锅盔像锅益、辣子是道菜、泡馍大碗卖、碗盆难分开、帕帕头上戴、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不坐蹲起来、唱戏吼起来等。
一、面条像腰带。
扯面宽得像裤带”。
扯面也叫冰冰(读biang——biang,现代汉语字典上没有这个字)面,正宗的关中人所做的冰冰面和通常城里人所吃的扯面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正宗的冰冰面,一根面条宽度可达二三寸, 长度则在1 米上下,厚度厚时与硬币差不多, 薄时却如同蝉翼。
一根面条足够一顿饭, 而对大饭量的关中人来说, 一顿吃8 两、1 斤也是轻轻松松的。
关中人吃面,喜欢将面和硬揉软、擀厚、切宽。
这种面煮熟以后,捞在碗里, 无论是浇臊子,还是泼油辣子,吃起来都很光滑、柔软、热火、有筋性。
既可口又耐饥。
人们脖子一伸一缩,呼噜噜吞进肚里,吃饱吃胀,饱嗝一打,顿时浑身上下都是力气,拉架子车、上山扛石头,五六个小时不吃不喝也不觉得饿。
二、锅盔像锅盖。
相传在唐代修乾陵时, 因服役的军人工匠人数过多, 往往为吃饭而耽误施工进度,受到惩罚。
于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团放进头盔里, 把头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饼。
现在算起来锅盔在陕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做锅盔,面要和得很硬,硬得用手都揉不动,要借用木杠来压揉,然后放在直径2 尺以上的大锅中慢慢烤制而成。
这样, 烙成的锅盔外脆晨酥,清香可口,放上十天八天也不会变味。
锅盔要数“乾州(今乾县)锅盔”好。
三、辣子是道菜。
至于说辣子,一般人都以为是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
西安当地风俗特色礼仪知识
![西安当地风俗特色礼仪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9fb45975d4d8d15abf234eae.png)
西安当地风俗特色礼仪知识西安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居中国古都之首,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那么西安当地风俗文化是怎样的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西安风俗,供大家参考。
风俗1.吃五豆。
腊月初五,将大豆、小豆、绿豆、红豆、黑豆,放入锅中煮熟,全家人食用,但不能吃完,必须要吃后有余。
以此预祝来年五谷丰登,吉庆有余。
2.四色礼。
四色礼也称四样礼,是西安地区比较讲究的一种晚辈对长辈所行之礼。
譬如男女定亲以后,男方第一次到女方家,必带四种礼品:烟、酒、肉、罐头或水果及其它东西,女方家也必凑成四礼品回送,如鞋、袜、钢笔、笔记本等,让男方捎回。
3.民间剪纸。
以单色剪纸为主,造型简洁质朴、注重夸张变形,传承着古老的审美情趣和造型观念。
在内容上多以动物花草为主。
4.五毒图案。
五毒图案是西安关中地区民间流传的一种辟邪图案。
关中人认为,蝎子、蛇、蛤蟆、壁虎、蜘蛛等五种动物是最毒的动物,俗称"五毒"。
人们在小孩的兜、背心、鞋帽等衣服上绣制五毒图,对伤害孩童的邪毒之物以制约。
风俗文化1、吃五豆是西安关中地区的民间习俗。
腊月初五,将大豆、小豆、绿豆、红豆、黑豆(缺少的可用其他豆子或别物代替)等5种豆子放入锅中煮熟,全家人食用,但不能吃完,必须要吃后有余。
以此预祝来年五谷丰登,吉庆有余。
吃五豆在冬至过后,此时昼渐长、夜渐短。
因此吃五豆还带有节令性变化的含义。
吃五豆的风俗至今在农村尚流行。
1、四色礼也称四样礼,是西安地区比较讲究的一种晚辈对长辈所行之礼。
四色即四季,表示一年,含有自始至终,完美、美满等意蕴,是后辈对长辈的祝福。
譬如男女定亲以后,男方第一次到女方家,必带四种礼品:烟、酒、肉、罐头或水果及其它东西,女方家也必凑成四礼品回送,如鞋、袜、钢笔、笔记本等,让男方捎回。
以后每逢时令节气,岳父母生日,男方去女方家也常备四样礼品,但女方就不必回送。
若女方家到男方家通常则不拘泥于四样礼。
随着人们收入增多和生活水平提高,礼品档次也在提高和翻新。
陕西人的饮食习惯是什么
![陕西人的饮食习惯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702a33c9bed5b9f3f90f1cfc.png)
陕西人的饮食习惯是什么到陕西旅游的人们,主要是为了看长城、秦始皇兵马俑等九处世界遗产。
但是陕西不止有着这些世界遗产,陕西的饮食文化也是有着独特的内涵的。
那么陕西人的饮食习惯是什么呢?毛泽东曾说过,不吃辣子,不是革命者,虽然现代科学,没有证明其有无道理,但陕西人确实嗜辣,其程度不亚于湖南人、四川人,陕西人憨厚、老实、诚恳,性情简单,在吃上也不太讲究,一碟辣子、一撮盐、一勺醋,如果没辣子,一根葱、几棵蒜,也可以打发。
饮食,陕西人过去以面食为主,威震天下的当属油泼辣子biangbiang面现在,大米虽然有后来居上的味道,但面食在大多数地方,还是主流。
陕西的面食,除了那上边提到的外,闻名的还有臊子面、浇汤面、擀面皮等等,这些都因为与那红红的辣子分不开,让不太嗜辣的其他地方人望而却步,故很难在全国受到承认。
相反,一提起陕西饮食,人们首先肯定会说出解放路的饺子宴。
饺子是种大众饮食,汁可辣可不辣,不分种族、民族、地域、男女老少皆宜。
实际上,陕西还有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大众饮食,羊肉泡。
羊肉泡多为男性所食,故气势没有饺子那么盛,但却深受秦地男子喜爱。
羊肉泡准确地说法应是羊肉烩馍,主流的吃法应是,羊肉煮馍,此处的馍不是馒头,是一种半起半死的饼子,之所以要半死面,主要在于煮的时候或泡的时候,饼不至于稀烂,成为糊糊,半起面,一可以节省时间,二可以使饼与汤融为一体,不至于汤是汤、饼是饼。
标准的羊肉泡,应是半溶半漓。
羊肉泡馍的馍是一种起面饼子,刚倒进汤里,饼就会膨胀,立即可以开吃。
煮馍远比泡馍好吃,在于馍筋,有嚼头,泡馍适合于老人和赶时间的人。
真正的羊肉泡是很讲究的。
先说肉和汤,无论是煮还是泡,贵在于一个肉和汤,在泡馍馆叫原汤或高汤,据一个朋友讲,那汤可不简单呢,要放几十种大料(想想也是,要是简单,人人皆去做了),然后将羊肉、羊骨头放进去,温火文煮几天几夜,才形成真正的汤。
其次:馍是另一个主角,一个或两个圆饼子拿来,没吃过的可能感到老虎上天无法下爪,饼子不可能那么大就拿去煮,自然要掰成小块,你看那掰字,就知道是怎么回事,掰也有讲究,有些外行,噼里啪啦,一掰几大块,给碗里一放,以为万事大吉,只等享受,这是最外行和最低级的吃法。
陕西西安的春节习俗有哪些
![陕西西安的春节习俗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9bfdd323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9f.png)
陕西西安的春节习俗有哪些虽说有十里不同俗之说,其实中国人的生活习俗大同小异。
那么陕西西安的春节有哪些习俗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陕西西安的春节习俗,希望大家喜欢!陕西西安春节习俗1、吃饺子在中华民俗中的,除夕守岁吃“饺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无法替代的重头大宴。
“饺子”又名“交子”或者“娇耳”,为除掉一年的晦气,远方的人们都会跋山涉水回乡和家人过冬节吃饺子,以示有个圆满的归宿。
2、逛大唐西市庙会西安大唐西市庙会是盛唐时期我国最大的庙会之一,在中断千年之后终于再次和广大市民见面,融会了中西风情、雅俗共赏,已成为西安春节期间一道文化大餐。
3、能吃的祝福——过年蒸花馍过年蒸花馍是我国北方地区的民俗之一,按照习俗,从腊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开始蒸花馍,让再普通不过的麦面馒头,摇身一变,成为工艺品。
当地人以拥有它们为喜庆——陕西地区独特的主食“花馍”。
4、祭把社火民间社火来源于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
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
随着社会的发展,使祭把社火的仪式逐渐增加了娱人的成分,成为规模盛大,内容繁富的民间娱乐活动。
5、西安城墙赏灯会西安城墙灯会是具有西安特色,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中国春节民间文化盛会,广大市民和中外游客不但能够欣赏到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和观赏体验盛大的节庆活动,还能参与妙趣横生的互动游戏。
西安春节庙会介绍老洞庙会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俗及民间宗教文化活动。
一年一度在陕西省西安市东郊举行,具有浓厚的汉族民俗风情和乡土气息。
老洞庙在西安以东的白鹿原北麓,灞河南岸。
此庙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翠柏葱笼,山花烂漫。
据《咸阳县志》载:老洞庙开始建于明朝隆庆年间,最初由当地姓王、姓牛的二位善士募资修建。
到了清朝同治年间,由于战火不断,老洞庙被付之一炬,直至清朝光绪年间又重新修建。
民国初期,善男信女,募捐化缘,不断进行扩建与修缮。
才形成了一个艺术价值较高的建筑群体。
殿、洞、楼、阁、重檐画栋,宏伟壮观。
陕西关中年俗文化
![陕西关中年俗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d0eecc2b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25.png)
陕西关中年俗文化展开全文【吃腊八面】陕西关中人常说俗话说:“今儿七明儿八,吃了腊八过年‘恰’”。
所以过年也就是从腊八这一天就基本上开始了。
在北方的关中地带,家乡很少产大米,由于我们村在旱塬地带,所以更是不产大米的。
所以小时候腊八这天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
腊月初七的晚上,提前泡好黄豆、绿豆、黑豆、豇豆、花生……凑够八种豆子。
到腊月初八早晨妈妈就擀好一大案子的面,切成旗花面片,用猪肉、豆腐、白萝卜、红萝卜、木耳、黄花菜…做成臊子。
然后烧水把前天晚上泡好的八种豆子煮熟,再把面条下进去,面条煮的差不多了再把做好的蔬菜臊子倒进锅里,调好调料,全家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面,这样就算过了腊八节了。
慢慢地人们生活好了,现在都一般是早上喝腊八粥,中午吃腊八面的。
【逛集市买新衣】过了腊八节,过年的准备工作便一一展开了,我们小孩子便是排队打爆米花,吃爆米花后便期待着过年,大人则是领着我们购置年货。
买年画、新衣、新鞋,小时候,一年到头,基本上只有过年才能穿上新衣服的哦!所以,每当妈妈快过年时领着我和妹妹、弟弟去集市上买新衣服,那时农村的集市一过腊月初八以后基本上每逢集市都是人山人海的很热闹的。
当然现在人们生活好了,大多都是在市里赶到大商场里购置年货的。
【祭灶灶爷饦】转眼又到了阴历腊月二十三日,在我们那里又叫“祭灶节”,也叫做“小年”。
之所以如此称呼,恐怕是因为再过几天,作为“大年”的过年就要来临了。
因此,也可以说“小年”是“大年”的前奏或序曲罢!祭灶前一天也就是腊月二十二就买一些祭灶贴纸,二十三的晚上便面粉打一些浆糊贴好,再做一些“灶爷饦”。
“灶夜饦”分两种,一种是里面包上红糖,这种就叫“糖饦”;还有一种就是用葱花、油、调料调和好,然后和面做一起起就像大家说的葱花饼那样,这种叫“调和饦”,据老人们说这“蔡灶”这一天烙了饦饦馍,然后就不能烧干锅了,只有到了2月2日才可以开始烧干锅烙饼的。
所以这一天晚上奶奶和妈妈会烙好多的饦饦馍,还要留一部分,留给远在外地的女儿、儿子、孙子、孙女,到时候给他们捎去或者是待过年来了再给他们吃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风俗习惯】十大陕西风俗习惯面条像腰带、锅盔像锅盖、辣子是道菜、泡馍大碗卖、碗盆难分开、帕帕头上戴、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不坐蹲起来、唱戏吼起来。
陕西十大怪其实是一种独特的生活。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
”在陕西这块黄土地上,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陕西人(关中人)在衣、食、住、行、东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
外地人对此十分好奇,经过汇集称之为“陕西十大怪”(即“关中十大怪”):面条像腰带、锅盔像锅益、辣子是道菜、泡馍大碗卖、碗盆难分开、帕帕头上戴、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不坐蹲起来、唱戏吼起来等。
一、面条像腰带。
“扯面宽得像裤带”。
扯面也叫冰冰(读biang--biang,现代汉语字典上没有这个字)面,正宗的关中人所做的冰冰面和通常城里人所吃的扯面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正宗的冰冰面,一根面条宽度可达二三寸,长度则在1米上下,厚度厚时与硬币差不多,薄时却如同蝉翼。
一根面条足够一顿饭,而对大饭量的关中人来说,一顿吃8 两、1斤也是轻轻松松的。
关中人吃面,喜欢将面和硬揉软、擀厚、切宽。
这种面煮熟以后,捞在碗里,无论是浇臊子,还是泼油辣子,吃起来都很光滑、柔软、热火、有筋性。
既可口又耐饥。
人们脖子一伸一缩,呼噜噜吞进肚里,吃饱吃胀,饱嗝一打,顿时浑身上下都是力气,拉架子车、上山扛石头,五六个小时不吃不喝也不觉得饿。
二、锅盔像锅盖。
相传在唐代修乾陵时,因服役的军人工匠人数过多,往往为吃饭而耽误施工进度,受到惩罚。
于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团放进头盔里,把头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饼。
现在算起来锅盔在陕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做锅盔,面要和得很硬,硬得用手都揉不动,要借用木杠来压揉,然后放在直径2尺以上的大锅中慢慢烤制而成。
这样,烙成的锅盔外脆晨酥,清香可口,放上十天八天也不会变味。
锅盔要数“乾州(今乾县)锅盔”好。
三、辣子是道菜。
至于说辣子,一般人都以为是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
其实四川人只是把辣子当成一种调料,而在陕西“没泼辣子”却是一道正经八百的菜肴。
就连西安城里家家户户前也是挂满一串串喜人的红辣椒。
“油泼辣子”看着红、闻着香、吃着辣,既能用来调面,又能夹馍吃。
人们常说“油泼辣子冰冰面吃着燎(好)乍咧!”四、泡馍大碗卖。
“牛羊肉泡馍大碗卖”可称上是“陕西第一泡”、“西安第一碗”。
到西安不吃牛羊肉泡馍似乎是白来一趟。
而牛羊肉泡馍要数回民食品了。
关中人吃饭讲究实惠,肉是大块的肉,馍是硬梆梆的死面托托馍,碗是能盛6两8两的大老碗。
刚端上来的羊肉泡馍很烫,呼呼地直冒热气,吃时用筷子从贴碗的四周往嘴边拨,边拨边吃。
羊肉泡的作法主要分煮肉、烙馍、熬汤、掰馍和煮馍。
肉要煮得又酥又烂。
馍要烙得又硬又黄,还要遇水不化、百煮不烂。
汤用牛羊肉骨髓熬成。
馍要掰得越碎越匀越好,然后将馍、肉、粉丝、葱、盐、味精等调料加入,在炒瓢内旺火爆煮。
由于烹煮的方法不同,羊肉泡馍为煮馍和小炒。
加汤的多少不同,分为干泡(汤少)和水围城(汤多),吃得自有分寸。
这种泡馍有干有汤,又热又香,很叫人开胃口。
所以泡馍馆,便选用一种耀州(耀县)产的大瓷碗来装盛泡馍。
五、碗盆难分开。
陕西人(老陕)吃饭,喜欢用一种耀州产的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当地人称为“老碗”。
这种老碗甚至比小盆还大,所以往往碗盆难分。
在关中农村,每到吃饭时,村头、庄前、树下,男人们就端着大老碗(一碗汤饭外加两块馍足有六七两),蹲在一起,津津有味地边吃饭边啦着话,这就是有名的“老碗会”。
在农村,人们劳动强度大,干活出力多,吃饭也多,所以出门用老碗盛一下就够了,不用再回家去盛饭,省了不少麻烦。
六、帕帕头上戴。
以前在反映陕西人生活的“西部片”中,经常看到戴羊肚毛巾、身穿对襟夹袄的老汉及老年妇女头上都戴着(顶着)一块黑色或白色的帕帕(手帕)。
你如有幸到关中农村,这里的形,和你在电影里看到的一模一样的。
原来陕西地区盛产棉花,当地人习惯把用棉花织成的手帕戴在头上,它既可防尘防雨防晒,还可以擦汁擦手和用来包东西,真可谓既经济又实惠方便。
七、房子半边盖。
无论是在西安城还是陕西农村,都随处可见“一边盖”的房子。
何为一边盖?一般的房子房顶为人字形,可是陕西的房子却是人字的一撇。
据说因为陕西干早少雨,所以这一边盖的房子能让珍跺的雨水全部流到自家的田地里,正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
又因,在近百年来陕西农业发展缓慢,人口却迅猛增加。
农村中原来聚居生活的家庭,因土地面积有限,而人口众多,住宅紧张,于是便形成了房子“半边盖”的历史。
八、姑娘不对外。
据说关中地区土地肥沃,所以极少有人为生存而奔波于他乡异地。
因而有“老不出关(潼关),少不下川(四川)”的谚语,久而久之,不仅男人们不外出远行,就连姑娘们也不远嫁他乡。
九、不坐蹲起来。
由于关中的男子们一日三餐都要蹲要一起开“老碗会”,贿一蹲就是一个多小时加之人们冬天喜欢蹲在背风向阳的地方“晒暖暖”或者“丢方”、下棋。
于是,关中人就养成了“蹲”的习惯。
外地人说这是“板凳不坐蹲起来”。
实际上是人们劳累后歇息的一种习惯。
十、唱戏吼起来。
唱戏,指秦腔。
其特点是高昂激越、强烈急促。
尤其是花脸的演唱,更是扯开嗓子大声吼,当地人称之为“挣破头”,外地人开玩笑:“唱秦腔,一是舞台要结实,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员身体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观众胆子要大,以免吓坏了”。
吼戏者,脸红脖子粗,吼得“走火入魔”,但只要观众叫声“好”,这吼戏者的高兴程度不亚于获得什么大奖,人们认为,这才是真正的秦腔,听起来“过瘾”、“解馋”、“燎得太(好极了)”。
A生日家中成员生日,全家吃面条,称“长寿面”。
今更重视儿童生日,添衣物,送玩具,备办生日蛋糕、生日烛。
小朋友亦携礼品来庆贺,主家则以蛋糕糖果分送幼儿园小伙伴。
做寿老人做寿,外甥与女婿都要送厚礼,其中必有长寿面、寿桃、寿糕、红烛。
昔时富贵人家,寿桃高达一米多,上插米塑戏曲人物,配以寿屏、寿嶂。
寿堂上,礼品列陈,红烛高烧,敬过祖宗神祗,晚辈按辈份跪拜祝寿,送上寿面,寿翁寿婆分“寿钱”。
而后亲友前来祝寿。
B吃五豆吃五豆是西安关中地区的民间习俗。
腊月初五,将大豆、小豆、绿豆、红豆、黑豆(缺少的可用其他豆子或别物代替)等 5 种豆子放入锅中煮熟,全家人食用,但不能吃完,必须要吃后有余。
以此预祝来年五谷丰登,吉庆有余。
吃五豆在冬至过后,此时昼渐长、夜渐短。
因此吃五豆还带有节令性变化的含义。
吃五豆的风俗至今在农村尚流行。
C做百日做百日是西安关中地区习俗,分为新生儿百日和亡人百日。
新生儿百日是为时满百天的婴儿举行庆贺祝福的礼仪,也叫庆百日。
亡人百日是在逝者死亡满百天时举行的悼念仪式。
在此之前,蒙丧之家有七七四十九天的衰悼时间,每七日祭吊一次。
届时儿女都要在死者坟前和家里的神位、灵屋前进行烧香、焚纸、拾魂等仪式。
百日这天,死者的主要亲友和邻里都要前来参加祭祀活动,并将放在神位前的灵屋拿到坟前烧化。
蒙丧家这天要宴请宾客,以示谢忱。
做百日之后,死者家属即转入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D欢欢喜喜过腊八节中国人年年都要过“腊八节”,然而今年的“腊八”却有些特别——2009年1月3日,元旦假日与中国传统节日“腊八”不期而遇。
新年中多了几分旧俗的味道,令这个“节上加节”的假日格外增添了几分传统的喜庆。
腊八节又称腊日祭、腊八祭、王侯腊或佛成道日,原系古代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
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古代驱鬼避疫的仪式)。
史前时代的医疗方法之一即驱鬼治疾。
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
后演化成纪念佛祖释伽牟尼成道的宗教节日。
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
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成日,南北朝开始才固定在腊月初八。
E生子礼俗在人生礼仪中,生儿育女是家庭和家族中的一件大事。
陕西农村妇女怀孕叫“有喜”,生子叫“添喜”;关中一带把产妇叫“月婆”,把婴儿叫“月子娃”;陕南把产妇叫“月母子”。
产妇坐月子都有约定俗成的礼仪。
报喜:产妇分娩后,父母首先要记住婴儿诞生的时辰,一两天之内,丈夫首先娘家报喜。
旧日报喜时生男生女还有区别,如在渭南地区,报喜时带一壶,上拴红绳为男,拴红绸为生女。
女婿临走时娘家用红布包几个圆形烙饼,象征“给婴儿带奶粮”。
三朝礼:婴儿出生第三天,娘家人去探望坐月子的女儿,关中一带多是带红糖、鸡蛋、点心等食品,表示对女儿的祝福和关心。
陕南汉中一带流行送“四喜礼”,包括婴儿的衣、袜、鞋、帽和一对鸡、2斤红糖、3对猪蹄、40个鸡蛋。
三朝礼始于唐代,所谓“三朝与儿落脐炙囱”,指婆婆接生婆要检视婴儿脐带剪痕,为婴儿洗澡换衣,所以陕南等地叫“洗三”。
华县一带娘家是第10天会同亲友看女儿,这时带的传统礼品是婴儿穿的衣服和100个讬讬馍。
陕南汉中一带,娘家在第7天要送“月月水”,即一斗米和一些鲜菜,当地民谚说“添喜进口。
增粮满斗”,“月母子吃了娘家粮,孩子不把舅舅忘”。
此外,还有做20天的习俗,亲朋好友纷纷探望产妇,带有给婴儿的衣料和给产妇的食品。
产妇一家必设酒宴招待。
撞干爹:婴儿满月后要剃头、换衣,父母抱着婴儿出门去“撞喜”。
如遇到第一人是成年男子,就拜他为“干大”(关中称爹为“大”);碰到成年妇女,就拜为“干妈”;碰到老汉拜“干爷”;碰到老妇拜为“干婆”。
碰到的第一个人,不问生熟或穷富都拜认,并请到家里坐客。
3日后再备礼品,从此两家结为亲家,逢年过节礼尚往来。
拜干亲体现了父母对子女的祝愿和厚爱,民间相信“双爹双娘,福大命大,逢凶化吉,遇难成祥”。
做满月:婴儿出生一个月,礼仪更隆重,至亲好友纷纷登门祝贺、送礼。
渭南一带娘家要送虎形馍,希望婴儿健康成长;宝鸡一带娘家要送“曲连馍”,就是大小不一,中间空在圆开蒸馍,祝愿婴儿长大后生活美满。
舅家送的曲连馍特别大,扶着婴儿从中间通过,祝愿婴儿平安过难关,顺利面长。
过去,还兴送长命富贵和项圈。
办满月,主人要招待制有的来宾,除了烟、菜、酒等还有助兴活动,如唱戏、演皮影、看电影。
到了百日,行“百岁”礼。
产房禁忌:妇女分娩后,通常地产房门前挂一红布条,表示一月内忌讳生人入内。
特别是孕妇、寡妇、带孝的人,怕他们带来祥,使产妇断了奶水。
其次,忌讳带铜、铁金属器皿进入产房,忌讳把产房内的东西外借。
坐月子期间,产房忌阴、潮、冷、产妇忌吃生、冷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