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家针灸学说总结
《针灸甲乙经》中针灸精华大总结
《针灸甲⼄经》中针灸精华⼤总结(⼀)精神集中地辨证《针灸甲⼄经》⽈:“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候已明,后乃存针。
众脉所见,众凶所闻。
外内相得,⽆以先⾏。
可玩往来,乃施于⼈”。
指出凡⽤针治病,必须集中精神辨证,将五脏的虚实肯定下来,按三部九侯的切脉明确诊断,然后再⽤针。
在诊断时,所诊到的脉象和见到的症状,是否外内形⽓和脉证都相符合,不能单凭外形为依据。
更要熟悉各经⽓⾎往来和病邪出⼊的情况,是⽓⾎不⾜,还是邪⽓有余,才能够为⼈施治,也就是说,针灸医⽣在针刺之前,必须根据脏腑、经络学说,运⽤“四诊⼋纲”的辨证⽅法,将临床上各种病症加以分析归纳,以明确疾病的部位,是在脏在腑,在经在络,在表在⾥,病症是属寒属热、属虚属实,抓住病机,及时地配⽳处⽅,决定是补是泻,才能有的放⽮,治好疾病。
(⼆)全神贯注地进针《针灸甲⼄经》⽈:“持针之道,欲端以正,安以静。
左⼿执⾻,右⼿循之,⽆与⾁裹”和“如临深渊,⼿如握虎,神⽆营于众物”,指出在持针进针操作的时候,医⽣必须态度端正,⼼神安静。
在进针之前先⽤左⼿执其机体,使其不能移动,右⼿循按经⽳,揣出具有指感的准确⽳位,进针时要从容稳准,防⽌肌⾁缠裹针,引起患者疼痛、医者操作困难。
再就是医⽣右⼿持针、左⼿按⽳,双⼿配合,密切合作,好像握住猛虎⼀样的稳重坚实,全神贯注地进针,不能为其他的事务所⼲扰。
也就是说,针灸医⽣由持针、进针开始就要聚精会神、⼼神专⼀、全神贯注地进⾏操作和观察患者的表情,不能左顾右盼、⾼谈阔论,让周围事务所⼲扰,这样不但能避免进针时的刺痛和体会针下⽓⾄冲动的快慢、⼤⼩,⽽且可以防⽌发⽣医疗事故。
(三)⼼⼿合⼀地候⽓《针灸甲⼄经》⽈:“夫针之要,勿陈⽽难⼊。
粗守形,上守神。
神乎神,客在门”和“经⽓已⾄,慎守勿失。
浅深在志,远近若⼀”。
指出⽤针治病的要领,说起来容易,到实践中操作就⽐较困难了。
技术差的医⽣,只能看到形体上的病变;技术⾼明的医⽣,却能明察⼈体神⽓的盛衰。
针灸治疗学总结1
总论针灸治疗作用: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针灸治疗原则中的考点:“热则疾之,寒则留之”的实际例子“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实则泻之,宛陈则除之”的实际例子和内经原话选穴原则:局部选穴、邻近选穴、远端选穴、辩证选穴、随证选穴(填空,对应的实际例子)五输主病:《灵枢》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难经》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气逆而泄。
八脉交会穴:后溪--内关,胃,心,胸足临泣—外关,耳,目外眦,侧头,颈肩,胸胁病列缺—照海,肺系,咽喉,胸膈病后溪—申脉,耳,目内眦,头项,肩胛,腰背病第一章内科病症第一节痹证痹证是由风寒湿热等病邪引起,以肢体关节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或关节灼热,肿大等为主症的一类病症.病因病机:行痹(风痹) 痛痹(寒痹) 着痹(湿痹) 热痹治疗原则:通经活络止痛,行痹活血祛风,痛痹温经散寒,着痹除湿化浊,热痹清热消肿.行痹,痛痹,着痹针灸并用,泻法; 热痹只针不灸,泻法.处方:肩部:肩髃,肩髎,月需俞肘部:曲池,天井,尺泽,少海,小海腕部:阳池,外关,阳溪,腕骨脊背:大椎,身柱,腰阳关,夹脊髀部:环跳,居髎,秩边股部:伏兔,殷门,承扶,风市,阳陵泉膝部:膝眼,梁丘,阳陵泉,膝阳关踝部:申脉,照海,昆仑,丘墟行痹加膈俞,血海,痛痹加肾俞,关元,着痹加阴陵泉,足三里,热痹加大椎,曲池. 皮肤针,电针,穴位注射第二节腰痛腰痛又叫腰脊痛,以自觉腰部疼痛为主症.病因病机:寒湿腰痛瘀血腰痛肾虚腰痛治疗原则:寒湿温经散寒,瘀血活血化瘀,针灸并用,泻法;肾虚益肾壮腰,针灸并用,补法.处方:督脉,足太阳为主委中,脊中,腰阳关,肾俞,大肠俞,阿是穴寒湿加灸腰俞,瘀血加膈俞,肾虚加灸命门. 皮肤针,耳针,电针,穴位注射.第三节坐骨神经痛坐骨神经痛是指沿坐骨神经通路(腰部,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及足外侧),以放射性疼痛为主要特点的综合征.病因病机:根性,干性坐骨神经痛治疗原则:通经活络,舒筋止痛,针灸并用,泻法.处方:足太阳,足少阳为主足太阳:环跳,阳陵泉,秩边,承扶,殷门,委中,承山,昆仑.足少阳:环跳,阳陵泉,风市,膝阳关,阳辅,悬钟,足临泣.腰骶部疼痛加肾俞,大肠俞,艳阳馆,腰夹脊,阿是穴;天气变化加灸大椎,阿是穴;气滞血瘀加膈俞,合谷,太冲. 刺络拔罐,电针,穴位注射.第四节痿证痿证是以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因不能随意运动而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症.下肢萎弱为多见.病因病机: 1肺热伤津 2湿热浸淫 3脾胃虚弱 4肝肾亏虚治疗原则:肺热伤津,湿热浸淫,清热祛邪,,通行气血,只针不灸,泻法;脾胃虚弱,肝肾亏虚,补益气血,濡养筋脉,针灸并用,补法.处方:手,足阳明经为主上肢: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外关,颈,胸夹脊.下肢:髀关,伏兔,足三里,丰隆,风市,阳陵泉,三阴交,腰夹脊.肺热伤津加鱼际,尺泽,肺俞;湿热浸淫加阴陵泉,中极;脾胃虚弱加脾俞,胃俞,章门,中脘;肝肾亏虚加肝俞,肾俞,太冲,太溪. 皮肤针,电针.第五节中风中风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角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仅以口呙,半身不遂为临床主症的疾病.病因病机:一.中经络 1肝阳暴亢 2风痰阻络 3痰热腑实 4气虚血瘀 5阴虚风动二中脏腑 1闭证 2脱证治疗原则:1中经络---调神通络,行气活血,针刺为主,平补平泻.处方:水沟或百会,内关,极泉,尺泽,委中,三阴交,足三里.2中脏腑---醒脑开窍,闭证兼开窍启闭,只针不灸,泻法;脱证兼回阳固脱,重用灸法,补法.处方:水沟,素髎,百会,内关电针,头针.第六节面瘫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又叫”口眼口呙斜”.多发冬季夏季.病因病机:1风寒证 2风热证 3气血不足治则:活血通络,疏调经筋,针灸并用,平补平泻.处方:面颊局部,足阳明经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合谷.风寒加风池,风热加曲池. 皮肤针,刺络拔罐,电针,穴位贴敷.第七节三叉神经痛三叉神经痛是以三叉神经分布区出现放射性,烧灼样抽掣疼痛为主症的疾病,是临床上典型的神经痛. 病因病机:1风寒证 2风热证 3气血瘀滞治则:疏通经络,祛风止痛,以针刺为主,泻法.处方:面颊局部,手,足阳明经为主四白,下关,地仓,攒竹,合谷,内庭,太冲.眼支痛加丝竹空,阳白;上颌支加颧髎,迎香;下颌支加承浆,颊车,翳风;风寒加列缺,风热加曲池,外关,气血瘀滞加内关,三阴交. 皮内针,刺络拔罐,耳针.第八节头痛头痛,又称头风,是指以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病因病机:1阳明头痛 2少阳头痛 3太阳头痛 4厥阴头痛 5全头痛治则:舒经通络,通行气血,以针为主,虚补实泻.处方:局部加远端1阳明头痛:印堂,上星,阳白,攒竹透鱼腰及丝竹空,合谷,内庭2少阳头痛:太阳,丝竹空,角孙,率谷,风池,外关,足临泣.3太阳头痛:天柱,风池,后溪,申脉,昆仑.4厥阴头痛:百会,通天,太冲,行间,太溪,涌泉.5全头痛:百会,印堂,太阳,头维,阳白,合谷,风池,外关.皮肤针,三棱针,电针,耳针,穴位注射.第九节眩晕眩晕,又叫头眩,掉眩,冒眩,风眩.是以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为主要表现的一种自觉症状.病因病机:1风阳上扰 2痰浊上蒙 3气血不足 4肝肾阴虚治则:风阳上扰—平肝潜阳,清利头目,只针不灸,泻法;痰浊上蒙—健脾除湿,化痰通络,针灸并用,平补平泻;气血不足—补益气血,充髓止晕,针灸并用,补法;肝肾阴虚—补益肝肾,滋阴潜阳,以针为主,平补平泻.处方:头部和足少阳为主百会,风池,头维,太阳,悬钟.风阳上扰加行间,太冲,太溪;痰浊上蒙加内关,中脘,丰隆;气血不足加气海,血海,足三里;肝肾阴虚加肝俞,肾俞,太溪. 三棱针,头针,耳针,穴位注射.第十节原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液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以安静状态下持续性动脉血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病因病机:1肝火亢盛 2阴虚阳亢 3痰湿壅盛 4气虚血瘀 5阴阳两虚治则:肝火亢盛,阴虚阳亢—滋阴降火,平肝潜阳,只针不灸,泻法;痰湿壅盛—健脾化痰,清利头目,针灸并用,平补平泻;气虚血瘀—益气养血,化瘀通络,针灸兵营,补泻兼施;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调和脏腑,针灸并用,补法.皮肤针,三棱针,耳针.第十四节心悸心悸,又名惊悸,怔忪,是指心跳异常,自觉心慌不安的病症.病因病机:1心阳不振 2心胆气虚 3心脾两虚 4阴虚火旺 5心血瘀阻 6水气凌心治则:养心安神,宁心定悸,针灸并用,补法(阴虚火旺只针不灸,平补平泻)处方:心经,心包经,相关俞,募穴为主,神门,内关,通里,心俞,厥阴俞,巨阙,dan中皮肤针耳针穴位注射第十五节失眠失眠又称不寐,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眠.病因病机:1心脾两虚 2心胆气虚 3阴虚火旺 4肝郁化火 5痰热内扰治则:调和阴阳,宁心安神.心脾两虚—补益心脾,心胆气虚—补心壮胆,针灸并用,补法;阴虚火旺—育阴潜阳,只针不灸,平补平泻;肝郁化火—平肝降火,痰热内扰—清热化痰,只针不灸,泻法心脾两虚加心俞,脾俞,三阴交;心胆气虚加心俞,胆俞,丘墟;阴虚火旺加太溪,太冲,涌泉;肝郁化火加行间,太冲,风池;痰热内扰加中脘,丰隆,内庭. 皮肤针,耳针.第十七节癫病癫病是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少语为特征.病因病机:1痰气郁结 2气虚痰凝 3心脾气虚 4阴虚火旺治则:涤痰开窍,养心安神,心脾两虚—针灸并用,补法;痰气凝结,气虚痰凝,阴虚火旺—针刺为主,泻法或平补平泻.处方:神门,丰隆,心俞,脾俞.痰气凝结加中脘,太冲;气虚痰凝加足三里,中脘;心脾两虚加足三里,三阴交;阴虚火旺加肾俞,太溪,大陵,三阴交. 耳针,电针,穴位注射.第十八节狂病狂病以精神亢奋,躁扰不宁,打人毁物,动而多想为特征,多见于青少年.病因病机:1痰火扰神 2火盛伤阴 3气血瘀滞治则:清心降火,宁神定志,只针不灸,痰火扰神,气血瘀滞—泻法;火盛伤阴—平补平泻.处方:督脉,心包经为主.水沟,大椎,风池,劳宫,大陵,丰隆.痰火扰神加中脘,神门;火盛伤阴加神门,大钟,三阴交;气血瘀滞加合谷,太冲,血海,膈俞.三棱针,耳针,电针,穴位注射.第十九节痫病痫病,俗称羊癫疯.是以卒然昏仆,强直抽搐,醒后如常人为特征且与家庭遗传有关的发作性疾病.病因病机:1实证—(1痰火扰神 2风痰闭阻 3血瘀阻络)2虚证一(1血虚风动 2心脾两虚 3肝肾阴虚)治则:豁痰开窍,熄风止痫,实证只针不灸,泻法;虚证以针刺为主,平补平泻.处方:督脉–水沟,长强,筋缩,鸠尾,丰隆,阳陵泉. 耳针,穴位注射.第二十二节感冒感冒是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因病情轻重不同而分为伤风,重伤风和时行感冒.病因病机:1风寒证 2风热证 3暑湿证治则:风寒证祛风散寒,宣肺解表,针灸并用,泻法;风热证疏散风热,清利肺气;暑湿证清暑化湿, 疏表和里,只针不灸,泻法.处方: 风池,大椎,列缺,合谷,外关.风寒证加风门,肺俞;风热证加曲池,尺泽;暑湿证加中脘,足三里;邪盛体虚加肺俞,足三里;鼻塞流涕加迎香;头痛加印堂,太阳;咽喉肿痛加少商. 三棱针,拔罐,耳针.第二十三节咳嗽咳嗽是肺系疾患的常见病症.病因病机:1外感咳嗽(1风寒束肺 2风热犯肺 3燥热伤肺) 2内伤咳嗽(1痰湿阻肺 2肺肾阴虚 3脾肾阳虚 4肝火灼肺)治则:外感咳嗽宣通肺气,驱邪止咳,以针刺为主(风寒加灸),泻法;内伤咳嗽调理脏腑机能,补肺,健脾,益肾,清肝,化痰止咳,痰湿阻肺者针灸并用,泻法;脾肾阳虚针灸并用,补法;肺肾阴虚只针不灸,平补平泻;肝火灼肺只针不灸,泻法.处方:手太阴肺经,和肺的俞,募穴为主—肺俞,中府,列缺,太渊.皮肤针,拔罐,穴位敷贴,耳针,电针,穴位注射.第二十四节哮喘哮喘是一种以发作性喉中哮鸣,呼吸困难甚则喘息不得平卧为特点的过敏性病症.病因病机:1寒饮伏肺 2痰热壅肺 3肺脾气虚 4肺肾阴虚 5心肾阳虚治则:寒饮伏肺温肺散寒,止哮平喘,针灸并用,泻法;痰热壅肺清热润肺,化痰平喘,只针不灸,泻法;肺肾阴虚滋阴润肺,平喘降逆,多针少灸,补法或平补平泻;肺脾气虚培土生金,扶正固本,心肾阳虚补益心肾,温阳平喘,针灸并用,补法.处方: 手太阴肺经,和肺的俞,募穴为主—肺俞,中府,天突,dan中,孔最,定喘,丰隆.寒饮伏肺加风门,太渊;痰热壅肺大椎,曲池,太白;肺脾气虚加脾俞,足三里; 肺肾阴虚加肾俞,关元,太溪; 心肾阳虚加心俞,肾俞,气海,关元,内关;潮热盗汗加阴郄,复溜.皮肤针,穴位敷贴,电针,耳针,穴位注射.第二十七节胃痛胃痛又称胃脘痛.病因病机:1脾胃虚寒 2胃阴不足 3寒邪犯胃 4食积伤胃 5肝气犯胃 6瘀血停滞治则:脾胃虚寒,寒邪犯胃温经散寒止痛,针灸并用,虚补泻实;胃阴不足养阴消热,益胃止痛,只针不灸,补法或平补平泻;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止痛,食积伤胃消食化滞,行气止痛,瘀血停滞行气活血,化瘀止痛,只针不灸,泻法.处方: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 指针,耳针,穴位注射,兜肚法.第三十四节便秘便秘是指大便秘结,排便周期或时间延长,或虽有便意但排便困难的病症.病因病机:1热秘 2气秘 3冷秘 4虚秘治则:通调腑气,润肠通便,热秘,气秘只针不灸,泻法;冷秘针灸并用,泻法;虚秘针灸并用,补法.处方:天枢,大肠俞,上巨虚,支沟,照海. 耳针,脐疗.第四十一节遗精遗精是指不因性生活而精液频繁遗泄的病症,又称失精.病因病机:1肾虚不固 2心脾两虚 3阴虚火旺 4湿热下注治则:肾虚不固,心脾两虚益气养血,补虚固本,针灸并用,补法;阴虚火旺育阴潜阳,护肾摄精,只针不灸,补法或平补平泻;湿热下注清热利湿,调气固精,只针不灸,泻法.处方:会阴,关元,肾俞,次髎,三阴交.皮肤针,耳针,穴位注射,穴位埋线.第四十二节阳痿阳痿又称阴萎,是指男子未到性功能衰退的年龄出现性生活中阴茎不能勃起或勃起不坚,影响性生活的病症.病因病机:1命门火衰 2心脾两虚 3惊恐伤肾 4湿热下注治则:命门火衰温肾壮阳,补命门真火,心脾两虚调理心脾,益气养血,针灸并用,补法;惊恐伤肾交通心肾,震惊宁神,以针刺为主,补法或平补平泻;湿热下注清利湿热,调理下焦,只针不灸,泻法.处方:任脉--关元,中极,肾俞,三阴交耳针,电针,穴位注射,穴位埋线.第四十四节男性不育症凡育龄夫妇同居2年以上,性生活正常又未采用任何避孕措施,由于男方原因使女方不能受孕者称为男性不育症.病因病机:1肾精亏损 2肾阳不足 3气血虚弱 4气滞血瘀 5湿热下注治则:肾精亏损,肾阳不足,气血虚弱—益气养血,补肾填精,针灸并用,补法;气滞血瘀,湿热下注—行气活血,清热利湿,只针不灸,泻法.处方:任脉,足太阳—气海,关元,三阴交,肾俞,次髎,秩边,足三里.皮内针,耳针,穴位注射.第四十七节单纯性肥胖证单纯性肥胖症是指无明显内分泌-代谢原因,且排除因水钠潴留或肌肉发达等蛋白质增加诸因素引起实际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以上的一种疾患.病因病机:1痰湿闭阻 2胃肠腑热 3肝郁气滞 4脾肾阳虚治则:痰湿闭阻—健运脾胃,化痰除湿,针灸并用,平补平泻;胃肠腑热—清胃泻火,通利肠腑,肝郁气滞—疏肝解郁,理脾和胃,只针不灸,泻法;脾肾阳虚—健脾益肾,温阳化气,针灸并用,补法.处方:任脉,足太阴,足阳明---中脘,水分,挂暖,天枢,大横,曲池,支沟,内庭,丰隆,上巨虚,三阴交,阴陵泉皮肤针,耳针,电针.第二章儿科病症第一节急惊风急惊风俗称抽风,是以四肢抽搐,颈项强直,两目上视,牙关紧闭甚或神昏为主要表现的儿科常见危急病症.病因病机:1外感时邪 2痰热内蕴 3暴受惊恐治则:清热熄风,豁痰开窍,镇惊宁神,只针不灸,泻法.处方:水沟,中冲,合谷,太冲.指针,三棱针,耳针.第四节疳证疳证是由于喂养不当,致使脾胃受损,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的慢性疾病.病因病机:1疳气 2疳积 3干疳治则:健运脾胃,补益气血,消积导滞,针灸并用,平补平泻.处方:四缝,中脘,足三里,脾俞.捏脊,皮肤针,穴位割治.第五节遗尿遗尿又称尿床,夜尿症.是指3岁以上的小儿睡眠中小便自遗,醒后方知的一种疾病.病因病机:1肾气不足 2肺脾气虚 3下焦湿热治则:肾气不足,肺脾气虚温补肾阳,补益肺脾,针灸并用,补法;下焦湿热清热利湿,调理膀胱,只针不灸,泻法.处方:中极,关元,膀胱俞,三阴交.皮肤针,耳针,头针,穴位注射,激光照射.第六节脑瘫脑瘫是指脑损伤所致的非进行性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属于中医学五迟,五软,五硬,痿证的范围.病因病机:1肝肾不足 2脾胃虚弱治则:补益肝肾,益气养血,疏通经络,强筋壮骨,针灸并用,补法.处方:督脉---大椎,身柱,风府,四神聪,悬钟,阳陵泉.耳针,头针,穴位注射.第七节多动症多动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时期神经精神病综合征,习称小儿多动症.以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参与事件能力差但智力基本正常为特点.病因病机:1肾虚肝亢 2心脾两虚治则: 肾虚肝亢—调养肝肾,育阴潜阳,以针为主,平补平泻;心脾两虚—补益心脾,安神定志,针灸并用,补法.处方:神门,内关,三阴交,太溪,太冲,四神聪.耳针,头针.第三章妇科病症第二节月经不调月经不调是以月经周期以及经量,经色,经质的异常为主的月经病,临床有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几种情况.病因病机:1气虚 2血虚 3肾虚 4气郁 5血热 6血寒治则:关元,血海,三阴交.皮肤针,耳针.第三节痛经痛经又称经行腹痛,是指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的周期性小腹疼痛.病因病机:1寒湿凝滞 2气滞血瘀 3气血不足治则:寒湿凝滞,气滞血瘀温经散寒,化瘀止痛,针灸并用,泻法;气血不足益气养血,调补冲任,针灸并用,补法.处方:三阴交,地机,十七椎贴敷,皮肤针,耳针,穴位注射.第四节闭经闭经是女子年逾18周岁月经尚未来潮,或已行经而又中断3个周期以上者.病因病机:1肝肾亏虚 2气血不足 3气滞血瘀 4寒湿凝滞治则:肝肾亏虚,气血不足补益肝肾,充养气血,针灸并用,补法;气滞血瘀,寒湿凝滞者活血化瘀,温经散寒,针灸并用,泻法.处方:关元,三阴交,天枢,合谷,肾俞.皮肤针,耳针,穴位注射.第五节带下病带下病是指女性阴道内白带明显增多,并见色,质,气味异常的一种病症.病因病机:1湿热下注 2脾虚湿困 3肾阴亏虚 4肾阳不足治则:湿热下注者清热利湿,只针不灸,泻法;脾虚湿困,肾阳不足健脾益肾,针灸并用,补法;肾阴亏虚养阴清热,针刺为主,平补平泻.处方:带脉,关元,三阴交,白环俞.刺络拔罐,耳针,电针,穴位注射.第九节胎位不正胎位不正是指孕妇在妊娠7个月之后产科检查时发现胎位异常.病因病机:1肾虚寒凝 2脾虚湿滞 3肝气郁结治则:益肾暖胞,健脾化湿,疏肝解郁,调理胞宫气血,肾虚寒凝,脾虚湿滞针灸并用,补法;肝气郁结,只针不灸,平补平泻.处方:至阴,太溪,三阴交. 电针第十五节更年期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属于内分泌—神经功能失调导致的功能性疾病.以绝经或月经紊乱,情绪不稳定,潮热汗出,失眠,心悸,头晕.病因病机:1心肾不交 2肝肾阴虚 3脾肾阳虚治则:益肾宁心,调和冲任,疏肝健脾,畅达情志,脾肾阳虚针灸并用,补法;心肾不交,肝肾阴虚针刺为主,平补平泻,或补泻兼施.处方:百会,关元,肾俞,太溪,三阴交.耳针,电针.第四章外科疾病第四节乳腺增生病乳腺增生病是以乳房疼痛,肿块为主要特点的内分泌障碍性疾病.病因病机:1肝郁气滞 2痰湿阻络 3冲任失调治则:肝郁气滞,痰湿阻络疏肝理气,化痰散结,针刺为主,泻法;冲任失调,调理冲任,软坚散结,针刺为主,平补平泻.处方:dan中,乳根,屋翳,期门,太冲,丰隆.皮内针,耳针,穴位注射.第十一节脱肛脱肛是直肠黏膜部分或全层脱出肛门之外,相当于西医的直肠脱垂.病因病机:1脾虚气陷 2肾气不固 3湿热下注治则:脾虚气陷,肾气不固补中益气,培元固本,针灸并用,补法;湿热下注清利湿热,提托止痛,只针不灸,泻法.处方:长强,百会,承山,大肠俞.皮肤针,挑刺,耳针,穴位注射,穴位埋线.第五章骨伤科病症第二节落枕落枕是指患者颈项部强痛,活动受限的一种病症.治则:舒筋活络,行气止痛,针灸并用,泻法.处方:大准.阿是穴,后溪,悬钟,落枕穴.指针,耳针,皮肤针,拔罐.第三节颈椎病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增生性颈椎炎,颈椎间盘脱出以及颈椎间关节,韧带等组织的退行性改变刺激和压迫颈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和颈部交感神经等而出现的一系列综合证候群.病因病机:1风寒痹阻 2劳伤血瘀 3肝肾亏虚治则:祛风散寒,舒筋活络,针灸并用,泻法或平补平泻.处方:大椎,天柱,后溪,颈椎夹脊.皮肤针,耳针,电针,穴位注射.第四节肩关节周围炎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是指肩部酸重疼痛及肩关节活动受限,强直的临床综合征.治则:舒筋活络,行气活血,针灸并用,泻法.处方:肩髃,肩前,肩贞,阿是穴,阳陵泉,中平穴.芒针,刺络拔罐,耳针,电针,穴位注射.第五节肘劳肘劳是以肘部疼痛,关节活动障碍为主症的疾病,俗称网球肘.治则:舒筋活络,通络止痛,针灸并用,泻法.处方: 曲池,肘髎,手三里,手五里,阿是穴.火针,刺络拔罐,耳针,电针,穴位注射.第六节外伤性截瘫外伤性截瘫是指由外伤而致的金穗横断性病变.病因病机:1经脉瘀阻 2肝肾亏虚治则:疏通督脉,调和气血,以针刺为主,平补平泻.处方:督脉,下肢三阳经—损伤脊髓上,下1-2个棘突的督脉穴及夹脊穴,环跳,委中,阳陵泉,足三里,悬钟,三阴交.皮肤针,芒针,电针,头针,穴位注射.第六章皮肤科病症第三节荨麻疹荨麻疹又称风疹块,风团疙瘩.以皮肤突起风团,剧痒为主要特征.病因病机:1风热犯表 2风寒束表 3血虚风燥 4胃肠实热治则:风热犯表—疏风清热,只针不灸,泻法;风寒束表—散寒解表,针灸并用,泻法;血虚风噪—养血润燥,祛风止痒,以针刺为主,平补平泻;肠胃实热—清热泻火,通调腑气,只针不灸,泻法.处方:手阳明,足太阴—曲池,合谷,血海,三阴交,膈俞.皮肤针,三棱针,拔罐,耳针,穴位注射.第四节湿疹湿疹又称湿疮,属于中医学xian疮嘎范畴,是一种呈多形性皮疹倾向,湿润,剧烈瘙痒,易于复发和慢性化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病因病机:1湿热浸淫 2脾虚湿蕴 3血虚风燥治则:曲池,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皮损局部.皮肤针,耳针,穴位注射,火针.第五节痤疮痤疮又称粉刺,青春痘,是青春期男女常见的一种毛囊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病因病机:1肺经风热 2湿热蕴结 3痰湿凝滞 4冲任失调治则:肺经风热,湿热蕴结,痰湿凝滞—清热化湿,凉血解毒;冲任失调—行气活血,调理冲任;均只针不灸,泻法.处方:局部,手阳明—阳白,颧髎,大椎,合谷,曲池,内庭.挑刺,刺络拔罐,耳针.第七节带状疱疹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以簇集状丘疱疹,局部刺痛为特征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 病因病机:1肝经郁热 2脾经湿热 3瘀血阻络治则:清热利湿,泻火解毒,活血通络,化瘀止痛,针灸并用,泻法.处方:支沟,阴陵泉,行间,夹脊穴,皮损局部.皮肤针,耳针,激光照射,穴位注射.第七章五官科病症第一节目赤肿痛目赤肿痛,赤眼,风火眼,天行赤眼,红眼病.病因病机:1风热外袭 2热毒炽盛治则:疏风散热,泻火解毒,只针不灸,泻法.处方:攒竹,瞳子髎,太阳,合谷,太冲.刺血拔罐,挑刺,耳针.第十一节视神经萎缩视神经萎缩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视神经纤维的广泛损害,出现萎缩变性.视功能损害,视神经乳头苍白. 病因病机:1肝气郁结 2气血瘀滞 3肝肾亏虚治则:肝气郁结,气血瘀滞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只针不灸,泻法;肝肾亏虚,补益肝肾,养精明目,针刺为主,补法或平补平泻.处方:球后,睛明,承泣,风池,太冲,光明.皮肤针,耳针,头针.第十二节耳鸣,耳聋耳鸣,耳聋都是听觉异常,听力下降的病症.病因病机:1风邪外袭 2肝胆火盛 3痰火郁结 4肾精亏损 5脾胃虚弱治则:风邪外袭,肝胆火盛,痰火郁结—疏风泻火,化痰开窍,只针不灸,泻法;脾胃虚弱,肾精亏损年—健脾益气,补肾填精,脾胃虚弱—针灸并用,补法;肾精亏损—针刺为主,补法或平补平泻.处方:耳区局部,手,足阳明—耳门,听宫,听会,翳风,中渚,侠溪.耳针,头针,穴位注射.第十四节鼻炎鼻炎是指鼻腔黏膜的炎性病变,分为急性,慢性和过敏性几种.病因病机:1外感风寒 2外感风热 3气滞血瘀 4气虚邪滞治则:风寒—疏风解表,宣通鼻窍,风热—只针不灸,风寒针灸并用,均用泻法.气滞血瘀-行气活血,化瘀通窍,针刺为主,泻法;气虚邪滞—补肺,健脾,益肾以祛邪,针灸并用,补法或平补平泻.处方:鼻子局部,手阳明—迎香,鼻通,印堂,合谷.耳针,穴位注射,穴位贴敷.。
中医各家学说(总结版)
医家与学派(一)伤寒学派将历史上不同时期研治伤寒而卓有成就的医家统称为伤寒学派。
伤寒学派诸家以《伤寒论》为其学术研究的主要对象。
根据其不同时期的学术研究特点,一般习惯分为宋金以前伤寒八家和明清时期伤寒三派。
(二)河间学派河间学派是以宋金时期河北河间著名医家刘完素为代表的医学流派。
以《内经》理论为指导,以阐述火热病机,善治火热病证而著称于世。
倡“六气皆能化火”说,治病善用寒凉,世人亦称之为寒凉派。
刘河间,金著名医家,著有《素问玄机原病式》《医方精要宣明论》《三消论》等。
其主要内容为“六气皆能化火”。
(三)易水学派张元素建立了以寒热虚实为纲的脏腑辨证体系,在医学发展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成为易水学派的开山。
易水学派又为温补学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四)攻邪学派攻邪学派善于运用汗、吐、下三法。
张从正为该学派的代表人物。
(五)丹溪学派丹溪学派以养阴为宗旨,强调保存阴气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朱震亨为学派之倡导者。
大倡“阳有余阴不足论”,治疗强调滋阴降火,而开后世滋阴法之先河,并擅长气、血、痰、郁等杂病的论治。
(六)温补学派以薛己为先导的一些医家在继承东垣脾胃学说的基础上,建立了以温养补虚为临床特色的辨治虚损病证的系列方法,或侧重脾胃,或侧重肾命,而善用甘温之味,后世称之为温补学派。
代表医家有薛己、孙一奎、赵献可、张介宾、李中梓等。
(七)温病学派温病学派是在历代医家研究外感温热病的基础上形成的,经过明清两代而逐渐发展成熟,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又分为二个派系,一为温疫学派,一为温热学派,温疫学派以吴有性、戴天章、余师愚为代表,以探讨温疫病见长。
温热学派以叶桂、薛雪、吴瑭、王士雄四大家为代表,研究普通温热病(包括湿热病)的发生发展证治规律各论晋唐时期孙思邈一、生平和著作孙思邈,初唐著名医学家。
公元581~682年(隋开皇元年~唐永淳元年),一说为公元541~682年。
他认为医学乃“至精至微之事”,不能以“至粗至浅之思”而草率从事,必须“精勤不倦”,方克有成。
心得体会 中医各家学说学习心得体会作文
中医各家学说学习心得体会作文中医各家学说学习心得体会作文第二篇、中医各家学说中医各家学说学习心得体会作文三世医学:《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素女脉诀》中医理论体系内容:脏腑、经络、病因、病机、方剂、本草、针灸、辨证、诊法、治则、养生、运气用阴阳学说阐明医学中的对立统一规律: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
说明各种事物的普遍联系②说明事物的平衡、不平衡③说明事物的互相转化④说明阴阳为矛盾共生用阴阳学说说明事物的互为转化:冬伤于寒,春生病热;春伤于风,夏生飧泄肠僻;夏伤于暑,秋生亥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确立学派的依据:①师承授受:亲炙(师徒面对面传授学习)、私淑(未曾见面,学习著作尊其为师)②学术争鸣:不同学派、不同医家六大学派:医经学派:《黄帝内经》;经方学派:经验方或仲景方;河间学派:火热立论;易水学派:脏腑病症;寒温学派:中医外感病;汇通学派:中西医汇通刘完素(刘河间)亢害承制论:①自然界运气承制是保持事物运动平衡的必要条件②五运之气偏亢到一定程度出现胜己之化的假象火热论:①火热病的广泛性②六气皆能化火③五志过极皆为热甚④火热病的治疗(表证宜汗解,里证宜攻下)张从正(张子和)处之者三,出之者三:天之六气、人之六味、地之六气合称三部之气,太过或者不及时变为三部邪气,侵犯人体导致三部之病,按照症状部位不同分为上中下治疗对应用汗(表解)吐(上涌)下(下泄)三法,使得邪去正安。
攻邪之法:汗吐下三法朱震亨(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①理论依据,源于内经②取类比象,天地日月③人体阴精,迟成早渴④精欲无涯,动火耗精⑤动静得宜,收心养性火热证的辩治:①实火可泻:正治法(黄连解毒汤热者寒之,小便降火极速,硝黄冰水)火郁发之:外受风寒(苍术柴胡),内有郁热(火郁汤)反治法:火盛者,当顺其性而发之必兼温散②虚火可补:滋阴降火法:阴血虚而相火旺(四物汤加黄柏)阴精虚而相火旺(大补阴丸)引火归源法:附子未津调,敷涌泉穴甘温除热法:人参,白术,甘草郁证病因病机:寒暑交侵(外)、饮食失节(饮)、七情内伤(情)、劳役过度(劳)导致气血佛有郁,导致血热湿痰(六郁)使得相因为病,变生他病(气湿痰热血食)10、孙一奎论命门:含义:命门乃肾间动气,蕴含着原气、动气生生不息的变化,为人身先天之太极,是原气生生不息运动变化的机理。
各家针灸学说总结
各家针灸学说总结流派1经学派:杨上善,杨玄操,王冰,滑寿,张介宾,马莳,张志聪(内经)2经穴考订派:王熙,巢元方,杨上善,王焘,王惟一,王执中,朱震亨,滑寿,李时珍,张介宾,李学川3穴法派:王熙,孙思邈,王执中,张元素,李杲,何若愚,窦默,王好古,王国瑞,徐凤,高武,李梴,杨继洲4手法派:何若愚,窦默,王国瑞,席弘,刘纯,徐凤,李梴,杨继洲,朱震亨,汪机5重灸派:张机,葛洪,陈延之,王执中,闻人耆年,刘完素,罗天益,朱震亨,李梴,张介宾,龚居中,吴亦鼎,王焘,庄绰,窦材,许叔微6重针派:涪翁,甄权,许希,席弘,窦默,刘瑾凌云王国瑞刘纯7刺络放血:刘完素,张从正,李杲,罗天益,朱震亨,薛己,郭志邃,王世雄,夏云8针灸药相须派:吴崑,张机,孙思邈,杨上善,王执中,杨继洲,李学川9外科针灸派:徐梦牟刘涓子,胡元庆(元),汪机,薛己,陈实功,李学川10内科针灸派:张机许叔微刘完素张元素郭志邃11急症针灸派秦越人《五十二病方》《内经》葛洪12痨病针灸唐崔知悌庄绰龚居中13眼科张璐《内经》《甲乙经》《千金方》《太平圣惠方》1《甲乙经》晋代皇甫谧现存最早系统针灸学专着最突出:腧穴学理论成就:a记载349穴分布划线排列经穴发展归经理论补充经穴取法和部位记载经穴别名首创郄穴理论完善五输穴理论论述交会穴理论b具体记载针灸刺激量首记载灸疮发泡的方法处方特点a单穴处方多b多提及取具体穴位,较少程某经脉c较少提及用针或用灸,用补或用泻d处方多先述近取穴,后远取穴,前者多2刘完素放血治疗适应症;a高热不退,以八关大刺(刺十宣出血),退热效果明显b目疾口唇痛,此症多为风热上攻玄府闭塞所致c疮疡,红丝疔一类皮肤病,表现为皮肤红肿热痛,针刺以泻血除热d太阳伤寒证,表现为身热无汗恶寒,针太阳至阴出血e对邪阻血脉,经气不通引起的腰痛及百节疼痛等病症3经穴数目:a《内经》160个左右b《针灸甲乙经》349 c《铜人腧穴针灸图经》354 d 《针灸大成》359 e《针灸逢源》361 4经穴归经,排列a《甲乙经》分部划线(四肢部经穴向心性排列)b《外台秘要》352穴归属十二经(四肢部经穴向心性排列)c《铜人》354穴归属十四经(十二经向心,任督脉自上而下)d《十四经发挥》354穴归十四经(按经脉循行排列)e《针灸逢源》361归十四经5《帛书经脉》理论a分《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b现存最早经络文献,论述十一经脉循行走向(缺臂厥阴脉的记载;经脉向心性循环为主;无经脉循环流注;主要循行为体表,无属络脏腑)c记载有关病症的灸治方法d论述十一经脉病候(足臂:病候描述简单而原始,阴阳:最早记载“是动病”“所产病”病候记载渐趋详细)6古代医家刺血:a刘完素:“热宜砭射”“八大关刺”刺十宣出血b张从正:运用(钅非)针多c李杲:三棱针d罗天益:“血实者宜决之”三棱针,砭刺治咽喉肿痛,(火番)针开泄脓液,锐针开泄邪气e朱震亨:三棱针毫针,火针f薛己:碎瓷片g郭志邃:治痧症,银针h王世雄i夏云:三棱针,毫针等,精喉症7按时选穴:把气血在人身经脉的流注盛衰时间作为选穴依据,学术依据源于《内》《难》代表:金代何若愚《流注指微针赋》最早;明代徐凤发挥,成为今天子午流注纳甲法;高武《针灸聚英》记载此法;李梴《针灸大全》演绎,开穴法;窦汉卿飞腾,灵龟八法;王国瑞(按时五输:何若愚,徐凤,高武;八脉交会穴:王国瑞,徐凤;原穴:王国瑞)8重灸派:a温补理论(窦材:温补脾肾;许叔微:肾阳;罗天益:脾胃;张介宾:总结温补作用)1古代重灸派,从操作方法上:化脓灸派,隔物灸派,药条灸派;从适应症:热证忌灸派,热证可灸派,急症用灸等临床灸派2合生见证:多条经脉的病症出现的同一症状,或者说,同一症状可能与几条经脉有关。
让人必学的针灸名家医话(绝对经典)
让人必学的针灸名家医话(绝对经典)导读:学习针灸并不像有些人想的那么难,但要学好针灸,又不是像有些人想的那么容易,让我们来聆听针灸名家医话。
辨证取穴八法-杨兆民针灸立法处方遣穴之原则,必须建立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
因证立法,辨证用穴,施针施灸,或补或泻,方能治病疗疾。
针灸用穴的原则,古今虽无专书论述,但在《内经》、《难经》、《甲乙经》、《针灸大成》等医籍中阐述颇为精辟。
如《内经》中的“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病在左者取之右,病在右者取之左”以及《难经》中的“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输,秋刺经,冬刺合”等取穴原则,至今仍然袭用。
金元四大医家之一的李东垣根据《难经》“阴病行阳,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俞在阳”之病机学说,首创了“从阳引阴,从阴引阳”“脏病取俞,腑病取募”的取穴规律,为针灸治疗脏腑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至于近代通用的“局部取穴,邻近取穴,远道取穴”规律,是在前贤经验基础上的综合,在临床确实行之有效。
本人汲取古今辨证取穴之规律,总结出“辨证取穴八法”,提高了疗效,保证了患者的安全。
辨证取穴八法是:一、“虚则补上,实则泻下”。
经云:“百病之生,皆有虚实,而补泻行焉。
”补虚泻实乃治病之大法,但临证时取何穴补之、何穴泻之?我则以“陷者举之”、“高者抑之”之意,凡属虚证取病所上方之穴为主,推而上之,升阳举陷补其虚,凡属实证取病所下方之穴为主,引而下之,导滞泄邪泻其实。
二、“新则取末,久则取本”。
病有暴病,久病,取穴亦当远近。
病之初起,邪气新客,未根深于脏腑,故可取四关、四末之穴,即《内经》“荥输治外经”之意;久病邪恋,元气乃伤,阴阳形气不足,其治宜取躯干之穴,即脏病取俞,腑病取募以及脏腑、气血所属之八会穴,调脏俯之气。
三、“动则求远,静则求近”。
经云;“听其动静,知其邪正”。
凡气实、气郁之证,多走而不守,动而不静,应求四肢远端之穴;凡气虚、血滞之证,多邪气留恋,静而不动,取穴应以头身之局部或邻近穴。
针灸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总结
针灸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总结针灸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疗法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在针灸的发展过程中,许多名老中医留下了宝贵的学术思想,对针灸学的理论和实践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就针灸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进行总结,以期能更好地理解针灸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在总结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针灸名老中医强调了针刺技法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针灸的疗效与针刺的手法密切相关。
比如,景岳全书中提到了“取之中而投之于上”,即通过采用不同的针刺技法,如提拿、偏刺、旋转等,来调整和改善人体内脏器官的功能。
他们还对不同的针刺手法有着不同的治疗效果,如引气、导引、导泻等。
这些手法的运用能够帮助患者平衡体内的阴阳,达到调理气血的作用。
其次,针灸名老中医注重了经络理论的研究。
经络学说是针灸学的重要理论基础,认为人体内存在着经络系统,通过这些经络可以使气血得以运行和调节。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指出了经络与疾病的关系,他认为经络的刺激可以疏通经络,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此外,名老中医们还提出了五脏六腑与经络的相互关系,认为通过刺激经络可以调节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另外,针灸名老中医还关注了腧穴的研究。
腧穴是针灸治疗的重要部分,通过对腧穴的刺激,可以调节和改善人体的机能。
名老中医们深入研究了各个腧穴的位置、功能和治疗效果,形成了腧穴学说。
比如,《灵枢·本腧论》中对腧穴的分类及其作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他们认为,腧穴是身体的能量交通点,通过对特定腧穴的刺激,可以影响相关脏腑器官,达到调理和治疗的效果。
此外,针灸名老中医还强调了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每个人的体质和疾病状况都不相同,因此在针灸治疗中应该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选择疗法。
名老中医们往往十分注重观察患者的脉象、舌象、面色等,以便确定适合的治疗方法和方案。
他们还提出了“针刺有得无得”、“先表里后里表”等个体化治疗的原则,倡导根据病情变化来改变治疗方法和方案。
各家针灸学说
• 两手六脉所主五脏六腑阴阳逆顺第七:“心部在左手关前寸口是 也,即手少阴经也,与手太阳为表里,以小肠合为府。合于上焦, 名曰神庭,在龟(一作鸠)尾下五分。肝部在左手关上是也,足 厥阴经也,与足少阳为表里,以胆合为府,合于中焦,名曰胞门 (一作少阳),在大仓左右三寸。肾部在左手关后尺中是也,足 少阴经也,与足太阳为表里,以膀胱合为府,合于下焦,在关元 左。肺部在右手关前寸口是也,手太阴经也,与手阳明为表里, 以大肠合为府,合于上焦,名呼吸之府,在云门。脾部在右手关 上是也,足太阴经也,与足阳明为表里,以胃合为府,合于中焦 脾胃之间,名曰章门,在季胁前一寸半。肾部在右手关后尺中是 也,足少阴经也,与足太阳为表里,以膀胱合为府,合于下焦, 在关元右,左属肾,右为子户,名曰三焦。”
• 对十二经病证进行虚实分类,为经络辨证提供思路。
• “左手关前寸口阳绝者,无小肠脉也。苦脐 痹,小腹中有疝瘕,王月(王字一本作五)
即冷上抢心。刺手心主经,治阴。心主在掌
后横理中(即太陵穴也)。左手关前寸口阳
实者,小肠实也。苦心下急痹(一作急痛)。
小肠有热,小便赤黄。刺手太阳经,治阳。
太阳在手小指外侧本节陷中(即后溪穴 也)。”
第一节 张机
• 一、生平与著作 • 仲景,河南南阳,《伤寒杂病论》“医方之祖”。《伤寒论》原文
涉及针灸有31条。
二、学说与贡献
• 六经辨证
• (一)针治三阳
• 1、疏通经络,发散风邪
• 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 却与桂枝汤则愈。”
2、和解泻热
• 142条:“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 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 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针灸学各论
(
( )
本经起于鼻翼两旁迎香穴,夹 鼻上行,至鼻根部,与足太阳 膀胱经相交于目内眦,向下沿 鼻柱外侧,入上齿中,还出, 环绕嘴唇,在颏唇沟承浆穴处 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颌骨后下 缘经下颌角上行过耳前,沿发 际,到额前神庭穴。其下行支 脉沿喉咙向下后行,左右交会 并与督脉在大椎穴处相会,折 向前行,入缺盆,深入体腔, 下行穿过膈肌,属胃,络脾。 其直行主干从缺盆出体表,沿 乳中线下行,夹脐两旁旁开2寸, 下行至腹股沟处的气街穴,沿 大腿前侧,至膝膑,沿下肢胫 骨前缘下行至足背,入足第二 趾外侧端厉兑穴。另一分支从 足背上冲阳穴分出,前行入足 大趾内侧端,经气于隐白穴与 足太阴脾经相接。
督脉起于小腹内胞宫, 下出会阴部,向后行 于腰背正中至尾骶部 的长强穴,沿脊柱上 行,经项后部至风府 穴,进入脑内,沿头 部正中线,上行至巅 顶百会穴,经前额下 行鼻柱至鼻尖的素髎 穴,过人中,至上齿 正中的龈交穴。
和应穴具脉岐于任 可的主有与”胞脉 治内治调六。中是 疗脏腹节阴任,奇 神器、全经脉同经 志官胸身有行出八 病疾、诸联于“脉 。病颈阴系胸会之 ,、经,腹阴一 少头经称正”, 数面气为中,与 腧的的“,称督 穴局作阴上为、 有部用脉抵“冲 强病。之颏一二 壮症本海部源脉 作及经”。三皆 用相腧,任 起
本经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 毛处,向上沿足背至内踝 前1寸处,向上沿胫骨内缘, 在内踝上8寸处交出足太阴 脾经之后,上行过膝内侧, 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 中,绕阴器,至小腹,夹 胃两旁,属肝,络胆,向 上穿过膈肌,分布于胁肋 部。沿喉咙的后边,向上 进入鼻咽部,上行连接目 系,出于额,上行与督脉 会于头顶部。其分支从肝 分出,穿过膈肌,向上注 入肺,经气由此处与手太 阴肺经相接。
针 灸 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
针灸治疗学各家集萃
针灸治疗学各家集萃腮腺炎:列缺(单-灯火灸治86例一次痊愈84例)。
翳風。
角孫。
少商,合谷(現代-少商點刺3-6滴血,刺合谷平補平泻,不留針,经1-3次治療,治愈率100%)。
流行性腮腺炎:照海點刺特效。
瘰疬:秩边,承扶(董景昌经驗)。
天井。
(王玉堂應用肘后歌:阴核发来如升大,百会妙穴效可验。
并兼用丰隆穴降痰浊,化瘀血)。
支氣管扩张咳血:尺泽,孔最,水金,当嘴角直下四分处向里平开五分处是穴。
淋巴腺炎:内庭(採用泻法,200例未有不效者)。
哮喘:太渊配鱼际。
四缝(百-點刺,陳林才氏報導,點刺四缝穴治小兒哮喘120例,痊愈108例。
陳氏稱20年来用此法治療兒童支氣管哮喘,大部分病例1-2次就不發作,比較頑固的也只點刺3-4次即能控制。
顾天培氏亦謂用此法治小兒哮喘112例,痊愈82例,显效21例。
筆者按:四缝向為小兒疳積等病要穴,用此治哮喘的報導言之鑿鑿,果真如此應該推廣使用,不可因點刺出血疼痛而不用)。
五炷灸(彭静山-中脘,中府,膻中,关元,天樞)。
百日咳:四缝(百-點刺,顾天培氏報導,點刺四缝穴治小兒哮喘112例,痊愈82例,顯效21例)。
注:以四缝治百日咳散見各家報導,有效率極高,應具較高可信度。
點刺四缝功能極多,上至疳積,下至夜游,哭夜病,丹毒,報導效果均極為良好。
為避免針刺痛苦,可用點刺筆,進針迅速,痛苦極小。
在臨床實践中發現四缝穴有鎮静作用,因手掌部多屬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支配,刺激後有調節大脑神经的興奮和控制作用,中医认為可調和經絡氣血,鎮定安神。
針刺百日咳效果極好,如四缝效果未显,加點刺少商,商陽,更加全面。
身柱(韓明-針刺後加灸。
筆者按:日本人認為身柱為治小兒百病的主穴)。
咳引尻痛:鱼际。
急性支氣管炎:经渠(金經的金穴,為真五行)。
甲亢:人迎。
室上性陣發性及竇性心動過速:神門。
攒竹或魚腰。
内關透間使(現代)心律不齊:关元(彭静山-小腸经病移于心经時,取關元是最有效的,如灸關元治心律不齊)。
我学倪师针灸总结的215条针灸经验
我学倪师针灸总结的215条针灸经验最近不少同学私聊问我:上次总结的倪师透穴经验太实用了!弥补了我针灸上的缺漏。
还有没有倪师针灸相关经验的总结?来点更全的呗!有求必应,我只能把我早些年就悄咪咪整理好的倪师《人纪针灸》超浓缩精华笔记——215条针灸经验——分享出来。
抓核心、抓重点,越学越精彩。
01心·心血管1. 冠心病:关元、巨阙、少府、涌泉、公孙2. 心脏肥大:巨阙、少府、神门、劳宫、关元、公孙、内关、天突3. 心脏痛:公孙、内关、巨阙、关元、天突、厉兑4. 心绞痛:厉兑、人中、十宣(放血)、涌泉、百会(放血);注意:人中向上斜刺5. 真心痛:巨阙、关元、天突、厉兑6. 心律不齐:关元、太渊7. 心悸:神门、少府、关元【医案】:颜某,男,78岁,江西人,主诉:胸闷心悸8月余。
刻下:胸闷,心慌,畏寒,四肢不温,时有酸胀感,疲倦,乏力,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大便稀,小便清长。
舌体胖,苔白腻,脉沉细。
针神门、少府、灸关元,日一次,3日大改善,2周痊愈。
02肝胆·少阳·厥阴1. 肝病:肝关、行间2. 肝炎:行间3. 肝硬化:肝俞、行间4. 肝硬化腹水:水分、水道、肝关5. 黄疸:脊中、行间6. 胆结石:肝俞、胆俞、胆石点(胆石点是阳陵泉正下约一寸处压痛点)03脾胃消化·太阳·阳明1.胃病胃痛:中脘(梅花灸;吐血时不可灸)、关元、天枢、公孙、内关【医案】:徐某某,男,40岁。
患胃脘疼痛一年。
其痛上抵心胸,脘腹自觉有一股凉气窜动。
在某医院检查,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经服中、西药,收效不明显。
病人饮食日渐减少、腹部胀满、少寐、大便溏泄。
余给其灸中脘、关元,针刺天枢、公孙、内关穴,3日胃痛愈。
2. 胃癌:膺窗、鱼际、足三里、天溪、痞根、地五会3. 肚子痛:三阴交、公孙、关元、中极、肠关4. 腹胀:水分(灸)、公孙、消积【医案】:周某,女,52岁,因腹胀3个月加重7天,患者3个月前因饭后(吃饭同时过多)冒寒去河边洗衣服感受寒凉而发病,曾去某医院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疾病,给予木香顺气丸、吗丁啉等治疗月余,未见明显效果。
各家针灸学说课件针灸学说流派与医家2
疼痛处理 《扁鹊心书》怕痛者,先服睡圣散 《古今医统》用药制过纸擦之,使皮 肉麻木
灸后调摄:《针灸大成》 灸后不可就
饮茶,恐解火气,及食,恐滞惊气,须少停 一二时,即宜入室静卧,远人事、远色欲, 凡百具要宽解。尤忌大怒、大老、大饥、大 饱、受热、冒寒。至于生冷瓜果亦宜忌之。 唯食茹淡养胃之物,使气血通流,艾火逐出 病气。若过厚毒味,酗醉,致生痰涎,阻滞 病气矣
葛洪还大胆用灸法治疗急症,如对以吐泻腹痛为主的霍乱和突然昏
厥的卒中恶死,均选用承浆穴救治,并指出“灸十壮,大效矣”
唐
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完善了灸 法的理论;
《千金要方·灸例》
趋也 法度
灸之生熟,亦宜撙而节之,法当随病迁
大法:外气务生,内气务熟。
生熟是指灸的程度。病邪在表的疾病, 灸治时壮数少,艾柱小。
“灸骨蒸法图”,
崔氏素好岐黄之术, 于政事之暇,喜从 事医疗活动。
王焘---《外台秘要》弃针而用灸指出“知艾 火之功,过半于汤药矣”。记载了崔知悌 (替)灸骨蒸法等处方。
“唯取灸法”说
王焘虽然“不录针经,惟取灸法”,但这是在 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那时的针具很粗 糙,容易发生折针事故,而灸法的操作比较 方便、较安全,他从惜护性命的角度考虑, 提倡灸法,有其合理性
宋
宋代---灸法专著大量问世:
《备急灸法》 《灸膏肓俞穴法》 《西方子明堂灸经》 大量介绍急性病证、外科病的灸治方法。
窦材(约生于公元1076~ 1146年),宋代医家。真定 (今河北正定)人,曾任官职, 著有《扁鹊心书》
扶阳以灸法第一
丹药第二
附子第三
窦材他非常强调阳气在人体生理、 病理中的重要作用,认为阳气的 盛衰是人体生长衰老的根本,阳 气的有无是人体生死存亡的关键。
各家针灸学说课件针灸学说流派与医家4
“宋天圣针灸铜人”由青铜铸成,身高和青年男子相仿,面部俊朗 ,体格健美。头部有头发及发冠;上半身裸露,下身有短裤及腰 带;人形为正立,两手平伸,掌心向前。铜人被浇铸为前后两部 分,利用特制的插头来拆卸组合,体现了当时较高的人体美学和 铸造工艺。
明正统仿宋针灸铜人 王惟一
民国铜人
• 铜人标有354个穴位名称,所有穴位都凿穿小孔。 体腔内有木雕的五脏六腑和骨骼。因此,不仅可以 应用于针灸学,也可应用于解剖学。
1933年毕业于北平陆军军医学校 医科。曾任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 院长兼外科主延安中国医科大学 教授中央军委卫生部副部长晋冀 鲁豫军区卫生部第一副部长。
意义颇大。
经穴图绘、模型制作制派
为了使经穴理论直观化、规范化、统一化, 不少学者致力于经穴图的研究绘制。
孙思邈对针灸图的绘制也十分重视,他在《 千金翼方》中反复强调 “孔穴难谙,非图莫 可”。
涪fu(服)翁
可看出早在春秋战国末期,就来到当时的绵阳沈家坝南端隐居。
绵阳五绝走进国宝档案
1983年在绵阳永兴西
北京的赵尔康、杨甲三,南京邱茂良、杨兆民, 福建的陈应龙,广东曾天治,广西罗兆琚,河南 邵经明,浙江高镇五,安徽陆善仲,山西谢锡亮 ,湖南詹永康等,无不以师出承门为荣。以及被 誉为“美国针灸之父”的苏天佑等,将针灸广泛 传播至东南亚及至欧美代代相传的承门针灸薪火
鲁之俊
鲁之俊,江西新城(今黎川)人。
卷一
首列“手足经脉之图象” ,凡三相
三相:正侧背
及 次为十二经循环路线图、
卷二 文及注
十四经均含所属腧穴的名 称及位置
再次为任督二脉循行
针灸避忌太乙图序
大定陈氏刊刻时平水闲邪 聩叟补入
卷三
头面部各穴,分部分线排 列
各家针灸学说论文
汪机针灸学术思想浅析姓名:朱睿学号:10211114 班级:10针推[摘要]汪机, 新安医学流派的先驱者, 明代四大医家之一, 学术上尊古而不泥古, 生平著述甚富, 著述等身。
汪氏的临床经验十分丰富,尤其在针灸方面有着独到的发挥。
不仅溯针灸之源,释《素问》《难经》针法之要,亦有其个人的见解和评论。
本文据现有文献略述汪机事迹、现存著作,详述其主要的针灸学术思想。
[关键词]汪机针灸学术思想汪机,字省之,祁门(今属安徽)朴墅人,因世居石山,故自号石山居士,人称汪石山。
生于明天顺七年,卒于嘉靖十八年,享76岁。
汪机的父亲汪渭字以望,私淑东垣、丹溪之学。
汪机幼年习《春秋》,补邑弟子员。
他察性恬淡,言出必行,生活节俭,甘守穷庐。
交际信守诺言,相处以仁义为本。
汪机家传医业,本来粗通医理,后因母病呕吐,遂究心歧黄。
在父亲的指导下,凡歧、黄、扁、仓之书,靡不探源求本,经过二十年的潜心力学和临床实践,成为当时很有名望的医学家。
对内、外、针灸,无不通晓,殊症奇疾,发无不中。
【1】汪氏生平著述甚多,有《医学原理》、《运气易览》、《伤寒选录》、《续素问钞》、《本草会编》、《针灸问对》、《外科理例》等。
其弟子辑汪氏治案成《石山医案》一书可视为注氏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总结。
【2】今就汪氏的针灸学术思想阐述如下:1 晓经络守经隧论《针灸问对》曰:“针灸当明经络可晓以否?”自圆说道:“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气血。
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3】一语道破经络的重要意义。
《针灸问对》曰:“病在阴之阴者,刺阴之荣瑜。
病在阳之阳者,刺阳之合。
病在阳之阴者,刺阴之经。
病在阴之阳,刺脉络。
”这说明针灸必须遵循经络,诊断和治疗都要以经络为准绳。
2 “治病无定穴论”出于《针灸问对》其曰:“邪客于人与正周流上下,或在气分,或在血分,无有定止……医者不究病因,不察传变,惟守某穴主某病之说,执中无权,按谱施治。
譬之狂潦泛滥,故塞下流而获安者,亦偶然耳。
针灸治疗学总结(2篇)
针灸治疗学总结头痛(1)外感头痛治法上颌部痛者,加颧髎、主穴腰眼阿是穴证加关元、气海、神阙。
祛风通络,止痛。
以督脉及手太阴经、足少阳穴为主。
主穴列缺百会太阳风池配穴阳明头痛者,加印堂、攒竹、合谷、内庭;少阳头痛者,加率谷、外关、足临泣;太阳头痛者,加天柱、后溪、申脉;厥阴头痛者,加四神聪、太冲、内关;风寒头痛者,加风门;风热头痛者,加曲池、大椎;风湿头痛者,加阴陵泉。
(2)内伤头痛①实证治法疏通经络,清利头窍。
以督脉及足阳明、足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百会头维风池配穴按头痛部位配穴同上;肝阳上亢者,加太冲、太溪、侠溪;痰浊头痛者,加太阳、丰隆、阴陵泉;瘀血头痛者,加阿是穴、血海、膈俞、内关。
②虚证治法疏通经络,滋养脑髓。
以督脉及足阳明、足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百会风池足三里配穴按头痛部位配穴同上;血虚头痛者,加三阴交、肝俞、脾俞;肾虚头痛者,加太溪、肾俞、悬钟。
面痛治法疏通经络,祛风止痛。
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攒竹四白下关地仓合谷风池配穴眼部痛者,加丝竹空、阳白、外关;迎香;下颌部痛者,加大肠俞委中承浆、颊车、翳风、内配穴寒湿腰痛者,加庭;风寒证者,加列缺;腰阳关;瘀血腰痛者,风热证者,曲池、尺泽;加膈俞;肾虚腰痛者,气血瘀滞者,加太冲、加肾俞、命门、志室。
三阴交。
痹证治法通痹止痛。
以落枕治法调气活血,舒病痛局部穴为主,结合筋通络。
以局部阿是穴循经选穴。
及手太阳、足少阳经穴主穴阿是穴为主。
配穴行痹者,加膈主穴落枕穴阿是俞、血海;痛痹者,加穴肩井后溪悬钟肾俞、关元;着痹者,配穴风寒袭络者,阴陵泉、足三里;热痹加风池、合谷;气血瘀者,加大椎、曲池;根滞者,加内关及局部阿据部位循经配穴。
是穴点刺出血;肩痛者,第二节内科病证加肩髃、外关;背痛者,中风(1)中经络治法醒加天宗。
脑开窍,滋补肝肾,疏漏肩风治法通经活络,通经络。
以手厥阴、督祛风止痛。
以局部阿是脉、足太阴经穴为主。
穴及手阳明、手少阳、主____关水沟手太阳经穴为主。
针灸总结
巳时,脾经旺。已时脾经旺,造血身体状;“脾主运化,脾统 血。”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液质 量好,所以嘴唇是红润的。唇白标志血气不足,唇暗、唇紫标志 寒入脾经。-养生之道:脾胃不和,消化吸收不好,脾虚会导致记 忆力下降等。这段时间是我脾经开穴运行的时间,也是护脾最好 的时间段,已经要吃中午饭了,有条件的建议在家做饭多选择牛 肉、羊肉、猪肉、扁豆、番薯、马铃薯、豆腐、芹菜、玉米、大 米等。水果可以选择苹果、橘子、柠檬、柳橙、等。茶水可以选 择绿茶、花茶、蜂蜜水等。-虚症:内分泌失调或分泌不足、胃弱、 膝异常、易失眠、疲劳、食欲不振、大便异常、腹胀等。实症:脾胃不和,消化吸收不好、易腹胀气打嗝、头疼、疲倦乏 力、膝关节异常、排便异常等。-
寅时气血注于肺,
手太阴肺经】寅时(3点至5点)—肺经旺。寅时睡得熟,色红精气足;“肺朝百脉。”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 过肺送往全身。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力充沛。寅时,有肺病者反 映最为强烈,如剧咳或哮喘而醒。--养生之道:此刻人体需要大量呼吸氧气,进行深呼吸,所以要求较深的睡 眠。在这个时候,如果您咳醒的话,最好是喝杯温开水,能够缓解一下, 还可以去肺燥。建议饮食多选择:白菜、梨子、豆腐、豆浆、牛奶。-
虚症:皮肤免疫力下降,天寒手足冰冷、麻痹、咽喉干、咳嗽等。-实证: 呼吸不畅、咽喉异常、胸闷、气喘、扁桃炎、咳嗽、肩背酸痛易患痔疮等。 --
【手阳明大肠经】卯时(5点到7点)—大肠经旺。卯时大肠蠕,排 毒渣滓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 紧接着促进大肠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和营养、排 出渣滓的过程。清晨起床后最好排大便。-养生之道:赶紧起床, 起床后喝杯温开水,然后奔进厕所把一天积攒下来的废物,都排出 体外吧!不过上厕所不要太赶,很多老年人中风是因为这样引起的。 我们不如休息10-20分钟清醒清醒头脑再去。建议饮食多选择:茄 子、菠菜、香蕉、蘑菇、木耳、玉米、扁豆、豌豆等。-虚症:腹 痛,腹鸣腹泻、大肠功能减弱、肩膀僵硬、皮肤无光泽、肩酸、喉 干、喘息、宿便等。-实症:腹胀、易便秘、易患痔疮、肩背部不 适或疼痛、牙疼、皮肤9点)—胃经旺。辰时吃早餐,营养身体安;-人在此时段吃早餐最容易消化, 吸收也最好。早餐可安排温和养胃的食品如稀粥、麦片、包点等。过于燥热的食品容易 引起胃火盛,出现嘴唇干裂、唇疮等问题。不吃早餐更容易引起多种疾病。--养生之道: 此时要吃早餐。如果你不给它东西填饱,它就一直分泌胃酸。饿久了,就会有胃溃疡、 胃炎、十二指肠炎、胆囊炎等危险!饭后一小时后按揉胃经可调节胃肠功能。-虚症:消 化不良、易胃胀气和食欲不振、颜面浮肿、易打嗝、饭后容易胃痛、腹泻或呕吐。实症:容易饿、胃弱、关节异常、食欲异常、口干、易便秘。-
针灸治疗学 各论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第二篇各论第一部分内科疾病一、神经内科疾病(一)痹症:病因病机、治则、处方【病因病机】1.病因:内因—正气不足外因—风寒湿热2.病机: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分类】1.行痹(风痹):疼痛游走,痛无定处2.痛痹(寒痹):疼痛剧烈,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得热则减3.热痹: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关节活动不利。
3.着痹(湿痹):肢体关节酸痛,重着不移,或有肿胀,肌肤麻木不仁。
【临床表现】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期常有发热、游走性、不对称性关节红、肿、疼痛,特别是膝、肘、腕、踝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常累及手足小关节,以关节肿痛、活动受限、“晨僵”为特点。
骨性关节炎:关节软骨退行性变及关节韧带附着处骨质增生为特点。
【治则】通经活络止痛,行痹+活血祛风;痛痹+温经散寒;着痹+除湿化浊;热痹+清热消肿【处方】局部取穴,并根据部位循经选穴(二)股外侧皮神经炎【临床表现】在大腿前外侧皮肤感觉异常及疼痛,局部痛觉和触减退,无肌肉萎缩,无膝反射改变。
【治则】疏经通络、行气活血,针刺为主(寒湿引起者加灸),泻法或平补平泻【处方】以股外侧局部和足少阳胆经腧穴为主【组成】风市、环跳、伏兔、血海、阿是穴【方义】风市、环跳——疏通少阳经气伏兔、血海——通行气血阿是穴——疏通局部经络,活血化瘀(三)腰痛:相关经脉、病机、主方及方义【相关经脉】足太阳膀胱经、督脉、带脉、肾经【病机】腰脊部经脉、经筋、络脉的不通和失荣【分类】寒湿腰痛、瘀血腰痛、肾虚腰痛【临床表现】腰部疼痛【治则】寒湿腰痛——温经散寒,针灸并用,补法瘀血腰痛——活血化瘀,针灸并用,补法肾虚腰痛——益肾壮腰,针灸并用,泻法【处方】以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为主【组成】委中、肾俞、大肠俞、脊中、腰阳关、阿是穴【方义】委中—疏调腰背部经脉之气肾俞—壮腰益肾大肠俞、脊中、腰阳关、阿是穴—疏通局部经脉、络脉及经筋之气血,通经止痛(四)坐骨神经痛:临床分类、治则、取穴特点【分类】根性坐骨神经痛、干性坐骨神经痛【临床表现】腰部、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及足外侧出现放射性、电击性、烧灼性疼痛为主症。
针灸疗法大总结(中医干货)
针灸疗法大总结(中医干货)《世医得效方》中,灸法治疗占了针灸部分的十分之九。
他受《肘后》、《千金》的影响较大,对阴证、阳证、寒证、热证,多采用灸法。
灸治常根据病证和部位而用艾炷灸,艾炷有竹筋大、麦粒大、绿豆大、雀粪大等,并指出“大小以意斟量”。
所灸壮数并不多,多数为7~21壮,仅在俞、募穴和膏肓穴有灸至百壮者。
同一穴位灸的壮数也因病而异,例如诸气灸膏肓百壮,而痨瘵灸膏肓仅9壮;又如反胃灸足三里7~9壮;而胃中积热灸足三里30壮。
灸法除艾炷灸外,还有隔盐灸、隔蒜灸、隔物灸等。
灸治有“以柳枝煎汤洗后灸之”,也有灸后“以温汤浸手帕拭之”等。
危氏施针刺,大多用于实热证。
如喉病,“治颊肿及缠喉风等,又气急者,实热针足三里,虚热灸足三里”。
又如治疟疾、腰痛、脚气等实邪为患,多用针刺或刺络泻血法。
他取穴少而精。
在56个病症中,用穴计194个,其中经外奇穴(尺、臣觉、天凭、手疰注、疰市、气端、外陵、神光、天仓、交仪)9个。
每个病症仅用1~2个穴。
他取穴按脏腑而分经取之。
例如诸气:凡上气冷发、脐中雷鸣转叫、呕逆不食,灸太冲;心腹诸病坚满烦痛、忧思结气心痛、吐下食不消,灸太仓;脐下搅痛、流入阴中、发作无时,此冷气,灸关元、膏肓;短气不语,灸大椎、肺俞、脐中;乏气,灸神道。
另有“针灸伤”一节,用内托黄芪丸治针灸伤经络脓流不止。
由黄芪、当归、肉桂、木香、乳香、沉香组成,研末糊丸内服。
临证经验危氏对56个病症都载有针灸疗法,选录于下:(一)头面疾患头痛:灸囟会。
鼻病:灸囟会、通天,左臭灸右,右臭灸左。
口眼㖞斜:灸耳垂下,左灸右,右灸左。
中风失音:灸天仓(在颈大筋前曲颊下,扶突穴后动应手)、百会。
目痛:灸上星、风池。
目不明:针承泣。
喉病:针风府、少商、合谷、上星;如颊肿及缠喉风等症,实热针足三里,虚热灸足三里:如根脚咽喉常发者,于耳垂珠下半寸近腮骨灸,或灸足三里。
瘰疬:灸肘骨尖,左灸右,右灸左,或蒜片贴疬上灸之。
项瘿:灸大空穴、肩髃;或灸两耳后发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派1经学派:杨上善,杨玄操,王冰,滑寿,张介宾,马莳,张志聪(内经)2经穴考订派:王熙,巢元方,杨上善,王焘,王惟一,王执中,朱震亨,滑寿,李时珍,张介宾,李学川3穴法派:王熙,孙思邈,王执中,张元素,李杲,何若愚,窦默,王好古,王国瑞,徐凤,高武,李梴,杨继洲4手法派:何若愚,窦默,王国瑞,席弘,刘纯,徐凤,李梴,杨继洲,朱震亨,汪机5重灸派:张机,葛洪,陈延之,王执中,闻人耆年,刘完素,罗天益,朱震亨,李梴,张介宾,龚居中,吴亦鼎,王焘,庄绰,窦材,许叔微6重针派:涪翁,甄权,许希,席弘,窦默,刘瑾凌云王国瑞刘纯7刺络放血:刘完素,张从正,李杲,罗天益,朱震亨,薛己,郭志邃,王世雄,夏云8针灸药相须派:吴崑,张机,孙思邈,杨上善,王执中,杨继洲,李学川9外科针灸派:徐梦牟刘涓子,胡元庆(元),汪机,薛己,陈实功,李学川10内科针灸派:张机许叔微刘完素张元素郭志邃11急症针灸派秦越人《五十二病方》《内经》葛洪12痨病针灸唐崔知悌庄绰龚居中13眼科张璐《内经》《甲乙经》《千金方》《太平圣惠方》1《甲乙经》晋代皇甫谧现存最早系统针灸学专着最突出:腧穴学理论成就:a记载349穴分布划线排列经穴发展归经理论补充经穴取法和部位记载经穴别名首创郄穴理论完善五输穴理论论述交会穴理论b具体记载针灸刺激量首记载灸疮发泡的方法处方特点a单穴处方多b多提及取具体穴位,较少程某经脉c较少提及用针或用灸,用补或用泻d处方多先述近取穴,后远取穴,前者多2刘完素放血治疗适应症;a高热不退,以八关大刺(刺十宣出血),退热效果明显b目疾口唇痛,此症多为风热上攻玄府闭塞所致c疮疡,红丝疔一类皮肤病,表现为皮肤红肿热痛,针刺以泻血除热d太阳伤寒证,表现为身热无汗恶寒,针太阳至阴出血e对邪阻血脉,经气不通引起的腰痛及百节疼痛等病症3经穴数目:a《内经》160个左右b《针灸甲乙经》349 c《铜人腧穴针灸图经》354 d 《针灸大成》359 e《针灸逢源》3614经穴归经,排列a《甲乙经》分部划线(四肢部经穴向心性排列)b《外台秘要》352穴归属十二经(四肢部经穴向心性排列)c《铜人》354穴归属十四经(十二经向心,任督脉自上而下)d《十四经发挥》354穴归十四经(按经脉循行排列)e《针灸逢源》361归十四经5《帛书经脉》理论a分《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b现存最早经络文献,论述十一经脉循行走向(缺臂厥阴脉的记载;经脉向心性循环为主;无经脉循环流注;主要循行为体表,无属络脏腑)c记载有关病症的灸治方法d论述十一经脉病候(足臂:病候描述简单而原始,阴阳:最早记载“是动病”“所产病”病候记载渐趋详细)6古代医家刺血:a刘完素:“热宜砭射”“八大关刺”刺十宣出血b张从正:运用(钅非)针多c李杲:三棱针d罗天益:“血实者宜决之”三棱针,砭刺治咽喉肿痛,(火番)针开泄脓液,锐针开泄邪气e朱震亨:三棱针毫针,火针f薛己:碎瓷片g郭志邃:治痧症,银针h王世雄i夏云:三棱针,毫针等,精喉症7按时选穴:把气血在人身经脉的流注盛衰时间作为选穴依据,学术依据源于《内》《难》代表:金代何若愚《流注指微针赋》最早;明代徐凤发挥,成为今天子午流注纳甲法;高武《针灸聚英》记载此法;李梴《针灸大全》演绎,开穴法;窦汉卿飞腾,灵龟八法;王国瑞(按时五输:何若愚,徐凤,高武;八脉交会穴:王国瑞,徐凤;原穴:王国瑞)8重灸派:a温补理论(窦材:温补脾肾;许叔微:肾阳;罗天益:脾胃;张介宾:总结温补作用)1古代重灸派,从操作方法上:化脓灸派,隔物灸派,药条灸派;从适应症:热证忌灸派,热证可灸派,急症用灸等临床灸派2合生见证:多条经脉的病症出现的同一症状,或者说,同一症状可能与几条经脉有关。
(朱震亨)3灸疮发洪:直接灸后出现继发性感染的现象,表现为红肿疼痛,溃破流脓(巢元方)4平针法:分三部进退针,无明显补泻形式,以得气为度的手法(刘纯)5大接经说:针刺十二井穴,以沟通十二经脉的气血,使十二经脉的气血能阴阳交接正常的流行主治中风病,针刺井穴分从阳引阴,从阴阴阳两个方面(张元素)6灸良说:王执中,非常注重灸法,用亦良,大良,最良,神良等划分用灸效果7刺络放血派:强调刺络放血理论及临床运用的医家所组成的针灸流派8经学考订派:致力于经穴理论研究工作,并有较大成就的学派9穴法派:注重腧穴临床运用的针灸流派(辩证:皇甫谧确你辨证选穴;俞募穴:王熙李杲;原穴:张元素,王好古,杨继洲;五输穴:王熙,何若愚,王好,徐凤,李梴;八脉交会穴:窦默,杨继洲,王国瑞,李梴;奇穴,阿是穴:孙思邈)10着肉灸:又“明灸”即直接将艾柱点燃置于体表施灸,用于施隔物灸而患者扔无感知者(薛己)1张机字仲景东汉《伤寒杂病论》阴证用灸热证禁灸a针治三阳(疏通经络,发散风邪;和解泄热;刺泄实热)b灸治三阴(温经复脉;温阳举陷;回阳救逆)c重视辩经善用特定穴d善用药(欲引邪出先针后药;表里俱寒灸药并投;阴寒直中先灸后药;或针或药随证处之)2王熙字叔和西晋《脉经》a以虚实分经辨证补充有经病候b发展俞募穴理论记载五输穴运用3葛洪字稚川东晋《肘后备急方》《肘后》现存最早中医急症专着109针灸急救方99救急灸方A卒病用灸灸治部位简明易学b隔物灸法说c灸以补阳(施灸顺序从阴到阳壮数以阳数为主)d创用一夫法最早使用同身寸4陈延之晋隋《小品方》灸法简便重视化脓灸施灸选穴5刘涓子东晋至南北朝《刘涓子鬼遗方》现存最早中医外科学专着“针烙”“火针”治痈疽6巢元方隋朝《诸病源候论》经络病机(正经奇经主要针对内科疾病)7杨上善唐初《黄帝内经太素》《名堂内藏》《太素》a现存最早《内经》注本b首开分类编纂,注释,校勘《内经》先河c分类:19类d所引《内经》原文在现有医书中最接近原着考订经穴理论阐释经脉腧穴定义以经统穴为针之法,调气为本8孙思邈唐代《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a善用指寸取穴法b强调经外奇穴c首创阿是穴d考订名堂图用彩色绘制十二经脉,分正人,伏人,侧人三幅名堂图创举惜散佚。
9王焘唐代《外台秘要》a以经统穴352穴归属十二经脉(任肾经督膀胱)b根据论行不论经原则统穴宋金元唯取灸法(a适应症广泛,方法多样b灵活调整施灸程度c论述灸法禁忌(灸材禁忌,禁灸穴,天气禁灸,人神禁忌,避凶日时))10杨玄操唐代注释《难经》《难经集注》11王冰唐代《黄帝内经素问》注《素问》影响最大引用古籍多补充缺漏篇章宋金元1王惟一又名王维德宋代《铜人腧穴针灸图经》A铸造针灸铜人,开先河b绘制经脉图c记载354穴d论述经脉巡行及腧穴e厘正经穴取穴分寸2庄绰字季裕南北宋《灸膏肓俞穴法》《灸》专论膏肓穴定位主治灸法运用收入《针灸四书》膏肓:取穴体位与施灸体位一致施灸艾炷直径三分,壮数宜多灸后补养3窦材南宋《扁鹊四书》须时扶阳灼艾第一灸补脾肾4许叔微字知可《许叔微伤寒论着三种》(《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普济本事方》阴证,阴毒速灸说阳证刺治说灸补肾阳5王执中字叔权南宋《针灸资生经》a考订腧穴(审穴名,定位,深度,宜忌,遗漏)b“按之酸痛是穴”说,即“受病处”诊察压痛点,作为确定施灸穴位的依据c强调灸治疾病d灸法原则:体位选择,壮数少,点艾火,灸后调护,施灸顺序,艾炷大小,发灸疮,灸法禁忌e强调火针微刺f穴法理论:针灸受病处,重视腧穴切诊善用阳性反应点(“中气穴”火针加热)火针,冷针6闻人耆年南宋《备急灸法》灸法急症专着“仓促救人者,惟艾灼为第一”“骑竹马灸法”7席弘字宏远宋《席弘家针灸书》十世孙传陈会(《广爱书》),陈会传刘瑾(《神应经》)行针审穴说毫针补泻手法补泻迎随说平补平泻说8刘完素字守真刘河间金元四大家寒凉流鼻祖《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八关大刺,热宜砭射说;灸刺须分经络灸引其热说9张元素字洁古金代易水学派创始人《珍珠囊》《洁古注叔和没绝》《洁古家珍》针灸学理论成就在杜思敬《济生拔萃》多论述伤寒取五输说大街经说经络取原法重视特定穴放血重视井穴原穴荧穴10张从正字子和金代《儒门事亲》火热血实,法宜刺络刺血法机理:a“邪去正安”说b汗,吐,下三法c泻血除热攻邪最捷d出血以养血刺血特点:a三多,运用(钅非)针多,放血部位多,放血最多b以十二经气血多少理论指导刺血c刺血后调护d禁忌症,适应证11李杲字明之晚年东垣老人金代《脾胃论》《内外伤辨惑沦》《兰室秘藏》A泻其血络多用三棱针可实证热证虚证b补脾胃,升阳气,泻阴火c用俞募“从阳引阴,从阴引阳”说,背俞治外感,腹募治内伤d东垣针法,针灸补土,昆仑,足三里俞募穴e中风针法阴臭针法(行间,少冲)灸血海,气海法(妇人病)灸治疠风(承浆)灸治项疽12何若愚金代《流注指微论》《流注指微针赋》要略见于阎明广《子午流注针经》,收入于窦桂芳《针灸四书》A按时选穴,养子时刻注穴说(a气血流注聚于某穴,开穴。
离开,闭穴b阴日血引,值阳气流,阴经选穴归于心包,阳三焦c确定十天干日与所开经脉所属脏腑关系d养子时刻注穴必须依开穴规律“经生经”“穴生穴”按五行相生次序逐个推算)B补生泻成,经络迎随浅深说,以生成数决定针刺深浅以定补泻c接气通经,短长依法说,据经脉长度决定留针时间D犯禁忌而病复,用日衰而难已、13窦汉卿金元《针经指南》a“流注八穴”理论,重视八脉交会穴b针下得气理论c手指十四法d简便取穴: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经用一经而可正e无痛安全的针刺术:左手重而多按,右手轻而徐入14王好古字进之海葬老人元代《此事难知》重用原穴:“拔原”说完善五输穴理论(辩证辩经选用五输穴,根据五脏配属,根据传变规律,根据邪属阴阳)15罗天益字谦甫元代师承李东垣《卫生宝鉴》A灸法温补脾胃说(补脾基本灸方:中脘,气海,足三里;适应脾胃内伤;轻症取中脘,阴阳两虚再加阳辅;“月行寒”去中脘加三阴交,阳辅)b针刺放血泄邪学说(“高巅之上,射而取之”“血实者宜决之”)c针灸药兼施说d中风灸法,灸治惊痫,葱熨法治验,疝气治验,代灸涂脐膏e灸引阳气,壮脾温肾16王国瑞元代《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a十二经夫妇相合逐日按时取原说b飞腾八法c针灸并用,补泻兼施d一针多穴,交经互刺e穴法相应,主次配伍17朱震亨丹溪翁元代《丹溪心法》《丹溪手镜》a经络病机:十二经病症“合生见证”b(针法浑是泻而无补:出血者,乃所以养血刺络放血毫针攻邪行滞火针攻破去淤)c热者灸之(实热证:发散郁热,拔引热毒,泄引热下;虚热证(阳生阴长):补阳生阳;补元气)18滑寿字伯仁元末《难经本义》《十四经发挥》a注释《难经》首列经文,次附注释,辨误考证,见解评解b发挥“十四经”理论(354穴归十四经;按经脉循行排列腧穴;补充任督二脉病候;记载十四经穴歌;绘制经穴图)明代1刘纯字宗厚明代《医经小学》平针法:分三部进退针,无明显补泻形式,以得起为度的手法(扪穴进针得起退针)补泻法2徐凤字延瑞明代《金针赋》《针灸大全》a手法理论;行针“十四法”“三才”补泻调气出针法b诠释窦默针法c完善子午流注之法d倡用灵龟,飞腾八法e重用八脉交会穴重视灸法3汪机字省之明代私淑朱丹溪《针灸问对》A手法学说:九针之用,无非泻法(砭石所制,无气无味;破皮损肉,气从窍出;针刺祛邪扶正)b《素》《难》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