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资料)随班就读和融合教育的关系
融合教育复习资料
![融合教育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a63c1d566c175f0e7cd137fd.png)
融合教育研究第一章融合教育总论第二章融合教育服务对象第三章融合教育学校建设第四章资源教室与资源中心第五章融合教育中教师的工作态度、知识、能力第六章融合教育个别化教育计划第七章融合教育班级管理第八章融合教育中的辅助技术与无障碍环境建设第一章融合教育总论第一节融合教育概说一、定义1、“融合”,美国教育部(2007)定义“将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和正常发展同伴放在同一间教室一起学习的方式,旨在强调提供特殊需要幼儿一个正常化的教育环境而非隔离的学习环境”2、融合分类:单向融合;双向融合??3、融合教育越早越好(同意吗?)二、目的1、为特殊需求儿童服务2、弥补教育缺失,追求正义、公正、公平,建设平衡、和谐、高品质常态教育,让特殊需求学生进入普通教育环境,并获得教育实效3、让所有参与者(??)获得进步三、发展融合教育的依据1、理论依据:教育机会均等2、法律依据:《残疾人权利公约》2008年《中华人民国残疾人保障法》2008年《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2008年《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08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教育部等部门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的通知》四、融合教育的特点1、融合教育是渐进的(进入班级—观念、环境、教学调整—融合:共同生活、学习)吴淑美老师的融合教育“四级理论”2、每个人都受益,每个人都进步(学校、班级、教师、特殊儿童、普通儿童、家长及家庭、社会)3、融合教育是关怀、接纳、付诸行动的教育理论与实践4、融合教育贯通于学龄前、学龄、职业、成人生活,贯通于生涯发展全程融合教育发展需要哪些支持?五、融合教育支持体系建设(一)支持性行政系统的形成省政府;教育厅;残疾人联合会;民政厅等(二)学校支持学校支持的教育理念学校的导向与气氛教学中的支持校本课程的定位与教学管理制度完善、资源教室建设评价体系的改革(三)班级支持1、班级所有教师协同合作,尊重随读生及家长2、建立全班同学关心特殊生的合作、相互尊重的班级3、促进特殊生个人成长的班级4、构建学校、班级支持系统(四)家庭支持1、家庭是特殊生重要的自然支持系统2、家庭对融合教育工作的影响3、家庭成长(家长的成长)4、学校班级对特殊生家庭的关照(五)支持性社区、社会环境(六)自我支持:对己克制、对人尊重、对事负责、对物珍惜六、我国融合教育发展现状(一)工作成效1、法律政策不断完善;2、服务贯通性加强;3、服务人群类别增加;4、融合教育学校不断增加;5、公办、民办、私立相结合;6、服务区域从城市向农村发展;7、部分城镇、农村融合教育发展成为全国代表省融合教育现状王建颖《在2013年全省特殊教育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四)经费支持力度持续有力。
浅谈随班就读生的融合教育
![浅谈随班就读生的融合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3703c106d4d8d15abe234e82.png)
浅谈随班就读生的融合教育作者:李犇来源:《中国教师》2014年第14期在以往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历来是将残疾学生与正常学生分开进行教育,且对残疾学生的教育内容与正常学生不同,这种教育状况已成为一种惯例常态,人们亦已习以为常。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以后,教育成为全体公民的需要和共享的权利,教育的全民性和普及型主张所有学生都应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接受教育,普通学校应接纳所有学生。
面对此种教育趋势,普通学校开始了一系列的积极探索,如随班就读,从而实现普特融合的教育。
融合教育强调普通学校在不影响普通学生教育的原则下,做出改革以适应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强调“有意义的融合,共同成长,主动的改变(包括教师的重新教育)”。
在我国,除了特殊学校外,对残疾学生较为普遍的安置模式是“随班就读”和“特殊班”,随班就读是在融合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对特殊教育儿童的一种安置。
如何做好随班就读生的融合教育呢?我校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探索实践。
一、加强学校的环境建设对特殊学生的教育要走向人本化、生态化,让特殊学生与普通学生的融合有意义,特别需要营造以人为本、以关爱为核心的校园环境。
署前路小学重视校园的环境建设,改善校园的环境,重视物化环境和人际环境的整体建构。
具体做法是:1.加强学习交流,转变教师观念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学校人际环境的核心,是搞好随班就读工作的关键,教师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才能更新观念,才能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我校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从教师的需求出发,制定了学习、培训、竞争、研究的教师发展机制。
学校组织全校教师完成了心理健康C证和B证的培训学习,还组织部分教师参加市、区级的随班就读工作培训和学习,了解随班就读工作的发展趋势。
通过学习和培训,教师的随班就读工作理论知识有了很大提高,教育观念明显转变。
此外,学校每学期都会邀请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专家来校开展专题讲座,教师们普遍反映这些专题内容听着亲切、用着贴切。
讲座内容不光有新理念,还有教师教学的具体实践,全体教师能在参与讲座的过程中了解随班就读工作的新理念,并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付诸实践,有利于更好地搞好随班就读工作。
试论随班就读与融合教育的本质区别
![试论随班就读与融合教育的本质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d476af46172ded630a1cb65b.png)
区别——核心内涵:
融合教育:异质平等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他们拥有自己独特的兴趣、能力、个 人特点和学习需求,因此每个学生之间都会存在差异,教育要尊重这 种差异并基于差异满足学生的教育需求
随班就读:二元对立
普通儿童和残障儿童是二元分割的对立群体,普通儿童居于绝对主体 地位,残障儿童处于从属地位。教育发展以普通儿童的能力水平为参 照标准,课程体系设置、教学进度安排、教学方法选择都是基于普通 儿童。“随”
实际上/真正的融合教育背景下的特殊教育教师是:
专业的、独特的教育服务提供者之一 工作重心应当是为儿童提供个别化教育支持
谢谢大家,请批评指正 !
持。
—— 美·National Center on Inclusive Education and Restructuring
融合教育是在适当的帮助下残障和非残障儿童与青少年在各级普通学校的共同学习,意味着充分发挥学生
的能力,使所有学生能参与到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尽管学生的能力和学习成绩会有差异,但学生毕业
不得随意让随班就读残疾学生停学、停课或停止参加学校和班级的各项活动” )
区别——教育体系:
融合教育
随班就读
为什么要理清随班就读与融合教育的区别?
教育公平 = 教育机会平等? ——正确把握融合教育发展的方向、格局和诉求
随班就读(很多人认为的融合教育)是:
让残障儿童进入普通学校享受平等教育机会即可 在大致实现教育机会平等基础上再逐步提升质量
实际上/真正的融合教育是:
针对所有儿童的教育,包括女童、处境不利儿童、少数民族儿童等等 教育体系设计考虑并包含所有儿童需求的教育
特殊教育教师 = 融合教育引领者?指导者?
——正确定位特殊教育教师的角色
随班就读与融合教育
![随班就读与融合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02958791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87.png)
发展历程
随着特殊教育理念的不断演变,融 合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大,涵盖了更 多类型的特殊学生,并逐渐在全球 范围内得到推广和应用。
未来趋势
未来融合教育将继续关注学生的个 性化需求,借助科技手段提供更多 支持和服务,促进教育的公平和质 量提升。
03
随班就读与融合教育的比较
教育理念的比较
随班就读
强调在普通班级中提供特殊教育服务,尊重学生的多样性,但可能缺乏对特殊 学生需求的针对性关注。
02
融合教育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融合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理念,旨 在将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融入普通 班级中,与正常学生一起学习和生活 。
特点
融合教育强调平等、包容和共享,注 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供适当的支 持和资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融合教育的重要性
社会包容性
融合教育有助于提高社会 对特殊人群的认知和接纳 程度,减少歧视和排斥,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随班就读的历史与发展
起源
政策支持
随班就读的理念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 的美国,旨在为特殊儿童提供平等的 教育机会。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随班 就读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推动其健 康发展。
推广与发展
随班就读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中国 得到推广,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 为中国特殊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班就读与融合教育
目录
• 随班就读概述 • 融合教育概述 • 随班就读与融合教育的比较 • 随班就读与融合教育的实践案例 • 随班就读与融合教育的挑战与对
策
01
随班就读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随班就读是指特殊儿童在普通教 育环境中,与普通学生共同接受 教育的一种特殊教育形式。
随班就读概述
![随班就读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c58706ddde80d4d8d05a4fb3.png)
随班就读概述从建国初一直到八十年代中期,特殊教育学校一直是我国大陆实施特殊教育的主要形式。
然而,当时特殊教育学校数量不多、规模不大、并且都集中在大中城市、新建特殊教育学校投资又较大,根本无法满足当时大量分布在经济与交通都很落后的、广大农村地区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的需要。
针对这种情况,1989年在总结了1988年全国第一次特殊教育工作会议经验的基础之上,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教委等八部委《关于发展特殊教育若干意见》,提出了在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和残疾儿童在普通班级随班就读的新形式。
这一决定既符合国际趋势,又适合我国国情。
一、随班就读的概念随班就读是指在普通教育机构中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实施的、能够真正满足他们教育需要的一种特殊教育安置形式。
通俗的说,随班就读是在普通学校的正常班级里插进1至3名视障、听障、智障、自闭症等特殊儿童,让他们跟随正常学生一起学习的一种育人模式。
这是当初我国特殊教育基础比较薄弱,不能有针对性的对所有的特殊儿童进行义务教育,但是我们又不能放弃这些孩子而采用的一种教学模式。
特殊儿童必须是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接受教育,才能称之为随班就读。
但是,如果特殊儿童在普通教育机构里并没有真正获得他们需要的特殊教育,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随班就读。
那只能看作是随班混读或者随班就坐。
在华国栋主编的《随班就读教学》一书中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肢体性随班或社会性随班。
在华国栋主编的《随班就读教学》一书中是这样描述的:“所谓肢体性随班就是特殊学生只是身体在普通班级里,但并未得到他们需要的教育;社会性随班是指特殊学生和普通学生能一起活动、相互接触交往,但同样未能得到他们需要的补偿性教育。
虽然社会性随班的效果好于肢体性随班,但由于没有给特殊儿童提供适合他们所需要的教育,也就并未能真正做到“就读”。
因此,对于随班就读的特殊学生而言,除了按普通教育的基本要求教育之外,还必须要针对随读生的特殊教育需要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特殊教育教学和康复补偿训练等服务,尽可能的挖掘并发挥他们的潜能,努力使他们在知识、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能够最大限度的得以提高,让他们今后自立、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随班就读——教育走向融合之路
![随班就读——教育走向融合之路](https://img.taocdn.com/s3/m/ec889fa8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bd.png)
随班就读——教育走向融合之路【内容提要】教育走向融合是必然趋势,我国特殊教育融合发展的主要形式是随班就读。
随班就读不仅有益于残疾学生的成长发展,对正常学生的成长发展也多有裨益可以实现多赢,重要的可以很好地解决普及特殊教育的问题。
随班就读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师资,保障支持体系的完善很重要,还要向管理要质量。
【关键词】随班就读教育融合【正文】社会是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的,人(个体)的多样性决定了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每个个体都有参与社会、融入其中的强烈愿望,也能在其中学习和掌握与周遭人等交往的技能技巧,大家在其中相互交融、相互适应,推动者社会文明不断进步。
“你爱我,我爱你,让世界充满爱”,是我们人类共同的梦想,也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义所在。
教育作为未来社会生活的准备,各类受教育者在同样的教育环境中接受同样的教育,各自寻求适宜的发展和成长,学习准备将来社会生活的规则和交往技能。
人为的按照某种条件将受教育者分类,甚至隔离,阻断受教育者之间的正常交往,是对教育意义及其规律的强行撕裂,是一种霸凌。
教育走向融合是必然趋势。
党的二十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有三点要求——普及、实惠、高质量,即惠及更多的人,得到更多的教育实惠,发展是高质量的。
将特殊教育隔离于普通教育体系之外发展是很难完成这样的使命的。
《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指明了一些实现途径,如:增加学位,拓展学段,加强随班就读、送教上门质量管理,办好特殊教育学校,强化普特融合、职特融合与医康科教融合等等,“加速发展随班就读,提高随班就读质量”是教育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石,是实现教育均衡、公平的主要途径。
所谓随班就读就是特殊儿童在普通教育机构中和普通儿童一起接受教育的一种特有形式,普通教育机构(学校、班级)要给予特殊儿童需要的教育,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康复和补偿训练。
那些人虽在普通学校(班级),却没有特殊教育措施,没有个别化的学习学业指导和考核的,就不是“随班就读”,而是“随班混读”。
在融合教育理念下如何开展随班就读
![在融合教育理念下如何开展随班就读](https://img.taocdn.com/s3/m/22bf2943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f1.png)
现状: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 国家和地区开始实施融合教育
未来:融合教育理念将继续发 展,为更多特殊儿童提供平等 的教育机会
xx
PART THREE
随班就读的现状 和问题
随班就读的现状
随班就读学生的数量和比例 随班就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 随班就读学生的教育需求和期望 随班就读学生的家庭和社会支持情况
经验总结: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反思, 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随班就读经 验,为其他学校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实施策略: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 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促进学生 的全面发展
展望未来:将继续探索和完善随班 就读工作,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优质 的教育资源
成功案例三:某特殊教育机构的合作模式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鼓励教师参加融合教育相关学术交 流活动,拓宽视野。
完善教师评价机制,将特殊教育能 力纳入评价体系。
营造包容的学习环境
创造无障碍的 学习空间,提 供必要的设施
支持
鼓励多元化教 学方式,尊重 学生的个性差
异
加强师生之间 的沟通与互动, 关注学生的情
感需求
建立多元评价 体系,充分肯 定学生的进步
提高教育质量:融合教育能够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提高整体教育水平
培养多元化人才:融合教育有利于培养具有包容心态和合作精神的多元化人才 推动教育改革:融合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能够促进教育公平和发展
融合教育理念的发展历程
起源:20世纪90年代,美国开 始提出融合教育理念
发展:欧洲国家逐渐接受并推 广融合教育理念
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需求 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包括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 针对学生的特殊需求,提供适当的支持和辅助 定期评估和调整教育计划,确保其有效性和适应性
融合教育背景下小学随班就读课程与教学调查
![融合教育背景下小学随班就读课程与教学调查](https://img.taocdn.com/s3/m/bab0e347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99.png)
四、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
四、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
针对每个特殊儿童的特点和需求,要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在实践中,教 师要与家长密切合作,了解孩子的具体情况和需求,为孩子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 划。同时,还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育计划,确保孩子的教育和支持 得到充分满足。
五、加强家校合作和社区支持
三、建立良好的班级氛围
三、建立良好的班级氛围
班级氛围是影响随班就读质量的重要因素。在实践中,要建立良好的班级氛 围,促进孩子们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合作。班主任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孩子们正 确看待随班就读的同学,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同时,还要注重班级文 化建设,为孩子们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一、引言
与普通学生共同成长。本次演示旨在探讨融合教育背景下小学随班就读课程 与教学的现状,以期为提升教育质量提供参考。
二、融合教育与随班就读
二、融合教育与随班就读
融合教育主张将所有学生纳入同一教室,以提供更具包容性和多样化的学习 环境。随班就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它让特殊儿童在普通班级中接受教 育,分享学习资源,参与各种活动。这不仅有助于提高特殊儿童的教育质量,还 能促进普通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同理心。
内容摘要
其次,融合和随班就读都倡导教育公平。融合旨在让不同背景和能力的学生 获得同等的教育机会,而随班就读则为特殊孩子提供了更多融入主流社会的机会。
内容摘要
最后,融合和随班就读都需要提供适当的支持。融合需要为不同能力的学生 提供支持,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同一环境,而随班就读则需要为特殊孩子提供 额外的支持和资源,以确保他们在普通学校中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五、加强家校合作和社区支持
随班就读的成功不仅需要学校的努力,还需要家长和社区的支持。在实践中, 要加强家校合作和社区支持,为特殊儿童提供更加全面的教育和支持。家长要积 极参与孩子的教育过程,了解孩子的需求和进步情况,为孩子提供必要的家庭支 持和帮助。
随班就读与融合教育——中西方特殊教育模式的比较
![随班就读与融合教育——中西方特殊教育模式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3f455835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78.png)
随班就读与融合教育——中西方特殊教育模式的比较特殊教育是指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提供个别化教育和支持的教育体系。
为了促进特殊教育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同国家和地区采用了不同的教育模式。
其中,中西方的随班就读与融合教育模式是两种常见的做法。
本文将对这两种特殊教育模式进行比较,探讨其优势和不足之处。
随班就读是指将特殊教育学生安排在普通学校的常规班级中上课。
这种模式强调了特殊教育学生与普通教育学生的平等和共同学习。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它能够提供一个真实的学习环境,使特殊教育学生能够直接面对各种学习和社交挑战。
此外,随班就读模式也可以促进普通教育学生对特殊教育学生的理解和尊重,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团队合作意识。
然而,随班就读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普通学校普遍面临资源不足的问题,特殊教育学生得不到充分的专门支持和服务。
其次,普通教育教师通常对特殊教育学生缺乏专业知识和经验,无法提供适合他们的个别教育方案。
与此同时,特殊教育学生也可能面临适应困难和自尊心受损等问题。
相比之下,融合教育模式则更加注重特殊教育学生在普通学校中的个别教育和支持。
在这种模式下,特殊教育学生会根据自身需求获得额外的教育资源和支持。
这种模式的好处是能够更好地满足特殊教育学生的需求,使他们能够在相对适宜的环境中学习和发展。
此外,融合教育模式还有助于减少对特殊教育学生的标签化和排斥现象,增强他们的自尊和自信。
然而,融合教育模式也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由于融合教育需要提供特殊教育学生更多的个别教育资源和支持,这可能给普通学校带来负担。
同时,融合教育也需要普通学校教师具备更多关于特殊教育的知识和技能,这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另外,对于个别特殊需要较为严重的学生来说,融合教育模式可能无法提供足够的支持和服务。
综上所述,随班就读与融合教育是中西方特殊教育模式的两种常见做法。
随班就读模式强调特殊教育学生与普通教育学生的平等与共同学习,而融合教育模式注重特殊教育学生在普通学校中的个别教育和支持。
融合教育随班就读交流材料
![融合教育随班就读交流材料](https://img.taocdn.com/s3/m/6682a8c1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b1.png)
融合教育随班就读交流材料融合教育随班就读是指将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与普通教育学生一同就读在同一个班级里。
这种教育模式的目的是通过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促进不同能力的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尊重和合作。
下面是一份关于融合教育随班就读的交流材料。
教师:大家好!今天我们的话题是关于融合教育随班就读。
随班就读是一种教育方式,将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与普通教育学生一同就读在同一个班级里。
我们首先来听听大家对融合教育的看法。
学生A:我觉得融合教育可以帮助特殊教育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他们可以与普通学生一起学习和交流,培养社交技能和共同合作的意识。
学生B:对,融合教育可以让学生们学会接纳和尊重不同的能力和背景。
这对于他们的未来发展非常重要。
教师:非常好的观点!现在我们来听听融合教育随班就读的好处和挑战是什么。
学生C:我觉得融合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特殊教育学生通过与普通学生一起学习,可以受到更多的正向激励,促进他们的学习进步。
学生D:但是,融合教育也存在一些挑战。
特殊教育学生可能需要更多的个别教育支持,而教师在同一个班级里同时照顾到每个学生是一项困难的任务。
教师:你说得很对。
确实,教师在融合教育中面临着更高的教育难度,需要同时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我们再看看融合教育对特殊教育学生和普通学生的影响。
学生E:我认为,对于特殊教育学生来说,融合教育可以提供更多的社交机会和学习机会。
他们可以从普通学生中学习到很多东西,同时也可以感受到他们对自己的支持和鼓励。
学生F:对于普通学生来说,融合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培养包容性和合作精神。
他们可以学会对特殊教育学生提供支持和帮助,同时也能从与他们的交流中受益。
教师:非常好!融合教育的确对特殊教育学生和普通学生都有积极的影响。
最后,我们来讨论一下如何促进融合教育的发展和改进。
学生G:我认为,支持融合教育的关键是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和支持。
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教室和设施,为特殊教育学生提供个别教育和康复服务。
随班就读学生融合教育之我见
![随班就读学生融合教育之我见](https://img.taocdn.com/s3/m/e7f53048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a2.png)
随班就读学生融合教育之我见随班就读学生在普通学校研究,他们以分散的形式被安置在普通班级中,这加大了班内的个体差异,也带来了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问题。
教师们反映,课堂上经常是顾了随班就读学生而影响了其他学生,或者顾了其他学生又放弃了随班就读学生。
这些问题在随班就读初期是很自然的。
普通学校接纳了随班就读学生,这只是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形式上的融合,还必须遵循教育规律,从随班就读学生的特殊教育需要着眼,从促进随班就读学生有效参与研究过程着手,才能逐渐实现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实质上的融合。
融合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呢?让学生在融合中研究更多的知识?让他们在融合中研究交往?让他在融合中交往更多的朋友?这些都是融合教育的一部分,但是它们并不是融合教育的根本。
融合教育的根本应该是让残疾孩子融入社会,反过来我们也要让社会来接纳这些特殊的孩子。
以前家长们条件允许的会把孩子送到康复中心和XXX,还有一些偏远地方的家长会选择把孩子关在家里。
其实这样本身就是对孩子不公平的,他们是属于这个社会的,我们不能单凭自己的意愿就把他们隔离在我们的社会之外。
所以我们要从两个方面来做,一是提高他们的自身能力,二是通过融合教育的方式,或者是社工也好,对外活动也好,让全社会的人都知道有这样的一群人生活在我们的社会的一个角落里,他们需要大家的关心,需要大家的帮助,他们更需要大家去接纳他们。
他们也许和其他同龄孩子一样,他们也是祖国的花朵。
我希望融合教育可以让我们在街上遇到残疾人的时候不是像看猴子一样的心理去看待,也不是像避瘟疫一样的躲避,更不是嘲弄,而是看到人们对他们的关心、关爱、帮助、宽容和理解。
总的来说,融合教育给每个孩子机会,让他们都能够享受融合教育。
融合教育的目的是让残疾孩子融入社会,让社会来接纳这些特殊的孩子。
我们要提高他们的自身能力,通过融合教育的方式,让全社会的人都知道有这样的一群人生活在我们的社会的一个角落里,他们需要大家的关心、关爱、帮助、宽容和理解。
随班就读与融合教育
![随班就读与融合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045a900d31126edb6f1a1094.png)
O /zxww/2013/1 2/16/ARTI1387180498547123.shtml
O 许家成特殊教育访谈
O 最适宜人数为1-2人,最多不能超过3人 O 程度不能过重,一般是边缘障碍或轻度残
疾学生 O 同一班级最好是同种类型
O 2.所安置的普通班级学生人数不宜过多, 最好在30人左右
O 3.随班就读的安置形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O 根据学生的发展,确定是否对其“脱帽”或 “转流”来自三、随班就读与融合教育
O (一)随班就读是中国特色的融合教育。 O 与融合教育有着相同的国际背景和教育追
目的不同
O 西方发达国家的融合教育追求的是 特殊教育的高质量,是要为特殊儿 童提供平等的、适当教育机会
O 而我国的随班就读首先追求的是接 受特殊教育者的数量,是要为特殊 儿童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
存在的问题 不同
O 西方国家如美国过分重视特殊儿童的 社会适应能力,对学业进步有所忽视, (近年开始重视);
随班就读与融合教育
一、随班就读概念
O 隨班就读(Learning in regular class)指 在普通教育机构中對特殊教育需要学生实 施教育的一中形式。
O 1987年,原国家教委在《全日制弱智学校 (班)教学计划》(征求意见稿)中首次 使用“随班就读”概念。
二、随班就读开展的历史背景
O 80年代,需要入学的特殊儿童人数剧增, 特殊学校数量严重不足,尤其是农村和山 区
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不仅要对普通学生负责也要为随班就读学生提供个别辅导这种形式是指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在普通班级接受教育普通班级教师就随班就读学生的特殊教育问题得到特殊教育教师的定期或非定期的简介帮助或者特殊教育教师定期或巡回对随班就读学生提供直接的教学帮助随班就读学生部分时间和部分学科在普通班级部分时间和学科在特殊班级接受教育与训练随班就读学生除在普通班级与普通学生一起接受教育外在规定时间到资源教室接受特殊教育教师提供的直接辅导和帮助随班就读学生在普通班级与普通学生一起接受教育之外还定期或者不定期地接受教师的课外学习辅导随按就读学生与普通学生一起上课辅助教师陪伴其上课以便在必要时给予辅助
(参考资料)随班就读和融合教育的关系
![(参考资料)随班就读和融合教育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b61f3e7fdd3383c4ba4cd24a.png)
随班就读和融合教育的关系1.定义随班就读(Learning in regular classroom,LRC)是在西⽅回归主流思想影响下,由我国特殊教育⼯作者根据我国国情探索出的对特殊学⽣实施特[殊教育的⼀种形式,它能够经济、快速地使特殊⼉童就近进⼊邻近的普通⼩学接受义务教育[1]。
⾃1989年原国家教委试⾏在全国开展随班就读⼯作以来,我国随班就读⼯作得到⼤⼒的发展。
随班就读在⼀定程度上提⾼了特殊⼉童义务教育⼊学率,保障了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公平。
融合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是⼀种让⼤多数残障⼉童进⼊普通班,并增进在普通班学习的⼀种⽅式。
融合希望能合并普通及特教系统,建⽴⼀统整独⼀的系统以管理教育资源,并希望将不同种类班级的学⽣融合在⼀起。
完全融合指的是特殊⼉童不分类别及轻重皆可全时融⼊普通班[2]。
从定义上可以看出随班就读属于特殊教育范畴,是⾯向特殊学⽣的⼀种教育⽅式,⽽融合教育则是⾯向全体学⽣,不论其能⼒⾼低提供适合的教育。
2.随班就读与融合教育的差异随班就读参照了西⽅融合教育的做法,例如,将特殊⼉童置于普通教室,逐渐重视学⽣潜能的鉴定与开发;随班就读也保留了苏联的某些影响,例如,重视对学⽣的缺陷进⾏补偿与矫正。
我国随班就读发展不完善,还⽐较简单、粗糙,并不像融合教育那样具备⼀个理想的教育哲学或完备的教育⽬标、⽅法体系。
中国特殊教育发展⽣长于传统儒家教育思想的历史⽂化背景之上,并体现社会主义的政治与教育理念,⽽融合教育以西⽅的⾃由、平等、多元的社会⽂化价值观念为基础。
随班就读的服务对象⽬前来说还是以盲、聋、弱智三类特殊⼉童为主,许多中重度残疾、综合特殊⼉童以及其他残疾类型的⼉童还没有进⼊普通学校,还没有上学接受教育的机会;融合教育的根本⽬标是要在普通教室为包括特殊⼉童在内的所有⼉童提供⾼质量的教育,⾯向的是全体学⽣。
3.中国的随班就读最终会“演变成为真正的融合教育”随班就读既具有国际性又具有民族性,具有中国特⾊的融合教育之路。
融合教育与随班就读现状及对策浅谈
![融合教育与随班就读现状及对策浅谈](https://img.taocdn.com/s3/m/8dd026dda32d7375a51780d8.png)
融合教育与随班就读现状及对策浅谈------以甘肃省为例[摘要]:融合教育起源于 20 世纪 50 年代的美国民权运动,并逐渐在各国得到发展。
融合教育是以经过特别设计的环境和教学方法来适应不同特质孩子的教育和学习情况,以此来保障大多数智力或身体有残疾的孩子进入普通学校的普通班就读,和其他正常孩子一起接受教育和学习的一种教育模式。
西方实行瀑布式的融合教育服务体系,我国的融合教育主要以随班就读为主。
本论文重点探讨甘肃省目前的融合教育与随班就读现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融合教育随班就读现状对策融合教育已成为绝大多数国家认可的一种特殊教育模式。
近年来我国在融合教育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发展的速度也相对滞后。
尤其是在经济条件比较落后的西北地区,融合教育的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本文以甘肃省为例就融合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进行初步探讨。
一、甘肃省融合教育背景下的随班就读情况自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甘肃省紧跟全国潮流实行融合教育背景下的随班就读政策。
特殊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接受教育的特殊儿童数量逐年增加,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特殊儿童接受到适切的和有质量的教育。
而针对地区特点,甘肃省特殊儿童共有三种方式可接受教育,即随班就读、特殊学校就读以及送教上门。
截至 2018 年底,全省有特殊教育学校 43 所,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的特殊学生 3787 人,在普通中小学随班就读特殊学生 11220 人,送教上门学生 566 人,形成了以大量随班就读为主体,特殊教育和送教上门综合发展的格局。
但是总体来看我省融合教育发展水平不高,支撑保障体系不完善,如何提高随班就读质量,促进特殊儿童良好发展,仍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融合教育作为一项面向全体学生包括特殊学生在内的教育方式,发展过程中涉及诸多利益攸关方,如特殊儿童、家长、政府、学校以及社会成员等。
甘肃省融合教育发展水平不高,究其原因就是诸多利益攸关方之间协作配合效率不高,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各主体自身对融合教育的了解与支持力度不够。
融合教育下的随班就读
![融合教育下的随班就读](https://img.taocdn.com/s3/m/4006c83dd15abe23492f4d6e.png)
融合教育下的随班就读摘要:随着“融合”教育的发展,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我国根据自己的国情,为有特殊学习需求的学生发展“随班就读”的办学模式。
在融合教育的基本理念指导下,我国采用多种方法提高随班就读的教学质量,争取为有特殊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氛围,让他们能融合到普通儿童的生活、学习中去。
由此,差异教学等随班就读的教学方式被提出和应用,并不断发展、更新,以求更有效地提高随班就读的质量。
关键字:融合随班就读质量课程建设差异教学一、“融合”的发展。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残疾人的认识逐渐变得科学和客观,对残疾人的态度也渐渐过渡到平等对待。
虽然现在单独为残疾人开办的特殊教育越来越多,并且发展得越来越健全,但是特殊教育学校在使残疾儿童社会化等方面却有一些值得探讨和反思的问题。
早在1967年丹麦的班克·米尔克森就提出了“残疾者、智力落后者等应与普通市民一样,具有同等的生存权利,使他们的生活尽可能地接近普通市民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
”1968年2月,瑞典学者本格特·尼尔耶把“正常化”的概念加以概括,提出了“保证智力落后者尽可能使他们日常生活的类型和状态与成为社会主要潮流的生活模式相接近。
”这种思想以“正常化”这个术语得到了快速传播。
于是就有了“融合”这个概念。
1975年又有的学者提出了回归主流。
这个观点被很多人接受和应用。
1993年初,大洋州的一位学者又把“包容”介绍到中国,当时把Inclusion译为“全纳”。
从此,在中国很多人以“全纳”为国际上的新观点而广泛使用。
今天,我们几经能比前人更客观、更科学地认识和对待有各种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对残疾儿童多数特殊教育工作者已形成一个重要共识:残疾儿童,他们首先是在社会上生活的人,是正在成长、发展着的儿童,因此,他们有着和正常儿童一样的人的社会性,有与正常儿童一样的基本发展规律和生理基础。
所以,我们不应当把他们从儿童这个个体中单独抽离出来,我们也不能剥夺他们与其他儿童一起经历生活、学习,感受这个世界的权利。
融合教育背景下小学随班就读学生培养策略初探
![融合教育背景下小学随班就读学生培养策略初探](https://img.taocdn.com/s3/m/0ed7b0e8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1e.png)
融合教育背景下小学随班就读学生培养策略初探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这种背景下,小学随班就读学生的培养变得尤为重要。
他们通常是一些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才能适应普通教育环境。
制定针对他们的培养策略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就此展开探讨,从融合教育的概念和意义入手,分析小学随班就读学生的情况,最终探讨相应的培养策略。
希望能通过研究,为小学随班就读学生的培养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2000字】2. 正文2.1 融合教育的概念和意义融合教育是指将不同需求和背景的学生融为一体,共同学习和成长的教育理念。
它强调尊重每个学生的特点和潜能,为他们提供适合的学习环境和支持,帮助他们实现个人发展和全面成长。
融合教育的意义在于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打破传统的分隔和排斥现象,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交流。
通过融合教育,学生可以学会接纳和包容不同的意见和观点,培养跨文化的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
融合教育还可以有效减少学生之间的歧视和偏见,促进社会的公平和和谐发展。
通过融合教育,可以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和发展空间,消除教育中的障碍和差异,实现教育的真正普惠和公正。
融合教育的概念和意义在于促进多元文化的融合和发展,实现个体差异的尊重和关怀,提高整体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通过融合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和发展平台,助力其实现自身潜能和价值。
2.2 融合教育中小学随班就读学生的情况分析在融合教育中,小学随班就读学生是一个重要的群体。
他们通常是那些在智力、身体或者行为上有一定差异的学生,需要接受更加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这些学生可能患有自闭症、学习障碍、情绪行为障碍等特殊教育需要。
他们在学习上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困难,比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语言表达能力有限等。
在融合教育的理念下,小学随班就读学生被视为学校大家庭的一员,应该得到和其他同学同等的机会和资源。
实际情况却往往不尽如人意。
融合教育背景下小学随班就读学生培养策略初探
![融合教育背景下小学随班就读学生培养策略初探](https://img.taocdn.com/s3/m/579f952e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d6.png)
融合教育背景下小学随班就读学生培养策略初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融合教育的理念已经渐渐深入人们的意识之中。
融合教育是指将不同年龄、不同抚养经历、不同认知水平、不同行为风格、不同学习需要和不同生活背景的学生融合进同一班级,共同接受教育。
小学随班就读学生是融合教育中不可避免的一个群体。
如何提高小学随班就读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是当下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以下是一些可行的策略。
一、以差异化教学为手段小学随班就读学生的学习情况各异,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学习水平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差异化教学。
小学随班就读学生中有的学生听力有障碍,需要使用讲解清晰、口齿清晰的语音;有的学生阅读能力不够,需要使用图片、图表等视觉辅助教学工具;还有的学生记忆力较差,需要使用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手段。
通过差异化教学,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实践中实现发展。
二、以互助互学为目的小学随班就读学生的学习水平差异较大,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帮助、互相促进。
教师可以组建多元化的学习小组,使学生之间更好地互动,提高他们的协作和沟通能力。
小学随班就读学生中可能有一些特别优秀的学生,可以担任学生导师,帮助其他同学提高学习水平;也可以设置一些交流组,鼓励学生之间交换知识、经验和技巧。
通过互助互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之间形成合作、友善的学习氛围。
三、以情感教育为抓手小学随班就读学生因为自身的特殊情况存在社交障碍、心理障碍等问题,更需要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一种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增进学生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调节和自我发展为目的的教育。
教师可以通过温馨的语言、关注和关心学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和存在意义,消除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反感、抗拒和困惑。
情感教育也可以帮助学生关注他人的情感感受、尊重他人的差异和特点,增强学生的同理心和沟通能力,为学生平等融入社会打好基础。
四、以高效考评为保障小学随班就读学生的学习评价必须具备公平、合理、有效、科学的特点。
从随班就读走向融合教育
![从随班就读走向融合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920a271c050876323012128a.png)
从随班就读走向融合教育赵锡安一、融合教育基本认识1.融合教育的定义融合教育是指在平等和不受歧视的前提下,将特殊儿童少年安排在所在社区的普通学校就读,并提供最适合其需要的支持和帮助,使不同学习风格、不同能力和背景的特殊儿童能够得到尽可能好的公共教育。
这里所说的普通教育系统,既包括义务教育、中高等教育,也包括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和其它社区教育,涵盖终生学习的各个阶段和各种形式。
广义的融合教育,还可以涉及学习困难、多动症、甚至天才儿童的学习和生活。
2.融合教育与随班就读我国的随班就读模式与回归主流、融合教育是否完全一致呢?对于随班就读的定义,国内学者一般认为,随班就读是在回归主流思想影响下,由特殊教育工作者根据我国国情探索出的对特殊学生实施特殊教育的一种形式,它能够经济、快速地使特殊儿童就近进入邻近的普通学校接受义务教育。
从现有观点的来看,有研究者似乎将我国随班就读和回归主流或融合教育等同对待,认为它们之间没有什么不同。
并认为我国随班就读模式受国际特殊教育理论,如回归主流或一体化思想的影响,因而具有国际性。
有些研究者似乎更倾向于认为我国的随班就读与西方的回归主流或者融合教育之间有本质的区别。
北师大朴永馨教授认为,我国随班就读与一体化、回归主流在形式上有某些共同之处,但在出发点、指导思想、实施办法等方面有中国的特色。
他还指出,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为解决中国几百万特殊儿童教育准备好现成的药方,在特殊教育中过分强调“与国际接轨”是不妥当的。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东北地区的一些学校就有弱智儿童跟班学习的事例;黑龙江海伦县也出现了聋童、多残儿童在村小随读的实践。
1983年,国家教委就指出,弱智儿童多数已经在普通小学就学;1987年国家教委在《关于印发(全日制弱智学校(班)教学计划)的通知》中明确提到:大多数轻度弱智儿童已经进入当地小学随班就读。
这是目前能够查到的在教育部文件中第一次出现“随班就读”一词的文件。
3.随班就读与融合教育的不同点1.随班就读参照了欧美等国家融合教育的做法,例如,将特殊儿童置于普通教室,逐渐重视学生潜能的鉴定与开发;随班就读也保留了前苏联的某些影响,例如,重视对学生的缺陷进行补偿与矫正,这些缺陷学的理论与方法在中国特殊教育领域受到重视,其效果也为实践所证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班就读和融合教育的关系
1.定义
随班就读(Learning in regular classroom,LRC)是在西⽅回归主流思想影响下,由我国特殊教育⼯作者根据我国国情探索出的对特殊学⽣实施特[殊教育的⼀种形式,它能够经济、快速地使特殊⼉童就近进⼊邻近的普通⼩学接受义务教育[1]。
⾃1989年原国家教委试⾏在全国开展随班就读⼯作以来,我国随班就读⼯作得到⼤⼒的发展。
随班就读在⼀定程度上提⾼了特殊⼉童义务教育⼊学率,保障了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公平。
融合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是⼀种让⼤多数残障⼉童进⼊普通班,并增进在普通班学习的⼀种⽅式。
融合希望能合并普通及特教系统,建⽴⼀统整独⼀的系统以管理教育资源,并希望将不同种类班级的学⽣融合在⼀起。
完全融合指的是特殊⼉童不分类别及轻重皆可全时融⼊普通班[2]。
从定义上可以看出随班就读属于特殊教育范畴,是⾯向特殊学⽣的⼀种教育⽅式,⽽融合教育则是⾯向全体学⽣,不论其能⼒⾼低提供适合的教育。
2.随班就读与融合教育的差异
随班就读参照了西⽅融合教育的做法,例如,将特殊⼉童置于普通教室,逐渐重视学⽣潜能的鉴定与开发;随班就读也保留了苏联的某些影响,例如,重视对学⽣的缺陷进⾏补偿与矫正。
我国随班就读发展不完善,还⽐较简单、粗糙,并不像融合教育那样具备⼀个理想的教育哲学或完备的教育⽬标、⽅法体系。
中国特殊教育发展⽣长于传统儒家教育思想的历史⽂化背景之上,并体现社会主义的政治与教育理念,⽽融合教育以西⽅的⾃由、平等、多元的社会⽂化价值观念为基础。
随班就读的服务对象⽬前来说还是以盲、聋、弱智三类特殊⼉童为主,许多中重度残疾、综合特殊⼉童以及其他残疾类型的⼉童还没有进⼊普通学校,还没有上学接受教育的机会;融合教育的根本⽬标是要在普通教室为包括特殊⼉童在内的所有⼉童提供⾼质量的教育,⾯向的是全体学⽣。
3.中国的随班就读最终会“演变成为真正的融合教育”
随班就读既具有国际性又具有民族性,具有中国特⾊的融合教育之路。
回归主流、融合教育等在定义和实践操作⽅⾯有⼀定的差异,但在在很多场合经常被混着使⽤。
邓猛指出所有试图把特殊⼉童部分或全部学习时间安置于普通教室的努⼒都可以看作是融合教育[4],因⽽随班就读也应该属于融合教育的范畴。
另⼀⽅⾯,融合教育不只是单纯地指某种特教安置形式和策略,⽽是⼀种促进正常⼉童和特殊⼉童共同发展的教育思想。
融合教育没有固定的模式,各个国家需要根据本国的国情探索适合⾃⼰的融合教育模式。
我国的随班就读与其他国家的融合教育并不完全⼀样,是在我国特殊⼉童数量庞⼤、⼊学率低、特殊教育基础薄弱、经济⽐较落后、农村交通不便的背景下产⽣的。
随班就读的出发点是为普及义务教育,使没有上学机会的残疾⼉童能够因陋就简、克服各种困难“有学上、有书读”;融合教育是以西⽅个⼈⾃由、社会平等等社会观念为基础,⽬的是保证残疾⼉童与健全⼉童⼀样接受免费的、适当的教育,尽可能回归主流社会。
从这⽅⾯来说,随班就读正是西⽅融合教育的形式与我国特殊教育实际的结合, 是⼀种实⽤主义的融合教育模式[5]。
因此,随班就读是在西⽅融合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依据我国国情发展残疾⼉童教育的⼀种探索,是具有中国特⾊的残疾⼉童融合教育之路。
坚持结合融合教育理念,深⼊思考随
班就读如何对接融合教育进⽽转型升级,⼀步⼀个脚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随班就读最终会“演变成为真正的融合教育”。
参考⽂献:
[1]邓猛,朱志勇.随班就读与融合教育——中西⽅特殊教育模式的⽐较[J].华中师范⼤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125-129.
[2]读秀百科融合教育
[3]邓猛,朱志勇.随班就读与融合教育——中西⽅特殊教育模式的⽐较[J].华中师范⼤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125-129.
[4]邓猛、潘剑芳.关于全纳教育思想的基点理论回顾及其对我们的启⽰[J].中国特殊教育, 2003
[5]邓猛,朱志勇.随班就读与融合教育——中西⽅特殊教育模式的⽐较[J].华中师范⼤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125-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