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文化成语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挥汗成雨、比肩继踵
形容临淄商业繁华、人口众多。出自《晏子春秋·杂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意思是临淄有三百闾人家,展开衣袖可以遮住太阳,每人挥一把汗就像下雨一样,人多得肩擦肩,脚挨脚。
2、及瓜而代
公元前686年,齐襄公派连称、管至父去戍守葵丘,本来讲好明年瓜熟了就换防。两个人尽职尽责地完成了一年的戍守任务,到了瓜熟轮换的时候,齐君却不派人来接替他们。两人派使者给于是,两人对政令无常、朝令夕改的齐襄公大为不满,便偷偷地去投靠与襄公结怨甚深的公孙无知,共同商量作乱之事。在一个冬天,齐襄公到渠丘田猎,早有预谋的公孙无知、连称和管至父三个人,乘机起事,向毫无防备的齐襄公发起攻击。齐襄公在慌乱中被公孙无知斩杀,后公孙无知自立为齐君。
3、一箭之仇、管鲍之交
管仲和鲍叔牙小时候相交很深,成为莫逆。管仲家贫,有老母,鲍叔牙时有接济资助,甚至一起赚钱,管仲也是多得多分,而鲍叔牙绝无怨悔,史称“管鲍之交”。齐僖公、襄公时期,鲍叔牙是公子小白的老师,而管仲则是公子纠的师傅。因为齐襄公诸儿淫行无度,滥杀无辜,暴虐无道,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逃奔到了莒国,而管仲辅佐公子纠出奔鲁国。
公元前686年,齐襄公被无知杀死,无知又被雍廪杀掉,小白与公子纠回国抢国君之位。公子纠派管仲带领军队拦截从莒国回国的小白。管仲弯弓搭箭,射中了小白的衣带钩。小白假装被射中,倒在车中,骗过管仲,抢在公子纠之前赶回临淄,登上君位,也就是齐桓公。后来,齐桓公在鲍叔牙的劝谏下,不计一箭之仇,任用管仲为相。他们对内推行全面改革,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创建了春秋首霸的赫赫伟业。
公元前645年,管仲患了重病,桓公去探望他,询问谁可以继任相位。管仲认为鲍叔牙善恶分明,不适合担任相国。易牙听说齐桓公与管仲的这段对话,便去向鲍叔牙告管仲的黑状。鲍叔牙却认为管仲理解自己、一心为公、并不去计较。可见,管鲍之交不仅仅是私交,更多的是建立在共同理想、国家利益之上的人间大爱。
4、老马识途
公元前664年,北方少数民族山戎攻打燕国。燕庄公抵挡不住,向齐桓公告急。齐桓公、管仲率领齐军前去救燕。齐军与燕军合兵一处,杀得山戎大败,山戎首领带着残兵败将逃入孤竹国(今河北西北部)。齐军追击山戎的过程中,误入荒漠,迷失了方向。管仲向齐桓公建议说:“臣听说老马识途,燕马多从漠北而来,也许熟悉此地,大王不妨令人挑选数匹老马,让他们走在队伍的前面,或许可以寻见出路。”齐桓公依言,命人取数匹老马,放之先行,军队紧随其后,果然走出险地。
5、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十年树人,百年树人”意思是种树是为十年以后打算,培养人才是为长远打算。比喻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也表示培养人才很不容易。树,种植,培养。木,树木。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出自《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意思是作一年的打算,最好是种植五谷;作十年的打算,最好是种植树木;作终身的打算,最好是培育人材。种谷,是一种一收;种树,是一种十收;培育人材,则是一种百收的事情。
管仲的言论,表现了齐国执政者对培养人才的重视。齐国是一个从太公“尊贤尚功”开始就高度重视人才的国家。齐国“任人唯贤”的用人思想,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用人模式,在先秦各诸侯国中特色鲜明,历史悠久,蔚为传统。
6、和而不同
《晏子春秋·外篇第七》记载:齐景公从打猎的地方回来,晏子在遄台随侍,梁丘据来诣见,景公说:“只有梁丘据与我和谐呀!”晏子回答说:“梁丘据与您只是相同而已,哪里说得上和谐。”景公说:“和谐和相同不一样吗?”晏子说:“不一样。和谐就象调治羹汤,
用水火、醋酱、盐梅来烹调鱼肉,用柴火烧煮,厨师调配,使味道适中,味道不够就增加,味道过了就减少。君子吃了它,心情平和。国君与臣子的关系也是这样。国君认为可行而其中有不可行的,臣子指出其中的不可行,正是促成国君认为可行的;国君认为不可行的,而臣子指出其中可行的,去掉不可行的,所以政治清平而不相抵触,百姓没有争夺之心,所以诗经上说:‘有着美味调和好羹汤,五味齐备又平和,精诚感动神来享,一致肃静无争论。’先王之所以调备五味,调和五声的原因,是用来平静内心,成功地治理他们的国家。声音和味道一样:是由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相互组成的。是由清浊、大小、短长、缓急、哀乐、软硬、快慢、高低、出入、疏密互相调节的。君子听了,内心平静。内心平静德义就和谐。所以《诗经》上说:‘德音没有瑕疵。’现在梁丘据不是这样。国君认为可行的,他也说可行;国君认为不可行的,他也说不可行。如果用水去调剂水,谁去吃它?如果琴瑟老弹一个音,谁去听它?”景公说:“好!”
7、一鸣惊人
“一鸣惊人”,意思是一只平时不鸣叫的鸟一叫,声音惊人。比喻一个人平时默默无闻,突然有惊人的表现,干出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大事。
“一鸣惊人”源于《史记·滑稽列传》。战国时期,淳于髡是齐国的一个赘婿,身高不足七尺,能言善辩,屡次出使诸侯之国,使齐国从未受过屈辱。齐威王在位时,喜好说隐语,又好彻夜宴饮,逸乐无度,不管政事,把政事委托给卿大夫。文武百官荒淫放纵,各国都来侵犯,国家危亡,就在旦夕之间。齐王身边近臣都不敢进谏。淳于髡就用隐语来规劝讽谏齐威王。有一次,淳于髡对齐威王说:“大王,我给您说个隐语玩玩,怎么样啊?”齐威王兴致高涨地说:“寡人智慧超群,有什么隐语能难到我呢?快说。”淳于髡就笑着说:“我
们齐国的都城中有只大鸟,落在了大王的庭院里,三年不飞又不叫,大王知道这只鸟是怎么一回事吗?”齐威王听后,怔了怔,心中忽然有所触动,心情似乎有点沉重,低下头来,陷入了沉思之中,良久,对周围的大臣们郑重地说:“这只鸟不飞则已,一飞就直冲云霄;不鸣则已,一鸣就使人惊异。”淳于髡的隐谏使齐威王醒悟过来,开始励精图治。于是就诏令全国七十二个县的长官全来入朝奏事,奖赏了忠于职守、政绩卓著,但不会奉承阿谀的即墨大夫;烹杀了荒于政务,靠贿赂齐威王身边的人而求取名声的东阿大夫;又发兵御敌,诸侯十分惊恐,都把侵占的土地归还齐国。齐国的声威竟达三十六年。
齐威王一鸣惊人的典故,两千年来被人们津津乐道,在中国可谓是脍炙人口,家喻户晓。这个典故说明,一个人有错误并不要紧,关键是要能猛然惊醒,翻然悔悟,勇于改过。一个人只要能够认真、坚决的改正错误,振奋精神,奋发有为,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8、门庭若市
提要:“门庭若市”指门前和院子里的人很多,像市场一样。比喻来的人多,非常热闹。
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齐策》,出现于“邹忌讽齐王纳谏”故事的结尾部分:(威王)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战国齐威王时期,齐国相国邹忌明明不如徐公长得美,然而却受到了妻、妾及客人的奉承,都说他比徐公美。邹忌从此事中悟出:执政者只有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才能掌握真实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正确施政。第二天,邹忌把自己悟出的道理告诉了齐威王,借以劝谏齐威王广开言路,多听取、采纳人民的意见和建议。齐威王欣然纳谏,立即下令:“不论朝中大臣,地方官吏,还是平民百姓,凡当面指出我的过失的,给上等奖励;用书面形式指出我过失的,受中等奖励;能在大庭广众之中议论我过失的,受下等奖励。”命令颁布的最初几天,向威王提意见的人很多,宫门和朝廷里人来人往,热闹得如同市场一样。几个月以后,来提意见的人就少了;过了一年,齐国人想提意见,也没有可批评的了。其他国家看见齐威王如此谦逊宽容,热爱民众,纷纷到齐国来朝拜,齐国的国际声望和地位大增,这就是在朝廷、在国内战胜了敌国。
“门庭若市”这个成语阐明,一个品德高尚、大气智慧的领导者,要善于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只要采取措施,鼓励、支持人民群众积极参政议政,聚民心,集民智,自己的施政就可以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全力支持,从而取得成功。
9、百家争鸣
齐宣王尊贤礼士,喜文学游说之士,大兴在田齐桓公时期就已经建立的稷下学宫。他在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