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西游记概述

合集下载

西游记与中医药的关系

西游记与中医药的关系

各位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比较新颖的主题,西游记与中医药的关系。

大家对西游记有什么印象和感觉,认为它是一部怎样的动画片?我随即采访喽。

初听这个主题大家可能会感略有奇怪。

西游记是大家喜爱的一部动画片,这样的动画片怎么会与中医联系在一起呢?下面,我就先为大家讲一下西游记中的一个片段。

在西游记的六十八回中,有这么一个小插曲。

唐僧师徒来到朱紫国,恰遇国王患病,出榜招医。

孙悟空见状,便把榜文揭了,心里有老孙也做个医生耍耍的想法,。

孙悟空在朱紫国文武众卿的陪同下来到皇宫,那国王听他声音凶狠,见他相貌刁钻,吓的跌倒在龙床之上,慌得女宫内宦急将国王扶进内宫,不肯让孙悟空看病。

众官都怨恨孙悟空:“这等粗鲁村疏!怎敢就擅揭榜!”孙悟空闻言说道:“医门法理至微玄,大要心中有转旋。

望闻问切四般事,缺一之时不备全:一望他神气色;二闻声清与浊;三问病原经几日;四才切脉明经络。

我不望闻并问切,今生莫想得安然。

”太医院官闻此言,称颂孙悟空说得在理,才让孙悟空替他看病。

由于国王仍然十分害怕他。

孙悟空说,那我就来一个悬丝诊脉如何?隔墙即可进行。

开始时,国王和众卿们并不相信他,于是准备试探一下悟空,将他用于诊脉的细丝栓在桌子上,凳子上和头发上。

悟空开始诊脉时,心中有点疑惑,后来迅速明白了其中的含义。

悟空轻轻的调动了一下细丝将桌子等物体翻转,弄得整个屋子鸡犬不宁,人心惶惶,国王立即连声道歉。

悟空见状,面色沉重的说道,你们这是何等意思?竟然慢待与我。

众卿们连声致歉。

在进过一番好生长谈之后,悟空答应了。

在诊脉的期间,悟空说,悬三根丝,一为木,二为水,三为火。

悟空若有所思的说:“陛下左手寸脉强而紧,关脉涩而缓,尺脉芤且沉;诊此贵恙是一个惊恐忧思,号为双鸟失群之证。

”国王突然面色红光的说道,对对对,说得好。

随后,悟空就开始用药。

大臣说,你需要什么药我去准备。

悟空说全用。

大臣大呼,用药岂有全用之理啊。

悟空说,用药依病,看药抓方,不拘于一。

【夜话中医】一部西游记,半部五行学

【夜话中医】一部西游记,半部五行学

【夜话中医】一部西游记,半部五行学一部西游记,半部五行学素材:张渊主播:张渊来源:网络编辑:张丽群2017-12-3夜话中医第三十七期来自国医健康科普00:0006:14我国精妙的中医学理论体系十分看中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阴阳化生,万象至理予以五行,当人与自然阴阳五行相合协调的时候,安康豁达的生活便会到来。

最深奥的往往在最平易中顿悟,夜话中医和您一同在生活中聆听中医之道。

本期分享:一部西游记,半部五行学。

《西游记》里,大家可能都有这样一个疑问,就是我们一直说的是唐僧师徒一行四人,可是最后受封却是五个人。

那为什么,一直默默无闻的白龙马也被封为八部天龙呢?整部《西游记》白龙马,它的出场非常少,除了变龙为马,再有就是三打白骨精以后,孙悟空出走,在唐僧被老虎精抓住以后,它现身救师父。

但是,这点儿功劳无论是和孙悟空比,和猪八戒比,就是和沙僧比,也哪都不到哪?那为什么,它还能受封呢?这里头的奥秘,就在于,一部西游记,半部五行学。

在西游记五人取经团队中,原著很清楚的分配了他们各自的五行属性,唐僧属火、悟空属金、八戒属木、沙僧属土、白马属水。

孙悟空,五行属金,它的武器—金箍棒,而且它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里呆了七七四十九天,火炼金,最后炼成了火眼金睛,但是它也非常怕火,(火焰山它过不去,向铁扇公主借芭蕉扇),红孩儿的三味真火它也扛不住。

孙悟空,五行的属性为金。

而唐僧五行属火,他穿的是红色的袈裟,同时它来自位于四方神州中的南傲洲,东土大唐,土生火,而火克金,所以当孙悟空被唐僧收服以后,戴上了紧箍咒,法力也大大折扣,在天上威风八面,有的时候斗地上的妖怪力不从心,就是因为这时,有人克制了它。

而猪八戒,五行属木,水生木,它的前世是天蓬元帅掌管十万天庭十万水军,所以他水性好。

金克木,他必须听孙悟空的话,但是木助火性,所以每次孙悟空犯错误,被唐僧训诫,他都在旁边点火。

但是在大事上,他不含糊,经常主动请缨去请孙悟空出山。

咱们在看沙和尚,他五行属土,因为他的地方就是流沙河,而且他是被猪八戒降服的,木克土。

读四大名著,品中医文化

读四大名著,品中医文化

读四大名著,品中医文化《四大名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珍贵遗产,它们不仅是文化宝库,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医文化,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探索医学知识、保健养生的智慧结晶。

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四大名著》与中医文化的美妙结合,借助《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来品味中医文化的精髓。

我们来看《红楼梦》。

《红楼梦》以它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内涵闻名于世。

在《红楼梦》中,王熙凤、史湘云等人物曾经因为生病而求医问药。

这些情节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疾病的认知和治疗方法。

在中医文化中,人体的健康是与阴阳平衡、五行和气的流通息息相关的。

而《红楼梦》中所描述的医治疾病的方法,也基本符合这些中医原理。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小说中的人物在面对疾病的时候,所进行的医治方法与中医文化的核心理念是相符合的。

我们来看《西游记》。

《西游记》中描写了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物在取经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冒险和挑战。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会遇到各种疾病和危险,而唐僧往往会请求菩萨与神仙来帮助他们治疗。

这一情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疾病的治疗方法。

在中医文化中,神仙与菩萨也是医治疾病的一种方式,往往是中医药治疗的补充。

《西游记》中还描写了许多疾病与症状,如火眼金睛、睡魔等,这些都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疾病的认知。

我们来看《水浒传》。

《水浒传》中描述了一系列起义军对抗朝廷统治的故事。

在这些故事中,虽然少有涉及到疾病的描写,但依然能够感受到中国古代人们对疾病的治疗方式。

《水浒传》中的人物往往使用中草药来治疗疾病,这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中医的认知和运用。

在中医文化中,中草药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它们被广泛应用于对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我们来看《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一部以中国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为背景的历史小说,描写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和军事冲突。

在小说中,也涉及到了一些医治疾病的情节。

读四大名著,品中医文化

读四大名著,品中医文化

读四大名著,品中医文化作者:司文来源:《学与玩》2020年第02期小读者们对《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这四大名著一定再熟悉不过了。

然而,当大家读这些名著时,是否注意过其中所提到的有关中医药方面的知识呢?今天,我就与大家一起分享四大名著中的中医知识。

也许还能解决你看书时的小疑问呢!跟随美猴王,了解中医药丰盛的饯行宴话说美猴王曾经与众多猴子无忧无虑地生活在花果山中。

有一天,他下定决心去拜师学艺,猴子们为其办了一场丰盛的饯行宴。

他们到山中采仙桃,摘异果,刨中药,设宴欢送美猴王。

按书中的话说就是:“熟煨山药,烂煮黄精,捣碎茯苓并薏苡,石锅微火慢炊羹”。

其实,这些猴子采摘的山药、黄精、茯苓和薏苡(薏苡仁)既是食物,又是中藥材,这就是中医大夫们常说的“药食同源”。

千万别小看这几种食物兼药材,它们的作用可不小。

说起山药,我国有两种名字非常接近的山药呢,分别是“淮山药”和“怀山药”。

其中,产于河南焦作的怀山药具有益气养阴、养胃健脾的功效。

此外,山药能被烹制成蓝莓山药、拔丝山药,是我们餐桌上广受欢迎的美食。

薏苡仁,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薏米,具有利水、渗湿、健脾的功效。

因此,在湿热的夏天,很多人会用赤小豆和薏苡仁熬粥,以此来健脾除湿。

人参果是人参吗小读者一定还记得电视剧《西游记》中“偷吃人参果”那一集吧。

按照剧中的说法,人参果的夕卜形如同婴儿,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化,二十年一结果,再过三千年才能成熟,吃了就可以长生不老。

看来这人参果真是太名贵、太稀有了。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其实不然,人参果是一种水果,又名长寿果,形状像人类的心脏,并不像婴儿一般,更不会吃了就长生不老。

当然了,虽然没有长生不老的功效,人参果的营养价值也不容小视:它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糖分等优点,富含维生素与矿物质,所以广受人们的喜爱。

有些读者可能会问:人参果是人参吗?人参果与人参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人参果可不是人参哦。

前面说到的人参果是一种水果,而人参则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具有补元气、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等功效,被誉为“本草之王"。

《西游记》中的趣味中医与药名诗词

《西游记》中的趣味中医与药名诗词

龙源期刊网 《西游记》中的趣味中医与药名诗词作者:荣生来源:《保健与生活》2005年第04期在《西游记》第六十八回中,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在替朱紫国国王诊病时道:“医门理法至微玄,大要心中有转旋。

望闻问切四般事,缺一乏时不齐全:第一望他神气色,润枯肥瘦起和眠;第二闻声清与浊,听他真语及狂言;三问病原经几日,如何饮食怎生便;四才切脉明经络,浮沉表里是何般。

我不望闻并问切,今生莫想得安然。

”这首“四诊合参”的诗,讲得头头是道。

孙悟空说完拿出金线替病人诊脉,分清寸、关、尺三部,再调停自家呼吸,分定四气、五运、七表、八里、九候、浮中沉、沉中浮,最后辨清楚虚实之端,诊断此由惊恐忧思引起的“双鸟失群”之证,用乌金月‘进行治疗。

果然,国王的疾病就被治愈了。

沙和尚不甘示弱,论述大黄道:“大黄味苦,性寒,无毒;其性沉而不浮,其用走而不守;夺诸郁而无壅滞,定祸乱而致太平,名之曰将军,此行药耳。

”猪八戒对巴豆也有妙说:“巴豆味辛,性热,有毒;削坚积,荡涤腑之沉寒;通闭塞,利水谷之道路,乃斩关夺门之将,不可轻用。

”即便太医院官也深知药性:“兜铃味苦寒无毒,定喘消痰大有功。

通气最能除虫蛊,补虚宁嗽又宽中。

”更为有趣的是,作者吴承恩在描述唐僧去西天取经的决心和途中遇到的种种艰辛时,巧妙地把丰富的药学知识寓于文学中,小说《西游记》在第三十六回“心猿正处诸缘伏,劈破傍门见月明”中,有一首唐三藏抒发情怀的诗。

其诗日:自从益智登山盟,王不留行送出城。

路上相逢三棱子,途中催趱马兜铃。

寻坡转涧求荆芥,迈岭登山拜茯苓。

防己一身如竹沥,茴香何日拜朝廷?这首诗选用了益智、王不留行、三棱子、马兜铃、荆芥、茯苓、防己、竹沥、茴香等九味中药。

虽然药的功能与诗的内容无关,但这些药名却揭示了《西游记》的情节,颇值得玩味。

“益智”指的是受唐王之命赴大西天即天竺的大雷音寺取“大乘经”的矢志不渝的信念;“王不留行”指的是唐太宗排驾亲自为御弟三藏饯行,并与众官送出长安关外;“三棱子”指的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这三个徒弟;马兜铃正是唐三藏师徒与小白龙马一起“乘危远迈杖策孤征”匆匆赶路的形象和声音;“茯苓”是指西天如来佛祖:“防己”“竹沥吁旨唐僧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像新采的竹茎,经火炙后沥出的澄清汁液;“茴香”谐音回乡,指取经成功返回唐朝。

中药传说典故——冬虫夏草孙悟空神话形象的由来

中药传说典故——冬虫夏草孙悟空神话形象的由来

中药传说典故——冬虫夏草/孙悟空神话形象的由来作者:清伟来源:《养生保健指南》2010年第03期中药传说典故——冬虫夏草自古以来,冬虫夏草一直被作为我国中药宝库中的一宝,得到重视与应用,并与人参、鹿茸一起被称为中国三大补品。

冬虫夏草出产在我国西南高寒地区,藏胞称之为“牙什托根布”,其名较早见于吴仪洛《本草从新》(1757年)和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1765年)。

在明、清两代笔记体小说中,更是充满了对其传奇性的描述:“冬虫夏草,一物也。

冬则为虫,夏则为草,虫形似蚕,色微黄,草形似韭,叶较细。

入夏,虫以头入地,尾自成草,杂错于蔓草间,不知其为虫也;交冬,草渐萎黄,乃出地蠕蠕而动,其尾犹簌簌然带草而行。

盖随气化转移,理有然者。

”冬虫夏草的那种神秘莫测的生活习性,无疑引起了人们的兴趣。

其实冬虫夏草又叫虫草或冬虫草(藏语:压扎梗布),是虫和草结合在一起长成的一种奇特的东西,冬天是虫子,夏天从虫子里长出草来。

虫是虫草蝙蝠蛾的幼虫,草是一种虫草真菌。

怎么长出来的呢?夏季,虫子将卵产于草丛的花叶上,随叶片落到地面。

经过一个月左右孵化变成幼虫,便钻入潮湿松软的土层。

土层里有一种虫草真菌的子囊孢子,它只侵袭那些肥壮、发育良好的幼虫。

幼虫受到孢子侵袭后钻入地面浅层,孢子在幼虫体内生长,幼虫的内脏就慢慢消失了,虫体变成充满菌丝的一个躯壳,埋藏在土层里。

经过一个冬天,到第二年春天来临,菌丝开始生长,到夏天时长出地面,长成一根小草,这样,幼虫的躯壳与小草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冬虫夏草”。

冬虫夏草的外形像一条头部长了草茎(子座)的蚕虫体(真菌幼虫复合体)。

草茎呈深黄色,虫体呈红棕色或深褐色。

草茎长度2至8厘米。

虫体长度3至6厘米,直径0.3至0.7厘米,表面有密集的环纹,体下有8对足,中间4对足较明显;质脆易折断,断面为乳白色或黄白色纤维状;有如同草菇、香菇的香气;味淡或微甜,有黏性。

关于冬虫夏草的药用价值,古代医籍及笔记中皆有论述,《本草纲目拾遗》谓:“羌俗采为上药,功与人参同。

GMP分享西游记之炼丹

GMP分享西游记之炼丹
就是上面提到的,不是什么地方都可以炼 成神丹的,必须到荒郊野外、神仙往来的 胜境。
6.择人(经过GMP培训) 和自己一起炼丹的人必须是志同道合、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达阴阳,穷卦象, 而且还要懂得炼丹之道,还要带着一颗 诚心。
7.禁忌(严格执行GMP、SOP、SMP) 在正式修炼之前对进场修炼的人的性别、 人数以及周围动物的数量都有严格的要 求,所有人员必须严肃对待,不可嬉皮 笑脸。
器 对所需要的工具器物进行制作与准备。
不同的药物炮制,所用的设备不同, 炒药机、煅药机、蒸煮锅等。 (生产设备 的接触产品的表现必须不 得与药材发生反应)
4.炮制(洗、切、炒、煅、蒸、煮……) 药物在修合之前需要根据其药物性质先 行进行炮制。
5.择地(中药饮片加工车间要有除尘、排 烟等设施)
“神功泉”俗称“一勺之多”。泉水从岩底石隙中渗出 入石盂,刚能入勺,以勺舀水,舀之不干,故又名“一 勺之多”。
晋时,大医学士葛洪,游尽天下名山,一见麻姑神功泉, 大叹其异,传炉炼丹,留恋泉石之间,至今,葛洪仙井 遗迹犹在。
据明代建昌府同知陈克昌《神功泉葺亭记》载:“所谓 神功者,山顶有灶,昔葛仙炼丹之井,故名。”由此可 见,神功泉名是由于葛仙用这里的水炼丹而得名。
水银的膨胀系数比较大,变化明显。现在也有用酒精。
水银,其形体圆转流动,易于挥发。古人感到十分神奇, 因此认为水银是具有神奇效用的长生不死之药。
炼丹家不但通过火法炼成能使人“长生”的神丹,还能利 用神丹“点铁成金”,即将汞(水银)与铅、铜、铁等金 属按不同比例配方烧炼成黄色的金或白色的银。
自然界中的金、银、玉石等矿物,其性质稳定,不易发生 败朽。
鱼漂胶
:鱼漂胶、制鱼漂胶
• 来源:本品为石首鱼科动物大黄鱼、小黄鱼或 鲟科动物中华鲟、鳇鱼等鱼鳔。

《西游记》书中多处涉及到中医和中药的妙用

《西游记》书中多处涉及到中医和中药的妙用

《西游记》书中多处涉及到中医和中药的妙用《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作者吴承恩在书中描绘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所经历的种种磨难,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性格鲜明,栩栩如生。

书中有多处涉及到中医和中药,从这个角度上看,中医不仅仅是用来治病的,它已深深地根植于中国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精髓。

孙悟空给国王“悬丝诊脉”《西游记》第六十八回“朱紫国唐僧论前世,孙行者施为三折肱”中,有一段孙悟空诊脉的故事。

说一行人到了朱紫国,国王得了重病,张榜求医。

孙悟空悄然揭了皇榜,悄悄插进猪八戒怀里。

当官员找上门来,孙悟空声称自己能治好国王的病,还劳动大臣亲自来请他到王宫。

八戒和唐僧都不信悟空能治病。

国王和众大臣见悟空长相吓人、言词无理,也怀疑他的能力。

孙悟空却说了一番话:“医门理法至微玄,大要心中有转旋。

望闻问切四般事,缺一之时不备全:“第一望他神气色,润枯肥瘦起和眠。

第二闻声清与浊,听他真语及狂言。

三问病原经几日,如何饮食怎生便。

四才切脉明经络,浮沉表里是何般。

我不望闻并问切,今生莫想得安然。

”在这番话中,孙悟空清晰地说明,望闻问切、阴阳表里、虚实沉浮是诊断的精要,只有这样,才能对症施治。

紧接着,孙悟空提出要给朱紫国王“悬丝诊脉”。

这也是书中最精妙的一段。

书中描述:行者(即孙行者,孙悟空)将三条金线给宦官,吩咐将线的一头系在国王左手腕下,按寸关尺三部上,一头理出窗外。

行者接了线头,以自己右手大指先托著食指,看了寸脉;次将中指按大指,看了关脉;又将大指托定无名指,看了尺脉;调停自家呼吸,分定四气五郁、七表八里九候、浮中沉、沉中浮,辨明了虚实之端;又教解下左手,依前系在右手腕下部位。

行者即以左手指,一一从头诊视毕,却将身抖了一抖,把金线收上身来,厉声高呼道:“陛下左手寸脉强而紧,关脉涩而缓,尺脉芤且沉;右手寸脉浮而滑,关脉迟而结,尺脉数而牢。

夫左寸强而紧者,中虚心痛也;关涩而缓者,汗出肌麻也;尺芤而沉者,小便赤而大便带血也。

《西游记》中的中医中药

《西游记》中的中医中药

《西游记》中的中医中药仙草仙药——黄精与茯苓神通广大、无所不能的孙悟空,自然也是医家高手,以笔者的理解,这与他在成长过程中,除偶然偷吃仙丹神果有关之外,也与他经常吃仙草仙药有关。

如《西游记》第一回曾讲述“(孙悟空率领)众猴采仙桃,摘异果,刨山药,劚黄精,芝兰香蕙,瑶草奇花……”,“熟煨山药,烂煮黄精,捣碎茯苓并薏苡,石锅微火漫饮羹。

人间纵有珍羞味,怎比山猴乐更宁?”黄精素来带有神奇的色彩。

在古代养生学家乃至医学家眼中,它是一味神奇的延年益寿之品,有“久服成仙”之说。

在历代记载中,黄精更多的是一种仙家服食之品,而有关药用配伍的论述较少。

东晋道士兼医药家葛洪《抱扑子》中谓“昔人以本品得坤土之气,获天地之精,故名(黄精),服之十年乃可大得其益”。

茯苓也常被视为神物,并且有金翁、更生、绛晨、伏胎等雅称。

《神农本草经》说茯苓“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

养生学家谓茯苓“千年以上者,变化为兔,或化为鸟,服之轻身,成就仙道”。

人们普遍认为,茯苓形状特异,多年生长,得松之精气足,久服百病自去,长生不老。

魏晋时期,食茯苓以求长生蔚然成风,据说南朝齐梁时期陶弘景辞官返乡时,梁武帝即令“每月赐茯苓五斤,白蜜二斤,以供服尔”,可见古人已把茯苓视为延寿珍品。

神奇人参果众所周知,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人在五庄观背着师傅偷人参果时,吴承恩借花园土地之口,向人们讲述了人参果的神奇。

人参果又名“草还丹”,“这宝贝,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再三千年方得成熟。

短头一万,只结三十个。

果子的模样,就如三朝未满的孩子相似,四肢俱全,五官咸备。

闻一闻,就活三百六十多岁;吃一个,就活三万七千年”。

但“人参果,遇金而落,遇木而枯,遇水而化,遇土而入。

却是只与五行相畏”。

在《西游记》中,人参果如此的难得,延年益寿的功效也非同凡可。

根据药农经验,野山参历年愈久,性愈温和,其精力亦足。

“因其吸天空清静之气足,受地脉英灵之质厚,故效力巨也”。

野山参生长四五十年才增加一两(十六两进制),民间有“七两为参,八两为宝”的说法。

西游记中的医学知识点

西游记中的医学知识点

西游记中的医学知识点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自问世以来广受读者喜爱。

作为一部富有神话色彩的小说,其中蕴含了许多医学知识点。

下面将从诸多角度探讨西游记中的医学知识。

一、人物形象中的中医元素在西游记中,不少角色的形象和行为融入了中医的思想。

如孙悟空拥有神通广大的医术,他能够医治众多疾病,包括治愈疟疾、降服瘟疫和治理恶疮等。

这反映了古代中医对各种疾病的综合治疗观念。

二、草药与丹药的运用在西游记中,草药和丹药被广泛使用。

比如,紧箍咒被敷在孙悟空的头上,从中释放出的毒药起到钳制他的压制作用。

这种描写与中药领域中的砒霜与天麻等草药的应用相似,用草药调节和治愈疾病在中医中早有实践。

三、针灸与经络论在西游记中,针灸与经络学说也得到了体现。

如孙悟空被牛魔王封在炉中,它的身上被放置了七十二针,封印了他的能力。

这里反映了针灸对于人体能量流动和调和的作用。

此外,孙悟空自身的六个战舞与六脉神剑的联系,也可以与经络学说相对应。

四、饮食与阴阳性味西游记中的角色在饮食方面,所选择的食材与饮食习惯体现了中医饮食养生的思想。

比如僧人行者妖精斗法之后,《西游记》第二十三回描写:“那僧家就出得精神了,吃不多不少酸的、甜的、苦的、辣的布草馒头。

”这体现了中医关于饮食平衡,调理阴阳性味,以达到健康养生的思想。

五、房中术与性保健在西游记中,角色们的变形能力常常用于玩弄男女情爱的游戏。

如妖怪的变形之后,便经常忍受不住勾引人类男子。

这些描写与中医房中术和性保健的理论结合,表现了古代对于性生活的关注和养生之道。

六、后世于如何运用西游记中的医学知识点西游记中的医学知识点在今天的医疗实践中仍然具有参考价值。

我们可以借鉴作品中描写的医疗方式,结合当今的医学理论,对于某些疾病的治疗能够提供新的思路。

同时,如果深入学习西游记中描写的医学知识点,也会使我们更加了解中国传统医学的精髓。

通过对西游记中的医学知识点的探讨,我们不仅进一步认识了该文学作品的广阔内涵,同时也对中国古代医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灵台方寸山,西游记里的厚朴中医

灵台方寸山,西游记里的厚朴中医

灵台方寸山,西游记里的厚朴中医厚朴毕业季,筑基一期的同学们毕业啦!老师将同学们的毕业感想阅读、挑选、整理、点评并连续发表出来。

期待同学们之间可以通过这种形式互相交流,共同成长。

本期文章,筑基一期班主任引言: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西游记内涵丰富,体系繁杂,没有老师指点的话,读起来还真有云里雾里的感觉。

比如师徒五人,意指人的心身本性欲望以及意志等,真假美猴王,指的是一体二心,是真我和假我之争。

取经的过程实质是自我修行的过程。

余同学旁征博引,触类旁通,而且想象力丰富,将学习中医的过程喻为求取真经的过程,开卷有益。

灵台方寸山,西游记里的厚朴中医筑基一期余彩云写于壬寅年甲辰月甲辰日,于杭州。

各位看官话说《西游记》咱都看过,孙悟空出现以后,从花果山撑着他的小破船,漂洋过海,来到了灵台方寸山,斜月三心洞,跟着菩提祖师学艺……以前看西游记就是关注打妖精的剧情上,图个热闹好玩。

后来在网上看到了一个有趣的说法,分享如下:为什么是灵台方寸山?心啊。

方寸山是什么?心啊。

斜月三星洞又是什么?还是心啊。

所以孙悟空真正把自己急躁、贪、嗔、痴的毛病改掉,就一定要在灵台方寸山。

人性的进化一定要在心那里修。

为什么要学72变?一年约365天,地球围绕太阳转,每5天发生一个变化,总共约72变。

孙悟空为什么要拿那个金箍棒?金箍棒是定海神针啊。

我理解在肾阳里面,人的真阳在肾阳里面。

所以定海神针,拿出来修到一定程度,人的真阳人的督脉往上走的话,大闹天宫啊。

那个金箍棒要去大闹天宫啊,在百会穴这里。

读到此,不知道同学和老师们是不是觉得,以上解读别开生面,有点意思?我们知道,人背后脊柱上的穴位灵台穴,上面神道下面至阳,离心俞不远。

张至顺老道长说我们的心就叫一立方寸。

斜月就是弯钩,三星就是那三点,合起来就是“心”。

关于孙悟空的火眼金睛。

故事里孙悟空被太上老君放在炼丹炉里用三昧真火烧了七七四十九天意外炼成的。

其实我还这么理解,七七四十九天就是佛家说得一个超生轮回。

揭秘《西游记》中的中医中药

揭秘《西游记》中的中医中药

2016.1030中医文化中国古典四大名著那当然是家喻户晓的了,而其中尤其是以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著的《西游记》更是为老幼皆知,而且都非常喜欢看,其中不但描写了很多师徒四人西天取经路上与各路妖魔鬼怪战斗的情况,而且还提到了很多中医中药。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给大家对此方面做详细的介绍。

仙草仙药 ——黄精与茯苓神通广大、无所不能的孙悟空,自然也是医家高手,以笔者的理解,这与他在成长过程中,除偶然偷吃仙丹神果有关之外,也与他经常吃仙草仙药有关。

如《西游记》第一回曾讲述“(孙悟空率领)众猴采仙桃,摘异果,刨山药,劚黄精,芝兰香蕙,瑶草奇花……”,“熟煨山药,烂煮黄精,捣碎茯苓并薏苡,石锅微火漫饮羹。

人间纵有珍羞味,养生学家谓茯苓“千年以上者,变化为兔,或化为鸟,服之轻身,成就仙道”。

人们普遍认为,茯苓形状特异,多年生长,得松之精气足,久服百病自去,长生不老。

魏晋时期,食茯苓以求长生蔚然成风,据说南朝齐梁时期陶弘景辞官返乡时,梁武帝即令“每月赐茯苓五斤,白蜜二斤,以供服尔”,可见古人已把茯苓视为延寿珍品。

怎比山猴乐更宁?”黄精素来带有神奇的色彩。

在古代养生学家乃至医学家眼中,它是一味神奇的延年益寿之品,有“久服成仙”之说。

在历代记载中,黄精更多的是一种仙家服食之品,而有关药用配伍的论述较少。

东晋道士兼医药家葛洪《抱扑子》中谓“昔人以本品得坤土之气,获天地之精,故名(黄精),服之十年乃可大得其益”。

茯苓也常被视为神物,并且有金翁、更生、绛晨、伏胎等雅称。

《神农本草经》说茯苓“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

宋哲宗敕令“国子监别作小字雕印”及“候了日广行印造”的圣旨,可见当时印书还考虑到了推广和便于普及民间的问题。

校正医书局始则隶于编修院,后迁移至国子监(太学),大约存在了十几年。

而后的工作则由太医院、国子监分任,陆续校刊颁行了《黄帝针经》(据高丽传入本)、《和剂局方》、《圣济总录》等多种医书。

尽管校正医书的工作,随着宋朝国势的颓败而逐渐停止了下来,但是刊刻古医书的工作反而日渐昌盛。

《西游记》中的中医知识

《西游记》中的中医知识

《西游记》中的中医知识刘琪【摘要】《西游记》文中包含有中医哲学思维,阴阳、五行等中医思想.文中载有两篇药名体诗以及多味中药的药性和对应治疗的症状;描述了多种疾病的病名、相关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中医四诊等.100回中20余回涉及中医相关理论,可见作者在中医学方面有一定的造诣.【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7(015)020【总页数】3页(P136-138)【关键词】西游记;吴承恩;中医文化;中医基础理论【作者】刘琪【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天津300193【正文语种】中文吴承恩 (约1500年—1583年),明代淮安府山阳县人,自幼敏慧,博览群书,一目十行。

明代中医药的发展迎来第二个鼎盛时期,特别是明代中叶,生产水平提高,国内外市场开拓,医药界人文荟萃,名著迭起。

宋代范仲淹曾提过“不为良相,则为良医”,此话在文人界掀起一股清流,宋明之间虽隔有元代,但对于仕途失意的文人一直有着影响。

吴承恩在医学发展的社会背景、自身仕途失意、前人所言的影响下,加之其对于读书的热爱,在医学方面有所涉猎,这一点在其所著的《西游记》字里行间可窥见一斑。

2.1 阴阳学说第一回中提到石猴“乃天地精华所生”,第七十八回途径比丘国同样描述“养育孩童,父精母血,怀胎十月,待时而生”。

《灵枢·天年》中提到“人之始生,以母为基,以夫为楯”,即人胚胎的生成需要父母两精相合,以母血为基础,父精为卫外功能,怀胎十月胚胎发育成胎儿产出。

石猴以天为父,以地为母,感受天地精华应运而生,无论是石猴还是胎儿,他们的生成都是阴阳相合。

父精为阳,母血为阴;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夜为阴。

第二十三回中亦有诗曰“身中自有好阴阳”,第八十二回中也提到“天无阴阳,日月不明;地无阴阳,草木不生;人无阴阳,不分男女。

”2.2 五行学说《中医基础理论》将五行之间的关系分为生克五行和中土五行。

2.2.1 生克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是平等的,有着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等关系。

《西游记》中的中医药

《西游记》中的中医药

《西游记》中的中医药《西游记》和中医药《西游记》是⼀本很出名的神魔⼩说,主要由《⼤闹天宫》、《唐僧出世》和《西游取经》三个部分组成。

但是我们这次要讨论的不是《西游记》⾥曲折有趣、悲欢离合的情节,⽽是看故事中的中医中药我们看到《西游记》第六⼗九回,《⼼主夜间修药物君王筵上论妖邪》;这是孙⾏者的诊断过程,通过仔细诊脉,来得出患者的病因病机,是“惊恐忧思导致的⽓⾎壅滞,饮⾷不⾏之病”。

这是孙⾏者的诊断过程。

这⾥解释⼀下,⼨关尺是什么。

脉学术语,指⼨⼝脉分三部的名称。

桡⾻茎突处为关,关之前(腕端)为⼨,关之后(肘端)为尺。

⼨关尺三部的脉搏,分别称⼨脉、关脉、尺脉。

孙悟空就通过悬丝诊脉,得出了患者的病因病机,是“惊恐忧思导致的⽓⾎壅滞,饮⾷内停之病”。

那么治疗⼜该怎么办呢?!中医⾥的基本治则是“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既然是⽓⾎壅滞,饮⾷内停之证,那就是实证,要通过泻下的⽅法来治疗。

孙悟空也很快就敲定了药⽅,开始制药。

当然了,除了三味药之外,孙悟空还让加了⼩⽩龙的马尿,服药的时候要⽤⽆根⽔(⾬⽔)送服。

⼩⽩龙马尿和⽆根⽔这两味药太过⽞妙,暂且不论。

我们且看前三味药:⼤黄,巴⾖和锅底灰。

其中巴⾖和⼤黄都是很典型的泻下药,果然是“实则泻之”。

⼤黄的药性,沙僧都说得很清楚了,也表⽰反对使⽤⼤黄。

因为患者(国王)已经病了三年,应该⾝体⽐较虚弱,所以不能⽤⼤黄峻下之药。

但是孙悟空就反对说,⼤黄可以荡涤肚中凝滞之寒热,我们再看前⽂的脉象,就看到⼀句“尺数⽽牢者,烦满虚寒相持也。

”。

在清朝成书的《医宗⾦鉴》中“右尺部侯⼤肠”。

《西游记》虽成书于明朝,但是流传到清朝就有了多种版本的刻本,难免会有清朝⼈的加⼯痕迹。

因此,《西游记》中采⽤“右尺部侯⼤肠”这⼀说法也是合理的。

因此,“(右)尺数⽽牢者,烦满虚寒相持也”指向的就是⼤肠(肚)中有烦热虚寒相凝滞,因此⽤⼤黄荡涤寒热,恰好对症。

孙悟空除了会打架之外,也是个⽤药⾼⼿呀!再然后是巴⾖,猪⼋戒也知道巴⾖的药性,同样提出不能轻易使⽤巴⾖,不过他⽐沙僧油滑点,没有表⽰直接反对,啧,⼀看就是⽼滑头了。

揭秘《西游记》之道家医学一书《西游密文》

揭秘《西游记》之道家医学一书《西游密文》

揭秘《西游记》之道家医学⼀书《西游密⽂》西游密⽂ 2018-08-17 15:05:45
《西游密⽂》乃是⼀部破译《西游记》密码的⽞妙莫测的秘典,其理论学说精妙、系统、完
善,堪称精绝,是当今最符合科学理论体系的秘典。

《西游密⽂》以科学实践⾓度系统的解析⾝体通过特殊的『修炼』如何达到成仙、成神、成圣
的境界。

它是中华⽂化之根、医学之本、信仰之源是中华⽂『绝中之绝、秘中之秘』的旷世秘
典。

西游密⽂
前⾔
⾃序
⽬录
第⼀部分
开篇
密⽂
密⽂
《西游密⽂》是信诚道长以《西游记》原⽂为主线,对每个段落、每⾸诗词歌赋都进⾏详解和说明,并延伸⾄⽂化、医学和信仰。

想了解更多内容,请关注西游密⽂。

西游记里探中药,这回你读懂了多少?

西游记里探中药,这回你读懂了多少?

西游记里探中药,这回你读懂了多少?前言学中医确能令人获得不仅仅是中医药本身的收获——从另一个视角去看待外界和生活。

在学过中医又返回去看《西游记》后,似乎关注点有点不一定了,以前沉迷于师徒四人一路上的惊奇遭遇,为吴承恩笔下那个瑰丽魔幻的神魔宇宙而深深着迷。

如今看回小说,发现其中有一首诗挺有意思的。

一下子便被吸引过去。

《西游记》在第三十六回「心猿正处诸缘伏,劈破傍门见月明」中,有一首唐三藏抒发情怀的诗:自从益智登山盟,王不留行送出城。

路上相逢三棱子,途中催趱马兜铃。

寻坡转涧求荆芥,迈岭登山拜茯苓。

防己一身如竹沥,茴香何日拜朝廷?《西游记》大家都看,可这一首诗,没学中药的人可能一眼便略过了,而学过中药的人看后,眼睛「噌~」一下便亮了,益智、王不留行、三棱子、马兜铃、荆芥、茯苓、防己、竹沥、茴香,这几味药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不急,我们一一讲解。

是药,但也不是药益智药性归经:辛,温;归脾、肾经。

功用:暖肾固精缩尿,温脾止泻摄唾。

益智为暖肾温脾常用药,常用于调理肾虚尿频、小便频数、遗精白浊等肾脏病证,常用方如《世医得效方》中的三仙丸、《校注妇人良方》中的缩泉丸等。

在唐三藏的诗中,「益智」代指其赴西天大雷音寺求取大乘佛法之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

何也?盖如《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所言「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

」其中「肾藏志」之意,如王冰所注:「专意而不移也。

」可见唐三藏此处意思是自己求取真经的志向之坚定犹如肾得益智之温暖,专意而不移。

王不留行性味归经:苦、平。

归肝、胃经。

效用:调血通经,下乳消肿,通淋。

王不留行善于通利血脉,调血通经,走而不守,可用于瘀滞经产和淋证涩痛等证,也常用于妇人乳汁不下,乳痈肿痛。

同时王不留行还是耳穴疗法不可或缺的一味外用药。

在唐三藏的诗中,「王不留行」则寓意着当年唐太宗排驾,亲身为其饯行,与众官送其出长安关外。

送行,便也恰对上了「王不留行」这味药「走而不守」的特性。

西游记辨药理医官疑问

西游记辨药理医官疑问

西游记辨药理医官疑问摘要:一、前言二、《西游记》中的医药知识1.主要角色与医药相关的情节2.医药知识的呈现方式三、辨药理医官的疑问1.疑问的来源2.疑问的具体内容四、对辨药理医官疑问的解答1.从《西游记》中的医药知识解答2.从现实医学角度解答五、结论正文:一、前言《西游记》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

在这部小说中,医药知识作为一个重要的元素,贯穿了整个故事。

本文将通过对《西游记》中医药知识的分析,来解答辨药理医官的疑问。

二、《西游记》中的医药知识1.主要角色与医药相关的情节在《西游记》中,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这三位主要角色都曾经历过与医药相关的情节。

例如,孙悟空曾在天宫盗取蟠桃,以延年益寿;猪八戒曾在高老庄被救治,从而恢复正常形态;沙僧曾在流沙河被观世音菩萨度化,成为唐僧的徒弟。

2.医药知识的呈现方式《西游记》中的医药知识主要以角色对话、故事情节和寓言故事等方式呈现。

这些方式使得医药知识与故事情节紧密相连,既丰富了故事内容,又传播了古代医药知识。

三、辨药理医官的疑问1.疑问的来源辨药理医官是《西游记》中一位具有专业医药知识的官员。

他在阅读《西游记》时,对其中涉及的医药知识产生了疑问。

2.疑问的具体内容辨药理医官对《西游记》中的医药知识产生了两个方面的疑问:(1)故事中涉及的医药知识是否符合现实医学原理?(2)故事中的医药知识对现代医学有何启示?四、对辨药理医官疑问的解答1.从《西游记》中的医药知识解答虽然《西游记》中的医药知识很多都带有神话色彩,但其中也不乏符合现实医学原理的知识。

例如,在故事中,某些草药被描述为具有治疗疾病的作用,这与现代医学中草药的药用价值相符。

2.从现实医学角度解答从现实医学角度来看,《西游记》中的医药知识对现代医学有一定的启示。

例如,故事中提到的某些疾病的治疗方法,可以启发现代医学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去研究治疗方法;故事中的一些医药理念,如“治未病”,与现代医学的健康观念相契合。

孙悟空是老中医,为朱紫国国王悬丝诊脉,猴哥的医术是哪学来的?

孙悟空是老中医,为朱紫国国王悬丝诊脉,猴哥的医术是哪学来的?

孙悟空是老中医,为朱紫国国王悬丝诊脉,猴哥的医术是哪学来的?西游故事百家谈!西游记原著中的孙悟空,除了能降妖除魔外,还是一名老中医,颇懂得中医药理,曾经为朱紫国国王悬丝诊脉,唐僧看了也为之一惊。

话说唐僧师徒到了朱紫国境内,看见朱紫国国王疾病缠身,病得整天只能躺在床上,连轿子都坐不起,原著中朱紫国国王这般说道:“文武众卿,寡人身虚力怯,不敢乘辇;汝等可替寡人,俱到朝外,请孙长老看朕之病”孙悟空揭了皇榜要给国王看病,取经队伍的其他成员,都觉得孙悟空这牛吹大了,急忙责备孙悟空,都怕孙悟空犯下欺君之罪连累自己,猪八戒说道:“哥哥,切莫攀出我们来”。

孙悟空不但要给国王看病,而且还要用失传很久的”悬丝诊脉“,唐僧被气得差点念出紧箍咒,对孙悟空破口大骂,说道:“你这泼猴,害了我也”唐僧问道:“你跟了我这么多年,哪里看你医好谁来?你药性也不知,医书也没读,怎么就敢如此夸下海口?你哪里见过《素问》,《难经》,《本草》,《脉诀》,就敢说回悬丝诊脉了?”孙悟空回怼了一句:“我有金钱在身,你不曾见哩”。

事实证明一切,孙悟空确实会悬丝诊脉,直接打脸唐僧。

孙悟空拿来三根线,系在国王手腕上的寸,关,尺三部上,很快就诊断出结果,道:“陛下左手寸脉强而紧,关脉涩而缓,尺脉芤且沉;右手寸脉浮而滑,关脉迟而结,尺脉数而牢。

夫左寸强而紧者,中虚心痛也;关涩而缓者,汗出肌麻也;尺芤而沉者,小便赤而大便带血也。

右手寸脉浮而滑者,内结经闭也;关迟而结者,宿食留饮也;尺数而牢者,烦满虚寒相持也。

诊此,贵恙是一个惊恐忧思,号为'双鸟失群’之症“从孙悟空的这话中,我们可以肯定,孙悟空是位名副其实的老中医,那么问题来了,孙悟空高超的医术,是哪里学来的呢?笔者认为是孙悟空在南赡部州呆的那十年自学的。

当年孙悟空为了寻求长生不老,漂洋过海来到了南赡部州,他在南赡部州呆了十年,孙悟空这十年的时光,也不是白白浪费的,他主要做了这几件事:第一,在是市廛中学人礼,学人话,古代的市廛就是现在的店铺,孙悟空当时可能当过店小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当地也有土产药物
名为“和汉药”
较后时间,著名汉医
代有传人,当时均用中文书写
日本最伟大的药物书籍
称为“本草图谱”
由祖父子三代完成
印成九十二册
其中汉方汉药近千种
日本家庭,常采用夏枯草,葛根汤,中将汤等
作为家庭自疗良药
近世更是设立了极多“汉药研究所”
把日本西医一并当作俘虏驱逐出境
同时,
号召留在中国,
美国当西医的高丽人回国服务
可这样也就只有数十人而已
只能在医院担任急救工作
但是,
当时韩国的中医依然存在
当时有一位西医出身的教育家
创立了“东洋医科大学”
学校设立西医和汉医科
可惜,
继续说中药西游,这一站,法国!
法国的医药,与英美的医学不相联系,好像自成一体。这里有一段历史,听我慢慢说来。古代的越南叫做安南。安南边境紧邻中国的云南,中国的文化传入极早,秦始皇时期曾派重兵征服安南。从此两国来往甚密,中国的药物也传入彼邦。因为安南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所以安南生产中药,最著名的是肉桂。中国官方也常常向安南采办。及至中法之战开始,清廷割地求和,把安南的主权让给法国,法国就将安南改为越南,并且一举吞并了老挝和柬埔寨,改称之为越南三邦。法国统治越南三邦既久,发现越南出品的中国药物实在有功效。于是召集专家组织法国科学研究所出版法文本的植物医药学,有《越南汉药志》将中文原名全部用中文列入书中,剩下的都是法文内容全是中药的研究报告。而且将汉药的原料运回法国,制成了很多新药。如苦参子治疗痢疾;黄连作为解毒剂。在法国药中都赫赫有名。其种类之繁多,比各国药典中所列的中药品种更多,效果更大。
其实是人类神经汇集点
(他们又开始说韩医针灸是世界标准了
怎么世界上有这么恶心的一群人)
(想起他们汉医改韩医就火冒
陈先生在天有灵,
不知会不会后悔为他们编写中医讲义)
继续,中药的世界之旅
中医中药下南洋
首先是泰国
泰国接近我国云南
初时从中国传入佛教
今天的意大利国家公布的《药典》写明采用中药的仍达三百种之多,足见中药的影响之深远
这次说到英国了!
英国的西医发达,生草药医生也多。有生草药学会,会员众多,而且出版典籍也多。伦敦惠而康医学博物馆举行的中国医药展览会,所收录的中药资料详尽,很有参考价值
近年来,全世界提倡食疗和天然药物,因此无数医家写成好多生药书籍名为Herbs Books,皆以中国药为主。在七十年代,书籍种类就达到二百八十多种。西方医家认为中药有根治性,连锁性,综合性之疗效。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及副作用,能治疗许多西医束手无策的病症,认为中药是世界上还未完全开发的宝藏(一直以来,西方医药界对于中药的研究和开发已经远远领先于我们自己。。。)
以下六种是英国药典中记录并被最多使用的中药:
陈皮糖浆
乌头药酒
薄荷
儿茶药酒
姜糖
黄芪胶
说完英国,再看瑞士!
瑞士是个中立国家,二次大战未受战火,因而全欧洲出版的研究中药的书籍,都可以在当地的书店买到。
瑞士虽然西药店众多,但中药店也不罕见,甚至还有药粉批发厂(什么肉桂粉啦,大黄粉啦,都有的)。中药配剂甚多,还有中文标注。
德国的默克,奇喜,里德尔大药厂都有专门陈列中药的展室,除了展示药材标本之外,他们详细的介绍了中药的产地情况及采摘时的情形。
举个例子:其中大黄一种就有十数瓶之多,区别为哪是山西产,内蒙产,西藏产,上海产等大小纹路各有不同,并皆精美。。。
当时中国医药界都知道德国有一家大药厂采买当归,提出精英制成妇女痛经良药Eumenol,贩运于欧美各邦以及中国,因而大获其利。。。
我们的中药难道只有在别人手里大放光华!中药在意大利的遭遇,意大利是欧洲的古国,向来信仰植物性药物(见于庞贝壁画)。
马可波罗用船运中药到达威尼斯后,继而开始自行种植生草药,设立植物性苗圃,并且将《黄帝内经》译成意大利文,意大利神父还收购《本草品汇精要》藏入国家图书馆,研究中药者代代有传人(伤心的是,我们自己国家反而没有这本彩图本的巨著了,真是万分可惜!)。
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圈圈叉叉文
由于韩国一向使用中文
所有中国的医术大量的被韩国人收购
如《医方,而中国反而没有了
(原因就不说了,又是民族之争)
此书内容极为丰富
好多中国古代的医术典籍都收集在里面
共计有二百六十卷
后来,西方医药发明了化学药品,除了各种新药,还将中国的药品化验后列出化学分子式,制造出中药的复制品。
一次大战中,航运中断,中药无法运去,于是只得完全采用化学复制品。但战争结束,又继续向中国采办中药。
二战时,中药的供应又再次中断,而战事结束,仍然向中国购药。至今,在西方国家还有很多原料药依靠中国出口,而以中药为原料研制的新药也屡见不鲜。(其实,中药,原料药的出口是破坏我们生态环境的出口,真是大地不能承受之重啊)
中药西游记概述
中药的西游开始于公元十世纪以前,也就是宋朝之前。当时的阿拉伯人到福建的泉州“互市”,所谓的互市:就是以阿拉伯的货物来交换中国的货物,中国人也以阿拉伯人所需要的东西,来换取中国人需要的东西。互市的地方就是以泉州的开元寺为中心。
当然,中国人也造了大船运货往阿拉伯,就在这些交流中,中国的药物也传入阿拉伯。而后再传入欧洲,欧洲人对中药感到十分惊奇,并且也认为确实效果神奇。因此,很早就采用中药治病(其实,大家还可以留意下西方旧小说的描述。在《基督山伯爵》里,在《福尔摩斯探案集》里都有为数不少关于中药的记录有兴趣不妨找来重温下)。
法国人向来自大,瞧不起英美。他们的药物特色之一,就是化用了很多中药,而我们中国人,恐怕还不知道(正如一位TX所说我们的知识产权就这样被巧取豪夺了真是悲哀)
第二站,德国!
在中药广受自己人抨击的时候,当国人主张生活西化,不西化就不科学,不合潮流的时候,德国人悄悄的来了,带着他们认为中药是发明新药的源泉的观点来了(这一点和法国人不谋而合)。
甚至比我们自己的研究投入更多
回到主题说中药
说完中药在日本,不得不说到韩国
一个最近让人上火的国家
中医传入韩国始于汉代
中国汉代书籍运到高丽的,非常丰富
当时的高丽知识分子都能用中文写作
读音也是汉代的音韵
后来
高丽国的世宗大王觉得中国的字太多了
不易认识,才发明了拼音文字
几乎没有收他们报酬
而后韩国再召集汉学家将之全部译成中文
(后来东洋医科大学经费不足停办了
庆熙大学接手过来,
他们的医学院仍然用的是陈先生的讲义)
当时,
庆熙大学要聘请陈先生为教授
但韩国文教部又规定要有韩文的博士论文才可以
结果陈先生就写了中英文的《中国医药史》
佛教僧人也便用中药治病
(插话,泰国自己的文字,
有考证说是由我国篆文变化而成
后来又用发音造字)
郑和当年带去的船队
有人留在了泰国
他们在当地种植中药
又在当地抓蛇,用蛇类制造药材
现在泰国的中药已经超过一万种了
当然也都有泰文名字
泰国有一个时期特别混乱
五百三十万字
到了近代
日本人占领高丽,高丽亡国
青年人读书,
只可以从小学读到中学为止
没有资格念大学
当然,
医科大学的大学生没有一个高丽人
日本投降时,
李承晚是大总统
日军司令曾说,
高丽全国没有一个西医
是否可以留下日本的西医
结果李承晚断然拒绝
里德尔药厂出过一本小书名为《大清国药剂》里面详细记载了很多有价值的中药材资料,图文资料齐备,考据详尽。特别鸣谢某德国神父及德国领事之力。以上文章出自早年留学德国的医药学博士黄胜白之手,黄先生本人是个著名的西医。可叹,那么好的中药,中医却不知科学研究中国药物的方法;而懂科学方法的人又不懂中医,无法上手,纠结啊纠结!
因为感觉化学类西药副作用太多,瑞士人也和英国人一样转而研究中药药剂,然后制成丸药或者粉剂出售。亦有三五种中药混合制剂,定名之后用于治疗伤风感冒或者胃肠道疾病,患者也很认同。特别是夏天,藿香散可是他们的最爱。
继续
中药在日本,一段避不开的故事。中药的种子,最初是由秦代徐福带到日本熊野县。徐福到达熊野的时候,正值一个大雾的夜晚,士人认为是天神下降。不久,秦亡汉立,士人有病,徐福派医诊治,并赠以药品,屡次大疫,均经扑。故日本人称中医中药为汉医汉药。
意大利神父来华传教,学习汉文汉语,进而研究中医中药,将中药种子带回去、将中医典籍翻译过去、还将中国医家的诊脉方法传入意大利,并且聘请阿拉伯人深通中医者教导诊脉和用药方法。原本中医的早期医学发明摇身一变成了西方医学的基本学术(知识产权啊知识产权)。
古代中国药方喜欢用酒浸,成为药酒。意大利人也纷纷效尤,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马爹利酒(Martini),特别注明此酒中含有中药。包括当归,大黄,肉桂等既能补血,又可强身还能润肠通便,此类药酒,种类繁多不下百种。当时的欧洲进服中国药酒蔚然成风,一时时尚。
他们那边的中医只会开方
并不会系统的编写讲义
有学生,但没有教授
于是,当时校方派人到香港去
请一名中国名中医编写中医讲义
这位中医便是三四十年代上海知名中医陈存仁先生
陈先生用六个月的时间
完成了包括内科外科儿科药物学诊断学。。。
厚厚的十四大册讲义
并且从发扬中医中药的角度考虑
到了元朝,马可波罗在中国做官,离开时带回去大量的中国物品回意大利,有指南针,火药,印刷品以及很多的中药。
到了清朝乾隆年间,欧洲有三位植物学家Kaempeer,Franz,Thunberg先后到日本及中国收集药物种子。带回荷兰,瑞士种植所以西方各国的药典中都把中国的人参,茯苓,白术,甘草、黄连,大黄,肉桂,龙胆草,荜澄茄,当归、丁香,薄荷,苏合香,远志,茴香,豆蔻、杏仁,芥子,蜂蜜,五倍子,艾叶等等,制成药粉,药片,药膏,药液;他们的药液是用酒浸制的名为酊剂,作为配方之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