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参考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建筑设计文献综述

建筑设计文献综述

建筑设计文献综述摘要本文对建筑设计的文献进行了综述,讨论了建筑设计中的三个主要方面:概念设计、形式设计和功能设计。

其中,概念设计讨论了自然、文化和历史环境,设计灵感及创新性的概念;形式设计讨论了空间安排、结构系统及技术系统及空间语汇;功能设计则讨论了建筑功能及用户要求等等。

文章结合了多种文献资源,从生态学、文化学及跨学科知识的角度考察与建筑设计相关的主要观点。

综上,本文指出,建筑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必须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以确保最终的设计结果能够满足用户要求。

关键词:建筑设计,概念设计,形式设计,功能设计IntroductionConcept DesignConcept design is the first stage of the architecturaldesign process, and is concerned with establishing the design intent and direction for the project. It involves a thorough investigation of the natural,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contextsin which the project will be situated, as well as an exploration of design inspiration and innovation. David Pearson's work on "contextual design" is an exampl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in which context is given equal importance as form, and the concept of understanding a place through its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aspects is embraced (Pearson, 1997).Form DesignForm design is the next stage of the design process, and is concerned with the physical arrangement of space, structural systems, and technical systems, as well as the creation of a spatial vocabulary. Through form design, architects are able to achieve an emotional response in the user through a variety of methods, including pattern, color, texture, and light. Leland Roth's seminal work on "form and function" is an example of how form can be used to express function (Roth, 1985).Functional DesignFunctional design is the final stage of the design process, and is concerned with both the practical and aesthetic aspectsof a project.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as it is important to ensure that the building meetsuser needs and requirements. Robert Venturi's work on "function and symbolism" is an exampl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in whichthe expressive potential of a building is explored in order to achieve a balance between form, function, and symbolism (Venturi, 1996).。

绿色建筑设计文献综述

绿色建筑设计文献综述

绿色建筑设计文献综述摘要:20世纪60年代,美国建筑师保罗·索勒瑞提出了生态建筑的新理念,绿色建筑理论引入到中国以后,绿色建筑成为日益流行的概念。

但国内人们长期以加强具体的绿色技术应用来实现绿色建筑,过程设计没有成为绿色建筑设计的研究重点,过程研究的滞后阻碍了绿色建筑多学科整合设计的实现,因此有必要对绿色建筑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对基本的概念进行深入的剖析。

本文从方法论的视角出发,促使绿色建筑设计的重点问题转为如何提高设计与规划过程的效率和更合理使用技术。

关键词:绿色建筑;绿色建筑技术;方法论;绿色建筑设计方法论;并行设计过程模型1 绿色建筑世界性的能源和环境危机使得“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的思想在全世界范围内达成共识。

从社会能源消费的构成来看,建筑能耗占总能耗的30%~40%,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能耗将在一段时期内继续以较快的速度增长。

对于城市和建筑来说,由传统的高消耗型发展模式转向节能环保型模式成为必然的趋势,绿色建筑的概念应运而生。

绿色建筑的概念由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于20 世纪60 年代首先提出,是指为人类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工作、居住、活动的空间,同时实现最高效率地利用能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

现在这一概念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在不少国家得到实践推广,成为世界建筑发展的方向。

经过30 多年的发展,绿色建筑现在在国际上已有了许多成熟的评估体系,如美国的LEED、英国的BREEM、加拿大的GBC、日本的CASBEE、澳大利亚的NABERS 等绿色建筑评估体系。

中国也紧跟世界发展潮流,在2006 年6 月推出了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从法律和标准上规范了绿色建筑的发展。

2 绿色建筑的内涵2004年8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设部颁发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绿色建筑作出了如下定义: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包括物料生产、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及拆除过程),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文献综述】阳光小区2#住宅楼设计

【文献综述】阳光小区2#住宅楼设计

【文献综述】阳光小区2#住宅楼设计【文献综述】阳光小区 2住宅楼设计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对居住环境和住宅品质的要求日益提高。

住宅楼的设计不仅要满足基本的居住功能,还需要考虑舒适性、安全性、节能环保等多方面的因素。

阳光小区 2住宅楼作为一个具体的设计项目,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献综述旨在对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为该住宅楼的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建筑设计(一)平面布局在平面布局方面,许多学者和设计师强调了功能分区的合理性。

住宅的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等功能区域应相互协调,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

例如,文献 1中提到,客厅应宽敞明亮,便于家庭成员交流和活动;卧室应注重私密性和安静性。

对于阳光小区2住宅楼,应根据户型面积和居民的需求,合理划分各功能区域,确保空间利用的高效性。

(二)户型设计户型设计是住宅楼设计的重要环节。

常见的户型有一居室、二居室和三居室等。

文献 2指出,不同户型应满足不同家庭结构的需求,如年轻夫妇可能更倾向于小户型,而有子女和老人的家庭则需要较大的户型。

在阳光小区 2住宅楼的设计中,应提供多样化的户型选择,以满足不同居民的需求。

(三)外立面设计住宅楼的外立面不仅影响建筑的美观,还与建筑的节能性能密切相关。

文献3研究表明,合理的外立面设计可以减少建筑的能耗。

例如,采用适当的窗户比例和遮阳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室内温度,减少空调的使用。

阳光小区 2住宅楼的外立面设计应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建筑风格,做到美观与节能的统一。

三、结构设计(一)结构体系选择目前,常见的住宅结构体系有砖混结构、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等。

文献 4对比了不同结构体系的优缺点,指出在高层建筑中,剪力墙结构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和空间整体性。

对于阳光小区 2住宅楼,应根据建筑高度、地质条件和抗震要求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结构体系。

(二)基础设计基础是建筑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稳定性。

建筑节能设计文献综述

建筑节能设计文献综述

建筑节能设计综述学生:...... 班级:建筑工程学院 ...... 指导教师:......摘要:目前,我国每年城乡新建房屋建筑面积近20亿平方米,其中80%以上为高耗能建筑。

预计到2020年底,全国房屋建筑面积将新增280多亿平方米。

如此大规模的建筑量,带来的巨大建筑能耗更不容忽视。

建筑能耗过高相当一部分的原因是由于设计方案存在问题,如大面积的采用玻璃幕墙、不合理的空调系统、低效率的能源转换系统、不合理的结构系统及建筑选材等等,由此给这些建筑的节能运行和节能改造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本文综合了通过收集近年节能方面的部分文献,简要分析了国内外节能的现状,并对建筑节能方法作出了综合分析、归纳整理。

关键词节能现状对策绿色可持续随着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建筑能耗在国家总能耗中已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我国建筑总能耗占社会终端能耗的比例也已达到20.7%,且随着生活质量的改善还将呈增长态势,因此降低建筑能耗是节能工作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1 国内外建筑节能现状1.1 国外(美国)建筑节能现状美国政府进行建筑节能的手段主要是制定行业和产品标准、开发和推荐能源新技术等。

10余年间,美国共出台了10多个政策或计划来推动节能。

2003年出台的《能源部能源战略计划》更是把“提高能源利用率”上升到“能源安全战略”的高度。

为鼓励使用节能设备和购买节能建筑,美国对新建节能建筑实施减税政策,凡在IECC 标准基础上节能30%以上和50%以上的新建建筑,每套房可以分别减免税1000美元和2000美元;美国各州政府还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分别制定了地方节能产品税收减免政策。

美国能源部提出“建筑技术计划”,对房屋建筑的供暖、供冷热源、输送渠道及实现方式都考虑比较完善。

能源部还支持美国绿色建筑协会推行以节能为主旨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目前是世界各国建筑环保评估标准中最完善、最有影响力的。

美国环保局的“能源之星”计划,还对有利于节能的建筑材料授予“能源之星”标准。

建筑结构设计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

建筑结构设计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

建筑结构设计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引言建筑结构设计是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环节,对于保证建筑安全、提高建筑使用性能至关重要。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建筑结构设计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涌现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和技术。

本文将对建筑结构设计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总结和分析不同研究方法和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一、常见的建筑结构设计方法1. 极限状态设计方法极限状态设计方法是一种常见的建筑结构设计方法,它主要通过分析结构在极限工况下的承载能力来确定结构尺寸和材料的选择。

在极限状态设计方法中,通常采用可靠度理论来评估结构的可靠性,以确保结构在极限状态下的安全性。

2. 等效静力法等效静力法是一种常见的建筑结构设计方法,它将动力荷载转化为等效静力荷载,然后通过静力分析来确定结构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等效静力法在结构设计中应用广泛,特别适用于简单和规则的结构。

3. 非线性分析方法非线性分析方法是一种较新的建筑结构设计方法,它考虑了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的非线性变形和破坏行为。

非线性分析方法通常采用有限元法或其他数值方法来模拟结构的力学行为,可以更准确地评估结构的承载能力和安全性。

二、建筑结构设计的优化方法1. 多目标优化方法多目标优化方法是一种常见的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方法,它将多个设计目标统一考虑,通过调整结构的参数来找到最优解。

多目标优化方法可以有效地平衡不同目标之间的矛盾,提高结构的性能和经济性。

2. 遗传算法遗传算法是一种常用的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方法,它通过模拟生物进化过程来搜索最优解。

遗传算法通过定义适应度函数和遗传操作,通过不断迭代来寻找最优解。

遗传算法具有较强的全局搜索能力,能够找到较优解。

3. 模拟退火算法模拟退火算法是一种常用的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方法,它通过模拟金属退火过程来搜索最优解。

模拟退火算法通过定义能量函数和随机搜索策略,通过不断迭代来寻找最优解。

模拟退火算法具有较强的局部搜索能力,能够找到局部最优解。

三、建筑结构设计的新技术和新方法1. 智能优化算法智能优化算法是一种新兴的建筑结构设计方法,它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结构设计中。

现代办公建筑【文献综述】

现代办公建筑【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建筑学现代办公建筑一、主题部分2l世纪高层办公建筑突出表现为如下特征:1)空间的可变性;2)内涵的文化性;3)办公的资讯性;4)形象的艺术性;5)环境的休闲性;6)建筑的地域性。

1、环境协调高层建筑往往以其宏伟的尺度和巨大的体量,给观者以强烈的视觉感受,同时也决定和影响着所在城市区域的艺术风格和美学价值。

通过对基地环境的细致分析,来寻求既能体现现代化办公建筑新颖、独特的整体风范,还要与城市周边环境协调一致的建筑形象。

当真正把建筑看作是城市环境的一部分时,建筑设计不仅仅是简单意义的单纯设计,单纯满足使用功能、技术和经济等方面的要求,已不再是设计的全部内容。

强调环境与城市对存在于其中的建筑的重要性,探求空间形体与内在秩序的和谐统一,是设计方案的基点。

设计首先要对建筑环境进行理性分析和比较,提出一个符合美观、高效、适用、经济等发展原则的布局方案,力求达到城市景观界面的连续性,以北方为例,根据气候寒冷的特点,应采用集中布局,主要入口应有交通便利的道路,并能提供宽阔的城市公共空间,在视觉术效果方面和谐统一,同时还要考虑其它三个方面与城市景观是否和谐,界面是否连续,以此来确定建筑位置,主体与裙楼的体量、形式以及功能布置。

创造一个造型新颖、轮廓优美的建筑形象,体现现代化建筑对城市环境的尊重,显示现代办公建筑的气势不凡,别具一格的高层主体。

2、形体处理建筑型体组合与造型是办公建筑设计中的重要环节。

建筑型体组合与造型是建筑空间组合的外在因素,它是内在诸因素的反映。

建筑的内部空间与外部体型是建筑造型艺术处理问题中的矛盾双方,是互为依存不可分割的。

往往完美和谐的建筑艺术形象。

总是内部空间合乎逻辑的反映。

1、主与从的构图方法①以轴线的关系表达主与从的构图手法。

②采用对比的手法。

对比的内容一般有体量之间、线形之间、虚实之间、质感之间以及色彩冷暖、浓淡之间的对比等。

2、体型组合体量组合中的主从关系,不仅限于对称的布局,在不对称的体量组合中依然可以运用体量的大小、高低、粗细、横竖、虚实以及材料的不同质感和色彩的处理手法,来强调其体量组合中的主从关系。

毕业设计论文施工组织设计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论文施工组织设计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论文施工组织设计文献综述一、引言施工组织设计是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它的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建筑工程的质量、工期和成本。

因此,施工组织设计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将从国内外学者的文献综述入手,介绍施工组织设计在工程管理领域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1. 施工组织设计在工程管理中的重要性施工组织设计是工程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涉及到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进度和经济等方面,如果施工组织设计不合理,将会导致建筑工程的质量差、安全事故频发、进度滞后和经济效益低下。

2. 施工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1) 以质量为中心:施工组织设计是为了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因此必须以质量为中心,尽力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

(2) 以安全为重:施工组织设计必须注重施工现场的安全,保证施工过程中没有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 以进度为先:施工组织设计必须充分考虑施工进度,尽力保证建筑工程能够按照预定计划完成。

(4) 以节约为本:施工组织设计必须注重经济效益,尽力减少施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3. 施工组织设计的方法(1) 系统分析法:施工组织设计应该进行系统分析,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达到科学合理、经济适用的施工组织方案。

(2) 风险分析法:施工组织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各种风险因素,制定应对方案,保证建筑工程的安全和质量。

(3) 优化方案法:施工组织设计应该通过制定多种施工方案,对方案进行评估和比较,选取最优方案,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和效益。

4. 施工组织设计的发展趋势(1) 信息化:随着技术的发展,施工组织设计将会越来越倾向于信息化,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CAD)、项目管理软件(MIS)等手段进行施工组织设计,提高施工组织设计的效率和质量。

(2) 现代化:随着工程管理的不断发展,施工组织设计将会越来越倾向于现代化,结合现代化的工程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使施工组织设计更加科学、现代化。

(3) 精细化:随着施工环境的变化,施工组织设计也将会越来越倾向于精细化,通过对各种施工环境的深入研究,制定更加精细、合理的施工组织方案,实现工程管理的次微化。

办公楼设计文献综述范文模板例文

办公楼设计文献综述范文模板例文

办公楼设计文献综述范文模板例文办公楼是建筑风格的代表,具有突出的艺术表现力和个性。

目前,国内写字楼建设发展迅猛,许多现代化办公楼表现出了高度的规划、技术水平、设计思想和先进技术,在国内众多办公楼项目中脱颖而出,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认可。

这一点值得肯定;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国内写字楼建筑工程仍处于初级阶段,其建设水平、管理水平与国外还有一定差距。

因此也应重视研究其建筑艺术、技术表现力和管理力度。

对我国当前办公楼规划设计理念进行总结和分析。

本文根据我国已建成办公楼项目中比较典型的表现形式和特点来进行分析总结。

阐述对当前办公楼建设的发展趋势分析及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等内容,以期为国内设计者提供一些借鉴与参考。

文章结构合理,内容全面。

有较强的理论性,论述有说服力,可供各位参考使用(此篇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一、概述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办公场所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办公场所建设也有了一定的要求。

因此现代化写字楼也呈现出蓬勃的发展趋势。

我国写字楼呈现出高度集中化、多样性和专业化的特点,主要表现为:1.写字楼主要功能:办公、商业、居住空间。

2.办公楼建筑特点:现代感强、建筑材料多样、高科技含量、现代感强。

3.办公楼设计与室内环境:高科技、新技术、绿色节能。

4.国外典型例子:美国芝加哥国际金融中心、香港金沙中心、日本东京总理府等。

5.发展趋势: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办公楼建设在我国取得了长足发展。

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了规模较大的办公楼群和众多配套设备齐全、配套设施完善和技术水平先进的办公楼。

同时也促进了建筑领域技术进步和建筑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

二、典型建筑设计特点分析目前国内许多办公楼设计是遵循现代建筑学、经济、环境、景观等理论的发展,并将这一理论运用到设计实践中去进行表现和应用。

它体现了现代化的设计理念和风格,并取得了较好的设计效果。

写字楼建设强调整体规划和风格统一,注重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建筑设计参考文献综述:[1]《房屋建筑学》,邢双军主编建筑学作为一门内容广泛的综合性学科,它沙及到建筑功能、工程技术、建筑经济、建筑艺术以及环境规划等许多方面的问题。

般说来,建筑物既是物质产品,又具有一定的艺术形象,它必然随着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并且总是受科学技术、政治经济和文化传统的深刻影响*建筑物—一作为人们亲手创造的人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耗用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它除了具行满足物质功能的使用要求外,其空间组合和建筑形象又常会赋予人们以精神上的感受。

[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1.0.1 为了防止和减少建筑火灾危害,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下列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建筑:1 9层及9层以下的居住建筑(包括设置商业服务网点的居住建筑);2 建筑高度小于等于24.0m 的公共建筑;3 建筑高度大于24.0m 的单层公共建筑;4 地下、半地下建筑(包括建筑附属的地下室、半地下室);5 厂房;6 仓库;7 甲、乙、丙类液体储罐(区);8 可燃、助燃气体储罐(区);9 可燃材料堆场;10 城市交通隧道。

注:1 建筑高度的计算:当为坡屋面时,应为建筑物室外设计地面到其檐口的高度;当为平屋面(包括有女儿墙的平屋面)时,应为建筑物室外设计地面到其屋面面层的高度;当同一座建筑物有多种屋面形式时,建筑高度应按上述方法分别计算后取其中最大值。

局部突出屋顶的瞭望塔、冷却塔、水箱间、微波天线间或设施、电梯机房、排风和排烟机房以及楼梯出口小间等,可不计入建筑高度内。

2 建筑层数的计算:建筑的地下室、半地下室的顶板面高出室外设计地面的高度小于等于 1.5m 者,建筑底部设置的高度不超过2.2m 的自行车库、储藏室、敞开空间,以及建筑屋顶上突出的局部设备用房、出屋面的楼梯间等,可不计入建筑层数内。

住宅顶部为两层一套的跃层,可按1 层计,其它部位的跃层以及顶部多于2 层一套的跃层,应计入层数。

1.0.3 本规范不适用于炸药厂房(仓库)、花炮厂房(仓库)的建筑防火设计。

人民防空工程、石油和天然气工程、石油化工企业、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等的建筑防火设计,当有专门的国家现行标准时,宜从其规定。

1.0.4 建筑防火设计应遵循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从全局出发,统筹兼顾,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1.0.5 建筑防火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3]《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50001-2010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50001-2001(含条文说明),本标准是房屋建筑制图的基本规定,适用于总图、建筑、结构、给水排水、暖通空调、电气等各专业制图。

1.0.1 为了统一房屋建筑制图规则,保证制图质量,提高制图效率,做到图面清晰、简明,符合设计、施工、存档的要求,适应工程建设的需要,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是房屋建筑制图的基本规定,适用于总图、建筑、结构、给水排水、暖通空调、电气等各专业制图。

1.0.3 本标准适用于下列制图方式绘制的图样:1 手工制图;2 计算机制图。

1.0.4 本标准适用于各专业下列工程制图:1 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各阶段设计图、竣工图;2 原有建筑物、构筑物和总平面的实测图;3 通用设计图、标准设计图。

1.0.5 房屋建筑制图,除应符合本标准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以及各有关专业的制图标准。

[4]《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1.0.1 为使民用建筑符合适用、经济、安全、卫生和环保等基本要求,制定本通则,作为各类民用建筑设计必须共同遵守的通用规则。

1.0.2 本通则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民用建筑设计。

1.0.3 民用建筑设计除应执行国家有关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外,尚应符合下列要求:1 应按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则,正确处理人、建筑和环境的相互关系;2 必须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破坏环境;3 应以人为本,满足人们物质与精神的需求;4 应贯彻节约用地、节约能源、节约用水和节约原材料的基本国策;5 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的要求,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6 建筑和环境应综合采取防火、抗震、防洪、防空、抗风雪和雷击等防灾安全措施;7 方便残疾人、老年人等人群使用,应在室内外环境中提供无障碍设施;8 在国家或地方公布的各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和风景名胜区的各项建设,应按国家或地方制定的保护规划和有关条例进行。

1.0.4 民用建筑设计除应符合本通则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结构设计参考文献综述:[5] 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合编,清华大学主审,混凝土结构(上册),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第三版)以混凝土为主要材料制成的结构称为混凝土结构,包括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和家f昆凝土结构等c配置受力的普通钢筋、钢筋网或钢骨架的混凝土制成的结构称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配置颈匝力钢筋,冉经过张拉或其他方法建立硕加应力的混团:土制成的结构称为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无钢筋或个6d置受力钢筋的混凝上制成的结构称为素混凝土结构。

混凝土结构广泛应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桥梁、隧道、矿井以及水利、海港等工程中。

[6] 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合编,清华大学主审,混凝土结构(中册)混凝土结构设计(第三版)属专业课教材,主要讲述楼盖、单层厂房、多层框架、高层建筑的设计。

[7]《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 2001)1.0.1 为了适应建筑结构设计的需要,以符合安全适用、经济合理的要求,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建筑工程的结构设计。

1.0.3 本规范是根据《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规定的原则制订的。

1.0.4 建筑结构设计中涉及的作用包括直接作用(荷载)和间接作用(如地基变形、混凝土收缩、焊接变形、温度变化或地震等引起的作用)。

本规范仅对有关荷载作出规定。

1.0.5 本规范采用的设计基准期为50 年。

1.0.6 建筑结构设计中涉及的作用或荷载,除按本规范执行外,尚应符合现行的其他国家标准的规定。

[8]《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1.0.1 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并实行以预防为主的方针,使建筑经抗震设防后,减轻建筑的地震破坏,避免人员伤亡,减少经济损失,制定本规范。

按本规范进行抗震设计的建筑,其抗震设防目标是: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预估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1.0.2 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

1.0.3 本规范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7、8和9度地区建筑工程的抗震设计及隔震、消能减震设计.抗震设防烈度大于9度地区的建筑和行业有特殊要求的工业建筑,其抗震设计应按有关专门规定执行。

注:本规范一般略去“抗震设防烈度”字样,如“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7度、8度、9度”,简称为“6度、7度、8度、9度”。

1.0.4 抗震设防烈度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颁发的文件(图件)确定。

1.0.5 一般情况下,抗震设防烈度可采用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地震基本烈度(或与本规范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对应的烈度值)。

对已编制抗震设防区划的城市,可按批准的抗震设防烈度或设计地震动参数进行抗震设防。

1.0.6 建筑的抗震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要求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9]《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为了在混凝土结构设计中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做到技术先进、安全适用、经济合理、确保质量,制订本规范。

本规范适用于房屋和一般构筑物的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以及素混凝土承重结构的设计.本规范不适用于轻骨料混凝土及其他特种混凝土结构的设计。

混凝土结构的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10]《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1.0.1为了在地基基础设计中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质量、保护环境,制定本规范。

1.0.2地基基础设计,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原则;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资料,综合考虑结构类型、材料情况与施工条件等因素,精心设计。

1.0.3本规范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包括构筑物)的地基基础设计。

对于湿陷性黄土、多年冻土、膨胀土以及在地震和机械振动荷载作用下的地基基础设计,尚应符合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1.0.4采用本规范设计时,荷载取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 的规定;基础的计算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 和《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 的规定。

当基础处于侵蚀性环境或受温度影响时,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规范的规定,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1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第1.0.1 条为在高层建筑钢结构设计与施工中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制定本规程。

第1.0.2条本规程适用于高度和结构类型符合表1.0.2规定的非抗震设防和设防烈度为6度至9度(以下简称6度至9度)的乙类及以下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的设计和施工。

第1.0.3条高层建筑钢结构的设计,应根据高层建筑的特点,综合考虑建筑的使用功能、荷载性质、材料供应、制作安装、施工条件等因素,合理选择结构型式,对结构选型、构造和节点设计,应择优选用抗震和抗风性能好且又经济合理的结构体系和平立面布置。

[12]《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11年版)1.0.1 为了防止和减少高层民用建筑(以下简称高层建筑)火灾的危害,保护人身和财产的安全,制定本规范。

1.0.2 高层建筑的防火设计,必须遵循“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针对高层建筑发生火灾的特点,立足自防自救,采用可靠的防火措施,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1.0.3 本规范适用于下列新建、扩建和改建的高层建筑及其裙房:1.0.3.1 十层及十层以上的居住建筑(包括首层设置商业服务网点的住宅);1.0.3.2 建筑高度超过24m的公共建筑。

1.0.4 本规范不适用于单层主体建筑高度超过24m的体育馆、会堂、剧院等公共建筑以及高层建筑中的人民防空地下室。

1.0.5 当高层建筑的建筑高度超过250m时,建筑设计采取的特殊的防火措施,应提交国家消防主管部门组织专题研究、论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