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如梦令教学设计
如梦令教案
如梦令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如梦令的词牌格律。
2. 体会这首词的意境和情感。
3. 学习作者的表达技巧。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这首词的内容和意境。
2. 难点:体会作者的情感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体验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讲述李清照的生平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如梦令的词牌格律和特点。
3. 文本分析:分析《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内容和意境。
4. 讨论交流:让学生分组讨论对这首词的理解和感受。
5. 艺术鉴赏:引导学生体会这首词的艺术特色,如借景抒情、用典等。
6.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这首词的意境和情感。
7. 作业:让学生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如梦令这一词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理解《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内容和意境。
但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避免教师一言堂的情况。
同时,可以增加一些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教案大全 如梦令9篇
教案大全如梦令9篇如梦令 1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初步读文简介李清照。
回顾所学白居易的《忆江南》,并背诵。
说一说词和诗有什么不同?(相机引入“长短句”、词牌名)简介什么是词牌名。
从朱熹的话“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入手,提出学习要求:用心展开想象,用眼仔细观察,用口有感情地吟诵。
自由朗读《如梦令》这首词。
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生读。
检查学生的朗读。
个人读——个人读——集体读(评价)提高要求:注意停顿,就会更有诗词的节奏和味道。
老师范读一句,让学生再读这首词。
一生读。
(师评价)——个人读——师生集体读2、批文悟情,理清情线怎样读懂一首词呢?有什么好方法?(生交流,比如看注释、联系上下文等,看插图等。
师概括。
)用交流的方法,看能不能把这首词的大概意思读明白了。
交流每一句诗歌。
第一句要处理的点:常记、溪亭、日暮、沉醉第二句要处理的点:兴尽、误入。
为什么会“误入”?第三句:要处理的点:“争渡,争渡”!什么心情?作者为什么用了两个争渡?可以看出什么?感悟把诗歌读“长”了的乐趣,体味诗词含蓄之美。
齐读这首词。
3、想象画面,以图悟文。
再读这首词,你能从中找到几幅“画”,“画”的名字是什么?第一幅画:“溪亭日暮”用自己的语言说这个画面。
老师引导品味画面之美,情感之“醉”。
指导朗读。
第二幅画:“藕花深处”你看到了什么?你闻到了什么?品味画面之美,想象画面之香!读得美一点,香一点。
指导朗读:读得“美”一点,“香”一点。
第三幅画:“一滩鸥鹭”在这个画面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生描述画面,体会作者在焦急中得到的一份意外的惊喜。
指导朗读,带着这种惊喜读这句话。
倾听朗读,闭目想象画面。
再次感情读文,读出美,读出沉醉。
小结本文:它是多么热爱这美丽的大自然,热爱着美好的生活呀!所以他醉了!再次感情读文,读出浓浓的醉意来。
能背诵的同学试着背一背。
4、欣赏吟唱,适度拓展古代的词不仅可以当做画来欣赏,还可以谱成曲来吟唱,如果你喜欢,就跟着视频轻轻地唱起来。
七年级语文教案《如梦令》诗歌鉴赏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如梦令》诗歌鉴赏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如梦令的背景和作者李清照的生平。
2.理解并掌握如梦令的内容、意境和艺术特点。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过程】
1.教师用丰富的语言为学生讲解如梦令的背景和发展历程,便于学生理解其中的情感和主旨。
2.通过示范朗读和专家解读的方式,让学生掌握诗歌概念、韵律、语言表达等内容,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3.通过听写、填空、翻译等方式进行理解检验,同时引导学生用个人语言描述自己的理解,增加课堂互动性。
4.花絮版《如梦令》MV欣赏,展示如梦令的视听效果,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它的情感。
5.班级展示,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所学进行表演呈现,可以是朗诵,也可以是创意小品,降低学生的文学恐惧感,促进学生语言表达和情感沟通的能力。
【教学评估】
课程结束后,可以通过口头与笔头的方式进行评估。
1.口头表达评估:通过让学生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来检测
其是否理解了如梦令的内容和主旨。
2.笔头作业评估:通过布置一些作业,检查学生对如梦令的
掌握程度,比如写一篇小作文,从文字的角度探讨如梦令的情感。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几个角度展开对如梦令的鉴赏,除了让学生了解了背景和内容之外,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创意表演的方式参与其中,使其在提高文学欣赏能力的同时培养其文学素养。
如梦令的鉴赏教案,在培养学生文化素养,从而促进其艺术修养方面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如梦令》公开课教案设计
《如梦令》公开课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如梦令》的背景和作者李清照。
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1.2 教学内容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作品特点。
分析《如梦令》的文学价值和主题思想。
1.3 教学活动展示李清照的画像和生平简介。
引导学生阅读《如梦令》并理解其意义。
开展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第二章:词语解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掌握《如梦令》中的重点词语和词义。
培养学生对古文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2 教学内容分析《如梦令》中的关键词语和词义。
解释古代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词语的读音和意义。
开展小组合作,共同解析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进行词语接龙游戏,巩固词语记忆。
第三章:句子解析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如梦令》中的重要句子和结构。
培养学生的语法分析和表达能力。
3.2 教学内容分析《如梦令》中的经典句子和句式结构。
解释句子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3.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逐句朗读课文,理解句子的意义。
开展小组讨论,分析句子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进行句子仿写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四章:诗歌翻译4.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如梦令》的现代汉语翻译。
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2 教学内容进行《如梦令》的现代汉语翻译练习。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意译和解释。
4.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进行小组讨论和翻译练习。
分享翻译成果,进行互评和修改。
进行诗歌表演,增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第五章: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5.1 教学目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5.2 教学内容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
布置相关的作业,包括词语默写、句子翻译等。
5.3 教学活动进行课堂小结,总结学生的学习成果。
布置作业,并提出完成作业的要求和时间。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相关的阅读和研究,拓展知识。
第六章:文学背景探究6.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如梦令》的历史文化背景。
李清照如梦令教学设计教案
李清照《如梦令》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如梦令》。
(2)理解《如梦令》的创作背景、词语含义和句子结构。
(3)分析《如梦令》的意象特点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如梦令》。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李清照的思想感情,理解其在诗词中的表达。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如梦令》。
(2)理解《如梦令》的创作背景、词语含义和句子结构。
(3)分析《如梦令》的意象特点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词语含义的理解,如“绿肥红瘦”、“夜长亭”等。
(2)修辞手法的运用,如借景抒情、对仗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解读《如梦令》。
2.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相关图片和文献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李清照及其创作背景。
2. 学生自主朗读《如梦令》,感受诗词韵味。
3. 讲解词语含义,解释难点句子。
4. 分析诗词意象特点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欣赏古典诗词。
5. 学生合作探讨,分享学习心得。
五、课堂小结与拓展1.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如梦令》的特点和魅力。
2. 拓展活动:推荐其他李清照的作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欣赏,提高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提交的《如梦令》译文和赏析文章,评估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拓展阅读评估:收集学生推荐的拓展阅读作品,评估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学素养。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讲解了《如梦令》的相关知识点,是否有重点难点的突破。
如梦令教学教案设计
如梦令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如梦令》的兴趣。
2. 介绍李清照和她的词作。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欣赏李清照的词作。
2. 讲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教学方法:1. 展示李清照的词作,让学生初步感受其风格。
2. 采用多媒体展示李清照的画像和生平介绍。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程度。
2. 收集学生对李清照的了解程度。
第二章:诗词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如梦令》的意境。
2. 分析词中的修辞手法。
教学内容:1. 逐句解析《如梦令》。
2. 讲解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方法:1. 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词意。
2. 分析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教学评估:1. 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2. 收集学生对词中修辞手法的认识。
第三章:诗词欣赏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对《如梦令》的欣赏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讲解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2. 引导学生欣赏词中的韵律和节奏。
教学方法:1. 讲解词中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感受词的美感。
2. 让学生朗读词作,感受其韵律和节奏。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感受程度。
2. 收集学生对词作的评价和看法。
第四章:创作练习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2. 加深学生对《如梦令》的理解。
1. 引导学生进行诗词创作练习。
2. 讲解创作要求和评价标准。
教学方法:1. 让学生根据《如梦令》的意境进行诗词创作。
2. 给予学生创作指导和评价。
教学评估:1. 收集学生的创作作品。
2. 评价学生的创作能力和理解程度。
教学目标:2. 激发学生对李清照和其他词作的兴趣。
教学内容:1. 回顾《如梦令》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2. 介绍李清照的其他词作和相关作品。
教学方法:2. 采用多媒体展示李清照的其他词作。
教学评估:2. 观察学生对拓展内容的兴趣和参与程度。
第六章:比较学习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不同词风的鉴赏能力。
2. 分析《如梦令》与其他词作的差异。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如梦令》。
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汉语用法。
分析并解读诗词的意境和主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词背景和文化内涵。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文人的生活情境和思想情感。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熟读并背诵《如梦令》。
理解诗词的意境和主题。
掌握诗词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汉语用法。
2. 教学难点: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解读诗人的生活背景和思想情感。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词。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本课《如梦令》。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词,感受其韵律美。
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汉语用法。
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解读诗词的意境和主题。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感悟。
4. 课堂讲解:讲解诗词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解读诗人的生活背景和思想情感。
5. 巩固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及时反馈,指导学生纠正错误。
四、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如梦令》的情况。
2. 学生对诗词意境和主题的理解程度。
3. 学生掌握诗词中生僻字词和古汉语用法的情况。
4. 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如梦令》。
2. 相关参考资料和古汉语词典。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4. 网络资源。
六、教学策略1. 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所描绘的意境。
2.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提问,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如梦令》的教学教案
《如梦令》的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如梦令》。
(2)理解《如梦令》的创作背景、词语的含义和诗句的意境。
(3)分析李清照的词风特点,了解宋代词的发展历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如梦令》。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感伤离乱的情感。
(2)领悟诗词中蕴含的哲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如梦令》。
(2)理解《如梦令》的创作背景、词语的含义和诗句的意境。
(3)分析李清照的词风特点,了解宋代词的发展历程。
2. 教学难点:(1)诗句中重点词语的理解。
(2)李清照词风特点的把握。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如梦令》的创作背景、诗句的含义和词风特点。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朗读、背诵和赏析《如梦令》。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
4.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意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李清照及其词作特点。
(2)介绍《如梦令》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朗读《如梦令》,体会诗句的韵律美。
(2)学生自主翻译诗句,理解词语的含义。
3. 讲解分析:(1)讲解诗句的含义和意境。
(2)分析李清照的词风特点。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
(2)选取代表性的发言进行展示。
5. 情境教学:(1)展示与《如梦令》相关的图片、音乐等素材。
(2)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6.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如梦令》。
3. 调查了解李清照其他词作的特点,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1)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如朗读、讨论、分享等。
初中如梦令教案
初中如梦令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如梦令》,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诗词的基本知识,如诗词的体裁、韵律、意象等。
2. 通过分析《如梦令》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鉴赏能力。
3. 通过解读《如梦令》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情感世界,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4. 通过诗词学习,提升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1. 诗词的基本知识。
2. 诗词的艺术特色分析。
3. 诗词思想内容的解读。
教学难点:1. 诗词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词艺术特色的深入理解。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如梦令》的原文及其注释、译文。
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如作者李清照的生平介绍、诗词创作背景等。
3. 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如梦令》的全文,让学生对诗词有一个整体的印象。
2. 简要介绍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二、诗词基本知识讲解(10分钟)1. 讲解诗词的体裁,如词、诗、赋等。
2. 讲解诗词的韵律,如平水韵、词林正韵等。
3. 讲解诗词的意象,如山水、花鸟、人物等。
三、诗词艺术特色分析(10分钟)1. 从字词、句式、意象等方面分析《如梦令》的艺术特色。
2. 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音乐美、意境美、情感美。
四、诗词思想内容解读(10分钟)1. 引导学生从字面意思到深层含义,理解《如梦令》的思想内容。
2. 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如爱国情怀、思乡之情等。
五、课堂练习与讨论(5分钟)1. 让学生结合所学,对《如梦令》进行简要的赏析。
2.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2. 推荐相关的诗词作品,让学生课后进行自主学习,提升自己的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如梦令》的诗词基本知识、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使学生对古典诗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如梦令》李清照教案
《如梦令》李清照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如梦令》,使学生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文学地位,掌握词的基本知识,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解读诗词、品味语言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李清照的才情与忧患意识,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如梦令》的字词、句式、词牌等基本知识。
2. 分析李清照的词风特点,品味词中的意境与情感。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词中的意象与寓意,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教材等相关资料。
2. 学生预习《如梦令》,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词作风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1.2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诗词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主阅读《如梦令》,理解词意,体会词中的意境。
2.2 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词牌的特点和用法。
3. 课堂讲解3.1 讲解词牌《如梦令》的起源和发展。
3.2 分析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3.3 讲解词作背景,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4. 合作探讨4.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词中的寓意和意境。
4.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5. 课堂练习5.1 学生结合词意,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词中的画面。
5.2 学生尝试创作一首以《如梦令》为词牌的词作。
6. 总结与拓展6.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6.2 推荐李清照的其他词作,拓展学生阅读视野。
7. 课后作业7.1 背诵《如梦令》。
7.2 完成练习册的相关题目。
8. 板书设计词牌:《如梦令》作者:李清照意象:雨、风、梦、夜情感:思念、忧愁、无奈、期盼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如梦令》词意、词牌特点和作者情感的理解。
2. 课后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
如梦令教学教案设计
如梦令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如梦令》。
(2)理解《如梦令》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3)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如梦令》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2. 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关键字词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感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如梦令》的原文和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如梦令》的原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她的文学地位和影响。
2. 朗读诗歌学生齐读《如梦令》,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解析诗意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
4.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巡回指导。
5. 欣赏艺术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李清照的文学艺术特色,分析她的词风和创作技巧。
6. 拓展延伸学生课下搜集其他李清照的作品,对比分析其艺术特色,下次课分享。
7. 总结课堂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8. 布置作业学生背诵《如梦令》,写一篇关于李清照词风特点的短文。
9. 板书设计如梦令李清照+ 意象:花、月、风、雨+ 意境:婉约、柔美、抒发内心情感10. 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畅地朗读和背诵《如梦令》。
2. 学生能够理解《如梦令》的诗意和艺术特色,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3. 学生能够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并对她的词作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七、教学反馈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等。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理解词中的关键字词,解释其含义。
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认识这首词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词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词的朗读和背诵。
2. 词中关键字词的解释。
3. 分析词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词中关键字词的理解。
2. 词的背景和创作意图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2. 运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词中的意境。
3. 采用对比分析法,帮助学生理解词的艺术特色。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历史地位。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词,注意字音、节奏和情感。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词的意境。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词中的关键字词、意象和情感。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分析:针对学生讨论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分析。
详细解释词中的关键字词,分析词的艺术特色。
5.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尝试创作一首小令。
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6.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了解词的起源、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
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对古典文化的认识。
7.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并运用所学,分析其他古代诗词。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检查对词的熟悉程度。
2. 评价学生对关键字词的解释,了解对词意的理解。
3. 评价学生的合作探讨,观察分析能力和思维品质。
4. 评价学生的课堂练习,检验创作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的情况。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李清照如梦令教学设计教案
李清照《如梦令》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如梦令》的字词含义和诗句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诗句的字词含义和结构。
2. 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诗句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 诗文中所蕴含的深刻情感。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文内容。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图片和背景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促进互动交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李清照的画像,简要介绍其生平和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关注李清照的词作,引出本课《如梦令》。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含义。
鼓励学生查阅工具书,解决字词认读问题。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诗文内容,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情感。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分享交流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同学共同评价、补充。
教师总结诗文的特点和魅力。
5. 朗读感悟组织学生朗读诗文,体会诗句的节奏和韵律。
引导学生关注诗文中的情感变化,感受作者的心情。
6. 拓展延伸介绍李清照的其他词作,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诗词,分享创作心得。
7. 总结反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句的理解和情感体会。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鼓励继续努力。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观察,评价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提升。
2. 评价方法:采用课堂表现、分组讨论、朗读展示、课后作业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3. 评价内容:关注学生在诗文理解、字词掌握、情感体会等方面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发挥个性特长。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2)理解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解释其含义。
(3)分析诗词的结构和修辞手法,领会其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词。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词中的意境美,体会作者的情感。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朗读和背诵《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2. 理解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难点:1. 分析诗词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2. 领会诗词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习诗词的氛围。
2.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提高解读诗词的能力。
3. 比较教学法:对比其他诗词,突出《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古典音乐,营造意境。
(2)简要介绍李清照及其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词,感受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词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2)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深入解读:(1)分析诗词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2)引导学生体会诗词的艺术特色。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词中的画面。
(2)分享自己的感受,感受作者的情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7. 作业布置:(1)背诵《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2)写一篇关于诗词感悟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六、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1)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环节,观察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如梦令教学教案设计
如梦令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如梦令》。
(2)理解《如梦令》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3)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如梦令》。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词中的意境美,培养对古典文化的热爱。
(2)懂得珍惜时光,珍惜生命。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词的意境分析和审美鉴赏。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某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 诗词意境的深入感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词文本、注释、译文、相关背景资料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如梦令》,注意字词的认读和理解,不懂的地方可以圈点批注。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如梦令》的诗意和艺术特色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
5. 情感体验学生分享自己对诗词意境的感悟,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完成《如梦令》的背诵和相关练习题。
8. 课后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回家后的作业完成情况,包括诗词背诵和练习题的正确率。
3. 单元测试评价:在单元学习结束后,进行测试,了解学生对《如梦令》及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李清照的其他诗词作品,进一步了解其创作风格。
2. 引导学生欣赏其他古代女诗人的作品,了解女性诗人的独特魅力。
《如梦令》公开课教案设计
《如梦令》公开课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一、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如梦令》的背景和作者李清照。
2. 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 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分析《如梦令》的题材和主题。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讨论、提问等方式进行教学。
2. 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资料,增强学生对作品的直观感受。
四、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关注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了解她的文学地位。
2. 分析《如梦令》的题材和主题,解读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3. 让学生自由发言,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4. 总结讲解,强调《如梦令》的艺术特色和价值。
第二章:诗词解析一、教学目标:1. 分析《如梦令》的词语、句式和韵律特点。
2. 解读诗词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二、教学内容:1. 分析《如梦令》的词语、句式和韵律特点。
2. 解读诗词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分析、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2. 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四、教学步骤:1. 分析《如梦令》的词语、句式和韵律特点,解释其中的修辞手法。
2. 解读诗词中的意象,揭示其背后的情感和哲理。
3. 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4. 总结讲解,强调诗词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第三章:诗词创作与表达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诗词创作的兴趣和能力。
2. 引导学生运用《如梦令》的题材和主题进行创作。
二、教学内容:1. 介绍诗词创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 引导学生运用《如梦令》的题材和主题进行创作。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示范、练习等方式进行教学。
2. 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诗词作品,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四、教学步骤:1. 介绍诗词创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如押韵、对仗、意象运用等。
2. 示范创作一首以《如梦令》为主题的诗词,展示创作过程和思路。
3. 让学生进行诗词创作练习,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七年级如梦令教学设计
七年级如梦令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李清照及其词作风格。
2、引导学生理解《如梦令》的词意,体会词中描绘的意境。
3、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词意,体会词人的情感。
学习词的写作手法,如借景抒情等。
2、教学难点感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领悟词人的心境。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古代诗词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
然后提问学生是否了解李清照这位词人,从而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如梦令》。
(二)作者及作品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李清照的生平经历、文学成就以及她在词坛的地位。
2、讲述《如梦令》的创作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作的内涵。
(三)朗读诗词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读音和节奏上的错误。
3、请个别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四)理解词意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词意。
2、教师针对重点词句进行讲解,如“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等。
3、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对词意的理解,教师参与其中,适时点拨。
(五)赏析词句1、引导学生思考词中描绘的景色,如“藕花深处”“一滩鸥鹭”等,感受其优美的意境。
2、分析词人的情感表达,如“沉醉”“兴尽”等词所传达的心情。
3、探讨词的写作手法,如借景抒情、动静结合等。
(六)课堂拓展1、让学生回忆自己曾经有过的类似愉快经历,并用简短的文字描述出来。
2、比较李清照其他词作的风格特点,加深对其作品的了解。
(七)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词意、情感、写作手法等。
2、强调古典诗词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多读多背优秀的诗词作品。
(八)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如梦令》。
2、仿照《如梦令》的格式,创作一首小词,描绘自己的一次经历或感受。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意和体会词人的情感。
《如梦令》 教案教学设计
《如梦令》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反复诵读直至背诵;2. 了解词人的生平及作品风格,深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3. 掌握基本的诗词鉴赏技巧,提高诗词鉴赏水平。
二、教学重点:有感情地吟诵词。
,以“沉醉”为切入点,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体会词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1.以“沉醉”为切入点,想像词境,并能用语言描绘出来。
2.有感情地吟诵词。
体会李清照的词作特色。
四、教学过程:(一) 导入“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济南涵养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灵性生命。
她有着“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温柔娇媚,也有着“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倜傥豪放。
她就是宋朝婉约派词人李清照。
在那个唯男子独尊的年代,她无疑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她的词自成一家。
语言清丽而不萎靡,情调感伤而不空虚。
著名诗人臧克家曾经这样称赞她:“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她就是被称为“词国女皇”的——李清照。
这节课,我们将一起走近李清照,走进李清照的少女时代的一首词——《如梦令》㈡初读全词,理解诗意教师:同学们都知道要理解一首词,对作者必须要熟悉,要知悉词的写作背景。
那么,有没有同学介绍一下这首词的作者和写作背景呢?同学:………教师:嗯,看来大家对李清照还是有所了解的。
那么,我就再补充一些知识。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婉约派代表。
号易安居士,济南人。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年生活优越,和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公元1127年,金兵入侵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所作之词,前期多写悠闲生活,清新明丽,意境优美;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伤感,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而我们今天所学的这首词就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大声朗读一下这首词,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当然,最重要的是要富有感情。
(学生大声的读……)好了,现在同学们标出这首词中不懂得词语,同桌相互交流一下,然后,我请一名同学给咱们翻译一下这首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春记忆生命情怀——《如梦令》一、导入与激趣师:上课前我们先竞猜一道题目:有这样一幅对联——出示对联:男生读——上联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女生读——下联是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请你猜一猜,对联中所说的是哪一位词人?生:李清照师:(请说说你的依据?)生:词苑、女儿花师:非常准确的猜测,可见你宋词方面的积累很是广博,词史中确有:“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在你心目中她是怎样的形象?预设生介绍:赵明诚和李清照只好离开汴京,回到故乡山东青州。
那时清照给自己取了个号:易安居士。
这取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的“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而他们的书房,就叫:归来堂。
普普通通的生活,他们追求的是内心丰富的平静。
1127靖康之变,《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她的温柔善良与多情,她的坚强智慧和沧桑,她写下的那些带着温度的语言和文字,惊艳了时光,温柔了岁月。
我们明白:点墨,即是她的寸心。
《漱玉词》,在这本书里,她经常说的一句话也被记录了下来:词,当别具一家也。
教师小结:谢谢大家,你们的介绍颇为全面。
在中国词学史上,李清照的确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性,她的词作在群星灿烂、名家荟萃的北宋词坛独树一帜,卓然一家,堪称奇葩。
今天学习她的《如梦令》二首(板书)二、朗读与感知(一).指导学生读词。
师:俗语曰诗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大家放声朗读这两首词,争取读得正确、流利。
生:入情入境地认真自读。
哪位同学愿意自告奋勇来读一读抽2-3名学生朗读,请同学来点评一下读的如何?师:你觉得他读得如何?生1读。
(很好,读得准、读得通顺,有节奏感。
把词牌名放在前面读。
)师:刚才她在读的过程当中基本上是通顺的,流利的是不是?你们有意见吗?师:这里面有一个字是个多音字,“兴尽”,这个字又读xìng又读xīng,什么时候读xìng,什么时候读xīng你们知道吗?什么时候读xīng?生:兴奋。
师:还有“大兴安岭”。
但是课文中这个“兴”以及“高兴”、“兴致”的“兴”却读第四声,所以在这个地方你说应该读第一声还是第四声?第四声,咱们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
生:齐读师:很灵动的方法,能从字意来推测字的读音,很棒!咱们再读读这首词,这回第一个举手的是谁?生:读词师:你的声音清脆响亮,口齿清晰。
不仅读得正确流利,也注意了一定的节奏,读出了词的味道,你真棒!师:让我们把握好节奏感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二)师:接下来请大家仔细观察比较这两首词,说说两首《如梦令》在形式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观察、回答生预设:(1)小令,结构和音律上是单词,33字,7句等。
词牌名一样。
词牌名都是如梦令。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
词,又称长短句。
人们为了便于记忆和使用,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
这些名字就是词牌。
有时候,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有时候,因为各家叫名不同,同一个格式又有几个词牌。
每一个词牌名的词都有固定的字数、句式和韵律,(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这是词的特点)按音乐分又有令、引、近、慢之别。
“引”和“近”一般比较长,如《江梅引》、《阳关引》、《祝英台近》、《诉衷情近》。
而“慢”又较“引”和“近”更长,盛行于北宋中叶以后,有柳永“始衍慢词”的说法。
词牌如《木兰花慢》、《雨霖铃慢》等。
师:看来你是宋词的爱好者;你给我们大家普及了宋词的一个新的常识、非常棒;从前面开始找起,你有不错的学习习惯。
(2)从字数上分类:都是小令;58字以内的是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外为长调。
师:你的视角相当细腻,连字数和句子的数量都注意到了;(3)师:你有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且能跟我们以往所学的词进行比较并发现问题,这种学习方法十分值得称赞!词的段式,词的段式也就是词的分段方式——从结构和音律上来看:都是单词;单词也称单片,全首不分段,多为小令。
“令”一般比较短,早期的文人词多填小令。
如《十六字令》、《如梦令》、《捣练子令》、《渔歌子》等。
按结构分为两段的词,上段叫上片或上阙,下段叫下片或下阙。
这种双调的词每段叫“片”或“阙”,而分为三,四段的词称“叠”,三段的叫“三叠”,四段的叫“四叠”。
例如:《宝鼎观》就是三叠。
(三)师:我们了解了两首词形式上的相同点,再来看看内容方面,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两首《如梦令》分别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一经常回忆起以前到小溪边的亭子游玩,一直到日暮时分,但因喝醉而忘记回去的路。
一直玩到兴尽才乘舟返回,却迷途进入荷花池的深处。
怎样才能把船划出去,我争着渡河去,桨声惊醒了栖息在水中的鸥鹭。
二昨晚狂风大作,雨却稀疏,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
一觉醒来,天已大亮,突然想起昨夜风雨,来不及起身更衣便询问起卷帘的侍女窗外的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无心去看,只是敷衍着随口回道:“海棠花依旧盛开。
”听后嗔叹道:“真的吗,不应是绿叶盛繁,红花凋零吗?”昨夜雨疏风猛。
念及红花正盛,却遭风雨来袭,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
酣睡了一夜觉,仍有余醉未消。
刚醒来,未及起身,便试探着问卷帘子的侍女:“海棠花怎样了?”她却说:“老样子,一点儿没变”。
女主人听了,嗔叹到:“你知道吗,你知道吗?那海棠应当是绿叶肥硕,红花凋零了呀。
”生:这首词主要写了李清照和朋友去游山玩水郊游的事。
一句话概况故事:一写夏日郊游的快乐经历;二写暮春惜花伤春的感伤情怀。
三、想画面师:概况十分凝练而准确!小令篇幅短小,不宜描绘复杂的生活。
然而李清照是一位白描的高手,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幅幅美丽生动的画面。
请大家反复朗读这两首词,你能看到怎样的画面?读一读,品一品,自选一个画面,在老师下发的书签上写一写这个画面。
写好后小组交流并推荐一人来展示好,请大家先放声朗读。
要求:符合词作情景,描写具体生动,有合理的想象。
示例:鸥鹭惊飞图——词人在一片暮色余晖之中误入藕花深处,惊慌之中胡乱地划动着小船,去寻一条归路。
忽然听得呼啦啦一片响声,从河滩上飞起一群被惊起的鸥鹭。
提示:可以圈画出相关词语,自选画面,写出并交流。
朗读、描述画面师:哪个小组第一个展示生:老师,我选——我将其概括为提示:溪亭日暮、夕阳轻舟、鸥鹭拍翅、雨疏风骤、绿肥红瘦溪亭日暮的美景。
藕花深处的幽静与甜美。
一滩鸥鹭齐飞的壮观景象因为是一个壮观的景象把诗人的酒意惊醒了!1、溪亭日暮:常常回忆起那个记忆片段:夕阳斜斜的照在小溪旁边的亭角上,溪水闪耀着金光,我微微有些醉意了,沉醉在这美景里,忘记了回家的路.玩得真开心啊!这是多么令人心醉的画面啊,你能读出这份浓浓的醉意吗?——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师:这样如梦如幻的夕阳美景,作者怎能不沉醉?:黄昏时候,太阳慢慢地从山的后边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处的山,近处的水,还有小亭子,都笼罩在晚霞的余辉当中。
水面上波光粼粼的。
这样的情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
师:真是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2、在这样的地方,品着美酒、赏着美景、闻着酒香、荷香,那可真是全身心的享受啊!这叫酒不醉人——人自醉。
咱们一起读一读这两句,让我们闭上眼睛带着浓浓的醉意读一读还有什么让他们深深地醉了?我们读下去画面2:误入藕花深处夕阳轻舟直饮到暮色昏沉、日倚山边,醉眼看花花也醉, 荡起小舟,我漫无目的地溯向归程,一路流连于这美景,误入了荷花最盛的地方,那一支支荷出淤泥而不染,红中透着娇艳,也如醉了一般,映对着天边的晚霞……师:好一个清香四溢、色彩缤纷、幽静而神秘的世界。
——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让我们读一下这忘我的幽静神秘!3、快点,快点,再快点.那夕阳似乎在与我做对.当我着急时,它似乎落得更快了.它的余晖金黄金黄,温暖地洒在我那单薄的衣衫上. ——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我们自然而然地引到了易安所创造的词境.师:我们仿佛听到了她们叫哇,笑哇,声音那么响,那么喧哗,甚至把栖息着的鸥鹭一下子惊飞起来。
“扑拉拉”一声,一群鸥鹭冲破夜幕,飞上蓝天,那情景该多么壮观啊!这样的情景她平时能看到吗?那可真是大自然的奇观啊!谁来读一读这两句?生: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师:声音再洪亮些!生: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师:真是意外的惊喜!“鸟惊人亦惊!”4、“雨疏风骤图”:夜晚风雨交加,作者醉酒沉睡,师:好一个慵懒宿醉闲适的女子啊,你能试着读出这种闲醉吗?5、试问:“一问”、“一答”、“一驳”各句语气,流露着女主人和侍女不同的心情神态,试着读一下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
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我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
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
化用韩偓《懒起》诗意。
韩诗曰:“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
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
”但李清照的小令较原诗更胜一筹,师:你能试着把这种矛盾的心理读一读吗?6、知否知否:寥寥数语的对话,将“卷帘人”的粗疏淡漠与主人公的细腻委婉形成对比。
曲折地表达出主人公惜花的心情师:真是昨日看花花灼灼,今日看花花欲落。
试着将这种感情表达出来师:让我们用朗朗书声来演绎这一幅幅如画的美景,请男生读如梦令溪亭日暮,女生读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齐读四、悟情感1.师:在同学们描绘的一幅幅精彩画面中,我们看到了词中景,感受到了词中情,细细品味,你能发现词人的心情是通过哪些词语传达出来的吗?请画一画。
说一说传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细读、寻找、交流预设:常记、沉醉、兴尽——开心、快乐、试问、绿肥红瘦等——爱花、惜花。
惜春、伤春。
红颜易逝的伤感师: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你们已在景中体会到了作者的深情。
2.小组合作活动:师:两首小令33字,字数有限,但有限的语言之间却表达了丰富的情感。
但看起来类似的词语却又有着细微的区别,请根据要求对以下词句进行解说。
“沉醉”与“残酒”——同样是醉,但各有各的醉法,请联系上下句说说区别。
“误入”与“试问”——同样是故事的转折,但各有各的曲折。
请说说来龙去脉。
“争渡争渡”与“知否知否”——同是位于小令第5句的叠语,但各有各的语气,请说说不同。
大家可以小组讨论一下。
如有争议而不得解决可以打开老师给的锦囊。
(1)生:沉“醉”——因为李清照一辈子不会忘记这美丽的景色,美好的时光。
词人看荷花看的有滋有味,如痴如醉,连小船划入藕花深处都没有察觉,这是怎样的一种醉呀!一醉是“溪亭日暮”,二醉是“藕花深处”,三醉是“一滩鸥鹭”。
她陶醉在美景之中。
表露作者心底的欢愉,美景如梦,如画,如诗的感觉,所以作者被深深陶醉。
生:“殘酒”:昨夜沉醉是因为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