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特的发现》教案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下册第十六章16.2 奥斯特的发现 教学设计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下册第十六章16.2 奥斯特的发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奥斯特在电磁感应实验中的发现和贡献;2.理解电磁感应定律的内容和意义;3.掌握运用电磁感应定律解决相关物理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1.理解奥斯特的发现对电磁感应定律的贡献;2.掌握运用电磁感应定律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内容3.1 奥斯特的实验和发现1.介绍奥斯特在电磁感应实验中的操作步骤;2.说明奥斯特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发现。
3.2 电磁感应定律1.介绍电磁感应定律的内容;2.分析电磁感应定律的意义和应用。
四、教学步骤4.1 导入通过提问引出电磁感应定律的概念,让学生回忆之前所学的内容,为新的学习做铺垫。
4.2 学习奥斯特的实验和发现1.学生听取教师讲解奥斯特的实验操作步骤;2.教师展示奥斯特实验装置的模型,并让学生观察,理解实验原理;3.教师通过动态演示或实验视频播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奥斯特实验中的现象和发现。
4.3 学习电磁感应定律1.教师结合奥斯特的实验和发现,介绍电磁感应定律的内容;2.通过示意图和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电磁感应定律的具体应用;3.教师让学生进行类比和推理,深化对电磁感应定律的理解。
4.4 解决相关问题1.教师通过提供一些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电磁感应定律进行解答;2.学生分组合作,互相讨论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形成小组答案。
4.5 总结与拓展1.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本节课中所学到的重要内容;2.教师提供一些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拓展思考。
五、教学方法1.讲授教学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意图等教具,让学生了解奥斯特的实验和发现,掌握电磁感应定律的内容;2.实验演示法:通过展示奥斯特实验装置的模型和实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实验现象;3.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答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合作精神;4.提问交互法: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知识,深化学生对电磁感应定律的理解。
六、教学工具1.奥斯特实验装置模型;2.奥斯特实验视频;3.示例问题和解答。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下册16.2奥斯特的发现教学设计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下册 16.2 奥斯特的发现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下册第16章第2节,主要包括奥斯特实验的背景、实验过程、实验现象以及实验结论。
具体内容包括:1. 奥斯特实验的背景:介绍19世纪初科学界对电流和磁铁之间关系的探索。
2. 奥斯特实验过程:详细描述奥斯特如何进行实验,包括实验装置、实验步骤等。
3. 奥斯特实验现象:解释实验中观察到的电流和磁铁之间的相互作用。
4. 奥斯特实验结论:阐述实验结果对电磁学发展的影响,特别是对后来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的启发。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了解奥斯特实验的背景、过程和结论,理解电流和磁场之间的基本关系。
2.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论分析,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 学生能够将奥斯特实验结论与后续的电磁学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知识体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奥斯特实验的过程及其观察到的现象。
电流和磁场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难点:对实验结果的深入理解,尤其是如何从实验现象中抽象出电流的磁效应。
将实验结论与电磁学中的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相联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奥斯特实验装置(包括电源、导线、小磁针等)。
投影仪或白板。
多媒体教学软件。
学具:实验记录本。
笔。
奥斯特实验指导书。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19世纪初科学家们对磁现象的研究历史,引入奥斯特实验。
提问:“在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之前,有科学家观察到了电流和磁铁之间的相互作用吗?”2. 知识讲解1. 讲解奥斯特实验的背景,介绍当时的科学环境和研究氛围。
2. 详细讲解奥斯特实验的过程,包括实验装置的搭建、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
3. 引导学生理解奥斯特实验结论的重要性,以及它对后来电磁学发展的影响。
3. 实验演示与观察1. 分组进行奥斯特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
2. 引导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讨论实验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
4. 理论分析1. 利用投影仪或白板,展示奥斯特实验的动画或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过程。
16.2 奥斯特的发现 【教学设计】
16.2 奥斯特的发现一、敎材分析本课将“重演”科學史上著名发现电磁现象的过程,让學生“发现”通电导线能使小磁针偏转,从而认识电可以产生磁。
增强學生學习活动的探究性、趣味性。
本课有两个活动。
第一、指导學生做科學家奥斯特做过的实验——通电导线使指南针偏转,经历对新现象进行分析、解释的思维过程;第二,想办法使指南针偏转角度更大的实验。
用线圈代替直导线做电生磁实验,为理解电磁铁原理打下基础也为研究玩具小电动机伏笔。
二、敎學设计(一)敎學目标1、科學概念: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2、过程与方法:做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能够通过分析建立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科學史上发现电产生磁的过程,意识到留意观察、善于思考品质的重要。
(二)敎學重点、难点1、敎學重点:如何使通电导线使指南针发生偏转的现象更明显实验讨论和设计(短路;用通电线圈代替通电直导线)。
2、敎學难点:通电直导线使小磁针发生偏转实验的提出、操作、观察和解释。
(三)敎學准备小组准备:电池、小灯泡、导线、指南针、线圈等。
老师准备:老师除了一套學生用的器材外,增加条形磁铁一块,铁钉一枚等。
(四)敎學过程一、初步感知通电电路能使指南针发生偏转1、复习(1)、出示指南针,说说它指示什么方向。
(师:在不碰到它的情况下,它总是指向南北方向,你能想个办法让它偏转方向吗?)根据學生回答,试一试,板书:磁铁、铁能使磁针发生偏转。
(2)、说说磁铁为什么能使磁针发生偏转(同极相斥,异极相吸)说说铁为什么能使磁针发生偏转(磁铁能和铁吸引)敎师强调:都是磁性在起作用。
板书:磁性(3)、利用小灯泡、灯座、导线、开关、电池等材料组装电路,使小灯泡亮起来2、小灯泡亮了吗/?再试一次,你还发现了什么?3、小磁针真的偏转了吗?同學们想不想试一试?提出实验要求:(1)、在指南针静止不动的时候接通电路,在接通的一刹那观察磁针是否偏转,偏转了多少(用1小格做单位),电路断开后磁针又怎样了?(2)、导线的方向与磁针的方向一致4、说一说:你们的实验磁针偏转了吗?偏转了多少?二、分析实验现象,明确原理1、说说是谁使小磁针发生了偏转提示:通电磁针偏转,断电磁针恢复,说明了什么?學生可能会回答是电使磁针发生了偏转2、再提示:刚才我们知道磁性能使磁针发生偏转,为什么电也能使它发生了偏转呢/?生:可能是通电后产生了磁性,使得磁针发生偏转。
初中初三物理上册《奥斯特的发现》教案、教学设计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途径,主动探究电流的磁效应,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采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奥斯特的发现,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
师:安培定则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电流产生的磁场方向。请大家伸出右手,握住导线,拇指指向电流的方向,其他四指弯曲的方向就是磁场的方向。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a.奥斯特实验中,导线周围小磁针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b.运动的电荷如何产生磁场?
c.如何运用安培定则判断电流产生的磁场方向?
注意事项:
1.学生在完成作业时,要注重思考和分析,力求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
2.实践作业要注重安全,在家长或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
3.拓展阅读作业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4.作业完成后,学生应主动向家长或教师请教,及时纠正错误,巩固所学知识。
3.教师批改与讲解:教师批改学生练习,针对错误较多的题目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五)总结归纳
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奥斯特的发现,总结电流磁效应的原理和应用。
2.强调重点:强调电流磁效应的概念、安培定则的应用等教学重点。
3.情感升华:通过学习奥斯特的发现,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
2.教师巡回指导: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电流磁效应的规律。
2023奥斯特的发现 教案
16.2奥斯特的发现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认识电流的磁效应。
(2)、知道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与条形磁铁的磁场相似。
(3)、理解通电螺线管的极性跟电流方向有关,并会用右手螺旋定则来判定。
2、过程和方法:(1)、观察和体验通电导体与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初步了解电和磁之间有某种联系。
(2)、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认识电与磁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界的奥妙。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试验探究电流的磁效应的规律。
2、探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规律。
教学难点: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教具: 塑料空心管、导线等教学过程:一、(一)复习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磁现象的相关知识,大家还记得吗?那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几个重要的知识点:1.什么是磁性?什么是磁体?2.磁体有几个磁极?分别叫什么?3.磁极间有什么相互作用规律?4.我们如何判断磁体周围的磁场方向?5.磁场的基本性质是什么?(二)引入新课同学们,通过刚才大家对磁现象的回顾,你有没有发现磁现象跟以前学的哪个现象的特征很相似呢?(电现象,打开PPT共同对比电与磁的特征)。
同学们,电和磁的这些相似之处,难道是巧合吗?早在奥斯特之前的很多科学家注意到了这样的事实:电现象和磁现象之间有许多的共同点。
猜想到:这两种现象之间也可能存在某种联系。
为找到这种联系,很多科学家做出了不懈的探索,都没有成功,直到1820年4月,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通过实验证明了这种联系的存在,第一次揭示了电和磁的联系,下面我们就沿着伟人的脚步,经历这个探索的过程,认识这一伟大发现的意义和价值。
二、新课教学(一)电流的磁场置疑:磁场有方向,电流也有方向,电流产生的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是否有关呢?活动1:观察体验通电直导线的磁场。
(中的物理实验室演示:奥斯特实验)实验现象:导线中有电流通过时,磁针偏转,没电流通过时磁针不动。
更换电源的正负极,磁针的偏转方向会改变。
《奥斯特的发现》教案设计
《15.2 奥斯特的发现》教案铜陵市第八中学王芳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奥斯特的实验,知道电流的磁效应。
2.知道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分布和条形磁铁的磁场相似,会用右手螺旋定则判断通电螺线管的极性。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体验电流周围存在磁场,初步了解电和磁之间的联系。
2.通过实验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分布规律及磁场方向。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奥斯特发现电与磁之间的联系的过程,知道物理学的发展史由浅入深,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2.通过认识电流周围可以产生磁场,体会不同自然现象之间存在的相互联系,养成乐于探究自然奥秘的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分布情况2.难点:探究、理解通电螺线管的磁极性质与电流方向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实验演示、讲授法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简单的电现象和磁现象,那么请同学们来说一说电现象和磁现象有哪些特点?(学生积极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将这些特点板书在黑板上,学生会发现两者之间有相似点。
然后指出:其实很早之前科学家也注意到了这些事实,并提出了猜想“既然电现象和磁现象之间有这么多的共同点,那么两种现象之间也可能存在某种联系”。
为了寻找这种联系,很多科学家做出了不懈的探索,但都没有成功,直到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通过实验证明了这种联系的存在,第一次揭示了电和磁的联系。
今天我们就随着伟人的脚步,一起来经历这个探索过程。
2.新课教学(一)实验器材:电源、开关、导线、磁针请同学们根据所提供的器材结合课本活动一来设计实验,并思考下列问题:(1)实验中怎样显示磁场的存在?(2)为了使实验效果更好一些,磁针和导线应该怎样放置?(3)实验时通电时间不要过长,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学生讨论了解:可以把小磁针平行的放在导线下面,根据小磁针的偏转来显示有没有磁场。
通电时间不能过长是因为电路当中电流较大,是为了产生明显的实验效果,因此实验时为了保护电源只要看到磁针偏转即可断开电路实验过程中启发学生观察,导线下的磁针在什么情况下会偏转,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导线中有电流通过时磁针偏转,没有电流通过时磁针不动,认识到引起磁针偏转的磁场是电流产生的,于是得到结论: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
沪粤版九年级下册第十六章第二节“16.2奥斯特的发现”教案
沪粤版九年级下册第十六章第二节“16.2奥斯特的发现”教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深知每个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因此,我设计了一堂生动有趣的科学实验课,以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实践操作和观察相结合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观察和体验科学的奥秘。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让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科学知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孩子们了解奥斯特的发现,学会使用磁针和电线进行实验。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孩子们的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敢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了解奥斯特的发现,掌握磁针和电线的使用方法。
难点: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磁针、电线、电源、实验桌、实验架。
学具:记录本、画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讲述奥斯特的故事,引发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讲解:介绍磁针和电线的使用方法,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3. 实践:孩子们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磁针和电线在通电时的现象。
4. 讨论:引导孩子们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6. 练习:让孩子们设计自己的实验,验证结论。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了解奥斯特的发现,掌握磁针和电线的使用方法。
难点: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孩子们积极参与实验,表现出极高的热情。
在实践过程中,他们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
同时,我也注意到了个别孩子对实验操作的不熟悉,需要在课后进行个别指导。
拓展延伸:鼓励孩子们在课后进行科学实验,探索更多的科学奥秘。
可以组织科学小组,让孩子们互相交流、学习,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同时,也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增进家长对孩子们学习的关注和支持。
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本节课圆满结束。
初中九年级物理教案- 奥斯特的发现-全国公开课一等奖
奥斯特的发现一、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电能生磁,了解奥斯特实验。
2、初步认识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特点。
3、知道通电导体以及通电螺线管周同存在磁场,知道通电导体周围的磁场方向以及通。
4、电螺线管的磁场方向跟电流的方向有关。
会用右于螺旋定则确定通电螺线資的磁极和螺线管。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了解电流周有磁场,探究井了解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方向跟电流的方向有怎样的关系。
2、通过实验提高观察、分析、归纳和解決物理问恩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探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方向。
教学难点:用右于螺旋定则确定通电端线管的磁极和螺线管中的电流方向。
四、过程与方法:教学准备:学生电源、导线、滑动交阻器、开关,、螺线管、多製体课件。
教学方法:实验演示与学生归納法相结合。
多体出示问题:电现象磁现象的相似イ哪相似之处学生在教师引导卜完成填空。
数师介留:电与磁之同有很多的相似之处,这些巧合给了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完成填空。
教师介绍:电与磁之间有很多的相似之处,这些巧合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磁与电之间是否有联系呢学生猜想,教师介绍:奥斯特是丹麦物理学家。
1820年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
这一重大发现震动了当时的科学界,使电磁学的发展进入了新的时期。
下而我们来重温奥斯特当年的实验。
教师演示实验:将直导线与小磁针平行一起,井将导线架在小磁针的上方。
将学生电源、导线、滑动变阻器、开关串联起来。
闭合开关,观察当直导线通电时产生什么现象再断电观察又发生什么现象。
改变电流方向后,观察小磁钊指向有没有发生改变。
实验完成,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得出实验结论:通电导线周同存在磁场: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
我们把通电导体周的空间存在磁场的现象叫做电流的磁效应。
电流有三种效应:电流的热效应、电流的化学效应、电流的磁效应。
教师请同学阅读教材P10页,认识螺线管。
提出问恩:通电直导线周存在磁场,如果将导线弯出成螺线状,通电后其周是否也会产生磁场呢演示实验:在螺线管周放上一些铁屑和小磁针,通电后观察铁的排列和小磁针的指向,改变电流方向再观察一次。
16.2奥斯特的发现(教案)-2023春九年级下册物理(沪粤版)安徽
教案:16.2 奥斯特的发现教材:2023春九年级下册物理(沪粤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沪粤版九年级下册物理第16章第2节《奥斯特的发现》。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的电流磁效应实验,以及磁场的概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电流产生磁场的原因,以及磁场的基本性质。
二、教学目标1. 知道电流周围存在磁场,了解磁场的基本性质。
2. 能运用电流磁效应解释一些简单的磁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流周围存在磁场,磁场的基本性质。
难点:磁场方向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电流表、小磁针、导线、电池等)。
学具:课本、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奥斯特的电流磁效应实验视频,引导学生思考电流周围是否存在磁场。
2. 知识讲解(1)讲解电流磁效应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理解电流周围存在磁场。
(2)讲解磁场的基本性质,如磁场方向、磁场强度等。
3. 例题讲解(1)运用电流磁效应解释指南针偏转的原因。
(2)分析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的关系。
4. 随堂练习(1)根据电流磁效应,判断导线周围磁场的方向。
(2)运用磁场的基本性质,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磁现象。
5. 实验操作引导学生进行奥斯特实验,观察电流周围磁场的现象,验证电流磁效应。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6.2 奥斯特的发现电流周围存在磁场磁场的基本性质:磁场方向、磁场强度七、作业设计1. 描述奥斯特实验的现象,并解释其原因。
(1)指南针偏转的原因。
(2)电风扇的运行原理。
答案:1. 奥斯特实验的现象:导线周围存在磁场,小磁针发生偏转。
原因:电流周围存在磁场,磁场对小磁针产生作用力。
2. (1)指南针偏转的原因:地球本身是一个大磁体,地磁场对指南针产生作用力。
(2)电风扇的运行原理:电流通过电风扇的线圈产生磁场,磁场对线圈产生力,使电风扇旋转。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奥斯特实验,让学生了解了电流周围存在磁场,以及磁场的基本性质。
粤教版九年级物理下册《奥斯特的发现》教案及教学反思
粤教版九年级物理下册《奥斯特的发现》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电磁感应现象,学习电磁感应定律。
2.掌握电磁感应定律的应用,理解电磁波的产生原理。
3.能够通过实验设计和电路搭建验证电磁感应定律的正确性。
4.形成科学探究习惯,培养综合思考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为《奥斯特的发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电磁感应现象:流经导体中的电流会产生磁场,当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会在导体两端产生感应电动势,即电磁感应现象。
2.电磁感应定律:电磁感应定律由法拉第发现,是指: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在导体两端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与导体的速度和磁感强度都有关系。
3.电磁感应的应用:电磁感应定律的应用非常广泛,如发电机、变压器等都是基于电磁感应原理设计的。
4.电磁波的产生原理:电磁波是由振动电场和磁场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波动现象,是相对论中的基本物理实体。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任务型教学方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验探究和电路搭建,并根据实验结果反思和总结电磁感应定律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活动1:引入使用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料,引出电磁感应现象,并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梳理出电磁感应的基本概念。
2. 活动2:实验探究讲解电磁感应定律,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验证电磁感应定律的正确性。
实验步骤:将导体放置在磁场中,记录感应电动势的变化情况,并计算它们之间的关系。
实验结果: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即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在导体两端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与导体的速度和磁感强度都有关系。
3. 活动3:电路搭建让学生学习电磁感应定律的应用,通过电路搭建的方式探究电磁感应在电路中的应用。
电路设计:将电磁铁和电池连接,让电磁铁在电磁场中运动,记录感应电动势随时间的变化。
实验结果:学生通过电路搭建验证了电磁感应定律的应用,理解了电磁波的产生原理。
4. 活动4:总结让学生在小组内归纳总结电磁感应定律及其应用的特点,并解答问题,互相交流。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任务型教学方法,在实验探究和电路搭建中培养学生综合思考和实践能力,但教学过程中还有待改进的地方:1.活动1的引入内容不够生动,需要寻找更好的多媒体资料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下册第十六章16.2奥斯特的发现教学设计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史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对科学家的尊重和敬仰。
2.通过对奥斯特实验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的艰辛和乐趣,培养勇于探索、严谨治学的科学精神。
3.结合奥斯特实验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电磁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
5.知识拓展与应用:介绍奥斯特实验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同时,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6.总结反馈,巩固提高: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及时给予反馈。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针对性的辅导,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2.详细讲解奥斯特实验原理:通过图示和动画,讲解电流通过导线时产生的磁场,以及磁场对磁针的作用。
3.操作演示:现场进行奥斯特实验的演示,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解释背后的原理。
4.知识点讲解:讲解电流磁效应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电流与磁场之间的关系。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以下活动:
3.问题引导:提出一系列问题,如“电流和磁场之间有什么关系?”“奥斯特是如何发现这一现象的?”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4.教师承诺:告诉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他们将了解到奥斯特实验的原理,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相关现象。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简要介绍奥斯特及其贡献:让学生了解奥斯特是丹麦物理学家,他在1820年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培养科学方法和情感态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以下是具体的教学设计:
奥斯特的发现教案
奥斯特的发现教案16.2 奥斯特的发现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电流周围存在磁场,能说出奥斯特实验的现象,知道直线电流磁场的特征。
2、认识通电螺线管磁场的特征,会用安培定则判断磁场方向和电流方向。
3、知道电磁铁的组成和特点。
4、理解电磁继电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5、了解电铃、电话、磁悬浮列车的工作原理,了解信息的磁记录。
重/难点重点:电流的磁场、电磁铁难点:电磁铁的应用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磁悬浮列车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教具准备条形磁体课件有机玻璃铁屑螺线圈大头针电磁铁小磁针电铃电磁继电器教学过程第1课时设问引入磁体在它的周围空间能产生磁场,那么,不用磁体能否在空间产生磁场呢?一、直线电流的磁场设问学校的电铃是怎么响起来的?磁悬浮高速列车是怎么悬浮的?让我们从182 0年丹麦的物理学家奥斯特对电流磁现象的发现说起吧。
实验奥斯特实验1电流的磁场首先是丹麦的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的。
第一个发现电流周围存在磁场(电生磁)的科学家是--奥斯特。
2. 直线电流的磁场分布特点:以直导线上各点为圆心的同心圆。
这些同心圆在与直线垂直的平面上。
越靠近通电直线,磁场越强。
3奥斯特实验表明:电流周围存在磁场。
☆活动探究直线电流的磁场。
1、在小磁针的上方拉一根与小磁针平行的直导线,当直导线上通电流是,你观察到什么现象?--小磁针发生了偏转。
甲:将没有通电的直导线放在小磁针上方。
发现小磁针为偏转。
乙图将通电的直导线放在小磁针上方,发现小磁针偏转。
丙将电流方向与乙相反的直导线放在小磁针的上方,法相小磁针偏转方向与乙图相反。
学生思考:①乙中小磁针为什么发生偏转?--小磁针受到了力的作用。
得出“小磁针转动是因为受到力的作用”其依据是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②比较甲乙,乙没有其它的物体与之直接接触,那么什么东西能使小磁针受到力的作用呢?--显然是磁场。
是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的磁场。
结论:即比较甲和乙得出,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磁场。
《奥斯特的发现》教学设计设计
奥斯特的发现教学设计1. 引言本教学设计以小说《奥斯特的发现》为基础,旨在通过阅读与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通过这个故事,学生可以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2.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包括抓住主题、理解细节和推断意义。
•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培养对故事中事件和人物的评价和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了解科学家的工作过程和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3. 教学准备•预先阅读小说《奥斯特的发现》。
•准备相关教学资源,如小说摘录、问题解答等。
4. 教学过程第一课:小说导入与理解1.1 小组阅读•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段小说摘录。
•学生在小组内阅读摘录,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特点。
1.2 全班讨论•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理解和观点。
•引导学生讨论故事中的主题和意义。
第二课:主题探究2.1 研究主题•学生回顾前一课中的讨论结果。
•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研究一个主题。
•学生收集相关信息,包括故事中的事实和细节。
2.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主题研究结果。
•学生互相评价和提供反馈,讨论他们对主题的理解和观点。
第三课:人物分析与评价3.1 人物分析•学生回顾故事中的主要人物。
•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人物进行分析。
•学生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举止,理解他们的动机和背景。
3.2 小组讨论•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人物分析结果。
•学生互相提问和讨论,深入了解人物的复杂性和发展。
第四课:科学探索与实验设计4.1 科学探索讨论•引导学生回顾《奥斯特的发现》中的科学研究过程。
•学生讨论科学家在故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以及他们是如何解决的。
4.2 实验设计•学生分组,设计一个与故事中类似的科学实验。
•学生需要确定实验目的、材料和步骤,并预测实验结果。
4.3 实验分享•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实验设计。
•学生互相评价和提供反馈,讨论他们对科学实验的理解和创新。
第五课:故事反思与个人写作5.1 故事反思•学生回顾整个故事,以及他们在过程中的收获和感受。
最新初中物理教案《奥斯特的发现》教案精品
16.2奥斯特的发现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奥斯特的实验, 知道电流的磁效应.2. 知道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 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分布和条形磁铁的磁场相似, 会用右手螺旋定那么判断通电螺线管的极性.【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体验电流周围存在磁场, 初步了解电和磁之间的联系.2. 通过实验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分布规律及磁场方向.【情感态度价值观】1.了解奥斯特发现电与磁之间的联系的过程, 知道物理学的开展史由浅入深, 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2. 通过认识电流周围可以产生磁场, 体会不同自然现象之间存在的相互联系, 养成乐于探究自然奥秘的习惯.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奥斯特的实验揭示了电流的磁效应;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及其应用.【教学难点】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及其应用.课前准备奥斯特实验器材一套, 通电螺线管, 小磁针, 投影仪, 大头针.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当把小磁针放在条形磁体的周围时, 观察到什么现象?其原因是什么?观察到小磁针发生偏转, 因为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 小磁针受到磁场的磁力作用而发生偏转. 这些是我们已经了解过的知识, 大家还想知道关于磁的一些什么样的知识?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探索有关磁的其他知识.二、新课教学探究点一:电流的磁场教师先让学生阅读课本, 让学生初步的了解电流的磁效应及它的发现者. 接着带着学生看活动一中的内容.在小磁针上面有一条直导线, 当直导线触接电池通电时, 你们能看到什么现象?改变电流的方向, 又能看到什么现象?现象:当直导线触接电池通电时, 小磁针发生偏转. 断电时, 小磁针又回到原来的位置. 当改变直导线中电流方向时, 小磁针偏转方向也发生变化.结论:看来通电导线和磁体一样, 周围存在着磁场. 通电导线周围磁场方向跟电流方向有关. 当电流方向发生变化时, 磁场的方向也发生变化.以上实验是丹麦的科学家奥斯特首先发现的, 此实验又叫奥斯特实验. 这个实验说明, 除了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外, 电流的周围也存在着磁场, 而且, 磁场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有关, 这种现象叫作电流的磁效应.这个实验看上去非常简单, 但在当时这一重大发现轰动了科学界. 因为它揭示了电现象和磁现象不是各自孤立的, 而是紧密联系的, 从而说明外表上互不相关的自然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这一发现有力地推动了电磁学的研究和开展. 奥斯特实验用的是一根直导线, 后来科学家们又把导线弯成各种形状, 通电后研究电流的磁场.探究点二: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把导线绕在圆筒上, 做成的螺线管也叫线圈, 它能使各导线产生的磁场叠加在一起, 磁场就会强得多, 这样在生产实际中用途就大, 那么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是什么样的?我们下面通过实验来探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是什么样, 我们每组还是先提问题, 再设计实验, 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讨论, 最后得出结论. 我们已了解了条形磁体、蹄形磁体周围的磁场分布, 那么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可能与哪种磁体的相似?通电螺线管的极性与电流方向之间有什么关系?如何判断?学生们根据问题设计实验, 并动手做实验. 现在把你们记录下小磁针指的方向在图中标出.还有是把你们的玻璃板, 观察铁屑的分布情况, 得到什么结论?学生汇报自己的实验现象及结论.现象:把小磁针放在螺线管周围, 通电, 小磁针偏转. 改变电流方向, 小磁针偏转方向发生变化. 把一些小磁针放在通电螺线管周围, 记录下小磁针北极指的方向, 每个小磁针北极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 描出磁感线. 磁体周围的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北极出来, 回到磁体南极, 这样就判断出通电螺线管的两极. 把小磁针放在螺线管的两端通电后, 观察小磁针的N极指向, 从而判别通电螺线管的N、S极.结论: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与条形磁体的磁场相似. 通电螺线管两端的极性跟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有关. 当电流的方向变化时, 通电螺线管的极性也发生改变.我们知道通电螺线管两端的极性跟螺线管中的电流方向有关, 有什么样的关系?我们能否用右手来判断呢?教师引出右手螺旋定那么.通电螺旋管的极性跟电流方向间的关系, 可以用右手螺旋定那么来判定. 用右手握住螺线管, 让四指弯曲且跟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一致, 那么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螺线管的N极. 如下列图所示.板书设计16.2 奥斯特的发现一、电流的磁场1.电磁感应现象是奥斯特发现的.2.通电导体跟磁体一样存在着磁场.二、通电螺线管的磁场1.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与条形磁体的磁场相似.2.通电螺线管两端的极性跟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有关. 当电流的方向变化时, 通电螺线管的极性也发生改变.三、右手螺旋定那么用右手握住螺线管, 让四指弯曲且跟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一致, 那么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螺线管的N极.教学反思电流的磁效应是学习电磁现象的重要根底. 因此, 要尽可能让学生认识到电流及其周围的磁场是同时存在而密不可分的.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 在做奥斯特实验的时候, 要让学生亲手做实验, 把小磁针放在直导线附近, 通过观察导线通电时和断电时小磁针发生的变化, 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初步认识电与磁之间存在的某种关系.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是本节的重点之一, 因此, 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究, 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通电螺线管的极性与电流方向之间的关系, 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探究结束后, 让学生自己归纳、判断通电螺线管的极性和电流方向的方法, 再在师生相互交流的气氛中引导学生得出右手螺旋定那么.附探究电动机转动的原理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并且受力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磁场的方向有关. .【过程与方法】经历制作简单电动机的原理, 探究电动机连续转动的原理.【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科学和技术相结合的创造创造过程, 培养创造创造意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磁场对通电导体的力的作用规律.【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磁场对通电导体的力的作用规律.课前准备电源、蹄形磁体、开关、导线、铜棒〔导体〕、滑动变阻器、线圈、导轨.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根本性质是什么?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力的作用.2.电流的磁效应是什么?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着磁场, 磁场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有关, 这种情况叫作电流的磁效应.播放课件:播放有关电动机动画.分别点击开关〔2个方向〕和拖动滑动变阻器, 观察电动机和车轮的旋转方向, 由学生描述并猜想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电动机为什么会转呢?引导学生回忆奥斯特实验, 知道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 能使小磁针偏转, 即电流对磁体有力的作用, 启发学生逆向思维. 磁场对电流有没有力的作用呢?我们知道生产和生活中的许多电器都需要电动机来带动, 下面我们就来研究电动机的工作原理.二、新课教学探究点一: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 把导线ab放在磁场里, 接通电源, 让电流通过导线ab,观察它的运动, 说出观察到的现象, 讨论得出结论.现象:接通电源, 导线ab向外〔或向里〕运动.结论: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 使通过导线ab的电流方向与原来相反, 观察导线ab的运动方向.现象:合上开关, 导线ab向里〔或向外〕运动, 与刚刚运动方向相反.结论:这说明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的力的方向与电流通过导体的方向有关., 但把蹄形磁体上下磁极调换一下, 使磁场方向与原来相反, 观察导线ab的运动方向. 现象:磁极调换后观察到导线ab的运动方向改变.结论:这说明通电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方向与磁感线方向有关.实验说明:通电导线在磁场中要受到力的作用, 力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磁感线的方向都有关系, 当电流的方向或者磁感线的方向变得相反时, 通电导线受力的方向也变得相反.引导:当电流方向或者磁感线方向变的相反时, 通电导体受力方向也变的相反. 那么, 把一个通电的线框放到磁场中, 它会怎样运动?想一想, 做做看.探究:让线圈转动起来.如图把线圈放在支架上, 磁铁放在线圈下方. 通电后并用手轻轻推一下, 观察现象. 这个时候, 线圈就会不停地转下去, 其实这就是一台小小的电动机. 我们做出一台小小电动机, 那么电动机的根本构造是什么样的?我们一起来了解.探究点二: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接通电源, 线圈在磁场里发生转动, 但转动不能持续下去, 转90°角摆几下就停了. 怎么解释这一现象呢?看演示.演示:使线圈位于磁体两磁极间的磁场中., 闭合开关, 观察.现象:发现线圈没有运动.原因:这是由于线圈ab、cd两个边受力大小一样, 方向相反的原因, 这个位置是线圈的平衡位置., 闭合开关观察.现象:线圈受力沿顺时针方向转动.结论:可是线圈能靠惯性越过平衡位置, 但不能继续转下去, 最后要返回平衡位置. 为什么会返回呢?, 使线圈静止在这个位置上, 这是刚刚线圈冲过平衡位置以后所到达的地方, 闭合开关, 观察.现象:线圈向逆时针方向转动.结论:这说明线圈在这个位置所受力是阻碍它沿顺时针方向转动的, 这也就使线圈返回平衡位置.那我们在探究实验中, 线圈为什么能连续转动呢?探究点三:换向器的作用换向器的构造, 两个铜半环E和F跟线圈两端相连, 它们彼此绝缘, 并随线圈一起转动. A 和B是电刷, 它们跟半环接触, 使电源和线圈组成闭合电路. 线圈转动时, 它通过换向器使电流方向发生改变, 使线圈的受力方向总是相同, 线圈就可以不停地转动下去了.换向器的作用:当线圈刚刚转过平衡位置时, 换向器能自动改变线圈中电流的方向, 从而改变线圈受力方向, 使线圈连续转动.在“小小电动机〞中我们只利用了一半的电力, 也就是线圈每转一周, 只有半周获得动力. 如果设法改变后半周电流的方向, 使线圈在后半周也获得动力, 线圈将会更平稳、更有力地转动下去. 实际的直流电动机是通过换向器来实现这项功能.介绍:扬声器的结构示意图及发声原理.指导阅读课本课本“不同功能的电动机〞拓展:实际的直流电动机都有多个线圈, 每个线圈都接在一对换向片上. 除直流电动机外,生活中还经常用到交流电动机, 交流电动机也是利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来运转的.电动机工作实质是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电动机优点:构造简单、控制方便、体积小、效率高、功率可大可小、无污染.板书设计17.2 探究电动机转动的原理一、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 跟电流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二、换向器的作用三、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教学反思本节内容是由两局部组成, 一是“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的实验, 二是“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在设计实验上, 通过实验将来与学生互动, 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到实验现象, 进而得出磁场对通电导体有力的作用以及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的力的方向与电流通过导体的方向和磁感线的方向有关. 在处理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时, 由于这一局部知识比拟抽象, 把多匝线圈分解为通电的一匝长方形线圈导线, 这对学生来说就化抽象为形象、化复杂为简单, 就很容易接受了. 但线圈在磁场中不能够持续转动?怎么办. 此时让学生出谋划策, 这样就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换向器这一知识点.。
九年级物理下册《奥斯特的发现》教案、教学设计
1.导入:通过回顾电流和磁场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电流能否产生磁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奥斯特实验:演示奥斯特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亲身体验电磁感应的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组讨论、实验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能力。
2.利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通过对奥斯特实验的演示和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对电磁现象进行深入探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1.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制作一份关于奥斯特实验的演示文稿,内容包括实验背景、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及结论等。要求图文并茂,清晰展示奥斯特实验的全过程。
2.设计一个简易的电磁装置,如电磁铁或电动机,并记录制作过程和实验现象。在下一节课上,请同学们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制作心得。
3.完成以下习题: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辅导,关注学生的解题过程,及时纠正错误。
3.教师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4.鼓励学生分享解题心得,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总结归纳阶段,教师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点,巩固学习成果。
1.教师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主动回顾所学知识。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总结奥斯特的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等知识点。
3.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补充遗漏的知识点,强化重点和难点。
16.2 奥斯特的发现(教案)-2024-2025学年级九年级下册初三物理沪粤版(安徽专用)
16.2 奥斯特的发现(教案)20242025学年级九年级下册初三物理沪粤版(安徽专用)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深知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我总是致力于设计各种有趣而有意义的教学活动。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设计的一节幼儿园科学活动——"奥斯特的发现"。
一、设计意图这节活动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奥斯特的实验,我希望通过这个实验,让孩子们了解到电和磁之间的关系,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电和磁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让孩子们体验到科学的乐趣,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孩子们了解电和磁之间的关系。
难点:如何让孩子们理解电和磁的相互作用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源、导线、电磁铁、铁钉、磁铁、实验台等。
2. 学具:每个孩子一份实验套件,包括导线、电磁铁、铁钉、磁铁等。
五、活动过程1. 引入:我向孩子们介绍了奥斯特的实验,让他们了解到电和磁之间的关系。
2. 演示实验:我分别在实验台上进行了两次实验,一次是将电源与电磁铁连接,观察电磁铁的磁性变化;另一次是将电磁铁靠近磁铁,观察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3. 动手实践:孩子们根据我的示范,自己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4. 讨论交流:我引导孩子们讨论实验结果,让他们理解电和磁之间的相互作用原理。
六、活动重难点活动重点:让孩子们了解电和磁之间的关系。
活动难点:如何让孩子们理解电和磁的相互作用原理。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次活动,我发现孩子们对电和磁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们在实验中积极观察、动手操作,并在讨论中积极交流自己的想法。
这让我深感欣慰。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设计更多有趣而有意义的教学活动,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我也会关注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引导,帮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下册16.2 奥斯特的发现 教学设计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下册 16.2 奥斯特的发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奥斯特的发现及其对电磁感应和电磁波理论的重要性;掌握奥斯特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和科学探究的兴趣,锻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和总结实验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勇于探索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二、教学准备•教学内容: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下册 16.2 奥斯特的发现•教学工具:实验箱、螺线管、直流电源,U 形铁芯、针磁铁、振荡电源、示波器等实验仪器,教师准备好的实验电路板,电源接线线圈、振荡电路板、示波器、笔记本电脑等。
•学生准备:学生需要提前学习相关知识,熟悉实验操作步骤,并做好实验记录的准备。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节课所学的有关电磁感应和电磁波的知识,以及电磁感应的原理和应用。
2. 讲解•对奥斯特的发现进行讲解,包括奥斯特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奥斯特实验中,当导线在磁场中静止时不会感应出电流,而在导线相对运动时就会感应出电流?3. 实验操作•将学生分组,每组两人进行实验。
•学生按照教师给出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将导线连接到振荡电路和示波器上。
•观察示波器的显示,记录实验数据。
4. 数据分析•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数据分析,总结实验规律。
•学生可以尝试改变导线的运动速度和方向,观察示波器的显示,进一步验证实验规律。
5. 实验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和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根据奥斯特的发现,你认为为什么当导线相对磁场静止时不会感应出电流?6. 拓展探究•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奥斯特实验的应用,如感应电流探测器等。
•学生可以自行搜索相关资料,了解奥斯特实验的应用领域和现实意义。
7. 小结与延伸•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奥斯特实验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奥斯特实验在现实中的应用,并总结更多的实例。
奥斯特的发现教案
课题§16.2奥斯特的发现课型设置【自研45分钟+互动·展示45分钟】一、【学习目标】:1.知道通电直导线周围存在磁场;2.知道通电螺旋管周围存在磁场以及其磁场的分布情况;3.会用右手螺旋定则判定螺旋管的极性。
二、【定向导学·互动展示】。
由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下确定:板书组和展示组。
·板书组结合展示内容及展示要求,进行板书设计和版面规划。
·非板书组根据展示主题中内容及要求,梳理展示流程,选好展示主持人,做好任务分工。
进行展示预展。
【冲刺与挑战】重点讨论:右手螺旋定则判定方法。
【质疑与补因素。
展示主题三:要求:详细讲解右手螺旋定则的内容以及怎样使用。
展示主题四:要求:注重分析答题时容易发生易错点。
(35min)①图16-15说明:电螺线管周围存在,其磁场分与的磁场很相似。
②图16-16中将螺线管接通电源,发现小磁针发生偏转,如果将螺线管中的电流方向改变(或交换电池两级),会发现小磁针的偏转方向,说明螺线管磁极的极性与有关。
3. 实验思考请你猜想通电螺线管磁性的强弱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自研成果三:2.小试牛刀根据电流的方向(或给定的电源正、负极)判定螺线管的极性(标出N极、S极)。
通电螺线管的磁场1.认识螺线管先认真阅读P10的内容,明确螺线管的定义,再试着仿照图16-17画出一个简单的螺线管。
右手螺旋定则1.右手螺旋定则先认真阅读课本P11两遍,仔细看懂16-17中的图文,领会右手螺旋定则中的关键词和操作要领,试着伸出右手实践一下。
明确右手螺旋定则的作用、内容、注意事项。
作用:判定和的关系内容:注意:知全班同学完成三层级巩固达标训拓展性运用(知识生成、拓展提高、规律总结、知识框架).温故知新:表1、2是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的实验中得到的两组数据.分析表1可得出的结论是:当 一定时, ;分析表2的结论是: 当 一定时, 。
表1 表2三、【三层级巩固达标训练】基础题:★1. 奥斯特实验说明了 ( )A.通电导体的周围存在着磁场B.导体的周围存在着磁场C.磁体的周围存在着磁场D.磁场对电流有磁力作用★2. 通电螺线管两端磁极的性质决定于 ( )A.螺线管的匝数B.螺线管中电流强度的方向C.螺线管中有无铁心D.螺能转化 练中的内容,做到安静、紧张、有序,标注疑难,准备在互动时寻求帮助。
《16.2 奥斯特的发现》教案3 (1)
板书设计
16.2奥斯特的发现
一、电流的磁场
二、通电螺线管的磁场
1、奥斯特实验说明:通电导体跟磁体一样,周围也存在着磁场
2、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分布与条形磁铁相似
3、通电螺线管的磁极与电流方向有关
4、右手螺旋定则:用右手握住螺线管,让四指弯曲跟螺线管中的电流方向一致,则大拇指所指的一端就是通电螺线管的N极。
教
学
过
程
教学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1、电流的磁场
1、演示奥斯特实验,让学生观察:
导线通电时,小磁针转向与导线垂直的方向;
导线断电时,小磁针转回原来与导线平行的方向。
改变电流方向,再做以上实验,看看有什么现象发生?
2、奥斯特实验说明:通电导体跟磁体一样,周围也存在着磁场
二、通电螺线管的磁场
1、探究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分布
《16.2奥斯特的发现》教案
课题
16.2奥斯特的发现
教
学
目
标
1、初步认识电能生磁,了解奥斯特实验。
2、初步认识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特点。
3、了解右手螺旋法则。
教学重点
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
确定通电螺线管极性跟电流方向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
教具
直导线、小磁针、电源、通电螺线管、开关、导线
作业
1、习题3
预习
下一节
教学后记
(1)设计实验(课本),
(2)结论: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分布与条形磁铁相似
2、探究通电螺线管的磁极
(1)设计做实验(课本)
(3)结论:通电螺线管两端分别是两个异名磁极
3、探究通电螺线管极性跟电流方向间有什么样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奥斯特的发现》教案
【教学课题】《奥斯特的发现》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电流的磁效应。
(2)知道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着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与条形磁体相似。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和体验通电导体与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初步了解电和磁之间有某种关系。
(2)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3)掌握右手螺旋定则,并会利用它判断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方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认识电与磁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界的奥秘。
【教学重点】
1、通过奥斯特实验认识电流的磁效应。
2、探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的特点。
3、利用右手螺旋定则判断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方向。
【教学难点】探究通电螺线管的极性与电流方向之间关系。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式教学法
【教学准备】
教师:奥斯特实验演示器、条形磁体、小磁针2盒、大磁针一个、螺线管一个、学生电源一个、螺线管磁场演示器、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式教学法
【教学思路】
本节课通过复习引入,通过比较电现象和磁现象的相似点,让学生提出一个问题:电现象和磁现象之间有无联系?电流周围有没有磁场?有什么办法能知道电流周围有磁场?以启发学生联想。
紧接着介绍了奥斯特首先发现电和磁联系的大体历程,这样安排意在激发起学生探索电和磁之间联系的兴趣,并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的教育。
接着,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源,设计了3个学生探究活动:奥斯特实验、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分布和通电螺线管的极性与电流方向之间的关系。
最后在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右手螺旋定则并能应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通
电
螺
线
管
的
磁
场
分
布
后,观察小磁针的偏转方向,根据小磁针N极的指
向画出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感线分布。
方案2:用镶在有机玻璃板上的螺线管来作实
验,先在螺线管周围的玻璃板上均匀地洒上细铁
屑,再给螺线管通电,轻敲玻璃板,观察细铁屑的
排列,根据排列画出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感线分
布。
因缺少器材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实验方案1(即
借助小磁针),进行实验。
教师通过展示实验步骤如下:
a 、按下图布置器材
b 、根据实验现象,在标出小磁针N极的指向
(即该点的磁场方向)
c 、根据实验现象,画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方
向。
在下图中画出该通电螺线管的磁感线,并标出
螺线管的N、S极。
通过投影展示几个小组学生描绘的螺线管周
围的磁感线,及所标的N、S极。
教师用投影仪把条形磁体、蹄形磁体、同名磁
极,异名磁极间的磁感线分布展示出来。
师生概括得出结论:通电螺线管周围存在磁
场;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与条形磁体的磁场相
似。
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方
案。
分组讨论实验步骤。
学生思考探究性实
验:探究通电螺线管的磁
场,并做好实验记录。
分析、比较,得出结
论。
培养学生归纳
的能力。
会通过设
计实验方案,有
目的地进行实
验。
描述、比
较、处理信息的
能力。
通电螺线管的磁极与电流方向关系
5.【探究】通电螺线管的极性与电流方向之间
有什么关系?
提出问题:通电螺线管的极性与电流方向之间
有什么关系?
猜想:N、S极分布与电流的方向有关;
N、S极分布与电源的“+、–”有关;
N、S极分布可能与绕制的方向有关。
问:通过前面的实验,我们发现通电螺线管外
部的磁场与条形磁体的磁场相似,而条形磁体有N、
S两个磁极,你手中的通电螺线管的哪端相当于N
极,哪端相当于S极,你如何判别吗?
设计与进行实验:
(1)把绕制的螺线管接在电路中,弄清螺线
管导线中电流的方向。
(2)把小磁针放在螺线管的一端,闭合电路,
判别通电螺线管的N极和S极,根据实验结果,在
下面相应的示意图上分别标出通电螺线管的N、S
极。
(3)改变电流的方向,按以上步骤再作一次。
根据猜想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
概括、总结结论:通电螺线管的极性与电流
方向有关。
右手螺旋定则:判定通电螺线管磁场方
向的方法,用右手握住螺线管,大拇指与四指垂直,
使四指弯曲沿着电流的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方向
学生讨论。
学生在讨论的基础
上,引导学生提出:在通
电螺线管的两端放上小
磁针,根据小磁针的指向
判别它的N、S极。
学生在图上标出N、S极
学习模仿
能力的培养。
会通过设
计实验方案,有
目的的进行实
验。
鼓励学生
从逆向思维去
解决问题的能
力。
初步的分析实
【板书设计】
第二节奥斯特的发现
1、奥斯特实验
(1)通电导体周围和磁体一样存在着磁场,即电流的磁场
(2)电流的磁场方向跟电流方向有关
2、通电螺线管的磁场
(1)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和条形磁体的磁场一样。
(2)通电螺线管的极性跟电流方向有关。
3、右手螺旋定则:用右手握螺线管,让四指弯向螺线管电流的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
螺线管的北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