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以德-浙江省湖州中学高三语文《论语》复习导学案(教师版)

合集下载

【高中《论语选读》精品学案】为政以德(教师版)

【高中《论语选读》精品学案】为政以德(教师版)

一、为政以德㈠梳理积累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1.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通“拱”,环抱,环绕。

)2.道.之以政(通“导”,训导。

)3.道.之以德(通“导”,训导。

)4.道.千乘之国(通“导”,治理。

)实词(一词多义,解释加点的词)1.道.之以政(通“导”,训导。

)2.道.千乘之国(通“导”,治理。

)3.如杀无道.,以就有道(指道德规范,为人处事的准则)4.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齐,整治,整顿。

格,至,来。

这里指内心归依,心悦诚服。

)5.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见,拜见。

)6.无乃尔是过.与(过,动词,责备。

)7.是谁之过.与(过,名词,过错。

)8.且尔言过.矣(过,形容词,错。

)9.则将焉用彼相.矣(相,扶着盲人走路的人。

这里是比喻。

)10.今由与求也相.夫子(相,辅佐。

)11.足.食(足,使……充足。

)12.百姓足.,君孰与不足(足,富足。

)13.使民敬、忠.以劝.(忠,对人对事尽心竭力。

劝,努力。

)14. 草上之风,必偃.(仆,倒伏。

这里比喻被折服,被感化。

)15. 君子哉若.人(指示代词,这)实词(古今异义,解释加点的词语)1.民免而无耻..(无耻,没有羞耻心。

)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有事,使用武力,发动战争。

)3.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以为,以之为,把……当做。

)4.既来之,则安之.......(已经让他们来了,就要让他们安定下来。

)实词(词类活用,解释加点的词语)1.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充足。

信,信任。

)2.富.之(使动用法,使……富裕起来)3.于斯三者何先.(作动词,把……放在前面,先做……)4. 则修文德以来.之(使动用法,使……来)5.既来.之,则安.之(使动用法,使……来;使……安定。

)6.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使动用法,使……来)虚词(指出词性,说明用法或解说意义)1.为政以.德(介词,用)2.以.就有道(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3.使民以.时(介词,按照、依照)4.忠以.劝(连词,表并列,并且)5.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连词,表并列)6.民免而.无耻(连词,表转折,却)7.必不得已而.去(连词,表修饰)8.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连词,表并列)9.危而.不持,颠而.不扶(连词,表转折,却)10.固而.近于费(连词,表递进,而且)1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连词,表转折,却)12.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连词,表并列)13.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连词,表转折,却。

君子之风-浙江省湖州中学高三语文《论语》复习导学案(教师版)

君子之风-浙江省湖州中学高三语文《论语》复习导学案(教师版)

《君子之风》一、回顾整理★默写课文相关语录(1)子曰:“志士仁人,,。

”(2)子曰:“君子喻于义,。

”(3)子曰:“贤哉,回也!,,。

人不堪其忧,。

贤哉,回也!”(4)子曰:“饭疏食,饮水,,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

”(5)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

”(6)子曰:“,;知者动,仁者静;,。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不亦远乎?”★出自这篇课文的成语不少,请写出5个并加以解释。

答案:①无所不至:什么坏事都做绝了②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很远。

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③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罢手。

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生。

已,停止④乐在其中:喜欢做某事,并在其中获得乐趣⑤患得患失: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掉。

形容对个人得失看得很重。

二、课堂教学(一)知识梳理1. 君子之风即儒家心目中的“君子”必须具备的品质,包括“道”、“德”、“仁”、“义”、“礼”、“信”等为核心的政治、道德素质及“六艺”等知识技能。

具体表现在追求正道、重义轻利、杀身成仁、安贫乐道、内外兼修等方面。

2.“浮云”的比喻义云在天上,高不可及,喻富贵与己无关;浮云至轻至淡,喻富贵无足轻重;浮云聚散无常,喻富贵短暂,犹今天所说过眼烟云。

3.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迂;有智慧的人通晓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

孔子所说的“仁者”和“智者”不是一般的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

4.文与质“文”指对外在形式如仪容、举止、礼节等的修饰和讲求;“质”指本质纯真朴实。

在子贡看来,文饰和本质一样重要。

(二)合作探究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子路拯溺而受牛以谢。

孔子曰:“鲁国必好救人于患也。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教案(苏教版)(浙江适用)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教案(苏教版)(浙江适用)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论语〉选读》备课、教学参考(一)一、为政以德[课文理解]“德”与“礼”是孔子治国为政的主要主张。

“德”是对个人要求,以“仁”为核心。

对统治者而言,应该执行“仁政”,对百姓不过分压迫剥削,这客观上对百姓有利。

“礼”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制度,孔子提倡以“伦理”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作为治理国家的规范;二是个人之“礼”,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个人准则,服从于制度之“礼”。

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在本章选择的几段语录中,孔子提出了如何处理“德”与“刑”(法)之间关系,提出了“富民”(物质文明)、“教民”(精神文明)的关系,强调“仁”为基础的个人道德要求等。

孔子这一思想对今天来说,仍有启发和借鉴。

古代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基础上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今天的“以德治国”有本质的区别。

它虽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约束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它与民主、法治是不兼容的。

但它作为“法治”的辅佐,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包括统治者与百姓)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这种做法还是有其积极的意义,对今天也有借鉴作用,值得研究总结。

今天提出“以徳治国”的意义:“ 以德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总框架下的以民主、法制为前提的治国方略、措施,人民是“以德治国”的主体,根本目的是为“依法治国”奠定良好的伦理道德体系,以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

(一)“德治”与“法治”犹如鸟之双翼,其关系:1、从两者实质看,并不互相排斥,而是互相兼容、联系的。

“法治”属于政治建设,是规范人们行为准则的强制性的“外律”、“他律”,其主要功能是“惩恶”,对道德建设有引导作用,也是道德建设的保证,对人们的道德观念养成有培养和引导作用。

“德治”属于思想建设,是规范人们行为准则、自觉遵守社会秩序的“内律”、“自律”,其主要功能是“扬善”,它是立法的基础,是保证和调节各行各业人们生活、工作的重要因素,它可以解决许多法律无法解决的问题,它可以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

论语《为政以德》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为政以德》教案、教学设计
3.阅读感悟:指导学生阅读《论语》原文,培养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4.实践体验: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为政以德”的理念,提高道德修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孔子关于“为政以德”的理念,树立正确的政治道德观念;
2.培养尊重他人、关爱社会的道德情感,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民族自豪感;
4.课外阅读:推荐一本关于孔子或《论语》的书籍,要求学生阅读并撰写一篇读书笔记,不少于500字。通过拓展阅读,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5.家庭实践:鼓励学生将“为政以德”的理念运用到家庭生活中,为家庭成员做一件有益的事情,并以日记形式记录下来,不少于300字。此举旨在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道德的价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点,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具体实例以及贴近生活的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论语》中“为政以德”的内涵。同时,针对学生在道德观念、政治觉悟等方面的差异,教师应尊重个体差异,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勇于表达,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政治觉悟。
3.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复习课堂所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知识。
4.反馈与评价: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的反馈意见,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论语·为政以德》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撰写心得体会:请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为政以德”的心得体会,要求不少于500字。通过写作,促使学生深入反思孔子的政治道德思想,并联系现实生活中的政治现象,提高他们的道德觉悟。

周而不比-浙江省湖州中学高三语文《论语》复习导学案(教师版)

周而不比-浙江省湖州中学高三语文《论语》复习导学案(教师版)

《周而不比》一、回顾整理★默写课文相关语录(1)子曰:“君子周而不比,。

”(2)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多闻,益矣。

,友善柔,,损矣。

”(3)子曰:“,不以人废言。

”(4)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

”★根据孔子的论述,“周而不比”应该有哪些表现?答:①主要表现在群而不党,即交友有一定原则,正当目的;②又提出了交友的标准,应与正直、诚信、博学的人交朋友;③交友的尺度:不以言举人,也不以人废言,忠告善道,但不可则止;④交友的方式或目的: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二、课内探究(一)知识梳理1. 周而不比“周”和“比”都有密合的意思。

这里“周”指的是以义合,“比”指的是以利合,即交往有一定的原则,处于正当的目的,普遍团结而不搞小团体,不结党营私。

所以孔子不否认“合”而反对不恰当的“合”,即“群而不党”、“和而不同”。

2.矜而不争孔子认为君子有“仁德”之心,“不争”不是说没有进取心,而是有进取心但不斤斤计较。

君子在集体生活中,与他人和睦相处,关系融洽,为公共利益,为多数人的利益团结一致,而耻于拉帮结派、结党营私。

3. 以直报怨“以直报怨”即以公平正直的态度对待伤害自己的人;相对而言“以德报怨”过于宽厚,不客观;法家的“以牙还牙”、“以怨报怨”又显得褊狭。

(二)合作探究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论语》)“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土,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

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通“上”)论古之人。

颂(通“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上溯与古人叫朋友)也。

”(《孟子•万章》)(1)孔子和孟子的共同观点是什么?(1分)(2)简析孔子与孟子上述观点的差异(4分)【整理思路】1. 疏通文意,读懂语料。

材料一中,“所以”指的是行为,“由”指的是经历,“所安”指的是习惯兴趣。

材料二中,“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指的是如果认为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还不够,便又上溯古代的优秀人物。

知其不可而为之-浙江省湖州中学高三语文《论语》复习导学案(教师版)

知其不可而为之-浙江省湖州中学高三语文《论语》复习导学案(教师版)

《知其不可而为之》一、回顾整理★默写课文相关语录(1)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已而!已而!!”孔子下,欲与之言。

,不得与之言。

(2)子路曰:“。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君子之仕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翻译下列句子。

(1)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译文: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

(2)滔滔者天下皆是译文:像洪水一般的坏东西到处都是。

(3)不仕无义译文:有才干的人不做官是不合道义的。

★孔子在坚持“仕”“义”的过程中,心态有过什么转变?孔子是否动摇了呢?答:孔子在听了接舆委婉的劝说之后“欲与之言”,可想而知,必然是想去讨论一番的。

其他故事中孔子却没有当面争执的欲望。

子路报告长沮、桀溺之言后,孔子“怃然”,“而谁易之”一语,不由得让孔子感受到了自己力量的渺小。

从14.39章看,听了荷蒉者的话,孔子的反应中有对现实的失望。

从9.9章看,孔子为了恢复礼制而辛苦奔波了一生。

到了晚年,他看到周礼的恢复似乎已经成为泡影,于是发出了哀叹。

一个人连连受挫产生一些哀怨之情也是可以理解的,这并不代表孔子将放弃自己的追求,孔子用其一生的行动证明了他的执著。

二、课内探究(一)知识梳理1.深则厉,浅则揭水深就穿着衣裳过河,水浅就提起衣裳过河。

比喻做事情要通达权变。

2.知其不可而为之①“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对孔子一生的概括,表现出孔子坚持理想、坚持原则、认定目标的执著精神和献身精神。

②这种言行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

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③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担当、奉献和牺牲的精神。

(二)合作探究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一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论语·微子》)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024年为政以德(人教版选修)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为政以德(人教版选修)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为政以德(人教版选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为政以德”的概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分析《论语》中关于“为政以德”的论述,引导学生运用儒家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 “为政以德”的概念及其内涵。

2. 儒家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为政以德”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分析《论语》中关于“为政以德”的论述。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为政以德”的概念、内涵及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论语》中关于“为政以德”的论述,引导学生运用儒家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为政以德”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五、教学内容1. 导入:介绍“为政以德”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儒家思想。

2. 讲解“为政以德”的内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3. 分析《论语》中关于“为政以德”的论述,讲解儒家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 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分享各自对“为政以德”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1. 深入阅读《论语》中关于“为政以德”的论述,总结儒家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短视频或讲解相关案例,引发学生对“为政以德”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讲解:详细讲解“为政以德”的概念、内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3. 分析:《论语》中关于“为政以德”的论述,引导学生运用儒家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4. 讨论:组织学生就“为政以德”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为政以德”在个人和社会中的重要性。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反思是否清晰地讲解了“为政以德”的概念和内涵,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运用儒家思想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是否成功地培养了学生的道德素养。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2024版《为政以德》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

2024版《为政以德》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
小组成员需共同完成任务,报告需详细 记录任务实施过程,分析任务结果,并 总结经验教训。
2024/1/30
21
个人成长档案袋建设方案
2024/1/30
档案袋内容
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学习计划、课堂表现记录、作业成绩、自我评价、教师评价等 部分。
建设方案
学生可自行设计档案袋封面和内容布局,定期整理并更新档案袋内容,以此记录个 人成长历程。同时,教师可定期查阅学生档案袋,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成长进步, 并给予指导和帮助。
2024/1/30
9
思想内涵与价值取向
思想内涵
本文阐述了德治的重要性及其在实践中的运用。通过对比 法治和德治的不同效果,强调了德治在维护社会稳定、促 进国家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文章也指出了实施德 治的具体措施和方法,如加强教育、提高民众道德水平、 选拔德才兼备的官员等。
价值取向
本文所倡导的是儒家思想中的“仁爱”、“礼义廉耻”等 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尊 重长辈和权威、注重个人品德修养等。这些价值取向对于 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文章也体现了对于统治者品德的高标准要求和对民 众利益的深切关注,体现了儒家思想中“民本”的思想。
25
未来发展规划和目标设定
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和教育改革趋势,持续更新教学理念 和方法。
拓展教学领域和课程范围,尝试跨学科教学和综合性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 质和创新能力。
加强与同行、学生和家长的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家校合作关系,共同促进学生 的全面发展。
22
06
教师自我反思与改进方向
2024/1/30
23

【精品】高中语文选修《论语十则》导学案教师版

【精品】高中语文选修《论语十则》导学案教师版

《论语》十则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

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二、补充材料1.作家作品(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孔子从小就对“礼”感兴趣,年轻的时候便精通“礼”,曾到东周向老子问“礼”。

孔子30多岁就已经很有学问,在诸侯国中有了一些名气。

35岁时,为避鲁国内乱,孔子去了齐国,齐国不能用他,他又回到鲁国。

在他50岁的时候,鲁定公起用他,并逐渐器重他,他在政事上很有作为,在外交斗争中也取得了成功,鲁国的风气很快大有改善,这是孔子政治上最得意的一段时期,大约有三四年的时间。

但鲁定公最终懈怠于政事,对孔子等人也轻慢起来,孔子见机而作,带上学生开始周游列国。

14年后,孔子返回鲁国,致力于整理文献和教育弟子,以此而终。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思想较为全面地保存在《论语》一书中。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2)《论语》共20篇,是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

“论语”这一书名的由来,据《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论语》的篇名是从各篇开头部分摘取的两三个字,并没有特别的意思。

2.背景材料春秋时期,西周那种邦国分封制度(周天子分封诸侯,各诸侯国朝奉周天子,为王室效力)已被打破,周王室地位衰微,无力掌控、约束各诸侯国。

各诸侯国致力于武力征伐,争强图霸。

天下争战不断,动荡不安。

春秋后期,诸侯国的数量已大大减少,只剩下十几个。

而诸侯国内部的矛盾又凸显出来,不少诸侯国的国政被国内公族、卿大夫掌握,公族、卿大夫和国君之间矛盾尖锐,甚至出现了国君被逼出逃、臣子弑君篡国的事情。

中庸之道-浙江省湖州中学高三语文《论语》复习导学案(教师版)

中庸之道-浙江省湖州中学高三语文《论语》复习导学案(教师版)

《中庸之道》一、回顾整理★默写课文相关语录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

”子曰:“乡原,。

”★“中庸”“中和”的精神实质是什么?它们的精神实质是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在对待社会问题时要依据道德原则保持中立态度,考虑问题要全面,不走极端,对人宽容大度,这样可以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保持稳定,有利于社会安定。

★“中庸”能被看作是“折中主义”吗?不妥。

全面看《论语》中关于“中庸”“中和”的论述,可知孔子还提倡“和而不同”,反对“同而不和”,反对无是非原则的“乡愿”。

二、课内探究(一)知识梳理1.中庸之道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

中庸属于道德的评价问题,也是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

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之庸。

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

中庸又被理解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

中庸又成为“中行”,中行是说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互相补充。

中庸之道是一种温和主义,有持中、稳健、理性、包容、调和的特色,适用于社会改良和社会稳定。

2、和而不同事物通过变革达到实质上的统一或协调状态,叫做“和”;掩盖或否定事物的矛盾,只求表面上的整齐一致,谓之“同”。

君子可以与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物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小人则没有自己的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

(二)合作探究阅读两则材料,完成下面的两小题。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①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

是以政平而不干②,民无争心……今据③不然。

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政以德》
一、回顾整理
★默写课文相关语录
(1)子曰:为政以德,,。

(2)子曰:道之以,齐之以,;道之以,齐之以,。

(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盖均无贫,,。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今由与求也,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

★孔子认为施行德政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答:德政的前提条件是国家管理者能“正己”。

正己的表现是“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正己的作用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的德政有哪些具体内容?
答:“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富民、教民、取信、正己、举善。

★“政”和“德”、“刑”和“礼”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答:“政”“刑”,用法令规定规定人们不能做什么,主要手段是惩罚,其结果是“民免而无耻”;“德”“礼”,从精神上鼓励人们应该做什么,主要手段是教育熏陶,其结果是“(民)有耻且格”。

二、课内探究
(一)知识梳理
1. “德”与“礼”
“德”与“礼”是孔子治国为政的主要主张。

“德”是对个人的要求,以“仁”为核心。

“礼”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制度,以“伦理”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作为治理国家的规范;二是个人之“礼”,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个人准则。

2.民生与教化
子贡问政时,他先强调“足食”,然后才是“教之”。

在孔子的思想中,物质与精神都不容忽视,而更倾向于精神。

当两者必选其一时,孔子作出“去食”的选择,这正体现了儒家“舍生取义”的思想主张。

3.“信”与“仁”
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所以他又很重视人的基本准则,如“信”“仁”等,甚至把它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4. “均无贫”与“均贫富”
“均无贫”按朱熹的解释是“各得其分”的意思,即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这是孔子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

农民起义的“均贫富”讲究平均主义,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

(二)合作探究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

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吾以是明仁义惠爱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韩非子·奸劫弑臣》)
(1)上面两则材料分别体现了孔子和韩非子的治国理念。

(2)从自律与他律的角度,谈谈两种主张的相互关系及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整理思路】
1. 疏通文意,读懂语料。

材料一中,“无耻”指的是没有羞耻心,“格”指的是内心归依,心悦诚服。

材料二中,“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指的是设置了民众畏惧的严刑来禁止奸邪,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