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的文学阐释——从先秦到清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卷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 o.l27第4期Journal o fH ube iN or m a lU n i versity(Ph ilosophy and Soc i a l Sc i ence)N o.4,2007

诗经 的文学阐释

从先秦到清代

何海燕

(湖北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摘!要#!从先秦到清代(不含清代), 诗经 的阐释始终以经学为主流,但其文学阐释也如涓涓细流流淌不止,每个时代都对 诗经 的文学特性及文学价值作出了一定的阐发,为经学全盛的清代在 诗经 文学阐释的巨大贡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 诗经 最终摆脱经学的藩篱走向完全的文学阐释提供了可能。

∀关键词#! 诗经 ;文学阐释;清代以前

∀中图分类号#I222 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 4733(2007)04 0005 04

!! 诗经 自诞生伊始就以其特有的魅力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历代学者都锲而不舍地对之进行研究阐发,从而形成了独特的 诗经 学史,也即以经学为主流的传统 诗经 阐释史。但与此同时,也有少数学人从文学角度对 诗经 进行了一定的阐发,为 诗经 最终走向文学阐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笔者目前正在从事清代 诗经 学研究工作,故拟对清代以前 诗经 的文学阐释历程进行梳理和总结。

先秦时期是 诗经 经学的滥觞期,在这早期经学阐释的构建中也孕育着对 诗经 文学性质的探索性尝试。 尚书∃舜典 云:%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庄子∃天下 云:% 诗 以道志, 书 以道事, 礼 以道行, 乐 以道和。&都注意到了 诗 能抒发心志的文学特点。其他先秦文献如 荀子∃儒效 和 礼记∃乐记 、 礼记∃孔子闲居 等也都有诸如此类的论说。孔子云:% 关雎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 ) % 诗三百 ,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论语∃为政 )则关注到了 诗 作为文学作品特有的情感色彩。他所提出的%兴、观、群、怨&,既有其文学社会教化作用的一面,也有文学艺术审美功用的一面。尤其是%怨&本身就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 诗经 中的怨刺诗,其怨情的发泄即是诗人心中压抑愤懑情感的抒发。清代王夫之在其基础上继续阐发,提出了%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1](第5页)的全新的文学理论观点。这不能不说要归功于孔子。新出土的 孔子诗论 这部书,我们且不论其作者为谁,其为先秦论 诗 专著则无疑,它在解说 诗经 时,也是从文本所传达的情感出发的。比如,第18简云:% 杕杜 则情喜其至也。&认为 杕杜 这首诗反映的是对情人到来的喜悦之情。而孟子对 诗经 的阐释也不容我们忽视,孟子曰:%说 诗 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孟子∃万章上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孟子∃万章上 )孟子的这一论说,第一强调了读者在阅读活动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第二表现了对背景材料的重视,强调了客体的作用,成为后世读 诗 、解 诗 甚至解读一切文学作品的不二法门。

汉代是 诗经 经典化的时期,但随着文学观念和文学创作的发展, 诗经 的文学阐释也随之进一步发展,由先秦关注用 诗 的%诗言志&逐渐向关注作 诗 的%诗缘情&过渡。 诗大序 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已经认识到了 诗 作为文学作品所具有的抒情特点。 盐铁论∃徭役 云:%古者无过年之徭,无逾时之役。今近者数千里,远者过万里,历二期不还,父母愁忧,妻子咏叹,愤懑之恨,发动于心。慕积之思,痛于骨髓。此 杕杜 、 采薇 之诗所为作也。&韩诗 薛君章句 论 周南∃芣苢 :%诗人伤其君有恶疾,人道不通,求己不得,发愤而作。& 史记∃太史公自序 言: % 诗三百篇 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些都揭示了 诗 为情而作的特点。尤其是 盐铁论∃徭役 对 杕杜 、 采薇 二诗主旨的把握、情感的把握十分正确,

[收稿日期]!20061215

[作者简介]!何海燕(1975!),女,湖北钟祥人,湖北大学文学院讲师,博士。

显然是立足于文本的阐发,而不是汉代经学家版本师说的阐发。 淮南子∃泰族训 云:%今夫 颂 、 雅 之声,皆发于词,本于情。&严忌 哀时命 云:%志憾恨而不逞兮,抒中情而属诗。&连经学家翼奉也说:%诗之为学,情性而已。&( 汉书∃翼奉传 )汉代可以说普遍认识到了%诗缘情&的特点。

虽然汉代强调以政治伦理教化说 诗 ,但在%诗缘情&观念的冲击下,汉儒解 诗 也时能注意到部分诗篇的情感色彩,在经学阐释的同时带有一定的文学意味。如郑玄笺 小雅∃采绿 云:%终朝采之而不满手,怨旷之深,忧思不专于事。∋∋妇人过于时乃怨旷。五日、六日,五月之日、六月之日也,期至五月而归,今六月犹不至,是以忧思。&而 毛诗序 所提出的%六义说&(风、雅、颂、赋、比、兴)则成为后世文学创作和文学评价中不可缺少的理论。 毛传 的独标兴体,可以说揭示了 诗经 艺术表现手法的精髓。虽然对兴手法的解说还带有浓厚的政治意味和人伦色彩,但无疑已经窥探到它感发而动的色彩,揭示出文学创作的动因。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独立自觉的时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空前发展。诸多文人在进行诗歌创作时,对 诗经 进行模仿和引用。如曹操 短歌行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前两句出自 郑风∃子衿 ,后四句出自 小雅∃鹿鸣 。曹丕 善哉行 :%离鸟夕宿,在彼中洲。延颈鼓翼,悲鸣相求。&化用 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文论家在对文学创作进行理论总结和指导时以宗经之心态将 诗经 纳入其中,促进了 诗经 文学阐释开始进入到艺术分析的层面。

这一时期人们普遍认识到后世文学创作与 诗经 之间的传承关系。颜延之曰:%咏歌之书,取其连类合章、比物集句,采风谣以达民志, 诗 为之祖。&[2](第2637页)颜之推说:%夫文章者原出五经∋∋歌咏赋颂,生于 诗 者也。&[3](第221页)都认识到了 诗经 是后世诗赋创作的源头。挚虞的 文章流别论 不仅认为诗、赋、颂、铭、箴、诔、碑等文体源自 诗经 ,还以 诗经 中诗句为例,指出三、四、五、六、七、八、九言诗亦源于 诗经 。钟嵘还联系 诗经 为汉魏六朝的作家、作品进行溯源,他认为%文温以丽,意悲而远&的古诗,其体源出于 国风 ,指出%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曹植诗%其源出于 国风 &,阮籍诗源出于 小雅 [4]。杨修甚至还说:%今之赋颂,古 诗 之流,不更孔公, 风 、 雅 无别耳。&( 答临淄侯笺 )不仅认为汉魏赋颂是由 诗经 发展演变而来,更说如果 诗经 没有经孔子整理,恐怕就不会当作经典来读,就会如同现在的赋颂一样。实际上就是认可了 诗经 是文学作品。曹丕%诗赋欲丽&和陆机%诗缘情而绮靡&的观点表明了六朝文人对文学形式的重视,而 诗经 作为后世文学创作的典范,其文辞句法等也进入到艺术分析的视野中。刘勰 文心雕龙∃夸饰 :%是以言峻则嵩高极天,说狭则河不容舠,说多则子孙千亿,称少则民靡孑遗。&指出了 诗经 爱用夸饰的修辞手法。在 比兴 篇和 诠赋 篇将 诗经 中的赋、比、兴看作文学创作的艺术表现手法,并联系 诗经 中的具体例子进行分析说明。 文心雕龙∃物色 云:%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沈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故灼灼状鲜花之艳,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瀌瀌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皎日嘒星,一言穷理,参差沃若,两字连形。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对 诗经 中的状貌之词进行了语言艺术的分析。虽然较为零星,但无疑表明 诗经 的文学阐释已开始进入到艺术形式的审美领域。

唐代是诗歌创作的高峰期,文人学士大多热衷于诗歌的创作而不太关注诗学理论的构建和经典著作的阐释。但 诗经 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仍为陈子昂、杜甫、白居易等人所继承,他们推崇%风雅比兴&,提倡%兴寄&,白居易还以%六义&的尺度衡量和评价自周衰至梁陈的文学发展现象。 诗经 在此时成为引导诗歌创作的旗帜,起着鼓励诗歌干预社会现实的作用,故而 诗经 具有讽兴的艺术特点和现实主义的艺术精神得到了诸多诗人的推崇和借鉴。相对而言, 诗经 的文学艺术性质却少有人进行探索,唯有成伯屿的 毛诗指说 在经学阐释的同时注意到了 诗经 的艺术特点。他在第四编%文体篇&对 诗经 中句法的长短、篇章的多寡以及措辞用字的特点加以举例说明,正如他在此文结尾中所说:%虽无美刺之目,并属诗家之流,故备论之耳。&对 诗经 文体艺术特点的阐释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宋代是疑经风气兴盛的时代,随着尊 序 与废 序 斗争的开展, 毛诗序 以政治伦理说 诗 的地位开始有所动摇,有向探求诗本源转变的迹象,而宋代诗话创作的兴起也促使 诗经 的文学阐释渐趋兴盛。

首先表现在主张以吟咏的方法读 诗 ,不是以训诂的方法读 诗 ,并强调%情&在诗中的作用。朱熹可以说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他说:%读 诗 且只将做如今人做底诗看,或令人诵读,却从旁听之。其训诂有未通者,略检注解看,却时时诵其本文,便是语脉所在。&[5](第2083页)%一切莫问,而唯文本是求,则圣贤之旨得矣。& (朱鉴 诗序遗说 卷一引)不再是经学家本师说解诗、以训诂为主的立场,而是主张以文本求诗意。不仅口号如此,在解 诗 实践中也多能遵从。如解 秦风∃蒹葭 云:%言秋水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所何指也。&朱熹也反对汉儒以美刺说诗之法,认为诗是人类情感的自然抒发,并非篇篇都有着教化的目的。他说:%大率古人作诗,与今人作诗一般,其间亦自有感物道情,吟咏情性,几时尽是讥刺他人?只缘序者立例,篇篇要作美刺说,将诗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