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人教版三学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测量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三年级《测量》教案优质范文3篇

人教版三年级《测量》教案优质范文3篇

人教版三年级《测量》教案优质范文3篇“教师”就应是个具有高超的德行持重明达和善的人,同时又要具有能够经常庄重安适和蔼地和学生交谈本领。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人教版三年级《测量》教案优质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人教版三年级《测量》教案优质范文一一、本单元知识框架二、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三、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克”和“千克”有了初步的认识。

因此,在内容的安排上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灵活选用教材提供的资源,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量课本、书桌等。

使学生对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有一个较为完整的认知结构体系。

四、单元学习目标1、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

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

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合作交流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五、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

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

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掌握用毫米、分米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用毫米、分米量的方法,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和1吨的观念。

六、单元评价要点1、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和1吨的观念;2、掌握并能正确用毫米、分米测量物体的长度。

七、各小节教学目标及课时安排本单元计划课时数:9节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计划课时授课日期备注例11、懂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其量物体的长度,知道1厘米=10毫米。

2、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含教学反思,共6篇)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含教学反思,共6篇)

第3单元测量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难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

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

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厘米=10毫米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

(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

(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设计: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长度的测量单位——米,学会使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使用米尺测量物体长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测量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正确使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米尺进行测量,并理解测量单位——米。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米尺、不同长度的物体(如铅笔、橡皮、书本等)。

2. 环境准备:教室内需要有足够的空间供学生进行测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把米尺,让学生观察并猜测这是什么工具,用来做什么。

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并引导他们思考长度的概念。

2. 感知(10分钟):教师将不同长度的物体放在教室的不同位置,让学生观察这些物体并估测它们的长度。

然后,教师指导学生使用米尺测量这些物体的长度,并与他们的估测结果进行对比。

3. 理解(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米尺的使用方法,包括读数和单位。

教师通过示范和讲解,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米尺进行测量,并帮助学生理解测量单位——米。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测量练习,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4. 实践(2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物体进行测量,并记录下测量结果。

然后,小组之间进行比较,看哪个小组的测量结果最准确。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帮助,鼓励学生互相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5. 总结(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使用米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和技巧,并复习测量单位——米的概念。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并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测量和实践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了长度的测量单位——米,并学会了使用米尺进行测量。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意识较强,能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案

第三单元《测量》单元教学内容:测量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主要包括认识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吨,及测量的简单计算。

本册教材本单元,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但还是比较抽象,单位之间的进率也比较复杂。

因此,教材从教学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式,都十分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力求让他们在实际情境中,但是像千米、吨,学生还是不太好理解,这方面是教学的一个难点。

单元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建立测量的概念,会进行一些有关测量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初步建立测量的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用测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单元教学重点:1、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

2、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

3、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单元教学难点:用列表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单元课时安排:1、毫米的认识......................................................................1课时2、分米的认识..................................................................... 1课时3、长度单位的换算..............................................................1课时4、千米的认识.................................................... ………….1课时5、吨的认识......................................................................... 1课时6、解决问题..................................... ………………………1课时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学内容:毫米的认识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测量》)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测量》)

单元教学设计第三单元《测量》教材分析:学生在二年级时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这一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

通过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认识。

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

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

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合适的单位及工具进行测量。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用列表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

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策略:1.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

2.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长度单位,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

一些较大的单位(千米、吨),主要是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学生认识。

3.重视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单元各课主要学习内容: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吨的认识。

课时分配:。

第三单元 测量(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第三单元 测量(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第三单元测量(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换算关系,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 培养学生运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通过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4. 培养学生运用测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换算关系。

2. 使用测量工具(如直尺、卷尺等)进行实际测量。

3. 测量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4. 测量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换算关系,使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

2. 教学难点:测量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测量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粉笔。

2. 直尺、卷尺等测量工具。

3. 测量活动所需的物品(如绳子、纸张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了解测量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测量知识的兴趣。

2. 讲解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换算关系(1)介绍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概念。

(2)讲解厘米和米的换算关系:1米=100厘米。

(3)举例说明厘米和米在实际测量中的应用。

3. 演示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1)展示直尺、卷尺等测量工具。

(2)讲解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3)示范如何使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

4. 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活动(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

(2)布置测量任务:每组学生需要测量指定物品的长度、宽度等。

(3)实施测量:学生使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记录数据。

(4)讨论与交流:每组学生分享测量结果,讨论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5. 测量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讲解测量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案例。

(2)引导学生运用测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讨论与交流:学生分享解决问题的过程和心得。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强调测量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测量人教版(5课时)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测量人教版(5课时)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测量人教版(5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长度的概念,掌握基本的长度单位,如厘米、米等,并能进行简单的长度测量。

2. 学会使用尺子、卷尺等测量工具,进行准确的长度测量。

3. 能够运用所学的测量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测量房间的长度、宽度等。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1. 长度的概念及常用的长度单位。

2. 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如尺子、卷尺等。

3. 长度的测量及单位换算。

4. 实际生活中的长度测量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长度的概念及常用的长度单位。

2. 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3. 长度的测量及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1. 长度单位的换算。

2. 实际生活中的长度测量问题。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尺子、卷尺、教学PPT。

学具:尺子、卷尺、练习本。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引入长度的概念。

2. 讲解:讲解长度的概念及常用的长度单位。

3. 演示:演示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4. 练习:学生进行测量练习。

第二课时1. 复习: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2. 讲解:讲解长度的测量及单位换算。

3. 练习:学生进行测量及单位换算的练习。

第三课时1. 复习: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

2. 讲解:讲解实际生活中的长度测量问题。

3. 练习:学生进行实际生活中的长度测量问题的练习。

第四课时1. 复习:复习前三节课的内容。

2. 练习:学生进行综合练习。

3. 讲解:讲解练习中的问题。

第五课时1. 复习:复习前四节课的内容。

2. 测试:进行单元测试。

3. 讲解:讲解测试中的问题。

板书设计1. 课题:测量。

2. 教学目标。

3. 教学内容。

4. 教学重点与难点。

5. 练习及答案。

作业设计1. 课后练习题。

2.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3. 完成实际生活中的长度测量问题。

课后反思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详细补充和说明第一课时1. 导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引入长度的概念。

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第三单元测量单元整体设计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第三单元测量单元整体设计教学设计
3.教学过程:
-教师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厘米和米的概念。
-示范使用直尺进行测量,讲解测量步骤,强调注意事项。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练习测量,加深对测量方法的理解。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内容: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测量教室的长度和宽度,并制定测量方案。
2.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在测量活动中关注和保护环境,如节约纸张、爱护测量工具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同时,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测量知识,提高实践能力。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他们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分析问题,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3.教学过程:
-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合作,开始测量活动。
-教师观察学生的操作过程,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指导学生正确进行测量。
-学生完成测量后,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进行简单的数据整理。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
-对本节课所学的长度测量知识进行总结,归纳测量步骤和注意事项。
2.教学目与作业:
-请家长协助学生一起完成测量作业,了解学生在学校所学的测量知识,并鼓励家长与孩子共同探讨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
5.总结反思: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本章节测量学习的心得体会,内容包括自己在测量活动中的收获、感悟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作业布置要求:
1.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合理布置作业难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2.作业布置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学计划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学计划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学计划
教材简介: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与厘米、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并且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

本单元包括以下内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以及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与千克的进率。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概念。

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换算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培养实践能力。

5、通过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养成认真观察、仔细测量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感受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实际长度,1吨的实际重量。

会用毫米、分米作为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对1千米的长度和1吨的质量形成正确的表象。

恰当选择单位估计物体的长度和质量。

教学建议: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通过实践活动,
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和质量概念。

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课时安排:7课时。

第三单元《测量》核心素养(教案)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测量》核心素养(教案)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另外一个我觉得需要加强的是学生在读取和记录测量数据时的准确性。有些学生在记录数据时会出现粗心大意的错误,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数据的精确性认识不够。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通过反复练习和实际应用来提高他们的数据记录能力。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的小组讨论得非常热烈,但有的小组则稍显沉默。为了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我打算在下次的讨论中,先给予每个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然后再进行小组交流。这样或许能够帮助那些比较内向的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三单元《测量》核心素养(教案)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认识,使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以及长度数据的读取和记录。具体内容包括:
1.认识米和厘米,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学会使用直尺测量线段、物体长度;
3.掌握长度数据的读取和记录方法;
-难点三:通过具体案例,如测量书本长度,讲解如何读取和记录数据,强调数据的精确性和实用性;
-难点四:设计实际问题,如测量课桌的长和宽,引导学生运用所(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测量》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测量物体长度的情况?”比如,量一量你的书本、铅笔或者桌子的长度。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测量的奥秘。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长度测量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测量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

第三单元《测量》单元整体说明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毫米、分米、千米、吨的认识和用列表法解决问题。

测量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常见的量”中的重要内容,它产生于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需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量化把握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认识。

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中的“克”和“千克”,在此基础上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及质量单位“吨”,能够促进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及质量单位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

1.毫米、分米的认识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一、复习旧知,迁移导入师:要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可以用什么工具呢?【学情预设】尺子。

师:现在请同学们说一说你们是如何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

【学情预设】回顾测量的方法,重点强调从0刻度开始测量。

师:非常好。

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就要用到长度单位。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都有哪些呢?【学情预设】米和厘米。

师:请大家用手比画一下1厘米有多长,1米有多长。

【学情预设】根据已有经验进行比画。

(教师适时指导)师:我们已经认识了米和厘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

(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复习学过的长度知识,为本课毫米教学做铺垫。

二、自主探索,互动授新1.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和厚。

师: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愿意参与他们的讨论吗?(课件出示)师:那快拿出你的数学书,尝试进行一下估测吧!同桌之间先说一说你是怎样估测的,估测的结果是多少。

【学情预设】同桌之间互相说各自的估测结果及方法。

教学提示:学生估测结果差距大的时候,可以提示学生估测时要有一个实际的参照物作为标准。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的成果。

【学情预设】学生会用一定的标准去估计,例如1拃、铅笔的长度或者目测。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3单元《测量》教案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3单元《测量》教案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3单元《测量》教案本段落没有明显的格式错误,但是可以进行小幅度的改写来提高语言表达的流畅度和准确性。

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研究了长度单位中的米和厘米,对于即将研究的长度单位毫米,许多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所了解。

因此,教材编写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将其作为发挥学生主动性的一个重要依据。

本部分内容重点是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同时让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换算,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在教学时,应将所学的概念设计在学生熟悉或有趣的情境中,让学生去发现、探究、体验。

本课的教学目标包括:通过学生的估计、测量、讨论交流等活动,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通过实际测量的过程,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活动,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估测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合作意识,提高数学研究的兴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会进行毫米和厘米的换算。

难点在于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在教学准备方面,需要准备课件、尺子等。

本课的教学流程包括:情境导入、探究新知、巩固应用和课堂小结。

在情境导入环节,可以通过提问和出示1分硬币等方式引出课题。

在探究新知环节,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研究的方式让学生估计课本的长、宽、厚等,认识“毫米”,并学会进行毫米和厘米的换算。

在巩固应用环节,可以通过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在课堂小结环节,可以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方法。

活动实践→感知1分米的长度,进行简单的换算巩固提高→完成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教学步骤】情境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拿一些物品,如书、笔、橡皮等,让学生估计它们的长度,并询问学生如何估计的,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分米的认识。

探究新知(15分钟)1.介绍分米的概念及与其他长度单位的关系。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案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案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案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步骤: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

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

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厘米=10毫米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

(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

(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学计划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学计划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学计划
教材简介: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与厘米、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并且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

本单元包括以下内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以及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与千克的进率。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概念。

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换算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培养实践能力。

5、通过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养成认真观察、仔细测量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感受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实际长度,1吨的实际重量。

会用毫米、分米作为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对1千米的长度和1吨的质量形成正确的表象。

恰当选择单位估计物体的长度和质量。

教学建议: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通过实践活动,
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和质量概念。

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课时安排:7课时。

三年级《测量》教案

三年级《测量》教案

三年级《测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基本方法,能够使用尺子、卷尺等工具进行测量。

2.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测量活动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教学内容1. 认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

2. 学习使用尺子、卷尺等工具进行测量。

3. 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并进行交流分享。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基本方法,能够使用尺子、卷尺等工具进行测量。

2. 难点: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尺子、卷尺、实物等。

2. 学具:每人一把尺子或卷尺,记录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出示实物,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长度,激发学生的测量兴趣。

2. 新课导入:教师介绍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让学生初步认识这些单位。

3. 讲解测量方法:教师示范如何使用尺子、卷尺等进行测量,并讲解测量时的注意事项。

4. 学生实践: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活动,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如书、桌子、椅5. 交流分享:学生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记录本上,并与组内同学进行分享,讨论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和差异性。

6. 总结与反馈: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测量活动中的收获,对学生的测量结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注意:这只是一个教案的基本框架,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六、教学拓展1.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测量长度,我们还可以测量什么?如宽度、高度等。

2. 教师可以出示一些不规则的物体,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这些物体的长度。

七、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2. 强调长度单位的重要性,以及测量活动在生活中的应用。

八、作业布置1. 回家后,测量一些家中的物品,如电视、冰箱、床等,并记录下来。

2. 思考一下,还可以用什么物品来测量长度?九、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如学生参与度、教学内容难易程度等,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教学设计第三单元测量单元导学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毫米的认识、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和吨的认识。

测量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常见的量”中的重要内容,它产生于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需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量化把握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已经学过,在此基础上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及质量单位“吨”,能够促进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

备内容测量毫米、分米的认识(2课时)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认识长度单位分米;知道分米和厘米的关系千米的认识(2课时) 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和米的关系;能解决相关问题吨的认识(2课时) 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和千克的关系;能解决相关问题备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

2.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3.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质量单位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4.使学生会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合适的单位及工具进行测量。

1.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2.重视学生估测方法的掌握,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1.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够用列表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合作意识。

备重难点重点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

2.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难点1.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质量单位之间的关系。

2.能进行简单的单位间的换算,能恰当地选择单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测量一、单元内容:教材第21-35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毫米、分米和千米的长度概念。

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吨的质量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换算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3、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培养实践能力,通过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养成认真观察、仔细测量的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1、感受毫米、分米和千米的实际长度,吨的实际重量。

2、会用毫米、分米作为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四、教学课时:7课时1、毫米、分米的认识 2节2、千米的认识 3节3、顿的认识 2节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步骤: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

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

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厘米=10毫米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

(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

(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输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画线段。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0”刻度开始画和不从“0”刻度开始画的画法区别。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1、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1、2题。

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

明确先1厘米1厘米地鼠,不满1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

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

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

2、完成“练习五”第2题。

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

教后记录:第二课时分米的认识教学目标:1、让学生懂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其量物体的长度。

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2、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

3、让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

教学重点: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教学难点:掌握用分米量的方法,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直尺、米尺、纸条。

教学步骤:一、复习导入师:谁来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 (米、厘米、毫米)练习:请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课件出示)一只蚂蚁长约5(毫米)一只长颈鹿高约2(米)一只小花猫高约40(厘米)一头大灰狼长约8()质疑:一头大灰狼长约8(),学过的长度单位都不能用。

8米太长,8厘米太短了。

师:当长度一个比1米小而又比10厘米大。

用什么单位来计量最好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二、探究新知1、认识分米。

谈话:你怎么知道的?大家知道为什么叫分米吗?讲述:是的,用米表示太长,用厘米表示太短,于是人们创造了长度单位“分米”。

人们把10厘米看作1分米。

请小朋友拿出直尺,找出10厘米,这一段长度就是1分米。

1分米有多长?用手势表示一下。

(黑板上贴出1分米长的纸条)提问:分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分米等于10厘米。

(板书)2、寻找生活模型,建立“1分米”的表象。

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3、认识几分米。

谈话:拿出1米长的线,估一估,取出其中一部分,表示1分米。

用手中的线段与直尺比一比,相差远的再调整一下。

交流:用线表示出2分米、5分米。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米和分米的进率。

以分米为单位测测长为1米的木条,数一数1米中有几个1分米,猜想米与分米之间的进率。

质疑:米与分米之间是什么关系?1米等于10分米。

(板书)小结:到现在为止我们一共认识了四种长度单位,你知道它们之间各有什么关系吗?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1米=100毫米 1分米=100毫米5、实践活动。

(1)现在同位合作,借助手中工具测量我们课桌的长、宽、高,比一比谁测量得准确。

(2)指名汇报交流。

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五”第5题。

让学生先估计再测量,最后集体反馈订正。

2、完成“练习五”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时说说是怎么画的,画线段时要注意什么。

3、完成“练习五”第7题。

填上合适的单位或数。

组织交流。

四、课堂总结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第3课时千米的认识教学内容:P26例4、做一做,P28第1-2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已经认识了米、分米、厘米及毫米的基础上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公里)等于1000米。

2、渗透教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建立1千米(公里)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预测1千米长度插标杆,记录本。

教学步骤:一、导入,初步感知:1、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1米、1厘米。

2、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1)测量铅笔的长度。

(2)测量硬币的厚度。

(3)测量课桌的高度。

(4)测量教室的长。

(5)测量嘉鱼到广州的路程。

3、揭示课题:肇庆到广州的距离比较远,用米测量太麻烦了。

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

二、互动新授。

1、议题质疑同学们:对于“千米”这位新朋友,你想知道些什么了?学生自由发言:2、认识1千米的实际长度(1)提问:1千米到底有多长?(出示P26页例4)质疑:我们学校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400米,那么,沿操场走多少圈正好是1000米?学生小组讨论。

指名汇报结果,并说明理由。

课件演示。

师: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是1千米。

请你想一想,“1000米”和“1千米”是什么关系?板书:1千米=1000米学生齐读,互读,最后指名读。

(2)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让生答)(3)定义: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做单位。

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

(板书:(公里km))(4)进率:1千米=1000米3、联系生活,初步感受“千米”观念:(1)思考:1千米到底有多长?用熟悉的长度比较一下。

(2)课件出示学校操场:跑道一圈是400米,沿着它跑几圈是1千米?(3)你能从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三、校外走一走,实际感受1千米的长度。

1、活动任务:带领学生在学校后面乡村公路感受1千米的长度。

2、活动要求:列队整齐,统一行动,及时记录,注意安全。

3、活动过程:(1)在起点处插校旗,列队准备行进;师开始计时,生开始数步数。

(2)走至100米处计时停止,记录走100米用时和走了多少步;全体回头看校旗。

(3)计时开始,至1000米处计时停止,计算走1千米用时并记录;全体回头看校旗、房屋等物体大小。

4、将记录写在P27面右下。

四、巩固练习。

1、P28第1、2、题。

五、课堂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里的一个新成员:千米。

你们有什么收获吗?(了解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简单换算,并了解了它的实际用途。

)六、课堂作业:教学反思():第4课时米与千米之间的单位换算教学内容:P27例5、做一做,P28第3、4、5题。

教学目标:1、根据米与千米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提高学生运用米和千米相关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会根据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能正确解答与“千米”相关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一、复习导入:1、连一连:1千米 50毫米 60分米 1米100厘米 1000米 5厘米 6米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1米=()分米 100毫米=()厘米 30分米=()米10厘米=()分米 7米=()厘米 1000米=()千米二、互动新授1、课件出示P27页例5: 3千米=()米5000米=()千米(1)让学生结合所学的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2)学生独立探究思考。

(3)小组讨论、汇报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3、归纳算法提问:通过刚才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1)小组讨论(2)班内汇报、交流。

教师总结: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所以千米末尾添上3个0米末尾添上3个0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P27页例5下面的“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P28页3题。

强调:长度单位之间进行计算时,不相同的长度单位需要统一单位后再计算3、完成教材P28页4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对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订正。

4、完成教材P28页5题学生独立完成,订正。

四、课堂小结:今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一)填一填8千米=()米 9000米=()千米()米=2千米1千米=()米=()分米教后记录:第5课时估测和换算练习教学内容:P27例6、做一做,P28第6-15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