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区位论 (《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区位论(古典、近代、现代)ppt课件
11
11
现代区位理论的主要学派:
➢ 运输区位论学派 ➢ 市场学派 ➢ 成本--市场学派 ➢ 行为学派 ➢ 计量学派 ➢ 社会学派 ➢ 历史学派 ➢ 新经济地理学中的区位理论
整理版课件
12
12
➢运输区位论学派
运输区位论学派十分重视运输因素。
胡佛提出运输成本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线路运营费用; 二是站场费用。前者是距离的函数,后者在大多数情况 下是常数。此项研究奠定了运输区位论的理论基础。
返 回
整理版课件
21
21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介绍了区位理论。区位理论是区域经济学学科 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在区域经济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 位,是区域经济学中重要的学习部分。
区位是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的理论。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 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主要探索人类活动的一 般空间法则。
古典、近代区位理论回顾
1.杜能农业区位论(图2.2 ) 2.韦伯工业区位理论(廖什市场区位论)
( 图2.3) 3.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 图2.4)
下一小节
整理版课件
1
1
返 回
整理版课件
图2.2 杜能圈形成机制与圈层结构示意图
2
2
图2.3 工厂区位的平面图解析
(资料来源:Getis A, Getis J .Th整e U理n版it课ed件States and Canada:The Land and
返 回
整理版课件
20
20
➢新经济地理学中的区位理论
迪克斯特与斯蒂格利茨主张的新贸易理论及相应的新经 济地理理论,从运输成本的降低及由此引起的聚集经济、 递增收益、规模经济性、外部性或者说溢出效应(如技 术的溢出效应)等角度探讨企业区位的选择及区域经济 增长模式等。
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
代号 圈带名称
农业类型
Ⅰ 近郊区
蔬菜、奶牛、蛋品
Ⅱ 远郊区内侧 粮食、生猪
Ⅲ 远郊区外侧 粮食、鲜瓜果、林 木
Ⅳ 外围山区 林业、放牧、干果
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19世纪末,德国工业大发展,要求人们把 工厂布局在生产成本最低点。一些学者开 始探讨工业布局的问题。德国经济学家韦 伯在1909年撰写的《工业区位论》一书中 系统地论述了工业区位理论,成为工业布 局理论的创始者。
会对工业区位施加影响。为了研究这种影响,韦伯提出了劳
动费指数这个概念:
劳动费指数=劳动费/制成品成本
劳动费指数越大,通过这种节约劳动费来降低生产成本 的可能性就越大。
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劳动指向论的应用 劳动指数和劳动系数大的纺织业和机
械零件行业的区位是典型的劳动费指向性 产业。如在发达国家,纺织业及其他一些 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区位基本是由大城市向 都市的周边和农村地域发展,然后,再向 发展中国家转移。
古典区位论
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是古典区位理论的 形成时期,这一时期由于工业的发展使生 产力迅速提高,地区间的经济联系空前扩 大,商品销售与原料地范围越来越大。同 时,经济危机频繁爆发,如何合理布局产 业已成为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在这种背 景下,德国学者杜能、韦伯等创立了古典 区位理论。
杜能(屠能):农业区位论
等诸多方面,缺乏一个统一的,能够囊括 全部内容的区位理论,廖什在这方面进行 了尝试,1940年出版了《区位经济学》一 书,在书中研究了区位平衡理论,发展了 工业区位理论、经济区位理论与市场区位 理论。
现代区位论
廖什认为,工业布局的原则并不是寻求收益最
大或寻求成本最低,而是寻求最大利润,也就是总
韦伯工业区位论 经济区位理论 教学PPT课件
原料指数 =
局地原料质量 产品质量
区位重量 = 原料指数+1
(1)原料指数(Mi)>1(或区位质量>2)时, 工厂区位在原料地;
(2)原料指数(Mi)<1(或区位质量<2)时, 工厂区位在消费地;
(3)原料指数(Mi)=1(或区位质量=2)时, 工厂区位在原料地、消费地都可(自由区位)。
经济地理学 ecnu
损重原料
2.最小运费原理
● 在生产过程不可分割、消费地和局地原料地只有一个的前提下, 依据最小运费原理的区位为: (1)仅使用遍在原料时,为消费地区位; (2)仅使用纯原料时,为自由区位; (3)仅使用损重原料时,为原料地区位。
经济地理学 ecnu
经济区位理论
用原料指数以及区位质量得出的一般区位法则
经济地理学 ecnu
经济区位理论
韦伯(1868—1958)
二、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
1.理论前提与构建步骤 ◆韦伯工业区位理论的三个基本假定条件:
(1)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 (2)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 (3)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不能移 动,各地的劳动成本固定,并可以得到劳动力的 无限供应。
韦伯工业区位论
1 2 3 4 5
经济地理学 ecnu
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 韦伯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韦伯区位论的意义 理论与现实
经济区位理论
一、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韦伯(Alfred Weber, 1868—1958)是德国经济 学家,他于1909年著书 《关于工业的区位》 (第一部 区位的纯理 论) ,创立了工业区位 理论。
术性集聚。
◆偶然集聚——纯粹集聚之外的集聚,如运费指向
区域经济学完整课件
韦伯认为,劳动费和运费一样也是影响工业布 局的重要因素。对劳动费在生产成本中占很大 比重或与运费相比较劳动费在成本中所占比重 大一些的工业而言,运费最低点不一定是生产 成本最低点,当存在一个劳动费最低点时,它 同样会对工业区位施加影响。为了研究这种影 响,韦伯提出了劳动费指数这个概念: 劳动费 劳动费指数= ———————— 制成品重量
其理论的假设为:(1)假定世界上存在着一个 孤立于世界之外,四周为荒地的孤立国。其中 心有一个大城市,这个城市是唯一的,必须供 应全境一切工业产品,而城市的食品则完全依 赖四周的土地;(2)假设孤立国内各地发展农 业的自然条件完全相同;(3)假设孤立国内各 地交通条件完全一致,唯一的交通工具是马车, 运费同运输距离成正比;(4)农业生产以取得 最大现金收益为目的,农产品价格、劳动者工 资和利息固定不变。
n MinF=f*Min(∑miri +rk) ⅰ=1 式中F为单位产品总运费,f为运费率, m1(i=1,…,n)为单位产品消耗的i原、燃料重量, r1为i原、燃料的运距,rk为产品运距。上式含 有若干假设条件,主要有:①所研究的是一个 匀质国家,各地生产成本一致;②只研究一种 产品的生产布局,不考虑生产的相互作用;③ 原料地与市场已知;④运费与重量和距离成正 比。
从这些假定出发,杜能认为在什么地方种 植何种作物最有利完全取决于利润(P), 而利润是由农业生产成本(E)、农产品 的市场价格(V)与运费(T)这三个因 素决定的。 数学表达式为: P=V(E+T)
设计了孤立国6层农业圈: 第一圈层为自由农业圈,主要生产鲜菜、 牛奶; 第二圈层为林业圈。主要生产木材; 第三圈层为轮作农业圈,主要生产谷物; 第四圈层为谷草农作圈,主要生产谷物、 畜产品,以谷物为重点;
第1章 导论4 区域经济学教学课件_124
2.区域经济
二、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 客观依据
▪ 自然禀赋的差异性 ➢ 自然条件的不同:区域差异可以理解为“级差收益” ➢ 资源的稀缺性:要求资源的优化配置 ➢ 生产要素的不均衡分布和不完全流动性
▪ 经济活动的极化性 ➢ 规模经济 ➢ 聚集经济
▪ 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 运输成本、储藏成本和空间成本
的分析方法进行区域经济的研究
四、中国区域经济学形成与发展
1978年以前——区域经济学萌芽时期
生产力布局研究的主要内容
生产力布局的原则
区域经济的主要特点 积极效果 产生的问题 延缓了发展速度、造成巨大的经
济损失、丧失区域分工效益、区域经济研究僵 化
中西部的原材料、农产品等
国家调拨 低价格
▪ 创新能力的部分排他性和竞争性
550公里冻土段铁路
大芬村---油画村
三、研究对象
▪ 几种不同的观点
▪ 定义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 展规律和区际经济关系以及与 此有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四、主要研究内容
▪ 经济活动的区位理论
▪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区域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与组织、区域空间Hale Waihona Puke 构、区域基▪ 目前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现代区域经济学主要流派
一、新经济地理学派
1.建立区域经济分析的模型框架 2.新经济地理学派的五大传统理论
二、新制度学派
1.通过政府的干预导致生产的空间转移 2.产业和部门规划是区域政策的第二个部分 3.缩小区域差距是区域政策的第三个部分
三、区域管理学派
1.区域经济发展管理 2.区域人口管理 3.区域环境管理
➢均质区域(homogeneous region):根 据区域内某些重要因素特征的一致性或相 似性进行划分的区域 。
城市与区域经济学课件第章产业区位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产业区位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资 源、市场、劳动力、交通等
产业区位的研究有助于理解产业集 聚和扩散的规律,为政府制定产业 政策提供依据
自然资源:如土地、矿产、 水资源等
劳动力资源:如人口数量、 素质、成本等
基础设施:如交通、通讯、 能源等
市场因素:如市场需求、 竞争状况等
PART FIVE
跨国公司崛起:全球范围内进 行生产、销售和研发
产业转移:发达国家向发展中 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
产业集聚:发展中国家形成产 业集群,提高竞争力
产业升级:发展中国家逐步向 高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转 型
技术进步:推动产业升级,提高生产效率 产业转移:技术进步导致产业从高成本地区向低成本地区转移 产业集群:技术进步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区域发展:技术进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区域竞争力
政策因素:如税收、补贴、 法规等
技术因素:如科技水平、 研发能力等
影响企业成本:产业区位的选择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 影响市场竞争力:产业区位的选择直接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影响企业创新:产业区位的选择直接影响企业的创新能力 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产业区位的选择直接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市场接近性: 选择接近目 标市场的地 区,以降低 运输成本和 响应时间
资源利用: 选择资源 丰富的地 区,如原 材料、能 源等
政策支持: 选择政策 支持力度 大的地区, 如税收优 惠、财政 补贴等
技术创新: 选择技术 创新能力 强的地区, 以提高生 产效率和 产品质量
环境友好: 选择环境 友好的地 区,以降 低环境污 染和生态 破坏的风 险
概念:研究区域 经济发展规律的 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与管理》第二讲区域经济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区位论共51页
消费地点已经预先确定,消费地的规模是已知的,一个工 厂只有一个市场
运费是重量与距离的函数
49-13Fra bibliotek(二)布局指向性
韦伯认为具备某个有利区位因素的地点,对产业布局的区位有一种吸 引力,其引力的大小与该点区位因素的强度有关,而产业的最优区位 应在各点区位因素引力的合力方向上(或引力最大的方向上),这称 为产业布局指向。如O点。韦伯根据布局指向性将产业分为运输指向 型、劳动力指向型、资本指向型、技术指向型、电力指向型、水源指 向型等类型。
49-
14
(三)运输指向型产业的区位选择
运输指向型产业:又称运费最低点指向型产业
当某产业部门的生产成本的地区差别主要由运费的高低决 定时,则这类产业的最优区位在运费最低点上,称为运输 指向型产业
运输指向型产业又分为原料地指向型、燃料地指向型和市 场指向型
如果只在原料地和市场区之间进行选择,用原料指数来判 断
工业企业区位的影响因素:运费、劳动力、 集聚
(一)前提 (二)布局指向性 (三)运输指向型产业的区位选择 (四)劳动力指向型产业的区位选择 (五)集聚因素与产业区位选择
49-
12
(一)前提
分析对象是一个单一单位,一个孤立的国家或一个特定的 地区,影响区位的只有经济因素,其他条件相同
一些资源普遍分布(遍在原料),一些资源集中分布(地 方原料)
劳动力系数越大,产业越容易被劳动力低廉的地区吸引 用临界等费线来判断产业能否会布局在劳动费用较低点
49-
16
(五)集聚因素与产业区位选择
韦伯认为集聚也可带来节约。一个工厂如果集聚所节约的费用大于因 离开运费最小或劳动力费用最小的位置所追加的费用,则其区位由集 聚因素决定 等费用线 临界等费用线
经济地理(1)——经典区位理论.ppt.Convertor
现代经济地理学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王晓文Email:wan32692@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经济现象、经济活动、经济问题的空间差异两个问题:从空间的角度:区域分析与研究,区域发展的可能性从人的角度:如何选择特定的空间满足需要4第一讲经典区位论5主要讨论的问题基本概念:区位,区位条件,区位因子经典区位论的理论发展演化经典区位论主要理论及其实证,现实意义各种理论及学派的区别与反思6读书报告阅读近年来有关区位论研究方面的论文,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扩展阅读。
提交1500字左右的读书报告(打印稿)。
包括相关问题的提出、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及自己的理解、收益和感悟等。
格式规范:参照正规学术刊物的论文格式。
提交时间:10.17之前,逸夫楼三楼走廊信箱。
准备15-20分钟的.ppt汇报7一、经济地理与区位论(一)区位的基本概念“区位”源于德文的Standort,1882年由W·高次首次提出。
区位在1886年被译为英文“location”。
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研究的基本内涵人类某种活动的空间选择给定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区位主体:人类活动——个人、企业、团体和机关等。
8(二)区位论区位论:人类活动的空间法则。
重点研究经济行为的空间选择及空间经济活动的组合理论。
区位论的分类和特征按照经济学方式的分类按照区位主体的分类按照区位决策视角的分类按照空间尺度的分类9按照经济学方式的分类微观区位论—局部均衡分析杜能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一般均衡分析廖什市场区位论宏观区位论—静态(或比较静态)分析—动态分析10局部均衡分析与一般均衡分析的区别局部均衡分析研究单个(产品或要素)市场;把某个市场从相互联系的整个经济体系的市场全体中“取出”来单独研究。
该市场商品的需求和供给仅仅看成是其本身价格的函数,其他商品的价格被假设为固定不变。
结论是:该市场的需求和供给曲线共同决定了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区位论的精粹
在经济活动中寻求: ● 1、最低运输费用和最低生产成本。 ● 2、最低的购买价格。 ● 3、最大市场区位和最大利润。 ● 4、最优地利用社会经济基础,以求获得最佳的生产、生活条件和适宜环境。
四、区位论对于实践的指导意义
1、农业生产布局
● 集约化经营和农业产业化问题。必须重新思考,以使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更符合国情,更符合中 国绝大部分农村的实际状况。
● (2)工厂规定价格,运费则由消费者负担。只要这些居民的需求是有 价格弹性的,那么有两种情况并存:距离中心点越远的居民需求越少; 以工业所在地为中心的半径越大,到中心点购买工业品的消费者就越多。
● (3)假定没有新的企业加入到这个地区,那么工业区位主要由对它的 产品的需求量来决定。
● (4)工业如果设在它能够吸引足够数量的消费者的地点,它就能获得 利润,否则,它就不能获利,而不能获利的地点,它就不适宜成为工业 所在地。
● (2)屠能从区位地租出发,得出农产品种类围绕市场呈环带状分布理论化模式。 ● (3)假定:“孤立国”。与外界完全隔绝的社会经济单位。
3、屠能圈理论的含义
● (1)农地利用类型和农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天然特性, 更重要的是其经济状况,特别是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的距离。
● (2)在什么地方种植何种作物最为有利,完全取决于利润,
最小费用点的三个指向, 即决定工厂最佳位置的因子主要有:
●运输成本 ●劳力成本 ●集聚
3、工业寻求最优区位3阶段
●(1)第一阶段,暂定劳动费与聚集效益因子都不起作用,孤立 地研究在只有运费因子单独起作用的情况下,工业最合理的布局 模式;
●(2)第二阶段,研究在加进了劳动费因子的作用时,上述工业 布局模式将发生何种变形;
●(3)第三阶段,研究当加进聚集效益因子的作用时,这一工业 布局模式又会相应地发生何种变形。
第二节 近现代区位论
一、克里斯托勒的中心地理论 二、廖什景观 三、现代区位论的进一步发展
一、克里斯托勒的中心地理论
1、理论背景
● 亦称城市区位理论。 ● 德 国 , Walter. Christaller , 把区位论由古典学派转换为近代学派 。1930, 《 德国南部的中心
2、区位选择与生产者、消费者均衡
● (1)生产者均衡。 ● (2)消费者均衡。
● 由于所处空间位置的不同,居民的就业和消费有很大的差异。
3、厂商与居民区位选择的一般趋势
● (1)区位优势改善了资源约束和收入约束,货币效率提高:区位优势,对 于厂商,同样的投入可以增加产出,或者同样产出可以节约成本;对于消 费者,同样支出可以提高效用或者相同的效用满足可以降低支出。
●在自然条件和人口分布密度均质的情况下,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景观有规律地扩 展,形成三角形、聚落和城市分布、六边形市场区形。
三、现代区位论的进一步发展
1、研究范围的扩大
● 1930初,瑞典的俄林,B·Ohlin,《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
●认为屠能和韦伯的古典区位论是孤立的微观理论,而把区位研究同地域分 工和区际国际贸易结合,这就把贸易理论看成区位论的一部分,从而成为 一般的宏观理论。后来,经济学者把前一种微观理论称之为特殊区位论, 后一种宏观理论称之为一般区位论。
● 缩小地区差别,唯一可行的办法是加强国家干预。60年代后,开始大力促 进落后地区的发展。80年代后,区域化、集团化和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第三节 经济活动区位
一、经济活动区位 二、区位决策及其影响因素 三、区位论的主要内容 四、区位论的价值
一、经济活动区位
1、经济区位
● 经济主体所占据的场所。 ● 具体表现为空间的位置。 ● 讨论: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于经济区位的影响?
网络的等级序列中去。 ● 在探讨市场中心和服务范围关系结构时,形成六边形市场区模型。
二、廖什景观
廖 什 : 德 国 经 济 学 , A ·L o s c h 1940,《区位经济学》
1、理论假定
● (1)工业中心周围是农业区域,其居民是工业品的购买者;这些居民 偏好相同,他们有相同个人需求曲线。
2、动态化
●1980以来,英国的威尔逊(A·Wilson)和比利时的爱伦(P·Allen) ●结合耗散结构和突变理论,分别就空间相互作用模式和中地论结
构进行动态模拟,取得了很大的理论突破。
3、动态分析和中长期预报
● 近几年来,区位论的研究得到了不断的深入和发展,系统论、信息论和运筹学方法,使区位经济 理论和应用大大向纵深发展。
● 2、特点:从单一的企业或中心出发,研究成本和运费的最低化。
看不见的手理论。
二、屠能的农业区位论
● 1、屠能,V.Thünen ● 区位理论的鼻祖。 ● 1820-1830,初步形成的标志
《孤立国》
2、形成背景
● (1)19世纪初,德国的农业面临由庄园式向自由式转变,提出了耕作业和畜牧业的土地利用以 及同市场的关系问题。
利润=产品价格-(生产成本+运费) 即: P = p - (c + t)
4、屠能圈农业布局6层次
●(1)自由农作圈,蔬菜和牛奶等鲜活农产品。 ●(2)林业圈,木材,用于能源。 ●(3)轮作农作圈,粮食。 ●(4)谷草农作圈,粮畜产品,以粮食为主。 ●(5)三圃农作圈,粮畜产品,以畜产品为主。 ●(6)畜牧圈。
地》。
●在区位经济理论研究上,既要运用经济学原理,又要通过地理调查树立样 板。
● 从研究地图上的聚落分布开始,通过调查研究,确立了中心地原理。
2、建立的步骤
● 克里斯托勒中心地理论的概念建立分3个步骤: ● (1)据已有区位理论,确定个别经贸活动的市场半径。 ● (2)引进空间上组合概念,形成多中心商业网络。 ● (3)将各种经贸活动(工业区位、城市、交通线等)的集聚纳入一套多中心
第一章 区位论
第一节 区位论的产生和初期发展 第二节 近现代区位论 第三节 经济活动区位
第一节 区位论的产生和初期发展
一、古典区位论 二、屠能的农业区位论 三、龙哈德三角区位论 四、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一、古典区位论
● 1、早在18世纪。欧洲古典经济学家如康提隆、斯密、毕什等探讨并论述过运费、距离、运输等 对工业分布的影响。
4、区位决策偏好
● (1)居民的区位决策偏好。不同收入阶层货币支出的边际效用不同,高收入 阶层对于较大的空间更具有偏好,而对于一般商品的偏好相对较低。对于 较高的交易费用可以承担或者不太在乎。因此高收入阶层对于区位的依赖 程度较低,居住在城镇郊区。
● (2)厂商的决策偏好。劳动密集型厂商对于人口聚集地具有较强的依赖性; 加工企业对于原料的购进和产品的运出距离较敏感。小厂商必须紧紧依赖 中心聚集区域;大型厂商可以远离城区以节约土地成本。
问题提到日程上来。
四、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1、理论背景
● 1900S初,韦伯A·Weber, ● 《工业区位论——区位的纯理论》和《工业区位论——区位的一般理论及资本主义理论》。 ● 根据19世纪60年代后德国和西欧的工业发展资料,建立了推理和应用的区位论体系。
2、理论假设
影响工业区位形成的各类条件中最主要的是经济因子,其中只有少数具有普 遍意义。
2、区位单位
● 布局于区位上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经济单位,是区域经济的主体。 ● 各种经济法人单位,生产单位。
3、区位因素(因子)
区位单位进行空间配置的制约因素。 区位的优劣取决于四个区位因素:
●(1)具有地区性的不易转移的投入物供给。 ●(2)具有地区性的不易转移的需求状况。 ●(3)从区位外部输入的投入物供给。 ●(4)外部需求。
4、区位经济学的产生
●艾萨德,把单个厂商的最佳区位扩展为区域的综合发展,建立区域空间的 总体均衡,完成区位论向区域经济学的转变。
●经济危机的产生,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开始关注区域经济问题,探讨经济 的区域差异的形成机制。
●市场作用倾向于扩大而不是缩小地区之间的差别。条件优越的地区,还积 累有利条件,进一步遏制了条件较差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区位决策及其影响因素
1、区位决策
● 经济主体的区位选择过程。
●生产要素具有不完全流动性和分割性,不同区位的区位因素有很 大差异:
●优势区位将给经济主体带来额外的经济利益:优势区位将吸引大 量厂商、居民的聚集,并带动资金、人口、物资的聚集。
●但即使区位因素是均质的,聚集本身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仍会产 生要素聚集,形成城镇。
越小。
●蔬菜运往北京和河北的运输,总体社会总福利如何?
2、节约运输
● 我国运输业的区域差异较大,发达与很不发达交错并存,导致农副产品丰收成灾、资源浪费的例 子太多。
●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对搞好我国的工业区划、合理安排工业投资布局等都具有直接的指导价值。
3、城市的作用
● 城市应在所在的地域中,发挥中心地的功能。 ● 以城市为中心,形成紧密联系的区域经济。城市规模越小,中心地等级越低,它所发挥的功能也
2、对产品的需求取决于4个因素
● 价格高低、需求强度、市场半径、单位距离的产品运输成本。
●在平均价格不变的条件下,工厂要增加总利润量,必须使销售量增加或总 成本减少。
●廖什认为,近代西欧的工业区位正是按产品需求量的大小而逐步形成的, 每一个新出现的工业点都离不开它周围的消费者。
3、廖什景观
● 将市场网络按照经济法则排列,所形成的具有等级序列的空间分布称为经济景观。
● (2)对于区位优势的竞争必然出现:
● ——提高土地使用价格;厂商之间的竞争使得市场份额缩小 ,产品价格下 降——造成厂商利润的下降,直到集聚规模达到最大。
● ——居民聚集,相互竞争使得房地产价格上涨,工资水平下降;拥挤成本 增加,达到最大人口密度。经济从其他区位继续发展,这样使得各地的区 位趋于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