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选择

合集下载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发展及中国的战略选择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发展及中国的战略选择

2013年11月第l l期总第237期理论学刊T heor y Jour nalN ov.2013N o.1l Set.N o.237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发展及中国的战略选择赵丽娜(中共山东省委党校校刊编辑部,山东济南250103)(摘要】当前全球正在兴起新一轮区域经济合作热潮,自贸区数量迅速增加,合作领域不断拓展与深化,发达经济体主导自贸区的趋势更加明显,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自贸区呈加速发展,亚太地区成为自贸区建设新的热点。

区域经济合作的新发展将对贸易自由化进程、国际资本流动、全球贸易规制及国际经贸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中国应扎实稳步推进现有的自贸区建设,有步骤有重点地开拓新的区域合作伙伴,加强区域货币合作、推进人民币的区域化和国际化进程,以开放促改革,加快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关键词】自贸区;深度一体化;经贸规则;人民币国际化;开放促改革(中图分类号】F11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90912013)1l一0040一07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贸易格局面临深度调整,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出现新特点和新态势。

国际金融危机导致贸易保护主义加剧,W TO多哈回合谈判受挫,经济全球化进程遇阻。

面对国内需求不足、外需乏力的困境,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通过不同形式、不同深度的区域经济合作,避开贸易保护主义,开拓外需市场,实现区域内贸易、投资、服务、货币等的一体化,促进区域内经济体之间的相互联系与融合,带动经济增长,提高国际竞争力。

目前,全球正在兴起新一轮自由贸易区建设热潮,各国正以此为基础调整自己的经贸政策及发展战略。

近年来,中国也在积极参与自由贸易区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的区域经贸合作起步较晚,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广度和深度有待拓展。

党的十七大把自贸区提到了发展战略的高度,十八大报告又迸一步指出:“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推动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

能力结构、资源禀赋与区域合作中的战略选择——云南案例分析

能力结构、资源禀赋与区域合作中的战略选择——云南案例分析
60 9 ) 501 。

5 ・ 6
能力结构 资源禀赋与区域合作中的战略选择 ★ 扬先明 李 娅 ★
( 中 央 确 定 的对 口 支 持 关 系 ) 不 同 地 区 之 间 的 如
等 能 力 的 存 在 。 因 此 ,一 个 国 家 或 地 区并 不 会 因
区域 经 济 合 作 中 总 体 效 果 差 异 很 大 , 即 使 是 同 样
图 1 区 域 能 力 差 距 对 合 作 的 影 响 :
在 市 场 经 济 体 制 框 架 下 ,区 域 之 间 的 经 济 合 作 的范 围 与 成 效 , 取 决 于 合 作 地 区 的 能 力 结 构 。 从 我 国 几 个 典 型 的 区 域 经 济 合 作 来 看 ,合 作 的成 效 与 地 区之 间 的 能 力 结 构 紧 密 相 关 ,与 合 作 项 目 之 间 能 力 结 构 的 吻 合 度 紧 密 相 关 。 只 有 当发 达 地 区 的要 素 配 置 和 产 业 转 移 能 力 与 落后 地 区 的要 素
的 合 作 项 目在 不 同 地 区 也 会 产 生 差 异 很 大 的 实 际
为 其 自然 禀 赋 富 集 就 具 有 很 强 的 经 济 增 长 潜 能 。
严 格 地 说 , 只 有 当 一 个 国 家 或 地 区 在 资 源 上 富 集 并 在 能 力 结 构 上 完 备 才 会 具 有 较 强 大 的经 济 增 长
作 的 范 围 ,最 终 促 进 地 区 之 间 的 协 调 发 展 。
关 键 词 : 能 力 结 构 ;资 源 禀 赋 ; 区域 合 作 ; 资 源 型 经 济
改 革 开 放 以 来 ,我 国 区域 经 济 合 作 以 不 同 的 规 模 和 形 式 展 开 ,作 为 西 部 边 疆 省 份 ,云 南 参 与 过 不 同 类 型 的 区 域 合 作 ,如 东 中 西 部 的 区 域 合 作 ,泛 珠 江 区 域 合 作 ,西 南 四 省 五 方 的 区 域 合

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中国战略选择

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中国战略选择

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中国战略选择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全球各国经济之间的联系空前紧密。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需要制定明确的战略,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

一、加强国际合作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合作是关键之一。

中国需要积极主动参与到全球经济中去,并与其他国家加强经济合作。

一方面,中国需要打破自身的贸易壁垒,加快市场开放,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

另一方面,中国也可以透过各种国际机制,加强国际间的经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经济风险和挑战。

二、创新驱动发展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经济增长的源泉也在不断变化。

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注重创新和技术的发展,这也成为中国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新路径。

中国需要加强自身技术创新和科研投入,提高高新技术的产出和应用能力。

同时,中国还可通过借鉴和吸收国际先进的科技创新经验,加快自身在创新领域的发展。

三、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作为全球经济中最大的贸易国之一,中国需要不断提高自身贸易便利化水平,以便更好地加强经济与其他国家的合作。

这包括加快贸易投资便利化的进程,进一步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推进服务贸易和数字贸易发展等方面。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目前在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有较为完善的规划和投资。

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中国需要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增加基础设施的覆盖范围和运营效率。

这样才能更好地支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五、深化改革与开放中国需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加大国内的市场化改革和开放力度,促进市场、社会、政府的协同发展。

这包括深化金融改革,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完善市场化定价机制等。

同时,中国应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投资、人才、技术、市场等优惠政策,吸引国际优秀企业和项目来华发展。

六、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和学习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间的学习和交流成为了实现共同发展的必要条件。

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及战略选择

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及战略选择
v l p n ft e e o o eo me to h c n my Ch n a e o n z d t e i o t n e a d i . i a h sr c g ie h mp r a c n mmi e c fr g o a c n mi n e r to n o e t n n n eo e in l o o ci t g a in a d h p o i — e

要: 目前 , 世界 经 济 一体 化迅 猛 发 展 , 域 经 济 合 作 也 呈 现 出快 速 发 展 的 态 势 。 面 对 区 域 经 济 一 体 化 的 区
发 展 趋 势 , 国 都 纷 纷 选 择 加 入 区 域 经 济 合 作 组 织 , 大 区 域 内 经 济 合 作 , 推 动 自身 经 济 快 速 发 展 。 我 国 各 扩 以 已经 认 识 到 了 区域 经 济 一 体 化 的重 要 性 和迫 切 性 , 望通 过 加 强 国 际 区 域 经 济合 作 , 到 融 人 经 济 全 球 化 的 希 达 目的 。在 分 析 我 国参 加 区域 经 济 合 作 的 动 因 以及 现 状 的 基 础 上 , 出 目前 存 在 的 问 题 及 以后 参 与 区 域 经 济 提 合作的战略措施 。
W ANG — a Lin ,ZH 0U i g yu M n— e
( . c o l f F r i nL n u g s L a n n r l n v ri ,D l n 1 6 2 ,C i a 1 S h o o o eg a g a e , io ig No ma ie s y a i 0 9 h n ; U t a 1
t g a e i t h c n mi g o aia i n b te g h n n e i n le o o c c o e a i n Th s t e i n l s s t e r a o s h e r t n o t e e o o c l b l t y s r n t e i g r g o a c n mi o p r t . z o o i h ss a a y e h e s n ,t e s a u — u fCh n ’ e i n le o o c c o e a in a d p tf r r h x si g p o l ms a d s r tg c me s r s t a h u d t t s q o o i a S r go a c n mi o p r t n u o wa d t e e itn r b e n ta e i a u e h ts o l o b a e n t e f t r a t i a i n o e i n 1e o o c c o e a i n e t k n i h u u e p r i p t fr g o a c n mi o p r t . c o o Ke r s r g o a c n mi c o e a i n;e o o cc o e a in;sr t g c me s r s y wo d :e i n 1e o o c o p r t o c n mi o p r t o t a e i a u e

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的战略选择

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的战略选择

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的战略选择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日益受到重视。

各国间的经济联系和合作不仅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也能够增强国家的实力和竞争力。

在面对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发展挑战时,制定恰当的战略选择对于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中的战略选择,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多边主义的重要性多边主义是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的重要基石。

通过国际组织、跨国合作等方式,各个国家可以共同商定和遵守国际规则,协商解决经济争端,并推进全球经济的稳定发展。

多边主义能够为各国提供更多的合作机会和平等交流的平台,避免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的倾向。

因此,各国应积极参与多边合作机制,加强政策协调,共同推动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方向之一。

通过建立自由贸易区、共同市场等方式,各个地区可以实现更加紧密的经济联系和合作,促进贸易自由化与投资便利化,并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

近年来,亚洲、欧洲等地区相继出现了一系列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倡议和合作机制,如亚太经合组织、欧亚经济联盟等。

各国应主动参与区域合作,加强区域一体化进程,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

三、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在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中,创新驱动是提升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各国应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强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推动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

通过建设创新型企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等方式,各国可以实现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

同时,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促进知识和技术的跨国流动,也是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四、资源整合与共享的机制构建资源整合与共享是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不同国家拥有不同的资源禀赋和优势产业,通过资源的互补与整合,可以实现共同发展。

各国应加强互联互通建设,打破贸易和投资壁垒,促进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

此外,各国还可以通过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等全球性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中国参与和推动东北亚区域金融合作的路径选择_慕丽杰

中国参与和推动东北亚区域金融合作的路径选择_慕丽杰

中国参与和推动东北亚区域金融合作的路径选择①◎慕丽杰 张微微作者简介:慕丽杰,辽宁大学副教授;张微微,辽宁大学金融学博士研究生。

①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CJY049)和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WJQ2012003)的阶段性成果。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主流趋势,二者相互交织、并行演进。

其中,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又更为引人瞩目。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东北亚国家随着生产、贸易以及金融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日渐明朗,各国彼此之间的经济联系也日趋紧密。

一、东北亚区域金融合作的现状1.东北亚国家经济周期的同步性渐趋明显从1981至2010年中国、日本、韩国和俄罗斯四国的GDP 增长情况可以看出,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日、韩、俄四国具有一定程度的同步性经济周期特征,特别是在90年代后期,呈现出更加明显的经济周期同步性(见图1)。

这至少表明,这四国的经济所面临的外部冲击因素是相同的,东北亚各国的贸易增长和经济关系往往与这种外部冲击因素的作用紧密相关。

2.东北亚区域内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贸易和直接投资不断增长贸易方面,东北亚区域内贸易交易额的增长十分显著。

2007年的数据显示,区域内的韩国、日本和中国在亚洲区域内的出口额占其本国出口总额的比例分别达到31.4%、24.4%和15.5%;而开放程度不高的蒙古和朝鲜两国,由于国际贸易受到地理位置等因素的限制,区域内的出口额占其国内出口总额的比例更高,分别是80.2%和84.8%(见图2-1)。

进口方面,区域内交易额占比也很高,日本、韩国和中国同年的区域内进口额分别占到其国内进口总额的26.6%、35.4%和27.1%(见图2-2)。

数据显示,2007年相对于1998年的数据,除中国以外,几乎所有的东北亚国家在区域内的进出口贸易增长幅度都高于其在亚洲区域外的贸易增长速度。

东亚区域内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也非常可观,尤其日本和韩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增长最为显著。

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与中国的战略选择研究

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与中国的战略选择研究

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与中国的战略选择研究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话题,尤其是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各国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

而中国作为一个重要的亚太经济体,其战略选择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亚太地区包括许多不同文化背景、发展程度和地理位置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合作程度也各不相同。

目前,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框架主要有亚太经合组织(APEC)、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和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PP)等。

作为最早成立的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组织,APEC已经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就。

而TPP作为美国主导的亚太自由贸易区,其涉及领域比RCEP 更广,也更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和劳工权益等方面。

目前,TPP已经被美国退出,RCEP仍在推进中。

不同的经济合作框架有着不同的利益和发展方向,各国在选择参与何种框架时需考虑自身实际情况。

二、中国加入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历程中国自1991年加入APEC以来,已经成为了亚太地区的重要经济体之一。

在APEC机制下,中国积极参与了各项经济合作,努力促进地区的繁荣和稳定。

2013年,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并在此基础上与其他国家共同推进经济合作。

此外,中国还积极参与RCEP和TPP等自贸谈判,为地区内的经济合作贡献了力量。

三、中国的战略选择在跨越式的发展下,中国日益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推动力,而亚太经济合作也成为中国必须面对的挑战。

中国需要根据自身的国情和利益来选择是否加入某一种经济合作框架,以及选择何种形式和方式加入。

首先,中国需要考虑经济利益。

参与亚太经济合作必须考虑到自己的经济利益和风险控制。

在自贸谈判中,中国需要坚持自己的利益,同时也要积极平衡地区内各个国家的利益,以推动亚太经济的繁荣和稳定。

其次,中国需要考虑地缘政治因素。

亚太地区的政治稳定对地区内经济的发展影响巨大。

中国需要根据自身的战略需求和国际形势来选择加入何种经济合作框架,以确保自身在地区内的战略利益得到保障。

区域发展与区域合作

区域发展与区域合作

区域发展与区域合作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区域发展与区域合作成为国家和地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战略选择。

区域发展指的是特定区域内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增长,而区域合作则是指各地区共同合作,实现共赢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这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在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区域发展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策略。

各个地区拥有不同的资源和优势,并且面临不同的发展挑战。

通过区域发展,可以利用各地区的资源和优势,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互补发展。

例如,一个地区可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以发展农业和矿产资源;而另一个地区则有发达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可以提供加工和销售的支持。

通过合作和互动,不同地区可以相互补充,形成更加完整和稳定的产业链,推动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其次,区域发展有助于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和统筹规划。

区域发展的过程中,各地区之间需要进行信息共享、资源调配和人才流动等方面的合作。

通过合作,可以避免资源的浪费和重复竞争,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

同时,区域发展也要求各地区在发展过程中进行统筹规划,避免发展的不均衡和不协调。

这就要求各地区在区域合作的基础上,制定共同的发展目标和策略,实现区域发展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另外,区域合作是实现区域发展的重要手段。

区域合作可以通过加强政策沟通、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等方式,促进各地区的互动和合作。

通过区域合作,可以建立起强大的利益共同体和合作网络,形成共赢的局面。

例如,各地区可以共同制定贸易政策,实现贸易的自由化和便利化;各地区可以共同发展科技创新,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各地区可以共同进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文明建设。

通过区域合作,各地区可以在合作中共同发展,实现经济的规模效应和竞争优势,提高整体的经济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

最后,区域发展与区域合作还可以促进文化交流和社会融合。

不同的地区拥有不同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

通过区域发展和区域合作,可以促进各地区之间的交流和交融,实现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中国——东盟次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对策

中国——东盟次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对策

中国——东盟次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对策一、概述二、东盟国家的经济现状三、中国与东盟次区域合作的必要性四、中国与东盟次区域合作的可行性五、中国在东盟次区域合作中的应对策略六、案例一:中国与泰国的经贸关系分析七、案例二:中国与印度尼西亚的经贸关系分析八、案例三:中国与越南的经贸关系分析九、案例四:中国与菲律宾的经贸关系分析十、案例五:中国与马来西亚的经贸关系分析一、概述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施,中国与东盟各国的经济合作日益加强。

而在东盟国家中,由泰国、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组成的东盟次区域更是吸引了中国的目光。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中国与东盟次区域的经济合作进行分析,并列举五个案例进行具体分析。

二、东盟国家的经济现状东盟国家总人口超过6亿,经济总量已经达到3万亿美元,是全球主要市场和重要制造业和农业基地之一。

其中,泰国、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和马来西亚是东盟地区经济最为发达的五个国家,也是中国与东盟次区域合作的重点对象。

三、中国与东盟次区域合作的必要性中国是东盟次区域的最大投资国和第二大贸易伙伴。

在当前国际贸易形势下,经济全球化遇到了一些阻力,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机会对于这种局面的改变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因此,中国与东盟次区域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合作有望进一步发展。

另外,东盟次区域地区内的市场规模、人口和资源,也是中国进行投资和扩大出口的重要市场和基础。

四、中国与东盟次区域合作的可行性中国与东盟次区域的合作潜力很大。

首先,东盟次区域地区的政治和安全环境相对稳定,商业环境也相对较好。

其次,中国与东盟次区域地区具有互补性优势,双方的市场规模、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都互相补充。

最后,中国与东盟次区域的经济合作也有一定的基础,在贸易和投资领域的紧密度不断提高,为进一步合作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五、中国在东盟次区域合作中的应对策略中国在东盟次区域的经济合作中需要在不同方面制定不同的应对策略。

首先,中国需要更广泛和深入地参加东盟地区的合作机制,如东盟自由贸易区等。

中国新疆参与中亚经济合作的战略选择

中国新疆参与中亚经济合作的战略选择
3 巨大 的 国内市场 。 中亚 国家相 比, 疆与 中 . 与 新
我 国区域 经济 协调 发 展 意义 重 大 , 也是 新疆 经 济 发
展、 社会稳 定 的必 要途 径 。


新 疆参 与 中亚 经 济合 作 的 S WOT 分 析
国内地 的贸易 往来 更 加便 利 , 同一 产 品 在新 疆 建立
Nov., 2 8 00
V0 . 6 1 3 。No 6 .
中 国新疆参与中亚经济 合作 的战略选择
孙 文 娟 ,安 尼 瓦 尔 ・阿 木 提
( 疆 大 学 经 济 与 管理 学 院 ,新 疆 乌 鲁 木 齐 8 0 4 ) 新 30 7
摘 要 :中 国新 疆 应 当抓 住 国 内产 业 结 构 调 整 和 中 亚 国 家 转 型 的历 史 需 求 , 用 自身 地 缘 、 利 1 、 通 以及 人 文等 2岸 交
优 势 , 免政 治 、 济 等 方 面 的 不利 因素 , 避 经 积极 推 动 和 参 与 中亚 区域 经 济 合 作 。 战 略 选 择 上 必须 树 立 长 期 渐 进 的合
作 理 念 , 足 新 疆 , 托 国 内 , 持 引 进 与 创 新 并 重 的 原 则 , 步 提 高 新 疆 自身 的 经 济硬 实 力 , 升 和 优 化 新 疆 地 区 立 依 坚 逐 提
新 疆在参 与 中亚经 济合作 的过程 中有 以下几 个
劣势:
1 缺乏参 与 国际经 济合作 的成 熟经 验 。我 国的 .
对 外 开放 战 略是 在全 国范 围 内展 开 的 , 是 由于 东 但
部 沿 海地 区在 地 理位 置 、 济 技术 基 础 等方 面 的 优 经
势 ,0世纪 8 2 O年代 中 国的对外 开放 实 际上是 以东 部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选择讲解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选择讲解

党政干部学刊 2009年第 1期经济与管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是上个世纪 90年代初我国理论界提出的解决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新概念。

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 , 专家和学者们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观点 , 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区域发展新问题的凸现 , 这一内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如早期的研究注重区域协调、缩小地区经济差距。

新的历史时期 , 区域协调发展一方面要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 更重要的是强调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 注重区域发展的生态效益 , 把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

区域协调发展主要包括三个层次 :首先是区域中人地关系的协调 , 即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协调 ; 其次是区域中人的协调 , 涉及同代人之间与代际之间的关系 ; 再次是区域内部不同地区之间的协调。

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质是利益的追求和分配 , 即效率和公平的平衡。

[1]笔者比较认可上述观点 , 因为它比较全面地阐述了新的历史时期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内涵。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减缓区域经济差异扩大、发挥国民经济的整体优势和增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根本所在。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东部沿海地区持续快速发展依赖于我国实行非均衡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为了促进经济基础较好的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 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当时 , 改革开发总设计师邓小平指出:“ 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 先富带动后富 ,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 [2]市场的力量和政府的有意扶持 , 使大量的资源和要素向东部沿海聚集 , 并优先发展高技术产业、出口导向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 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圈等经济区域经济总量大幅扩张 , 而且新的区域合作态势正在逐步形成。

但是 ,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 , 亦存在一些病灶 , 主要是在经济总量快速扩张的同时 ,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相对不足 , 资源和环境难负其重 , 双重约束已显端倪。

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战略选择

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战略选择

6国两种设想 ) G 0自由贸易 区( ,2 巴西、 国、 度等 2 中 印 O 个 wr o发展 中国家成员 ) 亚太 自由贸易 区等概 念也被 ,
政界提 出并 为学界热 议。还有部 分学者 提 出“ 海合作 上
组织未来 的发展方 向是 自由贸易 区” 的设 想。
长 4 5 , 口年均增长 8 1 。第 四位的 区域 经济一 体 .% 进 .% 化方案是 中国与东盟建立 自贸 区, 将带动我 国 G P年均 D 增长 0 1% , 口年 均增 长 2 , 口年均增 长 4 .4 出 % 进 %。第 五位的区域经济一体化 方案是中 国与澳大利亚建立 自贸
2 0 年 5月 2 01 3日, 中国加入第一个 区域性多边 贸易 组织 , 正式成 为《 曼谷协定》 成员 。2 0 06年中 国商务部 开 始提出将 F A提 升 至 国家战略 , 陆续 展开 相关 研究 。 T 并 20 0 7年 , 的“ 党 十七 大” 告 中正式提 出要 实施 “自由贸 报 易区战略 ” 目前 , 。 中国大陆作为一个单独关税 区签署 的
区域经济一体化 的潜 在合 作伙伴 众 多 , 而且呈现 出多 层 次性的特点 : 以发展 中 国家 为主 , 有发达 国家 ; 也 以周 边 国家和地区为主 , 也有 南美 、 大洋洲 国家 , 还在 与欧 洲 国
至今。截至 2 1 0 2年 1月 1 5日, A I WT G T ' O共 收到 区域贸 / 易安排 ( T  ̄ 通知 5 1 , 中3 9 已生效。 R A) 1个 其 1个
家进行谈判 。这些 合作 模式 有些 是相对 独立 的 , 而有些
又相互影响。这 都为中国参与 区域经济一体 化的战略选 择增加 了复杂性 。
区域贸 易协定主要包括 : 曼谷协定》, 《 内地 与香港 、 门 澳

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历程回顾与战略思考

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历程回顾与战略思考

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历程回顾与战略思考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这不仅得益于中国正确的外贸方针与政策,还得益于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

本文回顾了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中国是如何逐渐深入区域经济合作的,并分析了今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主要的发展趋势,以及对中国如何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做了战略思考。

标签:区域经济合作历程回顾战略对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定义,学术界众说纷纭,但是,有两点还是明确的:一是在参与国间消除各种贸易壁垒和废除歧视性政策;二是在某些共同感兴趣的领域促进合作与政策协调。

综合以上定义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包含的内容,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同一地区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相互之间取消各种贸易壁垒、实现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使经济达到某种程度的结合的过程;其宗旨是在成员国之间进行协作分工,实现成员国共同的经济利益和经济目标。

这一定义所揭示的内涵在于:首先,区域经济一体化最显著的标志是成员国之间关税等贸易障碍的消除;其次,谋求最佳的国际生产分工是一体化的根本原则;最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出发点是使每一个成员能获取比单独一国时更大的利益。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也在快速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世界许多国家依靠地区优势,实现区域合作,提高国际竞争力,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重要选择。

中国在参与多边贸易体系,融入世界经济的同时,日益重视区域经济合作,关于区域经济合作的重大举措不断出台,并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对中国而言,深入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不仅是加强与周边国家互利合作、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平台,也是带动沿边地区经济增长、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手段。

一、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历程1.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空白期(20世纪80年代-1991年)面对挑战和困扰,这一时期的中国区域经济合作战略似有而无,是一种观望、等待的战略,没有实质性地进展,或者说这一时期的中国区域经济合作战略是一种“无为”战略。

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的主要特征及战略选择

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的主要特征及战略选择
题 ,但落实力度较小 。
放二十几年的发展 而搭起来的 , 也基本上 是依靠这些 制
造业的发展实现 了经 济起飞 。 各地区制造业的竞争不 大
明显 ,一些发达地区 几乎是在无竞争 的条件下获得了产
中科院的专家学者对全国 4 个样本城市 6 个样本 7 6
7 9
维普资讯
少后劲 ,产业集群形成慢 。 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成果 表明 ,与服务业相比 ,制造
速度慢 ,区域经济的集群特征仍不明显 。 中科院的调研结果认为 , 中国经 济版 图上 ,已经 在
浮现 了一个集群经? 的龙脉 ,中西部包括长沙 、 汉 、 齐 武
郑州 、西安 、成渝地区等城市和地 区,由产业集群所导
滞后 ,减 弱了制造 业的发 展后劲 。 大多数区域都 将制 绝
造业中心或制造 业基地作为 区域 发展规划的主 要 目标 。
青松 ”( 山 、青浦 、松汀 )“ 嘉 经济特区 ” 目的在于把 ,
上海建成现 代制造业 中心 。
事实上 , 各地区制造业现何的摊 子都 是经过 改革 开
只有少数地 区像重视制造 业一样重 视服 务业的发展 。 虽 然 各地区的发展规划中部涉及如何快速发展服务业的问
业具有弱的 制度依赖性 。 在制 度不是很完 善的情 况下 , 产业层次较低的制造业能够获得一定的发展 ,或者通过 大量的资本 、 技术或劳动等经济要 素的投 入来冲抵制度 成本 ,并能够在 一段Ht内支持经济 的高速增长 。 C'  ̄ q 我国
【 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研 究】
5前我 国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 的

主要特征及战略选择
王 兴 化
( 天津科技大学经管学院 ,天津 3 0 2 ) 0 2 2

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与政策选择

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与政策选择

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与政策选择中国是一个拥有广阔土地和丰富资源的国家,在经济发展中,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和速度也存在较大差异。

中国政府为了促进各地区的协调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的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些战略和政策的实施情况以及其效果,探讨中国在区域发展上的取得的成果和未来的规划。

一、区域发展战略中国的第一个区域发展战略是“西部大开发”。

该战略从1999年开始实施,旨在推动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并改善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

该战略的实施涵盖了十多个省份和自治区,其中包括了云南、贵州、西藏、新疆等较为贫困的地区。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过程中,中国政府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科技创新和加强人力资源培养等措施,使得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如今,西部地区已经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推动了整个国家的发展进程。

其次,中国政府还实施了“中部崛起”战略。

该战略是在2004年提出的,旨在加快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推动中国内地的平衡发展。

中部地区包括了河南、湖南、湖北、江西等省份。

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过程中,中国政府通过加大企业投资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等手段,快速推动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现在,中部地区已经成为了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支撑区域,对于推动中国内地的平衡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区域发展战略是“东北振兴”战略。

该战略的实施计划从2003年开始,旨在推动中国东北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解决东北地区的困难和矛盾。

在实施“东北振兴”战略的过程中,中国政府采用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加大基础设施投资、通过发展海洋经济和现代服务业来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等。

目前,东北地区已经加快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步伐,扭转了经济下滑的趋势。

二、区域发展政策除了实施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外,中国政府还给予了一些区域发展政策的支持。

这些政策主要是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别化的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和人才政策等,以推动各地区的协调发展。

中国参与和推动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

中国参与和推动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
南亚 、 西亚 乃 至 欧洲 的必 经 之 地 , 在 中 国 向 西 开
中亚 各 国 自 独 立 后 , 始 终 把 巩 固 国家 独 立 、
谋求 经济 发展 、 改 善 人 民 生 活 作 为 核 心 目标 。 近 年来 , 中 亚 国家 GD P增 速 一 般 都 在 8 % 以上 , 是 世 界经 济发 展最 快 的地 区之 一 。 中亚 地 区 因其 重 要 的战略地位 和 丰富 的油气 资源 , 已 成 为 大 国

全球 化 带 来新 机 遇 , 新 疆 面 临 新
中华经 济 圈和澜沧 江 、 湄公河经 济 圈等 。
在 这种趋 势 和压力之 下 , 中 亚 各 国 经 济 上 采 取 了全 方 位 的 开 放 政 策 , 力 求 加 强 对 外 经 济 联 系 , 积极 参加 国际 经 济 组 织 和组 建 地 方 性组 织 。 中亚 国 家 都 希 望 搭 乘 中 国 这 列 “ 高 速 列 车 ”发 展 , 也 迫切地 希 望 中 国新疆 成 为他 们 进 入 亚 洲 、 走 向 世 界 的 东 进 门 户 。 俄 罗 斯 著 名 汉 学 家 格 尔 布拉 斯指 出 : “ 随着 中 国西 部发 展 战略计 划 的实 施 , 中 国新 疆 将 得 到 优 先 发 展 。 这 个 地 区 将 成 为 整 个 中亚 地 区 的 经 济 贸 易 和 金 融 中 心 , 邻 近 地 区 都 将 被 卷 入 这 一 中心 的 经 济 轨 道 。 ” 新 疆 与 中亚 、
二 、国 际 经 济 新 格 局 下 的 中 亚 区 域 合
作 的 战 略 意义
( 一 ) 吸附国际资源 , 引 领 中亚 区域 分 工 新
格局 。
方位 、 多层 次 宽 领 域 的 对 外 开 放 格 局 , 已 成 为 中国向西开放 的前沿 阵地 , 但 是 由于底 子 薄 , 起步 晚 , 依 然 属 于 经 济 落 后 地 区 。 目前 加 快 新 疆 发 展 步 伐 的条 件 已 经具 备 , 加 大 东 部 沿 海 地 区 帮新 疆 的 力 度 和 时 机 已经 成 熟 。实 施 新 疆 振兴规划 , 将新 疆 逐 步 纳入 中 国现 代 产 业体 系 , 增 强 新 疆 经 济 社 会 的 自我 造 血 功 能 , 促进 新 疆经 济 的快速 发展 , 必 将 极 大 促 进 中 国 外 向 型 产 业 的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选择讲解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选择讲解

党政干部学刊 2009年第 1期经济与管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是上个世纪 90年代初我国理论界提出的解决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新概念。

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 , 专家和学者们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观点 , 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区域发展新问题的凸现 , 这一内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如早期的研究注重区域协调、缩小地区经济差距。

新的历史时期 , 区域协调发展一方面要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 更重要的是强调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 注重区域发展的生态效益 , 把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

区域协调发展主要包括三个层次 :首先是区域中人地关系的协调 , 即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协调 ; 其次是区域中人的协调 , 涉及同代人之间与代际之间的关系 ; 再次是区域内部不同地区之间的协调。

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质是利益的追求和分配 , 即效率和公平的平衡。

[1]笔者比较认可上述观点 , 因为它比较全面地阐述了新的历史时期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内涵。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减缓区域经济差异扩大、发挥国民经济的整体优势和增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根本所在。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东部沿海地区持续快速发展依赖于我国实行非均衡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为了促进经济基础较好的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 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当时 , 改革开发总设计师邓小平指出:“ 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 先富带动后富 ,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 [2]市场的力量和政府的有意扶持 , 使大量的资源和要素向东部沿海聚集 , 并优先发展高技术产业、出口导向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 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圈等经济区域经济总量大幅扩张 , 而且新的区域合作态势正在逐步形成。

但是 ,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 , 亦存在一些病灶 , 主要是在经济总量快速扩张的同时 ,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相对不足 , 资源和环境难负其重 , 双重约束已显端倪。

区域经济合作是中国走向贸易强国的战略选择

区域经济合作是中国走向贸易强国的战略选择
闺 燕 妮
( 宁 对 外 经 贸 学 院 , 宁 大连 1 6 5 ) 辽 辽 10 2 摘 要 : 经 济 全 球 化 的 浪 潮 中 国对 外 贸 易得 到 迅 速 的 发 展 ,0 6年 中 国对 外 贸 易 额 达 到 1 2 .2亿 美元 , 全球 贸 在 20 42 1 在
易 中排 名 第 三 , 为 名 副 其 实 的 贸 易 大 国 。 区 域 经 济合 作 是 中 国 为 拓 展 对 外 贸 易 增 长 空 间 , 现 贸 易 强 国之 路 的 必 然 选 成 实
要 符 合 绿 色 的 要 求 , 而 形 成 一 个 完 整 的 无 公 害 、 污 染 的 科 技 含 量 , 诱 发 企 业 创 新 。 开 发 环 保 产 品 , 进 我 国环 保 从 无 并 促 环 境 管理 体 系 。 由 于我 国环 保 设 施 落 后 、 保 产 业 不 发 达 、 产 业 的发 展 , 而 有 利 于 调 整 和优 化产 业 结 构 。 环 从
本。
() 出 口商 品 结 构 调 整 增 加 了 压 力 。 以 机 电 产 品 为 3对
例 , 国现有 3 我 9种 机 电产 品 的 出 口额 居 全 球 首 位 。 目前 看 来 , 机 电 产 品 出 口影 响 较 大 的 环 保 法 规 主 要 有 防 止 空 气 对 污 染 法 规 、 声 污 染 防 治 法 规 、 磁 污 染 防 治 法 规 等 , 中 噪 电 其 有 许 多 条 款 涉 及 机 电产 品 的 性 能 、 污 量 限 制 、 回 收 率 等 排 可 众 多 方 面 , 些 条 款 对 我 国 机 电 产 品 的 出 口 造 成 了 不 少 限 这
维普资讯
现 代 商 贸 工 业 第 1 第 1 期 9卷 O

推动区域一体化合作的战略规划方案

推动区域一体化合作的战略规划方案

推动区域一体化合作的战略规划方案一、引言区域一体化合作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也是各国共同发展的重要路径。

通过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促进经济的繁荣与稳定。

本文旨在提出一套推动区域一体化合作的战略规划方案,以促进区域间的经济一体化,推动各国的共同发展。

二、加强政策沟通与协调政策沟通与协调是推动区域一体化合作的基础。

各国应加强政策对话,建立起相互了解与信任的基础。

首先,各国政府应定期举行高层会议,就区域合作议题进行深入讨论。

其次,各国政府应建立政策沟通机制,通过定期交流与磋商,解决合作中的分歧与问题。

最后,各国政府应加强政策协调,形成共同的发展战略与目标。

三、促进贸易与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贸易与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是推动区域一体化合作的重要手段。

各国应积极推动贸易自由化,降低贸易壁垒,减少非关税壁垒,加快贸易便利化进程。

同时,各国应加强投资合作,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与政策支持,促进跨国投资的顺利进行。

此外,各国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推动区域间的科技交流与合作。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与互联互通是推动区域一体化合作的重要保障。

各国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交通、能源、通信等领域的基础设施水平。

同时,各国应加强互联互通,推动交通、能源、信息等网络的互联互通,提高区域间的物流与信息流通畅程度。

此外,各国还应加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推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五、加强人文交流与合作人文交流与合作是推动区域一体化合作的重要纽带。

各国应加强教育、文化、旅游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增进民众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友谊。

同时,各国应加强人才培养与交流,提高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效率。

此外,各国还应加强卫生、救灾等领域的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保障区域的和平与稳定。

六、加强区域间的安全合作安全合作是推动区域一体化合作的重要保障。

各国应加强军事与安全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建立起相互信任与合作的机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选择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一方面呈现全球化趋势,表现为生产国际化、交换国际化、金融国际化、技术开发国际化等;另一方面,世界经济区域化的趋势也在发展,许多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应运而生。

从总体来看,区域经济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经济全球化局部空间范围内的实践,在时间意义上的阶段性探索。

二者在发展方向上是一致的,即追求各自范围内经济活动的自由化和统一性。

差别只在于所涉及的空间范围不同。

前者注重更宽泛意义上的全球经济的融合,后者则注重特定区域内多边经济的融合。

经济区域化是世界经济走向全球化的一个阶段或组成部分,特别对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加强区域内部经济联系是走向经济全球化的阶梯,是增强自身全球经济地位的一项战略对策,可以摆脱对某些大国的经济依附;而一些大国热衷于搞区域集团化,则是为了在区域内占据主导地位,排斥或遏制其他大国,进而在全球经济中争取有利地位。

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中期,以欧洲自由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标志的区域经济合作势头迅猛。

迄今为止,已向WTO通报并生效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约有250个左右。

区域经济合作的迅猛发展,使区域集团内部的贸易量大幅增长。

根据世贸组织统计,2003年,仅发生在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自由贸易区、南方共同市场、中欧自由贸易区和安第斯共同体6大区域贸易集团内部的贸易量就已占到世界贸易总量的38%左右。

据估算,目前全球贸易中半数以上是在各种区域贸易
组织的成员之间进行的。

当前,中国参与了一些区域和次区域合作组织,这是中国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和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的必经之路。

但从总体来看,与世界各地蓬勃发展的区域经济合作相比,我国对外区域经济合作进程缓慢,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个处于制度性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外的、有较强经济实力的国家之一。

加入WTO后,我国在参与自由贸易协定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

随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谈判启动,内地与香港、内地与澳门《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的签定,以及我国与一些国家商签的自由贸易协定(双边FTA)的节奏加快,从此我国步入区域经济合作的新阶段。

通过对现有模式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区域经济合作通常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推进和深化;经济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融合度和区域经济合作的成效有直接联系;在一时难以组建大范围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时,次区域经济合作是一种有效的合作模式,由单一模式向多元模式过渡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我国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绝非权宜之计而是战略选择。

为了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我国要加快研究和探索对外区域经济合作的新途径,制定中国对外区域经济合作的总体战略,要在参与对外区域经济合作中迈出新的实质性步伐。

笔者认为,我国的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应该是:根植本土,立足亚洲,突破地域跨越洲际;本着有近及远、先易后难、突出重点、循序渐进的方针,尽快构筑以自由贸易区为起点的全方位、立体双边与地区多边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网络。

【关键词】:区域经济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自由贸易区战略选择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F114.46
【目录】:摘要6-8ABSTRACT8-14第1章导论14-211.1背景及问题的提出14-151.1.1研究的背景141.1.2多边贸易体制与区域经济合作14-151.2有关研究概念的界定15-211.2.1区域经济合作(RegionalEconomicCooperation)15-171.2.2区域经济一体化171.2.3区域经济合作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异同171.2.4区域经济合作形式17-21第2章区域经济合作理论的发展21-282.1完全竞争理论21-232.1.1古典经济学的观点212.1.2关税同盟静态效应理论21-232.2不完全竞争理论23-252.2.1大市场理论242.2.2关税同盟动态效应理论24-252.3区域经济合作理论的新发展25-282.3.1克鲁格曼的贸易集团模型25-262.3.2综合发展战略理论26-28第3章区域经济合作模式比较和我国的现状28-383.1现有区域经济合作模式比较28-333.2中国对外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33-353.2.1我国参与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33-353.2.2我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存在的问题353.3对外区域经济合作对中国的启示35-383.3.1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得到的启示35-363.3.2我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思路36-38第4章我国对外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选择38-524.1我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区位选择38-404.2我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