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心理学2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教案—02幼儿的感知觉
适应两种3.感觉的对比感觉的对比是指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它分为同时对比和相继对比。
(1)同时对比:不同刺激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同时对比现象。
例如“月明星稀”明暗同时对比图如图2-1所示。
明暗同时对比图(2)相继对比:当不同刺激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的对比现象。
例如:吃糖后再吃苹果,会觉得苹果很酸;吃了苦药后,喝白开水都会觉得水很甜。
研究对比现象有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对比现象组织教学,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4.感受性的训练人的感受性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得到提高,由于职业的训练或实践活动的需要对某种感觉作长期、精细的训练,能使感受性大大地提高。
例如:品一口茶,就知道茶的产地、等级、品质等;染色工人可以辨认40多种黑色。
另一方面由于为了代偿某种丧失的感觉能力,会使其他感觉能力得到发展。
如聋哑人视觉特别好,盲人听觉、触觉特别发达。
(二)知觉的特性1.知觉选择性教师总结解释列举知识点人所处的环境复杂多样,某一瞬间,人不可能对众多事物进行感知,而总是有选择地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对象,与此同时,把其他对象作为知觉对象的背景这种现象叫作知觉选择性。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有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1)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差别越大,对象越易从背景中分离出来;(2)对象的活动性,活动的刺激容易被感知;举例说明看图学生讨论(3)对象的特征,特征明显的刺激物易被感知。
主观因素包括:目的性、任务、知识经验、个人需要、兴趣、情感状态等。
2.知觉的整体性知觉对象具有不同的属性,由不同的部分组成。
但人并不它知觉为个别的孤立部分,而是把它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整体性,如图2-4知觉的整体性。
3.知觉的理解性在知觉过程中,个体根据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其确定意义的过程,即为知觉的理解性。
有一天,诗人、哲学家、植物学家一同去春游,但是对田野风光的感受却大不相同。
发展心理学大纲(二)2024
发展心理学大纲(二)引言概述: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不同阶段(从出生到成年)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的学科。
本文为发展心理学大纲(二),将分析发展心理学的五个主要方面,包括生理发展、认知发展、语言发展、社会情感发展和性格发展,每个方面将探讨其定义、影响因素和重要理论。
正文内容:一、生理发展:1.1 定义和范围1.2 遗传和环境对生理发展的影响1.3 主要理论,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克拉克的社会文化理论1.4 性别差异对生理发展的影响1.5 社会政策对儿童生理发展的影响二、认知发展:2.1 定义和范围2.2 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2.3 社会文化对认知发展的影响2.4 性别差异对认知发展的影响2.5 学校和家庭环境对认知发展的影响三、语言发展:3.1 定义和范围3.2 语言习得理论,如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理论和查姆斯基的语言习得理论3.3 语言环境对语言发展的影响3.4 跨文化对语言发展的影响3.5 孩子自我监控对语言发展的影响四、社会情感发展:4.1 定义和范围4.2 社会情感发展阶段理论,如艾里克森的发展阶段理论和博尔比的依恋理论4.3 家庭环境对社会情感发展的影响4.4 文化对社会情感发展的影响4.5 对外界世界的关注对社会情感发展的影响五、性格发展:5.1 定义和范围5.2 性格类型理论,如五大人格特质理论和嘴部特质理论5.3 遗传和环境对性格发展的影响5.4 文化对性格发展的影响5.5 自我身份意识对性格发展的影响总结:本文对发展心理学的五个主要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生理发展、认知发展、语言发展、社会情感发展和性格发展是心理学研究中重要的领域,深入了解这些方面的影响因素和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心理和行为变化。
未来的研究应该继续探索这些领域,以促进人类发展的健康和幸福。
儿童发展心理学(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二)
儿童发展心理学(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二)引言概述: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关注儿童从出生到成年的心理和行为发展过程。
通过研究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交和运动等方面的变化,儿童发展心理学为了解儿童的成长提供了深入的洞察力。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探讨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内容。
正文:一、儿童的身体和感知发展1. 婴儿期的生理发展2. 儿童的运动和协调能力3. 儿童的感官发展4. 儿童的感知和认知能力5. 儿童的大脑发展二、儿童的认知和学习发展1. 儿童的语言和沟通能力2. 儿童的记忆和思维发展3. 儿童的问题解决能力4. 儿童的注意力和集中力5. 儿童的学习和学校适应能力三、儿童的情感和社会发展1. 儿童的情绪认知和表达2. 儿童的情绪调节和控制3. 儿童的情感发展与亲子关系4. 儿童的同伴关系和社交行为5. 儿童的道德和价值观念发展四、儿童的性别和身份发展1. 儿童的性别认同形成2. 儿童的性别角色和性别知觉3. 儿童的性别发展与性别差异4. 儿童的身份塑造与个人发展5. 儿童的社会化和文化影响五、儿童的心理健康和问题1. 儿童的心理健康保护因素2. 儿童的心理问题和障碍3. 儿童的应对和适应能力4. 儿童的心理治疗和干预方法5. 儿童的自尊和自我概念发展总结: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儿童全面的心理和行为发展。
通过深入探索儿童的身体发展、感知发展、认知发展、情感与社会发展、性别和身份发展以及心理健康问题,我们更好地了解儿童的成长过程,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支持与发展环境。
深入研究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各个方面,有助于帮助家长、教育者和社会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儿童的需求与发展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和帮助。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于儿童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儿童发展心理学(二)2024
儿童发展心理学(二)引言概述:儿童发展心理学(二)关注儿童在身体、感知、认知、社交和情感方面的发展。
本文将以五个大点来阐述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相关内容,包括儿童身体发展、感知与知觉发展、儿童认知发展、社交发展以及情感发展。
通过深入了解儿童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特征,我们将能够更好地帮助儿童实现全面的发展。
正文:一、儿童身体发展1. 生理性发育,如身高、体重等变化2. 粗大运动技能的发展,如爬行、走路、奔跑等3. 动作调整和控制的能力,如抓握、投掷等4. 健康习惯的塑造,如定期锻炼、均衡饮食等5. 儿童运动发展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二、感知与知觉发展1. 视觉感知的逐渐成熟,如对颜色、形状、运动的识别2. 听觉感知的提高,如语言的理解和语言能力的发展3. 触觉与运动觉的发展,如手指的灵活性和平衡感的培养4. 味觉和嗅觉的发育,对食物的选择和偏好的形成5. 多感官整合的能力,如视听触联合的认知三、儿童认知发展1. 感知与认知的发展关系,如认知的基础是感知2. 认知结构的形成,如逻辑思维、概念形成的能力3. 注意力与思维的发展,如专注力培养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4. 记忆与学习的发展,如记忆力的增强和学习策略的运用5. 空间与时间概念的形成,如方位感和时间观念的建立四、社交发展1. 早期的亲子关系,如父母的陪伴与关爱对社交发展的影响2. 同伴关系的建立,如幼儿园和学校的集体生活对社交技能的培养3. 情绪与情感的表达与理解,如教授情绪管理和同情心的培养4. 语言和沟通技巧的发展,如表达自我和倾听他人的能力5. 社会规范和道德发展,如规则意识和道德判断的培养五、情感发展1. 心理需求的满足与发展,如安全感、归属感和自信心的建立2. 情绪的认知与调节,如情绪管理和情绪表达的能力3. 自我概念和身份认同的形成,如自我认知和社会角色的塑造4. 社会情境变化对情感发展的影响,如转变和适应的能力5. 儿童心理健康的保护与促进,如与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合作总结:综上所述,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五个大点包括儿童身体发展、感知与知觉发展、儿童认知发展、社交发展以及情感发展。
什么是发展心理学(二)2024
什么是发展心理学(二)引言概述: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不同阶段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变化的学科。
在上一篇文章《什么是发展心理学(一)》中,我们介绍了发展心理学的起源、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本文将继续探讨发展心理学的相关内容,更深入地了解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发展特点,以及对应的研究领域和重要理论。
一、儿童时期的发展特点1. 生理发展:儿童身体和器官的发育变化2. 知觉和运动发展:儿童感知和运动技能的逐步发展3. 认知发展:儿童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升4. 社会性发展:儿童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认知的形成5. 情绪与个性发展:儿童情绪表达和个性特点的塑造二、青少年时期的发展特点1. 身体发展:青少年体格、性征和生理功能的成熟2. 认知发展: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3. 社会性发展:青少年自我认同和人际关系的变化4. 学业和职业发展:青少年学习能力和职业规划的重要阶段5. 独立性发展:青少年个体意识和自主决策能力的培养三、研究领域与重要理论1. 儿童发展研究:研究儿童认知、语言、情感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变化2. 青少年发展研究:研究青少年身体、认知、社会和心理发展等各个方面的变化3. 象征性互动主义理论:理解儿童语言和社会认知的重要理论4. 个人构建理论:探讨青少年自我认同和个性形成的重要理论5. 青少年冒险行为理论:研究青少年冒险行为的心理驱动因素和影响因素的理论总结:发展心理学是一门针对人类在不同阶段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变化的学科。
儿童时期和青少年时期是发展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儿童时期,身体、认知、社会和情绪等各个方面都经历着巨大的变化。
青少年时期,身体的成熟、认知和社会的变化成为研究的重点。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丰富多样,并涌现出一系列重要的理论,深化了对儿童和青少年发展的认识。
2022年春季学期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二次平时作业-1
2022年春季学期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二次平时作业-1
一、单选题(共5题,共20分)
得分:20分
1、下列不是儿童自我中心语言范畴的是()。
A :
重复
B :
独白
C :
双人或集体独白
D :
命令
【正确答案】:D
2、()岁为语音发展的飞跃期。
A :
1-2岁
B :
2-3岁
C :
3-4岁
D :
4-5岁
【正确答案】:C
3、关于幼儿记忆不正确的说法是()。
A :
记得快忘得也快
B :
容易混淆
C :
语词记忆占优势
D :
机械识记为主
【正确答案】:C
4、在()的孩子已经明白成人不在视野范围内后还会继续出现。
A :
无分化阶段
B :
低分化阶段
C :
依恋形成阶段。
D :
修正目标的合作阶段
【正确答案】:C
5、随着认知和言语水平的提高,儿童的自我中心减少,能从母亲的角度看问题,这一阶段。
第二章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
第二章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是在学前儿童(3-6岁)的发展过程中,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的机制、规律和影响因素。
以下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
1.观察法:观察法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研究者通过亲自观察儿童的行为、言语等表现,来了解他们的认知、语言、情感、社交等心理发展情况。
观察法可以采用自由观察或结构化观察的方式进行,可以在实验室环境下进行,也可以在自然环境中进行。
观察法的优点是接近儿童的真实表现,缺点是受到观察者主观能力和偏见的影响。
2.实验法:实验法是通过控制变量的方式,观察特定因素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
研究者可以设计不同的实验条件,观察儿童在不同条件下的行为和表现。
实验法的优点是能够控制变量,准确地测量和比较影响因素,缺点是实验环境与真实情境可能存在差异。
3.测量法:测量法是通过量化工具(如问卷、测验等)收集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数据,用以描述和比较儿童的心理发展情况。
测量法可以量化儿童的认知、语言、情感、社交等方面的能力和特征。
研究者可以使用现有的测量工具,也可以根据具体研究目的自行设计。
测量法的优点是操作简便、结果直观、容易比较,缺点是受到测量工具的限制,可能无法全面和准确地反映儿童的心理发展情况。
4.追踪研究:追踪研究是通过长期观察和测量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了解其变化和发展轨迹。
追踪研究可以采用纵向设计,从儿童出生开始,每隔一段时间进行测量和观察;也可以采用横向设计,在不同年龄段选择不同的儿童进行测量和观察。
追踪研究的优点是能够了解儿童发展的动态过程和个体差异,缺点是耗时、费力,可能存在样本失访和过程中的干预等问题。
总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和追踪研究等。
这些方法各具特点,在实际研究中可以根据具体问题和目的选择合适的方法,以全面了解和揭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机制。
826儿童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2
名词解释1.发展心理学(狭义):就是指人类个体发展心理学。
它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心理和行为的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以及人生各个阶段的心理年龄特征。
2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3关键期:最初是从植物学、生理学和形态学移植过来的。
在动物早期发展过程中,某一反应或在某个特定时期或阶段中最易于获得和形成,如果错过这一阶段,就不容易再出现这样的好时机。
有学者认为,在某个特定的时候机体最易学习某种行为反应,即关键期。
也有学者称之为最佳学习期。
4横向研究:又称横断研究。
在同一时间里,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5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
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体,在较长的时间内进行定期的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
6跨文化研究:又称交叉文化研究。
同一个客体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进行研究,以期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共同规律和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对儿童心里发展的影响。
7蛋白质是生命的基本物质,有两方面功能:1它是细胞结构的基础;2细胞的一切生物化学过程都需要酶的参与,所有的酶都是蛋白质。
8等位基因:就是指在同源染色体上位置相同、控制相对性状发育的基因,一个来自母方,一个来自父方。
9显性基因:两个等位基因在决定它们所控制的性状表现时,其作用并不是平等的,其中一个基因力量较强,另一个基因力量较弱,在决定子代的性状表现时,力量较强的,在性状上能表现出来的基因叫显性基因。
力量较弱而没有表现出来的称为隐性基因。
10基因突变:是细胞内遗传物质的化学成分、DNA链上某一小段由于某种原因所引起的分子结构的变化。
11染色体异常:是由于细胞核内染色体数目减少或增加,染色体某一节段的短缺或易位造成的。
12唐氏综合症:唐氏综合症又称21三体综合征、先天愚型或Down综合症,属常染色体畸变,是小儿染色体病中最常见的一种,活婴中发生率约1/600~1/800,母亲年龄愈大,本病的发病率愈高。
2023电大答案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二
判断题(5.0分)(难易度:中) A. 对 B. 错
正确答案:B 答案解释:暂无
16. 学前儿童动作发展有一定顺序,上部动作先于下部动作,大肌肉动作先于小肌肉动作。( )
判断题(5.0分)(难易度:中) A. 对 B. 错
正确答案:A 答案解释:暂无
17. 婴儿在出生后几个月中身体表现的蹬脚、挥臂、扭动躯干等是无条件反射活动。( )
判断题(5.0分)(难易度:中)
A. 对 B. 错
正确答案:B 答案解释:暂无
18. 0~3岁儿童动作发展由无意识到有意识进发。( )
判断题(5.0分)(难易度:中) A. 对 B. 错
正确答案:A 答案解释:暂无
正确答案:C 答案解释:暂无
11. 新生儿指从出生后脐带结扎到足28天的活产婴儿。( )
判断题(5.0分)(难易度:中) A. 对 B. 错
正确答案:A 答案解释:暂无
12. 3岁前婴幼儿身体生长非常迅速,遵循上下原则、头尾原则和远近原则。( )
判断题(5.0分)(难易度:中) A. 对 B. 错
正确答案:A 答案解释:暂无
13. 理解脑指的是促进智力发展,防治脑疾病的创伤。( )
判断题(5.0分)(难易度:中) A. 对 B. 错
正确答案:B 答案解释:暂无
14. 我国学前儿童营养保健现状,营养过剩与营养不良并存。( )
判断题(5.0分)(难易度:中) A. 对 B. 错
正确答案:A 答案解释:暂无
正确答案:A 答案解释:暂无
6. 以下不属于学前儿童永久存在的无条件反射动作的是( )。
单选题(5.0分)(难易度:中) A. 呼吸反射 B. 眨眼反射 C. 吞咽反射 D. 巴宾斯基反射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2章 第二节 0-6岁婴幼儿感知觉发展
(五)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在教育的过程中发展,有规律的幼儿园生活能帮 助儿童建立时间观念。 •通过图片和故事能帮助儿童掌握时间概念。 •四季:自然界的变化,穿衣的变化。
三、 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发展和培养
儿掌握几何图形的词语,另外在看与摸的过程中学习。(积木婴儿已经能分辨不同的形状。 (2)幼儿的形状知觉
• 小班:
• 中班:
• 大班:
立体图形
• 4岁,图形知觉的敏感期
(五)时间知觉
对客观事物的延续性、顺序性和速度的反应。时间比空间更为抽
象,要借助于中介物。 幼儿其主要以人体内部的生理状态来反应时间-----生物钟。 幼儿初期已有早晨、下午、晚上的概念, 但会错用今天、明天、 昨天。
(二)听觉
1.听觉的发展
6个月以上的胎儿对母亲的语言有反应,对不同的乐声 有不同的反应。
新生儿对不同的声音,声音的不同音调,纯度,响度, 强度,持续时间等都有不同的反应。
(母亲声音感知和母语的感知) 儿童听觉的个别差异很大,并且这种差异呈现出随年龄
增长而不断缩小的趋势。
2.“重听”现象
(1)原因
• 幼儿中期(4-5岁):大多能认识基本色、近似色,并能说 出基本色的名称。
• 幼儿晚期(5-6岁):不仅认识基本色,在画图时能运用各 种颜色调出需要的颜色,能说出黑、白、红、蓝、绿、黄、 棕、灰等颜色名称。
(1)辨色力早于掌握颜色名称能力的发展。 (2)对基本颜色红、橙、黄、绿、蓝的认知早于中间色、混 和色。如果混合色有明确的名称,如浅绿、紫色等,幼儿同 样可以掌握。 (3)幼儿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和正确辨认颜色数,均随着 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4)幼儿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和正确辨认颜色数,因年龄 不同、颜色不同、辨认方式不同而有差异。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二版张文军思考与实训答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二版张文军思考与实训答案
一、掌握以下概念无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客观环境遗传素质
1无条件反射P7:无条件反射是先天固有的、由遗传而来的反射
2条件反射P7: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习得的反射
3客观环境P8:人所处的客观现实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涵盖很广;社会环境则包括家庭、团体、各种人际关系、社会规范、风俗习惯等。
4遗传素质P9:遗传素质是指有机体通过遗传获得的生理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解剖生理特征
二、.什么是心理的实质?
答: 1.脑是心理的器官2.心理是人脑的机能3.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三、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请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答:P9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基本上可以纳为两类,一类是遗传方面的因素(如低能儿、痴呆儿),另一面是环境方面的因素(狼孩玛卡)。
实例省略。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二版桑标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二版桑标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科学,它探究儿童从初生到成熟过程中所发生的心理变化,以及影响这些变化的环境因素,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儿童发展心理学不仅对儿童的成长和教育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对成人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有着重要的贡献。
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从出生到成熟期间,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发展。
儿童心理学的主要任务是探索和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理解影响儿童发展的各种因素,以及儿童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此外,儿童心理学还致力于研究和解决儿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如行为问题、学习困难等,为儿童教育、心理咨询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儿童心理学的发展里程碑自19世纪末至今,儿童心理学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
在初创期,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对儿童心理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在成熟期,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学派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
当前,儿童心理学正向着多学科交叉、整合的方向发展,以全面深入地研究和理解儿童心理发展。
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遗传、环境和主体活动。
遗传因素为儿童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如智力、个性等方面的差异。
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它们对儿童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主体活动是指儿童自身的主动性和参与程度,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
儿童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儿童的身心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特征和发展任务。
例如,婴儿期是儿童身体发育最快的时期,也是感知觉、运动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期是儿童语言、思维、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学龄期则是学习知识、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
第二章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本章即围绕传统、经典的理论,新近逐步形成起来、并越来越产生广泛影响的理论,阐述有关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从而有助于我们真正把握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第一节 成熟势力说成熟势力说简称成熟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 A.Gesell ,1880 — 1961) 。
格塞尔认为,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是按基因规定的顺序有规则、有次序地进行的,发展是由机体成熟预先决定与表现的。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第二节 行为主义观一、华生的观点1.华生生平简介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B.Watson ,1878 — 1958)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
2.早期行为主义的基本观点华生倡导的行为主义主要有三个原则:心理的本质就是行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就是可观察到的行为,而不是意识。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应该是客观的方法。
心理学研究的目标是为了“预测人的行为,并控制人的行为” 。
二、斯金纳的观点1.斯金纳生平简介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 ,1904 — 1990)出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萨斯奎汉纳镇。
2.操作性条件作用对行为获得的解释斯金纳认为,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是经典条件反射中由特定的、可观察的刺激引发的反应行为;操作性行为是指在没有任何能观察到的外部刺激的情境下的有机体行为。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第三节 社会学习论一、班杜拉生平简介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 A.Bandura ,1925— )。
班杜拉1925 年生于加拿大的曼达尔镇。
1949年毕业于温哥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后入美国艾奥瓦大学研究学习理论,1952年获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
主要著作有:《青少年的攻击行为》(与沃尔特斯合作,1959) 、《社会学习和人格发展》(与沃尔特斯合作,1963) 、《行为矫正原理》(1968) 、《社会学习理论》(1977) 。
二、观察学习:心理与行为发展的主要途径观察学习是一种普遍的、有效的学习,班杜拉将它定义为:经由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现存的反应特点得到矫正。
【附答案及详细解析】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二章 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第二章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一、选择题1.儿童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的,以后动作逐渐分化,这种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称为( )。
[浙江省2009年10月真题]A.从笼统到专门的规律B.大小规律C.粗细规律D.从整体到局部的规律2.人生头2~3年心理发展成就的集中表现是( )。
[浙江省2008年10月真题]A.手眼协调动作B.独立性的出现C.坚持性的出现D.分离焦虑的出现3.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是在( )。
[浙江省2008年4月真题]A.0~1岁B.1~3岁C.4~5岁D.3~6岁4.儿童心理发展潜能的主要标志是( )。
[浙江省2008年4月真题]A.最近发展区的大小B.潜伏期的长短C.最佳期的性质D.敏感期的特点5.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头部和躯干的动作开始,然后发展双臂和腿部的动作,再后是手的精细动作。
这是动作发展的( )。
[浙江省2007年10月真题]A.无有规律B.近远规律C.大小规律D.首尾规律6.儿童开始认生的年龄是( )。
[湖北省2008年下半年真题]A.1~3个月B.5~6个月C.1岁左右D.3岁以上7.儿童心理发展的速度是( )。
[湖北省2008年下半年真题]A.匀速均衡发展B.高速不均衡发展C.年龄越小发展越慢D.年龄越小发展越快8.在下列描述中,对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
[湖北省2008年下半年真题]A.年龄特征是绝对稳定的B.年龄特征可以随意改变C.稳定性和可变性是辩证统一的D.年龄特征可跳跃发展9.学前期或幼儿期儿童的年龄阶段是( )。
[湖北省2008年上半年真题]A.0~1岁B.1~3岁C.3~6岁D.6~12岁10.抽象能力明显萌发的年龄段是( )。
[湖北省2008年上半年真题]A.3岁前儿童B.小班幼儿C.中班幼儿D.大班幼儿11.同伴关系的交往,最早可以在( )儿童身上看到。
[浙江省2010年10月真题]A.6个月B.8个月C.12个月D.15个月12.先学前期是指( )。
发展心理学—2(儿童发展心理学发展的基础)
3、男女在各项身体指标上存在两次交叉,第一次在9-10岁, 交叉后女性各项指标发育水平超过同龄男生,14-16岁第二 次交叉后男性各项指标又超过女生。以后男女差距持续增加。 18岁,男性较女生达到更高水平(体现在身高、体重、肩宽、 盆宽),并表现出不同的性别特征(男性身高、肩宽;女性 身体丰满、臀部较宽)。
一、动作发展的意义
(二)从动作的功能来讲,有了动作才有了个体的心理发展, 心理是在活动中产生由表现在活动中。 1 、就个体智力发展来看,手的动作发展尤其重要。 2、从个体发展来看,独立行走对儿童心理发展亦有非常 重要的作用: (1)使儿童全部运动器官得到发展; (2)扩大了儿童的认识范围; (3)发展了独立性。
第三章 发展的基础
第一节 生命的开始与遗传基因 第二节 胎儿的发育与先天素质 第三节 身体、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 第四节 儿童动作的发展
第一节 生命的开始与遗传基因
个体的发展是基因型(遗传型)变化为表现型的过程. 一、遗传与变异 (一) 遗传: 亲代把生物信息传给子代,子代按所得信息而发育、分化,因 此, 子代总是具有和亲代相同或相似的性状.这叫“遗传”. (二) 变异: 亲代和子代之间、子代的不同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现象,这叫 “变异”.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九子,九子各色”是民间对遗传和变异的形 象概括 二 遗传机制---染色体、DNA和基因 新的生命源于精子和卵子结合为受精卵的时刻,此时新生命就以包含生物 遗传的46个染色体开始了自己的生命历程.
2、近远原则:在孕期、出生后到青春期前个体 发展从身体中部开始,然后延伸到边缘部分, 头部和躯干比四肢先发育,手臂和腿比手指和 脚趾先发育。接近青春期时,手脚开始快速生 长,然后是四肢,最后是躯干。
二、儿童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
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二版 桑标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二版桑标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在生理、认知、情感和社会方面的发展的学科。
在这个领域中,研究者试图了解儿童在各个阶段的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心理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他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桑标在其著作《儿童发展心理学》中详细探讨了这一领域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到儿童从出生到青少年期的各个方面。
其中,婴儿期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在这个阶段,婴儿的认知和感知能力正在迅速发展。
他们开始能够辨别不同的声音和面部表情,并逐渐学会用手指指物体。
同时,他们也开始建立起与父母和其他亲近人的情感联系。
在幼儿期,儿童的发展重点逐渐转移到语言和思维能力上。
他们开始能够用简单的语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并且开始理解和使用基本的逻辑思维。
此外,儿童在这个阶段还开始表现出对社会规范和道德价值的认识,并逐渐建立起与同伴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关系。
到了学龄期,儿童的认知和学习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他们开始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并逐渐掌握阅读、写作和数学等基本学科的技能。
同时,他们也开始建立起自己的身份和价值观,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有更加理性和客观的判断。
青少年期是儿童发展心理学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经历了身体和心理上的巨大变化。
他们开始探索自己的身份,面临着自我认同和角色认定的挑战。
同时,他们也面临着更多的社会压力和责任,需要学会独立思考和做出正确的决策。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于教育和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了解儿童在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和需求,教育者和家长可以更好地设计教育和培养计划,帮助儿童充分发展自己的潜力。
此外,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也对社会政策制定和儿童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关注儿童在各个阶段的心理发展过程,并为教育和保护儿童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桑标的著作《儿童发展心理学》系统地总结了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对于学生、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来说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参考书。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王振宇第二章-第二节-情感PPT课件
第二节 学前儿童情感的发展
1
2
3
4
5
一、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和发展 情绪和情感对学前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心 理价值。
第一,人类婴儿具有先天情绪反射,是人类长期进 化中保留下来的适应能力,是新生儿与成人最初的交往 的“明码”,是今后情绪、情感发展的起点;
第二,情绪是激活婴儿心理活动和行为的驱力,是 对个体本能需要的加强和放大,也是各种复杂社会行为 的信号;
7
表3-1 儿童情绪发生时间表 对于新生儿来说,情绪的引起基本上由于生理的需要和防御本能的需要,是一种先天的条
情绪类别 痛苦 厌恶 微笑
兴趣
社会性微笑 愤怒 悲伤 惧怕 惊奇 害羞
轻蔑 自罪感
最早出现时间 诱因
经常显露时间 诱因
出生后
身体痛刺激
出生后
出生后
味刺激
出生后
出生后
睡眠中,内部过程节 律反应
17
看脸色行事 视崖实验是吉布森等设计的一个研究婴儿深度知觉的经典实验。 利用视崖装置同样也可以研究情绪的社会性参照作用。 研究者将12个月的婴儿置于视崖装置中间的平台上,还是由母亲 站在装置的一边鼓励婴儿拾取一个玩具。当将玩具放在“浅侧” 时,婴儿很容易取得玩具,当母亲站在“深侧”一边,而将玩具 放在“深侧”的“断崖”处,婴儿的深度知觉使他对爬向“深侧” 的行为和取得玩具的目的产生了犹豫。显然,这个犹豫是环境的 不确定性造成的。于是,婴儿抬起头看妈妈的脸。这时,如果妈 妈的面部表情是正向的肯定和鼓励,婴儿则消除顾虑,爬向“断 崖”处取出玩具。如果母亲的面部表情是负向的恐惧、畏吓,那 么婴儿就停止不前,不去取玩具。可见,社会性参照作用直接影 响了儿童的行为。
儿童发展心理学 (2)
儿童发展心理学一、填空、选择1、填空:乔姆斯基的先天语言能力说:语言获得过程就是由普通语法向个别语法转化的过程。
这个转化是由语言获得装置(LAD)实现的。
语言获得装置是以生来就有的普遍语法作根据2、儿童在1岁左右讲出了第一批能被理解的词,标志着儿童进入了语言发展期。
3、儿童早期词汇中普遍出现词的使用范围的扩张,还出现一种和扩张相反的情况,即把词的使用范围缩小,对事物作过分严格的区分。
4、皮亚杰在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课题中采用了他独创的临床研究法(谈话法)5、皮亚杰认为,要使儿童从自我中心和实在论中解放出来,最重要的途径是与同伴发生相互作用。
6、他律道德与自律道德间的差异相当于前运算思维阶段与具体运算思维阶段间的差别。
7、皮亚杰用编成对偶的故事与儿童谈话来研究儿童道德认识的发展,柯尔伯格则采用道德两难故事,让儿童在两难推理中作出选择并说明理由。
8、儿童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儿童有一个科学的年龄范围,不同于常识所称的“儿童”(如幼儿、小学生),一般是指从(出生)到青年前期,即从出生到17、18岁左右。
9、格赛尔认为支配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和学习。
10、格赛尔的理论——成熟优势论,主要来自双生子研究,实验:“双胞胎爬梯实验”11、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是皮亚杰;分析了遗传与环境两个因素的关系。
12、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1、新生儿期(出生——1个月)2、乳儿期(1个月——1岁)3、婴儿期(1岁——3岁)4、童年早期或幼儿期(3岁——6、7岁)5、童年中期(6岁——11、12岁)6、童年晚期或少年期(11、12岁——14、15岁)7、青年早期(14、15岁——17、18岁)13、关于心理发展是否有(关键期),最早起源于动物心理学家(劳伦兹)对动物(印刻行为)的研究。
14、皮亚杰认为思维的本质是一种适应15、(选择)同化:有机体把外部要素整合进自己结构中去的过程顺应:有机体调节自己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前儿童守恒能力的发展
【摘要】本研究主要采用实验法对皮亚杰的五项经典守恒实验进行验证,以了解学前儿童守恒能力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结果表明:儿童守恒能力的发展总体上符合皮亚杰理论,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无法守恒;证明守恒的三种论据:可逆性、恒等性、补偿作用在儿童解释问题时都有应用;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守恒能力存在差异,5.5—6.5岁儿童的守恒能力优于4.5—5.5岁儿童;儿童守恒能力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儿童思维发展的水平是首要的影响因素,其次是教育和文化的差异,性别差异不影响儿童的守恒能力。
根据这些特征,在教育中要尊重成长顺序、创造丰富环境、关注个别差异,才能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发展。
童年中晚期孤独感的发展轨迹:一项潜变量增长模型分析
【摘要】使用问卷法和同伴提名法对884名小学二年级学生进行历时三年的四次追踪测试,采用潜变量增长模型建模,检验小学2~5年级学生孤独感的变化趋势,并考察不同性别儿童孤独感变化的差异性以及同伴接纳对孤独感变化的影响。
结果发现:(1)2~5年级小学生孤独感呈曲线递减趋势,递减速度逐渐减缓,起始水平及发展速度均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2)女孩起始的孤独感水平显著低于男孩,而发展速度、加速度则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3)较高的同伴接纳对当时儿童孤独感的降低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研究采用孤独感发展的情境观,并结合儿童认知、自我发展的特点对结果进行了分析。
幼儿心理理论与同伴交往关系的研究
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儿童早期心理理论研究成为发展心理学的一个研究热点。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从最初对儿童心理理论能力发展的年龄特点及不同任务带来的结果差异等问题的关注,逐渐转向探讨心理理论发展的个体差异及其社会交往等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鉴于同伴交往在儿童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与心理理论的相互作用机制尤为引人瞩目。
本研究旨在考察幼儿心理理论与同伴交往(主要是同伴交往能力和同伴交往行为)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这将有助于从社会交往经验的角度来理解儿童心理理论发生发展的机制和过程,并对培养儿童的心理理论能力,发展其良好的社会交往技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论文的第一部分对国内外二十余年来有关儿童心理理论发展、心理理论与社会交往关系等研究的重要成果进行了比较详尽系统的回顾。
一是介绍了心理理论概念的发展和经典的研究范式。
二是阐述并简析了该领域几种较重要的理论观点。
接下来重点综述和评析了儿童早期心理理论形成与发展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家庭交往经验和同伴交往经验,同时对心理理论与同伴交往这一领域目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我们认为,先前有关儿童心理理论与同伴交往关系研究的一个主要局限就是在设计上多停留于静态的或横断的相关研究,缺乏动态追踪和具有生态学意义的自然观察研究,从而不能确定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因果机制,对学前教育的实践指导也缺乏一定的针对性。
只有通过实验操作,使儿童暴露于有关心理状态的信息中,我们才能评估在儿童心理理解上的因果影响。
论文的第二部分是实验研究。
其中,研究一探讨幼儿心理理论与同伴交往(同伴交往能力、同伴提名、同伴交往行为)之间是否存在着相关。
给幼儿施测多个经典心理理论任务,分别使用教师评定法和同伴提名法对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和同伴地位(4岁以上)进行了静态的评定,同时运用录像观察技术对3—4岁幼儿在自由游戏活动中的同伴交往行为进行了自然观察,结果表明:(1)幼儿的心理理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但4岁是幼儿心理理论能力获得的关键期。
4岁幼儿在心理理论任务上的表现显著优于3岁幼儿,而且多种心理理论任务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即使控制了年龄和性别因素,这种相关依然存在。
(2)3—4岁幼儿的心理理论与同伴交往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即使控制了年龄和性别因素,这种相关依然存在。
(3)4岁以上幼儿的“被喜欢”提名与其心理理论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相关,而与“不被喜欢”提名之间相关不显著,而且幼儿在同伴中的受欢迎程度与其心理理论能力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