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儿童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

儿童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

826儿童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1(总8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826发展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笔记整理】1、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到出生、成熟、衰老过程中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指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

狭义指个体发展心理学。

2、年龄特征:个体发展像幼虫吐丝成茧,又变成蛹,最后蛹破茧而出成蝶。

经过一个又一个既连续又非连续的阶段,每个阶段与一定的年龄相对应,又不同于其他阶段的特征,表现出一般、典型、本质的特点。

3、社会化: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并成为独立成员。

4、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提出,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与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教师掌握了这种差异就能发挥更好的教学。

5、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6、顺应: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7、图式(格式):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

8、发展渐成说:埃里克森提出,他认为人的发展分为8个阶段,婴儿期、儿童早期、学前期、学龄期、青春期、成年早期、成年中期、成年晚期。

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色,其发展过程不是一维而是多维的,这种发展的好坏在横向维度上两极之间。

9、横断研究: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同时对不同年龄的被试者进行比较的方法。

优点:短时间内发现同龄或者不同龄发展相似性和差异性,经济且费时短。

缺点:受代群效应干扰、混淆。

10、纵向研究:对同一研究对象在不同年龄或阶段进行的长期反复观察。

优点:系统详尽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缺点:样本流失,反复测试影响被试者情绪,费时费钱。

11、聚合交叉设计:也叫序列设计。

将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融合在一起的方法,选择不同年龄群体为研究对象,在短时间内重复观察这些对象,具有两者的优点。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学前心理学:是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2、关键期:(也称敏感期、临界期)儿童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中,某一反应或某种行为在
某个特定的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形成或习得,如果错过这个“大好机会”,这种反应或行为的习得就会变得困难,往往事半功倍,甚至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3、危机期:是指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
的行为,如常与人发生冲突,违抗成人的要求等。

4、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指各年龄阶段上儿童所表现出来的,与其它年龄阶段不同的,一般
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5、观察法: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中的表现,
包括其言语,表情和行为,可以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

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最基本方法。

6、眼手协调:指通过视觉,触觉,运动觉密切配合的联合行动。

7、婴儿的“天真活跃反应”:指新生儿末期,当成人的脸出现在婴儿的视野中,他便终止
原来的动作,注视成人的眼睛,进行片刻目光交流,然后开始微笑、发声,并手舞足蹈,表现出欢快的样子。

8、实物活动:指操作实际物体的活动,它是由一系列操作动作组成的。

9、游戏:是一种社会活动,是儿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方式,它是儿童最主要,最基
本的活动形式。

10、。

儿童心理学名词解释

儿童心理学名词解释

儿童心理学名词解释
6. 儿童发展阶段:指儿童在不同年龄段的特定发展特征和任务。常见的儿童发展阶段包括 幼儿期、学龄前期、儿童期和青少年期。
7. 儿童行为问题:指儿童在行为表现上出现的问题,如攻击性行为、违反规则、注意力困 难等。
8. 儿童认知发展:指儿童在认知能力、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常见的认知发 展理论包括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
儿童心理学名词解释
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行为和心理问题的学科。Hale Waihona Puke 下是一些儿童心理学中常见 的名词解释:
1. 心理发展:指儿童在认知、情感、社交和行为等方面的成长和变化。心理发展理论包括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埃里克森社会心理发展理论等。
2. 社会情感发展:指儿童在社会关系、情绪表达和情感认知等方面的发展。社会情感发展 理论包括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情绪调节等。
这些名词解释提供了儿童心理学中一些常见概念的理解,有助于了解儿童心理发展和心理 问题的研究和应用。
儿童心理学名词解释
3. 儿童心理问题:指儿童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注意力不集中、焦虑、抑 郁、行为问题等。
4. 儿童心理评估:通过观察、测试和访谈等方法,对儿童的心理状态和功能进行评估和诊 断。
5. 儿童心理治疗:通过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游戏疗法等方法,帮助儿童解决心理问 题和提升心理健康。

儿童发展心理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专门研究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发展规律。

本文将从儿童认知、情感、社会和性格等方面,探讨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相关内容。

一、儿童认知发展儿童认知发展研究的是儿童对外界事物的认知过程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儿童在不同年龄段的认知水平有着显著的差异。

根据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可分为感知动作期、前运算期和具体运算期等阶段。

在感知动作期,儿童主要通过感官和运动来探索世界,对事物的认知以直接感知为主。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进入前运算期,开始形成一些概念,能进行一些简单的逻辑推理和分类。

到了具体运算期,儿童的思维逐渐具备了具体分析和操作的能力。

二、儿童情感发展儿童情感发展是指儿童在心理上对情绪的感知、表达和调节能力的发展过程。

儿童情感的形成和发展受到遗传、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在儿童情感发展中,父母和亲近的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婴儿期,儿童的情感主要表现为对主要照料者的依赖和信任。

到了幼儿期,世界观逐渐扩大,儿童开始表现出更多的情绪,如快乐、悲伤和愤怒等。

同时,儿童也能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三、儿童社会发展儿童社会发展是指儿童在社会环境中逐渐适应和融入的过程。

在社会发展中,儿童学会与他人进行沟通、合作和分享,同时也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

儿童的社会发展主要包括幼儿园和学校生活中的社交互动。

通过与同伴的交往,儿童学会相互合作、分享和解决冲突。

同时,儿童也开始在社会中建立自己的身份和角色。

四、儿童性格发展儿童性格是指儿童在个体差异和环境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相对稳定性格特点。

儿童的性格发展与基因、家庭和社会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儿童性格发展中,性格特点逐渐显现。

有些儿童天性活泼外向,善于表达和与人交往;而有些则内向、较为安静。

儿童的性格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在学习、社交和情感等方面的表现。

结语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为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发展变化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

儿童发展心理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儿童从出生到青春期期间,他们身体、认知、情感、社会和个性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的学科。

它探讨了儿童在不同阶段的发展过程、发展的影响因素以及发展的重要阶段。

儿童发展心理学对于理解儿童行为和支持他们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重点之一是儿童认知发展。

儿童在认知能力方面经历了重要的变化。

许多经典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维果茨基的社会发展理论,都为我们描述了儿童从无能为力到成为能独立思考的主体的认知发展足迹。

通过了解儿童的认知发展,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学习和记忆的过程。

此外,儿童发展心理学还研究了儿童的情感与社会发展。

儿童情感的发展包括情绪表达、情感认知和情感调节等方面。

儿童的社会发展则关注他们与他人之间的互动、合作、友谊和道德发展等。

这些发展与儿童的行为、关系和幸福感密切相关。

了解儿童的情感和社会发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情绪变化、行为问题以及与他人的互动方式。

此外,儿童发展心理学还关注儿童的个性发展。

个性是指一个人相对稳定的个体特质和行为方式。

儿童的个性特点早在出生时就开始显示,而且逐渐稳定下来。

研究表明,个性对儿童的行为、情绪和社交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了解儿童的个性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行为和情绪反应,并为他们提供更合适的支持和指导。

儿童发展心理学还研究了儿童发展的影响因素。

这些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如遗传基因)、环境因素(如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以及个体自身的特点(如智力、性别和健康状况)。

研究表明,这些因素对儿童的发展有着显著影响。

了解这些影响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儿童发展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总之,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研究儿童从出生到青春期期间各个方面的发展。

通过研究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会和个性发展,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儿童行为和支持他们的健康成长。

了解儿童发展的重要阶段和影响因素,有助于我们提供更恰当和有效的支持和指导,以确保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幸福。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重点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重点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0-6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纵向研究11对一个或一组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或追踪,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的系统特点。

3.实证研究法研究者通过一定的控制手段,观察、测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相应变化,最后冲这些变化中找出规律。

4.横向研究11 在同一个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观察,求出某种心理水平的代表值,或求出几个年龄组儿童的代表值加以比较。

5.直觉行动思维是指思维活动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儿童在动作中进行思维。

6.具体形象思维是指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的联想而进行的思维,介于直觉行动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之间的一种过渡性的思维方式。

7.记忆策略是指我们为提高记忆效果而采用的手段以及对自身记忆多动的有意识控制的心理活动。

4.自传体记忆是指到了学前期,幼儿能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比较复杂的具体事件的记忆。

8.记忆恢复是指学习某种材料后,相隔一段时间后所测量到的保持量,比学习之后立即测量到的保持量要高。

9.自我中心语言讲话者不考虑他在于谁说话,也不在乎对方是否在听他讲话,他或是对自己说话,或由于和一个偶然在身边的人共同活动感到愉快而说话。

10.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11.亲社会行为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谦让、帮助、合作、分享、安慰和捐赠等。

12.依恋婴儿与母亲或其他养育者之间形成的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

13.移情是体验他人情绪情感的能力。

14.性别稳定性儿童对自己的性别不随年龄、情境等的变化而改变这一特征的认识。

15.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范型或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新行为。

二、填空题1.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0-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学科,旨在了解和探索儿童在心理上的成长和变化。

以下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中常用的一些名词解释:1. 早期经验:指儿童在出生后的头几年中所经历的各种感觉和经验,包括感官刺激、社交互动、语言学习等等。

早期经验对儿童的整体发展和学习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2. 睡眠发育:指儿童在早期发育阶段中睡眠模式和睡眠需求的变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儿的睡眠时间逐渐减少,睡眠结构也逐渐成熟。

3. 意识的出现:指儿童意识逐渐从模糊到清晰地认识到自我和外界的存在。

婴儿时期,儿童意识主要是基于感觉和行为反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意识逐渐发展出更高级的思维和认知能力。

4. 扮演角色:指儿童通过模仿和角色扮演的方式学习和理解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

角色扮演对儿童的认知和社交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可以促进他们的情感表达和社会技能的提升。

5. 社会认知:指儿童对自己和他人的感受、想法和意图的理解。

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对儿童的社交交往和情绪调节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儿童发展中的关键阶段。

6. 玩耍行为:指儿童通过自由和有目的的游戏活动来探索和学习。

玩耍是儿童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促进他们的身体和认知发展,培养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 语言发展:指儿童在早期发展阶段中语言能力的成长和进步。

语言发展包括听力、发音、词汇和语法的学习和运用,是儿童认知和交流能力的重要基础。

8. 自我概念:指儿童对自己的身份、能力和价值的认识和理解。

自我概念的形成是儿童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可以影响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心。

9. 情绪发展:指儿童在早期发展阶段中情绪体验和情绪表达的变化。

情绪发展包括认识和管理自己的情绪,理解和回应他人的情绪,是儿童社交和情感发展的关键因素。

10. 自我调节:指儿童学会控制和管理自己的行为和情绪。

自我调节能力的培养对儿童的学习和社交发展至关重要,可以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学习成绩和适应能力。

儿童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

儿童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

1.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出生到青年前期(即0-17、18岁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

2.发展心理学:狭义上说,就是人类个体发展心理学,广义上说,包括动物心理学或比较心理学。

3.关键期:一个系统在迅速形成时期,对外界刺激特别敏感。

儿童发展的关键期问题:最早起源于动物学家劳伦兹对动物印刻行为的研究,他认为这种现象只发生在极其短暂的特定时期,一旦错过了这个时期就无法在学会,故又称“最佳学习期”,有人用“早期学习”来代替。

4.横向研究:横向研究:又称横断研究,是在同一时间里对不同年龄儿童进行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5.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个体,在较长时间内进行定期的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

6.跨文化研究:同一个课题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进行研究,以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共同规律和不同社会生活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7.习惯化:同样的刺激如果反复呈现,最后就会使原先出现的定向反射完全消失。

8.去习惯化:在个体已对某种刺激形成习惯之后,又出现一个新的刺激,这时的个体又发生了反射行为。

9.视敏度:眼睛区分对象大小,形状微小细节的能力。

10.空间知觉:是一种较复杂的知觉,是物体的形状,大小,远近,方位等空间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11.深度知觉(立体知觉):对立体物体成两个物体前后相对距离的知觉。

12.方位知觉:对物体所处方向的知觉。

13.图式:一个场景中典型的独特的特征或事件的程序组成。

14.映像:感觉印象心理上的再产生。

15.怯生:儿童对不熟悉的人所表现的害怕反应。

16.对抗性条件作用:把一些。

能唤起害怕情绪反应的刺激与愉快的活动同时并存,最后以愉快活动所产生的积极情绪克服由害怕刺激引起的消极反应。

17.系统脱敏法:在身体放松的情况下,安排患者逐步的接近所害怕的对象,或逐渐提高患者害怕的刺激物的强度,让患者逐步减轻惧怕对象的敏感性。

18.模特塑造法:通过模特或榜样,使儿童获得良好的行为习惯,高尚的思想品质,还能帮助儿童克服害怕的情绪。

(完整版)儿童发展心理学

(完整版)儿童发展心理学

(完整版)儿童发展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和行为特征的学科,旨在了解儿童在不同阶段的认知、情感、社会和性别发展等方面的变化。

它对于家长、教育工作者以及社会各界人士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介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和理论,进一步探讨儿童发展心理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理论1. 儿童的身体和感知发展儿童在早期的身体和感知发展中,经历了从无法抬头,到会爬行、站立,再到最终掌握走路的过程。

同时,他们的感官也逐渐成熟,能够感知并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2. 儿童的认知发展在认知发展方面,儿童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也会逐渐发展。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即感知-运动期、前操作期、具体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从而解释了儿童在不同年龄段的认知特点和能力。

3. 儿童的情感和社交发展情感和社交能力的发展在儿童心理学中也占据重要位置。

随着儿童的成长,他们逐渐学会体验和表达各种情感,并与他人建立起情感联系。

同时,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建立对儿童的发展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4. 儿童的性别和身份认同在性别和身份认同方面,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从小就开始形成对自己性别的认同,并逐渐接受并理解社会性别角色。

这一领域的研究对于性别教育和性别平等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应用1. 家庭教育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可以帮助家长设计合理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认知、情感和社交特点,制定相应的教育计划,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和积极行为习惯。

2. 幼教实践幼儿教育工作者可以运用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设计适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教学活动。

通过合理的游戏和互动,促进幼儿的身体、认知和情感发展,培养综合素质和创造力。

3. 心理咨询与干预儿童发展心理学也为心理咨询与干预提供了理论指导。

心理咨询师可以通过了解儿童的发展阶段和特点,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困扰和问题,并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

关键期:也称(敏感期、临界期)是指某一反应或某种行为在某个特定的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形成或习得,形成某种反应或学习某种行为的大好时期。

危机期:指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的铜佛,与人发生冲突,违抗成人的要求。

客体永久性:指的是当知觉对象从视野中消失时,儿童仍能知道它的存在。

直觉行动思维:是在对客体的感知中、在自己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行动中进行的思维。

自我中心性:处于这类思维水平的儿童倾向于从自己的立场、观点认识事物,而不太能从客观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律以及他人的角度认识事物。

内部言语:是言语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言语的高级形式,它是在外部言语的基础上产生的。

游戏言语:即一面动作,一面嘀咕,用语言补充和丰富自己的行动。

问题言语:是在碰到困难或问题时产生的自言自语,常常用来表示对问题的困惑、怀疑或惊奇。

依恋:是指婴幼儿对其主要抚养者特别亲近而不愿意离去的情感,是存在于婴幼儿与其主要抚养者之问的一种强烈持久的情感联系。

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或亲善行为。

它是指一个人帮助或者打算帮助他人,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

包括合作、谦让、帮助、抚慰、等等。

攻击性行为:消极社会行为,也称侵犯性行为,是指可能对他人或群体造成伤害的行为和倾向。

包括推人、打人、骂人等一般能力:是指在各种活动中都经常表现出来的能力,是顺利完成各种活动都不可缺少的心理条件,包括一般的运动、操作能力和认识能力。

特殊能力:是指从事某种专门活动所需要的能力,如音乐能力、绘画能力、数学能力、舞蹈能力等。

自我意识:是特殊的认知过程。

是主体对自己的反映过程,是对自我的反映,不仅是认知问题,而且有个人的情感和意志活动的参与。

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

生理成熟:是指身体在生长发育的程度和水平,也称生理发展。

主要依赖于种系遗传的成长,有一定的规律性。

遗传素质:是指遗传的生物牲,即天生的解剖生理特点,如身体的构造、开关、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其中对心理发展有最重要意义的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特征。

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

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

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1.良好匹配模型(goodness of fit model)2.依恋(attachment)在发展心理学中,依恋是指婴儿与成人(父母或其他看护人)所形成的情感联结。

由于这种情感联结,婴儿在不高兴时会趋近这个人,在陌生人引起焦虑时,婴儿喜欢得到这个人的照料,如果强迫同这个人分离,婴儿会表示不满。

3.困难型气质儿童(difficult temperament)这类儿童生活习惯不规则,接受新鲜事务很慢,有消极和强烈的反应倾向。

4.安全型依恋(secure attachment)安全型依恋的儿童的人际关系表现出舒适、安全的总体特征。

在陌生情境中,能在母亲附近愉快游戏,自信地探索环境,不是时刻注意母亲是否在场;分离焦虑对母亲的分离表示伤感,但是没有强烈的分离焦虑;与母亲团聚时表现极大的热情,寻求母亲的安慰和亲近,但很快平静下来,重新进行探索和游戏活动。

5.内部工作模式(internal working models)是指儿童对自我、重要他人(如父母或其他照看者)及自我与他人的人际关系的稳定的认知模式。

6.陌生情境(strange situation)是用于依恋测量的试验工具,在此试验中,用设置陌生情境的方法来测量儿童的依恋行为。

这种试验方法基于的假设是:儿童被置于由亲子分离和陌生人出现所导致的压力情境中,因而突出了其寻求安全的努力。

7. 分离焦虑(separation anxiety)当儿童与其依恋对象(父母或其他看护者)被迫隔离时,儿童出现的哭泣、寻找等焦虑性行为反应称为分离焦虑。

8.性别角色(gender role)即性别,性别是关于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期望的理解。

9.性别角色刻板印象(gender Role stereotypes10.性别图式(gender schema)p427个体据以对有关性别的信息进行组织的认知的认知结构。

11.观点采择能力(social perspective taking)p237是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观点,并进而根据当前或先前的有关信息对他人的观点(或视角)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发展心理学的名词解释

发展心理学的名词解释

1、习惯化:指一种由于重复或不断受到某种能导致个体选择性定向反应的刺激,而引起个体对该刺激反应减少的现象。

2、去习惯化:指当个体对一个刺激产生习惯化后,再加入一个新异刺激,引起个体重新对该刺激注意的现象。

3、顺应:指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4、同化:指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和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5、纵向研究: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的研究。

6、横向研究:指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年龄(年级)或几个年龄(年级)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的研究方式。

7、智力发展模式:指智力水平随年龄变化的轨迹。

8、亲社会行为:指对他人或社会有利的行为及趋向。

9、最近发展区:指个体可能达到的较高水平与现有水平之间的距离。

10、图式:指动作的结构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

11、性别认同:是对一个人在基本生物学特征上属于男或女的认知和接收,即理解性别。

12、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着(主要是母亲)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13、年龄特征: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特征、典型特征或本质特征。

14、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学科。

15、种系心理发展:指的是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

16、积极强化(正强化):由于一个刺激的加入而增强了某一操作性行为发生的概率作用。

17、同一性:是指对自己的本质、信仰和一生中重要方面前后一致及较为完善的意识,同时也是指个人的内部状态与外部环境的整合和协调一致。

18、消极强化(负强化):由于一个刺激的排除增加了某一操作性行为发生的概率作用。

19、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它不同于刺激反应学习。

20、自我中心:皮亚杰用来描述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的术语,指主体在思考问题或进行判断时受自己需要和情感强烈影响的倾向。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

关键期:也称(敏感期、临界期)是指某一反应或某为行为在某个特定的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形成或习得,形成某种反应或学习某种行为的大好时期。

危机期:指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的铜佛,与人发生冲突,违抗成人的要求。

客体永久性:指的是当知觉对象从视野中消失时,儿童仍能知道它的存在。

直觉行动思维:是在对客体的感知中、在自己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行动中进行的思维。

自我中心性:处于这类思维水平的儿童倾向于从自己的立场、观点认识事物,而不太能从客观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律以及他人的角度认识事物。

内部言语:是言语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言语的高级形式,它是在外部言语的基础上产生的。

游戏吉■语:即一面动作,一面嘀咕,用语言■补充和丰富自己的行动。

问题言语:是在碰到困难或问题时产生的自言自语,常常用来表示对问题的困惑、怀疑或惊奇。

依恋:是指婴幼儿对其主要抚养者特别亲近而不愿意离去的情感,是存在于婴幼儿与其主要抚养者之问的一种强烈持久的情感联系。

亲社会行为:乂叫积极的社会行为,或亲善行为 C 它是指一个人帮助或者打算帮助他人,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

包括合作、谦让、帮助、抚慰、等等。

攻击性行为:消极社会行为,也称侵犯性行为,是指可能对他人或群体造成伤害的行为和倾向。

包括推人、打人、骂人等一般能力:是指在各种活动中都经常表现出来的能力,是顺利完成各种活动都不可缺少的心理条件,包括一般的运动、操作能力和认识能力。

特殊能力:是指从事某种专门活动所需要的能力,如音乐能力、绘画能力、数学能力、舞蹈能力等。

自我意识:是特殊的认知过程。

是主体对自己的反映过程,是对自我的反映,不仅是认知问题,而且有个人的情感和意志活动的参与。

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

生理成熟:是指身体在生长发育的程度和水平,也称生理发展。

主要依赖于种系遗传的成长,有一定的规律性。

遗传素质:是指遗传的生物牲,即天生的解剖生理特点,如身体的构造、开关、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其中对心理发展有最重要意义的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特征。

826儿童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2

826儿童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2

名词解释1.发展心理学(狭义):就是指人类个体发展心理学。

它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心理和行为的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以及人生各个阶段的心理年龄特征。

2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3关键期:最初是从植物学、生理学和形态学移植过来的。

在动物早期发展过程中,某一反应或在某个特定时期或阶段中最易于获得和形成,如果错过这一阶段,就不容易再出现这样的好时机。

有学者认为,在某个特定的时候机体最易学习某种行为反应,即关键期。

也有学者称之为最佳学习期。

4横向研究:又称横断研究。

在同一时间里,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5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

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体,在较长的时间内进行定期的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

6跨文化研究:又称交叉文化研究。

同一个客体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进行研究,以期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共同规律和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对儿童心里发展的影响。

7蛋白质是生命的基本物质,有两方面功能:1它是细胞结构的基础;2细胞的一切生物化学过程都需要酶的参与,所有的酶都是蛋白质。

8等位基因:就是指在同源染色体上位置相同、控制相对性状发育的基因,一个来自母方,一个来自父方。

9显性基因:两个等位基因在决定它们所控制的性状表现时,其作用并不是平等的,其中一个基因力量较强,另一个基因力量较弱,在决定子代的性状表现时,力量较强的,在性状上能表现出来的基因叫显性基因。

力量较弱而没有表现出来的称为隐性基因。

10基因突变:是细胞内遗传物质的化学成分、DNA链上某一小段由于某种原因所引起的分子结构的变化。

11染色体异常:是由于细胞核内染色体数目减少或增加,染色体某一节段的短缺或易位造成的。

12唐氏综合症:唐氏综合症又称21三体综合征、先天愚型或Down综合症,属常染色体畸变,是小儿染色体病中最常见的一种,活婴中发生率约1/600~1/800,母亲年龄愈大,本病的发病率愈高。

儿童发展心理学(重点)

儿童发展心理学(重点)

儿童发展心理学(重点)标题:儿童发展心理学引言概述: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过程及相关因素的学科。

在这个领域中,心理学家们关注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发展,以帮助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并提供更有效的教育和支持。

一、儿童认知发展1.1 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阶段包括感知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1.2 影响儿童认知发展的因素儿童认知发展受到遗传、环境、社会互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1.3 认知发展的重要性儿童认知发展对其学习、社会适应和情绪调节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二、儿童情感发展2.1 情感发展的特点儿童情感发展表现为情绪的多样性、情感的表达方式逐渐丰富等特点。

2.2 家庭环境对儿童情感发展的影响家庭环境中的情感表达方式、亲子关系等因素对儿童情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2.3 情感发展的重要性良好的情感发展有助于儿童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社交技能和心理健康。

三、儿童社会交往3.1 社会交往的发展阶段儿童的社会交往发展经历了单向互动、互惠互动和互为理解等阶段。

3.2 家庭和学校对儿童社会交往的影响家庭和学校是儿童社会交往的主要场所,对其社会技能和人际关系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3.3 社会交往的益处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够促进儿童的自信心、合作能力和情感连结。

四、儿童发展心理障碍4.1 儿童发展心理障碍的种类儿童发展心理障碍包括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自闭症、学习障碍等多种类型。

4.2 早期发现和干预的重要性早期发现和干预对于儿童发展心理障碍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

4.3 家长和教育者的支持家长和教育者应该关注儿童的行为和情绪变化,提供及时的支持和帮助。

五、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应用5.1 家庭教育中的应用家长可以通过了解儿童发展心理学知识,更好地引导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5.2 学校教育中的应用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原理设计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儿童心理学

儿童心理学

《儿童心理学》名词解释1.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学科。

(儿童一般指从出生到青年前期,即出生到17、18岁左右。

)2.思维的结构(认知结构)就是在认知过程中发生的动作和概念的组织,组织的内容是动作的或概念的,组织的结果就是结构。

认知结构组织的最基本单元皮亚杰称其为格式,格式是指动作的结构或者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者类似的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

认知广义上指人的认识活动,包括注意,知觉,记忆,解释,分类,评价,原则推理,规则的演绎,想象各种可能性,产生策略和幻想等,狭义就是思维或记忆。

3.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叫做同化,是已有知识的应用,如把木块假想为一条船。

同化:外在刺激适应内在心理结构;4.内部格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叫做顺应,个体对特定事物作出反应,改变已有的知识结构,儿童模仿他人的行为方式,通过调整自己的认识和运动知识,使之适应他人的行为。

顺应:内在心理结构适应外在刺激结构。

5.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但仍相信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成为客体永久性。

客体永久性是一个渐进的学习过程6.个体能认识到物体固有的本质属性不随其外在的形态变化而发生变化的特征叫做守恒。

7.元记忆,儿童还不具备对记忆技能的认识或不具备什么时候利用这些策略作为适合的经验。

8.元认知,儿童对自己认知功能的认识和控制力。

元认知过程:计划,激活认知规则和策略,监控学习,控制分心和焦虑,评定结果。

P1079.图式,由一个场景中典型的独特的特征或事件的程序所组成的。

作用:使记忆更为有效。

10.映像,或表象是一种感觉印象,是心理上的再产生。

常在图式中出现,且是有意识的制作。

11.语用技能,指交谈双方根据语言意图和语言环境有效的使用语言工具的一系列技能,包括说者和听者两方面的技能。

12.选择性模仿,儿童学习语言并非是对成人语言的机械模仿,而是有选择性的。

13.强化依随,指强化的刺激紧跟在言语行为之后。

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

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

1、心理年龄特征-同一年龄段儿童共同具有的,与其他年龄段儿童区别开来的心理发展的本质特征。

2、白板说-洛克反对天赋观念提出白板说,将儿童的心灵比喻为一块白板,后天的经验决定这块白板上出现的画面。

3、比率智商-比内、西蒙提出智商的概念IQ,指儿童智力的相对发展水平,通过它可以方便对不同年龄和不同智力发展水平的儿童进行比较,由于IQ是MA和CA 之间的比率,所以称为比率智商。

4、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自出生至生命结束的整个生命历程中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5、心理发展-个体自出生至生命结束的整个生命历程中心理的发展变化。

6、复演说-霍尔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对人类种族历史发展的重演。

7、发生认识论-研究儿童关于现实、因果、时间和空间、集合各种物理量的守恒等概念的形成和心理运算的起源与发展的理论,是从个体发生的角度来研究认识论中的问题,所以称为发生认识论。

8、格式-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中的术语,他将认识结构称作格式,格式是一种动态的心理结构,有一连串的动作组成。

9、同化-当外部刺激作用于格式时,格式总是从已有水平出发来理解新的知识和经验,格式对输入的刺激加以选择和改造,以使刺激能纳入现有的格式中去,这个过程称作同化。

10、顺应-由于新刺激的作用,现有的格式也会适当改变易适应外部刺激的特点,这个过程称作顺应。

11、平衡过程-先天的平衡过程是发展的最高原则,平衡过程保证了在同化与顺应之间保持着相对平衡的状态,使发展具有连续性,使成熟因素和经验及社会影响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使格式以确定的步伐和顺序向着更高水平的平衡状态发展,它是所有影响发展因素中最关键的因素。

12、客体永存-由于象征性机能的产生,儿童认识到一个事物即使不在眼前,它仍然存在于某个地方,这种认识叫客体永存。

13、守恒-儿童认识到一个事物的知觉特征无论如何变化,它的量始终保持不变。

14、象征性机能-儿童开始摆脱对具体动作的依赖,可以凭借头脑中对事物的表征——表象和语言来进行思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心理年龄特征-同一年龄段儿童共同具有的,与其他年龄段儿童区别开来的心理发展的本质特征。

2、白板说-洛克反对天赋观念提出白板说,将儿童的心灵比喻为一块白板,后天的经验决定这块白板上出现的画面。

3、比率智商-比内、西蒙提出智商的概念IQ,指儿童智力的相对发展水平,通过它可以方便对不同年龄和不同智力发展水平的儿童进行比较,由于IQ是MA和CA之间的比率,所以称为比率智商。

4、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自出生至生命结束的整个生命历程中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5、心理发展-个体自出生至生命结束的整个生命历程中心理的发展变化。

6、复演说-霍尔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对人类种族历史发展的重演。

7、发生认识论-研究儿童关于现实、因果、时间和空间、集合各种物理量的守恒等概念的形成和心理运算的起源与发展的理论,是从个体发生的角度来研究认识论中的问题,所以称为发生认识论。

8、格式-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中的术语,他将认识结构称作格式,格式是一种动态的心理结构,有一连串的动作组成。

9、同化-当外部刺激作用于格式时,格式总是从已有水平出发来理解新的知识和经验,格式对输入的刺激加以选择和改造,以使刺激能纳入现有的格式中去,这个过程称作同化。

10、顺应-由于新刺激的作用,现有的格式也会适当改变易适应外部刺激的特点,这个过程称作顺应。

11、平衡过程-先天的平衡过程是发展的最高原则,平衡过程保证了在同化与顺应之间保持着相对平衡的状态,使发展具有连续性,使成熟因素和经验及社会影响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使格式以确定的步伐和顺序向着更高水平的平衡状态发展,它是所有影响发展因素中最关键的因素。

12、客体永存-由于象征性机能的产生,儿童认识到一个事物即使不在眼前,它仍然存在于某个地方,这种认识叫客体永存。

13、守恒-儿童认识到一个事物的知觉特征无论如何变化,它的量始终保持不变。

14、象征性机能-儿童开始摆脱对具体动作的依赖,可以凭借头脑中对事物的表征——表象和语言来进行思维。

15、自我中心-儿童由于思维发展水平低而表现出思维上的种种不足。

16、去自我中心-在感觉运动阶段末期随着象征性机能的产生,儿童形成对世界的主观表征,懂得事物的存在不依赖于自我对事物的感知觉,能够将自我与外界事物区别开来。

17、里比多-人与生俱来的性本能中携带的心理能量,它具有驱使个体行为以获得满足和快感的作用。

18、超我-人格结构的一部分。

代表的是习俗道德、法律等社会约束力。

它的作用是抑制本我中那些被认为是恶的、可耻的欲望。

19、本我-储藏里比多的结构叫本我,它是与生俱来的,它的活动遵循快乐的原则,即获得快乐就是更好的,本我是完全无意识的。

20、自我-人格中的理性成分,它调节本我与社会的关系,为满足本我的需要而服务。

21、操作条件作用-指一种行为的结果改变着该行为发生频率的机制,积极的结果称作强化,消极的结果称作惩罚。

强化会提高一种行为的发生频率,而惩罚会降低一种行为的发生频率。

22、最近发展区-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与在得到环境的一定支持或指导下可能达到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范围。

23、心理社会危机-社会要求在个体心理中所引起的紧张。

24、自我同一性-是关于个体是谁,个体的价值和理想是什么的一种稳定的意识。

25、观察学习-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受到强化或惩罚,使自己的行为发生改变的过程。

26、内化-工具是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结晶,儿童通过对工具的掌握将社会文化转会化为自己内部的心理结构的过程。

27、替代性强化-在观察学习过程中,他人行为受到的强化所起的作用类似于儿童行为直接受到的强化。

28、工具-维果斯基认为高级心理机能能对事物的反应方式是间接的,儿童必须掌握一定的中介手段才可发展出高级心理机能,这种中介手段就是工具。

29、组群效应-横向研究将社会环境影响不同而造成的差异当成是年龄增长所引起的发展变化。

30、序列研究-首先是对不同年龄组的被试进行横向研究,然后再间隔一定时间后,对同一批被试进行一次或多次重复研究,从而构成纵向研究。

31、ABAB设计-通过系统的引进和撤去自变量,观察因变量的变化。

适用于个案研究。

其中A为没有引入自变量时的基线水平,B为引进自变量以后的水平。

32、跨文化研究-在一项研究中采用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被试进行研究。

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060108401247-01A0701-02114-金丰❤❤❤❤❤❤❤❤❤❤❤❤❤❤❤❤❤❤❤❤❤❤❤❤❤❤❤❤❤❤❤❤❤❤❤❤❤❤❤❤❤❤❤❤❤❤❤❤❤❤❤❤❤❤❤❤❤❤❤❤养色含津气粲然有心理- 2 - 33、文化公平测验-瑞文标准推理测验和绘人测验是非言语测验,在测验中较好的排除了文化因素,所以被认为是文化公平的智力测验。

34、隐性遗传-基因有显性与隐性之分,显性基因的作用比隐性基因的作用更占主导地位。

当一个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结合时,显性基因代表的症状能够表示出来,而隐性基因代表的症状则不能表示出来。

很多致病基因都是隐性基因,当两个隐性基因结合在一起时,才会导致个体发生该病症。

35、伴性遗传-在XY染色体上,由于Y染色体比X染色体短很多,因此X染色体上有相当多的基因是不成对的,将这种由X染色体携带的基因所决定的性状称做伴性遗传。

36、多基因遗传-除了眼睛颜色、色盲等特征是单个基因决定的外,个体的绝大多数特征,如身高、智力和气质等特征往往都是有多个基因共同决定的,这种遗传模式称为多基因遗传。

37、异卵双生子-母体一次排出两个或两个以上卵子,如果这些卵子同时受精,那么就会形成双胞胎或多胞胎,这样的双生子称为异卵双生子。

38、同卵双生子-一个受精卵在早期分裂为两个独立的完全相同的细胞,分别着床发育成两个独立的个体而形成的双生子为同卵双生子。

39、低体重儿-出生体重低于2500克的新生儿称为低体重儿。

40、髓鞘化-指髓鞘发生的过程,它使神经兴奋在沿神经纤维传导时速度加快,并保证其定向传导。

41、抓握反射-又叫达尔文反射,以物触新生儿的手心,起手指就紧握早产儿甚至可借该反射将身体悬空,这种反射约在4个月后消失。

42、无条件反射-新生儿的神经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未达到完善,但他们已经初步具备对环境中的一些刺激作出恰当反应的能力,这这是无条件反射。

43、无条件定向反射-新生儿出生后12-24小时就会把眼睛转向光源,在大声或其他刺激的作用下,新生儿会将头转向刺激源,并因定向反射而抑制吮吸动作。

44、第二信号系统-将词语称作第二信号,在词语基础上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便是第二信号系统。

45、直觉行动性思维-包含有词的成分但又不能脱离儿童自身动作和对事物的感知觉而进行的思维。

46、模仿性游戏-在前幼儿期当儿童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时,他开始自发的在自己的活动中模仿再现这些生活活动,这就是最初的游戏——模仿性游戏。

47、主题游戏-游戏有明确的主题和角色分工,而游戏的情境则是想象的,游戏的规则是内隐的。

48、规则性游戏-游戏的情境和角色均是内隐的,而游戏的规则是外现的。

49、平行游戏-指几个儿童在一起游戏,玩相似的玩具,但彼此之间的游戏是独立的,没有真正的交往与合作,这是幼儿初期的游戏特点。

50、积极词汇-儿童既能正确理解又能正确使用的词语称作积极词汇。

51、消极词汇-儿童能够理解但不能正确使用或会说出但理解不正确的词称为消极词汇。

52、自我中心言语-一种介于出声的外部言语和不出声的内部言语之间的言语形式,即出声的自言自语。

53、内部言语-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言语,它是不出声的默语。

54、LAD-乔姆斯基假设在儿童的大脑中有一个特化的言语获得区域,称为言语或的装臵,简称LAD。

55、他律道德-在前运算阶段的后期,儿童开始掌握道德标准,这时期儿童道德意识的特点,是将道德规则看成是绝对的、不可更改的,因此皮亚杰将这个阶段儿童的道德意识称作他律道德。

56、自律道德-在具体运算阶段,儿童进入自律道德阶段,儿童开始将道德看成是为了最大多数热的利益而达成的共识,因此在适当条件下道德规则是可以更改的。

57、α波和θ波的斗争-皮质上α波越多,神经细胞间的信息传递越多,相互影响越大,所以α波是成熟的标志。

θ波越多,表示皮质的控制越弱,所以θ波是不成熟的标志。

皮质成熟是α波与θ波斗争的结果,即α波与θ波的斗争。

58、失同步-当神经细胞接受兴奋的传入时,其电活动的频率和振幅都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一般是频率增加而振幅下降,这就是失同步。

59、节律同化-‘阀限’复次光脉冲作用于儿童,引起皮质细胞电活动的频率向光脉冲的频率转化,这种现象叫做节律同化。

是皮质细胞可塑性的一个重要指标。

60、中介缺失-指儿童完全不能利用语言这个中介手段来帮助记忆。

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060108401247-01A0701-02114-金丰❤❤❤❤❤❤❤❤❤❤❤❤❤❤❤❤❤❤❤❤❤❤❤❤❤❤❤❤❤❤❤❤❤❤❤❤❤❤❤❤❤❤❤❤❤❤❤❤❤❤❤❤❤❤❤❤❤❤❤❤养色含津气粲然有心理- 3 - 61、说出缺失-指儿童虽然不能自发地利用说出的语言帮助记忆,但在成人的提示下进行复述却有助于提高记忆。

62、延迟满足-在实验室中研究自我控制行为,经常采用‚延迟满足‛实验范式。

一般的做法是给儿童一个奖赏物,但要求儿童等一会再打开它。

或给儿童两个奖赏物,一个是较吸引人的,需要等待才能得到,另一个是比较差的,不需要等待就能得到。

看儿童选择哪种奖赏物,如果选择等待,能够等待多长时间。

63、形式逻辑思维-是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即先撇开事物的个别性,差异性和矛盾运动性,去片面,静止,抽象地反映事物某一方面的本质或普遍性。

64、辩证逻辑思维-是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即在形式思维的基础上,将事物的个别性,差异性和普遍性统一起来,在思维中恢复事物的本来面目,反映事物的矛盾运动,达到对事物全面,灵活,抽象具体的认识。

65、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是指主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认知,其中包括主体对当前正在发生的认知过程和自我认知能力,以及两者相互作用的认知。

元认知能力与一般意义上的认知能力不同,它使主体对认识活动进行调节和监控的能力,是一种更高的能力。

66、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身的连续性,同一性的认识,及对个体的整体性认识。

67、自尊感-是自我体验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一种对自己可以胜任,值得人尊重的自我体验。

68、自我控制-个体对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的自主调节。

69、自我同一性-艾里克森提出,是关于个体是谁,个体的价值和理想是什么的一种稳定的意识。

70、同一性弥散-此类青少年既没有经历同一性危机,也没有进行各种生活上的尝试与选择,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尚没有明确的个人打算。

71、同一性封闭-此类青少年在没有出现同一性困惑的情况下对自己的生活作出了个人选择。

72、同一性延迟-此类青少年正处于同一性危机中,他们的选择或者尚未作出或者界定十分模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