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教育思想浅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有为教育思想浅析

张小敏

摘要:面对异于古代的新的社会环境,康有为对为学的主观前提(性善、性恶)、为学的基本态度(顺、逆)和为学的最终目标(成人、普遍的善)等观念都做了自己的创造性解释。通过这样的创造性转换,康有为力图改变中国的落后局面,开始进行了自己的独

《长

[1]。

康有为关于为学必要性的阐述,是建立在对人性的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儒学史上对人性的理解主要有:孟子的性善论;告子“生之谓性”的解释;荀子的性恶论。康有为认同告子的思想,他说:“告子‘生之谓性’,自是确论,与孔子说合,但发之未透。使告子书存,当有可观。”[2]生之谓性,即主张在本体论上对性存而不论;在表征上,认为世间万物

就不存在本质差别:“夫性者受天命之自然,至顺者也。不独人有之,禽兽有之,草木亦有之。附子性热,大黄性凉是也。若名之曰人,性必不远,故孔子曰:‘性相近也’。夫相近,则平等之谓。故有性无学,人人相等,同是食味别声被色,无所谓小人无所谓大人也。有性无学,则人与禽兽相等,同是视听运动,无人禽之别也。”[3]

康有为对孟子和荀子分别关于人性的阐述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这一比较研究,康有

“天

造化施为。受天之所命不是简单的受造于造物主,更直接意味着人生在世具有的使命感和庄严的存在意义。因此人生来就背负了责任,生存总是伴随着将天之所命在世内展开和现实化的迫切要求。通过这一阐述,论证了人与禽兽的区别,人与人的区别都来源于后天的学习。因而学与不学意义重大,正是居于此,康有为才不遗余力大力开展为学、讲学等一系列的活动,以求完善自己,更求使社会风气为之一新。

教和学的思想

康有为在《教学通义》一书中对“教”与“学”的发生追本溯源,通过这种几乎是社会进化论的还原,对教与学的传统想象作了修改。他说:“教学不知所自始也?人类之生,其性善辨,其性善思,惟其智也。禽兽颛颛冥愚,不辨不思。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在斯。民生颛颛顽愚,不辨不思。君子所以异于小人者在斯。惟其善于辨思,人道之始,其必有别矣。

待的:“夫学患不深详,教患不明浅;学患选之不精,教患推之不广,义皆相反。以学为教,安能行哉?”[6]“周官尚有岁月读法,谏救劝德犹是敷教之余法,不与学校相杂”[7]“选举止于士,敷教下逮于民”[8]。康有为所说的教不再是以孔子所说的“成人”(像藏武仲一样博学多识,像公绰一样清心无欲,像卞庄子一样孔武有力,像冉求一样多才多艺)为目标,而是指一般的社会成员应该能够接受到的最基本素质教育,前者对于新时代来说,过于想

象化,不近实际。从而在“教化”与“学问”之间形成某种张力结构。学问意味着专门的以求真知为目的的钻研,而教化则主要是基本道德和知识的贯彻。学问可以不再考虑社会教化的功能,不需要为了考虑传播效果而在贤愚不肖秉性不同的读者面前进行折中,以防止智者过而愚者不及。而教化也不用因为过于浅显、简单化而受到来自专业领域的苛责。“教-学分离”使得一种对待学问的专业态度得以可能。“析言破律”、“言伪而辩”的政治性指责,就不应该再是对学术思想有意义的批评。这无疑是在张扬“学术独立”的主张。

“小学院”“中学院”“大学院”这一前后相互衔接的教育管理机构,逐步分阶段对学生进行教育,自育婴院到大学,人人都可以学到二十岁。大学院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教育并负责把他们培养成专门的人才,让学生能够真正握有一技之长。康有为关于普及大众教育的另一个方面就是男女平等接受教育。他尤其赞赏日本的女子教育的发达,认为女子智慧不逊色于男子,女子对人类的贡献也不可忽略。在维新变法期间,康大倡女学,为中国妇女争受教育的权利。在当时这些思想确属难能可贵,这也就使得康有为走在他同时代的

人前面。

康有为教育思想的实践

康有为作为维新运动的领导者,为使其思想得到贯彻,为形成新的社会思想氛围,他从1891年到1898年先后在广州、北京、桂林地区开堂办学,开始了其教学实践活动。

“德

或论一物,都旁征博引,并且对比于欧美各国,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而能返三。在万木草堂,学生们除听讲外,主要还是靠自学。康有为帮学生开列出学习书目,要求每个学生都写出读书笔记或者是读书心得,并对学生所记、所悟、所感进行详尽的批阅。康有为或因赴京应试或因游历讲学曾多次离开万木草堂,学生依旧按照计划看书,日常学习指导则由梁启超、徐勤等负责,疑难问题解决不了则再书信康有为。康有为还重视对其学生

的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发动学生帮他做些编写书籍方面的工作,如《孔子改制考》一书完稿,就是在康有为的指导下和及其特别指定的一、二十个学生的协作下而完成的。

康有为在一系列教学实践活动中所运用的教学原则和方法,确是创举,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探索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完善了他的戊戌变法理论,而且还造就了一批有独特见解的有志于维新事业的有识之士。

出来挑战并且付诸实践,这种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不能不让后来者为之鼓舞,所不足之处是,在当时的大的环境下这种改变也只是冰山一角,并没有触及到当时一切问题的实质和根源,最后也只能是如昙花之一现。康有为的一系列教育思想旷古烁今,是一份宝贵的遗产,至今依旧有借鉴之处。

On the thought of Kang Youwei on learning

Summary: Kang Youwei had made some moderation on concepts such as human nature(the subjective prerequisite of learning), the basic attitude of learning and the ultimate goal of learning. Own creation. This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of Kang was tend to change the backward situation of China, to prepare for the realization of modernization. He abandon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knowledge which emphasizemental cultivation and to promote the mastery of the experience knowledge.

[1]年,

[2]

[3]

[4]83页

[5]康有为:《教学通义》,《康有为全集》第一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85页。

[6]康有为:《教学通义》,《康有为全集》第一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53页。

[7]康有为:《教学通义》,《康有为全集》第一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5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