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考研-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成晓河

合集下载

欧洲非法移民现象为何愈演愈烈

欧洲非法移民现象为何愈演愈烈

哲学社会科学版<双月刊>山东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欧洲非法移民现象为何愈演愈烈宋全成 赵雪飞(山东大学移民研究所,山东济南250100;河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91)摘要:欧洲的非法移民现象愈演愈烈是由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促成的。

其政治原因是,冷战政治、后冷战时代的左右摇摆的移民政治、对待非法移民的不利政治因素和种族因素;其经济原因是,全球化发展不平衡、欧洲国家的经济发展需要外国移民;其社会原因是,完善的移民网络和国际人口走私集团的强力介入。

关键词:欧洲;非法移民;移民政治;移民政策;人口走私;移民网络中图分类号:D523.8;D8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839(2007)01-0116-08 Why does the Pheno menon of European Illegal I m m i grati on Grow Fi erce and Fi erce More andMore Seri ousS ONG Quan2cheng ZHAO Xue2fei(I n s titu te o f I m m i g ra ti o n S tud i e s,S hando ng U n i ve rs ity,J i na n250100,P.R.C h i na;He be iNo r m a lU n i ve rs ity,S h iji a zhua ng050091,P.R.C h i na)Abstract:Eur ope’s illegal i mmigrati on pheno menon is exacerbated by political fact ors,econo mic fact orsand s ocial fact ors.The political reas ons are the Cold War politics,the changeable i mmigration policies ofthe post-Cold War era,and the unfav orable political factors and racial fact ors concerning illegal i mmi2 grati on;The econo mic reas on is the uneven development:Eur opean econo mic development has greatneeds for foreign i mmigrants;The s ocial reas ons are the perfection of i mmigrati on net works and the str onginterventi on of international hu man s muggling syndicate.Key words:Eur ope;illegal i m migrants;i m migrati on policies;i m migrati on politics;People s muggling;i m mi2 grati on net w ork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欧洲非法移民现象,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已经成为欧洲国家政治精英和社会民众普遍感到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

国际关系博士晓今简历

国际关系博士晓今简历

国际关系博士晓今简历【实用版】目录1.晓今的个人背景2.晓今的学术成就3.晓今的工作经历4.晓今的荣誉与奖项5.晓今的出版物与研究成果正文晓今,全名晓今博士,是一位在国际关系领域拥有丰富经验和高度成就的学者。

他拥有博士学历,主攻国际关系专业,并在这个领域做出了许多贡献。

以下是晓今博士的简历:1.晓今的个人背景晓今博士出生在我国一个知识渊博的家庭,从小就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曾在我国知名大学学习国际关系专业,并获得了学士学位。

之后,他前往国外知名大学深造,并获得了国际关系专业的硕士学位。

2.晓今的学术成就晓今博士在学术界拥有很高的声誉。

他的研究领域包括国际安全、外交政策和全球治理等。

他曾在许多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过文章,其中包括《国际安全》、《外交政策》等。

他的学术著作也被广泛引用,对国际关系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晓今的工作经历晓今博士在学术界和政界都有丰富的工作经验。

他曾在知名智库和研究机构工作,担任研究员和项目负责人。

他的工作成果受到了广泛关注,并为政策制定提供了有力支持。

此外,他还曾在政府部门担任顾问,为政府决策提供了专业建议。

4.晓今的荣誉与奖项晓今博士的学术成就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

他曾获得过多个荣誉和奖项,其中包括著名的“国际关系研究优秀成果奖”。

这个奖项是对他在国际关系领域研究的肯定和鼓励。

5.晓今的出版物与研究成果晓今博士在学术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他曾出版过多部学术著作,其中包括《国际安全理论与实践》、《全球治理与国际组织》等。

这些著作不仅为学术界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总之,晓今博士是一位杰出的国际关系学者。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世界经济学在职研究生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世界经济学在职研究生

一、学校简介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直属于教育部,由教育部和北京市共建。

从1950年至今,国家历次确立重点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均位居其中。

目前学校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

随着全球经济企业化的进程,市场经济正经历深刻的变革和转型,企业经济和管理体制正接受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健康和快速发展离不开优质的企业管理,而优质的企业管理又离不开有战略眼光和创新精神的管理者。

毫无疑问,未来在全球市场化经济环境中,懂得企业管理和市场经济运作,懂得如何以“管理出效益”的管理方式来追求企业最大效益的复合型人才将会是全球经济战场上的佼佼者。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层次最全的国际问题和政治经济学人才培养的科研基地之一,在国际上开设有多个国际研究中心、研究所,享有广泛盛誉。

二、专业概况中国人民大学世界经济学专业是全国高校中建立最早、培养人才层次最为齐全的教学和科研单位。

1958年中国人民大学就建立了世界经济教研室并开始招收本科生,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4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1988年建立国际经济系,2001年被评为北京市重点学科。

三、专业培养目标适应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和发展的需求,不断将理论前沿研究成果和最新实践引入教学过程,逐步实现教学的国际化、数字化、数量化、使用化,努力和国际一流大学接轨;培养出一批了解世界经济运行规律和国际经济关系特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掌握现代经济学分析工具、能够熟练进行国际交流的高素质人才,以适应国家政府部门、公司和企事业单位对于高级国际经贸战略人才的要求。

四、毕业生去向本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去向是国家政府部门、国有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和会计事务所、高等院校和大型企事业单位。

五、报名条件1、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遵守法律、法规;品行端正;优秀业务骨干;身体健康,并能坚持在职学习者;2、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申请硕士学位者要求具备本科学士学位;3、不具备上述两款条件,旨在提高本人业务素质,报名条件可放宽到大专以上学历者,但此种进修生不能申请硕士学位。

论政府在生态治理中的主导地位

论政府在生态治理中的主导地位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提到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任务时,指出“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1〕明确了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参与生态治理的结构。

2018年,生态环境部的组建和职责整合,强化了政府在生态治理中的主导地位。

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快生态治理进程,提升生态治理效率,需要科学把握政府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中主导地位的内涵和要求。

一、生态治理的含义和政府主导地位的角色定位1.生态治理的含义传统的公共行政理念将政府作为理所当然的公共责任承担者,强调政府作为统治主体的单一性。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治理”理论逐渐在西方兴起。

进入21世纪,西方治理理论已形成多个流派,但都主张去除或弱化政府权威,提倡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参与民主化、治理方式制度化,在此基础上,实现“善治”的目标,缓和政府与公民之间的矛盾。

在西方话语语境中,“治理”一词意味着政府的分权和社会自治。

西方治理理论探求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治理的主旨要义,对我们开展生态治理具有重要启示。

反思我国政府在生态治理中的角色,就是要改变传统的政府单一生态治理的局面,转向多元共治。

但西方治理理论有其特殊的社会背景,我们不能完全照搬。

在我国生态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特别委托项目(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20MYB04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成晓曼,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副教授。

摘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是生态治理的主体力量,其中政府在三大主体中居于主导地位。

生态治理中政府的主导地位有特定的涵义和角色定位。

政府主导下的生态治理成效是显著的,但也存在政府自身生态责任履行不充分、生态治理主体发挥作用平衡协调机制不健全、各级政府生态意识不统一、区域生态治理力度不协调等现实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要坚持党的领导,把握政府主导地位的前提要求;要明确政府主导作用机理,避免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要抓好生态治理重要环节,强化生态环保工作落实;要保持对西方生态治理理论的清醒认识,走中国特色生态文明道路。

培养“知华派”:对高校留学生群体的公共外交

培养“知华派”:对高校留学生群体的公共外交

培养“知华派”:对高校留学生群体的公共外交
宋黎磊;程妤
【期刊名称】《当代世界》
【年(卷),期】2013(000)003
【摘要】知华派是指了解中国,对中国持友善态度的外国公民。

培养外国公民中的“知华派”是中国公共外交工作的基本目标之一。

在目前公共外交“从政府到他国公众”的垂直结构与“从公众到公众”网络结构并存的二元实施模式中,通过对高校留学生群体的公共外交是公共外交实践从“官办外交”到“民办外交”的有效转型方式。

中国高校是外国青年认知中国的重要平台。

应从战略上高度重视高校在服务于国家的公共外交和国家整体形象塑造上的作用。

【总页数】3页(P62-64)
【作者】宋黎磊;程妤
【作者单位】第一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第二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美国“知华派”学者兰普顿及其早期中国问题研究
2.自民党“知华派”代表人物的对华认识与行动
3.美国十位评点“知华派”专家
4.自民党“知华派”代表人物对华认识的由来与行动
5.来华留学生培养中的知华友华教育模式探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际人权保护与国家主权和不干涉内政原则的关系

国际人权保护与国家主权和不干涉内政原则的关系

论国际人权保护与国家主权和不干涉内政原则的关系【摘要】国家主权作为当代国际法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在国际关系上具有最高的权威。

但是,国家之间的主权是平等的、相互的,一个国家在行使主权时,不得侵犯他国主权。

人权在本质上属于一国内部管辖的事项。

但是同时,人权又不是纯粹的一国之事,人权的国际法保护已是趋势,人权具有国际性。

互不干涉内政原则,是从国家主权原则派生出来的又一项国际法基本原则。

【关键词】国际人权国际主权不干涉内政国际人权保护与主权原则和不干涉内政原则三者是辩证统一、密切联系的,而不是截然对立的。

一方面,主权原则和不干涉内政原则是国际人权事业健康发展、人权保护切实有效的基础;另一方面,主权原则和不干涉内政原则不能成为对抗国际人权措施的依据。

首先,国际人权保护是指国家和国际组织根据国际人权条约,为实现基本人权的某些方面承担特定的或普遍的国际合作义务,并对违反国际人权条约义务、侵犯人权的行为加以防止和惩治的活动。

主权原则是处理国际关系最基本的原则,自然也是国际人权保护应遵守的原则。

人权在本质上属于一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

个人的权利主要通过国家来保障和实现,亦即保护人权的主要责任在于主权国家。

各主权国家有权根据本国国情选择人权的实现模式和发展道路。

国际人权保护实质在于国际法提供国家尊重、促进和保护人权的合作机制与程序。

离开国家,不可能解决任何人权问题。

没有国家之间的合作,人权的促进和保护也就无从谈起。

因此没有国家主权,人权也就无法得到切实保障和实现。

所以,国际法上人权原则的确立绝不意味着人权高于主权。

任何国家不得利用人权问题干涉他国内政,强行推行自己的社会、政治制度、发展模式和价值标准。

虚浮哦国际文件一再重申,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均无权以任何理由直接或间接干涉任何其他国家的内政或外交事务。

“人权无国界”或“人权高于主权”的理论混淆了人权的本质,夸大了二者的对立,实际上是为干涉政策服务的理论工具。

同时,人权具有国际性,主权也不能成为国家无视国际人权义务、侵犯人权的盾牌。

人大考研-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欧树军

人大考研-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欧树军

爱考机构-人大考研-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欧树军欧树军,1977年出生,山东兖州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讲师,硕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大学法治研究中心研究员。

北京大学法学硕士(2005),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哲学博士(2009)。

研究方向为:政治经济学、比较政治、财政与福利政治、国家治理理论、政治与法学理论、比较宪政、法律与公共政策。

讲授课程包括政治学原理、比较政治制度、中国政府与政治、比较文明:政治学经典著作选读、比较政治经济学、财政政治学、中国改革的政治经济学、东亚比较政治、比较宪政、法律与公共政策等。

在《中外法学》、《法学家》、《开放时代》、《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北大法律评论》、《文化纵横》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译文十余篇,在《法制日报》、《21世纪经济报道》、《社会观察》等媒体发表评论二十余篇,多篇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财政与税务、政治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文摘》等刊物转载。

学术专著《国家基础能力的基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1版)。

译著《沃伦法院与美国政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版)、《选主批判:对当代民主的反思》(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版)。

电邮地址:oushujun@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明德国际楼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100872一、工作履历2006.8-2009.7,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系,研究助理2009.8-2010.6,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大学服务中心,助理及荣誉助理研究员2010.3-2010.6,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驻院学人2010年7月至今,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讲师二、学术成果(一)著作1、专著:《国家基础能力的基础:认证与国家基本制度建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5月第1版,27万字2、合著:《自由、威权、多元:东亚政治发展研究报告》,与房宁等合著,撰写新加坡部分,3万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3、即将出版,专著:《小邦大治:新加坡的国家基本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20万字4、即将出版,编著:《选主批判:对当代民主的反思》,王绍光、欧树军编选,欧树军译、王绍光校,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25万字(二)核心论文1、“权利的另一个成本:国家认证的西方经验”,《法学家》,2012年第4期,1.8万字2、“必须发现人民:共和国六十年来对人民的想象、界定与分类”,《学海》,2012年第4期;《中共党史研究》2012年第11期总第173期“中共党史论文论点摘编”,1.0万字3、“看得见的宪政:理解中国宪法的财政权力配置视角”,《中外法学》,2012年第5期,2.4万字。

欧洲移民问题的形成与欧洲极右翼政党的崛起

欧洲移民问题的形成与欧洲极右翼政党的崛起

哲学社会科学版(双月刊)山东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欧洲移民问题的形成与欧洲极右翼政党的崛起宋全成(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100872)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末,欧洲共经历了四次移民大潮,使欧洲越来越成为事实上的移民大陆。

大量的移民、特别是非法移民并没有融入欧洲主流社会,而成为边缘性的少数民族群体,因此,形成了一系列的移民社会问题和移民政治问题。

欧洲极右翼政党及时抓住了选民关心的移民问题,高举反移民和民族主义、种族主义的大旗,赢得了社会中下层民众的广泛支持,从而在西欧国家的政坛上异军突起。

关键词:欧洲移民;移民问题;极右翼政党;反移民;种族主义中图分类号:D523.8、K5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839(2005)06-0092-08Causes of European I mm i gra ti on and the R iseof ArchΟR i ghtist Politi car Parti esS ONG QuanΟcheng(S choo l o f I n te rna ti o na l S tud i e s,R enm i n U n i ve rsity o f C h i na,B e iji ng100872,P.R.ch i na)Abstract:The peri od fro m the end of world W ar II until the end of the20th century witnessed four waves of i mm igration in Eur op le,W hich turned Europe int o a de fact o continent of i m m igrants.Howev2 er,a large number of i mm igrants,especiadly those who i mm igrated to Eur ope illegally,were not mainΟstreamed,and they became marginal m inority group s instead,thus causing a series of i mm igrant p r ob2 lem s.The archΟrightist political parties in Eur ope taking ti mely advantage of the i m m igrant issues the e2 lectorate were most concerned about.Won the wide support of peop le fr om m iddle and l ower m iddlestrata and r ose up on the politicd arena in Eur ope due to their antiΟi mm igrati on,nati onalist and racistattitudes.Key words:Eur opean i mm igrants;i mm igration;archΟrightist political parties;antiΟi mm igrati on;ra2 cis m收稿日期:2005-03-28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欧洲移民问题与欧洲一体化”(03JD810003)和山东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成长基金项目“欧洲移民问题研究”(12110052182065)之研究成果。

第七讲 当前大国关系调整的新态势新特点新趋势

第七讲  当前大国关系调整的新态势新特点新趋势

第七讲当前大国关系调整的新态势新特点新趋势北京国际问题学者洪成程教学目的: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国、俄罗斯等大国对外政策酝酿新的调整,大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深度调整期。

大国力量对比发生重要变化,越来越多的新兴大国在大国关系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以欧美为中心的大国关系地缘重心面临调整,尤其是近期,美、俄、欧围绕乌克兰危机进行了多轮博弈,地缘战略博弈进一步加剧。

当前大国是合作多于角力,还是碰撞多于握手?大国关系调整过程中呈现什么新态势,对世界格局有哪些趋势性影响?通过教学,要让大学生认清大国关系的复杂性,调整、碰撞、依存是大国相处之道。

课程内容: 1.世界主要大国调整新态势2.当前大国关系调整的新特点3.当前大国关系调整的趋势性影响大国关系历来是牵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冷战结束以来,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大国关系经历新一轮深刻调整。

各主要大国因应全球战略环境深刻变化,着眼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纷纷推进对外战略调整,在政治上分化重组、经济上融合竞争、文化上交流交锋,形成既竞争制约又合作协调的大国关系态势,对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和地区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一、世界主要大国关系调整新态势1.美俄关系在起伏跌宕中重新走向较量冷战时期,苏美关系是影响重大国际地区事务走向的主要因素。

冷战结束后的俄美关系,其重要性、特殊性虽有所下降,但仍是当代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其走势始终牵动国际战略全局。

苏联解体后,美俄两国对发展相互关系曾寄予期望,采取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措施,两国关系出现了短暂的“和谐”。

但从1994年开始,美囤通过北约东扩压缩俄罗斯的地缘战略空间,策动“颜色革命”推动原苏联国家的“民主化进程”,鼓励有关国家对俄罗斯的“离心倾向”,在欧洲分阶段部署导弹防御系统。

这些举动一再打击俄罗斯的西靠热情,导致美俄关系逐步趋冷。

2001年“9.11”事件发生后,美国反恐战争得到了俄罗斯积极支持,美俄关系迅速回暖。

“冰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北极国际合作机制的重塑

“冰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北极国际合作机制的重塑

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冰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北极国际合作机制的重塑*谢晓光 程新波 李沛珅(辽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辽宁沈阳110136)摘 要:北极理事会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作为在北极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合作机制,对北极国际合作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但北极理事会作为政府间合作的高级论坛仍存在排斥域外国家、自身存在功能性缺陷以及内部矛盾难以解决的困境;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存在有关北极国际合作的条款缺失、修改困难和涉及北极地区条款表达模糊而缺乏权威性等方面的不足;此外,美国北极政策走向不明、北极地区竞争加剧和北极问题多样化也使得北极国际合作前途不明。

现有的国际合作机制因存在不同程度的弊端难以为北极国际合作提供保障,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对于北极国际合作的重塑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助于克服目前北极国际合作中的存在的弊端,为北极域内外国家参与北极国际合作提供平台,以国际合作来缓解北极地区的地缘政治压力并改善合作环境。

在北极国际合作机制重塑的过程中,各国若利用好“冰上丝绸之路”这个合作平台,在努力整合北极现有国际合作机制的基础上共同塑造符合北极地区未来发展的合作机制,官方与民间外交相结合、促进多种合作方式协同进行,将会促进北极国际合作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北极国际合作机制;“冰上丝绸之路”;北极理事会;《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图分类号:D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5X(2019)02-0013-13 一、问题的提出2017年5月在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俄罗斯总统普京就北极航道建设向中国发出邀请,希望中国能利用北极航道并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连接起来。

[1]2017年6月20日,中华人们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国家海洋局联合发布《“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设想》,并提出积极推动共建经北冰洋连接欧洲的蓝色经济通道,正式将北极纳入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

[2]2017年7月4日,习近平主席访问俄罗斯并在与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会谈中提出中俄经贸的重点领域包括:开展北极航道合作,共同打造“冰上丝绸之路”,落实好有关互联互通项目。

发扬中国哲学的融合力量与中国文化、哲学的现代化、世界化--东学西渐的途径探讨之一

发扬中国哲学的融合力量与中国文化、哲学的现代化、世界化--东学西渐的途径探讨之一

发扬中国哲学的融合力量与中国文化、哲学的现代化、世界化
--东学西渐的途径探讨之一
成中英
【期刊名称】《东方论坛》
【年(卷),期】2004(000)006
【摘要】本文概括了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需要,提出中国文化要与西方文化互补以创建新的人类文化,发挥融合力量,必须实现现代化与世界化,在自我反思中提升,重建中国哲学理性,并论述了中国文化如何普遍化的学理及可操作性途径.
【总页数】4页(P1-4)
【作者】成中英
【作者单位】夏威夷大学,美国夏威夷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12
【相关文献】
1.中国哲学史学会2005年会暨"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与世界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J], 何睿洁
2.中国哲学与世界哲学的发展——后现代化与后全球化 [J], 成中英
3.中国哲学史2005年年会暨"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与世界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J], 苟小泉
4.中国哲学与世界哲学的发展——后现代化与后全球化 [J], 成中英
5.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与世界化——中国哲学史学会2005年年会综述 [J], 何睿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程晓霞《国际法》复习笔记和课(章)后习题详细分析与解答(第一章 导 论)【圣才出品】

程晓霞《国际法》复习笔记和课(章)后习题详细分析与解答(第一章 导 论)【圣才出品】

1 / 15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使用 jusgentium 一词来称呼调整国家间关系的意志法,使这一术语的含义扩大而具有万国 法的性质。
(2)1780 年,英国法学家、哲学家边沁(Jeremy Bentham)在其《道德和立法原 理导论》一书中首次使用 international law 作为国际法的名称,成为国际通用的英文名称。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一章 导 论
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国际法的性质:名称、定义与特征
国际条约
存在一般国家惯例
国际习惯
国际法的渊源
这种惯例被接受为法律
一般法律原则
司法判例和权威公法学家学说
国际组织的决议

编纂的概念与发展
际 国际法的编纂
一、国际法的性质
1.国际法的名称
“国际法”一词在西方文献中最初是以拉丁文 jusgentium 出现。Jusgentium 汉译为
万民法,原本是古罗马国内法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市民法(juscivile)相对称。于外国人以及外国人与罗马公民的关系。
(1)1625 年,荷兰法学家格老秀斯(Hugo Grotius)在其名著《战争与和平法》中,

法的又一主要渊源。国际习惯曾经是国际法最重要的渊源,许多重要的国际法规范都起源于 国际习惯。
②国际习惯是指在国际法律关系中具有法律拘束力的一致性一般国家惯例或通例。 (2)形成国际习惯必须具备两个要素: ①存在一般国家惯例; ②这种惯例被接受为法律。 前者有时被称为客观要素,涉及惯例在长时间内的一贯性和统一性,其考虑因素包括持 续时间、重复频度、国家遵守程度、一致性和共识;后者被称为主观要素或者法律确信 (opinio juris)或法律必要确信,涉及国家此种行为背后的动机,也就是国家相信采取此 种行为是法律所要求或允许的。 (3)国际习惯是以国家行为的形式来表述国际法规则,通常称之为“不成文法”。 ①与以明示书面协议的方式确立国际法规则的条约相比,国际习惯是以默示协议的方式 确立国际法规则。 ②为了查明习惯国际法规则,需要从国家行为中寻找证据。同时,政府间国际组织特别 是联合国的做法,也有重要的价值。习惯法的证据包括:国家的实际行为、国家的外交文件 与条约、国际组织与国际会议的各种法律文件、国内法、国际和国内法律机关的判决或裁决。 ③ 习 惯 国 际法 规 则对 所 有国 家 有 法 律拘 束 力, 除 非一 个 国 家 一贯 反 对( persistent objeclion)。 3.一般法律原则 (1)一般法律原则在理论上的三种解释: ①将它理解为一般国际法原则; ②认为它是“一般法律意识”所产生的原则;

德法和解与中日矛盾的比较——一种结构现实主义体系层次分析

德法和解与中日矛盾的比较——一种结构现实主义体系层次分析

第 8卷 第 6期
r J N . o O6 l 8
No 2 0 v 06
德法 和解 与 中 E矛盾 的 比较 t
种结构现实主义体系层次分析
刘丽坤
(聊城大学 政法学院, 山东 聊城 2 2 5 50 9)
摘 要 :近年来 ,我 国学术界对德 法关 系与 中日关 系的相似性 以及二 战后 出现 差异 的原因,从
l】 ㈣ (

体 系整体的作用大于单个单元简单相加 之和。
收稿 E奶 : 060 3 l 20 -21
责任 编辑 : 刘承政
肯尼思 ・ 华尔兹在其结构现实主义代表作 《 国际政治理 论》中给出了关于结构的完美而简洁的定义 。 他提出要 根据体系内单元的排列原则、 单元的功能以 及单元的能
所要解释的某一行为或国际事件是应变量是结果3p5际政治研究领域任何那些将国际体系看作一个整体并试图理解其中的行为或现象的尝试都必然涉及所谓的层次分析问题因为这一问题定义了国际体系中的不同分层而这里的每一个分层都是代表了某些特定的解释来源的自变量所处位置
维普资讯
的客观基础 。
无政府状态下,国际体系的社会化功能和竞争效应把国 家造就成具有相似功能的单元,因此结构现实主义把单
元的排列 原则 和功能分 配设定为恒定 的常数 , 主要 是根
“ 在二次大战中,所有的欧洲国家都输了”【(o , IP ” 6 o J
作为西欧主战场 的德国和法国则输的更惨 , 国支离破 法
这种假设 关系中 ,层次 因素是 自变量 ,是原 因 ;所要解 释的某一行为或国际事件是应变量 , 是结果[ 。在 国 3 1
与日 本同属于东亚文明体系 , 历史上 ,日 在 本深受 中国

英语测评对英语教学和学习的反拨效应

英语测评对英语教学和学习的反拨效应

The “Washback Effect”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sts o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English - 3rd IELTS™ Annual Conference英语测评对英语教学和学习的“反拨效应”研讨会暨第3届雅思考试年度会议Speaker Profiles演讲人简介Han BaochengProfessor, Doctoral Supervisor and Deputy Director,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In 1996, Professor Han graduated from the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of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with a doctoral degree in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He is now serving as Deputy Director of the Institute andas a researcher for the 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for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of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This is a key research institute for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approved and supported by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China. Professor Han is also Secretary-General of the Foreig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Committee of the China Council for Self-taught Higher Education Examinations.Professor Han’s main research fields are language testing and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His main research interests are as follows: language testing validity, nature of language aptitude, second language aptitude development and teacher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He has presided over various national and provincial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and has published several papers and monographs. He is now instructing postgraduate students and doctoral students in the fields of language testing and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and so on.韩宝成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研究所副所长1996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研究所,获英语语言文学博士学位。

人大考研-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陈新明

人大考研-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陈新明

爱考机构 中国高端考研第一品牌(保过保录限额)爱考机构-人大考研-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陈新明
籍贯中国甘肃省张掖市人
出生日期1957年9月26日
性别男性
民族汉族
职称教授
教育经历:
1979年9月-1983年7月,在兰州大学历史系读本科,获得学士学位;
1983年9月-1986年7月在兰州大学历史系攻读世界近代史专业俄国史研究方向硕士学位,并获得硕士学位;
1994年9月-1997年7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欧中亚研究所攻读国际政治学专业俄罗斯社会发展研究方向博士学位,并获得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76年5月—1979年8月,在甘肃张掖市蔬菜购销公司工作;
1986年7月—1983年8月,在甘肃省委党校科社教研室任教;
1997年6月以来,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东欧中亚研究所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

2002年9月-2003年8月,由韩国高等教育财团资助,在韩国高丽大学国际大学院从事为期一年的学术访问。

独立完成的著作:
《三八线的较量――朝鲜战争与中美苏互动关系》,国际文化出版公司(中国北京)2000年1月出版;
《苏联演变与社会主义改革》,中央党校出版社(中国北京)2002年2月出版。

独立完成的论文:
“俄罗斯经济转轨与国际货币基金”,刊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中国北京)2002年第2期;
“俄罗斯现代化进程中的‘跳跃’与挫折”,刊载《东欧中亚研究》(中国北京)2001年第7期;
“俄罗斯与欧盟国家的经济合作”,刊载《东欧中亚研究》(中国北京)2001年第4期,等。

联系方式:
中国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邮编:100872。

人大考研-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李庆四

人大考研-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李庆四

爱考机构-人大考研-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李庆四李庆四,男,汉(民族),1965年2月25日生,河南泌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

所受教育:1984—1988:河南大学外语系,获英美文学学士1988—1990: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获国际政治专业硕士学位1996年—2000: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工作及国外经历1990年以来,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1993年任讲师,2002年任副教授,2009年任教授。

1994年底至1995年赴英国肯特大学进修;1998年5月至1999年6月赴美国丹佛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讲学;2004-2005年在富布赖特项目基金的资助下,作为中国参加美国国会研究项目的第一人在美国国会议员办公室工作一年。

期间在2004年9月,曾经应邀参加中国观察美国大选访问团在华盛顿地区的所有活动,对美国选举制度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在本院主要从事国际关系、美国问题、中美关系以及专业英语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

承担课程:“专业英语”课(大三、大四及硕士研究生),“美国政治与经济”,研究生选修课“战后美国全球战略专题研究”,研究生选修课“美国政治思想专题研究”(全部英语授课),以及“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和“国际公共关系”等。

主要研究兴趣:美国问题、中美关系、中国外交、国际关系、全球政治问题以及“国际公共关系”问题。

主要科研成果:“奥巴马能源新政评析”,《中国能源报》2009年10月12日。

“社会组织的外交功能:基于中西对比的考察”,《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年6月。

“奥巴马外交政策解读”,《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3期,1000字。

“中美软实力外交比较研究:以东南亚地区为例”,《教学与研究》,2009年3期,11000字。

“美国与东北亚安全:困境、动因与影响”,《东北亚论坛》(吉林),2009年1月第1期,10,000字。

“奥巴马现象解读”,《现代国际关系》,2008年11月,8500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考机构 中国高端考研第一品牌(保过保录限额)爱考机构-人大考研-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成晓河
成晓河博士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副教授,主攻中国外交,对中美关系及中国与周边部分国家关系有较为深入的研究。

他开设的课程包括:国际关系研究方法;当代中国研究方法(英);亚太国际关系以及战后国际关系史。

成晓河博士曾在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工作过一段时间;1997至1998年在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做访问学者;2007年在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商学院教授中国政治及中国外交;2009年在密歇根大学福特公共政策学院教授中国外交。

成晓河博士发表的论文主要涵盖朝鲜半岛及南亚次大陆。

成博士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获取法学学士学位、从波士顿大学获取国际关系硕士和政治学博士学位。

联系方式:chengxiaoh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