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课本改名“道德与法治”该怎么教

合集下载

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新策略

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新策略

168神州教育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新策略彭晴宁都县思源实验学校摘要: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更名为《道德与法治》后,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科特点等方面都做了较大调整,新课程对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在整体上把握好改革方向,在实践中贯彻改革精神,积极调动每个中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为学生搭建一个创新学习平台。

教师应根据新教材的内容和精神,认真钻研教学新策略,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新策略;核心素养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从2016年起,初中阶段的《思想品德》统一更名为《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道德与法治》这门与“德”、“法”密切相关的课程,在新形势下更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学科核心素养是中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

它主要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为更好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采用科学、民主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采取创新教学手段,让道德与法治生出翅膀,促进学生更好的成长。

一、倡导体验性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新时代的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所以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活动机会,来激发学生的学生热情,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成长。

学习方法对每个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又是因人而异的,每个学生的自身情况不同,学习方法也应该不尽相同。

作为教师要授人以渔,即教给学生正确的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紧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问题引导,使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继而通过分析探究最终解决问题,自主构建对知识的理解和问题的认识。

课堂上,学生是时间的主人,教师要有意识地给学生创造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去体验、发现、思考、讨论、总结,在学习体验中提升和发展。

道德与法治的四种教学方法精选全文完整版

道德与法治的四种教学方法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
道德与法治的四种教学方法
一、课前调查
课前调查是一种将课堂教学融入学生的实际经历的重要方法,它可以利用学生既有的经验,在习得新知识之前,借助他们的既有经验,充分发挥他们集体智慧的特点,使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参与的机会。

在讲授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运用调查的方法,了解社会的道德状况,思考道德规范如何被人们执行,以及怎样才能使社会道德得到加强。

二、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法是一种将课堂教学中的道德与法治理念融入学生的
实际经验中的重要方法。

教师可以利用案例分析法来讲解如何根据法律来解决社会矛盾,并思考法律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如何在社会中建立和谐的关系。

三、讨论
讨论是一种有效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方法,它能够帮助学生通过互助互支持的方式增进理解,同时,还可以教会学生如何解决社会矛盾,建立合作关系,从而提升学生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水平。

四、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一种帮助学生理解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方法。

在角色扮演中,学生分别扮演某一道德事件中的不同人物,如当事人、受害者,
法官、检察官、辩护律师、陪审员等,通过扮演这些角色来体会到不同道德角色的角度和角色义务,从而加深对道德与法治的理解。

政治课本改名“道德与法治”该怎么教

政治课本改名“道德与法治”该怎么教

政治课本改名,滝沢乃南bt“道德与法治”该怎么教?孩子们需要什么样的“道德与法治”中小学生的政治课本要改了。

读到这个消息,我的第一反应是从记忆库中检索当年的政治课印象,然而脑海中却一片茫然。

今天使用频率极高的公民、权利、法治等概念,在当时完全没有多少认知。

时过境迁,那个时代已渐渐远去,权利观念与法治话语的崛起,令新的时代萌发出勃勃生机,学生的政治课堂上想必也应当充满活力。

一个令人欣喜的消息是:教育部办公厅日前发布《关于2016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自2016年起,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的“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将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

这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法治”二字首次出现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政治课程名称中。

有关人士透露,在年底即将出台的高中新课标中,政治与法治或也将成为独立的必修单元。

将小学、初中政治课更名为“道德与法治”,无疑是教育主管部门对依法治国战略的响应。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要求,“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

前不久发布的《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将青少年作为法治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象,提出坚持从青少年抓起,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当今,法治成为每个公民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无论是作为法治建设的基础工程,还是作为学生成长的素质工程,将法治纳入义务教育内容体系乃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和中小学生谈法治?良好教育目的的实现,不仅要求用行政手段进行设计和推动,更要求编写出一套符合时代特色的优质法治教材。

现代法学门类众多、体系庞杂,中小学生的教材不可能容纳所有的知识内容,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选择那些最基本、最易懂、最关键的知识就十分重要。

据称,一些统编教材正在紧锣密鼓地编写当中,有的即将进入审定环节。

笔者以为,在知识点的选取、内容的安排、表述的方式等问题上,不妨广泛征求社会意见,尤其是法学界人士的建议,真正将现代法治知识体系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展现出来,通过对宪法、权利、程序等价值的通俗阐发,在孩子们稚嫩的内心里播下一颗法治的种子。

新教材《道德与法制》如何教学

新教材《道德与法制》如何教学

新教材《道德与法制》如何教学新编义务教育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了,原来的《思想品德》教材将逐步退出。

而新教材到底“新”在哪儿,我们如何更好地利用新教材,健康成长呢?一、名称的新之前教材叫《思想品德》,现在八年级和九年级的同学仍在使用着。

现行教材《道德与法治》更强化了法律内容,不单单是名称的改变,更蕴含着教材内容的丰富和与时俱进,以及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比原来的《思想品德》除了注重道德教育之外,更强调了法律素养和法治意识教育,这也是我们在学习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二、形式的新原来的教材有五本:七年级上下册,八年级上下册,九年级全一册,每册教材各四个单元,共20个单元;而新教材有六册,每个年级各有两册,以生活主题单元的方式呈现课程内容,其中七八年级上下册各五个单元,九年级上下册各四个单元,共28个单元。

在呈现形式上,老教材从七年级到九年级每个单元都有《孟杰和他的伙伴们》的故事作为导入,而新教材每个单元都设有“单元导语”,供同学们阅读、品赏生活中的故事,引发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新教材每一课后都附有“成长故事”,让同学们从中汲取成长的智慧和力量,老教材则没有。

而“探究实践平台”“我在成长”部分则是保留栏目,两者为了进一步拓宽我们的学习渠道,促使我们不断走向成熟。

教材的呈现方式更好地坚持了“品德回归生活的理念”,帮助同学们架起了学科知识和生活的桥梁。

三、内容的新老教材是2004年投入使用的,十几年来,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百姓生活蒸蒸日上,中国在国际社会中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这些鲜活的案例都需要镶嵌于新教材中。

纵向内容的调整扩展。

在老教材以“我—与他人—与集体—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处理的主线上,扩展了“我与世界”关系的处理。

加大了法律内容部分,法治教育贯穿始终,除了在每一册中有专门的法律单元主题外,八年级下册成为法律专册,其目的就是让我们更好地认识法律,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治素养,做到知法于心,守法于行。

政治课本改名道德与法治该怎么教

政治课本改名道德与法治该怎么教

政治课本改名道德与法治该怎么教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政治课本改名,滝沢乃南bt“道德与法治”该怎么教?孩子们需要什么样的“道德与”中小学生的要改了。

读到这个消息,我的第一反应是从记忆库中检索当年的课印象,然而脑海中却一片茫然。

今天使用频率极高的公民、权利、等概念,在当时完全没有多少认知。

时过境迁,那个时代已渐渐远去,权利观念与法治话语的崛起,令新的时代萌发出勃勃生机,学生的政治课堂上想必也应当充满活力。

一个令人欣喜的消息是:教育部办公厅日前发布《关于2016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自2016年起,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的“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将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

这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法治”二字首次出现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政治课程名称中。

有关人士透露,在年底即将出台的高中新课标中,政治与法治或也将成为独立的必修单元。

将小学、初中政治课更名为“道德与法治”,无疑是教育主管部门对依法治国战略的响应。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要求,“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

前不久发布的《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将青少年作为法治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象,提出坚持从青少年抓起,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当今,法治成为每个公民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无论是作为法治建设的基础工程,还是作为学生成长的素质工程,将法治纳入义务教育内容体系乃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和中小学生谈法治?良好教育目的的实现,不仅要求用行政手段进行设计和推动,更要求编写出一套符合时代特色的优质法治教材。

现代法学门类众多、体系庞杂,中小学生的教材不可能容纳所有的知识内容,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选择那些最基本、最易懂、最关键的知识就十分重要。

法治教育课程新路向——对于“思想品德”教材更名为“道德与法治

法治教育课程新路向——对于“思想品德”教材更名为“道德与法治

32B01/2017首先,归纳式提问。

归纳式提问主要是将学生学过的内容中带有共性的、有相同知识点的知识归成一类设置问题。

例如,政治教材中关于“本质”的问题就有很多个,假如教师能在归类的基础上进行设问,则能引起同学们的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还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与之相关的其他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得课堂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其次,判断式提问。

判断式提问主要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提出来的问题进行正确判断。

比如,封建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都是在前一个社会内部萌芽出来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不是也能在前一个社会内部产生呢?说说原因!设置这样的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为此,需要学生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准确判断,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这一过程也是调动学生动脑思考的过程。

再次,拓展式提问。

通常我们是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的时候,留给学生一些悬念,一些思维的空间。

可能问题是存在争议的,也可能问题是没有确定答案的,也可能只是为了给学生学习下一节课知识做简单的铺垫。

但是,只要教师精心设计会给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会给探究增添创新的色彩。

五、师者博爱,让探究成为一种习惯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可以充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作为执教者的我们,就要在课堂中立足拓展学生思维,立足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

其实,真正好的课堂应该让探究成为一种习惯。

因为只有探究的学习方式,才能让知识走进学生的心里,才能让这一习惯成就学生们好的未来。

六、结束语总之,作为学生的一种思维习惯也好,学习能力也罢,探究的思维方式符合高中生的特质,因为在生活中他们个性张扬,在学习中他们思维活跃,只要教师能把握好手中的“指挥棒”,为学生多创设探究的问题,多从他们所能接触到的“生活实际”中抓住教学机遇,改变教育教学的策略,一定能让探究成为一种习惯,让学习不再枯燥乏味,让高中的思想政治课具有广度和深度。

参考文献:[1]王淑珍.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朴香兰.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J].青年文学家,2010,(14).[3]臧艳丽.探究思想政治课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学周刊,2013,(2).◆辽宁师范大学 来 鑫法治教育课程新路向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把依法治国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这要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四步法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四步法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四步法道德与法治是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课程之一。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四步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四个重要步骤,包括课前导入、知识讲解、案例分析和课堂反思。

通过这四个步骤,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增强道德意识和法治观念,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和法治素养。

本文将详细介绍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四步法,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

一、课前导入课前导入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环节。

在进行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课前导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问题的思考。

为了进行有效的课前导入,教师可以采用引语、图片、小故事等方式来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投入到学习中来。

在教学“诚信”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个真实的案例来引入:某个公司的员工因为工作不力而被解雇,但他利用公司的机密信息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最终成功了。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这个案例展开讨论,让学生从中了解到诚信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诚信问题的思考和探讨。

二、知识讲解知识讲解是教师向学生传授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环节。

在知识讲解中,教师应该结合具体的例子和案例来生动地向学生讲解知识内容,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而形象,易于学生理解。

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知识讲解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做到“学以致用”,将所学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在讲解“法律的实施”时,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案例来向学生介绍法律的重要性。

教师可以讲述一个贪污受贿案例,通过分析这个案例,让学生了解到贪污受贿对国家的危害以及法律对此的严惩,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法律的威严和对违法行为的严惩。

三、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是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案例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并能够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在案例分析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典型的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了解到道德与法治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引导学生从案例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四步法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四步法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四步法一、引入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中小学校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是学生学习道德和法律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法治意识的重要渠道。

如何进行有效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至关重要。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四步法来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以提高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法治意识。

二、导入在进行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时,首先要进行导入。

导入阶段的目的是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可以通过引用一些有趣的案例、故事或者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入主题内容,让学生体会到道德与法治知识的重要性。

老师还可以提出一些引发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逐渐进入学习的状态。

通过导入,可以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为后续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讲解在进行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时,讲解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在讲解阶段,老师可以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例如讲解、示范、演示、让学生自主探究等,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全面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

老师还可以通过举一反三等方法,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讲解阶段,老师还可以通过举一些切身实例,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意义。

通过讲解,可以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有一个全面深刻的了解,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四、实践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不仅仅是为了掌握知识本身,更是为了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从而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法治意识。

在进行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时,实践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在实践阶段,老师可以设计一些实际案例或者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道德与法治知识,培养学生分辨是非曲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和法治意识水平。

实践阶段还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加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

通过实践,学生不仅可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还能够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浅析新教材《道德与法治》及教学方法

浅析新教材《道德与法治》及教学方法

浅析新编教材《道德与法治》及教学方法都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当今时代,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其中的科技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因此,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

我们国家也在随时代的发展进一步的深化教学改革,推动基础教育内涵的发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其中,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要求,教育部《关于2016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自2016年秋季起,初一年级的《思想品德》更名为《道德与法治》。

“法治”二字首次出现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名称中。

从以道德为主线转向道德和法治相融合,法治教育渗透于整个课程教材之中。

新教材变化的不只是加入了“法治”,它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体现了综合性、过程性、实践性等学科特点。

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

相比老教材《思想品德》而言,新教材不仅在知识点的整理和分布上做了调整,在教学栏目的编排上也做了很大的修改,如:彰显生命教育主题、突出法治教育、强调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传统,增强与世界文明交流、对话的意识等。

有专题、有渗透,多项结合、多维展开,循环往复、螺旋上升。

并且,新教材继承了老教材德育回归生活的课程理念,突出内容活动化与活动内容化的要求,体现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等特点,在此基础上新教材落实立德树人,突出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

新教材发展学科的思想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统领,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认识水平,由浅入深地认识核心价值观,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由近及远地体验核心价值观,层层推进核心价值观形成,引导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

新教材十分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四步法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四步法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四步法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而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道德素养和法制观念的重要途径。

为了有效地进行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教师可以采用四步法,即启发引导、案例导入、知识讲解和思辨讨论,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积极参与道德与法治学习。

启发引导。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启发引导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入观点、讲述故事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启发引导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案例导入。

案例是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通过具体的案例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

在案例导入阶段,教师可以选取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具体案例,如环境保护、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等方面的案例,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思考,让他们从实际生活中感受到道德与法治对自己和社会的重要性。

接下来,知识讲解。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知识讲解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在案例导入之后,教师可以对相关的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进行系统讲解。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水平,简洁明了地传授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到道德与法治的内容和原则,培养他们的法制观念和法治意识。

思辨讨论。

在知识讲解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思辨讨论,激发他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通过思辨讨论,学生可以对所学知识进行运用和延伸,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指导和引导,让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有效锻炼。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四步法能够帮助教师有效引导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学习。

首先通过启发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案例导入让学生深入理解案例,再经过知识讲解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最后通过思辨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的四步法教学法既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又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四步法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四步法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四步法1. 了解道德与法律的区别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时,首先要教授学生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区别。

道德是指人类自由意志的自觉行动,是对自己行为的责任和约束,是社会价值观念的基础,它具有普遍性、理性性和自觉性等特点;而法律是国家规定和实施的行为规范,是国家力量的保障,依靠社会强制力来约束人的行为,其特点是统一、强制和刚性。

了解这两者的区别有助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正确评判、选择并执行道德和法律。

2. 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通过适当的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道德和法律的关系。

可以通过法律和道德与案例之间的联系,来引导学生区分事情的性质和道德、法律的认知。

例如,可以通过一些生动的案例分析教育学生判断道德可行和法律合法的维权行动,或教育学生通过道德的人性化论证来了解律法的意义和权威性等。

3. 培养判断能力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为学生提供判断机会非常重要。

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时间,设计各种类型的案例进行分析、判断。

通过课堂模拟、辩论、表述、角色扮演等形式,并带领学生进行讨论和探讨。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敏锐的思维、判断能力和判断基础,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对道德和法律问题的兴趣和热情。

4. 实践操作,加强培训道德和法律都需要在实践中得到体现。

在教育学生道德和法律时,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还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操作,从而加深学生对道德和法律的了解和认识。

可以通过组织小组讨论、参与伊甸园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去社区学习、观察,或者通过其他形式,深化学生对道德和法律的认识。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道德和法律,并且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锻炼和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

新时代背景下部编《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新时代背景下部编《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新时代背景下部编《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从2016年起国家将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

注重青少年的法治素养的培养,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着长远重大的意义。

在文章中,文章作者与自己的工作实践相联系,阐述了初中部编《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意义,进而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

标签:《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初中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一直在沿用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形式,但这已无法适应新时代教学的需要。

单调枯燥的教学形式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展,更谈不上培养初中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与探索的精神。

所以,教师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要转换自己的教学观念,采用多样的教学形式,运用全新的教学策略,激发起初中生学习的热情,并发挥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将学生吸引到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课堂中来,使教学水平与效果有所提高。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现实意义初中阶段的孩子由于身心尚未发育成熟,对于是与非还没有建立起很好的分辨能力,其“三观”还处于发展之中。

初中生的思维非常具有跳跃性,尤其是在当今社会,人际关系、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学校与家庭要加强对初中生的引导,加强他们的法治观念。

例如,在之前的新闻媒体中,有不少校园暴力的相关报道,在2016年的5月,在山东某城市的一个中学,发生了某中学生在厕所被殴打的欺凌事件,这个事件的视频在网上得到了疯狂传播,影响极其恶劣。

类似事件的报道还有一个初二的女生被欺凌,遭到了集体的殴打,校园暴力愈演愈烈了。

在2017年底,我国最高检察院对中小学欺凌与校园暴力当中的一些典型案例進行了公布。

以上情况可以说明,当前初中生的法治观念很淡薄,道德认识还没有走上正轨。

因此,在初中生中大力开展道德与法治方面的教育是头等大事,社会各界要引起重视。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策略1.教师要注重言传身教要想在初中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活动,并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出言传身教的作用,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

“思想品德”变身“道德与法治”

“思想品德”变身“道德与法治”

“思想品德”变身“道德与法治”开学一周了,突然接到通知,要我担任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工作,手捧散发着墨香的《道德与法治》,我就想原来的“思想品德”为何要改名为“道德与法治”呢?她的变身意味着什么?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搞清楚这一点。

解除这一问题的最好途径自然是问“度娘”。

“度娘”有言:2016年4月28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2016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

《通知》明确,从2016年起,将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

根据《通知》,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要求,从2016年起,将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

首先一个问题,“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为什么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纵观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都大多以礼和德治理天下,《尚书·太甲下》中“德惟治,否德乱。

与治同道,罔不兴;与乱同事,罔不亡”说的是道德的重要性。

现在提倡的“德能勤绩廉”,“德”也是排第一位,既然德这么重要,为什么中小学品德教程还要加上“法治”一词?“德”的确重要,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仅仅用“德”来规范大家的行为习惯是不行的。

中国人口这么多,不能保证所有的都是有德之人,再加上随着社会的进步,各种利益冲突,各种诱惑增加,也使得一部分人抛弃了德,做出一些伤天害理的事情。

这个时候需要法律来制“思想品德”教材中加入了法治教育内容,也就更名为“道德与法治”。

法治意识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试想一下,如果现在从中小学教程开始学习“道德与法治”,那么这一代人的法治思维会得到加强,不依法办事就会减少,那么依法治国将得到更好的促进。

原来,“思想品德”变成“道德与法治”不仅仅只是名称的改变,而是从内容到理念上都有新的改变、突破,都有了新的要求规定。

一句话,就是彻底想中小学学生进行“依法治国”的宣传与教育,从小树立学生的法治观念、遵法守法意识。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策略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策略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策略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也在逐步改革中。

在新的教学背景下,教师应该梳理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

一、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是一种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它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研讨案例等方式来启发学生对道德和法律问题的深入理解。

二、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一种重实践、重经验、重情感的教学方法。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案例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道德规范和法律原则,以及这些规范和原则的实践价值。

案例教学可以有不同方式实现,如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实践技能和道德情感。

三、游戏教学适当的游戏教学可以让学生放松自己,减轻学习压力,更加愉悦地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游戏内容应该与课程目标紧密结合,教师要精心设计游戏规则和评价方法。

如模拟法庭、实践社区服务等游戏形式,可以让学生更加真实地体验法律实践和道德问题解决过程。

四、教学媒介多样化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接受媒体信息的能力和对各种媒介的理解已经进一步提高。

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媒介来丰富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通过图片、视频等来加深学生对一些复杂道德/法律问题的感性认识。

五、评价方式变更新课改强调了评价与教学的贯通性,评价应该成为教育的一部分,而不是教学结束时的形式化表现。

因此,针对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的评价方式也应作出调整,主要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 量化指标,例如学生道德素养、法律知识的掌握水平等。

2. 作品展示,例如拍摄短片说明道德的故事、参与社区/学校服务等作品展示。

3. 社交能力,例如尊重他人,与人合作,公正信任等。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综合评价,可以比较全面而精确地评估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指导他们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在新的教学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策略应该更加有意义、富有启发性,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实践、体验,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道德与法律知识,积极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学生健康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换内容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换内容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换内容道德与法治是初中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它的内容涵盖了伦理道德、法律法规以及公民责任等方面。

对于初中生而言,这门课程既是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提供指导,也是为他们培养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提供基础。

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进步,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材内容,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换内容。

首先,道德与法治教材应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当下社会问题。

在教材的选题和案例分析中,应引入一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例如网络安全、校园欺凌、家庭教育等。

这样的内容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些问题,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其次,教材内容应注重法律的普及和宣传。

作为一门法治教育的课程,道德与法治教材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和法律意识。

通过介绍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法律常识以及法律案例,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原则和法律的作用,培养他们的法治思维和法律意识。

此外,教材应引入一些国内外的道德典型案例,以启发学生的道德思考和道德判断能力。

通过讲述这些典型案例,学生可以从中感悟到道德的重要性和力量,明白道德规范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

同时,教材中也应包含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道德困境和道德选择,让学生能够通过分析和思考,培养自己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最后,教材的内容应注意与时俱进,紧跟社会发展的脚步。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变化,道德与法治教育也应该随之调整和更新。

教材中应增加一些关于网络道德、知识产权、环境保护等新的法律法规和道德准则,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总的来说,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换内容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通过更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更注重法律的普及和宣传、引入道德典型案例以及与时俱进的更新,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

这样的教材将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提升他们的法律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能够成为有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的公民,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制》新教材教学策略初探

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制》新教材教学策略初探

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制》新教材教学策略初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道德与法制教育已经成为了中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更好地贯彻国家课程改革方案,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制》教材进行了全面的更新与调整。

本文将以该教材为基础,探讨一些新的教学策略,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一、倡导案例教学在新的教材中,案例分析成为了教学的一大亮点。

通过具体的案例,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道德与法制的内涵和实践,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意识。

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可以选择一些学生身边的真实案例,让学生深入分析,思考其中的道德问题和法制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道德与法制知识,提高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注重情境教学新教材中,情境教学被赋予了更多的关注。

情境教学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生动,更易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

教师可以通过真实的情境设置,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感受道德与法制问题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

教师可以利用课堂上的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让学生置身于各种情境之中,反复演练,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引入多媒体教学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新的教材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如PPT、视频等,将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

可以通过播放一些相关的案例视频、新闻报道等方式,让学生对道德与法制有更加直观的感受。

多媒体教学具有视觉、听觉的双重刺激效果,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四、开展情境化角色扮演情境化角色扮演是一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道德与法制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情境化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扮演不同的角色时,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利益,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法治意识。

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可以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到道德与法制的价值和作用,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制》新教材教学策略初探

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制》新教材教学策略初探

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制》新教材教学策略初探一、背景2021年秋季学期,人教版初中推出了《道德与法制》新教材。

该教材在内容上对原有教材进行了调整和改进,强化了思想性、规范性、有意义性,更加符合当前社会科学教育的要求。

在教学策略上,该教材提出了“立德树人、以法治国”的教育理念,强调道德和法律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本文就该教材的教学策略进行探讨。

二、教学理念该教材的教学理念是“立德树人,以法治国”。

这一理念是贯穿整个教材教学的核心思想。

其中,“立德树人”是教育教学的根本宗旨,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意识的重要途径,“以法治国”则是具体的政治教育目标,强调学生学习和遵守法律的必要性。

三、教学策略1.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实践能力该教材的教学重点之一是如何将学生的道德观念联系到实际生活和社会情境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例如,可以通过观察、实践、模拟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实践意义和社会效益,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遵守法律。

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到道德和法律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2.注重情境教学,培养情感认知该教材通过丰富的情境教学,让学生在关注社会问题的同时,感受到社会的善恶及道德与法律对人的影响,培养学生情感上的认知。

例如,在讲授高度赞许的现实人物时,可以让学生通过他们的故事和成长历程,从感性认知上加深对他们的了解和尊重;而在讲授社会公德时,也可以让学生通过情境判断类似的社会情境,加深对社会公德的理解和信仰。

3.多元评价,促进素质教育该教材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的多元评价。

这种评价方法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反思,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还能够让学生更加重视自我的学习和表现。

例如,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可以同时考虑学生的道德品质(如勤奋、负责任、善于发现问题等方面)、学习成果和实践能力等。

(结束)。

法治教育课程新路向——对于“思想品德”教材更名为“道德与法治”的思考

法治教育课程新路向——对于“思想品德”教材更名为“道德与法治”的思考

法治教育课程新路向——对于“思想品德”教材更名为“道
德与法治”的思考
来鑫
【期刊名称】《内蒙古教育:基教版》
【年(卷),期】2017(0)1
【摘要】教育部已将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思想品德”教材名称更
改为“道德与法治”,系统的法治教育正式纳入德育课程体系。

然而,面对教材中法治内容的增加,中小学的法治课程如何设计和实施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对中小学法治教育课程内涵及价值进行梳理,分析原有思想品德教材中法治教育的不足,进而得出为何将课程名称改名为《道德与法治》。

从法治教育课程标准的设定、法治理念为主线的课程目标及体系的设计、课程实施中处理好道德与法治的关系及问题解决型教学模式和教材内容调整等方面对今后中小学的法治教育提出建议。

【总页数】2页(P32-33)
【作者】来鑫
【作者单位】[1]辽宁师范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
【相关文献】
1.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对《思想品德》课程更名为《道
德与法治》的几点看法 [J], 胡云琬;林顺华;
2.教育部:中小学品德教材更名为“道德与法治” [J], ;
3.新教材新旅程——“道德与法洽”教学新思考——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J], 杜文艳;
4.教育部:"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改名为"道德与法治" [J], ;
5.对道德与法治学科有效教学策略的思考——以统编版二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例 [J], 余莉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部编《道德与法治》教材解读与方法指导

部编《道德与法治》教材解读与方法指导

部编《道德与法治》教材解读与方法指导原因分析:1、新编教材给教师备课带来挑战。

《道德与法治》新教材在2016年9月开始启用。

新编教材无论是内容还是栏目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需要很高的学科素养才能对教材进行深入的解读。

2、旧药装新瓶。

这次新编的教材虽然从内容和栏目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有些课题内容是相近的,有教师就用旧教材的内容去解读新教材,导致重难点偏差等。

3、教师教学中对试题解题指导不足,尤其是解题思路分析不足。

课程目标1、通过课程文本学习,了解新教材内容解读分析的基本步骤与方法;2、通过具体单元的内容分析,了解单元课时的具体内容以及课时内容分析的方法。

3、通过试题解题分析指导,了解试题讲解的步骤方法,学会指导学生进行解题思路分析。

理论依据1、系统理论。

系统指的是由一部分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层次和结构并与环境发生关联的整体。

系统理论具有整体性、层次性、结构性、环境关联性功能性等特点。

对教材单元内容进行解读,需要将整个单元和整本教材看作是一个系统,而不是备一节课,解读一节课。

我们在讲解读懂教材单元内容的具体操作内容和方法时,对教材进行结构框架分析的方法就是依据系统理论中层次性、整体性、结构性的特点进行的。

2、弹性认知理论。

所谓弹性认知,意指以多种方式同时重建自己的知识,以便对发生根本变化的情境领域作出适宜的反应。

这既是知识表征方式(超越单一概念维度的多维度表征)的功能,又是作用于心理表征的各种加工过程(不仅是对完形的修复,而且是对一整套图式的加工过程)的功能。

课程中我们采用表格图示法勾画单元基本框架、思维导图法画出单元的基本内容就是依据该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课本改名,滝沢乃南bt“道德与法治”该怎么教?孩子们需要什么样的“道德与法治”
中小学生的政治课本要改了。

读到这个消息,我的第一反应是从记忆库中检索当年的政治课印象,然而脑海中却一片茫然。

今天使用频率极高的公民、权利、法治等概念,在当时完全没有多少认知。

时过境迁,那个时代已渐渐远去,权利观念与法治话语的崛起,令新的时代萌发出勃勃生机,学生的政治课堂上想必也应当充满活力。

一个令人欣喜的消息是:教育部办公厅日前发布《关于2016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自2016年起,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的“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将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

这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法治”二字首次出现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政治课程名称中。

有关人士透露,在年底即将出台的高中新课标中,政治与法治或也将成为独立的必修单元。

将小学、初中政治课更名为“道德与法治”,无疑是教育主管部门对依法治国战略的响应。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要求,“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

前不久发布的《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将青少年作为法治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象,提出坚持从青少年抓起,把法
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当今,法治成为每个公民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无论是作为法治建设的基础工程,还是作为学生成长的素质工程,将法治纳入义务教育内容体系乃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和中小学生谈法治?良好教育目的的实现,不仅要求用行政手段进行设计和推动,更要求编写出一套符合时代特色的优质法治教材。

现代法学门类众多、体系庞杂,中小学生的教材不可能容纳所有的知识内容,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选择那些最基本、最易懂、最关键的知识就十分重要。

据称,一些统编教材正在紧锣密鼓地编写当中,有的即将进入审定环节。

笔者以为,在知识点的选取、内容的安排、表述的方式等问题上,不妨广泛征求社会意见,尤其是法学界人士的建议,真正将现代法治知识体系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展现出来,通过对宪法、权利、程序等价值的通俗阐发,在孩子们稚嫩的内心里播下一颗法治的种子。

当然,教材的改变离课堂的改变还有距离。

除了教材的编写外,还需重点培育一批懂法治、信法治的优秀教师。

他们有能力采取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多样化教育方式,将中国法治予以鲜活的叙述而非呆板的灌输。

说实话,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考试体制下,我很担心教育部门具体而细致的安排最后会变成应付差事式的死记硬背。

倘若如此,我们所孜孜以求的法治生活方式,就很可能在稚嫩的心灵留下一个不受欢迎的坏印象。

例如,宪法的精神、宪法对于每个人的关怀、宪法对于权利尊严的彰显,这些都不是通过死记硬背就能灌输的。

好的教育需要于每一个具体的人与宪法文本之间建立感性关联:社会上的人从何而来,为什么
能够彼此安分守己,政府为何建立?只有通过深入浅出地讲故事,才能让未来的国家公民从小形成对宪法的良好印象,从中养成公民责任意识。

“小学讲故事,初中讲规范,高中才去进行法学理论解读。

”有人这样解释法律教育在国民教育中的设置。

真正要实现各个阶段的法治教育效果,必须极力避免这么几种做法:一是把法律压缩为干巴巴的文字,让孩子死记硬背,这样只会让孩子对法律心生厌恶;二是把法治课上成遵纪守法课,偏重刑法、处罚法等义务性规范的宣教,这样可能令学生对法律心生恐惧;三是把法律教成一种纯粹的工具,而缺乏培育精神层面的信仰基因,这样将会加剧法律工具主义的流行。

在社会法治素养还普遍不高的形势下,想要通过法治课让中小学生变成“法治通”是不可能的,法律所包含的博大精深内容也很难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全面铺开。

法治课必须有所取舍、有所讲究,专注于培养孩子的公民意识、宪法意识、法治意识,将权利观念、程序公正等现代法治价值理念植入内心,把法治的种子撒播进孩子的心田。

只有这样,才能期待未来孕育出法治的参天大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