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金锁记有感经典范文800字
《金锁记》读后感(精选18篇)
![《金锁记》读后感(精选18篇)](https://img.taocdn.com/s3/m/b0e33e16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0f.png)
《金锁记》读后感(精选18篇)《金锁记》读后感1对于张爱玲老师,我是久闻大名的,但一直没有读过她的东西。
读《金锁记》也是因为疯狂的爱上了电视剧《金锁记》。
起初读觉得有点空洞,应该是受了电视剧的影响。
而且,语言上有点《红楼梦》的味道,显的与当时的背景格格不入。
好在大致的情节还是和电视剧一样的。
细读下来才发现,张爱玲老师的文笔是真的好。
开场就用两个丫头的偷偷对话,把该交代的都交代了。
不费笔墨,不重浓彩,更懒得絮烦。
而七巧的一出场就把她的性格和家庭的矛盾,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大方向来说,《金锁记》的电视剧和书,所表现的中心不同。
虽然都是通过一个封建家庭的兴衰写了一个爱情故事,除了七巧的人物性格没变,其它的人物都变了。
电视剧中,我看到的,是封建社会对爱情的摧残,是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抹杀,是对封建社会的抨击。
而书中的《金锁记》,我看到的,是人性最本来的面目,他们也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表现出来的却是人性最原始的一面。
那么,之所以要把它改成电视剧那样,也就可以理解了。
一个龌龊的姜季泽让我觉得七巧可怜、可悲、可叹;而一个痴情的姜季泽让我觉得可惜、可感、可痛。
书中的《金锁记》,找不到一个正面角色,所有的人,都以反面的表现为主。
连主人公七巧也是从弱点出发去描写的。
给全书增加了悲剧色彩。
从文学艺术的角度上来看,《金锁记》书版有更高的艺术价值,有推陈出新的另类味道。
从感情的角度上来看,《金锁记》电视剧版有更高的论说性,反映了大方向的社会问题。
各中滋味,就只有自己细细品味了。
人毕竟是感情动物,我个人比较偏爱电视剧版,不是说书版不好。
只是我觉得,人性的优点比人性的弱点更值得宣扬。
正如易中天老师所说:“人文学科的东西,它没有一个终极真理,也没有什么标准答案。
每个人都可以有每个人的看法,每个人都可以有每个人的方法,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读法,结论不重要。
”同样都是很好的爱情故事,都样都是很不幸的结局,给我带来的震撼却截然不同。
也许,这正是这本书的不同之处。
金锁记读书感想作文(通用13篇)
![金锁记读书感想作文(通用1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a778de4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65.png)
金锁记读书感想作文(通用13篇)金锁记读书感想篇1说那曹七巧,一出场就是个悲剧身份,竟被个丫鬟看低了去。
话说那个时候的阶级划分太过明显,连丫头片子都看人服侍,也让人愤懑。
心想着长白与长安的一生被个老妈子白白的给耽搁了,委实觉得憋屈。
及可悲的几个人物,张爱玲对人物心理的拿捏甚为到位,应该是深受《红楼梦》影响的文人,她的文字处处可以看到红楼的身影,似处处有珠玑。
曹七巧三十年来带着黄金的枷锁,于我们,谁身上没有背着各种各样的枷呢?说好听点那叫梦想,实现梦想的那叫扶摇直上,一辈子徒于空背着个梦过日子的,那梦渐渐的就成了枷,锁的人太紧,逼得人太急,终是害人又害己。
曾经被人问起,你的愿望是什么?我天真的回答道:“很简单的,我只想要个幸福的家庭。
”提问者语重心长的告诉我,不简单啊,你的愿望其实是所有人愿望的最终归宿啊。
不知从何时起,我就背着这个枷一直在人群中寻寻觅觅,总盼着能觅到一个可以给我幸福的人,我对幸福的定义并不高,开心才是硬道理,可是觅到了,却踽踽不敢再往前迈出一步,大抵是因为怕,怕,怕这么容易就实现了它,到显得我的梦真的就过于简单了吧。
这个枷它锁不住我,我却也不愿将它放下,有梦想才会有希望,希望都没了,人活着还有什么意思!金锁记读书感想作文篇2看完金锁记后,心里真的好压抑好难过,除了以前看穆斯林的葬礼和三毛的黑奴让我心情很沉重以外,这是第3篇文章。
感染读者的作品很多,为什么我唯独对这篇文章感触颇深呢?原因自己或许是清楚的吧。
对于曹七巧这个性格复杂的人物,现实生活中是真真切切的存在吧。
对于她自己的悲惨命运和她儿女悲惨命运的延续,是该抱着憎恨还是同情的心态呢。
曹七巧的悲剧也是时代和社会造成的,她本身也是个十足的受害者。
原本的她也单纯可爱,没心没肺,大大咧咧的,可人生的晚年确实那么的不可理喻,让人无法忍受,直至敬而远之。
本以为悲剧可以完结,但谁都知道,因果是循环的。
因为曹七巧悲剧的原因最终也就导致了长安长白的不幸。
读《金锁记》有感精选范文5篇
![读《金锁记》有感精选范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63c7b45f03d8ce2f006623a9.png)
读《金锁记》有感精选范文5篇《金锁记》这篇小说是记录了一个发生在19世纪初旧上海女子身上的故事....,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读《金锁记》有感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金锁记》有感1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籍是屹立在时间汪洋大海中的灯塔。
书籍乃储积智慧之不灭明灯。
书--人类发出的最美妙的声音!趁着暑假还未结束,我在新华书店挑选了好几本书,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
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么一本书——《金锁记》(《怨女》)。
《金锁记》写于1943年,小说描写了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
七巧做过残疾人的妻子,欲爱而不能爱,几乎像疯子一样在姜家,过了30年。
在财欲与情欲的压迫下,她的性格终于被扭曲,行为变得乖戾,不但破坏儿子的婚姻,致使儿媳被折磨而死,还拆散女儿的爱情。
“30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
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后作者又将《金锁记》做了修改,重命名为《怨女》。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女人的悲惨一生。
这个女人就是曹七巧,原是麻油店老板的女儿,后来却被她一心想要攀附大户人家的大哥卖给了姜家,做了二少爷的姨太太。
可她的丈夫却有软骨症,根本满足不了一个正常女人该有的被爱需要。
再加上旁人对她的冷嘲热讽,老太太对她的利诱,季泽对她的欺骗,妯娌对她的轻蔑和下人对她的冷漠都硬生生地将她了一个自私、刻薄、乖戾的“疯子”。
至此伤害到了所有人,所有人都成了牺牲者。
曹七巧给我了极大的震撼:一个原本活泼辣妹的人随着身边的环境变化成了一个自私、刻薄、乖戾的人。
可怜的七巧,做了一个怨女! 这本书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身边的环境可以改变人性,和原本不属于自己的一切!读《金锁记》有感2不得不说,张爱玲的文字是极富感染力和代入感的,初读《金锁记》,便深深地为之沉迷、欲罢不能。
以前,我以为自己是极没有文学上的一点点爱好的,翻阅民国才女萧红的《呼兰河传》已经几个星期有余,薄薄的一本册子老是无法一鼓作气地看完它,对萧军的《八月的乡村》也是逼着自己努力地把它看完,最后也都是不了了之,直到遇到了张爱玲,我才知道自己的真正爱好所在。
读《金锁记》有感精选范文五篇
![读《金锁记》有感精选范文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979eaa26011ca300a6c390fe.png)
读《金锁记》有感精选范文五篇《金锁记》用了倒叙手法,由此刻的月亮联想到三十年前的月亮,很自然地写到三十年前的事。
文章先从风萧和小双大谈论着手,她们谈论下人的衣着基本上拣上头人穿剩下的衣服。
那么金锁记读后感怎么去写呢,以下是我整理的金锁记读后感范文五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提供参考和借鉴。
读《金锁记》有感范文一看完金锁记后,心里真的好压抑好难过,除了以前看穆斯林的葬礼和三毛的黑奴让我情绪很沉重以外,这是第3篇文章。
感染读者的作品很多,为什么我唯独对这篇文章感触颇深呢原因自己或许是清楚的吧。
对于曹七巧这个性格复杂的人物,现实生活中是真真切切的存在吧。
对于她自己的悲惨命运和她儿女悲惨命运的延续,是该抱着憎恨还是同情的心态呢。
曹七巧的杯具也是时代和社会造成的,她本身也是个十足的受害者。
原本的她也单纯可爱,没心没肺,大大咧咧的,可人生的晚年确实那么的不可理喻,让人无法忍受,直至敬而远之。
本以为杯具能够完结,但谁都明白,因果是循环的。
因为曹七巧杯具的原因最终也就导致了长安长白的不幸。
长白我就不去做什么评论喽。
至于长安,我真的好同情她。
同情她的症结所在呢除了她这个人物本身值得同情以外,还掺杂着别的情愫吧……如果换做是我,我或许同她的选取一样吧,或许她还比我坚强,即使在那样黑暗的时代背景之下。
她的无奈,她的泪水,她的妥协,她的任命……总觉得自己能够感同身受,只因为自己痛彻心扉的经历过呵呵,或许是自己太过于小提大作,或许是因为自己的性格太过于懦弱。
但情形和感情或许能够称得上是雷同的吧。
为什么每个时代每个国度每个地点都会上演这么多让人心寒而又无奈的故事!读《金锁记》有感范文二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写了一个大的封建家族中一个只有名份但却出身低微、没有地位、不受尊重的女人的大半生,她既是封建社会的受害者,同时也是害人者。
主人公的名字叫曹七巧,是麻油店小老板的女儿,之所以能够嫁到姜公馆这样的公侯之家,是因为丈夫是个天生的软骨病人,而且姜家又出了很多钱。
读金锁记感悟精选范文五篇
![读金锁记感悟精选范文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1bd244aa67ec102de3bd892b.png)
读金锁记感悟精选范文五篇张爱玲的《金锁记》给人的感觉是非常压抑的,整篇小说读下来,都很一种很沉很重的压抑感和漆黑感。
偶尔露出的一两丝光,是黑夜中的萤光,冷冷冰冰的,斑驳离散,于无尽的黑暗中飘荡。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读金锁记感悟精选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读金锁记感悟精选范文一我觉得读某个人的文字常常像一场恋爱最初颇觉惊艳一读再读便生出些许别扭。
这正如和恋人日日厮守总归会碰触到对方一些顽固的个性。
然而唯有天才方能张扬出令我们不得不退避三舍的个性来。
西川讲到李白说:“这就是你不断误解着生活而别人比你误解得更深。
”这话用来形容张爱玲亦是再合适不过。
初读张爱玲很难不为她的才华所震动接踵而至的全是来不及的惊奇唯有感叹。
但读过之后我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仿佛在久旱的土地上忽然看到黑云压城大风闪雷激动地喧腾了好一阵结果淅淅沥沥掉了几点雨又安静地收晴了。
张爱玲的小说充满荒凉景致她的散文却往往有戏谑和随意的气氛。
她写小说有些哀伤的快意而散文却是在笑中露出一丝冷苍来。
一九二零年正是疯狂的年代。
九月张爱玲出生带着这个月份特有的冷静和犀利。
她无疑有巨大的天才但可悯的是她的天才无论怎么飞跳也跳不出她那种逼得人发狂的理智。
她说自己“是天生的俗”正透露出这无奈的意思。
她在十二岁的时候正为当画家还是音乐家犹豫不决最后看了一张贫困潦倒的画家的影片她哭了于是选择了后者。
她的父母离异时她仔细分析过父亲虽然有钱却未必是归她的为了不耽误学业这才跟了母亲。
她在香港沦陷的时候当过临时看护有病人得了蚀烂症整天哀嚎她却能视而不见后来那人死了她还和同学欢呼庆祝。
胡兰成也曾说她:“从来不悲天悯人不同情谁”“非常自私临事心狠手辣。
”作为一个在浮华乱世中挣扎求生的女子她是相当理性的。
对于在五四反叛传统浪潮中的女性鲁迅曾尖锐地提出“娜拉走后”在中国的现实中只会有两种结局:堕落或者妥协。
张爱玲写到:“走!走到楼上去!——开饭的时候一声呼唤她们就会下来的”。
这确实道尽了当时民族资产阶级“新女性”矛盾尴尬的处境她们既渴望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自由又无法获得经济上的独立。
金锁记800字读后感(精选10篇)
![金锁记800字读后感(精选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ac87860b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84.png)
金锁记800字读后感(精选10篇)金锁记800字读后感篇1我想曹七巧并不是一个值得去可怜的人。
首先,七巧是因为钱才无奈牺牲自我的青春和幸福嫁到姜家的,就极强的金钱情结,为了得到金钱,她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钱“奴隶”。
而小说名字《金锁记》,金锁,也许就是指七巧内心深处的枷锁,在不断寻求病态发泄与报复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自私、乖戾、刻毒残忍。
其次,从心理学上讲,曹七巧身上存在着严重的缺爱感与压抑感,感情体验的缺失与情感体验的麻木,无助,让她苦楚不已,充满着强烈的落寞与感伤,而情思将她缠的越来越深,扼杀了人性中本该存在的温暖与完美。
我得不到的,你们也别想得到,这也许就是曹七巧内心的写照。
第三,从精神角度来看,七巧身上有着浓厚的“艾列屈拉情意综合症”,表现为一种“恋子嫉女”,儿子结婚了,她害怕失去儿子,不愿看到儿子和儿媳恩爱,想方设法地,不惜采用任何卑劣的手段拆开他们,让儿子永远的留在自我的身边,看到长安与童世舫自由完美的感情后,七巧的心理失去了平衡,正是因为女儿在感情上的春风得意,使她产生了“自卑心结”,以至于设计扼杀了女儿的婚姻,造成悲凉的结局。
我想,大时代下,小人物的悲欢往往是被忽视的,不被理解的。
曹七巧命运多舛,出身并不高贵,被迫嫁给一个残疾人。
一个女子在最完美的年华里油尽灯枯孤独寂寞的等待着,该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在三十年前的情状下本该看透一切的,可她却如此倔强偏执,一条路走到黑,直接造成了自我女儿的儿女的感情杯具,自我得不到幸福,也不让自我的子女得到。
这样的女子,虽然可怜,却十分让人觉得可恨。
曹七巧为何会变化,我想这不单单是她自我所能掌控的事情。
纵观全文,曹七巧在最终也没能认清自我,她也许认识到了自我的错误,可是她没打算后悔。
也许看清了自我人生的悲凉与荒诞,可是她也没有否定人生的意义。
这也就说明了,其实曹七巧并不是一个人生的悲观者。
只是她的人生中有着太多太多的毁灭性因素的存在。
她活在一个被否定的环境下,她挣不脱,逃可是,死死地粘在这张网上。
金锁记感悟800字(17篇通用范文)
![金锁记感悟800字(17篇通用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451b9141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27.png)
金锁记感悟800字(17篇通用范文)金锁记感悟800字篇1张爱玲笔下那个的纸醉金迷的旧上海,奢靡华丽,有着当时中国最时新的东西却也还保留着旧社会腐朽僵化的渣滓。
《金锁记》为反映其中现象的典型。
曹七巧,一个麻油店主的女儿,嫁给一个身患“骨痨”残疾的世家大户姜家的二少爷,自身粗俗不堪,不得人缘,哥嫂又不争气,这一切使她时刻处于紧张和焦虑之中。
*围绕着她对于“黄金”和“情欲”的追求,就如她对女儿长安说的:“你自己要晓得担心,谁不想你的钱?”她将自己锁在那黄金做的枷锁中,也许这便是张爱玲“金锁记”书名的由来吧。
如果不是为省下那笔嫁妆,当她高高挽着大镶大滚得蓝夏布衫袖,露出一双雪白的手腕,上街买菜去时,喜欢她的有肉店里的朝禄,她哥哥的结拜兄弟丁玉根、张少泉,还有沈裁缝的儿子。
喜欢她,也许只是喜欢跟她开开玩笑。
然而如果她挑中了他们之中的一个,以后日子久了,生了孩子,男人多少对她有点真心。
可因为家里贪财,她嫁给了身患“骨痨”的瘫痪少爷,正常的生理情欲的不到满足并为其所折磨。
她试图勾引姜家三少爷,忍不住地哭诉着“天哪,你没挨着他的肉,你不知道没病的身子是多好的……多好的”顺着椅子溜下去,蹲在地上,脸枕着袖子,听不见她哭,只看见发髻上插的风凉针,针头上的一粒钻石的光,闪闪掣动着。
”“她的背影一挫一挫,俯伏了下去。
她不像在哭,简直像在翻肠倒胃地呕吐。
”这该是一种什么样的痛苦!她的眼直勾勾的向前望着,耳朵上的实心小金坠子像两只铜钉把她钉在门上——玻璃匣子里的蝴蝶标本,鲜艳而凄怆。
终于,她戴了丈夫的孝,又戴了婆婆的孝,等到了分家的那一天,那是她一切幻想的集中点。
这些年,她戴着黄金的枷锁,却连金子的边都啃不到,这以后就不同了。
但之后却没有什么改变,她仍然戴着那副黄金的枷锁,她不允许女儿长安跟她表哥玩在一起,郑重地告诫她:“表哥岁不是外人,天下的男子都是一样混账。
你自己要晓得,谁不想你的钱?”当她先前唯一存着些感情的三少爷上门并对她调情时,“七巧低着头,沐浴在光辉里,细细的音乐,细细的喜悦……”她甚至觉得“当初她为什么嫁到姜家来?为了钱么?不是的,为了要遇见季泽,为了命中注定她要和季泽相爱”。
《金锁记》读后感
![《金锁记》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c8af988525c52cc58ad6bebb.png)
《金锁记》读后感6篇【篇一:《金锁记》】《金锁记》是张爱玲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曾得到许多批评家的赞誉,傅雷先生誉之为“文坛最美的收获”,夏志清教授则称之为“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
年少曾读,体会不深,近日重读,拍案叫绝,再三回味,越爱不释手。
我以为,和张爱玲其他的小说篇章比起来,这篇《金锁记》可以说是张爱玲顶峰之作,无论从技巧上还是思想上,都能体现张爱玲的天赋所在,寻常人是无法企及的。
张爱玲善于刻画女人,尤喜描写各色“坏女人”,《金锁记》也不例外,小说女主人公曹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下级阶层的女子,可是她的大哥为了攀附权贵,把她嫁入了没落大族姜家,她丈夫是个自小就卧病在床的废人,七巧出身平民,有着勇敢刚强直爽的一面,突然进入了死气沉沉、勾心斗角的封建家族,而且嫁着一个废人,这个矛盾注定这是一个悲剧故事。
在姜家她处处遭到排斥和冷眼,因此她不断反抗,在别人眼中,她恶名昭著。
后来丈夫和老爷相继死后,姜家分了家产,七巧终于得以脱离封建家族的桎梏——张爱玲把它比作是一把金锁——带着儿女搬到外头住。
在七巧的下半生,虽然没有了压抑的生活,而且有了经济基础,可是她的后半生过得并不如意。
旧时曾托以幻想的意中人三爷季泽来找她,她毫不犹豫揭穿了他的骗财的把戏,把自己生命中唯一一点的爱情葬送了;儿女长大要成婚出嫁了,可是七巧偏要和儿媳过不去,终于气死了儿媳;女儿三十岁了仍未婚嫁,好不容易找了对象,七巧偏从中破坏……最后,这么一个不幸的女人终于在郁郁中死去,结束了她不幸的一生。
张爱玲的小说受到传统小说影响很大,这篇《金锁记》尤其明显,单从技巧上来说,许多地方可以看得出《红楼梦》的影子来。
比如人物描写方面。
写七巧,小说一开端并不直接就写,而是通过两个下人的床头闲话点出,把这个家族的人物关系和大致的情况都交代清楚,这和《红楼梦》借冷子兴贾雨村之口道出荣宁二府的兴衰故事一样异曲同工。
在两下人的口中,道出了七巧的出身;然后再借二嫂三嫂的背后冷言闲语,交代了七巧在家族中的低劣地位,因为她是平民出身,而且直言直语,大家都瞧不起她。
金锁记读后感6篇
![金锁记读后感6篇](https://img.taocdn.com/s3/m/8ba598000975f46526d3e118.png)
《金锁记》读后感6篇篇一:《金锁记》读后感】《金锁记》是张爱玲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曾得到许多批评家的赞誉,傅雷先生誉之为“文坛最美的收获”,夏志清教授则称之为“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
年少曾读,体会不深,近日重读,拍案叫绝,再三回味,越爱不释手。
我以为,和张爱玲其他的小说篇章比起来,这篇《金锁记》可以说是张爱玲顶峰之作,无论从技巧上还是思想上,都能体现张爱玲的天赋所在,寻常人是无法企及的。
张爱玲善于刻画女人,尤喜描写各色“坏女人”,《金锁记》也不例外,小说女主人公曹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下级阶层的女子,可是她的大哥为了攀附权贵,把她嫁入了没落大族姜家,她丈夫是个自小就卧病在床的废人,七巧出身平民,有着勇敢刚强直爽的一面,突然进入了死气沉沉、勾心斗角的封建家族,而且嫁着一个废人,这个矛盾注定这是一个悲剧故事。
在姜家她处处遭到排斥和冷眼,因此她不断反抗,在别人眼中,她恶名昭著。
后来丈夫和老爷相继死后,姜家分了家产,七巧终于得以脱离封建家族的桎梏——张爱玲把它比作是一把金锁——带着儿女搬到外头住。
在七巧的下半生,虽然没有了压抑的生活,而且有了经济基础,可是她的后半生过得并不如意。
旧时曾托以幻想的意中人三爷季泽来找她,她毫不犹豫揭穿了他的骗财的把戏,把自己生命中唯一一点的爱情葬送了;儿女长大要成婚出嫁了,可是七巧偏要和儿媳过不去,终于气死了儿媳;女儿三十岁了仍未婚嫁,好不容易找了对象,七巧偏从中破坏……最后,这么一个不幸的女人终于在郁郁中死去,结束了她不幸的一生。
张爱玲的小说受到传统小说影响很大,这篇《金锁记》尤其明显,单从技巧上来说,许多地方可以看得出《红楼梦》的影子来。
比如人物描写方面。
写七巧,小说一开端并不直接就写,而是通过两个下人的床头闲话点出,把这个家族的人物关系和大致的情况都交代清楚,这和《红楼梦》借冷子兴贾雨村之口道出荣宁二府的兴衰故事一样异曲同工。
在两下人的口中,道出了七巧的出身;然后再借二嫂三嫂的背后冷言闲语,交代了七巧在家族中的低劣地位,因为她是平民出身,而且直言直语,大家都瞧不起她。
《金锁记》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800字
![《金锁记》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8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fe8390aca5e9856a5712604d.png)
《金锁记》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800字《金锁记》记录了一个发生在19世纪初旧上海女子身上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地位低下的女子。
她大哥为了攀附权贵,把她嫁给了当地的一户大户人家—姜家七巧的丈夫从小就是残疾。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对于张爱玲老师,我是久闻大名的,但一直没有读过她的东西。
读《金锁记》也是因为疯狂的爱上了电视剧《金锁记》。
起初读觉得有点空洞,应该是受了电视剧的影响。
而且,语言上有点《红楼梦》的味道,显的与当时的背景格格不入。
好在大致的情节还是和电视剧一样的。
细读下来才发现,张爱玲老师的文笔是真的好。
开场就用两个丫头的偷偷对话,把该交代的都交代了。
不费笔墨,不重浓彩,更懒得絮烦。
而七巧的一出场就把她的性格和家庭的矛盾,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大方向来说,《金锁记》的电视剧和书,所表现的中心不同。
虽然都是通过一个封建家庭的兴衰写了一个爱情故事,除了七巧的人物性格没变,其它的人物都变了。
电视剧中,我看到的,是封建社会对爱情的摧残,是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抹杀,是对封建社会的抨击。
而书中的《金锁记》,我看到的,是人性最本来的面目,他们也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表现出来的却是人性最原始的一面。
那么,之所以要把它改成电视剧那样,也就可以理解了。
一个龌龊的姜季泽让我觉得七巧可怜、可悲、可叹;而一个痴情的姜季泽让我觉得可惜、可感、可痛。
书中的《金锁记》,找不到一个正面角色,所有的人,都以反面的表现为主。
连主人公七巧也是从弱点出发去描写的。
给全书增加了悲剧色彩。
从文学艺术的角度上来看,《金锁记》书版有更高的艺术价值,有推陈出新的另类味道。
从感情的角度上来看,《金锁记》电视剧版有更高的论说性,反映了大方向的社会问题。
各中滋味,就只有自己细细品味了。
人毕竟是感情动物,我个人比较偏爱电视剧版,不是说书版不好。
只是我觉得,人性的优点比人性的弱点更值得宣扬。
正如易中天老师所说:“人文学科的东西,它没有一个终极真理,也没有什么标准答案。
金锁记读后感800字五篇范文
![金锁记读后感800字五篇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8f26b102be23482fb5da4c53.png)
金锁记读后感800字五篇范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说的真是一点不错。
一本好书就可以让人明白很多的道理。
一本好书可以让人陷入深深的沉思下面是为大家准备以下的内容金锁记读后感800字,仅供参考。
金锁记读后感800字一《金锁记》是张爱玲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曾得到许多批评家的赞誉,傅雷先生誉之为“文坛最美的收获”,夏志清教授则称之为“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
年少曾读,体会不深,近日重读,拍案叫绝,再三回味,越爱不释手。
我以为,和张爱玲其他的小说篇章比起来,这篇《金锁记》可以说是张爱玲顶峰之作,无论从技巧上还是思想上,都能体现张爱玲的天赋所在,寻常人是无法企及的。
那个瘦巴巴的老太太,真是可怜怜又惨兮兮。
有人警告我说,不要读张爱玲的作品,心里会很别扭。
其实,不只是她的作品,是她那个时代,都是那样的。
新旧交替,旧的抱残守缺,新的蠢蠢欲动,实力相当,所以撞击出一种近似变态的不可理喻,最可悲的是这种状态还可以自圆其说,美其名曰:历史的印记。
曹七巧一辈子不容易,也不快乐。
她不是坏人,也不是好人。
她受了一辈子苦,也让她的亲人跟着受了一辈子苦。
我想骂她,用最毒的话咒她,可是,她该咒谁呢?谁都有青春年少,她也有过几天烂漫洋溢的日子。
上街买菜,接受年轻小伙的爱慕。
然后为了钱财去了姜公馆,受着所有人的冷眼,还要守着死人一般的丈夫。
她乖张暴戾,可是她不这样,早就死了。
最不能让人原谅的应该是她毁了儿女的幸福吧。
可是这更能说明她有多恨自己不堪的一生。
她恨她的出身,她恨姜公馆,她恨她受到的所有不公,只是,她若要报复,能得心应手的只有她的儿女了。
谁也不怨,都是时代进步的牺牲品。
三十年前的月亮和三十年后的月亮有什么不同?三十年前的人或许走不到三十年后,就算走到了,心态也会变了,三十年后,还有不少新人看到的是一轮崭新的新月,时间远去,留下的只能是回忆。
曹七巧死了,再怎么顽固的丑陋,也随着旧时代一起远去了,未来路很长。
一切都在慢慢康复。
金锁记的读后感800字(精选8篇)
![金锁记的读后感800字(精选8篇)](https://img.taocdn.com/s3/m/90e0e975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0f6f868.png)
金锁记的读后感800字(精选8篇)金锁记的读后感800字篇1蝶之死——读金锁记有感"30年来,她带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一生挣扎于风尘,曹七巧像只凄冷蝴蝶,在残酷月光下缓缓凋零。
市井女人曹七巧如愿嫁入姜公馆,三十年里,她守着一个患骨痨的残疾丈夫,在无爱中殉了阴沉沉的名分与礼数,欲望之火烧干了她温情的残骸,极度扭曲与乖戾的她最终拆散儿女的爱情,也搭上了自己的命。
曹七巧,由一个碎嘴媳妇成为了守财寡奴,变态成女虐待狂,恶毒妇。
这一步步的堕落被张爱玲一点点地撕裂开来,她着笔刻画恶现象背后的深层意识与传统沉积。
在生存哲学胁迫生命本能的女性生存状态下,读者看到的是恶狠狠的人性本身。
荀子曰:“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在最恶劣的原始斗争下,生命的本性往往最真实的展露。
曹七巧的恶,展现在她无止境的欲望上。
“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
”荀子早早就预料到这一切。
当三爷姜季泽向曹七巧倾诉情欲时,她暧昧不清;她与儿子季白的关系不明不白,甚至公然调侃儿子儿媳的床第之事;她把自己的金钱看得紧紧的,总疑心侄子被他爹娘设计图谋她的钱财。
曹七巧是一个孤独的抗争者,她撕裂了伪善的外衣,认同了扼杀人性的生存逻辑。
她遏制别人的欲望,却无法满足自己的欲望。
她把自己消耗得“骨瘦如柴 , 一个镯子可以被推上手臂推到腋下。
”她以一个欲望的受害者和害人者的双重身份,举起生命的屠刀。
刀落血溅,杀了他人,也杀了自己。
我心中油然而生的憎恨与怜悯交织,不由得关注那矛盾炽烈的社会环境。
张爱玲通过曹七巧,将边缘化的封建女性群体带进中心舞台,在傅雷看来,那些女人都是“遗老家族里的一种牺牲品,是没落的宗法社会里微不足道的渣滓”。
她们渺小的生命,无法摆脱所依附阶级的衰亡命运,她们拽不住过眼云烟的繁华,却也不愿堕入红尘沦为市井。
这种尴尬的社会地位,与男权意识强烈的封建社会的冲突是渺小而无力的。
金锁记读后感800字五篇
![金锁记读后感800字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c620e92c3186bceb18e8bbe5.png)
金锁记读后感800字五篇精选金锁记读后感800字篇一《金锁记》用了倒叙手法,由现在的月亮联想到三十年前的月亮,很自然地写到三十年前的事。
*先从风萧和小双大谈论着手,她们谈论下人的衣着基本上拣上头人穿剩下的衣服,就如小双说得“奶奶小姐们尚且做不得主,何况丫头?给什么,穿什么——一个个打扮得庄稼人似的!”她们还谈及兰仙的婚礼,排场很凄惨,有钱人家的小姐的婚礼竟比不上开麻油店家的女儿的婚礼。
这可以看出姜家表面是一个大户人家,但也显露出姜家走向衰败的痕迹。
*下面还多处含蓄地表现出来。
很多人都评价张爱玲是一个古井,我倒认为《金琐记》里的七巧更是一个古井,一个幽深而衰败的古井,就似她的人生。
当看到*开头前两段我还以为兰仙是*的主人公,那时我是期待着情节朝兰仙的方向发展。
再看到下一段才知道主人公是七巧。
七巧是个开麻油店的女儿,在这样的环境下造就了七巧的谈吐一点都不忌讳。
就如:七巧跟玳珍、兰仙聊天时说:“真的,连我都不知道这孩子怎么生出来的!越想越不明白!”还有*后面七巧趁芝寿、亲家母在场,在麻将桌上一五一十将儿子招供的她媳妇的秘密宣布出来,还略加渲染,逼得亲家母脸皮紫涨,放下牌就走了。
因为出身低在姜家的人瞧不起她,就连下人也在背后指指点点。
哥哥大年把妹妹嫁给瘫痪的二少爷是为了攀上高宅大院的姜家。
而七巧是为了季泽进入姜家的。
现在谈谈七巧与季泽的感情问题。
我们很明显可以看出七巧是爱季泽的,*多处表达七巧的心声。
“当初嫁到姜家来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要遇见季泽,为了命中注定要和季泽相爱。
”但是季泽是个游手好闲、到处沾花拈草的纨绔子弟。
他说在家一刻也呆不住是为了躲七巧,不能平白的坑害了她……开始看到时,就有点疑惑——季泽到底有没有喜欢七巧?但看到后面就知道了。
一个沾花拈草的人怎么会对七巧一直存有爱意呢?他只是为了哄骗七巧卖田,间接得到她的钱。
*说他对七巧的盘问回答得有条不紊,显然他是筹之已熟。
七巧是一个健康的正常女性。
读《金锁记》有感优秀范文5篇
![读《金锁记》有感优秀范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47c626551a37f111f0855b93.png)
The reason why a great man is great is that when he is in adversity with others, others lose confidence, but he is determined to achieve his goals.通用参考模板(页眉可删)读《金锁记》有感优秀范文5篇读《金锁记》有感范文一读完《金锁记》后,心中油然而生一种同情感。
这既是对曹七巧的人生杯具的同情又是对被曹七巧伤害国的人的同情。
在那个特定的时代,构成这种畸形性格有时也是难以避免的。
在我看来,曹七巧构成如此畸形心理,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她个人的欲求无法得到满足,所以才企图以这种果为因向社会,向周围的人报复!而她说所想要得到满足的只可是是简简单单的亲情、感情和友情罢了。
亲情,对她来说是个熟悉又陌生的名词,她不愿看透却早已看透。
她曾是那麻油铺子里掌权的姑娘,生活的自由自在,甚至还带着些许天真烂漫的纯真。
自哥嫂将她嫁进姜家以换取金钱财富的时候,她才明白原先这么珍贵的亲情也能够用来进行买卖交易的。
而每次哥嫂来访时,目的也并不在于探望她,只是图她的钱,盘算着贪点小利。
于是她彻底不相信亲情了,她觉得世间的冷暖都无关痛痒了。
她认为自我在姜公馆里受苦受委屈却不能得到亲人的一丝安慰,反而还要受他们的气,给他们自我辛苦攒起来的钱,心理极其愤恨,极其不平衡。
而在之后,儿女们对她的反抗也使她的心更加凉了。
感情,她也只能默默地在心里幻想。
她被迫嫁给二爷这个身心俱残的人,整日衣不解带地照顾他。
可是作为一个女人,她渴求性欲,渴求一个正常人的男欢女爱。
然而残废的二爷却始终满足不了她,这使她急于在其他人身上寻找她心目中的感情。
于是,她对季泽哭泣,对季泽萌生了情愫!季泽虽然荒唐去逛窑子,但他也是有原则的一个人,他毕竟还是顾忌着伦理道德,懂得避讳的,再乱来他也不会把目标往家里定。
这样,她的感情又一次的期望渺茫了。
《金锁记》的读书笔记800字左右范文五篇
![《金锁记》的读书笔记800字左右范文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237f51b8cf84b9d529ea7a5e.png)
《金锁记》的读书笔记800字左右范文五篇《金锁记》的读书笔记800字左右1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写了一个大的封建家族中一个只有名份但却出身低微、没有地位、不受尊重的女人的大半生,她既是封建社会的受害者,同时也是害人者。
主人公的名字叫曹七巧,是麻油店小老板的女儿,之所以能够嫁到姜公馆这样的公侯之家,是因为丈夫是个天生的软骨病人,而且姜家又出了很多钱。
但嫁到姜家之后,她因出身低微,倍受婆婆、妯娌乃至自已的丫环的蔑视和冷落,得不到起码的尊重。
她心里喜欢小叔子姜季泽,但季泽却是只限于和她开开玩笑。
于是本来要强、泼辣的她就愈发口无遮拦,疯疯颠颠,别人也就愈瞧不起她。
只有她的哥哥嫂子让着她,是因为向她要东西。
十年后成了寡妇的她分到了自已的公馆,有了家产,她就把全部心力用在了护住钱财上,为自已带上了一套金色但沉重的枷锁。
为了钱,她撵走了有意找她的姜季泽,病态地拆散了女儿的婚姻,故意在儿子、儿媳间制造矛盾。
“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
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表面上看,曹七巧是被金钱迷乱了心性,变成了一个有着“疯子的审慎和机智”的狠毒、绝情、病态的人,但其实是她的人性被所处的环境逼迫、扭曲的结果,在当时社会中具有普遍性,而这种普遍性是与封建社会的根本相联系的。
作为女人(不仅是女人),除了生存必需的物质外,男女之爱是她们的基本需要。
但身处没落公侯之家的七巧却连正常的生理和感情需要都得不到满足。
她生命中有三个男人:丈夫、小叔子季泽、儿子长白。
丈夫是个天生的软骨病人,在她看来是“没有生命的肉体”,“要是能有点人气就好了”,她无法得到爱欲的满足,甚至连她自已也弄不明白怎么会有了两个孩子。
姜家只不过是让她来侍奉他,她因此最终分到了姜家的财产。
季泽是她心中爱着的人,喜欢到了身不由已的地步,但季泽虽然在外面寻花问柳,可在家里却不敢太造次,只限于和她开开玩笑,他有他的原则。
分家后季泽来找她,向她做了表白,但她却认为他是来骗钱的,不是真情,所以把他撵走了。
读金锁记感悟(六篇)
![读金锁记感悟(六篇)](https://img.taocdn.com/s3/m/ae902fb6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ca.png)
读金锁记感悟我觉得读某个人的文字常常像一场恋爱最初颇觉惊艳一读再读便生出些许别扭。
这正如和恋人日日厮守总归会碰触到对方一些顽固的个性。
然而唯有天才方能张扬出令我们不得不退避三舍的个性来。
西川讲到李白说:“这就是你不断误解着生活而别人比你误解得更深。
”这话用来形容张爱玲亦是再合适不过。
初读张爱玲很难不为她的才华所震动接踵而至的全是来不及的惊奇唯有感叹。
但读过之后我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仿佛在久旱的土地上忽然看到黑云压城大风闪雷激动地喧腾了好一阵结果淅淅沥沥掉了几点雨又安静地收晴了。
张爱玲的小说充满荒凉景致她的散文却往往有戏谑和随意的气氛。
她写小说有些哀伤的快意而散文却是在笑中露出一丝冷苍来。
一九二零年正是疯狂的年代。
九月张爱玲出生带着这个月份特有的冷静和犀利。
她无疑有巨大的天才但可悯的是她的天才无论怎么飞跳也跳不出她那种逼得人发狂的理智。
她说自己“是天生的俗”正透露出这无奈的意思。
她在十二岁的时候正为当画家还是音乐家犹豫不决最后看了一张贫困潦倒的画家的影片她哭了于是选择了后者。
她的父母离异时她仔细分析过父亲虽然有钱却未必是归她的为了不耽误学业这才跟了母亲。
她在香港沦陷的时候当过临时看护有病人得了蚀烂症整天哀嚎她却能视而不见后来那人死了她还和同学欢呼庆祝。
胡兰成也曾说她:“从来不悲天悯人不同情谁”“非常自私临事心狠手辣。
”作为一个在浮华乱世中挣扎求生的女子她是相当理性的。
对于在五四反叛传统浪潮中的女性鲁迅曾尖锐地提出“娜拉走后”在中国的现实中只会有两种结局:堕落或者妥协。
张爱玲写到:“走!走到楼上去!——开饭的时候一声呼唤她们就会下来的”。
这确实道尽了当时民族资产阶级“新女性”矛盾尴尬的处境她们既渴望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自由又无法获得经济上的独立。
非常不幸的是她把自己这类人看得如此透彻以至于总不免有几分自嘲自怜的情绪。
我分不清是她的高傲使得她有些自卑还是她的自卑令她有几分高傲这些个性她总十分用心地掩饰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金锁记有感经典范文800字——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金锁记读后感1《金锁记》是以李鸿章次子李经述的家庭为原型的。
小说写了一个大的封建家族中一个只有名份但却出身低微、没有地位、不受尊重的女人的大半生,她既是封建社会的受害者,同时也是害人者。
主人公的名字叫曹七巧,是麻油店小老板的女儿,之所以能够嫁到姜公馆这样的公侯之家,是因为丈夫是个天生的软骨病人,而且姜家又出了很多钱。
但嫁到姜家之后,她因出身低微,倍受婆婆、妯娌乃至自已的丫环的蔑视和冷落,得不到起码的尊重。
她心里喜欢小叔子姜季泽,但季泽却是只限于和她开开玩笑。
于是本来要强、泼辣的她就愈发口无遮拦,疯疯颠颠,别人也就愈瞧不起她。
只有她的哥哥嫂子让着她,是因为向她要东西。
十年后成了寡妇的她分到了自已的公馆,有了家产,她就把全部心力用在了护住钱财上,为自已带上了一套金色但沉重的枷锁。
为了钱,她撵走了有意找她的姜季泽,病态地拆散了女儿的婚姻,故意在儿子、儿媳间制造矛盾。
“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
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表面上看,曹七巧是被金钱迷乱了心性,变成了一个有着“疯子的审慎和机智”的狠毒、绝情、病态的人,但其实是她的人性被所处的环境逼迫、扭曲的结果,在当时社会中具有普遍性,而这种普遍性是与封建社会的根本相联系的。
作为女人(不仅是女人),除了生存必需的物质外,男女之爱是她们的基本需要。
但身处没落公侯之家的七巧却连正常的生理和感情需要都得不到满足。
她生命中有三个男人:丈夫、小叔子季泽、儿子长白。
丈夫是个天生的软骨病人,在她看来是“没有生命的肉体”,“要是能有点人气就好了”,她无法得到爱欲的满足,甚至连她自已也弄不明白怎么会有了两个孩子。
姜家只不过是让她来侍奉他,她因此最终分到了姜家的财产。
季泽是她心中爱着的人,喜欢到了身不由已的地步,但季泽虽然在外面寻花问柳,可在家里却不敢太造次,只限于和她开开玩笑,他有他的原则。
分家后季泽来找她,向她做了表白,但她却认为他是来骗钱的,不是真情,所以把他撵走了。
可以看出她的渴望除了性爱之外,还有情爱,但因为猜疑,她放弃了这种机会。
我不认为作者只想表现金钱的胜利。
但此后,她抛弃了这么多所获得、保护的财产,就成了她生命的唯一依托。
从丈夫、季泽得不到爱,她忍受着情欲的煎熬,产生了疯狂般报复的病态心理,对所有男女之爱充满忌妒,包括儿子长白、女儿长安。
儿子长白成了她生命中唯一的男人,她让已结婚的长白整夜陪着她通宵聊天,讲小夫妻的性生活,最后逼得儿媳妇自杀身亡。
与丈夫结合只是使她获得了家产,季泽只给了她爱的煎熬,长白则在她的管教下成了一个浪荡子,连同女儿长安,都成了她病态心理的牺性品。
她生命中的三个男人都不能给她爱,作为女人,她的一生是可悲的一生。
更要说明的是,这个“黄金的枷”,不是她自已愿意戴的,是社会强加在她身上的(作为正常的女人却因为金钱原因嫁给了一个废人,这种违反人性的作法,在封建社会是司空见惯的,女人大多是无法反抗的),最后她被金锁压疯了,想摘也摘不掉了。
小说没有痛诉,没有反抗,只给人一种苍凉的感觉。
张爱玲关注人性,表现人性,《金锁记》写的就是人性受到压抑以至扭曲的故事,小说充满了“人生味”(张爱玲语)。
在张爱玲看来,什么是“人生味”呢?她在散文《道路以目》中写道:“有挣扎、有焦愁、有慌乱、有冒险,所以‘人的成份’特别的浓厚。
我喜欢它,便是因为‘此中有人,呼之欲出’”,我想这便是她对于“人生味”的解释吧,就是人生的本来状态,人和社会的复杂性,“虚伪之中有真实,浮华之中有朴素”(张爱玲语,出自《自已的文章》),当然也可以反过来理解。
比如对七巧拒绝姜季泽求爱时描写,就是真伪并存,虚实共有,使人物更加可信、鲜活。
金锁记读后感2在金锁记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两个人物一个是二奶奶七巧以及她的女儿长安。
对于七巧我开始只觉得的她可恨可叹但看到最后也觉得她可悲起来。
对于她的遭遇也会产生同情。
故事的结尾写到七巧心想她当时如果嫁给哥的结拜兄弟丁玉根,张少泉,或是沈裁缝是否他们会给她一点真心,眼睛落下了泪水。
但七巧内心的扭曲与自私劈杀了几个人,七巧的精神枷锁使长白的妻子绢姑娘和芝寿先后死去,并且都死的悲惨。
让自己的女儿失去幸福,最终走向堕落。
七巧为了让长安婚事流产。
对童世舫的神经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刺激。
最终让他放弃了婚事。
很想不通七巧自己已经遭到了封建枷锁的毒害失去了婚姻的幸福,丈夫对她冷漠没有一点关爱,家中人都低看她瞧不起她,她不仅没有对自己的孩子更加关爱,反而是一种报复。
只因为自己的孩子姓姜。
我觉得七巧实在是太可悲。
书中我最喜欢的女子是长安,长安是个善良温柔的传统中国女子,虽然她抽鸦片,但不完全是她的原因。
也因为她身处封建家庭所以导致了她接连的悲剧。
从中一个细节可以看出她的善良她七巧的母亲对她一次一次威胁,她都没有退缩这个婚事,当她的母亲以童世舫威胁她时,她退缩了。
她知道她的母亲不仅会告诉他抽鸦片的事,还会想办法对付他。
但这一切童世舫都不知道。
他们两个解除了婚姻后两人依然交往,只是从以前的地上转入了地下,这时童世舫对长安的感觉产生了变化开始对长安喜爱,以前童世舫之所以想和长安结婚只是因为她是个传统女子有安全感,因为他曾经被新派女子抛弃。
深受打击而已。
因此想找个传统女子。
对于童世舫的爱情,张爱玲可能觉得男人的爱都是有附加条件的,完美的爱是不存在的。
当她听到长安抽鸦片后,便对长安再也没什么想法了。
有的只是沉默。
当他面对长安时不去问长安为何抽鸦片?只用无声来凝望他。
童世舫对长安的爱也只停留在世俗大多数人的婚姻价值观而已。
长安要得到真正的爱又谈何容易。
当七巧死后。
她的孩子长安和长白也只能悲剧收场。
金锁记读后感3罗曼·罗兰曾经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我们决定不了出身,但可以决定自己要走的路。
成长的过程就生活中出现各种状况,然后一一解决,化茧成蝶。
如果放任自己向命运低头,或者被命运黑化走向深渊,将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三毛说:我来不及认真地年轻,待明白过来时,只能选择认真地老去。
张爱玲的中篇小说《金锁记》中的主人公曹七巧,在人生暮年也未明白过来自己为什么会变了这个样子。
《金锁记》写的是国民时期,在封建制度压迫下,一家麻油店的女儿被卖进姜家(封建家族)的二少爷为妻。
因为她的出身低微,府中的婆婆、妯娌、丫鬟都对她不尊重。
她从一个思想正常的少女,变为一个尖酸刻薄、私欲极强的女人,她的可悲不仅自己是封建社会的受害者,同时又是封建社会的施害者。
她的丈夫是一个得了软骨症站不起来的废人,本想娶她为妾,后因决定不在娶,将她改为妻。
嫁入府中后,她心中思慕府中的三少爷季泽,但是季泽确是个浪荡公子。
来府中看望她的哥嫂,表面上对她百依百顺,不过是想向她索要财物,其实内心是瞧不起她,恨极了她。
她经不住生活的磨难变得疯疯癫癫,口无遮拦,尖酸刻薄。
十几年后,她成为了寡妇,财产分家的时候没有一个人向着她,她又破口大骂,分家后,季泽向她表白,她思来想去认为季泽的表白是为了贪图她的财产,心中暗恋的季泽让她失望透顶,痛哭流涕、破口大骂。
正是因为她没有从丈夫及季泽那里得到爱,忍受着情欲的折磨,形成了极强的嫉妒心理,见不得别人的恩爱,产生了扭曲的病态心理,逼死了进门不久的儿媳。
拆散了本应有好姻缘的女儿女婿,到最后弄的儿子每天逛窑子,女儿吸大烟,家不像家。
女儿长安24岁的时候得了痢疾,七巧不给她找医生,便让她抽大烟,抽着抽着也就上了瘾了。
未出阁的小姐天天抽烟,有人劝阻,七巧道:“怕什么!莫说我们姜家还吃得起,就是我今天卖了两顷地给他们姐儿俩抽烟,又有谁敢放半个屁?姑娘赶明儿聘了人家,少不得有她这一份嫁妆。
她吃自己的,喝自己的,姑爷就是舍不得,也只好干望着她罢了!”长安近30岁,还未嫁出去,七巧注定女儿要做老姑娘,又换了一种腔调:“自己长得不好,嫁不掉,还怨我做娘的耽搁了她!读后感·成天挂搭着个脸,倒像我该她二百钱似的。
我留她在家里吃一碗闲茶闲饭,可没打算留她在家里给我气受!”后来经人介绍,长安认识了漂洋回来的童世舫,俩人已经定了亲,七巧又从中破坏,将女儿说的人不是人,女儿无奈与他分手。
“这些年来,多多怠慢了姑娘,不怪姑娘难得开个笑脸。
这下子跳出了姜家的门,趁了心愿了,再快活些,可也别这么摆在脸上呀——叫人寒心!”这个女儿也不反驳,也不反抗,声声的被母亲拆散了自己的幸福。
“七巧似睡非睡横在烟铺上。
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
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她知道她儿子女儿恨毒了她,她婆家的人恨她,她娘家的人恨她。
她摸索着腕上的翠玉镯子,徐徐将那镯子顺着骨瘦如柴的手臂往上推,一直推到腋下。
”“她自己也不能相信她年轻的时候有过滚圆的胳膊。
就连出了嫁之后几年,镯子里也只塞得进一条洋绉手帕。
十岁做姑娘的时候,高高挽起了大镶大滚的蓝夏布衫袖,露出一双雪白的手腕,上街买菜去。
喜欢她的有肉店里的朝禄,她哥哥的结拜弟兄丁玉根,张少泉,还有沈裁缝的儿子。
喜欢她,也许只是喜欢跟她开开玩笑,然而如果她挑中了他们之中的一个,往后日子久了,生了孩子,男人多少对她有点真心。
七巧挪了挪头底下的荷叶边小洋枕,凑上脸去揉擦了一下,那一面的一滴眼泪她就懒怠去揩拭,由它挂在腮上,渐渐自己干了。
”“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
”小说的结尾七巧死了,但是又一个七巧(七巧的儿女)诞生了,悲凉的命运被锁住了,沉浸在这苦闷的岁月之中。
金锁记读后感4这是第一次读张爱玲的小说,相对以前读的那些,她的小说很短,但读完的心情却是沉重的。
“没有痛诉,没有反抗,只是苍凉”。
小说的开始,通过小双和凤箫两个丫鬟的夜话将整个家族的人物关系以及大致的情况交代了。
其中女主人二奶奶——曹七巧的形象也出现在眼前。
“来自麻油店、嫁给了一个病怏怏的丈夫而且在姜家也没有什么地位”。
似乎故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她的结局是悲剧。
出身卑微的她,之所以能够嫁到姜公馆这样的大家庭,不是因为她自身有多好,而是因为她所嫁的丈夫是残废,做官人家的女儿没人肯嫁他。
可即使嫁到了姜家,她依旧是卑微的,婆婆、妯娌冷落,甚至连丫鬟也可以在私底下说她。
于是本来要强、泼辣的她就愈发口无遮拦,疯疯颠颠,别人也就愈瞧不起她。
这时她是让人同情的,或许当初她没有嫁进姜家,这一切会有不同的结果,她的人生或许是另一番景象。
十年后,成了寡妇的她终于离开了这个束缚的家,本以为她的人生可以换一种方式,可结果却只是从一个牢笼换到了另一个牢笼。
这一次的她是自己心甘情愿被金钱锁住。
有了家产,她就把全部心力用在了护住钱财上,为自已带上了一套金色但沉重的枷锁。
为了钱,她撵走了有意找她的姜季泽,病态地拆散了女儿的婚姻,故意在儿子、儿媳间制造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