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一年级下册认识厘米教案
厘米的认识(教案)青岛版一年级下册数学
厘米的认识(教案)青岛版一年级下册数学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直尺的结构,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会数出给定线段的长度,会用直尺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探究数学问题的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会数出给定线段的长度,会用直尺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表象,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三、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一把学生直尺。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让学生闭上眼睛,用手比划1厘米的长度。
睁开眼睛,用尺子量一量,看看和1厘米的长度一样不一样。
引出课题:厘米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1. 认识直尺。
让学生拿出直尺,观察直尺的结构,然后让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直尺的各部分名称:0刻度线、刻度、1厘米、直尺的边。
2. 认识1厘米。
让学生观察直尺,看看0刻度线和几刻度线之间是1厘米。
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其它1厘米的长度。
引导学生发现,直尺上0刻度线和任何整刻度线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让学生在自己的直尺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并用手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
3. 认识几厘米。
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2厘米、3厘米、4厘米、5厘米的长度,并用手比划出这些长度。
让学生讨论:直尺上几刻度线和0刻度线之间的距离是几厘米?引导学生发现,直尺上几刻度线和0刻度线之间的距离就是几厘米。
4. 数出给定线段的长度。
让学生用直尺量一量给定线段的长度,并数一数线段上有几个1厘米。
让学生讨论:线段的长度和直尺上的刻度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发现,线段的长度就是直尺上0刻度线和线段另一端刻度线之间的距离。
5. 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让学生用直尺画2厘米、3厘米、4厘米、5厘米的线段。
让学生讨论:画线段时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发现,画线段时要先画一个点,然后把直尺的0刻度线和这个点重合,沿直尺边缘画出线段,最后在另一端点上标出线段的长度。
厘米的认识(教案)青岛版一年级下册数学
厘米的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厘米的定义和读法。
2.能够使用卷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能够用良好的语言表达出测量结果。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厘米的定义和读法。
2.测量长度的方法和过程。
难点1.测量小于1厘米的物体长度。
三、教学准备1.多把卷尺。
2.物体模型。
3.讲义草稿。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引入学生已知的长度单位米,提问:大家知道一米有多长吗?2.明确本次授课目标:今天我们来认识另一个长度单位——厘米。
2. 讲解厘米的定义和读法1.定义:厘米是长度单位,是国际标准长度制中的一部分,它是一米的百分之一,简写为cm。
2.读法:注意提示学生“厘米”三个字、数字的读法都要是清晰的“散读”。
3. 实验环节-认识厘米和卷尺1.给学生分发卷尺,并让学生试着测量课桌自己的身高等。
4. 卷尺测量物体长度1.将不同的物品模型(如书、铅笔等)放在讲台前。
2.让同学们分别使用卷尺测量不同物品的长度,并记录下测量结果。
3.比较每个人测量差异的原因,指出一些可能的原因,并帮助他们进行正确的测量。
5. 讨论结果1.将测量结果搜集起来,展示给同学看,并让学生讨论哪个物品最长,最短,哪些物品长度相同等。
6. 总结1.帮助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并让学生回答几个问题:什么是厘米?我们如何使用卷尺测量物品的长度?五、教学评价1.考试测验。
2.课后布置课外作业。
六、教学延伸1.让学生在家中练习使用卷尺测量物品长度,并记录下测量结果。
2.让学生寻找他们周围的物品的长度,并将结果录入一个表格中。
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一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
标题: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一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厘米的概念,知道厘米是长度单位之一。
2. 使学生能够用尺子正确地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能用厘米作单位进行表示。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厘米的概念和特点。
2. 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3. 长度的换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厘米的概念,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2. 教学难点:长度的换算,如何正确地用厘米表示物体的长度。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尺子、铅笔、彩色纸、剪刀等。
2. 学具:学生自带的铅笔、彩色纸、剪刀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演示,让学生了解长度单位,进而引入厘米的概念。
2. 讲解新课(1)讲解厘米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厘米是长度单位之一。
(2)讲解如何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强调尺子的正确使用方法。
(3)讲解长度的换算,让学生学会如何将其他长度单位换算为厘米。
3. 实践操作(1)让学生用尺子测量自己的手指、铅笔等物品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2)让学生用彩色纸剪出不同长度的纸条,并测量它们的长度。
(3)分组进行实践,让学生互相测量对方的身高、桌子的高度等,并记录下来。
4. 总结讲解(1)总结厘米的概念和特点。
(2)总结使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3)总结长度的换算方法。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
(2)让学生互相出题,进行长度的测量和换算练习。
6. 课堂小结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厘米的认识和掌握程度。
六、课后作业1. 让学生用尺子测量家里的物品长度,并记录下来。
2. 让学生用彩色纸剪出不同长度的纸条,并测量它们的长度。
3. 让学生完成教材上的课后练习题。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对厘米有了初步的认识,并能用尺子正确地测量物体的长度。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操作,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信息窗一(厘米的认识)-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信息窗一(厘米的认识)-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什么是厘米,并能用合适的工具进行测量;2.能够正确估计并测量各种长度;3.能够与他人进行合作,完成一些简单的测量任务;4.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识别、估测和测量物体的大小和长度;5.了解厘米与毫米的关系,能够进行简单的换算。
二、教学内容1.什么是厘米;2.如何使用尺子进行测量;3.辨认和估测长度;4.如何与他人进行合作完成测量任务;5.实际应用:测量学生身高、书桌的长度和书的尺寸;6.厘米与毫米的换算。
三、教学步骤1. 导入和出示资料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长度,我们经常在生活中用到长度,比如你们常说的—身高,你们知道身高是怎么测量的吗?老师向学生展示一个尺子或卷尺,让学生了解这个工具是用来测量长度的。
2. 认识厘米1.老师将一个 10 厘米长的木棍或者是卷尺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感性认识“厘米”这个长度单位;2.让学生伸出小手,老师利用比较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手指来估算一个物体的长度和自己身高的长度。
3. 利用尺子进行测量1.自学视频(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下册),了解在使用尺子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及正确的使用方法。
学生在学习视频过程中积极思考,老师引导学生各自寻找规律,并与学生一起讨论、总结;2.老师向学生展示一幅图片或出示物品,让学生用尺子进行测量,记录下所测量的长度,并对比估测的长度和真实长度,总结误差的原因。
4. 合作测量任务1.派小组任务:让学生自由组合,派任务:1)测量课桌长度;2)测量几本自己的书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学生通过比较、交流,共同完成测量任务;2.让学生归纳自己在测量过程中一个反复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5. 厘米与毫米的换算1.利用屏幕展示较大的数字,比如100、 1000,从分别使用厘米尺和毫米尺的角度出发,巩固一下数字的去-留,让学生从数字中感受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差异和联系;2.与学生一起讨论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并带领学生进行捆绑、分类的游戏,加深印象。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1 厘米的认识-青岛版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1 厘米的认识-青岛版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引导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并学会如何使用尺子进行准确的厘米测量。
通过直观的教具演示和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厘米的概念,并能在实际情境中运用。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厘米是长度的一种度量单位,并能够识别和描述厘米。
2. 培养学生使用尺子进行厘米测量的技能。
3. 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难点1. 厘米的概念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较为抽象,需要通过直观的教具和实例进行解释。
2. 学生在使用尺子进行测量时可能会出现不准确的情况,需要指导和纠正。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尺子、厘米尺、各种长度的物品(如铅笔、书本、桌子等)。
2. 学具:学生自带的尺子、纸张、彩笔等。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一些不同长度的物品,引起学生对长度的关注,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准确测量长度。
2. 讲解:介绍厘米的概念,并展示厘米尺和尺子,解释如何使用尺子进行厘米测量。
3. 演示:通过教具演示如何使用尺子进行厘米测量,并让学生跟随演示进行操作。
4. 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使用尺子测量不同物品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5. 讨论与分享:让学生分享他们测量结果,讨论在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6. 总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厘米的重要性和准确测量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1. 在黑板上画出不同长度的线条,并标注出厘米的刻度。
2. 在旁边列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如厘米的概念、使用尺子进行测量的方法等。
作业设计1. 让学生回家后使用尺子测量一些日常物品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2. 设计一些有关长度测量的题目,让学生进行计算和解答。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直观的教具演示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厘米的概念,并学会了使用尺子进行准确的厘米测量。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实践,提高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同时,通过讨论和分享,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内容。
一年级数学下册青岛版(五四学制)《认识厘米》(教案)
五、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厘米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厘米是什么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日常物品的图片,让学生猜测它们的长度,初步感受厘米在生活中的应用。
例题3:小刚有一根绳子,他想知道这根绳子有多长。他用直尺测量,从直尺的“0”刻度线开始,测得绳子的长度为45厘米。请问,这根绳子的实际长度是多少?
解答:小刚已经从直尺的“0”刻度线开始测量,因此绳子的实际长度就是45厘米。
例题4:小丽有一块布料,她想测量布料的长度。她从直尺的“0”刻度线开始测量,测得布料的长度为60厘米。请问,这块布料的实际长度是多少?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重点
- 理解厘米作为长度单位的概念,并能用厘米描述物体长度。
- 学会使用直尺准确测量物体长度,掌握测量方法。
- 能在具体情境中应用厘米进行测量,解决实际问题。
举例:重点之一是使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比如测量铅笔、书本等物品的长度,来加深对厘米的理解和运用。教师应强调测量时需从直尺的“0”刻度线开始,以及在测量过程中保持直尺与被测物体平行等核心操作要点。
3. 厘米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厘米的特性和应用。
过程:
选择不同物品的测量案例进行分析,如书本、桌子、步长等。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测量方法、注意事项,让学生理解厘米测量的多样性和实用性。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不同情境下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并解决问题。
4. 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二、核心素养目标
小学数学青岛版一年级下册《厘米的认识》教案+1
小学数学青岛版一年级下册《厘米的认识》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通过估测,形成初步的估测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严谨、认真的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表象。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每人一把尺子、每组一包学具课时安排1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故事导入,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播放情境动画:阿福的新衣。
(学生观看)(播放动画并配音:从前,有个叫阿福的人,他想做一件新衣服,于是,来到一家裁缝店。
师傅:“欢迎、欢迎,你想做什么?”阿福:“我想做一件上衣。
”师傅:“我来量一量,徒弟,你来记!一拃、两拃、三拃,身长三拃;袖长……”量完之后,小徒弟就按照量好的尺寸认认真真地做起衣服来。
徒弟:“身长三拃,一拃、两拃、三拃……”过了两天,阿福高高兴兴地来取新衣服,穿上一看:“啊!这衣服太小了!”师傅:“哦?我再量一量……告诉你身长三拃,怎么做成了两拃?!”徒弟:“我明明做了三拃长啊,这是怎么回事呢?”)(2)讨论交流:想一想衣服为什么会做小了呢?把各自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活动)(3)汇报:2、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1)怎样做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2)小结:是啊,古代的人们也发现,用不同的工具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所得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为了测量的准确和交流的方便,人们发明了尺子,用尺子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就不会出错了。
(出示尺子)二、新课学习1.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1)初步感知学生拿出尺子,仔细地看一看,尺子上都有什么?把看到的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小组活动)(2)小组汇报交流。
(指名到前面指着自己的尺子说一说)①数字:都有哪些数字?它们是怎么排列的?“0”表示什么?②小竖线:观察这些小竖线你有什么发现?这些长短不同的小竖线都叫做刻度线。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厘米的认识(青岛版五四制)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厘米的认识(青岛版五四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厘米的概念,知道厘米是长度单位之一。
2. 使学生能够用尺子正确地量度物体的长度,并准确地读出数值。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厘米的认识,尺子的使用,长度量度的方法。
2. 教学难点:正确读数,精确量度。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厘米的概念和尺子的使用方法。
2. 演示法:示范如何用尺子量度物体的长度。
3. 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量度,加深对厘米的认识。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出长度的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长度单位。
2. 新课导入:介绍厘米,讲解厘米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对厘米有初步的认识。
3. 尺子的使用:讲解尺子的结构和刻度,示范如何用尺子量度物体的长度。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每组发一把尺子,让他们量度事先准备好的物品,并记录下长度。
5. 总结讲解: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进行点评,讲解正确读数和精确量度的方法。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厘米的认识和尺子的使用。
作业布置1. 让学生用尺子量度家里的物品,记录下长度,加深对厘米的认识。
2.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演示和实践,让学生对厘米有了初步的认识,掌握了尺子的使用方法。
但在实践操作中发现,部分学生在读数和量度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注意事项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2. 在实践操作环节,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操作,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
3. 在课后作业布置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以上就是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厘米的认识(青岛版五四制)的全部内容,希望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在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厘米的认识(青岛版五四制)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实践操作环节。
以下是针对这个重点细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实践操作环节的详细补充1. 实践操作的目的实践操作环节是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加深对厘米这一长度单位认识的重要步骤。
八 阿福的新衣——《厘米的认识》 (教案)青岛版一年级下册数学
八阿福的新衣——《厘米的认识》(教案)青岛版一年级下册数学一、教学目标1.知道1厘米的大小;2.学会用火柴棒、尺子测量物品长度;3.学会用许多个1厘米的小纸片把物品长度量起来。
二、教学重点1.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厘米”;2.学生能够模拟测量物体长度;3.学生能够用小纸条量测物体长度。
三、教学难点1.让学生正确理解什么是“厘米”;2.让学生能够用小纸条量测物体长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介绍厘米的概念和作用,引导学生懂得什么是厘米和它的实际应用。
2. 学习测量长度的方法① 制作火柴棒尺子教师向学生展示如何用火柴棒和齿签制作尺子,并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
② 对物品进行测量先让学生自己在教室里放置物品,比如椅子、桌子、教室门等,然后根据火柴棒尺子和齿签尺子的长度,让学生分别测量物品的长度。
3. 用小纸片量测长度① 制作小纸片教师向学生展示如何用A4纸剪成小纸片,并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
② 用小纸片量测物品长度教师先用小纸片量测出自己的手掌长度,并将结果公布给学生。
随后,让学生用小纸片量测自己的手掌长度,并比照教师的标准来检查自己的测量结果。
4. 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练习,判断以下图中物体的长度是否相等,并让其中一名学生用小纸条量测两图中的物体长度,是否符合标准。
5. 总结教师向学生询问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然后,教师让学生课下自己制作小纸条,用小纸条测量自己家里的一些物品长度,并在下一节课上报告。
五、课后作业制作小纸片,用小纸片测量自己家里的一些物品长度,并在下一节课上汇报。
六、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初步了解了厘米的概念和使用方法,掌握了测量物品长度的方法,尤其是学生学会了用多个小纸条量测物品长度,从而提高了自己的数学能力。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1 厘米的认识-青岛版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1 厘米的认识-青岛版
1. 教学目标
•能正确使用厘米的概念表示物体的长度。
•能灵活使用厘米测量简单物体长度,计算数值。
•能利用学过的概念进行物体长度的比较和排序。
•能提高对数学计量的兴趣和理解。
2. 教学重点
•厘米的概念和应用。
•物体长度的测量和数值计算。
3. 教学难点
•物体长度的比较和排序。
4. 教学过程
4.1 导入新课
1.点名并询问学生今天过得怎么样。
2.介绍今天要学的内容。
3.通过让学生找寻教室里最短的物品、最长的物品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长度的概念和表示方式。
4.2 新课讲解
1.罗列具有不同长度的物品,引导学生了解物体长度的概念。
2.引入厘米的概念和求值方法,欣赏一些普通物品的长度并进行对比学习。
3.通过实际测量物品长度的方式,让学生准确了解厘米的概念和应用,并通过计算获取长度的结果。
4.3 教学练习
1.老师带领学生到实验室为实验中心的桌子进行测量。
2.让学生每人测量两种以上不同长度的物品,并用厘米表示。
3.让学生利用计算器进行厘米长度的加减法运算。
4.4 拓展练习
1.让学生自行测量身高,并利用厘米进行表示。
2.让学生找出教室里的最高、最短等物品的长度,并利用厘米进行表示。
3.让学生尝试利用之前学习的植物长度、树木高度等进行厘米测量和计算。
5. 课堂小结
在本堂课中,我们了解了厘米长度的概念和应用,并学会进行物体长度的测量和计算。
希望大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继续了解和利用这些知识。
《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青岛版数学一年级下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耐心和细心的学习态度,培养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对象是一年级下册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例如认识了数字和基本的数学运算。然而,他们在长度单位的概念和实际操作上可能还存在一些困惑。
-点评作业:教师要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鼓励学生继续努力。例如,教师可以点评学生的作业,指出学生作业中的优点和不足,对学生的优点进行表扬,对学生的不足进行指正,并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提高作业质量。
《长度单位的探秘》:一篇介绍长度单位的发展历程和各种长度单位的文章,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更深入的了解。
《测量大师》:一篇介绍著名测量学家和他们的测量成就的文章,激发学生对测量的兴趣。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1)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查找更多关于长度单位和测量的知识,例如,长度单位的换算、测量工具的发展等。
3.教学影响:由于学生们对长度单位的理解不够深入,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注重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厘米的概念。同时,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趣味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在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方面,教师需要加强课堂管理,引导学生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纪律意识。
根据以上分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巩固,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同时,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纪律意识。
-反馈作业情况:教师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第一篇: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内容:青岛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75页信息窗一教学目标:1、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刻度尺,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借助实物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
3、初步学会用直尺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知道1厘米、几厘米的实际长度,会估测和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具准备:学具袋:长1厘米的红色小棒、2厘米的蓝色小棒、5厘米的黄色小棒,画有线段的长方形纸片(长 12厘米,宽8厘米),课件、直尺教学过程:课前交流:猜谜语激发学生兴趣:五个小兄弟,长短不整齐,捏紧在一起,干活有力气。
(手)师:孩子们,你们都有一双灵巧的小手,请伸出你的右手,你能叫出五个手指的吗?(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师:(伸出一拃)像老师这样把手张开,我们通常把拇指尖到中指尖的长叫一拃,来同学们也伸出你的一拃让老师看看,指一指从哪到哪的长是一拃。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师:你们喜欢听故事吗?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课件出示:阿福的新衣图片)教师讲故事师:阿福的新衣为什么做小了?生说原因,教师评价师:怎样才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师父量师傅做,徒弟量徒弟做,用尺子量)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1、认识尺子师:以后的学习生活中经常用到一些尺子(课件出示:软尺、三角尺、直尺)师:今天我们主要认识直尺(课件出示:空直尺)老师的直尺和你们的一样吗?(不一样)师:谁能说说缺少了什么?生1:小竖线。
生2:数字。
生3:图案(评价:图案是用来装饰的)师:(课件演示)这些小竖线叫刻度线,这些数字中最小的是几?生:是0 师:0在尺子上表示起点引导学生观察刻度线都一样吗?生:不一样,有长有短课件演示教师说明相邻的两条长刻度线之间就是一大格师:你知道这一大格的长度是多少吗?生1:1米生2:1拃生3:1厘米师:这一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厘米(板书课题)师:厘米是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用的单位引导学生观察直尺上除了刻度线和数字还有什么?课件演示:cm 教师介绍:cm表示厘米2、认识1厘米(1)从直尺上找1厘米师:我们知道了1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你能从直尺上试着找找1厘米吗?学生同桌交流找1厘米学生汇报(注意指导学生把话说完整:从几到几的长度是1厘米)课件演示:师:从6到几的长度是1厘米?从4到几的长度是1厘米?4还到几的长度是1厘米?生答引导学生把两句话合起来说一说从4到几的长度是1厘米?(培养学生完整的表达能力)(2)测量1厘米师:我们认识了1厘米老师要考考你们的眼力和动手能力,每个小组的学具袋里有三根小棒,你能根据刚才的学习估计一下那根小棒的长度是一厘米吗?学生估计师:怎样才能准确判断?生:用尺子量师:这是一个好办法学生动手测量汇报说量法课件演示:红色小棒不管对准哪一个刻度线都占一大格也就是1厘米(3)感受1厘米学生拿起红色小棒看看1厘米有多长,用手指比划一下多大长度的空是1厘米师:1厘米这么短,想想在你的手上、身上周围的物体中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3、认识几厘米(1)回忆总结方法师: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都用到什么方法来认识1厘米?小结:看一看、估一估、量一量师:只认识1厘米是不够的,我们还要认识几厘米。
青岛版一年级下册 厘米的认识教案
一、教学内容:青岛版一年级下册厘米的认识二、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通过估测,形成初步的估测意识。
3.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
三、重点难点: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测量的方法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四、教学用具:纸条(1cm×1cm,1cm×5cm,1cm×10cm各一)学生直尺。
五、学情分析:《认识厘米》是青岛版一年级下册的内容。
通过“阿福的新衣”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要让学生了解尺子,懂得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找、估、量等学习活动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
六、亮点预设:认识厘米的教学是学生从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引入的。
教师引导学生看一看、比一比、找一找、猜一猜、量一量等形式探究发现知识形成技能,形成初步的长度观念。
七、设计理念:1、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认识厘米的教学,就是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引入的。
由此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
2.合作探究,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本课教学注重引导学生以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
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找一找、猜一猜、量一量等形式,探究知识形成技能。
建立厘米的概念,增强其空间观念与学习兴趣。
八、教学过程一、课前交流,动画导入1、师:小朋友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请你仔细看!(放动画片:阿福的新衣)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阿福身上发生了怎样的故事?看谁听得最认真师:谁知道?(留少许时间思考)师:那要使阿福的衣服做得正好,该怎么办呢?师: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通常用尺子,实际生活中,测量比较短的物体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认识厘米(板书:认识厘米)(二)、合作探究:1、认识尺子。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厘米的认识》 青岛版五四制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厘米的认识》青岛版五四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厘米的基本概念,能够用厘米测量物体长度,并能够准确地读取测量结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欲望,培养学生严谨、细心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1. 厘米的概念:介绍厘米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厘米是一种长度单位,1厘米等于10毫米。
2. 厘米的测量方法:教授学生如何使用直尺进行厘米的测量,包括放置直尺、对齐刻度线、读取测量结果等。
3. 厘米的实际应用:通过实际测量活动,让学生掌握如何用厘米测量物体长度,并能够准确地读取测量结果。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厘米的概念、测量方法和实际应用。
2. 教学难点:如何准确地读取测量结果,以及如何将厘米应用于实际测量中。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复习等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长度单位,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究新知:通过讲解、示范、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掌握厘米的概念、测量方法和实际应用。
3.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测量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测量方法,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4. 巩固练习:通过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5.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作业布置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题。
2. 结合生活实际,用厘米测量家中物品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六、板书设计1. 厘米的概念:长度单位,1厘米等于10毫米。
2. 厘米的测量方法:使用直尺进行测量,注意放置、对齐和读取。
3. 厘米的实际应用:测量物体长度,准确地读取测量结果。
七、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示范、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厘米的概念、测量方法和实际应用。
在实践操作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
厘米的认识(教案)-一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学制)
厘米的认识(教案)-一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学制)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认识厘米的概念和单位;2.通过实物,直观感受厘米的大小及其与其他长度单位的换算;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其计量常识。
教学重点1.厘米的概念和常见实物的长度;2.厘米与分米、米的换算;3.通过探究、比较等方式,加深学生对厘米的认识。
教学难点1.厘米与毫米的比较和换算;2.厘米与分米的换算。
教学方法1.课前通过介绍实物或图片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通过教师示范和学生模仿的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厘米的大小;3.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探究的方式,加深他们对厘米的认识;4.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归纳总结等方式,加深学生对厘米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引入1.教师出示一只笔,问学生这支笔有多长?学生回答,“很长”、“不知道”。
教师介绍笔的长度是10厘米,让学生观察、感受;2.教师再出示学生熟悉的物品,如椅子、书等,并问学生它们的长度是多少厘米。
学生可以先感受,再尝试估计长度。
二、直观感受厘米1.教师让学生用尺子量自己的手指,再用手指感受一下自己的头发长度;2.教师拿来一张纸,让学生模仿教师展示,用尺子量一下纸的大小,运用适当的语言描述大小与自己的手和身体相比;3.教师进一步引导,可让学生拿出自己带来的小物品等进行感受。
三、探究厘米1.教师在黑板上画出1厘米长度的直线段,让学生观察、感受。
然后画出2厘米、3厘米、4厘米、5厘米的直线段,让学生对比大小;2.教师让学生用尺子量教室里某些东西的长度,如桌子、窗户等。
通过学生的实验,让他们体验到量尺寸的有趣之处;3.教师出示两个长度不同的实物,让学生比较,问比较时应该用什么单位,引导他们用厘米进行比较;4.教师布置练习。
四、巩固练习1.出示两个长度不同的实物,让学生比较,并判断哪一个更长;2.让学生找到教室里3个厘米长度的物品并测量他们的长度;3.教师告诉学生一根线段长度是12厘米,让学生运用计算和推理的方法,探究它是由几个厘米组成的。
一年级下册 数学 教案 《厘米的认识 》 青岛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厘米的认识》青岛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为青岛版一年级下册数学《厘米的认识》。
课程将引导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并学习如何使用尺子进行测量。
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动手操作,让学生理解厘米在日常生活用品中的应用,并能够准确地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
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厘米”的概念。
2. 培养学生使用尺子进行准确测量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厘米的应用,提高观察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4.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厘米的长度概念及其与生活的联系。
2. 学会正确使用尺子,包括尺子的摆放、对齐和读数。
3. 能够将厘米与其他长度单位进行初步的换算。
教具学具准备1. 各种长度不同的物品,如铅笔、书本、桌子等。
2. 尺子、卷尺等测量工具。
3. 教学课件,包括厘米的定义、使用方法等。
4. 练习题和活动材料。
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导入- 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对长度的初步认识。
- 展示不同长度的物品,引导学生用肉眼比较它们的长度。
第二阶段:新知学习- 介绍长度单位“厘米”,并通过课件展示厘米的定义和标准。
- 演示如何使用尺子测量物品长度,并指导学生亲自操作。
- 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互相测量并记录结果。
第三阶段:实践应用-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长度测量和单位换算。
- 选取生活用品,让学生现场测量并记录数据,体验厘米在实际中的应用。
第四阶段:总结提升- 回顾课程内容,总结厘米的认识和使用方法。
-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测量经验。
- 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提出改进建议。
板书设计板书将包括以下要点:1. 长度单位“厘米”的定义。
2. 尺子的正确使用方法。
3. 测量长度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4. 常见物品的长度测量示例。
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测量家中三件物品的长度,并记录数据。
2. 思考题:讨论厘米与其他长度单位的关系。
3. 扩展活动:收集生活中使用厘米的例子,并分享给同学。
厘米的认识(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下册青岛版
教案:厘米的认识年级:一年级学科:数学教材版本:青岛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厘米的概念,知道厘米是长度单位之一。
2. 使学生能够使用尺子正确地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能够用厘米作为单位进行表示。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1. 厘米的概念和认识。
2. 使用尺子进行测量。
教学难点:1. 正确使用尺子进行测量。
2. 数据的读取和记录。
教学准备:1. 尺子2. 测量物体(如铅笔、书本等)3. 教学PPT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如铅笔、书本等,询问他们是否知道这些物体的长度。
2. 引出长度单位的概念,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将学习一个长度单位——厘米。
二、新课内容1. 向学生介绍厘米的概念,解释厘米是长度单位之一,用于测量物体的长度。
2. 展示尺子,告诉学生尺子是测量长度的工具,尺子上的刻度就是厘米。
3. 通过PPT展示一些物体的长度,让学生初步感受厘米的大小。
4. 进行示范,如何正确使用尺子进行测量,强调尺子要放平,视线要与尺子平行。
三、动手操作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一把尺子和一些测量物体。
2. 引导学生小组内合作,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3. 老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测量方法和数据记录。
四、总结与展示1. 让学生展示他们的测量结果,并分享他们的测量过程。
2. 对学生的测量结果进行总结,强调正确使用尺子进行测量的重要性。
3. 回答学生的问题,巩固他们对厘米的认识。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让学生回家后,用尺子测量家里的物体,如桌子、椅子等,记录下来,并尝试用厘米表示。
2. 家长签字确认,加强家校合作。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身边的物体,让学生初步感受长度单位的概念,再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测量过程,提高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尺子进行测量,并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
通过课后作业的布置,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加强家校合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厘米》教学内容:青岛版一年级下册《认识厘米》教学目标:1经历统一长度单位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借助实物建立1厘米的长度单位。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经历统一长度单位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借助实物建立1厘米的长度单位。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故事导入:大家有没有跟妈妈去做过衣服?你知道吗做衣服时要“量体裁衣”。
只有量的准确,做出来的衣服才合体。
可是,一个叫阿福的人在做衣服时就发生了一个笑话。
想知道吗?师:谁能看着这四幅图,给大家讲一个数学故事?(-----)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一)感受统一单位的必要性:师引导:是啊,大家看到了阿福很不高兴,小徒弟也很纳闷,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呀!生发现:因为师傅与徒弟的的手不一样大。
师小结:同学们,为了便于应用和交流,在测量时,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它就是长度单位。
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做单位。
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
(二)观察尺子,发现知识:引导:请学生拿出直尺,互相说一说,你知道有关尺子的那些知识?小结:尺子上有刻度,从0到1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请你们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
观察:在我们的身边或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思考:你知道从0刻度到3刻度之间的一段有多长吗?0到7呢?(三)学习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出示不同的测量方法,小组讨论,你认为哪种测量方法最好?说明原因。
小结:测量物体长度时,先把物体放平,一般将物体的左边和0刻度线对齐,物体的右边对着几厘米就是几厘米。
学生具体测量小徒弟的一柞有多长,你是怎么看出来的?三、自主练习:1、你会量吗?(出示77页自主练习第1题图。
学生独立测量图形中各线段的长度,填在书上。
)2、小蟋蟀能跳多远?填一填。
(出示77页自主练习第2题图。
学生独立观察,填写结果。
一年级厘米的认识----教案(5篇)
一年级厘米的认识----教案(5篇)第一篇:一年级厘米的认识----教案《厘米的认识》教案教学目标: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结合实际,经历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能用刻度尺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限整厘米数)3、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
4、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厘米的认识,难点:是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具准备:课件、各种尺子。
信封1(1厘米、3厘米、9厘米长的小棒)、信封2(软尺)、直尺5根《厘米的认识》一、检查预习课前让大家看了75页,大家谁能给大家讲个故事?为什么阿福的衣服做小了?生:师傅的手大,徒弟的手小。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1、长度单位的统一老师听明白了,师傅的手大,徒弟的手小,请你到前面来,我们演示一下。
师:我当师傅你来当徒弟好吗?(比手,比拃)教师:我们一起用自己的拃量一量课桌的长度好吗?(开始,并交流结果)师:我明白了,一样的桌子,老师的手大,你的手小,所以结果不一样。
徒弟再给阿福做衣服的时候,也是这样的情况,对吗?师:那怎样做才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生1:师傅的手量,师傅做,生2:徒弟的手量,徒弟做。
(评价:你的想法真独特,谁还想说说你的想法)生3:用尺子量。
(真聪明)师总结:其实,古代的人们也发现了用不同的标准去测量同一个物体,量出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现在,我们使用的是全世界统一的长度单位。
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你的学生尺,仔细观察,你发现尺子上都有些什么?(大约1分钟多,)把你的发现说给同桌听一听。
(出示课件:尺子)2、学生观察探究,认识尺子师:为了观察的方便,老师把尺子放大了,请同学们一起来看看,谁来把你的发现说给全班同学听听。
(1)、生活动。
(2)、师:谁想把自己的发现说给大家听一听?生1:数字。
这些都是刻度生2:线。
师:这是刻度线。
谁还有补充。
生3:字母CM 教师:CM是国际长度单位厘米的表示方法,是人们在测量较小物体时常用的长度单位,今天,我们就来重点学习厘米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厘米》教案
[教材简析]
“厘米的认识”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其他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问题的基础。
教材在安排上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以连环画“阿福的新衣”为背景,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问题,激发兴趣,为认识“厘米”提供背景。
第二部分:“你说我讲”包括1个红点问题和1个绿点问题。
红点问题“这是怎么回事?”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引导学生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绿点问题“徒弟的一拃有多长?”引导学生探究测量的方法。
第三部分:“自主练习”。
第1、3题,目的是让学生应用正确的测量的方法进行测量;第2题,目的是让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巩固从不同的起点量得的物体长度的读法,加深对厘米的认识。
教学的重难点是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的过程,能用刻度尺正确测量
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数)。
3、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4、在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故事,我们一起来这个故事。
在讲故事之前呢,老师想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一拃,小朋友知道一拃有多长吗?
学生回答:
一天,阿福来到裁缝店,想做件衣服,于是呢?师傅就开始用手给阿福量,一拃,两拃,三拃...... ,就这样徒弟在旁边认真的记录着,记录完了,徒弟就开始做衣服了,过了几天,衣服做好了,阿福来取衣服,一件奇怪的事情就发生了,徒弟明明是按照记录的尺寸做的,衣服为什么就变小了呢?师傅量的时候是三拃,徒弟做的时候也是三拃,这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回答:
谈话:怎样才能让阿福穿上合适的新衣?(引导学生联想到尺子)
所以呢?以后在测量物体长度时,通常要用尺子,在测量时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长度单位。
测量较短的物体时一般用厘米作单位,厘米可以用字母cm来表示。
(板书)
[设计意图:创设故事情境,有助于学生感知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关于测量方面的生活经验,为学生联想到用尺子测量,认识厘米,打下基础。
]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认识尺子
谈话:你见过尺子吗?看一看,你的尺子上有什么?(引导学生展示交流,认识尺子上的刻度线、数字、cm。
并适时板书课题----厘米的认识。
)
谈话:看到“厘米”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估计学生能够提出“1厘米多长?”“厘米是用来干什么的?等问题)[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探
究问题的欲望明确探究方向。
]
(二)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1、在尺子上找1厘米。
谈话:1厘米有多长?你能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吗?同桌互相找一找,准备班内交流。
2、班内交流。
3、小结:尺子上相邻两个刻度线之间或者1个大格的长就是1厘米。
4、找出学具盒中1厘米的小棒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尺子一起认识了1厘米的长,你能从学具盒中找出1厘米长的小棒吗?
5、用手比划1厘米大约的长度。
谈话:把小棒放在两个手指之间,拿掉小棒,看看手指间的空有多大。
6、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大约有多长。
7、找一找生活中大约是1厘米长的物体。
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你能找到哪些?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参与从尺子上找出1厘米,找1厘米长的小棒,比一比1厘米的大约有多长,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找一找生活中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一系列活动,经历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认识过程,有利于学生加深对1厘米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
(三)认识几厘米,学习度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1、读0刻度为起点的线段长度
(1)读0刻度到2刻度之间的线段的长度
谈话:刚才我们一块儿认识了1厘米,大家看这是几厘米?你是怎样知道的?(投影出示:0刻度到2刻度的线段)(2)读0刻度----3刻度,0刻度---4刻度……0刻度---10刻度的线段的长度
谈话:你还能读出这些线段的长度吗?(依次出示:0刻度----3刻度,0刻度---4刻度……0刻度---10刻度的线段)
(3)找规律、总结方法
谈话:通过读这些线段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
2、读任意刻度为起点的线段长度
(1)读2刻度到5刻度之间的线段长度(投影出示:2刻
度到5刻度之间的线段)
谈话:你能读出这条线段的长度吗?说说你是怎样知道的?(根据学生情况,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即时肯定,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2)运用方法,巩固应用
谈话:你能用刚才的方法读出这些线段的长度吗?(投影出示6刻度—10刻度,2刻度---11刻度,6刻度---12刻度的线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度量的过程中,认识几厘米,学习度量的方法。
]
3、试一试(课本77页第2题)
谈话:这是蟋蟀和蝈蝈在一场比赛中跑的路,仔细观察谁跑的路长?为什么?
(1)独立思考
(2)班内交流
[设计意图:由“谁跑的路长?”引入,能够引发学生之间进行争辩,有利于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体会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发展思维。
]
(四)学习用厘米进行测量的方法
同学们,咱们已经认识了1厘米和几厘米,如果老师想让咱们同学们测量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度,该怎么测量呢?开动你的小脑筋,动手量一量,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商量一下。
(1)学生动手测量
(2)展示测量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测量的方法,抓住出现的问题进行展示、交流,实施以学定教策略。
)
(3)反思
谈话:根据刚才的交流,你能说一说,测量物体的长度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1、做一做(课本77页第1题)
(1)独立测量
(2)班内交流(先交流线段的长度,在交流测量的方法)[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估计—验证—反思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在学习测量方法的同时,体会数学思想方法。
]
三、自主练习,应用拓展
1、自主练习第1题。
2、自主练习第3题。
谈话:用这节课学习的知识量一量你的手掌、一拃以及身体其他部位的长度。
[设计意图: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乐趣。
]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你学的怎么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反思、评价。
]
[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把认识厘米,学习测量方法与解决问题紧密结合。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学习知识,体会方法。
具体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
1、在关键处创设问题,为学生思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引入新课时,抓住故事中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活了学生已有的关于测量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认识厘米,体会度量的方法奠定了基础。
在解决自主练习第2题时,针对学生只看终点不看起点的问题,设问:“到底谁跳得远?为什么?”引导学生在辨析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了“几厘米”的意义,体会到了度量的方法。
2、注重引导学生在做中学。
本节课,引导学生在找一找、量一量、数一数的过程中自主地认识了1厘米、几厘米,发展了空间观念。
3、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本节课始终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上,遇到问题首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当学生有了想法想说一说,遇到困难想问一问时,及时地组织合作交流,在老师引导下学生不仅认识了1厘米的实际长度,而且体会到了猜测、验证等数学思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