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通解》第二十五课:太阳病篇汗法禁忌(一)

合集下载

论《伤寒论》太阳篇之汗法

论《伤寒论》太阳篇之汗法
巾 , 内踝 下 足 跟 内 侧 方 软 组 织 处 进 针 , 度 约 3e 4e 基 在 深 m~ m,
大 毕 主 作者简介 : 吴胜积, ,3岁, 专 学 历 , 业 于 新 乡 医 学 院 , 治 男 4
医 师。
本就是压痛点的位置 , 注入曲氨奈德 2 g2 0m ,%利多卡 因 3 l , m 09 . %氯化钠 2 混合液 , 注药边按压 痛点做浸润状注射 , ml 边 确 定压痛感 消失后 出针。 在原进针点刺入 4号汉章针刀直达跟骨
维普资讯
一 0固囤国国目镯回国昏
外侧压痛 。6 例患者显示足跟水肿 , 压之有囊性感 。
1 诊 断 标 准 . 2 1 . 足 跟下 疼 痛 ,有 “ ” 晨 起 着 地 )“ ”稍 活 动 ) .1 2 重 ( 、轻 ( 、 “ ”久活动) 点。 重 ( 特 1 、 跟 骨结 节 前 下 方 压 痛 , 深压 痛 为 主 。 .2 2 以
6个 月内( 03 , 占9 . %)我们采用小 针刀配合 曲氨奈德治疗 , 疗效 满 意。小针刀直接切开应力增高的跖长韧带 , 缓解跖 长韧带张 力; 曲氨奈 德为含氟长效肾上腺皮质激 素 , 有较强而持久 的 具
抗 炎抗过敏作用 , 能抑制结缔组织增 生 , 降低 毛细血管和细胞
膜的通透性 , 减少炎症渗出 , 故对跟骨结节前 内侧的牵拉性骨 刺有抑制作用 , 对局部和炎性水肿有 减轻作用 , 对局部损伤有 修复作用 , 从而达到症状消失 , 临床痊愈 的 目的。
其 次 , 阳病 之 汗 , 太 既有 一 汗 不 解 , 汗 之 法 , 再 又有 “ 服 病 一
跟痛 症 主要 由跟 骨 脂 肪 垫 炎 和 跖 腱 膜 炎所 引起 , 见 的 由 少

《伤寒论》中的汗法

《伤寒论》中的汗法

《伤寒论》中的汗法《伤寒论》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医学著作之一,被誉为中医经典之一。

其中的汗法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疾病。

本文将从《伤寒论》中的汗法角度,详细介绍其原理、适应症及禁忌症等内容,以期增进对中医治疗方法的了解和认识。

《伤寒论》中的汗法是基于中医理论中的“巳阳不足”而进行的治疗手段。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的阳气和阴气相互作用,维持身体健康平衡。

当人体阳气不足时,就会出现寒邪侵袭,引起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的症状。

此时需要通过汗法来调动人体的阳气,排出寒邪,达到治疗的目的。

汗法的适应症主要包括恶寒发热、头痛身痛、风寒感冒、外感寒邪等病症。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苔、脉象等情况来判断患者的病情,从而决定是否采用汗法治疗。

一般情况下,患者出现恶寒发热、汗出不透、身痛头痛等症状时,适合采用汗法治疗。

汗法也有一定的禁忌症。

在中医理论中,提到了在某些情况下不适宜采用汗法治疗。

比如在脾胃虚弱、津液不足、阳明病不可大汗、脉浮数、不可发汗等情况下,使用汗法治疗会导致身体阳气耗散,加重病情,因此需要慎用汗法。

汗法的具体治疗手段包括推拿、灸法、艾灸等。

推拿是通过按摩的方式来刺激体表穴位,促进体表循环,加速汗液排出。

灸法是通过燃烧艾条来刺激经络穴位,达到温通经络、散寒祛邪的目的。

艾灸则是通过燃烧艾草来温热穴位,驱邪散寒,促进病气排出。

在使用这些治疗手段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避免过度使用,导致身体阳气过弱。

在进行汗法治疗时,需要注意保暖避风,并注意准备一些温水等,以便及时补充水分,避免脱水的发生。

《伤寒论》中的汗法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它通过调动人体的阳气,排出寒邪,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汗法并非适用于所有病症,而且在使用的过程中也有一定的禁忌症,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进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通过对《伤寒论》中的汗法的了解和认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治疗方法,为中医的传承和创新提供更多的参考。

伤寒论之太阳病篇

伤寒论之太阳病篇

伤寒论之太阳病篇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一、太阳病经证:(一)中风表虚证:桂枝汤及其兼证桂枝汤证: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桂枝汤主之。

(13)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95)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服以须臾,可啜热粥以助药力。

忌生冷、酒酪、五辛、粘滑、肉类等。

)桂枝加葛根汤证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桂枝加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病机:风寒外束,营卫不和,经输不利,筋脉失养。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紧固缩、转动不灵。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

(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43)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8)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病机:风寒在表,营卫不和,肺气上逆。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头痛,咳喘气逆。

治法: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桂枝加附子汤证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桂枝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病机:表证未除,阳气虚弱,阴亦不足。

主症:发热,恶风,头痛,汗漏不止,四肢拘急不适,小便不利等。

治法:扶阳解表。

桂枝去芍药汤证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伤寒论》中的汗法

《伤寒论》中的汗法

《伤寒论》中的汗法汗法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而《伤寒论》对汗法也有较为详细的阐述。

接下来本文将对《伤寒论》中的汗法进行介绍。

首先,汗法适应症首先在《伤寒论》中明确了。

其中,《伤寒论》指出:“内热除外寒,诸寒皆发汗法”。

简言之,汗法适用于内热、外寒或身体发寒的情况。

《伤寒论》还规定了汗法的时间。

其中,《伤寒论》指出:“治病必先攻其病所由收其外者,此先应汗法也。

”此语中所说的“收其外者”,是指缓解身体表浅部位的症状。

因此,汗法的时间应放在初期症状出现之际,以便及时调节病情。

在汗法的实施中,首先要明确汗法的目的。

《伤寒论》指出:“必证其气度汗之”,也就是说,应根据个人体质结合不同的病情调节汗出量。

《伤寒论》中也强调了汗法的操作技巧。

其中,《伤寒论》提出:“大汗出后,以水濡有汗之处,不可令其得风,浴盆中亦不可有风口,又宜令汗立得自出,勿使客迎。

”所以,在汗法中一定要注意顾及患者感受和体温,适时裹好被子或加衣调节温度,这样能够更好地达到治疗效果。

最后,《伤寒论》中还提出了汗法的注意事项。

其中,《伤寒论》指出:“ 凡服汤吐下,勿令近水,近水必吐,今汗出亦然。

”也就是说,服用药物治疗过程中尽量避免接触水份,否则有可能引起副作用。

此外,《伤寒论》还指出:“常令欲罢不能者,方为止汗。

” 意思就是,汗过多过久会损伤人体的生命力,所以在适当的时候应该停止汗法。

如果出现头晕、乏力、口干等症状时,也应该停止汗法,及时保养身体以达到治疗效果。

总之,《伤寒论》中的汗法,是一种有效的治疗疾病的方法。

在实际操作中,医护人员需要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精细操作,因人而异,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伤寒论》中的汗法

《伤寒论》中的汗法

《伤寒论》中的汗法《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的一部分,作者是东汉末期著名医学家张仲景。

《伤寒论》是一部研究发热病的经典著作,对于探讨伤寒(古代对于发热病的统称)的病因、发病机理、诊断与治疗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在《伤寒论》中,汗法是治疗伤寒的重要疗法之一。

根据《伤寒论》的记载,通过适当的汗法可以帮助病人排除体内的湿邪、热邪,从而缓解病情。

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张仲景提出了不同的汗法。

《伤寒论》明确强调了疟疾的治疗需要辨证施治,治疗方法有清热解毒法和调和营卫法。

清热解毒法主要采用了温法、凉法和药物治疗,温法主要是通过发汗的方法来治疗疟疾。

温法通过增强病人汗液的排出来清除体内的湿邪、热邪。

张仲景提到了不同的温法,如棉被包汗法、用草药调汗法、用盐醋发汗法等。

棉被包汗法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给病人服药,然后用被子将病人包裹住,使其出大汗,达到排出湿邪、热邪的目的。

而用草药调汗法则是在服用药物的使用具有发汗作用的草药,来促使病人汗出体外。

用盐醋发汗法则是在服用药物前先用盐醋擦拭病人的脸、手、足等部位,再敷上盐醋麻布,然后用被子包裹,使病人出汗。

凉法是一种在《伤寒论》中提到的治疗疟疾的方法,通过降低病人体温来治疗疟疾。

据《伤寒论》记载,凉法包括冰水浴、冰块敷贴等方法。

当病人发热严重时,可以使用冰水浴来降低体温,但需要注意将病人的头部埋在水中,以免受寒风刺激。

冰块敷贴则是将冰块贴于病人的头部、手、足等部位,通过冷敷来降低体温。

药物治疗是治疗疟疾的重要手段,根据《伤寒论》的记载,张仲景提出了一系列的药方用于治疗疟疾。

石膏汤是一种常用的方剂,它主要由石膏、知母、阿胶等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发汗的作用。

除了石膏汤外,还有桂枝汤、麻黄汤等方剂也可以用于治疗疟疾。

《伤寒论》中的汗法不仅适用于疟疾的治疗,还可以用于治疗其他类型的伤寒发热病。

通过合理的发汗治疗,可以促进病人排除体内的湿邪、热邪,改善体内环境,缓解病情,恢复健康。

《伤寒悬解》太阳病——麻黄汤与禁忌症

《伤寒悬解》太阳病——麻黄汤与禁忌症

《伤寒悬解》太阳病——麻黄汤与禁忌症太阳二十三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

太阳入阳明去路。

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

此麻黄证。

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1伤寒,不大便六七日,是有阳明之里燥,但头痛有热者,是为太阳之表证。

六七日不大便者,是宜与承气汤,以泻里热。

但有头痛发热之表证,且小便清长者,知不在里。

仍在表也,当须发汗,此麻黄汤证,麻黄发表寒以泻卫闭。

卫闭不开,郁其里燥,表闭未解,故发热头痛,里燥未实,故小便清长,故知仍在表也。

麻黄汤,发汗解表,窍开卫泄,表里俱解,此是太阳入阳明之去路,此教辩病在太阳与之阳明之别也。

重点就是小便清长者,津液未亡也。

阳明燥实,必亡津液而无小便。

2若头痛者,必衄。

头痛者,即是表闭卫气不泄,逆冲头面也。

麻黄解表之前,而有头痛者,麻黄解表之后必衄,此衄,即是营郁不达而遏闭卫气上冲,卫气郁迫莫容,自寻出路,必上冲鼻窍而为衄证也。

为什么提纲言痛者,必衄,因头痛即为卫气上冲。

麻黄之后,卫气外泄而头痛外已解,营郁不解,营郁其卫,卫也如头痛上冲一样而上冲,故必衄血也。

此麻黄之后,故宜桂枝汤,以泻营郁,使不闭束卫气,卫气松缓,则衄证免矣。

桂枝仍是通经解肌,白芍息风凉血,调和营卫,卫气外达,则不上冲,气不冲则血不动。

故本条仍是麻黄证之后而又用桂枝汤者。

同上条麻黄汗后用桂枝一理。

试问不用麻黄之前,无汗而衄血,谁敢用桂枝,师言衄证,是麻黄之后也。

麻黄证之卫冲头痛,故营遏卫气,卫冲必同头痛之理而必衄也。

3综述;不大便六七日,是阳明里证,“宜”承气汤。

而头痛而有热者,是太阳表证,小便清长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麻黄证头痛者,卫气之逆冲,营郁不达必衄者,也卫气之逆冲也。

麻黄之后,营卫不和,卫气之上冲也,故言必衄而用桂枝汤也。

4本条提纲“当”须发汗,“若”头疼者,皆是为重点,辩证论治的关系,以后出现的这些字皆为重点,此即为中医定理,治辩公式,论治立法也。

太阳二十四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伤寒悬解》——太阳中风与桂枝汤禁忌

《伤寒悬解》——太阳中风与桂枝汤禁忌

《伤寒悬解》——太阳中风与桂枝汤禁忌太阳十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1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此有内闭之风不能外散也,先刺风池,风府,以泻内闭之风,后与桂枝汤则愈。

风池,足少阳穴,风府,督脉穴。

太阳十一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1太阳病,外证未解者,是发热汗出之义,脉浮弱者,阳浮阴弱也,外感阳浮,阴弱营虚。

当以桂枝汤,补营虚而发皮毛,自表而达里,调和营卫。

2虽言外证未解,是发热汗出,重点是有汗,无汗者不可用桂枝汤。

浮弱不浮紧,则外有寒而不闭,只是外证不解,桂枝汤补虚化营,通经解肌,营卫调和而自汗出,是为汗解之义。

3本条提纲有一个“当”字,在加黄师注释中又有一个“凡”’字,后续提纲中还有“法当”与“一定之理”,以后有这些关键字出现的时候就特别注意,用以明中医之理,它就像数学公式一样,迷茫的中医理论中找到一个正确的治辩定理。

论:本条可以和太阴十六对比研究,太阴中风。

太阳十二太阳病,外证未解者,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桂枝汤主之。

1太阳病,外证未解者,是发热汗出之义,汗出亡津,阳明燥盛,也不可下,必先解表,而后下之。

外证未解,误下为逆,此一定之理。

必先解外,乃可议下。

欲解外者,桂枝汤主之。

解表不越桂枝者,是有汗出之义,然后里证可议下者,是汗出内燥也。

2本条表达重要一个观点,有表证必先解表,此为一定之理,重中之重,不解表者,必不可下,下之为大逆。

太阳中篇与下篇,俱是误治之坏病。

3本条与上条的区别就是,上条太阳中风,发热汗出,营弱贼风,本条是太阳中风,发热汗出,汗出内燥,二者主要表达,就是以表为主。

另外教治法与禁忌,外证未解者,不可下也。

太阳十三夫病脉浮大,问病者,言但便硬耳,设利之,为大逆。

硬为实,汗出而解,何以故?脉浮,当以汗解。

1夫病脉浮大,问病得,言但便硬也,假设利之,此为大逆。

便硬为实,汗出而解,此何以故?脉浮在表,“当”以汗解。

《伤寒论》中的汗法

《伤寒论》中的汗法

《伤寒论》中的汗法《伤寒论》是中医学经典之一,记录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以及治疗方法。

汗法是《伤寒论》中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用于驱除病邪,恢复体内的阴阳平衡,加速疾病康复。

下面将详细介绍《伤寒论》中的汗法。

《伤寒论》从病理机制的角度,确定了汗法的适应症。

根据“邪气入阳,阳气营于表”、“表不解则病在里”等观点,认为外感之热,邪热之盛,应从表面透发汗解。

在寒热错杂、卫气与营气相搏的情况下,也可采用解表发汗的方式。

《伤寒论》总结了不同病状下不同的汗法,包括包扎、草药汤药、温水煎汤、汤药服用和艾灸等方法。

包扎是一种常用的发汗方法,适用于体质较虚弱的患者,也适用于急性疾病的早期。

包扎时,将患者四肢用温毛巾巾包扎,在腋下、膝窝等部位用毛巾敷在患者身上,以帮助身体产生热气,促进发汗。

草药汤药也可用于发汗。

《伤寒论》中提到了一些常用的汤药,如麻黄汤、杏仁汤等。

这些药物通过刺激汗腺分泌,增加发汗,达到排出病邪的目的。

草药也具有一定的解表、散寒的作用,能够减轻发热、头痛、恶寒等症状。

温水煎汤是一种较温和的发汗方法,适用于虚不受邪、邪气未深入的患者,以及寒邪病状不严重的患者。

使用温水煎汤时,将药物放入煎锅中,加入适量的温水,在中火下煎煮一段时间,然后注入杯中,患者饮用。

温水煎汤能够刺激胃肠道,引起一定程度的发汗,有助于驱除邪气。

汤药服用是通过口服药物来达到发汗的效果。

《伤寒论》中以桂枝加葛根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为代表。

这些药物能够温通经络,散寒发汗,同时也具有解表、解毒等作用,对于邪热壅盛、寒邪内扰的病状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艾灸是另一种常用的发汗方法,适用于阳气不足、表病不解和寒邪内攻等情况。

艾灸时,将艾草点燃后,放在患者的特定穴位上,用灸炷烧热周围的穴位,刺激穴位的经络,达到发汗的效果。

艾灸能够改善体内的阳气流通,增强机体的阳气功能,有助于对抗外来邪气。

《伤寒论》中的汗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通过适当的汗法治疗,可以驱除体内的病邪,恢复体内的阴阳平衡,加速疾病的康复。

《伤寒论》中的汗法

《伤寒论》中的汗法

《伤寒论》中的汗法《伤寒论》中,汗法是治疗伤寒的重要方法之一。

古人常说:“太阳病自汗者少泄,若大汗出则达病机,故曰不可不汗也。

”伤寒病难治易复,用汗法进行治疗,既可以加速病程,又可以增强病人体质,提高免疫力,防止病情反复。

下面,本篇将为您详细介绍《伤寒论》中的汗法。

一、温法,分常温汗、温汤汗。

这类汗法常用于未到病程的初期,病程不深,有汗出不利的情况下进行治疗。

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病除其气必泄其汗,余病虽有不泄汗者,必败为难治。

” 温汤汗法以汤药等温热物质刺激汗液分泌,使热量增加,加速身体新陈代谢,有助于排出体内害热,既可治病,也可以保健。

温法可用于一些虚病的治疗,如肝阳不足、脾肾阳虚等。

如《伤寒论》中记载的“太阳病,下之后,干呕,心烦不得卧,但起行步,头重如有物压,手足逆冷,脉微而长者,为未欲解也。

蒸之令汗,本渴者,与白粉丸,以为内治,宜汤药温针。

”就是经典的温汤汗法。

二、风法,包括风汗与汗风。

风汗就是通过外界风的刺激诱发汗出,汗风则是先使病人出汗,然后再借助风的刺激加大汗液排泄。

此法多用于初病初发时,用以增强体质,加强对病毒的抵抗力,最常见病症即谓之“风疹”。

如《伤寒论》所载,“太阳病发热,无汗,烦,心热,不欲饮食,得之一二日,脉微而沉者,以汗解之最宜。

可施风雨之法。

”就是经典的风法汗法。

三、药法,即用药物来促进汗出。

这种汗法选择药物的重要性非常大,需准确地识别病因和病虚从而用药有据。

如《伤寒论》所载:风痹病,当用药物调治阳气,暢通经脉,扶助正气而癒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到,适当的用麻黄、桂枝等为药,可打开人体毛孔,诱发自愈机能,宜使自汗,可以驱逐寒湿、致使气分畅通。

如经常患感冒者,也可在药房购买一些风热感冒颗粒排毒素,可以起到及时促进身体排毒的作用,防止病情加重。

四、饮食法,适当的饮食组合对于提高汗液质量和量都有很大的帮助。

《伤寒论》指出,饮食上处方可与药物组合一起治疗疾病,同时可有效缓解病痛。

《伤寒论通解》二十五课太阳病篇汗法禁忌一ppt课件

《伤寒论通解》二十五课太阳病篇汗法禁忌一ppt课件
➢ 钱天来:“疮家,非谓疥廯之疾也。益指 大脓、大血、痈疽、溃疡、马刀侠瘿之属 也”
➢ 证候: ➢ 1.少阴体质——多见 ➢ 津血亏损较 ➢ 2.阳明湿热 ➢ 3.太阴水饮
➢ 治疗相当困难。
➢ “虽身疼痛”——脉象也会有浮 ➢ “虽”——“即使”,表示假设。 ➢ 病机:不通则痛 ➢ 1.津血亏损,瘀血内阻, ➢ 2.湿热 ➢ 3.寒饮内阻
➢ 真武汤,或者五苓散之类证候。
➢ 3.少阴病营卫不足证候。
➢ 主要是人参黄芪汤证候。
➢ 疲倦,脉虚弱。

列入“不可发汗”
➢ “发汗必便血”: ➢ “必”——“可能”的意思 ➢ 不一定。 ➢ “便血”————尿
血?????????? ➢ 肉眼血尿 ➢ 1.多从下焦与津血着手。 ➢ 2.本涉及“水府”——气化失常。 ➢ 过度发汗,病势深入,而津液大伤,病入
“燥,焦也。”,
➢ 阳明病:恶热、贪凉喜冷、小便黄。
➢ “不可发汗”——阳热证候 ➢ 伤津液——津血
➢ 误用: ➢ 1.更伤津液与营血 ➢ 2.增加邪热 ➢ “热热”之戒。
➢ 如何治疗?
➢ 总宗旨:“清”——断其病源。 ➢ 辨证原则:分证候 ➢ 白虎加桂枝汤; ➢ 黄连阿胶汤证候; ➢ 承气汤类方。
血分
➢ “便血”如何解决?——猪苓汤 ➢ 1.发汗,伤津液,生邪热 ➢ 存在:阳明证候 ➢ 2.本有水饮证候。
➢ 最终:水热互结证候 ➢ 清热、渗湿、止血。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 则痓。(宋85)
➢ 此条讲“疮家”“不可发汗”的情况。
➢ “疮家”: ➢ “疮”——“疡科” ➢ 特点: ➢ 1.皮肤上肿烂溃疡——渗液 ➢ 2.长期的,反复发作。
➢ 此条讲“淋家”禁用汗法的情况,而且言 明“发汗必便血”。

伤寒论-太阳病

伤寒论-太阳病

《伤寒论》张仲景原序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

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

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

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已,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惷若游魂。

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

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

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

下此以往,未之闻也。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

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

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髣髴;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

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

多闻博识,知之次也。

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一节太阳病纲要一.太阳病脉证提纲【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二.太阳病分类【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伤寒论之太阳病篇.

伤寒论之太阳病篇.

一、太阳病经证:(一)中风表虚证:桂枝汤及其兼证桂枝汤证: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桂枝汤主之。

(13)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95)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服以须臾,可啜热粥以助药力。

忌生冷、酒酪、五辛、粘滑、肉类等。

)桂枝加葛根汤证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桂枝加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病机:风寒外束,营卫不和,经输不利,筋脉失养。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紧固缩、转动不灵。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

(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43)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8)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病机:风寒在表,营卫不和,肺气上逆。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头痛,咳喘气逆。

治法: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桂枝加附子汤证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桂枝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病机:表证未除,阳气虚弱,阴亦不足。

主症:发热,恶风,头痛,汗漏不止,四肢拘急不适,小便不利等。

治法:扶阳解表。

桂枝去芍药汤证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21)桂枝去芍药汤方:桂枝三两(去皮)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病机:表邪未解,胸阳不振。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251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251条

第251条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

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受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自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文末有留言,大家可以发表自己的注解,一起提高!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针经》曰∶脉软者,病将下。

弱为阴脉,当责邪在里 。

得病二三日脉弱,是日数虽浅,而邪气已入里也。

无太阳证,为表证已罢;无柴胡证,为无半表半里之证。

烦躁心下硬者,邪气内甚也。

胃实热甚,则不能食;胃虚热甚,至四五日虽能食,亦当与小承气汤微和之,至六日则热甚,与大承气汤一升。

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多者,为津液内竭,大便必硬,则可下之。

小便少者,则胃中水谷不别,必初硬后溏,虽不能食,为胃实,以小便少则未定成硬,亦不可攻,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

清·吴谦《医宗金鉴》【 注 】得病二、三日,无太阳、少阳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不大便。

若脉大,属正阳阳明,胃实之证也,下之无疑。

今脉弱,虽胃和能食,不可轻下,只可与小承气汤,少少与而微和之,令其小安。

次日仍不大便,继与小承气汤促之。

若六、七日竟不大便而小便少者,即不能食,亦属胃中尚未干燥,屎未定,如大攻之,初见复必溏也。

须待小便利,知屎定,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 集注 】方有执 曰: 太阳不言药,以有桂枝、麻黄之不同也;少阳言药,以专主柴胡也。

凡以此为文者,皆互发也。

以无太、少二经证,故知此属阳明,以脉弱,故宜微和,至六日以下,乃历叙可攻、不可攻之节度也。

程应旄 曰:能食以结在肠间,而胃火自盛也。

先以小承气汤少少与之,和胃中之火,令小安后,以前药增至一升,去肠中之结。

既用小承气矣?而又减去分数,接续投之,以脉弱之胃,其禀素虚,而为日又未久也。

【总结】伤寒论太阳病篇

【总结】伤寒论太阳病篇

【总结】伤寒论太阳病篇太阳病,因为《伤寒论》作者张仲景认为输布于体表的阳⽓是由太阳所疏布的,所以体表的阳⽓被寒邪所伤,⽽发⽣的浅表的证候叫做太阳病。

太阳病涉及到了表证,涉及到了太阳经脉⽓⾎不利的症候,涉及到膀胱腑的证候。

从太阳表证来讲,风寒邪⽓伤⼈体体表的阳⽓,体表的阳⽓被伤,它的温煦肌表的功能,它的调节汗孔开合的功能,它的防御外邪的功能失调,因此在它的临床症候上就出现了两⼤类:⼀类是汗孔只开不合的,有汗的,我们把它叫做中风证。

⼀类是汗孔只关⽽不能开的,⽆汗的,我们把它叫做伤寒。

由于中风本⾝这个证候有汗出,汗出就要伤营,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太阳中风表虚证”;⽽伤寒这个证候呢,没有汗出,不存在营阴外泄的问题,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太阳中风表实证”。

表虚、表实是相对⽽⾔的,并不是说太阳中风表虚证,后世医家把它叫做表虚证,不是说它是⼀个虚证,在治疗上我们不是以补正为主,⽽是祛邪为主。

治疗“太阳中风表虚证”的,我们⽤桂枝汤;治疗“太阳中风表实证”我们⽤⿇黄汤。

随后《伤寒论》中⼜谈到桂枝汤的其他适应证,桂枝汤的使⽤禁忌证,桂枝汤的加减应⽤举例;谈到了⿇黄汤的其他适应证,⿇黄汤的使⽤禁忌证,和⿇黄汤的加减运⽤举例,这⼀⼤部分内容是太阳表证这部分的主要内容。

太阳病有汗的应当⽤桂枝汤,禁⽤⿇黄汤;太阳病⽆汗的应⽤⿇黄汤,禁⽤桂枝汤。

可是我们在临床上,却会遇到⼀种中间的状态:病⼈是没有汗,但是寒邪闭表,这个寒邪并不重,病程已经长了,营卫之⽓已经不⾜,你说这个时候⽤桂枝汤,它不能够发越在表的闭郁的寒邪,⽤⿇黄汤呢,⼜怕它发汗太过,更伤营卫之⽓。

在这种情况下,张仲景就把两个⽅⼦合起来,这就是我们在太阳表证最后谈到的那三个⼩汗⽅:桂⿇各半汤、桂⼆⿇⼀汤、和桂⼆越⼀汤。

别看这三个⽅⼦我们今天在临床上⽤的机会并不多,但是这种合起来,合⽅治疗疑难的这种思路,特别值得我们今天学习。

所以今天在临床上常常不是单独⽤⼀个⽅⼦,经⽅和后世的时⽅相混合、两个经⽅或者三个以上经⽅相混⽤,这些思路都来于《伤寒论》,可以提⾼临床疗效。

《伤寒论》中的汗法

《伤寒论》中的汗法

《伤寒论》中的汗法《伤寒论》是我国古代名医张仲景所著的一本经典医学著作,被誉为中医学的“圣经”之一。

其中详细记述了治疗伤寒病的方法和药方。

在《伤寒论》中,张仲景提出了多种汗法来治疗伤寒病。

第一种汗法是“太阳发汗法”。

张仲景认为伤寒病初起时,表里未解,体内正邪未分,可以通过发汗来透散邪气,解表解里。

这种汗法适用于太阳病初起、表寒里热的患者。

具体方法是先服汗药,然后进入热室,多用姜汤或桂枝汤发汗,使患者大汗淋漓,体温升高,感觉疲乏。

此法适用于具有表寒里热证型的太阳病。

第二种汗法是“桂枝发汗法”。

桂枝发汗法主要用于正气虚弱,病情虽然已经表里分解,但体力较弱,容易虚汗不退的患者。

在选择药物时,可以选用具有温阳作用的桂枝、升麻等药物,配制成桂枝汤、大青龙汤等发汗剂,以温补正气,增加体力。

通过发汗,可以透发邪热,恢复阳气,提高免疫力。

第三种汗法是“麻黄发汗法”。

麻黄发汗法主要用于新发不久的感冒、咳嗽、鼻塞等症状明显的风寒感冒患者。

这种发汗法选用麻黄、桂枝、杏仁等药物,配制成麻黄汤发汗,可通过发汗来驱散寒邪,缓解风寒感冒的症状。

第四种汗法是“牛黄连汤发汗法”。

这种汗法适用于伤寒病的中暑和温病的热结证,可以用牛黄、黄连等药物配制成牛黄连汤来发汗。

此法具有清热解毒、解表透邪的作用,可以减轻病情,加快康复。

第五种汗法是“大青龙汤发汗法”。

这是一种温补发汗法,适用于正气虚弱、体力衰竭、内寒外热的患者。

可以选用具有温补作用的药物,如人参、白术、附子等,配制成大青龙汤发汗,以补阳气,增加体力。

《伤寒论》中的汗法是针对不同病情和证型的治疗方法,通过透发邪气、解表解里、温补正气等途径来调理人体,达到治疗伤寒病的目的。

这些汗法在临床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于中医治疗伤寒病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这也提醒我们在运用汗法时要注意患者的体力耐受能力,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合理选用汗药,以避免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伤寒论讲义太阳病篇

伤寒论讲义太阳病篇
清热涤痰开结,用小陷胸汤
寒实结胸
阴寒实证
寒与痰水相结
有类似于大结胸之胸胁心下硬满而痛的症状,但无热象
沉紧
温下寒实,涤痰破结,与三物白散
结胸与脏结鉴别表
病名
病机
病性
症状表现
脉象
舌象
预后
结胸(热实结胸)
热邪与水饮搏结于胸膈
阳、热、实
心下硬满而痛,甚则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伴见燥热证
寸浮关沉
舌苔黄燥
三两
十二枚
二两
二两
三两
清上温下,和胃降逆,侧重辛开
只煎一次,取上痞,呕而肠鸣下利
寒热错杂而痞结
半升
三两
三两
十二枚
三两
一两
三两
和中降逆,化痰消痞,侧重苦降
去滓再煎,取其药性和合,取三升
每日三服,每服一升
教学资料
资料仅供参考
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发作欲死,复还止
平冲降逆
桂枝加桂汤,重用桂枝以平冲降逆
桂枝去桂加苓术汤证与五苓散证比较表
证型
病机
症状表现
治法
方药
取效




途径
桂枝去桂加苓术汤证
水停太阳之腑,影响经气不利,水气上逆
小便不利
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
利水通阳
茯苓、白术
芍药、甘草、大枣、生姜
小便利则愈
三两
三两
一两
十二枚
四两
生姜为君
甘草泻心汤证
反复误下,胃气重虚,客气上逆
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干呕,心烦不得安
补中和胃消痞
一两

浅议《伤寒论》汗法使用之禁忌

浅议《伤寒论》汗法使用之禁忌

浅议《伤寒论》汗法使用之禁忌
李朝喧
【期刊名称】《中国民间疗法》
【年(卷),期】2012(020)005
【摘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1]因此,汗法是使在表之邪从汗而解,是表证的主要治法.表证是指六淫外邪侵犯人体皮毛、经络、肌肉而引起的恶寒发热、头痛、脉浮为主证的疾病总称,六淫皆可引起表证,但<伤寒论>犹重风寒之邪,论中汗法以辛温为主.发汗是手段,不是目的.汗法用之得当,其效若桴鼓,病从汗而解;用之失宜,往往会导致胃中虚寒、伤津生热、伤阴、伤阳、阴阳俱虚等变证.因此,虽然汗法为临床常用之法,但<伤寒论>对其使用是有严格禁忌的,笔者根据原文归纳总结为以下六个方面.
【总页数】1页(P5)
【作者】李朝喧
【作者单位】山西中医学院中医临床学院,太原,030024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从《伤寒论》汗法论"不可汗之病" [J], 刘臻;朱虹
2.从药物警戒观谈《伤寒论》误汗及汗法禁忌 [J], 陈炯华;王永炎;谢雁鸣;申春悌;俞冲
3.《伤寒论》汗法禁忌探讨 [J], 徐西中
4.《伤寒论》辅汗法探析 [J], 马家驹;王玉光
5.《伤寒论》汗法浅析 [J], 薛武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25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25条

【每⽇⼀诵】伤寒论第25条第25条服桂枝汤,⼤汗出,脉洪⼤者,与桂枝汤如前法。

若形似疟,⼀⽇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黄⼀汤。

上七味,以⽔五升,先煮⿇黄⼀⼆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升,去滓,温服⼀升,⽇再服。

本云,桂枝汤⼆分,⿇黄汤⼀分,合为⼆升,分再服。

今合为⼀⽅,将息如前法。

⾦·成⽆⼰《注解伤寒论》经⽈∶如服⼀剂,病证犹在者,故当复作本汤服之。

服桂枝汤汗出后,脉洪⼤者,病犹在也;若形如疟,⽇再发者,邪⽓客于荣卫之间也。

与桂枝⼆⿇黄⼀汤,解散荣卫之邪。

清·吴谦《医宗⾦鉴》服桂枝汤,⼤汗出,病不解,脉洪⼤,若烦渴者,则为表邪已⼊阳明,是⽩虎汤证也。

今脉虽洪⼤⽽不烦渴,则为表邪仍在太阳,当更与桂枝汤如前法也。

服汤不解,若形如疟,⽇再发者,虽属轻邪,然终是为风寒所持,⾮汗出必不得解,故宜桂枝⼆⿇黄⼀汤,⼩发荣卫之汗,其不⽤⿇黄桂枝各半汤者,盖因⼤汗已出也。

⽅有执⽈:服桂枝汤,证转⼤汗出,脉转洪⼤者,乃风多寒少,风邪欲散⽽以微寒持之,两者皆不得解,⽽寒热如疟也。

桂枝⼆⿇黄⼀汤者,重解风⽽轻于散寒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服桂枝汤,取微似有汗者佳,若⼤汗出,病必不除矣。

然服桂枝后⼤汗,仍可⽤之更汗,⾮若⿇黄之不可复⽤也。

即⼤汗出后,脉洪⼤,⼤烦渴,是阳邪内陷,不是汗多亡阳。

此⼤汗未⽌,内不烦渴,是病犹在表,桂枝症未罢,当仍与之,乘其势⽽更汗之,汗⾃漐漐,邪不留矣。

是法也,可以发汗,汗⽣于⾕也,即可以⽌汗,精胜⽽邪却也。

若不⽤此法,使风寒乘汗客于⽞府(“⽞府”即汗孔),必复恶寒发热如疟状。

然疟发作有时,⽇不再发,此则风⽓留其处,故⽇再发⽿。

必倍加桂枝以解肌,少与⿇黄以开表,所谓奇之不去则偶之也。

此⼜服桂枝后少加⿇黄之⼀法。

刘渡⾈《刘渡⾈伤寒论讲稿》服桂枝汤后,发汗应该遍⾝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流漓。

如果汗不得法,造成⼤汗出,不仅病不能消除,还可使疾病发⽣变化。

脉洪⼤者,指脉由浮缓变成洪⼤。

伤寒论太阳病

伤寒论太阳病

伤寒论太阳病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疼而恶寒。

太阳病脉必浮,发热恶寒,头疼,项强。

否则非太阳病。

太阳病脉浮发热恶寒自发汗,皆用桂枝汤。

解肌法。

太阳病脉浮发热恶寒无发汗,皆用麻黄汤。

发汗法。

太阳病误吐法治疗,伤害胃气,则造成发热不恶寒,饥不能食,朝食暮吐,或发热不欲近衣而心烦。

太阳病误下法治疗,则因伤害胃肠机能而造成下利清谷,心下痞硬,协热而利及结胸等。

太阳病若过发汗,亡津液,胃肠干燥则转化阳明;若太阳大汗亡阳则转少阴。

太阳失治或误治伤津则转变少阳。

太阳误下伤害胃气则下利清谷而转入太阴
太阳病发热恶寒;阳明病发热恶热;少阳病往来寒热。

少阴病恶寒四肢逆冷;太阴病手足冷;厥阴病厥热胜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证候: 1.少阴体质——多见 津血亏损较 2.阳明湿热 3.太阴水饮
治疗相当困难。

“虽身疼痛”——脉象也会有浮 “虽”——“即使”,表示假设。 病机:不通则痛 1.津血亏损,瘀血内阻, 2.湿热 3.寒饮内阻

不辨证,参条文——误诊误治
后果:“汗出则痓(chi)”。

最终:水热互结证候 清热、渗湿、止血。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 则痓。(宋85)

此条讲“疮家”“不可发汗”的情况。



“疮家”: “疮”——“疡科” 特点: 1.皮肤上肿烂溃疡——渗液 2.长期的,反复发作。

钱天来:“疮家,非谓疥廯之疾也。益指大脓、 大血、痈疽、溃疡、马刀侠瘿之属也”
《<伤寒论>通解》 第二燥者,不可发汗。(宋83)

此条是仲景以“咽喉干燥”为举例,来阐明患者“不可发 汗”。



“咽喉”:干燥、涩痛、声音嘶哑 口咽部——喉咙 还包括“鼻咽部”。 “干燥”——津液十分枯竭 “干”——“枯竭” “燥”: 《说文》:“燥,干也。”,《释名》:“燥, 焦也。”,

阳明病:恶热、贪凉喜冷、小便黄。

“不可发汗”——阳热证候 伤津液——津血 误用: 1.更伤津液与营血 2.增加邪热 “热热”之戒。 如何治疗?

总宗旨:“清”——断其病源。 辨证原则:分证候 白虎加桂枝汤; 黄连阿胶汤证候; 承气汤类方。







“咽喉干燥”——里病——禁用汗法 1.少阳 证候特点:寒热错杂,以热为主,上热(明显) 而中焦不适(轻)。 “和”法——禁止汗法——小柴胡汤。 2. A.炙甘草汤证候(少阴阳明病) B.麦门冬汤证候(太阴阳明病) C.真武汤证候(太阴病)




“发汗必便血”: “必”——“可能”的意思 不一定。 “便血”————尿血?????????? 肉眼血尿 1.多从下焦与津血着手。 2.本涉及“水府”——气化失常。 过度发汗,病势深入,而津液大伤,病入血分
“便血”如何解决?——猪苓汤 1.发汗,伤津液,生邪热 存在:阳明证候 2.本有水饮证候。
“痓”——“痉”
《正字通》:“痉,俗作痓”
举例:
少阴病“疮家”:错误发汗
1.“血不利则为水”、血痹血瘀 2.腠理张开,风寒内侵 桂枝汤类方。

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宋 84)

此条讲“淋家”禁用汗法的情况,而且言明 “发汗必便血”。
“淋家”: “淋”——小便不利,或者是小便
难,“家”——患有某种疾病而经 常发作,
注意: 淋证与淋病是两回事!!!!!
证候:




1.阳明病湿热证候。 猪苓汤证。 口干饮水,但是饮入则胃不适。 脉象多滑数,苔多厚腻。 2.太阴病寒饮证候 真武汤,或者五苓散之类证候。 3.少阴病营卫不足证候。 主要是人参黄芪汤证候。 疲倦,脉虚弱。 列入“不可发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