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 建设社会主义特色经济2000字论文
关于经济政治论文两篇
关于经济政治论文两篇经济直接地影响到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和采取什么样的方略来建设社会主义。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一些关于经济政治论文,希望你能有所感触!关于经济政治论文篇一关于经济基础的概念【内容提要】“单一经济基础”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理解为只是公有制的生产关系,这就离开了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和要求,不适当地排斥、限制了非公有经济成分,实践证明是一种超越了历史阶段的理论。
而“综合经济基础论”符合实际,具有合理性。
党的十五大已规定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实际上我国的经济基础已经成为“综合经济基础”。
我们的哲学理论也应根据实际情况,正确认识经济基础的概念。
【关键词】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生产力【正文】经济基础是唯物史观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对于夺取了政权成为执政党的共产党来说,如何理解经济基础,直接地影响到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和采取什么样的方略来建设社会主义。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被确定为改革开放所要达到的目标模式,依法保护非公有经济、使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已经载入我国宪法的今天,我们的一些哲学教科书仍然重复着曾被歪曲和误解的经济基础概念,相当一部分同志仍然循着旧的思维模式来看待和理解现实社会中的许多问题,一些重要的理论分歧就是由此而产生的。
因此,有必要重新提及我国理论界关于经济基础的讨论,并根据新的实践经验厘定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概念。
一、实践的回答我国理论界对经济基础的讨论是从50年代初期开始的,一直持续到““””前夕,长达十余年。
争论的焦点是如何理解马克思的“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这段名言中“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一种意见认为是一定社会中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即所谓“综合经济基础”论,另一种意见则坚持,经济基础不是指一定社会中现存的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而是指占统治地位的那种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即所谓“单一经济基础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论文————————————————————————————————作者: ————————————————————————————————日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摘要:实践证明,推动经济体制的全面深化改革,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是实现社会经济稳健发展的重要保障。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将经济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与关键。
本文着重通过有效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以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键字:经济体制改革,政府与市场关系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国改革开放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衔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为城乡居民提供同中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体制。
它的目标模式是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它经济成份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一,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第二,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第三,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并针对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这就为我们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深化改革和保持稳定、应对当前挑战和完善体制机制之间的关系,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加快破除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思想政治建设论文三篇
思想政治建设论文三篇思想政治建设论文篇一题目:浅谈如何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做好基层央行员工思想政治工作,对于加强干部职工队伍建设、促进基层央行有效履职,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
实践证明,凡是思想政治工作好的单位,那里的干部职工一定有着心情舒畅、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那里的干群关系一定是和谐融洽的,各项工作也一定是做得非常出色的。
一、摸清基层央行思想政治工作的难点(一)难在加了“政治”两个字单纯的思想工作好做,附加上“政治”两个字就比较难。
其实,思想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是有区别的。
打个比方,上级三令五申不要滥发福利,员工们却都想着多发一些福利,如果不发福利,员工思想就想不通。
如果做这些人的思想工作不讲政治,一味地去迎合,搞变通给大家发福利,员工们一时高兴了,思想做通了。
但是以后还会有更多的想不通。
这种工作就不是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要讲政治,讲原则,切忌一味地“迎合”.“政治”做思想工作:难!(二)难在家庭、学校、社会各个环节教育的缺失或者畸形思想工作的对象是人,来到人民银行之前,首先受到的是家庭的熏陶、学校的灌输、社会的浸染,思想已基本定型。
本应由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完成的任务,由于各个环节教育的缺失或者畸形,底子差,对员工的教育缺少基础支持。
一是家庭教育缺失,二是学校教育失衡,三是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神色暧昧的处世哲学,面目含浑的社交经验,趋利避害的市侩作风,都在联袂调教,集体怂恿。
(三)难在基层人民银行内部教育的无助和无奈一是职能调整带来的失落感。
部分人老是怀念过去有监管权限的时光,现在感觉到没人理、没人怕了,于是精神上失落。
二是攀比心理带来的落差感。
收入上,跟同学朋友比,跟上级行比,跟商业银行比,“烦恼指数”不断上升。
三是业务工作带来的压力感。
受基层行人员少、年龄老化、知识结构老化等因素影响,加上上级行要对口多个部门工作,有的还面临考核任务重的压力,不适应,压力大。
四是发展前途带来的渺茫感。
经济政治相关论文2000字范文(2)
经济政治相关论文2000字范文(2)经济政治2000字论文篇三:《中国经济思想研究的创新与发展》“首届中国经济思想论坛”在北京大学召开,旨在面向社会各界精英,搭建高端学术对话平台,广泛而深入地探讨现代经济学和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新思想,促进中国经济思想创新。
来自全国著名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地方政界代表、企业家代表、媒体代表出席了本次论坛。
10位国内经济学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名家作了精彩的演讲,其独到思想具有启发性和创新性,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经济思想的外延与内涵,有助于更好地指导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
本刊特发表北京大学周建波教授对此次论坛所作的综述,以飨读者。
摘要:思想是时代的灵魂,是社会的基础,中国经济的问题归根结底并非体制问题,而是思想问题。
中国经济思想博大精深,在世界经济思想之中具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更是绽放出前所未有的智慧和魅力。
对此,应加强对中国经济思想的研究,不断创新中国经济思想,为治理当前中国社会重要经济问题提供全新的思路。
关键词:中国经济思想;中国模式;思想创新;首届中国经济思想论坛2010年12月24日,旨在面向社会各界精英、搭建高端学术对话平台、广泛而深入地探讨现代经济学和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新思想、促进中国经济思想创新的“首届中国经济思想论坛”在北京召开。
本届论坛由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和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主办,北京大学市场经济研究中心协办。
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著名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地方政界代表、企业家代表出席并发表演讲。
论坛邀请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网络电视台、山东教育电视台、新华网、中国经济网、知通网、《中国产经新闻》等多家国内媒体参与此次围绕中国经济思想创新展开的高端对话交流活动。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黄桂田教授和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会长、武汉大学严清华教授代表主办单位致辞指出:中国经济思想博大精深,在世界经济思想之中具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更是绽放出前所未有的智慧和魅力。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主义社会政治和经济论文
构建和谐社必须对和谐社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各方面利益方式不断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系的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稳定有序的社会,内涵丰富,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共同努力,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经济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实现经济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其根本还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只有在经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才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所以构建和谐社会应从经济发展和谐入手,要协调内部各方面的的关系,使得彼此要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经济发展进程要想持久性,连续性、和可持续性和可再生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1、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2,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3建立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制度,4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实现政治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前提,没有政治上的和谐,首先必须加强各个基层单位的和谐政治建设,实现政治和谐一个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必须不断完善法制,必须反复倡廉
实现文化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文化界,包括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社会科学等领域肩负更大的责任在当代中国,发展和谐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社会主义的文化基层,应该加大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应该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和教育事业,其次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成为全国范围的执政党,并由领导人民夺取政权的革命党,转变成领导人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党。毛泽东同志直至晚年,对这一党的历史地位的转变,缺乏自觉的认识,依然强调“斗争哲学”,要建设一个能领导无产阶级向阶级敌人作斗争的“革命党”,因而就根本背离了党的历史地位所赋予的历史使命。
思想政治实践报告2000字论文精选4篇
思想政治实践报告2000字论文精选4篇社会实践,理论术语,人与人之间所有实践活动的总和,社会实践概念的内涵范围比生产关系大。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思想政治实践报告2000字论文精选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 思想政治实践报告2000字论文一,前言近十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采取了一系列重大的政策措施,各地区,各部门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全社会的环境意识和人民群众的参与度明显提高。
环保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__年12月5日,我的家乡-市创卫工作顺利通过国家级考核,被国家爱卫会正式命名为国家级卫生城市。
这是-政府和全市人民共同参与环境治理,保护与建设的成果。
环境保护,人人有责。
每个细小的环境保护好,每个人从身边做起出一份力,我们的大环境才会更加美好。
暑假期间我对所在的-小区进行了节能环保措施和成果的调查。
二,实践过程(一)调查目的:了解-小区节能环保措施和成果。
(二)调查内容:小区内部卫生状况、节能措施;家庭生活垃圾分类情况、家庭水电节约情况。
(三)调查过程:(1)小区内部卫生状况调查:8月14日和8月20日在小区内观察环境状况,发现小区环境整洁卫生,无难闻气味。
通过小区工作人员了解到,小区每天清扫四次,小区内垃圾桶每天清空两次,垃圾一律送往西苑垃圾中转站进行分类处理。
小区绿化略显不足,植被管理妥善,树木破坏、草坪踩踏现象不明显。
噪声污染、光污染不明显。
(2)小区内节能措施:通过观察发现小区路灯采用交叉开关制,相邻的路灯不同时开关。
在保证照明的同时最大限度节省能源,且每个路灯都设有太阳能发电装置,白天通过日照储存电量,晚上用于照明,这样进一步节省了电力。
路灯设有楼道照明灯采用触摸延迟开关,居民根据需要使用,一段时间之后自动关闭。
(3)8月15日随即抽取出所需调查的100户家庭,并编制简单易懂的问卷,打印110份以应付特殊状况。
8月16日至8月19日4天,我在小区内对每栋楼若干住户共计100户家庭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问题关于家庭生活分类和家庭水电节约情况及对社区的有关意见反馈。
经济政治论文2000字论文
经济政治论文2000字论文全球的经济态势主要表现为经济日益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对各国国民经济影响的日益深入。
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经济政治论文2000字论文,希望你们喜欢。
经济政治论文2000字论文篇一地方经济年鉴赢利模式探析地方经济年鉴一般由地方人民政府主管主办,是地方性、专业性年鉴,也是编年性、资料性的工具书,具有政府公报性质。
编辑出版地方经济年鉴的目的,在于全面系统地记载一个地区发展建设的历史进程,保存地方经济建设文献资料,总结经验教训,为各级领导和机构正确决策提供借鉴。
长期以来,地方经济年鉴虽然坚持以“背靠政府、面向市场”为工作年鉴方针,但在实际操作中却经常是“依靠政府有余,面向市场不足”,赢利模式单一、经营意识不强、市场化程度低等问题比较突出。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一些地方经济年鉴勇于创新,市场意识逐步提高,经营手段呈现多样化和市场化趋势,出版模式也日趋灵活,不仅在出版周期和发行方式上有所突破,而且不少年鉴也开始与主流书刊接轨,其赢利潜质凸显。
为此,本文就地方经济年鉴的赢利模式问题进行探讨,以就教于同行和专家。
地方经济年鉴特点分析地方经济年鉴具有年鉴的一般特征,如资料性、连续性、年度性、检索性、工具性等,也可归类为经济类的专业性连续出版物。
其兼具内容范围固定、发行方式多样、延伸领域广阔等特质,同时也有以下较为独特的特点。
“乡土特性”的个性特色。
地方经济年鉴在框架结构、总体设计上强调记载当地党和政府制定的方针政策,突出反映地方经济建设的成就。
“乡土气息”、“乡土特性”是地方经济年鉴的个性特色,它往往选取最具有当地特色的内容,如当地重要产业、工业成就等内容。
地方经济年鉴具有全面反映地域经济发展演进的功能,有利于人们了解、认识一个地域经济社会,并帮助解决地方经济问题。
读者群相对较窄。
地方经济年鉴的读者群主要为行业机构读者,包括地方政府机构及相关管理部门、研究机构、图书馆、当地大专院校,以及涉及本地区经贸活动的企业及相关行业团体、研究本地区经济的机构等。
2024年思想政治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论文
2024年思想政治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论文在当今社会,企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
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不仅需要关注自身的经济效益,还需要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提高员工的思想政治觉悟,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思想政治工作对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影响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活动,企业可以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这样,员工就会更加珍惜自己的工作机会,积极主动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思想政治工作还能够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鼓励他们不断探索新的工作方法和思路,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思想政治工作对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企业成为一个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整体。
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企业可以培养员工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使他们更加珍惜企业的文化氛围和团队氛围。
这样,员工就会更加愿意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
三、思想政治工作对企业经济效益的促进作用思想政治工作不仅可以直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质量,还可以通过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和声誉来间接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活动,企业可以展示自己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增强公众对企业的信任和认可。
这样,企业就能够吸引更多的客户和投资者,扩大市场份额和资金来源,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四、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融合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是相辅相成的。
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发展的基础,而思想政治工作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通过将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企业可以在员工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论文.doc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内容提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具体化,是遏止城乡差距拉大趋势、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
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这个根本指导方针,在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基础上扎实稳步地推进。
当前,应集中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真正带给农民实惠。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自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确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战略方针以来,我国虽然已在这方面取得不少成效,但从总体上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转变。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增长方式粗放的问题仍很突出,资源环境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不仅影响短期的健康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将严重制约长期的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
十七大报告从当前的发展实际出发,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这两个字的改动,寓意深远,意义重大,针对性和指导性更强,有着深刻内涵。
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质就是要求我们采取综合措施,加快形成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发展方式。
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
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
它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新理念、新思路,是对我们党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战略思想的继承的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措施,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我国农村的发展展现了美好蓝图,开辟了广阔道路。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5篇范文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5篇范文第一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我国正在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速实现全面小康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来指导我国经济建设的伟大实践,才能更好地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基本特征创新与发展意义与价值论文正文: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确立的背景1)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逐步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然而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当时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在运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
针对经济建设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毛泽东等党中央领导对如何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经济体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新中国成立后,受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及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影响,我们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国家运用指令性计划,直接掌握、控制和配置人、财、物等等这些资源,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在计划规定的范围内进行。
选择这样的经济体制,有当时的主客观条件:客观条件: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国民经济实力十分薄弱,现代工业很少。
主观条件: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资本主义才实行市场经济。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计划经济进行了大胆的突破,一共有三次历史性的突破,由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过程也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计划经济观念,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
从十二大到十三大,突破了把社会主义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论文
第一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一)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中国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大体上都是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初期,由于种种原因,各国都建立过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客观上,当时我国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国民经济实力十分薄弱,现代工业很少。
主观上,当时在理论上普遍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
它在社会经济规模不大,经济关系和经济结构还比较简单,人民生活水平还不高,特别是处在外部被包围、封锁的情况下,对于集中全国人力、物力和财力,恢复经济,巩固政权,制止战乱,奠定工业化基础,均起过积极作用。
(二)计划经济体制的利与弊我国原有的经济体制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的建立在许多方面借鉴了苏联的经验,不过更重要的是由于它有利于解决我国建国初期所面临的严峻的政治经济问题。
第一、这一体制便于国家直接参与经济生活,壮大公有制经济,从而巩固政权;第二、在国内经济生活紊乱、国际上与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的条件下,实行这一体制是稳定经济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工业化积累的有效方法;第三、这一体制适于协调宏观经济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集资源配置功能和社会协调功能于一身,在最大限度地进行工业化积累的同时,维持人民较高的就业水平和基本的生活需要。
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曾经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但是,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联系的日益复杂,这种体制的弊端就日益暴露出来。
主要表现在:第一、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管得过死,企业缺少应有的自主权;第二、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第三、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第四、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比较单一。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把我们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转到大力发展生产力方面,而生产力的发展与经济体制的状况密切相关,这就必然把体制改革问题尖锐地提到人们面前。
经济发展政治论文2000字
经济发展政治论文2000字推荐文章党在我心中政治论文范文热度:中国形势与政治论文热度:全面小康政治论文热度:政治论文高中1000字左右热度:关于追星政治论文热度:现在经济发展目标转向提高居民收入,现实要求就是提高居民在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经济发展政治论文2000字,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经济发展政治论文2000字篇一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后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摘要]我国的GDP总量达到世界第二后有必要对经济发展方向重新定位,推动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
其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其内容包括:经济发展目标的转型,即由追求GDP总量增长转向人民收入增长;科技进步路径的转型,即由跟随转向引领,由引进创新转为自主创新;参与经济全球化战略转型,即由比较优势转向竞争优势,摈弃出口导向,着力推进产业创新。
[关键词]经济大国;发展方式;转型[中图分类号]F0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674(2010)12-0025-04我国在2010年GDP总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可以成为定局。
这是经济发展的中国道路、经济改革的中国模式的成功。
这也意味着进入了建设世界经济强国的新的历史起点。
需要有世界经济大国的创新思维,从而创新发展模式。
对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确实不需要太在意,更不能盲目乐观,原因是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均GDP还处于世界100位之后,更何况GDP计算还有汇率变化的因素。
但是在我们研究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新定位时还是要考虑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个新特点。
主要有以下两点考虑:首先,在中国GDP总量将进人世界前2的同时,2009年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出口国和外汇储备国,世界第二大制造业大国。
这反映中国的世界经济地位的根本性改变。
其次,虽然我国人均GDP还处于世界100位之后,但是进入世界前2的经济体发展能力显著大于人均GDP排名处于前列的小经济体的发展能力,尤其是中国的举国体制(集中力量办大事)放大大国经济作用。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论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论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不仅在理论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在实践中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论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论文篇一:《试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摘要】本文主要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历史和现实出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必要性、内容、总体要求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三位一体”;“四位一体改革开放,使我国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国家开始从全局和顶层角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由原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三位一体”发展到现在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
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这一提法,建国以来,我们重视的不够,但有关于“社会建设”理论却由来已久。
我国历史上有着内容十分广泛的朴素的社会建设思想,为我们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提供了传统文化的借鉴。
例如,儒家的政治理想,是把社会变成一个和谐的大家庭。
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我们党不断探索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
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首先对社会主义建设这一重大课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是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科学地阐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其中包括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要论断。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们党肩负的新任务,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
经济政治相关论文2000字范文
经济政治相关论文2000字范文推荐文章关于高中时事政治的政治论文热度:高中时事政治论文2000字热度:社会时事政治论文2000字格式热度:高一时事政治论文热度:中国政治论文2000字热度: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几年的经济发展变化是令世界震惊的,我国经济政治形势自改革开放以来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经济政治2000字论文,欢迎大家阅读。
经济政治2000字论文篇一:《宏观经济学中的政治经济学》摘要:新政治经济学以使用经济学现代方法对政治与经济相互作用的研究为核心,成为政治经济学的一个新发展。
宏观经济学中的政治经济学作为新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研究对象是政治对宏观经济运行和政策的影响。
宏观经济学中的政治经济学的出现对当代宏观经济理论的影响,则表现在研究形式和研究方法所做的创新。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中的政治经济学;新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政治经济学”一词出现于17世纪的西方,作为一门学科则形成于18世纪70年代,其标志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的问世。
“政治经济学”一词从其起源就一直含有管理、控制甚至自然规则的涵义。
后来,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在他写作的主旨为研究生产和分配规律的《经济学原理》中认为,政治经济学是一门探寻社会现象规律的科学。
自19世纪末,“政治经济学”一词逐渐被“经济学”取代,政治经济学的“管理、控制”涵义也由此变得不明显了。
在1932年罗宾斯的一篇著作里,以边际主义的形式把经济学定义为“一门研究人类行为的科学”,“因为愿望和稀缺之间的关系意味着经济学可以取代政治经济学”。
[1]至此,“政治经济学”被“经济学”取代,但政治经济学的“管理、控制”特征仍是区别于经济学的,其研究对象是国家、公民以及社会中的经济现象和规律。
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阿罗的“社会选择”理论、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等为代表,呈现出一种新的研究取向,即以政治和经济、社会和个人、国家和市场之间相联系的现象和关系作为研究对象,用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为工具来研究政治过程以及政治过程对经济的影响,这一新的研究领域被称做“新政治经济学”。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论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依据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院系:信息技术系班级:高电商1101班学号:139131104010131姓名:于玲叶【摘要】我国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发展仍然是我国的重头大戏。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情况总体良好,但发展面临的形势仍然极其复杂。
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充分认识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复杂性和工作的艰巨性,做好应对新的困难和风险的准备。
要看到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统一思想,坚定信心。
信心就是力量,信心就是希望。
要密切跟踪分析经济走势和发展变化,采取灵活审慎的政策措施。
要狠抓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通过扎扎实实的工作,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胡锦涛总书记在2012年7月23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的重要讲话中一如既往提出,“我们必须毫不动摇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关键词】:建设中国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循环经济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到20世纪末,我国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人民的衣食住行用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这正是中国经济发展带给人民生活的提高。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申奥成功、香港及澳门的回归、中国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工程……这些不正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好例子吗?我认为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如此快速发展,原因有以下几点:一、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转变。
中国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在初级阶段,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就是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
因为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毛概论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内容摘要:以提高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能力为主旨,全面深入的阐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这一当代中国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表达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看法,分别为: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为何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正确回答这些问题,才能深刻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理论,才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而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社会主义资源、财富以及利益的公平分配,保持我国国名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新,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建设社会主义应当实行什么样的经济体制,这是党执政后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一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结构已经为公有制为主体条件下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所替代。
根据实践的发展,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名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
二为何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在思考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效地发展生产力时,就已经提出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
【完整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优势一.选择该主题的原因:(杜祥威)因为建立什么样的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改革的核心问题,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具体化,是遏止城乡差距拉大趋势、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自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确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战略方针以来,我国虽然已在这方面取得不少成效,但从总体上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转变。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增长方式粗放的问题仍很突出,资源环境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不仅影响短期的健康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将严重制约长期的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
十七大报告从当前的发展实际出发,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这两个字的改动,寓意深远,意义重大,针对性和指导性更强,有着深刻内涵。
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质就是要求我们采取综合措施,加快形成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发展方式。
二.该主题目前状况综述:(陈裕捷)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
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
它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新理念、新思路,是对我们党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战略思想的继承的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措施,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我国农村的发展展现了美好蓝图,开辟了广阔道路。
[1]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论文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发展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上世纪70年代末之所以能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四个因素起了重要作用:一是“文化大革命”的沉痛教训。
邓小平曾经说过:“我们根本否定‘文化大革命’,但应该说‘文化大革命’也有一‘功’,它提供了反面教训。
没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就不可能制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和一系列政策。
三中全会确定将工作重点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发展生产力、建设四个现代化为中心,受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拥护。
二是上世纪70年代兴起的新科技革命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世界经济迅猛发展提供的机遇和挑战。
邓小平敏锐地发现“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使得我们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
因此,他明确提出“要以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作为一个统一的问题提了出来。
三是上世纪80年代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进入80年代中叶,邓小平注意到“美苏两家都在努力进行全球战略部署,但都受到了挫折”,因此世界大战可以避免。
他把东西方之间出现的和平态势和南北方之间面临的发展问题,作为“关系全局,带有全球性、战略性的意义”的两大问题提了出来,领导党实现了对外政策的战略转变,为国内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四是亚洲“四小龙”崛起及其对我们的压力。
新加坡、韩国和我国香港、台湾地区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经济高速增长。
邓小平以非常鲜明的语言道出了这种压力的严重性:“过去我们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现在比下也有问题了。
”所以他常常提醒我们:“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他还提出:“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
只有到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
现在我们正在向这个路上走。
”由此可见,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够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根本上说,是社会发展规律使然;同时也是因为我们有了过去的经验教训,特别是10年“文革”的教训;还有一点,即我们从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动中认识到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党明确提出政治文明这个概念,表现了我党建设思维的发展与转换,体现了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体现了我党越来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明建设纳入整个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大道。
必须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从当代中国实际出发,面向当今世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一、我们党明确提出政治文明这个概念,意味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人们一般认为,文明是指脱离了蒙昧状态和野蛮状态的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通常讲,政治文明是指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主要体现于进步的政治法律思想、政治法律制度、政治法律设施和政治法律行为。
政治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历史范畴。
马克思曾在人类社会真正进步的意义上广泛使用“文明”这个词。
他甚至认为共产主义才是人类文明史的真正开始。
马克思也使用过“政治文明”这个词。
理论界公认的看法是,马克思关于政治文明概念的早期表述,是在1844年。
这是马克思在拟定《关于现代国家的著作的计划草稿》时提出的。
“草稿”所列的九条简明写作计划有关于集权制和等级制、集权制和政治文明的表述,涉及到对政治文明的理解。
另外,马恩和列宁的许多经典著作,如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原理》、《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列宁的《国家与革命》、《论国家》等著作中都蕴涵着关于政治文明的深刻思想。
在我们党的文献中明确提出“政治文明”,是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
2001年1月,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使用了“政治文明”这个范畴。
他提出,“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
在此基础上,江泽民同志2002年5月31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发表重要讲话,直接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命题,把政治文明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列,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党的十六大报告按照报告主题的要求,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对其实现途径、根本要求作了深入的阐发。
这样,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文明整体的理论,不只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而是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在内的,互为条件、互相协调、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体。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 1.这体现了我们党越来越能自觉地把党的自身建设与党的整个事业纳入人类文明发展史之中,这表现了我们党关于党和社会建设思维的发展与转换。
列宁曾指出,马克思主义绝不是离开人类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
这里包含的意思启示我们:一是不要割断历史,也就是说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的事业,是人类文明发展历史的延续,不断创造新的更高程度的文明,是人类文明历史的发展趋势;二是不要割断与当代整个世界的联系,共产党领导人民所建设的事业,是与全世界人类文明共同发展、密切联系的。
在我们党的历史进程中,的确曾经有段时间对这个问题认识并不十分清楚。
比如,改革开放之前,我们并没有全面意识到与世界各国加强广泛联系的深远意义,割裂与外界的联系,满足于在封闭的环境中自我发展。
又如,在对待人类文明成果方面,过去曾过分强调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形态的文化冲突一面,忽视了连续性、继承性一面。
割裂了历史连续性,就割断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链条,这很容易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孤芳自赏。
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并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高度,充分强调其深远意义,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这个问题上思维模式的转换。
2.这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
我们党对于“三个文明”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不断深化的过程。
“文革”时期,忽视经济建设,忽视物质文明的发展。
这时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出现偏差,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过程出现了暂时曲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物质文明的发展放在突出位置,这是党在总结经验教训中对社会主义认识深化的结果。
当然,实际生活中,后来也曾一度出现对于精神文明建设重视不够的情况。
邓小平同志尖锐指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必须成为突出强调的重要问题。
从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中明确提出,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要逐步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高度的精神文明,到党的十六大首次把政治文明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目标之一明确提出来,讲到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可以看到,正是在不断拓展视野、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中,我们党提出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发展观,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整体框架。
这表明了我们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不断深化。
3.这体现了我们党越来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明建设纳入到全球化的大潮中。
所谓全球化,形成着这样的趋势,人类不断跨越民族和国家界限,超越制度和文化障碍,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充分交流、对话、协调和沟通。
世界各国都讲全球化,而一些发达国家所讲的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
但是,真正意义上的、代表人类进步潮流的全球化,总是要走向整个人类真正文明进步的全球化的。
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是要在加强自身建设和走向世界中使我们的事业对世界作出更大贡献,要推动整个世界的文明发展。
我们在过去的实践探索中曾经出现过难以避免的曲折和失误,在新世纪中,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必须对以往我国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实践,其中包括政治文明建设,进行深刻反思,通过改革和创新,适应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需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发展的道路,承担起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使命。
二、要从当代中国的实际出发,面向当今世界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
”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过程中,必须立足中国国情并面向世界,妥善地处理好批判和继承的关系,既反对简单的照搬照抄,又要善于汲取中外历史上的政治思想精华。
我们要研究借鉴近代以来一些国家的思想家提出的民主思想、法治思想以及“权力制约”思想等等。
但是我们的政治制度又在根本上不同于西方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这就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在本质上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
当前我们要进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基本内容就是要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可以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三大支点。
这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政治文明的主体结构。
从一般意义上说,政治文明的保证在于搞好制度建设。
当前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加强党和国家的制度建设,深入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我们已经提了多年,现在需要强调和明确的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关键在于制度建设,这里包括着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
我们以前往往偏重于把民主只当做一种与作风相关的命题来看待,例如把民主看做是让大家讲话,或者是领导者的开明等等,这当然是在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特别在加强我们党内民主建设中必须重视的。
而重要的问题又在于,民主如果缺乏具体的制度,就难有保障,因为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时,曾精辟地指出:我们过去所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
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
斯大林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法制,毛泽东同志就说过,这样的事件在英、法、美这样的西方国家不可能发生。
他虽然认识到这一点,但是由于没有在实际上解决领导制度问题以及其他一些原因,仍然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
这个教训是极其深刻的。
邓小平同志的这段话有重要的启发思考和指导探索的意义。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前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关键,就是按照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所提出的,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为此,必须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
我们所进行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文化建设,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文化建设,是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文化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能提高我国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形成强有力的文化力。
所谓文化力,实质是文化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最终表现为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文化力主要表现为:理论指导力、理想凝聚力、道德教化力、舆论导向力、科技创造力、法纪整合力、艺术熏陶力等几个方面,它们分别从不同的侧面、以不同的方式反映经济政治又反用于经济政治,它们互相补充、互相渗透,共同汇聚成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巨大作用的“文化力”。
这种文化力毫无疑问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增强文化力,必将会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