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全国高考文综试题(全国卷)历史部分点评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全国卷第41题解题指导与训练——观点评论类一

高考历史全国卷第41题解题指导与训练——观点评论类一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考试(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专项指导与训练一、观点评论(评析)类历史观点评论型问答题的特点在于评价的对象不是具体的历史事物或历史现象,而是历史观点。

历史观点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评价,可能与客观历史存在某些不符,因此还需要对历史观点进行再“评论”。

这种题型非常富于“历史味”,具有“借古鉴今”的功能,因此,这种题型很受命题者的青睐,在高考试卷中屡屡出现。

下面以两道高考题为例,分析这种题型的解题步骤和解题技巧,并从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1. (2011 •全国新课标卷文综・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

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

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

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

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

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一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本题考查西方崛起问题。

属于开放性题目,解答时首先要归结出材料中的观点,参考观点有:殖民扩张说,科技促进说,文明扩张说等等,后选定自己认可的观点进行评论,注意观点与所述史实必须一致即可。

2011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分析及备考策略

2011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分析及备考策略

2011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全国卷1)试题分析及备考策略邢台一中郭仁然2011年全国高考已经落下帷幕,作为河北省大纲版教材的最后一次高考,认真分析研究其命题特点并制定相应的备考方案,对2012年的新课程高考意义重大。

一、试卷分析2011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全国卷1)在分数结构、知识点分布都较为合理,呈现“稳中有变,稳中求新"的特点.1、历史试题整卷结构合理.2011年历史试题考查的知识点中,属于中国古代史部分的有第12、13题和第37题(1)小题、第39题(1)(4)小题,共36分,占全卷分值的36%;属于中国近现代史部分的有第14、15、16、17、23题和第37题(2)(3)小题,共44分,占全卷分值的44%;属于世界近现代史部分的有第18、19、20、21、22题,共20分,占全卷分值的20%,与去年相比对对经济史的考查减少,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与民族融合以及中国近现代民主政治的考查加强。

其中14题和23题即考查中国近现代史又考查世界近现代史。

2、遵循《考试大纲》,渗透“新课标”,注重“双基"考查。

历史试题注重考查教材重点主干知识,涉及到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发展的关系、中国近代抗争与探索、近代民主改革与革命、中国现代经济与新中国的外交、新航路开辟与世界经济、民主启蒙思想与政治实践、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世界格局、战后主要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等知识。

历史试题着眼于学习能力的考查,强调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

试题仍然以材料题为主要考查题型,材料类型多样,以文字材料为主兼有表格等,以新材料为背景考查学生对阅读理解、分析归纳、对比概括材料的能力以及对教材知识的理解、运用及迁移的能力。

3、突出时代感,不回避社会热点问题,尤其是具有长久价值的热点问题,注重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的考查。

试题以历史材料隐性考查学生对一些重大热点问题的关注,如辛亥革命100周年(第16题、第37题)、试题中第39题(1)(4)小题“从关中地区看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碰撞交流"注重引导学生对西部大开发这一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激发和培养学生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热爱,树立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大局意识。

2011年全国高考文综试题答案(word版)

2011年全国高考文综试题答案(word版)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参考答案和评分参考评分说明:1. 非选择题部分,若考生答案与本答案不完全相同,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但不得超过该题所分配的分数。

2. 考生答案中,中国地名出现错别字一般不给分;外国地名应以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地图集为依据评分,若出现同音字可酌情给分。

I 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1. D2. C3. D4. A5. B6. A7. B8. A9. D 10. B 1l. D 12. D 13. D 14. B 15. B 16. D 17. A 18. C 19. C 20. B 21. A 22. A 23. C 24.. C 25. B 26. A 27. D 28. D 29. C 30. D 31. B 32. A 33. D 34. B 35. CⅡ卷共4大题,共160分。

36. (36分)( 1)全年高温(各月均温都高于20。

C);(2分)全年降水量大(达1600毫米以上),(2 分)5~lO月(6~9月)降水较丰(为雨季),(2分)11月至次年4月(10月至次年5月)降水较少(为干季)。

(2分)(2)为(两)大河下游冲积平原和三角洲,(海拔低于200米)(3分)地势低平,自北(西北)向南(东南)(或自内陆向沿海)倾斜(或渐低)。

(3分)(3)水网密,水量丰,(2分)便于运输;(2分)利于干季或干旱时对黄麻的灌溉;(2分)便于浸沤黄麻。

(2分)(4)位于黄麻集中生产区(原料地);(3分)稠密的水系便于原料运输,(2分)连河通海便于产品外运;(2分)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麻纺织为劳动密集型产业);(3分)工业基础好,麻纺织的历史长、工艺精,有(技术好、经验丰富的)技术工人。

(4分)37. (32分)(1)主要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

(4分)理想政治:君主用贤人,行仁政。

(4分)(2)异:王韬:主张君民共治;仿效英国实行君主立宪。

2011年高考试题(解析版)--历史(全国卷)

2011年高考试题(解析版)--历史(全国卷)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解析内容摘要:本文从试题的难易程度、分值的颁布情况、命题的内容、命题的趋势和能力要求、试题考查形式、存在的问题与争议等方面全面分析了2011年高考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并将今年高考试题与近年来全国高考卷加以对比分析,从中寻找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同时也对今后的高考总复习提出了一些比较中肯的建议。

关键词:2011年高考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评析一、整体评价2011年高考已经结束,大纲版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与去年的试题结构、题型和题量保持一致,总体难度有所下降。

选择题比2010年的难度有明显降低,但命题的技巧性很高,审题过程中还得要十分小心谨慎,往年出现偏题怪题的现象得到改观,所考查的知识也更加注重教材的观点和相关知识,可以说逐渐回归教材。

命题的思维和考查的角度与2010年的试题有明显的差异,2010年以前的几年间,高考选择题往往追求考查角度和观点的新颖性,体现了向新课标过渡与接轨的特征,但今年选择题在这方面既照顾考查角度和观点的新颖性,也侧重于考查的角度和观点对旧教材的回归。

材料大题的难度和模式与去年的基本保持一致,都注重对考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难度都不大,今年的第37题的难度要比去年略有降低,考查的主要是教材的相关知识和观点。

今年第39题的历史部分有个最大特点就是所引用的材料与去年全国Ⅰ卷的第39题的材料都出自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材料新颖,设问的角度新,都涉及到国家的兴衰大问题。

从分值的分布来看,中古史占39分,中国近现代史占37分,世界史占24分,侧重于考查中国历史本身,世界史所占的分数比重明显下降。

从命题的内容来看,考查非常广泛而细致,侧重于考查国家兴衰和关注民生的思想与主张,如第16题考查章太炎在辛亥革命过程中用崖山题诗图来激发民族主义和鼓舞革命志士去摧毁满清政府的封建统治;第37题通过考查先秦儒家民本思想主张的理解、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对民主思想的认识和主张及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民主思想之间的关系等关注民生、改革社会的主张;第39题通过分析秦汉隋唐时期关中周边地区对国家统一强盛的作用以及唐以后“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互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等与国家兴衰密切相关的知识。

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文综历史部分选择题解析

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文综历史部分选择题解析

28、D 本试题主要考查考生正确阅读和理解有效信息,运用 历史知识的能力,以巴黎公社发布的文告为题干,要 求考生准确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判定正确项,题干提供 的有效信息是巴黎公社“愿意把土地分给农民”,巴 黎公社之所以这样做,意图当然是希望得到农民群众 的支持,因而D项正确。从巴黎公社的有关知识来看, 巴黎公社的革命是一个城市的革命,被围在一个城市 中,与农民断绝了联系,因而A项中的号召农民起义是 不可能的。巴黎公社革命时工农联盟尚未建立,谈不 上进一步巩固,显然不准确。C项与题干不符,因为题 干中“土地给农民、工具给工人”就带有私有性。
25、D 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是历史学习中需要掌握的基本能 力,本题考查考生从地图中提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 分析问题的能力。题干提供的是“南北朝时期”,从 选项看,A项错误,因为南北朝时经济重心还在北方, 尽管长江流域(南方)的经济有所发展,但还没有超 过北方,南方经济超过北方是宋朝以后的事。B项所说 的西北地区和岭南地区的经济有所发展,但不能说速 度最快。C项表明的黄河流域的丝织业在南北朝时期并 没有江南和四川地区发展快,南北朝时丝织业发展最 著名的地区是江东有“八辈之蚕”之称和蜀锦。南北 朝时期北方长期战乱而南方长江流域相对稳定,因而D 项更符合南北朝时期的特点。所以D项正确。
32、D 提供的是一幅世界投资的示意图,考查考生从 地图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解读材料的能力,从图 例说明来看,该示意图的核心内容是“投资问 题”,也就是“资本流动”问题,结合所学知 识:金融资本是经济全球化的催化剂,可以得 出正确答案D。
33、A 本题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对历史事实理解能力, 本题以“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的文件规定”为题干, 题干中提供了两个重要信息——“1962年”和“以 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从时间上看“1962年” 是农村纠正“左倾”错误取得有效成绩的一年,从 内容上看,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意味着纠正“大而 全小而全”的人民公社体制,因而这一规定是为了 纠正农业中的错误,显然是为了促进农业经济的恢 复,因而A正确。题干中表明“人民公社”依然存 在,所以不能说是“消除‘左倾’的错误”,因而 C错误。B、D很明显是错误的。

2011全国卷文综(高清 解析)

2011全国卷文综(高清 解析)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部分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I卷1至8页,第II卷9至12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试在答题卡上务必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除,并贴好条形码,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在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答题卡上作答无效。

3.第I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媒体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复合题目要求的。

(2011 全国)读图1,完成1~2题。

(2011 全国)1.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A.地表B.地壳上部C.地壳下部D.地幔(2011 全国)2.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该山体岩石在地球表层可转化为A.喷出岩B.侵入岩C.沉积岩图1D.变质岩解析:第1题考察地球内部圈层构造。

通过景观图判断为火山,其形成是岩浆喷发,岩浆来自于软流层,而软流层位于上地幔的顶部。

第2题考察岩石圈物质循环。

构成火山的岩石类型为岩浆岩,在地表,岩浆岩只能通过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

(2011 全国)芝加哥是美国五大湖区最大的城市,其位置见图2。

1848年修通联系密西西比河水系和五大湖的运河,随后兴建铁路并形成以芝加哥为中心的放射状铁路网。

这段时期,芝加哥工业主要有农产品加工、农具、交通工具等生产部门。

1890年,芝加哥人口达到100万。

20世纪上半叶,芝加哥发展以钢铁为主导的重工业,并成为20世纪美国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

据此完成3~5题。

(2011 全国)3.1848年后,芝加哥成为美国中西部农产品集散中心的主导区位条件是A.濒临五大湖B.位于美国中西部的中心位置C.位于密西西比河航运的上游起点D.位于密西西比河与五大湖的转运地点(2011 全国)4.20世纪之前,芝加哥的工业活动主要联系A.芝加哥周边农村地区B.五大湖沿岸各城市C.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图2D.美国本土(2011 全国)5.芝加哥发展钢铁工业最有利的条件是A.良好的工业基础B.便捷的交通运输C.充足的劳动力 D.丰富的原料和燃料解析:文字材料和图像材料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小案例,考生需要对整个案例进行阅读分析,结合做学知识进行解题第3题根据材料:1848年修通联系密西西比河水系和五大湖的运河,选D。

2011年高考全国文科综合I历史试题评析

2011年高考全国文科综合I历史试题评析

高考《2011年新课程高考历史学科命题趋势与应对策略》陕西省西安中学郭富斌一.考纲解读(新考纲告诉我们什么?)2011年考试大纲和近两年历史高考考试大纲(课标版)没有任何明显的变化。

这意味着2011年高考试题将坚持2009年高考试题的方向,题量、题型、范围、难度都将保持基本稳定。

所以,在2011年复习备考中,可以参考2009年宁夏卷历史试题进行备考。

2009年宁夏卷历史科满分值为100分,重点考查历史主干知识。

其中选择题为12个,共48分;非选择题(必修部分)37分,选修试题分值15分。

与2008年试题相比,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2008年宁夏卷非选择题只有一个(37分的选择题),而2009年为一个历史非选择题(26分),还有一个历史、地理、政治的综合题。

根据2011年历史高考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规定,2011年历史高考考试内容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

对于陕西考生来说,考试内容为三本必修教材和三本选修教材(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民主思想与实践、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三个选修内容,考生选作一个根据2011年历史高考考试大纲(课标版)的要求,历史考核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2、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3、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以看出,2010年高考历史试题将在考查历史知识的同时,突出对学生学科素养、学习潜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这就要求考生在复习备考时,不但要对《考试大纲》所列考试内容掌握牢固,更要注重提高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反映在试题上,可能会出现一些关于历史学习方法的试题,也可能会出现一些求异思维的试题,不追求历史试题答案的惟一性。

2010年历史高考考试大纲(课标版)规定历史考核目标有以下四个:1、获取和解读信息2、调动和运用知识3、描述和阐释事物4、论证和探讨问题上述四点,实际上是对考生历史学习能力的具体要求。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全国课标卷)评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全国课标卷)评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全国课标卷)评析华星教育评价中心一、试卷基本信息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卷历史部分选择题12题,题号为24——35,共48分;非选择题6题,其中必做题2题,题号为40、41,共37分;选做题4题,任选其一,赋分15分。

在基本题型上,全国卷没有大的变化,但是,纵向比较来看,选做题地理、历史、政治的排列顺序被替换为地理、政治、历史的顺序。

非选做题的“单科一题和一个综合题”的模式被“拼盘式”模式完全代替。

二、试卷总体评价2.1 试卷特色一是:弱化知识覆盖率,侧重学生学科能力的测试。

试卷充分发挥了试题本身在测试过程中的生成性功能:几乎没有简单的记忆再现;不仅仅是知识的简单‘搬家’和调用;更是根据材料和问题情境对知识的合理组合、融通、提炼等充分说明了生成性功能。

学生的答卷就是自己三年寒窗的功底在几个小时内的创作生成的一个新‘产品’。

二是:贯彻课标新理念,加强高考的引导性。

引导教学更大力度关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关注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中提高学生的能力。

学生只有在平时的学习中提高了自己的学科能力,才能在考试中得心应手。

教师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正确引导、充分开展教学活动、应用多种教学事件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这在试卷的每一题中,都能够体现出来。

这让灌输和死记再也没有了市场。

试题难度的加大只是表象,实质反映的是平时教学与新课标下选拔评价考试理念的‘不接轨’。

三是:注重热点重大历史事件。

例如:160年前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140年前巴黎公社的成立、100年前的辛亥革命、90年前的中共成立等。

2.2试题内容解析2.2.1 知识解析表一:知识分布——模块分值比较图一:知识构成分值比较具体到知识点为:西周、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重心的南移;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及其主张;思想家苏格拉底及其主张;巴黎公社的主要史实和经验教训;太平天国运动及其评价;近代中国人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和探索;世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新时期的对内国企改革;近代以来世界的科技发展;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基于欧洲中心论的现代化和基于交流借鉴的文明冲突和融合等。

2011年全国高考文综试题及答案-新课标

2011年全国高考文综试题及答案-新课标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8页,第Ⅱ卷9至16页,共300分。

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

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考试栏目”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第Ⅱ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140分)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历史学家通常认为,在审视复杂历史问题时不能轻率地下结论。

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在于①不同的认识主体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总是不同的②真理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而是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③复杂历史问题本质的暴露和展现必然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④人们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受所处社会实践水平的限制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2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25.图4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

该图反映出图4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26.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2011年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分析及反思

2011年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分析及反思

2011年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分析及反思高三历史组张美萍2011年高考文科综合科目就历史学科的题目来说,在稳定中不断变化,总体难度适中,适合考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正常发挥,有利于对考生实际水平的考查。

2011年高考命题思路承袭了去年的思路,保证了高考命题的稳定性,这是保证考生正常发挥、公平竞争的关键。

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在命题立意上保持稳定1、试题主导形式依然是以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为特征的“三新试题”为主。

如8道选择题均为材料式选择题,其中2道题为图片材料、2道题为图表材料,其他4道题为文字材料。

这不仅是山东文综卷,也是全国各地高考试卷近年共同的特点。

从表面上看,其发展趋势非常明显:过去那种考查再认再现课本知识的试题已经被淘汰,高考命题不再拘泥于课本。

从本质上说,其价值导向非常突出:新课程高考考查的是课程知识,不是课本知识。

在新课程背景下,课本虽然是师生教学的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

同时,课程改革已经实现了“一标多本”,高考命题不可能依据某一个版本,而“三新试题”则成功地回避了版本之间的差异,侧重考查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史论结合能力,很好地体现了课改精神。

2、试题考查重点仍是主干知识:今年山东文综卷考查的知识点有:科举制度、铁器牛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经济体制改革、雅典民主制、欧美资本主义经济、七十七国集团、黄宗羲、孟德斯鸠与近代民主革命、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等,全是立足于考试大纲和课程标准的主干知识、基础知识。

当然,这也是全国各地其他高考试卷命题的共同原则。

其特点是“题目在书外,答案在书中”,即试题材料无论如何新颖,其落脚点还是教材主干知识。

因为,知识是能力的依托,能力是知识的运作。

离开知识,能力是空洞和没有意义的。

但需要注意的是,高考试题依托主干知识,并不代表单纯依赖教材知识,还指历史课程知识。

高考试题突出基础性,并非单纯考查知识记忆,而是以知识为载体考查学科能力。

历史(全国卷)答案解析2011

历史(全国卷)答案解析2011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一、选择题 ( 本大题共 12 题, 共计 48 分)1、(4分)D中国古代四部分类著录图书的原则:经部,收录的是儒家经典;史部,主要收录的是各种体例的史书,如纪传体、编年体等;子部,收集的是先秦以来诸子百家及释道宗教的著作;集部,收集的是历代诗文集、文学评论及词曲方面的著作。

由此可知,汉代的乐府民歌应著录于集部,故D项正确。

2、(4分)D材料表明,佃户向“田主”交纳的是实物地租,并经常拖欠地租从而影响“田主”的利益,反映了佃户对“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弱化,但这种弱化是国家(政府)推行“赋役征银”政策的结果,即国家税收政策发生变化的结果。

A项材料不能体现,B项仅仅体现的是佃户与“田主”的关系,而且它是由D项导致的,C项说法错误,故排除A、B、C三项,D项正确。

3、(4分)B作者是鸦片战争后新思想的倡导者之一,他感叹的是华盛顿“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反映了他对君主制的反思。

A项是革命派的主张;C项说法错误,因为当时向西方学习主要停留在口号上,尚未真正实践;D项不符合徐继畬的阶级立场。

故B项正确。

4、(4分)B“嗣后乡试会试及岁考科考等,悉照旧制,仍以四书文试帖经文策问等项分别考试。

经济特科,易滋流弊,并着即行停罢”,说明戊戌变法的措施被废除,维新变法运动归于失败,与此直接相关的是戊戌政变,故B项正确。

5、(4分)D注意陈元孝的诗句“山水萧萧风更吹,两崖波浪至今悲”,表达的是对汉族政权亡于少数民族政权的一种悲愤之情,而章太炎以该诗题画并刊于《民报》,说明章太炎与陈元孝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即表达了章太炎对满清统治的不满,要求推翻满清的统治,故D项符合题意。

6、(4分)图片信息表明,1960~1965年中国工业总产值先降后升,这主要是由于1960年党中央提出“八字”方针,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大炼钢铁,由此工业产值开始下降。

2011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试卷分析及应对

2011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试卷分析及应对

2011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试卷分析及应对-----立足历史学科特点,凸显历史教育本质作者:蔡红单位:四十五团中学政史地组2011年6月15日2011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试卷分析及应对-----立足历史学科特点,凸显历史教育本质2011年高考是新疆喀什45团中学实行新课改后的第三年高考。

文综已经考完,历史试题的考核特点和变化都有哪些,本文做简略点评。

一、试卷考查的知识点的分布及特点1、分值分布(必修部分)材料题(必选题):40题,古代选官制度(25分);41题,评价近代西方崛起(近代西方经济文化)(12分)2、试题变化历史学科由必修选择题12个(24题至35题),必修材料解析题两个(40题、41题)与选修材料解析(45题至48题)4选1三部分组成。

与去年变化的是必选材料题由一个变成两个,总分值不变。

3、试题分值比重分配其中选择题必修1共20分,必修2共16分,必修3共12分。

材料题40题是必修1中国古代政治史,而41题则涉及到相关的必修2和必修3内容。

今年的分值最多的是必修1,达45分,几乎占一半分数。

同时,古代史的分值超过41分,比重较大。

4、呈现方式较单一从呈现方式上看,试题类型有文字型和图片型两类。

文字型居多,只有三个图片,分别出现在两个选择题和"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试题中。

而三个图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以地图为基本依托设计问题。

建议以后高考的材料选择适当增加多类材料,如图画、照片、漫画、数据型(数字表格、饼状图、拄状图、曲线图等)等,符合新课改的趋势,从多角度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渗透新课程要求,突出新材料、新情境1、材料型选择题的比重加大,类型多样12个选择题中,除30和35两题是直接设计问题比较之外,有10道题都是材料性选择题。

28、33、34三题是文告或文件类,25、32是地图图片类,26、31是史籍类,24、27、29是观点类,类型多样。

避免了单纯考查教材记忆试题,符合新课改要求。

2011年高考试题——文综历史部分(全国卷)解析版

2011年高考试题——文综历史部分(全国卷)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12唐初编定的《隋书·经籍志》,确立了中国古代史四部分类著录图书的原则,汉代的乐府民歌应著录于A经部B史部C子部D集部答案:D解析:经部收儒家经典。

经部是以‚十三经‛为主和附以解释经书、研究语言文字的著作。

‚十三经‛即《易》、《书》、《诗》、《仪礼》、《周礼》、《礼记》、《左氏春秋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解释经书的著作如《经典释文》;研究语言文字的著作,如《说文解字》;史部收史学著作。

史部是记述历代史实、地理、时令、职官、政书等著作及历史评论。

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通鉴纪事本末》,刘知几的《史通》,王夫之的《读通鉴论》,郦道元的《水经注》等;子部收诸子百家及宗教著作。

子部包括儒家(孔子、孟子除外)、法家、道家、兵家、名家、墨家、释家(佛经除外)、农家、医家、杂家、纵横家、小说家等及天文、术数、艺术、器物、茶酒、花鸟虫鱼等方面的著作;集部收文学作品。

集部主要收历代作家诗文集(包括别集、总集)及诗文评论。

因此本题汉代乐府民歌属于属于集部。

13明后期,某地佃户将收获的好米换取银钱自用,劣质米交租,丰收之年也声称歉收,拖欠地租“渐以成风”,官府勒令田主完粮纳税,“于是称贷(借高利贷)完官而田主病”。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商业的发展冲击农业B佃户人身依附关系弱化C佃户与地主矛盾激化D国家税收政策发生变化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一条鞭法‛,题干描述的现象:‚佃户拖欠地主地租导致地主不能按时向官府纳税,于是地主借贷纳税后就上火生病‛。

这一现象主要体现了‚佃户——地主——官府‛之间的关系,能同时对三者关系产生影响的只有D选项。

题干没有体现‚商业的发展‛信息,A错误;B、C只体现佃户和地主之间关系,不全面。

14徐继畬在《瀛环志略》中对华盛顿有如下评述:“呜呼!可不谓人杰”美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这表明作者A鼓吹共和制,反对君主制B对君主制的反思走在时代前列C已成为洋务运动的先驱D主张仿效美国发展资本主义答案:B解析:《瀛环志略》1844年,徐继畬完成书的初稿,1848年秋《瀛环志略》刊行,全面而扼要地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地理沿革,政情民俗,经济状况。

2011年高考历史新课标全国卷解析

2011年高考历史新课标全国卷解析

2011年高考历史(新课标全国卷)2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解析:C 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宗法制对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影响。

AD选项不对,西周的分封制没有使中央有效地控制地方,没有实现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相反地方诸侯实力强大,所以导致春秋战国时候的割据混战,所以才会有以后的郡县制。

B选项不对,西周没有王权的高度集中。

西周时代的宗法制是血缘基础上的政治关系,这种关系容易形成共同的文化心理认同,从而有利于秦汉统一。

25.图4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

该图反映出图4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解析:D 本题主要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发展成就。

根据图示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东晋南朝时期,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安定,江南农业得到开发,商品经济较为活跃,经济发展相对稳定,D正确。

黄河流域不少城市毁于战火,商品经济发展缓慢,但是,总体上来说,还是黄河流域经济水平高于南方,A 不正确;河西走廊是在十六国时期得到开发,但不是发展最快的地区,B不正确;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是恢复发展而不是迅速发展应排除。

26.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民为邦本C.天下为公D.民贵君轻解析:C 本题主要考查对黄宗羲的思想的理解和认识。

2011北京文综卷(历史部分)解析

2011北京文综卷(历史部分)解析

2011北京文综历史部分解析六月的高考已经离我们远去,又一批年轻的学子们即将踏入大学的校园。

而我们还是需要来回顾一下这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的高考在2011年又给我们呈现了怎样新的面貌。

我们先从整体命题分值来看,2011年的文综卷历史部分,试题形式和分值仍然保持不变。

选择题12至23题,每题4分,共48分;主观题历史部分总计52分,共三道,37题为历史学科内综合题。

39、40为政史地三科大综合。

该题型以及分值分布,从2006年便开始成为定制,在课改之后依然沿用,不会出现更多变化。

选择题部分:首先,选择题依然以材料题为主。

我们可以看到12道选择题中,除了13与23题是单纯的考察知识点的题目,是没有材料的裸题。

剩下10题均为或长或短的材料题。

而在考纲中提到的四种能力——提取信息、调动知识、概括描述事物、论述解决——中提取信息是一种基本的以及重要的能力,这一点从每年高考卷的直观印象就可以看出——图片、表格、文字材料立体呈现,整体来讲就是通过展示材料来考察学生从材料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的能力。

其次,今年有材料的选择题呈现材料更加精炼的趋势。

以15、16、20题为例,15题提到“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以及“清代被列为禁书”这样短小说明,学生需要提取并从中概括的信息是:本题考察的是明清时期反传统的思想,那么剩下的需要的即是联系所学知识即黄宗羲的反传统思想核心以及内容来选择正确答案。

16题也是一样,一句诗词“九州缩地凭挥翰,四海披图当泛槎(木筏)”,从中需要知道的是该著作是关于哪一方面的,即能得出正确答案。

20题提到了某位古希腊哲学家的思想“成为探究生活和道德、善与恶所必需”,从中提取“道德、善恶”并对应所学即可。

这种材料越来越短必然会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能够从寥寥数字中提取正确的、有效的信息,并且是在比较充分完整的熟悉知识点的基础之上,这对于学生能力的考察更加全面。

主观题部分:第37题材料解析题沿袭了北京卷以往的典型风格:一个大题围绕一个主题,又分别通过四段材料考察四个不同的方向。

2011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分析

2011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分析

2011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分析史地组郭子森一、试题分析12、唐初编订的《隋书经籍志》,确立了中国古代四部分类著录图书的原则,汉代的乐府民歌应著录于A经部B史部C子部D集部(正确)析:国学幻灯片复习的类型题国学特指中国传统文化,它包括经、史、子、集四大部分。

经:指儒家经典;史:指各种体裁的史学著作;子:指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及其他政治、哲学、医学等著作;集:泛指诗词文赋专集等著作。

只要理解四部分的含义即可做出。

例.如果要查阅墨子的光学八条等方面的论述,应该查阅A.经部B.史部C.子部D.集部(正确)13、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商业的发展受到冲击B佃户人身依附关系弱化C 佃户与地主矛盾激化D国家税收政策发生变化(正确)析:民生问题。

明朝福税制度变化实行一条鞭法,可做出。

14、表明作者:A鼓吹共和制,反对君主制B对君主制的反思走在时代前列(正确)C已成为洋务运动的先驱D主张仿效美国发展资本主义析:作者属于鸦片战争期间产生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显然ACD不正确,只有B正确。

15、与这一懿旨的颁布有直接关系的历史事件是A百日维新B戊戌政变(正确)C清末新政D预备立宪析:光绪与ABCD都有关,但“经济特科,易滋流弊,并着即行停罢”判断可知只有B。

16、1907年刊于《民报》,一时广为流传,章太炎此举意在;A提倡反清复明B抵制保皇势力C宣扬传统文化D激发民族主义(正确)析:属于20世纪初辛亥革命的范畴,指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故正确。

17、图的变化主要是由于A经济政策的变化(正确)B工业结构的调整C农业经济的波动D中苏关系的变化析:图反映的是1960---1965年,排除BCDD得出准确答案为A18、主要是因为西班牙:A贵族阶层生活奢靡B工商业的发展迅速C对殖民地疯狂掠夺(正确)D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析:1603年与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有关得出C项;D项排除;AB与试题不符。

19、华盛顿的建筑规划体现的美国政治文化是A白手起家的开拓精神B议会中心与共和意识C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正确)D平等独立的州权观念析:四个选项与题目都有关,但从1787年宪法的规划来说只有C正确且全面。

2011年高考全国卷文综历史

2011年高考全国卷文综历史

由山地、高原中“善骑射”的“六郡良家子”组建的军队,
也一直是汉朝军队的核心。隋及唐前期,关中在经济上已
然衰落,远不能与“山东”相比,但依靠关陇为主体的府
兵,以及国家马场饲养的最多时达到四十万匹的战马,仍
足以控辖全国;当唐朝失去对西北山地的有效控制后,国
势便一蹶不振。在历史学家吴于廑看来,游牧世界与农耕
民主思想的影响;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知识分子的反思和 探索。
39.(60分)分析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注意: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 祖国西北,地域广阔。复杂 多样的自然环境,农牧并存 的人文特征,使这里成为各 民族繁衍生息、交流融合的 家园。陕、甘、宁等地区曾 是周、秦、汉、唐立国之基。 现代历史上,这里孕育了中 国革命的圣地。西北的全面 开发与社会经济发展,必将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 新的贡献
世界的互动,构成世界范围内农业时代历史发展的动力之
一。就中国历史来说,唐以后草原与中原农耕地区的互动
更为广泛而深入。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关中周边 地区对秦汉隋唐统一强盛的作用。(8分) (4)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 互动”对唐以后中国历史的影响(12分)
• 材料二
• 泰西之立国有三:一曰君主之国,一曰民主之国,一曰君民共主之国…… 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 以上之遗意焉……苟得君主于上,而民主于下,则上下之交固,君民之分亲 矣,内可无以乱,外可无以悔……由此而扩充之,富强之效亦无不基于此矣。 泰西诸国,以英为巨擘,而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 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
• ——摘编自王韬《弢园文录外编》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全国高考文综试题(全国卷)历史部分点评
东方启梦
全国高考文综试卷一项比较稳定,今年在稳定的基础上仍然体现了比较好的优点。

特点之一:仍然突出热点
今年全国试卷与去年相比,仍然凸显当今热点的考察,儒家思想、民生民本、少数民族问题等等都是热点。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的地位举足轻重,再加上海峡两岸关系相对缓和和稳定,所以,关于辛亥革命是今年高考复习的重点。

试题37题把辛亥革命和畅销热点民生问题结合在了一起。

儒家思想也是近几年的热点,今年37题第一小题,从民本角度考察儒家思想。

整个37题就是以民生为主线把古代和中国近代密切结合在了一起。

去年高考试卷是针对上海举办世博会与中国的城市化及世界贸易结合在了一起。

少数民族问题特别是西藏问题也是近几年的长效热点,今年高考试题不避热点,并且加大了热点与历史的结合。

应对:历史的功能之一就是古为今用,考察历史知识一定突出时政考察。

因此,在高三历史复习中一定要关注时事,不断积累高三一年之中非常突出的,对中国和世界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再把它和历史有机的结合起来。

今年的全国卷和北京卷都重点考察了与辛亥革命有关的内容。

(6月7日把今年高考复习重点内容,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发到高三博客圈)
特点之二:仍然突出能力考察
1、从形式来看,所以选择题和答题都采用的是材料解析题的方式,强调从材料当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利用有效信息解答问题,对于打破死记硬背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2、从内容上看,突出了综合、概括、分析、比较能力的考察。

以37题为例,第一问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

第二问,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王韬和孙中山民主思想的异同。

第三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民主思想的关系,简析近代民主思想兴起的必然性。

第37题,以民主民生为主线,把中国古代和近代资产阶级不同派别的思想连为一体来考察,突出能力的考察。

3、依托教材解答问题
所有选择题和主观试题都在基础理解准确的条件下来解答。

应对一:概念准确要理解。

在高三复习中,如果一味死记硬背很显然不能应对当今的高考,因为侧重能力考察是新课改的内容之一,要想应对当今的高考,必须对所学的重要概念有深刻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加深记忆。

应对二:材料练习要到位。

为了体现能力测试,不仅在试题内容上,而且在试题形式上一般都采用材料解析题。

在高三复习中,不仅侧重知识点的复习而且要侧重材料的分析和练习。

特点之三:体现新课改主题,越来越打破大题只在政治和经济史命题的状况
1、才内容看,考试内容突出了文化史的考察。

第12小题、37题一般是文综试题中历史学科试题的中心,一般认为这是体现历史命题思想和复习指导思想的中心部分。

此题结合时事重点考察了思想史的内容。

2、从形式上看,突出了专题考察与阶段考察相结合的方式。

应对:高三考点复习要“接线拉网”,在阶段复习中要突出专题复习。

特点之四:仍然注重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考察
所以考题都在所学过的内容当中都能找到其“影子”,而且感觉离自己不是太远,都有回答问题的依据。

应对:高三复习一定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复习,特别是高三一轮复习,基础知识一定要全面细致,加强对每一个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