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框支剪力墙结构设计

合集下载

框支-剪力墙结构

框支-剪力墙结构

框支-剪力墙结构最新最全的模板范本:框支-剪力墙结构一:引言本旨在介绍框支-剪力墙结构的设计与施工要点,以及相关技术指导,旨在提供详细和全面的信息,以便工程师和相关从业人员能够正确理解和应用框支-剪力墙结构。

二:框支-剪力墙结构的概述1. 框支-剪力墙结构的定义和特点框支-剪力墙结构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建造工程的结构形式,它通过设置钢筋混凝土或者预制混凝土剪力墙作为主体承载结构,与框架结构相结合,在承载和抗震性能方面具有良好的优势。

2. 框支-剪力墙结构的构成要素框支-剪力墙结构由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组成,其中框架结构负责承担垂直荷载,剪力墙负责承担水平荷载,两者相互协调工作,共同保证建造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和安全性。

三:框支-剪力墙结构的设计要点1. 结构的布置和几何形态设计在设计框支-剪力墙结构时,应根据建造属性、功能需求、地震要求等因素确定结构的布置和几何形态,充分考虑建造整体的均匀性和稳定性。

2. 剪力墙的布置和尺寸设计剪力墙的布置和尺寸设计是框支-剪力墙结构设计的重要环节,在确定剪力墙位置和数量时应考虑荷载传递路径、结构布局、构造条件和施工等因素,并根据规范要求进行合理的尺寸设计。

3. 框架结构的设计框架结构的设计应满足建造的承载要求和抗震要求,确定框架的布置和尺寸,合理配置剪力墙和框架的位置,并通过分析和计算确定结构的稳定性和耐震性。

四:框支-剪力墙结构的施工要点1. 施工准备工作施工前应充分了解设计图纸和施工方案,准备好所需材料和设备,并按照像关施工规范进行合理布置和准备工作。

2. 剪力墙的施工剪力墙的施工包括混凝土浇筑、钢筋布置和模板安装等步骤,应按照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进行施工,保证墙体的质量和稳定性。

3. 框架结构的施工框架结构的施工包括钢柱、梁等构件的连接和安装,应采用合理的施工方法和工艺,在保证结构安全性的同时提高施工效率。

五:附件清单:1. 设计图纸- 建造平面布置图- 结构剖面图- 剪力墙布置图- 框架结构布置图2. 施工工艺与方法- 剪力墙浇筑工艺- 框架结构安装工艺3. 施工材料清单- 钢筋- 混凝土- 模板六:法律名词及注释:1. 建造法:指国家对建造工程进行管理和监督的法规和规范。

建筑工程中高位转换层框支剪力墙结构的设计

建筑工程中高位转换层框支剪力墙结构的设计

建筑工程中高位转换层框支剪力墙结构的设计高位转换层是指建筑物高度变化较大的楼层,在建筑工程中起到了过渡和连接不同功能区域的作用。

对于高位转换层的框支剪力墙结构设计,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结构布局、结构形式、剪力墙的位置和布置、剪力墙的尺寸和配筋等。

首先,结构布局应该考虑到高位转换层的功能要求和使用要求。

具体而言,大跨度的空间布局需要避免过渡楼板的振动和变形,同时尽量避免柱子的干扰。

此外,挑空的设备平台也需要合理布局,以方便设备的运输和安装。

其次,针对高位转换层的结构形式,目前常见的有框架结构、框架支撑结构和剪力墙结构等。

对于较大空间的高位转换层,框架结构通常是不适宜的选择,因为它需要大量的柱子和横梁,会影响到空间的使用效率。

相比之下,框架支撑结构和剪力墙结构是更好的选择。

其中,剪力墙结构由于其较高的刚度和抗侧力能力,可以有效地抵抗地震和风力等外力荷载,适合用于高层建筑。

剪力墙的位置和布置也是高位转换层框支剪力墙结构设计的关键要素。

一般来说,剪力墙应该布置在建筑平面的对称轴上,以保证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此外,在空间布局上,需要尽量减少对室内空间的干扰,确保功能区域的合理分布。

剪力墙的尺寸和配筋是高位转换层框支剪力墙结构设计的重要考虑因素。

根据结构设计规范,剪力墙的尺寸和配筋应满足抗震和承载力的要求。

具体来说,剪力墙的尺寸应该足够大,以承受来自地震或风力的剪力力。

同时,剪力墙的配筋也需要充分考虑底部与上部的刚度和抗震性能,以保证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最后,高位转换层框支剪力墙结构的设计还需要考虑到施工和维护的便利性。

设计师应合理确定剪力墙的布局和类型,以方便施工和维修。

此外,可能需要采用特殊的构造措施,如设置动力阻尼器或剪力墙间的伸缩缝等,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和稳定性。

综上所述,高位转换层框支剪力墙结构的设计需要考虑到结构布局、结构形式、剪力墙的位置和布置、剪力墙的尺寸和配筋等多个因素。

设计师需要根据具体的工程要求和设计规范,进行合理的设计,以保证结构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

《高层》第6章 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

《高层》第6章 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

注意查表得到的是“剪力墙的广义剪力”V_W VW m “框架的广义剪力”V_F VF m
近似按刚度比分开,得到“总框架剪力”和“梁端总约束
弯矩” VF
CF
CF
_
mij VF
h
mij
m CF
h
mij
_
VF
h
_
“总剪力墙的剪力”为 VW VW m

6EI (1 a b) l(1 a b)3(1
)
6EI (1 a b)
m12 l(1 a b)31
m21

6EI (1 b a)
l(1 a b)31

M12 m12 M 21 m21
mi x
M ij h

mij h
330 WH
770 WH
注:H—结构地面以上的高度(m);W—结构地面以上的总重量。
1.框架一剪力墙结构应设计成双向抗侧体系。抗震设计 时,结构两主轴方向均应布置剪力墙。
2.框架一剪力墙结构可采用下列形式): (1)框架与剪力墙(单片墙、联肢墙或较小井筒)分开
布置; (2)在框架结构的若干跨内嵌入剪力墙(带边框剪力墙
); (3)在单片抗侧力结构内连续分别布置框架和剪力墙; (4)上述形式的混合。
3.框架—剪力墙结构中,梁与柱或柱与剪 力墙的中线宜重合;框架梁、柱中点之间 有偏离时,应符合:
1)
1

e0 4 bc
2)计算中应考虑其对节点核心和柱的不利影 响。
① 剪力墙宜均匀布置在建筑物的周边附近、楼 梯间、电梯间、平面形状变化及恒载较大的部 位,剪力墙间距不宜过大;
第6章 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

高层框支剪力墙结构设计

高层框支剪力墙结构设计

探析高层框支剪力墙结构设计摘要:文章结合工程实践,主要介绍了高层建筑的结构方案,重点探讨了梁式转换结构设计和转换构件设计的特点和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高层建筑剪力墙框支体会目前,一些框支剪力墙结构由于底部几层有较大的空间,能适用于各种建筑的使用功能要求。

主要广泛应用于底层为商店、餐厅、车库、机房,上部为住宅、公寓、饭店、综合楼等高层建筑。

但是,这种结构在受力上也有明显的缺点:传力不直接,结构竖向刚度变化很大,甚至是突变,地震作用下易形成结构薄弱层,加上构造复杂,给结构设计带来较大难度。

为了满足建筑功能的要求,结构必须设置转换层进行结构转换柱下部大空间框支剪力墙结构可以在建筑物下部形成一层或多层的大空间,通过结构转换层,用框架柱代替剪力墙以满足建筑功能的要求。

1 工程概况本工程总建筑面积为214338.36㎡,住宅部分首层架空,转换层以上为25层、27层、28层住宅。

一层为地下室和两层为车库,地下一层局部设核六级人防及设备用房,平时用作停车库。

本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

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为二级。

2 梁式转换层的结构设计分析2.1抗震等级的确定本工程转换层以下为框架—剪力墙结构,转换层以上为纯剪力墙结构,是多种结构形式共存的复杂高层建筑,因而不能像单纯的框架结构或者剪力墙结构那样笼统地确定抗震等级,而应该严格按照现行规范的不同章节,有针对性地分别确定结构体系各部位不同结构构件的抗震等级。

该工程属“框支剪力墙”结构,地上高度79.4m,转换层设在三层楼面(属高位转换),7度抗震设防,其框支框架抗震等级为一级,加强部位剪力墙抗震等级为一级,非底部加强部位剪力墙抗震等级为二级。

2.2结构竖向布置高层建筑的侧向刚度宜下大上小,且应避免刚度突变,然而带转换层的结构显然有悖于此,因此《高规》对转换层结构的侧向刚度作了专门规定。

对该工程而言,属于高位转换,转换层上下等效侧向刚度比宜接近于1,不应大于1.3。

在设计过程中,应把握的原则归纳起来就是要强化下部,弱化上部,尽量避免出现薄弱层。

概述高层建筑框支短肢剪力墙结构设计

概述高层建筑框支短肢剪力墙结构设计

概述高层建筑框支短肢剪力墙结构设计摘要:在高层建筑结构中,采用短肢剪力墙结构设计,不仅可以有效的保证建筑结构的刚度和强度,还满足了建筑工程施工的要求,使其建筑结构的美观不会受到影响。

但目前这种框架结构在我国建筑工程施工中应用得还不够成熟,因此我们对其进行施工的时候,要对其结构设计进行严格的要求,避免短肢剪力墙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影响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

关键词:高层建筑;剪力墙;结构设计1.短肢剪力墙的概念《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中规定,短肢剪力墙是指墙肢截面高度(水平截面的长度)与厚度(水平截面的宽度)之比为5~8的剪力墙,一般剪力墙是指墙肢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大于8的剪力墙。

短肢剪力墙较多时,形成短肢剪力墙与筒体(或一般剪力墙)共同抵抗水平力的剪力墙结构,称为短肢剪力墙结构。

短肢剪力墙结构在建筑工程中的使用需满足一个必要条件,即抗震设计时,短肢墙承受的第一振型底部地震倾覆力矩不大于结构总底部地震倾覆力矩的50%。

这是由于短肢剪力墙结构抗震能力较弱,故高层建筑结构中短肢剪力墙较多时,应布置一般剪力墙(或筒体),建立合理的剪力墙体系,共同抵抗水平力。

2.短肢剪力墙结构体系的优点随着短肢剪力墙结构体系在小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广泛应用,可以从实践中看出该结构体系的优点主要体现在满足小高层建筑的功能需求和满足结构设计需求这两大方面。

首先,在建筑功能方面,短肢剪力墙的墙肢设计是与填充墙的厚度相同的,且短肢剪力墙与各个墙体之间的梁的连接是处于墙体的竖立平面内的,这就很好的实现了框架结构中梁柱外露的问题;在短肢剪力墙结构的施工中,大都是采用的较为轻质的建筑材料,以减少结构的负重荷载;短肢剪力墙由于其自身特性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施工难度,但其能够很好的扩大建筑内部的有效使用面积,因此,仍然是具有很大推广价值的。

其次,在结构设计方面,短肢剪力墙结构要比普通框架-剪力墙具有更好的隐蔽性,使墙肢与梁可以隐藏在墙体内,方便了用户对内部结构的灵活设计应用。

房屋建筑中带转换层的框支剪力墙结构设计分析

房屋建筑中带转换层的框支剪力墙结构设计分析

房屋建筑中带转换层的框支剪力墙结构设计分析一、引言在房屋建筑中,框支剪力墙结构是一种广泛应用的结构形式,具有良好的承载性能和抗震性能。

而带转换层的框支剪力墙结构在高层建筑中尤为常见,其设计需要更加严谨和科学。

本文将针对这一结构形式进行设计分析,并探讨其设计要点和注意事项。

二、带转换层的框支剪力墙结构特点带转换层的框支剪力墙结构主要是指在高层建筑结构中,由于建筑高度的增加,顶部剪力墙面积减小,为了保证结构的整体抗震能力,需要在某一层以上增设转换层,通过加固墙体或设置腹板等方式增加抗震能力。

这种结构形式常见于高层建筑中,如公寓、办公楼等。

带转换层的框支剪力墙结构具有以下特点:1. 结构复杂:由于转换层的设置,结构形式相对复杂,需要考虑转换层区域的抗震性能、结构变形等问题。

2. 抗震性能好:通过设置转换层,可以有效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降低结构的变形和损伤程度。

3. 设计要求高:对于带转换层的框支剪力墙结构,设计要求更加严格,需要考虑转换层的抗震能力及与上下结构的协调性。

4. 构造细节复杂:由于转换层的存在,结构内部构造细节相对复杂,需要精确设计和施工。

三、设计要点和注意事项在设计带转换层的框支剪力墙结构时,需要考虑以下要点和注意事项:1. 考虑整体抗震设计: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确保转换层的设置能够提高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

2. 合理确定转换层位置:转换层的设置位置应该在结构高度的适当位置,一般应在建筑高度的1/3处,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确定。

3. 结构布局合理:在转换层的设计中,需要考虑结构布局的合理性,使得转换层与上下结构之间能够达到良好的协调性。

4. 墙体加固和设计:转换层墙体需要加固设计,以确保其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和抗震能力,需要考虑墙体厚度、钢筋配筋等问题。

5. 构造连接处理:由于转换层的设置,需要考虑与上下结构的连接处的构造处理,确保转换层与上下结构的良好连接性。

6. 结构变形控制: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结构变形的控制问题,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减小结构变形,保证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高层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

高层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

2. 综合性能
SAP84 在软件计算结果的准确性上是最为精确的,其单 元类型库非常丰富,能够对结构进行静力、动力等多种计算, 而且SAP84 还可以根据结构的实际情况进行单元划分,计算 模型最为接近实际结构。 TBSAP 提供的单元除了常用的杆单元、梁柱单元外, 还提供了用以计算板的四边形或三角形壳元、墙元,用以计 算厚板转换层的八节点四十八自由度三维元、广义单元,以 及进行基础计算用的弹性地基梁单元、弹性地基柱单元、三 角形或四边形弹性地基板单元和地基土单元,因而TBSAP可 以对结构进行基础- 上部结构- 楼板的整体分析。
f f
计算V f
计算V f
V f,max
V f,max
0.2V 0
1.5V f,max
1.5V f,max 0.2V 0
2.各层框架所承担的地震总剪力按第一点要求调整后,应按 调整前、后总剪力的比值调整每根框架柱和与之相连框架梁 的剪力及端部弯矩标准值,框架柱的轴力标准值可不予调整; 3.按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地震作用时,第一点所规定的调 整可在振型组合之后进行。 这里应当注意的是在框架内力调整后,剪力墙部分仍保 持原协同工作计算值而不作调整。
1. 高层结构分析软件的类型及模型
薄壁杆件模型 代表软件:TAT(中国建研院 PKPM CAD 工程部)、TBSA(中国建研院 高层室) 、SS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 院GSCAD) 特点:整个结构是空间杆件体系,基 本未知量少,计算简单,分析效率 高。高度较大、结构布置(特别是 剪力墙布置)比较规则的结构计算 结果比较理想的,计算精度足以满 足工程设计要求。高度较低或结构 布置比较复杂的结构,薄壁杆件模 型并不理想。
板壳墙元模型 代表软件:SUPERSAP(美国AIS公司)、SAP2000(美国CSI公 司)、ANSYS(美国ANSYS 公司)、STAADⅢ(美国REI公司)、 SAP84(北京大学)、SATWE(中国建研院PKPM CAD 工程部) 和TBSAP(中国建研院高层室)等。 这种模型分为空间壳元和在壳元基础上经静力凝聚而成 的超单元──板壳墙元两种形式来模拟剪力墙。 特点:接近实际受力情况,分析精度高,计算速度快。

高层住宅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设计

高层住宅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设计

1 . 3 7 2 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 5 9 . 1 8
0 . 0 9( 0 . 0 7 + 0 . 0 1 )
0 . 9 1
地震作 用 最大 的 方 向= 1 1 . 2 3 2 ( 度)
周期 H S T 3 / T I = 0 . 7 7
风荷 载下 最大 层 间位 移角 1 / 1 2 5 6 ( X ̄) , 1 / 1 0 5 I ( YI  ̄) , 转换 时转 换层 与 上一 层 的侧 向刚 度 比
图二 标 准层 结构 平面 布置 图
( 采用 的楼 层 刚度算 法 : 剪 切 刚度 算法 )
x 方 向下部 刚度= 0 . 3 9 1 7 E + 0 8
X 方 向刚 度 比= O . 5 1 6 0
3 转换 层模 型计 算 中应注 意 的问题
( 1 ) 部 分框 支 剪 力墙 应设 置 落 地贯 通 剪 力墙 , 且 落 地 剪力 墙 应从 横 布置 , 其 数量 与 全部 剪 力墙数 量 之 比不小 于 5 0 %。
( 9 ) 框 支剪 力 墙 结构 体 系 对结 构 本 身 来说 是 很 不利 的 , 故 竖 向结 构 布 置
时, 主要是控制转换层上 、 下刚度突变 。 《 高规》 附录E . 0 . 1 , 当转换层设置在1 、 2 层可近似采用转换层与其相邻上层结构的等效剪切刚度比等效剪切刚度 比 ^ y 。 。 ≤G . A h J G  ̄ A2 h 。 表示 , 抗震 设计 时 。 不应 小 于0 . 5 。 为 了加 大 底部 大 空间楼 层 的抗侧刚度 , 对底部的落地芯筒及少量的落地剪力墙均予以加厚 , 落地芯 筒 墙体加 厚至3 5 O m m( 上部 为2 5 0 m m ) , 结构落地剪力墙加厚至8 o 0 m m, 且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层建筑框支剪力墙结构设计
摘要:本文结合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实例,对其框支剪力墙结构的抗震设计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高层建筑剪力墙结构
1 工程概况
本工程主体结构层高60.3m,地下室2 层,层高分别为3.5m,4.7m;地上1 层为居民活动空间,高5.4m;2层~13 层为住宅,层高2.8m,以上至屋顶层高均为3.0m。

2 结构设计中的计算和分析
2.1转换体系的选取与计算
框支转换层楼板在地震中受力变形较大, 其在整体电算中的模型选择很关键。

由于工程转换梁上部层数多,地震时楼板将传递相当大的地震力,其在平面内的变形是不可忽略的。

因此采用弹性板或弹性膜的计算模型较为适宜。

由于弹性板的平面外刚度在整体计算中已被计入,相当于考虑了板对梁的卸荷作用,会使梁的设计偏
于不安全。

在进行整体结构分析时,将转换层楼板用弹性膜单元模拟。

2.2嵌固端与转换层楼板板厚的确定
工程以±0.000 板作为嵌固端,既保证上部结构的地震剪力通
过地下室顶板传递到全部地下室结构, 同时能够保证上部结构在
地震作用下的变形是以地下室为参照原点。

《抗规》第6.1.14条规定: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嵌固端部位时, 地下室结构的侧向刚度
与上部结构的侧向刚度之比不宜小于2。

故地下室顶板厚度取200mm,同时,为了有效地将水平地震力传递给剪力墙,在应力集中的楼层,将楼板厚度加大,转换层楼板取180mm,与其相邻的层也适当加厚至150mm。

考虑抗震需要,施工图阶段时更有意提高转换层配筋率,使单层配筋率达到0.35%, 以进一步提高转换层楼板和(1)q≤
ect310l02(2)γe≤δ1h2δ2h1框支大梁共同作用的能力。

考虑到梁宽大于上部剪力墙的两倍,宽度较宽,对边转换梁,板面钢筋不是简单地要求伸入梁内满足锚固要求即可,而是要求必须贯穿梁顶截面,以确保梁内扭矩在板上的有效传递。

2.3框支柱与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墙厚的设计
框支柱基本布置于上部剪力墙对齐的下方或就近区域, 这样不仅能使竖向荷载的传力途径直接、明确,减少转换板的内力,同时,上下抗侧力结构对齐,对于抵抗水平地震荷载作用,改善转换板的
复杂受力情况也是大有益处的(详见图1)。

图12﹟、3﹟楼底部结构平面布置图
框支柱作为框支剪力墙结构体系中重要的构件, 它的安全度直接决定了整栋建筑的抗震潜力, 因而框支柱的延性和承载力成为
设计的关键。

框支柱应在计算的基础上,通过概念设计和抗震措施(构造措施)进行设计。

调整框支柱总剪力不小于0.30,框支柱的抗震等级定位一级,为了增加其延性,轴压比不超过0.4,其最小配箍
特征值比一级增加0.02 采用,框支层剪力墙轴压比控制在0.6以内,
以保证剪力墙有足够的刚度。

抗震设计时, 剪力墙的底部加强部位包括底部塑性铰范围及其上部的一定范围, 其目的是在此范围内采取增加构造边缘构件箍
筋和墙体横向钢筋等必要的抗震加强措施,避免脆性的剪切破坏,
改善整个结构的抗震性能。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3-2002(以下简称《高规》)第7.1.9 条规定:底部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其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框支层加上框支层以上两层的高度及墙肢总高度的1/8二者的较大值。

为了保证底部加强部位处剪力墙的平面外刚度和稳定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2(以下简称《抗规》)及《高规》分别规定了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墙厚的取值。

其中,考虑到高层建筑结构的重要性,《高规》对墙厚的取值更加严格。

针对本工程结构的特点,设计中有以下两点特别之处:
(1)一般情况下,高层建筑结构底部加强部位的剪力墙厚度应按照《高规》7.2.2 条规定取值。

但对于本工程而言,由于底部层高较大,一般剪力墙墙厚bw 取380,但对于电梯井处剪力墙布置较多,相对的轴力较小,其截面按照上述方法取值则显得的不是很经济合理。

因此,针对本工程的具体设计,剪力墙截面厚度bw适当的减少到300,同时严格按照《高规》附录d以下公式(1)计算墙体的稳定。

(1)
(2)在保证上部住宅剪力墙强度及层间位移满足规范的前提要
求下,尽量减少上部剪力墙数量,减薄厚度,转换层以下厚度加大,
以减少结构上部刚度,增大下部刚度。

同时, 由于转换层上下刚度的突变对上部相邻几层剪力墙造成的影响, 故而除了对转换层上
相邻数层剪力墙的水平及竖向分布筋和暗柱钢筋予以加强外, 还
在这些楼层中跨高比小于2的剪力墙连梁内设置交叉钢筋以增强其耗能能力。

2.4 转换层上、下结构侧向刚度比的确定
工程实践中, 框支剪力墙结构体系是对结构本身来说是很不利的,为了加大底部大空间楼层的抗侧刚度,使上下刚度接近,《高规》规定:需要抗震设防时,转换层上下刚度比不应大于2,同时不应小
于1。

为了满足此要求, 对底部的落地芯筒及少量的落地剪力墙均予以加厚,落地芯筒周边墙体加厚至300mm(上部为250mm),少量的落地剪力墙加厚至400mm(上部为250mm),同时转换层以下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定位c45(上部为c35),最终大部分单元刚度比均控制在1.4左右,只有少数单元较大,但也控制在1.8以内。

由于高层结构中转换层的出现, 沿建筑物高度方向刚度的均匀性会受到很大的破坏,力的传递途径会有很大的改变。

如何计算转换层上、下结构侧向刚度比是带转换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时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

《高规》附录e分别规定了底部大空间层数不同,转换层上、下结构侧向刚度比的计算方法。

其中转换层上、下结构的等效侧向刚度比的计算综合考虑了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抗剪刚度和
抗弯刚度, 因此更能反映带转换层的高层结构沿高度方向刚度变
化的实际情况。

转换层上、下结构的等效侧向刚度比按公式(2)计
算,为了便于计算顶部位移,可以将顶部单位水平力适当放大。

(2)
结构设计时可以应用“高层建筑结构空间有限元分析与设计软件”(satwe)计算转换层上、下结构的等效侧向刚度比,具体计算步骤
如下:
(1)采用pmcad 分别按图2建立结构计算模型1、2;
(2)采用satwe 前处理程序形成风荷载数据文件wind.sat;
(3)分别修改计算模型1、2的风荷载数据文件,将顶层刚性楼板的x、y 向风荷载的x、y 轴均设置为500kn, z 轴扭转分量设置为0,其余各层x、y向风荷载的x、y轴分量以及z轴扭转分量均设置为0;
(4)运行satwe 中结构分析及构件内力计算程序,求出计算模型1、2的顶部位移;
(5)应用公式(2)即可求解出转换层上、下结构的等效侧向刚度比。

(a)计算模型1-转换层及(b)计算模型2-转换层
其下部结构上部结构
图2 转换层上、下结构的等效侧向刚度比的计算模型
通过上述方法计算得出的转换层上、下结构的等效侧向刚度比宜接近1,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2,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1.3。

2.5 抗震设计
框支剪力墙结构的局部加强范围,对本工程来说,取框支部分所临近两个2~3个开间所包围的区域(见图1中方框内的部分)。

在进行框支柱、梁内力调整时可按此调整加强部位有关剪力墙、框支柱和梁的内力。

局部框支加强范围以外,可按剪力墙结构设计。

两者交接部分应加强连接构造,如板边设暗梁、梁板配筋加强等,以保证水平剪力传递。

建筑专业为了立面处理的需要,希望在建筑平面的角部开窗(见图1中圆形标注内的部分),墙体角部在地震作用下,是较敏感的部位,特别当结构平面不规则时,由于平面的扭转,引起内力重分布,将使震害加剧,使得此处的连梁分配更多的地震力,容易产生连梁的超筋问题。

因此,需要对此处的连梁采取构造加强措施,本工程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点:
(1)角部开窗的墙体为无翼缘墙体,《抗规》6.4.1条规定墙体厚度,当无端柱或翼墙时不应小于层高的1/12,本住宅层高2.9m~3.0m,故角部房间墙段厚度取250mm;
(2)由于角部墙体无翼缘,延性较差,应在墙体端部设置暗柱,并适当的加强配筋。

(3)为了增加墙体平面外的稳定性,可在每层楼板角部处附加钢筋板带配10φ12mm钢筋,两端各锚入暗柱内,长度≥35d。

楼层加强,双层双向且均按受拉钢筋锚固于墙内和梁内,如图3所示。

图3角部平面图
3 结构设计时应解决的几个问题
框支剪力墙结构虽然框支部分很少, 但对框支部分还应该符合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的,同时又不完全符合。

因此,为满足使用功能和结构抗震设计的要求,同时使剪力墙的布置和用量较为合理,结构设
计时主要应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平面设计时合理布置剪力墙的位置,使结构的刚度中心与质量中心相接近。

(2)对于框支柱上的剪力墙尽可能的减少,减薄,如果实在无法避免时, 框支柱的计算配筋要充分考虑到平面外的荷载作用及内力的相互影响。

(3)对工程中出现转换层一类的局部特殊结构形式时,应对结构整体计算后对局部特殊结构进行专门的有效受力分析, 如对转换层上下层刚度比进行单独的计算。

(4)增强结构的抗扭能力,在建筑物的四个角部不利于抗震的开设的转角窗,应加强构造措施。

(5)对于受力复杂的结构,构造设计是保证结构安全的重要措施。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