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经济战
官山海——精选推荐
官⼭海⼀、管仲《诗经·⼩雅》创作于周朝。
它⾥⾯有⼀句很著名的话叫“普天之下,莫⾮王⼟”,意思是全天下的⼟地,都是属于周王的。
周王⼀个⼈管不过来那么多⼟地,于是把⼟地分封给诸侯。
诸侯们也管不过来,于是再分封给贵族。
贵族获得的⼟地称为封地,⼜叫⾷⾢,⽥⾢。
从历史记载看,它们很清楚是按亩计量的耕地。
那么问题来了,那些耕地以外的⼟地,归谁所有?这是⼀笔糊涂账。
理论上,既然没有分掉,那就还是周王的。
但是那些⼭川海岸远离都城,周王根本鞭长莫及。
所以它们事实上处于⽆主状态。
不过好在上古时代⼈们的主要需求还是吃饱肚⼦,眼睛就盯着耕地,对⼭珍海味兴趣不⼤。
所以这笔糊涂账也没什么⼤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们逐渐掌握了开发⼭海的技术⼿段。
⼭上有铁,可以熔炼。
海⾥有盐,可以煮晒。
这样⼀来,⼭海的价值需要重估,它的所有权问题也就浮现出来了。
周朝的铁矿分布很分散,盐场则很集中,主要分布在当时的齐国(今⼭东省)境内。
所以很⾃然的,⼭海的所有权问题在齐国最为突出。
齐国的上卿(宰相)管仲,成了历史上第⼀个提出“官⼭海”的⼈。
所谓“官⼭海”,就是把原本⽆主的⼭海收归国有,变成官营。
海边的农民晒出盐来之后,必须以指定价格卖给官府,再由官府批发各地。
晒盐主要是个体⼒活⼉,并不存在明显的规模效应。
所以官营之后,⽣产效率不见得有什么提⾼。
但是齐国掌握了周朝主要的⾷盐资源,统⼀的官营可以带来垄断效应,出⼝议价能⼒肯定是增强了。
事实证明,“官⼭海”政策实⾏之后,很快齐国就商业兴隆,⽇进⽃⾦。
某些不求甚解的⼈,看到这⾥便以为是管仲的成功了。
历史可没那么简单。
还有⼀个根本问题没有说清楚,那就是:赚钱有什么⽤?钱有什么⽤,这在市场经济和平年代根本不算个问题。
但要是碰上饥荒战乱,钱还真就没什么⽤,只有粮⾷和武器才有⽤。
⽽管仲所在的先秦时代,饥荒和战乱⼏乎是连绵不绝。
“易⼦⽽⾷”、“析骸⽽炊”、“⾚地千⾥”、“饿殍遍野”……这些先秦典故,光是想⼀想,就⾜以让⼈不寒⽽栗。
管子轻重篇中关于经济战的读书笔记
《管子·轻重戊第八十四》五计我国自秦汉以后,为大一统之国者千余年,环列皆小蛮夷。
其文物势力,不足与我相竞,故谋国者于对外政略,莫或厝意焉。
即有交涉,亦不过攻掠战争之事。
若夫经济力之一消一长,能影响于一国之兴亡,此则秦汉以后之政治家外交家所未尝梦见也。
欧洲则不然,彼自千年以来,皆列国并立,势均力敌,境壤相接,交通夙开,故其人之奋于商战也。
(梁启超,《管子传•第十一章管子之经济政策》,载《饮冰室合集》第五册,中华书局,1989年,饮冰室专集之二十八•七十)梁启超的经济思想完全受管子思想的影响。
《管子·乘马数第六十九》解释说:“‘经过计算筹划的物价标准,应当同各诸侯国的标准保持一致。
各类商品,价格偏低则泄散外流,偏高则别国倾销取利。
这便是对立国家互相倾销商品,理财家互相争利的由来。
至于成王业的统一国家,控制住国内市场流通就可以了。
’桓公说:‘何谓控制流通?’管仲回答说:‘有一人种田而粮食可供五人食用的,有一人种田而粮食可供四人食用的,有一人种田而粮食可供三人食用的,有一人种田而粮食只够两人食用的。
他们都是花费同样劳力种地的。
掌握他们的农业生产与掌握国家的物价政策相辅而行,这就是国家理财政策在按时进行控制了。
如果君上不用政策去控制流通,富民商人就会在下面控制,这样,国家的理财政策就落空了’”没看明白。
(原文:“乘马之准,与天下齐准。
彼物轻则见泄,重则见射。
此斗国相泄,轻重之家相夺也。
至于王国,则持流而止矣。
”桓公曰:“何谓持流?”管子对曰:“有一人耕而五人食者,有一人耕而四人食者,有一人耕而三人食者,有一人耕而二人食者。
此齐力而功地。
田策相圆,此国策之时守也。
君不守以策,则民且守于下,此国策流已。
”)《管子》的作者将对外经济权谋总结为五个方面,包括在平衡供求上作战,在调节物价上作战,在物资流通上作战,在运用权术上作战,在利用形势上作战。
认为这样就能作到不战而屈人之兵。
《管子·轻重甲第八十》中有:“桓公曰:‘轻重之数,国准之分,吾已得而闻之矣,请问用兵奈何?’”管子对曰:‘五战而至于兵。
2600多年前的经济天才管仲,他的经济策略如何玩死周边国家的
2600多年前的经济天才管仲,他的经济策略如何玩死周边国家的管仲的作为齐国的二把手,经济头脑远超他所处的时代,放到现在比起经济学家也不遑多让。
据传,他之前做生意屡做屡亏,甚至有“三辱于市”(见西汉刘向《说苑》)的说法,显然是由于身处弱势地位造成。
等他掌握了国家机器与强大的资源,财富就开始源源不断涌入到齐国,所以才说他纯属那种“给点阳光就能灿烂”的人。
管仲在经济上屡出奇计,帮助齐桓公称霸春秋。
“鲁缟策略”打垮鲁国齐鲁两国虽然在很多方面都有竞争关系,但两国之间的经济往来,却非常密切。
管仲建议齐桓公和大臣带头穿用鲁缟做的衣服,并且禁止本国人织缟,所有布料全部从鲁国进口。
管仲颁布命令,对贩卖鲁缟的鲁国商人给以重奖:贩缟一千匹,奖金三百金;一万匹,三千金。
鲁国顿时掀起了“家家纺机响,户户织缟忙”的热潮,肥沃的田地几乎无人耕种。
等到时机成熟,管仲下令,停止进口鲁缟。
鲁国经济马上崩溃了,鲁缟大量积压,粮食短缺,物价飞涨,鲁国人只能盯着鲁缟饿肚皮。
鲁国山穷水尽,向齐国购粮,管仲马上哄抬粮价,鲁国经济承受不起。
没办法,只能屈从于齐国。
“重金求鹿”使楚国大败管仲经济战的矛头对准楚国。
楚国强大,是楚国劲敌。
管仲就建议齐桓公养鹿,营建百里鹿苑,并从楚国大量高价收购,同时,以低价出售粮食。
在齐国的价格哄抬下,楚国鹿价飙升,楚人纷纷进山猎鹿,良田大量荒芜。
等到时机成熟,管仲忽然禁止粮食出口,同时禁止进口楚国的鹿。
楚国粮价飙升,管仲又将粮食运到南部楚国边境低价贩卖,楚人纷纷逃刀齐国。
齐桓公大兵压境,楚国士兵无心恋战,楚王只好在召陵与齐国媾和。
这便是史上著名的“召陵之盟”。
管仲用经济策略帮助气化工完成称霸的大业。
“重金购铁”灭衡山国衡山国是一个擅长制造铁器的国家,于是管仲就重金收购衡山国的铁器,制作铁器的人都发了财。
于是衡山国的老百姓很多都不耕种了,不划算,不如制作铁器挣钱。
同时,管仲又派人暗地里的收购衡山国的粮食,使衡山国的粮食日渐稀少。
管仲的“货币战争”
管仲的“货币战争”贸易战,争的不是正义,而是经济利益;贸易战,斗的不是军力,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衡山之谋春秋时期,齐鲁两国之间夹着一个小国叫衡山国,衡山国虽小,但却有着独特的生存优势——擅长制造大型战车与各种兵器,在当时有“衡山利剑,天下无双”之说。
然而神兵利器并不能拯救亡国的厄运——彼时,齐国经过管仲改革,国力日益强盛,齐桓公素有成就宏图霸业的雄心壮志,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衡山国就成了齐国首先要除去的目标。
齐桓公想派兵攻打衡山国,但是又心存疑虑,担心无法战胜衡山国,于是就找来管仲商议。
管仲建议齐桓公先不要跟衡山国动兵刃,他知道衡山国兵器制造周期较长,如果是大型战车的话,造一台要一年半时间。
他提议齐国高价进口衡山国的兵器,燕国和代国知道后,为了增强防御能力也一定会跟风购买,秦国和赵国知道后,肯定会认为齐国打算进攻他们,也会去跟着购买。
这样一来,衡山国的兵器价格就会大幅上涨,而现在衡山国的兵器产量就那么一点儿,天下人都来抢着买,价格必然涨到十倍以上。
兵器价格暴涨引起的联动效应就不是衡山国所能预料和控制的了,到时候管仲自然有办法打败衡山国。
齐桓公听从了管仲的建议,派人到衡山国高价订购各种兵器,十个月后,燕国、代国、赵国、秦国果然不计价格地先后来争购。
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让衡山国君高兴到昏了头,于是衡山国的各种兵器都以高价预订给了天下各国,衡山国民欢声雷动,人们都跑去兵工厂制造兵器,以求谋取暴利,衡山国的土地都荒芜了。
十二个月之后,管仲又派人去衡山国高价收购粮食,一时间全天下的商人都把粮食往齐国运输。
在之后的五个月里,各国大部分粮食都到了齐国,粮食价格也被齐国抬高了三倍。
就这样,花了十七个月的时间,衡山国的兵器价格涨了十倍,粮食价格也炒高了三倍。
这时,齐国突然宣布不要衡山国的兵器了,还跟衡山国断交。
衡山国顿时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齐国单方面撕毁了合同,其他高价购买的国家也跟着放弃了购买;衡山国没有从兵器制造中赚到钱,反而因为举国投入兵器生产,荒芜了农田,国内还闹起了饥荒。
历史上,管仲是怎样做金融改革的
历史上,管仲是怎样做金融改革的管仲改革又称管仲变法。
周幽王死后,其子宜臼继位,为躲避犬戎族的侵犯,将都城东迁至洛阳,中国开始春秋时代,又称东周。
接下来,就是春秋五霸的故事:齐桓公“尊王攘夷”、晋文公“践土之盟”、楚庄王“问鼎中原”、“吴越春秋”……而我们要说的主角管仲,就是在齐桓公时期。
一、管仲“奇人”众所周知,齐桓公是春秋的第一位“霸主”,可事实上,他的所作所为并非历史课本中的那样“励精图治”,甚至有人认为,他唯一做对的事情就是任管仲为相。
管仲得到的第一个机会是辅佐公子纠,而他的朋友鲍叔牙则辅佐另一位齐国公子小白,也就是后来的齐桓公。
本来,人物关系是这样的:后来,变成了这样:关系的转变,蕴含着“管鲍之交”的故事:公子纠死后,鲍叔牙举荐管仲替代自己为相。
从此,齐桓公与管仲等君臣相伴40年。
事实上,历史并非这般行云流水。
有史料记载下了齐桓公与管仲的第一次对话:齐桓公:“要怎样做,才能保住我现在滋润的小日子呢(社稷可定乎)?”管仲:“纷纷乱世,必须成为诸侯霸主才能保住自己(君霸王,社稷定;君不霸王,社稷不定)。
”齐桓公:“我没有这样的雄心壮志,只求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吾不敢至于此其大也,定社稷而已)。
”面对这样的回答,管仲的反应很强烈,居然以死相逼:我没有为公子纠殉节,是为了辅佐一代英主成就霸业,如果没有这样的机会,宁愿赴死(臣之不死纠也,为欲定社稷也,社稷不定,臣禄齐国之症而不死纠也,臣不敢)。
说完,管仲甩手而去,快走到门口的时候才被齐桓公挽留(乃走出,至门,公召管仲)。
然而,齐桓公的答复依旧很勉强:“你不要这样,先干着看看(勿已,其勉霸乎)。
”据考据,除了没有雄心之外,齐桓公还有三个嗜好:其一,狩猎成瘾;其二,酗酒;其三,耽于美色。
而仅美女这一项,就有七百人。
虽然,管仲最终被齐桓公“勿已,其勉霸乎”留住了,但如何在一个没有雄心,又有“不良嗜好”的国君旁做一个成功的治世良臣角色是摆在管仲面前的重大问题。
历史趣闻什么是经济战?为何说管仲是世界经济战的鼻祖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什么是经济战?为何说管仲是世界经济战的鼻祖导语:孙子有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国与国之间的争斗,如果不是到了图穷匕见的程度,采用“和平”手段,达到削弱甚至拖垮敌手的目的,孙子有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国与国之间的争斗,如果不是到了图穷匕见的程度,采用“和平”手段,达到削弱甚至拖垮敌手的目的,自然就是上上之选。
“经济战”就是这些“和平”手段中的上佳选择。
在现代社会,经济战早已屡见不鲜,但是在古代,却并不多见。
根据史料记载,最早在对外关系中熟练使用“经济战”手段打击敌国并取得重大胜利的,正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宰相,管仲。
《管子·轻重戊第八十四》,对管仲的经济战思想及其战例,有着详尽的阐述。
在管仲的经济战下败下阵来的第一个倒霉蛋,是齐国的近邻鲁国。
齐鲁两国的老祖宗,一个是周公,一个是姜子牙。
两国历史渊源深厚,本应睦邻友好,但却一直暗中较劲。
虽然在很多方面都互不相让,但两国之间的经济往来,却非常密切。
鲁国生产一种细白的绢布,叫“鲁缟”,以薄闻名。
有一句成语“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说的就是这种绢布。
管仲打的,正是这种绢布的主意。
他先是建议齐桓公和众大臣带头穿用鲁缟做的衣服,在齐国掀起一股以穿鲁缟为荣的浪潮。
接着他又下令,禁止齐国人织缟,所有布料必须全部从鲁国进口。
如此一来,鲁缟开始供不应求,价格上涨。
鲁国百姓见织缟有利可图,纷纷放弃农桑,加入织缟大军。
看到敌国进入彀中,管仲再下猛药。
他颁布命令,对贩卖鲁缟的鲁国商人施以重奖:贩缟一千匹,奖金三百金;一万匹,三千金。
顿时,鲁国从上到下,掀起了“家家纺机响,户户织缟忙”的狂潮,肥沃的田地几乎全被撂荒。
眼看时机成熟,管仲突然下令,停止进口鲁缟。
鲁国经济瞬间崩溃,鲁缟大量积压,粮食极生活常识分享。
管仲的兵制改革和经济政策
管仲的兵制改革和经济政策管仲的兵制改革其原则是“作内政而寄军令”,其措施是“参其国而伍其鄙”,其内容为:将全国分为二十一乡,工商之乡六,士乡十五。
工商之乡不从事作战,实际从事作战的是士乡十五。
五乡为一帅,有一万人。
由齐君率为中军,两个上卿各率五乡为左右军,是为三军,就是“参其国”。
一乡有十连,一连有四里,一里有十轨,一轨有五家,五家为一轨,这就是“伍其鄙”。
轨中的五家,因世代相居处在一起,因为利害祸福相同,所以,“守则同固,战则同强”。
(见《国语·齐语》)。
这是一种社会与军事相结合的战斗体制,亦为后来大规模的战争作了准备。
管仲的经济政策管仲相齐的经济政策是“遂滋民,与无财”(《国语·齐语》),他的办法乃是“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史记·齐太公世家》)。
或言“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史记·平准书》),以至“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史记·管晏列传》)。
“轻重鱼盐之利”及“徼山海之业”是否是汉代盐铁官卖的滥觞,我们现无可征信的材料。
管子书中的记载言:管仲反对向“树木”、“六畜”和人口抽税,而主张“唯官山海为可也”,“山海”就是铁和盐(《管子·海王》)。
若此记载为可信,则于管仲时就已经实行了统治盐铁的经济政策了。
管仲实行了粮食,“准平”的政策,即“民有余则轻之,故人君敛之以轻;民不足则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凡轻重敛散之以时,则准平。
……故大贾富家不得豪夺吾民矣”,(《汉书·食货志》下)。
这种“准平”制,不但是一种平衡粮价的政策,并且,也间接承认了农民自由买卖粮食的权利及自由私田的合法性,并且还保障了私田农的生产利润。
这种经济政策,亦为经济层面的国君集权。
以粮食生产为本,多种经营,有节制地发展工商业,是管仲治国宏伟规划中的基本经济思想。
以粮为本。
管仲认识到,粮食既是人们生命的主宰,也是国家成就大业的物质基础。
“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国蓄》)。
管仲用一条毒计,兵不血刃灭掉四国,如今成为美国对外贸易杀手锏
管仲用一条毒计,兵不血刃灭掉四国,如今成为美国对外贸易杀手锏1970年9月,反美政治家、智利社会党领袖阿连德竞选为智利总统,并颁布了一系列利国措施,严重损害美国在智利的经济利益。
当时的阿连德支持率非常高,民众基础雄厚,军事手段推翻的代价比较大,且在国际上影响不好。
狡猾的华尔街财阀,却只用了一招,让智利短时间内上演虚假繁荣的“圈套”。
很快,智利政府破产,失业率大增,物价严重通胀,全国性罢工游行事件爆发。
就这样,美国兵不血刃,利用经济贸易战轻松打垮阿连德,重新掌控智利。
殊不知,美国打压智利的“杀手锏”,其实是从2500年前齐国名相管仲那里偷学的。
一华夏第一相——管仲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的丞相,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
在他就任期间,进行一系列经济、军事改革,壮大齐国,并执行“尊王攘夷”策略,踏平了众多反对者。
因管仲一生贡献巨大,被称之为“管子”,其生前事迹被后人整理成册,形成《管子》,该书籍囊括军事、农业、经济、法学等多个领域,让人们看到真实的管仲。
当然,管仲之所以能够成为华夏第一相,也少不了齐桓公的提拔和信任。
在春秋乱世,各大诸侯王都想要成为春秋霸主,打压其他小国。
然而,想要成为霸主何其艰难,毕竟在诸侯林立的时代,没有碾压性的实力,如何能够称霸。
即便称霸之路非常艰难,可各大诸侯王仍然在不断尝试,冀图能够成为霸主、指点江山。
而在众多诸侯中,齐桓公最先成就霸主地位。
齐国称霸之路,并非大家想象中那般激战四方、充斥着腥风血雨,反而多次“不战而屈人之兵”。
不过,齐国的称霸功臣,并非齐桓公本人,反而是“圣人之师”管仲。
其实,管仲和齐桓公原本是敌对的两个人,甚至管仲的一支箭差点要了齐桓公的命,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公元前686年,齐国内部混乱,流亡异国的公子纠和公子小白见状,纷纷蓄积力量,企图回到齐国夺回王座。
公子纠背后是鲁庄公扶持的,当他派人护送公子纠回到齐国时,意外发现公子小白已提前出发,一旦公子小白抢先一步到达齐国,那公子纠将处于劣势。
历史趣谈春秋战国时候的经济战 齐国靠着经济战称霸中原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春秋战国时候的经济战齐国靠着经济战称霸中原导语:2700年前,齐桓公有个好宰相,叫管仲。
这俩人交情那叫一个铁呀,一个大权在握,一个比犹太人还精,他俩合起伙来兢兢业业的工作,结果搞定了2700年前,齐桓公有个好宰相,叫管仲。
这俩人交情那叫一个铁呀,一个大权在握,一个比犹太人还精,他俩合起伙来兢兢业业的工作,结果搞定了全天下。
管仲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这说起来好像挺牛逼的一个事情,但是事实上,作为当时其他地区的中国人,那可是倒了霉,因为除非你是齐国人,否则,全被这哥俩算计了,即使你是齐国人,除非你是这哥俩认可的精英,否则,你也就是个牲口,也被这哥俩算计,整天牧来牧去的,还给人家哥俩拼命数钱呢。
齐桓公和管仲这俩人是“中国经济梦幻二人组”,他俩的经济理论整个一部《管子》俩人一问一答跟说相声似的,各种经济学包袱都在那里记录着呢,这些理论,是很牛逼的,甚至完全超越时代的,比后世的《国富论》一点不含糊。
大家可能不信,说中国有如此伟大的经济学家?您把那个问号去掉,后面加上——管仲,就是答案。
管仲在经济学领域的境界,相当于同时代的孙子在军事领域的境界,不过,不难想象,管仲和姜小白哥俩白天合伙收拾天下男人,晚上肯定也忙着收拾成群的女人,那叫一个忙啊,白天日理万机,夜里多姿多彩。
所以,管仲没时间写书,这点跟亚当斯密不一样。
管仲自己不写,也没想起来找枪手写,结果,死了很多年后,齐国才整理他的著作,弄了个半截子文集叫《管子》,大家搞经济的一定要读,跟《国富论》对比着读,读完,你一定说:我FUCK!中国老祖宗怎么这么牛逼呢?跟管子比,犹太人算个小JB。
犹太人这些花花肠子,感情老祖宗早都知道啊。
没生活常识分享。
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战争,管仲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高明手段
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战争,管仲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高明手段世人慌慌张张,不过图碎银几两,偏偏这几两碎银,能解世间万种惆怅。
说到底世界是物质的世界,过去,现在,未来皆是如此。
利益是驱动历史向前马不停蹄的动力,醉心于追名逐利的心不论是古人,今人都共有的特点。
李白也追求'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的生活,更何况其它普通人。
正是基于这样的特点,古代的利益争夺的精彩程度比起今天不遑多让。
经济上没有硝烟的战争,却有着比刀剑相对更为深刻的影响,将敌人消灭于无形之中。
经济的战争从古代一直持续到了今天,而经济战争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中又大多以货币战争为主,货币战争一词出现于现代,但却有着千余年的历史,每朝每代的经济政策或多或少都会带有这种货币战争的味道在其中。
先秦时期做为各种体制的萌芽阶段,中原货币战争的思想也大致起源于比。
人们知道富甲一方的陶朱公,知道货比三家的吕不韦,却很少认识古代真正的经济学大家管仲,这位凭借货币战争的手段就使得齐国取得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辉煌历史。
仓廪实而知礼节,管仲超时空的经济思想读懂管仲布下的货币战争的棋局。
了解管仲的经济思想显得格外重要。
千百年来,中原封建社会重农轻商,国家大多以崇尚节俭为主。
这使得经济体制结构较为单子,能够拉动经济增长的马车有所匮乏,不过好在封建社会发展曲折性与保守性也缔造了属于中原文明的几个盛世。
管仲的经济思想既体现了对于小农经济的重视又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他对于经济学的看法在当时,显得不入流,但却在结果上证明了自己。
在管仲的经济学思想中消费是经济发展的第一要务。
点击加载图片齐国宰相管仲画像可以说管仲是中原历史上第一位阐述了供求关系的人,不论是中原还是西方,在思想体系中节俭都是一种十分优秀的品德,可是在管仲的经济学理论中,他是不鼓励节俭的,或者换一种说法阐述便是,敬佩节俭精神,但不支持不消费。
管仲对于经济现象的认知从这来看可以说是跨时代性的。
消费可以极大程度的拉动帝国的经济发展,这是他早就认识到的地方。
不战而屈人之兵:看管仲如何用经济战收服鲁国
不战而屈人之兵:看管仲如何用经济战收服鲁国在春秋历史中,管仲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人物,帮助齐国登上了霸主之位,更是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者”、“华夏第一相”,足以见人们对他的推崇。
而《管子》一书,是对管仲以及管仲学派言行事迹的总结,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其中的一个故事。
管仲因为鲍叔牙的举荐,齐桓公任命管仲为相,帮助自己治理国家。
春秋时期,各个诸侯相互攻伐是常态,大家都想要获得更高的地位。
齐桓公也不例外,所以他就问了管仲一个问题:“鲁粱之于齐也,千榖也,蜂螫也,齿之有唇也。
今吾欲下鲁梁,何行而可?”说白了,就是想收服鲁国。
不过,此时齐国刚刚经历内乱,想要暴力解决恐怕力有未逮,所以齐桓公希望管仲能够想出一些特别的办法。
管仲不愧是牛人,还真的想到了办法。
齐桓公不久之后,齐桓公突然改变了自己的穿衣习惯,全身上下都穿上了一种叫做“绨”的材料做成的衣服,而且同时下令,不允许齐国人织绨。
这个法令下的很是没头没脑,因为齐国人本来就不织绨,穿绨的也很少,绨反而是鲁国的特产。
正是因为这个法令非常的奇特,所以很快便引起了全国百姓的关注,与此同时,人们还发现,国君一直穿着绨做的衣服,人们就以为绨这种材料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于是纷纷去买绨做的衣服,很快这种衣服就成为齐国人穿衣的主流。
但是,齐国国内并没有绨产出,只能从鲁国进口。
绨的需求量提高,鲁国的商人也从中看到了商机,于是到每家每户去收绨,再高价倒卖到齐国,从中获利颇丰。
不仅如此,管仲还特意把倒卖绨的商人聚集起来,跟他们说,只要他们能弄到绨,除了可以高价卖给百姓,还能从他这里领取赏金。
这更加刺激了这些商人,他们更加努力的去搜集绨。
齐国和鲁国鲁国的百姓看到绨能赚钱,地也不种了,其它买卖也不做了,纷纷投身到织绨行业中。
到了一年后,管仲派人到鲁国打听消息,发现城市繁华非常,人们都在做着有关绨的买卖,没有一个闲人。
于是管仲就跟齐桓公说,鲁国可以拿下了。
齐桓公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呢,于是就请教管仲该怎么做。
依靠经济战争胜利的案例
依靠经济战争胜利的案例管仲楚国购鹿的手法。
齐桓公问管仲:“楚国是一个强国,其人民精通格斗的技巧。
我们要举兵讨伐楚国,恐怕力不从心。
一个楚国就很麻烦了,以后的路该怎么走?”管仲说:“大王您出高价购买楚国特产的鹿吧。
这一招准管用。
”齐桓公于是在与楚国交接的边境上设立了一座小城,并派人到楚国购买活鹿。
楚国活鹿的价格为八万钱一头,管仲让齐桓公派中大夫王邑带了二千万钱去楚国大肆搜购。
楚王听说了这件事情,对其宰相说:“金钱,是人都喜欢的,也是国家赖以生存的东西。
而鹿,不过是禽兽而已,楚国多的是,即使都不要也无所谓。
现在齐国出那么多钱来买我们不需要的东西,这是我们楚国的福气啊!老天让齐国这个傻冒来便宜我们,太好了!赶快发布命令,让老百姓赶紧捕捉活鹿,尽快把齐国手上的钱换过来!”为炒作这一事件,管仲还煞有介事地对来自楚国的官方采购商人说:“你能给我弄来二十头活鹿,我就赏赐你黄金百斤;弄来二百头,你就可以拿到千斤黄金了。
楚国就算不向老百姓征税,财用也够了。
”于是楚国上下都轰动了:无论官方还是民间,无论男女老少,全都来劲了,颇有点“全民炒股(或炒房)”的意味。
老百姓都放下手头的农活,漫山遍野地去捕捉活鹿。
这个时候,管仲让大臣隰朋悄悄地在齐、楚两国的民间收购并囤积粮食:楚国靠卖活鹿赚的钱,比往常多了五倍;齐国收购囤积的余粮,也比往常多了五倍。
于是,管仲对齐桓公说:“好了,这下我们可以安心去攻打楚国了!”齐桓公问:“为什么?”管仲回答:“楚国拿了比往常多五倍的钱,却误了农时,粮食又不可能几个月时间就可以收割的,楚国到时候一定会去收购粮食的。
到时候我们封锁边境就行了。
”齐桓公恍然,于是下令封闭与楚国的边境。
结果楚国的米价疯涨,楚王派人四处买米,都被齐国截断,逃往齐国的楚国难民多达本国人口的十分之四。
楚国元气大伤,三年后向齐国屈服。
读书笔记(管子经济战部分)
一、管子治理国家经济的基本原则《管子》一书是对管仲政治实践经验的总结,其中丰富多彩、通权达变的理财思想,深合时代脉搏。
《管子》既主张富国,又主张富民,强调国富与民富的统一。
1、“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2、取之无形,予之有形3、贫富有度、巧妙制止贫富分化,实行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二、管子的财政收入政策《管子》的理财原则,有一项是“取于民有度”。
《管子》从这个原则出发,提出了“薄赋敛”的轻税主张。
①关于农业税《管子》轻税的思想表现在农业生产上,就是实行“相地而衰征”的新农业税制。
②关于关市之税(商业税)《管子》轻税的思想表现在商业贸易方面,就是"关市讥而不征。
"(几乎不征关税)。
《管子》非常重视商品流通,并以此作为繁荣经济、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手段。
故《管子》主张轻关市之征。
2、国家经营事业,取得财政收入第一,盐铁专卖收入。
关于食盐,就国内而言,主要是靠"寓税于盐价"的方法来聚敛财富。
《管子》认为,盐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十口之家,十人食盐;百口之家,百口食盐。
第二步,再利用出口食盐所得黄金,大量购买各国的粮食。
可见,以食盐为工具,“来天下之财”(《轻重甲》),是齐国充实其财政收入的重要途径。
关于铁业收入。
《管子》主张矿山国有。
对于铁矿的开采,《管子》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让私人开采,国家与之分为人其比例是民得七,国家得三。
实行盐铁专卖,寓税于价,在《管子》看来要比征收苛捐杂税好得多。
一方面,国家不需要组织庞大的税收征藉队伍,费财费力;第二,国家控制谷物流通的收入。
《管子》主张控制谷物的流通,国家直接经营谷物。
这样,即保护了百姓不受商贾的盘剥,国家又可获得巨额的差价利润,成为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
第三、国家垄断森林资源,可以通过木材买卖获取收入。
《管子》主张山林收费因人而异。
对巨商豪富要售以高价,对贫民则售以低价。
3、运用权谋,获取国家急需的财政收入①、统计理财谋管仲很重视统计在理财乃至整个经济工作中的作用。
管仲是一个什么人
管仲是一个什么人管仲是我国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是我国古代一位影响力非常大的人物,他的治国才能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成为人们争相研究的对象。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管仲人物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管仲人物简介管仲在其没有当齐国的丞相之前,很多事情都没有成功,包括经商失败,当兵逃逸,辅佐公子纠失败等等。
当他真正做了齐国宰相以后,他的才能得到了巨大的发挥,他实施的众多措施帮助齐国在三十年的时间内成为了春秋时期的霸主。
管仲在齐国的时候在政治上、军事上和经济上都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改革。
在政治上他主张亲民,并且建立官吏管理制度,进行人才选拔;在经济上遏制豪强的土地兼并,主张与民休戚,建立以民为本的制度。
同时在军事上也进行了多项改革,使得齐国的军队逐渐强大起来;在外交上管仲主张会盟称霸,使得齐国成功举行多次会盟,齐国的霸主地位也得到了各诸侯国和周王室的认可。
可以说经过管仲的众多改革以后,齐国迅速崛起,成为当时当之无愧的霸主。
管仲是位才能卓著的人,但是人们对于管仲的人品多有微词,说管仲在经商的时候要多拿钱,还做过逃兵,同时他自己生活奢侈还有很多姬妾等。
虽然管仲在一些方面做得可能不好,但是在才能是上卓著的,瑕不掩瑜,管仲还是一位伟大的先贤。
管仲的基本资料管仲在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只有父亲和他在一起生活,当时的生活非常贫困,所以他不得不很早就开始养家。
为了维持生计,管仲当时在经过商,因为当时人们认为商人是低贱的,可见管仲生活是非常困难的。
后来管仲还做过军人,但是几次在作战的时候都逃脱了。
他辅佐公子纠也没有成功,被公子小白抢先登上皇位,不得不出逃鲁国,后经好友鲍叔牙力荐,成为了齐国的宰相,以此开始了自己最为灿烂的一生。
管仲是一位十分注重经济发展的大臣,他最为反对的就是那些空谈主义,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
也正是在他的改革之下,齐国的国力开始逐年上升,齐国的经济和兵力住家在其他诸侯国中成为第一。
由于管仲的卓越成就,齐桓公非常尊重他,甚至尊管仲为“仲父”,可见管仲的能力有多强,在当时是多么得到齐桓公的重视。
管仲经济战管仲的经济战手法
管仲经济战管仲的经济战手法管仲担任宰相以后,像是一匹识途的老马,凭借自己的智慧和眼光,牵引齐国这辆大车迅猛前行,目标清晰,道路通达。
其辅佐齐桓公的策略与手法,都是高瞻远瞩的经济战手法,非常值得当今社会借鉴。
在古代,国民经济非常单一。
农业生产一直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而管仲比其他思想家更高明、更睿智的地方在于,他不仅重视农业生产,也十分重视工商业。
他把富民放在首位,以极其敏锐的洞察力看到了一个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根源,是首先要解决人们的基本生存。
同时,利用手工业和农业之间的杠杆关系,经常以软实力控制周边诸侯。
正是这样,齐国一跃成为了最富有的国家,为称霸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高价买鹿有一次管仲派了许多商人到楚国去买鹿,当时鹿这种动物在其它地方是比较稀少的,只有楚国才有,但是在当地人们只把鹿当作一般的肉食,二枚铜币就可以买一头了。
管仲派去的商人在楚国到处扬言,我们国君喜欢鹿,不惜重金前来收购。
楚国商人一看,有利可图,赶快到各处采购,纷纷进货,然后再卖给齐国的商人。
鹿的价格迅速飞涨,起初三枚铜币一头,过了十几天已经涨到五枚铜币一头,快翻一番了,此时管仲依然觉得,这个价格还是有点便宜,要把鹿价再提高到四十枚铜币一头。
此时,楚国的国君楚成王和大臣却很开心。
一年以后,楚国土地荒芜,铜币堆积如山,但是你铜币再多也没用,买不到粮食。
这时管仲封锁楚国的粮食进出口通道,他利用齐桓公是诸侯霸主的身份,向各国发出命令,不准跟楚国通商、买卖粮食。
这样,楚国粮食奇缺,部队没粮食吃,战斗力就大打折扣。
这时管仲看时机成熟,组织联军,找了一个理由,讨伐楚国。
楚成王一看没办法,只好求和,表态不再侵略周边的小国家,听从齐桓公的号令。
这样管仲不动一刀一枪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打了一个漂亮的胜仗。
实际上,高价买鹿是管仲的一个计谋。
之前殷鉴也不远,只是楚国治国团队没有那么深的智慧罢了。
之前,卫国有个国君叫卫懿公,非常好鹤,结果卫国亡了,所以,他们认为齐桓公这样好鹿,是步卫懿公的后尘,玩物丧志,所以他们非常开心,想坐观其变,坐享其成。
管仲:搞经济战,索罗斯都是徒子徒孙了
管仲:搞经济战,索罗斯都是徒子徒孙了国家出手,最终战败了索罗斯,保护了香港的经济。
也许各位认为这样的经济战是近代才有的那就大错特错了。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可不是盖的,早在春秋时期,管仲就利用经济手段没废一兵一卒征服了楚国。
在管仲的治理下,齐国逐渐强大,征服和很多诸侯国,辅助齐桓公称霸中原。
即便如此楚国也不把齐国放在眼里,齐国也拿楚国没有办法,齐国一日不统一楚国,华夏就不能同意。
那么如何征服楚国呢?齐国大将纷纷请战,要求率重兵去打楚国。
但担任相国的管仲连连摇头,说:“齐楚交战,旗鼓相当,或许可以取胜,但民众损伤极大。
”一天,管仲派 100 多名商人到楚国去购鹿。
当时的鹿是较稀少的动物,仅楚国才有。
但楚国人只把鹿作为一般的可食动物,二枚铜币就可买一头。
管仲派去的商人在楚国到处扬言:“齐桓公好鹿,不惜重金。
”楚国商人见有利可图,纷纷加紧购鹿,起初三枚铜币一头,过了十几天,加价为五枚铜币一头。
楚成王和楚国大臣闻知后,颇为兴奋。
他们认为繁荣昌盛的齐国即将遭殃,因为 10 年前卫懿公好鹤而把国亡了,齐桓公好鹿是蹈其覆辙。
他们在宫殿里大吃大喝,等待齐国大伤元气,他们好坐得天下。
管仲却把鹿价又提高到40枚铜币一头。
楚人见一头鹿的价钱与数千斤粮食相同,于是纷纷放下农具,做猎具奔往深山去捕鹿;连楚国官兵也停止训练,陆续将兵器换成猎具,偷偷上山了。
一年间,楚地大荒,铜币却堆积成山。
楚人欲用铜币去买粮食,却无处买。
原来管仲已发出号令,禁止各诸侯国与楚通商买卖粮食。
楚人手里握着大量铜钱,却无法交易,楚国国内粮食价格上涨,通货膨胀严重,人黄马瘦,大丧战斗力。
管仲见时机已到,即集合八路诸侯之军,浩浩荡荡,开往楚境,大有席卷之势。
楚成王内外交困,无可奈何,忙派大臣求和,同意不再割据一方,保证接受齐国的号令。
管仲不动一刀,不杀一人,就制服了本来很强大的楚国。
资本之战,说到底是人性之战,我们能从中学到什么呢?1.拿的利润越大就越危险你需要克制——贪婪2.行情变幻莫测拿捏不定是你要学会——变通3.一时失利不要抱怨这时你要学会——忍让4.错过了大行情你要学会——放弃投资中的博弈就是个圆,有的人走了几年也没走出市场画的圈。
管仲经济战典故出处
《管仲经济战典故出处》小朋友们,今天我来给你们讲讲管仲经济战的典故出处。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很聪明的人叫管仲。
他生活在齐国,为齐国的国君出了好多好主意。
那时候,齐国旁边有个国家叫鲁国。
鲁国的一种布叫“鲁缟”,特别受欢迎。
管仲就想了个办法。
他让齐国的人都去买鲁缟,鲁国人一看,哇,能赚好多钱,就都不种地去织鲁缟啦。
过了一段时间,管仲又不让齐国人买鲁缟了,而且不让粮食卖给鲁国。
这下鲁国可惨啦,没有粮食吃,织的布也卖不出去。
还有一个国家叫衡山国,那里的兵器做得特别好。
管仲就派人去衡山国高价买兵器。
衡山国的人一看,做兵器能赚大钱,都去做兵器,不种地啦。
然后管仲又不买了,衡山国也傻眼啦,没粮食吃,兵器也卖不出去。
小朋友们,这就是管仲经济战的故事,是不是很有趣呀?《管仲经济战典故出处》小朋友们,咱们接着讲管仲经济战的典故。
在很久很久以前呀,有个叫管仲的厉害人物。
齐国和鲁国挨着,管仲就打起了主意。
他先让大家都去买鲁国的鲁缟,鲁国人高兴坏了,都不种粮食光织布。
等他们都忙着织布的时候,管仲突然不让买了,也不给他们粮食。
鲁国这下可乱套啦,没吃的,布也没人要。
还有衡山国,他们的兵器好。
管仲就高价买他们的兵器,衡山国人都不种地去做兵器。
后来管仲不买了,衡山国也没办法啦。
小朋友们,管仲是不是很聪明呀?《管仲经济战典故出处》小朋友们,我再给你们讲讲管仲经济战。
从前有个叫管仲的人,可聪明啦。
齐国边上有鲁国和衡山国。
管仲先对鲁国使招。
他让大家狂买鲁缟,鲁国人就不种粮食啦。
然后突然不买,鲁国就糟糕啦。
衡山国也是,管仲高价买他们的兵器。
他们都不种粮食,光做兵器。
最后管仲不买了,衡山国也惨啦。
小朋友们,管仲用这些办法帮齐国变得更强大啦。
历史趣谈:管仲 经济国有化和军事改革奠定了齐国的强大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管仲经济国有化和军事改革奠定了齐国的强大
导语:齐桓公之所以选择管仲,历史上的记载,是因为他的重臣鲍叔牙的劝谏,而鲍叔牙劝说中,最打动齐桓公的,却只有一句话:“大王要只想治理好齐
齐桓公之所以选择管仲,历史上的记载,是因为他的重臣鲍叔牙的劝谏,而鲍叔牙劝说中,最打动齐桓公的,却只有一句话:“大王要只想治理好齐国,用我就足够了,要想称霸天下,非管仲不可。
”对于志在天下的齐桓公来说,原本不想用的管仲,就成了不得不用。
齐桓公不得不用管仲,原因很简单,齐国要想称霸,国家的地理条件和经济条件都已足够,但却面临三个要命的问题,他的哥哥齐襄公,表面看死于内乱,其实却正是死于这三个问题上。
三个问题,用一个字来说,就是“散”,确切地说,是内政分散,经济分散,军力分散。
在当时,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唯有管仲。
先说内政分散。
当时的齐国内部,国家的权力表面上归国君,其实却以宗法制为基础,散落在各地的大族、宗室、贵族手中,国君的权力实在有限得很,特别是发动对外战争的时候,更要依赖于他们的支持,经常是国君对外扩张热情很高,却遭到下面的抵制,结果就徒唤奈何。
除了用人方面,行政方面国君的威权也远远不够。
国君用人办事,也常常遭到下面贵族大臣们的讨价还价,一件百分百的事,推行下去却大打折扣。
齐襄公之所以性格横暴,对下面采取打压政策,也完全是因这种行政分散体系所导致,结果更不幸,一个小小的官员工作调动问题,却演化成一场差点颠覆齐国政权的政变。
而齐桓公本人,是得到了齐国两大家族的支持,才得以顺利登基,这样的条件下当国君,表面高高在上,其实却如履薄冰。
生活常识分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守国财,外因天下:中国古典外贸理论的基本原则2009-11-18 14:34:33来源: 网易历史跟贴2 条手机看新闻一,孔子为我们留下的历史谜团经济实验室()研究发现:在薄薄的《论语》中,孔子评价管仲的地方竟然有4次之多。
管仲卒于公元前645,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也就是说在管仲死后近百年,孔子才出生,那么孔子又为什么如此重视这位一百多年前邻国的政治家呢?显而易见,孔子对管仲的心理是矛盾的。
一方面,正是在管仲辅佐下,公元前667年周天子赐齐桓公为伯,成为得专征伐的一方诸侯之长。
作为春秋五霸之首,开启了令孔子这位理想主义的老人痛苦万分的"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时代,周王朝礼乐制度由此全面崩溃。
《论语·八佾第三》中记载了孔子对管仲"非礼"的抱怨:"孔子说:'管仲的器量真小呀!'有人便问:'管仲节俭吗?'孔子说:'管仲家里有收来的大量的市租,家里管事的人员很多,都不兼职,怎么能说节俭呢?''那么管仲懂得礼吗?'孔子说:'国君的门前设立一个照壁,管仲门前也和国君一样,设立一个照壁。
国君接待他国君主宴饮时,在堂上设有放置空酒杯的台子,管仲也这样做。
如果说管仲懂得礼那还有谁不懂得礼呢?'"(原文: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理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
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数百年后,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对此评价说:"管仲是世人所说的贤臣,然而孔子小看他,难道是因为周朝统治衰微,桓公既然贤明,管仲不勉励他实行王道却辅佐他只称霸主吗?"(《史记·管晏列传》原文:管仲,世所谓贤臣。
然而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不错,在孔子的眼中,管仲的确又是一位伟大贤明、功勋卓著的政治家。
《论语》中将管仲与子产并称,面对弟子们对管仲的质疑,孔子坚定的表明了自己维护管仲形象的立场。
《论语·宪问第十四》记载:"子路说:'齐桓公杀了他哥哥公子纠,召忽因此而自杀,但管仲却没有自杀。
'接着又说:'管仲不能算是有仁德的人吧?'孔子说:'齐桓公多次召集各国诸侯合盟,不使用武力,这都是管仲的力量。
这就是管仲的仁德,这就是管仲的仁德。
'子贡说:'管仲不是仁人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但没有以身殉主,还去为相辅佐齐桓公。
'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了混乱的天下,老百姓直到今天还享受到他的好处。
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都会披散着头发,成为衣襟向左开的蛮族了。
他难道象老百姓那样遵守小信,在山沟里自杀,也没有人知道的吗?'" (原文: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
"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如其仁。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让我们沿时间之流回到管仲时代。
公元前七世纪,东迁的周王室已经衰微到自顾不暇的地步,处于华夏文化圈北面的戎狄和南面的蛮夷交相进攻中原,华夏文明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在这种情况下,管仲辅佐齐桓公建立起来的强齐不仅联盟了中原主要诸侯国,还打退了蛮族一次次进攻,没有像千年后的罗马帝国一样在蛮族入侵下陷入文明黑暗之中。
所以孔子不禁感叹:如其仁,如其仁。
管子为什么是真正的仁人呢?孔子给出的理由是"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不是靠军事手段,管仲是靠什么力量召集天下的呢?难道单纯依靠西汉大儒董仲舒所谓的"大信"、"大义"吗?显然不现实。
(董仲舒《春秋繁露·精华篇》原文:齐桓挟贤相之能,用大国之资,即位五年,不能致一诸侯,于柯之盟,见其大信,一年,而近国之君毕至,鄄幽之会是也。
其后二十年之间,亦久矣,尚未能大合诸侯也,至于救邢卫之事,见存亡继绝之义,而明年,远国之君毕至,贯泽、阳谷之会是也。
)经济实验室()发现:这里孔子为我们留下了一个难解的历史谜团,管仲治下的齐国不是靠军事手段号召天下,那么是靠什么手段呢?答案只能是:经济手段!就是司马迁所谓的:"管子设轻重九府,行伊尹之术,则桓公以霸。
"(《太平御览》卷四七二引《太史公素王妙论》)二,"伊尹之术"背后的中国古典外贸理论"轻重九府"应是调节市场的九个国家经济管理机构,那么什么是"伊尹之术"呢?事实上他和管子的经济理论是联系在一起的,都是吸引天下财富的经济方法。
《管子》轻重十六篇是中国古典经济理论的核心,其中《管子·地数第七十七》中就提到:"伊尹善通移、轻重、开阖、决塞,通于高下徐疾之策"。
《管子·轻重甲第八十》详细描述了所谓的"伊尹之术":桓公说:"何谓吸引天下的财富?"管仲回答说:"从前夏桀时,女乐有三万人,端门的歌声,清晨的音乐,大路上都能听到;她们无不穿着华丽的衣服。
伊尹便叫薄地无事可做的妇女,织出各种华美的彩色丝绸。
一匹织物可以从夏桀那里换来百钟粮食。
桀的国家是天子之国,但他不肯为天下大事忧劳,只追求女乐享乐,所以伊尹便取得了他的粮食并操纵了他的市场商品流通。
这就叫作吸引天下的财富。
"(原文:桓公曰:"何谓来天下之财?"管子对曰:"昔者桀之时,女乐三万人,端譟晨,乐闻于三衢,是无不服文绣衣裳者。
伊尹以薄之游女工文绣篡组,一纯得粟百钟于桀之国。
夫桀之国者,天子之国也,桀无天下忧,饰妇女钟鼓之乐,故伊尹得其粟而夺之流。
此之谓来天下之财。
")"伊尹之术"是中国古典外贸理论最典型的案例,与西方15世纪至17世纪的重商主义累积金银相反,中国古典外贸理论以"得物为胜,得币为亏",主张通过提高物价等手段,实现"以末易其本,以虚易其实"。
具体策略常常表现为直接以金钱、工业品等("末")换取对方的基本商品("本",如粮食),或诱使对方国家发挥比较优势,摧毁其基础产业(管仲时代常指农业),攫取其人力物力资源,使之先丧失利权,后放弃主权——这简直与今天西方某些发达国家掠夺第三世界人力物力资源的方式如出一辙!在公元前81年那场深深影响中国历史的盐铁会议上,长期职掌西汉政府财政大权的桑弘羊在为自己的商业政策辩护时还引用管仲的事例,他在解释中国古典外贸理论时说:"从前,管仲筹策谋划辅助齐桓公成就了霸业,而纪氏由于只搞农业亡了国。
如果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必须从事农业,那么舜就不应该去制作陶器,伊尹也不应当去当厨师。
所以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应该是天下的东西贱时,我则使之价格高;天下人所轻视的商品,我却重视。
用工商业品交易农产品,用无用的东西换取有用的。
现在从山林川泽取得的财富,实行均输法所获得的积累,是为了施用轻重之法来役使天下的诸侯。
汝、汉一带的金子,各地进贡的丝织品,可以引诱外国人和换取胡、羌的珍贵财物。
用我们两丈丝绸,就能得到匈奴的很多贵重物品,从而减少了他们的财物。
这样,骡、驴、骆驼就可以成群结队地进到边塞之内,各种良马也都变成了我国的牲畜,鼠皮、貂皮、狐貉等各种贵重皮料,彩色的毡子,有花纹的毯子将充满皇宫里的仓库,璧玉、珊瑚、琉璃也都成了我国的宝贵物品。
这样,外部的各种物品源源不断地运进来,而内地的财物不外流。
外族的东西运进来,国家财用就充足,自己的财物不外流,人民家用就丰足。
"(《盐铁论·力耕第二》原文:昔管仲以权谲霸,而纪氏以强本亡。
使治家养生必于农,则舜不甄陶而伊尹不为庖。
故善为国者,天下之下我高,天下之轻我重。
以末易其本,以虚易其实。
今山泽之财,均输之藏,所以御轻重而役诸侯也。
汝、汉之金,纤微之贡,所以诱外国而钓胡、羌之宝也。
夫中国一端之缦,得匈奴累金之物,而损敌国之用。
是以骡驴馲驼,衔尾入塞,驒騱騵马,尽为我畜,鼲鼦狐貉,采旃文罽,充于内府,而璧玉珊瑚琉璃,咸为国之宝。
是则外国之物内流,而利不外泄也。
异物内流则国用饶,利不外泄则民用给矣。
)纪氏之国只顾发展生产,不能掌握有效的外贸理论,导致利权来失,国家灭亡的惨痛教训是如此深刻,以至于成书于战国的《管子·轻重乙第八十一》中也提到这件事,其目的不过是告诉人们,善治天下者,必须严守高价流通政策,这样各诸侯国就无法泄散本国的粮食。
(《管子·山至数第七十六》原文:善为天下者,谨守重流,而天下不吾泄矣。
)《管子·轻重乙第八十一》中借管子之口说:"从前,纪氏的国家就是加强农业节约开支的,但粮食丰富而不能经营管理,粮食便四下外流而归于天下各国。
这样,纪氏虽加强农业节约开支,但不能经营管理,恰恰使他的百姓粮食外流净尽而成为他国的俘虏。
因而他自己也国亡而无处容身。
所以说单纯强本节用只能使经济情况更好些,而不能保证不亡。
所以善于主持国家的,总是在各国物价降低时,我则使它提高;各国轻视此种商品时,我则重视;各国市场供过于求时,我则通过囤积使之供不应求。
这样就可以号召天下了。
" (昔者纪氏之国强本节用者,其五谷丰满而不能理也,四流而归于天下。
若是,则纪氏其强本节用,适足以使其民谷尽而不能理,为天下虏。
是以其国亡而身无所处。
故可以益愈而不足以为存,故善为国者,天下下,我高;天下轻,我重;天下多,我寡。
然后可以朝天下。
)请注意,这里的"谨守重流"不是盲目的高价政策,还要和各国的物价保持齐准,防止别国倾销。
《管子·山权数第七十五》上说:"物价的水平则要与别国保持一致。
因为商品价格偏高,别国就来倾销射利;商品价格偏低,物资会泄散外流。
所以要注意比价一致。
物资泄散外流,就等于本国失权;被人射利,就等于本国失策了。
"(原文:物重与天下调。
彼重则见射,轻则见泄,故与天下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