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哲学篇)试题乙卷
2023年高考文综乙卷政治试题评析
2023年高考文综乙卷政治试题评析
2023年的高考文综乙卷政治试题,作为选拔性考试的重要内容,不仅是对学生知识储备的一次全面考察,更是对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及政治素养的一次深度检验。这份试卷不仅要求学生对政治学科的基础知识有扎实的掌握,还需要具备对时事政治的敏锐洞察力,对问题的综合分析和解决能力。
一、试卷总体评价
1.知识覆盖面广
此次政治试卷的知识点覆盖面广泛,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多个领域。试题考查了学生对于各个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同时也检验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2.注重时事政治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政治试题更加注重对时事政治的考查。许多题目都是以当前时事热点为背景材料,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这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还需要他们具备对时事政治的敏锐洞察力。
3.强调思维能力
今年的政治试题不再局限于对知识点的直接考查,而是更多地强调学生的思维能力。许多题目要求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推理、归
纳,甚至需要结合实际生活经验来解答。这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具体题目评析
1.经济部分
今年的经济部分试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运用。例如,在某道题目中,要求学生分析国家实施减税降费政策对于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这要求学生不仅要理解减税降费政策的基本含义,还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政治部分
政治部分的试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国家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及国际政治的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其中,对于我国的宪法、行政法等法律制度的考查尤为突出。例如,某道题目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这要求学生不仅要记住相关知识点,还需要理解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考试试题及答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 《论语》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说:
A. 学习永远都是一件苦差事
B. 学习可以让人感到快乐
C. 学习只有在年轻时候才能做到
D. 学习需要不断重复练习
答案:D
2. <庄子>中的“大丈夫之器”是指:
A. 肌肉和骨骼
B. 知识和学问
C. 高尚的情感和品德
D. 丰富的财富和物质
答案:C
3. 以下哪项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A. 以天地人为宇宙之本
B. 尊重自然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C. 着重鼓励个人主义和竞争
D. 崇尚孝道、忠诚、信义等道德观念
答案:C
4.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四书五经”是指:
A. 四部经典和五种文学体裁
B. 四个经典书籍和五个戏剧
C. 四种古琴曲调和五种民间乐器
D. 四部儒家经书和五部杂家经书
答案:D
5. 以下哪些文化不属于中国传统文化:
A. 京剧
B. 中华料理
C. 国画
D. 古埃及文化
答案:D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
6. 大一统思想强调国家主权、统一性和 ________。
答案:整体性
7. 天人合一是指人和自然的 ____________。
答案:和谐
8. 中庸的思想是不偏不倚、不偏不向的 ____________。
答案:正中
9. “庄子梦蝶”故事中,庄子讲到“蝴蝶梦中无蝴蝶,蝴蝶醒后无庄子”,表达了他对夢境和现实的__________。
答案:区别
10. 孟子提出的仁政思想强调将人民当作治理的_________。
答案:中心
三、问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1. 什么是“礼”?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是什么?
中华文化哲学篇之论朱熹
中华文化之论朱熹
题目:
结合“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来理解“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章句》朱熹”的理学化的阐释。
解析: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释义:
这首诗前两句是“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说的是“一个半亩地的方方的池塘,像镜子一样澄澈明净,连天光云影都反映出来了”。因此后两句则是说“这个方塘为什么这么清澈,是因为远处有源头源源不断的输送活水所以它才会一直这样澄澈”。
结合本诗的题目《观书有感》,可知朱熹是在看书的时候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表现出来了。为什么他的心灵会如此澄净呢?就是因为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识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说明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用心观察才能发现,汲取,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释义:
朱熹《中庸章句》对于《中庸》所言“性”“道”“教”的诠释,则从人与物统一的层面展开,指出:
性即理也。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于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
所谓性也。率,循也;道,犹路也。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则其日用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当行之路,是则所谓道也。修,品节之也。性道虽同,而气禀或异,故不能无过不及之差,圣人因人、物之所当行者而品节之,以为法于天下,则谓之教,若礼、乐、刑、政之属是也。两相结合: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提到了方塘水的来源,而朱熹《中庸章句》开章说明了“性”的来源,其对“天命之谓性”注曰“性即理也”,说“性”是与生俱来,得赋予于“理”,有“性”的来源是“理”的意思。在《朱子语类》中,还说过“大抵言性,便须见得是元受命于天”也说过“性与气皆出于天,性只是理”,说明“性”来源于“天”。那这两种说法是否矛盾呢?在朱熹的哲学逻辑结构中,“天”与“理”是统一而不是对立的。
09-10学业考哲学、文化试题
09-10年广东省学业考文化与哲学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Ⅰ(每题1分,共)
1.下列关于文化与经济、政治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A.文化是基础,政治和经济是文化的反映B.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C.一定的政治、经济由一定的文化所决定D.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与政治互不相关2.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充分展示了四大发明、书画、击缶等多种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极大地振奋了国人精神。这说明
A.文化决定着社会的发展B.文化一定能塑造健全的人格
C.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D.文化能够提高人的道德修养
3.下列关于对待文化多样性的观点正确的是
①要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②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③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沟通④理解、包容和吸收所有的外来文化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4.下列做法能体现出正确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关系的是
A 全面继承,为我所用B.推倒重来,另起炉灶
C.推陈出新,革故鼎新D.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5.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
A.社会实践B.交流与借鉴C.科技进步D.创作灵感
6.中华文化能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
A.多样性B.包容性C.灵活性D.独创性
7.当前,必须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这是因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①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②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③是我国当前的工作中心④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8.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是
2023高考全国乙卷理综试题
2023高考全国乙卷理综试题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0分)
1.在美学上,人的审美判断与其文化水平密切相关,所以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审美评价往往是不同的。这一观点体现了()的思想。 A. 确实性 B. 文化相对主义 C. 社会历史唯物主义 D. 个人主义
2.在探究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口问题”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人口增长对社会发展永远没有贡献 B. 人口过剩是全球共同面临的问题 C. 生育率过低会导致经济萎缩 D. 中国现阶段已进入人口负增长时期
3.“道法自然”是道家哲学的重要理论,其中“道”是指()。 A. 自然规律
B. 社会生活的规律
C. 物质世界的运行规律
D.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4.燃烧食物时,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最终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对于人体来说,这些化学反应的最终目的是()。 A. 产生大量热能,维持人体温度B. 产生能量,维持人体生命活动 C. 吸收能量,维持人体运动 D. 吸收氧气,维持呼吸作用
5.某学生因为成绩不理想而出现了忧虑、失眠等情绪,影响到了日常生活。经查,该学生成绩偏低的原因主要是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导致学习效率极低。该学生需要进行()的干预。 A. 情绪管理 B. 治疗性干预 C. 教育性干预 D. 行为改变干预
……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
1.10立方米的淡水中,所含的盐度为____________。
2.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发展的____________现象。
3.____________是生活中常见的非晶体材料。
高二政治 文化哲学测试题
高二政治测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I卷(选择题)和II卷(非选择题),满分100分,测试时间90
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科目、班级涂写在答题卡上。
3.将I卷中正确答案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II卷试题必须在答题卡相应
位置做答。不按要求答题视为无效试卷。
I卷
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选出。)
1.“颜值高”“然并卵”“duang”等新词是2015年以来的网络热词,这些热词多为新事件、新闻人物的浓缩和概括。这表明:
A.文化是对社会生活现象的如实反映B.不断注入时代精神是文化传承的要求C.文化创新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D.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2.韩国电视剧《来自星星的你》展示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体现了儒家文化的价值,传达了积极的人生观,引起了观众的共鸣。受此影响,赴韩国旅游的外国游客大幅增加,这说明A.传统文化具有很鲜明的民族性B.儒家文化得到了世人普遍认同
C.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D.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3.近年来,中央电视台陆续播出一大批优秀公益广告,包括“爸爸的谎言”“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学雷锋”“民族复兴中国梦”等系列公益广告。这些广告不仅使人们得到深刻的思想道德等方面的教育,而且使人们的言行悄然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这说明()
A.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B.文化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
C.文化对人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 D.文化对人影响往往是强制有形的
近三年全国卷文化、哲学主观试题
近三年全国卷文化、哲学主观试题
【2014年海南卷】
建设美好家园,让人民在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优美环境中生活。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我国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截至2013年,全国已建成国家级生态市(县)55个、国家级生态乡镇2986个。政府还推动建立生态被偿机制,中央财政安排的生态补偿资金总额从2001年的23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约780亿元,累计约2500亿元。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需要人民共同参与。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说明人民群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6分)
【2015年海南卷】
1、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数据具有数据体量大、类型多、处理快、价值高等特征。人们借助互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手段,多视角、全方位挖掘数据,梳理、分析相关信息,为生产生活服务。大数据正在成为政府改革和转型的技术支撑,甲市民政局用大数据核对17.4万保障房申请户的户籍人口、住房等海量信息,很快检出1.7万不符合条件的申请户。乙市整合卫星、气象、交通、市政等方面的信息数据,合理调配公安、消防、城管等方面的力量,协同应对一场百年未遇的台风和暴雨,避免了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
(1)大数据促进了认识的发展,运用创新推动思维发展的哲学知识加以说明。(8分)
2、2014年6月,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项目,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历史上,丝绸之路是中西人员交往、商业贸易的重要通道,促进了亚欧大陆经济、文化、社会交流。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当代,丝绸之路的合作精神正在发扬光大,我国倡导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共创繁荣的理念,着力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高中政治统编版(2019版)必修4《哲学与文化》综合检测(一)(二)共2套(附答案与详解)
《哲学与文化》综合检测(一)
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有研究表明,暗物质和暗能量约占宇宙物质总质量的96%。科学家预计,如果我们对暗物质和暗能量有了突破性的认识,人类的宇宙观将会发生巨大的改变,人们对时间、空间和物质等的看法也将和过去有所不同。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A.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发展
B.哲学可以锻炼人们的思维能力
C.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窗含西岭千秋雪”“玉窗五见樱桃花”。中国传统建筑中窗的设计,巧妙之处在于可以引进阳光、空气,为居室主人呈现大自然的馈赠,借助窗外的空间美,人的心灵之窗也被打开,“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有( )
①“窗”“景”“情”之间是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②借窗生景的设计体现了征服自然的天人合一理念
③窗与景、景与诗、诗与情的交融体现了人的创造性
④窗的设计体现了内与外、近与远、有限与无限的和谐统一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3.习近平在谈到领导工作的方法时强调,对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战略部署,要一以贯之地贯彻。我们要有钉钉子的精神,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这一论述体现的唯物辩证法道理是( )
①量变比质变更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②只有事物数量的不断增加才能引起质变
③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的飞跃
文化与哲学综合练习
高二下学期政治训练营(第12周)
一、单项选择题(22小题,每题4分)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在新的时代仍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完成1~2题。
1.新的时代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①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②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
③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④有利于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强调,加强家庭建设,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这一主张:
①为我国人民认识社会提供了世界观指导
②佐证了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③体现了意识具有目的性和主动创造性
④坚持了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认识问题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3.2014年12月13日是我国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公祭仪式上提到对待战争的态度时说:“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这告诉我们:
①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明白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②要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明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③实践能够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凡事需要吃一堑,长一智
④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明白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4.超限效应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如当孩子犯错时,父母多次重复“数落”会使越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甚至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从哲学角度肴,克服超限效应需要:
中国传统文化与管理哲学试题(最终版4.7更新)
西安科技大学MBA教育中心
《中国传统文化与管理哲学》考试题
姓名:班级:
一、选择填空题(请所选答案的序号填在横线处,每题2分,共20分)
1.“为政以德”之说的人性论根据是。
a性恶论 b性善论 c无善无恶论 d有善有恶论
2.《中庸》所倡“三达德”,是指。
a智仁勇 b孝忠信 c忠恕信 d仁义礼
3.子曰:道之以,齐之以,民免而无耻;道之以,齐之以,有耻且格。
a 刑 b礼 c德 d政
4.不属于“三从四德”的“四德”范畴。
a仁 b容 c德 d言
5.“天下为公”一语出自。
a 《周易》 b《论语》 c《老子》 d《礼记》
6.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其中“伪”的基本含义是。
a虚伪 b表象 c后天人为 d 本然
7.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文化。
a法治型 b伦理型 c神性主义 d知性主义
8.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的基础是。
a宗法制度 b科举制度 c君主制度 d民主制度
9.“自强不息”一语出自一书,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阳刚之美的文化性格。
a《道德经》 b《金刚经》 c《周易》 d《孙子兵法》
10.“反者道之动”,是辩证法思想的精髓。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庄子
二、问答题(简明扼要,字迹清晰,每题20分,共80分)1.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简答“中和”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其对现代管理的意义。
3. 简答中国古代“义利之辨”的理论内涵,并评析之。
4. 简答儒家的诚信之道对现代信用管理的借鉴价值。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练习-2024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1)
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练习题
一、选择题
1.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它不仅孕育了中华儿女,更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数不尽的财富。下图为黄河博物馆收藏的部分文物。这些黄河文物
A.是黄河文化的集中展示、人类共同财富
B.承载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
C.为讲好黄河故事提供了重要的物质载体
D.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2.近年来,“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共商共建共享的倡议不断吸引着新的参与者。回望历史,丝绸之路、茶叶之路、香料之路,条条大路曾把亚洲文明紧密相连,厚重的文化底蕴是支持“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文化基础。放眼当下,根脉相通的文明对话必将汇聚起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强大力量。由此可见
①融通的文明对话丰富了文明交流的内涵与形式
②传统文化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
③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要认真做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这说明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利于
①让“汉族语言”成为我国各个民族共同的语言
②发挥教育功能,消除各民族间交往交流的障碍
③更好地发挥文化的纽带作用,促进民族间的和睦
④俦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是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等。下列属于核心思想理念的是
①民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强
②天地和气,万物自
生③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参考)中华文化哲学篇麻尧宾期末论文
中华文化哲学篇
期末论文
二零一六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浅谈“己学”
--读《“己学”发略:本体的综合构造与儒家的生命哲学》有感
绪论:
“己学”是麻尧宾先生所创立的以“己”为本体,“理”、“物”、“心”不即不离,浑然一体,上达宇宙本体,下致人伦日用的一门即本体即工夫即境界的超融意义的现代新儒学学派。可见麻老师对儒学的研究之深,达到的境界之高。开学伊始,我有幸选上麻老师的中华文化哲学篇课程,可以说,上完这门课程之后,在我的生活、学习、思考方面都有很大的改观。通过麻先生这一学期
对“己学”的精彩讲解和对麻先生论文的剖析,我对对“己学”有了初步的认识,所以想借此文来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和一些不成熟的见解。
关键字:己学;儒学;自我;一己遍照
正文部分
一.对“己学”的初步认识
麻先生在课堂上一直都围绕着己学和儒学的展开而来讨论了许多源自生活却高于生活的问题,在刚开始的时候,我相信很多学生和我一样都并不知道儒学、己学和哲学的关系,但在麻先生的进一步解释中,我们便初步得到了答案。要探讨己学,那么我们首先就得弄清楚什么是己学,己学的核心又是什么。“己学”简单的来讲就是为己之学,切己之学,是对自我及自我生存的关切,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很多事情“己学”都一一贯穿。其根底来自于两系统:一、来自于传统的儒家哲学系统。二、来自于西方哲学的系统。二者在不同的路径上的发展最终却实现了殊途同归。
当我们谈论到己学的时候我们就不得不探讨一下儒学。因为“己学”和“儒学”有一定关联。是麻尧宾先生所创立的以“己”为本体,“理”、“物”、“心”不即不离,浑然一体,上达宇宙本体,下致人伦日用的一门即本体即工夫即境界的超融意义的现代新儒学学派。首先要说的是,儒家学说是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中最重要的一支,它以强势的道德意识及政治理想成为贯穿中华民族历史的主流价值观,是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延续了近两千年。其提倡以礼、乐约束人的行为,陶冶人的性情;主张以礼义治国,恢复西周时期的德治;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认为因材施教是理想的教学方法;对鬼神之说抱着“存而不论”的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但却十分重视祭祀祖先。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同步练习)(解析版)
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新教材(部编版)必修4《哲学与文化》同步练习
7.2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基础篇
一、选择题
1.(2022·安徽省皖西中学高二期末)下列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正确的是()
①核心思想理念包括讲仁爱、守诚信、上和合等
②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③中华传统美德包括促进社会和谐、倡导人们孝老爱亲
④中华传统文化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答案】A
【详解】①②:下列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正确的是:核心思想理念包括讲仁爱、守诚信、上和合等,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①②正确。
③:中华传统美德不包括促进社会和谐,③排除。
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④说法不准确,排除。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2.2022年农历新年除夕夜,以北宋宫廷画家王希孟的长卷作品《千里江山图》为灵感创作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选段登上央视春晚舞台,通过“山高水长沁人心脾,一呼一吸之间,尽是青山,尽是江河”的表达方式描绘出千里江山的锦绣恢弘,表达了存在于中国人内心深处的“道法自然”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这体现出()
①文化内容的承载、表达和展现离不开一定的载体
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
③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A
【详解】①②:以《千里江山图》为灵感创作的舞蹈诗剧,通过“山高水长沁人心脾,一呼一吸之间,尽是青山,尽是江河”的表达方式描绘出千里江山的锦绣恢弘,表达了存在于中国人内心深处的“道法自然”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这表明文化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着文化的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①②符合题意。
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期末综合达标检测试卷(Word版,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期末综合达标检测试卷
满分:100分用时:6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上古时代人们观察日月之象,昼夜、阴晴、寒暑变化,发现大量相反相对现象,又在农业生产中发现向阳者丰收、背阴者减产等现象,殷、周时期,人们总结出“相其阴阳”的生产经验。后来,突破原始意义而开始具有哲学意义的“阴阳”概念出现在《国语》《左传》中。由此可见
( ) ①农业生产的实践推动着认识的发展②自然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
③世界观是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的向导④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每一次大型体育比赛,运动员们都会“几家欢喜几家愁”。针对众多运动员意外折戟,部分专家重提“运动哲学”,提醒运动员们要在运动科学中融入哲学元素。同时,运动科学的不断发展,也为某些方面的哲学研究提供了更加鲜活有力的素材。要在运动科学中融入哲学元素是因为
( )
A.哲学能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具体方法的指导,让科学研究少走弯路
B.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科学研究就可能失去正确的方向
C.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D.哲学是所有具体科学知识的总和,所以对具体科学研究有指导作用
3.我国古代经典著作和历史典故中的许多成语简短精辟,蕴含着深刻的哲学道理。下列能够同时体现哲学史上“两个对子”的一组成语是( ) A.画龙点睛与喧宾夺主,瑕不掩瑜与本末倒置 B.观风察俗与审时度势,掩耳盗铃与鬼使神差
222,全国乙卷
222,全国乙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
(摘自《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材料二:
不少评论家、诗人和诗歌读者都感觉到当代新诗创作与理论进入了一种停滞不前、缺乏生命力的状态。由于古老的东方文化传统与汉语都不可能向西方文化和语言转化,而西方诗歌文化与语言又不可能被缺乏本民族传统意识的诗歌作者与理论家自然吸收,食洋不化的积食病就明显地出现在诗歌创作和理论中。
人教统编版政治思品必修4 哲学与文化7.2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同步练习(解析版)
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框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同步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武术在中国历史悠久,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青少年喜爱。2020年1月,国际奥委会执委会会议将武术列入第四届青奧会正式比赛项目,这是武术首次成为奥林匹克系列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这有利于()A.提升中国体育影响力,引领世界体育发展
B.讲好中国故事,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吸引力
C.坚守中华文化的基本立场,保持中华文化的特性
D.拓宽中华文化传播渠道,推动东西方文明交流交融
【答案】D
【解析】A:将武术列入第四届青奧会正式比赛项目有利于提升中国体育影响力,但“引领世界体育发展”的说法夸大了武术首次成为奥林匹克系列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的作用,A排除。B:中国的武术文化属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国武术走向世界与“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吸引力”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
C:材料中的做法有助于更好的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坚守中华文化的基本立场,保持中华文化的特性”无关,排除C。D:武术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被国际奥委会执委会会议列入第四届青奧会正式比赛项目,这有利于拓宽中华文化传播渠道,推动东西方文明交流交融,D正确。故本题选D。2.2019年7月6日,中国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55 处,位居世界第一。良渚文化是分布在长江下游的古文化,距今5000多年,良渚古城遗址是古人在这里生活,建造城市,繁衍生息留下的故址。材料体现了()
①文化遗产是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根基②中华区域文化相互借鉴,渐趋融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大学期末考试试题乙卷(2小时闭卷)
(2008 ——2009学年第二学期)
课程号:99905420课序号:1 课程名称:中华文化课(哲学篇)任课教师:高小强成绩:
适用专业年级:全校本科学生人数:217 印题份数:225 学号:姓名:
考试须知
四川大学学生参加由学校组织或由学校承办的各级各类考试,必须严格执行《四川大学考试工作管理办法》和《四川大学考场规则》。有考试违纪作弊行为的,一律按照《四川大学学生考试违纪作弊处罚条例》进行处理。
四川大学各级各类考试的监考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四川大学考试工作管理办法》、《四川大学考场规则》和《四川大学监考人员职责》。有违反学校有关规定的,严格按照《四川大学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进行处理。
一、术语简释(每小题2分,共20分)。
1四书《论语》《大学》《孟子》《中庸》
2.《大学》之八条目
(1)格物——调查研究
格,就是确实研究清楚。“格物”就是要求人们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实事求是,增长见识。在读书中求知,在实践中求知,而后发现规律,明辩道理。
(2)致知——认清本质
就是探究事物发展的本来面目和规律性。透过表面现象清晰事物本来的是非、美丑、善恶,而不是人云亦云,浅尝辄止。
(3)诚意——意念诚实
发自于内心,不矫饰,不做作,不欺人,不自欺,在“慎独”上下功夫,严格要求自己,修养德性。
(4)正心——动机纯正
就是要除去各种不良的情绪和邪念,不为诱惑所动,保持心灵的安详。心得其正,则公正诚明,“心正自然不怕影子歪”
(5)修身——提高修养
只有自身的品德端正,无偏见,无陋习,才能为别人所拥护。修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功夫的落脚点,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出发点。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
(6)齐家——经营家庭
就是要经营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只有教育好自己的家庭成员,才能教化他人。一个家庭后院经常起火的人哪有能力哪有精力去治理企业和国家呢?
(7)治国——以德治国
以至善之德教化百姓,使百姓除旧布新,日新又新。要使仁、敬、孝、慈、信的仁爱之风充满全国,国治而后天下平。
(8)平天下——天下太平
就是要布仁政于天下,使天下太平。只有实行坦诚
3. 《孟子》之“四端”
4. 荀子的基本主张(至少两点)、“明于天人相分”的自然主义天道观、“化性起伪”的性恶论所积而致的成圣之道
5. 宋明理学的先驱(至少两位)周敦颐王守仁程颢
6.周敦颐之“立天之道”立天之道,曰阴与阳
7. 张子的主要观点(至少两点)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8. 宋明心学代表人物(至少两位)
9. 清儒之两大学派 10. 经学“三难”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已,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
............
子必慎其独也
.......。”.
........,故君子必诚其意......。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简述:诚意与自欺的区别?君子如何“慎独”?
.....................
2.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
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如何理解亲亲敬长是人之良能良知?如何时时保有人之良能良知?
朱子《仁说》云:“‘天地以生物为心者也’,而人物之生,又各得夫天地之心以为心者也。故语心之德,虽其总摄贯通,
.............
无所不备,然一言以蔽之,则曰仁而已矣”人之心与天地之心的关联?为什么说“心之德”是“”仁?.............................................三、论述题(50
分)。
仔细阅读与理解下列关于父子之道的文字(尤其其中标有着重符号的文字):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第一》)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第四》)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论语先进第十一》)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第十三》)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它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论语子张第十九》)
然后论述:
1.逐句梳理上述五句有关“父子之道”的文字,要求字字落实?(15分)
注:1试题字迹务必清晰,书写工整。本题 3 页,本页为第 1 页
2 题间不留空,一般应题卷分开教务处试题编号:
3务必用A4纸打印
学号:姓名
2.结合本学期整个中华文化课的内容,论述儒家是如何说明和尊奉父子之道的(例如父子之道与社会法律规范的关系;父母将做或做了错事乃至恶行,作为子女的我们应该怎么办:父母的错和恶,仅仅只是属于父母的,罪责只应该由他们(作为当事人)承担吗?我们作为父母的子女竟然可以逃脱罪责?乃至所谓“大义灭亲”?)?(15分)
3.结合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有关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的具体小事,论说我们作为子女:如何向父母尽孝,发扬父母之美德?如何面对父母的缺点、错事乃至恶行(这同样是尽孝道之事),必是视父母之缺点、错事乃至恶行即是我们当身之缺点、错事乃至恶行(无父母何来我),我们必然要亲身领受父母之错与恶,并必然为此错此恶赎罪?(20分)
本题 3 页,本页为第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