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风名考辨——甲骨文、《尧典》《山海经》风名对勘与校正

合集下载

《山海经·海经》西南部分考释

《山海经·海经》西南部分考释

《山海经·海经》西南部分考释周运中内容提要:本文考证了《山海经》关于中国西南地区地理和民族的一些记载,通过文物考古资料、民族史资料、语言文字学知识证明《山海经》的记载还是有很多可信之处。

只不过其中有些记载受当时的交流条件限制,在一定范围内被扭曲;还有一些记载因为后世传抄讹误,需要重新校勘。

战国七雄中,以楚国地域最大(据《史记·苏秦传》,韩国方900里,魏国方1000里,齐、燕、赵三国各方2000里,秦国方4200里,楚国方5000里),江汉平原是其核心,南阳盆地(申、邓等小国)、汝颍流域(陈、蔡等小国)、江淮之间(群舒、黄、随等小国)在春秋时已属楚。

据《史记》记载,越灭吴时,楚乘机取得淮北大片土地。

战国时,楚又灭东南的越国,南平百越,西南一度占领巴、黔、滇,整个南方都臣服于楚国。

楚国的人口虽少,但民族最多,夷、夏、越、苗、巴等不一而足;耕地虽少但物产最丰,因为热带、亚热带地区物种本来就多。

楚国的文化很独特,玄学如《老子》,文学如《楚辞》,寓言如《庄子》都深刻影响了中国几千年。

楚国西南通过滇、越能和印度交往,在战国中数它最容易得到中国以外的另一个文明古国的影响。

从以上诸点说,楚国不可谓不大。

《山海经》的作者及成书的时间和地点现在还没有定论,但是多数学者认为此书不是成于一时一地,也不是出于一人之手。

但是不管其最后编撰者为谁,《山海经》所记载的中国西南地区地理无疑是最初从楚国人那里传出的,因为西南的巴蜀诸国和中原诸国语言文化距离较大,又因地形阻隔,所以交通很少,但是楚国不仅在战国后期将国界扩展到西南,而且本来和中原诸国的交流很多。

关于《山海经》所记地理的可信度,笔者已经在对《山海经》所记昆仑山地理的考证中有新的证明,[①]本文试对《山海经》的《海经》所记西南部分内容作出新的考释。

湘陵《山海经·海内南经》:“桂林八树在番禺东。

伯虑国、离耳国、雕题国、北朐国皆在郁水南,郁水出湘陵南山。

甲骨四方风研究的新进展与反思

甲骨四方风研究的新进展与反思

甲骨四方风研究的新进展与反思一、甲骨四方风的定义和历史概述甲骨四方风,又称四方风,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风病,最早见于《周礼·天官·宗伯》:“四方爲部舆,其风疾者,命曰四方风。

”这里所说的四方,指的是东、南、西、北四方,即风病在这四个方向上传染。

这个概念最早见于我国古代文献,可谓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二、甲骨四方风的研究历程对于甲骨四方风的研究,早在19世纪初,我国的学者就开始关注这一课题。

20世纪初,随着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热潮,甲骨四方风成为了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多年的研究,学者们对甲骨四方风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相关的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

三、甲骨四方风研究的新进展近年来,随着跨学科研究的兴起和现代科技手段的广泛应用,甲骨四方风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

通过对甲骨文中提到四方风的篆字进行详细的解读和比较,学者们对四方风的病理特征和临床表现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利用现代医学知识和技术手段,结合古代文献和甲骨文,对四方风进行了重新诠释和解读,使得甲骨四方风的研究得以深化。

甲骨四方风与地理、天文等方面的关联也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之一,学者们通过对四方风在不同地域的分布情况和相关气候、地貌等因素的分析,揭示了四方风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四、甲骨四方风研究的反思在新进展的我们也需要对甲骨四方风的研究进行反思。

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甲骨四方风是一个复杂的课题,需要跨学科、多角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

我们需要结合实际临床病例和现代医学知识,对四方风的病理机制和治疗方法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有益的参考。

我们也需要注意甲骨四方风研究的时空背景,注意防止对古代问题的单一解释,要注重整体性和历史性的研究视角,避免过分夸大四方风的特殊性。

五、结语甲骨四方风作为我国古代的一种风病,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对四方风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相关的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

我们也需要对甲骨四方风的研究进行反思,避免片面化和夸大化,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这一课题。

风向仪的发展历程

风向仪的发展历程

西汉末年,出现了另外一种测风仪器,叫做“相风鸟”。由于 “凤凰”在体型上相对庞大笨重,而鸟相对于凤凰而言,除了更加 轻便外,也同时具有与凤凰一样的神话色彩,因此相风鸟逐渐取代 了铜凤凰。关于相风鸟有这样一段描述:铸铜凤,高五尺,饰黄金, 栖屋上,下有转枢,向风若翔。当有风的时候,相风鸟下的转枢会 随风转动,鸟头部也随之转动,头部指向的方向便是风的来向,这 是对相风鸟工作原理的最早描述。
到了西汉时期,出现了对“綄”这种风向器的记载。据《淮南子 》叙目上记载:辟若綄(伣)之候风也,无须臾之间定矣。綄,候 风者,楚人谓之五两。綄是一种羽毛或饰带,在伣的基础上进行了 重量的统一,将重量定为五两,便于不同地方对风力和风向进行比 较。因此,綄比伣在风的观测上更加精密,是我国测风技术的一大 进步。
此后,古人对风的认知逐渐摆脱神化色彩,认识到“气”是在 天地间流动的产物。战国末年,有关于八个风向名称的记载。在 《吕氏春秋》中提到:何谓八风?东北曰炎风,东方曰滔风,东南 曰熏风,南方曰巨风,西南曰凄风,西方曰飂风,西北曰厉风,北 方曰寒风。这是我国古代最早有关八种风向的记载。这一时期,中 国古人对风的认知逐步从对风的神化转化为认识到风与气的关系, 即风是气的一种表现形式。
古希腊人通过建立风塔来占方位、竖风标。建筑师薛拉斯特斯于公元
前48 年前后建造了一座风塔,用以观测风向。风塔呈八边形,八边代表八 个方位,包括四正向、四隅向,每一条边上雕刻着一个风神,象征各种风 的性质。
公元12 世纪,西方教堂屋顶上开始有了候风鸡的装置,其外形像公
鸡,可随风自由转动,人们通过观测鸡首的方向来判断风的方向。它与现 在的风向标原理相似,但是候风鸡只能观测到风的大致方向,而不能以度 数来表示精确的方向。
到了唐代,古人对风力系统有了科学的表述。李淳风详细记录 了观测风的方法,并将风划分为八个等级,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给风 定级的人,比西方蒲福风力等级早了一千多年。

谁掌握了《山海经》,谁就可以统一天下!

谁掌握了《山海经》,谁就可以统一天下!

谁掌握了《山海经》,谁就可以统一天下!《山海经》来源于《山海图》。

《山海图》本来是录于鼎上的!鼎是统治天下的象征!是正统身份的象征。

只有正统才可以传承鼎。

鼎之所以如此重要,其实是因为《山海图》很重要。

鼎其实不值钱,《山海图》才值钱。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内容值钱,数据值钱!《山海图》是全球性大洪水灾难以后的地球使用说明书、全球藏宝图。

《山海图》流传为《山海经》以后,人们已经认识不到《山海经》的真正价值了。

《山海经》不但是物质财富,更是精神财富,它可以证明上古中国曾经统一全世界,而现在的中国是上古中国的正统传承。

鼎到底是什么东西,已经不重要了。

鼎其实只是一种象征,九鼎象征九州全天下。

得到了九鼎,就可以得到《山海图》完全版,解读以后就可以建立一个“上古中国曾经统一全世界”的理论,使上古中国的正统传承者——现代中国利用文化实现伟大复兴,再次统一全世界,让全人类携手进入新纪元。

《宇宙通鉴》就是完美解读《山海图》的书,比《山海经》更宝贵!盘古大陆分裂后,全世界大洪水,先进的人类文明倒退回石器时代。

大禹“治水”以后,命令大臣伯益整理关于盘古大陆的资料,完成后取名叫《山海图》。

《山海图》相当于天下藏宝图!非常详细地介绍了当时地球上基本的山川、物产、动物、植物等情况,详细到什么动物能吃,什么动物吃人,吃了什么动植物以后会有什么效果!由《山海图》转录的《山海经》相当于“地球使用说明书”,有了这个说明书,以后的人类再遇到类似的灾难,也能生存下来。

《山海经》依照传统,以山为参照物,因为山就是最好的天然地标!没有特殊情况的话,千万年也不会变。

所以,以山为地标相当科学!一座山,上面有什么,附近有什么,相隔多少里又是另一座山,让人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山海经》里从来没有提到大陆和大陆分隔很远的情况,讲的反而都是很紧凑的地理情况,经过几百里是一座什么山,经过几百里是一条什么河。

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把上古时近似方形的整个盘古大陆的地理情况表达了出来。

四时八风:风与中国古代民众的时间生活

四时八风:风与中国古代民众的时间生活

关键词:四风;四方;四季;岁时节令
中图分类号:K2,H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669(2017)02-0057-05
在 中 国 古 代 ,最 早 揭 示 风 这 一 自 然 气 候 现 象 与 人 类 生 产 生 活 有 着 密 切 关 系 的 史 料 ,是 我 国考古发现的商代甲骨文四方风刻辞。
季一一对应为基础的。后世的所谓的八方、八风与八节的说法,是对上述岁时观念的引申。在先秦时期,四方
风已经与四季这一岁时观念密切相关,并成为农业时令的象征。同时,正是由于四方风对四季收获和农业生
活存在着互为因果的重要影响,四时八风才成为象征季节的岁时刻度而为国家所重视,成为历法的制作基础,
因而也成为中国古代民众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乎民,处南极以出入风。(《大荒南经》) 有 人 名 曰 石 夷 ,西 方 曰 夷 ,来 风 曰 韦 ,
处西北隅以司日月之长短。(《大荒西经》) 有 人 名 曰 鹓 ,北 方 曰 鹓 ,来 风 曰 狭 ,是
处 东 北 隅 以 止 日 月 ,使 无 相 间 出 没 ,司 其 短
58
长。(《大荒东经》)
《山海经》四方风表
与 商 代 四 方 风 刻 辞 相 类 似 ,而 内 容 更 加 详 细具体地揭示四方风候与季节轮替乃至国家、 民 众 生 活 关 系 的 ,在 我 国 古 代 典 籍 中 还 有 很 多 材料,现择其要者列举如下,并作简要分析。
《尚书·尧典》记载: 乃 命 羲 、和 ,钦 若 昊 天 ,历 象 日 月 星 辰 ,
敬 授 人 时 。 分 命 羲 仲 ,宅 嵎 夷 ,曰 旸 谷 。 寅 宾 出 日 ,平 秩 东 作 。 日 中 ,星 鸟 ,以 殷 仲 春 。 厥 民 析 ,鸟 兽 孳 尾 。 申 命 羲 叔 ,宅 南 交 。 平 秩 南 讹 ,敬 致 。 日 永 ,星 火 ,以 正 仲 夏 。 厥 民 因 ,鸟 兽 希 革 。 分 命 和 仲 ,宅 西 , 曰 昧 谷 。 寅 饯 纳 日 ,平 秩 西 成 。 宵 中 ,星 虚 ,以 殷 仲 秋 。 厥 民 夷 ,鸟 兽 毛 毨 。 申 命 和 叔 ,宅 朔 方 ,曰 幽 都 。 平 在 朔 易 。 日 短 ,星 昴 ,以 正 仲 冬 。 厥 民 隩 ,鸟 兽 氄 毛 。 帝 曰 : “ 咨 ,汝 羲 暨 和 ! 期 三 百 有 六 旬 有 六 日 ,以 闰 月定四时成岁。”② 很多学者认为这篇文章是周代史官根据古代传 说“ 旧 闻 ”而 编 纂 的 ,也 有 人 指 出 其 内 容 还 曾 经 春 秋 、战 国 时 期 的 学 者 所 增 补 。 围 绕 着 观 测 四 仲 星 以 定 天 象 的 历 史 时 代 ,历 代 学 者 多 有 歧 见。但竺可桢指出,以鸟、火、虚三宿而论,至早 不 能 为 商 代 以 前 之 现 象 ,观 测 星 昴 出 现 于 南 中 天的冬季,天气寒冷,则是殷末周初的天象。此 说正可与甲骨卜辞四方风说相印证[2]86-87。

关于《山海经》的考证

关于《山海经》的考证

关于《山海经》的考证关于《山海经》的考证从列子来自希腊雅典的考证里,我们已经知道,列子是雅典海军的一位伟大的船长,航海家、优秀的弓箭手。

受亚历山大大帝派遣,与杨朱、杨布兄弟和墨子一行人,于公元前325年,自印度河河口出发,沿陆地向东方航行,航行阿拉伯海,经过印度大陆,马六甲海峡、印尼群岛,菲律宾群岛,台湾岛,过台湾海峡到福建,过长江口,考察吴越一带,后登陆山东半岛,来到了中原。

并以山东半岛为落脚点,继续环游渤海,考察了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库叶岛,远至俄罗斯远东海岸,深入北太平洋,还远至白令海峡,远眺北美大陆,环行北冰洋数千公里后返航,在白令海峡附近经历了极夜和极昼现象。

列子的航海知识丰富,见多识广。

而中原地理知识最好的人则是邹衍。

据司马迁《史记*第七十四卷》记载:“驺衍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於身,施及黎庶矣。

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馀万言。

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於无垠。

先序今以上至黄帝,学者所共术,大并世盛衰,因载其禨祥度制,推而远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

先列中国名山大川,通谷禽兽,水土所殖,物类所珍,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

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

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於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

中国名曰赤县神州。

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

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

於是有裨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

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环其外,天地之际焉。

其术皆此类也。

然要其归,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始也滥耳。

王公大人初见其术,惧然顾化,其後不能行之。

是以驺子重於齐。

適梁,惠王郊迎,执宾主之礼。

適赵,平原君侧行撇席。

如燕,昭王拥彗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碣石宫,身亲往师之。

作《主运》。

其游诸侯见尊礼如此,岂与仲尼菜色陈蔡,孟轲困於齐梁同乎哉!”邹衍知道所谓儒家所说的中国只是天下(地球)九州之一中的九分之一,大禹所记载的九州不作数,不过是赤县神州之内的小九州,赤县神州之外还有其他八州,都有大海环绕。

山海经四方风神与甲骨文“四方风”

山海经四方风神与甲骨文“四方风”

山海经四方风神与甲骨文“四方风”轩辕为女即“商女不知亡国恨”商女,架日车之羲和氏女,三星堆太阳轮为祭祀她而铸,正因为她的“顾菟在腹”,有易灭国,商朝建立黄帝王亥得天下亦得她而扶摇,她就是爰谋,山海经有猨作菟状记载。

天问:眩妻爰谋,眩为宅殷土茫茫九万里的王亥,爰通“辕”或“猿”,又爰谋可化而为黄熊,禹娶涂山氏女方能化熊凿通轩辕山,其妻化石与之决裂,故爰谋亦为涂山轩辕氏,轩辕氏熊图腾,可化石化熊,古文多有记载爰有奇器是生万象;爰有寒泉在浚之下;爰有嘉果,其实如桃;爰有树檀其下维穀;爰有滛水其清洛洛等等。

商朝黄帝四面鼎(人面四方鼎或大丰鼎)有黄帝四面,又有甲骨文“四方风”卜辞,北方神曰玄或宛,即简狄食鸟卵生契(阏伯),契于石,即西方神曰丰或璀,对应山海经:石夷。

涂山氏可化熊化石,故石夷即是包括涂山氏有娀氏在内的十只金乌部落河伯氏,并且甲骨文西方风彝应为“璨”或金乌之乌,亦意指河伯氏,羿射九日,射河伯之目,唯留有洛氏雒嫔为羿妻盛世为日,立月母之国,羿有扶于瑶代夏政得天下。

山海经为民间,其记载四方风与甲骨文四方风并不全同,猜因商权盛世之故,甲骨文四方风有神话自身种源之意,故山海经四方风更接近于历史传承真相,甲骨文将西方神定为契,与石夷相出入,或许其有渊源,或在神话祖先。

山海经西方风为韦,古文韦通韩、寒即寒浞或浇,亦与甲骨文西方风璨或彝或乌不全同。

东方曰析,以斧析扶桑树即羿射九日,佚女爰谋与羿妻雒嫔同宗,即三星堆鸟形金饰片之“翳”,华夏族母系之“屏翳”巫咸,山海经北方月母之国的传世佚女,逢盛世而出,所以山海经四方风中北方风曰狄,是处东极隅以止日月,使无相间出没;即有北方风狄析扶桑或折扶桑,射九日金乌,使无十日并举的相间出没,即扶桑可薪,析木可焚,是桂永存,所以北方风佚女狄亦为主东方之事的析(折)。

古文记载:虹蜺为析翳;虹霓为缳(爰);天问阳离爰死后有:白蜺婴茀,胡为此堂,均说明翳为爰谋即东方神,而甲骨文四方风之风字,可释为“王鸟或凤”即为商高祖王亥。

风凤朋鹏考辨

风凤朋鹏考辨
1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辑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甲骨文合集中华书局姚孝遂主编殷墟甲骨刻辞类纂中华书局1989年1月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年5月中国社科考古院甲骨文编中华书局2005年8月汉许慎说文解字岳麓书社2006年1月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第2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2月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中华书局1984年6月宋罗愿尔雅翼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5年5月清郭庆藩庄子集释第2版中华书局2004年1月邹华清主编汉语大字典四卷本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2000年王国维观堂集林中华书局1959年6月李圃甲骨文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8月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中华书局1979年6月张永山试析锡多女有贝朋古文字研究第十六辑中华书局1989年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中华书局1977年11月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99年5月胡厚宣释殷代求年于四方和四方风的祭祀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56年o1期敖一昌凤神话溯源重庆师院学报1996年0l期深圳大学学期课程论文


“ 亦古文凤”,然则以隶 书之正 ,是鹏尔。夫羽虫三百 ,风为之长。舜 文 王之时,尝来仪 以鸣 ,而仲尼叹其不至 。宜无伟于是 者矣。宋玉对楚襄 王亦称 :“ 鸟有凤 ,而鱼有鲲 ,凤 皇上击九千 里 ,绝 云霓 ,负青天 ,翱 翔 乎杳冥之上 ,夫藩篱之燕 ,岂能与之料天地之 高哉 ?鲲 ,鱼 。朝发 昆 仑之墟 ,暴髫于碣石 ,暮宿于孟诸 ,夫尺泽之鲵 ,岂能与之量江海之 大 哉? ”宋玉 、庄周皆楚人 ,所 言鹏凤俱 以鲲配 ,又其 言绝 云负天 ,词 旨 亦相类 ,明鹏 即凤也。但 《 齐谐》 主于怪 ,故以九千为九万耳。
通过对甲骨文 中凤字字形进行考察 ,我们发现 ,这一字形确实 为凤 字的一种写法。如 :甲骨文编 ・ 四 ・ 5 2 [ ]写作 ,与小篆 这 卷 02 凤

北京市通州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含答案)

北京市通州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含答案)

北京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评分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材料一风,是我国古代最重视观察的气象之一。

炎黄时代,我国已设有“风后”一职,专门负责测风工作,东晋王嘉《拾遗记》中“帝使风后负书”的记载就是对这一史实的有力佐证。

我国对于风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记载内容不仅有四方的风名,还有风向,如庚丁三年时记录的气象卜辞“壬申,大风自北”。

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对风的认识也逐渐全面,如战国末年的文字记载中已有八风。

唐代时,人们对风向的辨别有了比较系统的记录。

如李淳风在《乙巳占》中,列出了二十四个风向的名称,指出这些方位是由天干地支和卦名组合而成,并简要说明了判定风向的方法。

其卷十《占风远近法》记载:“凡风从戌(西北偏西)来的,须看吹向是否是辰(东南偏东);风从辛(西偏北)来的,须看吹向是否是乙(东偏南)。

”由此可见,当时的人们已经和现在一样,利用风吹来的方向判定风向了。

另外,还可以利用简单的仪器辅助判断风向。

例如甲骨文记载的“见”,便是一种在商代就开始使用的简单的风向仪,在风杆上系布帛或长羽作为示风器,即可判断风向。

随着生活水平与制造水平的不断提高,“傀”经过不断的发展与完善之后,其改进版本“五两”在秦汉时期被广泛使用,用五两或八两重的羽毛制成候风旗,即使有一点点的风,也可以随风而动,其灵敏度相当高,不仅可以用来观测风向,还可以根据风旗的上扬程度简单判断风力的大小。

古人常用的风向仪还有“相风乌”,“相风乌”的材质有木质和铜质两种,比较有名的就是铜质相风乌,人称“铜凤凰”。

东汉时期,“铜凤凰”经过张衡的进一步改进,诞生了“相风铜乌”,被作为当时专门用来观测天象的仪器。

(取材于朱新发的相关文章)材料二风力等级是指风力的大小,通常是根据风对地面或海面物体的影响而引起的各种现象而定。

_尧典_之四方神乃太阳神

_尧典_之四方神乃太阳神

《尧典》之四方神乃太阳神李娟(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摘要:出土的甲骨文中的四方神和四方风神的记载使《尧典》中的析、因、夷、隩是神名已成定论,但四方神名的意义众说纷纭。

现从四方概念的产生、神名的意义、神的职责三方面分析出四方神乃太阳神。

关键词:《尧典》;四方神;太阳神晋虞耸《穹天论》云:“日绕辰极,没西而还东,不出入地中。

天之有极,犹盖之有斗也。

”《晋书·天文志上》引《周髀》云:“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棊局。

天旁转如推磨而左行,日月右行,随天左转。

故日月实东行,而天牵之以西没。

譬之于蚁行磨石之上,磨左旋而蚁右去,磨疾而蚁迟,故不得不随磨以左回焉。

天形南高而北下,日出高,故见;日入下,故不见。

天之居如倚盖,故极在人北,是其证也。

极在天之中,而今在人北,所以知天之形如倚盖也。

日朝出阳中,暮入阴中,阴气暗冥,故没不见也。

”这就是古代盛行的盖天说。

天围绕着中心轴像推磨一样向左转动,太阳和月亮向右转动,同时又随着天向左转动。

由于天盖是倾斜的,南高北低,因此太阳运行到北方时人们就见不到太阳了。

其实,盖天说的雏形在《周髀算经》中就已经出现了,《周髀算经》卷下:“凡日月运行四极之道。

”汉赵君卿注:“运,周也。

极,至也,谓外衡也。

日月周行四方,至外衡而还,故曰四极也。

”太阳昼夜的运行就是“随天而回,初在于东,次经于南,次到于西,次及于北,而复还于东”。

古人的这种观念直接影响着他们对外界客观事物的理解,我们在理解古人遗留下来的文字时就不能离开他们的这种知识背景。

一、四方概念产生于太阳的运行我国原始居民观察天象,最真切的当时太阳的东升西落。

古代祖先崇拜是和日神崇拜结合在一起的,因为太阳给了万物以生命,神话中所有的神又都是由太阳神帝俊的后代。

于是人们有对太阳的崇拜产生了对东方的祭祀,卜辞里有大量的记载:乙巳卜,王宾日。

(佚827)尞于东,三豕三羊。

(续1.53.1)辛未卜,又于出日。

(粹编597)尞于东,五犬羊。

(续1.52.6)卜辞中也有对于太阳的西落的祭祀:尞于西,弗保。

数典归宗——为国宝殷契甲骨文“四方风”正名(三)

数典归宗——为国宝殷契甲骨文“四方风”正名(三)

数典归宗——为国宝殷契甲骨文“四方风”正名(三)原文地址:数典归宗——为国宝殷契甲骨文“四方风”正名(三)作者:大毛说玉三、西风之神与西方天帝考辨“四方风”甲骨文刻辞曰:“西方曰,风曰(彝)”。

当年,胡厚宣先生并未将字译出,而是照搬了甲骨文原字之形,可谓实在矣,知之为知,不知为不知也。

字到底是何字?《山海经·大荒西经》曰:“有人曰石夷——西方曰夷,來風曰韋——處西北隅,以司日月之長短。

”这便是今人所谓“西方曰夷”之唯一依据。

然而“夷”字自古以来皆为“东方人”之谓,何以又说“西方曰夷”?故今人将字释为“夷”字,谬起于《山海经》也。

对比甲骨文以及《山海经》对于“西方风”的描述,我们可以发现《山海经》发生错讹的原因有二:一是将“方名”与“风名”搞颠倒了,《山海经》曰:“西方曰夷,來風曰韋”,而原文应为“西方曰韦,来风曰夷”;二是这段话分别发生了“形讹”和“音讹”,很明显“韋”字是字的形近相讹,而“夷”字是“彝”字的同音相讹。

本博以为:字从“木”,或讹作从“未”字,其中又加“彡”字之形,此乃“刻木为记”之象也。

考字之形,当为甲骨文“制”字是也。

《说文》释“制”字曰:“一曰止也”。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氏曰:“古多假折(则)爲制”。

又云:“又'吕刑’,折(则)民惟刑”。

故“制”之为字,乃制度、刑律之谓也,刻之于木,布告天下,制止犯罪,以为守则是也。

字,古文“制”字,字,篆书“制”字也,去其“立刀旁”,显然与甲骨文字结构相同。

因此,西方曰“制”是也。

字,甲骨文“彝”字,其字在甲骨文中或作双臂反缚之奴隶,或作双翅反缚之鸟(鸡),皆为古代献祭之物也。

彝字古音当为“系(jì)”,“系”者“缚”也。

今之粤语、客家语仍读“彝”字为“系(jì)”,或读若“鸡(jī)”,此皆古音之遗留也。

“彝”为祭物,是作“祭仪”也。

其后又作为青铜祭器之通称,谓之“彝器”,实为祭仪所用之器也。

又有“彝伦”、“彝常”、“彝章”之谓,实为一整套古代祭祀“仪轨”是也。

《山海经》名与各卷名识解

《山海经》名与各卷名识解

《山海经》名与各卷名识解第一篇:《山海经》名与各卷名识解《山海經》名與各卷名識解下靣開列漢代編审的《山海經》各卷名:卷一南山經卷二西山經卷三北山經卷四東山經卷五中山經卷六海外南經卷七海外西經卷八海外北經卷九海外東經卷十海内南經卷十一海内西經卷十二海内北經卷十三海内東經卷十四大荒東經卷十五大荒南經卷十六大荒西經卷十七大荒北經卷十八海内經首先説明,卷一至卷十八的排列是漢代編排,因爲西周前期並没有漢碼的數字排列使用形成和出現,一至十各有其文字基因的意理指向,並不代錶數字。

其次,將“南、西、北、東、中、外、内、大、荒”代指“陽程延歸沿袭循環對接卦位之上”的“九鼎” 轉化爲“九州”的一體性識解,此九字遵從中華文字基因符號匯集灋做出識解,尊此識解,各卷名的識解也就出來了。

“南”對是“延軸圍歸變承續軸”的意錶,簡意“延軸圍歸承變”。

“西”是“延圍分沿”的意錶。

“北”是“背向分沿”的意錶。

“東”是“繞界幹生”的意錶。

“中”是對“圍繞河軸中原區域”的意錶,簡意“繞軸”。

“外”是“天象點沿軸垂落”的意錶。

“内”是“圍歸日軌”的意錶。

“大”是“延進軌蹟”的意錶。

“荒”是“延分突延沿歸随軸分沿”的意錶。

遵此,“南山經”即是“延軸圍歸承變(南)延分突出(山)歸生點軸變延承折射替随天地間(經)”的意錶。

西、北、東、中類推。

“海外南經”即是“界變不斷陽程繞界對生(海)天象點沿軸垂落(外)延軸圍歸承變(南)歸生點軸變延承折射替随天地間(經)”的意錶。

西、北、東、類推。

“海内南經”即是“界變不斷陽程繞界對生(海)圍歸日軌(内)延軸圍歸承變(南)歸生點軸變延承折射替随天地間(經)”的意錶。

西、北、東、類推。

“大荒東經”即是“延進軌蹟(大)延分突延沿歸随軸分沿(荒)繞界幹生(東)歸生點軸變延承折射替随天地間(經)”的意錶。

南、西、北、類推。

但是,以上是漢代時不解《山海經》本意的想當然排序,真實原來的排序應該如下:戊己中山經(天卦“鼎”繞坎離綫劃分時辰總記。

南北朝诗中的四方书写

南北朝诗中的四方书写

On the Four Directions Writing in the Poetry of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A thesis submitted toNorthwest University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for the degree of Masterin ArtsByChen YaoSupervisor:Prof.Sun ShangyongJune2018摘要方位概念历来是一个涉及历史、地理、宗教学等多个学科的范畴。

四方词作为文学作品中的物象和意象,既是文学空间表现的重要符号,也体现了特定时代的民族地域心理和方位文化。

本文以诗歌物象和意象研究为立足点,结合文化语言学和文学地理学等相关理论,并联系南北朝时代的社会背景和自然环境等因素,对南北朝诗中的四方词进行综合研究,探析四方词的发展流变及南北朝方位文化的“尚南”、“崇东”等独特一面。

前两章以四方词的量化研究为基础,主要以具体的四方物象和意象为重点,对南北朝诗中的四方词做了较全面的分析和阐释。

第三章以涉及四方词或方位意象的整篇诗歌为对象,按照内容将其分为历史现实类和游仙修道类,在南北朝的历史政治背景和道教为主的宗教思想影响下,把握对方位认知的民族地域心理,进而分析南北朝诗中不同方位蕴涵的情感倾向。

最后则通过四方词在文学空间构建中的作用价值和方位文化对文学文体的影响,明确四方词的文学意义。

关键词:南北朝诗,四方词,方位文化IAbstractThe concept of direction has always been a category involving history,geography and religion. The four directions words as images in literature,are important symbols in the expression of literary space,and also reflect the specific era of national and regional psychology and different culture of the direction.This paper based on the study of poetic image,combining Cultural Linguistics and Literary Geography,with the history,culture and ideas of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as well as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other factors,made a comprehensive study on the four directions words.A probe into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he four directions words and the unique aspect of the directions culture in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The first and second chapters that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four directions words as the foundation,then focus on the specific objects and images of the four directions,to make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four directions words in the poetry of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The third chapter is based on the whole poem involving the image of direction and divided into historical reality and poetry about immortals,combined with the influence of regional culture and religious thought in the political history of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and n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gnition of direction.Make an analysis of the directions of emotion in poetry,to reflect the national regional psychology and directions culture in the specific era.Finally,by effect of direction symbol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literary space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direction culture on the literary style to clarify the literary significance of the four directions words.Key words:Poetry of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The four directions words, Direction cultureII目录摘要.............................................................................................................................................I Abstract......................................................................................................................................II 绪论 (1)第一节“四方”考源及方位观 (1)第二节先秦经典中的四方词 (3)第三节研究现状与意义 (5)第一章南北朝诗中四方词述略 (8)第一节四方词的统计概述 (8)第二节四方词的类比表现 (9)第二章四方物象和意象研究 (11)第一节四方词的语言功能 (11)一、方位短语 (12)二、充当副词 (12)三、专有名词 (13)第二节从物象到意象的发展 (15)一、“东”之春木生青 (15)二、“西”之秋金肃白 (18)三、“南”之夏火明红 (20)四、“北”之冬水寒黑 (22)第三节复合四方词 (25)一、“东北”望“西南” (25)二、“西北”飞“东南” (26)第三章南北朝诗中的方位情感倾向 (30)第一节“衣冠南渡”后的“南”、“北”地域心理重塑 (30)一、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双重移动 (30)二、南朝偏安心态中的尚“南”之情 (32)三、南北交融中的情感流动 (33)第二节“东”、“西”想象世界的建构和向往 (36)一、“开拓”仙境和游仙行为 (36)III二、道教诗歌及方位思想 (38)第四章四方书写的文学意义 (41)第一节文学空间意识增强 (41)第二节方位意象的叙事作用 (42)第三节雅俗并兼的方位诗 (44)结语 (46)参考文献 (47)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51)致谢 (51)IV绪论绪论第一节“四方”考源及方位观四方,即四方方位,主要是指“东”、“南”、“西”、“北”,广义上包括“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八个方位,传统意义上的四方概念也泛指整个空间。

论“风”诗的起源

论“风”诗的起源

论“风”诗的起源摘要:古人认为,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土地风气,因此产生不同的风俗;不同的风俗习惯,又导致原始歌谣音乐风格不同,这些歌谣又咏唱的是不同的风俗。

人们就将这种原始歌谣称为乐风,即用音乐演唱的风俗。

这些歌谣源于各地土邦,因此又叫土风。

西周初年开始对这些歌谣进行有意识的搜集整理,就形成了《国风》。

关键词:四方风气;土风;源头;《国风》在《诗经》研究史上,赋、比、兴、风、雅、颂被称为“诗六义”。

自汉代直到现在,对“诗六义”的讨论一直是学术热点。

关于这几个概念的涵义、性质、次序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等,都是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问题。

然而,对于这些概念的起源情况,研究得不是太多。

本文不揣固陋,拟对风诗的起源作一分析,敬请方家指正。

一《周礼·大司徒》中较早提出“风”,称赋、比、兴、风、雅、颂为“六诗”:“大师掌六律、六同……教六诗;曰风、日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但《周礼》对这些概念没有作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

郑玄注:“风,言圣贤治道之遗化也。

”《毛诗序》将它们称为“诗六义”,其解释风诗时说:“《关雎》,风之始也。

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

……风,风也、教也。

风以动之,教以化之……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

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故日风。

”《毛诗序》相传是子夏所作,其中所言“风,风也”,前一“风”字指风诗,后一“风”字读如“讽”,意谓讽喻、委婉含蓄的讽谏。

但《毛诗序》论述的是风诗的特点,并没有指出这类诗歌是怎样产生的。

郑玄的看法和《毛诗序》相同,谈论的也是风诗的内容。

陆德明《经典释文》认为,风是“诸侯政教”,和《毛诗序》的见解相近。

孔颖达提出三体三用说,认为赋、比、兴是三种表达方法,风、雅、颂是三种诗歌体裁。

宋代的朱熹则以音乐风格为标准,认为“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

以上这些观点都没有讨论风诗是怎么来的,后代的学者,凡是从经学角度的立论,都不出上述几种观点。

近代以来,学者们认为《风》诗起源于原始歌谣,但多借助于西方社会科学来加以说明,并没有人对此作深入细致的论证。

数典归宗——为国宝殷契甲骨文“四方风”正名(五)

数典归宗——为国宝殷契甲骨文“四方风”正名(五)

数典归宗——为国宝殷契甲骨文“四方风”正名(五)原文地址:数典归宗——为国宝殷契甲骨文“四方风”正名(五)作者:大毛说玉五、甲骨文“四方风”刻辞与少暤氏四方“鸟官”之考辨大凡考辨甲骨文“四方风”刻辞者,多以甲骨文与《山海经》相对照,但是能在这二者之间找到相互印证的实例并不多,其中“四方风”是一例;而在《山海经》中找到商先王“王亥”的名字与事迹,便又是一例。

这两宗实例均在历史、考古以及甲骨学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于是,又有人在《尚书·尧典》中发现了与“四方风”有关的内容,不过很快有学者指出:《尚书·尧典》的内容是对《山海经》的抄袭,且在抄袭过程中又多有讹误,所以《尧典》并不足以印证“四方风”。

也有学者认为《尚书·尧典》同时又抄袭了甲骨文,这就让人纳闷了:甲骨文之发现不过百年,在此之前,殷墟甲骨不是埋在土里,就是装在中药罐子里,怎么个“抄”法呢?所以,此论不过是沙龙中的笑话,不提也罢了。

《左传·昭公十七年》载郯子曰:“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

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

”也许很少有人注意到,《左传》中的这段话,也能与甲骨文“四方风”相互印证。

作为少皞氏的后代,郯子一口气说出了少皞氏二十余种“鸟官”之名,其中最大的“鸟官”,就是东、南、西、北四方神鸟,又加上位居中央的“凤鸟氏”,一共是五方神鸟。

但其中所谓“凤鸟氏”显然是郯子杜撰的,无非是想拍周王朝的马屁而已。

而其余四鸟之名,均可与“四方风”互相印证。

首先说“青鸟氏,司启者也”,这是东方神鸟。

东方色青,太阳升起于东方,故曰“启”。

而东方天帝为羲和,也就是帝俊。

羲和者,东方曰“析”是也,青(音菁)鸟者,“鵕鸟”是也。

司启者,谓羲、和主日、月之出也。

其二是“丹鸟氏,司闭者也”,这是南方神鸟。

南方色赤,故曰“丹鸟氏”,丹者“赤”也。

四方风名

四方风名

1.關於四方風名問題胡厚宣(甲骨文四方風名攷證、釋殷代求年於四方和四方風的祭祀) 楊樹達(甲骨文中之四方神名與風名)嚴一萍(卜辭四方風新義)曹錦炎(釋甲骨文北方名)裘錫圭(釋南方名)蔡哲茂(甲骨文四方風名再探)馮時(殷卜辭四方風硏究)連邵名(商代的四方風名與八卦)鄭傑祥(商代四方神名和風名新證)(道客巴巴有)江林昌(甲骨文四方風與古代宇宙觀)常正光(殷代授時舉隅——“四方風”考實)鄭慧生(商代卜辭四方神名、風名與後世春夏秋冬四時之關係)H14295+H03814+H13034+H13485+乙5012=醉73辛亥卜,內貞帝于北方曰伏,風曰,年。

辛亥卜,內貞帝于南方曰,風夷,年。

貞帝于東方曰析,風曰劦,年。

貞帝于西方曰彝,風曰,年。

(醉古73,賓一)東方曰析風曰。

南方曰因風曰。

西方曰風曰彝。

[北方曰]伏風曰伇。

(14294,典賓)茲將兩版的四方與四風作一比較:南西北1.裘先生《釋南方名》:小篆三體石經古文西周繭鼎甲骨文2.胡厚宣、楊樹達、馮時、李發都發表過文章指出二者均爲“微”(明紐微部)。

《山海經》作“民”(明紐文部)與“微”音近。

《詩經·邶風·凱風》“凱風自南”。

《說文》“,豈省聲”。

林沄、陳世輝釋作“髟”(飄)。

《詩經·卷阿》“飄風自南”。

3.《說文》:“,艸木盛也。

”“,嘾也。

艸木之花未發函然。

象形。

讀若含。

”徐鍇《說文繫傳》:“嘾者,含也。

草木花未吐,若人之含物也。

”段注:“函之言含也,深含未發。

”《說文》:“,艸木垂花實。

從木,亦聲。

”《說文》別爲三字,三者音同可通,其實一也。

《山海經》訛作“韋”,其實一字。

4.陳劍《試說甲骨文“殺”字》釋“殺”。

《山海經》北風作“”,郭璞注此音剡,殺與剡音近可通。

1359黄怀信尧典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

1359黄怀信尧典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

《尧典》之观象及其传奇产生时期黄怀信曲阜师范大学摘要:《尚书·尧典》所记四“平秩(在)”句乃观象授时之说,而与农事无关,其所载之“宅南交”与“宅朔方曰幽都”亦为互误。

《尧典》年代当远出刻有“四方名”的甲骨文与《山海经》的同类记载之前,而非因袭后二者。

因刻有“四方名”的甲骨文时期属于商王武丁时期,因此《尧典》所记传奇产生之时刻,最晚应在商朝中期。

进而能够确信,至迟在商朝中期,中国已有关于四仲月“厥民某”和通过观天象来确信二至二分的传奇。

《尚书·尧典》之第二小段,记帝尧命羲、和观象授时之事,反映最迟在其传奇产生之时,中国人已知道通过实际观测太阳运行的位置而确信二至二分。

由于传统解读存在严峻失误,加上原文本身的错互,致使这一重要信息迄今鲜为人知。

同时,文中所述四时民之行为适应,与商朝甲骨文及《山海经》之四方名几乎完全相同,其早晚关系也因误解文义而被倒置。

因此,本文拟对相关问题进行详细辨证。

一、“东作”“南讹(为)”“西成”“朔易”与农事无关长久以来,学术界关于《尧典》的解读存在严峻失误,再加上《尧典》原文本身的错互,遂使得通过实际观测太阳运行的位置而确信二至二分这一重要信息被人们误解。

现引《尧典》相关原文如下:(帝尧)乃命羲、和钦假设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

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

日中星鸟,以殷仲春。

厥民析,鸟兽孳尾。

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讹,敬致。

日永星火,以正仲夏。

厥民因,鸟兽希革。

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

宵中星虚,以殷仲秋。

厥民夷,鸟兽毛毨。

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

日短星昴,以正仲冬。

厥民隩,鸟兽氄毛。

[1]38-40一直以来关于这段文字的误解,重点体此刻四“平秩(在)”句。

如孔传曰:“岁起于东而始就耕,谓之东作。

东方之官敬导出日,平均顺序东作之事,以务农也。

”“讹,化也。

掌夏之官平序南方化育之事,敬行其教,以致其功。

”“秋西方万物成,平序其政,助成物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字表“夏民”,未见假借为表季节之用。这样,
研究殷代 历 法,四 方 风 名 就 成 了 至 关 重 要 的 资 料。 所以几代学者热心讨论近百年,至今没有止息的迹 象。李学勤更将此问题引入商代断代工程中,推断 出 14294 片刻于武丁中期,即公元前 1228 年,成了 标准件,意义更大了[1]35 - 40 。
部,为喻母四等字……古当读定母,则彝字与泰大声 相 近 也。 《山 海 经 》记 来 风 曰 韋,与 彝 音 亦 近”[6]29 - 30,77 - 80 。于省 吾 谓“据 古 音 则 伇 应 读 为 烈 ……‘ 曰伇’之伇读为烈或冽是合乎声纽通转规律 的”[5]123 - 128,323 - 324 。李 学 勤 谓“南 风 名 ,即‘微’, 《山海经》作‘民’,‘民’声字多在明母文部,与微部 的‘微’对转”[1]35 - 40 。我们认为,这些字完 全 可 以 作字形分析,得 到 更 令 人 信 服 的 说 法,不 必 以 通 转 说事。
有的字形外加“ ”或点表风流动之意,实与假借
“鳳”融为一体,没必要保留原形字。要对四方风名 作准确的解读,这样的障碍必须扫除。
其三,在音韵学取得长足进展的清末民初,学者 过分依赖声韵通转,造成不少混乱。寻找通转字往 往都是预设前提,为达目标再借助双声对转、邻韵部 相通等手法画地为牢,圈定对象。而汉字字形复杂, 读声却相对贫乏,多个字共一声相当普遍。同声通 借,声近通借,双声对转,邻韵部相通,这些现象确实 存在。我们还可以加一条: 形近也可以相借。但是 泛化之后,成为一种解读秘方就危险了。四方风名 释读中,杨树达谓“刘藏甲骨片曰‘凤曰彝’者,韋与 彝同属古韵微部,以音近通借也”; “彝字今读以脂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鞠陵于天,东极,离瞀, 日月所出。有人名曰折丹———东方曰折,来风 曰俊———处东极以出入风。[3]255
有神名曰 因 因 乎———南 方 曰 因 乎,来 风 曰 乎民———处南极以出入风。[3]265
有人名 石 夷———西 方 曰 夷,来 风 曰 韦——— 处西北隅以司日月之长短。[3]269
第 35 卷第 4 期 2019 年 4 月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ANGQIU NORMAL UNIVERSITY
Vol. 35 No. 4 April 2019
四方风名考辨
———甲骨文、《尧典》《山海经》风名对勘与校正
贺汪泽
(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江西 南昌 330031)
摘 要: 四方风名,《尚书·尧典》与《山海经》记载不一致。甲骨文 14294 片本是校读的依据,惜 其各家解读不一。本文对照三家文本,一一考辨,认为: 东方为“析”“协”,南方为“炎”“微”,西方
我们认为,重 视 四 方 风 名 研 究,首 要 问 题 在 识 字,字解析不准确,作更深入研究如沙滩建大厦,顷 刻坍塌。笔者查考相关资料,发觉识字问题仍未解 决,故不揣浅陋,以《甲骨文合集》[2]14294 片( 见图 1) 为基础,抽绎存在问题,供各方专家批评。
一、《山海经》《尧典》关于四方风名的记载 首先,按 照 14294 片 顺 序 摘 录《山 海 经》相 关 记载:
收稿日期: 2018 - 12 - 08 作者简介: 贺汪泽( 1941—) ,男,湖南安仁人,教授,主要从事先秦文献研究。
50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9 年
在的,卜完,验证完毕,即弃之不顾,所谓甲骨卜辞档 案是不存在的,说现在掘得的小屯甲骨就是这档案 馆的遗物,并 不 符 合 事 实。 因 为 殷 人 相 信“龟 藏 则 不灵,蓍久则不神”[4]3223 。如今在龟板上见到不同 时间的卜文,是因为龟板处理尚有时间空当,有空白 还可以利用一下。有的龟板是在殷王巡行途中或边 地 卜 的,要 带 回 来 验 证 才 销 毁,所 以 见 于 王 都。 在 19 世纪末被发现之前,没人动过,是最靠得住的原 始文献。既然未见天日,周人是怎样继承了四方风 名的说法? 原来在卜辞之外,还有典册、日常史官记 录。至今没有发现,并不证明不存在。典册、日常书 写远较卜辞内容广泛,通过这些书写传承,自然会流 布于周代,所以《山海经》与其有渊源。从另一方面 看,甲片是能够废弃的,而人们的思想成果,如四方 风名是废弃不了的。
为“ ”“韋”,北方为“宛”“伇”。《尧典》《山海经》本来记载有讹误,以之定谳甲骨文,并不可靠。
关键词: 四方风名; 《尧典》; 《山海经》; 14294 甲片
中图分类号: K22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672 - 3600( 2019) 04 - 0049 - 05
风名问题涉及殷人四时观念,反映当时的岁时 历法 水 平; 而 遍 查 甲 片,只 见“春”“秋”表 季 节; “冬”与“终”为一字,不具明 确 的 季 节 意 义; “夏”
由于汉字屡经变迁,殷代使用的文字改朝换代 到周代,中经战乱、社会动荡,影响文化传承,错读误 读是难免的,特 别 是 一 些 形 似 字,周 人 已 难 完 全 辨 认; 冷僻字已难准确了解其字义,甚至作错误的解 读。所以,我们 不 能 完 全 信 赖《山 海 经 》的 记 载,更 不必回避籀 文、古 文、秦 篆 以 至 汉 隶 演 变 造 成 的 失 真。此其一。
其二,而今识读甲骨文存在一种依样画葫芦的
倾向。 如 于 省 吾 将 识 为 ,而 不 直 接 识 为 “風”[5]123 - 128,323 ; - 324 杨树达将 识为鳳, 识为 ,
识为 , 识为 ,而不直接识为“風”“協”“微” “伇”[6]29 - 30,77 - 80 ; 李学勤将 识为 , 识为 ,也 不直接识为“伇”“微”[1]35 - 40 。这些字大都有形而 无声、义,于四方风名的解读仍无济于事。为什么不 隶定为通行之字呢? 似乎还不是找不到对应字的问 题,而是另有考虑。“鳳”假借为“風”已毫无疑义。
图 1 甲骨文 14294 甲片
有女和月母之国。有人名曰 ———北方曰 ,来风曰 ———是处东隅以止日月,使无相间 出没,司其短长。[3]248 甲骨文有四 方 名 及 风 名,《山 海 经 》也 有,一 一 对应,似乎依《山 海 经 》隶 定 甲 骨 刻 辞,一 切 问 题 均 可解决。其实事情并非如此简单。 《山海经》是晚出文献,其于四方及风名源出于 甲骨文,是没有疑义的。然而甲骨文是为占卜而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