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二十四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二十四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一、总体概述二战后,美国大力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它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并发动朝鲜、越南战争,逐渐形成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
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政治格局呈多极化趋势,世界经济出现全球化趋势。
本单元中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演变是二战后历史的一条重要线索。
二、三维目标知识目标:美国“冷战”政策及表现、影响;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科索沃战争;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及影响。
能力目标:⑴通过概括美国“冷战”政策在经济、政治、军事方面的表现,培养学生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
⑵讨论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及根源,培养学生运用政治经济的辨证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⑶引导学生分析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辨证的观点全面、正确地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情感价值目标:⑴通过学习美国、苏联争夺世界霸权和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及科索沃战争,使学生增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意识,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青少年应为维护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
⑵通过学习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具体表现,使学生增强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意识,学习其影响,认识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严峻性和迫切性,增强学生使命感。
三、中考热点链接本单元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内容更贴近现实、贴近生活,是世界现代史内容中的重点。
其实这正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和平与发展的反映,但是,与和平、发展并存的还有霸权主义、地区冲突、民族冲突等,这使世界仍有爆发战争的可能,还存在紧张、动荡。
2005年的朝鲜核问题尚未彻底解决,2006年伊朗又揭核封条;朝鲜和伊朗都在亚洲,朝鲜在核问题上选择了协商和对话的方式,2006年2月第五轮六方会谈第一阶段已结束,朝鲜半岛又向无核化迈出一大步。
伊朗的态度强硬,其问题悬而未决。
我们主张所有问题应尽量以协商和对话的方式和平解决。
美国在年初作出一连串与亚太有关的大调整,即美国国务卿赖斯所说的“外交转型”,显然,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仍存在霸权主义,也就还存在紧张和动荡。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一周强化一、一周知识概述二战结束后,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
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宣告结束,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并朝多极化方向发展,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
世界经济呈现全球化发展趋势。
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一)战后国际关系演变1、变化原因:(1)法西斯国家的侵略,促使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联合反对法西斯。
(2)战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帝国主义力量削弱;人民民主力量增长。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大影响。
(4)西方对苏联和东欧实行“和平”演变。
2、演变的表现:(1)世界反法西斯盟国打败了德、意、日。
(2)根据雅尔塔会议的原则,建立了联合国。
(3)美国推行冷战遏制苏联,对亚洲实行局部战争。
(4)社会主义力量壮大,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崩溃。
(5)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美苏争霸,两极格局形成。
(6)苏联推行霸权,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社会主义阵营解体。
两极格局结束。
(7)西欧、日本迅速发展,经济上日、西欧、美三足鼎立,政治上不再唯美国是从。
(8)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迅速增强。
3、基本格局:(1)第三世界崛起和西欧、日本的实力增长,冲击美苏两极格局。
(2)美苏冷战是战后四十年国际关系的核心。
(3)苏联解体,世界格局呈现出多极化趋势。
(二)冷战中的对峙1、冷战政策(1)原因:二次大战结束后,美国的经济、军事、政治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它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美国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2)含义: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
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
(3)信号: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4)具体表现:政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
他提出的“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
2.《华沙条约组织》:最初的签字 国有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 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阿 尔巴尼亚和民主德国8国。 1968年阿尔巴尼亚退出华约组织。 1991年解体
北约东扩前
北约东扩后
冷战与两极对抗的影响
(1)对世界的影响:造成当时世界动荡
不安的主要根源。给世界人民带来深重 的灾难。 (2)对自身的影响: 美国由原来最大的债权国转变为最大 的债务国,实力下降; 苏联因经济没有搞好而最终解体。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
战后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三次转变:
• 第一次:美国是一枝独秀 • 第二次:两大体系对峙,美苏 争霸 • 第三次: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 发展
战后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三次转变:
• (一)第一次是在二战初期的时候:美国 成为世界第一大国,苏联的势力也有所兴 起。但是苏联和美国的国力相比仍有一定 的差距,美国此时在世界强国中一枝独秀。 • 分析各国战后实力对比: • 英国: • 战争中大伤元气 • 殖民地、附属国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 美国势力的趁机渗透
苏联 858 1400 121 1015 1300 4500 32400 50000 4000 4600 320 2
核弹头
坦克 战术飞机 水面战舰
美苏争霸
• 美苏争霸又分为三个阶段:
• 美苏争霸第一阶段: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 初。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既有缓和又有争夺。 • 缓和:(1)1955年,苏联主动与西方国家 合作,签订对奥地利和约 • (2)1959年赫鲁晓夫第一次访问美国 • 紧张:(1)1961年苏联修筑“柏林墙” • (2)美苏热衷军备竞赛 • (3)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给我们有何启示?
反对霸权主义和 维护世界和平
洲际导弹 潜射导弹
第16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3.国际格局的变化与大国关系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的形成使英国、法国、 联邦德国、日本等国受到美国的控制,而中国则与苏联建立了友好同盟关 系。 (2)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对抗走向美苏两 个超级大国的争霸,中苏关系紧张。 (3)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欧洲国家的联合和日本经 济的迅速发展,国际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迫使美国调整了与欧洲国家的关 系,缓和了与中国的关系。 (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极格局解体,中俄关系有了新发展,中美、中日、 美俄关系反复变化。
②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③苏联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 (3)根本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与苏联在 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 日 益加剧。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2.表现
方面
美国
苏联
政治 经济
杜鲁门主义 ①时间:1947年3月 ②内容: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 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 ③实质:是美国在全球扩张势力的宣言书;干涉各国内政 ,反共反苏 ④影响: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 冷战”的正式开始
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世界格局演变-中考历史二轮复习长效热点专题梳理课件
世界反法西斯 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 壮大了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
联盟
华盛顿共同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 斯的斗志,加速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
联盟成立
北大西洋公约 组织
华沙条约组织
1949年,美国、加拿大和西欧等12国成立了北大西洋 公约组织
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协约国集团:英(核心)、法、俄等 同盟国集团:德(核心)、奥匈意等
德国 凡尔登战役
1939年9月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法西斯同盟和国际反法西斯联盟
德国、日本 莫斯科保卫战(打破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斯大林 格勒战役(二战重要转折点)、珍珠港事件(二战达到 最大规模)、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使德国
(1)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 (2)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求得共同发展。 (3)远离战争,珍爱和平
二、世界政治格局的三次演变
政治格局演变
名称 背景
确立
主导国 (经济体)
瓦解 影响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两极格局
冷战后的多极化趋势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重新瓜分 世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双方谋求 世界霸权,双方势均力敌
1943年,中、美、英三国参加 ,着重讨论对日作战问题,并发表 《开罗宣言》,向全世界宣告了反法西斯联盟国家团结合作、彻 底打败日本的决心和途径
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召开。会议决定彻底消灭德国法西 斯主义,战后德国由美、英、苏等国分区占领等
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1945年7月,美、英、苏三国召开。重申雅尔塔会议的精神,以中、 美、英三国名义发表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公告重申 《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
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①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一)雅尔塔体制雅尔塔体制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三个反法西斯同盟的大国苏、美、英出于各自的利益,就如何结束战争、处理战后遗留事务和维护世界和平等问题,主要通过德黑兰会议(1943年11月)、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4-11日)、波茨坦会议(1945年7-8月)所确定的战后世界政治的基本蓝图。
雅尔塔体制的确立,对于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战后和平、协调大国关系发挥了积极作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和平与民主的原则,表明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只要相互尊重、愿意合作,是可以和平共处的。
但雅尔塔体制的实质是美苏两国根据各自的实力和利益划分了各自在欧洲和远东的势力范围,它明显具有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损害了一些国家的主权和利益。
雅尔塔体制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政治格局的基础,也促使随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冷战状态的产生。
(二)两极政治格局两极格局的特点是以美苏为中心的两大集团的全面对抗,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治上表现为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2.经济上表现为封锁与反封锁的斗争3.军事上表现为全面“冷战”和局部的侵略与反侵略战争4.在意识形态上表现为“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总体而言,两极对峙的基本状态是“冷战”,即“不战不和”或“非战非和”,没有直接诉诸大规模战争。
(三)美苏争夺世界霸权1.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2.国际力量的分化与改组:(1)战后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和第三世界的崛起;(2)社会主义阵营分裂;(3)资本主义阵营分化。
(四)两极格局终结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各国先后发生剧变,1990年两德统一,标志着雅尔塔体制的终结。
1991年12月底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最终瓦解。
(五)世界进入格局转换的新时期新旧格局的演变,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平衡,世界经济的发展打破了旧的力量之间的对比,推动着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
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性质 世界人民的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
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人类历史上一 场空前的浩劫,几千万人失去了 生命,无数的财产被毁。第二次 世界大战也彻底改变了世界面貌, 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启迪
❖ (1)和平来之不易,悲剧决不能重演。 ❖ (2)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在平
如何认识中国在当前世界格局变化中所处的地位?
中国在新的世界格局建立过程中实力不断增强,成为牵制美 国称霸世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多极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 3、决定性因素:经济实力 ❖ 4、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根源:经济力量多极化 ❖ 5、影响世界安全的因素:
①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 ②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利用并介入这些矛盾和纷 争,将其转化为国际冲突,直接威胁到世界和平。 ③表现: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 伊拉克战争、中东地区动荡等。
美国称霸世界,力图建立单极世界, 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挑战。
世界经济全球化
❖ 1、经济全球化的原因: (1)主要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 (2)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发展趋势。 ❖ (3)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 ①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
❖ ②跨国公司的影响增大,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 加快。
等的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对付人类生存 与发展面临的挑战。 ❖ (3)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求得共同发展。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冷战”政策
❖ 1、原因: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世界第一位,它称霸世界
的野心日益膨胀,但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 2、概念:……除武装进攻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 …… ❖ 3、目的:“遏制”共产主义。 ❖ 4、对象: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 5、开始的时间、标志: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 ❖ 6、表现(措施):政治—推行杜鲁门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
3.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终结。
4.20世纪90S年代至今—— 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世界形势
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但又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 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考点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一、两极对峙格局形成 1.背景
世界现代史部分
专题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 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考纲要求 1.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世界格局
世界格局是指国际舞台上的各种基本力量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在一定时期 内形成的国际关系的总体结构。它既是相对稳定的,又是发展变化的。20世纪, 世界格局的发展经历了三次大的变化:
——杜鲁门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的讲话(1947)
材料二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 态,没有它,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固的和 平。……任何政府诚意协助复兴工作的,必得到 美国政府的全部合作。任何政府勾心斗角阻挠他 国复兴工作的,必不能享用我们的援助。
——马歇尔1947年在哈佛大学演讲
①杜鲁门主义讲话中所说的“极权主义”和少
数武
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 指什么?杜目的是什
么?
指社会主义制度,这些国家的共产党武装和苏联。
公开干涉其他国家的内政,与苏联全球对抗
②从马歇尔的演讲分析,他主张美国实施对外援助的目的 是什么?
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中欧
和东欧各国都处在苏联势力范围 之内受到社会主义幽灵的威胁….”
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国会宣读咨文: 要求美国援助“受共产主义威胁的希腊和土耳其”,
专题二--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2)华盛顿会议 ①时间:1921~1922年,美、英、日等九国在华盛顿举行 会议。 ②目的:美国同日本争夺远东和太平洋的利益 ③结果:签署了《九国公约》。 (3)《九国公约》 ①时间:1922年。 ②内容:a.尊重中国主权和独立及领土和行政的完整;b.保 证各国在华“机会均等”,要求中国对外“门户开放”。 ③影响:a.打击了日本独占中国的计划;b.为列强共同掠夺 中国提供了条件;c.调整了战胜国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关 系,构成“华盛顿体系”。 (4)评价:这一体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 盾,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一战
二战
1.全面爆发的标志:1939年德国突
袭波兰
2.规模扩大的战役:1941年德国进
经过
开始:1914 年7月,奥匈
帝国向塞尔 维亚宣战
攻苏联(莫斯科保卫战) 3.规模进一步扩大:1941年12月7日 (美国国耻日),日本偷袭珍珠港 (最大规模) 4.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1942
年1月1日,美英中苏等26个国家签
署的《联合国家宣言》(二战性质
发生转变)
一战
二战
5.二战转折点:斯大林格勒战役 6.开辟欧洲第二战场:1944年6月诺 交战双方: 曼底登陆战役 三国同盟与 7.雅尔塔会议:(内容) 三国协约 作用:进一步协调行动,加速战争 经 重要战役: 胜利结束 过 凡尔登战役 8.欧洲战争结束的标志:1945年5月 结束:1918 8日,德国投降,正式签署投降书 年11月德国 9.二战结束的标志:1945年9月2日 宣布投降 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标志着二战 的结束;(9月3日是世界反法西斯战 争胜利纪念日)
表现(政治;经济;军事) 结束:1991年苏联解体。
3、世界政治格局正朝多极化的方向发展。 (2)欧盟 ①原因:为了发展经济,维护自身安全,并在国际事务 中发挥重大作用 过程:1967年,为欧洲共同体。1993年成立欧盟。目前, 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③作用:欧盟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 经济的发展。 ④趋势:促使世界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三次世界格局
【专题四】20世纪国际政治格局的三次演变世界格局是指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各种基本力量在一定时期同相互作用、不断斗争,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体系。
20世纪初以来,国际政治格局经历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多极化趋势等阶段。
国际体系的大变化也反应了国际关系中心舞台的几经转移。
一、三次演变:★一战后的国际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二战前)1、形成背景:一战后,帝国主义战胜国先后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按照战后力量对比制裁战败国,重新瓜分世界,划分欧、亚政治版图,调整在欧洲、亚太地区而建立的新的国际秩序。
2、形成标志: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3、主要内容:《凡尔赛和约》、《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等4、实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20世纪初帝国主义政治和争霸战争的产物,是协约国分赃的产物。
5、存在矛盾:法德(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矛盾,英法争夺欧洲霸权的矛盾,美日争夺亚太地区的矛盾,美英争夺世界霸权的矛盾(为一战后初期世界最主要的矛盾)6、评价:①它维持了战后和平,暂时缓解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的繁荣创造了条件;推进了世界政治民主化进程;②该体系是战胜国分赃、妥协的产物,它没有消除列强之间的矛盾。
随着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的不平衡发展,战胜国分赃不均的矛盾,以及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从而注定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必然崩溃的命运。
★二战后的国际格局: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到20世纪90年代初)1、形成背景:是二战以来世界力量对比发生很大变化的基础上形成的,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英法等国衰弱,德日意为战败国;苏联壮大了自己的经济军事实力,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国家。
2、形成:雅尔塔会议形成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初见端倪;1949年成立的和1955年成立的标志着和对抗的两极格局形成。
第十八单元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4.(2012·日照学业考)有人说:“马歇尔计划达到了一箭几 雕的目的。”推行这一计划的国家是( A.美国 B.日本 C.苏联 ) D.英国
【解析】选A。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行冷战政策,马歇 尔计划是其在经济上的表现,通过援助西欧,达到控制西欧、 利用西欧对抗苏联的目的。
5.(2012·泰安学业考)右图漫画生动地反
本主义最富强的国家,苏联成为世界上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国 家,形成了美苏两极格局,即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 “冷战”对峙时期。
(3)“一超多强”: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美苏两极格局 和“冷战”结束,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一超”
是指美国;“多强”是指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和
国家联盟。
第一讲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主题一
“冷战”中的对峙
【知识主线】
【课标】简述杜鲁门主义等史实,了解美苏“冷战”对峙局面
的形成,初步认识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1.“冷战”政策: 美国 苏联 (1)含义:以_____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_____等社会主 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 制”共产主义。
美国不想直接面对面地与苏联抗衡,同时,还想借对抗苏联以 控制西欧,所以,它要求环大西洋沿岸国家都联合起来,以它 为首,共抗苏联。这样美国也就名正言顺地在军事方面控制了 西欧。1949年,北约成立,共有12个国家。它的性质为一个政
治军事集团。
2.(2013·泰安学业考)与表格内容所对应的人物正确的一项 是( )
7.(2013·泰安学业考)观察下面的结构示意图,你认为反映
的主题是( )
A.国际经济格局的演变 B.殖民地反对列强侵略的斗争
C.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A.杜鲁门主义
B.马歇尔主义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章程
D.华沙条约组织章程
8.二战后初期,美国总统杜鲁门指出:“世 界已分为‘极权政体’和‘自由国家’两个 敌对堡垒。”杜鲁门在这里把世界分成“两 个敌对堡垒”的标准是 A.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 B.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C.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 D.是否推行霸权政策
文。以下哪些词汇应该出现在他的论文当中
A.“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北大西洋公
约》
B.“铁幕”演说、《北大西洋公约》、朝鲜战
争
C.雅尔塔会议、杜鲁门主义、《北大西洋公约》
D7..公雅开尔声塔明会美议国、负马有歇“尔领计导划世、界欧”共,体运用自己
强大的实力援助“自由国家,遏止共产主义
“扩张”的这一政策被称为
2001·11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全球化的影响:
a.减少了国家间经济交往的障碍,促进经济 发展; b.加强了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相互竞争; c.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是“机遇”与“挑战” 并存
1.目前,家乐福、沃尔玛、麦当劳、迪斯尼等 跨国公司在全球开设的连锁店已落户中国,这 种现象代表了一种什么必然趋势
经济上
推行“马歇尔 计划”
经济合作互助 委员会
军事上
组建北大西洋公 约组织(“北
华沙条约组织
约”)
标志着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美 苏 争 霸
二、美苏争霸
(20世纪50年代初,赫鲁晓夫上台 --- 20世纪 90年代初,苏联解体 )
20世纪50、60年代时期 美国占据优势
古巴导弹危机 (苏联的赫鲁晓夫美国的肯尼迪)
3.1961年,赫鲁晓夫在同美国记者苏兹 贝格谈话时说道:“如果苏联和美国之间 的分歧克服了,如果它们之间建立了和平 合作的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有助于加 强世界和平。”这段话实质上反映了 A.美苏经济军事实力已势均力敌 B.苏联迫于压力推行缓和战略 C.苏联企图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 D.苏联希望结束争霸争取和平
中考历史 考点系统复习 世界现代史 第三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东欧剧变是社社会会制制度的改变,即由社会主义制度转 东欧 实质 变为资本主义度制度
剧变
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经济上,实行
表现
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归纳串联】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与实践
考点 4: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九下第 19 课 P ) 87-90 时间 1955 年 4 月 地点 印度尼西亚的万万隆隆 (1)通过了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
D.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
2.(2020·黄冈)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美国出现了“新经济”。这些“新
经济”最突出的特征是
(B)
A.区域化和一体化
B.全球化和信息化
C.保障制度福利化
D.国有企业私营化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2021·黄冈、孝感、咸宁)20 世纪 50—70 年代,西欧经济仅在 1952
年和 1958 年出现两次衰退,但每次衰退的程度都很轻,衰退后都继之以
更高的增长率、整体呈现持续繁荣。这主要得益于
( A)
A.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B.西欧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
C.对海外殖民地的残酷掠夺
过程 (3)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几次修订《社会保障法》 (4)20 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 进一步发展
(1)积极意义:可以缓和阶级矛盾,创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 评价 的稳定的社会环境
(2)局限性: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考点 3: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九下第 18 课 P ) 83-86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数量增加,社会主义
(1)古巴人民在卡卡斯斯特特罗等罗人的领导下,最终在 1959 年推翻了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 古巴 概况 (2)古巴挫败了美国支持的雇佣军入侵,走上了 革命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意义 沉重打击了美国在拉美地区的霸权 巴拿马收回 1999 年年底,巴拿马收回了运河区的全部主权 运河主权
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是在雅尔塔体制的基础上形成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削弱了英法,使之成为二等国家,使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
雅尔塔体系是建立在美苏两极格局基础上的,美苏凭借其军事,经济实力在世界划分势力范围。
美国在二战后其军事经济实力膨胀,意欲领导整个世界,而苏联的军力也得到扩大,也想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
于是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国家利益的冲突,两大国由战时的盟友变为战后的对手,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具体表现为: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国际政治的主要特点是两大政治力量的对抗。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及北约的建立等,是形成帝国主义阵营的主要标志,欧洲九国共产党工人情报局成立,华沙条约组织成立,是社会主义阵营形成的主要标志,两大阵营形成后在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的较量。
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60年代末,国际政治力量出现分化,改组。
第一,苏联走上了霸权主义道路,社会主义阵营解体,第二,西欧,日本独立倾向发展,帝国主义阵营分化,20世纪60年代随着美国经济走向衰落,西欧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实力增强,他们强烈要求摆脱美国控制,独立自主倾向发展,第三,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第三世界崛起,20世纪60年代,民族独立运动不断取得胜利的基础上,亚非拉国家加强了团结合作。
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世界多种力量不断发展壮大,美苏由激烈争霸转向关系缓和,世界多种力量不断发展壮大表现在第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增强,第二20世纪70年代,发展中国国家反帝反殖民,反霸的斗争进入了发展民族经济,并以经济的发展维护政治独立的新阶段,提出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纲领,并开始推进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第三,西欧日本独立自主倾向进一步发展,第四,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经济继续以高于美国和西欧的速度增长。
第四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两极格局崩溃。
第六单元二战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②推动了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
二、冷战结束后的国际形势(和平与动荡并存)
1.世界形势的新特点:
总趋势是走向缓和,但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
2.原因:
①冷战结束后,东西方力量对比失衡,一些国家和地区长期 压抑的矛盾爆发(民族,种族,宗教、领土等) ②美国试图独霸全球,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使 区域性、小规模冲突增加(霸权主义) ③恐怖主义泛滥 ④南北经济差距加大。 ⑤国际裁军和军控出现停滞。
本 课 小 结
杜鲁门 主义
雅尔塔 体系确立 美国 冷战 马歇尔 计划 北约 成立 苏联 对抗
共产党与工 人情报局
经互会
华约 成立
两极格局形成 全面冷战 德国 分裂 朝鲜半岛 分裂 古巴 导弹危机 局部热战 朝鲜 战争 越南 战争
第2讲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出现时间:20世纪60、70年代 主要力量:西欧、日本、中国 西欧:谋求自身安全与发展,走向联合,力量 大大增强,增强了和美苏抗衡的实力 日本:在美国扶植下,经济迅速恢复发展,并成为仅次 于美国的经济大国,冲击两极格局 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改革开放,国际地位迅 速提高
2、战后主要国家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①欧日:普遍衰落; ②美国:头号政治、经济、军事强国,确立称霸 世界的全球战略; ③苏联:唯一能与美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努力 扩大世界影响,被美视为最大障碍; 3.美苏矛盾加剧(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的冲突)
二、两极格局下的对峙——美苏冷战 1、冷战的含义:
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 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 称为冷战。
三、两极格局的影响 (“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第七单元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杜鲁门主义出台
推行马歇尔计划 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3、美国冷战的表现:
杜鲁门主义 政治上:
标志冷战的全面开始
经济上: 推行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
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来控制西欧,达到遏制苏联的目的
军事上: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苏联 4、两极格局的形成:________采取了针锋相
两极 对的措施,成立_______________,美苏_________格局 华沙条约组织
发展方向
政治多极化
冷找结束后,还存在哪
些不安定因素?
苏、美、英、法分区占领德国形势图
没有永远的朋友,仅有永远的利益。
---------十九世纪英国首相帕麦斯顿
合作
敌对
苏联入侵阿富汗
美国攻打越南
美国经济危机
苏 联 胜
苏联在80年代又发生了什么事?
苏联从阿富汗撤军;1991年苏联解体。 西欧和日本崛起。(里根—戈尔巴乔夫) 特点:苏联负担沉重,美国遇到激烈竞争。 (双方有所缓和)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政治格局:
政治格局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二战后:
绞死希特勒
雅尔塔会议三巨头 :丘吉尔、罗斯福、斯大林 二战中美、苏士兵亲切拥抱
二 战 中 美 、 苏 士 兵 亲 切 友 好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第三次世界大战与人类擦肩而过
年 古 巴 导 弹 危 机
美苏争霸
第一阶段(五六十年代) 第二阶段(七十年代) 第三阶段(八十年代)
1、冷战出台的背景
①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 ②它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 ③但美国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④二战 刚刚结束,人们对战争深恶痛绝,和平成为时代的主 题,美国不敢妄然发动战争。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A战略扩张 . B战略收缩 .
c势均力敌 .
D先扩张然后 收缩 .
③地 区冲突和民族 冲突此起彼伏 化和 政治 多极化 的趋势加强 A ②③ . ①
④ 世界经济全 球
819 年美 国总统布什宣布 : 国是世界上唯一 .9 1 美 能够聚集维持 和平力量 的国家 。 导致这一 现象 的直接
A两极格局形成 .
【 答案】 D 【 试题 5(0 1四川内江) 12 1・ 最近, 美国总统奥巴马
B“ 战” . 冷 局面还在继续 C世界经济出现全球化趋势 .
D 国际格局 多极化趋 势曲折发 展 .
D秘密干涉与公 开干涉相结合 .
3 英 国首相丘吉尔在 回忆 录里 这样 表述 自己参 . 加雅尔塔会议 时的心情 :我 的一边坐着 巨大的俄 国 熊 , 一边坐着 巨大 的北 美野牛 。 另 中间坐着一 头可怜
c古巴导弹危机 . D苏联 出兵 阿富汗 .
【 答案】 c 【 试题 4 (0 1山东济宁) 上世纪 9 年代起 , 】21 ・ 自 0
美 国在全世界采取 了一系列重大军事 行动 .如 1 9 91 年 的海湾 战争 、9 9年 的科索 沃 战争 及 当前 利 比亚 19
【 答案 】 B
一
轮复 习辅导 )
● 静裙 ●●
【 试题 9 (0 1广东深圳) 】 1・ 2 充当制定世界市场规
则 主角 , 为“ 被称 经济联合国” 的国际组织是( ) A联 合国 . B世界贸易组织 .
c欧洲联盟 . 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
A美苏冷战 的开始 . Bj 约和华 约组织 的建立 . 匕
世界大战及战后政治格局
两次世界大战及世界格局的演变:一、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到1918年1、根源:主要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3、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①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其中意大利后来加入协约国作战)②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4、重大转折战役:凡尔登战役5、结束的标志:1918年11月,德国投降,同盟国失败。
6、影响:①空前的灾难。
②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建立。
7、性质:非正义的帝国主义之间的掠夺战争。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1919年1—6月巴黎和会(操纵国:英、法、美)《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和约):(其中殖民地方面最能体现巴黎和会的本质。
)2、凡尔赛体系:作用: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3、1921—1922华盛顿会议(操纵国有英、美、日)(1)背景:帝国主义国家在亚太地区争夺激烈,尤其是美日的矛盾尖锐(2)主要条约:《九国公约》(对中国和约):①内容: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的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②对中国影响: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4、华盛顿体系:作用:确立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5、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使资本主义世界暂时处于相对稳定时期,但这一体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分别签定有损于中国主权的条约是:《凡尔赛和约》和《九国条约》)三、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1、原因:(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2)、直接原因: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①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的标志是:1933年希特勒上台,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②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的标志是:1936年日本军部法西斯专政的建立(3)、加速因素:绥靖政策(早期:英、法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采取的政策。
世界格局的演变
材料一:因为人都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从事商品生产与交 换的,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将生产的分工与商品的交换调节起 来……政府只需发挥保卫国家的职能,并维持某些公共工程,其余 的就该让“看不见的手”去发挥作用。 材料二:……资本主义不存在自动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的机制, 因而主张政府干预经济,通过政府的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来刺激 消费和增加投资,以实现充分就业。 材料三:奥巴马阐述经济振兴计划:首先,我们将大规模改造 公共建筑物,使之更加节能。……第三,新政府计划对学校建筑物 进行大规模现代化改造,修复学校破损建筑物,并进行节能改造, 在教室里安装新电脑设备。 (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经济思想?它对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经济 产生了什么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罗斯福实施新政过程中,如 何保证和实行“充分就业”? (3)与罗斯福相比,材料三中的奥巴马的“经济振兴计划”更加 关注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世界近现代史上资本主义经济有四次快速发展,是哪四次?原因分别是什么?分别造成 什么影响? 1、第一次:19世纪中期 原因:①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的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 的迅速发展 ②新兴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抢占更为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特点: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影响:①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浪潮掀起,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 确立 ②资本主义国家进一步对外侵略扩张,最终东方从属于西方 ③促进社会进步, 工业文明逐渐取代农业文明 2、第二次:1870~1913年 原因:①第二次工业革命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②帝国主义疯 狂瓜分世界,促进经济的发展。③欧美处于相对和平发展时期 ④资本主义产生了垄断组 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特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美德经济迅速发展,英法 相对缓慢,英国丧失世界工厂地位,俄日发展较快,但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影响:①列强 疯狂瓜分世界和资本输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②帝国主义矛盾 加深,最终引发一战 3、第三次:1923~1929年 原因: ①欧美各国重视技术的革新,注重调整政策 ②战胜国以“委任统治”的形式对殖民地进行瓜分 ③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 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世界形势相对和平 特点:美、日发展突出,美国掌握资本主义世 界经济霸权。德国经济重新崛起 影响: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帝国主义国 家间矛盾日益尖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最终爆发1929-1933年经济危机 4、第四次:20世纪50~70年代原因: 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②发达国家利用国际 经济旧秩序,加强对第三世界的掠夺。③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在一定时期内使世界局势相 对安定 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空前发展特点:日本、西欧发展迅速,美国经济霸主地位 动摇。影响:①70年代,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形成 ②西方大国利用雄厚 的经济实力,加强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干预 ③使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科技在国 际竞争中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一、一周知识概述二战结束后,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
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宣告结束,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并朝多极化方向发展,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
世界经济呈现全球化发展趋势。
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一)战后国际关系演变1、变化原因:(1)法西斯国家的侵略,促使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联合反对法西斯。
(2)战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帝国主义力量削弱;人民民主力量增长。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大影响。
(4)西方对苏联和东欧实行“和平”演变。
2、演变的表现:(1)世界反法西斯盟国打败了德、意、日。
(2)根据雅尔塔会议的原则,建立了联合国。
(3)美国推行冷战遏制苏联,对亚洲实行局部战争。
(侵略朝鲜和越南)(4)社会主义力量壮大,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崩溃。
(5)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美苏争霸,两极格局形成。
(6)苏联推行霸权,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社会主义阵营解体。
两极格局结束。
(7)西欧、日本迅速发展,经济上日、西欧、美三足鼎立,政治上不再唯美国是从。
(8)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迅速增强。
(欧盟、东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3、基本格局:(1)第三世界崛起和西欧、日本的实力增长,冲击美苏两极格局。
(2)美苏冷战是战后四十年国际关系的核心。
(3)苏联解体,世界格局呈现出多极化趋势。
1、冷战政策(1)原因:二次大战结束后,美国的经济、军事、政治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它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美国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2)含义: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
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
(冷战政策的实质是遏制共产主义和干涉别国内政;美国的根本目的是称霸世界)(3)信号: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4)具体表现:政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
他提出的“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它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冷战开始。
);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目的一:帮助西欧各国迅速恢复经济,防止革命的发生;目的二:通过美国的援助,打开西欧的门户,控制西欧);军事上,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5)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以杜鲁门主义为起点,美国在经济方面推行了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即“欧洲复兴计划”),在军事方面1949年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标志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形成)。
苏联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1955年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标志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
至此,世界美苏对抗的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
美苏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对峙。
(6)美苏冷战的影响:逐渐形成了美苏两极格局。
2、美苏争霸(1)开始与结束的标志:从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担任苏联领导人后,美苏展开了长达三十多年的争霸。
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长达半个世纪的美苏两极格局结束。
(2)根本原因:美苏两国意识形态的不同和各自国家的利益。
(3)实质:是美苏两国在实力的基础上对世界势力范围的划分。
(4)过程:第一阶段: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美攻苏守。
原因:五六十年代,苏联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远不及美国,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占据优势。
事件: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第二阶段:70年代,美苏争霸达到高潮,苏攻美守。
原因:美国受经济危机(1974-1975)冲击,经济增长趋于缓慢;美国深陷越南战争,难以自拔,尼克松于1969年执政后,实行了战略收缩。
而苏联在70年代中期,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加,转而采取进攻战略。
表现:苏联把中东、非洲、南亚次大陆作为扩张的对象。
1979年12月,出兵占领了阿富汗。
第三阶段:80年代到90年代初,双方实行有限缓和。
原因:长期争霸,使经济力量相对薄弱的苏联负担沉重。
8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提出以军备控制为中心的全球缓和战略。
美国因为大规模扩充军备,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它的经济也遇到西欧和日本的激烈竞争。
因此,美国同意实行有限缓和。
表现:1989年苏联从阿富汗撤军。
(5)影响:美苏的霸权主义政策,给两国带来了沉重的军费负担,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也给世界的和平和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6)认识:美国等大国违背客观的历史潮流,实施霸权主义,导致恐怖主义泛滥,直接威胁世界安全、和平与发展。
3、两极格局的特点:(1)两极格局下美、苏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较分明、稳定。
(2)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主导作用。
(3)美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
(4)体现着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4、两极格局的评价:(1)积极作用:使世界顺利地实现了由战争到和平的转变,从而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了人民民主、社会主义事业和民族解放事业的发展和胜利,并为世界经济发展和科技革命创造了条件。
(2)消极作用:体现了大国的强权政治;保持和形成了不平等的国际关系和经济秩序,给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造成军事上的两极化和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成为战后国际局势紧张和大战危险的根源。
(三)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1、原因:(1)根源于世界经济结构多极化。
(2)两格局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竞争和抗衡(如欧共体、日本与美国的关系);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如中苏破裂、苏东矛盾等)。
(3)第三世界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提高,促进了美苏争霸格局的解体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2、出现:60年代末70年代初已初露端倪,七八十年代更趋明朗化。
3、表现: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不复存在,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但是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还没有定型。
4、冷战结束后美国的新全球战略:试图凭借其强大的国力称霸世界,建立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美国还利用北约,随意干涉别国和地区事务,还大力发展高新武器,加紧研制和部署导弹防御体系)5、牵制美国称霸、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重要力量:欧盟、日本、俄罗斯和中国6、如何面对:在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过程中,经济实力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各国都致力于实现长期、稳定和持续的经济发展,力争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7、特点:(1)和平过渡,它是在没有发生战争或世界大战的情况下出现的,它不是通过将战胜国的意志强加给战败国,而是经过长期“冷战”的较量引起的。
(2)竞争过渡,美国、日本、西欧、中国、俄罗斯五个力量中心存在着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世界各地区和国家。
(3)长期过渡,这次格局的过渡是以和平方式进行的,新格局终归要通过世界主要力量之间长期较量、斗争、妥协来实现,加之两极格局瓦解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这就决定了新旧格局交替必然是一个渐进演变、曲折反复的过程。
8、、评价:五个力量中心存在着竞争制约,使霸权主义受到更多的制约和限制,有利于世界安全与稳定。
9、当今世界影响世界安全和平的主要因素:(1)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2)霸权主义利用并介入这些矛盾和纷争,将其转化为国际冲突,直接威胁到世界和平。
例如,科索沃战争(它是美国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挑战,严重削弱了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而且对欧洲与世界和平造成了严重危害和威胁)。
美国还在科索沃战争中首次打出人权高于主权的幌子,干涉和侵略一个主权国家——南斯拉夫联盟。
(四)世界经济的“全球化”1、原因:(1)市场机制的广泛建立,为经济全球化疏通了商品流通渠道。
随着更多的国家走上市场经济的道路,并逐步与国际接轨,出现了世界各国均广泛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的局面。
同时,在世界贸易组织的积极推动下,各成员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大幅下降,为商品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通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越来越多的国际金融机构、保险机构等服务性机构参与国际贸易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2)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
科技发展历来是人类社会进步和世界经济发展的源泉。
近年来,第三次科技的不断发展,不仅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领域,也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了快捷、便利的现代化手段。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大规模应用,经济信息得以广泛传播、资本的跨国流动速度大大加快,商品交易日益网络化、全球化。
(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和交通运输的迅速发展,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地的时空距离,为全球范围的经济活动提供了条件)(3)国际金融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催化剂。
随着科技的进步,国际金融机构更加现代化,相互联系更为紧密,国际资金融通速度随之加快,国际金融市场的相互依存度空前加强。
(4)跨国公司蓬勃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关键因素。
跨国公司为获取超额利润,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企业内部分工,形成国际生产和营销网络,使一国的生产与多国的生产紧密相联。
跨国公司的全球性经济活动,带动了贸易、资本、科技等各个领域的进一步国际化,从而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5)冷战的结束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冷战之后,世界形势总体上趋向缓和与稳定,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各国均利用难得的和平年代大力发展经济,以增强综合国力作为战略重点,经济因素在国家关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许多国家把经济安全提到了战略高度。
商业竞争手段也不断创新,国家之间正形成一种新的互动机制,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
(6)国际协调机制不断加强,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经济协调机制日趋完善。
越来越多的国家形成了区域性和跨地区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定期或不定期会晤机制,就共同感兴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进行磋商,协调政策立场,制定行动计划,等等。
(7)二战后出现了民族独立国家,它们通过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积极寻求国际合作。
2、表现:1、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2、跨国公司的影响加大;3、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
4、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这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3、影响:A、利:(1)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经济发展;(2)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参与世界经济竞争;B、弊:(1)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2)拉大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3)有些跨国公司把一些技术水平低、污染程度高的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4)国际金融风险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进一步加大。
4、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国家间经济往来的障碍逐渐减少,经济联系加强,各国经济相互依存、互相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