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胚胎学 第四章 血液
《组织学与胚胎学》课件——血液(人卫版)
四、血细胞发生
胚胎期造血部位的变化: 卵黄囊→肝→→脾→→→骨髓
(3周) (6周) (4个月) (胚胎后期至生后)
骨髓位于骨髓腔中,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 红骨髓是造血组织,黄骨髓为脂肪组织, 通常所说的骨髓指红骨髓。
红骨髓=造血组织+血窦
造血组织 主要由网状组织和造血细胞组成。 网状细胞和网状纤维构成造血组织的网架。
血像:血细胞形态、数量、百分比和血红蛋白含 量的测定称血像。
最常规的观察血细胞形态的方法: Wright或Giemsa染色法染血涂片。
血细胞分类和正常值
血细胞分类 正常值
白细胞分类
正常值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男:(4.5~5.5)×1012/L 女:(3.5~4.5) ×1012/L (4.0~10) ×109/L
功能:淋巴细胞是主要的免疫细胞,在机 体防御疾病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白细胞中数量最多
血细胞中数量最少
血细胞中体积最大
胞核呈肾形、马蹄形或 不规则形等,染色质颗 粒细而松散,故着色较 浅。胞质较多,胞质染 成深浅不匀的灰蓝色
细胞核圆形,一侧常有 浅凹,染色质致密呈块 状,着色深,胞质很少, 在核周成一窄缘,染成 蔚蓝色。
血液 Blood
红细胞
血细胞 白细胞
(blood cell) 血小板
(55%)
血液
(blood) 血浆 水(90%)
(45%)
(plasma) 血浆蛋白、脂蛋白、酶、
激素、维生素、无机盐等。
血细胞生成部位:骨髓
血清(serum):在体外,血液静止后,溶解状 态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解的纤维蛋白,将细 胞成分及大分子血浆蛋白包裹起来,形成凝血块, 并析出淡黄色清亮液体,称血清。
组织学与胚胎学4 血液
形态 胞质: 大小不等、分布不均、
嗜碱性颗粒,覆盖在核上。
嗜碱性粒细胞光、电镜图
嗜碱性粒细胞功能
❖ 颗粒内含物:*肝素,组胺,白三烯. 平滑肌收缩 血管通透性
❖ 功能:参与*过敏反应.
3.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ic granulocyte)
❖ 数量:0.5-3% ❖ 大小:10-15 μm ❖ 胞核:分叶,以2叶为多。 ❖ 胞质:大小相等、分布均匀、鲜红色
造血祖细胞的特性: ①有一定增殖潜能力 ②无多向分化能力 ③无自我复制能力
临床联系
一氧化碳中毒:CO和02竞争HB的结合位点 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严重减少,引起自发 性 出血。皮肤出现小的紫红色斑点称紫癜
地中海贫血:是以HB的亚基合成缺乏或减 少为特征的遗传缺失性疾病。
临床联系
白血病:是人体血液中白细胞的恶 性病变。病人血液里、骨髓里、各组织 器官里都存在着大量形态异常的白血病 细胞,这种细胞不断增生,并浸润体内 各脏器组织,导致正常造血细胞受抑制, 产生各种症状。病人就可出现一系列症 状,因为白细胞类型的不一样,临床表 现亦有所不同。
❖ LM:中央蓝紫色(颗粒区),周边浅蓝色 (透明区)。
EM: 微管和微丝,特殊颗粒、致密颗粒 与少量溶酶体。
血小板(LM)
血小板电镜结构
特殊颗粒
血小板
功能:止血和凝血.
血管受 损破裂
血小板 黏附
血块
血栓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止血 凝血
血小板
纤维蛋白原、5-羟 色胺、肾上腺素等
凝血因子Ⅲ 纤维蛋白原
❖ 数量: 25-30%. ❖ 大小: 6-8、9-12、13-20μm ❖ 胞核:大,圆形,常有浅凹,染色质浓
《组织学与胚胎学》血液 ppt课件
3. 由周围的透明区和中央的颗粒区构成。 4. 颗粒区内有MT,糖原颗粒以及含纤维蛋白原的被膜颗粒。 5. 质膜凹陷形成开放性小管,有利于血小板内的物质释放。
ppt课件
18
6. 来源于SER的闭合性电子致密管道系统和分布在透明 区的微管一起维持血小板的形态。
7. 血小板可以附着在受损的ppt血课件管壁,促进凝血。
的发生中比特殊颗粒出现早。
* 中性粒细胞能吞噬细菌: 吞噬体→特殊颗粒→嗜天青颗粒。
死亡后形成脓细胞。
ppt课件
8
* 来源于杆状核粒细胞。 * 巴氏小体(Barr’s Body): 中性粒细胞内失活的X染色 体,呈槌状。在约3%的女 性中性粒细胞内可见。
ppt课件
9
b.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 占白细胞总数的1~3%,肾上腺 皮质激素可降低其数量。直径12~15µ m。细胞核通常分2叶。 * 细胞质内有大量的折光性强的特殊颗粒,颗粒强嗜酸性, 含溶酶体酶,过氧化物酶和组胺酶。
12
* 特殊颗粒内有组胺和肝素。组胺是血管活性物质,肝素
可以阻止凝血并且造成颗粒的嗜碱性和异染性。
* 特殊颗粒较大,蓝紫色,大小不一,分布不均。
* 功能与肥大细胞相似。
ppt课件
13
2. 无粒细胞(Agranulocyte): 核圆形,无特殊颗粒。
a. 淋巴细胞(Lymphocyte): 占白细胞的 20~30%左右,核圆
19
ppt课件
2
II. 细胞: (瑞氏染色) A. 红细胞 (Erythrocyte, red
blood cell ): 1. 最多,男性体内为5.5X1012/L, 女性体内为5.0X1012/L。寿命 120天。 2. 双凹圆盘状。直径7.5µ m, 周边厚2.6µ m,中央厚0.8µ m。 利于增加细胞的表面积。
组织学与胚胎学:第四章 血液
嗜酸性粒细胞LM
Eosinophili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granulocyte
致密结晶体
嗜酸性粒细胞(1)(Eosinophils)
数量:占白细胞总数的0.5~5%. 直径:为10~15 μm. 细胞核:多为两叶,“八”字形核. 细胞质:充满粗大嗜酸性颗粒-溶酶体. EM:颗粒的基质中有方形或长方形晶体. 芳基硫酸酯酶,组胺酶,酸性磷酸酶.
血液的组成
血液
纤维蛋白原 血浆
血清
红细胞 血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血浆
白细胞 血小板 红细胞
红细胞 (erythrocyte,red blood cell, RBC) 光 镜
染色方法:Wright 或 Giemsa染色。
扫描 电镜
红细胞:
大小:直径为7.5~8.5 μm。 形状:双凹圆盘状。 结构特点:无核,无细胞器, RBC膜上有ABO抗原,决定血型。 内含物:充满血红蛋白(Hb)。 数量: RBC:男:4.0~5.5×1012个/L
女: 3.5~5.0×1012个/L Hb: 男:120~150g/L
女:110~140g/L 。 功能: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网织红细胞:
新生红细胞从骨髓释放入血后,细胞内 残留的部分核糖体经煌焦油蓝染成细网状, 称之为网织红细胞。
占红细胞总数的0.5%~1.5%。
白细胞
(leukocytes, white blood cell, WBC)
数量:最少,占白细胞总数的0~1%. 直径:为10~12 μm. 细胞核:核不规则,多呈“S”形. 细胞质:蓝紫色颗粒,大小不等,分布不均.
嗜碱性粒细胞(2)(Basophils)
颗粒内含物:*肝素,组胺,白三烯.
组织学与胚胎学:第4章 血液
概述 (一)、组成
•血细胞(45%)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血浆(55%)
血浆:水、血浆蛋白、 脂蛋白、酶、激素、 维生素、无机盐和各 种代谢产物。 血清:血液凝固后析 出的淡黄色清亮液体。
(二)、血像:血细胞形态、数量、百分 比和血红蛋白含量。
(三)实验的研究方法
用wright或Giemsa染色法染血涂片,是最 常用的观察血细胞形态的方法。
3.嗜碱性粒细胞 (1)嗜碱性粒细胞正常值
0%~1% (2)形态结构: 直径10-12 µm ,核分叶或 “S”形或不规则,胞质内含 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嗜碱
人血涂片示嗜碱性粒细胞(油镜)
性颗粒,
• 分泌物:嗜碱性颗粒含肝素、组胺、嗜酸性粒细 胞趋化因子等,细胞胞质内有白三烯。
• 功能:参与过敏反应的形成
4.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的参考值
25%~30%
分类:
小淋巴细胞:6-8 µm
中淋巴细胞:9-12 µm
大淋巴细胞:13-20 µm
血液中以小淋巴细胞为主,有部分中淋巴细胞;大
淋巴细胞存在于淋巴组织中
人血涂片示中淋巴细胞(左)和小淋巴细胞(右)
5.单核细胞
(1)单核细胞的正常值: 3%~8%
(2)形态结构:直径14 20µm ;核呈肾形、马蹄 铁形或不规则,染色质颗 粒细而松散,着色浅;胞 质弱嗜碱性呈灰蓝色,含 许多嗜天青颗粒;。
50%~70% (2)形态结构:
直径10-12 µm,核呈杆状 或分叶(2-5叶),胞质 含许多细小颗粒。
人血涂片示中性粒细胞 (2叶核;油镜)
嗜天青颗粒:浅紫色,20 %,为溶酶体。 特殊颗粒:浅红色,80%, 为分泌颗粒,含溶菌酶、 吞噬素等。
《组织胚胎学04血液》课件
特点
胚胎期造血的特点是造血速度快 ,产生的红细胞多为原始红细胞 ,缺乏血红蛋白,因此红细胞容
易溶解和死亡。
骨髓造血
概念
骨髓造血是指骨髓作为主要的造血器官,产生血液细胞的过程。
发生时间与部位
骨髓造血主要发生在胎儿出生后的骨髓腔内,是人体主要的造血器 官。
特点
骨髓造血的特点是能够产生各种类型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 胞和血小板等,对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02 03
调控机制
血细胞生成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包括基因表达、细胞因子、激素等。 这些因素通过影响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等过程,调控血细胞 的生成数量和类型。
意义
了解血细胞生成与调控的机制,有助于揭示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 为血液系统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03 血液的循环与调节
CHAPTER
血液循环系统
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
包括心脏、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等部分,负责将氧气和 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各部位,并将代谢废物和二氧化碳运 输到排泄器官排出体外。
心脏的功能
作为血液循环系统的核心,心脏负责推动血液循环,通过 强有力的收缩将血液泵出,经过动脉输送至全身。
血管的分布与作用
血管是血液流通的管道,分为动脉和静脉两种类型,动脉 负责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位,而静脉则负责将血 液从身体各部位回流到心脏。
栓塞
血栓脱落随血流移动到其他部位,阻塞血管引起相应器官缺血、坏 死等病变。
05 血液检验与临床应用
CHAPTER
血常规检查
01
02
03
04
红细胞计数
检测贫血、红细胞增多症等。
血红蛋白测定
组织胚胎学:血液(精品)
胞核: 分叶、S形、不规则形。
形态 胞质: 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
蓝紫色颗粒,覆盖在核上。
嗜碱性粒细胞功能
颗粒内含物:*肝素,组胺
平滑肌收缩 白三烯. 血管通透性增加 小动脉扩张
功能:参与*过敏反应.
嗜酸性粒细胞光镜图
3.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ic granulocyte) 数量: 0.5-3%
瑞氏染色
煌焦油蓝染色
网织红细胞
◆是没有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占红细胞总数的0.5%-1.5%(成人)、3%-6% ◆常规瑞氏染色和红细胞无区别; ◆煌焦油蓝染成细网状,电镜下是残留的核糖 体(具有合成 Hb 的能力); ◆在外周血中经过1天后完全成熟,核糖体消失; ◆它占红细胞总数的百分率可反映骨髓生成红 细胞的能力,对贫血的预后和诊断有意义。
中性粒细胞电镜图
功能:趋化作用和吞噬功能。
趋化作用 变形运动 吞噬细菌 杀死细菌
酸性磷酸酶 过氧化物酶 溶菌酶
脓细胞
人体白细胞(蓝 色)、其细胞核 (橙色)以及受 到进攻和包围的 细菌(红色)。
嗜碱性粒细胞光镜图
2、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ic granulocyte) 数量:0-1%
组织胚胎学
血 液
血液和淋巴分 别是在心血管 和淋巴管内流 动的液态组织。 血液称外周血, 成人约 5L, 占体 重的7%。
试验一
血液+抗凝剂 静置/离心沉淀
—血浆(55%) —白细胞、血小板 血 细 —红细胞 胞
血液的组成
红细胞 血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水( 90% ) 血浆 其它:血浆蛋白、酶、激素、
单核细胞( 3~8% )
分类依据:根据细胞质内有无特殊颗粒和 特殊颗粒的嗜色性。
组织学与胚胎学:第四章 血液
单核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血小板
4
(一)红细胞 (RBC)
正常值: 4.0—5.5×1012个/L (400万—550万个/mm3 )
大 小: 7—8.5µm 形 态: 呈双凹圆盘状 (扩大表面积) 结 构: 成熟红细胞无核,无细胞器,
第四章
血液
1
血液 在心血管内流动,属结缔组织 Blood
红细胞 血细胞
白细胞
有形成份(血小板)
细胞间质 基质(血清) (血浆) 纤维(纤维蛋白原)
2
血液的组成:血浆 血细胞 血小板
血细胞的组成:
红细胞
中性粒细胞
有粒白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白细胞
无粒白细胞 单核细胞 淋巴细胞
3
血涂片(Wright染色)
2、嗜酸性粒细胞
大小 10—15 µm 核 分2-3 叶
胞质 充满粗大、均 匀的嗜酸性颗粒 (含组胺酶等)
功能: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减轻 过敏反应;还有抗寄生虫作用。
11
3、嗜碱性粒细胞
大小 10—12 µm
核 常呈“S”形或不规则状,常被颗粒遮盖
。
胞质 含有大小不等、
分布不均的嗜 碱颗粒
(含肝素、 组胺等)。
胞质内充满了血红蛋白( Hb) 功 中♂约含12-15g , ♀约含11-14g.
贫血:RBC<300万个/mm3 或Hb<10g/100ml
6
网织红细胞
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红细胞的寿命:
平均为120天。 衰老红细胞由 ? 细胞所清除?
7
组织学与胚胎学-血液
图
镜 结 构 模 式 图
血 细 胞 和 血 小
板
光
5-1
1~3淋巴细胞4~6单核细胞 7~11中性粒细胞12~14嗜酸性粒细胞 15嗜碱性粒细胞16红细胞17血小板
5-2
图 红 细 胞 扫 描 电 镜 像
红细胞具有形态的可变性,当它们通过小于自身直径的毛细血 管时,可改变形状。这是因为红细胞膜固定在一个能变形的圆 盘状的网架结构上,称红细胞膜骨架 (erythrocytemembraneskeleton),其主要成分为血影 蛋白(spectrin)和肌动蛋白等。
表
5-1
的 正 常 值
血 细 胞 分 类
和
计
数
一、红细胞
红 细 胞 ( e r y t h r o c y te , re d b l o o d c e l l ) 在 扫 描 电 镜 下 呈 双 凹 圆盘状,直径约7.5μm,中央较薄,约1μm,周缘较厚,约 2μm(图5-2)。因此,在血涂片中,红细胞中央部呈浅红色。 这种外形特征使红细胞具有较大的表面积(约140μm2),有 利于细胞内外气体的迅速交换。
血液的有形成分约占血液容积的45%,包括 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在正常生理情况下, 血细胞和血小板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并有相对 稳定的数量。血细胞的形态、数量、百分比和 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结果称为血象(表5-1)。 患病时,血象常有显著变化,成为诊断疾病的 重要指标。Wright或Giemsa染色法染血涂 片,是最常用的观察血细胞形态的方法(图51)。
红细胞正常形态的保持需ATP供给能量,由于红细胞缺乏线粒 体,ATP由无氧酵解产生。任何导致红细胞膜骨架解体的因素, 均可使红细胞结构异常,畸形的红细胞在通过脾时,极易被巨 噬细胞吞噬清除,导致先天性溶血性贫血。
组织学与胚胎学第4章血液1课件
致密结晶体
功能:
有趋化性和变形运动的能力. 分泌物*抑制过敏反应,*杀伤寄生虫.
趋化作用
释放颗 粒内物质
变形运动 减弱过敏反应
杀伤寄生虫
3.嗜碱性粒细胞 basophilic granulocyte,basophil
(1)正常值:0~1%,数量最少 (2)形态结构:细胞呈球形。胞核分叶或S形或不规则
(1)正常值:0.5~3%
(2)形态结构: 细胞呈球形, 核常
为2叶,胞质内充满 粗大的嗜酸性颗粒。
粗大嗜酸性颗粒-溶酶体.
(组胺酶-分解组胺 芳基硫酸酯酶-灭活白三烯 阳离子蛋白
嗜酸性粒C(EM)
Eosinophilic granulocyte
嗜酸性粒C(LM)
Eosinophilic granulocyte
中性粒细胞(50~70%)
白细胞 有粒 嗜酸性粒细胞(0.5~3%)
嗜碱性粒细胞(0~1%)
淋巴细胞25~30%) 无粒
单核细胞(3~8%)
血小板—(100~300) X109/L
二、红细胞 (erythrocyte,red blood cell)
1.形态: 红细胞呈双凹圆
盘状,
血涂片中,红细 胞中央染色浅周 缘染色深。
凝血酶原 凝血酶
五、骨髓与血细胞发生
(一)发生部位:
肝 (6W)
血岛
脾 (12W)
(3W) 红骨髓 (胚胎后期与出生后)
(二)骨髓(bone marrow)
1. 分类
红骨髓: 黄骨髓:
2. 红骨髓的组成:造血组织与血窦
骨髓的结构:造血组织+血窦 1.造血组织:
网状组织-网状细胞 + 网状纤维 造血细胞-造血干细胞(少量)+ 不同 发育阶段的各类血细胞+巨噬细胞、脂肪 细胞、间充质细胞。
202X年组织胚胎学—血液
血液(xuèyè)(blood)是在心血管系统内流动的液态组 织
在成人约占体重的7%,总量约5L
血液由血浆(plasma)和血细胞(blood cell)组成
第二页,共四十六页。
血液(xuèyè)的组成
血浆
(xuè j iāng)
血小板 (100~300)109/L
白细胞 (4.0~10)109/L
(2)粒细胞发生(fāshēng)
原粒细胞 早幼粒细胞:出现(chūxiàn)嗜天青
颗粒
中幼粒细胞:出现特殊颗粒 晚幼粒细胞 成熟粒细胞
第三十六页,共四十六页。
(3)单核细胞发生(fāshēng)
起源于粒细胞-单核细胞系造血祖细胞
原单核细胞→幼单核细胞→单核细胞 炎症或免疫功能(gōngnéng)活跃时,幼单核细胞增
造血器官的演变: 卵黄囊肝、脾骨髓(ɡǔ suǐ)
骨髓:出生以后最主要的造血器官
第二十六页,共四十六页。
(一)红骨髓的结构(jiégòu)
造血组织:
网状组织—网状细胞+网状纤维
基质细胞—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脂肪细胞,间充质 细胞等,分泌体液因子,调节造血细胞的增
殖与分化
各种不同发育阶段的血细胞
三、淋巴(lín bā)
淋巴是流动在淋巴管内的液体 由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而形成,经淋巴导管最
终(zuìzhōnɡ)汇入静脉
第四十二页,共四十六页。
骨髓移植
E.D. Thomas
骨髓移植:以正常骨髓(ɡǔ suǐ)中的造血干细胞替代病理性 干细胞,重建患者的免疫和造血系统
第四十三页,共四十六页。
单 核
粒
细
细
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荐------------------------------------------------------组织胚胎学第四章血液第四章血液血液(blood)是流动于心血管内的一种特殊的结缔组织,由血浆(plasma)和血细胞(blood cell)组成。
成人的循环血容量约 5L,占体重的 7%。
从血管取少量血液加入适量抗凝剂,有形成分经自然或离心沉淀后,可分出 3 层:上层为淡黄色的液体,称血浆(plasma);下层为红细胞,中间的薄层为白细胞和血小板(图 4-1)。
血浆相当于结缔组织的细胞外基质,约占血液容积的 55%,其中 90%是水,其余为血浆蛋白(清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脂蛋白、无机盐、酶、激素和各种代谢产物。
血液流出血管后,溶解状态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解状态的纤维蛋白,凝固成血块。
血块静置后即析出淡黄色透明的液体,称血清(serum)。
血细胞约占血液容积的 45%。
光镜下观察血细胞的形态结构,通常使用 Wright 或 Giemsa 染色的血涂片标本(图 4-2)。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血细胞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并有相对稳定的数量。
血细胞形态、数量、比例和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称血象(表2-1)。
1 / 10患病时,血象常有显著变化,故检查血象对了解机体状况和诊断疾病十分重要。
表 2-1 血细胞分类和计数的正常值血细胞正常值血细胞正常值红细胞男:(4.0~5.5)1012/L 女:(3.5~5.0)1012/L 白细胞分类中性粒细胞 50%~70% 嗜酸性粒细胞0.5%~3% 白细胞(4.0~10) 109/L 嗜碱性粒细胞0%~1% 单核细胞 3%~8% 血小板 (100~300) 109/L 淋巴细胞25%~30% 图 4-1 血浆与细胞比积图 4-2 血细胞仿真图一、血细胞(一)红细胞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直径 7~8.5 m,呈双凹圆盘状,中央较薄,周缘较厚,故在血涂片标本上中央染色较浅、周缘较深(图 4-3)。
红细胞的形态使它有较大的表面积,最大限度地适应其携带 O2和 CO2的功能。
新鲜单个红细胞为黄绿色,大量红细胞使血液呈猩红色。
图 4-3 人红细胞扫描电镜像成熟红细胞无核和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hemoglobin,Hb),使红细胞呈红色。
正常成人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含量:男性为 120~150g/L,女性110~140g/L。
血红蛋白有结合与运输 O2和 CO2的功能。
红细胞的质膜固定在红细胞质膜骨架上,其主要成分为血影蛋---------------------------------------------------------------最新资料推荐------------------------------------------------------ 白和肌动蛋白等。
红细胞的形态具有可塑性,当红细胞遇到小于自身直径的毛细血管时,可改变形状,通过毛细血管后再恢复为双凹圆盘状。
红细胞质膜上有血型抗原 A 和(或)血型抗原 B,是一种糖蛋白,构成人类的 ABO 血型抗原系统,在临床输血中具有重要意义。
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 120 天。
与此同时,每天有等量红细胞从骨髓进入血液。
有些细胞内尚残留部分核糖体,用煌焦油蓝染色后呈细网状,称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
网织红细胞在血流中经过 1~3 天后完全成熟,核糖体消失。
成人血液内的网织红细胞占红细胞总数的 0.5%~1.5%,新生儿可高达3%~6%。
在骨髓造血功能发生障碍的病人,网织红细胞计数降低。
若贫血患者的网织红细胞在治疗后计数增加,说明治疗有效。
(二)白细胞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为无色有核的球形细胞,体积比红细胞大,能做变形运动,具有防御和免疫功能。
成人白细胞的正常值为(4.0~10)109/L。
男女无明显差别。
婴幼儿稍高于成人。
3 / 10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受多种生理因素的影响,如劳动、运动、饮食及妇女月经期等。
光镜下,根据白细胞胞质内有无特殊颗粒,可将其分为有粒白细胞和无粒白细胞两类(图 4-2)。
有粒白细胞又根据颗粒的嗜色性,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无粒白细胞分为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图 4-2)。
1.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ic granulocyte,neutrophil)数量最多,占白细胞总数的 50%~70%。
核染色质呈团块状。
核形态多样,有的呈弯曲杆状,称杆状核;有的呈分叶状,叶间有细丝相连,称分叶核。
核以 2~3 叶者居多。
核分叶数与细胞在血流中停留的时间长短有关,核分叶越多表明细胞越老化。
当机体受细菌严重感染时,大量中性粒细胞从骨髓进入血液,杆状核与 2 叶核的细胞增多,称核左移; 4~5 叶核的细胞增多,称核右移,表明骨髓造血功能有障碍。
中性粒细胞的胞质染成粉红色,含有许多细小的淡紫色及淡红色颗粒。
颗粒有嗜天青颗粒和特殊颗粒。
嗜天青颗粒较少,呈紫色,约占颗粒总数的20%;电镜下呈---------------------------------------------------------------最新资料推荐------------------------------------------------------ 圆形或椭圆形,是一种溶酶体,含有酸性磷酸酶和髓过氧化物酶等,能消化分解吞噬的异物(图 4-4);髓过氧化物酶是中性粒细胞的标志酶。
特殊颗粒约占颗粒总数的 80%,内含碱性磷酸酶、吞噬素、溶菌酶等。
吞噬素又称防御素具有杀菌作用。
溶菌酶能溶解细菌表面的糖蛋白。
图 4-4 三种粒细胞超微结构模式图中性粒细胞有活跃的变形运动、吞噬功能,并有很强的趋化性(chemotaxis) 。
中性粒细胞以变形运动穿出毛细血管,聚集到细菌感染部位;大量吞噬细菌后,在胞质内形成吞噬体。
吞噬体被各种水解酶、溶菌酶和其它有杀菌作用的蛋白质、多肽等成分以及经呼吸爆发过程杀死并分解消化。
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菌后,自身也死亡,成为脓细胞。
2.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ic granulocyte,eosinophil)占白细胞总数的 0.5%~3%。
核常为 2 叶,胞质内充满粗大、均匀的嗜酸性颗粒。
颗粒含有酸性磷酸酶、芳基硫酸酯酶、过氧化物酶和组胺酶等(图 4-4)。
嗜酸性粒细胞能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释放组胺酶灭活组胺,从而减弱过敏反应。
5 / 10在过敏性疾病或寄生虫感染时,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3.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ic granulocyte,basophil)数量最少,占白细胞总数的 0%~1%。
胞核分叶。
胞质内含有嗜碱性颗粒,大小不等,分布不均。
电镜下,嗜碱性颗粒内充满细小微粒(图 4-4)。
颗粒内含有肝素、组胺,胞质内含白三烯。
嗜碱性粒细胞与肥大细胞的分泌成分相同,也参与过敏反应。
4.单核细胞(monocyte)占白细胞总数 3%~8%,是体积最大的白细胞,直径 14~20 m,呈圆形或椭圆形。
核呈卵圆形、肾形或不规则形等。
染色质着色较浅。
胞质较多,含有许多细小的嗜天青颗粒。
颗粒内含过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非特异性酯酶和溶菌酶。
电镜下,细胞表面有皱褶和微绒毛,胞质内有许多吞噬泡,颗粒有溶酶体样结构(图 4-5)。
单核细胞有活跃的变形运动、明显的趋化性和一定的吞噬功能。
单核细胞在血流中停留 12~48 小时后,经毛细血管后微静脉穿出血管进入组织和体腔,进一步分化为巨噬细胞。
5.淋巴细胞(lymphocyte)占白细胞总数的 25%~30%,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
---------------------------------------------------------------最新资料推荐------------------------------------------------------ 分为小淋巴细胞、中淋巴细胞和大淋巴细胞。
小淋巴细胞数量最多,核圆形,染色质着色深,胞质很少,含少量嗜天青颗粒。
中淋巴细胞胞质较多,也可见少量嗜天青颗粒。
少数大、中淋巴细胞的核呈肾形,胞质内含有较多大嗜天青颗粒的,称大颗粒淋巴细胞(large granular lymphocyte,LGL)。
电镜下,淋巴细胞胞质内主要是大量的游离核糖体,其他细胞器均不发达(图 4-5)。
图 4-5 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超微结构模式图(三)血小板血小板(blood platelet)又称血栓细胞(thrombocyte),正常值为(100~300) 109/L。
血小板是骨髓巨核细胞胞质脱落的碎片,故无细胞核,表面有完整的质膜。
血小板呈双凸圆盘状。
在血涂片中,常呈多角形,聚集成群;中央部有蓝紫色的颗粒,称颗粒区;周边部呈均质浅蓝色,称透明区。
颗粒区有特殊颗粒、致密颗粒和少量溶酶体;特殊颗粒内含血小板因子 IV、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等;致密颗粒较小,内含 5-羟色胺、钙离子等。
透明区含微管和微丝,参与血小板形状的维持和变形。
血小板内还有开放小管系统和致密小管系统;开放小管系统的7 / 10管道与血小板质膜相连续,借此可增加血小板与血浆的接触面积,利于摄取血浆物质和释放颗粒内容物;致密小管系统是封闭的小管,能收集钙离子和合成前列腺素等(图 4-6)。
图 4-6 血小板超微结构模式图血小板参与止血和凝血过程。
血小板寿命为 7~14 天。
二、造血组织(一)造血组织的发生人最早的血细胞发生于胚胎卵黄囊的血岛。
胚胎第 6 周,从卵黄囊迁入肝的造血干细胞开始造血,第 4~5 月脾内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各种血细胞。
从胚胎后期至生后,骨髓成为主要的造血器官,并保持终生。
(二)骨髓骨髓位于骨髓腔中,占体重的 4%~6%,是人体最大的造血器官(图 4-7)。
骨髓分红骨髓和黄骨髓。
图 4-7 骨髓组织结构红骨髓主要由造血组织和血窦构成,造血组织位于血窦之间。
1.造血组织主要由网状组织和造血细胞组成。
网状细胞和网状纤维构成造血组织的网架。
网孔中充满不同发育阶段的各种血细胞,以及少量造血干细胞、巨噬细胞、脂肪细胞和间充质细胞等。
造血细胞赖以生长发育的内环境,称造血诱导微环境(hemopoietic inductive microenvironment,HIM)。
---------------------------------------------------------------最新资料推荐------------------------------------------------------ 造血诱导微环境由骨髓神经成分、微血管系统、纤维、基质以及各类基质细胞等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