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血管训练教案
初中生物血管训练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人体循环系统的构成和功能;2. 掌握血管的分类和结构特点;3. 认识血管在循环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1. 血管的分类;2. 血管的结构特点;3. 血管在循环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1. 血管的内膜、中膜和外膜的结构和功能;2. 血管壁的厚度和弹性的关系;3. 血管在循环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1. 教材《初中生物》相关知识点;2. 实验器材:玻璃管、水管、吸水器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老师向学生简单介绍人体循环系统的构成和功能,引导学生思考血管在人体循环系统中的作用。
二、讲解(15分钟)1. 讲解血管的分类及结构特点;2. 讲解血管内膜、中膜和外膜的结构和功能;3. 讲解血管壁的厚度和弹性的关系。
三、实验操作(20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用玻璃管、水管和吸水器模拟血管的实验,观察血管的特点;2.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回答相关问题,加深对血管结构的理解。
四、讨论(10分钟)老师和学生共同讨论血管在循环系统中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血管与其他组织器官之间的协调关系。
五、总结(5分钟)老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血管在人体循环系统中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勤加练习,加深对血管的理解。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写一份关于血管的小结,包括血管的分类、结构特点和在循环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血管的分类、结构特点和在循环系统中的作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实验操作使学生通过实践感受血管的特点,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血管的认识。
希望学生能够在课后深入思考和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教案第四章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教案教学设计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特点和功能。
-梳理血液循环系统中血管的分布和血流方向。
2.学生活动:
-学生积极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检测,查找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设计: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个血管模型和观察任务。
-各小组观察血管模型,讨论并记录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特点和功能。
2.学生互动:
-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观察结果,共同分析血管的特点。
-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3.教师指导: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撰写一篇关于血管健康的科普文章,内容需包括血管的分类、功能、常见疾病及预防方法等。文章要求语言简练、通俗易懂,字数在500字左右,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传播科普知识。
6.收集与血管相关的成语、典故或名人名言,并简要阐述其与血管知识的联系。通过这一作业,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2.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并列举三种不同类型的血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分析其作用原理,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3.分组进行课外研究,每组选择一种血管疾病,了解其病因、症状及预防措施,制作成PPT或手抄报,并在下节课进行分享,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4.设计一个关于血管的实验方案,以探究血管的特点或功能。实验方案需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材料和预期结果。在下节课上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动手操作能力。
3.教师指导:
教学设计4:4.4.2血流的管道——血管
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1.教材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鲁教版五四制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
2.目标确立(1)教材分析。
完整的血液循环系统是由血液、血管和心脏共同构成的。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了有关血液组成、血细胞的分类和功能的基础上,以“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动流情况实验”为载体,重点探究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本节内容与前面所学血液知识联系紧密,也为下一节心脏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在本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按照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我认为本节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非常重要。
教师应先转变学生以往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通过观察实验交流合作获得感性知识,通过师生思维对话,生生思维对话将感性认识提升为理论知识,从而能够成功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这三种血管和他们的结构和功能特点,以此为依据将本节课划分为两课时。
本实验在实验操作和观察技能上要求较高,学生操作有困难,课前可以先布置学生回顾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在实验操作过程中优化组合小组成员,以小组合作方式突破难点。
在观察环节可以设置“导学案”,降低学生发现问题的难度。
高科技数码显微镜的引入,改变了传统显微镜仅限于个人在显微镜下观察物象的局限,每个同学观察到的物象都可以通过数字的形式传到大屏幕上,做到资源共享、师生共析。
(2)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好奇心比较强,喜欢动手,对探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但是很多同学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动手技能也比较差,需要通过老师的指导和小组合作学习来完成。
例如:学生观察到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情况后,很容易满足于这一点而不再深入比较不同的血管内血液流动的特点,甚至有的学生并不知道比较什么,如何才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
处理这个问题时,我根据学生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采用部分环节用“学案导学”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设置台阶,给予必要的引导,降低了学生发现问题的难度,同时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我还采用两小队竞赛的方式,比比那一个小队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多,谁是观察细致入微的小实验家等等,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将探究落到实处。
《观察血管》幼儿园教案
观察血管幼儿园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血管的基本结构和作用。
2.培养孩子们观察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3.增强孩子们的美术表现力。
教学内容1.血管的分类:静脉和动脉。
2.观察血管:通过图片和动画等形式展示血管的基本结构和运作方式,让孩子们理解血液在身体中运行的过程。
3.绘制血管:引导孩子们用颜色笔和纸绘制血管,并在交流中深化对血管的理解。
教学方法1.图片和动画教学法: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动画展示血管的结构和运行方式,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2.问答教学法:带着问题进行教学,引导孩子们思考和交流,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颜色笔和纸绘制教学法:通过手工制作,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和感受血管的形态特征,增强他们的艺术感悟和表现力。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1.导入:通过问题导入,如“我们身体里有哪些东西跑来跑去?”2.认识血管:逐一介绍动脉和静脉的特征及其功能。
3.观察血管:通过图片和动画等形式展示血管的运行方式、结构特点和运作原理。
4.提问:让孩子们向前走,观察手臂处的静脉、动脉等血管,观察它们和身体的关系。
5.回答问题:引导孩子们回答既定问题,如“动脉和静脉之间有什么区别?”等。
第二课时:1.导入:通过问题导入,如“你们能画出身体内的血管吗?”2.绘制血管:引导孩子们使用颜色笔和纸,在教师指导下绘制手臂处的血管、心脏等身体内部图像。
3.互相交流:在完成绘制的同时,引导孩子们与同伴交流自己画的血管的特点和风格。
4.分享:邀请孩子们展示自己画的血管,引导他们讲述自己的绘画故事。
教学效果1.通过图片和动画等形式,孩子们掌握了血管的基本结构和运作原理,达到了教学目的。
2.孩子们通过颜色笔和纸绘制血管,了解了血管的形态特征,增强了他们的美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悟。
3.绘制过程中,孩子们互相交流,提高了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注意事项1.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孩子们的情绪,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方式,保证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2.绘制血管时,要细心观察画面和标注血管的位置和特点,保证画面的准确性和美学价值。
心血管病学教学设计
心血管病学概述
心血管病学定义
研究心脏和血管疾病的病因、病 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和预防的医学分支。
心血管病学重要性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死 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掌握心血管 病学知识对医学生及临床医生至 关重要。
教学目标与要求
01
02
03
知识目标
掌握心血管疾病的基本概 念、分类、病理生理、临 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
药物选择
针对心血管疾病的不同类型,选择合适的药物,如降压药、降脂药、抗心律失 常药等。同时,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禁忌症,确保用药安全。
非药物治疗手段
介入治疗
如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支架植 入术等,通过导管技术直接对病
变部位进行治疗。
手术治疗
对于某些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如心 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可能 需要通过手术治疗来纠正心脏结构 异常或恢复心脏功能。
心脏功能
心脏是循环系统的动力器官, 通过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在血
管中循环流动。
血管分类及特点
动脉
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 身各部位的血管,管壁
较厚,弹性大。
静脉
将血液从全身各部位输 送回心脏的血管,管壁
较薄,弹性小。
毛细血管
连接动脉和静脉的细小 血管,管壁极薄,通透
性大。
血管功能
血管是血液流动的管道 ,通过收缩和舒张调节
疗和生活方式调整。
02
心理疏导
针对患者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 题,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帮助
患者缓解负面情绪。
04
心理治疗
对于心理问题严重的患者,可推 荐专业心理治疗师进行心理治疗
。
家属参与和合作
家属教育 家属心理支持 家属参与护理 家属合作与沟通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血管》教学设计-经典教学教辅文档[1]
《人体内物资的运输──血管》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初中生物在义务教育新课标中的次要任务是培养先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根据,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三个领域构建先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并留意了三个领域的平衡和谐和。
加强对先生理论能力、探求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精简教学内容,减轻先生负担。
一切教学要有益于先生的自动学习和全面发展,有益于推进本质教育,有益于构建和谐校园师生关系为准绳。
根据我所教的班级先生特点进行预先分析,确定教学活动方案,有针对性地经过对教学活动的规划和组织实行,使教学活动的程序得到有序的安排,并达到进步先生获得知识、技能和爱好学习生物学的兴味。
二、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堂课是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材第十五章第一节,本章首先介绍了血管,然后再讲心脏与血液和人体的血液循环。
这样先生能从学习中了解到本章内容与消费、生活毫不相关,更有益于初二年级先生全面了解血液、心脏及血液循环零碎。
因而,理解和掌握本节内容就非常的重要,血管的结构特点和功能是本章内容的基础,血管这一节内容,重在观察与实验,知识本身富有内容但也容易操作,先生的学习生物兴味,会在课堂演示实验的观察与老师的讲授中不断上升。
本节的教学重难点是动脉、静脉、毛细血管三种血管结构与功能。
2.学情分析八年级先生,之前学习过自然学科和一年的生物课,已具备了必然基础知识,课堂上学习了生物学探求的普通方法,初步具备了必然的思想、观察和分析成绩的能力,在上课的过程中能与老师积极合作。
先生对学习生物的热情较高,恪守纪律和尊重老师,爱好提出成绩并富于想象,反应快捷,动手动脑能力较强。
先生对人体进行生命活动时,必须不断的获得物资和能量有必然的认识和了解;对血液循环的作用,大致过程和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等概念也有必然的认识和生活体验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脉搏及“切脉”。
(2)掌握三种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3)血液在这三种血管的流动特点。
初中生物毛细血管教案
初中生物毛细血管教案
教学重点: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了解毛细血管与血液循环的关系。
教学准备:教案、多媒体设备、图片或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让学生观看一个有关毛细血管的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对毛细血管的兴趣。
2. 提问激发学生思考:毛细血管在人体中起到什么作用?为什么毛细血管在血液循环系统
中如此重要?
二、学习
1. 讲解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毛细血管是血管系统中最小的血管,具有微血管功能,壁薄、分布广泛,主要负责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交换。
2. 讲解毛细血管的功能:毛细血管在人体循环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能够将氧气和营养物
质从血液输送到身体各个组织细胞中,并将代谢废物从细胞排出,保持身体内部环境的稳定。
3. 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三、练习
1. 让学生观察显微镜下的毛细血管图片,描述其形态特点。
2. 设计一些与毛细血管相关的问题,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加深对毛细血管的理解。
四、总结
1. 小结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强调其在人体循环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2. 帮助学生理解毛细血管与血液循环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毛细血管功能失常会对身
体健康造成什么影响。
五、作业
布置有关毛细血管的作业,如制作海报、写作文等,加深对毛细血管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认识到毛细血管在人体循环系统中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通过实物展示和讨论交流,在动手操作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血管教案初中生物
血管教案初中生物
教学内容:
1. 血管的概念和作用
2. 血管的种类和结构
3. 血管在循环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 了解血管的定义和作用
2. 掌握各种血管的种类和结构
3. 理解血管在循环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1. 血管的种类和结构
2. 血管在循环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1. PPT或教学板书
2. 模型或图片展示血管的结构
3. 学生课前阅读课本相关内容
教学过程:
1. 导入:用图片或模型展示血管的结构,向学生解释血管的作用和重要性。
2. 学习血管的种类和结构:通过PPT或板书介绍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区别并让学生做简单分类。
3. 讨论血管在循环系统中的作用:让学生回顾心脏的循环过程,并探讨血管在输送血液、调节血压等方面的作用。
4. 深化学习:让学生做一些相关的实验活动,如观察显微镜下的血管切片或在教学中心进行模拟实验。
5. 总结:让学生总结所学知识,强调血管在维持身体健康中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或写一篇关于血管的作用和重要性的小结。
扩展活动:邀请医生或相关专家来学校讲解血管相关知识,或组织学生参观医院或实验室,深入了解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全面了解血管的定义、种类和作用,并且能
够通过实验活动加深对血管的理解。
在课后作业和扩展活动中,加强对知识的巩固和应用。
初中生物教案血管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教案血管教学设计
主题:血管
年级:初中
所需时间:2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道人体内的主要血管有哪些,了解它们的结构和功能。
2. 理解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区别和联系。
3. 掌握血管系统在人体内的运输功能。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顾人体循环系统,了解血管在其中的作用。
2. 学习:讲解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它们在人体内的位置和作用。
3. 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区别和联系,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4. 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梳理学生的理解情况。
第二课时
1. 复习:通过提问或闯关游戏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2. 学习:继续讲解血管系统在人体内的运输功能,包括血液中的成分和循环过程。
3. 实验: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血管在人体内的运输功能,从而加深对血管的理解。
4.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再次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
5. 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整理所学内容,写一份关于血管系统的总结性文章。
教学资源:
1. 教学PPT、图片或视频资料。
2. 实验器材及化学试剂。
3. 相关教材和教辅资料。
评估方法:
1. 考察学生在讨论和实验中的表现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2. 收集学生写的作业,评估他们对血管系统的掌握程度。
拓展延伸:
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医院或健康展览,让他们更直观地了解血管系统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4.2《血流的管道—血管》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出示一颗跳动的心脏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大家知道心脏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吗?”
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那么血液循环的管道是什么呢?”
3.教师揭示答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是血液循环的管道——血管。”(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知,500字
c.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血管的特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拓展与延伸:
a.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血管疾病的成因、危害及预防措施,提高学生的健康素养。
b.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巩固所学知识,并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4.课堂总结与评价:
a.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包括课堂表现、小组合作、实验操作等方面。
1.教师简要介绍血管的分类,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2.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展示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各自的特点。
3.教师详细讲解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功能及分布,强调其在血液循环中的作用。
4.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做好笔记,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问题,如:“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特点有哪些?”
4.课后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绘制血管模式图,加深对血管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血管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绘制血管模式图: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利用彩笔、纸张等材料,绘制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模式图。在绘制过程中,注意体现血管的结构特点,如动脉的弹性纤维、静脉的瓣膜等。
(二)过程与方法
初中生物血管特点教案
初中生物血管特点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血管的组成和结构2. 掌握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特点和功能3. 能够描述血液在血管中的循环过程教学重点:1. 血管的组成和结构2. 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特点和功能教学难点:1. 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区别和联系2. 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过程教学准备:1. 教材《初中生物》2. 幻灯片或实物模型展示血管结构3. 血管结构示意图4. 讲义和练习题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介绍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功能,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二、讲解血管的组成和结构(15分钟)1. 讲解血管的组成和结构,包括血管壁的三层结构和血管的分支情况。
2. 展示血管结构示意图,让学生了解血管的具体结构。
三、探讨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特点和功能(20分钟)1. 分别介绍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特点和功能。
2. 通过实例或图片展示,让学生理解不同类型血管的作用和特点。
四、讨论血液在血管中的循环过程(15分钟)1. 讲解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过程,包括心脏的跳动和血液在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之间的循环。
2. 引导学生描述血液在血管中的循环过程,巩固所学知识。
五、练习与讨论(1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练习题,检验他们对血管特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讨论答案,并指导学生解决问题。
六、课堂总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血管的重要性和功能。
七、作业布置布置作业,对学生的知识进行巩固和拓展。
教学延伸:可以请学生做实验,观察鸡脖子等动物的血管组织,并进行相关讨论和总结。
教学反思:本课程设计着重讲解血管的结构和功能,通过图片和实例展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血管的特点。
教学中能加入更多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4.4.2血流的管道——血管教学设计 生物七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课题名称:血流的管道——血管授课人:课时:1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二节。
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流动的组织——血液》,血液是运输氧气和营养物质、二氧化碳和代谢废物的载体,而血液在身体里的流动需要血管来实现。
因此,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了血液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以实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为载体,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这三种血管和它们的结构、功能特点。
本节内容与前面所学血液知识联系紧密,同时为下一节心脏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在本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探究兴趣浓厚,但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动手技能较差。
此外,学生对显微镜的使用有着一定的基础,并具有初步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1、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尝试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现象并找到三种血管。
(二)能力1、通过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现象,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
2、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分辨血液在三种血管内的流动情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现象,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命奥秘的精神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动脉、静脉与毛细血管的特点与功能。
2、分辨血液在三种血管内的流动情况。
(二)教学难点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现象,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五、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教师教学行为学生表现设计意图考察目标环节具体内容新课导入引入(3min)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流动的组织——血液,知道了血液的组成是多样的。
其实,血液从我们人体内出来的情况也是多样的。
比如,去医院采集指血的时候,血液是从指尖渗出来的;抽血的时候,血液是流出来的;而伤到某些部位的时候,血液是喷出来的。
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的出血情况呢?这就和伤及的血管类型有关了。
4.4.2血流的管道血管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
4.小组讨论作业:安排学生分组,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讨论一个与血管相关的主题,如:“如何保持血管健康?”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资料搜集、整理,并在下节课上进行汇报。此类作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7.家庭作业:布置一份综合性的家庭作业,涵盖本节课所学知识点。要求学生在课后独立完成,家长协助检查。通过家庭作业,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血管在人体健康中的重要性。
6.课后作业:布置与血管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7.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实验报告、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价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了解了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但对于血管这一具体主题,他们的认识尚浅。学生在学习血管相关知识时,可能存在以下问题:对血管类型的区分模糊,对血管功能理解不深,对血流动力学原理感到抽象难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4.4.2血流的管道血管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血管的类型、结构及其功能,掌握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特点和分布。
2.学会观察和描述血管的结构特点,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血管。
3.了解血流动力学原理,理解血管在血液循环中的作用。
4.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血管相关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生命奥秘的欲望。
2.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关注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设计:血管
血管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不论是营养物质的运输还是代谢废物的排出主要是由人体的血液循环来完成。
血液主要是在血管和心脏中循环流动,因此,血管作为运输物质的主要器官之一,是学好后面知识的基础。
让学生理解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是怎样与其功能相适应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而在显微镜下辨认三种血管是本节课的难点。
学生分析
本节课是从观察“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现象”入手,以使学生获得对血管的感性认识。
学生对实验有极大的兴趣,但往往停留于表面现象,不求甚解,不善于思考和总结,需要多加指导和点拨。
设计理念
体现以学生为本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从学生的感性知识入手,逐步上升到理性归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促使学生用学到的生理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增加了其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说出血管的种类和结构特点。
2.概述各种血管的功能及分布。
3.描述毛细血管的特点,解释其结构与它有利于物质交换的功能是相适应的。
技能性目标:尝试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情况。
情感性目标:体验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现象,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课时安排
本节内容需要一小时完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尾鳍色素少的活小鱼、显微镜、培养皿、棉花或纱布、盛有清
水的烧杯、绷带、投影仪。
教学过程。
血管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血管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
1、对人体血管系统的结构及功能进行全面了解,知道血管的种类、分布、构成和作用;
2、了解血液循环的过程、机制和影响因素,掌握检查血液循环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快速有效地进行学习血管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内容
人体血管系统的结构、血管的功能、循环系统的过程和影响因素、检查血液循环的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三、教学方法
1、讲授:通过结合幻灯片、教材和图解讲解,使学生对血管的结构、功能和作用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2、实验操作:将学生按照人体的血管分布模型对其进行实际操作,如触摸、检查以及分析等方面进行学习。
3、案例分析:通过教师提供一些血管相关的案例,进行学生的分析深化他们对血管方面知识的了解。
四、教具准备
1、人体血管分布的模型。
2、幻灯片、教材和图解等教学辅助材料。
3、血管相关的案例。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讲授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法,这种授课方式优点是既能使学生了解理论知识,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加深对血管相关知识的了解。
在实验操作环节中,老师也会耐心的指导学生怎样按照人体血管分布模型去进行相应的实验操作。
但是在授课时,由于教材中不同血管结构相对重要程度的不同,有时会导致重点
讲解不够清晰,使学生容易混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重点加强,并适用不同的案例加深学生对血管系统的理解。
总之,针对血管系统教学,需要切实地将基础原理的讲解和实验操作相结合,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适应学生的学习状况,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生理学教学设计心血管系统功能
动脉
管壁较薄,弹性较差,主要功能是收集血液并返回心脏。
静脉
连接动脉和静脉的细小血管,管壁仅由单层内皮细胞构成,是血液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毛细血管
血液在血管中以层状流动,各层之间互不干扰,有利于保持血液的稳定流动。
层流
在某些情况下,如血管分支或狭窄处,血液流动可能形成涡旋,增加血流阻力。
涡流
心电图监测
通过血压监测运动中血管阻力和血容量的变化,以评估血管功能和血液循环状态。
血压监测
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运动中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以评估心脏泵血能力和心肌收缩力等情况。
超声心动图检查
08
CHAPTERBiblioteka 总结与展望AB
C
D
心血管系统微观机制研究
深入探索心血管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及信号传导机制。
02
CHAPTER
心血管系统概述
心脏
心脏是心血管系统的核心,它是一个四腔心,由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组成,负责泵血。
血管
血管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动脉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静脉则将血液从器官和组织输送回心脏,毛细血管则连接动脉和静脉,实现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
血液
受心脏收缩力、血管阻力和血管弹性等多种因素影响,不同部位的血流速度有所不同。
血流速度
血管壁中的平滑肌细胞具有收缩和舒张功能,可调节血管的管径和血流阻力。
血管平滑肌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通过释放不同的神经递质来调节血管平滑肌的收缩和舒张。
神经调节
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体液因素可通过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的受体来调节血管的舒缩功能。
维持内环境稳定
心血管系统通过调节血液的流量、血压、血液成分等,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保证各个器官和组织的正常生理功能。
初中生物苏教版教案血管
初中生物苏教版教案血管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2. 掌握主要血管类型及其作用;
3. 能够描述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过程。
教学重点: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描述血流在毛细血管中的流动过程。
教学准备:
1. 教材:《苏教版》初中生物教材;
2. 教具:投影仪、PPT、人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引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幅人体血管系统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血管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二、讲解血管的结构和功能(10分钟)
1. 血管的结构: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2. 血管的功能:输送氧气、营养物质和废物。
三、学生探究(15分钟)
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血管的作用,并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说明。
2. 实验: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毛细血管的结构,并了解其在血液循环中的重要性。
四、总结(5分钟)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回答相关问题。
五、作业布置(5分钟)
1. 给学生布置任务:完成课后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2. 提出问题:请学生思考血管疾病对健康会有哪些影响。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血管的结构和功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在学习过程中积累了相关实践经验。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引入更多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血管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
人教版初中生物血管教案
人教版初中生物血管教案
教学内容:血管
教学目标:
1.了解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2.掌握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区别;
3.能够描述人体循环系统的运作过程;
4.培养学生对自己身体的关注和保健意识。
教学重点: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区别。
教学难点:理解人体循环系统的运作过程。
教学准备:教科书、图片、PPT等教学辅助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出示一幅展示全身血管系统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并引入本节课的话题。
二、讲解
1. 血管的结构和功能:讲解血管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并引导学生讨论血管在人体循环系统中的作用。
2. 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区别:讲解三种不同类型的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并让学生区分它们的特点。
三、实验
老师带领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类型的血管在显微镜下的形态特点,并让学生探究不同类型的血管在人体循环系统中的作用。
四、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互相学习,加深对血管的认识。
五、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血管在人体循环系统中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和维护自己的血管健康。
六、作业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制作一个关于血管的海报,介绍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并强调保护血管健康的重要性。
七、反馈
下节课开始前,老师可以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和反馈,帮助他们进一步加深对血管的理解和认识。
【教案结束】。
初中生物血管标准教案设计
初中生物血管标准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理解血管的定义、分类和功能。
2. 掌握三种血管(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3. 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血管,并了解其在人体血液循环中的作用。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其对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1. 血管的定义和分类2. 动脉的结构特点和功能3. 静脉的结构特点和功能4. 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和功能5. 血管疾病的预防和管理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人体血液循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血液循环中,除了心脏,还有什么重要的组成部分?”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血管的定义、分类和功能。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血管的定义和分类,强调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在血液循环中的作用。
2. 详细讲解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结合图示进行分析。
3.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人体需要不同类型的血管?”四、课堂互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展示他们对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理解,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提问。
2. 教师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案例分析(15分钟)1. 给学生呈现一些血管疾病的案例,让学生了解血管疾病对人体的危害。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预防血管疾病?”3. 讲解血管疾病的预防和管理工作,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 学生整理笔记,巩固所学知识。
七、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绘制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图,并标注其功能。
2. 结合家庭作业,了解一种血管疾病,下节课分享给同学。
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堂笔记,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互动中的表现,评估其对血管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初中生物血管标准教案设计
初中生物血管标准教案设计目标:1. 了解血管的结构和类型;2. 掌握血管在循环系统中的作用;3. 理解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描述血管的结构和分类;2. 学生能够解释血管在人体循环系统中的作用;3. 学生能够说明一些血管疾病的发生原因和预防方法。
教学重点:1. 血管的结构和类型;2. 血管在循环系统中的作用;3. 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教学难点:1. 血管内膜、中膜、外膜的结构和功能;2. 血管收缩和舒张的调节机制。
教学准备:1. 教材:《初中生物教材》;2. 多媒体教学设备;3. 血管模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老师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关于血管的图片,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然后让学生回答问题:你知道血管有哪些功能吗?二、讲授(15分钟)1. 血管的结构和类型:老师向学生介绍血管的结构,包括内膜、中膜、外膜,以及静脉、动脉和毛细血管的区别。
然后让学生观察血管模型,加深理解。
2. 血管在循环系统中的作用:通过示意图和动画,讲解血管在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排泄代谢产物等方面的作用。
三、练习(15分钟)1. 向学生出示几道选择题和解答题,让学生巩固对血管结构和功能的理解。
2. 讨论一些血管疾病的原因和预防方法,引导学生思考。
四、总结(5分钟)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强调血管疾病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查阅资料,了解一种血管疾病的病因和预防措施,并撰写一篇简短的报告。
六、板书设计血管的结构和类型:- 内膜、中膜、外膜- 静脉、动脉、毛细血管血管的功能:- 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 排泄代谢产物血管疾病:- 预防措施补充说明:教案设计中需注意语言简洁、逻辑清晰,尽量使用图片、动画等多媒体手段来引导学生理解,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
教
学
设
计
兰陵县第二实验中学尹永安
2018年4月
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
【设计思想】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突破口,摆脱“以学科为中心”和“以知识为中心”的束缚。
因此,制定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新课程理念的体现和贯彻,全面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落实“三维目标”,坚持“五个贯穿始终”,精心研究课堂教学“X”环节,有效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进而促进学生全员发展、和谐发展、自主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七年级下册生物学教科书(人教版)第四章,第一节介绍了血液,第二节讲述血管,第三节是心脏与血液循环,第四节介绍血型和输血原则。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了有关血液组成、血细胞的分类和功能的基础上,以“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实验”为载体,重点探究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本节内容与前面所学血液知识联系紧密,也为下一节心脏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在本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好奇心比较强,喜欢动手,对探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但是很多同学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动手技能也比较差,需要通过老师的指导和小组合作学习来完成。
例如:学生观察到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情况后,很容易满足于找到血管而不再深入比较不同的血管内血液流动的特点。
因此,我根据学生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以导学案为抓手,设计了8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做实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尝试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血管结构和功能的学习,掌握认识和区分三种血管
2.通过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关爱生命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动脉、毛细血管、静脉三种血管结构与功能的教学
【教学难点】
1.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并区分三种血管
2.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思想的培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策略与方法】
关于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在开展实验前先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本实验的目的要求和方法步骤。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点拨:一是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观察到小鱼尾鳍的末端,这个地方容易找到毛细血管,它的内径只容许红细胞单行通过,便于识别。
然后,边观察边缓缓地移动培养皿,以便根据血流的情况分别找到小动脉和小静脉;二是注意提醒学生应经常用滴管往棉絮上滴水,让鱼鳃始终保持湿润,以便使小鱼少受伤害。
关于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的教学:可以结合导学案中设计的表格进行教学。
重点讲解如何三种血管?通过让学生摸一摸自己的颈部或腕部动脉的搏动,看一看手臂上的“青筋”等,增强学生对动脉和静脉的感性认识。
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医生在给病人打点滴时针头插入的是什么血管,为什么是这种血管等,从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动静脉不同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1)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材料用具。
(2)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
【板书设计】
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
一.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二.三种血管
包裹安放观察动脉毛细血管静脉
心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