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活着_以生命叙事

合集下载

中国文学作品《活着》的评论

中国文学作品《活着》的评论

中国文学作品《活着》的评论
《活着》是中国著名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该作品通过一个农民的生命历程,反映了中国农村的苦难与命运,同时也探讨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这部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独特的叙事方式和细腻的情感描写,深受国内外读者的欢迎和赞誉。

首先,作品的思想内涵非常深刻。

小说通过主人公福贵的命运转折,展现了中国农村在二十世纪的历史变迁,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

小说中所呈现的家庭、宗族、社会等关系,以及人与命运的抗争,都引发了读者深刻的思考和探索。

其次,小说的叙事方式独特而生动。

余华通过精细的描写,展现了人物的复杂性和内在的矛盾。

他善于用一些具象的细节和场景,表达人物的情感和心理状态,使得小说更具有感染力和生动性。

此外,小说还采用了不同的叙述手法,如流水账式的叙述、梦境式的叙述等,这些手法为小说增加了新的魅力和趣味。

最后,小说的情感描写非常细腻。

福贵作为主人公,承受了生命的磨难和命运的不公,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生命的热爱和信仰。

小说中所呈现的人物形象,既有痛苦的悲剧,也有微笑的喜剧。

这些情感细节使得小说更具有感染力和感人性,让读者在阅读中深深地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和人性的美
好。

总之,《活着》是一部充满深刻思想、独特叙事和细腻情感的文学佳作。

小说所揭示的人生真相和生命价值,引人深思和探究。

在阅读中,读者可以与主人公一起感受生命的重量和生存的困境,也可以从小说中领悟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也是该作品受到国内外读者追捧的原因之一。

初二叙事作文《生命》900字(共10页PPT)

初二叙事作文《生命》900字(共10页PPT)

天堂 这样,那星星点点
痕迹 中找到属于自己的
,并以此
世界 昭告
——这里,我来过。
关键词:人能,感觉,日子,时刻,
天堂,人间,星星点点,痕迹,世界,活 着,把握,享受,扼住,变得,失去,抱 怨,拥有,喧嚣,想要,俯视,找到,属 于,昭告,美好,倒霉,美妙。
初二叙事作文《生命》
初二叙事作文
生命
900字
生活不在过去,更不在未来,生 活只能存在于当下。如果你深陷于流
心念 转不停的
和欲望里,不是在
痴情过去,就是在规划未来,
唯独没有认真地、专注地感受此时此 刻的生活,感受此时此刻的蓝天、白
奇 云,你对生命中所有最本真的
迹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那么你就
约会 错过了与生活的
如此,当生
结果。
关键词:年轻人,杂念,禅师,结
果,困于,吃饭,睡觉,拜访,告诉,需 要,修炼,反问。
初二叙事作文《生命》
一般人吃饭时,左顾右盼,想这想那,
千般计较,万般思索;睡觉
时,颠倒梦寐,梦这梦那,思绪万
千。修行的人,吃饭就是吃饭,睡觉 就是睡觉,别无他念啊!”
朋友 这段时间有
问我“你说,
自杀的人是想通了还是想不通呢?”
两者,虚幻,地球,不能,安于,缺乏, 给予,掌握,实现,应许,拥有,尊重, 不同。
初二叙事作文《生命》
父母 在
的安排下,我的生命成
了—上学,读书,学习知识。
我也生活着,为我的理想和目
标活着。或许有时我不为自己活着,
也许有时我不快乐,但我很愿意继续 这样生活下去,作为一个人,被邀请
地球 到
来走一遭已经是很幸运了。
了许多,竟让一个才活了十几年的小

余华活着解读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1)

余华活着解读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1)

余华活着解读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1)余华的小说《活着》是关于一个普通村民福贵的生命历程,不仅展现出中国农民的艰辛生活,也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

下面,通过对《活着》的解读,来探讨其中的文学价值和意义。

一、题材的挑选余华选择农民生活为题材,并选取一个普通农民福贵的生命历程为故事主线,向读者展现农民的苦难和抗争。

这种题材和主线选择避免了过于深奥的哲学探讨、社会政治阶级斗争等话题,而是从其中一个普通人的生命中剥离出来的经验和心路历程中,体现出人性之美、尊严之重,以及在面对曲折命运时的勇气和乐观精神。

二、叙事手法小说的叙事方式非常简洁明了,以福贵的视角展开。

余华采取显而易见的人物刻画、事件铺陈方式,让读者对角色和场景一目了然。

通过叙事来呈现这一段历程及其中的感受,比如叙述父亲挂在树上、弟弟死在水塘等痛苦体验,阐述了一个农民家庭在现实中,所面对的无情、不幸及命运的残酷和无常。

三、人物塑造在小说中,福贵是一个不断遭受苦难但依然坚强的人。

他经历了种种磨难,失去了父母、妻子、儿子,却还是要面对生活。

小说没有描述他是一个英雄、甚至没有表现出英雄主义,在他的行动中反映出他对生命的憧憬,对幸福的渴望,对坚持的决心。

小说让人们能够感悟到生命的本质和价值,也同时展现贫困人民的心路历程。

四、深层含义整个小说中,福贵被人们逼迫逼迫逼迫逼迫逼迫逼迫逼迫逼迫逼迫逼迫逼迫逼迫逼迫离不开吃、喝、拉便便等基本需求,是中华民族土地灵魂的体现。

而他所经历的苦难,在合理的制度下是完全不应该出现的。

福贵在小说中的经历可以说是一个挑战文明的人性悲歌,同时自然界对人性的惩罚与教育。

福贵的遭遇意义着中国社会进程的一笔记载,更着重阐释微不足道的“小人物”背后隐含着政治动乱和历史重压、大时代的生动描绘。

总之,余华的小说《活着》以一个普通的农民生命为视角,通过叙事手法和人物塑造,呈现出中国农民的生存现状和苦难,并深刻阐释了人性的主题。

小说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为中国的现实面貌提供了诸多有价值的思考。

生命叙事作文(15篇)

生命叙事作文(15篇)

生命叙事作文(15篇)生命叙事作文(15篇)生命叙事作文1星星是梦的弦,云彩是美的韵;丝丝柔柔是水中最美妙的声;难忘那夏夜的星空,轻描淡影,一丝妙意的紫,几许可人的蓝;缀上一串波纹,便构成世间最美妙的夜色......摇曳的窗纱下,我细细品味着《童年》这本书,不禁泪流满面。

当目光定格在最后一个字眼时,我的心中竟是一片释然,生活在温暖家庭中,我不曾经历过阿廖沙那一场又一场充满恨与怒的家庭分离,也不曾感受过他那一次又一次滴血的内心。

而我呢从来就不曾理解过爸爸妈妈,也从来没想过去学会独立,不曾当心过有一天要独自生活。

但是,也许上天不会不顾及苦命人的心,阿廖沙在一场场的黑暗中,从此学会了坚强与独立,而我,也明白了很多。

泰戈尔曾说:“年轻的时候,我的生命犹如一朵鲜花,当和煦的阳光到她的门前乞讨,她便从那富丽繁华中摇落一两片花瓣。

丝毫也不觉得有任何损失。

如今青春已逝,我的生命犹如一枚坚果,已无物可施,只等候着把自己彻底奉献,连同那甜蜜的重负。

”我们还在成长,世界已如同洪水涌进生命,我感到所有的星星在灵魂的夜幕中闪耀,美丽的花儿在身体里正徐徐绽开。

而成长的燥动正如一缕熏香在我的心中冉冉升起,《童年》这本书已深掘我内心的需要,安抚那永无静止的生命拍打羽翼时的燥动和拥挤时光的轰鸣。

这个宁静的夜晚,坐在窗前,我似乎明白了许多,生活中,困难中,要学会独立与坚强。

假如在经历一切困难下,你学会了阿廖沙的独立与坚强,那人生就不会再孤寂了......《童年》,它像典雅清丽的那朵幽兰,她含笑迎风楚楚动人,用缕缕芳香默默浸湿着我的心房,给予了我高贵而坚韧的人格力量,书中那些永不磨灭的人生光辉将会在一个个的黑暗夜里为我照明。

生命叙事作文2中午,太阳火辣辣地烤着大地,蝉在树上不停地叫着:“热死了—热死了。

”黄狗热得直吐舌头,我更是热得汗流浃背,赶紧向妈妈要钱去买冷饮。

正当我走过菜市场时,发现市场门口有一个人在卖青蛙,多可怜的青蛙呀!只见它们被关在封口的网袋里,让人感到没有一丝生机,我不由自主地停住了脚步,嘴里嘀咕着:“青蛙是益虫,专吃庄稼田里的害虫,是庄稼丰收的保护神啊!青蛙又是国家三级保护动物,怎么能卖呢?”我的嘀咕声被摊主听见了,他皱起眉头,讨厌地对我说:“去去去,小孩子别多管闲事。

《活着》读后感5篇

《活着》读后感5篇

1、《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中国农村家庭在动荡时期所经历的苦难与坎坷。

这部小说以一位普通农民的命运为线索,展现了战乱、饥荒、家庭悲剧等一系列人性悲剧,带给读者深刻的思考和触动。

首先,小说中的主人公福贵经历了种种不幸遭遇,生活历经磨难而未曾放弃。

他在家族的兴衰中承受着无尽的苦难,失去了亲人、财富,但依然坚韧地活着。

福贵的命运让人感叹生活的无常和残酷,同时也展现了人性中的顽强与坚持。

他所经历的苦难让人心痛,但他对生活的态度却让人钦佩,引发了我对生命意义和人性坚韧的思考。

其次,小说通过福贵的命运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的困境和社会的黑暗面。

在乱世动荡中,人们的生存环境极度恶劣,生活艰难,人性的丑恶被放大和放大。

作者通过对农民生活的细致描写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展现了当时农村人民的贫困和艰辛,以及人性在苦难中的扭曲和变异。

这种对社会底层人民命运的关注和呈现,使我更加认识到社会问题的严重性和人类困境的深厚性。

最后,小说以一种朴素而真实的叙事方式,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伟大性。

在生活的沉沦和苦难中,主人公福贵展现出了坚忍不拔的生命力和对亲情的珍视。

他虽然饱受磨难,但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信念和对家庭的责任,体现了人性中的善良和坚韧。

通过福贵的故事,我对人性的多面性和伟大性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也对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总的来说,《活着》是一部充满人性关怀和社会批判的作品,通过对一个普通农民的命运描绘,展现了人类在苦难中的顽强和坚守。

读完这部小说,我不仅对生活的无常和残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人性的复杂性和伟大性有了更加清晰的理解。

这部小说让我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也让我对社会问题和人性光辉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

2、《活着》这部小说虽然描绘了主人公福贵经历的一系列苦难和悲剧,但在其中也透露出一种乐观积极的态度,让读者从中感受到生命的坚韧和希望的力量。

首先,小说中主人公福贵虽然面对重重困难和挫折,但始终保持着乐观的态度。

《活着》——以生命叙事

《活着》——以生命叙事
维普资讯
20 06年 7月 第2 5卷第 4期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Junl f e ogagC lg f dctn ora o injn oee uao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Hl i l oE i
J12 o u .0 6
V0 .5 No 4 1 . 2
光 了一 阵之后不堪 忍受批 斗终 于上 吊 自杀 。而 只想平 平淡
利格林扎纳 ・ 卡佛 文学 奖。 向来 以激愤 诉求 内心 真 实的 余 华 , 活着》 在《 中却用平静 包容 的生命 关怀来 叙述 自我 , 华 余
的这种生命关怀体现了他对生命的理解和指 向, 而这与他 的 生命哲学又是紧密相连的 。
婚嫁及凤霞 、 家珍之死 , 二喜 、 苦根之死。在这五个叙事单 元
收 稿 日期 :05 0 0 20 —1 —2
作者简介 : 王凤秋 ( 7 一)女 , 1 5 , 黑龙江鹤岗入 , 师 , 9 讲 从事当代文学研究 。

9 — 6
维普资讯
中, 福贵一共 失去了七个 亲人 , 华一 改 以前精 致 的死 亡叙 余
被抓壮 丁及母 亲病逝 、 凤霞聋哑 , 凤霞送 人及 有庆之死 , 凤霞
是作者关怀生命的流 露。当福贵 看到有 庆在 下雪天仍 然光
着脚跑去上学时 , 他说 “ 让我这个 做 爹的看 得好心疼 ” 当福 ; 贵讲到有庆跑着到 医院为县 长的女 人献血 时 , 他说 “ 的有 我 庆就脱 下鞋 子 ……” 贵 的讲 述 中都有 一 个 “ 字 , 福 我” 这个 “ 字使得作者和福贵之 间的距离 大大地缩短乃至消除 , 我” 福
生命找到 了归宿—— 归于平 淡。余 华强调 忍耐 , 强调用“ 着” 死亡 予以无言 的反 抗 , 包容 ” 他生命 哲 学的核 活 对 “ 是 心 , 的这种生命哲学 源于他 头脑 中那种超脱 的道禅 思想。 他 关键词 : 活着 ; 个性叙 事 ; 生命 关怀; 生命哲学

《活着》文学评论800字

《活着》文学评论800字

《活着》文学评论余华的《活着》不仅是一部揭示时代与命运纠缠的作品,更是一部深入人心、触动灵魂的文学经典。

这部小说以福贵的一生为线索,展现了人在极端困境中所展现的生存勇气与对生活的执着。

在主题深度上,《活着》挖掘了生活的真实与残酷。

福贵经历了从富裕到贫穷,从家庭团聚到孤独终老的种种变迁。

生活的无常与人性的坚韧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余华通过对福贵命运的描绘,使我们深刻认识到,生活不仅仅是生存,更是对生命意义的不断追寻。

叙事技巧上,余华采用了简洁、平实的语言,使得整部作品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符合故事背景,更让读者感受到生活的真实与深沉。

同时,余华巧妙地运用时间跳跃的手法,将福贵的过去与现在交织在一起,使得故事的叙述更加丰富、立体。

人物塑造方面,《活着》成功地塑造了福贵这一形象。

他是一个朴实、善良的农民,却要面对生活的种种不幸。

然而,他从未放弃对生活的希望,一直坚持活下去。

这种坚韧与毅力,使得福贵成为了对“活着”这一主题的最佳诠释。

社会背景是《活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余华巧妙地将福贵的一生与中国的历史变迁相结合,使得这部作品具有了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从抗日战争、大跃进到文化大革命,这些历史事件都在福贵的生活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这也反映了余华对历史与人性的深刻思考。

在语言风格上,《活着》体现了余华独特的文风。

他的语言平实却有力,简洁却富有内涵。

这种语言风格使得《活着》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实,更让人们思考生命的意义。

《活着》无疑是一部充满悲剧色彩的作品。

福贵的命运充满了不幸与痛苦,但他依然坚定地活下去。

这种悲剧色彩使得作品具有了更强烈的震撼力,让读者深刻地体会到生命的脆弱与坚韧。

最后,我想说的是,《活着》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人生哲理的寓言。

它告诉我们,生活充满了变数与挑战,但只要我们坚持活下去,就一定能够找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试析余华《活着》的叙事语言余华活着语言风格

试析余华《活着》的叙事语言余华活着语言风格

试析余华《活着》的叙事语言余华活着语言风格试析余华《活着》的叙事语言余华活着语言风格叙事语言是叙事者借以完成叙述行为的工具,也是读者与叙事者之间的媒介。

作家的思想很大程度上是要借助语言这一媒介体现的,因而叙事语言也成为了解作家的直接路径。

余华的《活着》在叙事语言上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笔者试以小说的叙事语言为切入点,分别以地域性乡土语言、充满温情的语言及冷静的死亡叙述三方面浅析其语言的独特风格。

余华;《活着》;叙事语言C953A1007―4309(2010)10―0125―1.5《活着》是余华作品由暴力转向温情的代表作之一。

在叙事手法、叙事语言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平缓的叙事语调、直白简单的叙事方式、重复而有节奏的叙述技巧向人们讲述了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

一、地域性乡土语言对作家而言,他的作品之所以能形成别具一格的风格固然与作家独有的个人感悟、思维方式、表达技巧等内在的因素有关,同时与他所生活的时代、文化、地域等外在因素也相关。

被比利时《南方挑战》杂志评价为写出了“以地区性个人经验反映人类普遍生存意义”的余华,其文学创作与文学思想始终是饱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有着吴越文化的精神,有着乡土文化的特质。

《活着》所蕴含的地域性乡土语言使文本散发出独特的魅力,它将江南农村生活、乡土人情等都浓缩到文本中,清晰地再现了浙江一带的乡村风貌;且小说以老人讲故事的口述形式展开,语言高度口语化的同时质朴简洁,富有日常生活气息和浓烈的乡土韵味。

小说中的人物,从福贵的父亲到小孙子苦根都具有个性化的语言。

作家巧妙地结合不同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征、同一人物的不同年龄不同地位、不同的社会大环境、等等,给每一人物特定的言语措辞。

透过语言的表层我们读到的是实实在在的、活生生的农民。

作为故事的讲述者福贵,作家给予他最简洁最朴素也是最粗俗的措辞。

余华说“福贵这个人物,他是一个只读过几年私塾的农民,而且他的一生都是以农民的身份来完成的,让这样一个人来讲述自己,必须用最朴素的语言去写,必须时刻将叙述限制起来,所有的词语和句式都为他而生,因此我连成语都很少使用,只有那些连孩子们都愿意使用的成语,我才敢小心翼翼地去使用。

论述《活着》的叙事特点

论述《活着》的叙事特点

论述《活着》的叙事特点小说采用了时间顺序铺陈故事,如果以死亡为界来分析每一段故事的话,可以看到作者对于每段故事的节奏掌握是不一样的,这种节奏的快慢也控制了读者阅读作品时感情的起伏,而每次故事中作为聆听者的“我”出现时,就会缓和小说对读者带来的冲击,然后为下一次感情的冲击做准备。

小说叙述特点分析具体如下:一、双重叙事与镶嵌式叙事即由“我”引出小说真正的叙事人,让福贵成为叙述的主题,我成为同读者一样的故事的聆听者。

这样做的好处是,更容易拉近故事同读者的距离,让读者更容易解读福贵的内心。

理解在他故事背后隐藏的深重的悲哀,而这种悲哀在被推到极致的时刻,“我”又会出现,短暂的停顿和安详的气氛带来更加有力的震撼,同时留下时间和空间让读者自己去品味和体验人物内心巨大的悲痛之声。

因为他认为“应该尊重这些声音让他们自己去风中寻找答案”。

《活着》的这种叙事结构也就是镶嵌式结构。

即在讲述一个故事时,有计划地安排插入(打破被讲述故事的主体突兀性,形成技巧性间隔。

“根据插入在整个话语系统中所占比例的大小确定情节结构是一种镶嵌式还是一种交替式的存在。

如果在确保讲述故事的主体优势的条件下进行插入,那么此结构为镶嵌式。

”这同马克吐温《跳蛙》的结构不同,马克吐温是用了套状的叙述结构,大故事中套故事,故事里面再套小故事,而《活着》的故事是线性发展的,是平面的,时空同一。

二、民歌式叙事小说中的“我”因为采风而来到农村,民歌是“我”此行的目的。

民歌正是促成“我”和福贵相遇的契机。

整个小说由民歌开始,又将民歌安插进小说的行进之中,使得整个小说笼罩在民歌的质朴与原始中。

这种朴实,使小说具有了土地的力量,也只有在广阔无垠的土地上,才能承载与湮没巨大的伤痛,才能镇定自若地面对生命的无常。

三、重复叙事夏中义先生曾经将余华八九十年代的创作母题归纳为“苦难中的温情”和“温情地受难”,这一母题在《活着》中一次又一次地重复。

福贵一次又一次地经历着亲人朋友的死亡,而每一次福贵的化险为夷都让读者认为也许这个人就要转运了,而当故事以抛物线的姿态一次又一次地往下坠时,我们不仅要怀疑,这样的活着是否比死亡更好。

活着_参考模板

活着_参考模板

05
《活着》作为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
06
-
感谢观看
日期:XXXX
添加标题内容
福贵的家庭原本是一个温馨和谐的大家庭,有父母、妻子、儿女等众多亲人。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家庭成员相继离世或被迫分离,福贵在经历了无数次的悲欢离合后,最终成为了一个孤独的老人
主题分析
3
主题分析
家庭的纽带和亲情的力量是小说中一个重要的主题,福贵一家在苦难中相互扶持、共度时艰,展现了家庭作为生命中最重要的支撑点之一的力量
艺术特色
02/15/2024
10
余华在《活着》中运用了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通过平实客观的叙述和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内心世界
这种内敛而不做作的风格使得小说具有很和隐喻意象,使得作品具有了更深的内涵和意蕴
结论
5
结论
《活着》是一部深刻反映中国社会历史和人性的小说
《活着》的主题主要集中在生命的意义、家庭的力量和历史的沉重等方面
同时,小说也呈现了历史的沉重和人性的复杂,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反思和批判,余华揭示了人在历史长河中的被动与无奈
通过对福贵一家命运的描写,余华揭示了生命在历史的长河中显得如此渺小和脆弱,但个体的生命意义却可以在面对困境时得到彰显
艺术特色
4
《活着》
XXX:XXX XXX:XXX
-
引言
1
引言
1
2
3
《活着》是当代中国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由著名作家余华创作
这部小说以一种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社会洞察,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福贵一家在中国历史的巨大变革中所经历的苦难与坎坷
通过对福贵一家生活的细腻描绘,小说呈现了一个时代的缩影,引发了人们对生命、家庭、社会和人性的深思

《活着》文体特征

《活着》文体特征

《活着》文体特征《活着》文体特征引言•介绍《活着》是一部由余华创作的小说,讲述了一个中国农民的生活遭遇和命运转折。

叙事风格•手法简洁而直接:余华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叙述故事,深入揭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线性叙述:故事按照时间顺序展开,主线清晰,情节逐渐展开。

•口语化的对话:对话内容简练,质朴自然,真实地还原了农民的生活现实。

文学主题•生命与生存:小说通过贫苦农民福贵的经历,反映出生命的顽强与人在困境中求生的欲望。

•爱与亲情:小说以福贵与儿女的关系为线索,展现了深厚的亲情和父爱。

•社会变迁与个人命运:通过福贵一家在政治和经济变革中的遭遇,揭示出社会变迁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文学特色•细腻的人物描写:余华通过描写人物的言行举止和内心独白,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

•符号象征的运用:小说通过设置象征性的景物和事件,加深了主题的表达,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性。

•平实而真实的语言:余华运用平实而真实的语言表达出角色的情感和命运,使读者能够与之产生共鸣。

结论•《活着》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入的文学主题,展现出余华作品的鲜明特色。

通过对中国农民生活的描绘,引发了人们对生命意义和社会变迁的深思。

文本分析•描述福贵一家在农村的贫苦生活,生活艰辛且缺少幸福感。

•福贵的家人相继离世,使得他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奈。

•农村的社会环境逐渐发生变化,传统农耕文化被工业化和现代化所取代。

感情描写•福贵和儿女的深厚的感情,将父爱展现得淋漓尽致。

•小说中描写了福贵和妻子的温馨瞬间,展现了夫妻之间的爱和默契。

社会思考•揭示了农村贫困和农民生活的艰难,反映了社会的不公和差距。

•通过福贵一家的遭遇,反思了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和对家庭的责任。

主题表达•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个体命运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爱和亲情的力量。

文学影响•《活着》以其独特的文风和深刻的主题,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作品被译成多种语言并广泛传播,在国际上也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从《活着》看余华的生死观活着余华[修改版]

从《活着》看余华的生死观活着余华[修改版]

一、前言当代著名作家余华的经典代表作品《活着》是其文学创作模式的转折点。

余华把死亡重复运用在作品的叙事过程中,但在《活着》中,死亡的真实意义并不是为了体现人们思想观念中的消极一面,相反的,正因为“死亡”意义的突出,所以更宣示着生命的可贵。

作者让人们懂得死亡是生命的终结点,是要告诉人们在活着的时候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钟,在生活中懂得爱的真谛。

在各类文学作品中,活着与死亡都是永不凋谢的现实主题,也为文学的创作开启了永久的话题。

欣赏余华的文学作品,能让我们看到每一个故事人物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生活考验中所遇到的生死选择问题,作者通过作品传递给读者他对人性与生命实质的探索。

在《活着》中,余华每一次叙写死亡事件后,又会把视觉焦点倾注在活着的人们的命途中,把死亡作为人们求生意志的本能体现。

因此生存与死亡的真正含义就浓缩在小说的主人公福贵身上,作者把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借助福贵的口吻来阐述,就好像福贵的一生经历了身边亲人的一个个离去,于是活着对他来说已经是万幸,正是这种活着的精神意志不断激发他同困苦的环境作斗争,让他变得更加刚毅自强,这种积极的生命态度正是对“活着”最完美的诠释。

小说《活着》具有深远的影响,其中所传达的生命精神是不能被作者的单向观念所标注的,而是要作者与主人公处的社会环境相同。

也就是说,作者能完全感受并了解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主人公所的生活经历。

于是作者就通过自己的所思所感来展现小说的时代背景,并以此来引入深思,但作者自己也不能完全确信能把当时时代背景下的底层劳动人民的思想琢磨透彻,《活着》的创作就是为了让现今的社会人民来一起深思过去,并以此来掌握自己的未来,展现了无穷的现实意义。

二、“知死”地活着在小说《活着》中,主人公重复了七次生与死的命运历程,每当稍微展现些许的生活的美好意义时,就会有不幸悄然而至,很多读者的心绪也因此跟随主人公的悲惨生活跌宕起伏。

这样的描写或许会让读者在感情上感觉余华太残忍,但余华的真正目的就是为了以死亡的容易来衬托出活着的真实意义。

珍惜生命 活在当下——叙事护理案例

珍惜生命 活在当下——叙事护理案例
如何能打开她的心结,让她快乐起来呢?科室正在护士长的带领下学习李春老师的叙事护理,记得叙事护理的 三个精神是尊重、谦卑和好奇,谨记叙事护理的精神,我开始了和刘姐的叙事。
“刘姐,看您今天的气色好多了,今天是不是舒服了很多?”
她嘴角上扬冲我开心地笑着,我接着说:“您笑起来可真好看,穿着也这么得体,当之无愧的大美女啊!”
“如果给您现在的状态命名的话,你会给她起个什么”
我说:“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一些看似不公平的事情,上帝在为咱们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会打开另一扇窗。看到 您家大哥一直鞍前马后的照顾您,孩子乖巧可爱,您长的这么美丽动人,多么幸福的一家人啊。”
她略有着得意的神情说:“也是,当初我可是我们厂的厂花,追我的人可多了,最后还是你哥厉害,对我死缠烂 打,我就嫁给他了,后来就有了我们可爱的女儿!”此时她的脸好像绽开的白兰花,笑意写在她的脸上,洋溢着对过 往幸福的满足。
她话锋突然一转说:“但是,不公平的事情要更多一点啊,我好不容易从家庭的变故中走出来,现在又得了这个 病,你们都不知道我喘不动气的时候有多难受……这个病又不能除根,在家里家务活干不了,在厂里领导照顾我让我 干最清闲的工作,可是我感觉自己还是力不从心,我就是一个废人,看不到生活的希望。”
我感觉此刻所有安慰的语言都显的太苍白无力,我没有再安慰她,而是想到了孩子应该是她的希望……我说:" 那天我看到你家姑娘来了,长得可真漂亮,孩子一定希望您开
“晓莉,你说得对,为了看见俺闺女穿上婚纱,我必须得好好的活着,只要活一分钟就要有一分钟的价值。想想 得这个病总比突然意外死亡的好,生活对那些意外死亡的人更不公平,我还有机会珍惜跟女儿相处的时光!”她露出 了迷人的笑容,仿佛雨后的彩虹那样灿烂。
接下来的日子没有再看到她有悲伤的情绪,偶尔会画个淡妆,她会主动的找医护人员聊天,了解一些疾病知识 ……主治医师张倩帮她咨询了千佛山医院换心治疗的一些知识,她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希望。临近出院,她与我们 互加微信,并会时常与我们“微聊”,我们从最初的护患关系,变成了现在的姐妹情。

《活着》读后感范例(8篇)

《活着》读后感范例(8篇)

《活着》读后感范例《活着》是一篇读来让人感到沉重的小说,那种翻开书页的不忍,那种合上书本后的隐隐不快,我很想知道一个人需要怎样的信念和意志力,才能支撑他在遭遇到一连串的打击后还能顽强的活下去。

家道中落的悲哀,失去双亲的痛楚,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打击,终于的落单与那头老牛,孤苦伶仃的日子里,回首曾经,他需要多大的勇气。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

”福贵是生者的赞誉或是悲哀,之于他我更多的是同情却又不得不为他的淡然而心生丝丝敬意——他用平静的面容掩饰着他内心的波涛汹涌。

他用他的一生告诉我:平淡是福,活着真好。

是呀活着真好,更何况是活在幸福当中。

一直以来我都是个平凡的女孩,平凡的家世,平凡的样貌,平凡的日子波澜不惊,也曾幻想过不平凡,也曾希望自己的日子能过的轰轰烈烈,然而父母告诉我,平凡点好,平凡了就会淡然,就会宠辱不惊学会独立学会坚强;老师说平凡好,平凡了就能一心一意的读书,平凡了才能在一派浮躁中沉淀、成长;朋友亦说,平凡好平凡了就能每天都开心得没心没肺。

平凡好吗?我对着镜子问那满镜的平凡,镜子里的朦胧玻璃后的水银说,平凡好,平凡自己成就了别人是一种幸福。

于是某天,在那窄窄的阁楼,我在散发微微霉气的书架上寻觅的时候,那本薄薄的小书兀自闯入我的镜片,泛黄的书页,向我倾诉着它的不简单,那个叫做余华的人,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叙说一些其实正常却也不正常的故事,福贵于是闯进了我的生活,情绪在那娓娓叙说的过程中起了涟漪,《活着》就是这样,用一种渗透的表现手法完成的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

纵使余华不是一个擅于煽情的作家,然而与平常之处的发掘,那漫不经心的笔触却直击读者的心灵。

人之处总是单纯得像杯白开水,那时候的自己不知道什么是平凡什么是轰烈,那时的自己做任何事情都没有强烈的目的,也许是一时的好奇也许是一时的氛围让自己有了瞬时的冲动。

于是,那个时候的自己总与“半途而废”相伴,也总会为了搭几块积木而拒绝吃饭——这一切,全看兴趣的大小。

《活着》读后感

《活着》读后感

《活着》读后感
《活着》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由余华创作,讲述了一个人在极端困境中坚韧生存的故事。

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情感描绘和独特的叙事风格,让我对生命、命运和责任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故事的主人公福贵,生活在一个充满苦难和不幸的时代。

他经历了家庭的破碎、亲人的离世、社会的动荡,却始终坚守着对生活的信念。

他的生活充满了痛苦和挫折,但他从未放弃,始终努力活下去。

在阅读这部小说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福贵的坚韧精神所感动。

他面对生活的种种不幸,从未抱怨过命运的不公,而是默默地承受着痛苦,坚守着生活的责任。

他的故事让我深刻理解了“活着”的意义。

活着不仅仅是一种生存状态,更是一种精神追求。

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困苦,我们都应该坚守着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信念。

同时,《活着》也让我对命运和责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福贵的人生充满了不幸和苦难,但他从未逃避过自己的责任。

他始终努力活着,为了家人、为了生活。

他的故事让我明白,人生中的苦难和不幸是无法避免的,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面对它们。

我们可以选择抱怨命运的不公,也可以选择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总的来说,《活着》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小说。

它让我深刻理解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也让我对命运和责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这部作品将会一直留在我心中,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

它将激励我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时,始终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坚
守着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信念。

初三叙事作文《以生命为话题的》500字(共8页PPT)

初三叙事作文《以生命为话题的》500字(共8页PPT)

依靠那
种不放弃的精神存活下来。
关键词:坚硬,岩石,工具,它们,
敲开,发现,岩石,外围,一圈,绿色, 海藻,它们,生长,缓慢,五十年,扩大, 平方厘米,左右,这种,海藻,因为,自 己,生长,岩石,生长,缓慢,特点,寒 冷,恶劣,极地,生存,下来,仿佛,一 种,顽强,姿态,人们,宣布,生命,从 来不,绝望,哪怕,只有,一线生机,我 们,总能,依靠,那种,放弃,精神。
初三叙事作文《以生命为话题的》
努力活着,努力一点一点往前走,生
公众 命从来不会绝望。(
号:章
鱼国)
关键词:努力,活着,努力,一点
一点,往前走,生命,从来不,绝望,公 众,章鱼。
初三叙事作文《以生命为话题的》
最后的措手不及是因为当初游刃有余的自 己
再见Leabharlann 初三叙事作文《以生命为话题的》
在那坚硬的岩石中,用工
具把它们敲开,就会发现岩石外围
有一圈绿色的海藻。它们生
长缓慢,五十年也只扩大一平方厘
米左右。可这种海藻却因为自己生长
特点 在岩石中与生长缓慢的
,在
极地 寒冷恶劣的
生存下来。它仿
佛在用一种最顽强的姿态向人
们宣布:生命从来不会绝望,哪怕
总能 只有一线生机,我们
初三叙事作文《以生命为话题的》
海芋 迎风盛开的美丽
,在阳光下
悠悠地晃动自己的叶子,那洁白的
花瓣是一种最明亮的希望。
生命从来不会绝望,哪怕只有一
命 线生机,我们也要和那个叫做
运的东西搏一搏。用尽全身
心的力气,无论在什么环境
下也要顽强生长。
关键词:迎风,盛开,美丽,海芋,
阳光,悠悠,晃动,自己,叶子,洁白, 花瓣,一种,明亮,希望,生命,从来不, 绝望,哪怕,只有,一线生机,我们,那 个,叫做,命运,东西,一搏,用尽,全 身心,力气,无论,什么,环境,顽强, 生长。

《活着》叙事技巧浅析

《活着》叙事技巧浅析

《活着》叙事技巧浅析1000字《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以贫苦农村人民的命运为主线,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变革和生命的价值。

其叙事技巧也是其能够引起广泛关注和赞誉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寓意深刻的寓言叙事整个小说都是围绕“活着”这个主题展开的,通过“福贵”这个角色的生命历程,让读者体会到生命中的苦难、不幸、坚韧和生命的可贵。

小说的叙事方式是寓言形式,隐喻了中国近现代的历史经验。

将福贵的人生经历强行套用在中国社会的建设过程中,是余华为实际历史写下的浪漫史诗,也是一种超现实的寓言叙事。

二、情节跌宕起伏的线性叙事小说叙事采用线性叙事的方式,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展开福贵的生命历程,将小说的情节层层递进,情节跌宕起伏,让读者沉浸在小说的氛围中,感受到故事带给自己的震撼。

整个小说叙事相当完整,结构简洁,情节连贯,没有太多的描写细节,更加注重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表达。

三、角色塑造真实的叙事小说通过一个农村人家的命运展现出整个社会的变迁,其中凸显了人性的复杂性,通过角色的塑造,让读者深入感受到这些农民的生活状况及其所带来的影响。

福贵这个角色是一个平凡的农村人,经历了失去亲人、流浪、饥饿等各种磨难,但在面对逆境时,他时刻保持着乐观和信仰,体现了生命的坚韧和生命的可贵。

其他的角色也都有着鲜明的性格和生命意义,形成了一个生动的角色阵容。

四、艺术手法多样的叙事小说运用了众多的艺术手法,如人物典型性、象征手法、对比手法、用词精准、时空叙述等,让人物栩栩如生,情感丰富,艺术感染力极强。

用细腻的笔触、高超的艺术手法,让小说成为了一部继承中国现代文学史典范的传世之作。

综上所述,余华的《活着》深入揭示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变革和人民生命的价值,采用寓言、线性、真实和多样的叙事技巧,使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感人,从而使得读者对它充满敬意和思考。

《活着》_小说与电影叙事艺术之比较

《活着》_小说与电影叙事艺术之比较

《活着》:小说与电影叙事艺术之比较《活着》:小说与电影叙事艺术之比较导言:《活着》是于1993年出版的一部小说,作者是余华。

该小说以中国农民福贵的生命故事为背景,展现了中国近代历史中的苦难和变迁。

2003年,由于该小说的影响力和文学价值,导演张艺谋将其改编为同名电影,再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就《活着》的小说与电影进行比较,探讨两者在叙事艺术表达方面的差异和共通之处。

一、叙事结构小说《活着》采用了线性叙事结构,以福贵的视角,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展现人物的成长、遭遇和命运转折。

整个故事通过对主人公生命中各个阶段的描写扩展,力求展示时代变迁对生活的影响。

而电影《活着》则采用了非线性叙事结构,通过闪回和镜头的跳跃,将福贵的经历与历史事件相交融,更加深入地展示了社会变革对个人命运的冲击。

二、画面表达小说《活着》以文字为媒介,通过对景物、人物内心活动和对话的描写帮助读者构建感性的画面。

小说中的描写往往更加细腻和深入,读者可以更好地感受到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而电影《活着》则通过视觉形象的展示,借助演员的表演、场景的布置和摄影的技巧来构建观众的情感体验。

电影所呈现的画面更加直观、生动,能够更好地打动人的心灵。

三、角色刻画小说《活着》通过对福贵以及周围人物的描写,展现了各个人物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命运和个性特征。

小说通过对福贵内心活动的描写,更加深刻地展示了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主人公的行为和思想。

而电影《活着》则通过演员的表演和导演的引导来塑造角色形象。

电影往往通过演员的表情、动作和音效,更加直观地展示角色的性格和心理状态。

四、节奏与氛围小说《活着》以行文简洁、紧凑的风格为特点,通过章节的划分和叙述的抑扬顿挫来调节节奏感,营造出不同情节下的氛围。

小说中往往以福贵回顾过去为主线,穿插回忆和现实的描写,使读者同时感受到福贵的人生历程和内心感受。

而电影《活着》则通过镜头语言和音效来调节节奏感和氛围。

电影中的画面切换和音效的运用可以更好地表现时间变迁的流畅和压迫感,营造出观众更为直接的观影体验。

第二单元:素材摘抄——名家作品中的记事诀窍新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作文提分指导(统编版2024)

第二单元:素材摘抄——名家作品中的记事诀窍新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作文提分指导(统编版2024)

素材摘抄——名家作品中的记事诀窍一、《活着》余华余华的《活着》以主人公福贵的一生为主线,讲述了他在时代变迁中经历的种种苦难和生命的韧性、小说以朴实自然的语言,平铺直叙地记述了福贵从富家少爷到一贫如洗,再到经历战争、饥荒、亲人离世等一系列人生变故,最终只剩下他与一头老牛相依为命的过程、小说中,余华没有刻意渲染苦难,而是通过清晰的记事线索、真实的情感表达和对细节的刻画,将福贵一生的悲欢离合展现得淋漓尽致,也引发了读者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以下列举几个体现“学会记事”的文段,让我们一起感受余华如何用文字构建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一)清晰的记事线索:以时间为序,串联人生经历《活着》以时间为线索,按时间顺序记叙了福贵一生的经历,从他年轻时的荒唐挥霍到家道中落,再到经历战争、饥荒、亲人离世等一系列人生变故,最终只剩下他与一头老牛相依为命、这种以时间为序的记事方式,清晰地展现了福贵的人生轨迹,也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他命运的跌宕起伏和生命的坚韧、1.从富家少爷到输光家产:“四⼗多年前,我爹常在这⼗⼗来⼗去,他穿着⼗⼗⼗颜⼗的绸⼗,总是把双⼗背在⼗后,他出⼗时常对我娘说:‘我到⼗⼗的地上去⼗⼗。’我爹⼗在⼗⼗的⼗产上,⼗活的佃⼗⼗了,都要双⼗握住锄头恭敬地叫⼗声:‘⼗爷。’我爹⼗到了城⼗,城⼗⼗⼗了都叫他先⼗。……那时候我们家境还没有败落,我们徐家有⼗百多亩地,从这⼗⼗直到那边⼗⼗的烟囱,都是我家的。我爹和我,是远近闻名的阔⼗爷和阔少爷,我们⼗路时鞋⼗的声响,都像是铜钱碰来撞去的。我⼗⼗家珍,是城⼗⼗⼗⼗板的⼗⼗,她也是有钱⼗家出⼗的。有钱⼗嫁给有钱⼗,就是把钱堆起来,钱在钱上⼗哗哗地流,这样的声⼗我有四⼗年没有听到了。我是我们徐家的败家⼗,⼗我爹的话说,我是他的孽⼗。我念过⼗年私塾……我从⼗就不可救药,这是我爹的话。私塾先⼗说我是朽⼗不可雕也。现在想想他们都说对了,当初我可不这麽想,我想我有钱呵,我是徐家仅有的⼗根⼗⼗,我要是灭了,徐家就得断⼗绝孙。……我⼗⼗以后喜欢往城⼗跑,常常是⼗天半⼗不回家。我穿着⼗⼗的丝绸⼗衫,头发抹得光滑透亮,往镜⼗前⼗站,我看到⼗⼗满脑袋的⼗油漆,⼗副有钱⼗的样⼗。后来我更喜欢赌博了……赌博就完全不⼗样了,我是⼗痛快⼗紧张,特别是那股紧张,有⼗股叫我说不出来的舒坦。…………⼗⼗成了这⼗的地主,常常穿着丝绸⼗衫,右⼗拿着茶壶在⼗埂上⼗来⼗去,神⼗得很。镶着两颗⼗⼗⼗的嘴总是咧开笑着,有时骂看着不顺眼的佃⼗时也咧着嘴,我起先还以为他对⼗亲热,慢慢地就知道他是要别⼗都看到他的⼗⼗。……从那以后,我是再没穿过绸⼗了……”这段文字以时间为序,以“有钱人的声音”“绸衣”为线索,串联起福贵前半生的生活,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展现了他从富家少爷到输光家产,再到沦为佃户的过程,将福贵人生的重大转折和社会地位的巨大变化刻画得淋漓尽致、余华没有直接评价福贵的挥霍无度,而是通过对福贵行为和心理的描写,以及周围人物的反应,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体会福贵从挥金如土到一贫如洗的转变、2.从被抓壮丁到重返家园:“我跟着这⼗往北去的炮队,越走越远,⼗个多月后我们⼗到了安徽。开始的⼗天我⼗⼗想逃跑……我们渡过⼗江以后就穿上了棉袄。⼗过长江,我想逃跑的⼗也死了……我们练里有⼗来个都是⼗五六岁的孩⼗,有⼗个叫春⼗的娃娃兵,是江苏⼗,他⼗向我打听往北去是不是打仗,我就说是的。其实我也不知道,我想当上了兵就逃不了要打仗。春⼗和我最亲热,他总是挨着我,拉着我的胳膊问说:‘我们会不会被打死?’我说:‘我不知道。’说这话时我⼗⼗⼗⼗也是⼗阵阵难受。⼗的时候是深秋,回来是初秋。我满⼗泥⼗⼗上了家乡的路,后来我看到了⼗⼗的村庄,⼗点都没变,我⼗眼就看到了,我急冲冲往前⼗。……”这段文字以时间为序,以地理位置的变化为线索,记叙了福贵被抓壮丁后跟随部队一路北上,经历战争的残酷,最终在解放后重返家园的过程、余华选取了“过长江”“穿上棉袄”“听到枪炮声”等一系列标志性事件,将福贵在战争年代的颠沛流离和对家园的渴望,以及战争的残酷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余华还通过描写福贵与春生的对话,侧面烘托出战争的残酷和对人性的摧残、(二)真实的情感表达:融入个人体验,引发读者共鸣《活着》没有刻意渲染苦难,而是以平淡的语气,将福贵一生的悲欢离合娓娓道来,但在平淡的叙述中,却蕴含着真实而深沉的情感,这种情感来自于福贵对亲人的爱,对生命的敬畏,以及对苦难的承受,能够引发读者的强烈共鸣、1.送别凤霞:“我是吃过晚饭送凤霞回去的,凤霞没有哭,她可怜巴巴地看看她娘,看看她弟弟,拉着我的袖管跟我⼗了。有庆在后⼗⼗哭⼗闹,反正凤霞听不到,我没理睬他。那⼗路⼗得真是叫我⼗⼗难受,我不让⼗⼗去看凤霞,⼗直往前⼗,⼗着⼗着天⼗了,⼗飕飕地吹在我脸上,⼗灌到脖⼗⼗去。凤霞双⼗捏住我的袖管,⼗点声⼗也没有。天⼗后,路上的⼗⼗绊着凤霞,⼗上⼗段凤霞的⼗体就摇⼗下,我蹲下去把她两只脚揉⼗揉,凤霞两只⼗⼗搁在我脖⼗上,她的⼗很冷,⼗动不动。后⼗的路是我背着凤霞⼗去,到了城⼗,看看离那⼗⼗家近了,我就在路灯下把凤霞放下来,把她看了⼗看,凤霞是个好孩⼗,到了那时候也没哭,只是睁⼗眼睛看我,我伸⼗去摸她的脸,她也伸过⼗来摸我的脸。她的⼗在我脸上⼗摸,我再也不愿意送她回到那⼗⼗家去了。背起凤霞就往回⼗,凤霞的⼗胳膊勾住我的脖⼗,⼗了⼗段她突然紧紧抱住了我,她知道我是带她回家了。回到家⼗,家珍看到我们怔住了,我说:‘就是全家都饿死,也不送凤霞回去。’家珍轻轻地笑了,笑着笑着眼泪掉了出来。”这段文字描写了福贵送别凤霞时的情景,细腻地刻画了凤霞的动作、神态,以及福贵的心理活动,特别是福贵两次蹲下为凤霞揉脚,以及最后不忍心将凤霞送走的举动,体现了福贵对女儿深沉的爱,也深深地打动了读者、余华没有直接描写送别时的悲伤,而是通过对细节动作的描写,将这种不舍和爱展现得更加真实动人,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2.痛失有庆:“我抱着有庆往家⼗,⼗⼗停停,停停⼗⼗,抱累了就把⼗⼗放到背脊上,⼗放到背脊上⼗⼗就发慌,⼗把他重新抱到了前⼗,我不能不看着⼗⼗。眼看着⼗到了村⼗,我就越⼗越难,想想怎麽去对家珍说呢?有庆⼗死,家珍也活不⼗,家珍已经病成这样了。我在村⼗的⼗埂上坐下来,把有庆放在腿上,⼗看⼗⼗我就忍不住哭,哭了⼗阵⼗想家珍怎麽办?想来想去还是先瞒着家珍好。……我坐在爹娘的坟前,把⼗⼗抱着不肯松⼗,我让他的脸贴在我脖⼗上,有庆的脸像是冻坏了,冷冰冰地压在我脖⼗上。夜⼗的⼗把头顶的树叶吹得哗啦哗啦响,有庆的⼗体也被露⼗打湿了。我⼗遍遍想着他中午上学时跑去的情形,书包在他背后⼗甩⼗甩的。想到有庆再不会说话,再不会拿着鞋⼗跑去,我⼗⼗是⼗阵阵酸疼,疼得我都哭不出来。……”这段文字描写了福贵得知有庆死讯后,抱着有庆的尸体回家,并在父母坟前为有庆挖坟埋葬的情景、余华没有直接描写福贵的悲伤,而是通过对福贵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将失去儿子的巨大悲痛展现得淋漓尽致、“走走停停”“不能不看着孩子”“抱着不肯松手”等动作描写,以及福贵对有庆生前点滴回忆的心理描写,将一个父亲失去儿子的悲痛刻画得入木三分,也使读者为之动容、(三)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增强故事真实感《活着》中有很多细节描写,这些细节描写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也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让读者仿佛置身于故事之中,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1.家珍的贤惠:“我的丈⼗,⼗⼗的陈⼗板,穿着⼗⼗的绸衫站在柜台后⼗。我每次从那⼗经过时,都要揪住妓⼗的头发,让她停下,脱帽向丈⼗致礼:‘近来⼗恙?’我丈⼗当时的脸就和松花蛋⼗样,我呢,嘻嘻笑着过去了。后来我爹说我丈⼗⼗次都让我⼗病了,我对爹说:‘别哄我啦,你是我爹都没⼗成病。他⼗⼗⼗病凭什麽往我⼗上推?’他怕我,我倒是知道的。我骑在妓⼗⼗上经过他的店⼗时,我丈⼗⼗⼗极快,像只耗⼗呼地⼗下窜到⼗屋去了。他不敢⼗我,可当⼗婿的路过丈⼗店⼗总该有个礼吧。我就⼗声嚷嚷着向逃窜的丈⼗请安。我的⼗⼗家珍当然知道我在城⼗这些花花绿绿的事,家珍是个好⼗⼗,我这辈⼗能娶上这麽⼗个贤惠的⼗⼗,是我前世做狗吠叫了⼗辈⼗换来的。家珍对我从来都是逆来顺受,我在外⼗胡闹,她只是在⼗⼗打⼗,从不说我什麽,和我娘⼗样。”这段文字通过描写福贵带着妓女去米行羞辱岳父,以及家珍对福贵的包容忍让,刻画了福贵年轻时的荒唐和家珍的贤惠隐忍的性格特点。“松花蛋”的比喻和“像只耗子”的比喻,将陈老板面对福贵时的敢怒不敢言,以及面对福贵时的慌张刻画得十分生动。而“家珍对我从来都是逆来顺受,我在外⼗胡闹,她只是在⼗⼗打⼗,从不说我什麽,和我娘⼗样”一句,则将家珍的隐忍和善良体现得淋漓尽致。2.有庆的懂事:"有庆上学第⼗天中午回来后,⼗看到我就哆嗦⼗下,我还以为他是早晨被我打怕了,就亲热地问他学校好不好,他低着头轻轻嗯了⼗下,吃饭的时候,他⼗是抬起头来看看我,⼗副害怕的样⼗,让我⼗⼗很不是滋味,想想早晨我出⼗也太重了。到饭快吃完的时候,有庆叫了我⼗声:‘爹。’他说:“⼗师要我⼗⼗来告诉你们,⼗师批评我了,说我坐在凳⼗上动来动去,不好好念书。”我⼗听⼗就上来了,凤霞都送给了别⼗,他还不好好念书。我把碗往桌上⼗拍,他先哭了,哭着对我说:‘爹,你别打我。我是屁股疼得坐不下去。’我赶紧把他裤⼗剥下来⼗看,有庆的屁股上⼗⼗块紫⼗块,那是早晨揍的,这样怎麽让他在凳⼗上坐下去。看着⼗⼗那副哆嗦的样⼗,我鼻⼗⼗酸,眼睛也湿了。"这段文字通过描写有庆上学第一天的表现,以及他主动向父母坦白被老师批评的原因,刻画了有庆懂事、孝顺的性格特点,也体现了福贵对儿子的愧疚和爱、“哆嗦”“害怕”“哭着”等细节描写,将有庆对父亲的畏惧以及身体上的疼痛刻画得十分细腻、而“我鼻⼦⼦酸,眼睛也湿了”一句,则体现了福贵的自责和对儿子的爱。(四)总结:《活着》以其平实而深刻的叙事风格,真实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生命的韧性,小说中清晰的记事线索、真实的情感表达和对细节的刻画,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学会记事”的优秀范例、从《活着》中,我们可以学习到:1.以时间为序,理清记事线索:清晰地展现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使故事脉络更加清晰、2.融入个人体验,表达真实情感:将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融入到记叙中,使文章更加生动感人、3.抓住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通过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二、《我们仨》杨绛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是一部充满温情的家庭回忆录,以平实而细腻的笔触,记录了作者与丈夫钱钟书、女儿钱瑗一家三口在人生旅途中相依相伴的点滴生活,以及在特殊时代背景下,这个学者家庭所经历的悲欢离合。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7月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Jul 12006第25卷第4期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 ollege of Education V ol 125N o 14《活着》———以生命叙事王凤秋(鹤岗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黑龙江鹤岗154100)摘 要:《活着》以生命叙事,它设置了一主一副两个第一人称的叙述层面,放大叙述生者的痛苦,运用反讽叙事表达对生命关怀,用死亡突出活着的伟大。

余华在这种个性叙事中关怀生命的生存,关怀生命最本质的东西,为生命找到了归宿———归于平淡。

余华强调忍耐,强调用“活着”对死亡予以无言的反抗,“包容”是他生命哲学的核心,他的这种生命哲学源于他头脑中那种超脱的道禅思想。

关键词:活着;个性叙事;生命关怀;生命哲学 中图分类号:I206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06)04-0096-02 收稿日期:2005-10-20作者简介:王凤秋(1975-),女,黑龙江鹤岗人,讲师,从事当代文学研究。

《活着》是余华20世纪90年代推出的力作,一出现便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并于1998年获得了颇具影响的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

向来以激愤诉求内心真实的余华,在《活着》中却用平静包容的生命关怀来叙述自我,余华的这种生命关怀体现了他对生命的理解和指向,而这与他的生命哲学又是紧密相连的。

一、生命归宿:归于平淡的温情《活着》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著称,它在话语层面上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它设置了一主一副两个第一人称的叙述层面:由福贵讲述自己的故事构成了作品的主叙述层面,由“我”到乡间收集民间歌谣遇见福贵并听福贵讲故事构成了作品的副叙述层面。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叙述层面都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

在这两个叙述层面上,作者和叙述者的合一,使得读者如同听当事人在侃侃而谈,作者流露出来的生命关怀也显得更加真实感人。

从主叙述层面来看,作者与福贵归于统一。

福贵从他早年的浪荡生活开始,讲述了他生命中的苦难和幸福,他的讲述是他对生命的再体验和再认知。

作者为了表达福贵的这种百感交集的生命旅程,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使得作者和福贵如同站在同一立场上,共同体验福贵生命中的酸甜苦辣。

在作品中,福贵的一些叙述话语所带出来的温情则是作者关怀生命的流露。

当福贵看到有庆在下雪天仍然光着脚跑去上学时,他说“让我这个做爹的看得好心疼”;当福贵讲到有庆跑着到医院为县长的女人献血时,他说“我的有庆就脱下鞋子……”福贵的讲述中都有一个“我”字,这个“我”字使得作者和福贵之间的距离大大地缩短乃至消除,福贵的温情和作者对于生命的关怀完全融合,不仅增强了福贵温情的力度,也加大了作者对生命的关怀之情。

从副叙述层面来看,“我”与作者融合为一。

在福贵的讲述中,“我”的出场总是在福贵命运的关键时刻,“我”出场对福贵命运所作的评价和感叹以及由福贵生命的坚韧而产生的温情,则是作者关怀生命的体现。

福贵讲到家珍死时,“我”出场这样感叹:“坐在我对面的这位老人,用这样的语气谈论着十多年前死去的妻子,使我内心涌上一股难言的温情。

”由于第一人称的叙述,使“我”与作者归于统一,“我”的感叹也变成了作者对生命的感叹,这种温情的感叹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深切关怀。

在主副叙述层面上,作者都是将生命的归宿指向了平淡,作者认为生命归于平淡就是最好的结局,在作者的笔下,那些追求生命之外东西的人“到头来命都丢了”,地主龙二在土改期间死抱住财产不放结果挨了枪子,春生在做了县长风光了一阵之后不堪忍受批斗终于上吊自杀。

而只想平平淡淡活着的福贵在经历了生命的苦难后仍然在田间唱着让人感动的歌声快乐地活着。

作者的这种“平淡至上”的生命哲学隐隐地露出了他头脑中超脱尘世的道禅思想。

二、生命力量:消解苦难的忍耐《活着》是一部以生命叙事的作品,它以“生命的消逝”为叙事单元,再由一个个的叙事单元串联在一起构成了作品的叙事线索———对生命的体验和认知。

在作品中,作者以“生命的消逝”设置的叙事单元有:福贵浪荡败家导致父亲之死,被抓壮丁及母亲病逝、凤霞聋哑,凤霞送人及有庆之死,凤霞婚嫁及凤霞、家珍之死,二喜、苦根之死。

在这五个叙事单元—69—中,福贵一共失去了七个亲人,余华一改以前精致的死亡叙述,将眼光聚焦到了生者的生存上,他详尽地叙述生者失去亲人后撕心裂肺的痛苦以及失去亲人后生者的生存状态。

作者用对生者撕心裂肺的痛苦和生存的关注来表达对生命的关怀,这一点在有庆之死的叙事单元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在作品中,作者只是用寥寥数语介绍了有庆死时的情形:“抽着抽着有庆的脸就白了”,“把我儿子的血差不多都抽干了”,“等到有庆脑袋一歪摔在地上”,“心跳没了”。

反之将大量的篇幅放在书写福贵和家珍的痛苦上,如福贵大闹医院。

福贵埋有庆这一段更是情真意切,让人肝肠寸断:“我一遍遍想着他中午上学时跑去的情形,书包在他背后一甩一甩的。

想到有庆再也不会说话,再也不会拿着鞋子跑去,我心里是一阵阵酸疼,疼得我都哭不出来”,“我用手把土盖上去,把小石子都捡出来,我怕石子硌得他身体疼”。

其实有庆已死,他再也不会觉得疼了,疼的是福贵的心,疼的是所有尊重和关怀生命者的心。

疼爱有庆最深的家珍没有呼天抢地的悲呼,只是默默地流泪,把这残酷的现实硬生生地裹在心里,让它把自己的心刺得千疮百孔:奄奄一息的家珍“两只手在坟上像是在摸有庆。

可她一点力气也没有,只有几根指头稍稍动着。

”相比福贵,家珍的痛苦更是来自于灵魂深处,没有了张狂的表现,只是在默默的忍受中隐忍着生命的眷恋。

关怀生命者,必将为生命的消逝痛心不已。

痛心之余却又无能为力,只有忍受,用痛苦祭奠死者,用生存告慰生命。

作者是用生者的痛苦表达了对生命的关怀,同时他也为生命找到了排解苦难的方法———忍耐。

生命在遭受了痛苦的折磨后,只是悲痛的忍耐,没有了血泪的控诉,没有撕心裂肺的尖叫,就连福贵在医院要杀县长时仅有的一丝愤怒也被“县长是自己旧战友春生”这个巧合冲得一干二净。

福贵默默地承受着生命给予他的一切苦难,把这些苦难都消解了在自己的忍耐中。

作者主张用忍耐来应对生命中出现的苦难,他认为只有忍耐才能使生命免受苦难与不幸的威胁,才可以产生活着的勇气和力量。

忍耐才是最大勇气的活着。

三、生命关怀:反讽的叙事方式《活着》采用反讽叙事来表达对生命的关怀。

“所谓反讽,意指作者选取的叙事角度,是一个与作者自己信念和规范完全不同甚至完全对立的不可信的叙述者,这个叙述者自身有着明显的缺陷,他冷嘲热讽,着意欺骗,他表面所要否定的东西,恰恰就是作者所要肯定和赞美的东西。

”([美]W1C1布斯:《小说修辞学》)作者运用反讽的叙事方式,将人与现实的矛盾投射到了生命生存的反讽意味当中。

人民公社时期村子里准备砸锅煮钢铁,家珍问队长砸锅以后吃什么时,队长挥着手说:“村子里办了食堂,砸了锅谁都不用在家做饭了,省出力气往共产主义跑,饿了只要抬腿往食堂门槛里放,鱼啊肉啊撑死你们。

”开始福贵家珍也觉得食堂是好,然而现实并没像队长想象的那样,食堂并没有让人们衣食无忧,人们反而没有了家底。

当初队长描绘的“比二流子还舒坦”的食堂生活与后来凤霞王四争地瓜差点儿出人命以及队长可怜巴巴地向家珍求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构成了对当时所谓“省出力气往共产主义跑”的做法不顾生命生存的强烈反讽。

在煮钢铁时,有庆提出的所谓“科学家”的道理,竟然被大家所接受。

于是村子里的强壮劳动力便整天地守着汽油桶用水煮钢铁,为此家珍的病情更加严重,然而烧出来的却是一块烂铁。

就是为了这块烂铁强壮的劳动力不进田劳作,烧掉了老孙头的房子,加重了家珍的病情。

然而烂铁却被披上红布到县城报喜。

在这一个个“合理”做法的背后,是对生命生存的漠视,它们越是“合理”,对生命也就越是冷漠,反讽的力度也就越大,作者对生命的关怀也就越深。

四、生命本质:反抗死亡的“活着”《活着》的整个故事是通过“以死写生”来表达对生命的关怀。

作品叙述了一个个失去的生命:福贵父亲被气死,母亲无钱医治病死,有庆抽血血干而死,风霞产后出血而死,家珍积劳成疾累死,二喜意外事故猝死,苦根吃黄豆到撑死。

然而福贵在经历了这一切的苦难后,生活得却更加坦然宁静,他踏踏实实地做人,高唱着“皇帝选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的歌声,坚韧地活着,还总结出了四条做人的道理:话不要说错,床不要睡错,门槛不要踏错,口袋不要摸错。

他悟出的生命哲理就是“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性命”,他对生命的降格要求表现了“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的主题。

余华在本质上关怀生命,“活着”才是生命的本质,离开了“活着”谈生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在他的笔下,福贵虽然失去了七位亲人,但他依然为“我还活着”庆幸,因为活着已经成为他生命追求的唯一目标。

当然作者对“死”不加掩饰的叙述并不是对“生”的绝望,而是通过“死”写出了活着的不易和伟大,作者认为人一生所要做的不是要与命运、苦难进行轰轰烈烈的抗争,而是用无声无息的顺从忍耐,是用“活着”对死亡予以无言的反抗。

他警示人们要珍视生命,要包容生命出现的一切苦难,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余华在《活着》的韩文版自序中说:“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

”余华把忍耐当成了是消解苦难的最优的方法,主张用现世的、短暂的快乐来消解苦难的沉重面貌,让苦难在自己的忍耐和超脱当中烟消云散,于是作者在作品中设置了福贵与牛的角色互换,福贵甚至把自己的亲人也当成了牛,生命中出现的一切苦难和幸福在福贵的面前成了虚无,他不讲求活着之外的任何东西,只为平平淡淡地活着。

《活着》以其个性的叙事表达了作者的生命关怀,这种关怀的价值在于表现方式的独特:以死写生,以痛苦写关怀,也在于它关怀生命的生存,更在于它找到了生命的真谛———包容生命出现的一切苦难,平平淡淡地活着。

(责任编辑:朱 岚)—7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