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发展的时空结构
中国制造业规模、结构高级度及其协调发展的时空格局
中国制造业规模、结构高级度及其协调发展的时空格局中国制造业规模、结构高级度及其协调发展的时空格局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增强,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不仅在于其巨大的规模,更重要的是其结构高级度及其协调发展的时空格局。
本文将通过分析中国制造业的规模,结构以及协调发展的时空格局,探讨中国制造业的优势和挑战,为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首先,中国制造业的规模得到了显著的扩大。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基础和广阔的市场需求。
中国制造业的规模在全球范围内遥遥领先,其产值和出口量在全球制造业中占据重要地位。
此外,中国制造业的规模还在不断增长,特别是在高技术制造业领域,中国正逐渐成为全球技术创新的重要参与者。
其次,中国制造业的结构呈现出高级度发展的特点。
中国制造业从过去单一的低技术、低附加值产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转型升级。
在电子、汽车、机械设备等行业,中国企业逐渐跻身全球领先地位。
同时,中国制造业在供应链中的地位也不断提升,更多地参与到全球分工中,与其他国家和企业形成互利共赢的关系。
第三,中国制造业实现了协调发展的时空格局。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不仅体现在东部沿海地区,也逐渐向中西部地区扩展。
随着政府推动西部大开发和东北振兴战略的实施,中国制造业在区域布局上实现了均衡发展。
此外,中国制造业还呈现出城乡协调发展的特点,农村地区的农产品加工业、手工业等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中国制造业的规模、结构高级度及其协调发展的时空格局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优势,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中国制造业在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方面仍存在差距,需要加强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
其次,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中国制造业需要加快转向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此外,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也给中国制造业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
为了进一步提升中国制造业的规模、结构高级度及其协调发展的时空格局,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社会时空分析的类型、范例及特点
物。 比如努尔人使 用 “ 建羊 圈 一废弃 羊 圈” 等 时 间 划分手段 , 解 决 了劳作 行 为 、 季 节 和环境 之 问 的联
系, 这既反映 了他们 的文化生态环境 , 又反映了这种
社会体制 内的相互关 系。 ③ 阿 尔及利亚 的卡 比尔 人
把 时钟称作 “ 魔鬼 的磨 房” , 表现 出强烈 的敌 意。他 们在生 活中不关 心时钟 时间的流 逝 , 没有 准时会 面 的概念 , 也没有固定 的吃饭 时间 , 而且鄙视处理社会 事务时 的匆忙举动。 ④ 自然时间在不同 的情境 中会形成不同的时间观
内容提要
社会 时空分析既有悠久的历史, 也有丰富的 内涵。它包括 时间社会 学、 空
间社会学、 社会 时间分析 、 社会 空间分析 和时空社会分析。本 文对每 一种类型分别选择 了
一
项经典研究成果加 以说 明, 即监狱服 刑时 间研 究、 汽车消 费空间研 究、 职场 工作 时 间研
究、 网络空间研究和社会转型研 究。社会 时空分 析的基本特点是 凸显人 的主体性 , 融合 了
段 性成果。
合、 要素融合将是 一种必然趋势。由于时间社会学和
① 何雪松 : 《 社会理论的空 间转 向》 , 《 社会 ) 2 0 0 6年第 2 期。
走 瓤. 多 2 0 1 3 年 第 7 期
们是从 自然或地理 角度关注 空 问概 念 , 视 空间 为 自 没有一套系统的、 稳定 的分析框架 , 但也有不少经典的 实证研究。下面分别对每一种类型进行举例说 明。 1 .时间社会学分析范例 时间作 为社会学研 究对 象 已经 有很 长的历 史 , 从绝对 时间到相对 时间 , 从 客观时 间到 主观时 间均 有研 究。时问 , 对 于社 会 学来 说 , 也 是一 个 复杂 事
中国大地构造格架及动力学成因介绍
中国大地构造格架及动力学成因介绍中国大地构造格架及动力学成因介绍胡经国本文作者的话中国大地构造形成演化与大地构造分区研究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由于不同大地构造学派对中国大陆地壳形成演化有不同的认识和方法论,因而对于整体论述中国大地构造分区有不同的方案。
《中国大地构造格架及动力学成因》一文,在“新全球构造”思想指导下,以板块构造学说为基础,以大陆动力学为线索,对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及其演化进行了讨论,并且进行了构造区划。
由于板块构造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生变化,因而该文的构造区划以古生代时中国的板块构造格局为基础,同时考虑前古生代和后古生代时期中国的地壳演化,将中国大地构造划分为7个一级构造单元(板块)和30个二级构造单元,包括克拉通(或微陆块)和不同时期的造山带。
本文根据《中国大地构造格架及动力学成因》一文,将其主要内容介绍于下,仅供读者进一步了解和研究该文参考。
特此说明。
下面是正文一、概述1、大地构造单元及其划分该文指出,大地构造分区又叫做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是大地构造研究成果的表达方式之一。
它可以直接服务于资源预测需求,作为成矿地质背景或油气盆地分析以及地质灾害评估的基点。
若一个大区域尺度的地壳物质组成、岩石构造组合以及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场明显不同于相邻地域,则这样的一个区域就是一个大地构造单元。
大地构造单元既反映了地壳物质组构上大地构造环境(或大地构造相)的时空属性,又具有不同构造阶段的时空层次属性。
板块构造将6大(或更多)板块作为全球的一级构造单元,并将分隔它们的边界也作为构造带看待。
但是,板块构造观的构造单元的细结构划分,以及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细结构划分,需要结合特定区域的地质特征进行厘定。
2、不同大地构造观和学派的出现该文指出,近数十年来,由于各个学科的迅猛发展,包括对海洋的研究、对地壳深部的研究等,因而促使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大的突破,有了极大的进展。
这些在近年出现的许多不同的大地构造观和学派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结合线性时空结构的特点谈谈你熟悉的影视作品
结合线性时空结构的特点谈谈你熟悉的影视作品作始也简,将毕也钜。
百年风华,恢弘壮阔。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最近热播的电影《1921》再现党启航的峥嵘岁月,作为建党一百周年的献礼力作,《1921》自七月一日上映以来,热度不减,更吸引了不少年轻人的目光。
作为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样的大事件,影片通过线性叙事结构,融合人物细腻的情感,采用多种艺术手法刻画人物,叙述事件,更将线性结构逻辑从时间向度展开,引出一条宏大叙事艺术手法展现的新路径,讲好中国故事。
线性叙事是一种经典叙事手段,它注重故事的完整性,时空的统一性,情节的因果性和叙事的连贯性,观众易于接受,其中倒叙手法亦是线性叙事。
《电影大辞典》将叙事结构定义为“对人物、动作和情节线索的全面性组合和安排”。
一般最为传统的叙事结构是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尾”这四部分组成,其严格按照现实的时间向度来组织安排,这类传统的叙事被看作是线性叙事。
电影是时空的艺术,虽然线性叙事一直是好莱坞电影所奉行的金科玉律,然而自上世纪结构主义叙事学的发展以来,电影理论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电影人在电影的实践方面也有所突破,打破了经典叙事学所固有的“闭合结构”“团圆结局”“全知叙事”“时空统一”等特征,推出了不少先锋作品。
从叙事结构的角度可以将电影结构分为最基本的线性、非线性以及反线性叙事。
这是电影叙事中最为基本的三个结构性原则。
《1921》由黄建新导演,是继建党九十五周年巨作—《建党伟业》之后的又一力作,影片中宏大的历史背景,融合进李达和妻子王会悟的伉俪情深,细致展现爱情的浪漫和美好。
李达作为影片主角,是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他与爱妻王会悟在阳台上泪眼相望时,二人合唱《国际歌》的场景,既塑造了他们作为伟大的革命先烈,具有坚定的革命信念,又作为普通夫妻,相濡以沫,拥有柔软的情感,这种温暖的伏笔表现手法,让整部影片弥漫着浪漫主义的气质。
影片以一九二一年七月一日这天发生的事件,进行线性结构的横断面展现,宏大的历史背景与人间烟火的情爱交织,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旧社会苦痛的现实融合,勾勒出一条人们拒绝黑夜、寻找光明、寻求独立解放的社会呐喊画卷。
空间不平等与城乡融合发展一个空间社会学分析框架
空间不平等与城乡融合发展:一个空间社会学分析框架**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社会学研究”(项目号:20&ZD150)的阶段性成果$林聚任刘佳内容提要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但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依然存在$从空间社会学的视角来看,城乡发展不平衡实际上是一种空间不平 等的体现,具有特定的时空特征和内涵。
在空间社会学的分析框架下,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探讨城乡融合发展的机制问题:一是城乡关系是一种空间关系;二是城乡发展的不平等是一种空间上的不平等;三是城乡融 合发展需要城乡空间结构的优化与融合;四是城乡融合发展需要遵循一定的空间原则。
关键词 空间不平等 城乡融合发展 空间社会学 空间关系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 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但城 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依然存在,城乡发展所呈现的“极化”不平等问题突出。
为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确立了进一步理顺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
而2019年5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 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 见》,明确提出未来要着重从体制机制上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破除城乡二元体制,促进城乡 融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不仅是一个社会变迁过程,也 是一个空间重组和整合过程。
从社会空间观点来看,城乡发展不平等可以说是城乡空间结构与要 素作用的结果$城乡空间关系的不平等已被看作是社会不平等的一个重要方面。
国外学者虽然对 相关问题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理论观点,但都无法很好地解释中国城乡发展特有的一些空间现象与问题。
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系统的理论和经验研究,整合社会空间研究相关的理论观点,对中国 的城乡融合发展做出新的理论探讨。
关注空间不平等问题社会学虽然长期以来重视社会不平等研究,但直到近年来随着社会空间研究的兴起,空间不平等问题才逐渐受到关注$空间不平等既表现在地域分布上,也表现在城乡社会之间。
浅谈中国区域差异时空演变
浅谈中国区域差异时空演变一、标题:中国区域差异的演变过程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中国的区域差异也日益明显,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别巨大,包括经济增长速度、人均收入水平、产业结构等多个方面。
这篇论文将从中国区域差异的演变过程入手,分析中国区域差异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
1. 概述中国区域差异的演变历程中国的区域差异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呈现出明显的趋势,当时中国的经济改革开放初期,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到了90年代,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随着中国自加入WTO后,相关政策的扶持力度也对不同地区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21世纪初,中国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并试图缩小地区差距,但近年来最新的数据显示,中国的城乡差距、东中西部差距依然十分明显。
2. 中国区域差异的特点中国区域差异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水平不平衡:东部经济发展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区。
(2)空间分布不均: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大城市周边的地区和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远高于内陆地区。
(3)产业结构不同: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西部地区更加发达,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高。
(4)基础设施差异:在交通、电力、通讯等方面,东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与西部地区相比,能够获得更多的长期投资机会。
(5)对外开放程度不同:东部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经济增长依赖外贸、外资的程度较高,而中西部地区尚未完全发挥自身经济潜力。
3. 中国区域差异的产生原因中国区域差异的产生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历史的原因:中国历史上的传统区域经济结构、政治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东部沿海地区在经济和文化上对外交流、接触和融合的历史较长,并且在帝国主义入侵、战争等方面通常更为先行。
(2)政策导向:政府推出的科技创新政策和产业政策的不同,也为区域差异的出现提供了机遇和挑战。
政策的优势和短期效应使发展不均衡的问题逐渐加重。
(3)人口流动差异:城市化加速,大量城市人口迁徙,经济人口转移与地资源配置失衡等方面加剧了地区差异。
中国城市产业结构与服务功能协同升级的时空演化研究
中国城市产业结构与服务功能协同升级的时空演化研究1.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全球经济的深度融合和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城市产业结构与服务功能的协同升级已成为推动国家和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力量。
在中国这样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大国,这一现象尤为突出。
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看,中国城市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不断攀升,迫切需要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服务功能,以增强国际竞争力。
国际竞争的压力也促使中国城市更加注重产业升级和服务转型。
从国内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城市作为国家经济的核心载体,其产业结构和服务功能的协同升级对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产业结构与服务功能的协同升级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如何利用新技术、新模式推动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升城市的服务功能和综合竞争力,是当前亟待研究的问题。
研究中国城市产业结构与服务功能的协同升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可以为中国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和政策建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社会进步。
1.1 中国城市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中国城市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呈现出多元化和动态变化的特征。
随着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城市产业结构正在经历深刻的转型和升级。
传统产业逐步优化。
尽管传统产业如制造业、重工业等在中国城市经济中仍占主导地位,但随着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这些传统产业的产值和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
通过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许多城市正在逐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新兴产业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等在中国城市中的发展势头强劲。
这些产业具有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特点,正在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许多城市纷纷出台政策,鼓励新兴产业的发展,以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中国历史时空的隧道有哪些
中国历史时空的隧道有哪些中国历史时空是一个漫长而丰富多彩的历史长河,其中充斥着许多的历史隧道,这些历史隧道既代表了不同的历史时期、文化传承、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又包含着不同的历史事件、人物和传说。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中国历史时空的隧道。
隧道一:夏商周三代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三个朝代之一,它代表了中国上古时期的最高文明水平和最早的国家形态,也为后来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模板。
其中夏代代表了中国最早的部落联盟国家形态和一些原始的文明成果,商代则代表了华夏文明向更加复杂和精细的方向发展,也是中国第一个真正的王朝,而周代则代表了华夏文明进入了封建社会阶段,出现了著名的封建等级制度和文化体系。
隧道二:秦汉两朝秦汉两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重要的朝代,它们代表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巅峰和转折点,特别是在政治制度、军事技术、文化传承等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历史价值。
其中秦朝由秦始皇建立,代表了中国第一个真正的中央集权国家和权力寡头制度,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较大型国家。
汉朝则是中国历史上最长、最稳定、最宏大的王朝之一,它代表了中国史上的黄金时代,各项文化和社会制度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完善。
隧道三:唐宋元明清五朝唐宋元明清五朝是中国的封建时代,这个时期看似机械化,实际上却极其精细,文化也有着深刻的内涵。
这五朝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也给中国历史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和艺术遗产,例如唐诗宋词、元曲明剧、清宫文化等等。
隧道四:民国时期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非常特殊的时期,它代表了中国向现代化政治和社会转型的一个艰难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许多外部侵略和内部分裂的挑战。
这个时期,不同的社会群体、文化思潮、政治力量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丰富的历史图景。
华丽的大都会,壮丽的传统文化,一些引人注目的政治人物,都代表了这个时期的历史特色。
隧道五:当代现代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中国的历史隧道持续地拓宽和加深。
第八讲 发展模式
后发式指以日本为代表的后实现现代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模式。 其所以被称为“后发式”,是因为它们是现代化的后来者,在其发展 过程中,有原发式国家作样板,人们对社会发展的未来结局有比较清 楚的了解,对现代化过程中将出现的问题,有原发式国家的经验教训 可资借鉴。 从发展动力看,其动力根源在于社会外部,由于外在环境的逼迫和挑 战,使社会的领导层有意识、有目的地推动社会向原发式国家学习, 向现代化目标前进,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调控整个社会的国家 政治权力。 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 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 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 从发展特征看,后发式国家由于有原发式国家做榜样,可以实行跨越 战略,所以现代化发展表现出快速、突进的特征。 从发展程序看,后发式国家首先是以国家政权的力量,改革局部的社 会政治结构,推动经济的发展。
(二)“时空压缩型” 模式
后发国家的劣势: 1、外部挤压
2、内部积累
出路何在: 超越进化
跨越式发展
四、从目标实现的时序角度划分
(一)同步推进模式 1、时间上的同步推进 所有目标同时并举 2、空间上的同步推进 不同地区同时并举 (二)异步推进模式 1、时间上的先后推进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 政治——经济——文化——社会 2、空间上的依次推进
(二)印度模式
印度模式指印度在尼赫鲁和他的女儿英迪拉·甘地领导时期(19471984)的发展模式。1947年8月15 日,印度宣布独立。当时的印度十 分贫穷、落后,传统的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人均寿命只有32岁,全 国83%的人是文盲。 在尼赫鲁的领导下,印度选择了在政治上采用西方式的议会民主制度, 在经济上实行公私混合经济和中央计划的“印度式社会主义”道路。 尼赫鲁认为: “自由经济、自由企业这一传统的资本主义道路不适用于人口众多极 度贫困的亚非国家。”他说:“印度的发展道路是从一切现存制度 (俄国的、美国的和其他的)中吸取精华的第三条道路。”“我们正 在努力建立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道路——一种在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 国家的正统的实践之间的中间道路。通过这种社会主义,我们将把人 们引向繁荣新天地。” 印度模式的特点之一是把议会民主和计划经济结合起来,“在西方民 主制度的基础上栽种苏联模式的种子”。 印度模式的第二个特点是把国家控制、中央计划、自给自足、工业民 族化和私有制结合在一起。 在土地改革方面,政府采取渐渐的改良主义办法,农村的地主所有制 和财产关系没有受到大的触动,封建地主仍然拥有最好的土地。
时空压缩”理论
时空压缩”理论“时空压缩”理论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美国著名的全球化和现代化研究的代表人物戴维•哈维(David Harvey)在《后现代状况》一书中提出的一个概念,其核心内涵就是:“发展中国家由于实行赶超战略和跨越式发展,会在比较短的时间里走过发达国家在很长历史时期里走过的路程,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似乎时间和空间都被压缩了。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就实现了这种时空压缩式的发展,用30年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近300年时间经历的蒸汽技术革命、电力技术革命、电子技术革命和信息技术革命四次技术革命的历程;还实现了人均GDP从不足200美元到2500美元的跨越,而主要的西方国家实现相应的过程则经过了140多年。
世界银行发表的报告早就指出,中国人用一代人的时间完成了发达国家几代人完成的任务,这是一种时空压缩的正面效应。
同时,也把西方发达国家近300年时间中不同阶段产生、不断解决的问题,如农民失地、工人失业、社会失稳、结构失衡、生态失序,以复合型、压缩型的形式集中到了同一时空当中,使矛盾和问题十分尖锐和严峻。
这是“时空压缩”的负面效应。
我国在30年的发展时间里,既有从传统社会转变为现代社会的问题,又有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的问题,还有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的问题,更有从封闭社会走向开放世界的问题。
传统性、现代性和后现代性这三个不同时代的东西集中压缩式的发展给我国带来两个“前所未有”——“发展成就巨大,机遇前所未有”、“发展问题严峻,挑战也前所未有”。
“时空压缩”的正面效应,造就了我国改革开放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可靠的现实可能;“时空压缩”的负面效应,又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迫切需要解决的任务。
因此,我国现在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发展起点上,“时空压缩”的双重效应,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既提出了紧迫的必要性,又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应用哈维“时空压缩”的概念来分析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现代化发展进程,我们可以更加接近事情的本源,从而为我国现代化发展找到更加切实可行的路径。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成就与挑战
社会中间阶层成长为缩小各种社会差距奠定结构基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工业化、市场化和城市化进程中, 中国的现代社会结构逐渐成长。 测量现代社会结构有很多维度,对于民生发展来说,最重 要的是城乡结构、就业和职业结构以及社会阶层结构。
30多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常住人口的城市 化率不断提高,城乡结构得到改善(图12)。 就业和职业结构的变化也鼓舞人心。
2. 收入和消费不平等程度不断提高 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图21); 区域收入不平等一直在较高水平上变动(表1); 初次分配不合理,劳动者报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 断下降(图22); 总体不平等(基尼系数)迅速提高(图23); 收入流动出现两极化趋势(表4,图24); 在收入不平等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也 伴随扩大(图25)。 收入和消费不平等不仅影响民生,也影响有效消费需求 的成长,从而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导致其对出口和 投资的依赖过大,内需很难拉动。
从就业结构来说,三次产业的就业构成不断调整,第一产业就业 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不断上升(图13),大 体可以认为,中国的就业结构已经发展到工业化中期阶段。 从职业结构来说,体力半体力职业比重显著下降,非体力类职业 比重明显升上。据统计,从1982年到2005年,全国体力半体力类职 业比重下降了24.4个百分点,非体力类职业比重则上升18.8个百分 点。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工业化、市场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中 国的现代社会结构逐渐成长。
1. 基本民生的发展
消费。消费是一个甚至比收入更重要的指标,因为消费水平提 高不仅意味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意味着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增 强。30多年来,城镇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实际增长4.4倍,年均增 长5.6%;农村居民生活消费增长5.1倍,年均增长6%。恩格尔系 数表明,城镇居民生活已经整体进入宽裕阶段,农村居民生活 整体进入小康阶段(图4、图5、图6)
科技进步对社会结构的时空演变影响
科技进步对社会结构的时空演变影响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类社会结构也在发生着时空的演变。
科技的发展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还对我们的社会组织和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科技进步对社会结构的时空演变产生的影响。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社交网络的出现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世界变得越来越紧密地相互连接。
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网络的出现使得人们之间的交流更加快捷和方便。
过去需要通过书信寄达的消息,现在可以通过短信、即时通讯甚至是社交媒体实时传递。
这种信息的交流方式的变革,大大加速了人们之间的联系和信息的传播速度。
社交网络的出现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方式。
以微信、微博、Facebook等为代表的社交媒体成为人们交流、分享和社交的平台。
人们通过社交媒体结识新朋友,分享自己的生活和经历,甚至与他人共同参与各种社会活动。
社交网络的兴起使人们的社会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传统的社会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
二、电子商务的兴起与线下零售业的改变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传统的线下零售业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改变。
消费者可以通过互联网轻松地访问各类商品和服务,并直接在线上完成购买。
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传统的店铺不再是唯一的购物渠道,给很多线下零售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同时,电子商务也给消费者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和便利。
消费者不再受限于实体店的地理位置和营业时间,他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购买自己需要的商品。
这种方式的改变使得消费者更加自主和灵活,对传统的社会经济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智能科技的发展与工作生产方式的变革随着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的成熟,大量的重复性工作正在被智能机器人所取代。
这种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的工作生产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也对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动化技术的使用使得很多人类劳动力可以被释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创造性和知识性的工作。
同时,智能科技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职业和工作方式,比如虚拟现实设计师、数据分析师等新兴职业的出现。
论中国社会转型的同源性与非同源性_戚攻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2卷第4期J O U R N A LO FC H O N G Q I N G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E d i t i o n )V o l .12N o .42006收稿日期:2006-05-12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5B S H 036)作者简介:戚攻(1957-),男,黑龙江佳木斯人,中共重庆市委党校社会学部教授,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主持人,主要从事社会学研究。
论中国社会转型的同源性与非同源性戚 攻1,郭 勤2(1.中共重庆市委党校社会学部,重庆 400041;2.重庆邮电大学法学院,重庆 400065)摘要:中国“社会转型”因社会主义制度结构先于其工业化设置而具有不同于西方先发国家19世纪社会转型的政治、经济结构。
这样的社会实存,既对我国市场化社会转型产生着强大的规制并促使其保持“社会主义”的同源性,又意味着中国社会转型与其它国家由工业化使然的社会转型具有非同源性特征。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转型,是因国家工业化导入市场机制而发生的一种必然回应,因而它又与世界其它国家由工业化使然的社会转型具有某些同源性的特质和特征;正如马克思所说,“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
但是,中国社会转型的两种或两类同源性现象及过程,本身存在着理论谱系、逻辑传统、方法论和价值观张力等非同源性的基元;于是,规制我国社会转型的基本制度场域的既成性,并不能帮助我们完全有效地规避“工业化+市场机制※社会转型”的潜在风险;而且中国社会转型还将长期处于一种同源性与非同源性博弈的性状之中。
关键词:社会转型;同源性;非同源性;博弈中图分类号:C 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06)04-0071-08 由工业化使然,19世纪西方先发国家的社会转型———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曾遭遇过种种困境,并被马克思以“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描述之。
社会时空·科学技术·人
自然存在物, 也不能摆脱 自然 时空对于人 实践活动不仅是人类诞生 的秘密, 而且是 会时空的变化为条件 的。在历 史上 , 科学
的活 动 的 制 约 , 社 会 时空 结构 作 为 人 的 人的存在和发展的源泉 。在这个意义上 , 进步与技术进步并未有机地联系起来 。 而 时
活动过程的结晶, 又反过来制约着人 的活 实践活动是社会时空 的源泉和本质, 社会 至近代 , 科学 、 技术和生产 的关系也主 要 动。 在人的实践活动基础上形成 的社会时 时空 的社会现实性 、 主体性 、 社会 历史性 是生产一技术一科学 , 然后科 学反过来成 空状态, 直接影响着主体认识、 改造、 利用 等特性是人的实践活动赋予的。 客体的速度 、 规模 、 范围、 层次和水平。从 了生产过程的因素 , 而技术发 明也成 了一 社会 时空是科学技术赖 以形成和 发 种特殊 的职业 。 随着社会 时间的流变和社
根本 上看 , 社会时间和社会空间与 自然时 展 的基本方位和最重要条件 。 科学和技术 会空间的扩展 , 现代科学与现代技术之 间 空有着原则 的区别,是通过人 的生命活 是两个不同而又紧密相关 的概念 , 它们都 的相互作用 日益加强, 不仅科学 的发现往 主 管、 出纳 、 计核算、 会 稽核、 会计档案管 预 防性检 查, 系统 被破 坏时, 要求系统软 进行审查, 防止存在漏洞 。 理等工作 岗位 ;电算化会计 岗位包括: 直 件具备紧 急响应、 强制 备份、 快速 重构和 统等工作岗位 。 严格 系统操作环境管理. 加强系统安全控
此基 础上 创 造 出社 会 时 空 。 由于 人 活 动 的 展 的空间 。” 马克思深刻地揭示 了社会时 识 , 技术作为人们在 改造客观世 界过程 中
需要、 目的、 方式 、 意志等不 同, 社会 时空 空的实践本质, 他关注 的时空不再是脱离 积 累起 来并在生产劳动 过程 中体 现 出来 只能从不 同时代 人的具体活动 中获得其 人 的活动的一般物质运动 的时空 , 而是属 的操 作性手段 、 程序和方法 , 都必 然要经 规定 性。另一方面 , 人们创造 自己的社会 于人的时间和空间, 他所讲的人 不是抽象 历具有 反复性、 累积性、 上升性 的社 会过 时空并不是随心所欲、 无中生有 的。作为 的人, 而是现实的、 从事着实践活动的人 。 程 : 第三 , 科学与技术 的一体化也是 以社
社会发展方面参考书目
1、《发展的反思与探索: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阐释》/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文库出版社:人民大学定价:38元出版日期:2006 7-300-07764-1人道主义批判理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述评2、当代社会发展研究(第1辑) 何中华,林聚任 7-209-03918-X山东人民出版社市场价:24元卓越价:¥18.80元3、当代社会发展研究(第2辑) 林聚任,何中华书号:978-7-209-04216-1山东人民出版社市场价:28元卓越价:¥21.30元4、当代社会发展导论作者:鲍宗豪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1999-3 原价: 26 元5、现代西方哲学与社会思潮述评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0元6、全球化与社会发展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现实丛书林娅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06-08-01 定价¥14.007、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逻辑2003年版,南京大学出版社50元8、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与中国社会发展问题研究ISBN:710505182作者:雷振扬出版社:民族出版社出版日期:2002年8月原价:¥19.89、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及其当代价值侯衍社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市场价:¥19.00 出版时间:2004年04月10、跨越峡谷(马克思晚年思想与当代社会发展理论)张云飞著人民出版社市场价:¥29.0011、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研究作者:吕世荣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1年10月定价:¥26.0022、社会发展论纲作者:张华金, 王淼洋主编价格:16.00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3、当代西方社会发展理论新词典庞元正,丁冬红主编出版社: 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日期: 2001-10-01 价格: 40.0024、社会发展的时空结构(京华学人卷)/中国学术前沿性论题文存ISBN:720705185 作者:景天魁出版社: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定价:2525、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概论作者: 高燕宁、卢萍、柳春清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出版日期: 2005-03-01 价格: 25.00 26、哲学视野中的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作者: 冷鹤鸣编著出版社: 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 2002-12-01 价格: 18.5027、书名: 走出历史哲学乌托邦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当代沉思 ISBN: 7215047261作者: 刘怀玉张锐王友洛出版社: 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日期: 2001-01-01 价格: 25.00 28、书名: 现代化的理论基础马克思现代社会发展理论研究 ISBN: 7301028415作者: 丰子义著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 1995-06-30 价格: 16.8029、书名:社会发展理论新词典 ISBN:720603851作者:庞元正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定价:40 出版日期:2001-10-0130、书名: 社会发展理论研究ISBN: 7212016047出版社: 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日期: 1998-01-01价格: 26.0031、书名: 社会发展理论研究ISBN: 7503525967作者: 王怀超出版社: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日期: 2002-01-01价格: 23.0012、文本的深度耕犁: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解读 / 张一兵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B089/38:113、20世纪的文化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深层解读 / 衣俊卿著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3 B089/8014、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 / 俞吾金, 陈学明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B089/70:115、追寻马克思:走进西方马克思主义作者: 王凤才出版社: 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 2003-07-01 B089/2916、从马克思到德里达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作者: 龚远泰主编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出版日期: 2002-01-0117、二十世纪哲学经典文本西方马克思主义卷作者: 俞吾金,吴晓明主编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 1999-12-01 B1/3:1 18、“西方马克思主义”命题辞典(精装)作者: 陈学明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出版日期: 2004-11-01 B089/5519、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作者: 王雨辰著出版社: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日期: 2002-01-0120、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作者: 曹玉文,陆杰著出版社: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日期: 1992-01-0121、西方马克思主义教程(陈学明著)(教育部推荐)作者: 陈学明著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 2001-06-30。
高中地理课题研究题目大全
高中地理课题研究题目大全
一、社会地理
1.社会地理学发展的历史过程
2.时空格局中社会空间结构
3.社会地理研究中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属性
4.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空间演变
5.多尺度对社会地理的影响
6.文化传播的时空要素
7.社会地理中文化转移的规律
8.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城乡变迁
9.区域社会分层变迁及其社会效应
10.城市社会文化格局论述
二、经济地理
1.经济地理学发展及其思想基础
2.全球经济一体化演变
3.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
4.经济多样性的区域结构
5.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距离分析
6.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7.地区经济自主性及其空间分布
8.改革开放以来的区域差别经济分析
9.农业发展的空间展开
10.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三、山地地理
1.山地地理环境与古人类文明
2.山地地理学发展及其理论框架
3.山地地理植被调查及其地学研究
4.山地地理中河川调查与评价
5.山地生态系统分析及其保护
6.山地健康生态系统维护
7.山地自然灾害及其防灾措施
8.山地环境治理政策分析
9.山地多变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0.山地地理中的人类活动研究。
时空研究的社会学理论意蕴——社会建构论视角
活的突出体 现。“ 在 现代 社会 , 许 多不 同 的时 间观
0 蒯f 湃 _ 』
上班 , 到节 日、 生1 3、 假 日、 棒球开局赛或板球赛季等
季节性仪式 ) 提供了一种在 世界上 的安全感 , 其 中,
历 史
过
程
极 力追求 进步似 乎总是 向前 和向上迈 向不可知 的天
图 1 社 会 自我 转 变 的 各 种 时 间 跨 度
k a ) 所指出的, “ 就社会 变迁研 究而言 , 时间不仅是变 迁的一个基本 维度 , 也是变迁 的核心 , 是变 迁的构成
分, 其 中有些形态涉及共时化 、 排序 、 测序或定时 , 有
些涉及控制或尺度 , 还 有一些是 机械 的和 人工 的形 态 。所有这些形态都不 是孤立 的抽 象实 体 , 而是 一 个互相联 系的整体 , 影 响着 我们 的生 活。 ” ⑨因为可 以说 , 一切人类社会 活动 都是按 时 间延展 的。这 种
就是社会学中我们常用 ‘ 社会时间 ’ 的含义 。 ” ⑨
戴维 ・ 哈维 ( D a v i d H a r v e y ) 所 指 出的 : “ 现 代化总是 在不 断破坏 时间和空 间节奏 , 而 现代 主义 的使命之
一
,
就是 在一个 瞬息万变 和分裂 的世界 中为空 间和
① [ 英] 安东尼 ・ 吉登 斯 : 《 社会 的构成》 , 李康、 李猛 译 , 生
程” , 指社会 在一 个 比较长 的 时间段 中 自我 转变 的 序列 。所包含 的反 映时间 的两个重 要变量 是 : 社 会 变迁 的短期 时间和长 时段 的真正历史时 间。
过去 ——— — , 而 传统 的 中 国人 是 十天 为 一周 期 。
论社会结构变迁视域中的社会发展
“ 过程性绵延” 。这样, 交互作用” 在“ 中也就是在“ 过 程 陛绵延” 而“ 程性绵 延” 中, 过 内在地 就是一个 “ 交
互作 用” 。
实践的与历史 的统 一。 同时. . 与 从事着实践 _ 不仅 人 活动的人们发生联系而形成广泛 的“ 社会关系” 使 , 交互作用现实地发生, 而且 与他人历史 活动的创造
埃则认为结构分析应与历史性 的发生转换作用紧密
、
社会结构与社会结构变迁的本质内涵
何谓社会结构变迁 ?人们还常常习惯于用直观 表象的认知形式来理解概 念的 内涵, 社会结构变 把 迁的本质当作社会生活方式 的指标性转变 ; 或把社 会结构变迁仅仅表述为社会剧变现象 的种种罗列 ; 还有的人对概念的反思剥离了概念的普遍性 ( 即思 想)把认识驻 足于某 一 门类经验 知识或 实证 科学 , 中。我们在这里提出的社会结构变迁问题却是一种
哲学的反思形式。
( ) 会 结构 一 社
地联 系起来。这说 明结构是状态( 共时 陛) 也是过程 ( 历时性) 。马克思认为“ 生产关 系 的总和 构成社 会 的结构” 并 阐述 了结构对 过程 的制 约作用 。他认 , 为,物质生产方式” “ 这种 以现实的联 系为基础 的结 构性存在物 ( 即共时 陛状态) 对以“ 社会 生活 、 政治生
维普资讯
政治
< 实事 求是> 20 年 第 5 06 期
论社会结构变迁视域中的社会发展
商景 龙
( 南京政治 学院
张
勇
江 苏 南京 2 0 0 ) 10 3
摘
要: 社会结 构的本质是 历史时间, 社会结构 变迁 乃是 历史 时 间的流 动。在 历史 时 间中不存 在 着永 恒不 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时空特性是研究社会发展的重要维度,社会时间和社会空间概念是建构社会理论的核心。
本文从时空角度讨论了传统、现代和后现代的关系,确定了社会时空的基本含义,在此基础上界定和阐释了时空压缩概念,并针对吉登斯的时空延伸概念作了一些讨论。
本文用时空压缩概念描述了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基础性结构,初步显示了这一概念的解释力。
编辑。
一、时空特性是研究社会发展的重要维度什么是社会发展的时空特性?为什么在社会学研究中国社会发展问题时要关注时空特性问题?对于中国社会发展的许多问题,要想取得深入的认识,就有必要寻求新的研究视角。
例如,到底什么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对这个问题好像谁都可以脱口而出地回答:人口多,底子薄。
这个回答当然是对的,无可争议,但这两个因素只是基本的制约性因素,在国情中,还有一些因素也是基本的,并且具有建构性。
特别是从研究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时空特性也是一个基本的因素,或者说,也是研究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视角。
时空特性在自然科学中的重要意义突出地表现在20世纪初的物理学革命中,从牛顿力学的时空观向相对论时空观的转变,也就是从经典物理学到现代物理学的转变。
时间与空间,在牛顿力学中只是物体运动的外部条件,它们本身是不变的尺度。
在相对论中,时间与空间要随物体运动发生变化。
在当代物理学对存在与演化的研究中,例如在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中,时间与空间参与了“存在”的形成,它们是“塑造”现实存在的内在因素,而不只是外部条件。
而在哲学中,时空特性问题一直是思想演进的一条重要线索,海德格尔认为,时间性构成了存在的根本意义。
自然科学和哲学对时空特性的研究,鼓舞和启发了社会科学特别是社会学。
但这种鼓舞作用,却因社会时间和社会空间的复杂性而大打折扣,以致在对社会现象进行研究时,往往抽离掉了它的时空特性。
而时空特性对于社会生活、社会过程的意义远甚于自然现象。
忽视了时空特性,必然导致只能运用比自然科学更简单、更粗疏的方法去研究社会现象。
对社会现象而言,时间和空间既是外在的,也是内在的。
尽管在经验上,可以用日历时间去观察和描述社会现象,但日历时间在本质上是自然时间(依太阳、月亮和地球的相对运动划分的时间),不是社会时间。
社会时间是社会现象的内在因素,它对于形成社会行动、社会生活和社会过程具有作为构成要素的意义,因此,时空特性就成为认识社会的重要维度,特别对于社会发展研究而言就更是如此。
然而,至今在社会学中,并没有形成明确的社会时间和社会空间概念(注:这里是特指“社会时间”和“社会空间”的概念形成,并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关于时间和空间的社会意义的研究,这种研究在社会学乃至在整个人文社会科学中一直在进行。
例如,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就很重视时间和空间问题。
涂尔干在宗教社会学研究中也指出了时空的社会意义,正如科瑟所指出的:“涂尔干认为,与原始社会组织相似,空间、时间和其它思维类型,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
”(科瑟著:《社会学思想名家》,石人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58页)再如,像布罗代尔这样的历史学家也从其学科角度研究过时间和空间问题。
但是,他们所使用的时空概念,大体上是日历时间和地理空间,属于“自然时空”,而不是明确的“社会时空”,社会时间和社会空间概念至今仍在探索和形成的过程中。
在当前,社会时空概念研究又有新的进展,例如,harvey在对全球化问题的研究中,castells在《网络社会的崛起》(夏铸九等译,唐山出版社)中,从信息社会、网络社会的角度重新研究时空问题,一些后现代思想家也在重塑时空概念,经济学界最近也有人在研究“经济时空”。
时空问题,似乎正在形成当今学术研究的一个新的热点,值得注意。
)。
正如安东尼·吉登斯所说:“大多数社会分析学者仅仅将时间和空间看作是行动的环境,并不假思索地接受视时间为一种可以测量的钟表时间的观念,而这种观念只不过是现代西方文化特有的产物。
除了近来一些地理学家的著作之外(……),社会科学家一直未能围绕社会系统在时空延伸方面的构成方式来建构他们的社会思想。
”(吉登斯,1998[1984],195)难能可贵的是,吉登斯在建构他的结构化理论时,把时空看作是社会现实的建构性因素,他强调:“社会系统的时空构成恰恰是社会理论的核心。
”(吉登斯,1998[1984],196)80年代,我
曾经读过苏联学者关于社会时间和社会空间的著作,这些都对我很有启发。
时空结构是社会的基本结构,或基础性结构,它参与形成和建构了社会的生产和再生产结构(物质的和文化的,如马克思和布迪厄等人所研究过的),以及形形色色的制度结构和观念结构(如社会学家通常所研究的)。
但是,时空结构只是构成社会现实的因素,它本身不能单独存在,在理论研究中,我们可以把它抽象出来,但也要紧密结合社会现实研究它的特性。
正是在对时空特性的具体规定上我不赞同吉登斯,他的时空延伸概念及相关的理论鲜明地体现了西方社会发展的逻辑,原则上不适合解释中国的现实。
针对于此,我界定了时空压缩和超越进化两个概念,希望由此出发解释中国发展社会学面临的一些问题。
于是,说明时空特性在社会发展研究中的主要含义,着重理解时空压缩概念及其对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解释力,就成为以下的主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