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车技术报告(新)
智能车技术报告(新)
南京工业大学信息学院电子设计大赛(智能车)技术报告学校:南京工业大学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参赛队员:沈春娟袁乐乐袁冯杰引言根据本次比赛规则的要求,结合“飞思卡尔”的一些要求,本队已经完成了智能车系统的设计、制作、安装和调试。
该智能车的设计思路是:首先,通过路径识别传感器采集路径信息,经STC12C5A32S2单片机处理输出控制信号,通过电机驱动控制两个直流电机的转速,实现智能车快速寻迹的目的。
利用红外反射式传感器实现小车自动寻迹导航的设计与实现。
使用红外反射式传感器感知与地面颜色有较大反差的引导线,从而实现自主式寻迹。
利用PWM 技术对直流电机进行速度调节,两轮驱动,运用两个直流电机转速差异进行方向的控制调节。
本文所述智能车寻迹系统采用红外反射式传感器识别路径上的黑线,通过PWM技术对两个直流电机的速度进行控制,由速度差决定转向的角度,使用开环控制结合PD算法对速度进行简单修正实现直流电机的速度控制。
该系统以STC公司的生产的单片机STC 12C5A32S2为控制核心,主要由电源模块、核心控制模块、路径识别模块、(车速检测模块)和直流驱动电机控制模块组成。
为了使智能车更加快速、平稳、准确地行驶,本系统将路径识别,车速的快速检测与响应,电机和直流驱动电机的正确控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技术报告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第二部分是智能车系统设计,介绍智能车总体设计和软、硬件设计及实现方案;第三章是控制算法设计,详述智能车软件实现;第四章是实验验证;第五章是总结。
智能车系统设计一. 硬件设计本系统硬件部分由电源模块、主控制器模块、路径识别模块、(车速检测模块)和直流驱动电机控制模块组成,系统硬件结构如图所示。
1. 主控制器模块本系统中,主控制器模块采用STC 12C5A32S2单片机。
STC 公司的单片机STC 12C5A32S2主要特点就是功能高度的集中,并且易于扩展,超强抗干扰,超强抗静电,低功耗。
《智能车之技术报告》课件
导航技术是智能车的指南针,它能够让 车辆在复杂的道路和交通环境中找到正
确的路径并引导驾驶员到达目的地。
导航技术包括GPS定位、地图匹配、路 径规划等技术,它们能够提供高精度、 高可靠性的导航服务,以支持智能车的
各种应用场景。
导航技术的发展需要不断优化和升级, 以提高其性能和可靠性。
03
智能车的实际应用
智能车的发展历程
总结词
智能车的发展阶段和里程碑
详细描述
智能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辅助 驾驶阶段,主要是利用一些传感器和控制器来实现简单 的驾驶辅助功能。第二阶段是部分自动驾驶阶段,车辆 可以在特定情况下自主驾驶,但驾驶员仍需保持警惕并 随时接管控制。第三阶段是高度自动驾驶阶段,车辆可 以在大多数情况下自主驾驶,但仍有一定的限制和条件 。第四阶段是完全自动驾驶阶段,车辆可以在任何情况 下自主驾驶,无需驾驶员的干预和操作。
公共出行
01
02
03
智能公交
通过智能化技术改造公交 车,实现实时监控、路线 规划、自动报站等功能, 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
共享单车
利用智能化技术管理共享 单车,实现车辆的定位、 预约、租借等功能,方便 市民出行。
智能出租车
通过智能化技术改造出租 车,实现预约、支付、评 价等功能,提高出租车服 务质量和效率。
无人驾驶出租车
无人驾驶技术
利用先进的传感器、计算机视觉等技术实现车辆的自主驾驶,提 高行驶安全性和舒适性。
远程监控与控制
通过远程监控与控制系统,实现对无人驾驶出租车的实时监控和远 程控制,确保行驶安全。
无人驾驶出租车运营模式
探讨无人驾驶出租车的运营模式,包括车辆调度、路线规划、收费 标准等,为实际运营率、人权等价值问题是关 键。
汽车智能技术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理论学习,加深对汽车智能技术的理解和掌握,重点探索汽车智能电子产品的设计、开发、调试及测试过程,提升对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领域的认知。
二、实验内容1. 实验背景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汽车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三大趋势。
汽车智能技术作为支撑这一变革的核心,日益受到重视。
2. 实验环境实验室配备了先进的汽车智能技术设备和软件,包括汽车微控制器、车载网络与总线系统、车载终端应用程序、汽车传统传感器及智能传感器等。
3. 实验步骤(1)智能驾驶系统开发- 设计智能驾驶系统的硬件架构,包括微控制器、传感器、执行器等。
- 编写智能驾驶算法,实现车道保持、自适应巡航、自动泊车等功能。
- 对智能驾驶系统进行仿真测试,验证其性能。
(2)智能座舱系统开发- 设计智能座舱的硬件架构,包括显示屏、触摸屏、语音识别等。
- 开发智能座舱软件,实现语音控制、信息娱乐、导航等功能。
- 对智能座舱系统进行用户体验测试,优化交互逻辑。
(3)车载网络与总线系统测试- 对CAN、FlexRay、MOST、LIN控制器局域网及以太网Ethernet车载网络进行测试。
- 分析测试数据,诊断网络故障。
(4)车载AI应用运维- 使用Python程序实现机器学习数据预处理、算法设计、程序实现、车载AI应用运维。
- 对车载AI应用进行测试和优化。
4. 实验结果与分析(1)智能驾驶系统- 通过仿真测试,验证了智能驾驶系统的性能,实现了车道保持、自适应巡航、自动泊车等功能。
(2)智能座舱系统- 用户测试结果显示,智能座舱系统操作便捷,用户体验良好。
(3)车载网络与总线系统- 测试结果表明,车载网络与总线系统运行稳定,故障率低。
(4)车载AI应用- 通过优化算法和模型,车载AI应用在准确性和效率方面得到了显著提升。
三、实验总结1. 实验收获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汽车智能技术的相关知识,掌握了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领域的开发流程,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
智能车技术报告中国地质大学地大一对技术报告
第三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邀请赛技术报告学校: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队伍名称:地大一对参赛队员:邹国雄庞建东何东带队教师:王勇关于技术报告和研究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本人完全了解第三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邀请赛关保留、使用技术报告和研究论文的规定,即:参赛作品著作权归参赛者本人,比赛组委会和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可以在相关主页上收录并公开参赛作品的设计方案、技术报告以及参赛模型车的视频、图像资料,并将相关内容编纂收录在组委会出版论文集中。
参赛队员签名:带队教师签名:日期:I目录第一章引言 (1)1.1智能汽车制作概述 (1)1.2控制算法概述 (1)1.3引用文献概述 (1)1.4报告的主要内容 (3)第二章模型车机械部分安装及改造 (4)2.1传感器的安装 (4)2.2 主控板的安装 (4)2.3光电码盘的安装 (6)第三章电路设计说明 (7)3.1电源电路 (7)3.2 电机驱动电路 (7)3.3 舵机驱动电路 (8)3.3.1 电源电路 (8)3.3.2信号连接电路 (8)3.4 主控办接口 (9)3.5 传感器电路 (9)第四章智能车的控制 (11)4.1 主要代码分析 (11)第五章车体调速方法 (13)5.1 智能车的质量对性能的影响 (13)5.2闭环调速 (15)5.3变速前进 (15)第六章结论 (17)参考文献 (15)附录 (I)A:程序流程 (I)B:程序源代码 (II)II第一章引言1.1智能汽车制作概述为了不影响智能车的整体性能,在制作过程中并未对车体结构作大的改动,如:没有为安装电路板而特殊钻孔,没有安装特殊的支架等。
但为了安装光电传感头,我们增加两片铁片将前端光电传感器固定。
在车体的后部增加了码盘以确定速度。
车体前端安装第二排红外传感器,用于寻找引导线,通过对安装孔的调整,直接安装在车体前端的安装孔上。
智能车的控制板安装在车体的后部,通过调整安装孔的位置和大小,直接安装在车体上方的原有的两个螺栓上,并通过车体自带的支架固定。
实训报告智能网联汽车技术
一、实训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创新,智能网联汽车已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为了培养具备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我们选择了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作为实训项目。
本次实训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掌握相关技能,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二、实训内容1. 智能网联汽车概述实训过程中,我们首先对智能网联汽车进行了概述。
智能网联汽车是指通过搭载先进的信息技术、电子技术、控制技术等,实现车辆与外部环境、车辆与车辆、车辆与行人之间的智能交互,具备自动驾驶、车联网、智能驾驶辅助等功能。
2. 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1)传感器技术传感器技术是智能网联汽车的核心技术之一。
实训过程中,我们学习了各类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性能特点和应用场景,如雷达、摄像头、激光雷达、超声波传感器等。
(2)车联网技术车联网技术是智能网联汽车实现信息交互的基础。
实训中,我们了解了车联网的架构、通信协议、数据传输等技术,并学习了如何利用车联网实现车辆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驾驶。
(3)自动驾驶技术自动驾驶技术是智能网联汽车的核心竞争力。
实训过程中,我们学习了自动驾驶的原理、技术路线、关键算法和测试方法,如环境感知、决策规划、控制执行等。
(4)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是智能网联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训中,我们学习了各类驾驶辅助系统的功能、原理和实现方法,如自适应巡航控制、车道保持辅助、紧急制动辅助等。
3. 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场景实训过程中,我们探讨了智能网联汽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场景,如公共交通、物流运输、私人出行、智慧城市等。
4. 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趋势实训最后,我们分析了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趋势,包括技术路线、政策法规、市场竞争等方面。
三、实训成果通过本次实训,我们取得了以下成果:1. 深入了解了智能网联汽车的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和发展趋势。
2. 掌握了各类传感器、车联网、自动驾驶和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
freescale智能车技术报告
第三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邀请赛技术报告附件A程序源代码附件B模糊算法在智能车控制中的应用学校:中国民航大学队伍名称:航大一队参赛队员:贾翔宇李科伟杨明带队教师:丁芳孙毅刚关于技术报告和研究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本人完全了解第三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邀请赛关保留、使用技术报告和研究论文的规定,即:参赛作品著作权归参赛者本人,比赛组委会和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可以在相关主页上收录并公开参赛作品的设计方案、技术报告以及参赛模型车的视频、图像资料,并将相关内容编纂收录在组委会出版论文集中。
参赛队员签名:带队教师签名:日期:目录第一章引言 (1)第二章智能车设计制作思路以及实现方案概要 (2)第三章硬件电路设计 (4)3.1 黑线检测电路 (4)3.2系统电路 (4)3.2.1 单片机最小系统 (5)3.2.2 接口电路 (5)3.2.3 调试电路 (5)3.2.4 电源电路 (5)3.3电机驱动电路 (6)3.4 测速电路 (6)第四章机械改造及电路板设计安装 (7)4.1 机械部分安装及改造 (7)4.1.1 舵机的改造 (7)4.1.2 前轮定位 (7)4.2 传感器的设计及安装 (7)4.2.1 黑线检测传感器 (7)4.2.2 测速传感器 (8)4.3 电机驱动电路板的设计及安装 (8)4.4 系统电路板的固定及连接 (9)4.5 整体结构总装 (9)第五章微处理器控制软件主要理论、算法说明及代码介绍 (10)5.1模糊控制原理 (10)5.2 控制算法说明 (10)5.3 程序代码介绍 (11)5.4 数字滤波器设计 (13)5.4.1传感器基准值初始化滤波器设计 (13)5.4.2行驶过程中采样信号滤波器设计 (13)第六章安装调试过程 (15)第七章EEPROM辅助调试 (16)7.1 EEPROM概述 (16)7.2 EEPROM擦除和编程步骤 (16)7.3 EEPROM编程命令字及其含义 (17)7.4 EEPROM使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说明 (17)7.4.1如何修改ROM/RAM/EEPROM的地址 (17)7.4.2 如何将EEPROM中的数据读出 (18)第八章模型车主要技术参数说明 (19)第九章总结 (20)1第一章引言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已经成功举办过两届了,智能汽车的速度越来越快,技术也越来越高。
智能汽车技术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一、实习背景及目的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汽车技术已成为当今世界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
我国政府也对智能汽车产业给予了高度重视,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推动智能汽车的研发和应用。
在此背景下,我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智能汽车技术实习,旨在了解智能汽车技术的发展现状,掌握相关技术原理,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二、实习内容及过程本次实习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智能汽车基本概念:了解智能汽车的定义、发展历程、分类及关键技术。
2. 感知层技术:学习摄像头、雷达、激光雷达等感知设备的原理及应用,了解感知层数据处理方法。
3. 决策层技术:掌握基于概率论、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的决策算法,学习智能汽车路径规划、避障、自动驾驶等决策技术。
4. 控制层技术:学习智能汽车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包括动力系统、制动系统、转向系统等。
5. 通信技术:了解车联网通信技术,学习V2X(车对一切)通信协议,掌握车载通信设备的使用。
6. 实践操作:参与智能汽车实验,进行自动驾驶、路径规划等实际操作。
实习过程中,我参加了多次技术培训,阅读了相关技术文献,并与团队成员进行了积极的交流与合作。
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我逐步掌握了智能汽车技术的核心原理,并参加了实验操作,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三、实习收获及反思通过本次实习,我收获颇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理论知识:学习了智能汽车感知、决策、控制等层面的关键技术,加深了对智能汽车原理的理解。
2. 实践能力:通过实际操作,掌握了智能汽车实验技巧,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3. 团队协作:与团队成员密切配合,学会了与他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了自己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4. 创新思维:了解了智能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激发了创新意识,为今后从事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然而,在实习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一些不足之处,如对某些技术的理解不够深入,实际操作经验不足等。
在今后学习中,我将加强理论学习,多进行实践操作,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智能车之技术报告
智能车的发展历程
起步阶段
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者开始探索智能车技术, 主要集中在大学和研究机构。
发展阶段
21世纪初,随着传感器、计算机视觉和人工智能 技术的进步,智能车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
商业化阶段
近年来,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商业化 应用场景的拓展,智能车开始逐渐进入市场。
02
智能车的核心技术
探讨智能车的道德和伦理问题, 制定相应的指导原则和规范,以 保障人类安全和权益。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3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进一步提升智能车的智能 化水平,提高其应对复杂交通场景的能力。
通信技术
通信技术是实现智能车车联网 的重要基础,它通过无线通信 技术将智能车与互联网连接起
来。
通过通信技术,智能车可以 实时获取其他车辆和交通基 础设施的信息,实现车与车、 车与路之间的信息交互。
通信技术的发展将有助于提高 智能车的安全性和效率,降低
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对于提高智能车的感知能力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未来随着传 感器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车的感知能力将更加精准和全面。
人工智能技术
1
人工智能技术是实现智能车自主决策的关键,它 通过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技术,使智能车具备 自主学习和决策的能力。
2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智能车识别和理解交通场 景,预测其他车辆和行人的行为,从而做出相应 的驾驶决策。
04
智能车的软件架构
感知层软件
感知层软件主要负责从各种传感器中获取数据,包括摄像头、雷达、激光雷达(LiDAR)、超声波等。这 些传感器用于检测车辆周围的环境,包括障碍物、道路标志、交通信号等。
感知层软件还需要对获取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如噪声消除、数据融合等,以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 。
智能车创新活动实践报告
智能车创新活动实践报告引言智能车技术作为当前热门的创新领域之一,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我们开展了智能车创新活动。
本文将对此次活动进行详细的实践报告和总结。
活动目标和任务本次智能车创新活动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增强他们对电子技术和程序设计的理解和运用。
通过设计和制作智能车,学生们需要完成以下主要任务:1. 载货检测:智能车需要能够识别并正确装载、卸载货物。
2. 障碍物避免:智能车需要具备避免障碍物并调整路径的能力。
3. 自动导航:智能车需要能够自主导航到指定的目的地。
活动步骤1. 学习基础知识:在活动开始之前,我们安排了一系列的培训课程,让学生们了解智能车的原理和基础电子知识,以及相关的程序设计技术。
2. 实际制作:学生们在实践中进行智能车的设计和制作。
他们需要选择合适的传感器、电机、驱动板等组件,并通过焊接和接线等方式进行连接和固定。
3. 软件编程:学生们使用编程语言编写智能车的控制程序,实现机器视觉、障碍物避免和自动导航等功能。
他们需要学习和运用相关的算法和控制理论。
4. 测试和优化:学生们在车辆完成后进行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对智能车进行系统性调整和优化,以提高其稳定性和性能。
5. 展示和竞赛:学生们完成智能车制作后,举行了一场展示和竞赛活动。
他们展示了智能车的功能和性能,并进行了比赛。
这不仅让学生们互相学习和交流经验,还增加了他们的动力和激情。
实践成果通过智能车创新活动,我们取得了以下成果:1. 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得到了大大提升。
他们学会了从零开始设计和制作智能车,并且在软件编程方面取得了突破。
2. 学生们对电子技术和程序设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他们通过实践掌握了一些常见的传感器和电路连接方法,并学会了运用编程语言实现智能车的自主功能。
3. 学生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在活动过程中,他们需要组成小组,共同合作解决问题,这培养了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
wifi智能小车实训报告
wifi智能小车实训报告一、实训内容概述为了更好地培养我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我们学校开展了一次为期一个月的Wifi智能小车实训。
该实训旨在通过设计并组装Wifi智能小车来锻炼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和技术能力,同时也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了解物联网相关技术的机会。
二、实训过程详述1、选购器材在实训之前,我们需要先选购实验所需的器材。
其中包括Wifi模块、HC-SR04距离传感器、小车底盘、直流电机、轮子等材料。
我们采购时不仅需要关注价格,同时也需要注意品质和适配程度,以保证实训顺利进行。
2、组装小车底盘我们首先要组装小车底组,这就需要将小车底盘、直流电机和轮子等器材放在一起进行组装。
这一步需要大家仔细阅读说明书,并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进行。
3、添加HC-SR04距离传感器为了使小车具备自主避障能力,我们需要为小车添加 HC-SR04距离传感器。
至于如何添加,就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编程开发知识,老师为我们介绍了 Arduino IDE 和 MicroPython 两种编程工具。
4、编写程序代码在添加完传感器之后,接下来就要编写程序了。
代码的编写包含了两个部分,一个是确定小车的移动方向和速度,并通过串口监视器将数据实时传输到电脑端;另外一个部分是实现HC-SR04距离传感器的功能,保证小车能够自主避障。
5、本地测试和远程调试经过以上步骤,我们可以在本地使用电脑的串口通信端口来测试小车的各项功能。
当测试通过后,我们就可以将代码迁移到ESP8266 Wifi 模块中进行远程调试。
这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手机等电子设备操作小车,并进行观察调试。
三、实训成效总结通过本次实训,我们不仅学会了组装小车、添加传感器和编写程序代码等技能,还了解了IoT物联网相关知识。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组装困难、调试难度大等问题,经过不断尝试,最终成功解决了问题。
整个过程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了科技带给我们的便利和乐趣,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对于计算机技术的热爱。
(最新整理)智能小车报告
(完整)智能小车报告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智能小车报告)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智能小车报告的全部内容。
小型电子产品设计报告题目智能小车设计报告学院XXXX专业应用电子技术班级应用电子A班学号 XXXXXX学生姓名 XXX完成日期 2014年5月24日摘要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52单片机的小车寻轨系统.该系统采用3个高灵敏度的单端反射式红外光电对管和红外传感器来实现小车的寻轨功能。
并利用单片机产生PWM波,通过控制电机驱动芯片去控制小车速度。
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平稳跟踪给定的路径.本小车以AT89C52低功耗、高性能单片机为检测和控制核心,通过写入的驱动、循迹等程序再连接外围电路来实现小车的启停、智能避障、智能循迹功能.关键词:简易智能小车、AT89C52、主板电路、红外探测电路、马达驱动电路引言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时代前进的步伐越迈越宽,应用自动化设备,计算机处理,现代化通讯,数字化信息,现代化显示设备等高新技术而建立的现代化智能,监控等系统已经得到充分的发展与应用,智能机器人也就应运而生。
同时,在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智能服务机器人能够完成考古发掘,海底揭密,宇宙探索等危险作业,以保证人身安全。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一文指出:智能服务机器人是在非结构环境下为人类提供必要服务的多种高技术集成的智能化装备。
以服务机器人和危险作业机器人应用需求为重点,研究设计方法、制造工艺、智能控制和应用系统集成等共性基础技术。
重点研究低成本的自组织网络,个性化的智能机器人.2006━2020年,既是国家中长期技术发展计划实现阶段,也是我们最具有活力和最激情洋溢的时段.该智能小车模型是一辆由PCB和车体拼装的小车。
智能车项目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项目背景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车技术已成为现代交通运输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本项目旨在设计和实现一款具备自主导航、避障和路径规划功能的智能车,以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和安全性。
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实验,旨在探索智能车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二、项目目标1. 设计并实现一款具备自主导航、避障和路径规划功能的智能车;2. 评估智能车在不同复杂环境下的性能和稳定性;3. 探索智能车在现实场景中的应用前景。
三、实验内容1. 硬件平台搭建本项目选用STM32单片机作为核心控制器,搭载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等传感器,以及电机驱动模块和无线通信模块。
具体硬件配置如下:- 单片机:STM32F103C8T6- 传感器: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 电机驱动:L298N- 无线通信模块:蓝牙模块2. 软件平台开发本项目采用C语言进行软件开发,主要包括以下模块:- 控制模块:负责处理传感器数据,实现避障、路径规划和导航等功能;- 传感器数据处理模块:对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和摄像头等传感器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电机驱动模块:控制电机驱动模块,实现智能车的运动控制;- 无线通信模块:实现与上位机或其他设备的通信。
3. 实验步骤(1)环境搭建:搭建实验场地,布置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等传感器,并连接单片机。
(2)传感器标定:对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和摄像头等传感器进行标定,确保数据准确。
(3)编程实现:编写控制模块、传感器数据处理模块、电机驱动模块和无线通信模块等程序。
(4)调试与优化:对智能车进行调试,优化各项功能,提高性能和稳定性。
(5)测试与评估:在不同复杂环境下对智能车进行测试,评估其性能和稳定性。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避障功能在实验过程中,智能车能够有效识别和避开障碍物,包括静态和动态障碍物。
避障效果如下:- 静态障碍物:智能车能够准确识别并避开障碍物,如树木、电线杆等;- 动态障碍物:智能车能够识别并避开行人、自行车等动态障碍物。
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技术发展报告
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技术发展报告
1. 智能网联技术将成为新能源汽车的标配
智能网联技术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未来,智能网联技术将成为新能源汽车的标配,这样可以提高汽车的驾驶舒适性和安全性。
2. 车联网技术将有助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智能网联技术中的车联网技术可以使新能源汽车更加高效地利用能源,对于环保和节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例如,车联网技术可以实现能源回收和储存,让新能源汽车的行驶里程更长。
3. 无人驾驶技术将极大提升汽车的运行效率
无人驾驶技术也将成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趋势。
无人驾驶技术可以提高汽车的运行效率,减少空转和停顿,同时也减少了驾驶员出行时的疲劳感。
4. 智能化服务将为用户带来全新的使用体验
智能网联技术的发展也将为用户带来全新的使用体验。
智能化服务可以实现车辆位置追踪、实时交通信息查询等功能,让用户的出行更加便捷和安全。
5. 电池技术的创新将是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技术发展的关键所在
电池技术的创新是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技术发展的关键所在。
电池技术的不断改进可以提高汽车的续航里程,同时也降低了电池的成本,为推广新能源汽车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智能小车实验报告
智能小车实验报告1. 引言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成为了研究的焦点之一。
智能小车作为人工智能的应用之一,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本实验旨在探索智能小车的设计与实现,并通过实践掌握相关技术。
2. 设计与搭建2.1 电路设计根据实验要求,我们使用了Arduino开发板作为智能小车的控制中心。
通过连接电机驱动模块和超声波传感器,实现了对小车的控制与感知。
电路设计中充分考虑了稳定性与可靠性,保证了智能小车的正常运行。
2.2 程序设计为了实现智能小车的自主导航功能,我们编写了相应的程序。
程序通过读取超声波传感器的测量数据,并结合事先设定的目标,实现了小车的精准避障与循迹。
通过巧妙的算法设计,我们成功地实现了智能小车的自主导航。
3. 实验结果与分析3.1 避障能力在实验中,我们设置了不同的障碍物来测试智能小车的避障能力。
经过多次尝试与优化,智能小车成功地避开了各类障碍物,展现了出色的避障能力。
这一结果验证了我们算法设计的合理性,同时也为智能小车的实际应用提供了保证。
3.2 循迹性能为了测试智能小车的循迹性能,我们在实验中布置了黑白交替的赛道。
通过对小车上的循迹传感器进行调试与测试,我们成功地实现了小车的自主循迹。
无论是直线还是弯道,智能小车始终保持在指定的轨迹上,展示出了出色的循迹性能。
4. 应用前景与展望智能小车作为人工智能的一个典型应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智能小车有望在物流、仓储和无人配送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智能小车还能够应用在环境监测、安防巡检等方面,为人们提供更加便利与安全的服务。
然而,目前智能小车仍面临一些挑战。
例如,在复杂环境下的导航和避障问题仍然存在挑战性。
此外,智能小车对高精度的地图与感知数据的依赖性也限制了其在某些场景下的应用。
因此,进一步的研究和技术创新仍然是必要的。
总结通过本次智能小车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智能小车的设计与实现原理,掌握了相关的电路和程序设计技术。
智能车载系统 报告
智能车载系统报告1.引言智能车载系统是一种集成了先进技术和算法的车辆系统,旨在提升驾驶体验、增加安全性并提供更多的便利功能。
在本报告中,我们将介绍智能车载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功能,并探讨其在未来的发展前景。
2.智能导航系统智能车载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智能导航系统。
通过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图数据,智能导航系统可以为驾驶员提供准确的位置信息,并提供最佳的路线规划。
此外,智能导航系统还可以根据交通状况和驾驶员的偏好进行实时调整,以提供更高效的导航体验。
3.语音助手智能车载系统还配备了语音助手功能。
驾驶员可以使用语音指令来控制车载系统的各种功能,例如调节音量、更换音乐、发送短信等。
语音助手通过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可以准确理解驾驶员的指令并作出相应的反应。
这种便捷的交互方式使驾驶员能够更专注于驾驶,提高行车安全性。
4.智能安全功能智能车载系统还具备一系列智能安全功能。
例如,它可以通过传感器和摄像头监测周围环境,提供盲点监测、车道偏离警示、自动紧急制动等功能,帮助驾驶员预防事故的发生。
此外,智能车载系统还可以与车辆的安全气囊和紧急呼叫系统配合,提供更全面的安全保护。
5.娱乐与信息服务智能车载系统不仅提供了安全和导航功能,还具备丰富的娱乐和信息服务。
例如,驾驶员可以通过车载系统收听广播、播放音乐、观看视频等。
此外,智能车载系统还可以连接到互联网,提供实时的天气预报、维修服务、交通信息等,帮助驾驶员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6.车辆自动控制未来的智能车载系统还将实现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功能。
通过使用传感器、雷达和摄像头等设备,智能车载系统可以实时感知周围环境,并作出相应的决策。
这种自动控制功能有望提高交通流量效率、减少事故发生率,并为驾驶员提供更多的休闲和工作时间。
7.发展前景智能车载系统在未来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技术的进步,智能车载系统将变得更加智能化和全面化。
例如,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将使车载系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适应驾驶员的需求。
《智能汽车设计与实践》技术报告任务书-章政
《智能汽车设计与实践》技术报告书
一、基本情况
课程代码:
课程类别:
课程学分: 1
课程学时: 28
课程对象: 自动化2012级
二、任务
三、技术报告是由选课学生独立完成, 对红外寻迹型智能汽车制作技术
方案、设计思路、制作调试过程以及相关技术研究内容形成的总结性报告。
四、技术报告书的要求
每位同学必须独立书写一份技术报告书。
未参赛同学可以参考其他参赛同学的技术报告, 但需要在封面处有对方的学号及签字(仅限四人), 同时写明与被参考技术报告书在硬件或软件上的不同之处。
若完全抄写其他同学的技术报告书, 一经发现, 成绩为零分。
1)技术报告的内容应包括以下部分:
2)硬件设计部分, 包括电源模块、单片机外围电路、比较器模块、指示灯模块、
道路检测模块等。
软件设计部分, 包括舵机控制模块、速度控制模块等。
调试/比赛心得, 展望, 建议等等。
附录1: 技术报告书封面
二○一四~二○一五学年第一学期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技术报告书
课程名称: 智能汽车设计与实践
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二○一四年十二月。
智能车报告
智能车报告
智能车是指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搭载的汽车,它可以感知周围环境、分析信息、做出决策,并控制车辆完成各种驾驶任务。
智能车具备自主驾驶能力,可以自动驾驶或协助人类驾驶,提高行车安全性和驾驶的便利性。
智能车技术的核心是感知与判断技术。
智能车可以通过各种传感器,如摄像头、雷达、激光雷达等,对周围环境进行感知,并获得关键信息,如道路状况、障碍物位置等。
然后,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对感知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判断出最佳驾驶策略。
智能车的自主决策和行动能力是通过深度学习和强化学习等技术实现的。
深度学习可以让智能车进行环境理解、目标识别等任务,强化学习则可以让智能车通过与环境的交互学习到最佳驾驶策略。
智能车还可以结合地图数据和实时交通信息,进行路径规划和智能导航。
智能车的应用前景广阔。
首先,智能车可以提高驾驶安全性。
它可以实时监测驾驶者的疲劳和注意力,并提醒驾驶者注意安全。
其次,智能车可以提高交通效率。
它可以通过与交通信号灯的协同,实现智能停车和加速,减少交通拥堵。
另外,智能车还可以用于物流配送、出租车服务等领域,提高运输效率。
然而,智能车技术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技术挑战,如环境感知的准确性、决策的可靠性等方面的问题。
其次是法律和伦理问题。
智能车的出行安全、责任分配等问题需要明确的法律
规定和规范。
另外,数据隐私和安全性也是一个重要问题,智能车需要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
总的来说,智能车是一个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领域。
通过不断的技术研发和政策支持,智能车有望在未来实现更智能、安全、便捷的驾驶体验。
智能车大赛技术报告(最终版)
目录第一章引言 (1)第二章智能小车设计分析 (2)2.1设计要求 (2)2.2总体设计 (2)2.3 方案论证 (3)2.3.1 传感器设计方案 (3)2.3.2 控制算法设计方案 (4)第三章智能小车硬件设计 (5)3.1机械设计 (5)3.1.1 车模结构特点 (5)3.1.2 寻迹传感器布局 (5)3.1.3 系统电路板的固定及连接 (7)3.2电路设计 (7)3.2.1传感器电路设计 (7)3.2.2测速传感器的设计 (8)3.2.3 电源管理模块 (9)3.2.4驱动模块 (10)3.2.5 调试模块 (11)第四章智能小车软件设计 (12)4.1 总体流程图 (12)4.2 PID控制算法 (13)4.3舵机方向控制算法 (14)4.4 速度控制算法 (14)第五章开发流程 (16)5.1单片机资源划分 (16)5.2编译环境 (16)5.3下载调试 (16)第六章开发总结与心得 (17)6.1 开发与调试过程 (17)6.2 开发中遇到的几个典型问题 (18)6.2.1电源管理问题 (18)6.2.2 PID微分误差的问题 (19)6.2.3 电机电磁干扰的问题 (20)6.3 总结与展望 (20)参考文献 (22)附录A:研究论文 (I)附录B:程序清单 (XVII)附录C:红外传感器参数说明 .................................................................................... X XXVI 附录D:配件清单 .. (XXXVII)II第一章引言智能小车以飞思卡尔16位微控制MC9S12DG128B为控制器,采用多传感器进行信息采集,运用反射式红外传感器设计路径检测模块和速度监测模块。
同时,采用PWM技术,控制舵机的转向和电机转速。
系统还扩展了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显示屏)和键盘模块作为人机操作界面,以便于智能小车的相关参数调整。
智能车辆技术学习总结报告
智能车辆技术学习总结报告智能车辆技术学习总结报告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智能交通的期待,智能车辆技术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智能车辆技术进行总结和分析。
一、智能车辆技术的发展智能车辆技术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0阶段:简单的辅助功能在2000年代初,车辆安全辅助技术开始逐步普及,包括电子稳定控制(ESP)、倒车雷达、定速巡航等。
这些技术能够提高车辆的稳定性、安全性和舒适性,但是它们只是简单的辅助功能。
2.0阶段:实现自动化的功能自动泊车技术的出现,标志着智能车辆进入了2.0阶段。
2010年代初,自动驾驶技术开始逐渐成熟,各大汽车厂商纷纷推出自动驾驶车型。
这些车辆能够实现自动巡航、自动泊车、自动超车等功能,但是仍然需要人类驾驶员的监督和干预。
3.0阶段:全自动驾驶全自动驾驶是智能车辆技术发展的最高阶段。
这个阶段的智能车辆能够不依赖人类驾驶员,自主完成行驶任务和交通规划,实现真正的无人驾驶。
二、智能车辆技术的核心智能车辆技术的核心是无人驾驶技术、交通信息感知技术、车载网络通信技术和车-路协同技术。
1. 无人驾驶技术无人驾驶技术是智能车辆实现自主驾驶的关键。
无人驾驶技术通过智能感知、机器视觉和机器学习等技术,实现对周围环境和道路情况的感知和识别,实现车辆的自主驾驶。
2. 交通信息感知技术交通信息感知技术包括车辆感知和交通信息采集。
车辆感知技术通过传感器、摄像头和雷达等设备,实现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和识别;交通信息采集技术通过交通信号灯、道路监控摄像头等设备,采集交通信息,为车辆提供准确的导航和路线规划。
3. 车载网络通信技术车载网络通信技术实现车辆和车辆之间、车辆和基础设施之间的互联互通。
车载网络通信技术包括车到车通信(V2V)和车到基础设施通信(V2I)两个方面。
4. 车-路协同技术车-路协同技术利用交通信息感知技术和车载网络通信技术,实现车辆和基础设施之间的协同,提高交通效率和安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工业大学信息学院电子设计大
赛(智能车)
技术报告
学校:南京工业大学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参赛队员:沈春娟袁乐乐袁冯杰
引言
根据本次比赛规则的要求,结合“飞思卡尔”的一些要求,本队已经完成了智能车系统的设计、制作、安装和调试。
该智能车的设计思路是:首先,通过路径识别传感器采集路径信息,经STC12C5A32S2单片机处理输出控制信号,通过电机驱动控制两个直流电机的转速,实现智能车快速寻迹的目的。
利用红外反射式传感器实现小车自动寻迹导航的设计与实现。
使用红外反射式传感器感知与地面颜色有较大反差的引导线,从而实现自主式寻迹。
利用PWM 技术对直流电机进行速度调节,两轮驱动,运用两个直流电机转速差异进行方向的控制调节。
本文所述智能车寻迹系统采用红外反射式传感器识别路径上的黑线,通过PWM技术对两个直流电机的速度进行控制,由速度差决定转向的角度,使用开环控制结合PD算法对速度进行简单修正实现直流电机的速度控制。
该系统以STC公司的生产的单片机STC 12C5A32S2为控制核心,主要由电源模块、核心控制模块、路径识别模块、(车速检测模块)和直流驱动电机控制模块组成。
为了使智能车更加快速、平稳、准确地行驶,本系统将路径识别,车速的快速检测与响应,电机和直流驱动电机的正确控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技术报告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第二部分是智能车系统设计,介绍智能车总体设计和软、硬件设计及实现方案;第三章是控制算法设计,详述智能车软件实现;第四章是实验验证;第五章是总结。
智能车系统设计
一.硬件设计
本系统硬件部分由电源模块、主控制器模块、路径识别模块、(车速检测模块)和直流驱动电机控制模块组成,系统硬件结构如图所示。
1. 主控制器模块
本系统中,主控制器模块采用STC 12C5A32S2单片机。
STC公司的单片机STC 12C5A32S2主要特点就是功能高度的集中,并且易于扩展,超强抗干扰,超强抗静电,低功耗。
拥有2个16位定时器(兼容普通8051定时器T0/T1),2路PCA 可再实现2个定时器,拥有8通道、10位高速ADC,速度可达25万次/秒,2路PWM 还可当2路D/A使用。
该单片机的运算能力强,自由度大,软件编程灵活。
支持C语言程序设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以及C语言与汇编语言的混合程序设计,在系统可编程,无需编程器,无需仿真器,极大地方便了用户的使用,提高了系统开发效率。
我们选择这款单片机主要是因为该单片机集成了两路可编程计数器阵列(PCA)模块,可用于脉宽调制(PWM)输出,来控制车轮的转速。
2. 电源模块
本系统中,为满足智能车各部分正常工作的需要,本系统采用12V 25C航模电池,通过外围电路的整定,电源被分配给各个模块。
电源模块分为两个部分,为了保证控制核心的稳定性,单独供电,主电路板供电采用7805集成稳压块,该集成电路输出电压稳定,加之直流供电,不需要复杂的滤波系统。
缺点发热量大,电能利用率低,所以7805可以满足系统要求。
电路如图所示:
主控制器模块
电源模块
路径识别模块电机驱动模块
车速检测模块
直流电机驱动电源采用LM317T可调三端稳压电路,该电路可以调节输出电压,由于L298n存在压降,使用可调稳压模块可以方便调节电机的电压,控制转速,最大电流2A,由于散热量大,加装散热片。
电路图如图所示:
3. 路径识别模块
本系统的路径识别模块采用收发一体的红外反射式光电传感器RG149作为路径的基本检测元件。
该器件对黑白反应灵敏,几乎不受自然光线影响,反馈的电信号稳定,RG149的封装比较适合稠密排布,硬件电路简单且易于实现。
下图为其硬件原理图。
如图所示,发射管串接一330 的电阻,向反射平面(跑道)发出红外光,如果红外光被黑色路径吸收,则LM339比较器的3号脚将呈现高电平电平,通过与2号脚设定的参考电平比较,产生高电平输出;相反则产生低电平输出。
LM339集成块内部装有四个独立的电压比较器,失调电压小,典型值为2mV。
还可以组成高压数字逻辑门电路,并可直接与TTL、CMOS电路接口。
路径识别模块的安装如下图所示,9个RG149按“一”字形排列在电路板上。
由于标准大赛跑道的黑色轨迹的宽度为 2.5cm,选择每个光电管的相互间隔为2cm,依次排开。
如此可能出现两个光电管同时检测到黑线,从而增加了光电管检测区间,相应地提高了识别精度。
整个路径识别模块电路板安装在车头的两个支架上。
电路板安装越靠前,则智能车的预瞄性能越强,检测连续弯道的效果突出;越靠后安装,智能车的直道稳定性越好。
因此“一”字形的排布以及这种安装可以应对灵活多变的跑道。
图2.5 光电传感器排布图
本系统的路径识别电路是开关量输出,因此路径信息可以通过简单电平分析得到。
参考本次比赛赛道说明,系统中将十一个光电管的检测范围划分成17个区间,所以本系统对路径的识别共有18种电平状态。
由此可以简化软件设计,从而缩减路径判断的时间,进而迅速控制车子转向。
4.车速检测模块
本系统的车速检测模块采用LM2907芯片,LM2907为集成式频率/电压转换器,芯片中包含了比较器、充电泵、高增益运算放大器,号转换为直流电压信号。
LM2907工作原理:
当输入电压ui>0时,比较器的输出使阈值开关电路转向上限阈值电平3/4V+ ,此时给电容c1和c2 充电的电流源 ic 接通。
当电容器 c1充电到 3/4V+ 时, ic 又被断开,此后电容器 c1保持这个电平直到输入电压变为负值。
当输入电压ui<0时,给电容c2 充电并为c1放电的电流源iD 接通,当c1从3/4V+
放比较器阈值开关电路v i +
V +V +V +V +VC1c 1i D i C i D c 2R 2v o
I 0i C +-
电到下限阈值电平1/4V+ 时, iD再断开此后c1保持这个电平直到输入电压再次变成正值为止,如此周而复始重复不已。
注:但是由于马力不足没有把测速模块加上去。
5.电机驱动模块
本系统采用的电机驱动芯片为L298。
L298是双H桥高电压大电流功率集成电路,直接采用TTL逻辑电平控制,可用来驱动继电器、线圈、直流电动机、步进电动机等电感性负载。
它的驱动电压可达46V,直流电流总和可达4A。
其内部具有2个完全相同的PWM功率放大回路。
其中两个使能端由单片机的PWM输出端提供,从而设置两个车轮的转速。
二.软件设计
1.PWM模块
在设计循迹小车的程序时,主要是对速度的控制,这也是我们为什么选了一款自带PWM模块的单片机,而没有选择常用的80C51的原因。
下面我就简单介绍一下PWM的程序。
原理:当寄存器CL的值小于[EPCnL, CCAPnL]时,输出为低;当寄存器CL的值等于或大于[EPCnL,CCAPnL]时,输出为高。
当CL 的值由FF变为00溢出时,[EPCnH,CCAPnH]的内容装载到[EPCnL,CCAPnL]中。
这样就可实现无干扰地更新PWM。
要使能PWM模式,模块CCAPMn寄存器的PWMn和ECOMn位必须置位。
由于PWM是8位的,所以:
PWM的频率=PCA时钟输入源频率/256。
由于我们采用的系统时钟是11.0592M,频率太高,车子的速度难以达到。
所以利用定时器0的溢出对系统时钟进行了分频,经过测试,我们最终把PWM的频率定为490HZ。
2.循迹模块
最终目的是当智能车在直道行驶时,方向迅速保持稳定、不颤动,同时速度迅速升到设定的最大值并稳定;当智能车由直道高速进入弯道时,速度根据弯道的曲率迅速做出相应的改变,原则是弯道曲率越大则两车轮的速度差越大;而当智能车遇到十字交叉路段或是脱离轨迹等特殊情况时,智能车保持与上次正常情况一致的方向,速度则相应的降低。
首先通过路径识别模块的9个“一”字形排列的光电传感器检测轨迹黑线的当前位置。
然后根据检测结果判断智能车与轨迹偏离的情况。
若被正中间的光电传感器检测到黑线,就表示智能车未偏离轨迹,则控制电机使两车轮没有速度差,同时控制驱动电机使速度上升到设定的最大速度。
若被左(右)边的光电传感器检测到黑线,就表示智能车向右(左)偏离轨迹。
越被靠左(右)的传感器检测到,表示智能车向右(左)偏离轨迹的程度越大。
控制PWM的占空比使智能车向左(右)偏转,偏离程度越大,则偏转角度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