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催生新中国六大生研所

合集下载

鼠疫离我们有多远

鼠疫离我们有多远

盯 住 动 物 : 幅 增 加 监 测 区域 大
起 鼠 疫 监 测 网 络 每 年 全 国 的 发 病 数 在 20余 例 范 围 内 . 一 些 偏 远 、 生 条 件 落 0 除 卫
及 时 发 现 鼠 疫 并 采 取 控 制 措 施 非 常 后 的 地 区外 .很 少 发 生 鼠疫 在 人 与人 之 间
偏 僻 遥 远 . 疗 条 件 落 后 . 发 病 人 很 难 省 份 中 . 有 相 当 一 部 分 符 合 疫 源 地 存 在 始 治 疗 前 采 集 标 本 : 标 本 送 到有 条 件 的 医 首 还 将
得 到 救 治 . 鼠疫 病 死 率 经 常 保 持 在 4 %一 条 件 尽 管 没 有 发 现 过 鼠疫 活 动 . 没 列 实 验 室 检 测 : 取 措 施 . 少 病 人 与 周 围 0 也 采 减 6 % 。过 去这 里人 烟 稀 少 , 通 不 便 . 现 入 疫 源 地 . 新 的 鼠 疫 自然 疫 源 地 类 型 仍 人 员 的 接 触 : 要 的流 行 病 学 调 查 等 鼠 0 交 但 但 必 在不一样 了 从 20 0 4年 发 生 鼠疫 的地 点 在 不 断发 现 比如 在新 疆 就发 现 了 大 沙 鼠 疫 症 状 比 较 明 显 : 高 热 , 重 的 内 毒 素 如 严
力 控 制 自然 发 生 的 鼠疫 感 染 .通 常不 会 发
类 动 物 中 每 年 都 发 生 大 规 模 流 行 . 过 人 不
群 感 染 的 机会 并 不 多 从这里往东 . 达 乌尔黄 鼠的鼠疫 自 是
那 么 . 国 的 鼠 疫 监 测 系 统 能 否 及 时 展 为 突发 公 共 卫 生 事件 我
要 使 鼠 疫 监 测 真 正 发 挥 作 用 . 先 需 要 。 发 现 可 疑 病 人 后 . 诊 医 师 除 按 常 规 首 首

中国六大鼠疫高发区医学地理特点、传播机制及卫勤保障措施

中国六大鼠疫高发区医学地理特点、传播机制及卫勤保障措施

专题讲座中国六大鼠疫高发区医学地理特点㊁传播机制及卫勤保障措施王明泽,陈郁,陈兴书,罗勇军*(陆军军医大学陆军卫勤训练基地军事医学地理学教研室,全军战救训练技术与器材研发实验室,重庆400038) 摘要:鼠疫是我国一种甲类烈性传染病,致病菌是鼠疫杆菌,鼠类和蚤类是其主要的传播途径㊂鼠疫会引起淋巴㊁皮肤㊁脑膜㊁肺等病理变化,最终发展为败血症,严重者可危及生命㊂本文简要概括了中国6个重要的鼠疫高发区独特的医学地理环境特点,阐述了鼠疫通过蚤类传播的机制以及形成菌栓的影响因素㊁鼠疫的临床表现,并总结了军医对于这些地区鼠疫的卫勤保障措施㊂ 关键词: 鼠疫;医学地理特点;卫勤保障措施 中图分类号:R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5248(2018)11-01483-04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No.2017YFC0806300)作者简介:王明泽(1996-),男,大学本科在读㊂从事地理环境地域差异与特殊地域疾病研究㊂*通信作者E-mail:ajun-333333@ 鼠疫耶尔森菌是鼠疫的致病菌,这种细菌通过鼠类和蚤类传播,再借助皮肤感染最终发展为腺鼠疫㊁肺鼠疫,它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的烈性传染病,也是广泛存在于啮齿类动物中的自然性疾病㊂患者在临床上往往表现为发烧以及由于细菌引起的淋巴㊁肺部等的炎症反应,严重者可发展为菌血症㊂在世界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大规模流行,大部分临床表现均发展为败血症,有极强的传染性和极高的病死率,处于我国甲类传染病之首㊂本文简要概括了中国6个重要的鼠疫高发区各自独特的地理环境特点㊁媒介蚤类㊁传播动物㊁易感人群,阐述了鼠疫通过蚤类传播的机制以及形成菌栓的影响因素㊁鼠疫的临床表现,并总结了军医对于这些地区鼠疫的卫勤保障措施㊂1 中国六大鼠疫高发区医学地理分布特点1.1 新疆鼠疫流行概况 新疆位于我国的西北部,此区的地貌主要有山地和盆地㊂即阿尔泰山㊁昆仑山山脉㊁天山和塔里木盆地㊁准格尔盆地㊁吐鲁番盆地〔15〕㊂新疆气候特点为白天与晚上温度差异明显,年平均降水只有150mm 左右,气候干燥炎热㊂新疆鼠疫疫源地带菌动物有赤狐㊁灰旱獭㊁狗㊁黄鼠等㊂最重要的宿主是灰旱獭㊂已发现的传播蚤类有谢氏山蚤㊁斧形山蚤㊁硬蟀㊁古北拟颚虱㊂谢氏山蚤是最主要的媒介蚤类㊂本地疫源地主要位于天山北部和南部以及帕米尔高原和昆仑山㊂海拔高度主要在2800~4300m,灰旱獭群落覆盖度基本在30%~50%不等〔1〕㊂主要的带菌动物灰旱獭生活在高山㊁丘陵㊁荒漠㊁山地㊁森林㊁草原㊂位于天山北部的疫源地有较广阔的冰川覆盖,山区东西部环境各不相同,呈现东湿西干的气候特点㊂天山南部的疫源地由于无绿色植被(如森林)的覆盖,常年气候条件干燥,降水量和河流都较少,因此呈现独特的荒漠带景观㊂新疆的四块疫源地在地理位置㊁气候条件和群落覆盖度上都有或多或少的区别,但是主要宿主和媒介蚤类都基本相同㊂1.2 青海鼠疫流行概况 全省各地地形差异显著,东北部有许多山脉和河谷构成,西北部有被三座大山围绕的柴达木盆地,南部有海拔在4500m 以上的青南高原㊂此区地势倾斜,总体呈现西高东低的走势㊂这里也有丰富的水网覆盖,是长江㊁黄河以及澜沧江的起源〔16〕㊂此地常年有丰富而强烈的日照;且气温寒冷,年平均气温在0.5℃左右,一年中有很长的寒冷季节;雨水量很少,在春天常伴有猛烈的大风沙尘天气㊂因此,青海整体气候呈现明显的高原大陆性气候㊂本地区主要通过剥食带菌动物㊁接触疫狗和蚤类叮咬以传播鼠疫〔2〕㊂在人群间传播的鼠疫流行高峰期在7~10月,从以往的数据分析中得到普遍的规律:长期㊁偶尔暴发的特点㊂在所有类型的鼠疫中,腺型类是最普遍的,病死率居高不下㊂非主要宿主传染源逐年增多,牧民所占患者比例在70%以上,以前,本地鼠疫最重要的传染动物是灰旱獭,而由于少数民族游牧的生活习俗,牛羊类逐渐成为本地区第二大传染动物㊂在本地区,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鼠疫和青海鼠疫重要的传播蚤类有细钩盖蚤和谢氏山蚤〔3〕㊂1.3 西藏鼠疫流行概况 西藏鼠疫流行的明显特点为流行频率高㊁传染源多样化㊁极大的危害性㊁活跃且控制难度大㊂西藏鼠疫流行区域㊁危害人群不断扩大㊂流行区域由过去边远地区逐渐蔓延至交通便捷㊁人口密度大的半农牧区㊂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鼠疫密集出现在公路沿线㊁人口流动快的西藏南部和中部地区〔14〕㊂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鼠疫主要通过媒介蚤类叮咬皮肤以及牧民剥食喜马拉雅旱獭或者西藏狐狸来传播㊂随着时代社会的变迁,西藏绵羊㊁兔子㊁山羊等渐渐成为新的不可忽视的传染源㊂已发现的患者均为牧民和务工者㊂20~ 29岁男性占首发病例的68.4%,由于此年龄段男性主要从事狩猎以及剥食染疫动物,因此,感染几率大大增加㊂从以往的首发病例的数据研究结果来看,鼠疫发病概率最高的类型同样是腺型类,占到总发病数的半数以上〔4〕㊂1.4 内蒙古鼠疫概况 内蒙古鼠疫的带菌动物主要生活在高原㊁平原和草原㊂本地区鼠疫的主要媒介蚤类是谢氏山蚤,占所有媒介蚤类的90%以上,此类蚤主要的寄生动物是本地区的旱獭㊂本地区还有三类鼠疫:达乌尔黄鼠类㊁长爪沙鼠类(主要的媒介蚤类为秃病蚤类)和布氏田鼠类鼠疫,随着鼠种的自然选择,秃病蚤成为主要媒介蚤类,原双蚤越来越少见㊂1.5 云南鼠疫流行概况 研究表明,特新蚤类是云南地区鼠疫的主要传播蚤类,此类蚤重要的寄生动物为大绒鼠和齐氏姬鼠㊂从在本地区发现鼠疫至今,还未在人群中出现流行㊂本地区鼠疫流行区域主要在怒江州东部的兰坪县境〔5〕㊂以老君山的垂直高度为标准,可将整个疫源地分为4层区域:从2000m的第一层开始,此层人口密度大,有人类种植的农作物,是历史上人间鼠疫的流行区㊂第二层树木群落外观常年呈绿色,夏季生长最为茂密,内含植被种类繁多,仅次于热带雨林,且此区水源丰富㊂第三层主要生长着各类常绿乔木,如铁杉㊁冷杉㊁茂县云杉㊁灌木丛㊁草地㊂第四层在4000m以上,此层土地不肥沃,气温低且常年为严寒天气,动物㊁植物难以在此层生存繁衍,此层还未发现鼠疫〔6〕㊂因此,本地区重要的传染鼠类主要生活在第二层,即海拔2750m左右㊂鼠疫在此区域全年均可出现,但3~4月和6~8月这两个时期是鼠疫高发时期,这与媒介蚤类和寄生宿主的繁殖旺盛期有关〔5〕㊂1.6 甘肃省鼠疫流行概况 甘肃处于黄河上段,省内有各类复杂的地形地貌,如高山㊁盆地㊁荒地㊁河谷㊁高原㊁戈壁㊂全省空气干燥炎热,有丰富的日照,长期降水量少,整体形成干旱的地貌㊂本地区鼠疫主要分布在平川县和会宁的山地㊁草原㊁干旱地区㊂鼠疫的重要寄生动物为旱獭类,重要的媒介蚤类为谢氏山蚤和阿巴盖新蚤㊂发生人间鼠疫主要是由于省内农民直接接触染疫动物引起的,比如抓捕㊁剥食或者切开染疫动物〔7〕㊂2 鼠疫的传播机制和临床表现2.1 鼠疫通过蚤类传播的机制 蚤类是中世纪腺鼠疫大规模流行㊁导致大量人群死亡的重要媒介㊂鼠疫的媒介蚤主要通过叮咬动物㊁人群来吸血,吸血不仅影响着媒介蚤的生存㊁繁殖和生命周期的长短,而且通过吸血,它可将体内的致病微生物排入被吸血的动物体内,使鼠疫杆菌在不同物种间得到传播㊂蚤的寄生动物种类繁多,但主要是啮齿动物㊂无致病菌的蚤类通过刺吸式口器骚扰和叮咬染疫动物皮肤,在吸血过程中,携带着鼠疫杆菌的血液首先进入蚤类的中肠,致病菌在中肠内迅速大量增殖,逐渐蔓延到前胃㊂随着蚤不断吸血,使胃内充满大量血液,渐渐反流到前胃,致病菌在此处相互凝结成团块状,最后发展为菌栓〔8,17〕㊂前胃内形成菌栓的蚤类在再次吸附其他正常动物的吸血过程中,由于前胃的栓子的存在,进入蚤类体内的血液无法进入中肠等处消化,只是在口器与前胃之间反复循环,前胃处的菌栓内的部分致病菌容易在流动的血液中脱落,携带着致病菌的血液通过口器反流入寄主体内,进入血液循环,引起寄主的感染㊂加上体内含有菌栓的蚤类一直没有饱腹感,不停地骚扰㊁叮咬寄主,且蚤类在饥饿的时候,寄生动物种类更多,使致病菌不断通过血液在不同物种间广泛播散,这也是致病菌在寄主和媒介蚤两者之间不断互相传播的基础㊂2.2 影响蚤类菌栓形成的因素2.2.1 Pgm表型 先准备一个内含Congo Red和外源性氯高铁hemin的培养基,某些鼠疫杆菌在此培养基内可紧密吸附在这两种物质上,此种菌叫Pgm阳性菌,此类阳性菌导致的菌栓粘附程度比阴性菌更为紧密㊁牢靠,这也许是因为此类菌外表粘附力或者细胞表面组织结构不同㊂因而,Pgm表型是否为阳性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鼠疫致病菌形成菌栓的紧密程度〔9-10〕㊂2.2.2 温度 实验研究发现,不同的蚤类形成菌栓的数量和速率明显受到外界环境温度的影响㊂印鼠客蚤在(21±1)℃的条件下,菌栓的形成数量最多,当温度降至30℃时,菌栓的形成数量明显下降〔11〕㊂这一现象在其他蚤类关于温度影响菌栓形成的实验中也得到体现,如方形黄鼠蚤和毛新蚤形成菌栓量最多的温度在(19±3)℃〔12〕㊂实验中也发现,温度上升,形成菌栓的速率不断提高〔11〕㊂2.2.3 毒力和吸血次数 致病菌本身的毒力决定因子以及其他决定其吸血能力和产生毒力效应强弱的物质,均可影响其吸血量的多少㊂如果提高蚤类吸血次数和每次吸血时长,由于蚤可以获得足够的血液以及营养物质的供应,因此为致病菌的大量增殖以及逐步形成菌栓提供了很好的物质保障〔18〕㊂2.2.4 产生生物膜可能有利于菌栓的形成 致病菌随着血液进入前胃后,在蚤不断吸血以及吞咽过程导致的胃肠剧烈运动的情况下,如果致病菌只是单纯地堆在一起,很容易被这些因素以及流动的血液冲刷并分散开,很难形成菌栓,因此,Darby认为,在致病菌形成菌栓的过程中,生物膜的形成保证了菌栓在胃肠壁表面紧密地结合并 扎根”〔13〕㊂2.2.5 寄生宿主的血液内葡萄糖含量 致病菌要维持基本的生命活动,且需要大量繁殖,最终形成菌栓,因此需要充足的营养物质,而对于细菌来说,最重要的能源物质就是葡萄糖,实验中,吸入血糖含量高的血液的蚤形成的菌栓数量明显多于吸入正常血糖含量的血液的蚤〔8〕㊂2.3 鼠疫的临床表现 鼠疫杆菌经过媒介蚤类的传播进入人体的血液循环后,虽然不会像在蚤体内一样形成菌栓,但致病菌在人体内会释放大量的内毒素以及分泌一些酶,这些物质随着血液㊁组织液㊁淋巴循环进入机体各处,形成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㊂鼠疫杆菌释放的有毒产物和毒素进入机体体液循环,出现高热㊁寒战等中毒表现,也伴有全身各重要脏器实质细胞的变性,也常出现皮肤㊁粘膜等处的出血斑点㊂细菌引起的炎症反应过程中,会渗出含有各种物质的水肿液,致病菌随着水肿液进入淋巴道内回流,引起淋巴管炎㊂细菌随着血液循环至肺部毛细血管,引起肺炎,严重者可产生鲜红色的痰液㊂3 卫勤保障措施3.1 军民融合在卫勤 多数鼠疫疫源地在牧区㊁偏远贫苦地区,此区缺医少药㊂作为人民军医,应积极去基层进行宣传教育,送医送药㊂以 三不三报”为重点内容,持续开展鼠疫防治知识宣传教育,用一切办法让广大群众掌握鼠防知识〔19〕㊂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如:宣传画㊁宣传单㊁科普读物㊁广播㊁录像等,并结合临床主要症状进行生动的讲解㊂广大基层医务工作者大都未接受过高等正规医学教育,治疗疾病水平有限,对于鼠疫更缺乏知识,认为仅仅旱獭才可致病,使得首发病例得不到很好的诊治,最终使患者病情加重甚至死亡,疫情不断蔓延,有时从医者自身由于缺乏防护知识而感染疾病〔20〕㊂所以,军医应为广大基层医务工作者提供全面㊁系统的鼠疫鉴别诊断㊁预防相关知识的培训㊂卫勤保障不能单一依靠军医,应与地方㊁基层卫勤力量联合起来,在实践交流中,互相学习彼此的思维方式和管理理念㊂3.2 切断传播途径,各级严格要求 引起人间鼠疫的媒介蚤类和动物种类繁多,在部队驻训期间,应加大力度做到灭蚤彻底,定时定量喷洒药物;在驻训基地周围,充分做好隔离措施,防止任何媒介蚤类和鼠疫动物以任何形式进入训练区域;各级官兵严格要求,互相监督,禁止任何人猎捕㊁剥食鼠疫动物,如旱獭㊂发现鼠疫可疑情况,及时向军医以及上级卫生防疫部门报告,以最快的速度进行处理,为战士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㊂3.3 加大力度研发安全有效的免疫制剂 目前还没有一种安全㊁免疫效果好的免疫制剂㊂作为人民军医,应加大对鼠疫疫苗的研发力度,国家应给予更多的资金和设备投入,争取研制出更安全㊁免疫强度高㊁免疫效期长的疫苗㊂避免鼠疫在未知将来突然暴发㊁人类束手无措的局面发生㊂4 总结与展望 鼠疫每次的大范围流行都造成极高的致死率,因此,我们不仅要了解鼠疫的流行与地理特点㊁人文风俗之间的关系,更要深入研究鼠疫的传播机制以及影响菌栓的形成因素,这对于鼠疫的预防控制和研发免疫制剂有很大的帮助㊂作为人民军医,还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相融合,深入基层㊁一线部队,进行宣传教育和落实各项卫勤保障措施,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为战士和广大人民群众筑起健康的防线㊂参考文献:〔1〕 滕云峰,张鸿献,谢杏初.新疆鼠疫自然疫源地〔J〕.地方病通报,1994,9(3):35.〔2〕 王兆芬,严嵬,梁霞,等.青海省鼠疫流行病学特点演变及预防〔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02,21(3):202.〔3〕 魏绍振,李超,郑谊,等.青海省鼠疫自然疫源地主要媒介蚤生态及流行病学意义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16):3171.〔4〕 洛桑群增,西绕若登.西藏人间鼠疫流行态势与控制〔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07,22(4):296.〔5〕 方喜业.滇西综谷大绒鼠齐氏姬鼠疫源地.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238-257.〔6〕 郭牧,董兴齐.滇西北齐氏姬鼠㊁大绒鼠鼠疫疫源地的发展概况〔J〕.地方病防治杂志,2008,23(1):27.〔7〕 沈夏华,张荣广,邓开泽.甘肃省鼠疫流行概况〔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1996,11(5):306.〔8〕 寻慧,漆一鸣.媒介鼠蚤与鼠疫关系的研究进展〔J〕.贵阳医学院学报,2001,26(4):318.〔9〕 BIBIKOVA V A.Cotemporary view on the interrelation⁃ships between fleas and the pathogens of human and ani⁃mal disease〔J〕.Annu Rev Entomol,1977,22(2):23.〔10〕 PERRY R D,BEARDEN S W,FETHERSTON J D.Iron and heme acquisition and storage system of yersinia pestis〔J〕.Rec Res Dev Microbiol Rew,2001,69(5):2829.〔11〕 纪树立.鼠疫〔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185.〔12〕 GUBAREVA N P,AKIEV A K,ZEMELMAN B M,et al.The effect of some factors of the block formation in fleascitellophilus tesquorum and neopsylla setosa〔J〕.Parazi⁃tologiya,1976,10(4):315.〔13〕 DARBY C,HSU J W,GHORI N,et al.Plague bacteria biofilm blocks food intake〔J〕.Nature,2002,417(6886):243.〔14〕 李苗苗.藏族天葬源起及文亿价值探析〔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8,29(6):53.〔15〕 黄璜.西部大开发新疆区域生态系统的描述〔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5,26(2):136.〔16〕 陈建强,肖景义,张璞.青海地质旅游发展探讨〔J〕.西北地质,2007,40(3):111.〔17〕 BACOT A W,MARTIN C J.Observations on the mecha⁃nism of the transm ission of plague by fleas〔J〕.J HygLondon,1914,13(Supp.l):423.〔18〕 潘卫民,梁效成.蚤类传播鼠疫的研究进展〔J〕.地方病通报,2008,23(4):53.〔19〕 曹汉礼,楚定成,戴翔,等.1991~1998年新疆鼠疫流行趋势及其防治对策〔J〕.地方病通报,1999,14(2):57.〔20〕 西绕若登.西藏鼠疫流行病学特点与防治对策〔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1999,14(1):31.(收稿日期:2018-06-21;修回日期:2018-07-19)(上接1470页)参考文献:〔1〕 刘军桂,孟建明,张文全,等.驻高原高寒地区某部疾病谱特点分析〔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2,24(3):47.〔2〕 牛文中,卢林,张良科,等.日喀则地区高海拔高原部队夏季疾病谱调查〔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3,27(7):508.〔3〕 RAUB J A,MATHIEU-NOLFM,HAMPSON N B,et al.Carbon monoxide poisoning-a public health perspective〔J〕.Toxicology,2000,145(1):1.〔4〕 谢海东,冯翔,闫永平,等.2008-2010年驻藏武警住院官兵疾病谱分析〔J〕.武警医学,2014,25(3):23.〔5〕 殷旭东,卢林,唐宾,等.非高原部队与高原部队夏季高原训练主要病种构成分析〔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4,32(2):110.〔6〕 王淑琴,柯国萍,段霄燕,等.武警高原某部队2009年-2013年驻训点病种分析〔J〕.中国病案,2014,15(2):55.〔7〕 陈奇,张健,严伟,等.川藏线某汽车部队士兵住院疾病普调查〔J〕.西南国防医药,2012,22(10):1155.〔8〕 BELL N S,SCHWARTZ C E,HARFORD T C,et al.Tem⁃poral changes in the nature of disability:U.S.Army sol⁃diers discharged with disability,1981-2005〔J〕.DisabilHealth J,2008,1(3):163.〔9〕 韩轶群,马宽军,张利坤,等.4523m高原驻军官兵门诊疾病谱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0):5450.〔10〕 朱永红,张延华,沈勇.某部医院3年住院患者疾病谱变化与医疗保障策略探讨〔J〕.武警后勤学院学报,2015,24(4):317.〔11〕 钟靖明,韩天民,陈建明.滇南某医院平战时期住院军人疾病谱分析〔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0,28(2):106.〔12〕 叶汉深,朱成全.联勤前后某医院住院团以下干部疾病谱分析〔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0,28(1):64.〔13〕 毛玉明.美军高原病防治研究有关情况介绍〔J〕.人民军医,2008,51(6):353.(收稿日期:2018-04-27;修回日期:2018-06-30)(上接1472页)参考文献:〔1〕 李春伶,高永艳,孙鲲,等.武警部队新兵军事训练伤的种类及特征〔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5,33(1):45.〔2〕 王心,魏茂提,王兴,等.武警某部新兵军事训练伤的随访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02,18(10):24.〔3〕 付常喜.我国高水平运动队运动康复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14,35(2):44.〔4〕 都本才,杨晓明,管清丽,等.士兵军事训练致踝前外侧软组织撞击伤综合征的体外冲击波治疗效果〔J〕.实用医药杂志,2017,34(8):678.〔5〕 段英超,李莉.现代综合康复疗法对膝关节损伤疗效观察〔J〕.光明中医,2016,31(8):1124.〔6〕 王杰,韩德民,卢九星,等.康复治疗师教育及从业现状研究〔J〕.医学教育管理,2017,3(3):165.〔7〕 陈志伟,翟彬,许茂强,等.康复治疗手段在高校网球专项运动中的可行性研究〔J〕.青少年体育,2017,7(1):114.〔8〕 SKINNER H B.Current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n ortho⁃pedics〔M〕.NewYork:McGran Hill,2000:602-649.〔9〕 仇红,张晓航.康复师与医护人员共建协同康复治疗模式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17,15(34):188.(收稿日期:2018-07-06;修回日期:2018-08-17)。

历史时期中国的鼠疫自然疫源地

历史时期中国的鼠疫自然疫源地

历史时期中国的鼠疫自然疫源地历史时期中国的鼠疫自然疫源地——兼论传统时代的“天人合一”观一问题的提出鼠疫(plague)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危害人类最严重的烈性传染病之一。

中国历史文献中的鼠疫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中记述的恶核病:“恶核者内裹忽有核累累如梅李,小如豆粒,皮肉燥痛,左右走身中,卒然而起,……不即治,毒入腹,烦闷恶寒,即杀人。

”这是鼠疫学界公认的对腺鼠疫的科学描述,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记录之一。

根据现有的研究,中国大范围的鼠疫流行至少有三次,14世纪的鼠疫大流行造成口大量死亡;这次鼠疫通过蒙古军人的西征,传入中东和欧洲,引发影响深远的“黑死病”[1]。

16~17世纪的鼠疫大流行那么与当时的旱灾与人民起义互为因果,在华北地区即造成一千万人以上的人口大死亡;其中17世纪的鼠疫流行成为导致明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 。

19世纪中叶云南回民起义时期,鼠疫的大规模流行使人口死亡亦以数百万计[3] 。

除了这三次大规模的鼠疫流行外,历史时期,在蒙古、东北、陕西、宁夏、山西、青海、、河北、云南、广西、广东、、福建、浙江、江苏、江西、安徽等地,均发生过规模不等的人间鼠疫流行,累计造成的死亡人口相当可观[4] 。

很显然,中国的鼠疫流行范围广阔,历史悠久,构成影响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

然而,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关于中国鼠疫是内源性的还是输入性的,国内外学者存在不同的看法。

以19世纪云南鼠疫为例,“几乎所有的中外学者都认为第三次世界鼠疫大流行起源于云南,并认为云南是一个古老的家鼠鼠疫疫源地;但又都断言云南不存在鼠疫自然疫源地,并谓云南的鼠疫是输入性的”[5],即从印度和缅甸直接或辗转传入的。

然而,1974年,云南鼠疫工作者从云南剑川县的中华姬鼠中别离到鼠疫菌,证实了滇西存在着鼠疫自然疫源地,学者们称为滇西纵谷大绒鼠齐氏鼠疫源地[6] 。

在滇西纵谷大绒鼠齐氏鼠疫源地中,存在假设干个鼠疫动物病的好发地区。

鼠疫一场防患未然的世界性瘟疫

鼠疫一场防患未然的世界性瘟疫

鼠疫:一场防患未然的世界性瘟疫文 | 本刊记者 张兴军 张乐 编辑 | 郝杰对由西伯利亚传入的这场鼠疫防治胜利的意义,不仅是在医学层面所积累的今天仍在沿用的“措施”。

百余年前人们在面对疫情时的考验与抉择,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对世界各国的抗疫工作具有着警示和指引的意义。

1911年,中国爆发了一次有可能危及到全世界的大鼠疫,最严重的地区在哈尔滨。

当时距离清帝逊位、中华民国建立仅剩一年的时间,清政府在内忧外患之下大胆启用了伍连德,最终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控制住了局势。

以至于,当时很多国家的媒体和专业人士都说,是清政府拯救了全世界,让一场相当于“欧洲中世纪大瘟疫”的黑死病防患于未然。

实际上,今天我们所用的常规口罩,就是1911年哈尔滨大鼠疫期间发明的“伍氏口罩”演变而来,而且当时确定病毒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以及采取的大规模隔离方法都是前所未有的,这都为以后的世界瘟疫防治提供开辟性的方法。

东北发生的这场举世瞩目的鼠疫并非源于当地,根据后来的考证与溯源,它是起源于俄罗斯。

最初,由于草原上的旱獭携带的鼠疫杆菌传染到人,导致西伯利亚地区于1910年10月爆发了疫情。

疫情暴发后,沙皇俄国封锁消息,烧掉闹瘟疫的房子,撵走得了病的劳工。

而在当时,在俄罗斯境内有着大量从中国山东、河北、东三省过去开拯救死城清朝及中华民国医学家伍连德86历史钩沉 >矿挣钱的劳工。

据史料记载,1910年10月25日,两个来自俄罗斯的工人,入住了满洲里的一个小旅店里。

他们入住后的第二天就出现咳嗽发烧症状,并于第三天吐血死亡。

死时,全身呈黑紫色。

当天晚上旅店同屋住的另两人也开始发病,不到两天也宣告死亡。

然而,小旅店内发生的这一切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到11月时,瘟疫顺着满洲里迅速蔓延至哈尔滨。

当时的哈尔滨,以铁路为界,分为道里和道外两个区域。

道里主要生活的是俄国人和不少日本侨民,总人数不下十万。

而道外的傅家甸一带,则是中国人聚居区。

此时的东北三省,俨如中国版图上的一处病灶。

汤飞凡——中国疫苗之父

汤飞凡——中国疫苗之父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繁衍生息的历史就是不断同疾病和自然灾害斗争的历史。

每一次的自然灾害往往伴随着瘟疫的发生,鼠疫、天花、霍乱……为了控制传染性疾病,千百年来人类发明了各种千奇百怪的疗法,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随着近代医学的发展,人们发现与病后治疗相比,病前预防才是最优的方式,而接种疫苗被认为是最行之有效的措施。

在我国,每个新生儿都能够免费接种包括卡介苗、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等12种“一类疫苗”,大幅提高了新生儿的存活率。

这些曾经肆虐于世界各地的疾病发生概率大大减少。

无独有偶,自2020年初到现在,新冠病毒席卷全人类,世界各国在全力救治感染者的同时,也在争分夺秒地进行疫苗与相应特效药的研究。

历史和现实都提醒世人不要忘记那位为中国疫苗事业奠定坚实基础的“中国疫苗之父”“衣原体之父”—汤飞凡。

唐艺馨上海健康医学院TANG FEIFAN- THE FATHER OF CHINESE VACCINES就在战况最激烈的上海。

作为一名国际知名科学家,他怀抱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与妻子一起参加了淞沪会战的前线医疗救护队,伴随日军猛烈的炮火与朋友们的劝阻,他留下一句颇为冷幽默的话:“我干这个最合适,因为目标小,炮火打不中我。

”不久后上海沦陷,最后南京也失守,他收到已经担任国民政府卫生署署长颜福庆的来信,邀请他前去长沙,主持经历数次搬迁的中央防疫处的重建工作。

可不到1年,武汉告急,长沙也岌岌可危,中央防疫处不得不继续西迁,前往昆明。

在岳父的帮助下,他将临时办事处设在了昆华医院,并最终选则环湖马路,这里环境优美,山清水秀,十分适合建立实验室并进行相关微生物研究。

这也是中央防疫处在云南的最终选址。

说起汤非凡在云南,就不得不提起他和青霉素的渊源。

青霉素是英国科学家弗莱明无意中的发现,并于1941年由两位美国科学家弗洛里和钱恩找到提纯的方法,且很快用于临床。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对青霉素的生产趋之若鹜,更何况是饱受战乱之苦的中国。

抗击传染病相关事迹

抗击传染病相关事迹

抗击传染病相关事迹一、古代抗击传染病事迹1. 东汉张仲景与伤寒病- 在东汉末年,战乱频繁,疫病流行。

张仲景的家族本来人口众多,但在不到十年间,就有三分之二的人因患伤寒病而死亡。

他目睹这种惨状,决心研究伤寒病的诊治。

2. 明朝吴又可与鼠疫- 明朝末年,鼠疫大流行。

吴又可身处疫区,他通过细致观察,发现当时流行的疫病与传统的伤寒病有所不同。

二、近代抗击传染病事迹1. 伍连德与东北鼠疫- 1910 - 1911年,东北爆发了大规模的鼠疫。

鼠疫沿着铁路线迅速蔓延,死亡人数众多。

伍连德临危受命,前往东北抗疫。

- 他到达疫区后,进行了一系列开创性的工作。

他通过解剖尸体确定了鼠疫的类型为肺鼠疫,这种鼠疫可以通过飞沫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这一发现打破了当时国际医学界认为鼠疫只能由鼠传染给人的传统观念。

- 伍连德采取了一系列防控措施,如隔离患者、封锁疫区、控制交通、火化尸体等。

在他的努力下,东北鼠疫在短短几个月内得到了有效控制。

他的抗疫经验和方法为全球抗击传染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也推动了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2. 弗莱明发现青霉素与传染病治疗- 在20世纪初,传染病的治疗面临很大困难,许多细菌感染性疾病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

1928年,英国科学家弗莱明在研究葡萄球菌时,偶然发现培养皿中的葡萄球菌被一种青霉菌所抑制。

- 他经过深入研究,发现了青霉菌产生的一种物质——青霉素具有强大的抗菌作用。

虽然当时弗莱明未能将青霉素提纯用于临床治疗,但他的发现为后来青霉素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随着其他科学家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青霉素在二战期间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战场上的伤员,大大降低了因细菌感染(如肺炎、败血症等传染病)导致的死亡率,开启了抗生素治疗传染病的新纪元。

三、现代抗击传染病事迹1. 中国抗击SARS(非典型肺炎)- 2003年,SARS疫情在中国爆发并迅速蔓延。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防控措施。

- 在医疗救治方面,广大医护人员不顾个人安危,奋战在抗疫一线。

新中国成立初期察北鼠疫暴发对卫生防疫事业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初期察北鼠疫暴发对卫生防疫事业的影响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9卷第2期Vol.19No.2【摘要】1949年,察北鼠疫的暴发是新中国成立初面对的第一个重大疫情,对我国卫生防疫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指导下,全国人民顺利战胜此次疫情,并留下宝贵的历史经验,但也客观暴露出建国初期卫生防疫事业应对能力的客观缺乏。

此次疫情后我国展开了系列措施,把卫生、防疫和一般医疗工作看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建立起完善的卫生防疫体系。

本文主要通过对察北鼠疫中国家采取的措施进行分析,探讨其在建国初期卫生防疫事业的逐步完善中的作用以及在未来面对重大疫情中的重要现实价值。

【关键词】察北鼠疫;卫生防疫;制度体系;现实价值【中图分类号】D267.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068(2021)02-0022-04新中国成立初期察北鼠疫暴发对卫生防疫事业的影响张凯月,王国斌(成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成都610059)【收稿日期】2020-10-09【作者简介】张凯月,女,1996年生,山东东营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王国斌,男,1993年生,山东滨州人,在读硕士研究生。

鼠疫自古以来就是瘟疫的代名词,我国鼠疫发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根据医书所记瘟疫发病症状可判断其为鼠疫。

曹树基所写的《鼠疫:战争与和平》详细地论述了鼠疫的由来、发展以及其与社会变迁的关系,我国学者对于鼠疫的研究几乎都是从其发生以及对社会影响方面来论述的,且多集中于明清时期,针对建国初期的鼠疫研究者甚少。

但不能表明建国后鼠疫便消失不见了或者是说影响变小了。

1949年,察北鼠疫的暴发成为我国建国初期第一次抗击的疫情,本文主要从鼠疫对我国卫生防疫体系所产生的影响入手,分析疫情对卫生防疫体系完善的促进效果。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察北鼠疫暴发的历史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鼠疫的暴发究其原因可总结为内外两个方面:内因主要是由于我国卫生防疫体系不完善,不能满足突发性疫情防治的需要;外因则是新中国初期我国的社会环境恶劣、居住条件差、卫生问题严重,这些都为鼠疫的暴发积蓄了力量。

鼠疫1

鼠疫1

鼠疫一、概念鼠疫(Pestis)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烈性传染病。

鼠疫(plague) 是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也叫做黑死病。

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淋巴结肿痛、出血倾向、肺部特殊炎症等。

本病远在2000年前即有记载。

在世界历史上,鼠疫曾发生三次大流行死亡人数数以千万计。

第一次发生在公元6世纪,从地中海地区传入欧洲,死亡近1亿人;第二次发生在14世纪,波及欧、亚、非;第三次是18世纪,传播32个国家。

14世纪大流行时波及我国。

1793年云南师道南所著“《死鼠行》”中描述当时“东死鼠,西死鼠,人见死鼠如见虎。

鼠死不几日,人死如拆堵”。

充分说明那时鼠疫在中国流行十分猖獗。

解放后,我国国内人间鼠疫已基本消灭,但自然疫源地依然存在,霸权主义者把鼠疫杆菌列为生物恐怖的武器、生物战剂之一,危害人类和平。

故鼠疫的防治更为重要,对我军国防和建设事业更有非常重要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采取各种措施,控制了人间鼠疫的流行,但仍有散发病例发生,目前我国鼠疫疫源地分布广、面积大,200l年鼠疫防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力争到2005年基本控制人间鼠疫的上升趋势。

鼠疫是流行于野生啃齿动物的疾病。

鼠作为重要传染源,人类主要是通过鼠蚤为媒介,经人得皮肤传入引起腺鼠疫,经呼吸道传入发生肺鼠疫。

临床表现为发热、严重毒血症状、淋巴结肿大、肺炎、出血倾向。

均可发展为败血症,传染性强,死亡率高,是危害人类最严重的烈性传染病之一,属国际检疫传染病,在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列为甲类传染病之首。

[病原学]鼠疫杆菌属耶尔森氏菌属。

为革兰染色阴性短小杆菌,长约1~1.5μm宽约0.5~0.7μm,两端染色较深。

无鞭毛,不能活动,不形成芽胞。

在动物体内和早期培养中有荚膜。

可在变通培养基上生长。

在陈旧培养基及化脓病灶中呈多形性。

本菌的抗原成份:①荚膜FI(fraction I)抗原,分为两种,一种是多糖蛋白质(F--I),另一种为蛋白质(F--IB)。

1894年鼠疫大流行中的广州、香港和上海

1894年鼠疫大流行中的广州、香港和上海

1894年鼠疫大流行中的广州、香港和上海【内容提要】本文以《申报》的有关报道为依据,研究1894年鼠疫大流行中广州、香港和上海三地的关系。

在广州采取传统鼠疫应对方式的同时,香港与上海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方式,不仅促进了两大城市以及中国海港城市卫生检疫事业的发展,而且促进了两大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公共媒体有关政府角色的讨论,已经意含对中国传统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的否定。

1894年的鼠疫大流行,证明了一个新的网络化的生态系统不仅改变了世界的面貌,而且改变了以往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模式,更改变了人们对于未来世界的期望和想象。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既可以将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本质视作生态的变迁,也可以将百余年来生态变迁的本质视作社会的变迁。

【摘要题】社会·经济【关键词】1894年/鼠疫/《申报》【正文】1894年是中国以及世界鼠疫流行史上一个重要的年份。

这一年,广州和香港成为鼠疫流行的中心。

关于这次鼠疫流行的具体情况,前人已有许多调查和研究。

20世纪50年代由广东鼠疫防治机构主持的医学人类学调查已经揭示出近代鼠疫在广东各地的流行情况,其中包括1894年的鼠疫大流行。

鼠疫专家冼维逊广泛征引文献资料及口碑资料,将广州及周边地区的疫情进行详细的描绘,并对疫源、疫死人口等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饭岛涉依据洗维逊的研究,将广东地区的鼠疫流行置于近代中国鼠疫流行的大背景下加以考察。

本尼迪克特(Carol Benedict)在她的着作中专辟一章,讨论1894年广州和香港的鼠疫流行,鉴于有关疫情方面的研究已有许多,所以,她将研究的重点集中在有关广州城市赈济、善堂等慈善机构的功能、作用以及香港当局的医疗卫生政策方面。

赖文、李永宸对于1894年广州鼠疫流行的细节仍有兴趣,他们根据1894年上海《申报》的有关报道,就此问题加以专门的探讨。

李玉尚则从民间百姓、中医医生与政府官员三者应对鼠疫的措施入手,探讨中国近代鼠疫的应对机制:1894年的广州鼠疫流行为他的观点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我国鼠疫自然疫源地及疫情概况

我国鼠疫自然疫源地及疫情概况

2 1 青藏 高 源喜 马拉雅旱 獭疫 源地 . 16 9 6年 西藏 在 日喀 则 地 区 仲 巴县 首 次 确 诊 人 间
中围分类号 : 1 文献标识 码: 文章编号 :0 118 一2 0 )200 -3 R5 6 8 A 10 .89 (0 2 0 -1 1 0
S r e fn tr lf c s so l g ea d e i e cs u t n n Ch n u v y o a u a o u e fP a a n p d mi i a o si i a t i
时间、 强度 、 季节、 范围差异悬殊。近 2 O年, 、 人 动物问疫情甚重。活跃性鞍强的有青藏高原早獭 鼠疫痉 嚣地 、 西南 黄胸 鼠 疫源地和内蒙古 长爪 沙鼠疫源地 , 偶发性 疫源地是西北阿拉菩黄 鼠疫源地 等, 疫情稳定性 疫源地有蒙古旱獭痉裾 地。疫 f
情危重是动物问 鼠疫 。建 国后 , 太部分疫源地均有 不同程度的发生 流行 , 直接威胁人类。 【 关键词 】 鼠疫 ; 疫源地 ; 疫情
【 bt c】 1 kns t e aebe n w nN t oue f l u hn n ir ue vr 9poi e A sr t i y shv enko ni a a i d p  ̄M Fcsso a ei C ia dds b t oe r n s Pg n a t i d 1 vc (r B, 7 e n6 sh m m)T eei mcsu tn,h eua f e, L nesy  ̄ o t n ne i m ̄e . re a a )2 3eute( ̄ e e h p e i i aostepplr r s6 t i , d t i e ei a t p dr g f 2a a d c s8 et g

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的鼠疫应对机制

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的鼠疫应对机制

省的扶余 、 前郭旗 、 大赉 、 安广 、 镇赉 、 白城 、 洮南 、 开通 、 瞻榆 、 乾安 、 长岭 、 双辽 、 怀德 、 农安 、 榆树等
年哈尔滨市曾先后发现 1 只带 鼠疫菌的老鼠[ ] 1 1。 4 15 年以后辽宁省即无人间鼠疫发生,但在 15 90 92 l 个县 , 5 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市和泰来县 , 鼠疫流行
人 死 于非命 , 东北 社会 造成 了巨大 的危 害 。新 中 给
遍, 其中尤 以东北地区为甚 。有资料表明, 14 从 99 年5 2 月 2日到 1 月 5日,东北 鼠疫发生数总共 1 为 4 5名 , 亡 22名 , 过 治疗 痊 愈 的 13名 。 4 死 7 经 7
鼠疫发生地 区共波及 1 个市 、 1 0个县 、 7个旗 、9 3 9 2。其 14 频发生。为了应对 鼠疫灾害, 东北地 区党和政府采 个 区 、6个 村屯 [] 中 ,9 9年 7月 3日至 7月 8日, 吉林省乾安县让字井村发生人间鼠疫 , 发病 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初步形成 了颇为有效的鼠疫 2
救疗 和 预 防机 制 。本文 以大量 的历史 文 献 资料 为 灾 害描 述 的基 础上 ,着 重探 讨 这 一 时期 东北 地 区
国成立 以后 ,东北地区的广阔地域 内鼠疫仍然频
l 人, 4 死亡 7 3。14 年 8 人( ] 99 月至 1 , 0月 辽宁省
主要依据 ,在完成新 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 鼠疫 建平县黑水街西南关屯及农场乡柴达木屯 ,由赤 峰市高粱杆子甸传人腺 鼠疫患者 1 ,引起局部 例 流行 , 发病 3人 , 均死 亡 (] 4。 鼠疫应对的机制与成效 ,以深化人们对东北地 区 政治 与社 会发 展 的认识 。 新 中国成 立 以后 ,东北 地 区 的卫 生 防疫 人 员 虽经多方努力 , 制止了疫情 的发展 , 但据东北人民

第三次鼠疫大流行

第三次鼠疫大流行

鼠疫影响
1890年2月广州市开始发生鼠疫流行,以后每年2-5月发生小流行。1894年广州城的鼠疫开始大规模流行,并 传至香港,经过航海交通,最终散布到所有有人居住的大陆,估计在中国便导致约300万人死亡,印度约有900万 人死亡。此次全球大流行一直维持至1959年,全球死亡人数少于250万人时,方才正式结束。
第三次鼠疫大流行
始于1855年的鼠疫大流行
01 鼠疫影响
03 产生原因 05 科学研究
目录
02 鼠疫特点 04 传播方式 06 人类对抗
第三次鼠疫大流行(Third plague pandemic)起始于1855年的清朝云南地区,后造成1894年香港鼠疫,此 后传向世界各地。此次鼠疫的大流行至20世纪30年代达最高峰,总共波及亚洲、欧洲、美洲和非洲的六十多个国 家,死亡达千万人以上。此次流行传播速度之快、波及地区之广,远远超过前两次大流行。
直到1894年,在香港从鼠疫病人分离出了鼠疫菌,人类开始对鼠疫有了真正的认识,逐渐弄清楚了鼠疫的来 源和传播方式,开始研究科学的防治措施,鼠疫才逐渐被控制。
产生原因
鼠疫杆菌为短小的革兰氏阴性球杆菌,新分离株以美兰或姬姆萨染色,显示两端浓染,有荚膜(或称封套)。 在病灶标本中及初代培养时,呈卵并传播至香港。两名细菌学家,法国人亚历山大·耶尔森(Alexandre Yersin) 及日本人北里柴三郎分别在香港的病人身上分离出引致鼠疫的细菌。 由于北里柴三郎的发现后来被发现有错 误,现时一般认为叶赫森是首名发现鼠疫杆菌的科学家。1967年,鼠疫杆菌的学名改为 Yersinia pestis以纪 念叶赫森。
19世纪末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先后发生过6次鼠疫的流行,波及20多个省(区),发病人数约115万, 死亡约100万人。其中主要疫情包括东北1910年鼠疫事件、山西鼠疫等等。

鼠疫的流行病学史

鼠疫的流行病学史

鼠疫的流行病学史鼠疫作为一种可怕的传染病,在历史上引发了多次大规模的流行病。

它的流行病学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并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最早的鼠疫流行病可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古埃及时期。

当时,埃及人面临着大规模的老鼠和蚤子爆发,这些小动物成为传播鼠疫的主要媒介。

这一时期的鼠疫主要表现为自然疫源传播,而非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随着时间的推移,鼠疫流行病爆发的地区和规模有所变化。

在欧洲,鼠疫的爆发首次被记录在公元六世纪的拜占庭帝国。

由于中东和欧洲之间的贸易往来,疫情迅速传播到各个城市。

在1347年至1351年间,欧洲爆发了一场被称为黑死病的鼠疫流行病,据估计导致了欧洲人口的近三分之一死亡。

在该时期,人们尚未了解到鼠疫的病原体是鼠疫菌,以及它的传播方式。

因此,当时采取的防控措施很有限。

病患者被隔离或者被送往隔离的鼠疫病房,但这无法阻止疫情的进一步传播。

直到19世纪中叶,法国医生李斯图完成了关于鼠疫病原及传播途径的重要研究,这一研究为后来的控制和预防措施奠定了基础。

他发现鼠疫病菌主要通过被感染的跳蚤传播给人类,而不是由鼠类直接传播给人类。

李斯图的发现成为鼠疫病传播控制的基石,也对全球的防控策略产生了重要影响。

20世纪的鼠疫流行病主要发生在亚非地区,如印度、中国和非洲国家。

这些地区往往受制于卫生条件较差、医疗资源不足和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导致鼠疫在当地传播速度较快且难以控制。

然而,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全球卫生合作的加强,鼠疫的流行病学状况得到了改善。

控制鼠疫的关键措施包括早期诊断,隔离病患者,消灭害虫并提高卫生水平。

此外,疫苗的研发也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鼠疫预防的手段。

总的来说,鼠疫的流行病学史证明了传染病的严重威胁,同时也展示了当人们进行研究和合作时,应对疫情的能力。

今天,我们在全球卫生合作和科学研究的推动下,正在不断努力控制鼠疫的传播,以确保人类的健康与安全。

鼠疫研究进展

鼠疫研究进展

鼠疫研究进展有关鼠疫的研究进展鼠疫是一种极其烈性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其自然疫源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

近20年来鼠疫的动物与人间疫情有所减轻,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列入再次走跌的传染病。

全球已报导160多种哺乳动物在自然界病毒感染鼠疫,主要就是啮齿目和兔形目的动物,还包括食肉、有蹄类和食虫动物及鸟类等染疫。

中国辨认出染疫的宿主动物存有80多种,自然染疫的节肢动物存有62种,鼠疫菌可以在土壤中存活数周,可以在蚤类体内和动物尸体的骨髓内存活很长,还可以在植物的根系上存活,高寒草甸草原地区尤其适宜鼠疫菌在自然界的长期留存。

中国核心鼠疫自然疫源地表现为生物多样性特征,在鼠疫菌dna指纹方面表现为随地理分布的遗传生物多样性,推断世界鼠疫最早起源于中亚及中国。

上世纪60-70年代开展的全民性爱国卫生及灭鼠拔源运动,曾一段时间使我国大部分疫源地处于散发及隐伏状态。

但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随着我国体制改革-农村连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正好也为鼠类提供了有利条件,再加上农田及其居民区灭鼠方式的滞后等,导致家鼠鼠疫流行强度成明显的上升态势,从原来的散发状态,进入90年代流行期,到2000-2002年间的高峰期和现阶段流行末期及散发状态。

现在从三个方面来介绍我国鼠疫的研究进展:1.鼠疫菌生物膜的形成与基因突变鼠疫菌的演化,可能将经粪口途径,利用野生动物肠系膜淋巴结,由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假结核菌进化为鼠疫菌。

当然进化过程中也从别的病毒和细菌获取了大量基因。

其中一些基因是让鼠疫菌能在哺乳动物体内存活,另一些基因则能使其寄生在媒介蚤体内,而不被各种蛋白消化酶所杀死,包括进一步在蚤的前胃中形成菌栓。

研究发现鼠疫菌有如下特点:在自然状态下感染了鼠疫菌的蚤类,其胃内含有大量的鼠疫噬菌体。

在蚤类叮咬哺乳动物之前,蚤体内存活的鼠疫菌不能形成荚膜,但可形成生物膜及菌栓。

进入宿主体内的鼠疫菌会被吞噬细胞所吞噬,单核细胞内的鼠疫菌会被直接杀死,只有少部分进入巨噬细胞内的鼠疫菌可存活和繁殖。

19101911年的东北大鼠疫

19101911年的东北大鼠疫

19101911年的东北大鼠疫1910年10月,中国东北发生鼠疫。

1910年10月25日,满洲里首发鼠疫,11月8日即传至北满中心哈尔滨。

之后疫情如江河决堤般蔓延开来,不仅横扫东北平原,而且波及河北、山东等地。

患病较重者,往往全家毙命,当时采取的办法是将其房屋估价焚烧,去执行任务的员役兵警也死亡相继。

一时从城市到乡村都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之下。

东北大鼠疫不仅造成了当时人民的大量死亡,而且还带来了生存压力及经济生活的全面恐慌,特别由于交通断绝而影响了城镇人民的正常生活。

鼠疫出现后,清政府下令各处严防。

1910年12月,指派天津北洋陆军医学院副监督伍连德为全权总医官赴哈尔滨,开始了大规模的鼠疫防疫工作,随后抽调所能调动的陆军军医学堂、北洋医学堂和协和医学院的医护人员以及直隶、山东等地方的一些医生,陆续前往东北。

在伍连德等专家的建议下,清政府及各地方当局对疫情采取了科学而有效的防疫措施,比如组建各级防疫组织、颁布各种防疫法规,以及采取了隔断交通、对病人及疑似病人实施隔离、焚化尸体、对疫区严格消毒等具体防疫措施。

在这期间,清政府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在整个华北和东北都按伍连德的建议进行防疫,成功地控制鼠疫的扩散。

俄国方面也积极配合,在阻止鼠疫在俄人居住区流行的同时,控制鼠疫经西伯利亚铁路的传播。

在华的外国医生和医学生,更是义无反顾志愿去疫区参与防疫工作,多人殉职。

当地的中医也勇敢地主动医治鼠疫病人,伍连德组建的防疫队伍也付出巨大牺牲,直接接触病人的护理和救护人员将近一半人员殉职。

由于各种防疫措施处理得当,在当时疫情严重的局势下,不到4个月就成功扑灭了这场死亡人数达6万之多、震惊世界的烈性传染病,指挥这次防疫的伍连德也因此名扬世界,而清政府在这次鼠疫大流行中尽管在初期存在缺乏应急措施、个别官员渎职等问题,但在其后的措施处理可圈可点,不但尊重专家建议,为防治疫病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甚至在冲破世俗偏见上所表现出的开明,在今天看来也令人钦佩。

近代中国的鼠疫应对机制以云南、广东和福建为例

近代中国的鼠疫应对机制以云南、广东和福建为例
近代中国的鼠疫应对机制以云 南、广东和福建为例
基本内容
鼠疫,这个曾经横行欧洲的黑死病,在19世纪中叶也侵入了中国。然而,不 同于欧洲的是,中国各地的应对机制各有不同。本次演示将以云南、广东和福建 这三个省份为例,探讨近代中国的鼠疫应对机制。
鼠疫是一种由鼠疫杆菌引起的传染病,它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14世纪,欧洲的黑死病导致了数千万人的死亡,而中国在19世纪中叶也遭受了同 样的威胁。不过,尽管鼠疫在中国肆虐,但各地的应对机制却各不相同。云南、 广东和福建这三个省份,由于其地理位置、文化背景和政策环境等因素,展现出 了独特的应对策略。
基本内容
传染病与近代上海社会:以和平时期的鼠疫、霍乱和麻风病为例
引言
上海,作为中国乃至全球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之一,其社会变迁深受多种因素 的影响。其中,传染病的存在和影响不可忽视。在本次演示中,我们将以和平时 期的鼠疫、霍乱和麻风病为例,探讨传染病对近代上海社会的影响。
正文
1、鼠疫
在近代上海,鼠疫的流行情况较为严重。由于城市人口密集、卫生条件较差 等原因,鼠疫的传播速度非常快。1910年,上海鼠疫大流行,导致大量人口死亡。 此次疫情不仅给上海居民带来了巨大的生命威胁,还对城市经济和社会秩序产生 了严重影响。
麻风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在近代上海也有一定的流行。麻风病的存在对上 海社会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首先,麻风病的流行导致了一定数量的人口死亡和残疾,给社会带来了巨大 的健康负担。其次,麻风病疫情的爆发破坏了城市经济秩序,许多企业和商家因 为恐慌而受到了严重的损失。最后,麻风病对城市文化和社会心理也产生了一定 的影响,人们对于传染病和残疾人的态度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近代工业和近代农业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相互促进,而是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 系。工业的发展为农业提供了更多的技术和设备支持,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而农业的进步则为工业提供了更多的原材料和市场空间,促进了工业的发展。在 近代广东蔗糖业的发展过程中,工业和农业的这种互动关系表现得尤为明显。

第14课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学与练(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14课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学与练(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14课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学习目标课程标准1、黑死病时期的防护服医生为了杜绝传染,戴上巨鸟嘴般的面具、手套,身穿泡过蜡的亚麻或帆布衫。

鸟嘴面具常为银制,中空部位塞入药草用以过滤空气。

2.鼠疫与明末农民起义1644年春天,北京暴发大规模的鼠疫,患者十死七八,导致崇祯御林军不堪一击。

之后鼠疫又感染了进城的起义军,起义军战斗力大减,最终失败。

但瘟疫对清军却没什么影响,原因很简单,清军八旗兵几乎全是骑兵,鼠疫经跳蚤传播,跳蚤讨厌马味,所以骑兵往往不被鼠疫传染。

3.巴氏消毒法法国的啤酒业在欧洲是很有名的,但啤酒常常会变酸。

1865年,里尔一家酿酒厂的厂主请求巴斯德帮助解决这一问题。

巴斯德经过多次的试验,终于找到了一个简便有效的方法:只要把酒放在五六十摄氏度的环境里,保持半小时,就可杀死酒里的乳酸杆菌,这就是著名的“巴氏消毒法”。

4、青蒿素的发现关于青蒿入药,最早见于马王堆三号汉墓的帛书《五十二病方》,其后的《神农本草经》《补遗雷公炮制便览》《本草纲目》等典籍都有青蒿治病的记载。

中药研究所团队于1969年开始抗疟中药研究。

经过大量的反复筛选工作后,1971年起工作重点集中于中药青蒿。

20世纪80年代,数千例中国的疟疾患者得到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有效治疗。

——屠呦呦《青蒿素的发现:传统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5、晚清时期西医的传播晚清时期的《点石斋画报》反映了百年前中国的社会状况,下面是其中一幅图画《西医治病》的介绍:都中施医院之西医某君,初次莅华,未谙言语,而治病给药必须详询,方知病之原委。

有西女某,教中人,亦好善为怀者,愿代某君喉舌之司……赴院病人日以百计……6、关于传染病人类真正对传染病有所认识是在19世纪的下半期。

这时,人们才确定了所谓的病原生物学,认识到很多传染病是来自病原生物体,提出“病因——环境——宿主”模式,这也成为传染病防治的科学基础。

病原生物学的进展主要归功于两位著名的科学家,一位是法国的路易·巴斯德,另一位是德国著名科学家科赫,他提出了著名的“科赫法则”,成为确认病原体的标准程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鼠疫催生新中国六大生研所
疫情离北京仅200公里
似乎是为了考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新中国成立的当月,与北京近在咫尺的察哈尔省(旧省名,辖境包括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北京延庆,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大部、乌兰察布市东部)暴发了鼠疫!
1949年7月中旬,察哈尔盟(旧盟名,盟府在今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的一个村,先后有4个人突然得病,症状为高烧,打寒战,淋巴肿胀、剧痛,其中1人症状较轻,另外3人却全身出血,昏迷,于20日死亡。

后来调查疾病源头,方知上述4人感染的是腺鼠疫。

当时,牧民不知是什么病,没有上报。

到10月初,竟然一天之中就死了6人。

并且,死亡人数还在不断增加。

接下来的调查发现,此时的疫情已经升级了,从腺鼠疫变成了更为凶险的肺鼠疫,并且疫情传到了省会张家口。

张家口离首都北京不过200公里,对鼠疫的传播来说。

这点距离不过就是咫尺之间。

1949年10月27日,中央得到察哈尔省的报告后,毛泽东立即指示周恩来连夜召开紧急会议。

会议决定组成中央防疫委员会,由政务院副总理董必武任主任委员,根据东北解放区防治鼠疫的成功经验,决定自10月28日开始采取紧急措施:
一、严密封锁交通。

由聂荣臻负责,调动部队并动员各地党政军民对疫区进行封锁。

二、加强疫区的防疫力量,紧急调动医疗、防疫队伍和药品赶赴疫区。

三、紧急下拨防疫经费。

四、责成卫生部赶制宣传品,反对迷信活动。

鉴于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内防疫力量相当薄弱,药品和资金无不缺乏的现实,10月28日,毛泽东主席给苏共中央总书记斯大林发电
报,请求苏联帮助防治鼠疫。

斯大林接到毛泽东电报后,立即决定派遣医疗队和支援疫苗、血清等药品,并于10月29日回电给毛泽东。

同时,在东北完成任务后已在回国火车上的苏联医疗队,接到命令后立即换车掉头,赶往察哈尔。

在中央防疫委员会的强有力领导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努力下,很快就有1186名防疫人员赶到了疫区,展开工作,充分显示出新生政权的言出必行、雷厉风行的作风,与旧中国临事推诿、以邻为壑的腐朽作风形成鲜明对照。

一个多月扑灭鼠疫创造奇迹
隔离只能阻挡疫情的传播,但最后扑灭疫情必须要靠疫苗。

疫苗在哪里呢?当时的中央防疫委员会可谓手中空空,毛泽东向斯大林求援的疫苗还没运到,心急火燎的卫生部副部长贺诚当面对北京天坛防疫处处长汤飞凡交代任务:务必尽快生产出100万人份的鼠疫疫苗。

汤飞凡对贺诚说,他手中有从国际上得到的两个鼠疫无毒菌株,第一个是“欧藤”(Otten,来自印度),第二个是“E.V”。

两相比较,“E.V”是当时国际上认为最安全的疫苗,所以决定采用“E.V”实验生产无毒疫苗,得到贺诚首肯。

实验的第一步是给小白鼠注射“E.V”活疫苗。

这一步没有什么危险,最危险的是实验的第二步,即在已经注射了活疫苗的小白鼠身上注射强毒鼠疫菌,然后安静地等待小白鼠的反应,一天一天地抽血化验,如果整个潜伏期的化验结果都是阴性,就能证明活疫苗确实具有免疫功能。

在这个过程中,每一刻都充满了危险。

但是,汤飞凡每天都是笑容满面地走出实验室。

实验完成了,证明“E.V”无毒菌苗对鼠疫杆菌有很好的免疫作用,于是开始批量生产。

到11月中旬,天坛防疫处共生产出鼠疫无毒活疫苗900万人份,是中央防疫委员会下达任务的9倍。

有句老话叫“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对防疫工作来说就是手中有
疫苗,心中就不慌了。

随着苏联疫苗和东北疫苗的及时运到以及天坛疫苗的超额生产,察哈尔疫区及相邻地区的人民都享受到了注射疫苗的福利。

12月初,中央防疫委员会宣布,察哈尔省鼠疫被彻底扑灭。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防疫第一战,取得圆满胜利。

从接到察哈尔省的疫情报告到宣布彻底扑灭,仅用了一个月零几天,即使新中国的敌人也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奇迹。

“六大生研所”格局的形成
察哈尔鼠疫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就被扑灭,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胜利。

但是,中国共产党人没有忘记防疫工作所面临的严峻现实。

察哈尔的鼠疫只不过是众多传染病的冰山一角。

新中国成立之初,传染病肆行无忌,寄生虫病分布广泛,危害甚烈。

在1950年9月政务院第49次政务会议上,时任国家卫生部部长的李德全报告说,当时,“全国人口的发病数累计每年约1.4亿人,死亡率30%以上,其中半数以上是死于可以预防的传染病上,如鼠疫、霍乱、麻疹、天花、伤寒、痢疾、斑疹伤寒、回归热等危害最大的疾病,而黑热病、日本血吸虫病、疟疾、麻风、性病等也大大侵害着人民的健康。


传染病如此之多,流行范围又如此之广,而当时的医疗条件又非常之差,差到很多县连一所公立医院都没有。

人民看病,全靠民间医生。

要战胜传染病,当然要加强医院的建设,但光靠收治,即使有再多的医院,也是被动的。

要打主动仗,唯一的办法是加强预防。

为此,中央人民政府提出了“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

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在全国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等六个大区各建一个生物制品研究所,专事研制疫苗等防疫用品,形成了“六大生研所”的格局,同時在县以上行政单位均建立了防疫站(疾控中心前身)。

自此,我国便有了完整的疾病预防体系。

“六大所”中,北京所的前身就是天坛防疫处,卫生部赋予它的任务是“以研究为主”。

事实上北京所是六大所的龙头,担负着人才培训,
起草条例、规程的重任;长春所以东北卫生技术厂为基础组建,是东北地区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研究中心;兰州所则是从头做起、白手起家,从1953年开建,一直到1957年才建成;成都所的人员来自五湖四海,也是一个调集全国优势力量建成的新所。

1957年,成都所首先投入卡介苗生产;上海所成立之初只有不到3000平方米的厂房,后搬迁到延安西路(原美国海军的哥伦比亚俱乐部)才有所改善。

由于上海私营企业众多,经过整合,上海所逐步壮大,形成了一个人才仓库,光是一、二级教授就有十来人,他们中有不少人后来调到兄弟所作为技术骨干,为新中国的生物制品事业做出了贡献。

武汉所:建成“东亚第一楼”
武汉所是新中国成立后由中南军政委员会决定筹建的。

因武汉在新中国成立前几乎没有一家像样的生物制品机构,所以没有历史遗产可以继承。

找谁来筹建呢?中南军政委员会卫生部从上海找到了杨永年教授。

他是我国生物制品行业的著名专家和奠基人之一,有留日、留美的经历,曾担任原国民政府西北防疫处处长。

抗日战争时期他曾率队带着药品赴延安,受到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接见。

武汉市提供了好几个地方供杨永年选择,他转了一圈下来,最后选择了武昌沿江大道的一块地方。

他觉得这里紧靠长江,从水路运输比较方便,另外与繁华市区有一段距离,可减少污染。

武汉所于1950年动工兴建,次年6月主体工程竣工。

这是一个综合配套的建筑群,建筑面积9025平方米,生物一楼、生物二楼、生产辅助楼和行政楼用天桥相连,浑然一体。

一块块保温隔热的双层钢化玻璃占据墙面,室内宽敞明亮,地面是带花纹的白色水磨石,还安装了电梯。

大小工作间、冷库、超净台、无菌室安排得科学合理。

竣工时,著名微生物学家林仲杨和陶三明专程从上海赶来参观,惊叹地说:“只有在欧洲才能看到这样的生物大楼。

”来武汉参加援建的苏联建筑专家称它是“东亚第一楼”。

武汉所的基建经费国家拨款才170万元,杨永年凭什么像变魔术一样,变出这栋楼?这是因为他以前工作期间,认识了很多洋行的人。

武汉解放后,在汉口江汉路的很多洋行怕被“共产”,便匆忙处理剩余货物。

杨永年趁机低价购买优质建材,包括意大利的瓷砖,德国的水龙头,英格兰的门锁,法兰西的灯具,印度的红木等。

研究所建得这么“豪华”,可170万元预算只用了70万元,剩下的钱购置了进口的显微镜、离心机、冰箱、干烤箱等设备,基建完成即可展开工作。

原武汉所所长、研究员周坚对杨永年深怀崇敬和感激之情,他说:“杨永年把先进理念引进来,造出来当时号称是‘东亚第一’的科研大楼。

这个楼建筑结构非常好,到现在所有的墙、门、窗都不变形。

当时整个楼的通风、空调都是中央空调,在20世纪50年代来说是很先进的。

在这里,冬天可以穿单衣、穿无菌衣进无菌室操作。


除此之外,楊永年还从上海、江西招来了30多人。

这些人成为武汉所的骨干,如江先觉成为全国知名的疫苗专家,是A群流脑荚膜多糖疫苗的主要研制者之一。

自此,六大生物制品研究所建立一一完成,这标志着新中国在疫苗等生物制品的研发和生产上有了“国家队”、主力军。

选自《中国疫苗百年纪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