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的分类你了解吗

合集下载

2017年临床医学理论《传染病学》重要考点之 病毒性肝炎

2017年临床医学理论《传染病学》重要考点之 病毒性肝炎

2017年临床医学理论《传染病学》重要考点之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传染病学》中的重要知识,也是考生需要认真复习的一部分。

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概述: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传染病。

按病原学分类,目前有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和戊型肝炎。

各种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相似,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大为主,部分病例可有黄疸。

甲、戊型经粪口途径传播,表现为急性肝炎;乙型、丙型、丁型主要经胃肠外途径传播,大部分患者呈慢性感染,并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

一、病原学:1. HAV:无包膜,基因组为单股RNA,能感染人的血清型仅一个,对外界抵抗力较强,但对福尔马林、氯等消毒剂及紫外线敏感。

2. HBV:感染者血清中存在三种形式的颗粒——1)大球形颗粒:又名Dane颗粒,为完整的HBV 颗粒,含环状双股DNA、HBsAg、DNA聚合酶、核心蛋白2)小球形颗粒3)丝状或核状颗粒。

后二者仅由HBsAg构成。

血清中一般以2)最多,1)最少。

HBV基因组中有四个开放读框(ORF)分别位于长链。

其中S区编码前S1蛋白(PreS1),前S2蛋白(PreS2)及HBsAg;C区由前C基因和C基因组成,前C基因编码HBeAg,C基因编码HBcAg;P区最长,编码逆转录酶/DNA聚合酶、RNA酶H等多种功能蛋白以参与HBV的复制;X 区编码X蛋白,即HBxAg,可能反式激活多种调控基因,参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发生。

注意: HBV基因组易突变,S基因突变可引起HBsAg亚型改变及HBsAg阴性的乙型肝炎,前C区变异可引起HBeAg阴性、抗HBe阳性的乙型肝炎,C区突变可致抗HBc阴性的乙型肝炎,P区突变可导致复制缺陷或复制水平的降低。

结果:影响血清学指标的检测,疫苗接种失败,肝炎慢性化,重型肝炎,HCC的发生等。

HBV抵抗力很强,对0.2%新洁尔灭及0.5%过氧乙酸敏感。

中医执业医师《传染病》知识点:病毒性肝炎

中医执业医师《传染病》知识点:病毒性肝炎

中医执业医师《传染病》知识点:病毒性肝炎中医执业医师《传染病》知识点: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是由几种不同的嗜肝病毒(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好久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组感染性疾病,是法定乙类传染病,具有传染性较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高等特点。

下面是应届毕业生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医执业医师《传染病》知识点: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最重点是什么?各型肝炎病毒特点各型肝炎的传播途径急性肝炎及重型肝炎的诊断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传染病。

按病原学分类,目前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

一、病原学:各型肝炎病毒特点甲型肝炎病毒(HAV)RNA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和1个抗原抗体系统IgM抗体存3~6个月,有现症感染意义。

IgG抗体,存在多年,有保护力。

乙型肝炎病毒(HBV)DNA病毒亦称Dane颗粒有3个抗原抗体系统。

包膜含HBsAg,核心有HBcAg、HBeAg、HBV-DNA以及DNA聚合酶。

基因组为双股环状DNA,有4个开放读码框架,分别编码HBsAg、HBeAg、HBcAg、HBxAg和DNA聚合酶。

丙型肝炎病毒(HCV)RNA病毒抗HCV为非保护性抗体,而是感染指标。

丁型肝炎病毒(HDV)RNA病毒仅有一个血清型,是一种缺陷病毒,必须借助HBsAg包裹才能成为感染性病毒颗粒戊型肝炎病毒(HEV)RNA病毒2个基因型乙肝五项:HBV-DNA和HBeAg为病毒复制指标。

而HBV-DNA为最敏感的病毒复制和传染指标。

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各型肝炎传染源及传染期各型肝炎传染源传染期甲型肝炎患者及亚临床感染者无病毒携带状态起病前2周到血清ALT高峰后1周,少数可延至起病后30日。

传染性最强阶段是黄疸前期。

乙型肝炎急、慢性患者及携带者急性患者:起病前数周,持续整个急性期。

慢性患者和携带者传染性与e抗原、HBVDNA及DNAP是否阳性有关。

丙型肝炎急、慢性患者及携带者丁型肝炎急、慢性患者及携带者戊型肝炎患者起病前9日到病后8日(二)传播途径各型肝炎传播途径甲型肝炎粪一口乙型肝炎母婴传播血液、体液传播,经破损皮肤和粘膜进入机体丙型肝炎输血及血制品戊型肝炎粪一口习题甲型肝炎病程中,传染性最强的阶段是 BA.潜伏期B.黄疸前期C.黄疸期D.恢复期E.慢性期近年来输血后肝炎主要由哪种病毒引起 CA.甲型肝炎病毒B.乙型肝炎病毒C.丙型肝炎病毒D.戊型肝炎病毒E.丁型肝炎病毒(三)人群易感性各型肝炎易感人群甲型肝炎普遍易感,多在幼儿、儿童及青少年时获感染,隐性感染为主。

甲型和戊型病毒性肝炎

甲型和戊型病毒性肝炎

治疗方法
► (一)一般治疗:包括平时习惯、生活作风
等方面。
► (二)保肝药
针灸治疗
► (三)中医治疗
单验方
► (四)膳食因素 (四)膳食因素
治疗原则
► 甲、戊型肝炎一般为自限性,多可完全康复, 戊型肝炎一般为自限性,多可完全康复,
以一般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以一般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 急性期应进行隔离,症状明显及有黄疸者应 急性期应进行隔离, 卧床休息。 卧床休息。 ► 恢复期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但要避免过劳。 恢复期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但要避免过劳。 肝功能正常1 个月后可恢复工作。 肝功能正常1-3个月后可恢复工作。
易感人群
► 主要流行于亚洲和非洲一些发展中国家; 主要流行于亚洲和非洲一些发展中国家; ► 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均有发病; 我国各省、 自治区均有发病; ► 易感人群为抗HEV阴性者; 易感人群为抗HEV阴性者 阴性者; ► 人类对HEV普遍易感,以隐性感染为主; 人类对HEV普遍易感,以隐性感染为主; HEV普遍易感 ► 原有HBV感染者或晚期孕妇感染HEV后病死 原有HBV感染者或晚期孕妇感染 感染者或晚期孕妇感染HEV后病死
多伴有发热、乏力, 消化道症状明显, 多伴有发热、乏力, 消化道症状明显,部分病 人有肝脾肿大,伴有肝区叩击痛。 人有肝脾肿大,伴有肝区叩击痛。病程一般 不超过6个月。 不超过6个月。 ► 黄疸型病人可有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加深。 黄疸型病人可有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加深。 ► 实验室检查丙氨酸转氨酶(ALT )、天冬氨酸 实验室检查丙氨酸转氨酶(ALT )、 转氨酶(AST)显著升高 显著升高, 转氨酶(AST)显著升高,黄疸型肝炎时直接 和间接胆红素均升高。 和间接胆红素均升高。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
• 临床表现主要有乏力和消化道症状,可伴 有黄疸,严重者出现各种合并症的表现
• 实验室检查可见转氨酶和胆红素的升高等 肝脏功能受损的表现
• 病毒学检查可以确定病原的诊断 • 主要病原是甲、乙、戊型肝炎病毒
二、各型肝炎潜伏期
• 甲型肝炎 平均 30日(15-45日) • 乙型肝炎 平均 70日(30-180日) • 戊型肝炎 平均 40日(10-70日)
传染病系列培训
病毒性肝炎
护国寺中医院 宋伟莉 2018.6.20
主要内容
概述 急性病毒性肝炎 慢性病毒性肝炎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上报
一、病毒性肝炎的定义
• 病毒性肝炎是由嗜肝病毒引起的肝细胞炎 症坏死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全身性疾病。
• 嗜肝病毒主要包括五种:甲、乙、丙、丁、 戊,根据病原不同将病毒性肝炎分为甲型、 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
二、病原学分类
• 甲型肝炎病毒 (HAV) • 乙型肝炎病毒 (HBV) • 丙型肝炎病毒 (HCV) • 戊型肝炎病毒 (HEV)
RNA-V DNA-V RNA-V RNA-V
1、甲型肝炎病毒
属微小RNA病毒 一个抗原抗体系统---抗-HAVIgM和抗-HAVIgG
人体感染HAV后会怎样?
• HBeAb:在HBeAg阴转前后出现,此时期称为血 清转换期,预示病毒复制减弱或停止,非保护 性 抗 体 , 是 病 毒 感 染 过 的 标 志 , 与 HBsAg、 Anti-HBc同时阳性俗称小三阳
乙肝两对半的四种排列
• HBsAg(+)Anti-HBc(+)HBeAg(+)Anti-HBe(-)Anti-HBs(-) • 所谓大三阳,说明病毒复制活跃,有传染性.
三、急性肝炎的临床表现

肝炎的健康教育知识

肝炎的健康教育知识

肝炎的健康教育知识肝炎是一种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脏疾病,严重的肝炎可以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等严重后果。

为了提高公众对肝炎的认识和预防意识,以下是关于肝炎的健康教育知识。

1. 肝炎的类型肝炎主要分为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和戊型肝炎。

其中,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是最常见的两种类型。

2. 传播途径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包括性传播、母婴传播、血液传播以及共用注射器等途径。

戊型肝炎主要通过食物和水传播。

3. 预防措施- 接种疫苗: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最有效的方法,建议婴儿出生后及时接种。

-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避免共用牙刷、剃须刀、针头等个人用品。

- 安全性行为:使用安全套减少性传播的风险。

- 避免共用注射器:注射器应使用一次性产品,避免共用。

- 注意食品安全:避免食用生的或未经煮熟的食物,特别是水产品。

4. 早期症状肝炎早期症状可能不明显,但常见的症状包括疲劳、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黄疸等。

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就医。

5. 诊断和治疗肝炎的诊断通常通过血液检测来确定。

如果确诊为肝炎,医生会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休息和饮食调整等。

6. 注意事项- 饮食均衡:避免暴饮暴食,限制油腻和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 避免饮酒:酒精对肝脏有损害作用,肝炎患者应避免饮酒。

- 避免药物滥用:某些药物对肝脏有毒性,患者应避免滥用药物。

- 定期复查:定期复查肝功能,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7. 注意肝炎的并发症肝炎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如肝硬化、肝癌等。

因此,早期发现和治疗肝炎非常重要。

8. 社会支持肝炎患者在面对疾病时需要得到家人、朋友和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建立一个积极的社会环境,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

总结:肝炎是一种严重的肝脏疾病,但通过加强健康教育和预防措施,我们可以减少肝炎的发病率。

接种疫苗、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注意食品安全等都是预防肝炎的重要措施。

病毒性肝炎分型及肝衰竭诊断书写格式

病毒性肝炎分型及肝衰竭诊断书写格式

规范病毒性肝炎和肝衰竭诊断名称的通知为进一步规范我院病毒性肝炎和肝衰竭诊断名称,根据国家卫生部《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国际疾病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中华医学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版)和《肝衰竭诊疗指南》(2006版),经医院病案管理委员会审定通过,现就病毒性肝炎和肝衰竭诊断名称规范如下。

一、病毒性肝炎诊断名称规范(一)急性肝炎急性×型病毒性肝炎黄疸型/无黄疸型如: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黄疸型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无黄疸型(二)慢性肝炎慢性×型病毒性肝炎如: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HBeAg阳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HBeAg阴性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根据生物化学试验及其他临床和辅助检查结果,上述慢性肝炎也可进一步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如: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HBeAg阳性轻度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重度(三)携带者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四)肝炎肝硬化×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失代偿期如: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亦可将代偿期和失代偿期肝硬化再分为活动性或静止性如: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活动性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静止性(五)混合感染急性×型、×型病毒性肝炎混合感染黄疸型/无黄疸型如:急性甲型、戊型病毒性肝炎混合感染黄疸型(六)重叠感染×型、×型病毒性肝炎重叠感染如:乙型、甲型病毒性肝炎重叠感染急性甲型黄疸型慢性HBV携带者(七)病原不明对诊断病毒性肝炎而病毒学标志均阴性者:如:急性病毒性肝炎病原未定(限入院诊断)急性病毒性肝炎病原未明(限出院诊断)二、肝衰竭的规范诊断肝衰竭不是一个独立的临床诊断,而是一种功能判断。

因此,原则上肝衰竭不能独立存在,而应首先列出病因诊断,将肝衰竭作为一种补充诊断。

病因待查或未明时,肝衰竭可作为独立诊断,此时应注明原因待查或原因未明。

(一)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常伴发于急性病毒性肝炎,书写格式为“急性×型病毒性肝炎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如: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急性肝衰竭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亚急性肝衰竭(二)慢加急性肝衰竭常伴发于慢性病毒性肝炎或肝炎肝硬化,书写格式为“慢性×型病毒性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或“×型肝炎肝硬化慢加急性肝衰竭”如: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丙型肝炎肝硬化慢加急性肝衰竭(三)慢性肝衰竭常伴发于肝炎肝硬化,书写格式为“×型肝炎肝硬化慢性肝衰竭”如:乙型肝炎肝硬化慢性肝衰竭丙型肝炎肝硬化慢性肝衰竭(四)肝衰竭作为独立诊断如:急性肝衰竭原因待查(作为入院诊断,后面应列出至少2个可疑诊断)亚急性肝衰竭原因未明(仅可作为出院诊断)。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

2.传播途径:HAV、HEV主要从肠道排出,通过饮食、饮 水及日常生活接触而经口传播。HBV通过血液和其他体 液(唾液、尿液、汗液、经血、精液等)排出体外,主要 经输血、注射、手术、针刺、血液透析等方式传播。母 婴垂直传播(包括经胎盘、分娩、哺乳、喂养)也是HBV 的重要传播途径,性接触也能传播。HDV的传播途径同 HBV。HCV主要通过输血和注射途径传播。 3.易感人群:甲型肝炎多感染儿童及青少年,随年龄增 长而递减。在乙型肝炎低发区, HBsAg阳性的感染高峰 年龄为20~40岁,高发区的感染高峰年龄为4-8岁,抗 HBs 随年龄增长而稳步上升,30岁以后,我国近半数的人可检 出抗HBs。丙型肝炎以成人多见,约80%~90%因输血后感 染。HDV感染需同时或先有HBV感染基础。HEV主要侵犯 青壮年,男多于女。各型肝炎之间无交又免疫力。
二、肝炎病毒标记物检测 1.甲型肝炎:急性肝炎患者,血清抗- HAVIgM阳性可确诊 为甲型肝炎病毒(HAV)近期感染,抗- HAVIgG阳性提示既 往感染且已有免疫力。 2.乙型肝炎 (1)乙型肝炎病毒(HBV):具有3对抗原抗体系统,各具不同 的临床意义。 ① HBsAg与抗-HBs: HBsAg阳性提示HBV目前处于感染阶 段,抗-HBs为免疫保护性抗体,阳性提示已产生对HBV的免 疫力。慢性HBAg携带者的诊断依据为无任何临床症状和 体征,肝功能正常, HBsAg持续阳性6个月以上者。 ② HbeAg与抗-HBe: HbeAg 阳性为HBV活跃复制及传染性 强的指标,被检血清从 HbeAg阳性转变为抗-HBe阳性表示 疾病有缓解,感染性减弱。
【病原学】
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分型,目前已被公认的有 甲、乙、丙、丁、戊5种类型,分别写为HAV、HBV、 HCV、HDV、HEV,除了乙型肝炎病毒为DNA外,其余 均为RNA病毒。 【流行病学】 1.传染源:甲型和戊型肝炎患者都仅从粪便中排出 病原体。乙、丙、丁型肝炎患者则通过血液和体液 排出病原体。甲型肝炎的主要传染源是急性患者和 隐性感染者。乙型肝炎的主要传染源是慢性患者和 病毒携带者。 急、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是丙型肝炎 的传染源,以慢性患者较为重要。急、慢性丁型肝 炎患者是丁型肝炎的传染源。戊型肝炎的传染源是 急性感染者。

中医内科病毒性肝炎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中医内科病毒性肝炎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所引起的传染病,现已知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等不同类型。

甲型与戊型肝炎病毒主要由于污染的水或食物通过消化道传染而致病;乙型肝炎病毒可由血液传播,或接触传播和母婴传播;丙型肝炎病毒乃经血传播;丁型肝炎只在乙肝病毒存在情况下才造成感染。

临床表现有黄疸型与非黄疸型两种类型,分别属于中医学的“黄疸”和“胁痛”范畴。

多因脾胃素弱,外受时邪湿热,加之饮食不慎或嗜好饮酒,多食油腻,以致湿郁热蒸,脾失健运,肝失疏泄而发病。

如迁延不愈,湿热逗留,肝脾两伤,气滞血瘀,则可酿成慢性。

少数重症肝炎(暴发型肝炎)符合中医学“急黄”范围,其病势急骤,热毒炽盛,每易迅速内陷营血,预后多差,需中西医综合治疗,及时抢救。

【诊断】1 .本病具有传染性较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

2 .有与病毒性肝炎患者密切接触史(潜伏期:甲型肝炎2〜4周,平均1个月左右;乙型肝炎4周〜6个月,丙型肝炎2〜26周,戊型肝炎2~9周,丁型肝炎2〜11周),或有进食污染之食物或饮水史,或有近期输血史。

3 .急性肝炎之主要症状和体征乏力,纳呆,恶心,腹胀,肝脏肿大,质软或充实,多伴压痛或触痛,少数并有脾肿大。

黄疸型肝炎除上述症状外,常先有恶寒发热,持续3〜5天,自行消退,然后尿色加深,巩膜与皮肤先后出现黄疸,皮肤瘙痒,大便呈白陶土色,持续2~6周后,黄疸消退,进入恢复期。

多见于甲型病毒性肝炎。

4 .上述之主要症状与体征持续不愈,病程超过半年以上,肝功能轻度损害或正常者为慢性迁延性肝炎。

病程在1年以上,或出现肝外多脏器损害的症状,如慢性多发性关节炎、慢性肾小球肾炎等,并伴脾肿大或肝掌、蜘蛛痣、面色黝黑、毛细血管等扩张、肝功能明显异常者,为慢性活动性肝炎。

多见于乙型病毒性肝炎。

5 .反复进行肝功能检查,包括多种血清酶学检测,如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谷氨酰转肽酶等,及血清胆红素测定等;特异性抗原抗体检测,包括甲肝病毒免疫球蛋白M、抗乙肝病毒核心抗体免疫球蛋白M、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乙肝病毒e抗原及其相应抗体、乙肝病毒核心抗体、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多聚酶及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等。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要点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要点

慢性肝炎
病程超过6个月,可出现 乏力、食欲不振、肝区疼 痛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 出现肝硬化或肝癌。
重型肝炎
病情严重,可能出现肝衰 竭甚至死亡。
02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疫苗接种
甲型肝炎疫苗
预防甲型肝炎病毒感染, 适用于儿童和易感人群。
乙型肝炎疫苗
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建议新生儿、儿童和易感 人群接种。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 要点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CONTENTS
• 病毒性肝炎概述 •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 病毒性肝炎的治疗 • 病毒性肝炎的护理与康复 •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与管理
01 病毒性肝炎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 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传染病。
分类
根据病原学不同,病毒性肝炎可 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 戊型等类型。
饮食安全
避免接触感染源
注意食物卫生,避免食用未煮熟的食品, 特别是生肉、生鱼片等,以降低感染甲肝 、戊肝等病毒性肝炎的风险。
避免与病毒性肝炎患者接触,特别是乙肝 、丙肝等血液传播途径的肝炎患者,应避 免共用针头、注射器等物品。
管理措施
早期筛查与诊断 规范治疗
健康教育与宣传 监测与报告
对于高风险人群,如输血史、吸毒史、长期透析等,应定期进 行病毒性肝炎筛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
3
生活方式调整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加强锻炼,增 强体质。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
心理支持
情绪疏导
01
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给予关心和支法
02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调整不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

病毒性肝炎的科普知识

病毒性肝炎的科普知识

病毒性肝炎的科普知识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由病毒引起肝脏病变的疾病,属于传染病中的乙类。

病毒性肝炎病毒分为甲、乙、丙、丁、戊五种,分别对应HAV、HBV、HCV、HDV、HEV。

依据病毒类型、临床表现、病程可将病毒性肝炎划分为急性、慢性、重型、淤胆型以及肝炎肝硬化五种类型。

发病原因主要是感染肝炎病毒,病毒性肝炎患者以及病毒携带者均为传染源,主要传播途径为粪-口、血液、母婴、性接触等,典型症状主要包括肝功能异常、疲惫无力、食欲减退、不喜油腻食物、黄疸、皮肤瘙痒、肝区疼痛、胃食管静脉曲张、畏寒、发热以及上腹部不适等。

当出现以上症状时应尽快就医。

不同的肝炎患者传播途径是不同的,本文将具体阐述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措施及相应的护理方式。

1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1.1管理传染源首先,对病毒性肝炎患者做传染病报告与登记,统计患者的基本信息。

其次,做好隔离与消毒,不同的肝炎患者采取不同的隔离方式:甲肝和戊肝是通过消化系统进行传播,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途径传播。

而丁肝的传播途径跟乙肝的类似。

以甲型肝炎患者为例,如果患有急性甲型肝炎,患者采取隔离措施,不得与他人接触,独自居家隔离。

将患者使用过的物品进行消毒或销毁,以免他人误触进而扩大感染范围。

患者自身应自觉隔离,不把病毒带出去。

当甲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无法到院进行治疗时,应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居家治疗,通常隔离时长为3周。

在隔离期间应注意以下几点:(1)患者不与健康人同吃同住,患者的个人用品单独摆放,比如床品、碗筷、洗漱用品、衣物等,注意区分开来。

患者吃的食物单独准备,没有吃完的食物及时处理掉,正常人不可以继续吃。

(2)患者个人常看的书籍、常玩的物品等不可借出给他人,若是必须借出,注意提前进行消毒,非必要尽量不借出,消毒也可能存在不彻底的情况。

(3)患者居家隔离期间,亲朋好友最好不要上门探望,以免不小心被传染。

患者自身也不得外串门,不去公共场所,更不要在外进餐。

病毒性肝炎科普PPT课件

病毒性肝炎科普PPT课件

肝癌
肝癌是病毒性肝炎的另一 种严重并发症,肝炎病毒 可直接或间接导致肝癌的 发生。
肝癌早期症状不明显,一 旦出现明显症状,往往已 经到了晚期,治疗难度大 ,预后较差。
肝癌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 切除、化疗、放疗等,根 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 案。
其他并发症
除了肝硬化和肝癌外,病毒性肝 炎还可能导致其他并发症,如门
确保移植肝脏的功能正常。
Part
04
病毒性肝炎的并发症
肝硬化
肝硬化是病毒性肝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由于肝炎病毒对肝脏的持续损害,导致肝 脏组织逐渐发生纤维化,最终发展为肝硬化。
肝硬化会导致肝功能严重受损,出现黄疸、腹水、出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 活质量。
肝硬化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饮食调理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必要时需要进行肝 移植手术。
传播途径
粪-口途径
甲型和戊型肝炎病毒通过消化道传播 ,如摄入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
性传播和血液传播
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病毒通过性接 触或血液传播,如共用针头、注射器 等。
临床表现
急性肝炎
起病急,出现发热、乏力 、食欲减退、恶心等症状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黄疸 。
慢性肝炎
病程超过6个月,可出现 乏力、食欲不振、腹胀等 症状,严重时可发展为肝 硬化和肝癌。
认知调整
2
了解病毒性肝炎的相关知
识,正确认识疾病,避免
恐慌和误解。
社会支持
3 与家人和朋友保持联系,
分享感受和困惑,获得情 感支持和理解。
家庭护理
隔离措施
对于具有传染性的病毒性肝炎, 采取适当的隔离措施,如分餐制 、使用个人物品等。
预防接种
对于易感人群,及时接种肝炎疫 苗,提高免疫力,预防病毒性肝 炎的发生。

肝炎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内容

肝炎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内容

肝炎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内容肝炎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它主要由病毒感染引起,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肝炎等多种类型。

为了提高公众对肝炎的认知和预防意识,我们举办了一场以肝炎健康教育为主题的知识讲座。

以下是讲座内容的概述。

一、肝炎的概念和分类我们向大家介绍了肝炎的概念和分类。

肝炎是指肝脏发炎引起的疾病,常见的病毒性肝炎包括甲型、乙型、丙型、丁型肝炎。

其中,乙型肝炎是最常见的肝炎类型,传播途径主要有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等。

二、肝炎的传播途径接下来,我们详细介绍了肝炎的传播途径。

乙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如共用注射器、输血、手术操作等;同时也可通过性接触、母婴传播、不洁针具等途径传播。

丙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如输血、母婴传播等。

了解传播途径有助于我们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感染的风险。

三、肝炎的症状和并发症我们还向大家介绍了肝炎的常见症状和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肝炎初期症状不明显,可能出现疲劳、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非特异性症状。

随着病情的进展,可能出现黄疸、腹水、肝硬化等严重症状。

同时,肝炎还可能引发肝癌等并发症,给患者的健康带来更大威胁。

四、肝炎的预防措施为了预防肝炎的传播,我们提出了以下预防措施。

首先,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使用干净的餐具等。

其次,避免接触可能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如注射器、刮痧板等。

此外,还要避免高危行为,如不安全的性行为、共用针头等。

最重要的是,要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有效预防乙型肝炎的发生。

五、肝炎的治疗与康复对于已经感染肝炎的患者,我们介绍了肝炎的治疗和康复措施。

一般来说,治疗主要包括休息、饮食调理、药物治疗等。

同时,患者在康复期间要避免饮酒、吃刺激性食物等,以免加重肝脏负担。

在康复期间,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六、加强肝炎宣传和健康教育我们呼吁加强肝炎宣传和健康教育。

通过广泛的宣传活动和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肝炎的认知和预防意识。

希望大家能够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肝炎的发生和传播。

五种病毒性肝炎的比较

五种病毒性肝炎的比较

五种病毒性肝炎的比较前段时间小张单位里组织体检,检查结果显示是丁型肝炎,小张不禁纳闷:只听过甲肝、乙肝,怎么还有丁肝?实际上,常见的病毒性肝炎有5种,它们之间有哪些区别呢?应该如何治疗?生活中怎样预防?下面对此进行简单论述。

1.五种病毒性肝炎有哪些?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是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脏病变,患者症状表现是恶心、呕吐、乏力、食欲减退、肝区疼痛、上腹部不适等,少数患者伴有发热、黄疸、肝肿大。

病毒性肝炎具有急性、慢性之分,根据病原学不同,主要包括甲肝、乙肝、丙肝、丁肝、戊肝5种,病毒分别是HAV、HBV、HCV、HDV、HEV,其中HBV是DNA病毒,其余几种是RNA病毒。

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发展为肝硬化,少数发展为肝癌。

按照危害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类:①轻度,症状不明显,只有1-2项生化指标异常;②中度,有明显的症状和体征,肝功能发生异常改变;③重度,肝炎症状持续,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肝脾肿大,多项生化指标异常。

2.肝炎病毒的标志检测病毒性肝炎在诊断时,需要进行肝功能检测、肝炎病毒标志检测、肝穿活组织检查、超声及CT检查等。

其中,肝炎病毒标志检测,可以明确肝炎类型,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1)甲肝。

在急性肝炎患者中,血清抗HAV IgM阳性,说明是近期感染;抗HAV IgG阳性,说明是既往感染且已有免疫力。

(2)乙肝。

①HBsAg与抗HBs:HBsAg阳性,说明正处于感染阶段;抗HBs阳性,说明已经产生对HBV的免疫力。

②HBeAg与抗HBe:HBeAg阳性,说明HBV处于活跃复制期,具有较强的传染性;血清HBeAg阳性转变为抗HBe阳性,说明疾病缓解,感染性减弱。

③HBcAg与抗HBc:HBcAg阳性,说明存在完整的HBV颗粒直接反应;抗HBc IgM阳性,说明处于感染早期,体内有病毒复制。

慢性轻度乙肝和HBsAg携带者中,HBsAg、HBeAg、抗HBc三项均阳性,说明具有高度传染性,难以阴转。

《病理生理学》病毒性肝炎

《病理生理学》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一、概念: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实质细胞变性坏死为主要病变的传染病。

二、基本病变1、肝细胞变性、坏死:(1)胞浆疏松化和气球样变(2)嗜酸性变及嗜酸性坏死(3)点状坏死(4)溶解坏死2、炎细胞浸润3、间质反应性增生及肝细胞再生:(1)Kupffer细胞增生肥大(2)间叶细胞及纤维母细胞的增生(3)肝细胞再生三、临床病理类型及特点(一)急性(普通型)肝炎1、病变:广泛的肝细胞变性,以胞浆疏松化和气球样变最为普遍。

坏死轻微,肝小叶内可有散在的点状坏死和嗜酸性小体。

2、临床病理联系:肝大、肝区疼痛或压痛的原因。

血清谷丙转氨酶(SGPT)等升高,肝功能异常。

黄疸。

3、结局:本型肝炎患者多数在6个月内治愈。

约5%-10%的乙型肝炎、70%的丙型肝炎可转为慢性肝炎。

(二)慢性(普通型)肝炎:病程持续半年以上。

桥接坏死、碎片状坏死;间质胶原纤维增生。

轻度慢性(普通型)肝炎:点状坏死。

汇管区慢性炎细胞浸润,少量纤维组织增生。

肝小叶界板无破坏,小叶结构清楚。

中度慢性(普通型)肝炎:肝细胞变性、坏死明显,中度碎片状坏死,出现特征性的桥接坏死。

小叶内有纤维间隔形成,但小叶结构大部分保存。

重度慢性(普通型)肝炎:重度碎片状坏死与大范围的桥接坏死,坏死区出现细胞不规则增生,纤维间隔分割肝小叶结构。

毛玻璃样肝细胞出现,HBsAg反应阳性。

(三)重型病毒性肝炎1、急性重型肝炎:(1)病变:肝细胞坏死严重而广泛。

肉眼观,肝体积显著缩小,尤以左叶为甚,重量减轻,质地柔软,被膜皱缩。

切面呈黄色或红褐色,有的区域呈红黄相间的斑纹状,故又称急性黄色肝萎缩或急性红色肝萎缩。

(2)临床病理联系及结局: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出血倾向;肝功能衰竭。

2、亚急性重型肝炎:(1)病变:既有大片的肝细胞坏死,又有肝细胞结节状再生。

肉眼观,肝不同程度缩小,被膜皱隔,呈黄绿色(亚急性黄色肝萎缩)。

可见小岛屿状再生结节。

(2)临床病理联系及结局四、发病机制1、肝细胞损伤的机制: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反应2、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1)T细胞功能正常,感染病毒量多,毒力强时受感染及免疫损伤的肝细胞多而重,表现为急性重型肝炎;(2)T细胞功能正常,病毒量较少,毒力较弱则发生急性普通型肝炎;(3)T细胞功能正常,病毒量甚少,毒力很弱则表现为轻型或亚临床型肝炎;(4)细胞功能不足,免疫反应仅能清除部分病毒和损伤部分受感染的肝细胞,未清除的病毒可继续繁殖并感染,反复发生部分肝细胞损伤,结果表现为慢性肝炎;(5)机体免疫功能缺陷,T细胞呈免疫耐受状态,此时病毒与宿主共生。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

病毒性肝炎防治基本知识一、基本知识1、什么是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肝炎病毒通常分为甲、乙、丙、丁、戊型;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出现黄疸,无症状感染常见;甲肝和戊肝多为急性发病,预后良好;乙肝和丙肝感染易发生慢性化,危害较大,年龄越小,越容易慢性化;丁肝病毒只有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可能感染;2、我国肝炎现状与挑战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地区,发病率高;2010年我国报告病毒性肝炎病例近132万例,死亡884例,位居传染病发病之首,其中乙肝占所有肝炎病例的80%;3、肝炎的传播途径甲肝和戊肝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水源或食物被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也可经日常生活接触传播;乙肝、丙肝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输血及血制品以及使用污染的注射器或针刺等;母婴垂直传播;性接触传播;丁肝的传播途径与乙肝相同,但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可能感染;二、病毒性肝炎的预防1、疫苗是预防乙肝的首选,国家实施新生儿乙肝疫苗预防接种为主的控制策略: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安全、有效的措施;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后,约80%-95%的人群可产生免疫能力,保护效果可持续20年以上;2、防止“病从口入”,预防甲肝和戊肝甲肝和戊肝病毒主要经消化道传播,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防止“病从口入”可预防甲肝和戊肝病毒感染;3、切断传播途径,预防丙型肝炎丙肝目前虽然无法通过接种疫苗进行预防,但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切断其传播途径,是完全可以预防的;三、病毒性肝炎的治疗1、慢性乙肝和丙肝患者需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定期接受随访,根据病情进行规范化治疗,切勿轻信虚假广告;2、慢性乙肝和丙肝患者需要遵从医嘱,主动配合,切忌自行停药3、鼓励检查了解乙肝感染状况,建议有疑似肝炎症状或高风险行为的人群主动到医疗机构检查4、丙肝需要早期诊断和治疗主动检测,规范治疗,良好预后四、健康教育1、日常生活、工作、学习接触不会传播乙肝和丙肝病毒;2.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可结婚、生育 ;3、我国已明确取消了入学、就业乙肝体检项目;4、防治肝炎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病毒性肝炎的名词解释

病毒性肝炎的名词解释

病毒性肝炎的名词解释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指由不同种类的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脏炎症。

下面对病毒性肝炎的几个重要名词进行解释。

1. 肝炎(Hepatitis):肝炎是指肝脏发生炎症的疾病,主要症状包括肝区疼痛、乏力、黄疸、食欲不振和恶心等。

肝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负责合成和分解多种生物分子,受到炎症的影响,肝功能会受到损害。

2. 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病毒性肝炎是指由各种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脏炎症。

在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病毒性肝炎包括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戊型肝炎病毒(HEV)等。

3. 甲型肝炎病毒(HAV):甲型肝炎病毒是引起甲型肝炎的病毒,主要通过口-粪传播途径传播,包括饮用污染的水和食用污染的食物等。

甲型肝炎通常为急性感染,症状轻微,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出现严重的病症。

4. 乙型肝炎病毒(HBV):乙型肝炎病毒是引起乙型肝炎的病毒,主要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途径感染。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以是急性的,也可以是慢性的。

长期慢性感染可能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等并发症。

5. 丙型肝炎病毒(HCV):丙型肝炎病毒是引起丙型肝炎的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传播途径感染。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通常是慢性的,且多数患者在早期感染时没有明显的症状。

长期慢性感染可能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等严重并发症。

6. 戊型肝炎病毒(HEV):戊型肝炎病毒是引起戊型肝炎的病毒,主要通过口-粪传播途径感染。

大多数戊型肝炎感染者会在短时间内康复,但在孕妇中的感染可能危及胎儿生存。

病毒性肝炎是全球公共卫生问题,每年造成大量的疾病和死亡。

为了预防和控制病毒性肝炎的传播,个人应注意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注射用针具要消毒和一次性使用,同时要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等。

对于已经感染的患者,需要积极治疗,遵循医生的指导,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以减少病情的进展和并发症的发生。

病毒性肝炎名词解释

病毒性肝炎名词解释

病毒性肝炎名词解释病毒性肝炎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组肝脏疾病。

常见的病毒性肝炎有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戊型肝炎病毒(HEV)等,它们通过不同的途径传播并感染肝细胞,引起肝脏的炎症反应。

1.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DNA病毒,通过血液、性接触、母婴传播等途径感染人体。

乙型肝炎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

2. 丙型肝炎病毒(HCV):是一种RNA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如共用针头或注射器、输血、血液透析等。

丙型肝炎也可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

3. 戊型肝炎病毒(HEV):是一种RNA病毒,主要通过食物或水源传播,尤其是生食或未酒煮熟的海鲜和肉类。

戊型肝炎一般为急性感染,大多数患者能够康复。

4. 急性肝炎:指病毒感染后的初次感染和炎症反应,一般表现为发热、乏力、食欲不振、肝区疼痛等症状。

大多数急性肝炎患者能够康复。

5. 慢性肝炎:是指肝炎病毒持续存在于肝脏超过6个月的状态。

慢性肝炎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长期感染可导致肝脏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癌等严重后果。

6. 肝硬化:是肝脏长期受损和纤维化的结果,严重损伤肝脏功能。

常见症状包括腹水、黄疸、食欲不振、乏力、腹胀等。

7. 肝癌:是肝细胞恶性肿瘤,常见于肝硬化的基础上。

肝癌的症状包括上腹部疼痛、体重下降、食欲不振、肝区肿块、黄疸等。

8. 预防措施: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包括接种疫苗、避免共用针头或注射器、避免性接触、安全饮食等。

此外,对于已感染的患者,早期诊断和治疗也很重要。

病毒性肝炎是一种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它的传播范围广泛,严重威胁到全球范围内的人类健康。

因此,增强大众对病毒性肝炎的认识,提高疫苗接种率,改善卫生环境,都是控制和预防病毒性肝炎的关键措施。

同时,加强对病毒性肝炎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
+
+
-
-
+
+
+
-
+ -
预防及免疫
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严格筛查和管理供血员;
严格消毒医疗器械、病人排泄物与血标本;隔离病人,推广使用一次性注 射器,防止医源性传播。
人工自动免疫:
疫苗(血源性、基因工程) 人工被动免疫: 高效价人血清球蛋白(HBIg)
对高危人群,如HBsAg阳性的配偶、新生婴儿、学龄前儿童、医务人员等

抗HBc-IgG表示曾感染过HBV或慢性期
e抗原HBeAg
仅存在于Dane颗粒中 游离存在于血液中
为病毒复制及强传染性的指标
产生抗-HBe,是预后良好的征象
HBV的其它生物学性状
抵抗力
抵抗力强于HAV 对低温干燥紫外线耐受 不被70%乙醇灭活 100℃ 10分钟可灭活
高压灭菌、环氧乙烷、0.5%过氧乙酸、 3%漂白粉液可灭活之
HCV的诊断及预防
检查病毒RNA 检测抗HCV 因HCV免疫原性不强及变异,目前尚无可用疫苗
丁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D virus,HDV)
HDV是一种缺陷病毒 由HBsAg构成其外壳
HDV定位于肝细胞核内,在血液中由HBsAg包被,
形成35-37nm颗粒 单负链环状RNA
乙肝五项及HBV DNA的临床意义
HBsAg、抗HBs HBeAg、抗HBe
抗HBc
HBV
DNA
病毒抗原抗体系统检测结果分析
HBsAg HBeAg 抗-HBs + 抗-HBe 抗HBc 结果分析
HBV感染或无症状携带者
+
+
+
+
-
-
+
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或无症 状携带者
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传染性 强,“大三阳”) 急性感染趋向恢复(“小三 阳”,传染性低) 既往感染恢复期 既往感染恢复期 既往感染 既往感染或接种过疫苗
HBV的致病机制
细胞免疫介导的免疫损伤(为主) 免疫复合物性的免疫损伤:肝外损伤 自身免疫反应的免疫损伤:肝特异性脂蛋白抗原 免疫低下:HBsAg无症状携带者 病毒变异:逃逸免疫
乙型肝炎
传染源
主要传染源是患者或HBsAg携带者 传播途径 血液及体液: 输血、输血制品、输液、注射、 手术、针刺、拔牙、共用剃刀或牙刷、皮 肤粘膜损伤,不严格集体预防接种、文身 等 母婴传播: 携带HBV的母亲可通过胎盘、分娩、 哺乳等途径传染其婴儿。
肝炎病毒
甲型肝炎病毒与戊型肝炎病毒由消化道传播,引起急性肝炎,不转为慢性肝
炎或慢性携带者。
乙型与丙型.丁型肝炎病毒主要由输血、血制品或注射器污染而传播,除引起
急性肝炎外,可致慢性肝炎,并与肝硬化及肝癌相关。
丁型肝炎病毒为一种缺陷病毒
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A virus,HAV)
乙型肝炎的特点
不同临床类型:隐性感染、抗原携带者,
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 重症肝炎 我国约有40%-60%人群曾受到过HBV的感染 表现急性乙肝的仅占0.1%-1%,亚临床 30%-75%,慢性乙肝1%-5%,乙肝病毒携带 7%-20%) 急性乙肝如治疗不彻底,10%患者可转为 慢性乙肝
HCV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传播途径似HBV 是引起输血后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的主要原因 潜伏期:
4-8周 无症状HCV携带者和慢性丙肝者多见 免疫力不牢固
丙型肝炎的特点
我国丙肝病毒携带者的比例在2%-5% 随着年龄的增长,丙肝病毒携带率亦增高 易感人群感染HCV后,慢性化的比例高达50%以上 乙肝患者容易重叠HCV感染
应采取主动免疫
母亲为HBsAg阳性或HBsAg、HBeAg双阳性的新生儿采用高效价HBIg合用疫

乙型肝炎治疗目前尚无特效方法。一般采用中医中药,广谱抗病毒药物及
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药物进行综合治疗。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的生物学性状
40~60nm球形 有包膜 单正链RNA
电镜下的HBV
核心 :DNA和DNA多聚酶。
Dane 颗粒
双层衣壳
是HBV完整颗粒, 具有感染性.
内衣壳 :含核心抗原
外衣壳 :含表面抗原
HBV的小球形颗粒
是病毒在装配过 程中过剩的外衣壳, 其表面含有HBV表面 抗原,是不完整的病 毒颗粒,不具传染性
HBV的管形颗粒
由小球形颗粒串联而成
HBV的复制
免疫预防对象是未感染者,主要为儿童和与肝
炎病人有密切接触者 接种减毒活疫苗(0,12)或灭活疫苗(0,1, 6)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
HBV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估计全世界乙型肝炎患者及无症状HBV携
带者有2亿之多,我国约1.2亿。乙型肝炎转为慢性的多,部分发 展为肝硬化、肝癌;无症状携带者多,传染源难以控制。
学性状
属小RNA病毒科,直径27nm,无包膜 呈20面立体对称 外面为一独立外壳,内含一个单链RNA分子
HAV的电镜照片
HAV的结构
HAV的致病性
粪-口途径传播 口咽部或唾液 腺中早期增殖 肠道与局部 淋巴结中大 量增殖
通过胆汁随粪 便排出体外
肝脏为最终靶 器官(病毒直 接损伤或免疫 病理作用)
肝炎病毒
广州华港中医肝病医院
肝炎病毒
1.中国不仅是一个人口大国,而且也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 2.目前已知:甲、乙、丙、丁、戊、已、庚及TTV型肝炎,在我国均有发生, 其中尤以甲、乙、丙、戊4个型别的流行情况严重。 3. 仅乙肝病毒携带者以达1.2亿之多。可以说,病毒性肝炎是对我国危害 最为严重的传染病。
致病似乙肝, 慢肝常见,可发 展为肝硬化肝癌是输血后肝 炎的主要原因
HDV
同 HBV 与HBV混合感染可导致乙肝 的症状加重与恶化 症状与HAV相似 不发展为慢性
HEV 粪-口传播
以切断传播 途径为主
───────────────────────────────────
入血并形成 病毒血症
HAV的免疫性
HAV只存在单一的抗原抗体系统,即HAVAg和抗
-HAV 无论显性感染还是隐性感染均能诱生出高效价 抗-HAV 抗-HAVIgM阳性是甲肝的确诊依据 IgM型抗体在感染后仅持续存于3-6个月IgG型 抗体则可存在多年
HAV的其他生物学特性
抵抗力
比肠道病毒更耐热,60℃1h不被灭活,100oC 5分钟可灭活 对乙醚、酸处理(pH 3)均有抵抗力 氯消毒、紫外线照射、福尔马林处理均可破坏其传染性
微生物学检查及预防
诊断为检测抗-HD 检测HDV-RNA 丁型肝炎传播途经与乙型肝炎相
似。传播途径和防治原则似HBV。
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 HEV)
球形,无包膜 直径32~34nm 单正链RNA, 两个血清型
致病性及免疫
主要为粪-口途径传播 由胆汁经粪便排出体外 对肝细胞的直接损伤及免疫病理作用
微生物学检查及预防
检测抗-HEV
IgM 检测HEV RNA 预防与甲肝类似
其他肝炎病毒特性比较
───────────────────────────────────
传播途径 HCV 血传播




防 治 原 则 筛选献血员 易变异,疫苗 研制困难 同乙肝
───────────────────────────────────
多表现为急性戊型肝炎
孕妇感染常致流产
戊型肝炎的特点
与甲型肝炎相比,患者黄疸前期症状重,病程持续
时间较长,病死率较高,特别是孕妇感染HEV后。青 壮年是HEV最喜欢攻击的人群。 戊型肝炎分两种:“流行性” 多发生在雨季和洪水 后, “散发性” 在秋冬季呈现高峰。 传染性强的时间在患者将要出现症状前(潜伏末期) 至发病初期,患者的隔离期为起病后3周。 尚末发现有2次发病者。
原决定基 ,具有吸附肝细胞受体的功能,
刺激机体产生抗-
Pre S1和抗- Pre S2
核心抗原HBcAg
仅存在于Dane颗粒中内衣壳 不易在血液中检出
可在感染的肝细胞表面存在
刺激机体产生抗HBc(IgM、IgG)
抗HBc,为非保护性抗体,阳性表示HBV在体内复制的重要指标
高效价抗HBc-IgM表示HBV在体内复制增埴
HBV的抗原组成
表面抗原HBsAg 核心抗原HBcAg 是HBV感染的主要标志
分亚型(
adr , adw, ayr, ayw )
HBsAg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的中和抗体(抗
HBs ),具有防御HBV感染的作用, 前S1、前S2抗原 (Pre S1、Pre S2)是附加在HBsAg前的抗
甲型肝炎
传染源:为甲肝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传播途径:粪-口 通过污染的水源、食物、海产品、食具等传播
常造成散发性流行或大面积流行
甲肝的防治
控制传染源
隔离治疗急性期病人 所有废弃物及日常用水均需严格消毒
切断传播途径
养成良好的卫生饮食习惯 水产品不宜生吃 水果蔬菜要洗干净
免疫预防
被动免疫可用丙种球蛋白
HDV的结构
35-37nm球形颗粒;
-ssRNA
丁型肝炎的特点
只能感染HBsAg阳性的病人 我国丁肝感染率1.6%-5%,西南地区感染率高 患者可不定期隔离,或隔离至肝功能正常,或
HBsAg阴转。 病原学检查为HDAg、抗HD及HDV-RNA,持续高 滴度IgG型抗HD是慢性HDV感染的主要血清学标 志。一旦乙肝患者感染了HDV,尤其是在慢性乙 肝的基础上感染,容易发展成为重度慢性乙肝、 重型肝炎,甚至肝硬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