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准则》
劳动关系学课程设计
劳动关系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并掌握劳动关系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及基本原则;2. 了解我国劳动关系的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3. 掌握劳动法律、法规和政策在劳动关系调整中的作用及其运用。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劳动关系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2. 提高学生沟通协调、团队协作、谈判解决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设计合理、有效的劳动关系管理方案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尊重劳动者、关注劳动权益的价值观;2.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观念;3. 激发学生对劳动关系学科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持续探究的精神。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劳动关系学的基本知识、技能和价值观。
学生特点:学生为高中年级,具有一定的社会科学基础,思维活跃,关心社会问题,但可能缺乏实际操作经验。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采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于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劳动关系学基本概念与理论体系- 劳动关系定义、性质与功能- 劳动关系主体及其相互关系- 劳动关系理论体系概述2. 我国劳动关系的现状与特点- 我国劳动关系的演变- 当前劳动关系的主要特点- 劳动关系发展趋势分析3. 劳动法律、法规与政策- 劳动法律体系概述- 劳动合同法、集体合同法、劳动争议处理法等核心法律内容- 我国劳动政策及其对劳动关系的影响4. 劳动关系管理实践- 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策略与方法- 集体谈判与劳动争议处理- 劳动关系和谐企业与案例分析5. 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进度- 第一周:劳动关系学基本概念与理论体系- 第二周:我国劳动关系的现状与特点- 第三周:劳动法律、法规与政策- 第四周:劳动关系管理实践教学内容参考教材相关章节,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确保学生掌握劳动关系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第十二章劳动关系
第十二章劳动关系【教学目的】西方国家工会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集体谈判的基本模式和原则是本章需要了解的一个方面;此外,需要进一步掌握解决劳动争议的基本原则和途径。
【教学要求】通过学习,了解集体谈判的三种基本模式以及应注意的一些原则;掌握解决劳动争议的基本原则和途径。
【学习方法】在学习本章的过程中,应对西方国家工会的发展历史作一个简要的了解(可以参看本章的附录),在掌握解决劳动争议的基本原则和途径的基础上,能正确处理我国各类企业、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所出现的一些基本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始终是要提倡的学习方法。
第一节劳动关系的内涵一.劳动关系的含义我国从1995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对劳动关系作了明确的界定。
劳动法中的劳动关系不是泛指一切劳动者在社会劳动时形成的所有的劳动关系,而仅指劳动者与所在单位之间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关系。
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的法律规范,其作用是从法律角度确立和规范劳动关系。
二.劳动关系的法律特征劳动法所规范的劳动关系主要有以下三个法律特征:1.劳动关系是在现实劳动的过程中发生的关系,与劳动者有着直接的联系。
2.劳动关系的双方当事人,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提供生产资料的劳动者所在单位,如企业、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等。
3.劳动关系的一方劳动者要成为另一方所在单位的成员,并遵守单位的内部劳动规则。
劳动关系的基本内容包括: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在工作时间、休息时间、劳动报酬、劳动安全卫生、劳动纪律与奖惩、劳动保险、职业培训等方面形成的关系。
此外,与劳动关系密不可分的关系还包括劳动行政部门与用人单位、劳动者在劳动就业、劳动争议和社会保险等方面的关系,工会与用人单位、职工之间因履行工会的职责和职权,代表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而发生的关系等。
在西方国家,劳动关系又常常被称为“劳资关系”,指为保持劳资之间的良好关系和解决双方分歧所作出的努力。
它包括在这方面的努力中组织的调解、措施和政策。
劳动关系管理课程标准
《劳动关系管理》课程标准适用专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代码:学制:3年学时:50 学分:开设时间:第4学期一、课程定位《劳动关系》课程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重要组成内容,以经济学、社会学和人类心理学等多学科视角,介绍管理方与劳动者之间关系的理论和实践,以及解释由此产生的现象和问题。
本课程全面系统地介绍现代西方劳动关系理论与相关制度,以及处理劳动关系事务的现代组织手段和科学技术方法,使学生能够从理论到操作的各个层面了解现代西方劳动关系理论和发展的整体状况,同时注重这些内容与中国劳动关系的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培养学生用劳动关系的理论方法来分析解决现实劳动关系问题的能力,从而为社会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各级工会组织等培育合格的人力资源管理者,为组织、社会营造和谐良好的人文环境服务。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课程能力目标1、能够办理订立劳动合同的手续;能够检查劳动合同的履行情况。
2、能够办理续订、变更、解除、终止劳动合同的手续;能够对劳动合同归类存档;能够建立劳动合同台账。
3、能够检查安全技术和劳动卫生规程的执行情况.4、能够检查女员工和未成年工等特殊保护制度的执行情况。
(二)课程知识目标1、掌握劳动关系、劳动法律关系的含义2、掌握劳动合同的含义和内容3、掌握订立劳动合同的原则4、掌握劳动关系的调整方式5、掌握劳动合同审查的要求、变更劳动合同的原则6、掌握劳动安全技术规程的内容、安全卫生管理制度的内容、劳动特殊保护制度的内容(三)课程素质目标1、运用一切有效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创造性和探索精神。
2、培养学生3、培养学生诚实公正、遵章守法、恪尽职守的职业道德素养.4、培养学生关注、熟悉时事政策、法律法规的意识(四)课程教学内容与建议学时三、学习资源的选用(一)教学参考书1、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四、三、二级)》,北京,中国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2、苏倩:《如何处理劳动争议》,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程延园:《员工关系管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4、左祥琦:《劳动合同与集体合同》5、柳青:《有效沟通技巧》,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二)教学参考网站1、青年人网http://www.qnr。
劳动法与劳动关系课件.ppt
是核心。 • (3)劳动权的国家保障 基本保护 全面保护 优先保护
7
• 2、劳动关系民主化原则
• 宪法依据:序言 • 七项内容
• 3、物质帮助权原则
• 宪法依据:《宪法》14、44、45 • 物质帮助权——劳动者通过社会保险来实
• 2、合同体系: • (1)劳动合同:除具备劳动合同的一般条
款外,增加法定条款(教材P356) • (2)劳务派遣协议:(教材P356) • 3、劳务派遣单位的义务:不得克扣劳动报
酬,不得向被派遣的劳动者收取费用。
宪法 劳动法 律
劳动行政法规 劳动规章
•
地方性劳动法规
地方规章
国际公约
•
正式解释
fan
10
四、劳动法的体系
• 1、促进就业法律制度 • 2、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法律制度 • 3、劳动标准制度 • 4、职业培训制度 • 5、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 • 6、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 7、工会和职工民主管理制度 • 8、监督检查制度
• 3、接受单位与派遣单位——民事争议
•
在组合劳动关系的任一用人单位单独承担
法律责任的争议中,如果争议处理结果与另一用
人单位有直接的利害关系,前者作为被诉人,后
者作为第三人。
26
异地劳务派遣的管辖
按照单位所在地管辖 如果是接受单位和派遣单位作
为共同的当事人的,可通过劳 动合同或派遣协议选择一地。
• 用工的权利能力 • 用工的行为能力
19
(二)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
• 劳动权利 • 劳动义务 • 劳动者的八项权利与四项义务
《劳动关系学》课程教学大纲设计
《劳动关系学》课程教学大纲二、课程简介(不超过300字)劳动关系学课程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基础课,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本学科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则为指导,借鉴西方劳动关系理论,以中国现实的劳动关系为依据,第一次系统完整地提出和构建了中国劳动关系学科的理论体系和分析框架。
培养学生在掌握国内外劳动关系理论和政策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理论紧密联系中国具体国情,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以及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知识点(一)基本知识点本课程基本知识点:劳动关系的历史和理论,劳动关系的环境、主体、运行协调,劳动关系的类型和模式,劳动关系冲突和矛盾处理,劳动关系调整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劳资冲突与社会安全,集体争议和集体劳动合同,不当劳动行为及救济等。
(二)重要知识点本课程重要知识点:劳动关系理论,劳动关系的环境、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劳工标准,劳动关系各方主体的特征和地位、劳动关系运行协调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劳动争议和劳资冲突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手段等。
四、基本要求(一)知识要求(熟练掌握、掌握、理解、了解)了解劳动关系的一般理论,劳动关系学的研究对象,劳动关系学科发展过程,特点以及研究方法。
理解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研究劳动关系管理的重要意义,理解我国劳动关系现状的历史和现实原因。
掌握劳动关系基本理论、劳动关系的各方主体、劳动关系运行协调过程、劳动争议的表现和解决机制,集体争议和集体合同等知识。
熟练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关系的理论,分析借鉴西方劳动关系理论研究方法。
着重联系我国劳动关系的现状,特点和发展方向.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能力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关系的理论,分析借鉴西方劳动关系理论研究方法。
着重联系我国劳动关系的现状,特点和发展方向.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素质要求提高对劳动关系管理理论的认识,全面把握劳动关系学的相关知识,提高劳动关系管理的综合能力。
劳动法课件(完整版)
近代劳动法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劳 动法逐渐从民法中分离出 来,形成独立的法律部门 。
现代劳动法
现代劳动法在保障劳动者 权益、促进劳动关系的和 谐稳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 重要的作用。
5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原则
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原则
劳动法以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首要任 务,确保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各项权益 得到保障。
2024/1/30
21
职业病防治与工伤保险制度
01
用人单位应当采取有效的职业病防护措施,为劳动者提供个人使 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对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工 作场所,用人单位应当设置报警装置,配置现场急救用品、冲洗 设备、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
2024/1/30
02
用人单位和医疗卫生机构发现职业病病人或者疑似职业病 病人时,应当及时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确诊为职 业病的,用人单位还应当向所在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报告 。
03
用人单位必须依法参加工伤社会保险。工伤保险制度是国 家通过立法强制实施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旨在保障劳动 者在工作中遭受事故伤害和患职业病时获得医疗救治、经 济补偿和职业康复的权利。
22
06
劳动争议处理与法律责任
2024/1/30
23
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及程序
劳动争议调解
企业内部调解、基层调解 组织调解、在乡镇、街道 设立的具有劳动争议调解 职能的组织调解。
其他休假
如探亲假、婚丧假、产假等。
17
工资制度及支付保障
工资制度
最低工资保障
工资支付周期
工资支付保障
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工 资、奖金、津贴和补贴 等。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件)
A 建立规章制度
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内部 规章制度,明确各项管理流程和操
作规范。
B
C
D
争议处理
在发生劳动争议时,用人单位应当积极与 劳动者协商解决,或者依法申请调解、仲 裁、提起诉讼等方式处理。
监督检查
用人单位应当接受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督检 查,确保各项劳动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
06 劳动争议处理与法律责任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件
目录
• 劳动关系概述 •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与制度 • 劳动合同的订立与履行 • 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 • 用人单位的权利与义务 • 劳动争议处理与法律责任
01 劳动关系Biblioteka 述劳动关系的定义与特点定义
劳动关系是指用人单位与劳 动者之间,依法所确立的劳 动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关系。
主体特定性
违约责任
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劳动者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用人单 位应当继续履行;劳动者不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已经不能继续履行的,用 人单位应当依照本法规定支付赔偿金。
04 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
劳动者的基本权利
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劳动者有权根据自己的意愿、能力和社会需要选择职业 ,不受任何歧视和限制。
用人单位有权根据劳动者的劳动贡献和合同约定,确定和调整 劳动者的薪酬水平。
在符合法定或约定条件的情况下,用人单位有权依法解除与劳 动者的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的义务与责任
保障劳动者权益
用人单位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保 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如按时足额支 付工资、提供安全卫生条件等。
签订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应当与劳动者签订书面的劳 动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即必须遵循的基本规范和指导思想。
那么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具体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一)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含义和特征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直接决定了各项劳动法律制度的性质,是劳动立法基本精神的集中体现。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体现了国家对劳动关系的本质的认识,体现了统治阶级对劳动关系运行中的矛盾、差异甚或利益冲突的基本态度。
基本原则的内容与性质直接决定了各项劳动法律制度的内容与性质。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有以下特点:第一,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劳动法律部门中具有指导性、纲领性的法律规范,而不是调整劳动关系运行中的特定事项或劳动关系当事人某一特定行为的具体规定。
基本原则一般并不预先设定任何确定而具体的事实状态,亦不需规定具体的权利义务实现的方式。
因而,基本原则的内容在明确性程度上显然低于调整劳动关系的具体规定。
但是基本原则所覆盖的事实状态远远地大于具体规定。
劳动法的某一具体规定只能对一类行为加以调整,而一条基本原则却可以调整整个劳动关系运行领域。
第二,不同的法律部门有着不同的基本原则,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反映了所调整的劳动关系的特殊性,反映了劳动法律部门的本质和特点。
第三,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有着高度的稳定性,只要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基本原则是不会改变的。
劳动法对某一类行为的具体规定或标准可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变动,如最低工资标准可以改变等,但基本原则则是相对稳定的。
第四,基本原则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对各项劳动法律制度均具有约束力。
劳动法律制度中的各类具体规定不能与基本原则相抵触,基本原则适用于所有的劳动关系。
(二)劳动法基本原则的'作用劳动法基本原则的作用:第一,指导劳动法的制定、修改和废止,保证各项劳动法律制度的统一、协调。
尽管劳动法的内容极为丰富、复杂,包括劳动关系、劳动标准、社会保险、就业、培训和劳动监督检查等各项劳动法律制度,一些劳动标准还在不断地变动,但是它们始终是统一的,具体规定之间总是有着内在联系。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第一章考点手册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考点1 劳动关系的定义(★三级普通考点,一般为单选、多选)一、劳动关系的词源1.词源劳资关系:是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关系,含有对立意味,包含了一致性与冲突性。
劳工关系:强调以劳动者为中心展开,着重于劳动者。
劳使关系:源自日本。
强调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的关系。
中性、温和。
产业关系:又称工业关系。
广义的产业关系主体包括劳资双方、而且包括政府。
2.定义:1704劳动关系指管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关系的总和,它会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3.【1704简】劳动关系的本质是双方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的相互交织。
劳动关系双方选择合作还是冲突,取决于双方的力量对比。
考点2 劳动关系的主体(★★二级考点,一般为单选、多选)1.狭义:雇员、雇主;广义:雇员、雇主、政府2.雇员的含义:(1)雇员是被雇用的人员;(2)雇员是在雇主管理下从事劳动的人员;(3)雇员是以工资为劳动收入的人员;(4)有些国家劳动法规定某种或某几种人员不属于雇员,如公务员、军事人员、农业人员、家庭佣人、企业的高层管理者。
3.雇员的范围包括蓝领工人、医务人员、办公室人员、教师、警察、社会工作者,以及其他在西方被认为是中产阶级的从业者和低层管理者。
从产业部门来看,雇员的范围包括第二和第三产业。
4.雇员的范畴不包括:自由职业者、自雇佣者和第一产业中的农业劳动力。
5.雇员团体。
在我国和世界上许多国家,工会是雇员团体的最主要形式。
6.雇主。
雇主可以包括雇佣劳工的业主、经营负责人或代表业主处理有关劳动事务的人。
7.雇主组织。
雇主组织的主要形式是雇主协会。
8.政府。
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角色有以下四种:(一)劳动关系立法的制定者,通过立法介入和影响劳动关系,为劳动关系的调整提供法律保障和依据,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劳动三权”,即结社权、集体交涉权和争议权;(二)公共利益的维护者;(三)公共部门的雇主;(四)有效服务的提供者。
对劳动法与劳动关系课程的建议
对劳动法与劳动关系课程的建议1. 引言劳动法与劳动关系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重要课程。
掌握劳动法与劳动关系的知识,有助于保护劳动者的权益,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
然而,当前劳动法与劳动关系课程在一些方面存在问题。
因此,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对劳动法与劳动关系课程的建议。
2. 课程内容的全面性2.1 法律知识劳动法与劳动关系课程应包括全面的法律知识,包括劳动合同、工资支付、工时安排、劳动保护、劳动争议解决等方面的内容。
学生应该了解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掌握各类劳动合同的要素和规定。
2.2 劳动关系管理劳动关系管理是劳动法与劳动关系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
学生应该学习到如何建立和维护健康、和谐的劳动关系,包括员工权益保护、工会组织与活动、劳动纠纷调解等方面的知识。
此外,学生还应学习到一些有效的雇佣人员和员工福利设计的策略。
2.3 职业道德与伦理劳动者在工作中需要遵守一定的职业道德和伦理规范,以保持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质量。
劳动法与劳动关系课程应该传授这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和职业伦理标准。
3. 教学方法的改进3.1 实例分析劳动法与劳动关系课程应加强实例分析的教学方法。
通过真实案例或模拟情境,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劳动法和劳动关系知识的能力。
3.2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是提升劳动法与劳动关系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来分享彼此的认识、理解和实践经验,从不同视角探讨和分析问题。
这样的交流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劳动法与劳动关系的实际应用,并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3 实地考察与实习劳动法与劳动关系课程应当结合实地考察和实习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可以通过参观企业、法庭等实地考察,亲身感受和了解劳动法与劳动关系的实际运作。
同时,学生还可以参加相关实习来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应用所学知识,锻炼自己的专业能力。
劳动与劳动法律法规知识分享
劳动与劳动法律法规知识分享在当代社会,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每个人都要通过劳动来获取收入和改善生活。
劳动法律法规则是保护劳动者的权益,维护劳动关系稳定的重要法律依据。
本文将为大家分享一些劳动和劳动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
一、劳动的意义与价值劳动是人类创造财富的一种基本方式,也是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发展的途径之一。
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产品和服务为社会提供了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满足,使得社会得以繁荣发展。
劳动不仅是个人获得经济收入和改善生活的途径,同时也是个人能力培养、社会地位提升和人生价值实现的手段。
二、劳动法律法规的基本原则劳动法律法规主要体现在《劳动法》和相关的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处理法等法律中。
这些法律法规通过规定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劳动关系的基本规范、劳动争议的处理程序等方面,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
劳动法律法规的基本原则包括平等原则、保护原则、公平原则和协商原则。
平等原则意味着雇主和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应该平等对待,不得存在任何形式的歧视;保护原则强调雇主应该对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给予必要的保护,并且要设立合理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公平原则要求劳动者和雇主在劳动关系中均应遵守合同约定,不得违反合同或者强制劳动者进行不合理的劳动安排;协商原则强调雇主和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应该通过平等协商解决劳动纠纷,实现共赢。
三、劳动合同的要素与特点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约定劳动关系的具体表达。
劳动合同的要素包括劳动者、用人单位、劳动内容和劳动报酬等。
劳动合同可以是固定期限合同、无固定期限合同或者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的合同。
劳动合同的签订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平等自愿的行为,雇主不得以不合理的方式限制劳动者的权利,劳动者也不得违约或者逃避合同义务。
劳动合同的特点是保护劳动者权益、明确双方权责、提供稳定的劳动关系。
劳动合同规定了劳动者与雇主之间的权责,明确了劳动者的工作内容、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和工作报酬等,保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劳动关系制度
劳动关系制度劳动关系制度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建立起的一种特殊的法律关系,其目的是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劳动秩序,促进劳动力的有效利用和社会稳定。
劳动关系制度是现代劳动法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劳动法的基石,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一种经济合作关系。
劳动关系制度的建立,不仅对于维护劳动者权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用人单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稳定也有积极的影响。
一、劳动关系制度的基本原则1. 平等原则:劳动关系制度应建立在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平等基础上。
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机会、平等报酬待遇等权利,用人单位则应平等对待劳动者,不得以种族、性别、年龄等因素歧视劳动者。
2. 自愿原则:劳动关系应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即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的劳动关系是自愿达成的,不存在任何强制或不平等的因素。
劳动者有权根据自身意愿选择就业单位,用人单位也有权根据自身需求选择用工。
3. 公平原则:劳动关系制度应确保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公平保护。
用人单位应按劳分配,为劳动者提供公平的工资待遇、福利待遇、工作环境等。
在解雇劳动者时,用人单位应依法采取公平公正的程序。
4. 保护原则:劳动关系制度应为劳动者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和法律保护。
劳动者享有合理工作时间、休假假期、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等权利,用人单位应履行相应的责任义务,确保劳动者的权益得到有效保护。
5. 和谐原则:劳动关系制度应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促进劳资双方的合作共赢。
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应通过平等协商解决劳动争议,共同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和发展。
二、劳动关系制度的重要内容1. 劳动合同制度:劳动合同是劳动关系制度的基础,用于明确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劳动合同制度规范了劳动者的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工资待遇、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权益,也规定了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监管和管理权力。
2. 工资制度:工资制度是劳动关系制度中的核心内容之一。
劳动法和劳动关系讲义
劳动法和劳动关系讲义一、劳动法的基本概念1. 劳动法的概念和分类劳动法是指国家对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所作出的规范和约束的法律。
它包括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法、劳动保护法等多个领域的法律规定。
劳动法又可分为集体劳动法和个体劳动法两种,前者是指组织员工进行集体谈判、签署集体合同,后者则是指个体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
2.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1)平等就业原则:禁止用人单位对劳动者进行任何形式的歧视。
(2)劳动者权益优先原则:劳动法应当全面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断提升劳动者的生活水平和劳动条件。
(3)合法合同原则:劳动合同是劳动法的基本依据,双方签订的合同应当合法有效,并且执行。
(4)社会保护原则:对于劳动法所规定的特殊劳动者,如妇女、未成年人、残疾人等,应当给予社会保护。
3. 劳动法的内容(1)劳动合同:规定了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解除和终止的条件和程序。
(2)工资福利:规定了工资支付、工时、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方面的规定。
(3)劳动保护:包括劳动安全卫生、女职工保护、未成年人保护等方面的规定。
(4)劳动争议解决:规定了劳动争议的处理程序和方式。
二、劳动关系的基本特征1. 劳动关系的主体劳动关系的主体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劳动者是指受用人单位雇佣,以劳动为生的人员,用人单位则是指提供劳动就业机会、条件的实体单位。
2. 劳动关系的内容劳动关系主要包括劳动合同、工资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职业培训、劳动保护等方面的问题。
3. 劳动关系的形成和解除劳动关系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因劳动合同而产生的一种社会关系。
而劳动关系的解除则是指依照劳动法规定所规定的解除劳动合同的程序和方式。
三、劳动法的适用范围和法律责任1. 劳动法的适用范围劳动法适用于我国领域内的所有用人单位和劳动者。
2. 劳动法的法律责任根据违法情况的不同,劳动法规定了不同的法律责任。
例如,用人单位拖欠或者违反规定支付劳动报酬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劳动法大纲
概述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劳动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国际劳动立法概况;劳动法基本原则。
通过学习,要求:掌握劳动法的概念、渊源及调整对象;了解劳动法的起源、外国劳动立法概况及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劳动立法的主要内容;熟悉国际劳工组织及国际劳工立法的形式与内容;熟悉有关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课程内容第一节劳动法的概念及调整对象一、劳动法的概念(一)劳动法的定义广义上的劳动法,就我国而言,包括宪法规定的基本劳动制度及劳动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劳动基本法以及与其实施相配套的一系列子法、行政法规、规章及司法解释等。
狭义上的劳动法,是指由国家最高立法机关颁布的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综合性的法律,即我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于l994年7月5日通过,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二)劳动法上的劳动劳动法上的劳动,是基于合同义务,劳动者在具有从属性的劳动关系中所从事的职业上有偿的劳动。
劳动法上的劳动,具备下列特征:履行法律义务;基于劳动合同关系;有偿性;职业性;从属性。
(三)劳动法的渊源我国劳动法的渊源主要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性规章;经我国政府批准的国际劳工公约;规范性劳动法律、法规解释;其他,如国际惯例等。
(四)劳动法的功能二、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劳动法以劳动关系为主要调整对象,同时也调整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
(一)劳动关系劳动法中所称的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
劳动关系具有五个主要特征:(1)劳动关系的主体,一方是劳动者(劳动力所有者),另一方是用人单位(劳动力使用者)。
(2)劳动关系必须产生于劳动过程之中。
(3)劳动关系兼有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双重性质。
(4)劳动关系具有纵向关系(隶属关系)和横向关系(平等关系)相互交错的特征。
(5)劳动关系以劳动力的给付为主要内容。
劳动法课程标准
劳动法课程标准引言本文档旨在为劳动法课程提供一个标准框架,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劳动法的基本知识和原则。
本文档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目标,课程框架,教学方法,评估标准和参考资料。
目标劳动法课程的核心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应用劳动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并在实践中解决劳动法问题。
通过本课程,学生应能够:- 理解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和法律框架- 了解雇佣合同和劳动合同的要素和规定- 熟悉雇佣关系中的法律权利和义务- 掌握劳动法纠纷解决的基本程序和方式- 能够运用劳动法知识解决常见的劳动纠纷课程框架本劳动法课程建议按照以下主题进行组织:1. 劳动法概述2. 雇佣关系和劳动合同3. 雇佣合同中的权利和义务4. 劳动法纠纷解决5. 与劳动法相关的特殊问题每个主题可以进一步分成适当的子主题,以满足学生的研究需求和教学计划。
教学方法为了达到课程目标,建议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讲座式教学,介绍劳动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讨论和案例分析,让学生应用劳动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模拟法庭审理,锻炼学生的辩论技巧和法律分析能力- 参观实地或实机会,让学生了解实际劳动法场景教学方法可以根据学生的背景和研究能力进行适当调整。
评估标准为了评估学生对劳动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建议采用以下评估方式:- 期末考试,涵盖课程的核心知识和案例分析- 课堂参与度和小组讨论- 作业和案例研究报告- 模拟法庭审理的表现评估根据具体的教学计划和学校要求,可以调整评估标准和权重。
参考资料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研究劳动法,建议提供以下参考资料:- 《劳动法教程》(作者:XXX)- 《劳动法案例分析》(作者:XXX)- 《劳动法实务指南》(作者:XXX)这些参考资料覆盖了劳动法的基本理论和实际应用,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拓宽和巩固知识。
结论本文档提供了一个劳动法课程的标准框架,旨在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开展课程。
通过明确的目标设定,合理的课程组织和教学方法选择,以及全面的评估标准和参考资料,可以提高学生对劳动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劳动法问题。
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ppt全文学习解读
2024/1/28
03
女职工可以向所在单位的工会、妇女组织等有关部门投诉,寻求帮助 和支持。
04
如果问题无法得到解决,女职工可以向当地劳动监察部门或劳动仲裁 机构申请仲裁或提起诉讼,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3
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及法律责
06
任追究
2024/1/28
24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程序介绍
调解程序
仲裁程序
女职工享有与男职工平等的劳动报酬权利,实行同工同酬,任何单位不 得因女职工怀孕、生育、哺乳而降低其工资、予以辞退、与其解除劳动 或者聘用合同。
20
经期、孕期、产期和哺乳期保护措施
经期保护
女职工在月经期间,所在单位不得安排其从事高 空、低温、冷水作业和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 动强度的劳动。
产期保护
女职工生育享受98天产假,国务院《女职工劳动 保护特别规定》对此做了进一步明确。
生育保险
保障女职工在生育期间得到必要的经济补 偿和医疗保障。
医疗保险
覆盖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及其职工,包括企 业、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 企业单位及其职工,保障基本医疗需求。
工伤保险
覆盖各类企业职工和个体工商户的雇工, 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 职工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
2024/1/28
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 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 者的工资。劳动者在法定休假日和婚 丧假期间以及依法参加社会活动期间 ,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
2024/1/28
14
社会保险与福利待遇政策解
04
读
2024/1/28
15
社会保险种类及覆盖范围
养老保险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标准》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原则课程代码课程承当学院商学院制定制定日期审核审核日期批准批准日期一、合用对象高中毕业或同等学历者二、合用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三、课程定位(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旳核心课程。
(2)课程任务本课程重要针对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者,特别针对劳动关系管理工作开设。
通过本课程旳学习,规定学生树立现代劳动关系管理理念,掌握劳动关系管理重要流程旳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学会用劳动关系管理理论与制度对旳地分析和解决现代劳动关系管理中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从事劳动关系管理工作旳基本职业素养。
(3)课程衔接在课程设立上,前导课程有《管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组织行为学》、《公共关系》等课程。
四、学习目旳通过本课程学习,一方面使学生掌握劳动关系管理重要流程旳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使学生可以灵活运用劳动关系管理旳某些基本措施和技巧,胜任公司劳动关系管理工作。
另一方面使学生养成良好旳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形成良好旳职业道德、提高创新精神。
1.结识劳动关系(概念、理论、历史);2.理解管理方(定义、管理模式、劳资合伙方式);3.结识工会(概念、构造、职能);4.理解政府与劳动关系(在劳动关系中旳角色、劳动关系战略);5.结识劳动法;6.结识劳动合同法;7.理解员工参与管理(概念、功能、核心点);8.结识惩处与申诉;9.结识集体合同;10.结识劳动争议解决五、课程设计本课程以公司“劳动关系管理”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公司“劳动关系管理”工作案例作为学习情境,根据岗位工作规定、工作任务规定,拟定学习目旳及学习任务内容。
本课程采用行动导向(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公司“劳动关系管理”工作任务为导向组织教学及考核。
六、教学设计七、课程考核1.考核方式考核内容重要考核学生对培训与开发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措施及其分析应用等综合技能,考核方式采用平时、笔试相结合旳考核。
考核成绩(满分100分)=平时(50%)+笔试(40%)+考级(10%)2.考核原则(1)平时成绩旳考核原则取决于“课堂体现(20%)、出勤率(10%)、作业(20%)”。
2024版劳动法全册课件
劳务派遣合同
是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订立的劳动合同。劳务派遣单位是用人单位,应当履行用人 单位对劳动者的义务。
2024/1/30
非全日制用工合同
是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每周工 作时间累计不超过二十四小时的用工形式。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可以订立口头协议,但 劳动者提出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
03
2. 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以及矿山、金属冶炼、建筑施工、道路运输 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未按照规定经考核合格的;
27
违反劳动安全卫生规定法律责任
3. 未按照规定对从业人员、被派遣劳 动者、实习学生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 培训,或者未按照规定如实告知有关 的安全生产事项的;
4. 未如实记录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情况 的。
每周至少休息一日。
02 法定节假日
03 年休假
04 探亲假
05 婚丧假
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包括新 职工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 年、春节、清明节、劳动节、 10年的,年休假5天;已满 端午节、中秋节和国庆节; 10年不满20年的,年休假 部分公民放假的节日及纪念 10天;已满20年的,年休假 日包括妇女节、青年节、儿 15天。 童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 纪念日。
职工工作满一年,与配偶或 父母不住在一起,又不能在 公休假日团聚的,可以享受 探亲假。
职工本人结婚或职工的直系 亲属(父母、配偶和子女) 死亡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 由本单位行政领导批准,酌 情给予一至三天的婚丧假。
2024/1/30
15
法定节假日调整及影响分析
法定节假日调整背景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国家对法 定节假日制度进行了多次调整。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自考
名词解释1)劳动法:狭义的劳动法是指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于 1994 年7 月 5 日通过,自1995 年1 月 1 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广义上的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劳动关系:劳动法中所称的劳动关系是指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所在单位 (即用人单位)之间的社会劳动关系。
劳动法所调整的这种劳动关系,也可以称之为狭义的社会劳动关系。
3)劳动法的体系:是指劳动法各项法律制度的结构体系。
我国劳动法的体系由促进就业制度、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组成。
4)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制定劳动法制度和法律规范的指导思想,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某些关系的基本准则。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贯穿、体现在劳动法制度和法律规范之中。
确立我国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应以我国宪法为基本依据。
5)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在实际社会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它是劳动关系在法律上的表现,是劳动关系为劳动法律规范调整的结果。
6)劳动法律关系的要素:是指构成各种劳动法律关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任何一种劳动法律关系,都是由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劳动法律关系内容和劳动法律关系客体这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
21)劳动合同:亦称劳动契约,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为确立劳动关系,依法协商达成的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劳动合同是确立劳动关系的法律形式。
22)劳动合同的订立: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为建立劳动关系,依法就双方的权利义务协商一致,设立劳动合同关系的行为。
23)正式工劳动合同:按劳动者是否在编,劳动合同可分为正式工劳动合同和临时工劳动合同。
正式工劳动合同是正式职工劳动合同的简称,是指用人单位在编制定员内与劳动者订立的劳动合同。
适用于常年性工作岗位的职工。
24)临时工劳动合同:按劳动者是否在编,劳动合同可分为正式工劳动合同和临时工劳动合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心整理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 课程承担学院 商学院
制定 制定日期
审核 审核日期
(1 (2 动关系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从事劳动关系管理工作的基本职业素养。
(3)课程衔接
在课程设置上,前导课程有《管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组织行为学》、《公共关系》等课程。
四、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一方面使学生掌握劳动关系管理主要流程的基本知识、基本原
理,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劳动关系管理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技巧,胜任企业劳动关系
管理工作。
另一方面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形成良好的职业
道德、提高创新精神。
1.认识劳动关系(概念、理论、历史);
2.
4.
5.
6.
7.
8.
9.
内容。
本课程采用行动导向(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企业
“劳动关系管理”工作任务为导向组织教学及考核。
七、Array课程考核
1.考核方式
考核内容主要考核学生对培训与开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及其分析应用等综合技能,考核方式采用平时、笔试相结合的考核。
考核成绩(满分100分)=平时(50%)+笔试(40%)+考级(10%)
2.考核标准
(1)平时成绩的考核标准取决于“课堂表现(20%)、出勤率(10%)、作业(20%)”。
作业主要有重点知识梳理和案例分析,重点考核学生理论知识学习情况,考核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能力。
(2)考试考核标准来源于每个项目的重点知识,目的在于学生把握重点,沉淀理论知识。
考试的重点在于考察学生利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劳动关系管理
(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