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家

合集下载

六家二体名词解释(一)

六家二体名词解释(一)

六家二体名词解释(一)六家二体1. 什么是六家二体?六家二体是指中国学术界对于“国内六家,境外二体”的简称。

这六家指的是中国的六大学派,即“儒、法、道、墨、名通、性理”,而二体则分别指的是国内的国家研究机构和国外的大学。

2. 六家儒家儒家是指中国古代以孔子为代表的学派,其核心思想为仁、礼、义、智、信等。

儒家对于个体、社会和国家的道德修养、政治治理和社会伦理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法家法家是中国古代以管仲、商鞅等人为代表的学派,其核心思想为以法治国、重视实用主义和功利导向。

法家学派主张重罚严刑、以法律制约人的行为,对中国古代国家法制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道家道家是指老子、庄子等人创立的学派,其核心思想为“道”和“无为而治”。

道家倡导追求自然、放弃功利、追求心灵平静和身心合一。

墨家墨家是中国古代以墨子为代表的学派,其核心思想为兼爱、非攻、天志等。

墨家提倡全民平等、兄弟之爱和反对战争。

名家名家是中国古代以荀子为代表的学派,其核心思想为重视礼仪、尚名声和表象。

名家主张通过修养内外功夫,建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性理学派性理学派是唐宋时期兴起的学派,其核心思想是通过研究人的天性和物理规律,探索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3. 二体国内研究机构国内研究机构是指中国国内的学术研究机构,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等。

这些研究机构承担着国内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的重要角色。

国外大学国外大学是指中国以外的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如哈佛大学、牛津大学等。

这些大学在世界范围内享有较高的学术声誉,为中国学者提供了学术交流和合作的重要平台。

以上就是六家二体相关名词的解释和说明,这些学派和研究机构对于中国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具有重要影响和作用。

在学术研究中,不同学派的思想和观点的交流碰撞有助于推动学术进步和文化发展。

国内研究机构与国外大学的合作交流也为学者们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和合作机会。

我国古代史书的“六家”“二体”及其他

我国古代史书的“六家”“二体”及其他

我国古代史书的“六家”“二体”及其他唐代的刘知几,在其所著《史通》中,将唐和唐以前的史书区分了六个流派,即所谓“六家”;同时,又从体例上,把上述史书归纳了两种体裁,即所谓“二体”。

按照刘知几的说法,“六家”即“一曰《尚书》家,二曰《春秋》家,三曰《左传》家,四曰《国语》家,五曰《史记》家,六曰《汉书》家”。

(见《史通》卷一《六家第一》)它们的特点是,《尚书》主记言,《春秋》主记事,《左传》主编年,《国语》为国别史,《史记》为通史,《汉书》为断代史。

而他所称的“二体”即编年体与纪传体。

刘知几对这两种不同体裁的史书特点作了很好的说明。

他说编年体的特点是:系日月而为次,列时岁以相续,中国、外夷同年共世,莫不备载其事,形于目前。

理尽一言,语无重出,此其所以为长也。

(见《史通》卷二《二体第二》)但是,编年体史书也有不足,而其最大的不足就是,一个历史事件的始末,必将淹没在同时发生的众多事件的记载之中,使首尾难稽。

同时,我国的史书向来是政治史,不少人仅仅与政界沾边便为青史,而有些人虽然才能很高,由于与政事无关,就难获记载了。

刘知几曾举例说如县之老,杞梁之妻,或以酬晋卿而获记,或以对齐君见录。

其有贤如柳惠,仁若颜回,终不得彰其名氏、显其言行(同上)因而刘知几得出结论说:“故论其细也,则纤芥无遗,语其簏也,则丘山是弃,此其所以为短也。

”这些话都一箭中的,一针见血。

对于纪传体的特点,刘知几说:纪以包举大端,传以委曲细事,表以谱列年爵,志以总括遗漏,逮于天文、地理、国典、朝章,显隐必该,洪纤靡失,此其所以为长也。

若乃同为一事分在数篇,断续相离,前后屡出,于《高纪》则云语在《项传》,于《项传》则云事具《高纪》。

又编次同类,不求年月,后生而擢居首秩,先辈而抑归末章,遂使汉之贾谊将楚屈原同列,鲁之曹沫与燕荆轲并编,此其所以为短也。

(同上)分析得都极为透澈在理,的确是不易之论。

到了宋代,又出现了一种“文省于纪传,事豁于编年”的新体裁史书,这就是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创立的纪事本末体史书。

1史通

1史通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 “自有左丘、司马迁、班固、荀悦、杜 佑、司马光、袁枢诸人,然后中国始有史; 自有刘知几、郑樵、章学诚,然后中国始 有史学矣。” 《史通》从史书体裁体例、史料择取、史 家修养、史学功用等角度对史学工作做了 规范和阐述,多有创见。

《史通》撰作目的: 1、总结以往之史学; 2、上拟《春秋》:多讥往哲,喜述前非; 3、建立新的史学体系:批评古史,商榷义例; 上穷天道,下掞(shàn尽)人伦,总括万殊(各种不同 的现象、事物),包吞千有(所有,一切)……. 4、不受史馆之限制 刘知几 认为有 “五不可”(含毫不断,汗青无日。史官编录,唯自询采,罕能博
刘知几对史家把迷信和史实相混淆也力加反对,以 为神仙鬼怪、图谶寓言、穿凿附会的记载都不宜入 史。
最后,刘知几强调史书是严肃淳朴的作品,文 史应该分途(《核才》)。
但是,在刘知几自负甚高的“史识”上,也 烙下了深刻的封建印记。《疑古》、《惑经》二
篇虽有力地揭发了古史记载的虚妄,但也正表明了 他对所谓篡夺叛逆等行为的愤懑;《采撰》、《载 文》等篇虽力斥浮夸厚诬的记载,但也表明了他的 史观更接近于唐代的儒家学说。
史通· 六家
刘知几
知几:谓有预见,看出事物发生变化的隐微征兆。
《易· 繫辞下》:“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凟(轻 慢),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 唐· 吴筠 《览古》诗之十二:“达者贵量力,至人尚知几。”
黄庭坚: 论文则《文心雕龙》,评史则《史通》。 二书不可不观;实有益于后学焉。
。史馆人众多庸碌之徒,又为兼修大臣之限制。设馆修史,起于北魏, 反对最力, 北齐始以宰相领其事,扩于唐代,延至民国。其中利弊,论者不一。

论六家要旨读后感

论六家要旨读后感

论六家要旨读后感首先说说儒家吧。

儒家就像是那个穿着长衫,文质彬彬,整天念叨着礼仪道德的老学究。

他们把“仁”和“礼”看得比啥都重,感觉就像是社会秩序的忠实守护者。

在日常生活里,从君臣关系到邻里相处,儒家都给安排得明明白白的。

这就好比是给社会这个大机器上了润滑油,让各个零件都能按照一定的规则运转。

不过有时候呢,感觉儒家有点太注重那些繁文缛节了,就像一个人出门穿衣服,里三层外三层,虽然看着很庄重,但也累得慌。

道家可就不一样了,道家就像是一个隐居山林的智者,穿着宽松的道袍,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

他们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这就像是在说,大自然有它自己的运行规律,咱们人类就别瞎折腾了,跟着节奏走就行。

在政治上,道家觉得统治者别管太多,让老百姓自己发展,就像种庄稼,你只要给它合适的土壤和阳光,它自己就会长得很好。

但是呢,完全无为也有点不现实,要是遇到啥天灾人祸,还是得有人出来管管不是?墨家像是一群热心肠的工匠,他们讲究兼爱、非攻。

兼爱就是说要像爱自己家人一样爱所有人,这想法多美好啊,就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非攻呢,就是反对战争,大家和平相处多好。

而且墨家的人还特别注重实际,擅长搞各种发明创造,感觉他们就像是古代的科技达人。

可是,这兼爱有点太理想化了,人嘛,总是会对自己亲近的人更偏爱一些,要做到一视同仁真的很难。

法家就像是一个严厉的教官,拿着规矩的大棒,一切都得按照法律条文来。

法家认为人性本恶,所以得用严刑峻法来约束大家。

在乱世的时候,法家的思想就特别管用,能迅速让国家强大起来。

但是呢,要是法律太严苛了,就像把人一直关在笼子里,大家也会觉得很压抑,没有自由。

名家就像是一群玩文字游戏的高手。

他们整天研究名和实的关系,就像在解一道特别复杂的谜题。

有时候他们的辩论让人觉得特别烧脑,像“白马非马”这种说法,听起来就很奇特。

不过这名家虽然很聪明,但感觉有点脱离实际生活了,就像在空中建楼阁,看着挺神奇,但是不太实用。

阴阳家呢,就像是神秘的占卜师。

太史公自序对六家的评价

太史公自序对六家的评价

太史公自序对六家的评价
《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在《史记》末卷对自己的家族世系、家学渊源、著书经过及旨趣等的概述。

其中,司马迁对六家的评价如下:
1. 阴阳家:司马迁认为阴阳家出于羲和之官,其理论根据是天文历法,但其学说过于神秘,脱离实际,难以验证。

2. 儒家:司马迁对儒家评价较高,认为儒家经典“六艺”具有高尚的价值和道德准则,对于治国安邦、修身齐家都有重要意义。

同时,他也批评了儒家的繁琐和教条化倾向。

3. 法家:司马迁认为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反对礼治,强调法律的作用和效果,具有现实性和进步性。

但他也批评了法家的严酷和功利主义倾向。

4. 墨家:司马迁认为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反对奢侈浪费,强调劳动和节俭,具有平民性和进步性。

但他也批评了墨家的抽象和空想倾向。

5. 名家:司马迁认为名家主张分析名实关系,探讨逻辑推理方法,具有学术性和思辨性。

但他也批评了名家的繁琐和诡辩倾向。

6. 纵横家:司马迁认为纵横家善于权谋和机变,能够操纵人心,达到自己的目的。

但他也批评了纵横家的功利主义和权谋主义倾向。

总之,《太史公自序》对六家的评价是客观全面的,既看到了各家的价值和意义,也指出了其不足和缺陷。

这也反映了司马迁作为史学家和思想家的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论六家要旨

论六家要旨
注②集解晋灼曰:「引名责实,参错交互,明知事情。」
第四段
正文
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①其实易行,②其辞难知。③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④无成埶,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⑤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⑥有度无度,因物与合。⑦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⑧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⑨髃臣并至,使各自明也。其实中其声者谓之端,实不中其声者谓之窾。⑩窾言不听,奸乃不生,贤不肖自分,白黑乃形。在所欲用耳,何事不成。
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⑦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⑧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儒者则不然。以为人主天下之仪表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随。
索隐案:汉书作“大详”,言我观阴阳之术大详。而今此作“祥”,于义为疏也。
正义顾野王云:“祥,善也,吉凶之先见也。”
注④正义言拘束于日时,令人有所忌畏也。
注⑤正义韦云:“墨翟之术也,尚俭,后有随巢子传其术也。”
注⑥索隐篃音遍。篃循,言难尽用也。
注⑦索隐案:名家流出于礼官。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孔子“必也正名乎”。
论六家要旨
司马谈
第一段
正文
易大传: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②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③而觽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④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者⑤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篃循;⑥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
注③正义幽深微妙,故难知也。

论六家要旨

论六家要旨
古之人其备乎!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明 于本数,系于末度,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运无乎不在。其明而在数 度者,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之。其在于《诗》、《书》、《礼》、《乐》 者,邹鲁之士搢绅先生多能明之。——《诗》以道志,《书》以道事, 〈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 分。——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
思想界六大势力圈,谈之提挈,洵能知类而举要
矣。”
二、时代思想背景
司马迁说此文写于 “建元元封之间”,也就是 武帝初年(前140—110年)。其间社会思想状况:
1.道家和儒家思想在汉初交织在一起,而这时由 崇尚黄老之术转向儒术。
2.武帝年少时就钟情于儒术。事实上武帝登基时, 儒家在朝廷里虽没得势,在社会上却有相当大的 影响。
儒家代表的也是一种“绝地天通”后的关于人自身修 养的学问。和阴阳家对比,儒家侧重人而已,代表周朝对 殷商革故鼎新后的人文精神。
至于后面四家,都可作儒家的反题而出现。墨道可算 是对儒家思路的背离,名法则是进一步把儒家的东西深化 或者狭隘化的产物。钱穆就根据这样的原理坚决认为老子 思想后于孔子思想。
文章结构分析:
《武》。古之丧礼,贵贱有仪,上下有等,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
大夫三重,士再重。今墨子独生不歌,死不服,桐瓣寸而无椁,以为法
式。以此教人,恐不爱人;以此自行,固不爱己,未败墨子道。虽然,
歌而非歌,哭而非哭,乐而非乐,是果类乎?
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其道大觳;使人忧,使人悲,其行难为也,恐
其不可以为圣人之道,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墨子虽独能任,柰天下 何!离于天下,其去王也远矣。
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 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虽 然,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 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 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 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论六家之要指

论六家之要指

论六家之要指
六家,是古代中国的六大学派,分别为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和阴阳家。

这些学派在中国的哲学、文化、政治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每一家学派都有其独特的思想体系和理论依据。

但是,它们之间也有着一些共同的基本观点和思想要点。

这些共同之处,可以被称为“六家之要指”。

首先,六家都重视道德伦理,认为人们应该有一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儒家强调“仁爱”、“礼教”等道德价值观,道家则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墨家则提倡“兼爱”、“非攻”,名家注重“名实相符”,法家则强调法律的威严和约束力,阴阳家则认为天人合一、阴阳相生是道德观的基础。

其次,六家都关注人的本性和人性的修养。

儒家认为人性本善,强调教育的重要性,道家则认为人性本真,主张修炼内功,墨家则认为人性本平等,主张制定公正的制度和法律,名家则认为人性本贪欲,主张唯实论,法家认为人性本恶,主张利益和权力的制约和分配,阴阳家则认为人与自然万物有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最后,六家都探索了人类存在的意义和宇宙本源的问题。

儒家主张“天人合一”,道家主张“道法自然”,墨家主张“以爱平天下”,名家主张“名实相合”,法家主张“法制社会”,阴阳家则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

综上所述,六家之间存在着许多的共同点,其中包括关注道德伦
理、人的本性和修养、探索人类存在的意义和宇宙本源等方面。

这些共同点,不仅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我们今天的生活和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宋文六家名词解释

宋文六家名词解释

宋文六家是指宋代六位散文家的合称,他们是: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和苏轼。

他们六位是唐宋八大家中仅次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辙、曾巩、欧阳修、王安石和苏轼的宋代散文家。

这六位散文家的作品风格各异,但都以其独特的文笔和思想影响了一代文人。

其中,欧阳修是宋代文坛的领袖,他的作品以清新自然、婉转流畅为特点,思想深邃,受到后世文学家和读者的广泛赞誉。

苏洵、苏辙父子则以雄浑豪放、气势磅礴的文风著称,他们的作品深刻揭示了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复杂。

王安石则以严谨的文风和深刻的思考而闻名,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和个人风格。

曾巩和苏轼则是宋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的作品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哲理思考,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宋文六家是宋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代表,他们的作品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论六家要旨对先秦诸子的认识

论六家要旨对先秦诸子的认识

论六家要旨对先秦诸子的认识先秦时期的思想,真是个宝藏啊!每个学派都有自己的一套,搞得我们这些后人常常有点摸不着头脑。

说到六家要旨,我们得先想想那时候的背景。

那个时代,群雄割据,百家争鸣,搞得老百姓头昏脑涨。

不同的学派从各个角度看待世界,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就像是拿着放大镜琢磨人生的意义似的。

今天我们聊聊六家的要旨,也就是儒、道、墨、名、法、阴阳这六大派。

每个学派都有自己鲜明的特色,要是认真去研究,真是乐趣无穷。

先说儒家吧,孔子可是个大人物。

他的学说最为人熟知,不管是家里做父母的,还是职场上的领导,总得有点儒家思想的影子吧。

儒家的核心要义就是“仁”,意思就是说,你得关心别人,做事要有道德,要有责任感。

孔子提倡的是一种“君子”的形象,什么叫君子呢?就是得有修养、讲信用、宽容待人。

听上去是不是很简单?但要做到,可就难了。

你看现在有多少人天天喊着“我很仁爱”,结果一到关键时刻,连个小忙都不愿意帮人家,能忍得了这个人还真得去学儒家的“仁”。

再说道家,这个就有点玄乎了。

道家提倡的是“无为而治”,说白了就是不要太多干预,顺其自然。

想想看,大家平常都忙着追名逐利,往往忘了享受生活的简单与自在。

而道家说,你得放松,别太较劲。

老子和庄子就是这个思想的代表人物。

老子的“道”字,听起来像是一个特别深奥的哲学词汇,但其实它就是一条自然法则。

所有事物的变化都有它自己的规律,你要做到的就是不违背这个规律,保持平衡。

说到底,道家的主张就是让你放下“争斗”的心,学会享受生命的流动。

可是想要不争不抢、随遇而安,现代人做起来真的挺难的,毕竟谁不想有点儿成就感,对吧?说到墨家,就不得不提一下墨子了。

他可是个特别实用主义的人,提倡“兼爱”和“非攻”。

所谓“兼爱”,就是说你得平等地去爱每一个人,不能有偏袒。

而“非攻”就是反对战争,提倡和平。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理想主义的味道?尤其是当时的战国时期,各种国家为了一点利益拼得不可开交,墨子的思想简直是逆流而上。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读后感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读后感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读后感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引言:介绍《论六家要旨》的背景和作者司马谈
2.六家学说的概述:阴阳、儒、墨、名、法、道德
3.各家学说的评价:批判与肯定
4.结论:对六家学说的总结和评价
正文
《论六家要旨》是西汉思想家、历史学家司马谈的一部名篇,其中论述了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的学说要义。

这篇文章是对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一次系统性梳理和总结,旨在帮助学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各家学派的核心观念。

在文章中,司马谈首先对六家学说进行了概述。

他认为,阴阳家注重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的阴阳变化,虽然有些拘泥于忌讳,但其序顺四时之大顺却是不可忽视的。

儒家学说博而寡要,虽然有些劳而少功,但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却是不可或缺的。

墨家学说俭而难遵,但其强本节用却是不能废弃的。

法家学说严而少恩,但其正君臣上下之分却是不能改变的。

名家学说使人俭而善失真,但其正名实却是不可不审查的。

道家学说则充满了肯定,认为其可以治国安民。

在评价各家学说时,司马谈既有批判,又有肯定。

他指出,阴阳家使人拘而多畏,但其序顺四时之大顺却是不可忽视的;儒家学说虽然博而寡要,劳而少功,但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却是不可或缺的;墨家学说俭而难遵,但其强本节用却是不能废弃的;法家学说严而少恩,但其正君臣上下之分却是不能改变的;名家学说使人俭而善失真,但其正名实却是不可不审查的;道家学说则充满了肯定,认为其可以治国安民。

第1页共1页。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读后感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读后感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读后感
摘要:

一、引言
二、司马谈对六家要旨的概述
三、对阴阳家的评价
四、对儒家的评价
五、对墨家的评价
六、对法家的评价
七、对名家的评价
八、总结
接下来,我将根据,详细地写一篇文章。

正文: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对我国古代的阴阳、儒、墨、法、名等五家学说进行了总结和评价。

司马谈认为这五家学说虽然出发点不同,但都是为了治理国家和社会,各有其优点和不足。

司马谈首先对阴阳家进行了评价。

他认为阴阳家虽然有很多忌讳和繁琐的仪式,但他们对四季变化的解释和预测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因此,阴阳家的学说不能完全抛弃。

接着,司马谈对儒家进行了评价。

他指出儒家学说博爱无私,注重礼仪和道德修养,对培养良好的社会风气和人际关系有很好的作用。

但是,儒家学说
过于强调道德,有时忽略了实际问题的解决,因此在实际应用中要注意扬长避短。

对于墨家,司马谈认为墨家主张节俭和勤劳,对于国家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有很大的帮助。

但是,墨家过于强调节俭,有时会影响到人民的生活水平,因此要适度实行。

对于法家,司马谈认为法家严明公正,对维护国家秩序和稳定有很好的效果。

但是,法家过于强调刑罚,容易导致人民畏惧和怨恨,因此要适度调整。

最后,司马谈对名家进行了评价。

他指出名家强调名实之辩,对于澄清概念和认识事物本质有很好的作用。

但是,名家过于强调名分,有时会导致争论和纠纷,因此在实际应用中要注意掌握分寸。

总之,司马谈认为六家学说各有优缺点,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取舍和运用。

刘知几他所写的六家

刘知几他所写的六家

刘知几他所写的六家
刘知几是中国古代文学评论家,他所写的"六家"指的是六种不
同的文学流派或学派。

这六家分别是:
1. 诗经派,也称为风雅颂派,是中国最早的文学流派之一。


要代表作是《诗经》,这些诗歌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俗、民生和政
治等方面。

2. 楚辞派,楚辞是中国古代楚国的文学作品,代表作是屈原的《离骚》。

楚辞派注重抒发个人情感和表达政治抱负,以辞章华丽、意境深远著称。

3. 鲁论派,鲁论是鲁国的文学作品,主要代表作是《鲁论》。

鲁论派的文学风格偏向于辩证思考和辩论,关注社会伦理和政治道德。

4. 洪范派,洪范派以《洪范》为代表作,主要关注天地万物的
起源和宇宙秩序。

这一流派的作品具有哲学思辨的特点,探讨人类
与宇宙的关系。

5. 高唐派,高唐派以《高唐赋》为代表作,主要探讨人性和社会伦理问题。

这一流派的作品注重描写人物的性格和行为,以及人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6. 郑谷派,郑谷派以《郑谷论》为代表作,主要关注政治和社会问题。

这一流派的作品以辩证思考和政治批评为特点,对当时社会现象进行剖析和评价。

以上是刘知几所写的六家文学流派的简要介绍。

这些流派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不同方面和风格,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字的六书

汉字的六书

汉字的六书
汉字的六书,又称“六家”,是中国古代汉字书写规范的总称,它包括以下六部著作:
一、《金文》:是商朝的金文书写样式,这种书写样式逐渐发展成为后世文字的重要基础。

二、《尔雅》:是春秋时期的书写样式,融合了商朝金文和诸侯国的书写风格,是当时书写样式的主流。

三、《篆书》: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创立的书法样式,为了防止战乱,发布了统一的篆体书法,以保持文字的统一。

四、《隶书》:是汉朝以后汉字书写的规范,其表达方式简洁直观,使得大众能够迅速掌握和传播,在后世书法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五、《楷书》:是宋朝书法家王羲之创立的书法,它融合了前代书法的优点,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并被世人所推崇,被誉为“书中之王”。

六、《行书》:是宋朝书法家张旭创立的书法,他借鉴了文言文的书写形式,将繁琐的文字改编成简洁而有力的书法,使书写变得更加生动。

国朝六家名词解释

国朝六家名词解释

国朝六家名词解释六家:顾亭林谓宋人有六家:一曰格物,二曰致知,三曰诚意,四曰正心,五曰修身,六曰齐家。

所谓六家,或分两途,或合为一。

其实各家皆博学者,各执一端,以成自己之说。

名词解释:日:日是一种景象,古代最初的文字只表示一个太阳或一个光点,后来才将这个太阳或光点作为时间概念的表达,与我们今天的“太阳”概念不同。

因此古代很少使用“日”字。

我们经常见到的“明日”一词,据考证应该是由于《诗经》中多次提到的“昨日”一词影响。

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则可以视为一种对“明日”的歌颂和无奈,对此后世的“明日”也多有延续,比如明朝便出现了“明日复明日”的俗语。

至于“旦、夕”之类的词语更是一脉相承。

如其形质不随形体而改易也。

发:黄庭坚《李士宁琴歌跋尾》:昔人言道学有十目,日见之目者其一乎?然凡所观之目,常不能遍见,如指画圆而目不见指。

以指见月而目不见手。

今夫指与月,均天下之大观也,十指之于十目,其犹一指之于一目乎?盖目精常不全,故凡见一物,必得指以验其全。

耳亦然,故每闻一声,必得目以验其详。

故睹一理,必得十指以验其大。

…眼、耳、口、鼻、身、意,随一物而有一物之精,其感虽殊,其受不离乎指。

……古人论事,动数千百年,初未尝定一格式,故百变而不穷,纷纭而难考。

后来始定格式,故君臣有恒事,而言语有恒指矣。

1)审体求理。

2)审体就是要搞清楚具体的人、事、物、理、法。

3)审体就是先明白这些人、事、物、理、法各自的特性。

4)在具体地对某事、某物、某理、某法进行分析时,不但要弄清楚它们各自的特性,还要弄清楚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5)最后,通过研究和分析,还要把握住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以上讲的“体”,并非通常所说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体,而是指研究工作对象的本质、规律。

6)根据六书的造字方法,隶书笔画的基本构成,写字时一般总从点画开始。

7)隶书书写笔顺是: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先中间后两边。

清初六家的艺术特色

清初六家的艺术特色

清初六家的艺术特色
清初六家(包括王时敏、王鉴、王原祁、王翚、吴历和恽寿平)的艺术特色如下:
1. 王时敏:他继承董其昌的艺术主张,尊重黄公望等元四家的传统画法,笔墨含蓄,苍润松秀,浑厚清逸。

他开创了山水画的“娄东派”。

2. 王鉴:他早期得到董其昌的亲自传授,一生专注于摹古,继续揣摩董源、巨然、吴镇、黄公望等诸多前辈大家的笔意,仿古吸收并转化古人的笔墨结构,形成了自己丰富的山水画语言。

3. 王翚:他师从王时敏、王鉴,但所画山水不拘于一家,广采博揽,集唐宋以来诸家之大成,熔南北画派为一炉。

他创造出一种华滋浑厚、气势勃发的山水画风格。

4. 吴历:他早期曾跟王鉴学画,同时做王时敏的学生。

他的山水画基本从元四家黄公望入手,用笔沉着谨严,善用重墨,积墨,山石富有立体感,风格浑朴厚润。

5. 恽寿平:他的花鸟画作品多写生,人称“写生正派”,更以徐崇嗣为宗,兼取各家之长,极大的发展了没骨画。

他作画喜欢用干笔湿笔并用,而且多以细笔皴擦,画面效果比较繁密。

总的来说,清初六家的艺术特色是集古人之大成,是占
据画坛时间最长的画派,被统治阶级视为正统。

他们都是具有较高艺术成就的画家,对清代绘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清初六家的艺术特色

清初六家的艺术特色

清初六家的艺术特色清初六家,指的是清代初期六位杰出的文学家,他们分别是周汝昌、袁枚、蒲松龄、纳兰性德、侯方域和李渔。

他们的作品涵盖了诗词、散文、小说等多种文学形式,并且在文学创作上各具特色,为清代文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将就清初六家的艺术特色进行深度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他们的创作风格和文学思想。

一、周汝昌的文学风格周汝昌是清初文学界的杰出人物之一,他的创作以诗文为主,兼及小说和戏剧等领域。

他的作品多以自然景物为描绘对象,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深深的热爱之情。

他的笔触细腻、流畅,常常运用象征手法和比喻手法来表达情感。

他的文字优美典雅,富有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在他的作品中,常常能够感受到一种超逸的风格,使人物与自然融为一体,给人以宁静、舒适之感。

二、袁枚的文学风格袁枚是清初文学界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他以散文为主,也有诗作和小说。

袁枚的作品深受孟子、庄子等古代思想家的影响,其中以《随园诗话》和《随园诗编》最为著名。

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风格,以幽默、讽刺的手法展现世间百态。

他善于以小见大,以微小的事物展现宏大的道理,给人以思考和警示。

袁枚在作品中常常运用对比和夸张手法,令读者产生共鸣和共鸣,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三、蒲松龄的文学风格蒲松龄是清初文学界的又一位重要代表,他的作品以小说为主,尤以《聊斋志异》最为著名。

他的小说作品以神怪的题材为主,带有浓郁的神秘主义色彩。

蒲松龄的作品中充满了奇幻的想象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给人一种虚幻的感觉。

他善于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对人性的探讨和揭示。

他的作品通常以故事的形式呈现,情节曲折离奇,吸引力极大。

蒲松龄的文学风格独特而且丰富多样,他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叙事方式探寻着人类心灵的深处。

四、纳兰性德的文学风格纳兰性德是清初六家中的词人代表,他的词作以抒情为主,曲调悠扬,意境深远。

纳兰性德的词多涉及爱情、离别、人生等主题,他以独特的语言和感受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读后感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读后感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读后感《司马谈论六家要旨》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六种学说的经典著作,作者司马迁是中国汉朝时期的一位著名史学家。

本书描述了六家学说的要旨,并对它们的优点和不足进行了探讨。

通过阅读本书,我对六家学说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古代思想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首先,本书详细介绍了儒家学说。

儒家主张以仁、礼、孝、悌等伦理道德来建立社会秩序。

司马迁认为儒家学说在社会治理中有着重要作用,但也指出了其在治国理政方面的一些不足之处。

他认为儒家过于重视礼仪之学,有时会导致形式主义的问题,而不注重实质性的治理。

其次,本书讲述了道家学说。

道家主张追求自然的道和无为而治的思想。

司马迁称道家学说为"虚无之学",因为其中的概念常常让人觉得模糊而难以理解,但他也承认道家学说在修身养性和追求内心平和方面有独到之处。

接着,本书介绍了墨家学说。

墨家主张以兼爱、非攻为核心的思想。

司马迁对墨家学说持有批评态度,他认为墨家过于强调世俗利益,而忽视了对个体修养的关注。

尽管如此,司马迁也肯定了墨家学说对于和平、公平等价值观的推崇。

然后,本书阐述了法家学说。

法家主张依法治国,以严苛的法律和奖罚制度来实施统治。

司马迁对法家学说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认为法家治国理政的优势在于以法律为基础,实施有力的统治。

然而,他也指出法家学说的局限性,即过于强调权力和利益,忽视了人民的福祉和幸福。

此外,本书概述了名家学说。

名家主张言辞之学,通过辩论和辞章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司马迁对名家学说持有批评的态度,认为名家过于讲究巧辩和言辞的技巧,无法真正带来对社会治理的有益理论。

最后,本书探讨了纵横家学说。

纵横家主张以权谋攻略为主要手段,在政治和军事上图谋胜利。

司马迁对纵横家学说的优势予以肯定,认为其能够洞察人心,灵活应对不同的局势。

但他也指出了纵横家学说的缺点,即会导致权术上的斗争和利益的碰撞,有可能破坏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通过阅读《司马谈论六家要旨》,我对中国古代六种学说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理学六家诗钞

理学六家诗钞

理学六家诗钞摘要:一、前言二、理学六家的概念及背景三、理学六家诗钞的内容与特点四、理学六家诗钞的历史地位与影响五、结语正文:一、前言理学,作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一种主流哲学,起源于北宋,繁荣于南宋和明代。

理学六家是理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流派,分别为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

本文主要介绍理学六家诗钞,以展示其在文学和哲学方面的价值。

二、理学六家的概念及背景理学六家是理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流派,他们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理学六家诗钞,是指这六位理学家所创作的诗歌作品集。

这些诗钞不仅体现了理学家的哲学思想,还展示了他们在文学方面的才华。

三、理学六家诗钞的内容与特点理学六家诗钞的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对人生哲理的探讨,也有对自然景色的描绘。

在这些诗歌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理学家们对道德、伦理、政治等方面的独特见解。

在艺术表现上,理学六家诗钞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既有婉约柔美的诗风,也有雄浑豪放的诗风。

周敦颐的《爱莲说》以莲花自比,表达了其廉洁自守的品质;张载的《西铭》通过对天地、父母、君臣等关系的论述,强调了人的道德责任;程颢的《春日偶成》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人生哲理;程颐的《定性》阐述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朱熹的《观书有感》强调了读书学习的重要性;陆九渊的《卧病郊舍》以自身的病痛为引子,抒发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四、理学六家诗钞的历史地位与影响理学六家诗钞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们是理学与文学相互交融的产物,展示了理学家们在文学方面的才华。

理学六家诗钞对后世的影响深远,不仅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文学素材,还为哲学家们提供了思考的启示。

五、结语理学六家诗钞是我国古代文学和哲学的瑰宝,它展示了理学家们在文学和哲学方面的卓越成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家”、“九流十家”与“百家”李锐[摘要]:本文认为,先秦时期所称的“家”,主要有两种不同的含义。

“六家”、“九流十家”,与先秦至汉代所称的“百家”,不是同一范畴内的概念,它们之间并不互相排斥。

后人不了解“家”的这两种含义,更不了解“六家”、“九流”所产生的背景,对于先秦学术思想史有误解。

〈关键词〉:六家、九流十家、百家、思想史“诸子百家”、“百家争鸣”,是我们描述先秦时期思想界的状况时,最习惯的用语。

但是在运用它时,很少有人会去质疑:到底有哪“百家”?在当前思想史的研究、写作中,司马谈的“六家”、刘向歆父子的“九流十家”,是真正用来描述、把握先秦时期思想界的基础“话语”。

不过,中国哲学史的开山者胡适,曾经反对这种做法,他指出过所著《中国哲学史》的特点:我这本书的特别立场是要抓住每一位哲人或每一个学派的“名学方法”……这个看法根本就不承认司马谈把古代思想分作“六家”的办法。

我不承认古代有什么“道家”、“名家”、“法家”的名称。

我这本书里从没有用“道家”二字,因为“道家”之名是先秦古书里从没有见过的。

我也不信古代有“法家”的名称,所以我在第十二篇第二章用了“所谓法家”的标题,在那一章里,我明说:“古代本没有什么‘法家’……我以为中国古代只有法理学,只有法治的学说,并无所谓‘法家’。

”至于刘向、刘歆父子分的“九流”,我当然更不承认了。

这样推翻“六家”、“九流”的旧说,而直接回到可靠的史料,依据史料重新寻出古代思想的渊源流变:这是我四十年前的一个目标。

我的成绩也许没有做到我的期望,但这个治思想史的方法是在今天还值得学人的考虑的。

[1]其后,任继愈有《先秦哲学无“六家”》之文[2],指出“先秦有的只是老子学派、庄子学派、公孙龙学派,等”[3],承认有很多学派,但是这个观点也没有贯穿到他所编写的《中国哲学史》和《中国哲学发展史》之中。

苏德恺也认为:“先秦哲学本来没有六家,而司马谈自己创造了汉初的‘六家’概念及其抽象的类目。

”[4]陈启云也有相近观点[5]。

但是,冯友兰先生有专门的文章《论“六家”》,认为司马谈和刘歆所分的“六家”或“九家”的说法是有根据的:在先秦事实上是有这些派别……第一,在先秦的学术界和知识分子中,本来有各种的人,他们自称,或者被称为某种人,或者某种专家。

第二,这些某种人或某种专家,在他的思想中间,确有一些自己的中心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和解决,有一个共同的倾向,因此他们成为哲学上一个流派。

每一个流派,都围绕着自己的中心思想,同别的流派进行斗争……在先秦的典籍里,我们常看见有“儒”或“儒者”、“墨者”、“隐者”、“辩者”、“法术之士”、“轻物重生之士”等名称。

这些名称都专指一种人……这些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思想。

他们的思想发展成为体系,就成为各种学术流派。

这些流派是本来有的,司马谈和刘歆在记录中把他们明确起来,给以相当的名字,其中有些名字,是沿用原来有的名称,例如儒家和墨家,有些是他们给的新名称,例如名家、法家、阴阳家、道家。

[6]胡适先生的书中,恰恰也列有“公孙龙及其他辩者”一节,似乎冯先生说得比胡先生有道理。

冯先生的影响很大,当前我们翻开各种论述到先秦学术史、思想史或哲学史的著作[包括笔者所查阅到的[日]狩野直喜:《中国哲学史》(东京:岩波书店,1953年),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台北:三民书局,1984年增订版),吴怡:《中国哲学发展史》(台北:三民书局,1984年),韦政通:《中国思想史》(台北:水牛出版社,1986年第七版),臧广恩:《中国哲学史》(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二版),以及《剑桥中国先秦史》第11章《经典哲学著作》英文本)],即便在总述的部分提到有“诸子百家”、“百家争鸣”,但是在下面写的时候却是儒、墨、道、法等不到十个部派及其不同时段的代表人物一个个来写。

譬如在儒家,先列孔子,次列曾、思、孟,再列荀子等小节。

或者这种分家分派并不完全行之于章节结构,研究者按照时间先后分述诸子,依次写老子、孔子、墨子等,但讨论到诸子的学术性质时,“道家”、“法家”等称呼还是存在。

各种讨论到“百家争鸣”的文章,也似乎多是说说而已,要不就搬出儒、墨、道、法等家。

于是,名义上的“百家”,变成了几家、十几家。

也有学者认识到“六家”、“九流”之说不足,但认为可以沿用[7]。

甚至英国学者鲁惟一,已经认识到刘向歆父子的“九流十家”是书目,划分有许多问题(鲁惟一明确指出:“刘向和刘歆所编的书目,作为遗产,所留下的对中国哲学进行重大划分的分类却往往是错误的。

”)[8],也因袭“儒家”、“道家”、“法家”等称呼。

可见“六家”、“九流”的框架,不仅影响了中国人,也渐渐影响到了西方汉学界。

总之,在当前,“百家”成为了一个虚幻的名词,有学者甚至明确说先秦没有“百家”[李培栋讨论了“先秦诸子真有‘百家’吗”这一问题,认为《汉书·艺文志》“凡诸子百八十九家”一语,是把“‘家’(学派)混同于‘子’(代表人物)”,“在《汉书·艺文志》中,把学派、人物和著作混为一谈。

”并认为,“先秦时期的诸子超过百人是没有问题的……然而,学派就不同了,‘诸子’虽多,而同调者不少,把他们归类为几个学派,把‘学派’定义为家,那么就没有‘百家’那么多了。

”][9];而对于“六家”、“九流十家”的来历和背景,却很少有人去考虑。

一百家其实,打开先秦至汉代的子书以及史书,“百家”的存在不容置疑。

比如《荀子·儒效》:“百家之说,不及后王,则不听也。

”《荀子·解蔽》:“今诸侯异政,百家异说。

”《荀子·正名》:“是故邪说不能乱,百家无所窜。

”《荀子·成相》:“复慎、墨、季、惠,百家之说诚不详。

”《庄子·秋水》也说:“公孙龙问于魏牟曰:‘龙少学先王之道,长而明仁义之行;合同异,离坚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吾自以为至达已……’”《庄子·天下》也有:“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

……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

……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以往认为庄子外杂篇晚至汉代才成书,从阜阳汉简和张家山汉简出土有《庄子》残简来推论,这种可能性不大。

后来贾谊的《新书·过秦上》也说:“于是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淮南子·俶真》有:“百家异说,各有所出。

”《淮南子·齐俗》:“故百家之言,指奏相反,其合道一也。

”《淮南子·氾论》:“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百家殊业而皆务于治。

”“诸子百家”一语,也见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百家”的说法在汉代还有很多例子,此不赘述。

但是,“家”的含义,却值得考虑。

《庄子·则阳》借少知之口说:“季真之‘莫为’,接子之‘或使’,二家之议,孰正于其情?孰偏于其理?”《韩非子·定法》载:“问者曰:‘申不害、公孙鞅,此二家之言孰急于国?’”篇末则有:“故曰:二子之于法术,皆未尽善也。

”在这里,季真、接子二人,申不害、公孙鞅二子,就是“二家”!“百家”之所指,《荀子·成相》中有:“凡成相,辨法方,至治之极复后王。

复慎、墨、季、惠,百家之说诚不详(祥)。

”这里的“慎、墨、季、惠”,应该只是荀子所举的“百家”之代表。

《庄子·天下》篇中,所谓古之道术“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文中所列举的“百家”,有“墨翟、禽滑釐……相里勤之弟子五侯之徒,南方之墨者苦获、已齿、邓陵子之属”、“宋钘、尹文”、“彭蒙、田骈、慎到”、“关尹、老聃”、“庄周”、“惠施……桓团、公孙龙,辩者之徒……黄缭”(容易发现,《天下》篇比《荀子·成相》多了“之徒”、“之属”这样的表述)。

战国诸子多有门徒,余嘉锡先生曾经指出子书的通例是:“向歆班固条别诸子,分为九流十家。

而其间一人之书,又自为一家。

合若干家之书,而为某家者流,明乎其所谓家者,不必是一人之著述也(家者合父子师弟言之,《管子·乘马篇》云:“三夫为一家。

”古今训诂之书,无以家字作一人解者)……学有家法,称述师说者,即附之一家之中……其学虽出于前人,而更张义例别有发明者,即自名为一家之学。

”[10]因此,确切地说,战国时代,“子”是“家”的代表,举一“子”可以赅括一“家”,这就是前文称“季真”、“接子”为“二家”的缘故。

所以,荀子的“非十二子”,也就是非十二家。

在《非十二子》篇中,荀子还批评了子张氏、子夏氏、子游氏之儒,而《孟子·滕文公下》篇也曾说到:“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杨氏为我,是无君也。

墨氏兼爱,是无父也。

”在这些地方,“子”、“氏”并用,也可见“子”与“家”表意相同。

但是司马谈的“六家”、刘向歆父子的“九流十家”中的“家”,却有不同的含义。

这既是余嘉锡先生说“向歆班固条别诸子,分为九流十家。

而其间一人之书,又自为一家”的缘故,也是《汉书·艺文志·诸子略》提及“九流十家”,又说到“凡诸子百八十九家”的缘故。

前举《庄子·天下》篇中,“相里勤之弟子五侯之徒”,与“桓团、公孙龙,辩者之徒”,两个“之徒”,意义有区别。

很明显前者是指有师承、学术渊源关系的一批人,他们的思想宗旨应该差不多;而后者则仅是指思想宗旨或学术特点相近的一批人,未必有师承关系。

类似“辩者”这样的称呼,冯友兰先生《论“六家”》一文讨论得比较详细。

但是他没有注意到《战国策·赵策二》中,苏子对秦王所说的“夫刑名之家皆曰:‘白马非马也已’……”这里的“刑名之家”,不必然有师承关系(当然也并不是排斥师承渊源),与前面以子为代表的“家”大不相同。

所以,在先秦时期,表示思想团体的“家”至少有两种意涵,一种是针对有学术师承、学术渊源的学派而言的;一种是针对有相近的学术宗旨、学术兴趣、学术问题的学者群而言的,不必然有师承渊源。

前者为本意,后者为引伸义,外延较前者宽泛。

战国时的诸子,显然更重视有学术师承、学术渊源的学派(school)这一意义上的“家”。

这样的一“家”之所以成其“家”,在于独立的思想观念和延续的师承渊源。

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一如孟子一样,常常举别家的核心学说以批判之,因而各家学说的核心观念也常见于时人的著述之中。

《尸子·广泽》篇中说:“墨子贵兼,孔子贵公,皇子贵衷,田子贵均,列子贵虚,料子贵别囿。

其学之相非也,数世矣而不已,皆弇于私也……若使兼、公、虚、均、衷、平易、别囿,一实也,则无相非也”[11],《吕氏春秋·不二》之说与之接近:“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兼),关尹贵清,子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兒良贵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