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核算期末复习重点
国民经济核算期末复习
《国民经济核算》课程期末复习第一部分考核说明一、试题类型及结构试题类型大致分为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两大类。
客观性试题包括判断和选择题:(1)单项选择及多项选择:前者是在列出的答案中选一个正确答案,后者是在列出的答案中选出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答案。
这部分内容包括对基本概念的理解、计算公式的运用等。
占全部试题的30%。
主观性试题包括名词解释、简答、计算分析题:(2)名词解释:考核对基本概念的掌握。
占全部试题的20%。
(3)简答:考核对基本概念、理论、方法的掌握及应用程度。
占全部试题的24%。
(4)计算:考核对基本统计方法的掌握程度及综合应用的能力。
占全部试题的26%。
做计算题要求写出计算公式及主要计算过程。
二、考核形式。
本课程期末考试的形式为闭卷笔试。
期末考试的时间为120分钟。
可以携带计算工具。
第二部分课程考核内容和要求第一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1、国民经济核算的概念识记:国民经济核算的概念。
2、国民经济核算的产生和发展理解:国民经济核算是国民收入统计的演化结果。
最早提出国民经济核算一词的人物R.斯通和S.库兹涅茨的贡献。
1953年旧SNA;1968年新SNA;1993年SNA。
3、国民经济核算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解:经济学是国民经济核算的理论基础。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和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MPS)的本质区别;国民经济核算运用会计帐户形式和复式核算方法,因而它与会计学也有密切联系。
但二者也有区别。
4、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发展理解:我国原来实行的是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
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产生和发展。
5、国民经济核算目的识记:国民经济核算的目的。
6、国民经济活动单位和部门识记:机构单位的概念。
常住单位的概念。
经济领土和经济利益中心的含义。
国民经济机构部门的概念。
基层单位的含义。
基层单位的特征。
产业部门的含义。
三次产业的划分。
理解:现实生活中机构单位有两类:住户和法人。
机构单位根据经济活动市场特征分两类:营利性机构单位和非营利性机构单位。
国民经济核算复习整理完全版
国民经济核算SNA详细复习范围大家借鉴一下~!本人概不负责啦~~~!祝大家期末考试顺利~~~~~!Good night~~~~一、概念1、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概念围绕着国民经济核算所形成一套理论和方法。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简称SNA。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类似一架大机器中的仪表系统,记录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数量表现和数量联系,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检测,为宏观经济管理和决策提供数据。
两大核算体系及主要差异20世纪90年代前,世界范围内曾经存在过两种国民经济核算模式: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和国民经济账户体系(SNA),它们既有某些共通之处,同时又各自具有极为不同的结构特征。
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System of Material Product Balances)简称MPS,为适应计划管理的需要,由原苏联首先建立起来的,以后逐渐为东欧各国所采用,故又称“东方体系”。
国民经济账户体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简称SNA,为适用市场经济管理的需要,由英国首创,继而在发达国家推行,现已为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所采用,故又称“西方体系”。
两大核算体系主要差异生产范围核算内容核算方法SNA:综合性生产物质产品、服务资产、负债帐户(复式) 辅之以平衡表(全面系统)MPS:限制性生产物质产品平衡表(单式)(简单片面)限制性和综合性生产的含义第一、限制性生产:狭义生产。
只有物质性生产才是生产;从事物质性生产(创造物质产品增加产品价值)的部门属于生产部门;国民收入由这些生产部门提供。
第二、综合性生产:广义生产。
生产活动既包括创造物质产品的活动,也包括提供服务的活动;生产部门包括创造物质产品的部门和提供服务的部门;国民收入由所有部门共同提供。
2002年《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框架常住单位:在一国经济领土上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
经济利益中心:如某单位在某国拥有一定的场所(厂房、住宅等)并长期(一年以上)从事生产或消费等活动,则该经济单位在该国就具有了经济利益中心。
国民经济核算期末复习重点
第一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第一节国民经济核算实践国民经济核算是一项应用性统计技术,它是由政府组织进行的重要统计工作。
是反映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和结果的数量特征,是人们了解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发现问题、分析规律,进行经济决策的重要信息资源。
国民经济核算的统计特性。
⑴ 是以企业、金融、政府单位以及各类学会、民间团体、事业组织等微观单位的会计核算数据为基础。
⑵是应用统计学的重要学科。
国民经济核算属于经济统计,统计技术才是国民经济核算知识体系的脊梁。
国民经济核算的发展。
1665年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弟对英国当时国民收入的估算工作。
英国经济学家R·斯通主要领导了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的研究和统计制度制定工作;美国经济学家S·库兹涅茨以美国全国经济研究所(NBER)为基础创立和发展了美国国民经济核算理论方法和实际统计工作。
1953年公布《国民核算表及补充表体系》(称旧SNA),1968年公布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简称新SNA,1993年联合国通过了关于SNA的修改方案。
此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实现了全球一体化。
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或称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英文缩写MPS)。
世界两大核算体系(即SNA和MPS)。
两者主要区别是生产理论不同、指标体系不同、统计反映方式也不同。
我国原来实行的是MPS,1984年底开始了建立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各项工作,1992年提出了试行方案,并确定在1992~1995年期间分两步实施,这标志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工作正式步入国际一体化的SNA体系行列。
第二节 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概念。
机构单位:是指有权拥有资产和承担负债,能够独立从事经济活动和与其他实体进行交易的经济实体。
有两类,一类是住户,另一类是法人单位。
从一国或地区的国民经济核算出发,机构可以区分为常住机构单位和非常住机构单位。
经济领土:指该国政府控制的领土、领海、领空和具有捕捞与海底开采管辖权的大陆架,还包括在国外的领土飞地,即驻外使馆和领馆用地,但不包括国外驻该国的使馆和领馆用地。
国民经济核算复习整理完全版
国民经济核算SNA详细复习范围大家借鉴一下~!本人概不负责啦~~~!祝大家期末考试顺利~~~~~!Good night~~~~一、概念1、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概念围绕着国民经济核算所形成一套理论和方法。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简称SNA。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类似一架大机器中的仪表系统,记录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数量表现和数量联系,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检测,为宏观经济管理和决策提供数据。
两大核算体系及主要差异20世纪90年代前,世界范围内曾经存在过两种国民经济核算模式: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和国民经济账户体系(SNA),它们既有某些共通之处,同时又各自具有极为不同的结构特征。
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System of Material Product Balances)简称MPS,为适应计划管理的需要,由原苏联首先建立起来的,以后逐渐为东欧各国所采用,故又称“东方体系”。
国民经济账户体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简称SNA,为适用市场经济管理的需要,由英国首创,继而在发达国家推行,现已为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所采用,故又称“西方体系”。
两大核算体系主要差异生产范围核算内容核算方法SNA:综合性生产物质产品、服务资产、负债帐户(复式) 辅之以平衡表(全面系统)MPS:限制性生产物质产品平衡表(单式)(简单片面)限制性和综合性生产的含义第一、限制性生产:狭义生产。
只有物质性生产才是生产;从事物质性生产(创造物质产品增加产品价值)的部门属于生产部门;国民收入由这些生产部门提供。
第二、综合性生产:广义生产。
生产活动既包括创造物质产品的活动,也包括提供服务的活动;生产部门包括创造物质产品的部门和提供服务的部门;国民收入由所有部门共同提供。
2002年《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框架常住单位:在一国经济领土上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
经济利益中心:如某单位在某国拥有一定的场所(厂房、住宅等)并长期(一年以上)从事生产或消费等活动,则该经济单位在该国就具有了经济利益中心。
国民经济核算课程期末复习
第一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1.市场价格中的基本价格是根据劳动报酬、固定资本消耗和营业盈余确定的价格形式。
1.Xo国民经济核算是以现期市场价格作为计价原则的,市场价格的主要价格形式有要素价格、基本价格、生产者价格和购买者价格。
根据劳动报酬、固定资本消耗和营业盈余确定的价格形式是要素价格;而基本价格是根据要素价格和产品税以外的生产税确定的价格形式。
2.国民经济中的基层单位根据其主要经济职能、行为和目的的基本特征分类形成国民经济机构部门。
2.X应该是机构单位根据其主要经济职能、行为和目的的基本特征分类形成国民经济机构部门。
而基层单位是根据其生产产品或服务的同质性分类形成国民经济产业部门。
3.国民经济账户体系主要是揭示机构部门之间在生产、收入分配和消费、积累使用以及资产负债等方面的有机联系。
3.W机构部门账户是国民经济账户体系的重要部分。
机构部门账户是按经济活动的生产、分配、消费、积累和资产负债存量设置账户体系的,反映机构部门之间在生产、收入分配和消费、积累使用以及资产负债等方面的有机联系。
4.一月末银行存款余额加二月末银行存款余额即为一、二月月份银行存款的总余额。
4.X银行存款期末余额属于存量指标,不能简单相加。
5.农民生产的粮食,其中拿到市场上销售的部分应统计为生产的产出,计入国内生产总值;而自用的部分不能统计为生产的产出,不计入国内生产总值。
5.X国民经济生产核算依据的是市场原则。
该原则强调:凡是为市场交换目的所组织的生产活动,而不论其产出在市场上销售,还是自用都统计为生产的产出第二章生产总量核算1.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材料和小型工具前者属于中间消耗,后者属于固定资本消耗1.X 中间消耗与固定资产消耗的共性在于都是货物和服务价值向产出的转移,但二者有较大的区别中间消耗通常是一次投入到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换的有形物质产品,而固定资产是在生产过程中被反复使用的货物,其价值逐渐转移到产出中因此,在企业部门的生产过程中,原材料很明显属于中间消耗,大型工具如机床等属于固定资产,而小型工具属于中间消耗2.劳动者的货币工资、劳动者的实物报酬及劳动者获得的侨汇收入都可以记入国内生产总值2.X 根据收入法国民生产总值计算的内容来看,应该包括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等题中的劳动者的货币工资、劳动者的实物报酬属于劳动者报酬,可以记入国内生产总值,而劳动者获得的侨汇收入为来自国外的转移性收入,不应该记入国内生产总值3.在当期粮食产量中,用做畜牧业饲料消耗的粮食属于最终产品3.X 最终产品从整个国民经济着眼,既本期的生产的产品在全国范围内有没有被进一步加工,可供社会最终消费和使用的产品最终产品不是按完成程度而是按它的使用去向区分因此,用做畜牧业饲料消耗的粮食虽然是本期生产的但并没有脱离生产过程,属于畜牧业生产过程中的中间消耗而非最终产品4.生产账户的平衡项是中间消耗4. X 生产账户的平衡项是增加值5.国民经济核算的生产范围只包括货物的生产5. Xo国民经济核算的生产范围除包括货物的生产外,还包括服务的生产。
国民经济核算复习要点
《国民经济核算》复习要点1.国民经济及其循环产生的运动与社会总供需之间的关系。
2.SNA和MPS的区别。
3.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原则。
4.常住单位、经济总体和国外的概念。
5.常住单位及经济领土的判断应用。
6.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框架和内容。
7.基层单位和机构单位定义、满足的条件以及二者的关系。
8.产业部门分类与机构部门分类、二者关系及综合应用。
9.经济流量和经济存量定义及关系10.经济资产定义、基本特征、分类及其综合判断应用。
11.固定资产定义、基本特征及其综合判断应用。
12.金融资产定义及其SNA的分类。
13.经济交易的概念、分类及其与经济流量的关系。
14.GDP核算生产范围的确定原则及特殊情况。
15.国内总产出的定义、价值构成、算方法,及其在不同产业部门中的应用。
16.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的定义及判断。
17.中间消耗的定义、特征及判断应用。
18.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概念及其核算。
19.最终消费支出与实际最终消费的关系,及在国民经济各机构部门的表现。
20.国内生产总(净)值与国民总(净)收入和国民可支配总(净)收入的关系。
21.投入产出表的定义及结构。
22.投入产出表间的平衡关系。
23.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的经济定义、计算及其应用。
24.投入产出模型及其应用。
25.资金流量核算的基本框架,即各个核算的核算起始指标、结束指标、内容指标。
26.资金流量核算不同机构部门的平衡关系及其具体应用27.总储蓄、净金融投资定义及经济含义。
28.可支配总收入与调整后可支配总收入的关系,在不同机构部门间及经济总体的具体表现。
29.财产收入、经常转移定义、分类及其判断应用30.国民资产负债核算与企业资产负债核算的联系和区别31.资产负债表的结构、表间平衡关系式及其应用。
32.国民财富的定义以及计算。
33.资产负债存量的估价方法。
34.对外经济交易核算的记账方法、计量原则及其应用35.对外经济交易、国际收支的定义。
国民经济核算期末重点总结
名词解释持有损益:由于资产负债的价格水平和价格结构变化而给持有者带来的收益或损失。
名义持有损益:由于资产或负债的实际价格变动而给其持有者带来的正的或负的收益。
中性持有损益:假定资产的价格与一般物价水平按同样幅度变化所形成的持有损益。
实际持有损益:由资产的相对价格变化而形成的持有损益。
直接消耗系数:a ij是生产单位j总产出对i产品的直接消耗量。
完全消耗系数:b ij是生产单位j最终产品所要直接消耗和全部间接消耗的i产品的数量之和。
完全需求系数:为了得到某部门一单位的最终产品对各部门的需求。
影响力系数:将某个部门的影响力与社会平均影响力对比,这样得到的系数称为影响力系数。
感应度系数:将某个部门的感应度与社会平均感应度对比,这样得到的系数称为感应度系数。
财产收入:由于拥有和转让金融资产和自然资源的使用权而获得的收入。
非生产资产:自然界天然存在的且具有经济利用价值的自然资源(土地和矿藏),以及其他不是通过生产活动、不是以产品形式创造发明出来,而是通过法律程序或核算活动产生的作为社会构造物的各种无形非生产资产(合约、租约和许可,购买的商誉和营销资产)。
永续盘存(重置成本)法:通过连续不断地记录和计算资产的获得与处置,并辅以必要的价格调整。
以期得到资产或负债的重置价格。
产品技术假定(产品工艺假定):假定一种产品无论在哪个部门生产,都有相同的投入结构。
部门技术假定(部门工艺假定):假定同一个部门无论生产什么产品,都有相同的投入结构。
简答国民经济核算的平衡原则是什么?生产范围划在哪里,产出指标就算到哪里,使用指标也算到哪里、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原始收入与派生收入、中间消耗与最终使用就在哪里分界。
国民经济核算的主体原则是什么?国民经济核算以在本国的经济领土上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常住单位”为基本主体,着重考察其全部经济活动的条件、过程、结果及其结构关系;一国的全体常住单位构成“经济总体”,并须依其属性特征划分为不同经济部门。
国民经济核算 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况,可将其归纳为(B。
生产资产和非生产资产)。
★保险公司属于(B。
金融机构部门)。
★不能为资产所有者带来财产收人的是(D.机器设备的租借)。
★不能记人货物进出口的是(C。
我国某企业一批设备送出国外进行简单加工)。
★从国民经济收人分配来讲,再分配收人和支出应是相等的,两者不等主要是与(B。
国外经常转移收支)形成有关。
★对外经济核算的估价原则是(A,市场价格)。
★恩格尔系数是指(A。
食品消费支出占居民最终消费支出的比重)。
★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最终成果的统计指标是(A.国内生产总值)。
★各机构部门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是(D.储蓄).★国民经济基层单位根据生产产品或服务的同质性分类形成(C。
产业部门)。
★国民资产负债核算的资产总范围是(B经济资产)。
★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常用的差额指标是(A。
国际收支总差额)。
★国民经济短期核算是分别用生产法、支出法和收人法对短期内的(A.国内生产总值)进行核算.★国民经济核算在地域上的发展,产生了(B国民经济地区核算)★国民经济核算中所采用的指数主要是(B综合指数)★国民经济活动的微观主体是(A.基层单位)。
★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常用的差额指标是(D。
国际收支总差额)。
★国民资产负债分类是根据(C.资产性质)划分的。
★国民经济核算中,比较综合全面的国民经济物价指数是(C国内生产总值物价指数) ★国民经济总量帐户体系中的收人再分配帐户的主要目的是(D。
核算国民可支配收人)★国际规定的劳动适龄人口的标准是(C.男16-60周岁、女16-55周岁的全部人口)。
★更能直接反映社会经济关系变化的人口总量指标是(C.常住人口)★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及大修理属于(D。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的普通保养与修理属于(C.中间消耗)。
★货物和服务账户中的最终消费与(C。
国民可支配收人使用账户)相连结。
★人口总数是(B存量)★如果一机构部门在一时期内的经济总量如下:增加值为100。
亿元,原始总收人为400亿元,可支配总收人为300亿元,总储蓄为300亿元.根据各部门在生产、收入分配和消费中的特点判定,该部门应该是(B。
国民经济核算复习内容
末复习内容本学期国民经济核算课程期末考试为网上考试,网考题型及分数比例如下:单项选择题40分、多项选择题30分、判断题30分;考试采用开卷形式,考试时间为60分钟,可以携带计算器。
各章复习内容如下:第一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本章复习内容:一、国民经济核算与其它学科的关系(P4)二、国民经济活动单位和部门(P7),机构单位的种类(两种划分),经济领土的含义三、国民经济活动中的交易(P10):货物和服务交易、分配交易、金融交易、内部交易四、经济流量和存量(P12)五、市场价格的形式、含义(P12):要素价格、基本价格、生产者价格、购买者价格六、国民经济核算原则(P21):市场原则、所有权原则、三等价原则、核算统计原则第二章生产总量核算本章复习内容:一、生产活动的主体(P31):基层单位是国民经济活动的微观主体,产业部门是国民经济活动的宏观主体。
二、三次产业分类的标准(P32):三、生产的产出——货物和服务(P34):含义、具体内容。
四、生产核算的范围(P35):市场产出和非市场产出。
五、生产的概念(P36)六、产业部门总产出的核算(P43):工业部门总产出核算(工厂法)、农业部门(产品法)、建筑业(工厂法与产品法的结合)。
七、产业部门中间消耗核算(P51):中间消耗的概念、构成、与固定资产消耗的区别。
八、增加值的含义(P52)九、生产账户的结构(P53):表2-1 十、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核算方法(P56—P57):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
十一、国内生产总值账户(P59):表2-5第三章投入产出分析本章复习内容:一、生产投入产出的含义和分类(P68):中间投入与最初投入、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
二、投入产出表的结构(P72):四个象限表示的意义。
三、投入产出表中的几个基本平衡关系(P73)四、直接消耗系数的概念、计算方法:P75 五、完全消耗系数的概念第四章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一、收入分配、收入使用的概念:P101 二、收入初次分配的概念:P102 三、收入初次分配核算(P103):收入形成核算内容及账户、原始收入分配核算内容及账户,财产收入、原始收入、国民收入的概念(P106)。
国民经济核算考试重点(已排版)
营业盈余=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原始收入=营业盈余+财产收入净额(企业)=营业盈余+财产收入净额+劳动者报酬(住户)=营业盈余+财产收入净额+得到的生产税净额(政府)可支配收入=原始收入+经常转移净额=最终消费+储蓄储蓄+资本转移净额=资本形成总额+非生产资产净获得+净金融投资(=净贷出(+)或净借入(-))净储蓄=总储蓄-固定资本消耗资本形成总额=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库存变化+贵重物品获得+其他非生产资本购买净金融投资=总储蓄+资本转移-(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库存变化)非金融交易:储蓄+资本转移净额=资本形成总额+净金融投资金融交易:金融资产变动-负债变动=净金融投资国民可支配收入=国民总收入+来自国外的经常转移净额=国内生产总值+来自国外的原始收入净额+来自国外的经常转移净额净金融投资=金融资产净获得-负债增加净值=非金融资产+金融资产-负债期末账户=期初账户+非金融投资+金融投资+资产其他物量变化+重估价变化生产法:GDP=总产出-中间投入收入法:GDP=固定资本消耗+生产税净额+劳动者报酬+营业盈余支出法:GDP=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出口-进口NDP=GDP-固定资本消耗GNP=GDP+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NNP=GNP-固定资本消耗国民经济核算:是按照一套既定概念方法对一个国民经济总体(通常指一个国家)所进行的系统定量描述。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围绕国民经济核算所形成的一套理论和方法(SNA)还重点看:P11常住单位:如果一个单位在一国经济领土上拥有一定的活动场所,从事一定规模的经济活动,并超过一年的时期,那么,就可以认为该单位在这个国家具有经济利益中心。
只有常住单位的活动才构成该国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一单位如果不具有上述特征,就被称为该国的非常住单位,其活动不能纳入该国国民经济的范围。
机构单位:是指能够独立拥有资产、承担负债、从事经济活动并与其他单位惊醒经济交易的经济实体。
国民经济核算期末复习资料总判断
1. 国民经济中的基层单位根据其主要经济职能、行为和目的的基本特征分类形成国民经济机构部门x 应该是机构单位根据其主要经济职能、行为和目的的基本特征分类形成国民经济机构部门,而基层单位是根据其生产产品或服务的同质性分类形成国民经济产业部门。
2.国民经济帐户体系主要是揭示机构部门之间在生产、收入分配和消费、积累使用以及资产负债等方面的有机联系√机构部门帐户时国民经济帐户体系的重要部分,机构部门张护士安经济活动的生产、分配、消费、积累和资产负债存量设置帐户体系的,反映机构部门之间在生产、收入分配和消费积累使用以及资产负债等方面的有机联系。
1收入使用账户的平衡项是储蓄。
储蓄的含义是指居民部门消费后的结余资金×理由:储蓄是指各机构部门没有花在最终消费货物与服务上的那部分可支配收入。
2政府对政策性亏损企业的补贴和政府拨付给科教文卫部门的经常性经费都属于经常转移×理由:经常转移包括收入税收支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以及其它经常转移三大类内容该题中政府对政策性亏损企业的补贴是作为负生产税处理而生产税不属于收入税范畴,因而它不是经常转移政府拨付给科教文卫部门的经常性经费在我国归为财政经常性拨款此项内容属于其它经常转移类3居民家庭投资股票获得的分红属于收入初次分配核算的范围√理由:收入初次分配和算得是直接与生产相关的要素收入流量主要包括劳动报酬生产税财产收入营业盈余等流量该题中的居民家庭投资股票获得的分红属于财产收入故属于是收入初次分配核算的范畴。
4居民购买住房和支付房屋租金均属于居民消费支出×理由:房屋租金的支付属于居民消费支出,而居民购买住房支出则属于投资。
5原始收入核算是收入初次分配核算的弟二步,该项核算反映了各机构部门增加值中各项生产要素收入的形象。
×理由:原始收入核算是收入形成核算的继续,它综合反映了各部门参与收入初次分配的结果,形成各部门的初次分配收入。
第五章1 原始森林和围海造田都属于生产资本×根据生产资本和非生产资本的定义和各自所包括的内容,原始森林属于自然资产而非生产资产;围海造田是生产活动的产出结果,是对自然资产的改善,属于生产资本2劳动者从企业获取货币工资和住户用存款购买债券都属于严格意义上的金融交易×严格意义上的金融交易,即交易的两个组成部分都是金融性的,都涉及现有金融资产所有权的转椅,金融资产或负债的产生和消失。
国民经济核算复习资料
《国民经济核算》期末复习提要考试题型:一、单项选择题(每个选项选对得1分,共20分)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三、判断题(下列各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每小题1分,共10分)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5分)五、计算题(第1、2题10分,第3题15分,共35分)复习要点:一、前三种题型国民经济核算的核算对象P3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整体国民经济核算的特点P31)以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按照一套符合国际惯例的概念、定义、分类和规则设计核算体系的框架;2)以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单位,对国民经济进行统一核算;3)引入工商企业会计的复式记账原理,使整个核算在数量上相互联系,形成一套逻辑严密、协调一致而完整的数据体系。
常住单位P13~14 如果一个单位在一国经济领土上拥有一定的活动场所(住宅、厂房或其他建筑物),从事一定规模的经济活动,并超过一定的时期(一般以一年为标准),则该单位在该国具有经济利益中心,是该国的一个常住单位。
机构单位和机构部门、基层单位和产业分类P15~17流量和存量P20中的和【23~28】生产概念和核算范围P33~37是在人类参与下为获得产出而进行的生产,2)应该由一个特定的机构单位负责或控制,3)为得到产出投入劳动、资本和其他货物服务;生产者的确认P39产出及其类别P40~42根据产品的使用性质,可分为(1)中间产品(intermediate product)——是指在一个生产过程生产出来然后又在另一个生产过程中被完全消耗掉或形态被改变的产品。
(2)最终产品(final product)——是指当期生产的被用于最终消费、积累和出口的产品。
根据产出在外在形态上的基本差异,可分为(1)货物——有形的产品,可以储存,可以运输。
(2)服务——无形的产品,是按具体要求生产的产出,不能脱离生产而单独交易。
中间产品P42生产者价格(1)生产者价格是指生产者向其产品购买者收取的价格。
国名经济核算复习资料
国名经济核算复习资料国名经济核算复习资料一、引言经济核算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工具,通过对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收入、支出、产出等进行统计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经济的运行状况和发展趋势。
本文将从国名经济核算的基本概念、核算方法、应用价值等方面进行论述。
二、国名经济核算的基本概念国名经济核算是指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进行全面、系统的统计和分析,以了解其经济总量、结构和增长速度等方面的情况。
它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收入、消费支出、投资支出、国际收支等指标。
三、国名经济核算的核算方法1. 支出法支出法是指通过统计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总消费支出、总投资支出和净出口支出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
其中,总消费支出包括个人消费支出和政府消费支出,总投资支出包括固定资本形成和存货变动,净出口支出是指出口减去进口。
2. 产出法产出法是指通过统计一个国家或地区各个产业部门的产出值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
按照产业划分,可以分为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
通过对各个产业的产出值进行累加,即可得到国内生产总值。
3. 收入法收入法是指通过统计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各种收入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
主要包括劳动者报酬、利润、利息和租金等。
通过对各种收入的累加,即可得到国内生产总值。
四、国名经济核算的应用价值1. 了解经济总量国名经济核算可以通过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来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量。
通过对比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可以对其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估。
2. 分析经济结构国名经济核算可以通过分析各个产业部门的产出值来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结构。
通过对比不同产业部门的产出值,可以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是否合理,是否存在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
3. 预测经济增长国名经济核算可以通过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来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
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国内生产总值,可以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趋势,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国民经济核算期末复习Word版
国民经济核算期末复习0906根据中央电大课程责任教师对本课程期末复习内容的安排,我们要求各位老师和学生按照我们的布置,作好期末复习迎考的准备。
内容如下:第一部分题型说明单项选择(15题×2分=30分)多项选择(5题×3分=15分)判断并说明理由(5题×5分=25分)计算题(2题,3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009年7月11日上午8:30-10:00复习的依据是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及考核说明。
具体的内容以教材为准。
要求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能够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并具有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据此,本课程的考试着重基本知识考查和应用能力考查两个方面,在各章的考核要求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帐户的编制、主要指标的计算方法及应用分析能力的内容按“了解、理解和掌握、综合应用”三个层次要求。
在期末复习时要注意从两个方面去掌握: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基本帐户的编制、指标的计算及分析。
第二部分具体要求一、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题型、难度、出题的样式看学习指导书。
二、判断并说明理由:题型、难度参看期末复习小册子、形成性考核作业册。
三、计算部分复习建议:1、复习本部分内容请参阅教材及学习指导书的相关部分;2、复习本部分内容的参考资料请看:IP课件:国民经济核算第五讲第一单元辅导国民经济核算第八讲第二单元辅导国民经济核算第十二讲第三单元辅导(一)国民经济核算第十三讲第三单元辅导(二)国民经济核算第十八讲第四单元辅导3、对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可结合平时作业相关题目来掌握:4、如果对本部分内容的学习有疑问或建议,请进入本课程论坛进行讨论。
具体内容可参考以下部分:1.已知某地区如下国民经济统计资料(单位:亿元):(1)农业总产值280亿元,其中农民自产自用粮食价值35亿元;中间投入62亿元。
(2)工业总产值960亿元,其中企业间重复计算价值为238亿元;中间投入340亿元。
国民经济核算 重点
第一章总论一.国民经济核算1、定义:是指按照一套既定概念方法对一个国民经济总体(通常指一个国家)所进行的系统定量描述。
2、CPI(消费价格指数)通过CPI看是否有通货膨胀。
1.2 国民经济核算的对象1.常住单位(又称居民)定义:指如果一个单位在一国经济领土上拥有一定的活动场所(住宅、厂房或者其他建筑物),从事一定规律的经济活动,并超过一定的时期(一般以一年为标准),则认为该单位在这个国家具有经济利益中心,是改过的一个常住单位。
2、国外定义:即不具备常住单位特征的单位。
注:(只有常住单位的活动才构成该国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国外活动不能纳入该国国民经济的范围)3.、机构单位(进行经济决策的基本单位)定义:指能够独立拥有资产,承担负债,从事经济活动并与其他单位进行经济交易的经济实体,注:这样的单位都能够编制出一套包括资产负债表在内的完整的账户,4、单位定义:可以是自然人,可以是由单个人组成的住户,也可以是按照法律程序设立的企业和政府行政、事业单位。
5、部门定义:是按照一定标志将参与国民经济的各种单位分成,这样的类就叫部门。
6、A.经济流量:反映一段时间内各种经济活动发生规模的总量B.经济存量:反映在特定时间点上经济资源拥有量的总量A与B的联系:两者是表现一时期国民经济总体状况的两类总量;就特定时间而言,经济流量是在期初经济存量基础上发生的,然后经济流量改变了经济存量,是指从期初状态变化为期末状态。
第二章国内生产总值2.1.5 生产核算中的价格选择及其构成价格:是市场经济体制为国民经济核算提供的最便利的加总工具1、生产者价格:生产者向其产品购买者收取的价格购买者价格:购买者为购买产品而支付的价格基本价格:不包括生产税,产品价格即是基本价格生产者价格:包括生产税,基本价格就演化为生产者价格2、中间投入:又称中间消耗: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非耐用性货物或服务的价值3、生产税净额:生产税与生产补贴的差额生产税:生产单位因从事生产销售等经营或以及在这些经营活动中购买,进口和使用货物或服务而向国家缴纳的税金。
国民经济核算期末复习整理(LATEX版)
反映消耗的结构情况,反映投入结构,且 0 ⩽ aij < 1,
aij < 1
4
行模型第一个重要变形 ((I − A)X = Y ): x11 + x12 + · · · + x1n + y1 = X1 a11 a12 x + x + ··· + x + y = X a21 a22 21 22 2n 2 2 =⇒ · · · · · · · · · an1 an2 xn1 + xn2 + · · · + xnn + yn = Xn A 列模型重要变形 ((I − Ac )X = N ): Ac 矩阵 (中间消耗系数矩阵)(对角矩阵): ∑ n a 0 i=1 i1 n ∑ 0 ai2 Ac = i=1 ··· ··· 0 0
总产出
C2
GDP N DP
C1
{
V M
⋄ 直接消耗:一种产品在生产中对第一种产品的第一轮消耗 ⋄ 间接消耗:一种产品在生产中对第一种产品第一轮以后的消耗 (可以有无限轮次) ⋄ 中间消耗:是生产单位在核算期内为获得总产出而转换或消耗的非耐用货物和服务的价 值 ⋄ 完全消耗:所有轮次的消耗 ⋄ 两种产品之间可以没有直接消耗而有间接消耗 1. 直接消耗系数 记 aij 为直接消耗系数,表示第 j 部门生产单位总产出所消耗的第 i 部门产品的数量: aij = xij Xj
1
流量与存量的关系; 期初结余 + 本期增加 − 本期减少 = 期末结余 期初存量 ± 本期流量 = 期末存量 • 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原则 ⋄ 交易时间的确定原则:权责发生制 ⋄ 交易价格的估价原则:现期市场价——以市场交易时发生的实际价估价 ⋄ 市场价: 生产者价格:出厂价,不含运输费 购买者价格:零售价,含运输费 • 国民经济核算的作用 ⋄ 用于监测经济活动 ⋄ 为宏观经济分析提供数据支持 ⋄ 为制定经济政策和决策提供帮助 ⋄ 为国际比较提供平台 • 生产核算范围 1. 所有货物的生产,包括市场化生产和非市场化生产,都在核算范围之内 2. 对于服务生产,除住户自由住房服务外,其他自己最终使用的服务生产不计入核算范围 3. 所有市场化的生产,无论货物还是服务 4. 为自己最终使用的货物生产 5. 其他非市场化生产 6. 核算不应排除非法生产和地下生产 • 国民生产统计的对象 社会产品——货物和服务 国民经济生产总量: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社会产品的合计数 • 国民生产的核算角度 社会产品可以分别从生产、分配、使用三个角度进行核算,三者核算的总量应该是一致的。 • 国民生产统计的基本原则 ⋄ 生产性原则 ⋄ 市场交易原则 ⋄ 主体性原则 ⋄ 三方一致原则 • 国民经济总产出核算 ⋄ 社会总产出的价值构成 C2 ——原材料、燃料等——劳动对象 C1 ——固定资产折旧——劳动手段 V ——劳动报酬 M ——纯收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第一节国民经济核算实践国民经济核算是一项应用性统计技术,它是由政府组织进行的重要统计工作。
是反映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和结果的数量特征,是人们了解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发现问题、分析规律,进行经济决策的重要信息资源。
国民经济核算的统计特性。
⑴ 是以企业、金融、政府单位以及各类学会、民间团体、事业组织等微观单位的会计核算数据为基础。
⑵是应用统计学的重要学科。
国民经济核算属于经济统计,统计技术才是国民经济核算知识体系的脊梁。
国民经济核算的发展。
1665年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弟对英国当时国民收入的估算工作。
英国经济学家R·斯通主要领导了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的研究和统计制度制定工作;美国经济学家S·库兹涅茨以美国全国经济研究所(NBER)为基础创立和发展了美国国民经济核算理论方法和实际统计工作。
1953年公布《国民核算表及补充表体系》(称旧SNA),1968年公布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简称新SNA,1993年联合国通过了关于SNA的修改方案。
此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实现了全球一体化。
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或称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英文缩写MPS)。
世界两大核算体系(即SNA和MPS)。
两者主要区别是生产理论不同、指标体系不同、统计反映方式也不同。
我国原来实行的是MPS,1984年底开始了建立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各项工作,1992年提出了试行方案,并确定在1992~1995年期间分两步实施,这标志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工作正式步入国际一体化的SNA体系行列。
第二节 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概念。
机构单位:是指有权拥有资产和承担负债,能够独立从事经济活动和与其他实体进行交易的经济实体。
有两类,一类是住户,另一类是法人单位。
从一国或地区的国民经济核算出发,机构可以区分为常住机构单位和非常住机构单位。
经济领土:指该国政府控制的领土、领海、领空和具有捕捞与海底开采管辖权的大陆架,还包括在国外的领土飞地,即驻外使馆和领馆用地,但不包括国外驻该国的使馆和领馆用地。
机构部门分类。
⑴ 非金融企业部门;⑵ 金融机构部门;⑶ 政府部门;⑷ 住户部门; ⑸ 为居民服务的非营利机构部门。
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仅将常住机构单位归类为:非金融企业、金融机构、政府和住户4个机构部门。
基层单位: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为了进行生产核算和投入产出分析确定的基本核算单位,在我国统计部门也称为产业活动单位。
特征:⑴ 具有一定生产场所;⑵ 能够获取有关生产活动的投入与产出资料;⑶ 具有自己的管理部门,负责日常生产活动。
一个产品的生产组织就确定为一个基层单位。
基层单位和机构单位之间是一种隶属关系,一个机构单位可以包含一个或多个完整的基层单位,而一个基层单位只从属于一个机构单位。
产业部门。
第一产业: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等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流通和服务业。
交易是市场经济活动的内容,也是国民经济核算的对象。
机构单位之间根据市场经济原则相互协议而进行的经济活动。
交易主要有五大类:⑴ 货物和服务交易;⑵ 分配交易;⑶ 金融交易;⑷ 内部交易;(例如农民自产自用的粮食等,企业自制生产设备等。
固定资本消耗也作为内容交易处理)⑸ 其他积累交易。
经济流量反映一定时期内所有经济活动和所发生事件的效果。
经济存量反映某一时点的资产和负债的状况。
价格:是货物或服务项目的单位价值表现。
主要价格形式有:要素价格(根据劳动报酬、固定资本消耗和营业盈余确定的价格形式)、基本价格(根据要素价格和产品税以外的生产税的构成因素确定的价格形式)、生产者价格(生产者生产单位产品的市场价格,包括要素价格和单位产出的生产税净额。
基本价格=要素价格+生产税)、购买者价格(购买者购买单位产品最终支付的市场价格)。
第三节国民经济核算设计体系理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运行的基本构成主要是从事市场活动的交易者、市场交易和市场价格,以及保持市场发育活力的等价交换原则和平等竞争机制。
数以万计的个别市场基本上可以归于三大类,即产品(含服务)市场、生产要素市场、金融市场。
市场经济活动是由交易者决定的。
最基本的交易者是以农行为单位的居民和以法人代表为单位的居民以外的机构单位。
第四节国民经济核算原则⑴ 市场原则⑵ 所有权原则⑶ 三等价原则。
指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生活、国民(原始或可支配)收入、国民(最终)支出之间的总量平衡关系的等价统计原则)、⑷ 核算统计原则。
首先是权责发生制。
在国民经济核算账户方法中,将这种记账原则称为四式记账。
还包括其现行价格的核算原则。
第五节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国民经济核算账户方法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根本方法。
⑴ 账户中所设科目均为统计指标;⑵ 根据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各个阶段分设账户并连为整体;⑶ 每个账户根据平衡关系设置平衡项;⑷ 账户及账户体系的主要作用是反映市场运行中的经济联系;⑸ 对双边交易实施四式记账核算。
第二章生产问题核算第二节生产核算基本理论生产核算是以国内生产总值为核心的。
车内生产总值是为了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生产活动和生产活动成果而设计的统计指标或经济变量。
英文缩写简称为GDP。
生产成果的价值测度包括两种,一个是以生产成果的全部价值测度,一般称为总产值或总产出。
另一种以生产成果的新增价值测度,一般称为增加值。
从生产活动和范围看,国内生产总值概念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全部生产单位所生产创造的增加值的全部或总量。
增加值核算1、机构单位⑴、生产法: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销售额+(期末-期初)+各项服务产出价值]-中间投入⑵、收入法: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生产补贴)+营业盈余2、产业部门⑴、生产法: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消耗⑵、分配法: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注意:国家机关、社会团体、非营利单位:总产出=经常性业务支出+固定资产折旧二、国内生产总值(GDP)核算⑴、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总产出-中间消耗⑵、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⑶、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居民+政府)+(固定资本+存货增加+贵重物品)+(出口-进口)注意:国内生产总值=Σ各产业增加值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本消耗中间投入率=中间投入÷总产出中间投入也称中间消耗,指机构单位一定时期(年度或季度)在生产货物和服务的过程中,消耗和使用的所有非固定资产的货物和服务的价值,一般按购买者价格核算。
总产出按生产者价格统计生产成果的全部价值。
按“工厂法”计算工业总产出的特点是:在工业企业内部不存在任何重复计算,但在不同工业企业之间存在重复计算。
按“产品法”计算农业总值的特点是:在一个生产单位内允许产品的重复计算。
国内生产总值账户单位:亿元使用来源总产出减:中间消耗一、总消费⒈居民消费⒉政府消费二、总投资⒈固定资本形成总额⒉库存增加⒊贵重物品净获得三、净出口⒈出口⒉减:进口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本折旧营业盈余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生产账户单位:亿元使用来源中间消耗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总产出生产支出总额生产总额第3章投入产出核算其核心内容和重要工具就是投入产出表。
按所采用的计量单位不同,分为实物型投入产出表和价值型投入产出表;按所考察的时间期限不同,分表态投入产出表和动态投入产出表。
第一节投入产出表的基本概念和数据所谓投入,是指在产品生产的过程中所必要的生产消费,它包括中间投入和最初投入两部分。
产出分中间产出和最终产出两大类,中间产出就是中间产品,最终产出就是最终产品。
投入产出表由四个象限构成。
第Ⅰ象限是投入产出表的核心,主要反映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技术经济联系。
横向看,它表明每个产业部门的产品提供给各个产业部门作为生产消耗使用的数量(中间投入+最初投入=总投入);从纵向看,它表明每个产品部门在生产过程中消耗各个产业部门的产品数量(中间使用+最终使用=总产出)。
第Ⅱ象限主要反映最终产品的规模和结构,包括消费、投资、出口的结构和最终产品的产业部门结构。
第Ⅲ象限主要反映各部门增加值分配或最初投放构成情况。
第Ⅳ象限主要反映再分配关系。
第2节消耗系数直接消耗系数:就是某产业部门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各种中间投入的数量。
a ij=x ij÷X jx ij表示j部门生产时所消耗的i产品数量,X j表示j部门的总产出,i→行(横向) j→列(纵向)第四章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第一节我国收入分配与使用的基本数据前一阶段称为收入初次分配,后一阶段称为收入再分配。
第二节收入初次分配核算收入形成账户单位:亿元使用来源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总营业盈余总增加值合计合计营业盈余=总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原始收入分配账户单位:亿元使用来源财产收入初次分配总收入总营业盈余财产收入劳动者报酬(住户部门)生产税净额(政府部门)合计合计初次分配收入=营业盈余+应收财产收入(来源)-应付财产收入(使用)财产收入:指资产所有者向其他机构单位提供资金、或将有形非生产资产供他们支配,作为回报,从中获得的收入。
有以下类别:⑴ 地租;⑵ 利息;⑶ 红利;⑷ 准法人企业收入的提款;⑸ 直接投资企业的留存盈余。
原始收入:指由于机构单位介入生产过程或拥有生产所需的资产而产生的收入。
国民总收入:各部门的初次分配总收入之和就等于国民总收入,初次分配净收入之和称为国民净收入。
国民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来自国外的原始收入-付给国外的原始收入第3节 收入再分配核算转移是交易的一种形式,是指一机构单位向另一机构单位提供货物、服务或资产等各种资源,而不从后者那里收取任何上述资源作为对等物回报之行为,因此,它是“单方面”的交易。
分为:经常转移和资本转移。
经常转移又称现期转移,包括除资本转移外的所有转移,其形式有收入税、社会保险付款、社会补助和其他经常转移。
数额一般较小。
经常转移分为三大类:⑴收入税主要是现期所得税、财产税;⑵社会保障缴款和社会福利;⑶其他经常转移,如:捐赠、赞助。
收入再分配账户单位:亿元使用来源经常转移支出现期所得税等社会缴款社会福利其他经常转移可支配总收入初次分配总收入经常转移收入现期所得税等社会缴款社会福利其他经常转移合计合计可支配收入=初次分配收入+获得经常转移收入(来源)-支出经常转移支出(使用)第4节收入使用核算最终消费: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对于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最终消费支出。
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
按照联合国文本的原理,企业部门和铭机构作为生产经营性单位没有消费的功能,不核算消费,其可支配收入全部转化为储蓄,只有住户部门、政府部门和居民服务的非营利机构才有最终消费,因此只有这三个部门才记录消费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