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八大家—KKR、凯雷、黑石、华平、橡树、3i、德州太平洋TPG、阿波罗

合集下载

国外股权投资基金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国外股权投资基金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国外股权投资基金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一、股权投资基金在国外的发展现状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全球分布上看,美国和欧洲集中了全球绝大多数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一半以上的资金来源和投资去向都在北美,欧洲约占l/4。

亚洲作为新兴的私募股权市场在90年代初才刚刚开始起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已成为亚洲最为活跃的潜力巨大的私募股权投资市场之一。

1、美国股权投资的发展美国是世界上私募股权投资起步最早、规模最大、发展最成熟的国家,了解私募股权投资大发展必然要先了解美国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起源于美国创业投资(亦称“风险投资”)。

1946年,世界上第一个私募股权投资公司——美国研究与发展公司(ARDC)成立,从此私募股权投资开始专业化和制度化。

美国法律的两个重要修改推动了专业私募股权投资在美国的发展和成长。

首先,1958美国国会通过了《小企业投资公司法案》,首次允许银行和银行控股公司投资于合格的小型企业,这些企业被称为“小型企业投资公司”(简称SBIC),同时鼓励投资高科技产业。

该法案通过后,一批投资于中小企业的投资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成立,总计成立了600多家,成为私募股权投资公司的前身。

第二个重大变化是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政府重新降低资产收益税率,美国大众、养老基金以及大学的捐款开始投资于私募基金。

1976年,华尔街著名投资银行贝尔斯登的三名投资银行家合伙成立了一家投资公司KKR,专门从事并购业务。

20世纪80年代,KKR等大型并购基金的出现使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内涵得到延伸,美国私募股权投资协会(NVCA)定义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投资范畴涵盖所有为企业提供长期股权资本的私募基金,包括天使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直接投资基金、收购基金、夹层债券基金、过桥基金等并已逐步扩展到公司上市后股权、不良债权和不动产。

同时,高收益债务融资(亦称为“垃圾债券”)的蓬勃发展,使私募基金开始大量利用杠杆收购,此时美国的私募股权投资业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全世界50大PE投资公司

全世界50大PE投资公司

全球50大PE投资公司以下的排名,是2011年全球最大PE公司的排名,这个排名是Private Equity International所收集的,揭示了自2006年起,全球最大的50家PE直接投资组织已经投资了多达US$325 billion的资金。

上一个同样的排名是在2007年完成的。

1/TPG资本美国德太投资集团是全球最大的私人股本投资公司之一,所管理的承诺股本总计超过450亿美元。

德太投资在全球不同地区均设有分支机构。

其投资组合中拥有50多家公司,合计雇佣员工总数超过58万人,合计年收入达650亿美元。

德太投资重视在东亚尤其是中国的投资机会,是最富经验和最为成熟的亚太地区私人股本投资公司之一。

德太投资在亚洲以新桥名义运作。

新桥投资是德太投资的子公司,1994年由德太投资和布兰投资公司发起设立的。

德太投资在广东的第一个投资项目是2004年美国新桥投资收购深圳发展银行。

新桥投资有着丰富的金融业投资经验,被业界称为银行收购专家。

深圳发展银行是中国第一家上市银行,此项投资也是国际私募股权基金第一次收购一家中国银行的控股股权,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自投资以来,德太投资为深圳发展银行引入了世界最佳做法的管理模式,帮助其公司在保持贷款数量年均22%增长的同时,成功地将不良贷款比例从2004年时的11.4%降至2007年6月的7%,净资产收益率也从2004年时的7.5%提高到2007年前6个月的31.4%。

除深圳发展银行外,德太投资在广东还对联想集团、广汇汽车服务股份公司、深圳莱斯达集团等进行了战略投资。

TPG成立于1992年,在全球管理着逾480亿美元的资产。

TPG自1994年开始在中国投资,至今已成功投资了中国国际金融公司、李宁有限公司、深圳发展银行、达芙妮等行业龙头企业。

TPG 发展中国投资项目TPG将成立40-50亿美元亚洲投资基金(来源:路透)全球私募基金公司TPG Capital准备在10月中旬成立一个40-50亿美元的基金,该基金将主要投资于亚洲地区。

中国PE发展历程

中国PE发展历程

中国PE发展历程来源:诺亚财富电子商务部时间:2010年10月18日【字体:大中小】我国PE 融资市场的发展最初是以政府为导向的。

1986 年国家科委和财政部联合几家股东共同投资设立了中国创业风险投资公司,成为我国大陆第一家专营风险投资的股份制公司,创立之初的目的是扶植各地高科技企业的发展。

1991年熊晓鸽以IDG(International Digital Group)董事长亚洲业务开发助理的身份回国,当时与其一同来考察的还有一些大牌的外资VC,但他们都劝熊晓鸽不要投资,因为彼时中国甚至找不到懂基金管理的人。

此后陆续有基金包括黑石(BlackStone)都曾到中国探路,但大部分都采取观望的态度,理由是“中国的相关环境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

1992年IDG在波士顿组建太平洋中国基金,被评为“业界第一傻”。

外资VC进驻中国的第一梯队,IDG是领头羊,随后华登国际、汉鼎亚太、中国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美商中经合等也进入中国。

从1992年到1997年,外资VC犹如在“黑暗的隧道中摸索前进”,鲜有动作。

IDG 在最初五年中投资的企业非常少,投资金额也很小,“10-30万美元的单子都做”。

此后才由其熟悉的媒体行业转向IT领域,包括金蝶、搜狐等。

这是早期进入中国的外资基金共同的轨迹。

从1995年到2004年是外资PE进中国的初步,其中以VC为主。

1995年中国政府通过了《设立境外中国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办法》,鼓励国外风险投资公司来华投资。

趁着IT热转移的大潮,大批外资VC纷纷来中国赶潮。

1999年国际金融公司(IFC)入股上海银行可认为初步具备了PE特点,不过业界大多认为,中国大陆第一起典型的PE案例,是2004年6月美国著名的新桥资本(NewbridgeCapital),以12.53亿元人民币,从深圳市政府手中收购深圳发展银行的17.89%的控股股权,这也是国际并购基金在中国的第一起重大案例,同时也借此产生了第一家被国际并购基金控制的中国商业银行。

一分钟带你读懂四大、咨询、投行、PE行业

一分钟带你读懂四大、咨询、投行、PE行业

一分钟带你读懂四大、咨询、投行、PE行业PART 1: 四大拿我较为熟悉的PWC举例来说,它下面有不同的部门,比如audit,tax, advisory等。

各个部门下面还分组,比如audit下面有5个组,客户所处的行业各不相同。

advisory分不同的function,比如Performance Imporvement(PI),这个类似financial consulting;Technical Services(TS),主要是帮PE或者其他的客户做financialDD的;strategy group,做商业咨询服务的,但是很小,人不多,毕竟不是corebuz。

四大的发展路径基本是一致的:2年associate,3年Sr.asso;过了CPA的并且表现不是太差的话入职五年后就可以升manager了。

mgr上面是sr.mgr,然后就是par了。

从mgr到sr.mgr到par没有固定的期限,但是一般来说能在四大坚持下来个10年左右也都能成par 了。

四大的薪水:网上那个很经典的说每年加薪30%的那个帖子已经不适用现在了。

现在第一年到第二年的加薪有个300-500已经不错了。

第二年到第三年(也就是升srasso)的时候,有三档薪水,最高的大概是9K,号称top pay,一个组里面大概也就几个人能拿到top pay,最低的一档大概7K多点,具体不清楚,雁渡寒潭BBS上可以问问或者找一下。

OT要看项目,有的项目可以每天cha2个小时的OT,有的就一点都没有。

关于性价比的问题:毫无疑问,降薪并且没有OT的四大的性价比之低已经可以和民工相比较了。

这也算是一个中国特色吧。

在国外,作为 professional services provider,四大的薪水还是蛮高的。

有的小朋友是抱着快速成长的决心去的,但是我可以说的是,你在四大的成长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快速吗?我不好说,但是我个人觉得一般般。

当然,我不是财务出身的,这种话不好乱说,但是第一年的小朋友做什么,第二年的做什么,sr做什么已经模式化了,你不要期望一口能吃成个胖子。

全球著名私人股权基金及投资案例

全球著名私人股权基金及投资案例

第六章全球著名私人股权基金及投资案例第一节国际著名私人股权基金及投资案例当前国际上的私人股权投资机构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著名投资银行或国际机构下属的私人股权投资基金,如高盛公司(Goldman Sachs & Co.)、花旗集团(Citigroup)、国际金融公司(International Finance Corporation)的下属私人股权投资机构等;另一类则是专业私人股权投资基金,如凯雷集团(The Carlyle Group)、淡马锡(Temasek)、KKR(Kohlberg Kravis Roberts)、黑石集团(Blackstone Group)等。

以下将选取几个知名机构进行扼要介绍。

一、隶属于投资银行和国际机构的私人股权投资基金CCMP亚洲投资基金(CCMP Capital Asia)创建于1999年,公司前身是摩根大通亚洲投资基金(J.P. Morgan Partners Asia),即摩根大通集团的私人股权投资部门。

2005年,该基金从摩根大通集团中独立出来,并更名为CCMP亚洲投资基金。

CCMP 亚洲投资基金主要在五大区域进行投资:大中华地区、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和新加坡,投资对象多为大中型消费行业、工业品制造行业和服务行业中的扩张型企业,同时也投资于并购市场。

该基金的投资战略是选择能产生良好现金流的业务模式、具有较高进入门槛或能够提供差异化技术或产品的领先企业,通过提高企业经营效率来创造企业价值并获得投资回报。

目前,其管理的基金规模已达27亿美元,主要投资人包括摩根大通集团旗下的全球基金、美欧著名养老基金、保险公司和亚洲富有家族的资金等。

CCMP已完成的投资涉及汽车、科技、环保、消费品、零售和服务业等多个行业,投资的企业包括:海太糖果公司(韩国)、空调国际(澳大利亚)、新西兰黄页公司、Vertaine控股有限公司(印度尼西亚)、Sensatan科技、武汉凯迪电力环保公司(中国)等。

美国和中国十大风险投资公司排名

美国和中国十大风险投资公司排名

美国和国内十大风险投资公司排名美国十大风险投资公司排名排行榜中国境内著名风险投资公司排行榜1.IDG技术创业投资基金(最早引入中国的VC,也是迄今国内投资案例最多的VC,成功投资过腾讯,搜狐等公司)投资领域:软件产业电信通讯信息电子半导体芯片 IT服务网络设施生物科技保健养生2.软银中国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日本孙正义资本,投资过阿里巴巴,盛大等公司)软银赛富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是一家总部设在香港主导亚洲区域投资的企业,在中国、印度和韩国有分支机构。

软银赛富投资顾问有限公司目前已参与投资近20亿美元。

软银赛富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投资领域横跨几个高成长性部门,涵盖消费品&服务、技术、媒介、电信、金融服务、医疗保健、旅行和旅游业,和制造业。

软银赛富投资顾问有限公司致力服务于中国、印度、韩国、香港和台湾等地区。

投资团队集中在香港、中国(北京、上海、天津),印度(海得拉巴,新德里),和韩国(首尔)。

软银赛富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形成了的投资团队拥有丰富的投资经验。

并为其与合作企业建立的牢固伙伴关系而感到自豪。

投资领域: IT服务软件产业半导体芯片电信通讯硬件产业网络产业3.凯雷投资集团(美国著名PE,投资太平洋保险集团,徐工集团)投资领域: IT服务软件产业电信通讯网络产业信息电子半导体芯片4.红杉资本中国基金(美国著名互联网投资机构,投资过甲骨文,思科等公司)/红杉资本,红杉资本创始于1972年,共有18只基金,超过40亿美元总资本,总共投资超过500家公司,200多家成功上市,100多个通过兼并收购成功退出的案例。

5.高盛亚洲(著名券商,引领世界IPO潮流,投资双汇集团等)6.摩根士丹利(世界著名财团,投资蒙牛等)7.美国华平投资集团(投资哈药集团,国美电器等公司)/8.鼎晖资本(投资过南孚电池,蒙牛等企业)9.联想投资有限公司(国内著名资本)投资领域:软件产业 IT服务半导体芯片网络设施网络产业电信通讯10.浙江浙商创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民企)/投资领域:关注(但不限于)电子信息、环保、医药化工、新能源、文化教育、生物科技、新媒体等行业及传统行业产生重大变革的优秀中小型企业。

pe成功案例

pe成功案例

pe成功案例PE成功案例。

私募股权投资(Private Equity,PE)是指利用股权投资基金,通过直接投资或者收购上市公司的方式,对非上市公司进行股权投资,以获取投资回报的一种投资方式。

PE投资成功案例是指通过PE投资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投资回报和业绩表现的案例。

下面将介绍几个PE成功案例,以供参考。

首先,2005年,KKR(科尔伯格•克拉维斯•罗伯茨)私募股权投资公司收购了美国连锁药妆店沃尔格林公司。

在KKR的帮助下,沃尔格林公司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重组,包括调整产品结构、优化供应链、提升管理效率等。

通过PE投资公司的支持和帮助,沃尔格林公司逐渐实现了业绩的提升和市场地位的稳固,成为了全球最大的连锁药妆店之一。

其次,2010年,TPG(德州太平洋集团)私募股权投资公司与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合作,收购了美国航空公司达美航空。

在TPG和GIC的共同努力下,达美航空进行了企业重组和管理优化,通过降低成本、提升服务质量等一系列措施,使得达美航空逐渐摆脱了困境,实现了盈利。

这个案例充分展示了PE投资公司在企业重组和管理优化方面的专业能力和成功经验。

最后,2015年,Carlyle Group(凯雷集团)私募股权投资公司成功收购了中国高端制造企业普立特。

随后,凯雷集团对普立特进行了战略调整和市场扩张,使得普立特在国际市场上迅速崭露头角,成为了全球领先的高端制造企业之一。

这个案例充分展示了PE投资公司在帮助企业实现国际化发展和市场扩张方面的成功经验和能力。

通过以上几个PE成功案例的介绍,可以看出,PE投资公司通过提供资金支持、战略指导、管理优化等方面的专业能力,成功帮助了很多企业实现了业绩的提升和市场地位的稳固,取得了较好的投资回报。

同时,这也为其他企业和投资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够在未来的PE投资活动中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中国私募实力排行

中国私募实力排行

中国私募实力排行来自投资中国中国私募行业的7大派系与KKR、黑石等并购基金大佬在美国市场风生水起不同,中国的并购基金才刚刚起步。

2003年弘毅投资算是中国并购基金的开先河者,如今,伴随券商系并购基金浮出水面,中国并购基金江湖日渐形成。

本土国际化并购基金代表:弘毅投资、鼎晖基金、中信资本、建银国际等走在国内前沿的弘毅投资的手法似乎更接近国际资本市场的风格。

国外一些知名巨头如KKR、TPG都是长期投资,具有产业投资的战略思维,采用完全控股方式,在并购之前就已经考虑如何整合提升企业价值及退出方式,PE管理团队一起进场。

“先收购,再重组,后上市,胜利退出”,中国玻璃一役,弘毅投资演绎得相当成功,让初出茅庐的弘毅投资一举成名。

从2003年介入中国玻璃,至2004年年底完成核心资产收购,弘毅投资共计花费6000多万元。

至2005年6月中国玻璃上市,弘毅所持资产市值超过5亿港元。

2007年10月,弘毅出售20%中国玻璃股权,获得1.68亿元股权转让收入。

2011年5月,弘毅投资支持武汉钢铁集团在马达加斯加投资大型铁矿项目,成为本土PE机构联合国内企业出境投资并购的又一典型案例。

此前的2008年,弘毅投资与中联重科、高盛和曼达林基金收购意大利工程机械制造商CIFA 全部股权,耗资2.71亿欧元,中联重科占股60%,曼达林、高盛和弘毅占股40%,该案例至今仍让弘毅投资总裁赵令欢得意。

2011年9月,弘毅投资在上海设立跨境投资基金管理平台。

2012年,弘毅投资成立跨境收购项目团队,专职负责海外并购项目。

截至目前,除了CIFA,弘毅投资还成功投资了日本东海观光株式会社等海外企业,还在医疗产业方面取得了在新加坡上市的美国柏盛国际控股权。

但也有人认为,弘毅、鼎晖等之所以做得好,是因为其有外资或者国资背景,能拿到很多国有企业的并购项目,像一些国企改制等。

同样垂涎国企改制的中信资本,亦有“红色”血统和强大的集团支持。

在其已投资项目中,国企项目占了2/3,国企改制也是投资重点。

私募基金代销新规定有哪些

私募基金代销新规定有哪些

私募基⾦代销新规定有哪些私募基⾦的发展在我们国家是⼀种很成熟的经济发展模式,我们应该积极的发展私募基⾦,当然私募基⾦是可以进⾏代销的。

但是私募基⾦代销是有相关的规定,只有遵循相关的规定才能顺利进⾏代销。

那么私募基⾦代销新规定有哪些?下⾯就让店铺⼩编为⼤家详细的讲解吧。

私募基⾦代销规定有哪些私募基⾦的销售主体有着⼗分严格的限制,当前主要有两类:⼀类是在基⾦业协会进⾏备案的私募管理⼈;另⼀类则是需要在证监会注册并取得基⾦销售业务资格,同时也是中国基⾦业协会会员的机构。

因此对于能够从事私募基⾦代销的主题⽽⾔,它们必须符合第⼆类主体资格,才能从事私募基⾦销售的相关⼯作。

如何有效开展私募基⾦销售随着私募⾏业监管的逐步完善,私募基⾦销售的限制越来越多,尤其对第三⽅销售平台,在私募产品的公开宣称过程中,极易触碰警戒线。

但随着私募同质化产品越来越多,如何更⼴泛的让合格投资者知晓,同时⼜不触碰警戒线,则充满技巧。

本⽂针对如何有效开展私募基⾦销售给出了⼏点建议:公开宣称易”踩线“,宣传推⼴需谨慎。

根据证监会发布的私募基⾦的宣传推介标准,私募基⾦管理⼈、私募基⾦销售机构在私募基⾦销售过程中不得通过报刊、电台、电视及互联⽹等公众传播媒体,也不得借助讲座、报告会、分析会及布告、传单、⼿机短信、微信、博客、电⼦邮件等⽅式,向不特定对象开展宣传推介。

对于私募基⾦销售第三⽅平台⽽⾔,意味着任何在其⽹站上针对私募基⾦产品的公开宣称形式都有极⼤可能被认定为”踩线“。

不过许多私募也选取折中路线,选择将微信、微博等新兴互联⽹营销⼿段打造成⼩圈⼦,从⽽进⾏⼩范围宣传,开展私募基⾦销售,打了监管的擦边球。

毕竟它们与⽹站上的⼴告⾯向公众还是有很⼤区别的,监管上也难论断。

私募基⾦销售⼤多曲线完成。

虽然私募⾏业⼀直也对监管趋严有了共识,但私募基⾦销售层⾯也⼀直未能找出有效的办法应对。

如何在监管的范围内让更多的投资者了解私募产品⼀直也是各⼤私募机构努⼒的⽅向。

PE派系分析

PE派系分析

PE派系分析(金融)来源:OSU商科帮的日志PE各派自有不同的偏好与路数,但共同的投资战场是:成长性民营企业PE也在江湖,PE自有门派。

他们的融资背景就是师承来历,投资技巧如同独门秘技,而竞争项目无异比武争雄。

根据资源禀赋、发展路径的不同,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气质风格的差异,我们把国内PE 粗略分成六大派:外资PE、有外资背景但由本土团队操作的基金、民营PE、政府背景的产业引导基金、具备特殊行业资源的PE、券商直投业务。

外资PE是西域剑客,他们最早引入了PE的概念,也是他们最早为PE戴上光环。

在国内缺乏退出渠道时,外资PE有助于架起国内企业与海外资本市场的桥梁,凯雷入股太保甚至高盛、RBS、美国银行、新加坡淡马锡对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前的战略投资,都可以看成是外资PE缔造的成功案例。

但随着国内A股市场进入全流通、中小板和创业板相继推出,外资PE 连通境外资本市场的作用被弱化,人民币基金崛起后外资PE更是一时失语,相反,他们对国内市场缺乏了解的弱点开始凸显,外资PE面临着重新适应中国市场环境改变的挑战。

有外资背景但实际由本土团队独立运作的PE可以看成对外资PE的一种修正,全球募集、海外上市的能力他们同样具备,但运营团队却明显多了对本土市场的把握。

鼎晖是其中最成功的代表,初期鼎晖尚需与国际投行联手,主要承担项目发现的职责,但随着国内退出渠道的形成,以及自身品牌的建立,鼎晖已经完全有能力独立运作。

近几年民营企业经营环境恶化,加上自身资金积累,“民营企业PE化”成为一种明显的趋势,但涌入PE行业的民营企业既缺乏股票和房地产之外的投资经验,又对国际通行的PE管理架构理解不足,未来将面对市场的筛选。

而联想系的弘毅却是反例,弘毅专注于国企的并购和改制,在这方面已经形成了差异化的竞争能力,民营PE如果想在市场中幸存,弘毅是现成的榜样。

各种具有政府背景的产业引导基金是PE新军,但其基因中天然地存在政策性和市场性的矛盾。

我选的18位最伟大的投资家

我选的18位最伟大的投资家

Jesse Livermore的相关著作
1、《Reminiscences of a Stock Operator》,1923年首次出版,作者 Edwin Lefevre。中译本已经有三个,海南出版社(1999年)、上海财经大学出 版社(2006年)均取名为《股票作手回忆录》,地震出版社(2007年)取名为 《股票大作手回忆录》。 2、《How to Trade in Stocks》,作者Jesse Livermore(1940年3月出 版)。中译本名为《股票大作手操盘术》,丁圣元翻译,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年。 3、《How to Trade in Stocks》,原著Jesse Livermore(1940年3月出 版),Richard Smitten补编(2001年出版)。中译本名为《世界上最伟大的交 易商:股市作手杰西•利弗莫尔操盘秘诀》,地震出版社(2007年)。 4、《Jesse Livermore:Speculator-King》,Paul Sarnoff(1967年 /1985年)。 5、《Trade Like Jesse Livermore》,Richard Smitten(2004年)。
----世界上最伟大的交易者
Livermore在15岁的时候开始股票交易,堪称世界上最伟大的交易者。他 在美国股票市场上四起四落,惊心动魄的战史,以及他表现出来的惊人意志力 和智慧,至今仍令人们十分敬佩。
《Lessons from the Greatest Stock Traders of All Time, John Boik, McGraw-Hill, 2004》(中译本名为《至高无上:来自最伟大证券交易者的经 验》),Livermore被列为5位最伟大证券交易者之一。
(4)坚决执行止损规则。Livermore把自己的首次损失控制在 10%以内。Livermore说,确保投机事业持续下去的惟一抉择是, 小心守护自己的资本帐户,决不允许亏损大到足以威胁未来操作 的程度,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5)坚决执行向上的金字塔买入原则。请记住,股票永远不会 太高,高到让你不能开始买进,也不会低到不能开始卖出。但是 在第一笔交易后,除非第一笔出现利润,否则别做第二笔。 Livermore说,如果你的头笔交易已经处于亏损状态,就绝不要 继续跟时,绝不要摊低亏损的头寸。一定要把这个想法深深地刻 在你的脑子里。只有当股价不断上涨的情况下,才继续购买更多 的股份。如果是向下放空,只有股价符合预计向下走时,才一路 加码。Livermore喜欢做空那些价格创新低的股票。 (6)避免购买那些低价的股票。大笔的利润是在大的价格起伏 中获得的,它通常不会来自那些低价的股票。

中国PE梦想者

中国PE梦想者

中国PE梦想者2006年07月25日 10:19 《中国企业家》杂志私人股权投资(PE)正在成为中国这一代企业家们的新舞台,他们能在中国创造第一流的PE品牌吗?他们的变化将给中国的产业经济和金融服务市场带来怎样的冲击?他们中间是否隐藏着中国未来的投资领袖?不用等太久,PE(私募股权投资,Private Equity 的简称)将和CEO、dot-com、VC一样成为中国商人们最熟悉的英文缩写。

原因很简单,“野蛮人”(PE因敌意收购被称为“门口的野蛮人”)随时可能出现在你我的身边。

KKR、凯雷、黑石、TPG德州太平洋、高盛资本、摩根士丹利资本等等这些书写了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商业史上最惊心动魄的Deal Maker(产权交易商),如今在全球范围内卷土重来。

而中国,是他们的最新目标。

新桥入主深发展、凯雷收购徐工及太平洋保险、高盛拿下双汇、华平控股哈药、TPG和麦格理角力电盈收购战等案例,已经展现了PE高手们所专长的人与资本的游戏。

如同他们在美国一样,今天他们在中国的每一次行动同样也引起了绵延不决的争论,他们的真实目的被媒体和监管机构戴着放大镜来审视。

毫无疑问,这股潮流已是大势所趋。

创业投资与私募股权咨询顾问清科集团披露的信息显示,仅仅2006年上半年,就有17支针对亚洲(投资地域含中国在内)的私募基金成功募集46.31亿美元。

与此同时,私募基金在中国大陆地区共计31个投资案例,整体投资规模高达55.59亿美元。

尽管国家统计局目前还没有公布2006年上半年GDP相关数据,据清科研究中心测算,私募股权投资约占中国GDP 份额的0.50%,但这与西方国家4%-5%的比例仍相去甚远,这表明中国私募股权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更有意味的是,一个人群已经浮出水面——越来越多的中国创业家、职业经理人、投资银行家投身PE行业,他们的榜样是加盟凯雷的郭士纳,进入Dublier &Rice的杰克〃韦尔奇。

尽管后两者已经从管理一线退休,而中国的商业精英们还处在事业的高峰期。

私募基金与公募基金

私募基金与公募基金

公募基金(Public Offering of Fund)公募基金是受政府主管部门监管的,向不特定投资者公开发行受益凭证的证券投资基金,这些基金在法律的严格监管下,有着信息披露。

利润分配,运行限制等行业规范。

例如目前国内证券市场上的封闭式基金属于公募基金。

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各有千秋,它们的健康发展对金融市场的发展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然而目前得到法律认可的只有公募基金,市场的需要远远得不到满足。

公募发行有利之处:(1)以众多投资者为发行对象;(2)筹集潜力大;(3)投资者范围大(不特定对象的投资者);(4)可申请在交易所上市(如封闭式);(5)信息披露公开透明。

公募基金与私募基金如果将私募基金与公募基金作个对比的话,公募基金的合理之处,私募基金基本上都具备,而公募基金的缺陷,私募基金往往还能克服。

公募基金的特点是四权分立、信息透明、风险分担,但实际上这些优点是打折扣的。

基金持有人参加基金大会成本很高,基金发起人实际上控制了基金大会和基金经理等相关人员的任命,这使公募基金的四权分立实际上只有三权分立。

公募基金的信息披露是半个月公布一次投资组合,信息是滞后的,而私募基金的出资人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到基金运作情况。

对于风险,公募基金发起人实际上分担得很少,而私募基金呢,保底合约下的风险完全由管理人承担,分成合约及保底加分成合约下的风险,管理人也是与出资人一起分担的。

目前的公募基金是最透明、最规范的基金。

公募基金对基金管理公司的资格有严格的规定,对基金资产的托管人也有严格的规定,基金托管人在中国实际上就是银行,因为它的注册资本必须达到80亿元。

封闭式公募基金每周还要公布一次资产净值,每季度还要公布投资组合。

公募基金因为在光天化日之下,所以还要受到监管部门的严格监管。

所以,一般公募基金的资产安全性在一般人看来更安全,也容易接受。

规模的问题,私募基金比较小,公募基金比较大。

公募基金是透明的,业绩每周每个月都会公布,私募基金没有公开审计和披露,所以一般人很难知道。

全球最杰出的20位PE投资人

全球最杰出的20位PE投资人

全球最杰出的20位PE投资人1.约瑟夫·兰迪(Joseph Landy)约瑟夫·兰迪(Joseph Landy)华平投资公司(Warburg Pincus)。

出生于巴尔的摩的他在1985年加盟华平,1990年代在科技行业崭露头角。

在2002年和查尔斯·凯耶(Charles R. Kaye)一起被任命为公司联席总裁,自那以来,一直引导公司的投资业绩位居行业中的前四分之一。

在2007年股价处于顶部时以45亿美元收购博士伦(Bausch & Lomb),今年以87亿美元售出。

别问他有关华平于2008年向抵押贷款-债券保险商MBIA投资的问题。

2.查尔斯·凯耶(Charles R. Kaye)查尔斯·凯耶(Charles R. Kaye)华平投资公司(Warburg Pincus)。

凯耶从得克萨斯大学毕业后,便进入华平。

在1990年代建立了公司亚洲业务。

于2002年和约瑟夫·兰迪(Joseph Landy)一起被任命为联席总裁。

曾任亚洲协会主席。

3.亨利·克拉维斯(Henry Kravis)亨利·克拉维斯(Henry Kravis)KKR公司(Kohlberg Kravis Roberts)联合创始人,在1976年与表弟乔治·罗伯茨(George Roberts)及贝尔斯登的良师益友杰罗姆?科尔博格(Jerome Kohlberg)一起,共同创建了这家形成期私募股权投资公司(formative private equity,意指在企业成立的早期进行私募股权投资——译注)。

2010年,KKR公司上市,他目前仍然持有公司价值17亿美元的股份,并且积极参与投资管理。

最近在对音乐版权管理公司BMG和折扣零售商Dollar General 的投资交易上获得了成功,但所投资的得州电力公司Energy Future Holdings却处于垂死挣扎的境况之中,从而对该公司成功交易的业绩有所抵消。

pe经典案例

pe经典案例

pe经典案例PE经典案例。

在私募股权投资(Private Equity, PE)领域,经典案例的研究和分析对于理解行业发展趋势、投资策略以及成功案例的启示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几个PE领域的经典案例,以期为相关从业者和学习者提供一些借鉴和启发。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经典的PE投资案例,2007年凯雷集团(KKR)和银湖资本(Silver Lake)联手收购戴尔公司(Dell Inc.)的案例。

在这起交易中,KKR和银湖资本以每股24.4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戴尔公司,总交易金额达到了240亿美元。

这起交易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大的私有化交易之一,也是PE行业的一个经典案例。

通过这起交易,我们可以看到PE投资者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通过资本运作和管理改革,帮助被投资公司实现了业绩的提升和价值的释放。

另一个经典案例是2006年TPG和凯雷集团(KKR)收购了德国化工巨头拜耳(Bayer)旗下的化学业务。

这起交易被认为是PE行业的一个成功案例,也是德国有史以来最大的私有化交易之一。

通过这起交易,我们可以看到PE投资者如何通过资本运作和战略重组,帮助被投资公司实现了业绩的提升和市场地位的巩固。

同时,这起交易也展现了PE投资者对于跨国并购交易的能力和经验。

最后,我们再来看一个经典的PE退出案例,2007年凯雷集团(KKR)和泰晤士河水务公司(Thames Water)的交易。

在这起交易中,KKR以收购价80亿英镑的价格收购了泰晤士河水务公司。

这起交易被认为是PE行业的一个成功退出案例,也是英国有史以来最大的私有化交易之一。

通过这起交易,我们可以看到PE投资者如何通过资本运作和战略重组,帮助被投资公司实现了业绩的提升和价值的释放,最终成功退出投资。

综上所述,PE领域的经典案例不仅是行业发展的见证,也是成功经验的总结和启示。

通过对这些经典案例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PE投资的本质和特点,提炼出成功的投资策略和方法,为行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发。

资本之王中文版故事概要

资本之王中文版故事概要

资本之王:全球私募之王黑石集团成长史本书展现了世界最著名的私募公司黑石集团创始人之一史蒂夫•施瓦茨曼的人生经历,以及他与黑石的浮浮沉沉,介绍了这些事件背后千丝万缕的影响因素,我们可以从中看到黑石,乃至整个PE行业在不同环境下的发展轨迹。

凯里和莫里斯是两位资深的私募股权记者,他们在书中描述了黑石集团所参与过的每一笔交易,时间可以追溯到公司共同创始人——雷曼元老彼得•彼得森和施瓦茨曼挨家挨户上门筹资的1985年。

本书不仅仅是个人传记,它还为读者对私募股权业进行一番全面彻底的检视,作者在书中奉上的是一堂百科全书式的收购案例大课。

1 第一部分‚他的派对比他的生意更吸引眼球‛。

施瓦茨曼耗资300万美元的奢华生日派对,其实是一场自我加冕的庆典,昭示着镀金年代新国王的诞生。

镀金年代市场火热,巨额财富充斥着整个华尔街,私募股权领域更是财源滚滚,而施瓦茨曼正是华尔街私募股权领域的领头军——黑石集团的CEO。

第1节:译者序(1)译者序黑石,全球PE行业的一个象征巴曙松研究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当前中国金融市场上PE投资的火爆程度,经常被夸张地形容为‚全民PE时代‛,据说金融界人士见面,几句寒暄之后,不谈谈PE是OUT了;又据说在北京金融街或者国贸附近的餐厅中,服务员因为听得太多、耳熟能详的缘故,也都大致知道GP、LP、PB、PE等概念。

在这些场合,我常常在想,不断涌入PE市场的人们,他们最为需要什么样的阅读呢?我想,找这个行业里面的标志性的公司,从这个行业的起步,到这个行业的起起落落,一直到现在,还在这个行业呼风唤雨,让同行羡慕嫉妒恨的公司,分析这个公司的成长轨迹与风风雨雨,对于直接或者间接参与PE事业的人们来说,无疑是很好到读本。

系统介绍美国最大的上市投资管理公司黑石的《资本之王》,于是就成为我们的首选。

黑石在中国金融界被广泛知悉,应当是其2007年6月22日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之前,引入中国的主权财富基金――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斥资30亿美元,购入黑石集团约10%的股份。

著名PE机构简介

著名PE机构简介

国内外着名PE机构简介(1)IDG资本IDG资本简介:✧IDG资本的投资领域涉及中国经济发展的各个行业,主要包括:1、消费产品及服务:包括消费品牌、连锁零售及服务、医疗健康服务、教育培训、金融服务、电子商务(互联网、电视购物及邮购)、行业专业服务等;2、媒体与应用:互联网及无线应用、动漫及游戏、广告及传媒、出版及数字电视等;3、技术服务与资源:基础及增值电信服务、半导体技术、软件、文化及旅游服务、自然资源、传统能源等;4、环保与新能源:可替代和可再生能源,新材料,垃圾、废水和废气处理等;✧投资企业类型1、业内领先2、产品或商业模式有创新3、较高成长潜力及稳定的盈利能力4、拥有优秀的管理团队5、诚信为本,富有社会责任感✧增值服务通过十几年对200多家公司的投资,IDG资本的专业管理团队在所关注的领域积累了丰富的投资经验和资源,建立起了广泛和坚实的人脉网络,带给企业的不仅是资金,还有重要的增值服务:1、为企业新市场开拓及销售网络扩张、品牌建设提供国内、国际行业资源和帮助;2、为企业发展计划、组织架构、财务管理等整体管理提升提供战略指导;3、帮助引荐高级管理人才及信息;4、在企业融资、合并、收购、重组、上市的过程中提供专业咨询和帮助;✧IDG优势1、成立时间早、投资经验丰富,特别是媒体互联网:自1992年开始,作为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投资机构之一,IDG资本已投资包括百度、搜狐、腾讯、搜房、携程、汉庭、如家、金蝶、物美、康辉、九安等200家优秀企业,并已有超过60家企业在美国、中国香港、中国A股证券市场上市,或通过M&A成功退出。

2、IDG资本的投资管理团队合作稳定、专业全面,具有互补的国内外教育及行业背景,丰富的企业管理、投资运作和资本市场经验,七位资深合伙人的合作时间超过10年以上。

3、IDG资本深刻理解中国本土市场特点,始终追求长期价值投资,与企业家保持长期亲密的合作关系。

除为企业发展提供成长资金外,还在吸纳优秀人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寻找战略合作伙伴、重组并购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专业支持、经验和资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平洋TPG、阿波罗PE,私募股权,黑石,KKR这些熟悉又陌生的词汇听上去总是让人感觉很神秘,充满玄幻色彩,他们究竟是谁,究竟是怎么在赚钱的,领头羊是谁,又有怎样辉煌的历史,现在又在做什么呢?转个贴,临时抱佛脚用===========================================PE八大家——KKR、凯雷、黑石、华平、橡树、3i、德州太平洋TPG、阿波罗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E)已然是全球并购市场的绝对主角。

截至2006年底,国际性的PE已经超过了4000个,交易活动约占全球并购交易总量的1/5。

仅2 006年一年,全球PE就从资本市场上募集到了2150亿美元。

2006年PE全年的交易价值升至创纪录的4000亿美元,较2005年的2370亿美元高出68.7%,相比1996年则增长了20倍;其中,单笔超过100亿美元的私募股权交易达到9个2006年,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参与的杠杆收购规模占全球并购总额的13%。

如果剔除换股交易,PE参与的杠杆收购占现金并购额的17%。

不断壮大的规模与日益大手笔的交易,使得PE完全确立了在华尔街的主流地位。

进入2007年,PE主导的并购交易又一次次地刷新纪录。

黑石(又译“百士通”)2007年2月以395亿美元收购全球最大的房地产信托基金EOP,成为全球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宗杠杆收购交易;之后的7月,刚刚公开上市不到两个月的黑石,再次大手笔出手,以260亿美元巨资收购了拥有2800家酒店的希尔顿集团。

而几乎在此同时,以安大略省教师退休基金为首的一个私募股权财团以485亿美元收购了加拿大最大的电信企业—加拿大贝尔电信集团(BCE),将PE并购金额的纪录推向了新的高点。

PE们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力如日中天,不但为国际金融领域贡献了重要的投资渠道,更成为国外富裕阶层进入证券、股权投资领域的主要途径。

而且,PE 异化了传统上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之间资金供给与需求者之间的关系,通过控制与改造的互动形式实现资本的最大增值。

但这只是作为群体的PE的共同特征,在具体的操作模式与操作风格上,那些神秘的领头PE们则体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最吸引世人眼球的无疑是黑石集团运作大手笔收购的魄力。

目前,有消息称黑石集团正考虑斥资200亿美元收购全美最大学生贷款公司SLM。

但是与常人理解所不同的是,坚持不做敌意收购由始至终是黑石运作的一条纪律。

与动辄以巨额资金频繁收购的黑石不同,英国3i集团更像是股票市场上的“价值投资者”。

常被3i高层挂在嘴边的一个理念是:作为一家有责任心的投资公司,3i不会在投资项目上市之初就马上套利出逃。

尽管通过收购后积极而有效地参与公司的治理是PE的共同制胜之道,但德州太平洋集团更喜欢在市场低迷的时候投入资本市场。

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自2000年初至2001年9月长达一年半的时间里没有做一宗收购交易的原因—这段时间资产价格太高。

而在“9·11”事件之后,他们则频频出手,竞标“9·11”事件后第一家宣布进入破产保护的美国航空公司全美航空(US Airways),然后以20多亿美元价格与其他机构联手收购餐饮连锁巨头汉堡王(Burger King)、收购处于破产边缘的全球第三大芯片厂MEMC,行事每每出人意表。

比较特别的是橡树公司,该公司的特长在于能够通过以大比例的折价购买像保险公司Conseco和放贷公司Finova这样债台高筑的公司的不良贷款,并尽可能快地获取高额回报。

橡树的合伙人放言:“我们打算以50%的价格进行收购,你要想买到便宜的,就得到废物堆里去寻找。

”但问题是,不是哪一家公司都具有火眼金睛。

与橡树公司比较接近的是阿波罗公司,当别的PE对一些债务累累、濒临破产的公司敬而远之的时候,阿波罗却视之为香饽饽。

对不良债务的收购以及对被收购公司进行重组(restructure)一直是阿波罗的强项。

不过,阿波罗对濒临破产的公司青睐有加的底气更来自于公司对破产程序的专业理解。

作为PE长青树,华平的投资风格则可以总结为长线投资、宁缺勿滥,在寻找到合适的投资目标之后,又敢于以巨额资金压在一个企业上,全力协助其发展。

其投资的基本哲学是“像经营性公司一样建立可持久业务”。

至于国人比较熟悉的凯雷,其“总统俱乐部”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了,利用政界知名人士“开路”可以视为凯雷的独门暗技。

然而,PE们的滚滚财源不断引起人们的广泛争议与指责。

以黑石集团为例,其2006年人均创利是高盛的9倍,堪称华尔街最赚钱的机器。

黑石上市后,其创始人也以100亿美元的身价跻身全球顶级富豪的行列。

在那些被收购梦魇困扰的经理人眼中,PE一味加大公司的财务杠杆,用大规模分红与出售资产来满足收购贷款利息支付的需要,以大规模裁员破坏公司和所在社区的良好氛围,而后更以种种手法变现。

而在几年之后,PE掠夺了财富,留给公司的往往是一片狼藉。

这在KKR并购RJR的案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所以,批评者认为,PE的巨额利润来源于牺牲原有股东、债权人、员工的长期利益。

最近,美国的龙星基金收购韩国第五大银行外汇银行51%的股权,获得了超过40亿美元的利润,调查者发现其在收购价格上有贿赂当地主管官员的不法行为,在利润应交所得税安排上也有非法避税的嫌疑。

这更为PE招来了不少恶评。

正处在高速发展阶段的中国,已无法回避PE带来的影响和冲击。

事实上,国际PE大鳄们早已在中国上演了一个个收购大戏。

新桥收购深圳发展银行、高盛收购双汇集团、凯雷收购徐工集团等,都在相关行业激起了一阵强烈的地震。

2006年,PE们在中国内地共投资129个案例,参与投资的机构数量达77家,整体投资规模达129.73亿美元,为亚洲之冠(除日本外)。

而且,PE所参与案例与领域都是中国经济中最前沿与最活跃的领域,垄断资源、行业龙头、消费行业以及依托国内市场的创新产业与商业模式为PE们所青睐。

值得注意的是,在A股市场的股改造就的全流通背景下,专门投资于上市公司股权的私募股权投资(PIPE)案例在2006年开始增加。

2007年5月,中国国家外汇管理投资公司宣布出资30亿美元认购黑石股权,似乎表明中国政府对PE这一资本群体投资能力的认可。

这也表明中国已经不完全满足于单向开放接受外资对民族产业收购与主导的命运,开始谋求以西方的游戏规则,积极参与当前PE发展的世界潮流,以分享行业发展的巨大机遇。

这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是二战以后全球资本流动在继日本与亚洲四小龙崛起、并成为资本输出区域之后的又一次根本改变。

因此,在这些“资本怪兽”以前所未有的势头侵蚀着产业资本的边界、攫取民族产业创造的巨大财富之际,我们需要以更为客观、更为开放的态度去审视这些国际PE巨头们的发展历程及其运作手法。

唯其如此,我们才能在与这些资本巨头的直面竞争中从容应对。

KKR:并购领袖通过将杠杆收购和管理层收购巧妙结合,KKR成为私募基金的并购领袖一手打造了“天价恶意收购”范例—雷诺兹·纳贝斯克收购案、“与企业管理层共谋”范例——劲霸电池收购案、“担任白武士”范例——西夫纬收购案等经典之作。

KKR坚守自己的收购原则,在多年的并购时间中创造出一套独特的获利方式。

Kohlberg Kravis Roberts & Co 1976年成立公司总部: 纽约管理规模: 270亿美元并购领域: 消费品、销售连锁、娱乐、IT服务、电信通讯、半导体芯片创始人:科尔伯格(Jerome Kohlberg)、罗伯茨(George Roberts)、克拉维斯(Henry Kravis)科尔伯格和罗伯茨是好朋友,而罗伯茨与克拉维斯是表兄弟。

科尔伯格在三人中资格最老,既是后两者的导师,也是KKR成立之初的主导者。

1976年,科尔伯格、罗伯茨和克拉维斯三人离开了贝尔公司,自己组建了KKR公司。

科尔伯格于1987年离开KKR。

克拉维斯则因为成就了KKR在华尔街杠杆收购中的大佬位置而被人们尊称为“亨利王”(亨利是克拉维斯的名)。

“LBO+ MBO”模式Kohlberg Kravis Roberts & Co(KKR)是私募股权基金之中最具有传奇色彩的公司。

在公司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收购战中,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专门用小钱并购那些经营不善的企业,然后通过与管理层合作,经过重组捞取令人咋舌的丰厚利润。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KKR不仅将LBO发扬光大,更成为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 Buyout或MBO)的创始人。

在KKR成立后的前三年交易记录中,一共实现了六次收购。

KKR喜欢标榜这些交易是MBO,以此打响自己的“金字招牌”,使公司区别于其他精通LBO的同行。

不过,KKR的确十分在意目标公司的管理团队作用。

例如1977年4月收购的A.J.Industries是一家摇摇欲坠的联合型大企业,但它有一个非常突出的核心业务,更有一位精明执著的首席执行官雷蒙·欧可费(Raymond O'Keefe)。

欧可费抓住了KKR赋予他的自主权,拼命工作,仅用了两年的时间就重整了公司,赚下了足够多的资金偿还债务。

KKR的成功正是顺应了大势,创造了潮流,因为在1981年,美国出现了近100起的杠杆交易。

到了1982年,美国经济严重衰退,但LBO交易上升到164起。

1983年,美国又发生了230起杠杆收购,总融资达45亿美元。

从那时开始直至第一次大收购浪潮结束(80年代末),年平均杠杆收购数量为300起左右。

KKR更是因为这些交易名利双收,公司声称给他们的投资者赢得平均每年6 2.7%的利润,为此,KKR被视作华尔街杠杆购并领袖。

KKR采用“LBO+ MBO”的方法,从1977年至2006年底,累计完成了140多次收购,累计总交易额达到了1929.65亿美元。

而MBO在KKR发迹过程中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

另一方面,通观20世纪80年代,MBO一般都发生在相对成熟的产业,例如零售业、食品加工业、服装业等。

因为这些行业所处的生命周期,正是拥有大量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时候。

KKR联合管理层收购,可以凭借这几类公司稳定的现金流增强举债能力。

而那些新兴行业或者高科技企业,由于风险较大、现金流较少,一般不会成为私募基金收购的目标。

低成本进行天价恶意收购—雷诺兹·纳贝斯克收购案虽然KKR的辉煌记录数不胜数,但让KKR公司真正变得大名鼎鼎的当属美国历史上最大的杠杆收购(在剔除通货膨胀因素之后,收购额至今排名第一)—对食品和烟草大王雷诺兹·纳贝斯克(RJR Nabisco)的收购。

这起被称为“世纪大收购”的恶意杠杆收购,令盛极一时的RJR Nabisco元气大伤,至今仍难以复原。

作为当时美国仅次于菲利普·莫里斯的烟草生产企业,雷诺兹每年仍能产生10亿美元现金利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