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转的定位及其继承与发展之我见

合集下载

现代二人转唱词写作的传承与创新

现代二人转唱词写作的传承与创新

现代二人转唱词写作的传承与创新一、传承:现代二人转唱词写作的传承在于对传统二人转唱词的继承和发展。

传统二人转唱词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以小调快板为主,歌词含蓄而简练,富有幽默和讽刺的艺术手法。

在现代二人转唱词写作中,创作者通过吸取传统二人转唱词的优点,将其融入到创作中。

凡人喜剧团的《生活大爆炸》将二人转唱词与当代流行元素相结合,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现代二人转唱词风格。

这种传承使得现代二人转唱词依然具有传统二人转唱词的独特韵味,更加贴近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二、创新:现代二人转唱词写作的创新在于对题材和形式的拓展。

传统二人转唱词的题材主要以农村生活为主,表现形式较为传统。

而在现代二人转唱词写作中,创作者开始关注当代社会问题和城市生活。

现代二人转作品《玩儿真的》以城市工作、婚姻、亲子关系等为题材,切中现代社会生活的痛点,贴近观众的生活体验。

现代二人转唱词形式也更加多样化。

创作者在保留传统二人转唱词形式的基础上,加入了音乐、舞蹈等元素,使得现代二人转唱词更富有观赏性和互动性,更具现代审美追求。

三、传承与创新的平衡:现代二人转唱词写作的传承与创新需要在平衡中进行。

一方面,传承是创新的基础,只有对传统二人转唱词进行深入研究和理解,才能更好地发现其独特之处并加以传承。

创新是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只有创新才能使现代二人转唱词更富有活力和吸引力。

传承与创新需要相互补充和促进,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现代二人转唱词写作的传承与创新是二人转艺术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将传统二人转唱词的精髓传承下来,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创新,使现代二人转唱词更加丰富多样,贴近观众的需求。

传承与创新的平衡将使现代二人转唱词艺术在当代社会中继续发扬光大。

经验与推广从二人转的成功看民间文化发展之路

经验与推广从二人转的成功看民间文化发展之路

经验与推广:从二人转的成功看民间文化发展之路摘要:民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源流长。

二人转作为具有浓郁东北特色的民间文化,同其他民间文化一样,几经落寞后又逐渐兴起成为享誉全国的东北地方戏。

东北民间特色文化二人转是民间文化的一个缩影,从二人转的成功我们可以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促进我国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民间文化创新商业化引言二人转作为东北民间的特色文化几经落寞后又逐渐兴起,2006年东北二人转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2009年“春晚”后,二人转再一次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注意,尤其是春节后的“赵家班笑转2009”全国巡回演出更把二人转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二人转从崛起到流行再到今天享誉全国,不仅体现了全国人民对二人转的推崇与喜爱,同时也是对乡土文化气浓厚的东北民间文化的肯定。

然而,在对二人转的追捧和赞美声中也有不少批评之辞。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韩再芬就曾说“我不喜欢赵本山和二人转,不注重思想内涵,缺少价值观念。

”[]在对于二人转的态度上于丹也曾说“文化领域太大了,有我可以不关注的!比如‘二人转’嘛”。

于是,二人转的是非功过再一次成为讨论的焦点。

一、二人转的成功经验二人转作为来自于民间的“草根”艺术确实有些不尽如人意的瑕疵和不足,但二人转的成功是无可争议的事实,它赢得了亿万观众的支持是有目共睹的。

二人转能够达到今天的成就和业绩,原因有多方面。

首先,二人转敢于走向市场,通过市场的需求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而求得自身的发展,这不仅体现了其自身的文化价值,满足了人们的文化需求,更迎来了二人转蓬勃发展的春天。

其次,创新是二人转成功的重要条件,二人转在保留传统的“四功一绝”(“四功”即唱、说、做、舞;“一绝”指用手绢、扇子、大板子、手玉子等道具的特技动作)的表演形式上广泛借鉴,吸纳各种艺术门类,融入了相声、小品、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更增添了二人转的观赏性和娱乐性。

浅谈二人转的艺术魅力

浅谈二人转的艺术魅力

浅谈二人转的艺术魅力二人转,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一种形式,它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作为中国戏曲文化的一部分,二人转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特点吸引着无数观众。

本文将从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演员的表演技巧以及艺术创新等方面来浅谈二人转的艺术魅力。

二人转的艺术魅力体现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

二人转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宋代,经过了千年的发展,二人转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表演形式。

在传统的基础之上,二人转在表演形式、剧情编排、服饰道具等方面都加入了现代元素,使得二人转更具时代感和审美感。

现今的二人转演出中,演员们所使用的服饰道具更加精致、华丽,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尤其是年轻一代的观众。

二人转的演出场地也从传统的庙会、乡村广场等转移到了大型剧院、电视舞台等现代场所,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欣赏这一独特的戏曲形式。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使得二人转在不断传承的同时也能够不断繁荣发展,这也正是其艺术魅力之一。

二人转的艺术魅力还体现在演员的表演技巧上。

二人转的表演形式特点在于两位演员互相对唱,一个扮演丑角,一个扮演丑角的对手,通过对唱的形式表演各种情节,对白活泼幽默,动作夸张滑稽,吸引着观众。

演员需要具备丰富的表演经验和基本功,能够准确把握角色情感,灵活运用身段和声音,将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

演员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对台能力和默契,能够与对手在舞台上默契配合,形成相互呼应的默契演出,使得二人转的表演更加生动有趣。

这种表演技巧的要求,也正是二人转艺术魅力的一部分,它需要演员们通过长期的训练和积累,才能够在舞台上展现出最佳的表演效果。

二人转的艺术魅力还体现在艺术创新上。

在传统的基础上,二人转不断进行艺术创新和改革,使得这一形式更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一些二人转团体会结合当下社会热点和流行元素,创作出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的二人转节目,使得二人转更具有亲和力和吸引力。

一些二人转团体还会引进一些舞台表演技术和灯光音响效果,使得二人转的演出更加精彩动人。

现代二人转唱词写作的传承与创新

现代二人转唱词写作的传承与创新

现代二人转唱词写作的传承与创新二人转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说唱艺术形式,也是河北省南部地区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人转唱词写作一直是二人转艺术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

在现代社会,二人转唱词写作面临着传承与创新的问题,如何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并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成为了二人转唱词写作人士面临的一大难题。

首先说传承。

传统的二人转唱词写作,强调的是本土文化元素的传承,包括词牌、曲调、故事情节、方言等,使得其风格更加独特而充满鲜活的地域特色。

同时,传统二人转唱词写作注重对人性的深刻描绘,以及对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问题和道德伦理挑战的探究和表现,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人性、道德的关怀和呼唤。

然而,在现代社会,二人转的传承问题不容忽视。

如何让年轻人对二人转感到兴趣,并成为继承者,是当今二人转爱好者和从业人士必须面对的问题。

在传承中,要对传统进行保留和弘扬,同时也要注重对时代的适应和创新,兼顾传承和创新并进。

其次说创新。

在现代社会中,二人转唱词写作面临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严峻的挑战。

既要保持传统的规矩和风格,又要不断地创新和发展,走出一条新的艺术发展之路。

在面对现代文化的冲击和消费者口味的多样化时,传统二人转必须采用新的创意和手法,以求在现代社会中取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在创新方面,二人转唱词写作可以通过选题和内容的创新,进行更新和升华。

现代少年儿童由于接触网络、影视等多种现代休闲方式的增多,需借助新的娱乐手段、内容设置、形式形态等手段来吸引他们的眼球。

例如,可以从涉及他们感受的校园生活、网络文化、音乐综艺等方面进行思考,挖掘现代人的情感驱动和诉求,寻找表达艺术内涵的契机与媒介。

在形式上,二人转唱词写作也需要有所创新。

现代二人转可以借鉴西方话剧的表现手法和舞台设计,增加时尚元素,例如投影、背景音乐等,让舞台效果更为丰富。

同时,也可以将唱词写作的形式进行创新,以符合现代青年的口味和喜好。

关于对二人转传承方式的研究

关于对二人转传承方式的研究

对二人转的研究,很多专家学者们已经进行了六十余年,对二人转这个概念的界定也各有各的看法。

本文所研究的是对相对广义的二人转这种艺术品种传承的研究。

本文以剧场二人转和大众传媒中的二人转为例,从二人转的起源入手,来研究现代二人转的传承方式。

对二人转的研究,很多专家学者们已经进行了六十余年,对二人转这个概念的界定也各有各的看法,如最早的就有学者王铁夫在《二人转研究》这本书中说道:“二人转是东北民间的歌舞表演艺术,已经有一百五十多年到二百年的历史......是包括一旦一丑的歌舞演唱和三四个人扮演人物分场表演的地方小戏的总称。

”而后的专家学者深化和发展了这一概念,并对二人转的概念提出了狭义和广义的区分,狭义的二人转指:“一旦一丑两个人演唱的双玩艺儿。

”广义的二人转的概念是作为这一种艺术品种的总称,包括单出头,双玩艺儿,拉场戏等形式。

本文所研究的二人转是偏向于广义的二人转,是对二人转这种艺术品种传承的研究。

二人转是一种戏剧,是一种形势较为简单的戏剧。

根据它的戏剧结构,田子馥将二人转分为传统二人转和现代二人转,认为传统二人转的戏剧结构是以“二人”为中心,以情趣为主的;而现代二人转的戏剧结构是以“戏剧性”为中心,以人物为主。

本人对于这一观点是持以肯定态度的,并对这一观点进行了发展。

纵观二人转的发展,在二人转一百多年到二百多年的历史里,绝大部分时间,二人转的传承和发展都是在农村。

农村是二人转产生和发展的土壤,东北的农业生产方式决定了这一点,这无可厚非。

但随着新中国成立以来,原本被主流文化形态否定的二人转等民间艺术却受到了政府的重视,二人转渐渐的“城市化”了。

越来越多的二人转剧场,越来越多的二人转影像制品,越来越多的与二人转有关的电视节目都是越来越受重视的表现。

根据这些二人转的特点,我们将其归类到现代二人转里,本文就以剧场二人转和大众传媒中的二人转为例,来研究现代二人转的传承方式。

一、二人转的起源现代二人转的起源和传统二人转的起源是完全一样的,关于二人转的起源,我们将分四个部分来进行介绍:(一)起源传说中国的很多剧种都有自己的起源传说。

现代二人转唱词写作的传承与创新

现代二人转唱词写作的传承与创新

现代二人转唱词写作的传承与创新二人转作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一种形式,自古以来就备受人们喜爱。

而二人转唱词作为二人转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传统艺术的精髓所在。

在当代社会,随着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和传媒的发展,二人转唱词的写作传承与创新成为了亟待关注的问题。

如何在传承二人转传统唱词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创作出符合当代人审美喜好的二人转唱词,成为了二人转艺术发展的新课题。

一、传承与创新并重,保持传统的独特韵味传统的二人转唱词以古典文学为基础,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古典唱词中典故、成语、古风等元素是其独特韵味所在。

在传承中保持独特韵味,显然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审美和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传统的二人转唱词也需要进行一定的创新,来适应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传承和创新是相辅相成的过程,二者需要兼顾互补。

保持传统的独特韵味,可以通过保留传统的唱词形式、乐曲编配以及演唱方式等方面来实现。

而在创新方面,则可以加入当代人喜爱的元素,比如现代流行语、当代热点话题等,使传统的二人转唱词融入当代的文化、语言和审美需求中。

只有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才能使二人转唱词在传承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二、讲究形式美与情感表达的结合二人转唱词的魅力,不仅在于其精美的言辞和优美的旋律,更在于它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深刻的情感内涵。

在今天,如何在传承传统的形式美的让情感表达更加真挚和贴近生活,成为了二人转唱词创作中的一大难题。

在形式美方面,传统的二人转唱词采用了平仄韵脚工整的韵词,以及多样化的旋律编配方式。

在传承中,应该注重保持其韵律和旋律的美感,不断吸收借鉴其他优秀艺术形式的创新手法,让二人转唱词在形式上焕发出新的生机。

也要注重情感表达的真挚性和时代感。

考虑到当代人生活和情感的多样性,二人转唱词创作要更贴近生活、贴近人们的情感体验,更注重真挚情感的表达,使之更能打动人心、引起共鸣。

三、结合现代创作手法,注重叙事和立意的创新在当代社会,二人转唱词的创作需要借鉴现代创作手法,来提升作品的质量和审美价值。

浅析东北《二人转》现状及未来发展

浅析东北《二人转》现状及未来发展

浅析东北《二人转》现状及未来发展暑假闲来无事,忽然对身边的事情产生兴趣。

便想写点东西发表点自己的看法。

作为一个东北人,从小对《二人转》耳濡目染,自然是熟知了,可熟知不一定真知。

每当我在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压迫下看《二人转》时,总会有一种想法:如果老一辈的人不在了,《二人转.会不会消亡了呢?带着这样的疑虑,我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怀着对二人转的未来的担忧,仅发表一下我自己的看法。

二人转现状首先,二人转局限在东北地区。

即使有时也在全国演出,那也只是特例。

在国际上的演出很失败(赵本山的美国巡演)。

这里的原因有很多,下文会有分析。

其次,二人转局限在农村。

即使在东北,在正式的演出中也很少看到二人转的身影,大多只在专门的剧场演出。

再次,二人转的存在只为娱乐。

现在大家看到的二人转的段子大多会博得我们一笑,为此便不惜以牺牲所有的其他的东西为代价。

但这也不是绝对的绝对,极少数不是这样。

复次,二人转内容陈旧下流。

他们只会翻唱经典或只会低俗恶搞,这令二人转陷入极其困难的境地。

以上二人转的现状是我目前所能看到的。

归结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1、二人转演员素质偏低。

这是最重要的原因,现在的二人转演员大多是农民,他们把二人转当娱乐还可以,真正谈到二人转的发展和改进还需要专业的理论人才。

他们还需要进修。

2、二人转的内容混乱。

高中低混杂不堪,貌似一种繁荣的景象。

二人转的未来二人转的未来发展让我很挠头。

我们可以首先招收大学生就业,为更好地发展储备人才,还有,要编出符合人们价值追求的新剧目,反映农村生活。

在娱乐的同时,起到教化民风的效果。

如今的中国太缺乏精神上的东西。

物质的洪流过后,留下的全是精神垃圾。

其实就这样简单!。

(完整word)东北二人转对发展地方特色艺术的思考

(完整word)东北二人转对发展地方特色艺术的思考

东北二人转对发展地方特色艺术的思考引言对于地方特色艺术,往往因地域不同而有各自的文化特色和风俗习惯,其表现形式更是丰富多彩、各具特色。

如东北二人转、陕北民歌信天游、山东快书和河南梆子等,这些艺术表演形式已成该地区的文化艺术标志。

东北二人转作为东北地区艺术标志,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它成为当今世人耳熟能详的民间艺术,然而很多地方特色艺术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二人转是地方特色艺术成功发展的典例,我们可以借鉴其发展的优势,结合自身的特点,继承和发扬传统艺术特色,在新时期进一步得到发展.1 东北二人转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的原因所在1。

1 对二人转的理解所有艺术形态均源于生活,经过艺术家的加工提炼,最终表现形式高于生活。

东北二人转基于东北大秧歌,吸收莲花落等其他艺术特点,以民歌小调为辅,通过双玩意儿(二人转)、单出头、拉场戏等不同方式进行表演。

通俗所讲的二人转即东北家庭夫妻二人在家中的自娱自乐表演,这样两人在形体表演和说唱方面都比较放得开,无拘无束,这也使得二人转表演起来形式活泼,场面火爆热闹。

二人转有其独特的唱腔,惯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之称;二人转里的嘻哈表演的主要特点是四功一绝,这里所说的四功指的是说、唱、扮、舞这四样,一绝指的是在表演过程中表演者要精通手绢、扇子等助演器材,灵活的使用,表演,在表演过程中,这几样都要齐全,要张口就来,在一场表演中,演员表演的内容是非常多且不能重复。

同时二人转的表演素材全部源于生活、人文历史、社会现象等,表演起来通俗易懂、节奏快、综合性强、信息量大,这些特点顺应了时代发展,能够满足当今世人的需求。

1。

2 二人转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的原因分析二人转所所表演的素材全部源于生活或取自人文历史、社会现象等,其表演起来亦通俗易懂、节奏快、综合性强、信息量大,这些特点顺应了当今快节奏的时代要求,同时也满足当今世人的精神需求.二人转表演集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汇社会百态于一身,深得人们喜爱。

二人转的定位及其继承与发展之我见

二人转的定位及其继承与发展之我见

126戏剧论坛作家 2002年7月,辽宁曲协为筹备“赵本山杯”二人转大赛,在辽宁地区做了一次比较翔实的调查。

调查组走访了瓦房店、鞍山、辽阳、本溪、沈阳、铁岭、锦州等部分地区。

这些城市的二人转,在剧场的票房收入,是其他所有舞台演出收入的总和,显示了它独占鳌头的气势。

然而,这种深受百姓喜爱的民间艺术,在带给观众快乐的同时,也笼罩着一层阴影,甚至有人将其与“黄色”联系起来。

本文想借此机会,就东北二人转的定位及其继承与发展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对二人转艺术如何定位二人转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它广泛流传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以及河北、内蒙古等部分地区,民间艺人的演出活动深入到每个村庄,专业和业余演出团体到处可以见到。

多少年来,尽管某些艺术形式因诸多主、客观原因或时代的变迁有盛有衰,但二人转却始终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故有“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之说。

的确,二人转拥有众多农民观众,是东北地区最具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一提东北“特产”,首先就是二人转。

就像山东人喜欢吕剧、河南人喜欢豫剧一样,哪一个地区的人们都有他自己喜欢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

正因为东北广大劳动群众与二人转有着深厚的情感渊源,它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目中才是根深蒂固的。

所以,就老百姓对二人转艺术的喜欢程度而言,它只能发展,不会衰落,只是向哪个方向发展的问题,是任其野生野长,使其叶更黄、花更衰,还是引导扶植,使其叶更绿、花更鲜的问题。

但是,就目前而言,二人转市场演出的作品绝大部分是建国前的传统曲目,新创作的反映新生活的作品还嫌不够,尤其是反映现代化的内容较少。

当然,优秀的传统作品也是“主旋律”,但必须痛下决心剔除封建糟粕,抛弃野蛮下流的表演,高定位、高标准、高要求,体现新内容、新思想、新风貌。

不过,传统剧目在比例上不宜太多,因为它丝毫取代不了新作品的创作使命。

社会主义的文化,应该积极反映火热的现实生活,奏响时代的最强音,这才是最具活力的“主旋律”,也最能鼓舞人、教育人,二者并重才能全面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要求。

二人转的继承与发展在教学中的影响

二人转的继承与发展在教学中的影响

二人转的继承与发展在教学中的影响作者:宗志强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7年第22期摘要:二人转是东北地区最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的二人转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逐渐走入更多人的视野。

本文从二人转的起源,二人转的发展现状,二人转的传承三个方面陈述与讨论。

笔者认为,二人转想在今天现状的基础上得到更好的传播,则必须与现代社会的互联网相结合,传统网络与自媒体的相结合,这样才能使流行于东北地区的二人转真正的走进千家万户。

关键词:二人转自媒体传承发扬一、二人转的起源二人转是东北地区最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1],在早年的东北地区十分盛行,笔者见过的早期二人转是走穴形式,当然,比走穴时期更早的还有在田间地头中唱的。

追溯二人转的起源,现在人们普遍有三种学说[2]。

1.单源说:这种观念认为,二人转是发源于一种艺术形式,而单源说中又以起源于莲花落的说法最多,还有人认为,东北二人转是起源于东北大秧歌[3],也有人认为东北二人转实则起源于萨满歌舞[4]。

三种单源说法以莲花落起源佐证最充分,莲花落的演唱形式大致分为三种,一种是清唱形式,二种是说唱形式,三种是金钱莲花落,而传入东北地区的普遍认为是说唱莲花落。

2.双源说:这种观念认为,二人转是东北大秧歌与莲花落共同结合的产物,固二人转还有“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的”说法,还有一种观念认为,二人转是莲花落和传入东北的山西柳腔相结合并不断东北话的产物。

3.多源说:这种观念认为,东北秧歌,萨满歌舞,莲花落,山西柳腔,东北民歌等都对东北二人转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以东北秧歌,莲花落的影响最深,其他演唱形式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二人转的不断发展。

我们更倾向于多源说,一门艺术从刚具雏形到形成一定的影响,肯定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被人们熟识的过程中,必然与东北当地的固有的艺术形式相碰撞,继而相融合,一门艺术形式不可能完全独立发源于一门艺术。

现代二人转唱词写作的传承与创新

现代二人转唱词写作的传承与创新

现代二人转唱词写作的传承与创新二人转是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流传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作为中国戏曲的分支之一,二人转以其幽默风趣的唱词和表演技巧,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众需求的改变,二人转的唱词写作也面临着传承与创新的问题。

对于二人转唱词的传承而言,保留并传承传统的元素是非常重要的。

二人转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唱词包含了丰富的民间故事和戏剧元素,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二人转唱词的写作中,传统的叙事方式和表达方式是需要保留的。

这些传统元素包括了对于人物和情节的描写、对于社会风俗和历史事件的回忆,以及对于人性和人情的反思等等。

传承这些传统元素,可以让观众感受到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增强文化认同感。

二人转唱词的创新也是至关重要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观众对于艺术形式和内容的需求也在不断改变。

二人转唱词的创新是必然的。

一方面,创新可以体现在唱词的题材和内容上。

对于二人转唱词写作而言,可以结合当代社会的热点问题和观众的关注点,创作出符合现代观众需求的唱词作品。

创新也可以体现在唱词的形式和演绎方式上。

传统的二人转唱词往往采用对口字的方式,但是在现代二人转唱词中,可以运用更多的现代词藻和语言,增加幽默感和时代感,让观众更易于接受和理解。

现代二人转唱词的传承与创新也需要有专业的人才支持。

二人转唱词的写作需要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于戏曲的专业知识。

专业的人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二人转唱词的魅力所在,能够通过创意和技巧,将二人转唱词的传统元素和现代元素相结合,创作出具有时代感和观众吸引力的唱词作品。

培养和支持专业的二人转唱词创作人才,是促进现代二人转唱词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保障。

“二人转”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的效果分析

“二人转”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的效果分析

“二人转”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的效果分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在大卫视的综艺节目、国内播出的影视剧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二人转”演员的身影。

在看似繁荣的表象下,“二人转”的发展实际上也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现状。

例如,姜昆就指出了“二人转”的“涉黄”问题。

但不可否认的是,“二人转”仍以其亲民的形式和内容受到东北人的喜爱,它就像车轱辘菜一样在乡间的泥土之中踩不死、压不败,生生不息。

一、“二人转”民间艺术及其发展历史“二人转”植根于汉族民间文化,属于汉族走唱类曲艺曲种。

如果说,江南有昆曲,陕西有秦腔,那么“二人转”就应该是东北的“昆曲”和“秦腔”。

“二人转”这种艺术形式,在多年的传承中,吸收了很多姊妹艺术的精华,例如东北大秧歌、莲花落、话剧、相声、河北梆子、杂耍,甚至京剧、声乐等等都被“二人转”的艺人们在表演中以“拿来主义”的态度,糅合到“二人转”中,并广为流传。

“二人转”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它起源并流行于东三省。

最早关于“二人转”的记录是:清道光二年(1822年),吉林省怀德县八家子老爷庙(普济寺)的庙会上就曾演出过“蹦蹦戏”,当时称作“小秧歌”、“双玩艺”。

“二人转”的叫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得以流传。

建国后,四平、辽源、吉林等地为演出“二人转”,相继成立地方戏队;六十年代,“二人转”的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改革开放后,“二人转”曲牌又不断出新;进入新世纪后,演员赵本山将“二人转”民间艺术进一步发扬光大。

二、“二人转”民间艺术发展现状在漫长的历史时光里,黑山曾有过最多的“二人转”艺人群。

这些艺人以黑山为起点,将创作出的丰富的“二人转”剧目,逐渐带入吉林、黑龙江直至覆盖整个东北地区。

当前“二人转”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内容、演员素质和发展限制三个方面。

第一,内容需要净化。

二人转旦角表演艺术之我见

二人转旦角表演艺术之我见

二人转旦角表演艺术之我见作者:徐慧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年第12期摘要:现在,丑角已成为二人转的主角,旦角明显地居于第二位。

其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二人转演员演出喜剧小品走红而成为“笑星”,从而拉动整个二人转向喜剧靠拢,一窝蜂地演出喜剧二人转,甚至形成了“二人转是丑角艺术”的具有导向性与统治性的理论。

关键词:二人转;旦角;表演艺术中图分类号:J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6-0120-01二人转艺术自产生至发展,始终都是以旦角为主、丑角次之的。

正如田子馥先生所说:“在二人转艺术世界里,…男女‟不是均等关系,而是主从关系,女主男从,女美男丑。

这…男女‟二人不论表演什么故事内容,都是…旦‟起高,…丑‟走矮,…唱丑的‟围着…包头的‟转,以口、相、绝做…滑稽表演‟,作挑逗、戏弄之状,赞赏女性之美,讨女性之欢悦,旋解性爱之苦。

”①在实际上,二人转的“五功”,也不是现在的“说、唱、扮、舞、绝”的排序,而是“唱、舞、扮、说、绝”的排序。

尤其是黑龙江,属“北派”二人转,更以唱为首,正符合东北二人转四派的“南(以辽宁营口为中心的南派)靠浪(舞蹈…浪三场‟)、北(以黑龙江北大荒为中心的北派)靠唱,西(以辽宁黑山为中心的西派)讲板头东(以吉林省吉林市为中心的东派)耍棒(舞彩棒)”的艺谚。

事实上正是如此,二人转的“黑龙唱手”(黑龙江演员),之所以称为“唱手”而不是“说口”,就是以唱为首的。

无论是“高粱红唱手”(业余演员)还是“四季青唱手”(专业演员),均以唱功为主。

所以有“唱二人转”、“唱蹦蹦(二人转旧称)”之说,而无“说二人转”、“说蹦蹦”之说。

反之,评书、相声只有“说评书”、“说相声”之说,而无“唱评书”、“唱相声”之说。

而旦角当然以唱功见长了。

若考察黑龙江的二人转发展史,就更可以找到确切的答案。

黑龙江二人转演员,最早也是以重唱功的旦角为主的。

20世纪之初,二人转传至黑龙江,最早的旦角演员是男旦齐兰亭(艺名“露水珠”),他嗓子好,唱功技巧高,韵味足,因在宁古塔(今宁安)一带演出,所以赢得了“天下最属宁古塔蹦蹦好”的赞誉。

现代二人转唱词写作的传承与创新

现代二人转唱词写作的传承与创新

现代二人转唱词写作的传承与创新二人转唱词的传承,首先要理解和把握其传统的风格和特点。

二人转的唱词在演唱中,往往追求语言的生动、形象和节奏感,辅之以一些夸张的动作和表情,将琐碎的日常生活转化为妙趣横生的艺术表演。

在写作现代二人转唱词时,传承二人转的精神气质,保留其幽默、机智的特点是关键。

现代二人转唱词的传承需要在语言表达上做出创新。

现代社会发展迅速,人们的认知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二人转唱词需要与时俱进,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以更加贴近人心的方式表达。

可以适当引入一些时事热点、社会潮流等元素,使得唱词具有更具代表性和现实意义。

在表达方式上,现代二人转唱词还可以融入一些现代舞台表演元素,增加视觉效果和艺术感染力。

在二人转表演中加入舞蹈、音乐等元素,以丰富表演形式,吸引更多的观众。

现代二人转唱词的传承还需要关注观众的接受与共鸣。

传统的二人转唱词往往面对的是农村居民,而现代二人转则需要考虑观众来自于城市人群。

在写作唱词时,需对观众的生活经历、情感关系及心理需求有所研究,从而更好地满足观众的欣赏需求。

创新是现代二人转唱词传承的关键环节。

在传统唱词的基础上,可以大胆尝试创新元素,结合其他艺术形式,使之更加多样化、创意化。

在二人转中加入诗朗诵、乐器演奏、舞蹈等元素,以丰富唱词的形式和内涵,增加观众的艺术享受。

现代二人转唱词的传承与创新是保护和发展二人转这一民间艺术的必然要求。

通过传承二人转的传统风格和特点,同时融入现代社会的元素,以及与时俱进的表达方式,将二人转唱词打造成更有现实意义和艺术魅力的文化产品,使之能够走出农村,走向城市,赢得更多观众的喜爱。

乡音乡韵总关情——浅谈二人转音乐创作与传承发展

乡音乡韵总关情——浅谈二人转音乐创作与传承发展

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各大专业的曲艺团(队) 乐器其实很难融合,很难保证二人转音乐本身的伴奏 相继成立,在表演、作曲、伴奏上都有了很大提升。 音乐作曲创作、伴奏上都有了较大改革,二人转的伴 奏形成了以大型民族乐团为主的模式,在辽、吉、黑 三省相继组建了大型的民族乐团,主要运用于曲艺二 人转的音乐伴奏等,乐团规模庞大,乐器丰富,其中 有唢呐、板胡、二胡、扬琴、琵琶、阮、笙、笛子、 大阪、手玉子、大鼓、小扁鼓、大锣、小锣等,可以 较好地完成二人转的唱腔旋律以及人物各种情绪变化 的音乐要求,使二人转的表演得到完美展示。二人转 配器风格,在演奏曲牌唱腔上更是自动节奏为主,缺 少二人转演出人物变化的灵活性。电子琴等电声乐器 的进入, 虽然在伴奏上使二人转音乐听起来更加新潮, 节奏变欢快了,乐手减少了,灵活了许多,但是在表 演过程中人们在灵活的背后很难再看到它本身的民族 音乐的艺术魅力,已经欣赏不到它特有的曲艺韵味。 想欣赏到真正民族经典二人转的唱段、民族乐团的伴 奏和曲牌伴奏更是很难看到,在进化的同时,二人转 丢失了它本身的乡音和乡情。经过几代二人转艺术家
艺 术 品 鉴
36
们的修改、 整理、 尝试, 二人转传统曲牌的编曲、 配器、 以及辽、吉、黑三省文联共同举办的首届东北二人转 伴奏才有了今天完整的表演演唱体系。但是,随着市 场化的快速推进,二人转专业伴奏的民族乐团相继失 邀请赛上,大型二人转《戏说西游》荣获作曲“一等 奖”,在场观看的姜昆主席以及各位评委赞不绝口。
多年研究、整理和总结,形成了现在的“九腔十八调, 所,扩大了表演场地规模。随着表演场所环境的变化, 七十二嗨嗨”,曲牌有三百多种。二人转的唱腔结构 属于曲牌连接体系结构,也叫做“曲联体”。各种曲 牌紧密为剧情、人物服务,演员扮演人物跳进跳出, 在故事情节上音乐情绪变化大,所以适用于各种剧情 人物的唱腔曲牌应运而生,形成了现在的十大主调、 十大辅调以及专调和小调等。二人转的音乐具有很强 的包容性,它吸纳了河北梆子、评剧等艺术门类。二 人转的音乐可以说是“海纳百川,包罗万象”。 经过近三百年历史长河的洗练,到清末民初, 二人转的音乐发展已日益成熟。它的旋律规范,唱腔 严谨,伴奏形式统一,音乐旋律相对简单,在大队伍 乐器伴奏中以唢呐、板胡、大阪、手玉子、大鼓、小 扁鼓、大锣和小锣为主,统称八大件,小队伍就是唢 呐、板胡、大阪三大件。到新中国成立初期,随着时 商业化的形式突出。近年来,二人转的演出形式也在 变化,已经变得多种门类,比如一场演出包括了歌曲、 舞蹈、二人转传统唱段,甚至出现了二人转戏歌(二 人转戏歌是二人转曲调与当代流行音乐元素结合的产 物,综合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戏曲唱腔和带有鲜明 时尚元素的通俗歌曲技巧。戏歌听起来像传统戏又像 歌曲)。二人转的传统音乐的演唱以及伴奏上也随之 改革。大型民族乐团的伴奏风格渐渐消失,伴奏主要 以音乐伴奏进行,以少数几人的乐队来完成,演出较 为简洁方便。但是,在传统二人转演唱同时它的音乐 风格、音乐伴奏配器以及编曲风格有相当一部分脱离 了二人转本身的韵味。现在二人转的音乐伴奏大多主 要形成以电子琴、唢呐、板胡、套锣为主的综合载体 的新四样,这四样乐器的本身特性,电声与单件民族

谈二人转的发展与形式

谈二人转的发展与形式

谈二人转的发展与形式二人转是一种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的民间艺术形式,也被称为相声。

它是一种古老的传统艺术形式,源于清朝时期的南阳府(今河南省南阳市),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成为了一种很有特色的现代民间艺术形式。

它独特的形式和风格深受大众喜爱,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人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在南阳府演变而成。

当时的南阳府是一个商业繁荣的地区,各地商人和旅客经过此地时,常住在当地的酒馆和茶楼中,聚集一起谈天说地,进行文艺娱乐。

在这种环境下,一些聪明才智的人,在酒馆和茶楼中表现出自己的才华,通过言语、笑话等形式,逐渐演变成了二人转这种艺术形式。

二人转的形式特点是由两个演员配合表演,使用语言、动作和音乐等手段,呈现出类似于小品的形式,具有口才、假模假式和幽默诙谐的特点。

它不同于普通的小品和相声,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二人转演员表演的主要内容是对人生百态、社会现象和人际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让观众在欢笑之余产生深刻的思考。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随着电影、电视等娱乐媒介的兴起,二人转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它的传统形式开始逐渐式微。

但是,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之后,二人转重新焕发活力,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演员和作品。

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二人转的受欢迎程度又有所提升,它开始向更广泛的群众传播。

二人转的形式也在不断变化发展。

除了传统的对口型二人转,现在还有“大二人转”、“小二人转”和“单口相声”等形式。

这些形式的出现,丰富了二人转的表现形式,让它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总之,二人转是中国文化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艺术形式,它特有的形式和风格,使得它在民间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它不仅是娱乐性强的艺术形式,更是一种能够唤醒人们对生活的关注和思考的艺术形式。

在经历了多次历史的冲击和变革后,二人转以其独特的魅力,继续在当代中国文化中发扬光大。

二人转的地理分布及其成因浅探

二人转的地理分布及其成因浅探

摘要:东北二人转是清中叶东北大秧歌吸取河北莲花落的特点发展而成的。

在它形成的这一时期经历了许多曲折,最后发展成为今天人们熟知的艺术形式。

本文通过对二人转的史料收集梳理,探讨二人转生存的基础,及对历史的梳理和对二人转本体的追问并置,揭示二人转发展所需要的条件,探讨二人转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二人转艺术,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二人转;绿色;传统;创新事物的发展是曲折的,曲折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过程。

东北二人转的兴起与发展,同样也遵循这一事物发展规律。

二人转经历了200多年的历史,经过多少代艺人的创造和积累共同努力,使其在历史的长河中历尽艰辛,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

如今,这被喻为东北农民的“宝贝疙瘩”渐渐的“转”出了庄稼院,“转”出了东三省,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博得了各界人士的青睐。

一、二人转的概况东北二人转主要流行于东北地区及内蒙古的东部,是东北三省的代表性曲种。

二人转属于走唱类曲艺。

它丰富多姿的表演形式和极富特色的唱腔,在包罗几百个曲种的曲艺舞台中独具风采。

(一)兴起关于东北二人转的起源,说法有很多。

但不论说法怎样,都是在经历几代艺人的不断创新、完善、发展中曲折成长起来的艺术形式。

清同治中叶,大量关内农民连年灾荒逃亡到关外(北上)并带来了自己当地的艺术形式。

后由当地秧歌与这种艺术形式结合形成了今天的“二人转”。

(二)艺术特色二人转是一个很有个性特点的艺术品种,它有许多艺术优长之处,这些优长形成鲜明的艺术特色,这是二人转能以旺盛的生命力深深扎根于东北大地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特色主要特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一枝多花“一枝多花”是指这一曲种的艺术形式的多样化与综合性。

①多种艺术形式并存:二人转、单出头、拉场戏、群唱。

②多元化的艺术形式:唱、说、舞合为一体2. 唱、说、做、舞、绝这几个字不用多加解释我们便可以知其一、二。

唱:就是唱功;说:一般是即兴的,并逗人发笑。

有时还说些民间的小笑话,给大家解解闷。

谈二人转的发展与形式

谈二人转的发展与形式

谈二人转的发展与形式二人转,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一种形式,起源于中国北方地区,被誉为“黄土地上的京剧”。

作为中国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二人转在形式和演出方面都有着独特的魅力,一直受到观众的喜爱和关注。

在长期的演变和发展中,二人转不断吸收外来的艺术元素,丰富自身的内容和形式,逐渐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发展和表现方式。

二、二人转的演出形式二人转的演出形式主要分为“快板”和“慢板”两种。

其中“快板”注重的是节奏明快、语言幽默、内容生动的表演形式,通常用于叙述故事情节以及扮演一些活泼的角色。

而“慢板”则更注重表达情感、挖掘深层次含义、扮演一些细腻的角色。

这两种形式的结合,使得二人转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下进行表演,给观众带来了不同的观赏体验。

在演出内容方面,二人转通常取材于民间生活、历史传说、经典名著等,通过对这些内容的重新演绎和诠释,使得二人转具有了丰富的戏剧性和表现力。

由于二人转的表演形式通俗、简单、易懂,因此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成为了中国戏曲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二人转的发展现状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二人转在内容和形式上也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二人转内容多以讥讽社会现象、表现人性善恶为主,但在当今社会,受众对于艺术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一些二人转艺人开始将现代社会的现象、热点问题融入到二人转的表演中,使得二人转有了更加广阔的表现空间。

二人转也开始融合了一些现代的戏剧元素和表演手法,使得二人转在形式上更加丰富多样。

一些现代话剧、音乐剧和舞台艺术的手法,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二人转的影响。

随着传统戏曲的衰落,二人转在一段时间内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但随着文化产业的兴盛和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二人转也逐渐受到了重视和关注。

一些二人转艺人利用现代的传媒平台,将二人转的表演形式进行了更新和转化,使得二人转得到了更多的传播和发展。

一些地方政府也开始注重对二人转的保护和扶持,鼓励更多的人投身到二人转的创作和传承中。

二人转在当今社会依然有着一定的生机和发展空间。

现代二人转唱词写作的传承与创新

现代二人转唱词写作的传承与创新

现代二人转唱词写作的传承与创新现代二人转作为中国传统艺术之一,源远流长,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而作为二人转表演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二人转唱词的写作更是需要不断传承与创新。

二人转唱词的传承与创新,既要继承传统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也要顺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和时代潮流。

传承与创新不是简单地复制过去的作品,而是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新的艺术探索和实践。

在这个过程中,唱词的写作显得尤为重要。

二人转唱词传承与创新要强调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二人转作为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其唱词往往融汇了古典诗词、民间歌谣以及戏曲唱词的艺术特点,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理解和挖掘这些传统元素的内涵与魅力,将其融入到现代创作之中。

可以通过对古代诗词、历史典故的重新演绎和诠释,使得二人转唱词在传承传统的同时更加贴近现代观众的心理需求。

二人转唱词传承与创新需要提倡对现代生活的关注和反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变化。

传统的二人转唱词在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时,需要对新的题材、新的表达方式进行探索和尝试。

可以通过对当下社会热点、文化现象的观察和思考,结合自己的艺术创作,创作出更加贴近现代生活、新颖有趣的二人转唱词作品。

二人转唱词传承与创新也需要注重艺术表达的个性化与创新性。

在创作唱词时,需要充分发挥词作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塑造具有个性特色和鲜明风格的作品。

这不仅要求词作者具有扎实的词藻功底,还需要对曲调、表演形式等方面进行巧妙的搭配和构思,使得整个作品更富有新意和传播力。

二人转唱词传承与创新也需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和平台,扩大作品的传播范围。

如今,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为二人转唱词的传播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传统的唱词创作可以借助网络平台进行推广,也可以通过音乐、视频等多种形式向更广泛的听众进行传播,使得二人转唱词的魅力得到更好的展现和传承。

现代二人转唱词的传承与创新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需要词作者们不断地进行艺术探索和实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等 民间艺术 放在光天化 日之下 , 它才能提高 、
重二人转在 艺术形 式上 的继承与发展就 显得 至关重要 了。 笔者 以为 , 发展二人转要立足本 体 , 重 它 自身 的规律 和特 点 , 能丢 了根 尊 不 本。 二人转 艺人说 : 不隔语 、 “ 不隔音 , 最要紧 的是 不隔心 。 如果 失掉 了乡俗 、 ” 乡音 、 乡情 ,
然而 , 这种深受百姓喜爱 的民间艺术 , 带给 在
观众快乐的 同时 , 也笼罩着一层 阴影 , 至有 甚 人将其与“ 黄色 ” 联系起来 。 本文想借此机 会, 就东北二人转 的定位及其继承与 发展 问题谈
谈 自 己 的看 法 。


对二人转艺术如何定位
生活 , 奏响时代 的最 强音 , 这才 所 而恰恰是人为 的。 特别 是把二人转作 ‘ 黄色 ” 的代名词是不公平 、 不 客观 的。 只有全面科 学地分析和把握这一切 ,
才有 助于这 颗 民间艺术 的珍珠再 现辉煌 , 发
挥其应有 的价值。
著名学者余秋 雨先生 曾说: 我用 了几十 “ 年 时间走 了对人 类文 明作过贡献 的国家 , 当
二人转艺术 的喜欢程度 而言 , 它只能发展 , 不
会衰落 , 只是 向哪个 方向发展的 问题 , 是任其
1 6 2
时我 把旅 行当成 了主要任务 。 了很多路后 , 走
被封 杀等等 , 只好按 照指定 的本子 一字不差
地演 , 员与观众 的直接交 流少 了, 演 表演 者与
观 赏者形成 了两个不 同 的世 界 。 些从一个 这
我发现我 以前写 的《 中国戏剧文化史 》 有重大 缺漏 , 这一点让我觉得很羞耻 。 因为这本书得 了很多奖, 了高校 的教材 , 成 但是普通老 百姓
每 天都在享受的戏 曲文化在我的书 中却没有
极端 走 向另 一个极端 的“ 改革 ” 品, 作 虽然 常 常拿大奖 , 但在 民间演 出则不灵 。 这样 的作 品 推广难 、 流传更难 。 由于文化 部门对 二人转 的 普及 和改革缺 乏科学 性 , 致使“ 绿色 ” 的推不 出去 ,黄色 ” “ 的只能转入“ 下”使 良好 的愿 地 ,
望难 以如 意。 基于此 , 了 内容必须 出新 , 除 注
出现 。 我发现 , 像书 中重点介绍 的《 桃花扇 》 等 案头 剧, 其实在中 国的历史上没演过几场 , 而 像 二人转这样天天都在生活 中演 的戏却无法 出现在 大学 的讲 台上 , 无法 出现在任 何文字 本上 , 这对我们学者而言是个耻辱 。 把二人转
“ 主旋律 ” 也最能鼓 舞人 、 , 教育人 , 二者 并重 才能全面体现面 向现代化 、 向世 界、 向未 面 面 来的 民族 的、 科学 的、 大众 的社会 主义文化要 求。 其实 ,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 都不存 ‘ 黄色 ” ‘ 绿色 ” 之分 。 应该 说,黄 色 ” “ 的思想 内容通 过任 何一种 艺术形 式去表 现 , 所体现 出来 它 的往往 都被认 为是“ 黄色 ” 但决 不在于 艺术 , 形式的本身 。 笔者认为 , 只有 ‘ 黄色 ” 内容, 的 没 有“ 黄色” 的艺术形式 。 因此, 某些不健康盼 ‘ 黄 色” 内容 并不是 由于二人 转这种 艺术形 式 的
也就 失掉 了二 人转 的传统观众 , 失掉 了二人
才能受到重视 。他又说 : 中华文化是一 只大 ” “
鹏, 它有许多的羽毛 , 二人转也应该是其 中闪 亮 的一根 。 余 秋 雨先生 在 东北 三省 第 一届 ”
当然 , 优秀的传统作 品也是“ 主旋律 ”但必 须 , 痛 下决 心剔除封 建糟粕 , 抛弃 野蛮 下流 的表
演, 高定位、 高标准 、 高要求 , 体现新 内容 、 新思 想 、 风貌 。 新 不过 , 统剧 目在 比例 上不宜 太 传 多, 因为它丝毫取代不 了新作 品的创作使 命 。 社会主 义 的文 化 , 该积极 反映火 热 的现 实 应
二人转 已有 两百 多年 的历 史 , 广泛 流 它
传于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以及河北、 内蒙古等部 分地 区 , 民间艺人 的演 出活动深入 到每 个村
庄, 专业和业余演 出团体到 处可 以见到。 多少
年来 , 尽管某些艺术 形式因诸多主、 客观原因 或时 代 的变迁 有盛 有衰 , 但二人 转却始 终为 广大人 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 故有 ‘ 宁舍一顿饭 , 不舍 二人转 ’ , = 艺说。 的确 , 二人转拥有众多农 民 观众 , 是东北地 区最 具地域 特色的 民间艺术 ,
剧作 l戏 论 IDa a o m 家 剧 坛 r r m Fu
二 人 转 的定 位 及 其 继承 与发展之我 见
■ 柳 静
2 0 年 7 辽宁 曲协为筹备“ 0 2 月, 赵本 山杯 ” 二人转 大赛 , 辽宁地 区做 了一次 比较翔 实 在 的调查 。 调查组走访 了瓦房店 、 山、 阳、 鞍 辽 本 溪、 沈阳、 岭、 铁 锦州等部分地 区。 这些城 市的 二人转 , 在剧场的票房收入 , 是其他所有 舞台 演出收入的总和 , 显示 了它独 占鳌 头的气 势。 野 生野长 , 使其 叶更黄 、 花更衰 , 还是 引导扶 植 , 其叶更绿、 使 花更鲜的 问题 。 但是 , 目前 就 而言, 二人转 市场演 出的作 品绝大 部分是 建 国前的传 统 曲 目, 新创 作 的反 映新生 活 的作 品还 嫌不够 , 尤其是反映现代化 的内容较 少。

提 东北“ 特产 ”首 先就是二人转 。 , 就像 山东
人喜欢 吕剧 、 南人 喜欢豫剧一样 , 河 哪一个地 区的人们都有他 自己喜欢 的具有地方特色 的 民间艺术 。 正因 为东北广 大劳动 群众与 二人
转有 着深 厚的情感 渊源 , 它在广 大人 民群众 的心 目中才 是根深 蒂固的。 以, 所 就老百姓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