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
历史七种史观详解(超全)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主要线索: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1】全球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世界市场: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二、文明史观1.基本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主要线索: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世界史的两重性
苏州大学研究生考试答卷封面考试科目:________________考试得分:________________ 院别: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授课教师:________________考试日期:年月日试论世界史的两重性摘要:对于世界史可以从史学和哲学的角度进行研究。
本文结合历史学的内容和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世界史的概念及其发展历程进行解读,在对世界史的概念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探究世界史的两重性,世界历史是民族性与世界性、整体性与个体性、普遍性与特殊性、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关键字:世界史;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两重性引言:整体的“世界史”概念是在地区国别史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直到19世纪工业的发展消除了以往历史形成的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孤立闭塞的状态,使人类历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
整体的宏观的世界史研究与地区国别史研究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因此“世界史”本身就有了双重的含义,本文从对世界史的概念解读出发看世界史的两重性。
1历史学的角度1.1世界史的概念到目前为止,学界对于什么是世界史,仍有不同的看法。
有人认为世界史是全人类的历史,包括一切民族、一切国家和地区1;有人认为世界史是除去本民族历史的外国史2;还有人认为世界史是对人类历史的宏观把握,包括对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历史进行比较,探讨相互间的联系和交流,以及分析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等等3。
尽管如此,世界史是国际史,是关乎外民族的历史,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
1.2世界史的发展一方面,世界史同历史学一样古老。
在最早的历史著作,如希罗多德的《历史》、司马迁的《史记》中,都有对本民族之外的国家和地区历史的记叙。
希罗多德的《历史》虽以希波战争中希腊人的胜利为主题,但他对希腊城邦以外的“异邦人”的历史、政治制度、风土人情等也有详细的叙述,涉及的国家和地区多达20个左右。
全球史观
全球史观与整体史观相信大家都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整体世界之中,没有哪一个是孤立的个体,也没有谁可以说离开了这个社会而存在,21世纪是全球化的世纪,人们的世界观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
随着生产资料的不断发展,人类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地变化,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到19、20世纪之后,世界终于形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实现了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转变,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使世界变成一个密切联系的“地球村”,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世界整体化进程加快。
国家间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领域多层次地发展着,整个人类社会正在形成一个相互感应、相互制约的整体,整个人类面临着共同的命运和考验。
而且“地球村”的概念已经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
因此,树立反映世界的“全球化”趋势的世界观,即“全球史观”,已经成为世界史学科向前发展的必要条件。
那么何为全球史观?这是我们要说的问题。
全球史观”是建立在人们的意识对全球化现实反映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超地区、超民族的史学观念,是一种从全球的视野和宏观历史学的角度去考察和研究世界史的方法。
全球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由分散走向整体的动态过程,它包括长时段的发展趋势性以及整体性。
趋势性就是说全球史观反映了人类文明相互交流逐步摆脱分散并走向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世界逐步联为一体,而且这种趋势至今尚有加强的前景。
而整体性则说明全球史观以人类社会整体发展进程为叙述对象,超越西方史学以国家为单位的叙事传统,从学术发生的角度颠覆“欧洲中心论”以不同人群、社会、民族、国家之间的互动为切入点,开辟了考察世界历史的新视角,建立了编纂世界通史的新框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理论启发性。
整体史观认为,1500年地理大发现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现代化浪潮从英法美等西方国家逐步向世界其他地方扩展,生产力发展和世界交往是人类历史横向发展的动力。
世界是如何由分散走向统一的
世界是如何由分散走向统一的珙县洛亥初级中学校历史专业张光熠摘要:16世纪开始世界被打破隔绝状态,最后形成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整体。
世界一共经历了人生四部曲,最终走到了一起,并且在这期间形成了许多丰富新颖的方法和制度。
关键词:世界;分散;统一;资本主义16世纪到20世纪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转型的关键时期,人类正是由此开始由分散走向统一,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同时,这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时期,这时期所做的贡献远远高于以前所做的精神和物质贡献的总和,为我们现代的美好生活铺垫了道路。
1500年以前,世界各个地区之间互相隔绝,亚欧非三洲的居民根本不知道天地间还有美洲和大洋洲。
但是,地理大发现打破了这个隔绝的状态,实现了彼此之间的直接的接触,让亚欧非三洲的人民知道了还有美洲和大洋洲的存在,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至此开始广泛的交流,世界区域性文化发展终结,开始了全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这是加强地区间联系的第一步。
此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和英国先后向海外扩张,分别在海外建立殖民地,领土不断扩张,生产的原料也随之不断增加,这些强大的国家便不断进行对外扩张,进行殖民掠夺,到1760年前后欧洲与这些殖民地之间已经形成密切的经济关系,这是世界地区间联系加强的第二步。
18世纪后半期到19世纪初期英国工业革命完成,带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区域性交易结束,开始了世界贸易,世界各地之间的贸易不断,这意味着世界各地区之间联系加强的第三步。
18世纪下半叶,英国拉开了工业革命的狂潮,此时的世界已经联系密切,由英国带动的工业革命开始传遍欧洲,到1871年以后,资本主义工业飞跃发展,导致了垄断组织的形成。
垄断的形成又推动了列强瓜分世界的狂潮,到19世纪末,世界终于瓜分完毕,资本主义势力伸到世界各个角落。
这是世界地区间加强联系的第四步。
世界到此时已形成一个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整体。
16世纪是其转折时期。
西欧沿海地区好似打开了“潘多拉宝盒”,突然产生了一股神奇的“魔力”。
全球史观
第四,历史上的整体观思想,以及古人探索世界历史的种种努力都为全球历史观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素材。从史学发展史来看,近代以前就出现了要将世界作为一个整体,力求寻找世界有机联系的各种设想和尝试。例如,古希腊杰出的历史学家波利比奥斯在其巨著《通史》中写道:“……历史可说已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意大利和利比亚发生的一切与亚洲和希腊发生的一切密切相关”,“只有将各事件与总体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一起揭示出来,指出其相似点和不同点,才有可能认识历史的全貌。”古代中国人的“九州”、“四极”观,以及史学家司马迁“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理”的史学思想都显示出宏大的气魄和开阔的历史视野。但是,总的来说,古人对世界的认识是笼统的、肤浅的和直觉性的。这是由于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交通非常落后,各地区处于闭塞隔绝状态,地区之间的联系时断时续。因而,当时人们心目中的世界,基本上以其生活的地区为中心,把属于本民族或属于同一宗教地区的历史作为历史的主体或中心。新航路开辟后,特别是始于18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不仅使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而且还打破了各地区和各民族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出现了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于是,历史开始由孤立的、民族的、狭隘地方性的历史转变为世界性历史。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又将人们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人们对世界历史的认识发生了质的飞跃,尝试以全新的和整体的视野审视人类历史的发展。法国史学家鲍杜安把人类历史看作是一个整体,认为世界历史应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来认识,人类历史不仅在时间上是世界性的,而且在空间上也是世界性的。理性主义史学创始人伏尔泰也将人类历史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他在《论各民族的风俗与精神》中开创性地运用比较方法,从宏观的角度来综合考察人类文明史,其视野遍及世界:从波斯到阿拉伯各国,从印度到中国,从日本到秘鲁。此后,维柯、杜尔阁、孔多塞、赫尔德等哲人,格特尔、施吕策尔、穆勒等史学家都对世界历史理论进行了探讨。被誉为“世界史之父”的施吕策尔提出历史应当说明“地球和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是怎样从过去演进到现在的”,世界历史不是世界各民族历史的简单汇编,而是“人类的历史”。施吕策尔尤其强调世界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注重从宏观的角度进行考察,如同“人们要了解一座大城市的各条街道,如果没有一个总的图景或缺乏宏观的眼光,那么,就不会具有对这座城市的整体感。”可见,在近代,史学家们关于世界历史的认识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这为后来的全球历史观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
多元史观
多元史观最近几年的高考题,多涉及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和社会史观。
目前,明确把唯物史观作为核心素养。
一、概念历史观也简称为史观,指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简言之,从什么宏观角度、视角看待历史。
二、分类介绍(一)全球史观:1、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发展线索:(1)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的初具雏形。
(2)19世纪中后期,第一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3)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4)当今,经济全球化势不可挡,这是整体世界的深入发展。
3、高屋建瓴:(一)树立一种全球意识,构建全球命运共同体。
(二)人类文明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
(三)提倡宽容精神,承认和容许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
4、常见误谬:欧洲为中心史观;中国天朝上国观念;(二)文明史观1、概念: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2、内涵:※从横向看,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分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
※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细分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3、高屋建瓴:①各国各地区的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②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
③文明交往是人类历史发展动力,是人类变革和社会进步的标尺。
(三)近现代化史观1、概念:现代化也称近代化,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
2、具体内涵:※政治上:法制化、民主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经济上:工业化、市场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思想文化上:科学化、大众化,即从迷信、愚昧到理性、科学和大众等;※社会生活:城市化和文明化。
世界是如何由分散走向统一的
世界是如何由分散走向统一的珙县洛亥初级中学校历史专业张光熠摘要:16世纪开始世界被打破隔绝状态,最后形成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整体。
世界一共经历了人生四部曲,最终走到了一起,并且在这期间形成了许多丰富新颖的方法和制度。
关键词:世界;分散;统一;资本主义16世纪到20世纪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转型的关键时期,人类正是由此开始由分散走向统一,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同时,这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时期,这时期所做的贡献远远高于以前所做的精神和物质贡献的总和,为我们现代的美好生活铺垫了道路。
1500年以前,世界各个地区之间互相隔绝,亚欧非三洲的居民根本不知道天地间还有美洲和大洋洲。
但是,地理大发现打破了这个隔绝的状态,实现了彼此之间的直接的接触,让亚欧非三洲的人民知道了还有美洲和大洋洲的存在,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至此开始广泛的交流,世界区域性文化发展终结,开始了全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这是加强地区间联系的第一步。
此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和英国先后向海外扩张,分别在海外建立殖民地,领土不断扩张,生产的原料也随之不断增加,这些强大的国家便不断进行对外扩张,进行殖民掠夺,到1760年前后欧洲与这些殖民地之间已经形成密切的经济关系,这是世界地区间联系加强的第二步。
18世纪后半期到19世纪初期英国工业革命完成,带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区域性交易结束,开始了世界贸易,世界各地之间的贸易不断,这意味着世界各地区之间联系加强的第三步。
18世纪下半叶,英国拉开了工业革命的狂潮,此时的世界已经联系密切,由英国带动的工业革命开始传遍欧洲,到1871年以后,资本主义工业飞跃发展,导致了垄断组织的形成。
垄断的形成又推动了列强瓜分世界的狂潮,到19世纪末,世界终于瓜分完毕,资本主义势力伸到世界各个角落。
这是世界地区间加强联系的第四步。
世界到此时已形成一个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整体。
16世纪是其转折时期。
西欧沿海地区好似打开了“潘多拉宝盒”,突然产生了一股神奇的“魔力”。
历史学习中的七大史观
历史学习中的七大史观1、全球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整个人类历史看做一个整体来研究。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其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欧洲,也包括广大亚非拉地区。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名著《全球通史》中对全球史观做了如下描述: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全人类,而不仅仅是欧洲人或是非欧洲人。
此外,全球史并不等于国别史或地区史的简单相加,而是重在揭示不同地区和国家历史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世界史时,重点考虑世界是如何从孤立走向一体的;重点理解西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全球化等问题。
同时,在学习中国史时,把它放在整个世界历史的大背景、大视野下进行考察。
2、文明史观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文明史观的基本特征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把人类历史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说明人类历史是如何传承的,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以文明类型为研究的基本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
以文明史观为指导,我们要重点理解并掌握资本主义发展从手工工场时代到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再到信息时代的演变过程;要重点复习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如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美国的三权分立制等;以及古代文化中对今天人类社会的发展依然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如民主思想等。
3、近代化史观现代化也称近代化。
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经济上的工业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
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现代化模式是指各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或发展类型,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按照不同标准,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中考专题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含答案)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专题三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专题点睛】世界的发展由分散走向整体,主要包含下面几个层面的含义:⑴世界上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相互隔绝的状态逐渐被打破,各地区、各民族间的交往日益频繁。
⑵在经济上,主要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外扩展。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不断开展殖民扩张活动,在世界范围内抢占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
⑶在政治上,主要表现为资本主义制度逐步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和扩展。
先是欧、美、亚的一些国家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随后亚、非、拉被侵略、被奴役的国家很多也确立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⑷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也是其中包含的重要内容。
⑸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是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的一个非常好的佐证。
【理解探究】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2、什么是经济全球化趋势?3、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4、整体世界的形成在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的表现。
5、世界整体化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6、经济全球化对现代中国的影响。
提示:新航路开辟、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提示: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提示:原因、表现、影响提示:经济、交通、人口、文化、体育、娱乐、服饰、饮食等领域提示:联系近代中国历史的侵略与反抗和中国近代化提示:改革开放、加入APEC和WTO、促进经济高速发展【笔记归纳】一、(一)形成过程1、开始形成:新航路开辟后原因:新航路开辟后,各地之间的联系加强,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早期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2、初步形成:19世纪六七十年代原因: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推动工业资产阶级对外强占商品市场与原料产地,世界各地许多国家和地区被沦为列强的经济附庸,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3、最终形成:20世纪初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列强加紧对外侵略扩张,掀起瓜分世界的高潮,世界被瓜分殆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分散的文明到整体的世界----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场
第二讲 走向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考纲: (1)新航路的开辟(2)荷兰、英国等 国的殖民扩张(3)两次工业革命
考点一
地理大发现──新航路的开辟
2003课标 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 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2017课标 通过了解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全球性流 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 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理解新航路开辟是人类 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 • 时空定位: • 时间:15世纪末16世纪初 • 空间:西欧、美洲、非洲、亚洲 • 中国:明朝中期
B 引起欧洲“价格革命” 材料三:16世纪,欧洲 价格革命 货币贬值 社会分化 促进封建制度的解体和 西欧资本主义发展
贵金属大量流入欧洲
商 品 价 格 上 升
贵金 属价 格 下 降
货 币 贬 值
拥有大量商品者 收大量货币地租 (资产阶级和资 者(地主) 产阶级化的贵族) 财力和地位下降 经济实力增强
【答案】B
例3.(2013· 上海高考· 13) 以下为15世纪末16世纪初 的航海线路图,其中1497 年至1498年葡萄牙航海家 达· 伽马进行航海探险的目 的地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
第二部分
重点突破
能力提升
一. 明确历史概念
1.世界市场: 指各个国家和地区间以商品流通为主要内容的经 济交往活动的总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即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占主导地位的世界市场。 2.新航路: 15世纪到16世纪开辟的新航路,它指从西欧沿非 洲西海岸南下绕过好望角,到达东方的路线和从西欧 向西穿过大西洋到美洲,进而横渡太平洋完成环球航 行。西欧史学界在欧洲中心论的影响下,一般都将这 一过程称为“地理大发现”。
历史八大史观(紧密复杂版)
历史中的“八大史观”史观是学生的一个盲点,也是历史研究、学习、教学等方面的一个重要方法。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主要线索: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1】全球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世界市场: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二、文明史观1.基本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主要线索: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高中历史八大史观
八大史观全球史观(整体史观)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主要线索: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1】全球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世界市场: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文明史观1.基本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主要线索: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如何理解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历史进程
马克思论西方殖民主义的双重历史作用
(英国对印度的侵略殖民活动)在亚洲造成了一场最 大的、老实说也是亚洲历来仅有的一次社会革命。 ……的确,英国在印度斯坦造成社会革命完全是被极 卑鄙的利益驱使的,在谋取这些利益的方式上也很愚 钝。但问题不在这里。问题在于,如果亚洲的社会状 况没有一个根本的革命,人类能不能完成自己的使命 。如果不能,那末,英国不管是干出了多大的罪行, 它在造成这个革命的时候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 的工具。 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 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 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 权力-权利的契约化和权利-义务的相
互性
“中世纪”: 西欧特殊性的传承与发展
市民社会:“自由民”在城市自治条件
下发展出平行于封建制的契约社会 ▪ 城邦公民社会的复兴 ▪ 建立在城市法和商业法基础上的
“社团法人”集合体 ▪ 与封建国家形成利益交换和互相
制衡的博弈关系
西欧“特殊性”的内核
个人本位的法权制度及权利观念 分散、多元的公共权力和社会结构 理性的思维方式(科学文化)、线性历
历史上的“国际体系”(从地区到世界)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欧洲三十年战 争后)
1815年“维也纳体系”(拿破仑战争后) 1918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次大战后
) 1945年“雅尔塔体系”(二次大战后)
“现代性”的形成及其扩展
由于率先实现工业革命,西欧主导了整体 世界的构建,其“特殊性”发展为现代世界普 遍性中的基本要素。
世界体系结构中的国际体系
国际体系(International System): 现代国际社会的政治结构。以现代主权国家为 单位,以大国霸权为支配力量,它反映客观的 “国际格局”(即某一 特定历史时期内各国力 量的分布、消长和组合而形成的战略性态势) ,同时通过霸权国家的支配行为和国际会议、 国际组织、国际条约形式建立某一特定历史时 期的国际秩序。历史上国际体系的变动都与地 区性和世界性战争相联系。
七大史观
全球史观(整体史观)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主要线索: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1】全球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世界市场: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二、文明史观1.基本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主要线索: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教科书的世界通史观
高中历史教科书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历史教科书是国家意识形态教育的载体 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的世界通
史观是对世界历史宏观进程的科学阐释 改革开放以来历史唯物主义世界通史观
的新发展
吴于廑:《世界历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 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 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 立状态。” ——马克思、恩格斯
“世界史”发展的阶段性
在人类社会的整体性历史运动(工业文明的全 球化)进程中,早期的、尚具有明显区域性结 构特征、单向度扩展的“世界史”逐渐向越来 越具有“全球性”结构特征、多向度融合的世 界史(“全球史”)演进。显然,这种发展的 阶段性表达的不仅是人们交往范围的扩大和联 系程度的紧密,更重要的是结构意义上人类社 会整体性的提升。
从古代地域社会到现代世界体系 ——世界史的形成路径
世界史的发生(工业社会原型结构的生 成)是不可重复的一次性历史经验。一 种特殊社会结构的“胜出”排除了其他 途径创造世界史的可能性。因此,对原 型社会特殊性的研究是理解现实世界史 结构及其发展路径的前提。
诸地域文明中的西欧“特殊性”
世界史以西欧社会为原型形成整体性运动的现实结构 ,固然有多种偶然因素。但是,作为特殊社会结构类 型的西欧地区能够在同时代诸区域性社会结构的发展 竞争中获得比较优势,并能够率先实现社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结构的质 变性升级,其中必然蕴含着适应人类社会整体性发展 的历史动力(造就工业生产力的技术性要素、制度性 要素和文化性要素),正是这种动力的释放促使区域 性历史运动向世界历史运动的转变,并形成了现实的 的世界史结构形态。
西欧“古典文明”:特殊性的起源
地中海文明圈“一分为三” (公元四—八世纪)
罗马帝国衰落、统治中心东移(330年在 拜占庭建新都君士坦丁堡)
西欧“古典文明”:特殊性的起源
希腊:去血缘的社会共同体 (公民社会和民主政制) 知识系统理性化(哲学和科学)
▪ 罗马:《罗马法》
公民私权的法律化
西欧“古典文明”:特殊性的起源
(在跨海移民的过程中形成了希腊城邦),这些自治 与自给的城市国家的政体会摆脱血族基础,转而以契 约为基础,似乎是顺理成章的。
唯物史观的“整体性历史观”
从唯物史观出发,世界史的发生有赖于人类创 造物质财富的能力及其方式需要并且能够将分 散的社会单元(民族、国家)通过各种联系形 式“聚合”为结构性的整体运动。正是在这个 意义上,“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 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世界史的本质——整体性获得了“结构”的 内涵,而不是泛指的联系和交往。因此,所谓 “世界史”的发生史也就是人类社会整体性结 构的起源。
按照唯物史观,对世界历史的认识应基于 两个基本观点:
第一个观点是,在文明发展的早期阶段,它的地域性很强,多元 的地域文明是古代历史的特征。
第二个观点是,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工业革命的发生是人类历史进 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从此人类摆脱了地域性条件的束缚, 开始走向相互依存度不断提高的整体性发展,直至进入“全球化” 时代。所以,到了工业文明阶段以后,人类社会的整体性发展应 当成为历史叙述的主线。 如果不区分时间维度上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差异,只是在空 间维度上强调地域文明的特殊性,就会陷入“文化形态史观”的 片面性。如果不考虑地域文明的特殊性,将人类历史简单地纳入 单维的“社会形态”发展线索,就会陷入教条化的苏联通史体系 的片面性。
“跨海迁移的第一个显著特点是不同种族体系的大混合,因为 必须抛弃的第一个社会组织是原始社会里的血族关系。……跨海 迁移的另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原始社会制度的萎缩”
城邦制度和直接民主两者是互相依赖,互为条件的。 城邦制度的希腊在世界史上是例外而不是通例,…… 城邦制度是“神授王权”在一种特殊环境下演变出来 的东西。
我国历史学家吴于廑和罗荣渠的重要贡献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史学界最突出的理论成果之 一就是突破了苏联通史体系的束缚,对马克思的世界 历史观作出了比较完整的、合乎其本义的阐发。在这 方面我国历史学家吴于廑和罗荣渠作出了重要贡献。 吴于廑先生在国内率先提出要准确地理解和阐述马克 思的世界历史观,并按照这一观念将人类社会的发展 归纳为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历史进程。罗荣渠先生在 国内最早将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研究相结合,就现代社 会的形成和工业革命以来的现代化世界进程展开研究。 他们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史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西欧“古典文明”的源头
西欧古典文明是“地中海文明”的分支 地中海:人类早期文明的“集散地”(流动)
东部:两河流域、埃及、波斯、印度 西部:克里特---迈锡尼及西向延伸
地中海文明圈的文化共性:印欧语系、闪语系(拼音文 字)
■ 比较:“东亚文明”(汇聚)
东亚文明圈的文化共性:汉藏语系、 阿尔泰语系、南岛 语系(汉字文化圈)
人类历史、文明史、世界史
人类历史 文明史 世界史
文明的“时间性”与“空间性”
时间
工业
农业 采猎
东亚 中东 西欧 非洲 美洲
空间
工业革命: “时间(现代)文明”整合“空间 (地域)文明”的起点
从分散的、联系和互动的人类社会到结构的、整体运 动的人类社会,是通过一种特殊的历史动力实现的, 这就是“工业生产力”。所以,工业化的起点是与世 界史的发生相一致的,第一个“工业社会”也就是世 界史结构的原型。原型的扩展及其与其他社会的冲突 、融合构成了过程性的世界历史运动。
——顾准《希腊城邦制度》
西欧“古典文明”:特殊性的起源
罗马法是纯粹私有制占统治的社会的生活条 件和冲突的十分经典性的法律表现,以致一切 后来的法律都不能对它做任何实质性的修改。 ……在罗马法中,凡是中世纪后期的市民阶级 还在不自觉地追求的东西,都已经有了现成的
了。
——恩格斯《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