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标准答案

合集下载

诗歌鉴赏练习题 附答案

诗歌鉴赏练习题 附答案

诗歌鉴赏练习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孤山①谢枋得②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②谢枋得:宋末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

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诗中塑造了“小孤山”怎样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5分)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桑乾刘皂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注]①刘皂,咸阳人。

②咸阳在并州西面,相距数百公里;桑乾河在并州北约二百公里处。

(1)“客舍并州已十霜”中的“霜”字,可否换成“年”?请简述理由。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登鹳雀楼畅诸城楼多峻极,列酌恣登攀。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人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今年菊花事,并是送君还。

(1)该诗颈联的“围”字和“断”字用得妙,请作简要分析。

(5分)(2)请结合全诗,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6分)4、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杜牧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日见范蠡①,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①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曾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功成身退,泛游五湖。

(1)有人说“惆怅”是该诗的诗眼。

若是,那它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

(5分)(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景与情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

(6分)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8分)听筝柳中庸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诗歌鉴赏题(带答案解析)

诗歌鉴赏题(带答案解析)

诗歌鉴赏题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7-8题。

春日五门西望①唐王建百官朝下五门②西,尘起春风过玉堤。

黄帕盖鞍呈了马③,红罗系项斗回鸡。

馆松枝重墙头出,御柳条长水面齐。

唯有教坊南草绿,古苔阴地冷凄凄。

(注)①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写于安史之乱后。

②“五门”,又称午门。

唐代长安城大明宫南墙有丹凤门、建福门、望仙门等五个门,故云。

③马,指舞马。

唐玄宗时,斗鸡、舞马、歌舞、百戏等成为宫廷不可或缺的享乐活动。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叙写百官退朝,侧身西望,但见春风阵阵,股股灰尘吹过御堤,使整个西内之地显得迷迷漾漾;第二句虽为写景,却暗含消逝的岁月无数史实已记忆不清印象模糊。

B.颔联很白然地就从首联的望西内而过渡到对玄宗往事的追忆,选取玄宗最喜欢的玩法舞马和斗鸡,不露声色地展示出来,而让知道这段历史的读者去想象更多诗外之境。

C.颈联描写在春风的拂动下,馆松茂密,御柳堆烟,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以今之物同昔之事类比,郁郁葱葱的馆松御柳,和已经逝去的玄宗的生活,相互映照,别有情致。

D.尾联中“教坊”已不再是歌舞繁华之地,其南则荒草古苔,一派阴暗凄冷之象。

诗中“阴”和“冷凄凄”数语,既是景语,又饱蘸作者浓烈之情,达到景和情相融。

8.本诗由“望”所引,望中有感。

请结合全诗,分析由望而感的具体内容。

【答案】7.C8.①“望”之景:首联由“望”所引,但见阵阵春风,股股灰尘吹过御堤,使整个西内显得迷迷漾漾;颈联和尾联则描写了在春风的拂动下,馆松茂密,御柳堆烟,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可“教坊”已不再是歌舞繁华之地,其南则荒草古苔,二者反衬,物是人非,一派阴暗凄冷之象。

②“感”之事:颔联虚笔叙事,想象当年唐玄宗在舞马和斗鸡的情形,突出玄宗荒嬉误国,这是由“望”而产生的遐思。

③“感”之情:采用虚实结合(或者借景抒情)的手法展现诗人抚今追昔的伤痛之情。

【分析】7.C.“以今之景同昔之事类比,郁郁葱葱的馆松御柳,同已经逝去的玄宗的生活,相互映照,别有情致”错,应该是“以今之景同昔之事对比,郁郁葱葱的馆松御柳,同已经逝去的玄宗的生活,形成巨大的反差”。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陋室铭》《秋词》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陋室铭》《秋词》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陋室铭》《秋词》含答案阅读《陋室铭》,完成问题。

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56.同学们设计了“素”字的文言词义积累卡。

请你帮助推测词义,补全积累卡。

下列选项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甲】①不加装饰的②素不相识【乙】①非常普通的②有奇字素无备者【丙】①音色典雅的②衣着朴素57.下面是两位书法家写的《陋室铭》。

你更喜欢哪一幅书法作品?请结合字体特点及作品内容说明理由。

58.根据上面短文及下面的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材料】秋词(其一)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自古逢秋,他人“①”,刘禹锡却说“②”。

虽身处陋室,但刘禹锡的《陋室铭》却让我们感受到他居室环境的③与日常生活的恬淡。

此文以“④”一句作结,回应开头“惟吾德馨”。

可见,刘禹锡虽屡遭贬谪,但其人其文尽显“诗豪”之风。

【答案】56.甲57.答案示例:我更喜欢甲。

甲是端正的楷书,与刘禹锡身居陋室却追求高洁的君子品行相一致。

58.悲寂寥秋日胜春朝清幽宁静何陋之有【解析】56.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

答题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来分析推断词义。

①“可以调素琴”句意:可以弹不加装饰的琴;素:不加装饰的;②“素不相识”句意为:向来不认识;素:一向,平素;“有奇字素无备者”句意: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素:平时,平常;“衣着朴素”含义:穿的很普通,不华丽;素:白色素色;故选【甲】。

57.本题考查欣赏书法作品。

两幅书法作品,一是楷书,这种字体“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一是草书,这种字体“流畅自然,激情奔放,独特风格”,而本文作者追求的是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君子情怀,因此可以更欣赏第一幅楷书。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讲义及答案)及答案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讲义及答案)及答案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讲义及答案)及答案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程刘二侍郎兼独孤判官赴安西幕府李白安西幕府多材雄,喧喧惟道三数公。

绣衣貂裘明积雪,飞书走檄如飘风。

朝辞明主出紫宫,银鞍送别金城空。

天外飞霜下葱海①,火旗云马生光彩。

胡塞清尘几日归,汉家草绿遥相待。

【注】①葱海:指葱岭一带,在今新疆西南。

唐代安西都护府在此设葱岭守促。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送别诗,却没有一般送别诗的伤感之意,而是洋溢着昂扬向上的达观情绪。

B.诗歌选取了“积雪”“银鞍”“绿草”“火旗”等意象,色彩鲜明,使诗歌的画面感极强。

C.诗歌首先极尽笔墨夸赞了友人,然后又描写了离别时的情景,最后又预祝朋友凯旋。

D.诗歌最后两句写友人希望早日扫净胡尘归来,并且期待能在草绿时节和诗人相会(2)诗中三位友人有哪些共同特点?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①周必大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②正关情。

长年③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注:①周必大(1126-1206),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绍兴进士,官至左丞相,以少傅致仕。

永和,隶属于江西吉安。

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

②寒雁:古人常以雁行作为兄弟之称。

③长年:舟师,犹言船老大。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呼应标题,用语质朴无华,反复言说“几回”,意在突出路途遥远与离家越来越远。

B.颔联寓情于景,天寒、云冻、江阔、浪涌,渲染暗淡凄寒的气氛,烘托诗人孤寂的心境。

C.颈联触景生情,回望家山渐行渐远,仰视大雁翩翩南飞,思乡念亲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D.本诗用词考究,其中副词“犹”“自”“常”“正”的运用,就显得贴切自然,耐人寻味。

(2)同样是羁旅在外,本诗与晩唐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塘。

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诗歌鉴赏(真题汇编)附答案

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诗歌鉴赏(真题汇编)附答案

〖2023年高考真题〗(2023年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答友人论学林希逸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①笺:注释。

这里指研读经典。

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

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B.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

C.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

D.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

16.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

”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5.A 16.①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然也缤纷绚烂,但活力已经不再。

②唯有回归本原,方能获得学问真谛,就如同在树头枝底欣赏桃李,方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手法的能力。

A.“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错误,“学转难”表明用“逐字笺”的学习方法难以理解经典真谛,且“逢人个个说曾颜”也并非指努力学习圣人之道,而是讽刺当下人们对圣人之道的学习流于表面。

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内涵,把握诗歌主题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首先要把握魏了翁名言的意思。

“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是说在树头枝底观赏桃李才能体会到其活泼泼的精神状态。

接着把握本诗尾联的内容并结合诗歌的主题来谈自己的理解。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是说大家在肩挑的担子上观看鲜花,在喧闹的酒楼上欣赏音乐,根本想象不到桃李绽放的盛况,也不可能体会到丝竹管弦的精妙。

结合诗歌的标题“答友人论学”可知,此处用“看桃李”来喻指做学问,以“树头枝底”来喻指学问的本源,诗人以此说明要想获得学问的真谛需要回归本源,这就如同观赏桃李,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美,但离开“树头枝底”,没有了活力,唯有到树头枝底才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状态。

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含答案解析

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含答案解析

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孔巢父①赴河南军皇甫冉江城相送阻烟波,况复新秋一雁过。

闻道全师征北虏,更言诸将会南河。

边心杳杳乡人绝,塞草青青战马多。

共许陈琳②工奏记,知君名宦未蹉跎。

【注】①孔巢父,少时苦学,后辞官归隐,与李白、裴准等隐居徂徕山,号“竹溪六逸”。

②陈琳,归附曹操后,管记室,军国书檄多为陈琳所作。

(1)首联描绘了一幅怎么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简要赏析颈联的表达效果。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六幺令·天中节①苏轼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

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朝夕新亭对泣②,泪竭陵阳③处。

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注】①天中节即端午节。

②新亭对泣,语出《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每至美同,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

周侯中坐而叹日:‘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

’皆相视流泪。

”③陵阳,屈原第二次被流放,最后到了陵阳。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通过描写“虎符缠臂”“门插艾蒲”“放飞纸鸢”“饮酒食粽”“龙舟竞渡”“诵赋祭吊”几个场面写出端午节的盛况。

B.词中运用“新亭对泣”的典故准确贴切,是因为屈原当时流放在外、痛心国难的心情与晋时渡江避难的中原人士非常相似。

C.本词咏今叹古,“借古而启今”。

上片极力描摹端午诸种盛况,下片感怀屈原人生经历。

本词的写作重点在上片。

D.词中有景,景中寓境。

上片一幅幅生动的民俗风景画扑面而来,景境如画;下片一幕幕沧桑的历史再现眼前,一唱三叹。

(2)一般认为,词中的“异客”是指屈原,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除夜二首(其一)①陈与义城中爆竹已残更,朔吹翻江意未平。

多事鬓毛随节换,尽情灯火向人明。

中考古诗词鉴赏汇总标准答案怀乡思人类(二)

中考古诗词鉴赏汇总标准答案怀乡思人类(二)

怀乡思人类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首句中的“暗”字有什么含义?请加以分析。

⑴说明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⑵“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与诗的情境一致。

2.有人认为,第三句中的“折柳”为全诗点睛之笔,你是怎么看的?“折柳”既点明了吹笛人所吹曲子的名字,有令人想起了折柳送别的风俗,因此引起了诗人的客愁乡思,所以“折柳”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⑴这首诗是李白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

⑵落梅花:古代有笛曲《梅花落》,诗人在这里有意用作“落梅花”。

3.赏析诗歌《春夜洛城闻笛》首句中“暗”字的妙处。

“暗”字,一方面表达了在宁静饿夜晚嘹亮笛声传来得突然,像是悄然无迹的,另一方面照应了“谁家”,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4.下列句中的“望”与“西望长安不见家”中的“望”情感相近的一项是(C)A.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B.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C.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D.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毛泽东《沁园春·雪》)5.这两首诗都写了听笛,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春夜洛城闻笛》紧扣“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是按先闻笛声后生思乡之情的顺序写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是先有情后闻笛,前半部分表达了怀念帝都之情和“望”而“不见”的愁苦,后半部分点出闻笛,从笛声化出“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苍凉景象,借景抒情。

王湾《次北固山下》鉴赏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风正一帆悬”中的“正”字有什么妙处?“正”字准确地表现出了风“顺”与“和”的特点。

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

人教版语文八上诗歌鉴赏练习附答案

人教版语文八上诗歌鉴赏练习附答案

人教版语文八上诗歌鉴赏练习附答案八上诗歌鉴赏练习(一)《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下列选项中,对本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

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

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C.颈联诗人点明诗旨。

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

“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关于现实观照的结果。

2.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全诗通过对凄清的秋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

(二)登楼杜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注①玉垒:山名,在今四川茂汝。

②北极:即北极星,喻指唐王朝。

③西山寇盗:指吐蕃。

④梁父吟:诸葛亮遇到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

1. 《登楼》以浩大气势描绘祖国山河壮美,表达对民族历史追怀的句子是什么?“锦江春色来天,玉垒浮云变古今。

2. 尾联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典(借古讽今)。

(1分)①暗讽君王重用奸邪,昏聩误国;(2分)②表达自己空怀济世之心却报国无门的抑郁与自遣之情。

(2分) (三)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1.简述这首诗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

战争频仍,时尚动荡,民不聊生。

(“断人行”、“未休兵”、“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出长不达”)2.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山坡羊潼关怀古》含答案4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山坡羊潼关怀古》含答案4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山坡羊潼关怀古》含答案阅读下面一首曲,完成下面小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65.下列各句因“望”而生发的感慨与“望西都,意踌躇”最接近的一项是()A.西北望,射天狼。

B.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C.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D.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66.如何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答案】65.C 66.朝代兴起,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劳役繁重,百姓不堪其苦,深受其难;王朝灭亡,必定战乱频仍,自然民不聊生。

【解析】65.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望西都,意踌躇”意思是:西望长安,心潮起伏。

“踌躇”生动的写出了作者内心的不平静,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历代王朝兴亡的感慨以及对动乱中遭受苦难的人民的同情。

A.“西北望,射天狼”中“射天狼”喻指打败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部队,表达了诗人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之情;B.“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C.“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意思是: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地区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时光。

此时南宋与金以淮河分界,辛弃疾站在长江之滨的北固楼上,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景不再、山河变色之感。

其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了。

于是站在北固楼上,词人不禁兴起了千古兴亡之感;D.“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中一个“望”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故选C。

66.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全曲之眼,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写出作者当时一种忧民的思想,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和同情百姓的思想感情。

这两句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

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

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

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甲】游山西村(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乙】山行(唐)项斯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注】①栎:同“栋”,一种乔木;②茗:茶的稚称.(1)下列对【甲】【乙】两首诗有关内容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 【甲】诗首联中“足鸡豚”与颈联中“箫鼓追随”均表现出村民热情好客的特点。

B. 【甲】诗尾联写诗人如有“闲”时,哪怕拄着拐杖,也愿意“乘月”而来,再访此地.C. 【乙】诗颈联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具体描写了村民焙茶和抽丝的劳动场景。

D. 【乙】诗尾联写诗人相约当地采药人,与之一道进入深山密林采药。

(2)【甲】【乙】两诗均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所写之景有何共同特点?请概括分析。

【答案】(1)C(2)①都写了山村风光的美丽;②都写了农事丰收的盛景;③都借景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解析】【分析】⑴A项有误,“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描写丰收年景,农民热情好客的淳厚品行。

“箫鼓追随春社近”写出春社欢快。

B项有误。

【甲】诗尾联写诗人此时是月夜游玩,不是以后会“乘月”而来。

题干中“乘月”而来,再访此地明显有误。

D项有误,“逢”字写出了恰巧遇见了买药归来的山客,不是“相约”。

C项正确,故选C。

⑵《游山西村》描写的诗人出游到农家,写到了村外的景物,村中的趣事,有机会一定要频来夜游。

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

《山行》描写了一片枥林,一条溪水,几户人家,一幅恬美的山村图都从十四字绘出。

那一渠流水,奇峰倒影,婆娑荡漾的美姿,立刻呈现目前,那群鹿竞奔、蹄落草掩的喜人景象。

诗人走着走着,邂逅卖药材回来的老者,便随同这位年老的药农一道进入那烟霭茫茫的深山岛云中去。

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

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

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启明星》,回答问题。

属于你的是光明与黑暗的交替黑夜逃遁白日追踪而至的时刻群星已经隐退你依然站在那儿期待着太阳上升被最初的晨光照射投身在光明的行列直到谁也不再看见你一九五六年八月(1)本诗的作者是艾青,请你再举出《艾青诗选》中的一首诗歌,写出篇名。

(2)结合诗歌说说艾青以启明星自喻,寄托了怎样的情感?【答案】(1)《我爱这土地》《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黎明的通知》《向太阳》《火把》《鱼化石》《镜子》《光的赞歌》《刈草的孩子》。

(2)启明星预示的是黑暗的告终和光明的来临。

启明星是驱逐黑暗而向往光明的,作者以启明星自喻,寄托了作者厌恶黑暗而向往光明的愿景。

愿意牺牲自己,向往光明的世界(投身在光明的行列),而不求回报(直到谁也不再看见你)愿望。

【解析】【分析】(1)根据对艾青诗歌的积累任选一首答题即可,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2)启明星又称金星,天亮前后,东方地平线上有时会看到一颗特别明亮的"晨星",它不是光源,人们叫它"启明星"。

因此启明星预示的是黑暗的告终和光明的来临。

结合诗歌具体内容理解诗人的感情,作者以启明星自喻,“启明星期待着太阳上升/被最初的晨光照射/投身在光明的行列”寄托了厌恶黑暗而向往光明的愿景。

启明星“投身在光明的行列,直到谁也不再看见你”表现了作者愿意牺牲自己,向往光明的世界(投身在光明的行列),而不求回报(直到谁也不再看见你)愿望。

故答案为:⑴《我爱这土地》《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黎明的通知》《向太阳》《火把》《鱼化石》《镜子》《光的赞歌》《刈草的孩子》。

⑵启明星预示的是黑暗的告终和光明的来临。

启明星是驱逐黑暗而向往光明的,作者以启明星自喻,寄托了作者厌恶黑暗而向往光明的愿景。

愿意牺牲自己,向往光明的世界(投身在光明的行列),而不求回报(直到谁也不再看见你)愿望。

中国诗词大鉴赏题库及答案

中国诗词大鉴赏题库及答案

中国诗词大鉴赏题库及答案一、单选题1.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_____首。

A. 500B. 305C. 206D. 160答案:B2. 《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其作者是_____。

A. 屈原B. 宋玉C. 景差D. 所有以上答案:D3.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出自唐代诗人_____的《静夜思》。

A. 李白B. 杜甫C. 王之涣D. 王安石答案:A4.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名句,请问下一句是什么?A. 黄河入海流B. 欲穷千里目C. 更上一层楼D. 背靠岳阳楼答案:B5. 下列哪个诗人被誉为“诗仙”?A. 杜甫B. 李白C. 王之涣D. 白居易答案:B二、填空题1.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

2.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句诗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4.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5.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答案:1. 张继2. 王维3. 苏轼4. 王勃5. 李白三、简答题1. 请简述《诗经》的收集、整理和编订过程。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

最初的诗歌是口头传唱的,后来经过有心人的整理和编辑,逐渐形成了文本。

《诗经》的编订过程经历了长期的口头传唱、文本记录、整理编辑等阶段,最终成为一部完整的诗歌总集。

2. 请简述《楚辞》的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其作者包括屈原、宋玉、景差等人。

《楚辞》的特点是情感真挚、想象丰富、风格独特,它以楚地方言和民歌为基础,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附答案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附答案

初中语文之诗歌鉴赏练习题一、题型归类练习:(一)鉴赏形象题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①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

请把该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②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①在细雨的滋润下,小草偷偷地钻出地面,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当你高兴地走近细看时,小草又似乎悄悄地躲了起来,让你看不清什么颜色了。

(二)鉴赏语言题2、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后面的题目。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请摘录出最能表现这首元曲主题的句子。

(2)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

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的哪一个词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

参考答案:“峰峦如聚”,群山好像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一个“聚”字,既写出了群山包围之中的潼关险要地势,又赋予了潼关四周山峦生命和意志,它们守卫着潼关。

或“波涛如怒”,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一个“怒”字,既写出了黄河的咆哮,又交代了潼关处于黄河之边的险要。

(三)鉴赏表达技巧题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萎萎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问: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参考答案:“愁”字。

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

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四)点评思想内容题4、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

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

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练习〔一〕一.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答复下列问题。

鹧鸪天 [宋]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

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1〕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

〔3分〕〔2〕有人认为这首词表达了作者被贬黄州之后苦闷、抑郁的心情,也有人认为本词展现了作者贬居黄州后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

你认同哪种观点?结合词的下片,说说你的理由。

〔4分〕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8分〕别舍弟宗一①柳宗元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注】①柳宗元的堂弟宗一从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去,柳宗元写此诗送别。

柳宗元此时已被贬为柳州刺史。

1. 赏析本诗第二联中数词运用的妙处。

〔4分〕2. 诗中是怎样抒发离情别绪的?请简要分析。

〔4分〕三、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8分)菩萨蛮·咏梅朱淑真湿云不渡溪桥冷,蛾寒初破东风影。

溪下水声长,一枝和月香。

人怜花似旧,花不知人瘦。

单独倚栏杆,夜深花正寒。

【注】朱淑真,宋代女词人,号幽栖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1〕简析上阕第一句“湿云不渡溪桥冷〞在词中的作用。

〔4分〕〔2〕探究本词下阕情感抒发的特点,试作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8分〕浣溪沙苏轼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

但令人饱我愁无。

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

樽前呵手镊〔niè〕霜须。

【注】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此时词人被贬黄州。

作者有序云:“十二月二日,雨后微雪。

太守徐君携酒见过,坐上作?浣溪沙?三首。

明日酒醒,雪大作,又作二首。

〞是篇为“又作二首〞之二。

〔1〕“但令人饱我愁无〞一句与我们哪个诗人的什么诗句表达的情感一致,都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2〕该词下阕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请简要赏析。

诗歌鉴赏选择题及答案

诗歌鉴赏选择题及答案

诗歌鉴赏选择题及答案诗歌鉴赏选择题及答案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诗歌吧,诗歌是按照一定的音节、韵律的要求,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的文学体裁。

你知道什么样的诗歌才经典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诗歌鉴赏选择题及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诗歌鉴赏选择题一.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理解正确的是(C)A“齐鲁青未了”是指齐鲁大地虽不是一片绿色,山色却是无边无际的。

B“阴阳割昏晓”描写了山中黄昏明暗交替的景色。

C“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了黄昏时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D“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登临山巅所产生的无往不胜的傲气。

2理解不正确的是(A)A“岱宗夫如何”句,写出了作者乍一望见泰山时对自然造化神奇的疑惑之情。

B“造化钟神秀”句,“钟”是“聚集”的意思,“钟”字将大自然写得十分有情。

C“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给人泰山如刀的感觉,突出了泰山险峻崎岖的形象。

D“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出了黄昏时山中云气层出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3理解不正确的是(D)A首联写远望之景。

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表现了诗人初见泰山时激动喜悦、惊叹不已的心情。

B颔联写近望之势。

“钟”字,写大自然格外倾情,把奇景凝聚在泰山;“割”字,写挺拔的山峰使得山南山北一明一暗。

C颈联写细望之景。

山中层云缭绕,使心灵受到涤荡。

极目远眺,飞鸟还巢,可知诗人瞩望之专注。

D尾联写诗人登上了泰山极顶,以脚下群山的渺小反衬泰山的雄伟,蕴含深刻的哲理。

4理解不正确的是(C)A.第一句表达了诗人高山仰止的感叹。

B.第二句诗人以距离远衬托山势高峻。

C第三句是说泰山非常有运气和福气。

D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的雄心和气概。

5理解不正确的是(B)A首联一问一答,表达诗人敬慕之情。

B..颔联写远观泰山神秀巍峨的形象。

C颈联写黄昏时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D尾联表达诗人睥睨天下的豪情壮志。

高中诗歌鉴赏题及答案解析

高中诗歌鉴赏题及答案解析

高中诗歌鉴赏题及答案解析引言诗歌鉴赏是高中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和欣赏,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审美能力和写作能力。

本文将提供一些高中诗歌鉴赏题目及答案解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题目一:梅花梅花是中国古代文人爱诗的题材之一。

请阅读下面的诗句,并回答问题。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1.这句诗的作者是谁?2.请解释“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句话的意思。

3.请简要介绍一下梅花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答案解析: 1. 这句诗的作者是杨万里。

杨万里是明代文学家,擅长写诗,他的诗作以描写自然景物为主。

2.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远远地看梅花并不能确定它是否是雪,但是通过它散发出的香气,可以确认它是梅花。

3. 梅花在中国文化中有着崇高的象征意义。

梅花象征着坚强、不畏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也象征着高洁、淡泊、纯朴的品质。

梅花开在寒冷的冬季,给人们以希望和勇气。

题目二:雨巷《雨巷》是现代诗人戴望舒的作品,以描写雨巷的幽静和诗人的情感为主题。

请阅读下面的诗句,并回答问题。

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

1.这句诗的作者是谁?2.请解释“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这句话的意思。

3.请简要介绍一下《雨巷》这首诗的主题和意境。

答案解析: 1. 这句诗的作者是戴望舒。

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他的作品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为主题。

2. “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这句话的意思是,每逢佳节的时候,思念家人的心情变得愈发强烈。

虽然身处远方,但通过遥远的思念,可以知道亲人们正在登高欢庆佳节。

3. 《雨巷》这首诗主题是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诗中通过描绘雨巷的幽静和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和离乡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

整首诗意境深邃,给人以凄美而深思的感触。

题目三:鹿柴《鹿柴》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的名作,以写一个普通的老农在森林中柴草堆旁修竹子为主题。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赠汪伦》《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赠汪伦》《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赠汪伦》《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含答案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赠汪伦(唐)李白(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李白乘舟将欲行,闻道龙标过五溪。

忽闻岸上踏歌声。

我寄愁心与明月,桃花潭水深千尺,随君直到夜郎西。

不及汪伦送我情。

24.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中,“杨花”且“落尽”点明时令是“暮春”。

“过五溪”,可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B.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中,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愁心”比“明月”,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C.《赠汪伦》的前两句叙事,描绘了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赶来送行的情景,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真诚的情感。

D.《赠汪伦》的后两句抒情,即使桃花潭水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友情,用有形的潭水衬托出了汪伦对李白真挚深厚的友情。

25.李白的这两首诗都有对于声音的描写,请你从“子规啼”和“踏歌声”中,分析诗人的不同心情。

【答案】24.B 25.甲诗“子规啼”叫声哀婉凄切,表现了诗人当时沉郁忧伤的心情;乙诗“踏歌声”用歌声送别,悠扬轻快,反映诗人当时轻松愉快的心情。

【解析】24.本题考查诗词的理解与分析。

B.“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诗人与友人即将分隔两地,月却处处可以见到,所以诗人将自己的愁心寄给明月。

将“月”赋予人的情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想象新奇,风格浪漫;友人被贬地处偏远的的龙标,诗人的“愁”既有对友人被贬的同情,又有对友人远赴贬谪之地的担忧、牵挂、怀念;“运用比喻手法,将‘愁心’比‘明月’”有误;故选B。

25.本题考查对诗人情感的理解能力。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的意思是: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送凌十一①归长沙曾国藩昨日微雨送残秋,落叶东西随水流。

世间万事皆前定,行止迟速非自由。

谋道谋事两无补,只有足迹遍九州。

一杯劝君且欢喜,丈夫由来轻万里。

【注】①凌十一:作者的朋友。

(1)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答案】(1)首联描绘了一幅秋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残秋图。

用萧条的秋景渲染了凄凉伤感的气氛,烘托了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2)作者规劝友人好男儿志在四方,不必为今日的离别而伤感。

作者希望友人痛快地饮完这杯酒后振作精神奔赴目的地,随遇而安,去干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解析】【分析】(1)“微雨”写天气,“残秋”写季节,“微雨送残秋”是一幅秋雨萧瑟的画面;“落叶”一词让人想到落叶在萧瑟的秋风在飘飞的画面,而“落叶东西随水流”让人想到落叶飘落到水里,然后随着水流漂向远方的画面。

据此理解答题,意对即可。

(2)结合这首诗的内容分析最后两句话的含意,这是曾国藩赠给朋友凌十一的一首诗,从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分析,凌十一应该是到京城中谋事,但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够成功,因此可以说凌十一当时是失败而归,这让凌十一有一种强烈的挫败感,当然心情非常的抑郁,因此作为朋友的曾国藩就写这首诗赠给他,规劝友人好男儿志在四方,不必为今日的离别而伤感。

作者希望友人痛快地饮完这杯酒后振作精神奔赴目的地,随遇而安,去干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首联描绘了一幅秋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残秋图。

用萧条的秋景渲染了凄凉伤感的气氛,烘托了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⑵作者规劝友人好男儿志在四方,不必为今日的离别而伤感。

作者希望友人痛快地饮完这杯酒后振作精神奔赴目的地,随遇而安,去干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意象、意境和诗歌散文化的能力。

归纳:答题步骤:步骤一、抓住每个意象。

步骤二、展开联想把该意象进行描述。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测试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测试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请问下面哪位诗人被称为“诗仙”?A. 李白B. 王维C. 杜甫D. 白居易答案:A. 李白2. 以下哪首诗是王之涣所作的?A. 《登鹳雀楼》B. 《静夜思》C. 《望庐山瀑布》D. 《春晓》答案:A. 《登鹳雀楼》3. 下列哪句诗出自《诗经》?A.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C.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D.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答案:D.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二、简答题1. 简要描述一下《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特点。

答案: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她聪明伶俐、多愁善感,具有深厚的文学修养和敏锐的艺术感悟力。

她身世凄凉,父母双亡,寄居在贾府中,因此性格中带有一种孤独、敏感和脆弱的气质。

她与贾宝玉的感情纠葛也是小说情节发展的重要线索之一。

2. 请简述一下唐诗的繁荣原因。

答案:唐诗的繁荣原因有多方面,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政治上,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为文学艺术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经济上,唐朝的经济发展为文学创作提供了物质基础,尤其是城市经济的繁荣,为文学艺术的交流提供了条件。

文化上,唐朝实行科举制度,吸引了大量人才,文人墨客云集,相互竞技,推动了诗歌创作的繁荣。

此外,唐朝的宗教文化多元,也丰富了诗歌的题材和表现手法。

三、论述题1. 论述《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答案:《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诗经》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其中包括了劳动歌谣、祭祀诗、史诗、婚恋诗、讽刺诗等多种题材,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展现了当时人们的情感世界和思想风貌。

《诗经》在文学艺术上的成就奠定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基础,影响了后世的诗歌创作。

在表现手法上,《诗经》开创了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诗三百首·诗歌鉴赏(一)含答案

唐诗三百首·诗歌鉴赏(一)含答案

2014-2015学年度高二级《唐诗三百首》练习二宿王昌龄隐居①(唐)常建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②群。

【注】①王昌龄未出仕前,隐居在石门山。

常建辞官西归后到石门山一游,在好友王昌龄当年隐居处住了一夜,当时王昌龄外出做官,并不在此。

②鸾鹤:古常指仙人的禽鸟。

1.颈联两个动词“宿”、“滋”用得生动传神,请结合诗歌意境简要赏析。

(4分)2.诗歌尾联是什么意思?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3分)夏日南亭怀辛大[唐]孟浩然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3.“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是为后世所传诵的佳句,“送”与“滴”字用得尤妙,请简要赏析。

(3分)4.诗中诗人经历了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

(3分)宿业师①山房待丁大②不至孟浩然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③期宿来,孤琴候萝径④。

【注释】①业师:僧人。

②丁大:丁凤。

“大”,指其排行第一。

③之子:这个人,指丁大。

④萝径:藤萝悬垂的小路。

5.前六句是如何表现时间的变化的?请赏析其中第二联的妙处。

6.“孤琴”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月下独酌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7.诗人笔下,月亮不仅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也成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

“月”的形象有什么特点?8.诗人与明月之间亲密欢洽的举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春思李白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9.试分析“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表达情感的特点。

(2分)10.作者采用民歌的特殊手法,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

试结合全诗分析“燕草碧如丝,秦桑低绿枝”运用了哪两种民歌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答案(一)初试真题2、【2009江苏】古诗词鉴赏(10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

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

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⑵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分)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分)参考答案:(1)想当年,到而今。

借代。

借代和借喻有什么区别?都是用乙代替甲,也就是说,都不出现本体,而用借体说话。

这是二者的相同点。

但借代和借喻又有区别。

构成借喻的基础是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它是借中有喻,重点在“喻”;构成借代的基础是借体和本体的相关性,它们中间没有比喻关系,重点在指称。

例如:“钟山风雨起苍黄”(毛泽东《七律.解放军占领南京》)中,“钟山”代替南京,是因为钟山(即紫金山)位于南京附近,和南京有相关性,所以是借代。

而“风雨”代替“革命形势”,是因为它和“革命形势”有相似点,所以是借喻。

用构成明喻的办法也可以鉴别借代和借喻。

把本体找出来,如果能加“象”构成明喻的,是借喻;反之就是借代。

(2)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3)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入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鉴赏】这首词创作时代较“怒发冲冠”略早,写于绍兴四年(1134)作者出兵收复襄阳六州驻节鄂州(今湖北武昌)时。

绍兴三年(1133)十月,金朝傀儡刘豫军队攻占南宋的襄阳、唐、邓、随、郢诸州府和信阳军,切断了南宋朝廷通向川陕的交通要道,也直接威胁到朝廷对湖南、湖北的统治安全,岳飞接连上书奏请收复襄阳六州。

次年五月朝廷正式任命岳飞兼黄、复二州、汉阳军(湖北汉阳)、德安府(湖北安陆)制置使,统军出征。

由于军纪严明、士气高昂,部署运筹得当,岳家军在三个月内,迅速收复了襄、邓六州,有力地保卫了长江中游的安全,打开了川陕与朝廷交通道路。

正在这大好时机,朝廷却以“三省、枢密院同奉圣旨”的名义要求岳飞收复六州,然后班师回朝。

于是岳飞只得率部回到鄂州。

岳飞凭借襄邓大捷以仅三十二岁年龄被封为侯(武昌郡开国侯),但他并非功名利禄之徒,他念念不忘的是北伐大业。

因此他仍不断上奏,要求选派精兵直捣中原,收复失地,以免坐失良机。

在鄂州,岳飞到黄鹤楼登高,北望中原,写下了这样一首抒情感怀。

这首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可分四段,层次分明。

从篇首到“蓬壶殿里笙歌作”为第一段。

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

“想当年”三字点目。

“花遮柳护”四句极其简练地道出北宋汴京宫苑之风月繁荣。

万岁山亦名艮岳。

据《宋史·地理志·京城》记载,徽宗政和七年始筑。

积土造成假山,假山周围十余里,堂馆池亭极多,建制精致巧妙(蓬壶其中一堂名),四方奇花珍竹异石,悉聚于此,专供皇室游玩。

“珠翠绕”、“笙歌作”,极力写作了歌舞升平的壮观景象。

第二段由“到而今”三字起笔(回应“想当年”),直到下片“千村寥落”句止。

写北方遍布铁蹄的占领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

与上段歌舞升平的景象强烈对比。

“铁蹄满郊畿,风尘恶。

”二句,花柳楼阁、珠歌翠舞一扫而空,惊心动魄。

过片处是两组自成问答的短句。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

战士浴血奋战,却伤于锋刃,百姓饥寒交迫,无辜被戮,却死无葬身之地。

作者恨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解民于水火之中。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这远非“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新亭悲泣,而言下正有王导“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之猛志。

所接二句直写作者心中宿愿——领军率队,直渡黄河,肃清金人,复我河山。

这两句引用《汉书》终军请缨典故,浑成无迹。

“何日”云云,正见出一种急切的心情。

最后三句,作者乐观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

眼前他虽然登黄鹤楼,作“汉阳游”,但心情是无法宁静的。

或许他会暗诵“昔人已乘黄鹤去”的名篇而无限感慨。

不过,待到得胜归来,“再续汉阳游”时,一切都会改变,那种快乐,唯恐只有骑鹤的神仙才可体会呢!词的末句“骑黄鹤”三字兼顾现实,深扣题面。

在南北宋之交,词起了一次风格化的变化,明快豪放取代了婉约深曲,这种艺术上的转变根源却在于内容,在于爱国主义成为词的时代性主题。

当时写作豪放词的作家,多是爱国人士,包括若干抗金将领,其中也有岳飞,这种现象有其必然性的。

这首《满江红》即由文法入词,从“想当年”、“到而今”、“何日”说到“待归来”,以时间为序,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简练明快,已具豪放词的特点。

3、【2009全国】阅读下面这诗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次石湖书扇韵①姜夔②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解析:分析诗歌“意境”,答题步骤: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2) 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

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赞颂。

“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观点一:这种说法不确切。

此诗描绘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的赞赏。

“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解析:分析“思想感情”和作者“观点态度” ,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

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鉴赏】作品译文:桥的西头有一条弯曲的河流通向村落,湖水和溪流相接的岸边滞留着绿色的痕迹,那是村中平静的池塘漂流出的浮萍。

主人家住石湖,外人很少来到这里。

原来荷花深处别有洞天,主人在那里开立了自己的门户。

创作背景:诗中涉及到的南宋诗人范成大有治国之才,他曾以资政殿大学士身份出使金国,见金主时词气慷慨,并冒死违例私自上书,为南宋利益竭力抗争,险些丢命。

后因与孝宗政见不合,御史趁机弹劾,获罪落职,回到故乡苏州,住进石湖别墅。

受石湖美景感染,油然而生归隐江湖之意。

公元1178年,范成大归隐石湖后的第一个生日,姜夔从湖州赶往石湖祝寿。

他在看了范成大手中扇子上的题诗以后,做了这首《次石湖书扇韵》来抒发他的感受。

又有资料显示,其父知汉阳县,夔幼随宦,往来沔、鄂几二十年。

淳熙间,客湖南,萧德操爱其词,妻以兄子,因寓湖州,自号白石道人。

会上书乞正太常雅乐,得免解,讫不第,以布衣终,有词集传世。

作品赏析:这二十八字。

可算是惜墨如金,不仅描绘了一幅精雅、清幽的石湖图卷,而且传出画笔难于表现的情韵。

可以想像姜夔当年是坐船造访石湖的。

“桥西一曲水通村”,自然是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色,同时也自远渐近,显现出范氏别墅的方位。

湖上烟波浩渺,湖岸林荫繁茂,凭什么来认得“水通村”呢?“岸阁浮萍绿有痕”,湖水和溪流相接的岸边滞留着绿色的痕迹,便是村中平静的池塘飘流出的浮萍。

这正象武陵渔人发现水上漂流的桃花而寻到桃花源一样。

“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个多么深邃的所在。

果然,“家在石湖人不到”。

这自然是说范成大别墅的远绝烦嚣,实亦是对范品格的称颂。

范成大以廊庙之才,归隐江湖之上。

他在朝时,希望能为恢复中原而竭智尽忠,但不得孝宗的信任,御史便挟私憾攻击,于是他落职退隐江湖。

他视富贵如浮云,惟恐缁尘再染素衣,所以“家在石湖人不到”。

这“人”应该是指那些趋炎附势,抗尘走俗的人。

能做到“人不到”,足见操守清介,志在遂初。

因而他能在退隐中怡然自乐,沈醉于自然美景中。

“藕花多处别天门”,专开门户在荷花繁盛的地方,是何等的雅人深致!三四两句,写景实即写人,写人的品格、胸襟、情趣。

4、【2009全国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军城早秋严武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答案】晚秋、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

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解析】分析诗歌“意境”,答题步骤: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案】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

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解析】分析“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

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赏析】:诗的第一句“昨夜秋风入汉关”,看上去是写景,其实是颇有寓意的。

我国西北和北部的少数民族的统治武装,常于秋高马肥的季节向内地进犯。

“秋风入汉关”就意味着边境上的紧张时刻又来临了。

“昨夜”二字,紧扣诗题“早秋”,如此及时地了解“秋风”,正反映了严武作为边关主将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情的熟悉。

第二句接着写诗人听到秋风的反映,这个反映是很有个性的,他立即注视西山,表现了主将的警觉、敏感,也暗示了他对时局所关注的具体内容。

西山怎样呢?寒云低压,月色清冷,再加上一个“满”字,就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这气氛正似风云突变的前兆,大战前的沉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