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式制度与中国渐进式改革模式的选择

合集下载

渐进决策模式在中国改革中的运用

渐进决策模式在中国改革中的运用

渐进决策模式在中国改革中的运用标题1:渐进决策模式的概念及意义渐进决策模式(incremental decision making)是指以迭代方式逐渐合理化决策的一种决策模式。

相较于一次性决策能立即得到最优解的模式,渐进决策模式的实施需要更长时间、更多资源和更多的评价过程。

尽管存在这些挑战,渐进决策模式却有许多优点。

首先,采用渐进决策模式可以减少不确定性和风险,逐渐改善政策收效,促进合理决策的长期实效和效率。

其次,采用渐进决策模式使得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参与政策实施的讨论和评价,增加收到的反馈,使决策更公正和准确。

此外,还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和资源分散,以更加精确的方式解决社会问题。

综上所述,获取一个成功的渐进决策模式的概念和意义,可以为领导者更好地制定和实施中国改革提供了方法论的基础。

标题2:中国改革中改革与渐进决策模式的关系改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渐进决策模式被广泛地采用。

通过将改革分解为几个系统的步骤,每个步骤中都有一个渐进决策过程。

这样,改革可分阶段,每阶段分配完成具体任务的小组的责任和任务。

在整个改革过程中,渐进决策模式的每一步都受到不同程度的评价和调整,并且可以在下一步中得出一个更好的策略。

略微调整优化后再次开始循环。

这种较为温和的实验性逐步改革方法,已成为中国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制定改革的机制和方法。

中国改革的实施一直在使用渐进决策模式,且在过去四十年中,渐进决策模式是中国改革的基础——逐步推进改革,在推动改革的同时控制其风险和不确定性。

在中国改革过程中,提升渐进决策模型的研究和实践,可以一定程度上确立中国改革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标题3:渐进决策模式中的利益相关者在采用渐进决策模式时,相关利益方需要贯穿整个阶段的过程,以强调政策制定的完整性和全面性。

渐进决策模式的成功实施离不开利益方的有效参与。

每个利益相关方都应对政策实施的成本、效果和风险做出贡献,以确保制定的决策得以实施。

关于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思考学术资料-中国经济学前沿

关于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思考学术资料-中国经济学前沿

关于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思考关于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思考【作者】古惠冬【作者简介】作者单位:广西经济学系一、两种不同转轨方式的实践比较渐进式改革和激进式改革是经济转轨的两种基本方式。

中国的渐进式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以国家却归于失败。

多年以来这两种转轨方式孰优孰劣之争似乎可以据此定论,笔者却以为事情并非如此简单。

让我们先对俄罗斯的改革作一番考察。

有一点需要明确:不少人曾以为俄罗斯实行市场经济改革后,一直到1991年实行的还是渐进式的改革。

只是当改革陷入困境后,才于1992年采纳了休克疗法。

而当时俄罗斯的国情与其他转轨国家有明显区别,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体制的集权性、垄断性和计划性程度最高,它们几乎覆盖整个经济,控制生产、流通、分配与消费过程,造成体制转轨的艰巨性;二是国有制经济达到99%,个体和私人经济比重在变革前几乎为零,国有制或国家对经济的垄断过强,造成市场主体和私有经济形成的艰难性;三是经济工业和军事工业比重过高,轻工业极度不发达,造成经济和生产启动的难度性。

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的经济体制转轨就面临着两难选择:一方面,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中蕴含的矛盾很深,亟需加以解决;另一方面,在短时期内又缺乏解决上述矛盾的条件和可能性。

从休克疗法的核心措施来看,显然有不顾实际地毕其功于一役之嫌,分析如下:(1)价格自由化。

休克疗法的设计者原来设想,放开价格会很快刺激有需求的商品的生产,扩大市场的货源和供应量;加之政府严格的货币紧缩政策,群众购买力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这样市场供求就会很快平衡,并形成竞争。

这些都会成为遏制价格上涨的因素。

现实情况与此刚好相反。

首先,俄罗斯不仅是消费品、农产品短缺,由于企业生产的高消耗和低效益,许多生产资料也相当短缺。

这样,价格上涨不仅有需求的拉动,还有成本的推动。

其次,对于商品涨价,企业的适应能力和内部消化能力很低,不相应提高自己产品的价格就难以生存。

第三,广泛存在的生产高度垄断性并不会由于放开价格而消失,放开价格并不会自动形成竞争特别是价格竞争。

中国渐进式改革道路

中国渐进式改革道路

中国渐进式改革道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的壮丽史诗。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从“摸着石头过河”开始,逐步形成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渐进式改革道路,它的丰富性、独创性和深刻的历史意义引起了人们日益广泛的关注。

中国渐进式改革道路具有以下四个“有先有后”的特征:一、先农村后城市新时期中国改革进程实际上是从农村开始的。

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改革经历了四个阶段: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首先归功于农民的创造精神。

农民获得了生产自主权,又得到了提高粮价等政策的好处,农村经济形势空前好转。

2农村工业化发展时期。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劳动力大量转移到二三产业,农民进厂进城、务工经商,带动了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3城镇化和小康社会建设时期。

前两阶段的改革成本较低且有明显的收益,既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农村的非农化又主要是就地进行,剩余劳动力主要由乡镇企业吸纳。

中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4农村综合改革时期。

2005年28个省、市、区不再征收农业税,同年底通过废止征收农业税的法令。

目前我们处于推进农村综合改革阶段,尽快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保障。

农村改革成功后再进行城市改革。

城市改革是在农村改革的启示和推动下起步的。

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的重点转移到城市。

在多年酝酿和农村改革成功的基础上,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逐步展开。

2、先试点后推广社会主义改革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而改革是有风险的。

因此,中国的改革大都经过试点、扩大试点、全面推广的过程。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先从安徽、四川的包产到户开始,成功后向全国推进;价格改革首先从基本消费品以外的消费品开始突破,然后逐步向生活消费品和生产领域推进;农村税费改革从2000年开始,安徽进行全省范围的农村税费改革试点。

2005年28省市取消农业税,2006年全国免除农业税;对外开放先是从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启动,然后分阶段地向内陆和边远地区推进。

非正式制度视阈中的中国渐进决策模式的选择

非正式制度视阈中的中国渐进决策模式的选择
为 , 度 是 决 定人 们 相 互 关 系 而 设 定 的 一些 行 为 制
念 、 理道 德 来 自觉 维持 。() 正式 制度 安 排 能 伦 3非 减 少 正式 制 度 强制 执行 和 实 施 的成 本 。意识 形态 是 减 少 其 他 制 度 安 排 服 务 费 用 的最 重 要 的制 度 安排 ⑥ ,一 定 的意 识 形 态 和 伦 理 道 德提 高 了人 们 遵 循 正 式 制 度 安 排 的 自觉 性 , 而 大 大 地减 少 了 从 实施 时 的摩 擦 与冲 突 及 其 监 管 费用 。 ( ) 4 意识 形 态 、 德 观 念 也 是 一 种 人 力 资本 , 人 们 认 同于 道 当 某 种 意 识 形 态 和伦 理 道 德 时 , 形 成 一种 巨大 的 将 行 为 激励 , 高人 力 资本 的使 用 效 益 。() 出现 提 5当 “ 度 真 空 ” , 正 式制 度 客 观 上 起着 创 新 与维 制 时 非 护 交 易 规 则 , 定 社 会 秩 序 的作 用 , 社 会 和 谐 稳 是

制度 变 迁 和创 新 的 过程 。它 既 包括 一 系 列正 式 制
度 的 改革 与 更 新 , 包 括 非 正 式制 度 的扬 弃 与 重 也
建 。在 改 革 过 程 中 , 有 关 键 意 义 的 当 然 是 正 式 具
81 —
制 度 安 排 , 时 , 正式 制 度 安 排 也 起 着 重 要 作 同 非 用 。本 文试 图运用 新 制度 经 济 学和 公共 决 策 的相 关 理 论 , 我 国传 统 文 化 中 的非 正 式 制 度 安 排 对 对 整 个 改革 过程 的影 响和 作用 作 一些 初 步探 讨 。
法 达 到 的空 间 , 这 些 空 间 只 能 靠 主 体 的 价 值 观

渐进式改革

渐进式改革
• 所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带薪休假。
早在1991年,国家就提出了年休假制 度,1995年施行的《劳动法》正式予 以确认。此后一些国家机关、事业单位、 大中型国有企业都或多或少执行了这项制 度,但大量的中小型企业普遍采取了各种 规避的办法,导致劳动者休息权保障在全 社会出现不平衡的现象,从中也折射出劳 资双方严重不对等的关系。
• 一在所有制结构改革上,并非一味强调私有化,而是要建 立一种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 • 二在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上,首先打破平均主义,贯彻按劳 分配原则,然后提出要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并存,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 三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始,在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开始城 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 四在价格改革上循序渐进,依据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及消 费者承受能力,从以调为主到调放结合,最后再到全面放 开,形成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 • 五当改革推进到一定程度时,适时推开社会保障制度,建 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 六对外开放也是渐进式推进的
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1.政府具有自上而下推进改革的权威和能力; 2.其政策与改革的目标相一致; 3.其自身出现的腐败行为能够抑制或治理; 4.变革路线温和、渐进、开明,可协调改革过程中 出现的各种矛盾; 5.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保证经济运行健康稳定。
四、二元结构与市场经济:统筹城乡,平衡 利益。
(一)首先要从中国经济发展 的战略高度去认识改革和完善 那些导致其产生并存在的有关 制度措施;并建立和完善相关 制度供给机制,进行制度创新。 (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挖 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弥补城 乡市场差异;增强农民的购买 力。 (三)积极转变思想观念, 大力培育农民的现代意识,从 意识形态上消除二元结构,帮 助农民完成从传统向现代的转 化

中国渐进式改革的利弊

中国渐进式改革的利弊

“中国渐进式改革的利弊”资料渐进式改革:是在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市场化改革,强调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改革,在基本不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实行增量改革。

(特点:强制中的诱致性,双轨过渡,从局部到总体,体质内改革与体制外推进相结合,改革、发展与稳定相协调,经济的市场化与政治的多元化相分离等实质:渐进式改革实质上是物质利益关系的调整,其成功就是由于在肯定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内在发展动机的基础上,对社会各主体物质利益分配格局进行了有序的渐进的调整)激进式变革是一种能够以较快的速度达到目标状态的变革方式,这种变革对组织进行的调整是大幅度的、全面的,并且变革过程非常快。

(口述:文化大革命给国家留下了严重的局面: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温饱没有解决,科技落后。

这种局面不改变不行,怎样改变。

答案只有一个:改革。

)改革历程: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拉开改革的序幕。

1979年设立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1984年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提出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1986年全民所有制企业改革启动1987年“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提出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1992、1994年医疗、住房市场化改革施行1995年提出“两个根本性转变”目标: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1999年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2002年“十六大”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2004年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2005年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2006年作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决定利:【经济高速发展】在1979 至2007 年长达29年的时间里,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8%,是同期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1978年到2006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增加,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至21,0871亿元,增长近60倍(口述:如此长时间的高速转型式增长,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浅析中国的渐进式政治体制改革

浅析中国的渐进式政治体制改革

浅析中国的渐进式政治体制改革
渐进政治改革是中国政治改革的优选之路。

渐进式改革是通过试点循序渐进地、分阶段地、由局部到整体逐步展开的过程。

其具体特点是,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摸着石头过河”,改革过程是一个通过试点试错积累经验循序渐进地、分阶段地、由局部到整体逐步展开的过程,改革进程是先易后难、先外围后中心、先微观后宏观的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不可逆的进程。

之所以说渐进政治改革是中国政治改革的优选之路,原因包括:
首先,改革的发动者能够始终保持对改革的领导权,在综合权衡利弊得失基础上,从容而又理性地选择较为可行的改革方案;
其次,它自觉地选择一条阻力较小的改革路径,力求化一次大震为若干次小震,尽量减少改革的摩擦成本,因此比激进政治改革更容易实现政治改革和政治稳定的有机统一;再次,渐进式政治改革强调局部试验、实践检验并根据改革结果对有关改革方案随时加以修正调整,从而将制度创新和解决改革后果的不确定性有机结合起来,避免改革陷入不可自拨的陷阱;
最后,渐进政治改革所取得的政治转型成果更加巩固,改革方案建立在试点经验基础上因而成功的把握更大,改革的速度适应了社会结构变迁和政治文化演进的速度,政治制度转型建立在社会结构变化和政治文化变革的基础上因而更加坚实可靠。

试论中国的渐进性改革道路

试论中国的渐进性改革道路

简论中国的渐进性改革道路中国的改革道路是一条从国情出发的“创新制度变革型”改革道路,其重要特征,就是改革过程的渐进性。

渐进性改革是指改革过程分步骤、分阶段进行,而不采取一步到位的“休克”疗法。

对比前苏联和部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激进式改革方式以及他们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失败,我国的渐进性改革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

一、中国选择渐进性的改革道路的原因1.改革的探索性。

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正处在一个历史的十字路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老路已经被证明是死胡同,人们向往改变,但内心充满迷茫。

中国推开的社会主义改革,前无古人,世无范例,在世界范围内,没有社会主义国家成功改革的先例,也没有什么现成理论指引改革。

因此,“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中走一步看一步,就自然成为改革的必然选择。

2.改革的艰巨性。

中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各地区、各行业参差不齐,而改革涉及整个旧体制的重新调整,包括农村改革、城市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文化体制改革;所有制改革、分配体制改革;企业改革,政府机构改革……。

总之,面对如此浩大的“改革工程”和如此宽的制度鸿沟,我们很难一蹴而就地实现所有改革,一步一步突破,一步一步改革显然是一个比较现实的做法。

3.顾全社会稳定。

改革必定涉及利益调整,而改革的收益和福利往往在个体间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在时间上又存在滞后性,许多改革难免一时不为人们所认识,不为人们所理解,甚至还可能由于损害一部分人利益而遭到抵制。

加之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依然束缚着人们的思想,特别是经过长时期的政治运动,人们变得谨小慎微,惧怕犯错误。

因此,必须让人们有一个慢慢接受的过程,渐进性改革能比较好地在改革中累积改革支持力量,同时在改革中减轻改革压力和震荡,自然就成为比较合理的改革方式。

二、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阶段中国的渐进性改革道路是从本国国情出发探索出的一条创新型发展道路。

改革的渐进性主要体现在:(1)先农村改革,后城市改革;(2)先沿海改革,后内地改革;(3)先体制外改革,后体制内改革;(4)先企业经营权改革,后企业产权改革;(5)先价格双轨改革,后价格并轨改革;(6)先企业改革,后政府管理改革;(7)先商品市场改革,后要素市场改革;(8)先经济体制改革,后其他体制改革等。

中国渐进式改革的多路径选择

中国渐进式改革的多路径选择

路径依赖与中国渐进式改革
中国的改革作为一个制度变迁过程, 同 样具有路径依赖的特征, 受到路径依赖的制 约和引导, 这尤其体现在改革战略的选择上。 具体而言, 中国之所以选择渐进的改革战略, 就是因为与激进改革相比, 渐进改革既可以 有效地克服突破旧体制时面临的路径依赖 制约, 又能很好地解决建立新体制过程中出 现的路径依赖问题。
渐进改革可以有效地克服突破旧体制时面临的路径依赖 制约。改革意味着传统体制的否定和替代。然而, 中国几 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经历使得人们对这种体制形成了很 强的路径依赖。主要原因是: 一方面,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既得利益集团, 他们不愿意放弃既得利 益, 竭力对旧体制加以维护和坚持; 另一方面, 传统的有关 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深入人心( 如社会主义就等于计划经 济等) , 人们难以接受任何与这种意识形态不相容的改革 方案。在这种情况下, 要想较小阻力、较少反对地推进改 革, 就必须放弃任何试图一开始就完全否定和偏离原有轨 道、实现一步到位的制度替代的激进方式, 转而采取逐步 渐进的制度革新方式, 一点一点否定, 一步一步偏离和替 代。也就是说, 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路径依赖导致改革 只能采取渐进的方式。
完善等。
• 从改革的方式看,政府通过行政手段主导
改革的能力受到挑战,一方面是政府让利 的政策空间小了,另一方面是群众参与的 要求提高了。
• 在新的发展时期,必须选择新的改革开放路线。 从当前看,中国坚持改革开放的大方向不能改变 ,但在改革上应该采取“从上到下、以难带易、 内外联动、重点突破”的路线。实行这种改革路 线,就是要破解改革难题,找准影响当前和今后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和重点领域,自上而下 地推进改革,创新发展思路,集中力量统筹经济 与社会及政治改革,统筹城乡、区域改革,统筹 对内对外改革开放联动,为中国持续平稳快速发 展创造好的制度条件。

浅析中国国有企业的渐进式改革

浅析中国国有企业的渐进式改革

浅析中国国有企业的渐进式改革【摘要】改革路径的选择关乎国家兴衰。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其独特的渐进式方式顺利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走出了一条通往现代化道路的“中国模式”。

本文主要就国有企业的改革之路来分析渐进式改革在中国的产生、现状、未来展望以及其优缺点。

【关键词】渐进式改革;国有企业;中国模式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在改革的路径选择上,中国选择了与前苏联和东欧国家不同的道路,没有采取激进的休克疗法,而是采取了渐进式改革。

以前苏联为代表的“激进式改革”,其特点是在短时期内通过价格市场化、产权私有化、经济自由化以及宏观经济稳定等激进的措施和制度,迅速彻底地摧毁原计划经济体制的各项制度,一步到位地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

而我国采取的“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式改革是指在根本经济制度不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对经济发展过程中限制或阻碍经济发展的经济体制进行逐渐地改革。

强调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改革,在基本不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实行增量改革。

其特点为:双轨过渡,从局部到总体,体质内改革与体制外推进相结合,改革、发展与稳定相协调,经济的市场化与政治的多元化相分离等。

一国有企业渐进式改革的具体表现中国的渐进式改革体现在许多方面。

起初从农村开始改革,走的是先农村后城市的改革道路;然后开始着力发展迎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非国有制经济加以重点推进国有经济的改革道路。

从市场来看,走的是先发展商品市场再着重发展生产要素市场的道路。

从地区来看,走的是先发展沿海城市和特区,再向内地延伸的道路。

从企业改革的道路上来看,先改革那些比较容易改的领域,最后搞攻坚战——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放权让利阶段(1979—1986年)。

国企的改革从放权让利开始,主要因为在计划经济制度下企业和政治区分不明确。

放权意味着政府部门将部分权利下放给所管企业,扩大了他们的自主权,让利则是进一步对企业权利的出让,通过提高企业自留利润的比例来扩大企业自主支配的财力物力。

非正式制度视阈中的中国渐进决策模式的选择

非正式制度视阈中的中国渐进决策模式的选择

非正式制度视阈中的中国渐进决策模式的选择
徐艳晴
【期刊名称】《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0(025)006
【摘要】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决策实践,是一个制度变迁和创新的过程,实现了平稳的经济转轨.之所以采取渐进式的改革模式,在于中国的非正式制度与渐进式改革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中国非正式制度中的传统文化为改革提供了宝贵遗产,改革的举措也难逃对其的路径依赖.但非正式制度在促进绩效提高的同时,也干扰和降低了改革的效果,所以改革在总体上选择渐进式战略的同时,在某些问题上可以采取"激进式"的策略,实现正式制度的变迁和创新.
【总页数】6页(P81-86)
【作者】徐艳晴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16
【相关文献】
1.从非正式制度层面看中国基本养老保险筹资模式的选择 [J], 张旦
2.非正式制度与中国渐进式改革模式的选择 [J], 彭正波
3.中国渐进式体制转型的非正式制度分析 [J], 刘永高
4.林德布洛姆渐进决策理论视阈下户籍制度改革的思考 [J], 梁甜甜
5.中国选择“渐进式制度变迁模式”的原因分析 [J], 刘江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渐进式体制转型的非正式制度分析

中国渐进式体制转型的非正式制度分析
度可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种类型。正式制度 , 是
指^ 们有意识创造的一系列约束人们行为的规则, 通常表现为 由一定的组织机构发布和实施的行为准则 , 包括各种组织 的章 程、 协议 、 纪律 , 国家的法律 、 政策 、 等政治规则、 条例 经济规则
和契约以及由这一系列规则构成的一种等级结构 。 非正式制度 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约定成俗、 同恪守的行为准 则, 共 它是 人们在长期交往过程中无意形成的 , 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并构成 世代相传 的文化的一部分。非正式制度主要包括价值观念、 伦 理道德规范、 风俗习惯 、 意识形态等精神文化。 在非正式制度 中 , 意识形态是一整套逻辑上 相联 系的 “ 价值观和信念 ,它提供了一 幅简单化 的关于世界的图画, 并
差异而展开 , 为激进式转型模 式 以政治体制转型 为起 点 , 认
人类 的活 动都 是在现实制度所赋予 的制度条件下进行 的, 国家的社会转型也必然受特定的制度条件的约束。“ —个 制
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 守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
范, 它旨在约束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 ^ 行为。” 一 嗤
式 的根本差异不是市场化 的方式方法 问题 ,而是改革 的 目
起到指导人们行动 的作用。” l 对于意识形态 的制度性作 p ㈣ 用, 新制度经济学派概括 了以下几点 : 第一 , 意识形态是个人
与其环境达成 “ 协议 ”的一种节 约费用的方法 , 它提供的一 种世界观 , 使决 策过程 简化 ; 二 , 第 意识形态 所 内含 的与公 立的理性之 间进行非此 即彼 的选择时所耗费的成本和时间 ;
式制度角度来分析 中国渐进式体 制转 型的原 因。
二 、 正 式 制 度 的 功 用 非

中国经济改革的新制度分析

中国经济改革的新制度分析

中国渐进式改革的制度分析——基于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分析李冀明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40901083摘要在苏联改革、东欧改革相继失败之后,中国走上了自己的改革之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中国特色改革。

这场改革的最大特点在于其“渐进性”,这既是中国文化历史和传统的影响下的必然选择,也是平衡利益集团利益、追求突破发展的相机之举,路径依赖深深影响着中国经济制度的发展轨迹,渐进式改革正是路径依赖的平衡结果,只有仔细探究其中规律,克服其低效的路径依赖,才能促进中国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关键词渐进式改革路径依赖制度变迁演变路径前言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30年来的实践证明,我国的经济和社会转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经济和社会转轨的路径选择上,中国没有谋求一步到位,而是采取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式改革模式。

这一模式可以避免社会过度震动,在保持社会稳定条件下推进改革,将改革带来的利益关系调整约束在公众可承受的范围内,从而可以较好地处理体制改革、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系,实现平稳的社会转型。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曾经的“避重就轻”“迂回曲线”改革遗留下许多顽疾,新的社会和结构问题也在不断涌现,我们在肯定历史改革成绩的同时,也越来越怀疑改革的负外部性,如何纠正改革中的问题,避免新的破坏性的路径依赖继续存留,成为未来改革的重点。

路径依赖理论“路径依赖”原是用来描述技术变迁过程的自我强化、自我积累性质的,诺思把技术变迁的上述机制扩展到制度变迁中,用“路径依赖”概念来描述过去的绩效对现在和未来的强大影响力。

人们一旦选择了某个制度,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制度不断“自我强化,让你轻易走不出去”。

路径依赖有两种基本类型:诺思路径依赖Ⅰ和诺思路径依赖Ⅱ。

诺思路径依赖Ⅰ指的是一种有效的制度能产生较好的适应效率,从而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并迅速优化;诺思路径依赖Ⅱ指的是在市场不完全和利益集团压力等因素影响下,一种无效的制度有可能继续下去,甚至被“锁定”( lock-in)在某种恶性循环的被动状态中,难以自拔。

渐进式改革利大于弊的立论

渐进式改革利大于弊的立论

渐进式改革利大于弊的立论第一篇:渐进式改革利大于弊的立论谢谢主席、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对方辩友,大家好!我方认为:当代中国的渐进式改革利大于弊。

首先,让我们明晰相关概念。

当代中国,主要是指从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以生产力水平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为基本矛盾。

渐进式改革,即在工业化和相对完善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在计划指导下的市场化改革,强调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改革,在基本不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实行增量改革。

其特点是:双轨过渡,从局部到总体,体质内改革与体制外推进相结合,目的是实现改革、发展与稳定相协调,经济的市场化与政治的多元化相分离。

那何以见得当代中国渐进式改革利大于弊呢?理当以其是否有利于经济、政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衡量。

当代中国的“渐进式改革”优点不言而喻:(1)改革循序渐进,社会震荡小,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环境得以创造。

(2)改革循序渐进,改革与发展,改革与稳定的关系得以正确处理。

(3)改革循序渐进,改革经验,改革新路子得以总结和开拓。

众所周知,当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以农村改革和对外开放为突破口,遵循农村到城市改革,沿海到内陆开放的时序特征和结构布局渐进拓展。

从农村到城市,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改革浪潮汹涌澎湃;从沿海到内地,从东部到中部、西部,开放步伐矫健向前;从行政命令的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以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如火如荼;从改革实践到改革经验,从理论总结的时俱进,每一步改革都深思熟虑,每一步改革都稳健有序,每一步改革都成就巨大,每一步改革都理论发展。

无可否认,渐进式改革目前确实存在诸如一定时间内的贫困差距、可控性通货膨胀等过程性问题,但是,这些问题无法掩盖它本质的优越性,先后有序、轻重有别、整体配套、相互衔接的渐进式改革,使得农村和城市、农业和工业、内陆和沿海、经济和政治等良性互动、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

如此种种,渐进式改革利大于弊的事实呼之欲出,你难道可以否认吗?同样的,我国政治乃至社会的渐进式改革道路依然坚定,依然循序渐进,依然稳步前进!综上所述,当代中国渐进式改革模式在经济、政治乃至社会改革方面显示出来的强大优越性与创造性无一不有力的论证我方的观点:即当代中国渐进式改革利大于弊!第二篇:电视征婚利大于弊立论谢谢主席。

我国渐进式改革的

我国渐进式改革的

二、渐进式改革和激进式改革的区别


渐进式改革是指在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宪法 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市场化改革,强调利 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改革,在基本不触 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实行增量改革。 激进式改革又称为“休克疗法”或“俄罗 斯道路”,它是指在较短时间内按总体改 革蓝图,推倒原有制度重新建立自由市场 制度的改革 。
四、渐进式改革的前景及启示

前景——“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 历经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改革已经从起初 的“摸着石头过河”进入了“深水区”和攻坚期。 在改革开放初期,无论是联产承包制、乡镇企业 改革还是股份制,都是由基层发起、“自下而上” 式的改革。一项改革往往能够找到普遍受益点, “存量”动不了可以动“增量”。然而如今,各 方面、各层次的利益相互交织、盘根错节,改革 的“增量”和“存量”已然形成联动。今天的改 革,更需要“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这逐 渐成为一种共识。
四、渐进式改革的前景及启示



2 、既得利益团体阻碍改革深化,带来“转型陷 阱” 作为既得利益团体之一的垄断企业改革陷入了停 滞。自1998年组建企业集团以来,十多年来,石 油石化、电力、通讯、民航、远洋运输和矿业等 行业一直由垄断企业占据,而且有继续强化的趋 势。 而旨在打破垄断、拓宽民间资本的投资范围的 “新非公36条”,也因为各个既得利益部门的相 互推诿,成了一纸空文 。 新的制度由于缺乏强制手段,往往会选择“妥 协”,或者被旧制度“同化”,出现所谓“体制 复归”。


Biblioteka 三、我国渐进式改革的特征及历程


历程:
1、先农村后城市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乡镇企业异 军突起 →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 →农村综合 改革时期 。 城市:1979年后以“简政放权”和“减税 让利”为基本思路,“以形成产品市场和 搞活企业为战略方向的经济体制改革”逐 步展开,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中国的渐进式改革.

中国的渐进式改革.

二者的差别



1、激进式改革强调理性设计、强制变迁,而渐进式 改革则充分利用了自发性改革的积极作用和基层单位 的创造精神,提倡大胆创新,大胆试验,摸着石头过 河。 2、激进式改革是对旧的利益结构的根本性改造,而 渐进式改革则不一步改变旧的利益关系和社会结构, 不首先触及经济体制的核心问题,而是在不破坏正常 的经济秩序的前提下,逐步放松控制,由易到难,稳 步前进。 3、激进式改革强调整体推进,一步到位,而渐进式 改革则是在统一领导的前提下,采取非均衡推进的战 略,分部门、分地区、分企业各个突破,分布推进。


6、激进式改革实行紧缩货币的宏观经济 政策,来管住货币放开价格,通过牺牲增 长来加快改革,而渐进式改革则兼顾改革 与发展,在经济改革中实行以经济稳定快 速增长为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通过做大 国民收入的“蛋糕”,来减少改革的阻力。 7、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的差别不仅 是经济上的,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政治和意 识形态方面。

4、激进式改革从体制内入手,推动国有经 济存量的私有化,而渐进式改革则是在国有 经济为主体的前提下,通过体制外推动,以 增量改革带动存量调整,从发展非国有经济 与深化国有经济两方面入手来建立市场经济。 5、激进式改革以政治多元化为前提,而渐 进式改革则将经济的自由化与政治的多元化 相分离,经济发展优先,政治改革在后。

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1、处理好全局“渐进式”改革与局部“激 进式”改革的关系。 2、处理好体制内改革与体制外改革的关系。 3、处理好整体转变与分步推进的关系。 4、处理好市场配置与国家宏观调控的关系。 5、正确处理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 革的关系。
增量改革和存量改革

增量改革是在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内,让 市场机制在资产增量的配置上发挥作用,从而 使增量部分不断扩大,计划经济的存量比重逐 步缩小。 存量改革是指常态本身即在于“非帕累托 改进”,亦即,尽管其中的社会整体福利依然 增进,但存量改革的性质决定了在利益格局的 重新划分中,改革并不必然保证部分利益集团 利益增加的同时其他利益集团的利益并不必然 相对减少甚至绝对减少。

《历史决议》与中国的渐进式改革

《历史决议》与中国的渐进式改革

《历史决议》与中国的渐进式改革
郑谦
【期刊名称】《中共党史研究》
【年(卷),期】2011()11
【摘要】一、中国改革的巨大成功,得益于对渐进式改革道路的选择在谈及渐进式改革的特点时,人们往往罗列出先易后难、先体制外再体制内、先增量后存量、先局部后整体等基本特征。

实际上,我们更应看到,这一战略的前提和基础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只有在原有基本政治制度、政治局面稳定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革才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才能实施渐进的改革。

正如俄罗斯的激进改革、
【总页数】3页(P10-12)
【关键词】渐进式改革;中国改革;《历史决议》;社会主义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毛泽东思想;改革道路;党的领导
【作者】郑谦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1
【相关文献】
1.渐进式改革:中国与匈牙利经济改革模式的路径选择--以邓小平时代的中国与卡达尔时代的匈牙利经济改革为例 [J], 陈志林;钱杭园
2.坚持《历史决议》科学地解读《历史决议》——纪念《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发表30周年 [J], 石仲泉
3.俄罗斯“休克疗法”和中国渐进式改革的历史原因探析 [J], 李岳晓;
4.中国特色渐进式改革的历史经验及现实启示 [J], 苏阳;罗丹
5.中国渐进式制度改革的微观动力机制——一个渐进式制度变迁的供求模型 [J], 刘东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经验和问题

论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经验和问题

浅析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经验和存在问题一、引言中国渐进式改革是在承认传统体制的合理性的条件下,以市场化为根本目标而实行的逐步推进、双轨过渡的独特的制度变迁过程。

从1978年迄今,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成就已经获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二、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经验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成功之处在于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初步寻找到了一条把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的具体途径。

以下的几个方面对于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成功具有关键性意义:(一)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兼容性中国经济改革的经验表明:公有制与市场机制并不是完全对立的,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是可以兼容的。

经过20年的深入改革,我国绝大部分国有企业已经成为了独立的面向市场的经营主体。

在多种经济成份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在许多关键性部门中仍发挥着主导作用,公有制与市场机制的结合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二)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改革相结合人们通常把制度变迁分为两种类型,即自上而下的强制制度变迁和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

中国经济改革特征和成功之处并不在于单纯的强制性变迁,而在于强制性和诱致性制度变迁相结合,在中央政府自上而下强制推进改革的同时充分发挥自发性改革和基层单位的主动改革精神。

中国经济持续迅速发展的事实和中国渐进式改革成功的经验表明:以高度社会化为基础的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有组织和有调节的市场经济,如果没有政府的强制性推动和自上而下的协调组织,现代市场经济的建立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政府的适度干预是不可低估,自觉性和自发性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可以统一起来的。

(三)体制内改革与体制外推进相结合中国渐进式的改革的成功不是仅仅依靠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取得的,而是实行了体制外推进和体制内改革相结合。

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改革的经验表明:单纯从国有经济改革入手推进市场化会面临障碍,如企业难破产、政企难分离、社会负担过重等,而从体制外进行市场化则可以暂时绕过这些难题,减少改革的阻力。

我国选择渐进式改革的原因分析

我国选择渐进式改革的原因分析

我国选择渐进式改革的原因分析我国选择渐进式改革的原因分析摘要: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三十二年,通过这三十二年的时间我国逐步走上了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之路。

对于过去我们坚持的这种渐进式转型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争议。

我们为什么选择了渐进式改革,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中国踏上了改革开放之路。

80年代中期激进式改革被提出来,绝大部分社会主义国家在转型过程中选择了激进式改革,即所谓的“休克式”疗法,结果并不是很理想。

而我国依然坚持采取渐进式改革,并获得了成功,它使得中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转变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国家。

(一)改革的理论基础我国的改革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邓小平都主张“渐进式”,渐进式改革是邓小平关于改革的具体策略和方法。

在邓小平理论中并没有使用过“渐进”改革的概念,他经常使用的概念有“摸着石头过河”,改革是一场试验,要“走一步,看一步”,要“分步骤”、“分阶段”进行,要“一步一步来”,等等。

这些提法集中起来就是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要一步一步地进行,就是渐进改革。

中国的改革按照邓小平渐进思想的设计,以农村改革和对外开放为战略突破口,遵循由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再到政治体制改革的时序特征和结构布局渐进拓展。

改革既先后有序、轻重有别,又整体配套、相互衔接。

纵观邓小平领导中国改革的实践活动,他安排改革的先后顺序是按照这样的思路: 即在改革的起始阶段,暂时避开成本高、风险大、可控程度低的社会领域,而首先选择成本低、风险小、收益高,具有较高可控性且与国家的近期总任务配套性强的领域为改革的战略突破口,同时把握好不同改革步骤的时机,在条件成熟并有前期改革收益补偿和经验的情况下,再进行成本高、风险大的改革。

这一时序安排和结构布局,形成了农村和城市、农业和工业、内陆和沿海、经济和政治等的良性互动、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不仅极大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增长,初步改变了中国的落后面貌,而且推动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的转型。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间完成。而非正式制度具有自 发性、 非强制性、 广泛性和持续性 特点, 变迁是缓慢渐进的。在非正式制度安排中, 意识形态居于 核心地位, 它不仅可以蕴涵价值观念、 伦理规范和风俗习性, 而 且还可以在形式上构成某种正式制度安排的“ 先验” 模式, 甚至 有可能取得优势地位或以“ 指导思想” 的形式成为正式制度安排 的理论基础和最高准则。 长期以 意识形态一直是马克思主义 来,
政治及经济等方方面面的 规则, 这些规则涉及社会政治及 经济行为。 慨言之, 制度是在特定范围内由 一个集体 或组织制定
制度可以解释我国社会生活中的 诸多现象, 因为我国 传统上是 个伦理社会, 伦理文化因素在社会生活中 起着十分重要的作 用, 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如黄仁字所言, 道德至高无
小平同志所说: “ 政治体制改革很复杂, 每个措施都涉及千千万 万人的利益。 所以, 政治体制改革要分步骤、 有领导、 有秩序地进 行。” 学者认为, 唷 中国之所以选择渐进式改革方式, 是不同利
作者简介 : 彭正坡(9 9 ) 男, 17 一 , 湖北仙桃人, 桂林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讲师,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 主要研 究方向为政府经济管理与公共政策。
政治经济学所关心的主题, 而在制度创新中, 新制度经济学派更 加注重研究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 认为成功的意识形态可以通 过克服“ 搭便车” 来降低交易费用。但是, 这并不意味着习惯习 俗、 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在制度变迁中永远是从属性的规则, 它 们同样对制度具有建构作用。 尽管正式制度具有很大的强制性, 但正式制度只是决定行
为选择的总体约束的一小部分, 人们行为选择的大部分空间是 由 非正式制度来约束的。非正式制度安排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 要作用。 从历史上看, 在正式制度产生之前, 人们之间的关系就 是靠非正式制度安排来约束的。 非正式制度可以是正式制度形 成的 基础, 一些成文法就是在风俗习惯基础上形成的。 用非正式

制度是一系列规则及其组合的系统化。 凡勃仑强调制度实 质上就是个人或社会对有关的 某些关系或某些作用的一般思想 习 惯。I - 嚎芒斯认为, 制度是集体行动控制个体行动 而集体行 , 动与 所谓的 制度密切相关。 诺斯认为, 制度是为约束在谋求财富 或本人效用最大化中个人行为 制定的一组规章、 依循程序和 伦理道德的 行为规则。 这一定义 严谨地说明了 制度的经济 学本质, 而且这些人为设定的行为规则涉及广泛, 规定了社会、
的、 对其成 个体行为 员的 起引导和约 束作用的 一系列 的总和。 规则 正式制度是人们有意识创造出 来并通过政府等公共组织正
式确立的成文规则, 包括宪法、 法律、 规章制度等; 非正式制度是 人们在长期的社会交往中逐步形成并得到广泛认可的一系列约 束性规则, 包括习 惯习俗、 伦理道德、 文化传统、 价值观念及意识 形态等。 正式制度具有强制性、 间断性特点, 它的变迁可以 在瞬

上, 它不仅可以指导行政, 而且可以代替行政。一定的正式制度 【 唰 安排只有与相应的非正式制度安排调适起来, 才能得到有效的 实施, 减少摩擦, 达到制度均衡, 实现其预期收益。 二、 非正式制度与渐进式改革决策模式的选择
我国的改革进程, 采取的是一种渐进式的决策模式。 它不是 改革的一步到位, 而是先在旧制度的边缘衍生出一些新的制度 安排, 通过新制度的不断发展来渐次削减旧制度的 空间,促成 旧 体制的变迁, 然后达到整个制度体系的创新和飞跃。正如邓
改 革 研 究
非正 式 制度 与 中国渐进 式 改革模 式 的选择
彭正 波
( 林理 工 大 学 人 文社 会科 学 学院 , 西 桂 林 5 10 ) 桂 广 40 4

要 : 革 开放 后 中国 的决 策 实践 , 一个 制度 变迁 和 创 新 的过 程 , 现 了平 稳 的经 济 和 社 会 转 轨 。之 所 以采 改 是 实
取 渐进 式 的改 革模 式 , 于 中国传 统 政 治文 化理 念 中 的非 正 式制 度 与 渐进 式 改革 具 有 内在 的逻 辑 一 致 性 。 非正 式 制 在
度在促进绩效提高的同时, 也干扰和降低 了改革的效果。 改革在 总体上选择渐进 式战略的同时, 在某些 问题上可 以采
取“ 激进 式” 的策 略 , 现 正 式制 度 的 变迁 和 创 新 。 实 关键词 : 改革 ; 式 制度 ; 正式 制度 ; 径依 赖 ; 正 非 路 渐进 决 策
中图 分 类号 : 6 D 1 文 献标 志 码 : A 文 章编 号 :0 2 7 0 ( 0 1 — 0 8 0 10— 4 82 1 00 - 3 0)2
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 我国揭开了 改革开放的序 幕。 O 3年来的实践证明, 我国的经济和社会转轨取得了 举世瞩目 的成就。 在经济和社会转轨的路径选择上, 中国没有谋求一步到 位, 而是采取了“ 摸着石头过河” 渐进式改革模式。 的 这一模式可 以 避免社会过度震动, 在保持社会稳定条件下推进改革, 将改革 带来的利益关系调整约束在公众可承受的范围内, 从而可以较 好地处理体制改革、 经济发展和 社会稳定的 关系, 实现平稳的社 会转型。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决策实践, 实质上是一个制度变迁和创 新的 过程。 它既包括一系列正式制度的 改革与更 也包括非正 新, 式制度的扬弃与重建。 在改革过程中, 具有关键意义的当然是正 式制度安排, 同时, 非正式制度安排也起着重要作用。本文试图 运用新制 度经济学和 公共决策 的相关 理论, 我国 对 传统文化中的 非 正式制 度安排对整 个改革过 程的影响 和作用 作一初步 探讨。 新制度经济学视野中的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