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中国文化》
汉字与中国文化
汉字与中国文化汉字是汉族及其他华夏族群使用的传统文字,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经过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现代汉字体系。
汉字作为一种文字,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首先,汉字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象征。
汉字可以追溯到距今五千多年前的甲骨文,这些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记录了古代人们的生活和思想。
通过研究这些古老的文献,我们可以了解古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信仰和价值观。
其次,汉字具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特点。
通过字形、字义和字音的相互关系,人们可以推测出很多汉字的意义和发音。
这种独特的结构使得汉字成为了一种综合了意义、音韵和形态的艺术形式。
汉字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基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中国古代文人常常通过书法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更是汉字美学的体现。
通过墨的运用、笔画的变化和线条的神韵,书法家能够表达出自己独特的审美追求。
除了书法之外,汉字还广泛应用于中国的绘画、篆刻、陶瓷以及建筑等领域。
在绘画中,字的运用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和内涵;在篆刻中,字的雕刻可以使作品更加精美;在陶瓷制作中,字的刻画可以增加器物的文化意义;在建筑中,大型字体可以使建筑更加文化和有特色。
在现代社会,汉字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尽管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使用更方便的输入法和字母文字,但汉字依然是中国的官方语言文字。
中国的法律文件、政府公告、商业标识等都使用汉字进行标识和表达。
同时,汉字也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商业标识、道路指示还是产品说明,都少不了汉字的参与。
总之,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传统智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无论是古代的书法绘画,还是现代的法律文件,汉字都在为中国赋予独特的文化特色。
【字数:360字】。
汉字与中国文化
• 在甲骨文时代,中国人的饮食 吃与喝的总称 文化已经十分发达,仅以青铜器为例:鼎是 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两耳
•
• ★鼎:在古代用处较广,除了烹煮食物 外,还是一种酷刑的用具,即把犯人放在 鼎里烹煮,称为鼎镬;道士用来炼丹煮 药,称为炉鼎;鼎有三足,后比喻三方并 立,称为鼎立、鼎足或鼎峙,
• 相传夏禹王即位时,把天下分成九州,收 集天下铜器,铸成九个鼎,每鼎代表一州, 故后来用鼎比喻君位、政权,
• 粮食作物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描绘得都很形
• 象,其中金文稻字最有意思,
这个稻是一个会意字,它的上部是禾,下边 是一只手,再下边是盛稻谷的臼 jiù ,表现 的是用手把稻谷放进臼中捣成米的情景, 最下边有6个小点,表示去皮后的米粒,整 个字形把去皮取米这一对水稻的加工过 程表现得十分精彩,
• 那么,农业的农字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呢 原来 农字的本义是锄或收割,甲骨文的农字,上部 是草木,表示禾谷,下部是一个辰字,即双手拿 石镰的象形,金文在草木之间又加了一个田 字,使字义更加明确:人在田地里手拿石镰 锄草或收割禾谷,
图中的甲骨文渔字,表现了当时的三种捕 鱼方式:
一个在用手捉鱼,一个在钓鱼,还有一个在 用双手撒网捕鱼,展示了渔猎生活的发展 过程,
• 狩猎生活——会意字逐 zhú ,其本义是 追赶,字的上半部是一头猪 豕shǐ ,下半 部是一只人的脚 止 ,字形表现的是:一 头野猪在奔跑,一个猎人在后边紧紧地 追赶,非常生动,
• 还有一种解释:把美作为一个象形字来看, 因为金文的美字,明显是一个头上戴着羊角 或羽毛的人形,字的本义是指人的装扮漂亮 好看,远古时期,男人们为了猎取动物,往往在 头上戴上兽角或羽毛,以便接近动物,后来这 些东西就成了装饰品,戴在头上成为美的标 志,另外,人们在庆祝获得了猎物时是要跳舞 的,跳舞的人常把羊角、羽毛插在头上,显示 获得的成果和男子身体的力与美,
汉字与中国文化课程总结
《汉字与中国文化》课程总结张静成数学3班10080338这学期的跨专业选修课我选择了《汉字与中国文化》这一门课,因为在每学期选课的时候,我都喜欢选择文科历史文化类的选修课,如上学期的《语言与文化》,《中国近代史纲要》,这学期还有一门的《唐宋文学与文化》,我很喜欢听这些课!原因也有很多,可能主要的一个原因是这些课听起来轻松,学分也好拿。
但是,对我来说,不仅仅于此,因为我本身就是数学系的,天天学理科,闷也闷死了,所以,一方面上这些课可以缓解一下我的大脑,轻松轻松;另一方面,本身这些课的知识与内容,我们以后就很难接触到,有些东西不学真不知道!比如《汉字与中国文化》向我们介绍了许多有关汉字的知识,它的由来,结构,意义,和我国古老文化的关系等等丰富多彩,非常有意思,拓宽了我们的知识面,让我们对汉字与中国文化有了新的了解!所以我当初一看到这门课就选它了!因为喜欢《汉字与中国文化》这门课,所以上起课来,就非常轻松快乐。
再加上一些有关汉字的视频辅助,我就很满意了!而且栗老师讲的又很认真,也很风趣,这样的选修课就是我理想中的课,轻松又快乐,还能学到知识,了解汉字,了解中国文化!而且我上这些选修课的时候,都喜欢做笔记,记一些常识与我喜欢的东西,就是因为我对文学及文化有很浓厚的兴趣,喜欢看一些评论性的文章,研究历史及文化本就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所以上这门课,总体感觉是非常满意与愉快的,而且老师讲的一点也不枯燥,轻轻松松,正是选修课应有的效果,我们也受益匪浅啊!《汉字与中国文化》这门课,带给我们的收获也是不少的!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汉字的形成与发展,汉字的结构与各自的意义,汉字在不同领域的造字规则,以及在汉字中体现的中国古老的文化内涵。
现在我们用的简体汉字,根本看不出它的造字结构与意义,而我们通过那些古老的汉字,如甲骨文,金文,大小篆,可以形象生动的看出其构造规则及象征意义,非常有意思!而且,汉字当中体现出的中国古老文化,那是丰富多彩啊,真是“不学不知道,一学吓一跳”啊,总之是收获多多啊!栗老师的《汉字与中国文化》,我觉得上的已经很不错了,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讲授的细致认真,课堂气氛也很轻松,再以视频辅助教学,这基本上也是选修课的一种模式。
汉字与中国文化及民族文化自信500字
汉字与中国文化及民族文化自信500字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民的独特的文字符号系统。
汉字拥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世界独特性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和文化自信。
首先,汉字作为一种文字符号系统,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逐渐完善和发展为现今的汉字体系。
汉字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形、义、音的综合作用,形象地表达了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和描述。
汉字采用表意和表音相结合的方式,使得它既是一种代表事物意义的符号,又是一种传递语音信息的符号。
这种独特的文字系统,既反映了中国人民丰富的文化内涵,也展示了他们深刻的思维和智慧。
其次,汉字与中国文化密切相关,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传统和独特特点。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学、哲学、历史等各个领域。
汉字以其独特的形态和寓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
例如,汉字中“福”、“爱”、“和”等字眼,凝聚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和社会和谐的追求,具有深远的文化内涵。
汉字的发展也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密切相关。
汉字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融入了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元素,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优秀传统和思想观念。
因此,汉字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激发和传承着中国人对文化的热爱和自信。
最后,汉字也是中国人民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
汉字作为中国人民独特的文字系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展示了中国人民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自信和自豪。
中国人民经历了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
汉字作为文化符号和语言工具,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文化认同。
中国人民通过汉字的使用和传承,体现出自己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信。
汉字既是中国人民的文字,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成为全球认识和了解中国的窗口之一,为世界展示中国文化和价值观念提供了独特的途径。
综上所述,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国人民的独特文字系统,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文化自信。
汉字与中国文化
隶书推荐碑帖: 汉碑:《乙瑛碑》、《张迁碑》、《曹全 碑》、《石门颂》、《华山庙碑》、《史晨 碑》、《礼器碑》、《西狭颂》。 汉简:《居延汉简》、《武威汉简》。 清隶:郑簠、金农、邓石如、伊秉授、何绍 基等大家作品均可借鉴。
返
草书
• 草书,是为书写便 捷而产生的一种书 体。 • 《说文解字》中说; "汉兴有草书"。 • 草书始于汉初,其 特点是:存字之梗 概,损隶之规矩, 纵任奔逸,赴速急 就,因草创之意, 谓之草书。
返
。 平 竖 直 没 有 蚕 头 雁 尾
个 字 形 有 规 有 矩 , 横
直 的 笔 划 , 严 谨 的 法 度 , 整
的 , 楷 书 有 着 方 正 的 形 体 平
书 。 楷 书 是 由 隶 书 演 变 而 来
楷什 模么 的叫 意楷 思书 ,, 又楷 名即 真规 书范 、端 正正
楷 书 的 简 介
小楷,顾名思义,是楷书之小者,创始于三国魏时的锺繇,他 原是位隶书最杰出的权威大家,所作楷书的笔意,亦脱胎于汉隶, 笔势恍如飞鸿戏海,极生动之致。惟结体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 仍存隶分的遗意,然已备尽楷法,实为正书之祖。到了东晋王羲之, 将小楷书法更加以悉心钻研,使之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亦奠立 了中国小楷书法优美的欣赏标准。 一般说来,写小字与写大字是大不相同的,其原则上是:写大 字要紧密无间,而写小字必要使其宽绰有余。也就是说:写大字要 能做到小字似的精密;而写小字要能做到有大字似的局促,故古人 所谓“作大字要如小字,而作小字要如大字。”又苏东坡论书有 “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有余”的精语。
古 老 的 汉 字
已 有 四 五 千 年
一 、 汉 字 的 起 源 与 历 史 发
汉字与中国文化
汉字与中国文化汉字是一种独特的文字系统,被称为世界上最古老、最有影响力的文字之一。
汉字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字表达的工具,更是承载了中国的历史、哲学、文化传承的重要符号。
首先,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早期的象形文字。
在远古时代,中国的祖先开始通过绘制生活中的物体的形状来表示特定的含义,这些形状逐渐演化为象形文字,即以外形与事物本身形状相似而得名。
这些古老的象形文字展现了人们对自然界各种事物的描述,如太阳、月亮、山、水、树等等。
这种象形文字的特点是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在中国文化中,汉字象形的特点以及对事物本体的描绘能力,体现了中国人的观察力、细致入微和对自然的敬畏。
随着时间的推移,象形文字发展为会意文字。
会意文字是通过将两个或多个象形文字结合起来,以表达更复杂的含义。
这种合并的象形文字逐渐形成了现代汉字中的很多基本字符和词组。
比如“木”和“林”分别表示单独的树和一片树林,而将它们结合在一起就可以表示“森”,进一步表达茂密的森林。
这种形式的汉字演化体现了中国人民智慧和对事物关系的理解能力,形成了独特的表达方式。
汉字的结构和构造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点。
汉字由笔画构成,每个字都有独特的结构,字形的构造和划笔的顺序都有严格的规定,具有讲究工整和秩序性的特点。
这种结构的文化表达了中国人对规律、秩序和尊重的重视。
据说,按照规范的顺序和结构写汉字有助于培养人们的思维能力和人文关怀。
另外,汉字是声旁合一的文字系统。
声旁合一顾名思义,即将一个字符中的声音部分和意义部分结合在一起。
这种特点使汉字在表达上更加丰富和灵活。
一个字的意义和发音结合在一起,用比较少的字就可以表达出更多的含义,这让汉字的发音和意义之间的关系紧密相连。
同时,这也让中国文化在传达时能够很好地保持思想理念和语言表达的一致性。
汉字的使用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哲学传统和文化精髓。
《汉字与中国文化》
《汉字与中国文化》汉字在它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原始社会的象形文字-甲骨文-钟鼎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也就代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
它们一步步地演变、进化,无不与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发生密切的关系。
我们的文字是我们文化的基石,汉字蕴含着文化,而文化又直接促进了汉字的形成,现如今汉字就成为了一种文化。
我们所熟知的一个成语“天人合一”,它的意思是在大自然和人类之间,存在许多共同之处,乃至可以合而为一,这种理解从古代的造字中就可看出,在早期汉字甲骨文和金文中,“天”是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天,颠也。
”[1]天就是人头顶上方无垠的空间,天的意象,是通过人的形象来体现的。
再者,“伦理”一词,“伦”字怎么来的呢?原来,它与水字旁的“沦”同音,同源。
三点水的“沦”是“水的小波纹”的意思。
当微风吹拂水面泛起涟漪,具有动感却又平静协调,先民们于是联想到人与人的关系也应如此,便造出了同音的“伦”字。
用来表示指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
可见从现在我们所熟知的许多词或成语中我们可以知道古代人的思想与观念。
我们再从汉字来看看我们的姓名文化,在古代有“姓”、“名”、“字”、“号”之分,一个人生而有姓,同一血统的子孙同姓,这就是文字学告诉我们的“姓”字的意义。
姓的原始意义是源于同—女性始祖的族属共有的名称。
夏商周三代,姓的社会职能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种族的称号,所以今天一个家族有血缘关系的会有相同的姓。
“名”是幼时在家供长辈称呼用的,“乳名”是由“名”简省而来,通常是为了称呼方便或表示亲昵。
成年之后入社会,就得另起一个名,这个“名”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字”,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
取字是出于尊重的需要,出于“为长者讳”的需要,供平辈和晚辈称呼。
名、字不是自取,号、别号则由自己取,也有是别人所赠。
“号”,通常是一人一号,多则称为别号,例如杜甫自号杜陵野老、杜陵布衣,李白号青莲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一、本文概述《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篇旨在探讨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密切关系的文章。
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与文化记忆。
它不仅是中国人日常交流的工具,更是中华文明的独特象征和传承者。
通过深入研究汉字的形成、演变以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髓。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包括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主要字体的发展历程。
随后,文章分析了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了汉字在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等多个领域中的体现和影响。
通过具体实例,展示了汉字在表达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审美取向以及社会习俗等方面的独特作用。
本文还关注了汉字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推进,汉字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如何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推动汉字在现代社会中的创新与发展,成为我们需要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旨在通过对汉字的深入研究,揭示其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促进人们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文章也期望能够引起人们对汉字在现代社会中传承与发展的关注与思考。
二、汉字的构造与传统文化汉字,作为世界上最为独特和古老的文字系统,其构造本身便深深地烙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
每一个汉字都如同一幅生动的图画,既传递着具体的信息,又蕴含着深邃的哲理。
汉字的构造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
以“阴阳”为例,这一哲学概念在汉字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许多汉字,如“明”“暗”“男”“女”等,都采用了“阴阳”的结构,表达出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哲学理念。
汉字的构造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
例如,“家”字,由“宀”和“豕”两部分组成,形象地表示了一间房子和一头猪,这恰恰是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生活写照。
再如,“民”字,由“目”和“一”组成,象征着每个人都应该被看见,都应该有发言的权利,这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于民众的重视。
3汉字与中国文化
《说文》:“凤,神鸟也。天老(黄帝臣)曰:凤之象也,麟 前鹿后,蛇颈鱼尾,龙文龟背,燕颔鸡喙,五色备举.出于东方君子之 国,翱翔于四海之外,过昆仑,饮砥柱,濯羽弱水,莫(暮)宿风穴,见 (现)则天下大安宁。从鸟凡声。”
教材认为,表述中的“鱼尾”、“龟背”与原始图腾崇拜及后 世民间形象不一致。故选其一致者表述为“身似鸡”、“尾似 孔雀”、“颔似燕”。
雄 鸡 雌 鸡
锦 鸡
鸡之形也属原始人饲养家禽希望家禽兴旺而以鸡为崇拜的图腾。 新石器早期河北武安磁山、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均发现有家鸡骨 化石,可证原始人类驯育家鸡由来已久。 2、尾似孔雀:
孔雀今虽有驯养,但原始人时代乃野禽。仰韶(新石器时期文化, 距今约5000—6000年)温暖时期中原地区有孔雀。河南淅川下王 岗遗址即出土有孔雀遗骨。孔雀性温和而形美丽,历来受人尊崇, 至今傣族仍视孔雀为神鸟。
东北地区红山文化(前3500年)遗址出土有三星他拉玉龙,猪 首龙身。后来人们饲养的家畜又有了马,猪较丑陋,马较英俊, 故马首取代了猪首。 王充《论衡· 龙虚篇》:汉代“世俗画龙之象,马首蛇尾。” 鹿、狗亦古时人们所饲养的家畜,故龙角似鹿、龙爪似狗。 龙 首 猪 首
马 首
鹿 角
龙 爪
狗 爪
综上述:原始社会龙的形象因地域文化不同而有差异,是部 落或部落联盟的图腾。龙的形象统一为华夏共同崇拜的灵物, 大概是在夏商之后。 另有专家认为:华夏族4000多年前崛起于中国的西北,人多势 大,在向东向南发展的过程中,吞并了许许多多的小氏族,于 是,他们在蛇的基础上添加了被吞并氏族的诸多图腾特征,凑 成为一个最凶猛的动物,这就是龙形象的来源。 二、关于“凤”:
教材认为“龙”其形有七:身似蛇、腿似鳄、鳞似鱼、首似 猪(或“马”)、角似鹿、爪似狗(或“虎”)、行似电。
《汉字与中国文化》教学大纲
汉字与中国文化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基本信息适应对象:本课程适应于汉语言专业(中学语文教育方向)本科学生课程代码:06E03224学时分配:周学时2节,总学时30节赋予学分:1.5先修课程:古代汉语、中国文化概论二、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继《古代汉语》后的一门重要的理论课,是古代汉语文字、词汇和古代文化常识等内容的拓展和延伸。
是在学生对古代汉语文字、词汇、语法和音韵等知识有所了解并能进行运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承载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信息的汉字。
本课程使学生从学习中感受到汉字是一种有着浓郁的人文气息的记录语言的符号,它成体系地记载了先民的历史与文化。
从而更加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三、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教学的目的要求:1 . 了解汉字产生与开展的历史2 .了解并掌握古文字的字形构造和造字意图3 .通过汉字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四、教学内容与安排第一节绪论(4学时)(含实践1课时,讨论相关问题。
)一、汉字蕴涵的中国文化二、中国文化的内涵三、汉字为什么能够反映中国文化四、汉字与中国文化相关的几个问题第二节汉字起源的文化背景(2学时)一、汉字起源于八卦二、汉字起源于汉结绳三、汉字起源于契刻四、汉字起源于•图画五、仓颉造字说第三节、汉字形体的演变(4学时)(含实践1课时,讨论相关问题。
)一、汉字形体演变(一)古文字学阶段的汉字1、甲骨文2、金文3、六国古文4、篆文(二)今文字阶段的汉字1、隶书2、草书3、楷书4、行书第四节汉字的形体构造(6学时)(含实践1课时,造字方法运用。
)一、汉字的形体构形分析(部件说)(一)汉字的构形单位(二)部件的变体和混同(三)部件的功能1、表形功能2、表义功能3.表音功能二、汉字的形体构造(六书说)(一)传统六书说1、象形2、指事3、会意4、形声5、转注6、假借第五节汉字改革的文化制约(4学时)(含实践1课时,讨论相关问题。
)一、汉语拼音化运动二、汉字简化运动三、汉字改革利与弊第六节汉字传承的传统文化信息(10学时)(含实践3课时,讨论相关问题。
汉字与中国文化复习笔记
汉字与中国文化第一章绪论·“今之文字,形声转多,而察其缔构,什九以象形为本柢”,“故其所函,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鲁迅《汉文学史纲要》汉字三美:形美—书法篆刻;音美—诗词韵文;意美—文化内涵一、文字与汉字(一)中国古代关于“文字”的概念·文,错画也。
象交文。
今字作纹。
字形表示人身上刺画花纹,是“纹”的本字或省作·字,会意兼形声。
从宀( mián)从子,子亦声。
在屋内生孩子。
本义:生孩子)苦山有木,服之不字。
——《山海经·中山经》不能字人之孤而杀之。
——《左传·成公十一年》·它是有声言语的补充性交际手段,这种手段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主要用来把言语传到远处,长久保持,并且借助图形符号或形象来表现,通常这些符号或形象表达某种言语要素——一个个最简单的信息、单词、词素、音节或音素。
”——伊期特林·文字: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辅助语言并扩大它作用的工具。
·汉字:汉字是记录汉语的可直接表达观念的具有象征作用和审美(汉字书法)价值的书写符号。
(二)汉字的功能1、文字的功能·文字不仅使听觉信号变为视觉信号,它还是语言的延长和扩展,使语言打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传到远处,留给未来·文字的诞生,标志着人类历史由传说时代进入信史时代。
·“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书之为文字。
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也。
”——陈澧《东塾读书记》2、汉字的三大功能:汉字是表意文字文字语言观念(1)汉字记录汉语(2)汉字同汉语一样,可以直接表达观念(3)汉字本身也是一种语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歪尖粜籴(di2 )孬汆(cuan2)咡(er3)嘦(jiao4)美扉箸/筷二、汉字与文化(一)什么是文化·文《说文·文部》:“错画也。
条交文。
·化《说文·匕部》:“匕,变也‘从到(倒)人’义;又曰“化、教行也,从匕从人,匕亦声,’按,“匕”是“化”的初文,变化是本义,教化是引申义·“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
汉字与中国文化PPT参考课件
帛:丝织品的总称
2021/3/10
32
授课:XXX
商周时代的服装样式
“上衣下裳” 韨(巿 fú
:蔽膝)
巾
2021/3/10
33
授课:XXX
“寒”
从“寒”看商周人睡觉方式
2021/3/10
34
授课:XXX
2. 生产方式
(1)采集
采
叔
析
2021/3/10
35
授课:XXX
(2)渔 猎
渔:捕鱼方式很多,字的写法很多
征
20
授课:XXX
“舟” 1/3/10
21
授课:XXX
“车”的不同式样
2021/3/10
22
授课:XXX
(3)饮 食
饔飧制:一日两餐 主要食物:瓜、果、鱼、肉
2021/3/10
23
授课:XXX
调味品
卤 → 某 → 香
2021/3/10
24
授课:XXX
饮料
饮 酒(酉)、水、浆、醴、凉、医、酏(yǐ)
第三讲: 汉字与中国文化
目录
一、汉字的形成与文化基础 二、汉字构形与古代社会生活 三、汉字与汉语的密切关系 四、汉字构形的文化精神 五、汉字的文化娱乐功能
2021/3/10
2
授课:XXX
一、汉字的形成与文化基础
1. 汉字的起源
汉字是在自然物象 的启迪下,依类象 形而形成的。
2021/3/10
2021/3/10
4
授课:XXX
2.汉字字根具有象形特点
汉字是迄今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表 意体系文字。
依类象形的汉字,包含了丰富的社会 生活和伦理文化内涵。
汉字与中国文化读后感100字
汉字与中国文化读后感100字
《汉字与中国文化》是一本深入浅出的介绍汉字和中国文化的著作。
在现代化迅速发展的当下,汉字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道瑰丽的风景线。
但是相比于汉字美观的外在形式,更需要我们去探讨的是汉字背后文化的内涵。
通过读此书,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加了解汉字的形态、结构、演变和发展,还可以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我个人的阅读体验和感受是此书的文字简练易懂,但不失深度和思考。
作者将汉字与中国文化紧密结合,通过对历史、文学、哲学、民俗等多个方面的讲解来展现汉字和中国文化的渊源,并以生动形象的例子来证明汉字的魅力所在。
此书的重要性在于展现汉字与中国文化之间的联系及其价值,增强读者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传承。
它不仅是一部增进汉字知识的技能书籍,更是一部了解中国文化的良好入门读物。
创新的思考和观点则在于,随着社会的变化,我们应该更深入地探讨汉字的现代应用形式,使其迈向更广阔的文化交流平台。
同时,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正是靠汉字书写与继承,需要更多的人愿意去探究汉字的经过和演变,以便于更好地传承它们。
总之,读完此书,我对汉字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刻,与文化相互关联的思想激发了我更多关于中国文化的探究兴趣。
汉字与中国文化读后感
汉字与中国文化读后感《汉字与中国文化》这本书,是由中国著名文化学者王国维所著。
这本书有着鲜明的特点和典型的文化内涵,所以引起了我无尽的思考和共鸣。
王国维从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讲起,如何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如何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世界的认知与理解。
并从汉字的形态,音韵,意蕴和使用等方面阐述了汉字如何是中华文化的核心,而中华文化又是汉字的最好诠释。
在阅读《汉字与中国文化》这本书过程中,我对汉字这门独具特色的语言形态和文化背景深感敬畏。
这本书的阅读带给我了新的认识和体验。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用汉字准确表达思想,讲述历史故事,诠释文化内涵,在庄重大气之余又不失深刻的含义,这是汉字一直受到推崇的原因。
而在现今世界推崇英文的背景下,阅读这种难度高的文字更是一项挑战。
汉字的学习令我意识到人与文化的融合是不可或缺的;文化和语言的关系是紧密联系的。
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入理解了汉字的应用技艺和文化内涵,从而达到了领悟和感悟中华文化的目的。
《汉字与中国文化》作为一部独特的著作,在内涵和实质上有着丰富的意义。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和历史都已经亿万年来印在汉字上,汉字中的神话,小故事,历史事件已经成为中国人文化的标志。
汉字迄今没有被取代,只能说明它的价值已经超越了普通的工具符号,而成为了一种文化的载体。
试想如果中国没有汉字的这种独特形式,是否就会失去中华文化的核心?王国维把汉字的独特性和丰富性向我们前仆后继地展示,让我们更加理解和感受到汉字的不同。
汉字中的细节之处让人产生无穷的眼界与思想,从而展现出了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和丰富的魅力。
在这本书中,王国维也表现出了非常时代的责任与前瞻性。
他通过对汉字的深入挖掘,为我们揭示了汉字深层次的文化属性。
对于各个领域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有着无可取代的价值。
从个人到文化的角度,从传统到时尚的角度,从深度到广度的角度,都有着很高的阅读价值。
总的来说,《汉字与中国文化》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认识和思考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9文秘一班蒋媛20091003130《汉字与中国文化》汉字在它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原始社会的象形文字-甲骨文-钟鼎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也就代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
它们一步步地演变、进化,无不与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发生密切的关系。
我们的文字是我们文化的基石,汉字蕴含着文化,而文化又直接促进了汉字的形成,现如今汉字就成为了一种文化。
我们所熟知的一个成语“天人合一”,它的意思是在大自然和人类之间,存在许多共同之处,乃至可以合而为一,这种理解从古代的造字中就可看出,在早期汉字甲骨文和金文中,“天”是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天,颠也。
”[1]天就是人头顶上方无垠的空间,天的意象,是通过人的形象来体现的。
再者,“伦理”一词,“伦”字怎么来的呢?原来,它与水字旁的“沦”同音,同源。
三点水的“沦”是“水的小波纹”的意思。
当微风吹拂水面泛起涟漪,具有动感却又平静协调,先民们于是联想到人与人的关系也应如此,便造出了同音的“伦”字。
用来表示指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
可见从现在我们所熟知的许多词或成语中我们可以知道古代人的思想与观念。
我们再从汉字来看看我们的姓名文化,在古代有“姓”、“名”、“字”、“号”之分,一个人生而有姓,同一血统的子孙同姓,这就是文字学告诉我们的“姓”字的意义。
姓的原始意义是源于同—女性始祖的族属共有的名称。
夏商周三代,姓的社会职能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种族的称号,所以今天一个家族有血缘关系的会有相同的姓。
“名”是幼时在家供长辈称呼用的,“乳名”是由“名”简省而来,通常是为了称呼方便或表示亲昵。
成年之后入社会,就得另起一个名,这个“名”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字”,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
取字是出于尊重的需要,出于“为长者讳”的需要,供平辈和晚辈称呼。
名、字不是自取,号、别号则由自己取,也有是别人所赠。
“号”,通常是一人一号,多则称为别号,例如杜甫自号杜陵野老、杜陵布衣,李白号青莲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
名人雅士自己起的号,谓“雅号”。
晋代诗人陶渊明号“五柳先生”,宋人欧阳修晚年取号“六一居士”。
人死后,后人根据其生前的事迹给予的称号——谥号。
在古代,有资格得到谥号的,不仅仅是皇帝,诸侯大夫、文武百官、皇后、妃死后,也可得谥号。
作为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来说,其称号可分为谥号、庙号、年号和尊号四类。
中国古代的帝王,生前有尊号、年号,死后有谥号和庙号。
尊号是对某一位帝王的特殊尊称。
唐代武则天的尊号为“天册金轮圣神皇帝”,清末之际西太后叶赫那拉氏的尊号为“慈禧端佑康颐昭穆庄诚寿恭钦献祟熙皇太后”。
中国的书法是中国文化重要的一部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各国文化的彼此交流,中国国粹的书法艺术品成为各国艺术家关注的对象,中国书法展览多次赴德国、法国、美国展出,为世人所惊叹。
“书”字本义,“著于竹帛为之书”。
[2]因此书就是用毛笔写字。
“书法”二字连起来解释,一般指书法艺术,特指用毛笔写汉字的艺术。
也就是说,在汉字实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而日益艺术化的毛笔字书写艺术。
不仅形成了篆、隶、楷、行、草等几种主要字体,还产生了许多风格不同的书体流派。
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它汲取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散发出独特和深邃的魅力,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宏伟奇观。
在书法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联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
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因为它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3]约三千多年前,中国的先民们就使用对偶句了。
对联与汉字及书法紧紧相扣,成为中国珍贵的文化。
如今在现实生活中,楹联可以书写、雕刻、张贴、悬挂,可以撰联、赠联、征联、集联,可以用于金石书画、旅游景点、婚丧喜庆、室内设计、舞台道具、新闻标题、广告宣传、章回小说、文字游戏,已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
以上可以看出,汉字与姓名、书法、楹联等都有着紧密的关联。
汉字文化不仅仅涉及到了精神领域,也涉及到物质文化的各个领域。
现在汉语已经成为了全世界使用最多的语言,并且中国文化也受到越来越来多的关注,汉语和中国文化正受到许多国家大众的喜爱。
希望中国的汉字和文化能够更进一步的得到推广。
【参考文献】:[1]《说文解字许慎》[2]《说文解字·叙许慎》[3]《诗经·小雅·采薇》国讳家讳圣人讳官讳恶人讳唐宋范围特别大宋朝 50字避讳,在封建社会里是相当重视的一件事,特别是上层。
所谓“避讳”,通常是指在写文章或说话时遇到君主或尊长的名字不能直接写出或讲出,甚至连同音的字也不能提到。
比如:皇帝的名人人要避,尊长的名子弟要避,上司的名下属要避,朋友之间交往也得留意,并且还需了解对方祖宗三代的讳,免得触犯而引起不快。
所以,那时候一个人从家庭到社会,单是要记住各方面的应避的讳,已是一件够麻烦的事,但因此却也产生了不少趣事,足以令人失笑。
宋时有个州官田登,讳言“登”字,连同音宇也不许提,谁要是触犯必被重责,很多吏役因此而受了罚。
所以一州人都称“灯”为“火”,不敢有所触犯。
元宵节晚照例张灯,于是大书通告张贴市上,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见者无不骇笑。
流传的“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一语即源出于此。
更奇者还有自改姓名而避他人讳者。
北齐有个熊安生,去见和士开与徐之才,因为徐之才的父亲名雄,而和士开的父亲名安,他想自己姓名中“熊”字犯徐讳,“安”字又犯和讳,于是就自称“触触生”。
无独有偶,明末有个湖广巡抚宋一鹤,去参见总督杨嗣昌,因为杨父名鹤,为避讳计,他就在名帖上写上“宋一鸟”。
但是,也有相反的趣事。
宋时有个徐申为常州知府,讳言其名。
属下有个县令申报地方情况,一连三次报告未见批复,就亲自去见徐申。
徐申非常恼怒,责问道:“你身为县令,难道不知道上司的姓名吗?”这县令不以为然,反大声说:“我申报的事到府不理,便申监司,监司不理,便申户部,申台,申省,申来申去,非到申死不止!”徐申拿他没有办法,只好一笑了之。
这倒颇有点“强项令”之风。
“避讳”的由来、种类及其他“避讳”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习俗。
即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来,而用一定的方式来回避。
回避的方法又各不同一,或用同音字代之,或用同义近义字代之,或用形似字以及相关字代之,或将该字故意省去一笔写成别字来代之,其回避方法不一而足。
关于“避讳”的起源说法不一。
一说起源于夏商时代,因为在《山海经》中往往把夏后启写作“夏后开”,故钱希言在《戏瑕》中说,避讳之俗夏商时已有。
但也有人说,这是汉朝人抄书时按当时的讳法,为避汉景帝刘启的“启”字,而将“夏后启”写作“夏后开”的,并非夏商时期就有避讳。
另一说“避讳”起源于西周。
宋朝人洪迈在《容斋之笔·帝王讳名》中指出,避讳之制始于西周,但仅在宗庙中避讳。
对生者的避讳是很不严格的,当时就有所谓“读书不讳”、“临文不讳”、“不讳嫌名”等。
还有一说“避讳”起于春秋时期。
清朝人赵翼在《陔余丛考·避讳》一文中,就认为避讳习俗始于东周。
据考证,当时晋僖侯名司徒,晋国为避讳竟取消了司徒这一官职;宋武公名司空,宋国为避讳便将司空的官名改成了司城;鲁献公名具,鲁国为避讳便改掉了具、敖两座山名。
总之,避讳之风到了唐朝极为盛行,到了宋朝和清朝,就更为苛严了。
唐朝盛世,歌舞升平,国泰民安,四方来朝,“饱暖生淫逸”,因而避讳之风大发。
李氏一跨上宝辇,就明令天下禁食鲤鱼,因“鲤”与“李”同音。
唐玄宗叫“李隆基”,于是,凡“隆”处皆用“盛”代之,凡“基”处皆用“根”或“本”代之。
就连与“基”近音的“姬”姓也都令其改成了“周”姓。
唐朝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凡“民”处皆用“人”。
大文学家柳宗元在《捕蛇者说》一文的末尾,写了“以俟乎观人风者得焉”一句。
其中的“观人风者”即指考察民情的人,为避“民”而改之。
“避讳”按其所避对象而言,可分为“圣讳”、“国讳”、“家讳”等几种。
“圣讳”主要是避圣贤的名字。
如孔圣人之名丘,清朝时,便令天下姓“丘”的都在右边加上耳旁,写成“邱”,并且不许读作“qiu”音,而要读成“qi”音。
“国讳”即避当朝皇上及其七世以内祖先的名字。
比如尿器(夜壶、马桶类)在唐朝之前都叫“虎子”,因唐代避李渊祖父李虎的讳,一律改叫“马子”。
现在的女用便器“马桶”之名就是避讳的结果,故有些方言称妇女上马桶叫作“上马子”。
“家讳”,即父母祖先的名字,晚辈在日常言行或行文用字时要回避。
南朝范晔因父名泰,便推辞了太子詹事这一官职,由于“太”与“泰”同音,犯了家讳。
杜甫母名海棠,因此不作咏海棠之诗。
古时之人若犯了讳,轻则闹出笑话,或背上不孝之骂名,重则会遭来灭顶之灾。
宋朝田登做州官,坚决不许人们说到他的名字。
因“灯”与“登”近音,他就令全州人把“灯”叫着“火”。
元宵节放灯布告上居然写着:“本州依惯例放火三日”。
于是,便留下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成语。
明太祖朱元璋当过光头僧,举过义军旗,因此忌讳“僧”、“贼”二字如避狗屎一样敏感。
杭州学府教授徐一夔写贺表时,用了“天生圣人,为世作则”之句,朱元璋看后勃然大怒,他说:“生者僧也,以为我从释氏也,光者摩顶也;则字音近乎贼也,罪坐不敬。
“便将徐氏头颅祭了刽子手的屠刀。
南宋钱良臣有一子喜好读书,每读经史见有“良臣”二字时,因“避讳”就改读作“爹爹”。
一次,读《孟子》中“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两句时,只好避讳,改口读道:“今之所谓爹爹,古之所谓民贼也”,一时传为笑话。
方法1改字主要意义相同读音不同2空子 or 某3缺笔一般缺最后一笔4改音影响1 影响历史的编纂最大影响文献中文字记载的混乱,给后人的阅读理解留下很大的麻烦,尤其是人名,姓氏,地名,官名,谥号,年号,书名等,往往一改就影响了历史的编纂。
2造成文字的混乱。
为了避讳,又人为地增加一些同音同义的异体字,给语言的规范带来了难度。
氓甿泄洩3影响字典的编纂编纂字典是帮助人们学习文字的,他要对文字的形音义进行解释,因而避讳,字典对某些文字就不收或不加解释。
4妨碍人们的正常交际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沟通感情,交流信息的交际工具,如果处处讲究避讳,遇到要避讳的就闭而不谈绕道走,或者改变说法,难免会影响交际,造成语义的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