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古今词

合集下载

《孟子二章》练习题及答案

《孟子二章》练习题及答案

《〈孟子〉两章》中考题集萃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 18-21 题。

(共 10 分)(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 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 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越王句践①反国, 乃苦身焦思②, 置胆③于坐, 坐卧即仰胆, 饮食亦尝胆也。

曰: “女忘稽之耻邪?” (终灭吴)(节选自《史记》)注:①句践:即勾践。

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 494 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 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 473 年灭掉吴国。

②焦思:焦虑思 考。

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2 分)(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作:.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

(2 分)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 其心志,劳其筋骨20.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2 分)21.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 乐业,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4 分)二、阅读《〈孟子〉二章》,完成 8-11 小题( 15 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 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 池非不深也,.(2)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 . .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 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 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 战,战必胜矣。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18孟子两章同步练习新版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18孟子两章同步练习新版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18孟子两章同步练习新版新人教版1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米粟.( ) 亲戚畔.( )之傅说.( ) 法家拂.( )士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不同意思。

池.非不深也。

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困于心衡于虑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D.入则无法家拂士4用“/”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____________,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阐述了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政治主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____________,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

阐述了孟子__________的人才观。

我综合我发展一、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两章》)[乙]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选自《论语》)6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兵.革非不坚利也(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3)足兵.( )(4)民信.之矣( )7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初中文言文古今异义字总结

初中文言文古今异义字总结

初中文言文一词多义归纳顾1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回头看动词2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

动词3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探访动词度⑴衡量〈动词〉孤不度德量力(《隆中对》)⑵估计表推测〈动词〉度已失期(《陈涉世家》)⑶过〈动词〉关山度若飞(《木兰诗》)伐⑴讨伐〈动词〉①齐师伐我(《曹刿论战》)②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陈涉世家》)⑵砍伐〈动词〉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小石潭记》)方⑴面积,方圆〈名词〉①荆之地方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

(《公书》)②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邹忌讽齐王纳谏》)⑵当…的时候方其远门出海,仅如银线。

(《观潮》)⑶刚刚〈副词〉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狼》)⑷正在〈副词〉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童趣》)⑸指方位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出师表》)发⑴起,指被任用 <动词> 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⑵发出 <动词> ①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②一时齐发(《口技》)⑶出发 <动词> ①夫鹓发于南海(《惠子相梁》)②有时朝发白帝(《三峡》)⑷拥 <动词> 众军汉一发上(《智取生辰纲》)⑸开花 <动词> 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⑹长寿的特征 <名词> 黄发垂髫(《桃花源记》)⑺头发 <名词> 皆披发文身(《观潮》)复⑴又,再〈副词〉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⑵复兴〈动词〉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出师表》)⑶回复〈动词〉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对⑴回答〈动词〉①对曰:“小惠未遍…”(《曹刿论战》)②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唐雎不辱使命》)⑵面对,向着〈介词〉①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

(《湖心亭看雪》)②对镜帖花黄。

(《木兰诗》)固1 吾义固不杀人(《公输》)[副]本来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二章)[动]巩固3 固不知子矣(《庄子》故事两则)[副]固然4子固非鱼也(《庄子》故事两则)[副]固然5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形]顽固6 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副]本来7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陈涉世家》)[副]本来8固众人(《伤仲永》)[副]本来国1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防名词〈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国都,京城名词〈惠子相梁〉 2则有去国怀乡国都名词〈岳阳楼记〉3夫大国难测也国家名词〈曹刿论战〉4死国可呼国事名词〈陈涉世家〉5国险而民附地势名词隆中对〉6此用武之国地方名词〈隆中对〉7属国过居延典属国简称名词〈使至塞上〉恨1 悲名词商女不知亡国恨《秦泊淮》2.怨恨名词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水调歌头》3.叹恨动词怅恨久之《陈涉世家》4.痛恨动词至今遗恨迷烟树《山坡羊骊山怀古》然1、…的样子例句:怡然称快《童趣》尘气莽莽然《山市》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公欣然曰《咏雪》若听茶声然《舟核记》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2、副词词尾例句:果然鹤也《童趣》连亘六气七里,居然城郭矣《山市》3、这样例句:然则北同巫峡。

18孟子两章--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18孟子两章--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 兵器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限制 (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 通“叛”,背叛 2.“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是指什么说的( C ) A.正确的道理 B.作战的规律 C.施行“仁政” D.统治的方法
3.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
分析课文
学习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采用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举例论证。围攻一座小城但不能取胜。
通过举区区小城,四面被围,攻方占据天时 ,占有战斗的主动权,却不能取胜的例子, 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地利”重于“天时”。
分析课文
学习第三部分 1、第三部分摆出了什么论据?有 何作用?
城高池深、兵利革坚、米粟充足但弃城 而逃。
翻译课文
天时:有利作战的天气、时令
天 时 不 如地利:有地利作战的利地,理条件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
地理形势;
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地 利 不 如 人 和。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 所向、内部团结。
城:内城
郭:外城 环:围
三 里 之 城,七 里 之 郭,环 而 攻
18 《孟子》两章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1、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代词,这(就是) 2、池非不深也 护城河 3、兵革非不坚利也 武器装备,兵:兵器 4、委而去之 委:放弃 去:离开 5、人和 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6、域民 界限,这里意思是限制 7、固国 巩固 8、威天下 威慑 9、寡助之至 到 10、亲戚畔之 代词,他,指寡助之君 11、亲戚畔之 通“叛”,背叛
以:凭借
之 至, 天 下 顺 之。以 天 下 之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预习课《〈孟子〉二章》《愚公移山》《周亚夫军细柳》《诗词五首》课件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预习课《〈孟子〉二章》《愚公移山》《周亚夫军细柳》《诗词五首》课件

畎亩( ) 傅说(

胶鬲( ) 孙叔敖( )
百里奚( )空乏(

行拂乱( )曾益(

拂士(
) 衡于虑( )
给这五句 话划出朗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读节奏 4 . 然 后 知 生 于 忧 患 而 死 于 安 乐 也 。
学生阅读单元导语及本单元所有文 字,勾画学习重点。教师解读单元 学习重点和本节学习目标。
·第一部分·
①学习不同体裁的古代诗文名篇,从不同角 度感受古人的品格与志趣。 ②反复阅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诗文 大意,感受古人智慧和胸襟。 ③多读熟读,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 ④进一步熟悉和掌握阅读古诗文的方法,提 高古诗文阅读能力。 ⑤了解不同的应用文,练习得体地表达。 ⑥查找身边的文化遗产,通过不同形式,在 活动中学习语文,增强保护文化遗产意识。
5.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给加下 划线的 字注音
·第三部分·
高万仞( ) 惩( )山北之塞( ) 出入之迂( )也
曾( )不能损魁( )父之丘
荷( )担者
垦( )壤( ) 箕畚( ) 始龀( )
孀( )妻
始一反( )焉
汝之不惠( )
无穷匮( ) 亡(
)以应
一厝( )朔东
亚夫为( )将军 将( )以下 被( )甲
),对后世的(
)有深
远的影响。
·第三部分·
【作业】 借助“第六单元学案(二)”自主学习《富贵不能淫》。
·第一部分·
与本单元配合使用的“语文主题 学习”图书是“青云之志”。全 书共八个板块,有51篇文章,最 后“名著推荐”推荐的是《朱自 清散文选》。

文言文重点词句释义《〈孟子〉二章》

文言文重点词句释义《〈孟子〉二章》

文言文重点词句释义《〈孟子〉二章》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解词:道:实行仁政;寡:少。

翻译: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就多人帮助支持;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就少人帮助支持。

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解词:天时:天气,时令;地利:有利的地理形势;人和: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翻译:有利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形势,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3、环而攻之而不胜。

解词:环:包围。

4、池非不深也。

池:护城河。

5、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解词:城:内城;郭:外城。

6、兵革非不坚利也。

解词:兵:兵器;革:甲衣;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7、委而去之。

解词:委:放弃;去:离开。

8、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解词:域:限制。

翻译: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界限。

9、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解词:威:震慑。

翻译: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10、寡助之至,亲戚畔只之。

解词:至:极点;亲戚:父母兄弟;畔:同叛,背叛。

翻译:少人帮助到了极点,父母兄弟也会背叛他。

11、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解词:顺;归顺。

翻译:多人帮助到了极点,天下人都会归顺他。

12、故君子有不战,战不胜矣。

翻译: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1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翻译;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乐则使人委靡死亡。

14、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解词;发:被任用;举:被举用,被选拔。

1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解词:苦:使痛苦;劳:使劳累;饿:使饥饿;空乏:使资财缺乏;拂乱:使颠倒错乱。

翻译: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的担子交给这样的人,一定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身体饿瘦,身受贫困之苦,并用种种行动使他的所作所为颠倒错乱。

16、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解词:所以:所以用来;动:使惊动;忍:同韧,使坚韧;曾:同增增加。

翻译:所以用来使他的思想惊动,性情坚韧起来,不断增长才干。

《〈孟子〉二章》古文译文

《〈孟子〉二章》古文译文

《〈孟子〉二章》译文【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的小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天气时令的有利条件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

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

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这就可以说明,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孟子〉二章》文言文梳理

《〈孟子〉二章》文言文梳理

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及练习之《孟子》两章参考译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星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从田野中发迹,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高升,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而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而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

文学常识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大师。

《〈孟子〉二章》注释及翻译

《〈孟子〉二章》注释及翻译

鱼我所欲也一、翻译1.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我所喜爱的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只为求利益而不择手段的事。

2.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什么手段不用呢?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通过某种方法就可以躲避祸患,但有人不去干这种事情。

4.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呼喝着给他吃,过路的饥饿的人也不会接受。

5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也?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仪就接受它,这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6.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原先为了义宁愿身死而不接受一箪食,一豆羹的施舍,现在却为了所认识的穷苦贫困的人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了。

7.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种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如果这样做了,)这就叫做丧失了本来的思想。

二、解释1.鱼我所欲.也想要的、喜爱的2.二者不可得兼..同时得到3、不为苟得..也苟且取得 4.死亦我所恶.厌恶5.故患.有所不辟.祸患同“避”,躲避6.如使..如果,假使7.由是..则.生而.有不用通过这种方法就但,却8.凡.可以得生者一切9.非独..有是心.也不单、不仅贤德的人思想、本性..贤者10.贤者能勿丧.耳丧失11.得之则生.活下去12.呼.尔而与.之呼喝给 13.行道之人弗受..不会接受14.蹴.尔而与之践踏15.乞人不屑..不愿接受16.万钟于我何加..(有)什么益处17.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分辨18.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激同“欤”,吗19.乡.为身死而不受“向”,从前20.是亦不可以已.停止21.此之谓失其本心.思想、“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翻译1、饿其体肤。

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

2、行拂乱其所为。

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

3、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4、人恒过,然后能改。

一个人常常是犯了错误,以后才能(注意)改正。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一词多义、通假字归纳(1)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一词多义、通假字归纳(1)

初中文言文常用虚词1、之 (一)代词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③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上枢密韩太尉书》)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 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如: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满井游记》)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②北顾黄河之奔流。

(《上枢密韩太尉书》) (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2、者 (一)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如: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③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 (二)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如: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隆中对》)3、而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字词汇总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字词汇总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字词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字词汇总词语是词和短语的合称,包括词(含单词、合成词)和词组(又称短语),组成语句文章的最小组词结构形式单元。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字词汇总,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字词1拂①入则无法家拂士(辅佐)《<孟子>二章》②行拂乱其所为(违背,不顺)《<孟子>二章》故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孟子>二章》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旧的知识)《<论语>十则》③广故数言欲亡(故意)《陈涉世家》④公问其故(原因,缘故)《曹刿论战》⑤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原样)《狼》⑥桓侯故使人问之(特意)《扁鹊见蔡桓公》若①若为佣耕(你)《陈涉世家》②若夫霪雨霏霏《跟夫连用,用在一段话开关用以引起下文》《岳阳楼记》③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像,如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④曾不若孀妻弱子《及,比得上》《愚公移山》⑤若听茶声然《好像,似乎》《核舟记》得①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通德,感激,感恩)《鱼我所欲也》②一狼得骨止(得到,获得)《狼》入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进入)《狼》②入则无法家拂士(国内)《<孟子>二章》夫①其夫呓语(丈夫)《口技》②夫环而攻之《发语词》《<孟子>二章》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成年男子的通称)《愚公移山》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叹词,啊)《岳阳楼记》观①予观夫巴陵胜状(看,观看)《岳阳楼记》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岳阳楼记》③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看,细看)《岳阳楼记》开①开我东阁门(打开)《木兰诗》②旁开小窗(设置)《核舟记》③连月不开(放晴)《岳阳楼记》一①一碧万顷(都,一概)《岳阳楼记》②长烟一空(全部)《岳阳楼记》③孤帆一片日边来(数词)《望天门山》④传一乡秀才观之(全,满)《伤仲永》⑤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曹刿论战》芳①野芳发而幽香(花草)《醉翁亭记》②芳草鲜美(发出香味的)《桃花源记》临①把酒临风(面对着)《岳阳楼记》②临溪而渔(靠近)《醉翁亭记》③东临碣石(登临)《观沧海》④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出师表》秀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秀丽)《醉翁亭记》②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的意思)《醉翁亭记》见①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看见)《木兰诗》②曹刿请见(拜见,谒见)《曹刿论战》③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通现,出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④胡不见我于王(引见)《公输》书①乃丹书帛曰(写)《陈涉世家》②得鱼腹中书(帛书)《陈涉世家》③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书信)《石壕吏》④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名册,公文)《木兰诗》语①卒中往往语(谈论,说)《陈涉世家》②贫者语于富者(告诉)《为学》章①又用篆章一(印章,图章)《核舟记》②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章通彰,显著)《黑池记》然①吴广以为然(对,是)《陈涉世家》②庞然大物也(的样大)《黔之驴》③然而,北通巫峡(这样)《岳阳楼记》谓①太守谓谁(是)《醉翁亭记》②太守自谓也(命名)《醉翁亭记》③何以谓之文也(称作,叫作)《〈论语〉十则》④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认为)《爱莲说》⑤义兴人谓为三害(称为)《周处》鄙①肉食者鄙(目光短浅)《曹刿论战》②先帝不以臣卑鄙(浅陋)《出师表》③蜀之鄙有二僧(边境)《为学》益①不治将益深(更,更加)《扁鹊见蔡桓公》②曾益其所不能(增加)《〈孟子〉二章》③有所广益(增益)《出师表》志①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志向,志趣)《为学》②寻向所志(标记)《桃花源记》③处处志之(做标记)《桃花源记》寻①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寻找)《桃花源记》②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不久)《桃花源记》或①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的)《陈涉世家》②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岳阳楼记》食①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养)《马说》②食不饱,力不足(吃)《马说》③一箪食,一豆羹(吃的东西,粮食)《鱼我所欲也》道①会天大雨,道不能(路)《陈涉世家》②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途)《出师表》③策之不以其道(方法,措施)《马说》④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仁政,王道)《〈孟子〉二章》⑤伐无道,诛暴秦(道义)《陈涉世家》⑥不足为外人道也(说,讲)《桃花源记》令①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命令)《陈涉世家》②攻陈,宽守令皆不在(官名)《陈涉世家》③令辱之(使,让)《陈涉世家》④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让)《陈涉世家》具①故人具鸡黍(准备饭食或酒席)《过故人庄》②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准备)《活板》③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具备)《核舟记》④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详尽)《桃花源记》⑤政通人和,百废具兴(通俱,全,都)《岳阳楼记》就①还来就菊花(亲近,观赏)《过故人庄》②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趋,赴)《隆中对》③瞬息可就(完成)《活板》并①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狼》②并杀两尉(一共)《陈涉世家》③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全、都)《桃花源记》④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和,以及)《核舟记》国①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国家)《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②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国都)《岳阳楼记》名①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命名,起名字)《醉翁亭记》②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名字)《木兰诗》③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有名的,著名的)《马说》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有名声)《陋室铭》⑤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解释)《口技》亡①今亡变死(逃跑,逃亡)《陈涉世家》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灭亡)《〈孟子〉二章》③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愚公移山》④亡羊补牢(丢失)①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制作,制成)《公输》②为坛而盟(修筑,建造)《陈涉世家》③唐人尚未盛为之(使用)《活板》④孰为汝多知乎?(以为,认为)《<论语>十则》⑤宫中府中,俱为一体(是)《出师表》备①前人之述备矣(详尽)《岳阳楼记》②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准备,防备)《活板》③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饮(备办,做)《石壕吏》乘①车六七百乘(量词,读shèng)《陈涉世家》②公与之乘(坐,驾)《曹刿论战》行①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行走)《桃花源记》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运行)《观沧海》③必能使行阵和睦(行列,指军队)《出师表》④行拂乱其所为(行动)《<孟子>二章》⑤将军向宠,性行淑均《品行,品德》《出师表》⑥行收兵(行军)《陈涉世家》⑦陈胜、吴广皆次当行(行列)《陈涉世家》会①会宾客大宴(适逢,正赶上)《口技》②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会合,聚合)《陈涉世家》③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聚会)《岳阳楼记》④长风破浪会有时(必然,一定)《行路难》⑤每有会意(领会,理解)《五柳先生传》奔①屠乃奔倚其下(急走,跑)《狼》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指飞奔的马)《三峡》①天下事有难易乎(容易)《为学》②愿以十五城易璧(交换)《公输》③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改变)《愚公移山》市①东市买骏马(交易物品的场所,市场)《木兰诗》②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买)《木兰诗》③百里奚举于市(市井)《<孟子>二章》自①并自为其名(自己)《伤仲永》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从)《<论语>十则》数①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几个,读shù)《寓言四则》②珠可历历数也(计算,读shǔ)《核舟记》类①佛印绝类弥勒(像)《核舟记》②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一类)《活板》策①执策而临之(鞭子)《马说》②策之不以其道(鞭打)《马说》鲜①陶后鲜有闻(少,读xiǎn)《爱莲说》②芳草鲜美(鲜艳,读xiān)《桃花源记》卒①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终于)《送东阳马生序》②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士兵)《陈涉世家》③生卒不详(死)环①环而攻之而不胜(包围)《<孟子>二章》②环滁皆山也(环绕)《醉翁亭记》①四时之景不同(景物)《醉翁亭记》②至若春和景明(日光)《岳阳楼记》极①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尽)《岳阳楼记》②感极而悲者矣!(极点)《岳阳楼记》③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穷尽)《岳阳楼记》意①与君离别意(情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②望西都,意踌蹰(心绪)《山坡羊潼关怀古》③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情趣)《醉翁亭记》④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打算)《狼》胜①予观夫巴陵胜状(美好的,好的)《岳阳楼记》②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胜利)《陈涉世家》③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师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老师)《<论语>十则》②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军队)《曹刿论战》请①公将战。

孟子二章

孟子二章

孟子二章《孟子》二章教学目的1.理解古代哲人的思想。

2.顺畅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3.积累文言词汇。

4.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重点难点1.重点:(1)顺畅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朗读课文,尽量能琅琅上口。

2.查字典、看课文注释,试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导入1.作家作品简介。

〈孟子二章〉选自〈孟子·公孙丑〉,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

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

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

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

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对后世散文家韩愈。

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2.解题。

本文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民心背向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三、正课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要注意正音,读得顺畅)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天时不如地利: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不如,比不上。

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三里之城:周围三里(那样的小)城。

七里之郭:郭,外城。

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围。

课内文言文复习之《〈孟子〉二章》

课内文言文复习之《〈孟子〉二章》

课内文言文复习之《〈孟子〉二章》作者:来源:《作文评点报·中考版》2018年第43期2018年宿迁市中考真题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古来所重。

若君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亡,不可得也。

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至如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前事不远,朕与卿等可得不慎,无为后所嗤!”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朕闻周、秦初得天下,其事不异。

然周则惟善是务,积功累德,所以能保八百之基。

秦乃恣其奢淫,好行刑罚,不过二世而灭。

岂非为善者福祚延长,为恶者降年不永?朕又闻桀、纣帝王也,以匹夫比之,则以为辱;颜、闵匹夫也,以帝王比之,则以为荣。

此亦帝王深耻也。

朕每将此事以为鉴戒常恐不逮为人所笑。

”(选自《贞观政要·卷三》,有删改)【注释】合契:对合符契,这里引申为符合,投合。

钳口:闭口不言。

可:岂,哪。

福祚:福禄,福分。

降年:天赐予的年龄,寿命。

颜、闵:指孔子的两个学生颜回和闵,他们以德行修养著称。

【思考练习】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若主纳忠谏()(2)寻亦诛死()(3)无为后所嗤()(4)以匹夫比之()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断两处)朕每将此事以为鉴戒常恐不逮为人所笑。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2)此亦帝王深耻也。

4.选文中唐太宗对侍臣说的话体现了哪些治国理政的思想。

(用自己的话概括)【原文】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复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复习

18 《〈孟子〉二章》之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学常识填空:《孟子》是所作,家经典著作,孟子,名,时期邹人。

二、文言知识积累:1、通假字:亲戚畔之2、古今异义:请写出下列词语的古义(即:文中的意思)(1)七里之郭.:(2)池.非不深也:(3)亲戚..畔之:(4)是.天时不如地利也:(5)兵.革非不坚利也:(6)委而去.之:(7)委.而去之:3、解释加点词,并根据此意组一个带此词的成语。

寡助之至兵革之利4、分析词类活用现象,并解词: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5、解释下列与本文有关的成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金城汤池(固若金汤):6、一词多义:①之:三里之城()委而去之()寡助之至()以天下之所顺()②而: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③国: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恒亡()④以:以天下之所顺()所以..动心忍性()三、翻译句子:1、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3、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5、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6、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四、划分句子节奏: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各划2处)2、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各划1处)3、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各划2处)4、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各划1处)五、内容理解:1、主旨把握: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文章提出____________的观点,论述了____对于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得“人和”的实质是“___”,并由此推出了_________的结论,其意图是借论战来阐明______________,体现了孟子______的政治思想.2、请举例谈谈你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认识。

文言实词古今异义辨析(答案)

文言实词古今异义辨析(答案)

高三文言文知识复习文言实词古今异义辨析一、知识要点:1、古今异义词即同一词随着社会的变化,古今词义也不相同。

2、古今词义变化包括下面几种情况:①词义扩大:有些词原来意义比较狭窄,后来就包括了很多意义,应用范围也扩大了。

如“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河流了。

②词义缩小:演变后的词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范围比原来小了。

如“金”,原来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

③词义转移:指一个词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

如“卑鄙”,原指“地位低,见识浅”,现在指“品行恶劣”。

④感情色彩变化:指词义演变后所表达的感情色彩与原来的不同。

如“爪牙”,古代指“国王的武士猛将”,是褒义词,现在指“狗腿子”,变成了贬义词。

⑤词义弱化:如“很”,古义同“凶狠”的“狠”,表示程度很高,现在“很”字表示的程度低一些了。

⑥词义强化:如“恨”,古代多表示遗憾和不满意,现在则表示仇恨﹑怀恨的意思。

3、文言实词单音词和复音词辨析古代汉语以单音节为主,现代汉语以复音节为主,要注意区别:①不要把古代的两个单音节词理解成现代的一个双音节词:如“中间”“前进”“形成”“地方”。

②不要把古代的一个双音节词理解成现代的两个单音节词:如“窈窕”“望洋”“布衣”。

③注意理解同义复合词:如“和睦”,“和”与“睦”都是“和好”的意思。

④注意理解偏义复词:如“作息”“公姥”“存亡”“缓急”“异同”“出入”等。

【参考书目】《高一上语文课本·附录》二、练习(例句均出自高一高二课本)(一)、写出下面句子中划线词的古义和今义1、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孟子〉二章》(疲惫至极//生理或心理不正常状态)2、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孟子〉二章》(停止//与“歪”相对)3、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垓下之围》(山的东面//今山东省)4、操童子业,久不售。

《促织》(考取//卖)5、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

《苏武传》(批//行辈、辈分、辈子)6、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中考文言文专项训练:《孟子二章》

中考文言文专项训练:《孟子二章》

2019年中考文言文专项训练:《孟子二章》孟子二章知识点梳理与专项阅读一、基础知识:1、作家作品:孟子,名轲(“孟子”是人们对他的敬称),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辩论家。

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极有影响的著作。

《孟子》一书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

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张是“非攻”与“兼爱”,主张和平,反对一切战争。

显然,孟子的主张带有极大的片面性,但在我国古代战国时期诸侯混战的时期,却有着积极的意义,至于课文中提及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断,其最终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但对生活在今天的我们仍有一定的教益。

2、重点字词注音:域民(y&ugrave;)畎亩(quǎn)拂士(b&igrave;)3、重点解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三里之城城:内城。

郭:外城。

环:围。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委而去之委:放弃。

去:离开。

域:限制。

寡助之至至:极点。

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畔:通“叛”,背叛。

顺:归顺,服从。

故君子有不战君子:得道者。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发:起,指被任用。

畎亩:田间、田地。

举:任用,选拔。

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

士:狱官。

拂:违背。

乱:扰乱。

曾益:增加。

“曾”通“增”。

恒过:经常犯错误。

衡于虑:思虑阻塞。

“衡”通“横”,梗塞,不顺。

作:奋起,有所作为。

征于色征:表现。

喻:了解。

入:在国内。

法家拂士: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通“弼”,辅佐。

出:在国外。

4、重点语句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③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④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孟子》三章特殊句式

《孟子》三章特殊句式

《孟子》三章特殊句式通假字、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重点词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畎亩】间、田地.【大任】重大的责任,担子.【行拂乱其所为】行拂,所行不顺.【所以动心忍性】所以,用来二、《〈孟子〉两章》通假字【亲戚湖畔之】“畔”通“叛”,背叛.【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指不顺.【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三、一词多义【之】亲戚畔之:代词,他三里之城:助词,的寡助之至:动词,到【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征于色:在生于忧患:由于,在【而】而后作:承接连词而死于安乐也:并列连词【拂】行拂乱其所为(阻挠,违反)拂士(同“弼”,辅佐,辅弼)【以】以天下之所顺:凭所以动心忍性:用来【发】发于畎亩:举,被任用发于声:表现四、古今异义【委而去之】古义:放弃今义:委托【委而去.之】古义:离开今义: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义:限制今义:疆域【七里之郭.】古义:外城今义:姓氏【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舜发于畎亩之中】古义:被任用今义:送出、交付【举于版筑.之间】古义:捣土用的杵今义:建筑、修路【举于士.】古义:狱官)今义:士兵【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古义:征验,表现今义:出征【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古义:古义──明白,了解;今义:比喻五、词类活用【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一般“威”是形容词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威慑”讲【必先苦其心志】一般“苦”是形容词,在此为动用法,使……痛苦.【劳其筋骨】一般“劳”是形容词,在此为使动用法,使……劳累.【饿其体肤】一般“饿”是形容词,在此为使动用法,使……饥饿.【空乏其身】一般“空”“乏”是形容词,在此为使动用法,使……贫困.【行拂乱其所为】一般“乱”是形容词,在此为使动用法,使……额倒错乱.【所以动心忍性】一般“动”是动词,“忍”是形容词,在此为使动用法,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人恒过】一般“过”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一般“入”“出”是动词,在此活用为为名词,国内、特殊句式:1)若是其大乎?这是倒装句,正常的句式是其大若是乎?(它真有这么大吗?)用倒装来表示惊诧之意,和英文很像。

文言文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

文言文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
两事物之间的位置
稍稍
渐渐
稍稍正坐《口技》
稍微
交通
交错相通
阡陌交通《桃花源记》
各种运输和邮电业的总称
妻子
妻子和孩子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男子的配偶
绝境
与世隔绝的地方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
不用说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的连词
不足
不值得
不足为外人道《桃花源记》

靠前,上前
5
一狼洞其中(《狼》蒲松龄)

打洞
6
处处志之(《桃花源记》陶渊明)

做标记
7
未果,寻病终(《桃花源记》陶渊明)

实现
8
不蔓不枝(《爱莲说》同敦颐)

蔓延

生出枝节
9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韩愈)

驾驭,驱使
10
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挂在腰间
11
名之者谁(《醉翁亭记》欧阳修)

遭受


小麦覆陇黄《观刈麦》
土埂


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新编)
什么


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使楚》(新编)
开玩笑


活板《活板》
有文字或图形的供印刷的底子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活板》
与表方位的词合用,表示界限


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山市》
仅仅


满坐寂然《口技》
座位

22人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22人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公元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离开鲁国去齐国,他希望在齐国实践他
的政治理想而未果。孔子在齐不得志,返回鲁国,又开始收徒授业;同时, 结合春秋后期的社会现实,系统地总结前人的文化思想遗产,深入地研究社 会政治和伦理道德等重大问题,并形成自己的见解与主张,为后人留下了许 多精辟的论说。《论语》即他的语录集。

‾‾‾‾‾‾‾‾‾‾‾‾‾‾‾‾‾‾‾‾‾‾‾‾‾‾‾‾‾‾‾‾‾‾‾‾‾‾‾‾‾‾‾‾‾‾‾‾‾‾‾‾‾‾‾
(4)吾知其难也 代词,那,那些

‾‾‾‾‾‾‾‾‾‾‾‾‾‾‾‾‾‾‾‾‾‾‾‾‾‾‾‾‾‾‾‾‾
(5)其一犬坐于前 代词,其中的

‾‾‾‾‾‾‾‾‾‾‾‾‾‾‾‾‾‾‾‾‾‾‾‾‾‾‾‾‾‾‾‾
2 子犯请击之
代词,指代秦国
⋅ ‾‾‾‾‾‾‾‾‾‾‾‾‾‾‾‾‾‾‾‾‾‾‾‾‾‾‾‾‾‾‾‾‾‾‾‾‾‾‾‾‾‾‾‾‾‾‾‾‾‾‾‾‾‾‾‾‾‾‾‾‾‾‾‾‾‾‾‾‾‾‾‾‾‾‾‾
(3)臣之壮也, 犹不如人 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
孔子思想和学说的坚定追随者和实践者,也是儒学的积极传播者。
兴、观、群、怨 这是孔子对“诗”的作用的高度概括,是对“诗”的美学作用和社会教 育作用的深刻认识,开创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源头。“兴”指诗歌可以激发 人的感情,引起联想、想象,在感情的涌动中获得审美享受。“观”是说通 过诗歌可以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群”是指诗歌可以提高人际交 往能力,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团结。“怨”是强调诗歌可以讽刺时政,表达对 社会不合理现象的不满与批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则辨,不变则不必辨
——浅谈《〈孟子〉二章》中的古今异义词
定西县铧尖堡学校张万成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试用修订本)〃语文》第五册《〈孟子〉二章》课后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
联系上下文,说说加点字古今意义有什么不同
1.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3.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人教版《教育教学用书》对此题所做的答案是:
委:古义——放弃;今义——委托
去:古义——离开;今义——到
域:古义——限制;今义——疆域
发:古义——被任用;今义——送出,交付
举:古义——被举用;今义——举起
征:古义——征验,表现;今义——出征
喻:古义——明白,了解;今义——比喻
语言在流传的过程中,其音、形、义都会发生变化,其中大部分词加上了引申义、比喻义而使词义变宽,有少部分词的词义变窄或者完全变成另外的意思。

如“牺牲”,古义指“祭祀用的牛、羊等”,今义却变成了“为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这样的变化,为了让学生严格区别,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特别强调。

但就本文中的“域”、“喻”、“发”、“举”等字,笔者认为无需这样加以生搬硬套的辨别,因为这些词在现今语言运用中仍有这样的义项。

下面分别就这几个词谈谈古今词义的通用。

“域”在“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中其本义就是“疆域”,只是在句式中名词做动词用,因而解释成“限制”。

在这里,“域”只是语言运用中的词性变化,并非古义为“限制”今义为“疆域”之义,同时,现代文中的“域”有时也作动词用:“域定”中其意为“限制”。

“举”、“发”在被动句式中,其本义也是“举用”、“发迹”之意,而这
种义项在现代文中仍然使用。

如:“选举”、“推举”中,其意就是“举用”、“推选”;而“发”字的“发迹”之意,在当今社会中更是热门话:“XXX 做生意发了”、“XXX发了,当上了大官。

”等生活用语中,就是“发迹”之意,其古今义有何区别?
至于“征”、“喻”等词,更是无从说起,《新华字典》中,“征”第○6条“现象、迹象”即为文中之意。

同样,文中的“征”只是名词做动词用而已。

“不言而喻”中,其“喻”就是“明白、了解”之意,“比喻”义项只是“喻”的几个义项中的一项罢了。

初中语文教学在教文言文时确实要对古今词义发生大的变化的词语多加强调。

诸如“牺牲”、“交通”、“妻子”等词,它们的意思在古今词义中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而对那些古代用意在现代仍然继续使用的词,笔者认为没有必要做过多的强作分辨,这样只会使得学生学到一种死的东西。

如像把“发”只理解成“送出、交付”,把“喻”只理解成“比喻”……这样的分辨区别只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和灵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让学生学到的只是一个死的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